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年级记叙文

五年级记叙文

时间:2023-05-30 10:0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年级记叙文

第1篇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1.招生年级:小学一年级--高三

2.常规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3.招生时间:周末班、同步班、寒暑班、根据孩子时间灵活安排

4.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

5.上课地点:多个校区详情电话咨询

校区分布:朝阳区、大兴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石景山区、西城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58261

如何拨打:先拨打前十位分机,听到语音提示后,再输入后五位分机号,就可以直接和机构老师沟通。

具体地址: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39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0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1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2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3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5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6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7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8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9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0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1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2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3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4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5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6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7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8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9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0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1

部分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基础+阅读专项课程】

授课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周一至周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课地点:北京各教学中心

【小学语文基础与阅读课程介绍】

1、字音、字形、词语、学习重点字词、积累词语涉及广泛、重点突出、把握基础、重在提升。

2、句子、标点、修辞、句型转换、修辞的运用以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3

3、名著阅读了解名著知识

4、百科知识了解地理、生活等百科常识

5、写人记事记叙文阅读梳理记叙文知识点

--教学心得

理智与情感结合的教学风格。条理清晰、层层相扣、结构严谨,用思维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不仅要学生知道怎么做题,更要知道如何自我学习。

********************************

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

培养孩子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大胆探索的习惯使孩子更富有创新精神。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去怀疑,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还要允许失败。

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

第2篇

一、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策略: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 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例谈——课文《海伦·凯勒》节选,五年级(下)第9课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认真读一读文中的这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关于对海伦的思考练习。

① 你觉得海伦是一个 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用“ ”画出来,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②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从“干燥的海绵”你体会到:A. ;B. 。“甘霖”指 ,你又体会到:A. ;B. 。“不分昼夜”一词说明:A. ;B. 。

关于对沙利文的思考练习。

用“ ”画出描写沙利文的有关语句,读读,从中你体会出沙利文是一位 的老师。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关于读后的感想、启发,写一写吧!

读了这段话,对你有启发吗?

A. ;

B. 。

二、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例谈——课文《黄鹤楼送别》节选,五年级(上)第25课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流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 这段课文写了一个 的场景。请用“ ”画出描写李白的语句,从这里你感受到 ;再用“■” 画出描写孟浩然的语句,从这里你又感受到 。请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进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应抓住 等词语诵读好。

② 情景再现。请在感受文中两位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基础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同桌演示。

③ 再读读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 。这又使我们想起四年级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中的这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A. ;B. 。

三、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想象或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谈——课文《早》节选,五年级(下)第4课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认真读一读文中描写腊梅花的两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A. 三味书屋后园里的腊梅花,作者吴伯箫写了它品性的四个特点:

①是清香,作者展开了想象和联想,请你用 “ ”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的语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写“清香”特点的一个词: 。

②是 ,从“ ”这句里的 、 、 三个字词体会出来。

③是色美,文中“ ”句就是具体的描写,并且把腊梅花比作 和 ,让我们体会得更加生动形象。

④是 ,用“ ” 画出作者叙述这一特点的语句。

B. 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这样认真具体地描写三味书屋里腊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由此你还想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四君子”的四种花卉是梅、 、 、 ,用来赞美人的品质。

这是从特点到字词句的思路,也可选择与上述相反的思路设计,即从字词句到特点的思路。

四、 说明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事物或事理的要点,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或了解某个事物;②文章的条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进行分析、综合的;③语言的确切,把认识事物或事理跟学习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问题策略:①课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课文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点)③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明的顺序、方法以及体会说明过程中语言的特点。)

例谈——课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级(下)第8 课

克隆也叫 ,就是指 。课文主要是从 , , ,

, 等方面来介绍的。在介绍植物克隆的时候,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 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 ;能够‘制造’出 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 ‘装配’”,这里的“制造”意思是 ,“配件”的引号表示 意思,“装配”是指 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 。

也可以这样设计。

请你说说这句话里运用“制造”“配件”“装配”词语进行表达的好处: 。

五、 议论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要弄清论点和论据,即弄清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的;②要弄清论述的过程,即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至于论证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的特点及作用;④要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策略:①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点)?②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观点)?③课文分几段写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时还要考虑有关段还分几层意思来讲。)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般指修辞句。)⑤联系实际,反思理解。

例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第22 课

A. 课文运用了三个事例:① ,② ,③ 。 想告诉我们一个 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B. 滴水能穿石。滴水,它与雨水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与“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时珍因为 ,终能编成《本草纲目》;再看,爱迪生由于 ,终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再看齐白石,本着 地创作实践,终使他的技艺 。课文第三小节运用这样三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 。

C. 用“”试着给第三小节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D. 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闲过。”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 。③“‘滴穿’一块块‘顽石’”中 “滴穿”的意思是 ,“顽石”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第3篇

记得有一件事发生在我小学五年级,那次,我很轻易的说了声“不,结果,那一次我丢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那是一个凉爽的下午,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隐形的翅膀》,老师找到我、卢若婉、周映珍、刘沁楠等几个平日里写字比较工整的同学,对我们和蔼的说:“本周六有一场写字比赛,在我们区的田心小学举行,你们去参加硬笔比赛,老师明天有时要处理,就不陪你们去了,呃,你们叫父母陪你们乘车去吧。”

“哦!”我们应声答道。

“老师!我们两个还要上奥数!我们不去了。”我和周映珍不约而同的说道。

“去请假吧。应该可以请假吧,待会我跟你们班主任说说。”老师停顿了一下,很亲切的答道,“你们待会看完电影就赶紧去跟班主任请假,好吧?”

