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老师的散文

歌颂老师的散文

时间:2023-05-30 10:0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老师的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歌颂老师的散文

第1篇

关键词:蓄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56-02

散文是主情的文学样式,它强调作者独特情志的抒写,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冰心在《关于散文》中亦云:“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既有这样的特质,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导学生的情感必然是散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充分的蓄情,能有效点燃散文教学的情感火焰。

蓄情,就是创设情境。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很重要,它使有关教学的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灵沟通,思想撞击,从而共同进入文本的境界。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参与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激活点,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情境就是教师用各种方法营造出情感的磁场,为学生和作者、编者心灵的沟通铺平道路,架设桥梁。

一、充分蓄情,导入新课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语言导入创设故事情境,用音乐导入创设审美情境,用画面导入创设直观情境,用实物导入创设真实情境,用表演导入创设活动情境,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用三维动画导入创设虚拟情境等。当然,这些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可能兼用好几种方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多媒体更成为课堂的宠儿,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学习《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先播放《懂你》MTV,稍作停顿,然后深情地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喜欢这首歌吗?知道它为什么会响遍大江南北吗?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谁不是为人儿女?谁又没有沐浴过母爱的光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这里,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弦律,有母亲辛勤劳作的画面,有如泣如诉的歌词和导语,它们交织成一个令人感动、心酸,感觉真诚的情境,形成了歌颂母亲的审美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母亲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进而理解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充分蓄情,朗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散文这种意蕴特别深厚的文体来说,读显得十分重要。散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朗读是不二选择。如教学《济南的冬天》,除用张瞳的演读渲染气氛,引学生入境外,还可以多采用读的方式,创设情境。在感受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这一段,让学生合上书本,听老师的范读,我们老师朗读虽无名家之范,但至少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学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慈善、舒适的特点,为体味语句打下基础。在体会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时,可用配乐朗诵的手段,轻快的曲调,定下了赞美、惊叹的感情基调,再加上几遍的读,水的特点、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

再如品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唤起感情的共鸣。

三、充分蓄情,展开联想

有人说,联想是散文的神经,没有联想就没有散文。读《济南的冬天》,我们都有深刻的感受,老舍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下面,却给我们营造出了许多美丽的意境。要感受这些意境,我们不妨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坐着摇椅,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眯缝着双眼。或想象冬天某个阳光朗照的午后,我们躺在草地上、黄草山上,晒着阳光的情景。 又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的中介,进行联想和想象:一幅光影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受出景物中寄寓着一种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景情中触发了我们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想象,仿佛隐约听到远处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声飘忽不定,也仿佛感觉到月光与荷叶也颤动起来,但颤动又不十分分明,此时此刻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在散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有助于他们将已有的情感经历,相似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从而进入文章的意境,并拓宽情境。

学生的散文学习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养成为最终结果。蓄情犹如交响乐中的序曲,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进行的是一个思维方向的引导,将各种各样的情绪调整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中,为引导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提供了帮助。

第2篇

关键词:琦君;思乡;怀人;儿童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5-02

琦君被称为“20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台湾文坛上活生生的国宝”。在大陆,琦君也是深受欢迎的当代优秀女作家。她的思想怀人的散文及其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深得大陆读者的喜爱,在当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怀人散文

从书写题材的角度来说,琦君散文只是那种琐琐碎碎的小儿女家常:什么母亲梳了个螺丝髻,姨娘梳了个横爱司髻,自己穿了件旧毛衣,什么母老虎似的二妈没收了她的钱袋子,五叔骗她压岁钱,外公给她讲故事,二干娘借她压岁钱,老师教她背“四书”。这些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鸡零狗碎,不一而足,但我们别小看了这些鸡毛蒜皮,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小题材成就了琦君——她从这些看起来是小题材的写作中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倾注了她伟大的博爱精神。

琦君的许多作品描写的是她的女性长辈,母亲、姨娘、干娘等在她的散文中常常出现。他们饱尝了父权制和多妻制的辛酸。她们勤劳,却永远不知道为自己活着;她们容忍丈夫娶妾,却受不了那份精神折磨。看似挖掘女性人生命运的不幸,实则是在歌颂主人公身上的人类美德。比如《衣不如故》里,琦君反复写到了村姑阿菊,爱打扮的二姨娘。她对这些女性“无深度”追求,靠取悦男人(靠穿漂亮的衣服诱惑男人)的女性所作所为,以自己的“童稚”和母亲的“保守”做出了一种回应。“母亲节俭持家,她年轻时候至多是蓝底白花衫裤,中年以后,不是安安蓝,就是藏青。后来总算时髦一点,穿旗袍。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像一片蓝天,没有云彩,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母亲的心里是不是这样,那就不知道了。直到二妈像朵花似的,飘了进来,家里忽然变得五颜六色起来。连桥头的阿菊,都看得眼睛直愣愣的,悄悄对我说:‘真讲究呢,你看她那套琵琶襟裤袄,那双尖溜溜绣花鞋,还有那个横爱司髻,怎么这样俏呢?’我有点气她直夸二妈,撅起嘴说:‘没什么稀奇的,哪一个打扮起来都一样好看。我妈只不过不打扮就是了。’阿菊说:‘你妈啊,一双手纳鞋底纳得那么粗,脚又是小脚放大,就是打扮起来,也绝赶不上二太太。’”作者反复表现的还是母亲身上的内在美和她自己的一种追求。“有一次我悄悄跟妈说:‘妈,我真想有件玻璃纱夹旗袍,我看见人家穿的飘飘然跟仙女似的好漂亮。’母亲说:‘你现在读书,头发剪到齐耳根,穿旗袍也不会好看,等你念大学再说吧。’就这样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同时也不愿为衣服害母亲操心。年岁慢慢长大,懂得人生的美丽并不全是靠衣服来表示。中学的国文老师曾经引了《牡丹亭》里的句子鼓励我说:‘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是指外表的美,一个人要追求德行的美。德行的美是丰富的内涵,即使人家不能赏识你,也无损你内在的美。’我渐渐懂得为什么母亲终年一袭蓝布罩袍,在我眼中依旧是仪态万方。父亲虽然冷落母亲,但我断定她的仪容举止,在他心底是占有极重要的分量的。”

