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诗有哪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源起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唐朝逐渐走向了顶峰,而在盛唐诗坛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气度,以其无拘束的情怀,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开放的元素。关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不少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构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义者呢?笔者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
(一)弥漫在诗酒中的自由精神。
对于李白来说,他在对自由进行理解和把握时,其范围不仅仅是限制在他豪迈且放荡的情感中,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他的醉意诗学当中。李白一生纵情诗酒,自称为“酒中仙”,我们可以从正面和侧理解一点。例如,可以从杜甫的作品《饮中八仙歌》中可见一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大多都是独酌的自由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飞。以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为例,这是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把诗人李白的主观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孤独体验当中,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客观现实的映衬,李白的这种敢于展开无限想象的情怀,正是在他酒酣之时而作的,通过这种酒酣之时的大胆想象,他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之情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可谓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孤独和苦闷之情在旁人看来确实一种相反的效果,通过大胆的想象,却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之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全所未有的畅快,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之感。除此之外,这种酒酣之时的诗歌中还潜藏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这种内敛却又略显舒张的情感,则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李白的自由人生之境界是诗酒共同构筑的,仿佛处于酒酣中的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也只有在这种似醉非醉之中,方能体会到醉后的狂喜之感。
(二)超脱世俗蕴含在寻找自我之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其自由之精神还体现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于世外的气概。李白生活与盛唐时期,但是官僚的贪污腐化之气与自己仕途的不得意构成了与这个时代的强烈反差。他的这种只有也显得与盛世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李白生活在一个总的来讲缺乏自由的时代,他又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表达了其自身甚至是整个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有一种不畏惧环境的强烈压抑仍然毫无保留的展示自由欲望不甘于妥协的气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种精神的真是写照。
李白的伟大不在于其功名显赫,而在于他敢以一介布衣之身而藐视名声显赫的权贵,肆无忌惮地以自身追求的自由主义嘲笑森严的等级秩序,大胆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从稍显含蓄的“不屈己、不干人”,如“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到之后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豪言壮语可看出一方面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对平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伴随着生活实践愈来愈强烈。
(三)在寄情山水中获得的自由精神。
李白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是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自称“青莲居士”。据考证李白25岁离川,漫游各地,体验了各种生活;经朋友推荐,42岁时曾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由于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受到诋毁,三年后被排挤出京,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之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晚年漂泊困苦,在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病逝。
李白的人生之路,尤其是政治仕途可谓曲折,但是却一直怀着强烈的报国情怀,即使是其隐居之后这种情怀依旧存在。 “一生好入名山游”,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于李白来讲,山水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寄托,正是由于此,在李白的理想受到阻碍的时候,他还能够豪迈的把精神寄托放在名山之上,在名山名水中来获得自由的精神隐居。
不仅如此,在对自由精神进行表达时,李白巧妙的借助于跌宕起伏的古体诗作为载体将这一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当中,更是把李白的这一特点详尽的体现出来。诗人采用了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带有神秘特色并且又是充满自由的梦境。
二、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
(一)大胆创新的诗歌主体成为李白自由精神的有力载体
李白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能按自己的意愿开展,以表现自我为依据,打破传统的风格,在尝试各种主题的基础之上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加工,有一种脱俗之感,也正是他的这种大胆的创作风格使“自由精神”成为其诗歌的一枚标签,也使得李白的诗作成为承载他的自由思想,表达他的自由主张的重要阵地。
(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构筑了李白对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
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并不是天生具备的,他与其他一般人士一样在统一皇权帝制下都渴求进身,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而来的理想诉求。但是他自身的孤傲与放荡不羁使得他对对功名的这种期望显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他的自由精神世界中流露出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李白迫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之后转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的写照。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当然就李白的自由精神而言,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否认,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不加思考的全盘肯定。李白对道家对道家和道教的思想的吸收只有一部分,如果脱离他强烈的理想欲求与现实的反差,那这种自由精神也未必就会在他身得以诠释。