“哦!”我们答道。

过了一会儿,我们排着队去看完了电影,看完电影出来,已经是六点多了,我们俩儿推推搡搡,谁也不肯去请假,然后眼巴巴的看着冯老师挎着包,上了车,下班回家了。于是,那次我没有去比赛,其实,那是我心中想的是,不要去啦,待会遇上尴尬事,那不就……所以,我就推辞了老师。

唉,在别人眼中看来,那次比赛也不就是一场小比赛而已,而在我眼中看来,我觉得那次应该是一次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我,却因为一时的‘死要面子’而推辞掉了。真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啊!

不要轻易说“不”,这是多么好的警告,又是多么好的启示啊。如果你就这样轻易的说了“不”,你将丢去许多机会,将会愧疚一生。

不要轻易说“不”,如果你很轻易的说了声“不”,那你将会失去一次让人崇敬的机会。

不要轻易说“不”,你将会失去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

PS:被老爸着,才斗胆写出此文,不会散文,只好写记叙文。不要打退稿啊!!

第4篇

一、比较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以精读课文为中心的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一方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这些话,见地是颇为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1.同主题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表现的是父爱母爱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特定的情况下那种“信守承诺、爱子情深”的父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爱,两者的选材完全不同,是父爱事例的南北两极。《慈母情深》中对儿子百般呵护的老牛舐犊的母亲与《学会看病》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的母亲,两位母亲形象迥然不同。比较同一主题的文章,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父爱母爱”主题阅读,引进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爱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爱的不同内涵的体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体裁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以“桥”命题的《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桥》是篇小小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篇记叙文,两者都是为了赞颂“舍己为人搭建生命之桥”的精神,《赵州桥》是篇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以及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小说与纪实文学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比较、诗歌和散文比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样是《一件小事》,鲁迅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从车夫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袄下的“小”来,铁凝则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邻居一个6号半针头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张扬的立身处世境界;同样从荔枝出发,苏轼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却悲叹朝廷的腐败,杨朔看到的是蜜蜂的无私奉献,肖复兴体味到的则是深深的母爱……在比较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学生领悟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种独特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的效果是单一文章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3.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较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引进《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的时光》(弗吉尼亚?沃尔芙)、《造书术》(华盛顿?欧文)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说读书,但表达的观点却各有意趣。通过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对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对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较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运用。

二、补充阅读模式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是局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挂一漏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长的营养是贫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单调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点及面的补充阅读,积淀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局部、小范围的课文阅读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补充阅读模式,大致有三种推广补充方法:①从节选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都是从经典作品中节选出来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将相和》选自《史记》,在第十二册还专设了一个名著阅读单元,这些选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②从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学阶段,引文的出现还不是很多,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引用哥廷根写的部分日记,《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些引文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增添理论(情感)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引文全篇,学习如何占有素材、运用素材。③从课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读了《桃花心木》,推荐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读了《凡卡》,推荐阅读契科夫的其他小说,如《套中人》《变色龙》等,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2.由表及里的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讲的就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从优美词句出发,从典型段落入手,从篇章结构着眼,也可以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达到重复强化、彼此启发的作用。比如,《白杨》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将《落花生》《桃花心木》两篇文章引进课堂,进行补充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展开,从形到神到人。还可补充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白杨》,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点(描述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不同构篇方式。

还可以将改定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比如课文《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找来原著《蟋蟀》一读,你就会发现两者相差甚远。首先字数不同,原著12000多字,课文900多字;其次内容不同,课文主要写住宅,原著有三个篇章,分别写了它的家政、住屋和乐器;再者表达语言迥异,课文偏向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而原著则多是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描写性语言。

三、质疑阅读模式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质疑读书法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质疑, 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 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质疑阅读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质疑――旁征博引,运用他人观点质疑――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质疑――深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质疑。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而后一种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1.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拓展

“文本的确定性的存在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之一。”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有学生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特别好玩?”这个问题马上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鱼、老虎、牛等动物都纷纷闪亮登场。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不也编一个《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小儿歌诞生了:“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好像小凳子?乌龟的尾巴尖,鸭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软,猫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对文章主旨的深度开发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个大小孩!平时我们小孩在路上争辩时,哪有大人会走过来问我们争辩什么?孔子居然会走过去问,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孔子的言论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断,通过质疑阅读有了收获后,再展开讨论交流。

3.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

语言需要锤炼,文本也可质疑。遥想当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质疑阅读的一种追求。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的“和”应该改为“等”,因为青铜利器、名人书画都是属于奇珍异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又如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题目应该用《草船讹箭》,或者给“借”字添上引号,因为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读《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课文写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自然段可以删掉……

第5篇

关键词:提问艺术;语文课堂;信息交流;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92-01

教学提问是教学中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是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课堂提问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更不是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而是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在什么时间问、问哪个同学、怎样问都需要仔细斟酌,灵活掌握。

一、提问目的必须明确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提问,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对推进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教学提问要科学,还要把握好难易度,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活S课堂气氛,或者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推进教学进程。例如,在《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篇课文的故事。”这个问题就是针对记叙文文体提出来的,提出问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到台前给大家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故事要有中心人物,要明确人物做了一件什么事。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雷奈克医生的高尚品德,懂得发明创造都是在观察和实践中进行的,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第一,是什么原因让雷奈克有了发明听诊器的想法,雷奈克为什么心里难过,他在整日思索什么;第二,说一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从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记叙文有记叙文要学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问主体可以变换

