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破釜沉舟的典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人之潜力
文/观鹅会意
鄙人认为人的潜力是隐藏潜在于心脑与体能之中,发挥出内在的潜力,需要压力、兴趣、理想、毅力、勤奋去挖掘。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有天才人物的潜力,但是由于受到家教因素、自身因素、教育因素、知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发挥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在社会人群中出现了伟大与平庸。平庸之人一是缺乏远大理想,二是缺少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付出精神。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先生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与人的表面普通能力是相差不大,人的差别就体现在潜力的挖掘。自信、压力、毅力、兴趣是激发潜力的条件,养尊处优之人他的潜力是难以挖掘出来的。写到这里情不自禁想到了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战国时秦围赵,赵四处求援。燕齐两国援赵大军到了赵境,看到秦军兵多将广,谁也不敢以卵击石,远离秦军而安营扎寨。楚怀王也接了赵王的求援信,立即派宋义带项羽去救赵。但宋也是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之辈,远离秦军而扎寨,整天在军帐饮酒作乐。项羽请求多次出战未果,暴脾气一上来就杀了宋义,掌握了军权马上下令将士带足三天干粮,下令砸了锅具。大军过了漳河又下令砸了渡船,然后烧了帐篷,将士门一看没有了退路,个个心里明白这一仗不拼命只能是死路一条了。项羽指挥楚军与秦军激战九次,楚军以一当十,人人拼命,个个威猛,把秦军杀的落花流水溃败而逃,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项羽带的楚军本来远远少于秦军,良将也并不多,但是就是由于他使用了破釜沉舟之战略决策,激发出了将士们的潜力,成为了古今中外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绝顶战例。
再看看中国画坛巨匠百石老人,“二十七,始奋发”,他从一个木匠起步,以超人的毅力刻苦钻研画画技巧,面对花鸟草虫鱼虾临池不辍,创造出了自己中国画绘画独特风格,不仅走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还成为了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因他的潜力超常发挥而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至现在都没有后人可以绘画出他画虾须与蝈蝈须的功夫,虾须在水中的那么灵动,蝈蝈须随着叫声而震颤。
从古至今,关于挖掘潜力的励志故事数不胜数。在人生道路上做同一件事情的人很多,大凡一个人想做到超越别人做到特别,就必须以超人的毅力挖掘其潜力,从而去刻苦钻研所学的科目,这样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每个人其实都挖掘过自己的潜力,只不过半途而弃的人比较多,这样就有了人分上中下之说。
看官朋友你还是跟着我的文笔,在对联中去感悟潜力的挖掘吧。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懸樑刺股磨心志,鑿壁映雪苦俊才。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氣摧開智慧門。臥薪嚐膽英雄志,懸樑刺股學子心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让我用蒲松齡先生为《題鎮紙銅尺》题的长联作为散文的结束句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1、关于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颜色也是一种重要的词汇,但是关于颜色的理解,中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明显的是:在中国表示喜庆的红色,象征着红火、热闹,中国的很多商标,例如:东方红、红太阳、红灯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面,红色却是一个代表血腥的贬义词。例如redhands在西方国家中表示“血腥的手”,但是直译过来却是“红色的手”。中国的红灯牌收音机在西方国家表示红灯区,表示。再比如:绿色,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有环保、和平的涵义,但是在英语中却有着“嫉妒”和“没有经验”的涵义。
2、关于数字的文化差异
数字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国家最不喜欢的数字就是“13”,因为耶稣受难的时候,正好是13个人,所以13在西方国家文化代表着不吉利。最喜欢的数字是“7”,表示“大吉大利”,七天连锁,七喜等商标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对7和13却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文化最喜欢的数字是“9”,表示“长长久久,天长地久”的意思,在数字比较大的时候,中国文化是4个数字一个段位,西方国家文化是3个数字一个段位。
3、关于地理位置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地理位置的理解不同,带来的反差比较大,例如在英语中西风(Zephyr)这个单词,反映了英国特有的文化,在英国人的概念里面,西风是温暖的。例如:在英国著名的诗章《西风颂》中的优美句子: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它是温暖的风——西风,百鸟齐鸣)。所以在英国西风是比较受欢迎的,以至于将Zephy(r西风)作为汽车的品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中国,西风意味着寒冷,有“吹西北风”之说,相反东风却为中国人民送来温暖,所以中国一汽集团将“东风”作为汽车商标。
4、关于谚语的文化差异
谚语的流传都带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可能是历史文化或者人物传记演变而来,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关于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关于谚语的翻译有三种方法,下面来一一介绍:tobeonthinice和burnone'sboats这一类的谚语可以采用套译法,翻译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turnablindeyeto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为熟视无睹;torideone'shighhorse可以采用意译法,翻译为趾高气扬;对于有一定典故的谚语,需要熟悉典故的出处,例如Achilles'sheel这个谚语,直译过来就是“阿基里斯的脚踵”,然而这样的翻译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处。在希腊神话里面阿基里斯是一位勇士,从没有被打败过,但是敌人找到了他的弱点,就是他的脚踵,然后通过攻击他的脚踵打败了阿基里斯。所以Achilles'sheel在中国文化里面,翻译为“致命弱点”。
5、小结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商务英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翻译具有一定的异国情调,让两种文化无缝对接,彰显商务英语翻译的魅力。
作者:陈杰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我看到了李清照的《题八咏楼》一诗,相传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读罢,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那个梧桐细雨下寻寻觅觅的女子,那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一代才媛,却有着这样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的《夏日绝句》是那个夏日里最悲壮的声音。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在《国殇》一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项羽自觉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拔剑自刎而死。词人借古喻今,既颂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软弱行径。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然于胸。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腔悲悯话农人
第一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心为之深深一颤。
那张古铜色的脸上,被岁月碾过多少车辙似的皱纹?那双犁耙似的手,曾种出了多少蔬菜、庄稼?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正是他们辛勤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如果说,画家罗中立是用颜料勾勒出令我们心疼和敬畏的农民,那么唐代诗人李绅则是用诗句,书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这是盛夏中的某一天正午,烈日当空,树叶被烤得像要着了火,蝉儿躲在树荫里发出声嘶力竭的哀鸣,连老水牛都钻进了水塘中躲避着似火的骄阳。然而,农民却依然在田间锄禾。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一粒一粒豆大的汗珠,无声地滚落在灼热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这一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李绅,五岁丧父,母亲一心要把他培育成人。在他十五岁,于风光秀丽的惠泉山为他租借屋子从师就读。贫寒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李绅的思想和意志,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平民,当他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社会贫富悬殊,心中压抑不平,由衷地在诗中流露感叹和愤慨。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