又比如《髻》、《眼泪和珍珠》、《压岁钱》等文章,作者在一种近乎甜蜜的回忆中诉说了曾经的不幸,也力图在其中咀嚼一种人生的酸甜苦辣,丝毫显不出抗辩的意味。但却通过她们面对苦难和不幸的态度中,使人懂得了泪水与饱经忧患使人变得温和、宽容、醇厚和善良的哲理。“想起母亲的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带着含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犹如清晨待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步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颠沛流离、艰难拂逆,她都担当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适幸福时,她却悄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琦君的怀人作品,其主题不仅仅是怀人,更是通过所怀念的人传达坚韧的生活态度,是对人类美德的歌颂。

二、思乡散文

与男性作家描写乡思乡愁时偏重寄托政治抱负或家园情结不同,琦君散文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她善于把迷惘的乡愁、悲哀的愁绪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温润素雅、清新婉约的境界。除了乡思、乡愁的诉说,她更多的是对故乡的山川景物、人文环境的描写,对乡风、乡情的怀恋眷念。正如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永嘉、杭州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境。

在台湾一些思乡怀旧散文中,处处流路出一种强烈的漂泊情绪和流浪心态。他们认为“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作为满怀乡愁的游子,琦君“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写作回顾》)。她对故乡江南的美景爱之切,忆之深:“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的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潺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江潮》)美丽的西湖、苏堤;垂柳、荷花;山水田园、林木花果;甚至“千变万化的钱塘江”的潮涨潮落等,通过作者触情于景,景情合一的描写,使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令人流连忘返。那些大量记忆故乡风俗传统的散文,如《春酒》、《粽子里的乡愁》、《桂花卤·桂花茶》、《故乡的农历新年》等更是意味深醇。正因为故乡的山美水美人美,所以作者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昨夜梦魂又飞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天遥。”(《乡思》)

就乡愁的书写来说,这些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散文,尤其是对家乡永嘉及杭州美景的描写,是很感人的,像《西湖忆旧》、《金门行》、《三更有梦当书枕》等,感人至深。但不能否认,琦君散文的乡愁主题与余光中之《乡愁》、郑愁予之《错误》不同,其中包含了她更多的人世感念:“这位庄主生前极懂得享受,所以为自己建了一个偌大的别墅,而且娶了八个太太,他何曾想到树倒猢狲散,身后红粉飘零的悲哀?在庄的旁边是他的坟墓,是他为八个太太筑的生圹,……,这两位美丽的未亡人,守着偌大的庄园,守着她们死去的丈夫,一年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她们真个是死灰槁木、看破红尘吗?人世的富贵荣华。浓情蜜意都是过眼烟云;建造这八个墓穴的柳庄主任,才是真正的大傻瓜呢?‘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满园姹紫嫣红,给人的感慨又是如何?”(《西湖忆旧》)这也许是琦君散文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因吧!

对于琦君及台湾大批乡愁文学的书写者来说,这种乡愁还更多包含对于“乡”之代表的农业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沦丧的深深叹息!琦君身处迅速工业化的台湾工商社会,这个社会的新价值、新道德深刻地影响着人及人性的变异,因此,琦君好多回忆性散文,看似是宣扬基督教的泛爱思想、佛道的人生观念,但实际上也在传达她的一种人文信仰。如《下雨天,真好》、《浮生半日闲》等,对于农业文明价值,如它的亲情。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的沦丧就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忧虑。某种程度上说,这类散文表达的是现代人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乡愁。

三、儿童化视角

琦君的思乡怀人作品,语言上有浓郁的个性色彩,结构上采取闲话家常的方式,谈天说地,终不离亲情人伦之美,在一个新的水准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身边琐事,信手拈来,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清淡朴实中显示秀美。

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把对童年的一次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次巡礼。在琦君的心目中,人世间的教堂不是别的,童心和童年即是审美的教堂。她把童年演化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如《母亲那个时代》、《倒帐》、《衣不如故》、《髻》等作品,从母亲在家的生活与地位看母亲的善良能干、勤俭节约、慈爱达观。《髻》中也写到母亲古董,自甘淡泊,受到父亲的冷落;姨娘爱打扮,颇俏丽,讨得男人欢心;而父亲则是喜色的,他对发妻和小妾的思想倾向,是从眉头和眼神中看得出来的,从中透视出作者对母亲的无法言尽的爱和对母亲的命运的揪心的痛。而《启蒙师》、《一袭青衫》、《三十年点滴念师恩》等,则是从恩师夏承焘、梁先生的一言一行中传递出对亲人师友、对故乡、对童年的永生难灭的怀念,作者正是通过荡漾的情感呈现给人们一个充满童心的生活态度。

