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

时间:2023-05-30 10:00:21

依法治校

第1篇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实行和坚持依法治校,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特别是教育法律的规定来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保证学校内外部关系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健康发展,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

二、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依法治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以下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对我国教育事业起推动作用。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终身化的概念才刚刚开始,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法治校的实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将起推动作用。

从微观的角度看依法治校则有以下重要性:

1、加强依法治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学校层面上就要求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关注师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强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活动,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才能依法保护广大教师的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2、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通过依法治校工作,建立管理机制,来规范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来保障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依法治校的实行

实行依法治校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有法可依是基础,有法必依是根本,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包括立法也包括执法,既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

1.有法可依。

依法治校中所谓的"法",应当是广义的"法",不仅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基本原则规定,还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育法》、《教师法》、《学校教育法》、《继续教育法》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法》等,也涉及有关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它既包括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也包括专门规范教育事项的特别法律,还包括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程序是否合法,是实行依法治校的重要标志。如,学校对学生实施开除处分时,应告知学生有陈述、申辩、听证的权利。如果学校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则开除处分因程序违法而无效。

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当今社会,部分学校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比如,一些所谓的艺术学校,借学生实习的名誉把学生带到一些酒店等娱乐场所进行陪酒;教育教学设施管理不善,造成学生伤亡;或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巧立名目乱收费,对学生乱罚款;又或者违反《未成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歧视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等等。由于我国在某些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使得事故发生之后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即使是通过法院判决来进行处理,也因缺乏必要的依据而很难做到公正司法,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对司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想仅凭法官个人的能力就要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未免不现实。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只有真正实现有法可有依,才有可能做到司法公正。当学生在受到人身安全的伤害时,当学校的权益遭到损害时,我们才能拿起法律武器,公正执法,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利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关键。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以人治国正逐步向以法治国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正如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一样,司法公正同样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四、总结

依法治校,首先要做到知法、懂法。合法性是依法治校的首要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知法懂法,在管理工作中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出发点。依法治校,要做到守法律己,学校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以及家长,必须要保证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行为和教育监督行为必须与法律要求相一致。依法治校,就要做到执法必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面对任何人,执法活动都必须坚持统一而一贯的执法尺度。依法治校,要做到用法护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当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必须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遏止违法行为的侵害。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依法治校;含义;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305-02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理念和原则,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个历史范畴。在西方,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法治的主张。强调“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1]。近代西方社会“法治”被认为是一项重要原则,英国法学家认为法治为“法律的统治”;在德国,法治被理解为“法治国家”,在美国法治被理解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归各国尽管对法治的理解和实践不同,但一般都强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保护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当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司法公正等法治原则和精神。

依法治校从语义上分析,“依”是指依据、根据和依靠:“法”指学校管理之法源,包括宪法、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其在原来意义上的延伸――地方和学校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学校章程和校内一系列制度规定。“治”是办学和管理的具体行为,包括管理和服务,以及评价、指引、预测人们的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工作。“校”,是指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中小、国办和民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是学校一种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

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二、高校实行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校的管理进入法制化的时代。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号),则是中国依法治校的又一举措。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高校传统内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现象。人治的管理方式特点是重人情、轻理性,重权威、轻法制。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人治具有不稳定性、不规范性以及非理性的特征。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由于大学内部浓厚的人治色彩,很多时候,学校的兴衰成败不是取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而是校长(或者书记,或者是二者的配置)的能力、品性甚至人脉资源。在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高校法治化趋势已然不可逆转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学自治是中国高校的必然选择。

纵览全球名校,比如像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一流大学,之所以能百年不败。恐怕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坚持依法治校 [3]。当今世界任何一所大学,想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机构,都需要提升自身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增强自身管理能力。

2.实行依法治校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证。”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阵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因此,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案件,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等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因此,必须加快高等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将素质教育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把时代精神、国家需要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大学生成长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现代法律素质的合格人才。

3.实行依法治校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依法治校就是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学校的观念,促进民主管理和常规管理的制度化,实现和保障教职工管理学校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保证广大教职工参与依法治校的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所需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促进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实现途径

(一)有法可依,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及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教育立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型间接控制形式。教育法制的完善,对于规范、组织和协调教育活动,排除对教学、科研自由和公民受教育权的威胁和侵害,为教育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社会环境大有益处。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超前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为依法治校提供条件保障。

依法治校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均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需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合法性,即学校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二是科学性,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要求学生履行义务的同时,应赋予其一定的权利,权利与义务要相对应,并要规定权利的救济途径;三是民主性,即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让师生员工充分参与;四是程序性,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均需经过特定的程序,遵守特定的程序规则,确保程序公正。

(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法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校的根本保证。

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依法治校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职能部门及所属教职员工都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履行职责。这就要求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协调各种关系,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管理目标,注重管理中的整体平衡和管理效果的整体优化 [4]。

2.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内部约束机制。任何权力都需要进行监督和制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曾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例如,武汉大学原副校长陈绍方、原副书记乐小龙受贿案,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受贿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涉及原副校长、工会主席赵永华受贿案,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助理马利华受贿案等 [5]。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说明,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同样要防止权力被滥用,所以应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其一,实行校务公开。让教职员工、学生均参与学校事务,积极听取他们的要求及建议,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其二,充分发挥监察、宣传、工会等部门或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群众举报、接待和舆论监督制度。其三,建立健全干部述职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民主测评。其四,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促进领导干部互相监督和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素质。