有趣的形容成语:
【奥妙无穷】: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谈论风生】:风生: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谈吐风声】: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关于成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家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说到底,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管理,管理人的根本在于发挥好人的心智,人的心智的发挥如何又取决于其所成长与生活的文化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成败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企业文化的根本又在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执行、创新的根本则在于企业家。
一、实践提炼:企业家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
企业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具有时代的特色、行业的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的特色和企业家的个性,决不能从书本或他人那里抄袭而来,而必须要从企业家所处的时代和企业家自身实践经历和对外部世界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中提炼出来,如此才能使人信服,让人认同。
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八万员工,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齐声朗诵公司的“七精神”,即“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这“七精神”构成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工业报国”是就公司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强调发展工业,是为了振兴国家;“光明正大”是就公司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强调公司在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中,光明磊落,真诚守信;“团结一致”是就公司中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强调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奋斗向上”强调的是对事业的开拓精神;“礼貌谦虚”强调的是对顾客的服务精神;“顺应时势”强调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精神;“感恩戴德”强调的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而这样一套价值观体系是由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根据当时日本战后物质匮乏的情况,而提出的“生产广泛需要的贵重生活物资,要像管理中心流水线一样,源源供应于世,以消除贫困,带来繁荣”的最初办厂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和发展而来的。
创建于1874年的杭州胡庆余堂药店,其所以能经百年而盛名不衰,与其独特的经营观念有关。其营业厅高悬的“戒欺”横匾,明确写着“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这正是胡庆余堂在行业中争雄的诀窍,也是该企业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企业创始人胡雪岩的个人色彩。
二、艺术把握:企业家执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
企业家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家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企业家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家确定了价值观体系之后,可以通过象征、语言、故事等各种方式表示出自己对价值观体系始终如一的关注,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价值观体系的实现。因此,企业家严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一门艺术。
(一)执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戏剧艺术
该方法就是企业家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显示自己对某种理念重视。例如,特里・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就讲到了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杰克・韦尔奇还是一个集团的主管经理。他为了表示出对解决外购成本过高的问题的关注,在办公室里装了一台特别电话,号码不对外公开,专供集团内全体采购商使用。只要某个采购人员从供应商那里争得了价格上的让步,就可以直接给韦尔奇打电话。无论韦尔奇当时正在干什么,他一定会停下手头的事情去接电话,并且说道,“这真是太棒了,大好消息;你把每吨钢材的价格压下来两角五分!”然后,他马上就坐下来起草给这位采购人员的祝贺信。韦尔奇的这种象征性做法不仅使他自己成了英雄,也使每一位采购商成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英雄。
我们必须承认,象征行为在管理中的运用的确具有某些“演戏”成分,因此,在这种意义来说,企业家也是戏剧艺术家。
(二)执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录音艺术
企业家要抓住价值观体系,全神贯注、始终不渝、天天讲、时时讲。如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以服务作为经营的宗旨,该公司总裁简・卡尔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反复强调服务重要性。你从来听不见他谈论飞机本身的问题,他谈论的总是服务。他经常说,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不再是“以资产为中心的企业”,而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不再是“技术型或经济效益型公司”,而是“市场型公司”。
(三)执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摄影艺术
摄影家最关注的是什么,照出来的相片上的物景最能说明问题。企业家最关注什么,最明确、最清楚的信号莫过于“加薪”和“提拔”了,尤其是在企业发生变革的时期更是如此。人们通过观察企业给什么样的员工“加薪”或“提拔”什么样的职员,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该企业以及企业家所遵奉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管理哲学。例如,松下集团在提拔有关人员的时候就有一条标准:听到国歌、看到升国旗会激动。因为,在著名的“松下七精神”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核心理念。松下集团认为如果一个人听到自己国家的国歌,看到自己国家国旗都没有一种崇敬之情,那么,这个人是不符合该公司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自然,也就不在晋升之列了。
(四)执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小说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范例故事,而不是大量资料数据。下面的事例足以说明:有一次,麦当劳帝国的创立者雷・克罗克访问加拿大的温尼佩格的麦当劳特许快餐店时,他发现了一只苍蝇,仅仅是一只苍蝇,可是它破坏了“Q、S、C、V”(质量、服务、清洁和价值)的原则。两星期后,温尼佩格的那位快餐店企业家的特许权被吊销了。在这件事流传开之后,绝大多数麦当劳餐店都拼命消灭苍蝇,他们想出各种近乎神奇的办法保持餐厅里没有一只苍蝇。这个事例后来成为麦当劳发展史上的经典故事,并不断加以创造,成为了对后来所有麦当劳员工具有教育意义“短篇小说”。因为,员工其实并不去考究该故事细节上的真实性了,而是在这篇“小说”里深切理解了麦当劳的“Q、S、C、V”的核心价值观。
三、破釜沉舟:企业家创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底线