总之,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产生缘由。而这些既与其大胆的诗歌创作手法、不拘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有不可割舍的渊源由借此得以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这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刚经》的卷首是一幅如来向他的弟子传教的图画,画面精美、清晰。从这幅图可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金刚经》末页,标有确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并且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介绍唐诗的三个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简介李白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可由学生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时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青年时代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四十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愤而离开朝廷,继续游历各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爱酒,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写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的诗有的歌唱祖国山川的壮丽,有的抒写目睹国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复河山的壮志,有的表达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从学生列举的李白的诗歌中,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2、杜甫
简介杜甫并概括诗歌的特点: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杜甫进行了10年的游历生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乱时,杜甫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战乱之苦。杜甫存诗1400多首,他的诗记载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学生列举的杜甫的诗歌中,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3、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字乐天,五六开始作诗,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白居易年轻时,家里贫困,又逢战乱,他长期流浪,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从学生列举的白居易的诗歌中,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通俗时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略讲)
1、书法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回忆“书圣”——王羲之。
列举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体顔真卿《多宝塔碑》
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过《唐代书法》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取得的成就。
四、绘画(略讲)
隋唐时期,绘画大放光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画家有哪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阎立本《步辇图》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的画,神情生动,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由于吴道子在绘画上成就,被誉为“画圣”。
通过《唐代绘画》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绘画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通过观看《莫高窟》的录像和相关的图片了解莫高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介绍《霓裳羽衣曲》
总结: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转身四顾,六座高大的青铜门户环绕耸立,锈迹斑驳的匾额上,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笔走龙蛇,分别写着藏书、利器、省道、丹石、技击、杂物。你知道有哪些笔走龙蛇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笔走龙蛇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笔走龙蛇含义笔走龙蛇,汉语成语,拼音是bǐ zǒu lóngshé,意思是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二、笔走龙蛇典故唐朝时期,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李白在席上作诗《草书歌行》。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擅长草书,当众被要求作书法,怀素援笔蘸墨,凝神运气挥毫,很快写就,贺知章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译文:阴历八,九月,秘书监贺知章府上宴请宾客,正在酣饮之间,主人离席迎宾,大家只见厅堂站着一位少僧人。
“他是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出家不戒酒,写得一笔好草书。他老家长沙,湖南七郡知名人家,家家都挂有他书写的屏嶂。”
酒过三巡,贺知章起身向来宾敬酒致谢,并说:“嘉会良辰,少不得赋诗助兴,有请诗仙李翰林属辞以纪盛会如何?”
李白并不推辞,只是说:“想请怀素当众挥毫以助诗兴。”
贺知章说:“我知道怀素上人酒酣然后墨才畅。来人,快斟酒!”
怀素畅饮的同时,书僮抬出几箱书写用的麻笺、素绢,书案上摆出数方上好的宣州石砚,书僮几人轮番注水研墨。
怀素放下酒杯,飘然起立,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但见少年僧人援笔蘸墨,凝神注视纸绢片刻,突然运气挥毫,臂转腕旋,写完一张又一张,不多久,满地尽是灵气飞动的草书。几箱麻笺素绢顷刻用完。
怀素掷笔近座时,。李白的《草书歌行》亦已写就,当众吟哦道:“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贺知章评论说:“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确实是只见龙蛇走啊!好字,好诗!”
怀素的字,李白的诗,贺知章的评论,一时间传遍京华。
三、笔走龙蛇造句1.当今学毛笔字的人已很少,笔走龙蛇的书法家更不多见。
2.舅舅家有一副书法家写的字,写得特别好,笔走龙蛇气势万千。
3.秀才肖王宾胸藏锦绣,笔走龙蛇。
4.张爷爷的书法如同笔走龙蛇,怪不得他在书法界这么有名呢!
5.他的书法苍劲有力,真有笔走龙蛇之势。
6.爷爷写起毛笔字犹如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7.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8.他的书法给人笔走龙蛇的感觉。
9.这种笔走龙蛇的书法,真是世间少有。
10.这个人博学广记,笔走龙蛇,真是个才子啊!
11.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仁!
