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

时间:2023-05-30 10:0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贸易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外贸易政策

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模式;优化转型;贸易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3.010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导致我们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之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出口不断减少。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内外部均衡正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不能再单纯地追求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所以必须转变贸易模式。

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面临着五方面的约束:第一,就业约束。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多而且大多需要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就业压力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过于激进地调整目前的对外贸易模式。第二,内部需求约束。如果我国的内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能保持一定速度增长,贸易模式转型所造成的外部需求减少就不能通过内部消费需求的增加得到弥补,这会给贸易模式的转型带来较大的阻力。目前我们国家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消费需求增加不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为了提振消费,国家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三,储蓄一投资机制的约束。在国内储蓄一投资机制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FDI大规模流入仍将是一种趋势,与加工贸易密切联系的FDI流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贸易模式的转型。第四,技术进步约束。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研发的投入,而且取决于制度设计。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仍不够,为使在长期内利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应加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第五,人力资本约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基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素质较低,而现代服务业又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将成为制约我国贸易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

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目标与思路

2.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目标

我国贸易模式转型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对外贸易规模,能够对WTO规则的制定与修正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当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地位,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和话语权。第一,通过内部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居民消费拉动型转变;第二,政策取向要由追求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向结构转变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第三,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实现我国的技术进步由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使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

2.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思路

第一,逐步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三驾马车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协调。通过内部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我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而外部失衡又强化了内部失衡,所以我们要把我国贸易模式演进中存在的问题放在内外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来考虑。采取纠正内部失衡的经济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与优化,而对外贸易模式的优化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利于纠正内部经济的失衡。

第二,改变由以数量规模粗放的外延增长为主的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集约的内涵增长为主转变。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及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

第三,适度控制总量,着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一方面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要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的中低端环节向自行设计制造及自主品牌创造的高端环节转变,逐步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含人力资本)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意义重大。

3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与优化的政策选择

3.1 疏通国内储蓄一投资障碍,调整FDI政策

在疏通国内储蓄一投资障碍方面:第一,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打破国有银行的金融垄断体制,进一步扩大存贷款的商业利率浮动幅度,让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逐步实现意愿结汇,增强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通过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向效益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国内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外汇管制。第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体制,通过强化银行自身所有权约束,促使其经营管理的改善,形成对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第三,注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改变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贷款的局面。

调整外资政策方面:第一,促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结构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另外改变FDI分布过于偏重制造业和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现状,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外商企业更多流向现代服务业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第二,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一方面,提高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加工链。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应该从以外资为主的结构逐步向以本土企业为主转变,克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联系上的“孤岛效应”和技术联系上的“锁定效应”。第三,逐步弱化吸引外资优惠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实施内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3.2 调整国内消费政策,保持对外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国要不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低人力资本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通过缓解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来降低居民储蓄率。第二,扩大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降低因公共产品的价格过高而对居民一般性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第三,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国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部门,而非政府和企业部门。

3.3 疏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障碍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将逐步丧失,要保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一,进一步完善产业、税收、信用担保、融资信贷的相关政策,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去。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参与风险投资,引导民间富余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发展,放松对场外交易的限制,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上市与退出投资的渠道。第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各方在资金投入、风险分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诉讼成本,加大查处力度,有效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三,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营销,对进行自主创新和研发活动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把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有品牌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链向核心产品延伸。第四,对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公共性领域和规模大、风险大、周期长等民间资本不愿从事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应当制订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以国家直接投资为主,社会资金为辅,弥补“市场缺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2篇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继续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油价可能持续高位震荡,使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

二、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比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服务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

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涉及4000多种商品。

三、我国对外贸易中应采取的对策

1.服务贸易方面

首先,国家应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将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的作用,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紧密合作。第三,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

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

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2)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第3篇

一、动态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动态规模经济源于知识的积累。它可能产生于厂商内部,也可能产生于厂商外部。当产生于厂商内部时,厂商的生产成本会随着累计产量的提高而降低。由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就有可能对该技术加以模仿并从中受益。随着某一产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知识外溢有助于其中各个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下降,使得本国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动态规模经济广泛地出现于技术密集性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

源于知识积累的动态规模经济与静态规模经济有一定差异。在具备静态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如汽车、石化等,成本依赖于当前产量。它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来进行生产。但在具有动态规模经济的行业中,生产成本则取决于经验积累。

在静态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动态规模经济效应也可能是很大的。(图1)

图1中,AC1表示静态规模经济不变的某一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果存在动态规模经济,长期成本曲线会向下移动,从AC1移动到AC2。生产沿着曲线由A点移到B点反映了静态规模经济不变,而由AC1上的A点移到AC2上的C点则是由于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引起的。

但是,静态规模经济和动态规模经济有时会同时发生。也就是说,长期成本的下降可以是静态规模经济效应和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图2)

在图2中,AC1表示静态规模经济递增的某一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果存在动态规模经济,长期成本曲线会向下移动,从AC1移动到AC2。生产沿着曲线由A点移到B点反映了静态规模经济递增,而由AC1上的A点移到AC2上的C点则是由于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引起的。

二、动态规模经济与后进国家贸易保护

(一)动态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理论。动态规模经济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厂商知识或经验的积累,整个产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加而使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或者说,知识或经验积累是动态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都生产某种商品,并用学习曲线表示动态规模经济效应的大小。(图3)

横轴表示随时间推移该产品的累计产量,纵轴仍然表示平均成本。曲线L1表示A国的平均成本随着累计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累计产量为Q1时,平均成本为C1,而当产出量达到Q2时,平均成本则下降为C2。曲线L2表示B国的学习曲线,当B国的产量为Q2时,其平均成本为C3。虽然B国的学习曲线低于A国,但是,如果此时B国还未生产该产品的话,其初始成本将为C0,而C0要高于C1或C2,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因而B国不可能进入该产业。因此,在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B国为了进入该产业,政府往往会提供贸易保护。