琦君在散文创作中,用富含古典意味、乡土色彩的童心,让人看取一种淳深的爱心,流露出浓郁的故土情怀。故乡的山水,对于一位远在异乡的人来说是梦中的天堂,是揪心的思念。如《外祖父的白胡须》中冒大雪看庙戏;《红纱灯》中做各式各样的红枣搪糕、糊不同形状的纱灯、赶庙会等等年节习俗;《西湖忆旧》中,西湖十里烟波,桂花香中啜莲糕,保俶塔和雷锋塔,岳王坟,灵隐寺,湖上的雪景、雪里的梅花全是故乡所特有的童年的记忆。她就是用这些为人们构筑了别致的意境,以含蓄却含情的文字表达作者心中的爱与同情。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的吸收与认同,造就了她的散文中的素朴情感,以及细腻深沉的爱心,达观温厚的人格修养,平易自然的至情至性。正是对古典韵味和故乡秀色的把握,使得她的散文那种深挚沉重的乡愁在朴素的描摹中凸现为更为强烈的主题。

作者在款款的叙述中,见微知著,感悟人生,从一人一事甚至人与动物、实物的关系中写出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经历的沉浮变幻,进而升华出某种哲理,使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如《髻》中随光阴流逝,姨娘老了且有了丝丝白发,“我”想要替她梳个新式样,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作者由此生出感叹:“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过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值得认真的呢?”阐发出了人生无常的佛家思想。

琦君,这位颇具盛名的散文家,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传统型作家,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地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总之,琦君的人生境界和艺术追求融合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思乡怀人散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清雅疏淡意味深醉的人文艺术精神,更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复兴、蒋成禹.中国现代散文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姚皓华.琦君思乡怀人散文研究[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5,(11).

[4]琦君.琦君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琦君.琦君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第3篇

宇宙之大,单凭我们渺小的人类是远远不足以了解的。这个世界的丑陋与美丽,真实与虚幻,贪婪与博大……但是,还有书籍在混沌中绽放着光芒。读书时,就如同看见了一个微观的世界,我们可以从书中知道许多,明白许多。

书籍有许多种格式,诗歌的优美意境,这由智慧和情感的珍珠缀成的人生经验的短诗,自由活泼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喜欢品读时抑扬顿挫的抒情,散文的简洁隽永,精简而深刻的言辞绘本的引人入胜,寓言的发人深思,童话的纯真与稚朴,童话中丰富而夸张的想象力,美好而动人的故事情节,带给我无限的憧憬与遐想好的书往往能使人沉醉于文字的魅力之中,无论是淡然的,忧伤的,曲折的,都是那般吸引人。它们或许是一次人生的悲欢离合,或许是一次智慧启迪。书带领我遨游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在夸张的世界里告诉我毫不虚伪的真理。这就是书,它鞭挞丑恶,歌颂善良,宣扬正义,启迪智慧。

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让我在难过的时候豁然开朗,书就像一场大雨,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清醒;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它们或重演一段段历史,或教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一个又一个人生哲理,每一本书,都是那么珍贵。它们教会了我拥有诚实而舍弃虚伪,拥有踏实而舍弃浮躁。我在书的海洋中快乐遨游。书让我们告别了无知,走向成熟,让我告别了幼稚,走向成功的道路。

未来的路,只要有书的陪伴,它就会赐予我更大的力量和勇气。成长的道路上,有书香陪伴,而我,因为书香而成长!

第4篇

2021年最新国庆节活动主题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庆祝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调动每个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真切感受经典诵读的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

“祖国在我心中”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x日——20xx年x月xx日

五、活动准备:

各班布置教室黑板板画主题悬挂标语气球、彩带若干

六、活动内容:

1、出一期“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黑板报。请各班于9月29日前完成。

2、全校开展“歌颂祖国、爱我中华”的经典诵读比赛。时间为9月30日下午两点。

3、评比标准:

(1)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2)所选诗歌内容必须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思想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

(4)读出诗歌的韵味,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

(5)表达诗歌的.情感准确自然。

(6)现场演出效果好。

七、活动具体要求:

1、以中队为单位参加比赛,各年级段分别评奖,各中队原则上要求全体队员参加。本次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若干。一二等奖将设立奖金,以资鼓励。

2、诵读内容积极向上,颂扬美德,崇尚感恩,传诵经典,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3、1—3年级可以选择《经典诵读读本》和童谣,4—6年级选择歌颂祖国的诗歌或散文朗诵。

4、活动主要负责人及分工:

评委:xx

统分员:xx

会场布置:xx(音响)xx

2021年最新国庆节活动主题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隆重、热烈、活泼的庆祝xx周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发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少先队员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特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系列活动。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举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请各年级各班根据活动主题要求,出一期高质量的主题黑板报。

1、比赛时间:x月xx日至xx月x日

2、评比时间:xx月x日下午

3、评委:呼志军李丽霞李红英全丹李欣

4、评比细则:

(1)、评比项目:字体内容色彩排版图案(各占20分,总分100分)