12.要想练得一手笔走龙蛇的好字,必须要刻苦练习。
13.小冰饱蘸浓墨,觉得一股墨香扑鼻,灵感便从天而降,笔走龙蛇,写下一首七绝。
14.你这篇文字书法别具一格,字字笔走龙蛇,实在是书法中的"阳春白雪",可谓妙笔生花,不同凡响。
15.你这篇文字书法标新立异,字字笔走龙蛇,切实是书法中的"下里巴人",堪称妙笔生花,不同凡响。
16.这幅字笔走龙蛇,刚劲有力。
17.这幅书法笔走龙蛇惟妙惟肖。
18.周遭悬挂各种字画,笔走龙蛇,流水行云,工笔精巧,写意传神,都很是不错,应不乏名家经典。
19.帅哥身穿雪白的长袍,长长的衣襟上笔走龙蛇的写满了鹊返鸾回的风流诗句。
20.听着闫立强语无伦次的话,李建手下笔走龙蛇,他不是在写,而是在抄,从脑子里面翻出来一本计算机基础,把里面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写了出来。
21.那些诗句一句句出现,那泼墨狂草笔走龙蛇,写出了一招招剑气纵横的招式,那横、那竖、那钩、那撇,风行雷厉,锐不可当。
22.李豫不敢怠慢,急忙提起朱毫,刷刷点点,笔走龙蛇,草拟了一道诏安圣旨,交与快马刘德彪,去追赶走了大半日的郭子仪大将军。
23.说着笔走龙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将丹诀描述的基础和中级部分都默写出来。
24.不说笔走龙蛇,但笔酣墨饱却还是能形容姬昊写字时的感受。
25.李默的毛笔字甚是不凡,笔走龙蛇,跌宕遒丽。
26.【执笔鬼抄】四个毛笔大字,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其遒劲之风到有几分书法的味道。
27.新落成的观光别墅不落窠臼,告别了雕梁画柱,却又别具一格,设计师采用了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借海滩成开阔之妙,尤其是那幅门楹,可谓妙笔生花,字体是笔走龙蛇,语言是不同反响,完全做到雅俗共赏,真是美不胜收。
28.李明同学学习很认真,每谈到课外知识时,他总是不同凡响,写起文章来也是妙笔生花,笔走龙蛇。
字更是字体中的阳春白雪。
29.笔尖儿,沙沙,沙沙,若蚕食桑叶,若抽丝剥茧,轻快地一路书写,文不加点,笔走龙蛇,好一份敏捷的诗思——但,他的双眼惊骇地睁大。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重点字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1)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
阻绝:断
(3)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五、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隔绝)
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九、问题研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9、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10、归纳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1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答: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情感,因此,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其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壮志难酬、凄清哀婉、热爱自然、豁达豪迈、愁苦孤寂、恬淡自乐、离愁别绪、怀才不遇等。
解题金钥匙
阅读一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诗人的情感:
一、知作者,明风格
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在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中,往往能体现出诗人相同的情感体验。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诗人所属的诗歌流派及其创作风格,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追求雄奇夸张;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作品中往往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多表现边塞将士的雄风;豪放派代表苏轼拥有旷达的胸襟;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情感细腻;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向往闲适自由的生活等。但同时也应注意,所谓的创作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派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变通。
二、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就是诗歌的标题、背景介绍、注解等,它们会给我们理解诗歌的情感以重要提示。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中“左迁”一词是被贬的意思,暗示了诗人被贬后的怨愤或惆怅之情,从而为我们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三、抓意象,悟情感
通过具体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进而领悟诗人的情感。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同是写秋,两位诗人选取的景物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亦不同。前者所写之景:“天”为晴空,“鹤”则排云而上,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明媚画面,情与景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进取、乐观的精神。后者所写之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萧瑟,凄凉,抒写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心境。
模拟训练题
1.下列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远眺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三、四句写近望之势。着一“钟”字,特设泰山奇景: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五、六句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只见一只眼眶受伤的飞鸟还巢,可知诗人望泰山之专注。
D.七、八句写企盼登山之情。似写登山,实为明志,巧妙地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涵深刻的哲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诗人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
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
C.诗中三、四句转入议论,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
D.诗人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含有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
[南唐]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开,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要想在高考考场上顺利做好探究题,除了要树立科学的探究理念,恐怕更多的还要靠平时的训练有素,而不仅仅是临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出色发挥。所以,备考时有针对性的做些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可作哪些储备呢?