企业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理念形成是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企业家们就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完全扬弃旧文化,破釜沉舟重新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但由于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尽量避免完全重建,最好是逐步发展和完善。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成员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当前关于宿迁项羽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王故里景区的规划与设计、项羽文化品牌的构建等方面,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专门研究宿迁项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以宿迁市为例,结合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项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旨在为项羽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一、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推进项羽文化品牌建设。近年来,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多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旅游总人数近1,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但由于宿迁地处苏北、营销不力等原因,其知名度并不高,在中(远)程市场上辐射力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整合项羽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成为摆在宿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前的重要一题。
(二)打造旅游发展崭新道路。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传统旅游产品的魅力正日渐消退,现如今创意十足的文化旅游精品俨然成为大众的新宠,备受追捧。近年来,虽然宿迁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而且当前传统的旅游产品也已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旅游的新需求。因此,深入发掘项羽文化遗产,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其对宿迁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三)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旅游业天然地可以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中企业的发展及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宿迁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苏酒集团、秀强玻璃公司等少数企业,发展项羽文化旅游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经济腾飞。
二、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宿迁作为项羽故里,境内不仅风光秀美,生态良好,而且项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历史上这些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近年来,市委和政府逐渐认识到项羽文化的价值,并着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开发项羽文化,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项羽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西楚文化节、扩建项里景区、成立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开通“项羽文化网”、创办《项羽文化》期刊、设立项羽文化研究“金鼎奖”、出版论文集《项羽研究》、重塑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雕像(进行中)、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投放城市旅游宣传片(于央视)、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及项王影视城(规划)等。但是,与国内其他名人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如浙江绍兴相比,宿迁项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还处于初级阶段。总结宿迁目前项羽文化资源开发的情况,具体可概括为三点:
(一)扩建了项里景区。2011年,宿迁市委及政府经过详细规划与科学论证斥40亿元巨资扩建项王故里景区,核心景区于2012年9月建成,并于当月正式开园迎客。整个景区有一街六区,涵盖了项王功德、楚国古镇、博物馆、魁星楼、下相书院、楚湖泛舟等内容。景区开园以来,游人如织,既弘扬了项羽精神又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景点之一。
(二)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项目。为进一步开发项羽文化资源,宿迁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硬件设施。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园内规划建设项羽纪念馆、项羽文化广场与项羽雕塑等。重塑宿迁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原有的霸王雕塑已不契合时展的需求,为更形象地展示霸王的英雄气概,宿迁市做出重塑霸王雕塑的决定。这些硬件工程项目与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项羽文化旅游产品群,传承了历史文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文化效益。
(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工作。为打造项羽文化品牌,宿迁市除兴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外,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营销工作。包括:节庆营销——举办西楚文化节,传承西楚文化、展示宿迁魅力;名人营销——邀请《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解读项羽精神,畅谈文化传承;会议营销——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广邀海内外专家畅谈项羽,共研项羽文化;影视营销——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于央视黄金栏目播出,市场影响良好;体验营销——举办寻找虞美人——宿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寻找最美虞美人,推介宿迁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宿迁作为项羽故里的知名度。
三、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项羽文化产业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融合方式简单、粗放。宿迁项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气候。目前,其旅游产品还是以项王故里的旅游观光为主,虽然中间穿插着有一些楚服表演等演艺活动,但都比较零星,一些体验互动类及新兴的旅游业态类产品也属凤毛麟角,整体上来看,开发程度有限。近年来,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业、演艺业、影视业及体育健身业等获得了迅速发展,实践表明,它们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但是,目前宿迁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方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层次上都处于低开发状态,缺乏深度挖掘。
(二)产业链条既短又窄。围绕吃、喝、玩、乐、游、娱、购、住与行等,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深度开发与发展。但是,目前宿迁旅游业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展现,应进一步促进项羽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链。如在纪念品方面,宿迁的云渡桃雕很出名,除可围绕项羽雕刻相关人物及故事场景外,还可将其生产、制作、销售过程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既带动桃雕销售,又增加顾客体验。对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度挖掘,延长并拓宽产业链,必将促进宿迁项羽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综合宿迁的实际情况,项羽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沿着以下几条路径逐步展开:
(一)以影视传播为媒,揽五湖四海之游客。自古以来,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成为文人文学创作题材的来源,其作品深受民众喜爱,而其中关于项羽的影视作品尢以其形象生动、易传播的特点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据此宿迁可组织开发项羽影视旅游。由政府牵头,以宿迁秀美的自然风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组织拍摄或邀请名导名角拍摄以项羽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以此丰富项羽文化内涵,招揽四海游客。开展项羽影视旅游,在带动宿迁影视基地建设、特色服装设计与生产、新闻出版等的同时,亦可提升项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以文化创意为纲,烹西楚文化之盛宴。近年来,创意文化产业在国内发展迅速,实践表明其与旅游产业的成功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宿迁可通过与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文化创意为纲领,开发创意旅游产品,烹制西楚文化的饕餮盛宴。如可修建项羽文化儿童主题乐园,围绕项羽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胸怀坦荡、勇武盖世、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及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典故,诸如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妒贤嫉能、妇人之仁、悲歌慷慨等设置相应游玩产品,寓教于乐,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以动漫演绎为轴,展西楚霸王之雄风。可围绕项羽传说与典故设计、制作动漫产品及衍生品,并融入时代元素,借助于此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项羽文化,形成项羽文化动漫游。如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热播,引发人们对中国成语文化的关注,宿迁可借势创作《中华成语故事之项羽专辑》动漫作品。据统计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共计76个,如有表现其英雄气概的力能扛鼎、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先发制人等,制作系列动漫作品既丰富了项羽文化内涵、传承了项羽精神,又宣传了美丽宿迁。
(四)以会议展览为机,秀跨越千年之西楚。除继续做好项羽国际研讨会外,应积极探索新的会议形式,并努力承办具有影响力的与项羽相关的国内外会议。例如:史载项羽足迹遍布宿迁、苏州、徐州、平乡、西安、荥阳、灵璧、和县等地,可据此策划项羽文化国际旅游节,邀请各地相关展商参展,携手弘扬传统文化,展跨越千年之西楚。同时,做好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及接待工作,提升区域影响力,擦亮项羽文化品牌这块宿迁城市营销的金字招牌。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像“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a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a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较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较广、涉及词语较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较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比如:“迫”字有“po”和“pai”两个读音,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才读“pai”,其余的都读“po”。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a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比如:“处”,读“chu”时多为动词,读"chu”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u”。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这些字主要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现象。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防止z忘。
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考生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这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pia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这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ao”“nao”“chub”“diao”。
对待形声字,考生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自己识记字音。比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
同时.考生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字的读音了。比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相同。
针对这两种情况,考生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区分形近字读音的关键在于注意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字形上看区别不算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en”“dian”“chen”“ti6n”“shen”。
考生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分析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近字进行联想积累,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记忆。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比如:“一筹莫展”中“筹”的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确与否。比如:“惩前毖后”的“毖”,下面是“必”字,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应该了解典故,这样才不会混淆。比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而不能用表示武器或伐木工具的“斧”字。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不了解其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据说,有人劝主人把烟囱改弯,并把柴草搬走,以免引发火灾。主人不听,后来家中果然失火。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避免灾祸发生。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需要分析语言情境,综合考虑句中包含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解答每一道题时,考生都应考虑语境。
5.把词语代人句子中。考生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
6.运用排除法。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先放一放,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设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 声!
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准(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诗中的《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 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七律《人民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 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 “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们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
用典是用词问题。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用典。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
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
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 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