(2)、评比内容: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切合主题、联系实际;鲜艳、引人注目;有创意、切题;美观。

(二)、各中队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班会活动。时间:x月xx日周五的班会活动课各班主任于x月xx日前上交相关主题班会教案。

(三)、3—5年级设计一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手抄报。(每班至少上交5份作品)上交作品截止时间:xx月x日。xx月x日将由学校组织评比。

评委:红英流芳王容李佳

(四)、4—6年级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征文比赛。

各班开展活动,每个同学必须参与,于xx月x日至少上交5份作品,xx月x日学校评比。评委参照“我的好老师”。

说明:要求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工作,xx月x日大队部将组织学生会对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2021年最新国庆节活动主题策划书

1、国庆联欢活动材料准备:

(1)用气球、彩带等布置好活动教室或户外活动区,主要体现热闹的气氛。

(2)设置小舞台,并布置好舞台背景,打印大的宣传图、手工装饰。

(3)备好足够的桌椅、纸杯、餐具、食物、小国旗、音像、话筒、红色签到画布等物品。

(4)幼儿以家庭为单位自由报名表演国庆主题的小节目,同时教师也要准备节目。

(5)各班给小朋友录像,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祝福。

2、活动流程

(1)家长签到,发放小国旗,安排入座,播放爱国背景音乐。

(2)升国旗,奏国歌,引导幼儿学习注目礼及列队敬礼。

(3)活动开始,幼儿园致辞。

(4)播放影片开国大典片段,家长、幼儿、教师小节目表演。

(5)播放幼儿祝福视频,相互交流,各班家长参观班级,

(6)活动结束。

2021年最新国庆节活动主题策划书

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2、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感受服饰的民族特点。

3、能用不同的方式(绘画、舞蹈等)展现自己对几个民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

2、材料准备:不同民族服饰图片,民族特色音乐,各色彩纸、皱纹纸、不织布,胶带,胶水,剪刀,画笔等。

3、环境准备:教室内关于民族特色的环境创设。

活动流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

幼:56个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几个民族?谁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

师: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服饰,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认识一下几个民族的服饰。

2、感知与欣赏

民族的服饰

教师带领幼儿欣赏几个民族的服饰特色,

例如:藏族衣服袖子很宽大,穿长靴;蒙古族人民主要是穿长袍,斜衣襟,腰间束腰带,脚穿皮靴;维吾尔族男子穿斜领无扣的长袍,腰系长方巾,女子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小姑娘多梳几十条小辫子等。

师:刚才你们在欣赏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服饰的主要特点。

3、体验与操作

(1)教师提供给幼儿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小班主要是绘画或涂色)

(2)幼儿制作完毕后将服饰穿在自己的身上,随着音乐跟老师学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大家一起来跳民族舞。

4、交流小结

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作品

5、延伸活动

将幼儿制作好的服饰保存下来,装饰到班级环创墙;或者给幼儿拍照,将照片在环创墙上展示。

6、注意事项

第5篇

一、努力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

在现实中,有些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来代替。这里,我且以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设计,对如何有效地营造朗读的氛围加以说明。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重点体会这些语段描写的美景。

师:请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语段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春天那特有的美。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在这美景中,会怎样做呢?

这个片断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春天的美,却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它主要取决于学生自我的感悟,心中有春天;其次在于朗读技巧的发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音语态的综合运用。如果只是让学生粗粗读这么一两遍,学生的情感无火花迸出,朗读也不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更是空洞无物。这样的文本解读是苍白的,学生成了“匆匆过客”。如学生读完《春》后会说:“我觉得这春草好顽强,勇敢地钻出来,又像孩子一样的可爱,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生命力旺盛,一大片满是的。我好像躺在那草地上,清新惬意!所以‘偷偷地’、‘满是的’这些词,我会强调地读。”而这种感受又会引发另一种体验:“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小草在和我们一起欢笑着,一起奔跑着,我也想打两个滚呢!”这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这就是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读书到此方唯真!此时若让学生再去品读有关语句,则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感知文本,体验情感,是走进教材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而,朗读氛围的营造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积极指导一些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感受阅读的快乐、文章的美感。

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一起来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这段激情洋溢的导语很能营造氛围)

师:首先听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1:我觉得朗诵“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短语开门见山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2:我觉得“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3: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我对以上学生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个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再大声朗读给同桌听,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黄河颂》。

当然,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在文中轻易找到答案的话,还让学生不断地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教师提问要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提醒学生通过再朗读,品出新的想法。

三、尝试改变一点朗读的评价

平时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缺乏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评价也很讲究艺术。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质疑;课题;语言;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有关于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 从醒目的课题处质疑

醒目的课文题目,首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吸引学生去思考,去阅读课文找答案。如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题目,提出疑问,学生琢磨起题目来,有的问:“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的问:“老王的年龄是多大?”有的问:“老王是干什么的?”还有的问:“老王的生活经历是什么?”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老王”这个人物在不同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不同的形象,于是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自然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认真了许多,许多学生边读边拿起笔圈圈画画,可见从题目质疑对学生理解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从重点字、词、句处质疑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方面在文言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老师先范读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二)自己在阅读中理解了哪些实词、虚词;(三)会翻译哪些句子。这一环节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发现了许多问题,也自主解决了许多问题,既节省了许多时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三 从思想内容方面质疑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从……到…….”的句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顺利很正确的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然后学生再读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学生认识到百草园是大自然恩赐的乐土也是作者的温馨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枯燥无味的,借机老师设疑,在三味书屋有没有作者的乐趣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一度高涨起来,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做总结:百草园的乐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是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凝重的,是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是忙中偷闲的片刻逍遥。到此同学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清晰起来了。