一、知识储备
1 历史知识,探究题有好多涉及的是过去的作品,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熟悉,如果对作者的理想、思想、经历、兴趣、爱好、秉性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要想做好“探讨作者的创作(写作)背景和创作(写作)意图”、“发掘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之类的题目,恐怕近于痴人说梦。
2 生活知识。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你要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熟悉,一般理解都困难,探究就更谈不上了。至于“个性化阅读”往往是建立在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悟之上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又何尝不是这样?可见,生活知识积累得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答好此类题。
二、能力储备
1 发现能力。发现是探究的先导,如果对文本内容一点感觉也没有,哪能提出什么问题?更别说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了。比方说读李白的诗,当我们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开始,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李白的许多诗都是以“月”为主要意象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都是这样。你再往下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月的特征和人的个性来思考了。月有皎洁的一面,可以与纯洁美好相连;月光有清冷的一面,可以和凄清忧愁相连。和月相亲,而且是一个人,可见孤独,孤独而不愿意找人倾吐,不是“惧”就是“傲”。把这些和李白本人联系起来,你又会有新的发现。李白有与生俱来的高洁本性和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可是在现实的重棒下脆如鹅卵,能不生愤?愤不丧志,绝不降格以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既这样,那就只好孤独地与月相亲了。说是这么说,心中能不郁结?凄清愁苦也就在所难免,向谁倾诉?最好的对象还是月。经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李白好用“月”的奥秘也就不难揭开了,然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发现”。
2 求异求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有创意的解读”,从何而来?人云亦云行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其中选了一段《韩非子・说林上》的文字:杨子(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长得丑的)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这段叙述充满着求异智慧。二妾的美与丑,那是世人的看法,是从外在形貌上着眼的。逆旅之父的着眼点在哪,这里没有明说,但肯定不在形貌上。而杨子的着眼点是在有才德而并不自以为有才德上。如果逆旅之父和杨子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也就没有这段“佳话”了。这里所蕴涵的原则,对于解答探究类题目不无启发。
3 联想、想象能力。要想在考场做好探究题,指望临场“灵机一动”那是靠不住的,更多的是靠把平时的储备调动起来,那么,联想、想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让你回答对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境的理解这样的题目,恐怕就要经过一番联想和想象。诗的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只是叙述登楼之事,但如果联系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联想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理想,联想他几十年的坎坷经历和郁郁不得志,联想他当时的境遇,这里的一昔一今,恐怕就可理解为几十年经历的概括,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恐胸就可理解为几十年命运的缩影。而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显然是壮阔之景,它承载的当是第四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时忧世的悲情。通过这样的一番联想,意境似乎就可概括为:描写了浩瀚无边的壮景,抒发了国忧家愁的悲情。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能力不仅是读诗的必备能力,也是回答探究性题目不可或缺的能力。
4 迁移能力。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做题时更多的是体现在“沟通”上,但高考题目一般不可能是平时训练的原题,充其量也只是相似。这就需要迁移功夫。探究类的题目,在平时也不是没练过,可是一到考场情境有的同学就有点发懵。比如说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4题,考查的就是一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探究题,题目是这样的:“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这样的题平时能没接触过吗?可是有些08届考生拿到这道题却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不会迁移。看来一是要强化迁移意识,二是要适当做些巩固练习,不然就形成不了能力,上考场可能会抓瞎。
5 逻辑思维能力。探究题答案一般都是个性化的,而要想使人信服,就必须言之成理,具有严密性、思辨性,那么,对逻辑思维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方法储备
1 审题方法。审题是做题的先导,先导没导好,肯定难以达到目的。审好了题,发现的敏感、思维的缜密就都有了。审题先耍弄清几件事,一是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二是答题的角度可以有哪些,三是“我”能答好哪个角度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是在备考时适当做练习和做有心人。适当做针对探究题的审题练习道理明显,无需多说。其实解答所有语文主观性试题都必须审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审好每一个主观题,尤其是作文题,都是在为解答探究题准备审题能力和审题方法。所谓做有心人,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进行审题练习。比如说与人交谈,随时揣摩别人的说话意图;别人交办的事,选择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去完成等都可训练审题能力。
2 比较方法。探究题有的题干本身就要求运用比较法去答题,有些题干虽然没有这样明确要求,但运用比较法会使你答起题来很顺手,所以平时就应该让这种方法娴熟起来。比如李白与杜甫之比较、比如不同作者“登阳楼诗”之比较、“苏门三杰”之比较等都有利于提高探究题应试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朗诵;多元化教学
古诗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借此提高学生的素养。可惜,长期以来,因为高考的束缚,学生缺乏古诗词的文学修养,将古诗词鉴赏视为难题。由此,作为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爱好,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在此,笔者就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以供参考。
一、语言描述,从情景到感情
老师在课堂讲述古诗词鉴赏时,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那么就应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稍作努力了,将语言凝练的诗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够吸引学生的白话文字,让学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对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白话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风急,猿啸声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鸥在不停地回旋。无边的落叶啊,纷纷飘零坠落,奔腾不息的长江,从天际滚滚而来。这样学生更好领略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加重视诗歌背后的涵义,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了解每一首诗词。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每个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体会深度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集众人之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首诗词。