假定,B国放弃自由贸易,对该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在进口关税的保护下,本国的累计产量增加到Q1。假定,A国的累计产量不变,也为Q1。那么,B国商品的成本比A国低C1C4,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这里的分析至少表明,对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而言,贸易保护可能为政府发展动态规模经济产业提供机会。

(二)动态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幼稚产业保护论主张为产业的长期利益而进行暂时的保护,其理论基础是动态规模经济。在这里,“时间”因素非常重要,它要求受保护产业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获得产量的持续增长和成本的持续下降,进而逐步成长起来。下面我们来简要地考察这一过程。

在图4中,横轴表示进口竞争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价格。AC1为厂商的私人平均成本曲线,如果该厂商不存在外部经济和其他扭曲,那么AC1也就是社会平均成本曲线,这里假定该厂商形成一个单独的产业。(图4)

SS为进口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可能因人口增长或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向右移动,D1D1表示在时期t1的需求曲线,D2D2为时期t2的需求曲线。在t1时期,如果不保护,本国将不可能生产,因为本国生产成本太高。但在以税率为ST/OS的进口关税的保护下,生产才能在tl开始。

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产量规模扩大,成本将下降,进口关税就能逐步削减,甚至在t2,进口关税保护就能撤除。

那么,这个曾经是“幼稚”的产业长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假幼稚产业”,同需求曲线的移动相联系的静态规模经济在这里不能成为保护的依据。这仅仅说明为了建立起一个小于OQ2产量的早熟产业,需要付出很高的社会成本,如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等。

如果我们假定该厂商具有动态规模经济,那么,社会平均生产成本曲线AC0就位于私人成本曲线AC1以下。当产量为OQ1时,两条成本曲线之间的边际偏离就为ST。如果OQ1产量有充分的市场,在国内能够销售出去,那么就应该设置税率为ST/OS的关税保护,使国内该产业能在t1生存并生产产量OQ1。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关税率就能逐步削减,直到t2就可能完全撤除。因此,在这里,是国内生产所存在的这种边际偏离引起的动态规模经济(在图4上的表现是社会平均成本曲线的下移),才为贸易保护提供了论据。

可见,这里的分析对幼稚产业判别标准进行了诠释。成本差距标准主要考察的是静态规模经济,但没有考察保护过程中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而利益补偿标准考虑了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但没有从动态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动态规模经济作为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依据对幼稚产业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三、动态规模经济产业对外贸易政策思路

动态规模经济产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发展高科技产业呢?动态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在动态规模经济的发展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关键是如何作为。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势看,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多边等层面上采取了许多自由贸易措施。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实行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但大多数国家都倾向于实行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改革计划。尽管新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与自由的环境。显然,自由贸易政策得到了许多国家和组织的拥护。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家利益的存在,对外贸易政策中的保护贸易政策成份是不可避免的。

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前进了一步。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需要进行调整。这一调整需要协调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而我国又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矛盾。在不引起WTO及其成员国抗议的前提下谋取自身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已经摆脱了内向型初级产品出口小国的角色。如果说由于补贴等资金原因不能实施有效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但至少已具备了利用大国优势合理保护动态规模经济产业的条件,可结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发挥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并鼓励出口,同时对外国垄断企业或跨国公司的进口与直接投资进行关税、配额以及税率等的重新规制,减少它们的垄断利润或租金。当然,这种选择性的干预不应阻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总体进程。对动态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保护是作为自由贸易政策的补充出现的,只能是“适度保护”。而适度保护的内涵是积极的保护、战略的保护、艺术的保护和谨慎的保护。

积极的保护是一种主动的、着眼于出口促进的、瞄准国际市场的保护。简单地利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工业是一种被动和陈旧的方式,代价是不小的。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实行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是幼稚产业,可以是垄断企业;保护的手段不一定是贸易壁垒,可以是代价较小的产业政策或消费政策;保护的时期不一定是长期的,可以是短暂的。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有发展前途并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利益的取得都会有利的。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对战略贸易部门的保护应有时间计划,明确保护的目标、阶段、措施,并通过制度改革减少国内厂商的寻租行为产生的浪费和过度进入形成的无效率。

第4篇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

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第5篇

一、2008年上半年外经贸运行情况

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0120.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其中出口5450.6亿美元,增长22.9%;进口4670.3美元,增长30.4%。主要特点:

(一)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幅,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

今年1―5月,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7.5个百分点,扭转了2005―2007年出口增幅始终明显高于进口增幅的趋势。由于进口增幅明显超出出口增幅,尽管出口基数高于进口基数,贸易顺差规模仍呈下降趋势。1―5月外贸顺差累计78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3.3亿美元。

(二)进出口价格明显提高,初级产品进出口价格大幅度提高

据海关测算,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4月我国出口商品数量和价值分别增长10.7%和21.8%,出口价格提高10.1%;进口商品数量和价值分别增长3.8%和26.4%,进口价格提高21.8%。初级产品进出口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上涨26.5%,进口价格上涨46%。据机电商会反映,受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机电产品出口价格出现被动上涨,其中阀门、电缆、电线、供电电源、柴油机零附件等出口价格明显上涨。据纺织进出口商会反映,受成本上升影响,我对美、欧出口服装单价分别提升了10%以上。