四 从品味语言方面质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教学散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品味语言,如以《夏感》为例:教学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读完之后我便问:“喜欢梁衡的这篇散文吗”同学们激昂地说喜欢,接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喜欢的理由,其中几个同学说到了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美,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同学们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排比句、富有节奏感的描写句。接着我让同学们以“我认为这个词语(句子、段落)很美,是因为……”的句式来品味。并用事例加以引导,例如:我认为“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很美,是因为具有视觉效果,迎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结果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并结合例子,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语言环境对句子进行赏析说的非常到位。这篇文章的语言赏析是一个重点,通过老师一个个问题,同学们一个个解疑,这个重点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五 从设立矛盾处质疑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第7篇

借鉴是一门学问。如何巧妙借鉴?下面几种借鉴技巧不妨一试。

(1)借鉴表现手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欲扬先抑、夹叙夹议、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这些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是综合运用的。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既运用了欲扬先抑法,课文前半部分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又运用了卒章显志法,最后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运用象征手法,写海燕搏风击浪,高傲地飞翔,其实是在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周敦颐的《爱莲说》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与莲之淡雅形成对比,衬托出莲花纯洁高尚的君子之风。这样的优秀之作,只要我们善于借鉴,定会受益匪浅。《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中的第2篇,考生就借鉴了虚实结合、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在一个精美的开头之后,作者写道:“深夜苦读,有时爸爸轻轻地走进来,在我桌上放上一杯热茶,然后悄然无息地离去,我双手捧住茶杯……”这是实写;“热气缓缓上升,恍惚中我看到了从前……”这是虚写;进而追忆我小时候拉着哥哥疯跑,哥哥为我用双手遮挡玻璃划破手掌的事,这是叙述,下文写道:“哥哥手中的血流淌在我心上,我第一次知道,在别人的羽翼下安全成长,是我莫大的幸福。”这是议论。良好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为得满分打下了基础。

(2)仿照结构模式

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我所用,为创新打下基础。我们读一读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优秀作文,就会发现有不少是仿写之作。借用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范文模式,考场作文可以一挥而就。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结构新颖、思想深刻而获得阅卷者的青睐;2002年浙江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他们都选择了明月》,选例经典,巧用对比,分析到位,语言老到而富有哲理,题目形象而富有诗意,也是借鉴了台湾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2007年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集》第16篇,构思独到,开篇题记就点明幸福的无价,接着写一个精美的开头,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诠释了生活中相伴无形的点滴幸福,最后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结尾,这种结构模式许多优秀作文选 里都有,而此考生能娴熟运用,成为考场制胜法宝之一。

(3)借鉴题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写得十分出色,可这一题材是借鉴别人的。《西厢记》所写的崔张爱情本是个传统题材,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该传奇是一个男子负心,给妇女带来的悲剧。后来董解元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彻底改变了小说的主题,赋予小说追求婚姻自主、挣脱礼教束缚的崭新意义。王实甫除了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叙事体改成戏剧之外,还对故事本身作了不少改造。可见,借鉴也是创作的需要。

中学生写作虽然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题材的借鉴也经常会遇到,尤其是沿用文史方面的材料更多。如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关羽之恨》,就成功地借鉴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失荆州”这一题材,紧扣话题,故事新编,写出了新意。又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作者对焦刘题材巧加改编,将背景放在“西部大开发”的层面上,写出了既紧扣话题,又有新意的佳作。又如《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第17篇,作者写幸福,不是从一般的生活角度入手,而是从精神境界的高度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作者撷取陶渊明、刘禹锡、李清照、岳飞、秦观这些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浪花,从他们身上品味幸福的内涵,读之令人荡气回肠。而这些名人的题材(包括事例、诗文)可从教材、报刊、杂志、作文选、网络中得到借鉴、参考,也可见平时就要善于积累好的题材,背诵如流,烂熟于心,考场上胸有成竹,写作时紧扣题目,快速成文,岂不妙哉。

(4)借鉴语言

中考作文要求“有文采”。“有文采”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字有意蕴,或是哲理生辉等等。文采多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语言对于整篇文章的重要性。如何使语言出彩,亮点纷呈,以下技法可以一用:

①借鉴仿写古诗名句。古诗词名句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典雅,有的质朴,有的绚丽,有的清闲,只要我们多读多记,就会随古人的思想起舞,乘着古诗名句的翅膀,让作文语言文采飞扬,让文章诗意盎然。看满分作文《幸福是什么》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阅读的广度,巧妙借鉴仿写古诗名句,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具有经典美,从而体现出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功底。

②运用排比造势法。用排比说理,构成排比句或排比段,可增强语势,层层递进,贯通文气,如海浪滔滔,一浪接一浪,呼啸奔腾,令观者心潮澎湃;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看优秀作文《美好的心灵》一段:“老师的人格又是如此的高尚。是农夫,却把种子播在心上,用血液浇灌它成长;是沃土,却不长一株杂草,让花的根在躯体上滋蔓;是蜡烛,却在讲台前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鲜血之火来照亮别人……”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对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讴歌,气势非凡。