由此,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每一首诗歌前都可以鼓励同学先进行小组的讨论,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那首诗词的看法,对那位诗人的认识,说说诗歌有哪些突出之处。老师并不一定能够将一首诗歌的方方面面都讲述的到,很多学生所能看到的方面,老师不一定能够兼顾。因此,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究精神。例如在学白的《蜀道难》的时候,老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李白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诗人,那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探讨李白的认识,以及对蜀道的地理环境的认识,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同时通过对作者人生阶段的了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一首诗歌理解的背景知识,鉴赏的切入角度都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学习,吸取同学们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取长补短,提升个人的古诗词文学素养。
三、多元教学,多角度品味诗词
在过去的古诗词鉴赏课上,常用的形式是通过讲述诗歌后,在加大训练量,通过训练与记忆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此课堂的讲述形式单一,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倍感枯燥,大量的题海战术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辅助下,老师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可以结合流行元素品味诗词
诗词在古代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虽然,到现今大部分已经丢失,但是,现代歌曲的中也有根据古诗词所编写的歌曲。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有一首现代歌曲,可以让学生听并且让善于歌唱的学生试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内容的认识。音乐,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也可以结合绘画,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画面感,再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通过老师领读和朗诵比赛两种形式,加强对诗歌朗诵
许多同学在朗读诗歌时,都是不带有情感,干巴巴地进行背诵。可是,诗歌有其韵律,许多诗词,是可以通过带着感情的诵读领会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系列叠字在朗诵时,可以体会到当时清冷悲凉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领读,让同学在阅读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意蕴。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朗读资料,让学生尝试跟读。同时,尝试举办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在竞技中提升朗读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比赛中,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同时,对作品的赏析得到进一步感知。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比赛应有要求标准,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情感饱满,这样才能达到比赛的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
每一首诗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诗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所以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所以对于诗歌鉴赏来说,对于诗人以及历史背景的探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诗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蕴含于诗歌精练的语言中千言万语,了解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诗歌背后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获取背景知识。阅读是获取背景知识的很好方式。同时,小组的讨论,团队共同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深刻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总之,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需要老师的努力,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更为灵活的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在各方面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增加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周秋.浅析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J].学周刊,2013(16).
探求文本特征,合教材之宜。议论文的教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教学语言肯定存在差异。议论文是以严谨的逻辑之美为表征的,活泼、肆意挥洒的散文化课堂语言也许就不合宜,会显得不搭调、不靠谱。在议论文教学的践履中,我时刻关注自己教学语言的“边界”,减少“越位”和“出界”,让课堂教学语言呈现力度和深度,构建与教材的和美关系,用理性精准的语言,跌宕出议论文文本的深度美感。例如,在《拿来主义》第一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力求不悖逆文本“气场”的前提下,砌琢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所有的“主义”,概括大意。
3.“主义”是成系统的理论,如。文中的所有“主义”内涵是否与之一致?简要分析。
4.“给枪炮打破大门”指哪件事?“碰了一串钉子”指的是什么?现在还说“碰钉子”吗?
5.风格即人,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主义”“大门”“钉子”的运用,能揆度鲁迅式的议论文的语言编码特征吗?
《拿来主义》是经典的先破后立的议论文,是议论文的垂范之作。它的教学不求十八股武艺的新花样,只求务实、通透,使学习者对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觉解。通过简洁、明朗的教学语言来达成以上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招。在上述五个教学小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呈现了“任务型”教学的话语特征: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陈说明朗;表述手法多样――问题与阐说同步跟进,延宕思维的宽度,点燃生活体验和语文积累;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有效提示。这种简单的教学语言祛除了语言纷繁杂沓对文本理解的负面影响,直陈教学意图,并由紧密衔接的知识链搭建了“锚”,使前一个环节成为后一个环节的支架,有效推进教学。议论文教学语言追求明快、写意之美,“短、平、快”的语言态势符合文体气质。
小说是以走进心灵为终极关怀的文学样式,静水波澜、合卷余韵、文气绵长是它们共同的艺术气质。帮助学习者在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真实之间找到契合点,是教学者应有的担当。依旧以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为例进行说明。以下呈现的是在教授“祥林嫂人物形象特征”这个教学要点时,所采用的对话教学方式。
(一)
师:祥林嫂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有两处,一处是反抗再嫁,一处是拷问灵魂的有无。
师:用当时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祥林嫂再嫁的合理与不合理分别有哪些?
生:婆婆卖祥林嫂,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合理。
生:祥林嫂接受被出售的事实构成再嫁,却是不能允许的,绝对不合理。
师:那么祥林嫂怎样化不合理为合理呢?
生:一头撞死在香案上。
师:对呀,假如撞死了,必然会被人们称颂,授予“烈女”“节妇”等称号,说不定还能给定个贞洁牌坊呢!
师:可惜祥林嫂没有撞死,这就还是不合理,那么,祥林嫂受歧视、受迫害的状况就无法改变了。
(二)
师:如果依靠现在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哪些合理,哪些又不合理呢?