3.严格遵守程序规则,确保程序正当。法治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这种公平与正义不仅是指实体上的,还包括程序上的,“程序公正”已为大多数法治国家所接受。这种要求反映在依法治校领域,就要求学校处理各项事务、作出任何决定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或学校制定的程序规则办事,确保程序公正。西方国家很早就认可了这个观念,在“狄克逊诉亚拉巴马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案”、“戈斯诉洛伯兹案”、“佩蒂诉伦敦大学案”中,教育机构均因为程序失当而败诉 [6]。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中发生的多起因学籍、学位、处分等引起的诉讼中,学校败诉的理由无一不是程序不当。这些实例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警觉,充分认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中,严格遵守程序规则,按照程序办事。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师生法治素养

法治是一种治理模式,它倡导一种自由的、规范有序的、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从治理层面上讲,法治的内容包括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就生活方式而言,法治是公民拥有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和谐统一,是理性思维,健康人格和现代文明的统一。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承文明的殿堂,因而在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中,培养高校师生的法治精神显得尤其迫切。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构建立体化覆盖的法律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校报、电视、宣传栏阵地作用,利用声像宣传作品、宣传橱窗、普法读物、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学法、讲法、用法的校园环境,形成依法治校执教的良性运行环境和秩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9.

[2]赵泽虎,何琴.浅析依法治校理念的深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60.

[3]凌新华.依法治校: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J].理论月刊,2004,(3):92.

[4]谢敏贤.依法治校与创建和谐校园[J].中国建设教育,2006,(6):38-40.

第3篇

依法治校创建文明校园

我校依法治校工作在上级“综治委”及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制度落实、责任落实为重点,加强了我校安全防范基础工作,形成了人人各负其责、层层责任落实的局面,动员全校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地维护了校园的治安环境,创建了安静、整洁、稳定的校园,较好地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部署的任务,现将近段时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行了“谁主管、谁负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学校党政主要领导重视依法治校工作,具体体现是:建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将综合治理的要求措施分解到了每个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头上,要求学校各部门计划都要有综治目标和措施,严格制度的落实考核,对不负责任造成事故和案件的要重处重罚。巩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制,“确保一方平安”是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目标,也是各级领导应担负的政治责任。为落实这一责任,进一步推进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学校与社区签订综治责任书的基础上,校综治小组又与学校5个科室分别签订了责任书,使得责任层层落实。建立了以保卫干部为主体,各部门积极配合的治安联防体制,实行群防群治、层层分解,全方位开展综治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为广大师生所熟知,部门出了问题,其主管领导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对综治工作重视起来从而使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安全文明校园与每个师生的身心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师生们都向往一个安全文明、环境优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这是教育和发动师生全力投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的重要条件,领导重视抓师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守法教育。每逢节假日,协助有关科室布告关于安全的通知,提醒师生不忘安全防范。在校领导班子中,要求领导成员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做,接受群众民主评议,进行民意测验,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实行办事“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健全了党组织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制度,从而强化了自律和党组织与群众监督力度。在教职工队伍中,主要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大幅标语的宣传,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法制观念;加强了党团和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开展了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教职工队伍的自身素质和参与综治工作的意识;抓好德育,在认真钻研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坚持一个核心,养成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条原则,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条主线,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提高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坚持做到了四个结合:

1、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把《中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伤害处理办法》等教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并且形成行为习惯。

2、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同增强学生自觉性相结合,如开展“我为国旗添光彩”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的表现,以爱学校、爱祖国的思想为动力,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为班级增光添彩。这样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再辅以纪律制度严格管理,坚持不懈,反复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校内、外环境建设相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既重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还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学校教学楼悬挂校训和名人画像,对学生进行着启发和渗透教育,另外,聘请了法制辅导员定期作报告,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等,这样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结合中心工作的专题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学校注重研究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借助社会教育强劲东风,在学校开展专题教育。如:专题教育集中时间,集中内容,强化教育,再通过经常教育活动又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成果,二者紧密相结合,相辅相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设立“值日执勤管理制度”,坚持从学生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学生出勤情况、饭堂、下午自修课等进行检查,并将值日执勤情况做好记录。加强了住校生的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定期召开各寝室室长会议。生活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校值班人员经常巡查宿舍,了解住校生的住宿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对他们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开展“绿色宿舍”评比活动。增强住校生的安全、文明卫生意识。宿舍管理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

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治安综合治理的规章制度,粘贴到了要害部位和印发到教工手中,进行宣传教育,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具体 工作中,一是底子清,重点防范项目清楚,贵重物品进行检查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措施硬,领导认识高,决心大,舍得投资保安全;三是作风实,管理人员守岗尽责,门卫人员按照学校要求按时开关门,严格查问出入校门的人员,并且执行登记制度,每天按时对校园,教室、办公室进行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处理。近段时间来学校加大了对校园及要害部位地检查力度,先后定期不定期对学校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多次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该申报的申报,该处理的处理,经过校领导的努力工作,使学校的防范设置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4篇