③巧借文言法。巧借文言写作,的确是语言出彩的好方法,也是语言创新的好形式,但它要求有极深的古文素养作基础,有很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写作功底,还要有创新意识,“旧瓶装新酒”,才能写出立意新、构思巧的佳作。如2006年河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的《出师表》一文,标题一样,但内容不同,构思也有创新。用文言写作本身就有难度,但作者敢于亮剑,张扬了个性,展现了才华。又如《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中的第29篇,作者用文言文来写,叙事流畅,议论深刻,一气呵成。例如开头:“幸福,此为何物?吾从未见过幸福,不知其相貌如何,年岁多少,于是,心血来潮,寻此物于天地之间。”在写了三个片断后,作者写道:“吾曾终日寻思,幸福为何物?而今知,乃父母之关爱也,乃同学之帮助也,乃老师之解惑者也,由此而知幸福原来无处不在也。”作者个性化、独创性语言感动了阅卷老师,超人的才气折服了阅卷老师,因此能获得满分。

第8篇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更形象地再现《品德与社会》,再现学生的生活,更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使其成为信息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对话的工具。多媒体技术走进我们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活了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将以所执教的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江山多娇》一文,具体谈谈多媒体的应用。

一、以多媒体展现我国大好河山,激情导入

在导入环节,老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收集了大量的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配以优美婉转的音乐,让学生感觉畅游了祖国大好河山。再将画面转换成中国地形图,配以教师的深情述说: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又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从而自然揭示课题《江山多娇》。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也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以多媒体呈现我国阶梯式的地形地貌特点,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中国地形图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它有几种色块,猜想不同的色块代表的意思。在学生猜想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将做的链接点开,不同的色分块链接不同的地形地貌。从而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中国地形特点为西高东低,并且分布着不同的地貌,具体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现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等等。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能掌握得很轻松。最后再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链接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在展现了解我们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老师最后小结: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些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印象更深刻。

三、以多媒体播放母亲河视频,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走进母亲河”这一环节,以多媒体播放长江和黄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的壮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母亲河的感情。同时展示我们很多文人墨客歌颂长江黄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下,教师以沉重的语句说道:但是,这么美丽的母亲河,却在人们的蹂躏下变得如此惨不忍睹。接着播放被毁坏后的母亲河的图片,从而激起学生的保护欲望。这样的情感激发是自然的过渡,也是由心而发,感情强烈。

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创造了声、像、视、听组合的立体教学氛围。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思想品德教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不仅能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第9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时间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84-01

一、引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句通常用于歌颂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老师。这就是隐喻,把一种事物,这里就是无私奉献的老师,理解成为另一种事物,比如春蚕、蜡烛。隐喻在我们日常交流,接触新事物方面很常用。它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通感等密切相关。此外,隐喻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受知识结构、地理位置、家庭背景、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二、概念隐喻的发展情况及其定义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在当时,隐喻仅被当做一种修辞手法,是词与词之间的替代。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在他看来,哲学应当讨论真理问题,而隐喻却是一种文字游戏,教人如何花言巧语,因此违背了真理的准则。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开始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但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划分仍非常模糊。隐喻的语言学代表本旺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打破了传统观念,把隐喻当做一种话语现象。而乌尔曼从意义变化角度来探究隐喻,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这本书关于隐喻方面的著作影响深远,将隐喻与人的行为活动、语言符号、概念范畴、思维形式、风俗习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概念隐喻。

认知隐喻研究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证明认知隐喻的主要论点,即抽象思维部分是隐喻的。打个比方,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是基本的抽象概念词汇,对于它的理解需要借助于隐喻。如果我们不进行多角度、跨语言、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就无法证实隐喻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也是如此,或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如此。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其结论就不够确凿。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概念隐喻体系的普遍性或相对性。莱考夫曾经推测:“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别:有些情况是普遍的,有些则是分布广泛的,还有些可能只是某个文化所特有的。”

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是从概念隐喻的存在来加以证明的。概念隐喻与修辞格中的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喻”。

隐喻通常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谈论另一种概念。通常是用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知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方位隐喻,顾名思义,就是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实体,以对其进行指称、归类、组合和识别。

有些隐喻研究学者从修辞格角度这样划分隐喻:拟人概念隐喻、换喻概念隐喻(又分为:部分代表整体;生产者代表产品:被任用的物体代表使用者:控制者代表控制物:机构代表负责人;地方代表事件;地方代表机构)、实体概念隐喻(又分为:指示;模糊量化;认识其特征;认识其原因;表示目的和动机)和时间概念隐喻等。

三、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匆匆》

我选择《匆匆》这篇散文主要是因为:一、散文行文优美,修辞手法比较多。二、《匆匆》主要告诫读者要珍惜时间,而时间这一抽象概念通常又是借助于隐喻来构建和理解的。三、《匆匆》本身就是一部佳作,辞藻华丽,富含哲理,发人深省。四、主题“时间”比较普遍,中西方文化中对这方面的探讨很多。

1.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2.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5.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6.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