生:祥林嫂婆婆卖掉祥林嫂不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不合理。
生:祥林嫂丧夫再嫁合理。
生:祥林嫂再婚后生活幸福也合理。
(三)
师:祥林嫂拼死反抗,是为了合哪个理?
生:封建伦理道德之理。
师:祥林嫂的“拼命抗争”,带有反抗现实的意义吗?
生:没有,是维护现有道德法则而已。
师:祥林嫂的抗争固然有对婆婆的不满,更多的是为了不逾封建礼教之矩度啊!祥林嫂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祭台上那个“不幸”又“不争”的悲剧女性。
《祝福》的风度在伟美的思想性。鲁迅先生的作品里,社会革命仅仅提供人物活动的框架,而对灵魂的原生态解读,实现“立人”的理想才是根本。要“立人”首先是冲破铁屋子,冲入“无物之阵”,唤醒人,使人成为人。如果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之类的女性都觉醒了,中国就大有出路和希望可言。怎么让学生依循文本悟到真意?我设计了以上三重对话,来调和小说中的各类“矛盾”。《祝福》的内涵蕴藉很深,教师的教学语言亦不能漂浮其上,不得要领。读鲁迅的小说是“潜泳”,“仰泳”肯定不行。对话式教学语言应该滑翔出梯度,将教学对象的深意,用“剥笋法”层层亮相:从“合理”到“不合理”,再从“不合理”到“合理”,以“合理”为轴心,进行扇面辐射,师生对人物的认识渐渐盈满。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醒我:只有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共振,师生的智慧火花才会在碰撞中闪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相遇。而支撑、达成这场“约会”的必定是有深度、有层次,“穿着”一件文化外衣的教学语言。好比是一指禅师,只要教学语言发力于“股肱”之处,就有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神力。
研究当下学情,合学生之宜。精美的教学语言直接获益者是学生。由于教学语言的不合尺度,造成“听话”者的缺席,学生无法有效获取信息、达成理解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良好的教学语言首先是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说者和听者在语言的沟通中一旦造成理解性阻障,良性互动就永远无法推进;良好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是学生乐于听的语言,学生会在和悦的情绪下产生积极互动的需求,因此,语言是应该有一个好品相的;良好的教学语言更应该赋予学生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途径,是浸润于语言中,升华在语言外。下面以《长亭送别》教学语言为例,谈谈合宜于学生。
教师作相关剧情介绍导入新课: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故事还得从普救寺说起。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和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珙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杜确一举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变了卦,她说:“我堂堂相国府怎可以容你这个白衣女婿?你们还是以兄妹相称吧!”张珙气得生了病,崔莺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又怨又恨。在月色溶溶的夜晚,张珙弹琴向莺莺表明心意,莺莺听出了琴声中的相思之意,深受感动。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又支了一招:“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
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在暮秋季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
刚刚走入文学鉴赏大门的高二学生和中国古典戏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进入《长亭送别》的障碍:这就是学生当下的真实学情。走一条怎样的教学路径,使学生能较快地和文本共情共鸣,实现经典作品现代读解的意义?教师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和谐的共振。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丰富表情的,教师要由“说书”完成对遥远的奇美爱情的有效回应,实现声音所能产生的外驱力的最大化,唤醒学生靠近戏剧文本的内驱力的自觉意识,从而走进崔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亲近戏剧文本所呈现的矛盾冲突和舞台张力。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身语言表现的能力。将叙述性语言、表演性语言、评说性语言融汇于上述内容中,注重驾驭语言轻重缓急、高低顿挫的变化,将学生深深吸引在用声音氤氲而成的故事情境中,用声音塑造形象,用声音拆构学生对剧本的陌生,依托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内心浸润于戏剧文本所激荡起的情感涟漪,借《长亭送别》延宕出的一窗晴空,读解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经典故事、传奇人物,让我们的成长共同体也能意识到,古典戏剧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教学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式开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充分认识自我,合教师之宜。新课程全力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们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而弱水三千,亦只能取一瓢饮而已。适合于别人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范式,不一定可以为我所用。每个教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教师应该寻求、探究适合自己、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语言的赋质各不相同,语言的敏度也千差万别,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是借鉴而已,从自己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表达诉求,才是最有价值和力量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落位,慢慢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使之成为张扬自我教育生命的标桅,让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次优美、智慧的精神散步,在闲暇的时候,也能想着语文的故事,用心经营自己的语文人生。
下面以《将进酒》教学断章为例,简述教师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沙龙话题一:假如生活的时代可以选择
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道选择题。A.孔子的春秋时期、B.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期、c.李白的盛唐时期、D.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期,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选A。
师:让我想想,你也许会成为孔子的学生,在杏坛接受谆谆教诲。
生:我就是这么想的。(学生笑)
生:选D。
师:你会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拉住你的手问:“你是谁?”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问:“我又是谁?”(生沉默一下,会意地笑)
生:选C。
师:你肯定不会后悔,你会拥有无比优雅浪漫的一段人生,有人会来敲你的门:我们一起喝酒吧。(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生:那我就选B吧,只剩下它了,总不能让它“落单”。
师: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诉求,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选,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文艺复兴时期”,我祝福你遭遇一段自由忠贞的爱情吧。(课堂的“气场”舒展)
再做一次选择,你们猜猜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孔子的春秋时期。你是老师,你可以拜师学艺。(生笑)
生:我猜应该是李白的盛唐时期。语文老师都爱李白。(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师: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作为沙龙的主持人,我想和同学们说说我心中的李白,《将进酒》中的李白。
愚人节发信息整人短信20xx精选1. 骏马啊,它有四条腿,大海啊,它全是水,看手机的傻子啊,他咧着嘴!