教师提问学生,是教师设疑,然后学生循着老师设置的疑问进行思考。这种提问模式,学生仍然没有脱离教师控制,有时还会导致学生的思考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提问的主体,让学生提问,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永远的白衣战士》的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读完课文、明白了课文里讲述的故事以后,对教师的提问就没了兴趣,课堂气氛也随之越来越沉闷无趣。因此,教师可以变化提问的主体,由教师提问学生变为学生提问教师。这样学生就活跃起来了:“老师,非典非常可怕吗?你经历过非典吗?叶欣医生她真的不怕死吗?老师,工作重要,休息就不重要吗?如果叶欣医生能够休息好,也许就不会死了。”“动起来”的课堂,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所以,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甚至根本不在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内,但是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才是教学活动的开始。

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

真正“动起来”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动了起来”跟着教师积极思索,而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都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精心设置,有层次、有区别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提问中找到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天火之谜》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第二段在整个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当一部分学生还处于思考阶段,有几个学生就已经说出了答案:“老师,第二段是过渡段,由这一段直接引出第三、第四段。”“老师过渡又可以叫承上启下,承接第一段,开启下一段。”这些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剩下的学生却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就可以点名回答的形式提出问题,指名的时候,可以点那些平常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或者不爱积极思考、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但是教师在点到这些学生的时候,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课堂,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总是部分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其他的学生则变成了旁观者,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并不是成功的课堂。

四、结束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要狠下功夫,精心设置问题,把握问题难易度,给每一个学生创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才是真正“动起来”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蒋咏欣.对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王洋.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与设计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第6篇

[摘 要]备文本要树立全篇意识、专题意识、文体意识和运用好导语和提示语的意识。

[关键词]备文本;四种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学拼音、认汉字与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整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体现了价值观的引导和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的整合;选文典范,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呈现方式灵活,课后练习留给师生宽广的空间。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就能使语文课堂提纲挈领,舒展活跃。

一、要有全篇意识。新课标教科书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的形式提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思想、情感等。典型的题型有:

1.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匆匆》)。

2.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3.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强调很简短的重点,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再读一遍。(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又如: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五年级上册《13钓鱼的启示》)。

4.要求讨论全文表达特点。如:你发现本课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交流。(六年级下册《15凡卡》)5.填写表格,理清思路。如: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五年级上册《11新型玻璃》)。

二、要有专题意识。实验教科书按专题编组,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所以所谓专题意识,就是学习每组教材之前,要充分领会每组要求。因为这些要求既是学习重点,也是练习设计的出发点。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三、要有文体意识。小学语文编排的时候,很注意体例的相对集中。这点编者在编写说明里说得很清楚。记叙文、古诗词、童话、寓言、小说、戏剧、文言文、应用文体分类齐全。这样编排,便于类型化教学,也使学生对文体的重难点更明白。以五年级下册“ 作家笔下的人”单元为例,单元要求明确提出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课后练习题都从内容设题,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也熟悉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该种文体。到了习作时,就能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要运用好导语和提示语。新教材自中年级开始在形式上增添了导语和提示语。导语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第一层用来激发兴趣,点明专题,适合朗读,有的也可背诵;第二层用来提示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明示读写训练点,适合让学生默读,以快速找到这样的“点”。如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语,图片以海豚与潜水艇的外形对比作为背景,很直观地揭示了本单元探索大自然的主题。来看第一层:“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由沉浮,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也很适合朗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朗读去背诵。第二层“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提示了本单元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也给我们提出了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了本单元读写训练的点。提示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从内容上看,提示语有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如“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四年级下册《3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引导学生抓住某些重点词语、句子或语言片断理解课文内容,如“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四年级下册《27鱼游到了纸上》)“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 (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的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生动情景,如“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四年级下册21《乡下人家》)有的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表现方法,

第7篇

一、品出画面

由于小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抽象的成语、句段难以理解,教者如果能帮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把抽象的成语不断放大,使之变得生动形象,伸手可及,那么不仅能让他们理解这些成语,还能灵活地运用。

例如,《卢沟桥烽火》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理解“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时,我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展开了多幅画面: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运动会上的激烈角逐,航模比赛的热烈情景,广场上人流如潮的房展、车展;同学们争做“小雷锋”热情高涨……

通过引导,将抽象的成语还原成特定的画面,教者引领学生看到了这四个字背后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二、品出个性

在小学第三学段的目标别强调“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鼓励学生自主研读、自主探究,从语言文字中读出自己的东西。

例如,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着重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领悟《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在课堂进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二泉映月》,让学生说说从这首曲子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听到了阿炳在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有的说,我听到了阿炳对命运不屈的抗争。有位女同学这样说,我听了这首曲子想到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如果没有经历苦难人生的阿炳,就没有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了,感谢苦难,感谢遭受苦难的音乐家。多么有思想的孩子啊!

三、品出方法

写作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朱光潜说:“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显然,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之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课文”当作范版,教给学生习作技能,对他们的“创造”大有裨益。

1.抓细节,从句式段落着手

句式和段落是阅读理解的根基,是锤炼语言文字和写作基本功的重要途径,教者可以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可教给学生状物的方法。文章第十自然段这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搏斗……”教者可以在感悟语境后,结合课文内容,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说说兵马俑的其他神态,然后再引领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描写景物。而且聪明的语文教师不会放过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那都是学生练笔的最好材料。

2.抓全篇,从布局谋篇着手

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成篇的记叙文,教者不能等到作文课时才讲一些抽象的作文技能,应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别关注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的结尾连用了两个“爱如茉莉”,用意何在呢?不仅点明了题目,而且意味深长,让读者进一步体会到世上一切真爱都如作者父母之间的爱一样,至爱无声,真爱无痕,彼此心灵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发出的清香。

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以后习作中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第8篇