这些例子都属于拟人概念隐喻。“青”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样,将形容词动词化。偷、藏、逃走、到了、溜走、跨过、闪过等都是人的具体行为。时间就像金钱一样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容易被人偷走,被人藏起来。人因为有脚才能挪移,这里太阳也赋予了人的特点。逃去如飞的“飞”与光阴似箭的“箭”有相似之处,箭一般地飞过去。在我们的交际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选用了习惯表达方式,但却无意识地运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用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

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实体概念隐喻。与大海相结合,本来就有个成语“海底捞针”的。微风吹散轻烟,初阳蒸融薄雾,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抽象的时间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也便于大家理解。

四、结束语

本论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发展情况和定义,并以此为出发点,解析了朱自清的《匆匆》。隐喻存在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又是相对的。但是用概念隐喻来理解抽象事物的思维方式已经在我们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这种情况随处可见。隐喻研究没有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就无法探讨它的具体应用,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考查。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ed.)[M].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在反对讲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讲解,因此,我认为笼统的把“讲”看成是“灌”,把讲等同于“注入式”是不正确的。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由于我们对讲的艺术注意不够,不重视讲的质量和实效,有时把讲变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时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也食而不化,学生听起来更是吃力;有时隔靴搔痒正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讲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讲的不多,所以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是那么回事。还有的是八股式的说教、标签式的分析,这样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这些教训我们应该记取,要把讲的艺术重视起来,用我们创造性的“讲”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关于艺术性问题很难从教科书中搬用现成的答案,它总是激励人们从实际出发,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去孜孜以求。但任何艺术创造又不是主观臆想的,而足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讲”的艺术也必须受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教师必须把这些客观的东西融会于中,经过头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细致传神,十分感人。其中写到父亲爬上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向左”不仅容易使学生忽略,教师也容易忽略。这里教师应该指出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因为他身子肥胖,用双手攀住月台上去是很费劲的,而此时着力的总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真切。教师应该从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渗透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就把知、情、义更好的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由此也使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讲的艺术的修炼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在教学中进行比较讲解也是很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比较能力还很差,教师的比较讲解,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如宋代游记散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引导学生比较一下,颇有意义。《岳阳楼记》即景抒情,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通篇都是写景叙宴游之乐,似乎与政治无关,其实处处都是写太守与民同乐,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自己政绩的自得之情。两篇文章中后者需要教师的提示讲解学生才能领悟。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这话很有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确切的提示,进行积极的引导。包办代替固然不可行,但听之任之亦不可取。如何掌握好“讲”的“火候”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第11篇

现在想起来,考电影学院的那段日子是不堪回首的,说是像做梦再贴切不过。爸爸从小不让我沾文艺的边儿,认为唱歌、跳舞会让人浮躁。爸爸是很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宋词,他就很不主张,他说宋词的婉约容易使人感情脆弱,应该多读唐诗,像“九万里风鹏正举”,这些更适合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连书法爸爸都让我学的是颜体,颜体浑厚、道劲、非常漂亮,但比起柳体、欧体那些清瘦优雅的字体来说更像男孩子学的字。因此有时我想,爸爸是把我当成个男孩子来教育的,希望我大气、坚强。

考电影学院是由无数新鲜、恐惧和豁出去的感受组成的。现在常有人间我为什么考电影学院这类的问题,常常把我问愣了,回家仔细想想,好像任何答案都是矛盾的、不真实的。我从小热爱表演?从小热爱电影?不是,谈不上。是去瞎蒙的?觉得自己挺漂亮、挺有表演天赋?好像也不是。上中学的时候,我足一个连读课文都会紧张得心在嗓子眼里跳的人,怎么会去蒙这个,更不要说觉得自己漂亮有天赋了,说出去自己都想笑。那是为了虚荣心?有可能吧,可虚荣心并不是那么强大的动力,能够驱使一个有些自卑和自闭的人去考一个她从未想过的专业,况且她的父亲教她的一句拿破仓的格言她一直记得,就是: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如果都不是,那也许只有当时的我知道了。

时间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会让人变得不了解自己,忘了自己曾经为什么做一些事情,甚至为什么动了一些感情。小时候日记里写的那些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事情,再回头看也都记不起是什么了。

仅有的几个考试也记得不那么准确,只记得我朗诵了一段从《读者文摘》上选的歌颂父亲的散文,唱了一首儿歌,跳了一段自编的惨不忍睹的慢舞,并在老师的要求下围着教室跑了一圈,表演的命题是“一楼的男孩爱上了二楼的姑娘”和一个只许说“是你是我”的小品,参加文艺理论考试之前,爸爸告诉了我有一个表演理论大师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说到这儿,我最感谢的是我的老师刘汁子,很多次我想问问他为什么会要我这个学生,但想想也就算了。无论如何上的电影学院,那都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从此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我清楚地记得考试上台前的一个心理活动,就是形体考试的时候,坐满了一教室的人,我的考号慢慢临近,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一件事:跑,还是不跑?其实真是一念之差。如果跑了,那今后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我也许在多年以后考上了美术学院,也许最终没考上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也许去了国外念书,可能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最后,不跑战胜了跑,因为即使是跑,也要有站起来穿过众多老师和同学惊诧的视线出门的勇气,所以一咬牙、一闭眼,这电影学院也就进来了。