(三)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

1―5月,一般贸易进出口4869.2亿美元,增长36.4%。其中出口2480.5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388.7亿美元,增长48.7%。加工贸易进出口4209.3亿美元,增长15.8%。其中出口2659.2亿美元,增长17.1%;进口1550.1亿美元,增长13.6%。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高于加工贸易9.2个和35.1个百分点。

(四)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国有企业进口增幅较大

1―5月,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2019.6亿美元,增长33.8%。其中出口1375.1亿美元,增长32.6%;进口644.5亿美元,增长36.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636.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3085.2亿美元,增长20.8%;进口2550.9亿美元,增长22.2%。国有企业进出口2465.2亿美元,增长32.1%。其中,出口990.3亿美元,增长17.3%;进口1474.9亿美元,增长44.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29.5个百分点。

(五)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稳步增长

1―5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60.7亿美元,增长26.3%;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00.9亿美元,增长9.3%;箱包出口50.8亿美元,增长27.7%;家具出口109.5亿美元,增长30%;鞋类出口108.1亿美元,增长12.7%。

(六)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状况良好

1―5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660.2亿美元,增长27.9%;中美双边贸易总额1304.7亿美元,增长13.3%;中日双边贸易总额1065.6亿美元,增长16.8%。中国与印度、巴西双边贸易额增长70%以上,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双边贸易额增长25%以上。

二、今年贸易顺差基本情况、结构分析和主要原因

(一)今年基本情况和全年预计

2005―2007年,由于进口增幅回落,出口继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快速增加,从1020亿美元增加到2618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7倍多。今年以来,由于进口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我国贸易顺差走势发生很大变化,1―5月各月贸易顺差分别为194.8、84.9、133.3、166.7和202.1亿美元。1―5月,我国外贸顺差累计78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3.3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顺差25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减少120亿美元左右。

(二)贸易顺差结构分析

一是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方式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8年1―5月,加工贸易实现顺差1109.1亿美元,一般贸易实现顺差91.9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为逆差420.7亿美元。

二是从国别上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欧和香港地区。2008年1―5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605.5亿美元;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587亿美元;我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顺差206.7亿美元。

三是从企业类型看,贸易顺差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008年1―5月,民营企业实现顺差730.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顺差534.3亿美元,国有企业为逆差484.6亿美元。

四是从商品类别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品服装和轻工产品,逆差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资源产品。从顺差类商品看,2008年1―5月,机电产品顺差为1014.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为661.6亿美元。从逆差类商品看,2008年1―5月,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初级塑料、化肥、大豆、食用油、原木、纸浆逆差分别为518.4亿美元、74.5亿美元、251.8亿美元、142.5亿美元、9.1亿美元、79.2亿美元、39.8亿美元、24亿美元、30.1亿美元。上述9种商品累计逆差为1169.4亿美元。

(三)贸易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贸易顺差出现下降,总体上看是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有利于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矛盾,也有利于减少国际摩擦。从今年贸易顺差下降的直接原因看,主要是:

1、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扩大进口等外贸政策效应显现

2007年以来,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和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或开征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关税,降低部分资源类、工业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关税,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清理和规范“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运用贴息政策扩大进口等。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去年下半年已经初步显现,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政策效应更加明显。

2、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贸易顺差虚减

1―5月,出口总额5450.5亿美元,进口总额4670.3亿美元,顺差780.3亿美元。但如果按照4月份出口价格上涨10.1%、进口价格上涨21.8%测算,扣除价格因素后,贸易顺差为1116亿美元,高于目前顺差水平约336亿美元。另据海关测算,今年1―4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41.8、150.6、147.6和146,因价格上涨因素导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增加36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口增加额的45.8%。

3、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

1―6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5%。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一方面造成外商订货不积极,订单数量较往年减少;另一方面对进口增加作用明显。今年1―5月进口增速超过3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汇率杠杆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2008年下半年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和预测

(一)外贸运行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多

1、国际环境总体趋紧

美国次贷危机还未见底,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弱,对欧、日和其他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连续多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计。1―5月,我对美出口743.1亿美元,增长9.1%;对欧盟、香港地区出口增幅也回落较多。如果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对我国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2、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原油价格已涨至每桶130美元以上,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的价格在前几年大幅攀升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上涨较多。我国出口成本上升压力明显增大。据调研,今年以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总成本平均上升25%左右,本届广交会上大部分商品提价幅度在15%左右,相当大部分新增成本需要企业自行消化。

3、境外资金快速流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矛盾

受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转移定价,虚增了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

4、《劳动合同法》出台,加大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的权益,直接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企业全面经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对多数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构成上涨压力。家具行业人工成本上涨约15―30%,皮革企业人工成本上涨30―40%,洗涤用品行业人工成本上涨40%以上。

5、进出口商品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

今年5月份澳大利亚出运矿石到我国海运费每吨39.8美元,同比上涨72.3%;北美洲出运小麦到我国海运费每吨72美元,同比上涨54.8%。从英国航运交易所的反映国际海运费走势的BDI(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来看,2006年初该指数2500点左右,到今年6月5日已经上升到11689点,上涨接近4倍。

6、从紧货币政策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上浮,银行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企业贷款难度明显加大,资金缺口增大。轻工联合会反映,轻工行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控制放款规模之后,筹集发展资金的渠道更加紧张。

(二)有利因素仍然存在

1、虽然世界经济增幅回落,但世界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

美国经济规模庞大,基础仍然稳固,美政府已经推出刺激经济增长计划和大幅降息;欧盟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出口商品需求日趋旺盛,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开始回升,为我国外贸出口继续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国内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1―5月,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需求继续扩大,对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需求显著增加,同时也为出口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3、我国外贸出口的总体竞争力依然较强