2. 难道风真的进了我的眼?难道你真的伤了我的心?我真的哭了耶!怎么会这样?!眼泪止不住地流,更有一种莫明的伤痛——你这个该死的洋葱!
3. 人人都赞你帅,可知人家只是说你衰!大家都封你为偶像,可知那仅是呕吐的对象!真不知是因为错手制造了你才制造愚人节,还是因为担心愚人节没人过才制造你!
4. 沙僧说我有变!八戒说我有变!悟空说我有变!唐僧大怒:西天路上没见变个电话,人家妖怪都拿手机看短信呢!愚人节快乐!
5. 我知道你讲卫生,每次上完厕所都要洗手,而且洗得很仔细。突然一次你没洗,我很奇怪:怎么没洗手?你答曰:这次俺带纸了!愚人节快乐!
6. 我说:每想你一次星星就落下一滴泪,大海就是这样形成的。你说:每想我一次你就放一个屁,臭氧层就是这样形成的。愚人节快乐!
7. 这是我手机能发的最后一条短信了,最后这条最珍贵的我留给了你,因为有句话我一直想对你说,却没有说出口--帮我充值吧!
8. 你都多了,有些事情也该让你知道了!天,是用来刮风下雨地;地,是用来长花长草地;我,是用来证明人类是多么伟大地;而你呢,就是用来炖粉条地。
9. 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你长得很……诡异啊!饶了我吧,我实在描绘不出你的样子,我真没见过鬼。
10. 寒冬的早晨,你在池中奋力地划水,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还有令人折服倾倒的潜泳!岸上的老汉急了:“我考!你喝干了粪池子,不让俺种地了!”
11. 注意了,先看看你的左边,再看看你的右边。请小心一个刚溜出来的精神病,他的特征是:拿着手机东张西望。
12. 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视查工作,各位同事请按要求统一着装。男士:西装领带短裤拖鞋;女士:泳装西裤皮鞋!
愚人节发信息整人短信20xx推荐1. 紧急提醒:近日恐有龙卷风天气,出门时务必随身携带两个公斤重的哑铃,以免被狂风卷上西天。体重轻于公斤者须加倍。
2. 地震台预测:今晚至明晨有微型地震,为了您的安全,请今晚包着棉被,头戴马桶,鼻孔插上吸管在床底下睡觉。
3. 壓葎枠揃嚥襲歯嫋壼峠剴麿……太迟了,你的手机已经感染上愚人节病毒了,唉……
4. 考考你:世界上的猪一夜之间都死光了该怎么办?(打一歌名)《至少还有你》呀!
5. 当你读到此信息时,请做以下动作:左手捏右耳,右手捏左耳,并伸出舌头,站于大街上。你会发现人家会给你钱了!
6. 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笨蛋,他非常笨,别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只会摇头或回答“没有”,这个故事你听过吗?
7. 做家具的是木材,懂诗词的是秀才,众人想的是钱财,被培养的是人才,女人要的是身材,发消息的是天才,正看短信的是蠢才!
8. 你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你头顶锅盖手拎白菜,总以为自己是东方不败,其实你是傻瓜二代!
9. 测试一下普通话,请大声朗读下面的诗:暗石绿,暗石竹,暗石透春绿,暗石透春竹。
10.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请大声朗读:卧室春绿,握梅又闻花,我只会中第,邀文卧室睡,卧室知春绿。
11. 寻猪启事:本人丢失纯种小白猪一只。特征: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身上带一部手机并在查阅短信,爱猪看过信息后,速给主人回信息!主人现在好想你!