我不再去想是人改变了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了人,反正这一切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所有假想都是和命运玩儿的一种无伤大雅的游戏,不会因此改变任何东西,我们都将沿着眼前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对与错、好与坏都是无稽之谈。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还算中肯的诗,大致是说:蓦然回首,没有遗憾的青春才是最美。算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吧。

1993年4月到5月是我到目前为止自我感觉最成功的一段日子,以往的不自信好像全都是毫无必要的,连爸爸都对我另眼相看,对于我能考上电影学院的意外之感取代了对“搞文艺”的种种担心。我经常在家得意地想:全国才有几个呀,全北京才有几个呀,全朝阳区才有几个呀!我不禁觉得自己太棒了,简直什么都能,这种成就感持续了很长时间,全家上下一片欢乐的景象。过了不久,开学了。

电影学院的那段生活很模糊,只记得晨功出得越来越晚,小品做得越来越多,住校的时间越来越少,一转眼,四年过去了。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很多假象里,外表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其实里面一团糟。一个学习一般的孩子进了人人向往的重点中学,一个不爱写书法的孩子进了只有聪明的、有特长的孩子才能进的北京市少年宫,一个完全没有表演欲的、黑黑瘦瘦的同学进了全国唯一的一个电影专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这个学校里人才济济,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师是这个黑黑瘦瘦的同学的校友,这个同学是够风光的了。可实情是,在这些风光背后,这个同学过着诚惶诚恐的日子:小品永远编不出来或者编得差强人意,朗诵永远感情不够充沛,唱歌永远上气不接下气,舞蹈永远也跳不了一个完整的。最可笑的是这个同学还要表演说相声,穿着大马褂、挥着大扇子,台下的老师同学完全是被气乐的。黑瘦的同学常常无地自容,想:怎么了,怎么我就跑到这儿来了,有种走错了时空隧道的感觉。但无论如何,已不见了来时的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睿雪摘自《年轻人・中学生读本》

第12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鲁教版特别采编了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让学生欣赏到了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了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了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了南宋的乱世词心。

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的授课者和听课者带来审美的体验和创新与反思的机会。

首先,《唐诗宋词选读》具有经纬交错,逐层推进的文本特点。

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从北宋到南宋,以时间为“经”。本套选读文本在初盛唐诗坛上选取了8位诗人18首诗歌,在中晚唐诗坛选取了12位诗人24首诗歌,在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4首词作,在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1首词作,目的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细微地感受研读名人名篇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从联想到诗眼词眼,以鉴赏为“纬”。本着〈〈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的要求,本套选读文本,以“诗歌入门”系列为纬。以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开始,首先介绍了有关“意象与意境”的感性知识;然后从诵读出发,了解“格律与节奏”帮助学生深入地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和谐之美;“联想与想象”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既能够进行分析鉴赏,又能够学会应用;最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寻找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纬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

当学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中那皓月当空,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不由让人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当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用饱含深情朗诵《长恨歌》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起伏不定,从杨贵妃得意的专宠,到马嵬坡杨妃的惨死以及蓬莱仙岛杨妃的不忘旧情,随着朗诵的情语出之,一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当学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风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当代通俗曲调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钱塘江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人民的安详生活,更为孩子们突发奇想的音乐天赋所震撼,词字添配的丝丝相扣,旋律与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词作画面相得益彰,学生们精彩的演绎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欢呼声。

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同时学生发挥个性的独到见解,疑义相析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解读。

在解读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时,对词中的“那人”,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情人”,有的说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说是“孤傲、不趋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等,不同的拆解,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表现了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的心领神会。

在学习《长恨歌》时对杨贵妃这一人物的评价是“讽刺”?是“同情”?还是“无辜”?学生们也议论纷纷,有的说“杨贵妃恃宠而娇,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该唾弃;有的说“杨贵妃与李隆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此真情专一的爱情值得歌颂;有的说“杨贵妃只一女子无意于专权弄政好于武则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导致国灭”杨妃何德何能能够挽回败局值得怜悯-------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自己通过互联网找寻的相关资料也非常的多,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时都能侃侃而谈,而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能按照自己的体味,有自由,有个性的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独立体验的自由和空间。

最后,《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本套教材文本的编排分阅读和课外自读两个部分。阅读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读内容,课外自读文本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自由诵读,教学中不作要求。因此文本的选用选讲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在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一单元,老师可以利用学案详讲《将进酒》《蜀道难》《登高》等,用多媒体详讲《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们将课外自读13首诗分成三类,其中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三首跟必修李白和杜甫专题同时教授,剩余8首归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类进行专题性质的提纲挈领式的讲读,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达到了归纳总结方法的效果,不错!

在南宋的乱世词心的第四单元,我们用仿句的方式将《声声慢》写成以“愁”为主题的句子进行仿写“若有所失是愁,环境孤寂是愁,心情空虚是愁,乍暖还寒是愁---------”以此完成对全词的理解,用对比的方式和课外自读《一剪梅》比较“愁”的不同;用通俗歌曲填辛弃疾《水龙吟》词,通过吟唱体会词中写景、典故的深意,通过探究式去拆解辛弃疾《青玉案》中“那人”的不同理解,最后用一词一对应鉴赏题的方式完成课外自读诗词的学习。

总之,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教授者提供了选择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同时打破传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总之,回味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深深的体会到——

在吟诵中可以体味音韵之美,

在歌吟中可以唱出意境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