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边通过一些具体的诗词,进一步谈谈用典的好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占领南京》)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但是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诗词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胡世将《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的典故,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关中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愤怒。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
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
读者只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诗人因为古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下笔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
例如李商隐的诗,和鲁迅先生都很喜欢。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大家所熟知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诗,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对这首诗赞赏,也有的人把这首诗说得一无是处。例如黄子云说“‘庄生晓梦’二语,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这些攻击的话不免过火,但是《锦瑟》这首诗用典太多,以致使读者不得要领,这是导致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缺点。现在人写诗绝不应该学习这样用典。
2、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
古代有些诗人,对历史典故的知识面广。在他写诗词的时候有时只考虑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华美,却忽略了读者的接受能力。
例如苏轼的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的是比较生僻的,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一般人是不会翻阅这些书的。这样的用典未免和读者为难。现在不应该这样做。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充分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和创作素材,将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精神,既要深刻把握民族的文化,又要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让动漫紧跟时代的步伐,塑写具有历史内涵的现代动漫文化。
[关键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现代动漫文化
动漫创作需要文化做基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带有浓重的民族风味,地方特色艺术形式的动漫作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动漫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造型手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民间传说等形式流传。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垒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将这些传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动漫艺术中,借以这些历史文化的群众基础,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形象,创造出贴近大众生活且满足大众文化品位的现代动漫文化。
一、传统历史文化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
构建动漫产业链的关键是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有着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这是动漫产业链的开端。要拥有大批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动漫形象和动漫产品可以利用具有河北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形式来构建自己的自主品牌、形象。
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就附有多样性。以木偶剧类型为代表的《神笔马良》、《阿凡提》;以剪纸画类型为代表的《南郭先生》;以水墨画类型为代表的《小蝌蚪找妈妈》;以及具有敦煌壁画古朴风格的《九色鹿》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中应用的典范。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全省。传统历史文化中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动漫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形式。动漫创作中可以挖掘的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将剪纸、年画、皮影、井陉拉花等具有河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用于动漫创作,使这些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转化成让受众喜爱的动画形式,为动漫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是河北动漫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是塑造具有河北自主动漫品牌、形象的发展之路。老年舞蹈俏夕阳就是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她将唐山皮影的独特性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展现在舞台上,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巨大成就,给我省的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动漫的发展就需要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用动画这种感官性强的艺术形式来构造本土特色动画品牌形象。
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河北省不仅拥有多样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同样丰富多彩,如女娲炼石补天、孟姜女哭长城、棒槌山与蛤蟆石、药王摘匾等等,历史典故如邯郸学步、毛遂自荐、破釜沉舟、负荆请罪、背水一战等等,这都是发展河北动漫的基本素材。来自于民间典故的成语,意味深长,并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们反映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精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动漫原创的根,是动漫得以快速健康成长的营养。同时,由于动漫创作的素材源富于民间和生活,作品以讽刺、教育为主题,在塑造现代动漫文化的同时又可以将传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这些都是利用民间故事创造的优秀作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它的动漫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了大型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这部影片虽然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的色彩。我们拥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赋予我国文化的特色才是最为合适的。
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
在利用传统文化作为动漫素材时并不是单纯地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简单的变成动画形象,而是要让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精髓融入动漫中去,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本土文化与精神。通过动画形象、剧情内容、人物言行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精神,才能使动漫产品于无形中见真章。例如,美国动漫作品中会体现出美国文化中的那种乐观向上、幽默、英雄主义、温情脉脉等特点,而日本作品中贯穿着日本文化中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传承历史文化只是简单的照搬传统文化来制作动漫作品,那就很难抓住受众的心。现代动漫文化的艺术形象定位取决于对受众文化心理的研究,既要深刻把握民族的文化,又要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让动漫紧跟时代的步伐,刨造出既有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动漫,感染受众的心理与言行。例如在很多目美动漫中,观众经常被带入另一个世界,去感受一些与现实社会不同而又处处体现现实的东西。认真探讨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将适应当时社会的道德情操巧妙地融入其中,符合时代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思想、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创造迎合现代人精神、心理需求的动漫作品是创造满足大众文化品位的基础。