12. 教你个开心咒语;安思竹安思竹,安思之竹安思之纯竹,恭喜你学会了山东话;俺是猪俺是猪,俺是只猪俺是只蠢猪。
13. 我觉得认识你这么久了,你这人特别的,极度的,非常的,罕见的,与众不同的笨,而且笨得可爱,嘻嘻,别生气啊!愚人节快乐!
14. 一江春水一江涛,一山更比一山高。发个信息给草包,草包准把手机掏,掏出手机低头看,发现自己是笨蛋。
15. 恭喜你已被美国牛精大学野蛮系无文化班录取,请带齐你的痴呆奇难杂症到唔系九路正扑街铁达呢号美国大屎馆报道。
16. 当你看到我发给你的这条短信,请用头使劲撞墙,看到没有?你眼前无数的星星就是我送给你的无限的祝福!祝愚人节快乐!
17. 风撩起你的长发,你显得更潇洒!浪花拍打你的脚丫,你显得更无暇!你迎着东方的朝霞,就像一朵海浪花!不是熟人很难看出你是傻瓜!愚人节快乐!
愚人节发信息整人短信20xx1. 中国移动一项新的科研成果。日启动:“你的名字+已故亲人的名字+想念”发送到。你就可以收到已故亲人来自天堂的祝福!快行动吧!
2. 工作虽累有薪水,下班潇洒喝小酒,老婆孩子热炕头,周末四处旅旅游,发个短信问个好,只扣话费一个角。小猪,你说活着是不是特别好?
3. 这条短信贼好,收到的无烦恼,阅读的痛苦少,转发的薪水高,群发的捡钞票。内容是:愚人节里开玩笑,把握尺度很重要。真诚相待开心就好!
4. 收到信息抖精神,教你如何来做人,读读信息变傻人,不转你会成呆人,删除证明你是痴人,回复表明你没成人,这条信息为整人,愚人节里送愚人。愚人快乐哟!
5. 我的短信排山倒海侃胡谈天说(此)地无银三百两日晒网三天打鱼水情深入浅出神入化干戈为玉帛你一笑!如此绞尽脑汁,就是要祝你的节日愚人节快乐!
6. 世界再大,总有个位置属于你;大海再宽,总有艘船可以载你;时间再长,总有个缘分等着你;节日再多,总有个为你而设,在未到前,祝愚人节快乐!
【摘 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对现代科技和网络的了解较多,然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种反差,为现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和难题。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提法古而有之。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使之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学科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冷遇。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洋人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记了。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现状,应该自觉地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人,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担当起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崇高使命。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 抓住课堂主阵地,进行人文熏陶
1.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文化课堂。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可以在班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导语激趣,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如《采薇》一课导入时问学生关于战争能联想到的成语有哪些,学生说出很多,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等,再告诉学生本诗虽写战争,但没有硝烟,加入背景介绍,这样既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增加了成语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1.2 反复吟咏诵读,培养文学素养。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反复咏唱诗词的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韵律美;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到中国诗词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为了读出味道会对诗词进行品味、鉴赏,如学生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读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时,读得太平淡。在了解了作者的处境及古人登高抒怀的习惯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才明白此处直抒胸臆,是因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所以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样再读就可以把握好感情基调了。
1.3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文言文,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对教材内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挖掘。例如讲授《离骚》时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讲授《逍遥游》时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讲授《师说》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讲授《游褒禅山记》时引导学生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1.4 穿插民俗知识,领略民族文化。在语文教科书经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众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民俗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风情。例如很多文言文及诗词中涉及的“取名与冠字”、“送别习俗”以及“谦称、敬称”和语言避讳等知识,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例如《鸿门宴》中关于酒席宴饮中主客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可以恰当有效地运用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进行教学,例如:用对联导入课文,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用对联来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人物;用对联来归纳分析文本的风格等等。这些民俗知识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读懂文本,但是,如果学生忽略这些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本的内蕴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而对于文本主题的认识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穿插这些民俗知识,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 利用课外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可以配合教学安排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演讲和辩论等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为了打造校园书香文化,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举行过多次读书汇报会,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说他读出了李白的浪漫、苏轼的旷达,有的说他读出了鲁迅的犀利、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人性美等等。像这种简易式阅读活动可以是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内容可就某部书、某个人物,或作品中某一情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2)开设研究性学习,如: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