主要表现在:(1)国内出口环境明显改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及出口实力在逐步增强。(2)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获得了出口经营权,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走势预测

总体看,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不利因素更加明显。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出现5%左右回落,进口增幅将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贸易顺差水平低于上年,前几年顺差大幅度增加势头得到扭转。

根据机电、纺织、轻工、五矿化工、食品土畜、医药保健6大进出口商会对全年进出口形势的预测,全年进出口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增长15%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增幅23%,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保持20%左右,与上年持平;纺织服装、轻工和五矿化工产品出口增速15%左右,较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左右;农产品出口受关税政策、国外炒作质量安全、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医药产品进出口基本可以保持上年增长速度。

根据上述环境和目前趋势,我们初步分析,2008年出口增幅会有所回落,进口将逐渐回升,进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加速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依赖。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支持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组织好国内短缺的能源、矿产资源、原材料的进口,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二)保持外贸政策相对稳定

鉴于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我出口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建议下半年外贸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稳定企业的政策预期,给企业比较充分的消化调整的时间,防止各种因素综合叠加使出口出现大幅回落。同时,要密切关注各项措施的调控效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出口订单情况,掌握进出口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三)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外贸企业活力。适当增加粮食国营贸易企业数量,拓宽进出口渠道。改革进出口商品检验体制,改进检疫检验服务。加快海关、质检部门各种通关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口岸”联网工程,建立“政府牵头协调、统一信息平台、手续前推后移、加快实货验放”的大通关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口岸管理环境。

(四)建立重要资源性产品储备制度

根据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的变化,完善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同时,积极推进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逐步建立重要物资的境外生产供应基地,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基础能源、原材料的需要。

(五)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

(六)建立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鼓励外贸信用担保公司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逐年注入资金,提高担保能力;鼓励发展股份制担保公司,为各类出口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七)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

利用双边磋商机制、区域经济合作平台、WTO争端机制等渠道,妥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新情况,维护我正当权益。抓紧制定我国发展自贸区的战略规划,按照平等互惠、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原则,继续推进自贸区谈判,认真实施已签署的协定。进一步落实好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八)完善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支持体系,努力缓解轻工纺织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困难

一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拓宽企业避险渠道。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对企业进行金融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出口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努力缓解轻工纺织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困难。在继续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对市场有订单、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要及时解决流动资金短缺等问题。贷款利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降低银行服务收费标准,改善服务。

(九)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做好信息沟通、政策解释、引导服务工作

第6篇

一些地方自定的“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就应取消,否则势必会影响国家税法的统一,也不符合wto的统一性原则要求,更不利于不同地区外贸企业的公平竞争。

从2001年下半年起,受美、日经济持续低迷、“9·11”事件的影响,特别是日元近期的大幅贬值的冲击,我国许多地区外贸出口出现了下降的局面,因而我们适时大范围采用“免、抵、退”税方法,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必然要适应wto的要求,税收政策在这一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有关税制的完善、关税的变化、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其中,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最直接的表现。

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关税问题 目前,wto发达成员方的加权平均关税已从40多年前的40%下降到3.8%左右,发展中成员方也下降到11%左右。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平均关税税率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中国“入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逐步使中国关税加权平均水平降到wto要求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并使最高关税税率一般地约束在15%以下。这就使中国许多产业更直接地面临国外产品的竞争,同时国家财政收入有可能会相应减少,但最终可使广大国内消费者受益,并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公平贸易中的税收问题 一些国家为了扩大产品出口,占领国外市场,常常采取出口倾销或出口补贴措施,而进口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的发展,也以反倾销或补贴措施拒之。其结果,国际贸易中的倾销或补贴与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扭曲或损害了贸易各国的利益。世贸组织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世贸组织协定协件1中增列了《关于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和《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两个协议。对采取倾销与反倾销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中的有关形式认定、实施范围、损害计算及成员方的差别待遇等问题,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范。此外,对于关贸总协定因有关紧急措施条款不明确而导致滥用紧急措施的问题,世贸组织也单列了《保障措施协议》,严格了紧急措施的运用条件,禁止灰色措施和对抗措施,力求减少紧急措施对国际经贸秩序造成的冲击。目前在我国的出口商品退税中,按照增值税条例,存在尚未及时退足的问题,这是一个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税法中,可能涉及禁止性税收补贴的政策有:用税收促进“以产顶进”或“以出顶进”的政策;按照出口业绩减免税的政策;进口产品税负高于同类国产产品的政策;列举名称或指定企业给以减免税优惠的政策等。这些税收政策均不符合wto的反补贴原则,必须适时调整。

与贸易协定有关的税收国民待遇问题 国际贸易的实践表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明确规定,当地含量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和国内销售要求属于禁止使用的投资措施,并给予wto成员方过渡期来消除,但该协议至少不阻止成员使用其他一些投资措施(如:实行出口实绩要求作为投资的条件;要求当地投资者应持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要求外国投资者必须带来最新的技术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有关引进外资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条例,对外资引进实行各种鼓励优惠,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方面,一方面是在税收等重要项目上给予外国投资者“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遭受不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是在若干国内税收政策实际运作上内外有别,透明度差,造成外国投资者与国内竞争者的实际不平等。

出口退税问题 长期以来,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调节手段,起着直接、明确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对生产企业采取的“免、抵、退”办法,推广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按规定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可以选择“先征后退”或“免、抵、退”,但是为了实行政策方便,大多数地方只规定了“先征后退”一种形式。由于“先征后退”在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来,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骗取出口退税问题,相继发生了广东潮汕、厦门远华等一批骗税大案。此外,我们在出口货物税收管理上,对同类企业有时执行着不同的税收管理办法,既有“先征后退”,又有“免、抵、退”,这与wt0的有关准则有矛盾之处。因此,我国入世后,非常有必要对现行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政策作一次清理,特别要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方法。