河北省的动漫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动漫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走出自己的特色,就需要深入挖掘我省的传统文化,在本土传绕文化中选取精华运用到现代动漫文化中去。以历史文化为素材,以文化精髓为内涵,以迎合大众品味为平台,创作的动漫作品必然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22-01
1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保证,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他们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有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才真正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英语教学要注重文化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一是广义文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即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狭义文化,即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或某一社会成员对其文化的适应能力。语言文化如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依为命,它们又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二者同步学习是掌握语言的捷径。综上所述,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 ,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 时候。
3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
教师应该指出东西方文化之渊源。学习者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我们可以把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这样有助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东方文化的渊源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法家独尊。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儒道合流,形成儒道文化。后来,印度佛教东渡,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直到现在东西兼容的多元文化体系形成。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比如中国人比较恭谨、谦和,在行为上“接受”多于“挑战”。而西方文化的渊源是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都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我们的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二为艺术。
3.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底蕴,精心备课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就教材中的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高一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一些地方比较盛行,教师可以讲一下Fast Food,如汉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饼,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奶酪或其他调味品。为什么以“汉堡”命名呢?据说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饼是来自德国的称为Hamburger steak,后来肉被夹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整体就简称hamburger了。在美国,hamburger也可以指绞碎的肉、肉末、肉馅。还可以举办一次美食文化节,师生共同制作一些西方食品,比如苹果派等,再做上一些中国的传统食品如饺子等,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
3.3从语言中进行文化对比
3.3.1习语能传达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头语中,习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t0 be completelv defeated)这一短语源于拿破仑1815年惨败于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清晨,圆桌会议上拿破仑对即将拉开序幕的滑铁卢大战胜券在握,他对将军们说:“英国小鬼威灵顿,今天我要给他一个教训,他是一个不怎么样的统帅,拿下这场战斗也就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结果拿破仑败了。拿破仑在欧洲驰骋23年,却在滑铁卢的大雨中栽了。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遭到惨败;受到极沉重的打击”。
3.3.2神话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典故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或造成误解。因此了解神话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中国人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事物及思想感情时经常使用典故,例如“破釜沉舟”等。作者如能巧妙地运用典故,不仅会使文章多姿多彩,而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英语中典故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和演讲中碰到。如果读者对典故的出处与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无法欣赏其魅力。因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非常必要。
3.3.3挖掘词语的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神话中的两种动物——“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古代,“龙”和“凤”是皇权的象征,“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中国人长期以来对龙和凤有文化崇拜。中国古代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对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凤”则是百鸟之王,好多中国女孩的名字叫凤。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dragon是“一个凶猛残暴的人”,而phoenix与龙没多大关系。Phoenix是传说中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鸟。在希腊神话中,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用香料筑成一个巢,把自己烧成灰烬,从灰烬中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phoenix便成为耶稣复活的象征。
3.4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
文学作品能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还会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勇气和胆量使用外语与他人进行交流。选择文学作品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的难度要适当,作品要寓意深刻、易读易懂,这样学生会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受益。选材最好不要超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太多。
3.5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语为载体,它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简介地理概况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直观地一目了然地显现英美等国家地图。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产品正铺天盖地流人中国,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渗透,这是很现实的。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之一,它对东方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态度,应抛弃文化偏见,不能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杨平泽: 《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2]陈 舒: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3]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3)