学校要发展、要改革、要创新,只有走“抓教学、促管理、出成效”的道路,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教书育人、文明育人、法律育人”的有机统一。我校以依法治校申报为突破口,以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增强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争取一流教学质量,育有用人才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近年来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法为纲,维护师生权益。

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落实依法治校方案,全面维护师生权益,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法律,形成了学法、知法、用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氛围,学校依法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以教师为中心,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因为制度的落实、法律意识的渗透离不开每个教师的工作,学校只有始终以教师为中心,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我校制定了《前进小学教职工岗位聘任制》,按照教学和工作岗位需要,根据对象的任职资格和德才表现,依法进行聘任。依据《教师法》规定,学校与受聘教职工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发展,投资数万元,更新办公设备,配置电脑,联结互联网,实现办公手段的现代化,投资数十万元,充实教师图书资料室和改善阅读环境;保证时间,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本科及以上学历函授自考;鼓励教师参加县内外的教研活动、新课程培训;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定了《前进小学校本培训方案》,积极开展了普通话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技能培训、班主任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学科教学展示与研讨、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坛新秀评比等。这些依法提供的工作条件,使一部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方向发展。

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制定了《前进小学校务公开制度》、《前进小学财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收支、重大投资项目、制度调整、教职工福利等。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待遇。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2、以学生为主体,依法尊重和维护学生权益。

“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都有获得尊重、选择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只有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才能说我们的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了。

为了确保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我校开展了争做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成立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由校长亲自挂帅,党支部书记分管青少年维权岗工作,由各部门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地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和标准,落实争做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内容。开展了“三个一”工程,即一张维权卡、一条青少年维权热线,一个青少年维权工作接待室,构建起受理、咨询、援助、服务、解决的一条龙青少年维权服务体系。这些为学生维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使我校的学生维权工作走上了正轨。同时在年度考核上对教师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给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健全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申诉制度,依法加强管理。这些措施,充分尊重了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3、关注留守儿童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出人员增多,部分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健全的关爱,因此学校存在着一批为数不少的带有种种心理困惑和适应不良的群体,即留守儿童。我们通过村居委座谈会、家访,充分了解每个适应不良学生的家庭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征。通过教师、班主任、大队部、村居委会四个层次,建立各类学生信息档案,实行全员管理,商讨教育对策。通过写心理日记、“悄悄话信箱”、行政人员的一对一结对,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步走上了轨道。

4、严格收费管理

坚持规范收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按照统一规定的收费标准和专用收据收取学费,所有代收费项目按规定向学生结算、多退少补。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还想方设法给予资助,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5、强化安全卫生教育

制定安全教育的制度和计划,组建了班主任、教师、校医、保卫人员为主,社区消防、交通、公安、禁毒等部门的专家为辅的安全教育队伍,利用课堂教育、体验教育、亲子双向教育、主题活动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通过举办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消防演练、自护训练营、抗挫体验、主题团队会、讲座、演讲等活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同时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建立了防火、伤害事故、非典防治、预防流感和禽流感等方面的应急处理预案和报告制度,制定了安全检查的制度,设计了工作程序,落实了责任人,把学生安全的防范工作落实到平时的管理过程中。

6、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前进小学校内学生申诉制度》。规定了学生合法权益的内容、学生申诉委员会构成要求、申诉的程序、申诉的受理和处理。在校学生凡认为合法权益受到学校、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师侵犯的,均可以向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对待违纪学生的处分,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既坚持维护制度管理的严肃性,又要关心爱护学生,不轻言处分学生,近几年来,没有开除一名学生。

7、以法制教育为手段,提高依法治校意识。

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重点列入教师继续培训活动中,不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公民法律常识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此外,学校还经常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校行政领导、政治教师在教师例会、普法专题会议、升旗仪式等场合开展普法教育,掀起全校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在普法教育中,不断总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普法的新机制和特色。新机制是:在管理体制上,校长亲自挂帅,大队部、工会、学生会负责宣传工作,形成校级、中层、班级三级管理网络。在运行机制上,普法工作办公室下设年级普法宣传小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长,各班配备法制宣传员、护校队员,协组学校开展宣传工作。在普法制度上,实施会办制、例会制和通报制三项制度,即校级领导经常召开会办会,完善普法规划,充实普法内容,研讨普法实施;普法办公室召开例会,分析普法得失,布置普法活动;普法宣传小组之间要经常通报信息,把普法工作做细、做实、做活。

按照规定开设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计划合理、科学,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计划、考试安排。课时有保障,一是思想政治学科渗透,二是活动课教学,三是班会、专题录象观摩,四是周一国旗下讲话教育时间。教材落实,教师学习,使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五五普法”统编教材;学生学习,使用《小学生普法教育读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小学生国防教育读本》等教材。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党总支建立每月学法日制度,充分利用学法日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结合学校法制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卓有实效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法律普及和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法制宣传墙报、黑板报的比赛;《春苗半月刊》、红领巾广播站开辟栏目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消防、交通等专职辅导员举行“法制专题报告会”;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组织法制图片展等。

经过几年来的法制教育,师生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学校形成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校领导依法管理的水平也明显提高,全面推进了学校的依法治校的工作。