税制的统一性问题 wto的统一性原则要求,一个成员国涉及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实施,地方制定颁布的有关规定不得与这些法律抵触。这就要求税法必须统一,不能各自为政。比如,一些地方自定的“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就应取消,否则势必会影响国家税法的统一,也不符合wto的统一性原则要求,更不利于不同地区外贸企业的公平竞争。

我国税收政策的应对措施

税制结构的调整

“二元式”的关税调整 目前,世界各国关税都呈下降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为了使我国与世贸其他成员国之间进行正常的、符合国际贸易准则和惯例的贸易往来,我国必须逐步降低关税。较好的办法是采用“二元式”的关税调整。因为,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在3.8%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1%左右,尽管我国关税税率一降再降,但是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仍有差距,必须逐步降低关税;

另一方面,我们在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化的同时,仍要重视发挥关税应有的保护民族产业的作用,就是既要努力使关税总体水平逐步降低,又要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条款,并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要求相结合,不断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体现对不同产业的不同保护,从而做到在wto规则内,抑制特定贸易进口,促进国内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健康发展。

检讨国民待遇中的税收政策 为了使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享受应有的待遇,我们必须在wto框架内审视国民待遇中的有关税收问题,做到内、外企业待遇日趋统一。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维护外国投资应享有的待遇。在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差别上,企业所得税最受人们关注。如果说过去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普遍优惠、从低征税是必要的,它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起到积极作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差别则需要改革和调整。调整的内容应主要体现在如何合理界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如何统一内外企业的所得税法定税率及如何统一税基和税收优惠等方面。

改革出口退税方法 为了适应加入wto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办法将在2002年出口退税中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即从2002年1月1日起,对生产型出口企业自营和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对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也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免、抵、退”办法的核心在于将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者委托出口货物的应退税款和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在税收征管上较好地相结合,并以“抵”税为支点,缩短了出口货物的退税过程和以前“先征后退”方式带来的时间差。一方面使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得以免征,从而减少了企业这部分资金占用:另一方面又由于“免、抵、退”税对出口货物不征增值税,出口企业也就不必负担随这部分增值税而征收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从而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由于出口货物的应退税款在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中得到抵扣,使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兑现期得以提前,有利于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

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是我国适应wto规则的重要表现,这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在出口退税工作中普遍采取的办法。在目前实行增值税的51个主要国家中,有31个国家采取了这种办法。因此,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后,能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出口退税管理更易被国外客商和国际社会所接受,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7篇

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护的研究,我国的相关经济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也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但是却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并且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鼓励对外贸易,大量的引进外资,从而来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并且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由于过于注重国际市场,最终导致了我国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开发,使我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过大。并且由于过度的引进外资,导致了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不断的加剧,环境被破坏以及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必须要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约束,基于这种状况,我国的经济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观点:①主张实行进口替代,国内的工业体系不完整,最终导致了我国的产品暂时不适合出口,所以我国应该在现阶段主要实行进口贸易;②出口导向,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认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体制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可以进行出口的引导,所以必须要利用出口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③混合型与平衡相互结合的贸易发展战略,产生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必须要考虑我国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来将进口替代以及出口导向相互结合,从而来真正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观点,经过实践的研究,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相关的学者都提出了新型的发展思路,以国家市场为主要依托,加强对贸易的保护,实行了一种适当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来加强我国的贸易进出口。

二、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1.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贸易出口大国来说,降低关税的价格会使贸易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但是这种方式会扭曲生产与消费的动因,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由于贸易条件被改变,会使贸易的收益超过其成本。但是贸易条件的改善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条件的改善是不符合现实意义的,这种方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会给自身的贸易邻国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有可能将会导致贸易萎缩的现象出现,引发很严重的问题。其次,由于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整性,会导致市场扭曲的情况出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干预来解决这一种现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家的福利水平。对于现今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状况,并且情况都是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基于这种原因,最终导致了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最后,相关的经济学者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凭借着产品的进出口来保证国家的经济收益,并且国家大力的扶持本国的战略性工业增长,对他国的市场份额以及工业利润进行掠夺,从而来保证本国的经济利益。这种贸易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①这种模式的使用条件比较极端,对于战略性的贸易政策来说,利益必须要以超额的存在为前提,但是这种超额的利润是不可靠的;②对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有待考证;③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战略性的贸易政策说到底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实施的最终结果,只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④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十分的不稳定。

2.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根据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要考虑到贸易中的受益者,才能够对价格进行相应的改动,对于贸易理论的分析主要是对三种收入分配模型进行分析:HOS模型、Jones-Neary模型以及Haberler-BreCher模型。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模型主要是建立在HOS模型以及Jones-Neary模型的基础上,这几种模型存在的主要区别是:如何看待生产的流动性,以及资本的利润水平,这些要素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大。

三、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约束分析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的管理,国家政府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的管理原则,主要是对对外贸易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相应的政策干预,从而控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增强了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向,所以对于对外贸易的制定主要是依照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遵循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规律。

1.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目标以及国家利益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制定了相应的贸易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相关的管理,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的总额不断的增长,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国家制定的对外贸易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且我国对外贸易制定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制定相应的贸易发展战略,贸易发展战略主要是指通过贸易和工业,政府改变出口的相对价格来刺激生产的策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在对外贸易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并且为了鼓励我国的进出口,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关税方面国家进行了大幅度的优惠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2.国家利益对于贸易政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并且国家利益在其中的影响很重,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建立,要以国家的利益为主要基础。国家利益主要是指一切满足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东西。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的建设必须要由经济发展来进行支撑,并且国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是靠本国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来体现的,所以只有经济提高了,国家的地位才会随之提高。国家利益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国家的主要利益,所以国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对外政策的制定必须要以国家利益为主,国家作为一个大的利益集团,是对外贸易中的主要控制者,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分析