一、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赞扬是最好的办法。多夸奖学生,赏识他们是让他们对写作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带着欣赏的心态看学生作文,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都很好,都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小学生作文要求不能太高了,想让他们做到文辞华丽、修辞手法多样、文章流光溢彩、讲究部篇谋局是不现实的。学生作文中,只要能有条理地讲好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做到详略得当,并且叙述真实、描写具体、语言准确、感情真切流露的都是好作文。只要是这些作文,教师都应批优秀,并且一有机会就要在课堂上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只要有优美词语如用词准确、用的成语恰当,或者是用的修辞方法很好,教师都应用波浪线画出来,以示赞扬。孩子是在表扬鼓励下进步的。当他听到自己的作文被表扬了,心里也会很舒服,会暗暗下决心把作文写得更好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情境教学方法告诉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就犹如给学生再现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写出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避免空话、假话、套话,使文章具体形象,言之有物。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创造情境帮助写作。

1.用小品表演创造情境

上作文课时,教师根据写作内容要求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来感知事情的发展过程,然后再写作,当然,这种方式针对记事、写人记叙文写作时较适应。如:五年级在教学写人记叙文时,让一位同学上台表演自己第一次洗衣服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动作把人物急躁、马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捧腹大笑之际,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然后,教师恰当引导点拨“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写人应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写”。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欣然写作,写出的文章也较具体、生动且生活气息浓厚。

2.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直观的刺激作用,能使学生提高对所有问题的兴趣,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作文教学亦然,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的状态。教学时教师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运用多媒体,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声、形、景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源于生活。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平时多观察、多练笔、多感悟、多积累。要求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凡、普通的,轰轰烈烈是极少的体验。如果我们不试着去发现,不努力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就只会感觉生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和乏味。作为小学生,他们比我们大人更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如果不及时地引导他们去体会,不善于抓住生活的美好瞬间,好的作文素材就会转瞬即逝。所以,教师要先做生活的有心人。四季的交替,大自然中的草木枯荣、花开花落,候鸟的迁徙,各种小动物的行踪变化等等。如果老师首先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就会更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平时上课从书本中学到的道理教师也要提醒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还有一些有关新闻或有所感触的事情都让他们用笔记录下来。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9篇

高中“新课标”颁发已7年,我省高中“新课标”教学也实施两年了。“新课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些要求,我们已耳熟能详。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等等。“新课标”横扫“拿古人说事,代名人立言”的无病的“考场八股”,倡导“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用慧眼观察生活,用心分析现状,发出自己的心声。开一代考场作文新风,近年来不少“体验型作文”,集结在“新课标”的旗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

2004年湖南卷话题作文“家庭教育”,2005年上海卷话题作文“流行文化对自己的影响”,2005年湖南卷话题作文“跑的体验”,2006年上海卷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年江西卷命题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8年安徽卷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北京卷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江西卷命题作文“找回童年”……这些典型的体验型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篇篇有我。要用“我”的视角审视社会与人生,写“我”的感悟和体验,表达“我”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抒发“我”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写作的以人为本。

“我手写我心”的体验型作文,贴合“新课标”写作教学的理念,成为了考场作文的一大发展趋势。然而面对2010年江西卷命题作文“找回童年”,为数不少的考生感到没话可说,他们挤牙膏,凑字数,甚至拿试题文字说明中的每一句话扩写一段,唯独没有自己的见解、体验。这很大程度上是平日疏于真情表达的作文训练所致,值得高中语文教师研究,值得高中学生平时作文训练时重视。

二 命题作文“找回童年”为考生搭建了真情表达的平台

2010年江西卷作文题写道:“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这深情的歌声,拨动了考生心中的琴弦,让他们感到嗓子痒痒的,直想引吭高歌。它点燃了考生的激情,拂去了考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激起了考生强烈的共鸣与写作冲动。因为毕竟“童年是上帝恩赐的最为纯洁的礼物”(海德格尔语),“童年和四季中的春天一样,阳光灿烂”(罗曼・罗兰语)。令人神往的童年,已如暮春的和风,扑面而来,如夏夜的繁星,触手可及。

但再往下看,题目出现了限制:要求考生以“找回童年”为题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呢?题目作了提示:“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这里的“今天”显然即可指某种“社会现实”,也可指考生的“现在”。这里的“童年”是加了引号的,专指前面提到的“本应天真烂漫,本应百无禁忌,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一道省略号为考生展开了更开阔的想象空间――童年,本应是无拘无束的、充满好奇心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等等。考生读题至此,要“找回”的“童年”已浮出水面。原来这里的“找回童年”,是为孩子们找回幸福、快乐的童年,为成人们找回纯朴、澄澈的童心。这时一连串的问题会在脑海里涌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吗?告别童年,步入成年的“我”怎么变得越来越虚假,越来越世故,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忧心忡忡?童年的纯真、率直、阳光、快乐哪里去了?谁偷走了我们的童年?谁偷走了我们的童心?一个个问号撞击着考生的心灵,我们相信大多数考生已经如骨鲠在喉,要一吐为快了。

这就是命题作文“找回童年”为考生搭建的真情表达的平台。

三 怎样在“体验型”作文中实现自己的真情表达

我们以2010年江西的高考作文“找回童年”为例,来看看如何实现“体验型”作文的真情表达。

1.议论文的真情表达是议论要有感而发,见解独到,实现有个性的阅读向有个性的写作拓展延伸,真正给人新知新意。

例文:找回童年(一)