(二)以人为本,规范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关键一环。要完成学校既定的工作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规范管理,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发扬团结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我校近三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形成“以育人为根本,以民主为前提,以激励为核心,以法制为保证”的氛围,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我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四抓”:

1、抓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落实处。

为了实现学校依法治校的总目标,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一套科学、有序,易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并在学校工作过程中严格实施。学校依据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十多项岗位职责,力求构建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校管理制度。为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发挥激励功能,我们加强了“月常规考核”工作,明确考核要求,规范操作方法,还将每次考核结果及时公布,以求公众检查、民主监督,尽可能地将考核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合情合理。这样的考核,大大地提高了全校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促进了制度切实有效的执行,形成了人人忠于职责、敬岗乐业、克己奉公的好风气。

2、抓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为切实抓好依法治校工作,我校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一组抓五线,校长负总责”的管理新格局。

“一组”就是学校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为成员,由办公室、大队部组成依法治校办公室,主抓依法治校日常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第一条线是党支部、校长室、大队部、年段组、班主任、责任教师、值周教师,通过建立行政挂靠年段组、科任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日常行规管理和心理辅导;第二条线是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负责在课堂内外活动中,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品德的教育和心理的引航,做到教书育人;第三条线是工会、总务、教务两处职员,负责服务育人;第四条线是党支部、大队部的少先队员和学生会,以“全国先进大队部”、“做文明志愿者活动”“青少年维权岗”为载体,开展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第五条线是家庭、村居委和所在地派出所等社会有关部门,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召开社区座谈会、聘请法制副校长,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以“一组”宏观调控,“五线”齐头并进,协调工作,形成依法治校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

3、抓办学行为,形成良好校风。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校的精神,我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办学行为依法规范。

全面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宜宾市教育局、南溪县教育局的招生政策,在招生工作中落实划片招生的规定,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义务教育法》,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开足开齐了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课程严格按标准设置,按课程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根据实际,建立了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制订了《前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力求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正确,措施到位,效果明显。

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注重师德建设,因为良好的师德预示着教师对事业、学生具有强烈的爱,意味着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责任心是教师搞好工作的强大内动力。我校坚持抓师德建设,努力铸造师魂。引导教师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塑造良好师表形象。开展以“三讲(讲正气、讲学习、讲奉献)、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三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四业(敬业、勤业、精业、乐业)”为内容的师德建设,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合力。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学校没有无故使学生中途停学或退学,没有擅自停课、放假现象。同时,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组织好每年暑期的教师政治学习,引导教师以身边的典范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广大教师能勤奋自律,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由于我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做到抓紧、抓实、抓好,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良好的教学成绩的取得还需依托平安校园的创建,我校重视校园环境的管理,不断的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利用各种集会反复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安全意识深入每位学生的脑海里。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治安、交通、消防建立了互动机制,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加强了校风、学风建设。

4、抓民主管理,完备监督机制。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组织教职工办好学校,实行政治民主、教学民主,经济民主和生活民主的权力机构。2007年教代会修订通过了《前进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试行条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责、代表的权利、组织制度和工作机构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学校教代会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学校工作报告、办学的重大决定,监督学校和干部工作。凡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必须在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在执行中接受教职工的民主监督,切实保证教代会决定的依法实施。2007年更是建立了完全由教师直选产生的工会组织,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代表大会的职权、处理日常事务、开展工会活动,维护教职工利益。

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和公开栏,完备校内监督机制。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相关事项,都及时向教职工公布,特别是在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过程中,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发展规划、硬件建设、硬件投入、福利待遇,以及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增强了学校事务的透明度,凝聚了人心。同时自觉配合上级部门和相关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

为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教育法律法规的其他相关条款,制定了《前进小学教师申诉制度》。制度规定了在职教师合法权益内容、教师申诉委员会构成、申诉的程序、申诉的受理和处理。但至今我校还没有老师申述。

建立了学校与社区、家长互动的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将相关教育政策、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做到政策明晰,落实有力。建立了与社区、家长联系的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教育、管理的意见,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校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以机制为保证,落实依法治校。

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建立强有力组织机构的保证,而落实工作机制,则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

为切实抓好依法治校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为成员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大队部组成依法治校办公室,主抓依法治校日常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以校长办公会为决策机构,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大队部、年级组、学生会、班主任、学生为一体,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充分参与的学法教育队伍。

第5篇

@刘长敏(中国政法大学周边安全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依法治校需要侧重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依法治理和有章可循,还要凸显法律和规章制度中蕴涵的法治精神,法本身是有“温度”的。大学中的任何规章制度都要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要成为各种冷冰冰的“约束”,而应该成为带有浓郁人文情怀的“关照”。二是依法治校的“治”主要体现为管理。大学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习惯,直接决定了依法治校的水平。三是依法治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师生。他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扮演好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在追求教育民主和学术自由的过程中,共同构建文明、理性、有序、和谐的校园。依法治校,人人有责。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推进依法治校:一是要以正确导向为指引,追求有崇高价值观引领的法治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以《章程》建设为根本,把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三是把依法治校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四是要以校风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有法必依、有章必行,维护党纪、国法、校规的权威性。五是要以社会参与为使命,注意做好学校内部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与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衔接,用法治方式调整和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关系,把依法治校融入依法治国进程,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依法治校的关键是落到实处:一是要把握好依法治校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制定和出台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纳入法律的轨道。注意避免章程是一套、行动又一套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全员的法制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不但知法、守法,而且成为法律知识和观念的宣传者。三是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紧密结合国情、社情、法情,开展深入的法学相关研究,培养适用人才,承担咨询等任务。