3.1WTO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约束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后,将会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国际约束,使我国很多的对外贸易政策中的一些方针政策都受到了约束,被禁止使用,并且有很多特殊政策在对外贸易中被规定只能进行暂时性的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趋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这样会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补贴受到限制,WTO组织禁止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补贴,并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WTO组织给予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品方面的补贴,补贴对于发展中国家十分的重要,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力不够,所以WTO组织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发展中的国家使用一些补贴;②反倾销的约束,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产品更容易遭到不公平的反倾销的调查;③进口保护手段规范,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进口保护手段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会导致我国的进口程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在关税方面,由于受到WTO组织的约束,也进行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调整。在我国受到很大的约束后,我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对于反倾销调查来说,我国实行了贸易保护措施,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并且维护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2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国际环境分析

我国在国际上频繁的遭受反倾销的调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一些合作国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我国会经常遭受到反倾销的冲击。比如说欧盟,欧盟在判定我国的产品价格时,不是以我国的国内标准进行判定,而是以与我国相类似国家的标准进行判定,这样会导致我国的产品很容易遭受到反倾销的指控。所以我国必须要对出口的产品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以保证能够顺利的出口,防止被反倾销指控。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而我国的对外贸易仍旧存在诸多隐患,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深度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分析

对外贸易是我国和国际接轨的重要的途径,其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能借鉴、吸取更多的国际技术、管理等经验。要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将对外贸易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说,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隐患:

1.竞争压力巨大。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更多的贸易壁垒的挟制和阻碍,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出口才产品大多为产业链的底端,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激烈。

2.企业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一个重要隐患就是企业的规模不大,难以和跨国公司、大集团相抗衡,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数量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发展纵深、规模都难以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媲美,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展存在很大的难度。

3.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发展时间有限,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宏观调控效力不强,政府职能转变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典型的问题就是行政干预过多,这些问题对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效益。

4.管理协调不足。受到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协调机制缺乏,对外贸易企业难以有效地对外贸企业进行管理协调。企业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了国内的团结和统一,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各行其是,抢占市场、争夺货源等情况比比皆是,给外国企业可乘之机,不但影响了对外贸易企业的整体利益,也使国民经济受到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隐患的应对对策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综合竞争力。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比较低,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地位,就需要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基础,加强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此外,还需要深度挖掘当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逐步提高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改变产品的品牌、品种,落实对外贸易宣传;统一规范国内市场,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切实联系起来,走大市场、大外贸的道路。

2.调整企业结构。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却普遍较小,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实力。为此,就需要对当前的对外贸易结构予以改善,大力推进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实现对外贸易企业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当前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都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改善对外贸易企业的结构,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起对外贸易企业发展新模式。此外,还需要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依据,选择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试点,逐步推广相关经验。

3.加快体制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为此,应该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造,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经营的体制。为此,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转变政府职能,力争实现政企分开,将企业与对外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分离。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落实对外贸易企业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经营秩序和环境。其二,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价格、税收的杠杆功能,加强对企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使对外贸易企业可以更好地打开国际国内市场。

4.建立进出口协会。协调与联系是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一个短板,从当前的对外贸易企业出口情况来看,重复进口、低价出口、恶性竞争等情况是比较常见。此外,在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上,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往往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此,就需要建立进出口行业协会,架起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发展经营机制,提高我国出口产量质量,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能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以对外贸易为核心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利用对外贸易协会的服务和导向功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总结

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深度也逐渐拓宽。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显现出更多的隐患,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而我国的对外贸易仍旧存在诸多隐患,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深度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隐患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君.谈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策略[J].商业时代,2011(01).

[2]阮维童,李裕鸿.扩大内需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

[3]左力.如何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第9篇

【关键词】重庆;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相关关系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和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必须提高自身的外贸竞争力。对重庆市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研究,可以为重庆市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重庆市的外贸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重庆市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重庆市作为一个处于大陆腹地的城市,开放型经济一直不是其强项,然后重庆市近十几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得其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重庆进出口总值从1997 年的139.14亿元增至2010年的841.20亿元,由于受到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其进出口总值及进、出口总值在1997 年降幅较大,98年则出现恢复性增长,此后增幅较大。2001 年的出口总值比2000 年增加17.7%。2009年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庆市的进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比2008年下降20.34%。随着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重庆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幅度达59.7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73.36%。可见,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对重庆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1999年起,重庆市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即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并且进出口差额不断的扩大,这表明,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为正值。重庆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未能稳定持续增长,从1997年~2010年,重庆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时高时低,这表明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对重庆市GDP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重庆市进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根据1997~2010年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二者取对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LOG(GDP)=β1+β*2LOG(X)+ε,其中GDP表示重庆市的国内生产总值,X表示重庆市对外贸易总额。使用EVIEWS软件用OLS 法估计对上述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下:LOG(GDP)=3.986407+0.721996*LOG(X),t(13.05189)(13.26647),P=(0.0000)(0.0000),R2=0.936170DW=1.513641,F=985.6616,P(F-statistic)=0.0000。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系数的t值分别为13.05和13.26,均大于0.005水平下的临界值2.8982,而且它们的P值都是0,所以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说明重庆市对外贸易的增长对GDP的增长有显著影响。F值为985.6616远远大于0.01水平下的下的临界值8.40,且Prob(F)的值为零,说明回归方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36170,接近1,这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方程的DW值为1.513641,大于0.01水平下的临界值0.9,通过了检验,说明序列不存在自相关。