立意:为成人找回童心

体裁:议论文

童年是林中自由鸣唱的乌,是天边任意东西的云。当鸟儿的鸣唱在耳畔回响,当白莲般的云影在心中飘荡时,我们就能找回童年明月清风般的坦荡,璞玉浑金般的本真。

找回童年,是人生的返璞归真。多少先哲正是这样追溯童年的坦荡:刘伶故意赤身,自称是“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阮籍喜欢漫无目的地驾车出游。遇到歧路便痛哭而返:更有楚狂接舆能够“凤歌笑孔丘”:祢衡高慢而勇,击鼓骂曹……他们的心灵已回到童年,因为他们以童年的百无禁忌。击碎了世俗的桎梏,拂去了市井的尘垢,找回了童年时的纯真。是随缘于落落风尘的侵凌,还是坚守内心的宁静?无数名士先贤用他们的一生,践行着找回童年率直的宣言。

找回童年,是人生淡泊名利的升华。当你越远离童年时,童年本真的轨迹就越淡。当年楚王愿以国事累庄子,庄子却“持竿不顾”,愿曳尾涂中;陶渊明也是弃官归隐,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而才高八斗的唐寅更是自装疯癫,远离名利……他们的躬行是找回童年的不:法门。看似消极遁世,实为淡泊名利,他们挣脱了名缰利锁的束缚,找回了童年的无忧无虑,这样的人生何其潇洒。

找回童年,是对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作家池莉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与尼采所认为的“人越接近死亡,越显示出婴孩的本真”不是有几分相似吗?找回童年就是人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首尾圆合,趋于完美。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功利包袱,你们的航船能返回童年的港湾吗?找回童年,就是找回迷失的灵魂,就是在物欲横流中对人生的透彻理解。

那一夜,我听了一夜梵歌,不为参悟;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个好来世――我只愿找回童年,找回那一颗童年澄澈的心。

这篇作文的小作者有自己的阅读个性,文史知识丰富,对现当代作家、藏族诗人都有所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小作者把自己阅读的个性化为写作的个性,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独特的理解,让人心灵震撼。由童心让人超凡脱俗,到童心让人淡泊名利,到童心让人找回灵魂,层层深入。一步步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的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议论中见真情。

2.议论文的真情表达是不用套话、口号,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呐喊。以新颖的见解,让人眼睛一亮。

例文:找回童年(二)

立意:为孩子找回童年

体裁:议论文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国际“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耳边仍不断响起那些快乐的旋律。我们一次又一次在歌声中,在梦境中回忆我们美好而短暂的童年。而现实生活中,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童年,本应天真烂漫。

不知从何时起,如雪花般密集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挤占了孩子们的双休日。更有甚者,竟然连平日里周一至周五晚上的时间也不放过。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放学后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就赶往补习班。如果说,父母的童年是在池塘边榕树下度过的,那么,我们的童年便是在公交车上流失的。父母总是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父母不辞辛劳,风里来雨里去,接送孩子们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然而,家长们却很少有时间耐心地听听孩子们的感受。如此这般,孩子们过早承受升学的压力,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他们没有输在各科分数的起跑线上,却输在健全人格的起跑线上,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马拉松赛中,能跑到终点吗?

童年,本应百无禁忌。

人们常说。应试教育容易把人培养成读书考试的机器。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变成了装知识的口袋。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原本最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却变成了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产品。他们不敢“乱想”,因为老师没有教过;他们不敢“乱写”,因为老师没有教过;他们不敢“乱说”,因为老师没有教过。在如此森严的禁忌中。孩子们的个性泯灭了,创新能力化为乌有。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

某调查表明,现在大多数家长只要有孩子在上学。那么都是全家齐上阵。不仅家长累。孩子也累。很多孩子为了不“辜负”家长一片苦心,硬是去上自己没有“兴趣”的兴趣班。一项街头随机调查显示:大概占七成以上的孩子不喜欢奥数班,却因为升学压力迫不得已在奥数中煎熬。孩子们过早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搏杀,哪里谈得上无忧无虑。

还孩子一片蓝天吧!不要再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了。正如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深情地唱的那样,我也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就像鸟儿寻找本属他们的蓝天。光洁如玉的卵石,并非来自刀斧的砍削,而是来自溪水欢快的载歌载舞的冲洗,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中,打好人生的基础,才能使人生达到完美。

这篇议论文以找回孩子本应拥有的童年立意。设了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虽然来自试题的提示,看似无新意,甚至有“扩写试题”之嫌,但仔细一看,却有小作者独特的视角、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比如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家长普遍认同的观点,小作者认为这也许不会让孩子输在学科分数的起跑线上,却会让孩子输在健全人格的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形同马拉松赛的恒久的竞争,让孩子发力过早,灯油熬尽,他们还能跑到马拉松赛的终点吗?小作者怒斥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口袋,当成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产品,制造了厌学情绪,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后指出:“光洁如玉的卵石,并非来自刀斧的砍削,而是来自溪水欢快的载歌载舞的冲洗。”这些肺腑之言,多么酣畅淋漓。

3.记叙文的真情表达是写亲情的冲撞,友情的波澜,写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再现心路历程,敞开心扉,坦陈心迹。

例文:找回童年(三)

立意:为成人找回童心

体裁:记叙文

台灯奶白的光雾笼罩着桌面的书山题海。尽管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针已走过11点,夜静极了,但我的心一刻也静不下来。做题也是心猿意马,老出错,又毫无倦意。于是,我捧出日记本。在日记中清夜扪心,是我多年的习惯了。此刻,脑海里又浮现出下午的场景。