@韩尚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部长}:

法者,天下之准绳。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在这一背景下,大学依法治校被寄予厚望。怎么才能做到依法治校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并实施大学章程,并以章程为纲,制定完善配套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以德治校,就要在全体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融入师生内心,让学校每个师生都能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高校会成为依法治国的示范区,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依法治校关键要做到学法、建法和执法。学法是基础,解决的是思想认识这一指引实践的根本性问题,目标是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都树立法治意识,具备法治思维,内心深处存有对法律的信任、尊重和敬畏,特别是高校管理者须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作决策、解难题时要有依法依规的意识,提高自身在治校理教过程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用法守法的法律素质。建法是要把握高教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完成配套规章制度的立、改、废,理顺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使学校各种学术和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执法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做好高教法、大学章程、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调研、听证制度,切实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依法治校的参与者、受益者。

第6篇

(2003年—2007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推进学校法治化建设,依法规范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四五”普法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小学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依法保障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充分发挥法制在学校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使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运行,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基本目标

依法治校的基本目标是: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明确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普法教育全面深入,干部和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教师熟悉本职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依法施教,为人师表;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并能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师生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力争在2006年把我校建成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07年全面开展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

根据“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生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形成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为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综合能力,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保证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二是编印配备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做到学生学法有课本、教师授课有教材;三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学法用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聘请政治觉悟高、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搞得生动活泼。

第二、认真抓好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领导干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必须带头学法用法,并以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带动全校师生员工的学法用法。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二是结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着重学习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政治文明建设论述和依法治国的理论,《宪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法学理论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把领导干部的学法与政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认真抓好教职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教师法制教育制度,并把教师的法制教育纳入师资培训工作,并根据教职员工工作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组织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必要的法律规范,提高其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意识和水平,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施教,为学生的学法、知法、守法起到表率作用。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法实施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使全校各项工作、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对全校实施“全时、全员、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规范管理,保障全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依法实行校长负责制,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依法管理好学校财产。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出台前法律审核制度,并对与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三)建立高素质普法宣教骨干队伍。

建立以法律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法制理论和规范宣讲骨干队伍,以党支部、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的普法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周(日)、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比赛、法制征文评奖、法制图片图书评展和法制文艺演出等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活动,扩大声势,努力创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氛围。

(四)强化监督检查,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加强监督检查,是依法治校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依法治校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具体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单位,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把各个部门、单位的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和全校的工作目标融为一体,纳入年终考核,成为考核部门和领导干部经及教职工的重要内容。

实行依法治校领导组成员分工联系制度。领导组成员要定期向依法治校领导组汇报学法用法和依法治校工作情况。建立干部、管理人员、教职工学法、守法、执法考核制度,把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否依法治校作为干部职工考试、考核和聘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实施步骤

(一)2003年为全面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依法治校领导机构,制定依法治校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准备宣传教育教材。

(二)2004年1月至5月为宣传发动阶段。主要是实施依法治校规划和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召开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工作会议。举办二至三次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配置法律法规学习材料。

(三)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为依法治校的全面实施阶段。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每年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印发各个部门和单位执行。定期组织法学专家给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讲法制理论课。

(四)2005年12月为考核验收阶段。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全校依法治校工作进行总结检查,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起草依法治校下一步工作规划。

(五)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全面开展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五、加强组织领导

依法治校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和系统工程,必须在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领导作用,齐抓共管,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依法治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工作来抓。

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加强学校依法治校领导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制定规划并做好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全校各个科室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和要求,报依法治校领导组办公室备案,并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搞好工作安排,制定相应措施,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真正达到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使依法治校工作在各层面、各环节落实,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总体水平。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十二五”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我校“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使全校师生的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进一步形成;深入推进学校法治实践,依法规范和管理的各项事务,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任务

1、加强领导,推进学校“六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领导,把依法治校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坚持依法治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到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各领导小组成员协助抓,分工合作,齐心协力,落到实处,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未有总结,确保本年度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六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

2、学校将保证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活动经费。设立并完善红领巾广播站、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学校校讯通等宣传媒体的设施设备,使它为更好的顺利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提够有效的帮助。

3、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重大事务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都要通过较代会议事、决策与监督;坚持校务公开制度,让师生知校情;继续坚持教职工及学生申述制度,保证申述渠道畅通,切实依法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依法治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坚持把校园违纪违规事件与评优评先挂钩,凡涉及到评优评先或教职工评职晋级,均增加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方面的考核条款,对教职工的个人行为予以必要的约束。

4、加强对师生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国旗法》、《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宪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记学习笔记。目的是使全体教职工熟知法律基本知识,为教育服务,为自身遵纪守法奠定基础。认真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如开展教师师德演讲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答卷活动;开展教师师德论文、廉政论文或民族团结征文等活动,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依法治教,以德立校的意识。

5、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宣传活动。

(1)、加强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小学生普法教育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懂得“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成败”的道理,同时广泛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法律、自我约束等综合素质。