关键词:传统吟诵;古诗词教学;知育;情育;意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89-02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家,传诵至今的古诗词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和精神。古诗词学习在传承中国优良传统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吟诵作为传统的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历史悠久。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始的。”吟诵发展到今日,其与现代教育结合将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吟诵
吟诵之学涉及广泛,包括文学、语言学、音乐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知识。在学界,吟诵并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概念。陈少松认为: “吟”是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接近于唱的“吟咏”“吟唱”“吟哦”和接近于读的“讽读”“诵读”“朗诵”都能称为“吟诵”。吟诵的题材多样,但大多以古诗词为主,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诗词都是先贤对人生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会与见解,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吟诵能够借助艺术的灵性使古诗词中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是读者对作者的“明心见性”的过程。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古诗词的学习至关重要。人类心理,有最为重要的三部分――知、情、意,这三部分达到圆满的状态,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良好的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古诗词是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精华,不仅包含汉语言知识,而且包含对于世间美好景物和美好情感的准确描述及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吟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知、情和意的教育意义非凡。
二、知育
对初中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汉语言知识有限,在“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古诗词中蕴含的汉语言知识丰富,而吟诵的慢节奏便于学生对诗文、句法、结构等进行思索,是在利用汉语言交流时对于句法和结构的有效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对古诗词中体现的句法和结构有很好的理解,就会产生疑惑。曾有人提出“与其让学生朗读十遍八遍,不如让学生吟诵三遍四遍”,吟诵过程中借助艺术特有的灵感激发人的灵感思维,相对于朗诵的逻辑思维去强行理解和背诵古诗文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心态和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会更加相近并产生共鸣,一些知识点和难点就会瓜熟蒂落。
语言学习是与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明神交最基本的条件,语文教学是对中华文化的知育,吟诵有利于学生快速牢固地记忆古诗文。宋楠在《漫谈古诗的吟诵教学》中称:“吟诵能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曹玉忠、成远方曾说:“先吟诵,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诵下来是不难达到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词大都是创作者在某种心境下表达的情感和志向,或逆境,或顺境,而吟诵古诗词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进一步体会诗人在诗境中的情感以及所表达的愿望。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极有可能遇到与作者类似的情况,这时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对于自己所走的道路的创新意识,这是知而不惑,是遇事能断的智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理解范围有多大,他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不会为之所苦。
三、情育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境景无外乎是衬托或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传统吟诵对读者与古诗词中情景的带入感不是正常朗读所能比拟的。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吟诵声中,学生自己联想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很容易想象自己就是诗词中的主人公,在篱下唱着诗歌采菊忙碌,不经意间看见南山的风景,是多么美好。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怀,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此吟诵诗词,对学生情怀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隐逸情怀也许会在以后人生道路的困境中产生顿悟的效果,做事也不会太过于执着于结果,过于忧成败忧得失。情感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乐地生活。初中阶段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语文学习是对学生文化情感的培养方式之一,古诗词的学习是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是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吟诵这一传统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可使古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
四、意育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句说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成为放弃生活、放弃人生的理由。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历史典故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智育和情育对于意育起着推动的作用。唐代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很好地诠释了意志力的强大。尤其前面几句描述了“多歧路,今安在”的茫然,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传统吟诵有很多种腔调,每首诗作者表达不同的意境,在腔调的选择上必然也不同。在李白这首诗中,前面所用的吟诵为“多歧路,今安在”这句服务,以音助景、以声助情,让人体会走入绝境的痛苦与无奈。后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吟诵腔调应体现希望与未来。吟诵李白这首《行路难》,将会起到对学生意志力的培育作用,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面临同样的境地时会以“勇者不惧”的心态去面对。这就是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的意育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古典文化兴起,传统吟诵继续向前发展,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到,许多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应用吟诵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古诗词中的音乐感和节奏感需要借助吟诵才能发挥其特有的教学意义,虽然其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学习的正面积极作用不言而明,但古诗词的吟诵学习对于学生智、情和意方面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宋楠.漫谈古诗的吟诵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3]曹玉忠,成远方.试论继承古诗文吟诵教学传统[J].山东师大学报,1992(03).
[4]王宇.论传统吟诵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