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时间:2023-05-30 10:0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李商隐。

2、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晓,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节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

1、《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2、《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感情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李商隐是超过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主题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仍主要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描写爱情相思,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

开头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到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只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至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更深微复杂,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

以上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将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回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方面反复表现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在盛唐诗、中唐诗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我国对李商隐的研究从1978年后出现全面推进的态势,并形成持续至今的研究热。从反映心灵的角度,董乃斌认为李商隐是一个努力开掘心灵世界的诗人,王蒙提出了“通情”、“通境”说,认为李诗展现的是一种心灵景观。余恕诚则提出“以心象融铸物象”的观点,认为李诗的独特贡献在于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作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在前人创作的熏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极高的创造性,将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学楷.李商隐传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首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作品中,诗人用典精当,词句优美巧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第5篇

看那绿色的草地,

开满胜利的花朵;

看那白色的长廊,

总是会走到尽头。

军训,是你让我变的成熟,

总在困难中挑战自己;

军训,是你让我更加自信,

总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军训,是你让我学会独立,

离开父母却依然坚强。

攀岩、跳伞,

无疑是对自己的挑战,

周围总有朋友帮助是如此的温暖。

我们总在军训中结交新的朋友,

但可恨离别。

我们只能漠然回首

说声再别军训,

再见朋友。

在此献上诗一首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6篇

为抗疫英雄们写的诗词大全2020

水调歌头武汉防控肺炎疫情感赋

大爱扶伤策,最美“逆行人”。放声黄鹤,封城封路不封心。请战白衣俊杰,宣誓青春热血,携手斩瘟神。纵有万般险,天使竞投身。

瞒稚子,别佳偶,稳尊亲。义无反顾,忙穿防服入危门。守岁寒窗雨雪,守护病容汤药,只愿莫惊魂。众志成城夜,举目盼良辰。

鹧鸪天有感于为肺炎产妇剖腹接生“鼠宝宝”

谁料年关恶毒生?骤然招致世人惊。纵无橘井灵泉涌,但有杏林肝胆倾。

传短信,请长缨,动心更是嫩啼声。望中荆楚仁风劲,肯信真情胜疫情。

有感于老娘为自我隔离的医生儿子送饭

丹心使命,白头情性。老娘送饭提汤瓮。叫乳名,道咛叮。凝眸落泪心发怔。儿劝娘亲莫受惊。儿,抗疫情。娘,抗疫情。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这是儒家二圣之一的孟子在《孟子》中与人的一句对话,后被世人广泛引用,成为带有殉道意味的名言。那种勇于追求,不惧世俗与困难的精神,极为动人。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李商隐经典无题诗词,整首诗写的是年少时那段印象深刻又比较懵懂的爱情经历,也有人认为是政治失意和精神闷苦的抒发,全诗细密,心曲复杂,诗歌的象征色彩很浓。尤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名句。但后世更多把这一句用于一种奉献精神的礼赞。

抗击肺炎疫情的诗词

1、梅竹迎春舞婆娑,松柏擎天扫残疴。

万众齐心战疫魔,决战大军渡长河。

2、

肃腐反贪豈畏疴,白衣战士定风波。

长鸣钟警齐心力,众志成城斩恶魔。

3、

锦鼠迎春喜乐稠,毒君霹雳降荆州。

惊闻又起盘中味,实叹何丢耳畔忧?

一令军需医不悔,数千患者鬓添柔。

莫嗔瘟访频频速,万物和谐有道酬。

注:耳畔愁指曾经让人胆寒的非典。

4、中华灭疫一盘棋,运筹帏幄全民弈。

车马将相巧布阵,占尽先机定赢局。

5、花开腊月振精神,冰肌玉骨斗魔鬼。

品质高洁真可贵,疏枝竞秀报春晖。

6、惊涛骇浪征战激,力挽狂澜豪气飞。

顶天立地群英聚,灭疫战魔树丰碑。

7、

文/沧海一粟(重庆)

疫情急。

惊慄肺患江邑。

独伫山城暖缓脉。

太阳微紫色。

远近吹箫哀恤。

曲曲揪心乏力。

思忆可悲吾阻隔。

泪泣愁肠日。

8、

文/游发华(武汉)