(2)、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落实《小学生礼仪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校园常规,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从小做自身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好公民。

(4)、在节假日期间,为了使广大中小学生平安而有意义的度过各个节假日,我校还计划通过广播向全体师生进行《关于加强节日期间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通知》的宣传与学习。目的是提醒学生在节假日期间要注意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坚决杜绝我校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5)、以“法制副校长”工作为抓手,定期开展法制宣教,认真落实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的要求,组织

第8篇

依法治校作为一种体现理性精神的制度模式,不仅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问道清华,确立学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清华大学素来重视依法治校,优化管理制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依法治校的理念落到实处,引导师生认同学校办学理念,遵守规章制度,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法治精神,继承了清华大学重视法治的文化和传统,并将管理制度现代化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继承了清华附中百年来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努力构建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激发教职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全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立足校情,健全学校依法办学的管理体制。学校参考《清华大学章程》,结合实际情况,依法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章程》。实行校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分管负责制,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公开校务,涉及到“三重一大”的事项,均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重视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依法依规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于2016年8月印发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

规范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和落实。规章制度只有真正贯彻执行、落实到位,才有执行力、公信力和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大法”和师生认真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重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学校实行问责制和监督制,将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作为对教职工进行考核的内容,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查处力度,抓好制度的执行落实。

第9篇

一、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几年来,学校领导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和校园创安工作及普法教育非常重视,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鹏峰中学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由陈文取校长为组长,综治副校长,市公安局副政委黄江水及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叶青、副校长黄世纯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处室、工团负责人。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议程,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学校还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交通安全校工作领导小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帮教学困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治安巡逻队”、“义务消防队”、“共青团警队”.“红领巾小交警”等组织,学校要求各个机构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工作,做到有目标计划、有检查评比、有总结表彰。

二、推进“四五”普法进程,增强师生法制意识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是抓好依法治校重要条件和群众基础。今年是“四五”普法工作的第三年,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五”普法规划关键的一年。我校把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校的工程来抓.具体做法是: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校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专栏.班级黑板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体对师生进行普法宣传;与市检察院、法院联合出版“每日一法”宣传栏;充分利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特别是通过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我做合格小公民”的宣传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四五”普法知识测试,使师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把普法教育与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有”、“五无”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与“班风千分赛”、“星级宿舍评比”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人人争当文明学生。

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广播及墙报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邀请公、检、法领导来校为全校师生作法制教育报告;观看辽宁省少年犯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观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图片展”;组织学生参加市法院举行的“违法犯罪分子公判大会”;组织学生听取泉州市“远离、关爱未来”禁毒教育演讲团的演讲。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活生生事例教育每—位学生,影响每一个家庭,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制。一是校长与各处室及有关部门签订安全责任状;二是校长与各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三是各班主任与每位学生及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四是各班主任与每位学生及家长签订告别“三厅二室”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同时,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各种制度全部上墙,形成共识,互相监督,牢固树立“安全第—”的思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位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确保校园安宁,使“教师舒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为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我校根据《南安市学校安全工作量化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在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宣传教育、班级管理、寄宿生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五个大项28个小项的评比内容,对有关部门及人员采取量化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常抓不懈。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多次接受上级创安验收,连年评为优秀。四、聚力齐抓共管,实施综合治理

1、配备综治副校长。为更好地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搞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聘请了市公安局副局长傅子评同志和副政委黄江水同志为综治副校长,发挥了公安干警的工作优势,维护了“校园特别管护区”的治安秩序,为确保校园一方平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学校聘请金街居委会领导担任校外辅导员和学校关工委成员;派出所干警积极配合学校处理有关的治安案件并定期进行治安巡逻。每年的高考、中考和高中会考,市公安局和柳城派出所都派出干警来校维持考场秩序。几年来,考场秩序井然,无治安案件发生。学校参与社区共建“文明安全小区”活动,我校陈文取校长被金街居委会聘为“四五”普法教育领导组成员、共建文明安全小区理事会理事。

3、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我校地处市区南大路,坡长路陡,车流量大,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为此,学校与交警中队开展共建活动。每天放学,除安排值日行政、值日教师、共青团警队、红领巾小交警上路执勤外,交警大队还派出干警在路口指挥、疏导,严格要求路上的学生或其他行人、车辆遵守交通规则。通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几年来,无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学校因此被评为泉州市首批“交通安全校”。

4、开展校园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我校一贯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在市公安消防大队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临危应变能力。主要做法有:与各处室、部门、学生及家长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责任到人;成立教师义务消防队;加大资金投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多次邀请市消防大队领导到校作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并举行灭火演练;每天由巡逻值日的行政、教师、学生进行防火巡查;每学期组织三次安全检查,收缴管制刀具、收缴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加强师生的用电管理,切实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使我校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5、加强家校联系,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为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使之健康地成长。学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成立家长学校、举行家长座谈会,举行家教经验交流会,并把教子有方、有独到见解的家教经验选出若干编印成册供其它家长学习借鉴;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担任学校关工委成员;邀请市关工委领导来校作报告。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校因此被评为泉州市“优秀家长学校”。