总之,回归结果显示出了重庆市贸易总额的增长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之的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贸易总额的增长明显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明显拉动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而且这种相关关系将长期存在。重庆市的贸易总额每增长1%,将直接带动重庆市的经济增长0.721996%。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杨健全,张文科.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7

第10篇

为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对外贸易发展,建设对外贸易大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外开放以来,全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十一五”期间,全省对外贸易由全国排名第9位上升至第8位,2011年,对外贸易出口突破500亿美元。虽然全省对外贸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出口依存度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缺乏自主品牌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为全省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抓住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良好契机,建设对外贸易大省,将有利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全省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外向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对外贸易发展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坚持对外贸易发展与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实现全省外贸、外资、外经在更高层面上互动;坚持进出口增长与机制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努力用新机制、新体制、新方式助推全省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对外贸易大省的战略目标。

(二)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530亿美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出口超过1350亿美元,年均增长27.6%。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28.3%提高到52.2%以上。进入全国出口前6强省份。

三、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调整出口结构。

1.加快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以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工程机械等为骨干,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打造重装备出口基地;以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为突破口,通过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升出口产业优势。以船舶出口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船舶工业。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5%。

2.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及网络产品、航空航天、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品出口为重点,培育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30%。

3.加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通过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及出口加工企业产业集群建设,全力推进水海产品、禽肉、蔬菜水果制品、杂粮杂豆、干坚果5大类产品的出口。积极推进庄河、东港等水产品、农产品保税加工及交易中心建设。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5%。

4.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条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长兴岛综合保税区为载体,申请设立全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实现“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转型升级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全省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推进服务贸易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超过30%。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软件、技术、文化、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着力引进总部、高端、离岸型服务外包企业,扩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规模。支持大连国际服务外包保税研发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并将这一模式在省内推广。抓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发挥大连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和提升大连软交会的水平,加快推进沈阳进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步伐。

(三)着力培育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

1.培育一批出口基地。依托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在全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出口基地。重点培育工业品出口基地127个、农产品出口基地53个、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出口基地14个。到“十二五”期末,每个工业品出口基地年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以上,每个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每个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园区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34户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通过重点扶持、派联络员指导等方法,打造全省出口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期末,打造年进出口额50亿美元以上企业10个(工业生产企业9个、流通企业1个);打造年进出口额20亿美元以上企业20个(工业生产企业16个、流通企业4个);打造年进出口额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50个(工业生产企业44个、流通企业6个);打造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企业10个。

3.培育出口新生力量。全省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有资质、有业绩、有增长的出口新企业20000家,使其成长为扩大出口的新生力量。

(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1.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全省国际市场开拓指导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抢占市场。在巩固日本、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全力开拓非洲、南美、东欧、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每年确保参加国际市场开拓活动100场,年参展企业达2000家,重点推进25个重点展会,使之成为企业欢迎、高效务实的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平台。

2.加强出口品牌培育。制定产业政策,为出口品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商标的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PCT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国际专利注册,增加商标和专利的国际注册数量,维护企业海外商标权益。通过政策引导,每年商标境外注册100件。到“十二五”末期,争取境外商标注册达到1000件,境外商标注册企业达到600户。把品牌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尽快建立出口产品自主创新体系。

3.强化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的应诉。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制定贸易摩擦应对预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碳标准等非传统贸易摩擦的应对预案,推进趋势预警、主要贸易国技术法规和标准预警、重点产品预警和专项预警的体系建设。

(五)积极扩大进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进口贴息、进口信贷等政策措施,推动扩大进口。积极扩大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积极增加适用结构调整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增加满足群众需求的生活消费品及文化消费品的进口。

四、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对外贸易大省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外经贸厅对各市采取分市承包责任制,落实发展目标,实施业务指导,开展目标考核。各市政府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外贸易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责任目标落实到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实施严格考核。实行考核与奖惩挂钩,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省和各市相关部门要向重点出口企业派联络员,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

1.要加大对外贸易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在用好用足国家鼓励对外贸易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加大投入。

2.加强税务、金融对外贸的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扩大对风险国别和市场的承保范围,为全省各类出口企业安全收汇保驾护航。

(三)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外汇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简化手续,提高联网核查效率。海关要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对进出境货物实行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简化审价作业,实施分类审价和预审价制度,推行预先归类服务制度。实行担保验放等便捷通关措施。检验检疫部门要提供24小时预约出口检验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口岸直通放行模式,对诚信度较高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加强口岸基础设施、海关监管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善通关环境。外经贸、外事、公安等部门要简化对出口企业出国(境)手续,适当放宽全省开拓市场人员出访次数、天数和国家(地区)的审批条件;对推销出口产品的出国人员经批准可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任务批件;对开拓国际市场的团组不受人数、时间和批次的限制,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出口企业逐步从以审批管理为主向促进、服务、保障、监管转变。

(四)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省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全力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承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

(五)加强对外贸易队伍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对策

[DOI] 10.13939/ki.zgsc.2015.08.141

1 前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速度越来越快,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资源有限、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引发相关部门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2 制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1 适应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社会水平日益的提高,“环保”已经成功的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三大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贸易活动和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甚至列入国际会谈的重大议题;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地位的显著。因此“绿色”是国际贸易法制定、国际贸易活动执行的基本前提。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250多项与环境相关的贸易公约,如《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这为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此外,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了对外贸易中切实落实环境标准的理念,ISO14000标准就是有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定来保证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吻合。