连上三堂政史地,我这个理科生,脑子要炸了。像雷雨前的鱼儿,跃出水面换气一般,一下课,我就冲出教室。仿佛晚一秒钟就会窒息。谁知过道中一只伸出的脚。把我绊了个狗啃屎,教室里一片哄笑。我爬起来,回头一看,阿鹏正张嘴要说什么。我气不打一处来,大喊:“太平洋,你想找死呀!”阿鹏额角上有块小疤,他最忌讳别人叫他“太平洋”。我这一嗓子捅在他心窝上,他冲出教室和我扭打起来。

老班把我们叫到了办公室。阿鹏口口声声说他不是故意伸脚绊我。好家伙,得了便宜还卖乖。我义愤填膺。

“你第一次月考落在我后面,就对我打起了麻雀战。偷我的解题心得本,弄得我考前复习没有了通灵宝玉,你缺德不缺德。第:次月考你冲到了我前头,你得意了吧!我骂了你几句,你就给我使绊子。在老师面前还赖账。”

“谁拿了你的什么解题心得本?”阿鹏脸涨得通红,声高八度吼着。

“要不。你为什么偷看我发下来的数学卷的分数?分明是幸灾乐祸,想欣赏一下你阴谋家的战绩嘛。”阿鹏被我一阵抢白,一时语塞。我想,我这算打中了蛇的七寸了。

老师不紧不慢打开了抽屉,取出了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本子。这不就是我的通灵宝玉吗?老班对我说:“是这个本子吗?”我点点头。“你忘在讲台上了,本子上又没有名字,值日生当天就交到我这里来了。我正等着到班上去问问呢。”

太雷人了,我晕。怎么会是这样?

班主任温和地说:“你们两个中学同学六年了,过去一直形影不离,是一对好哥们。怎么现在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了?”

我俩心事重重地离开了办公室。

台灯下,泛黄的日记本,张嘴说话了。那一页上写着小学五年级时,夏夜数星星,我坐在小板凳上,身子往后一仰,掉在阴沟里,阿鹏领我去他家换衣服。那一页上写着初一时,我饭卡掉了,阿鹏省出零花钱给我买饭卡……那时,我们率直、坦诚,成天乐呵呵的。

成绩排名,血腥的竞争,让童年渐行渐远了。甩掉包藏猜忌之心的面具,找回童年脸上的稚气。明天我和阿鹏能穿越时空回到童年吗?

这篇记叙文写得情真意切。一对情同手足的好哥们,小学同学,中学又同学六年,童年阶段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步入少年、青年后,由于成绩排队、恶性竞争,童年的率直、坦诚,渐行渐远。而相互间的猜疑、嫉恨与日俱增,发展到唇枪舌剑。大打出手,友情的波澜何其巨大。小作者经老师的提醒,清夜扪心,发出了找回童年,找回童心的呼喊,真情实感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4.记叙文的真情表达是写自己的欣喜、苦闷、迷惘、愧疚……写自己的真切感受,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心声。

例文:找回童年(四)

立意:为孩子找回童年

体裁:记叙文

我伫立在窗前。望着窗外那遥远的地方,那是我度过自由自在的童年的乐园。而现在的我,像

被锁在笼子里的鸟,我渴望找回我的童年。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爷爷奶奶家去。在那里。我度过了我最快乐的时光。

夏天,爷爷会教我学游泳。爷爷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到落日时分,爷爷总会把我捧得高高的,然后纵身跃入河中。我会和其他小伙伴们打水仗,也会耐心地学习游泳的本领。那些水花四溅的日子。似乎就在昨天,银铃般的笑声依旧回荡在耳边。

童年的另一大乐趣是夜晚躺在阳台的竹床上与爷爷一起数星星。我和爷爷比赛,看谁数得快,找得准。可每次我总是输给爷爷。爷爷也会给我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慢慢地,我有了一种对天空的敬仰与渴望之情。我会凝视着天空,月光洒在我脸上,哄着我静静地入睡……

那时,我还会与爷爷一起捉蝉,随爷爷去田间泥中打闹,坐在爷爷开的手扶拖拉机上数着路旁倒退的绿树,听爷爷唱他年轻时爱唱的歌。

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日子,是那么绚丽多彩,像天边变幻的云霞。像露着笑靥的甜甜的梦。可是进入初中后,妈妈就很少让我去爷爷家了。她督促我要好好学习,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将来才能考上名牌大学。

于是,我每天要提前半小时到校。在上“校早自习”前,上“班早自习”。直到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我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比书包还重百倍的各科作业回家,这时的身子疲惫极了,仿佛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了。

晚上,除了完成那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外。还要做一大堆奥数题。妈妈说做奥数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可我发现我越来越笨了。原来对数学的兴趣之火,似乎随时会熄灭。但妈妈说,奥数考得好,高考能加分。不由分说,逼着我做:“学生学生,为学而生,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欲哭无泪。

我内心很压抑,我向同桌诉说我的苦恼。可他比我更惨。暑假还要去学钢琴。学画画。说是学得好,高考可加分。唉。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令人神往的美好童年,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引发我探究世界的强烈愿望。若在此基础上,妈妈给我书山指路。学海导航,我会“勤为径”,“苦作舟”。但超强的功利,过重的负担,反使我厌学,一看书,就打瞌睡,一做试卷就出冷汗,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我一个人躲在房间,看着爷爷和我的合影,我想说:“爷爷,我想你,我想找回我的童年。”

第10篇

1.眼动记录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从近年来各种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过去几年里,利用眼动技术所做的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急剧增长.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

1.1阅读方面的研究

眼动方法被大量应用于阅读研究,其基本前提就是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能够被即时的记录下来,由此记录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受测者阅读过程中的加工过程.阅读的眼动指标主要有: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等.其中,每一次注视的时间和每一次眼跳的方向与距离是阅读的眼动研究中最基本的参数,它可以反映阅读中的认知和知觉加工过程.