第10篇

高等学校实施依法治校,首先必须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重要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前,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树立和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法治观念。通观中国和世界政治史,法治和人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就实际情况而言,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等学校也不例外。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转变观念,坚决摒弃人治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法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促进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宪法和法律观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违宪是最大的违法。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具有强制约束力。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是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普遍要求。高等学校虽不是专设的行政管理机关,但却担负着部分行政管理的职能。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都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根据,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一切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于法有据或与法不悖,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行政、违法管理的行为发生。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也应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确保各项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还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必须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学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实现由增强法制观念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由一般地强调学法用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转变,使高校师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维法的模范。

二是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保证管理行为合法化、规范化。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有章可循;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于法有据,内容不得与宪法和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与此相应,学校内部的管理行为也必须有法律根据,依法进行。对师生的管理,决不能妨害师生的人身权利和民利。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应按法定程序通过司法途径予以处置。

三是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要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及遵纪守法、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为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等学校在实施依法治校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第一,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在当前特别要加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其他重要思想教育,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育师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特别要在“进头脑”上狠下功夫。

第二,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结合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教育师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1)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教育引导师生克服有神论,坚持无神论;摒弃唯心论,坚持唯物论。清除在部分师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信仰主义思想倾向,教育学生作自己命运的主宰,坚决拒绝及一切唯心主义邪说对神圣校园的侵蚀和玷污。(2)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教育师生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看待他人、看待自己;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立足客观现实,发挥主观努力;坚持以社会实践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克服好高务远、主观任意、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以主观好恶评判事物等不良思想倾向。(3)加强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教育,引导师生用辩证联系的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人和事,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4)加强科学理性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师生善于用深邃的理性目光审事视物,跟着科学真理走,而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让理性支配情感。(5)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生产劳动观念教育,教育师生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热爱生产劳动,热爱劳动群众,克服“英雄史观”的不良影响。(6)加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教育师生确立索取知识为荣、奉献才智为荣、服务人民为荣、报效祖国为荣的高尚思想,正确理解并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健康的人生之路。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教育师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增强明判大是大非的能力,克服那种不关心政治、只盘算实利,是非观念淡漠,不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非政治化倾向。一句话,高校师生要讲政治。(2)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确立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克服法制观念淡薄,只争权利不尽义务,片面强调民主而不要法制或者相反,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等不良思想和行为。(3)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师生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五,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1)加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代形成的尊老爱幼、扶弱济困、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见义勇为、谦逊有礼、克己让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谈吐儒雅、举止有度、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富于爱心和同情心,以及“知耻”、“慎独”等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教职工要做修身的表率。(2)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规范。(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强化对教职工的师德教育,发扬红烛精神,把爱心献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联系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发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4)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家庭美德教育。

第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1)教育师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工作、学习要有志气、有毅力。(2)教育师生养成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和已涉足的领域,应不断追求新的成功和开拓新的领域,不断进取,永无止境。(3)教育师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脆弱心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进退自如”。(4)教育师生增强适应环境,特别是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素质,克服自我封闭心理和排他心理,能尽快与环境融为一体并积极影响环境。(5)教育师生增强防外界干扰的心理能力,养成稳定的心理特质,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或学习。(6)教育师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盲目优越心理,正确看待他人,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7)教育师生养成雅量高致的心理气质,器量宽大,气度恢宏,胸襟开阔,淡泊名利。

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各级党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层层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工会、妇联以及政工干部、政治辅导员等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主渠道和多渠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合。教职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言教与身教并举,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普遍性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还要把教育与依法严格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寓教于管、管即是教。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是相辅相成的。法律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机器强制实施的,这是法制的优势。但法制也有其局限性,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是无限多样的,再完备的法制也不可能对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作出规定。法制起作用的范围毕竟有限,需要道德规范做必要补充。道德作为调整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起作用的范围比法律广,因为不违法的行为未必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人们的许多行为并不违法,但却不道德,这些行为,可以而且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无论自谴或他谴),但却无法受到法纪的制裁。这是道德的优势。而且,从历史发展的纵坐标上去考察,道德起作用的时间比法律久远得多。但道德没有强制性,它只能依靠教育、传统的力量、人们自觉的信念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发生作用,这是道德的弱势所在。只有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才能治理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法;依法治校;校办企业;高校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利用各种形式模式创办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及弥补学校经费不足、提供生产性教学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经营性资本难以自由流动,缺乏投入撤出机制,等等。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依法治校,必须按照经济法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校办企业管理行为。

一、研究背景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经济法在高校依法治校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所指高校包括两个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很多高校已经成立有校办企业: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需要成立科研型的企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建立生产性校办企业。校办企业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具有企业法人治理的特征,因此在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中应该运用好经济法,全面落实依法治校的方针策略,建立高校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各高校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高校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三、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办企业“依法治理”的措施

(一)明晰高校校办企业产权。目前,高校校办企业产业不够明晰。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是指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的一种法律行为。高校校办企业的组建模式比较复杂,有高校独资、校企合资、租赁、技术转让、外资投建、股份制等多种合作形式。首先,要按照经济法的产权认定原则对高校校办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划分,清算资产之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取得企业产权的相关证明,明确国有资产所占比例及数值。