2.2 我国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以及政策。21世纪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成功地从速度发展型转向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取代了原来的资源消耗型。由此看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对外贸易的收入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它的发展与规划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经济基础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局面,不仅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理念普遍偏低,就连与贸易经济环保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等也表现出不完善的一面。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

3.1 基本原则

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考虑,要想让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保持一致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标准。例如效率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这三大原则是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效能最大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追求,对外贸易也是如此:以最小的成本、资源投入获取最大额度的收益。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只有环境的健康持久的发展,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之所以讲究公平性原则是为了保障其他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把那些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的领土上,一些国家可持续发展正遭到破坏。

3.2 目标模式

要想解决好对外贸易的核心问题――环境与管理模式的关系就要良好的把对外贸易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此主要从以下三个目标模式进行考虑:一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结构要体现出资源节约型的特点,限制不利于国家资源长期发展的产品贸易,鼓励并加大技术型产品的投入与开发。二是进口产品要与我国整体的消费基础相结合体现出适度消费的要求,尽量以资源型产品、技术型产品和设备型产品为主;减少高消费品的进口,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走私现象的发生。三是对对外贸易机制转向生态现代化,把符合现代化的生态理念融入到对外贸易的整个活动当中,由于贸易活动而造成的环境破坏的成本必须要核算到企业外贸的经济内容里。

4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我国的地大物博,能源和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国的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相对的竞争优势。不过,我国如今的对外贸易交易活动与可持续发展观念还存在尚未融合的地方,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挑战。首先是“相对优势”变化过程带来的挑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煤矿能源结构为主的相对产品优势基本不会改变,与环境相关的碳排放量的减少将会迫使其走出世界市场。其次是来自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发展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方面的挑战,他们无故假借环保与健康之名,设置不合理的法规和标准,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出口量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还有就是由于世界产业的垂直化分工所带来的挑战,一直以来,中国的产业处于较为低端的层次,想要完成产业的升级转型非常有难度。

5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新疆 对外贸易 现状 对策

1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1.1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在对外开放政策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新疆对外贸易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体上看,2005至2015这十年间,新疆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84.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85%,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带动技术进步

1.2.1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品为主

1995年之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m低于初级产品,但逐渐出现上升趋势。1996至2004年,新疆的初级产品出口量年均占比为24.7%,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年均占比为75.3%。虽尚不稳定,但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品的转变。2005年至今,初级产品出口量年均占比为1.96%,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年均占比为98.04%。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大幅减小且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则大幅上升,且所占比重趋于稳定。由此,工业制成品已占据新疆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1.2.2进口商品结构特点

第一,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到2006年为止,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达77.56%,超过了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2006年以前,初级产品进口量年均占比为22.03%,2006之后其年均占比提高至88.92%;工业制成品年均占比则从77.97%降至11.08%。

第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大幅提高。主要进口产品有铜、钢材和原油等,近三年上述产品进口额占同期新疆总进口额60%以上。进口工业制成品中,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量自1996以后大幅提高,占同期新疆总进口额的50%以上。

第三,资本密集型产品下降。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则相对稳定。

2新疆对外贸易的优势与不足

2.1新疆对外贸易的优势

2.1.1地缘优势

新疆从古至今都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交通要道,其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等八个国家接壤,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1个二类口岸。其作为中国西北通往中亚、欧洲的桥头堡,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在建设中的欧亚高铁更突显了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亚欧高铁网预计将覆盖17个国家,这不仅加强了新疆与世界的联系,更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2.1.2资源优势

新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因此所产瓜果糖分多,十分可口。其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合“红色产业”的瓜果生长,番茄酱更是新疆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新疆棉花因成熟期长,受日照时间超18小时,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闻名,其也是新疆出口的重要产品。更不用说新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1.3政策优势

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多个支持新疆对外贸易的政策,涉及稳增长、调结构、跨境电商等多个方面。新疆结合自身外贸情况,也采取了鼓励境外投资、降低运输成本等措施,激发外贸行业内生动力,促进外贸平衡稳定。

2.2新疆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2.2.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过去20年间,新疆出口增长虽快,但受经济水平、社会生产力制约,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及资源性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收益率低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竞争力较差。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也多为杂项制品、轻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2.2.2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近年来,欧洲、南韩、日本等国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其生产的商品大量涌入中亚国家,与中国商品竞争,并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新亚欧大陆桥的通而不畅也使从新疆进入中亚的商品运费增加,导致产品价格过高。与欧洲,日韩相比,竞争力较弱。

2.2.3外贸人才匮乏

新疆毗邻多国,语言环境复杂。但精通多种语言,熟悉对外贸易的综合性人才稀少。新疆已有2000多家外贸企业,但企业内已聘人才对外国政策的了解程度不足,无法有效解读及运用外贸政策为企业谋利;对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国内政策变化也不敏感。人才的匮乏使大量国内外贸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无法利用当地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3.1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改善贸易环境

引导新疆加工贸易业升级和转型,提高新疆加工贸易业在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有效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向新疆制造业的产业链转移。同时,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规范,保持对外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外资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引导行业因地制宜的发展,避免盲目投资,促进新疆利用外资健康快速的发展。

3.2打造自主特色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科技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自主特色产品,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和销售市场,从而提高新疆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鼓励和引导新疆服务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对外业务合作与技术交流,逐步提高新疆服务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可借鉴香港发展全球港口中心城市的经验,将新疆打造成我国沿边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

3.3培养和引进外贸人才

新疆应加强外贸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对外贸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外贸企业也应提高自身员工素质,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运营和行销管理。同时应加强对国外法律及当地民俗的了解,因地制宜,及时改进商品以适应当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廖燕楣.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金融,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