目前,利用眼动技术研究最多的是阅读领域,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

1.1.1从研究材料上看

(1)对字词和句子的研究.一项考察了图画与中英文词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中发现111:在注视时间方面:图画的注视时间最短,英文词的注视时间最长,中文词居中;在眼跳方面:图画的眼跳距离最大,英文词次之,中文词最小,说明人眼对图画、中文、英文词三种材料识别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在另一项考察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句子的即时加工过程的研究中发现121:不同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学生阅读句子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别.眼动模式随年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阅读句子时的眼跳距离、注视频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次数随年龄升高而逐渐降低;中文句子的早期加工不是单纯的句法分析,还包括了语义加工、语义信息对句法结构的建构存在即时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探讨阅读字词和句子过程中的眼动认知方式及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不同文体课文阅读的眼动研究.近年来对课文的眼动研究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科技文和寓言.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课文,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阅读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异;在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阅读的效率及阅读的知觉广度上大都呈现出了年龄差异;年级越高,被测者所用的认知模式也更有效.通过对阅读同一类型文章眼动的各项指标及阅读理解指标的分析发现:易课文优于难课文;有插图的课文优于无插图的课文.

识字和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对字、词、句和课文阅读过程中眼动模式的即时研究,不仅对阅读的内部机制有进一步的揭示,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2不同研究对象的眼动研究

这主要指的是用眼动的方法考察不同阅读能力水平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国内关于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眼动研究较少,直到近几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陆续展开.在对初中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眼动特点的比较141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初中高阅读能力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回视次数和注视次数显着地低于低阅读能力学生,而注视频率则显着地高于低阅读能力学生;并且在眼跳角度和眼跳潜伏期两项眼动指标上没有显着性差异.

学习困难学生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研究显示,学习困难生的比例占到5%151,而且似乎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多方面都落后于学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161.在我国,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用眼动方法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尚不多见.韩玉昌等人以科技说明文和记叙文为实验材料,用眼动方法采集了65名小学生阅读时的眼动参数,结果发现小学学习困难生文章阅读的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范围小;注视点持续时间长,加工速度慢;眼跳距离小;回视次数多.

1.1.3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

快速阅读是要求读者一方面要快速地阅读文章,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注视过程,把握住文章中的有用信息.用眼动方法对快速阅读进行研究,不仅能获得学生快速阅读过程中即时的数据,以便来分析学生快

速阅读中的问题;而且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田宏杰等人在自然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实验条件下考察了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着地提高小学生的有效阅读速度;可以显着地减少注视次数、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可以显着地扩大眼跳距离.更早的一项对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眼动研究171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都说明在不影响阅读成绩的情况下,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这对提高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答题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应用领域的眼动研究

1.2.1广告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广告心理学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眼动仪满足了广告制作人观看消费者注视广告时的眼动情况,将观看时的眼动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对眼动数据的分析,来制作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由于眼动仪的限制,把眼动仪用于广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刚刚开展.我们知道,一个广告包括标题、图案(图像)、正文(文案)、背景四部分.有人181对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的差异进行了目艮动研究,发现瞳孔大小是较敏感的指标,观看广告时,文本的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及评价水平都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改变,而不会对注视时间产生影响;人们对文本和图形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眼动指标上,也表现在再认成绩上.研究者同时指出,广告中适当的文字有助于广告内容的记忆.

1.2.2运动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有效的视觉信息提取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可能反映了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水平运动员或新手之间的运动能力的差异.因此,对不同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的眼动模式进行记录,可以给一般运动员或新手提供有的放矢的训练模式和策略.目前,眼动记录法主要应用于篮球、足球、拳击等运动项目.一项对篮球后卫运动员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的眼动研究发现191:篮球后卫运脇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信息加工效率:在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时,不同组别的篮球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注视分配模式和不同的注视模式.正是通过眼动方法对优秀运动员的眼动特征的记录,揭示出他们在运动项目中的视觉搜索方式和注视信息,才能为一般运动员或新手的训练提供借鉴.

1.2.3病理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眼动方法可以同样被用于对有病理心理特征的人进行检测.运用眼动技术可以促进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以便制定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学筛选的眼动标准.现在医学中应用眼动方法检测最多的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显示:提示眼动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之一并且眼球轨迹运动实验检查也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敏感性较强的辅助诊断工具.

2.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第一台眼动仪引进到我国至今,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研究思想的完善和课题领域的扩大,使得眼动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各大学纷纷开办心理学专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包括“眼动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基地.从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角度和眼动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内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首先,眼动仪设计的系统化、精密化使眼动数据记录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心理学及其它领域对眼动仪的需求,将会刺激生产方设计出更加系统、高效的产品.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眼动仪,将更加适应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需求,并且大大改进心理学实验的生态学效度,使受测者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仪器的干扰,在自然的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从而使得记录的数据也更加真实、有效.