(二)完善高校校办企业管理机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需要按照经济法要求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高校校办企业,应按照经济法中公司股东代表、董事会、监事会的产生办法组建好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完善高校校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资产单独管理。由于产权不清,企业长期无偿占用大量高校资产,使高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淆,产生核算不科学、投资效益低、产权隐形流失等现象。一些学校和部分企业对投入到校办企业的资产疏于管理,使这部分资产游离高校“大财务”管理之外,学校不但难以按期收回投资和应得的回报,还有可能牵扯到企业与其他单位发生的经济纠纷中,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并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企业对这些资产又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个别校办企业利用 “公有财产”为自身利益服务,导致“企业负盈学校负亏”现象。

在资产管理上,学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要分别建账管理。严格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在收入、支出和收益上要做到各自核算,不能一本糊涂账,将学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淆。

(四)依法建立健全的校办企业管理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分工,并协调好这两种监督之间的关系,使两个机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以完善,促进校办企业在重大事项决策上保持科学先进性。此外,要明确校办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明确校办企业的决策、监管、运营、管理、收益等关系,建立科学的校办企业管理体制。

(五)人员的分开管理。要在人员安排上做好政企分开,不能将校办企业的管理关系当成是高校的下属部门。学校的党政领导不应该兼职企业职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联动机制下的企业法人制度是行使校办企业管理权的机构。鼓励学校科研、教学人员向企业流动。由学校进入企业的人员,原则上应调出学校,劳动人事关系转入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由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终止与原学校的劳动人事关系。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工作,执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高校应建立科研、教学人员重返学校竞争上岗的管理制度。

(六)建立学校投资的撤出机制。经学校审核批准,校办企业可以整体出售或部分转让校办企业的资产或股权。转让时,应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D9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5-0017-02

反腐倡廉

FANFUCHANGLIAN

反腐倡廉

FANFUCHANGLIAN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法治校成为高校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干部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法治校给高校干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干部管理法治化也就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的意义

1. 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益,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和发展趋势。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都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5年全国“两会”上,把依法治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依法治校是高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途径。从管理对象角度来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而干部队伍是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管理法治化也就成为依法治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运用法律工具来加强干部管理,把干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有利于提高干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说,推进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也就成为依法治校最紧迫、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顺应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2. 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干部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者,高校管理工作主要由这些干部来完成。“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校能够实现健康稳健发展,干部必须起到决定性作用。高校能否顺利推进依法治校,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水平也就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从高校发展的干部因素来看,干部的不作为不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干部的乱作为阻碍了学校的平稳发展,干部的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损害了学校的健康发展。推进干部管理法治化,有利于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提高干部管理效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水平。所以说,干部管理法治化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3. 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是保障师生权益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尊重和保障教师权利”。现实中,一些高校领导干部的“法外之地”、“法外特权”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比如个别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争抢指标、在职称评聘上“优先排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术自由。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处罚随意性大,欠缺严格的法律依据,使得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高校内部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矛盾,不仅暴露出领导干部在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上的严重错位,而且还暴露出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方式上的明显缺失。这与依法治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推进干部管理法治化,保障学校正常稳健运行,提高办学效益,保障师生权益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二、高校干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干部管理法治理念认识不够

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推行的基本是“人治”思维,对我国社会治理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虽然近几十年来推行依法治国,但是在治理体制上暂时还难以彻底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公民个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信仰、法治精神远远达不到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不例外。在干部管理上,对“为何要实现法治化、实现法治化有何好处”的问题还思考不深、认识不够、理解不够,干部管理法治化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还未能形成有利于推进干部管理法治化的良好氛围。

2. 干部法治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依法治校的重要手段就是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建章立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就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具体行动”。目前,我党实行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原则,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包含于党建工作,干部管理的运作也统筹于党政干部管理中。高校干部管理主要遵从党内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制度。针对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高校干部”,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在高校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考核、制度连续性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未能形成有利于推进干部管理法治化的法律体系。

3. 干部法治化管理推行存在困难

依法治校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师生为本、依法管理等方面。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为高校领导体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尤其明晰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些问题,实现了推进依法治校的良好开端。但是,在干部管理法治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阻力。当前,高校一些干部管理者不能从思想深处转变“官念”,“权大于法”的意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力越位、权力错位、知法犯法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高校腐败窝案串案等热点事件表明,一些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令人担忧,与依法治校的总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做到依法管人、依法办事,还未能形成有利于推进干部管理法治化的良性机制。

三、推进高校干部管理法治化的对策

1. 优化高校干部管理法治环境

依法治校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广大师生员工知法、懂法。干部管理法治化的有效实施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广大师生知法懂法,支持依法治校。二是干部管理者具备法治理念,有较好的法律素养。当前,我国颁布了一些有关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干部队伍的法律素养亟需提升。要加强普法教育,强化法制宣传,让广大干部知法懂法、敬法畏法、遵法守法。应把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干部管理的日常工作当中,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提升干部法治素养,增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为干部管理法治化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2. 完善高校干部管理法治体系

干部管理法治化是一项浩大工程,法治体系的构建是其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这个依据的确定就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高校都在抓紧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但特色不突出、法制性不强等似乎成为一个通病。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定工作,并突出章程的法制性。在领导体制方面,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行政和决策机制。在干部制度方面,可以针对高校干部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构建包括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提拔任用、监督考核、干部问责、奖惩实施、违纪处分等在内的干部管理法治体系,为干部管理法治化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