第11篇

关键词:资源 体验 活动

受人点滴恩惠,应以涌泉相报。这句话的生命力顽强的原因,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世人应该有最起码的品行修养,就是要知道感恩,要知道知恩图报。然而,生活中不少缺少感恩的事情,让我们触目惊心。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将自己的亲生父母随便遗弃,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会为社会做贡献吗,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吗?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是培养小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用一颗博爱之心感知社会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十二个字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为人之本,感恩是幸福之源泉,要人人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做到孝亲敬长,做到关爱他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一个人对家庭养育之恩的积极回报,是对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情,这真是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拳拳的爱国心的源泉和沃土,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所在。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是每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社会中的人只要都有一颗善于感恩的心,我们的社会就会进步,生活就会有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体验感恩,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探究。

一、借助网络资源和课本资源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品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寻找有关感恩的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有关感恩的语句,让聆听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让感恩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教师要积极组组织活动的讲座,可以借助开展故事会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开展宣讲感恩活动,让学生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感知,联想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关爱,由内心深处发出诚挚的感恩,自己与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拳拳的亲情和浓浓的友情。

在语文课堂中,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利用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来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感恩的心延续。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要让学生知恩,只有知恩,才能图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从中筛选信息,明白对谁感恩,感什么恩。如表现大自然知恩的,通常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大拐弯”的精彩语段,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观,进一步愉悦自己的情感,这些美丽的语段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上印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受益终生。

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喜欢》的时候,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以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精彩补白,让学生自由言说,补充省略的语段,学生会依据前后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思维写出丰富的有关自然、社会中事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恩自然,感恩社会。

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刻舟求剑》的时候,让学生补充结尾,可以引出话题,你怎样劝说课文中的这个呆板、不知变通的主人公,学生会畅所欲言、大胆思维,使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升华。

二、关注成长,体验成长,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关注成长活动。培养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历于实践活动是必须的,体验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体验,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更谈不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体验,就不会对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根本就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只有体验了知识,才能深刻地感悟知识,最终会形成自我的认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各自的知识水准也千差万别,有的经过一次体验,马上可以形成经验,有的需要反复体验亲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稳定性比较差,所以他们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体验教育。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交融开放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和学习的客体知识相互交融的过程,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没有生命的、呆板的教科书的内容激活。这就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生理特点。教科书自身具有的功能特点,利用体验式学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以上学生和教科书的特点有机整合,使没有生命的教科书的内容变成开放的学习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的体验式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平等交流的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彰显体验式学习的乐趣。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首先要理解我们的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基础,对感恩教育的心理期望值。为了使感恩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前要认真分析教育对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认真分析他们的接受能力。

根据以上深刻的分析选择行之有效的感恩教育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也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切忌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式和稳固,以及感恩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教育工程,确实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可能一朝一夕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们要矢志不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了,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因此,我们要把感恩教育活动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贯穿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第12篇

一、抓住本地特色,有助于阅读理解

(一)借方言释词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阅读量也较少。那么,低年级学生怎么理解字词呢?有时候,方言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最佳武器。方言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方言的运用也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因此,针对某些不好用文字描述的字词,用方言来帮助理解,有很显著的效果。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时,“空气很潮湿”中的“潮湿”一词是农村学生在平时普通话交流中不常见的。于是,在教学这一词语时,我见学生一脸茫然,便毫不犹豫地用方言告诉学生这就是什么,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教学故事:一新教师教学一年级语文,教到“跳”这个字时,竟然拉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学生自然听得一头雾水。其实,“跳”根本不用解释,教师可以边示范边用方言说,学生一看便知,一听便会了。

方言既节省了用长篇大论解释的时间,又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用本土风情读文

我们都知道,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我充分利用了我们闽南沿海的地理优势,让学生在开学前跟爸爸妈妈到海边看看潮起潮落,记住浪潮的最大威力。上《观潮》前,我只是出示课题,学生就已经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顺着这个劲头,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说自己看到的浪潮威力最大,能赢过钱塘江大潮?学生带着不服输的态度学起了课文。榕树在闽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植物,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前,我让学生先寻找生活周围最大的一棵榕树,观察它的一天。学习时,学生好像已经早就洞察先机,对“鸟的天堂”了如指掌,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地方“特产”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财富,善用才是“王道”。

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出真知

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本真。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写作的真实动因;(2)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3)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

(一)对照现实,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教学许多寓意深刻的或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我们常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往往会因为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而懊恼。要上好这类课文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语境。怎么才能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呢?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照文本中内容,更容易走进文本,也才能走进人物的心灵。

《给予树》中的小女孩金吉娅用仅有的20美元买了洋娃娃圆了那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梦想。金吉娅带给人们的是“同情、仁爱还有体贴”,金吉娅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但是,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我没有看出他们受到感动了。于是,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自己,想想这样一些情节:体育课后,你和同学都口渴了,同学没带水也没带钱,你是否愿意跟他分享你的水?同学到你家,非常喜欢你那很珍贵的玩具,你是否愿意借他带回家玩几天?你的零花钱是用来买你爱吃的零食的,可是同学急需几毛钱买本子,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学生在脑海里有了真实的想法之后,他们愿意交流的就交流,不愿意的就把想法藏在心里。然后,我再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金吉娅,你愿意像她这么做吗?许多孩子顿时面露难色,我请了其中一个孩子来说明原由:“如果是真实的,当然不愿意花那么多钱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买礼物。可是如果说不愿意,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学生们听到这儿,都哈哈大笑起来,七嘴八舌地开始了对金吉娅的热烈的讨论。至此,金吉娅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不仅感动了她身边的人,更感动了班内的学生了。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能够更容易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理解文本,走进人物从而务实求真。

(二)重视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想象

人教版少部分文章的创作背景或者表述内容是农村孩子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的,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就是其中的一课。“草原”离生活在丘陵地区的闽南孩子来说距离太遥远了,要他们准确地描述出草原来是太为难他们了。但是,我并不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草原就硬把“草原”的形象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根据电视上或图片上看到的相关资料借助想象,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形象。虽然他们描述的与现实有些差异,但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更愿意看看真实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再出示课件和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学生的感受就更深刻了。试想,如果我在课开始时,就出示课件,就把优美词句拿出来让学生品读,学生能品出味道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