黄鹤龟蛇多郁怅,三镇严寒,妖孽从天降。

无奈封城除魍魉,有心灭患消魔瘴。

武汉从来不畏強,荆楚雄风,自古谁能挡。

雪落神州新万象,春回大地花齐放。

9、武汉起烽火,战鼓震长河。

千帆追,万船斗疫歌。

10、

诸位朋友听我言

这个春节不一般

往年忙得团圆转

今年过年把门关

事情发生在武汉

新型肺炎来传染

为了病毒不扩散

医护人员在苦战

一方有难八方援

中华美德暖人间

白衣天使奔武汉

八十高龄上前线

上面每天发文件

全国齐心抗肺炎

爱心人士把款捐

更有专家冲在前

中国政府不简单

六天建成火神山

世卫组织齐点赞

抗击疫情出经验

英雄奋战在前线

我们千万别添乱

为了大家做贡献

听听我来劝一劝。

微信上面心意传

等待花开病走远

再来相聚笑开颜。

人多病情易传染

发个视频酒杯端

网上干杯更新鲜。

时间往后延一延

若是办了无人看

又贴面子又贴钱。

生意别急忙着干

千万不要为了钱

疫情传染后悔难。

全部放假把门关

各种缘由说一遍

保护祖国青少年。

传统观念要改变

勤洗手来多锻炼

不给子女添麻烦。

千万不要病情耽

早点汇报进医院

不要四处去传染。

党的号令要宣传

摸排上报要当先

消杀隔离是重点。

消息不实不要传

为了你我都安全

全民一心战肺炎。

这个疫情传的欢

为了大家早相见

责任担当齐参战。

道里说了千千万

做人要有大观念

同舟共济抗肺炎

战胜疫情保平安。

致敬所有一线的抗疫英雄们的诗词

題终南山院士领命赴武汉抗疫前线

封城武汉疫情狺,赴难从知老将身。

突袭无常遂不速,猝来病毒要寻甄。

回天职责凭忘我,蹈海精神何待人。

披甲谁曾悲白发,从容出剑有乾坤。

己亥除夕前一日武汉因疫情封城

新年前夜起风波,忽的袭来病毒魔。

人畏自然䝼泪水,史嗟庚子痛心窝。

可怜封口传真者,切莫将灾唱赞歌。

更有英雄冲一线,送瘟天使耀星河。

致领命出征的钟南山院士

横祸来时再请缨,从容偏向疫区行。

明知三镇成孤岛,誓为苍生铸太平。

鬼遇英雄应发怵,民因国士不担惊。

上书自有隆中对,共克艰危必打赢。

感动中国

什么叫感动中国,感动了天南地北。

一座城从汉走来,满天下纵忧能克。

白衣天使是莲花,病毒阎罗仄。

生死同心你我他,前方看我人民力。

与留鄂诸社员

萧萧除日共时难。数字攀援不忍看。

齐楚城孤中隔绝,马牛风逸有相干。

第7篇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1、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14、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6、世事短如,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21、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2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2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9、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3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8篇

而在唐代诗歌史上,除了这两位诗人合称“李杜”外,还有一个“小李杜”的说法。“小李杜”并不是指孩童时代的李白、杜甫,而是另有其人,他们就是晚唐时代的李商隐和杜牧。正如盛唐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位代表着时代创作高峰的大家,李商隐和杜牧可以说是晚唐时代诗歌成就的代表。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通典》。史学世家对杜牧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的怀古诗、咏史诗成就斐然。比如著名的《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在诗中,诗人感叹朝代更迭,如同无法逆转的自然,充满了悲凉。还有“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皇帝的荒唐等等。从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杜牧对于历史、现实的关注和他深沉的情感。

他的一些风景诗则写得高朗俊逸,充满美感,比如我们熟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他对现实也非常关注,写有不少政治诗、咏史诗,表达对于国家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热切关心。然而最能够代表李商隐诗歌成就,也是代表着晚唐诗最高成就的是他以《无题》为标题的一组爱情诗。比如其中一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9篇

【关键词】无题诗;表现手法;用典;朦胧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隐晦的审美旨趣、如幻如梦朦胧意境、浓厚的韵味、曲折奥妙寓意,从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的诗主要分为咏怀诗、政治诗、爱情诗三大类。或许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太出名的缘故,后人便习惯把“无题诗”和李商隐联系起来。自古而今文学史上对李商隐这类“无题”诗众说纷纭,谁也无法阐释得很清楚。正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从诗歌的艺术继承关系看,“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曲宋之遗声,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义门读书记卷上 李义山诗集》)从诗歌的艺术创作讲,李商隐在遣词炼字、深情绵邈上开拓了新的境界。李商隐“无题”诗最大特点在于深婉、隐晦,其常用托名寄情、用典隐情等方式表达一种微妙复杂的情感,抒发自己含蓄的情怀。其表现手法大体有:

一、托名寄情,书写相思

李商隐“无题”诗中常用代名或托名的方式代自己及恋人,用以寄托自己的思想,借古人之事抒发自己的不了之情。

李商隐以恋人为“莫愁”,寄托思念。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该诗首联叙说了女子长夜难眠;颔联则引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梦中相会之事,交代了女子难眠的原因;颈联写出女子的孤独凄苦;尾联则道出了思念之深。全诗作者以“莫愁”为恋人,寄托了自己相思之情,纵使无缘相见,也不妨独守疵情,甚至为此惆怅终老。李商隐曾将自己比作曹植,将恋人比作宓妃、洛神。如《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该诗首联化用巫山云雨、《殷其雷》、《长门赋》之事,拟想伊人相思之苦。颔联“烧香(相)”、“牵丝(思)”,实谐“相思”二字。金蟾虽啮锁,井水虽汲深,然“烧香”可入,“牵丝”可回。只要一往情深、此志不渝,“(香丝)”之情感动彼此之心。颈联则写出了女子所以相许,皆因我有韩寿之少、子建之才。尾联由幻想回到现实,再写相思之苦。李商隐的无题诗通过运用托名寄情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其体现出来的相思之苦更是淋漓尽致。

二、用典隐情、意味遥深

用典多、寓意隐曲是李商隐“无题”诗特点之一,其目的是使相关事件掩藏起来同时表达自己隐晦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解读“无题”诗的典故时,往往能通过其指代的、隐喻的意义,从而为解读提供相应的“密码”。

随着情感的加深、思念的加剧,李商隐用典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愈发隐晦。其将自己与恋人比作萧史与弄玉、韩重和紫玉。如《无题》: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李商隐用萧史、弄玉的例子,借用吴王小女紫玉之故事写出了当时与伊人虽近在咫尺,然却难得一见。以萧史、弄玉之典故隐情在其别的诗中也有。如:“肠断秦台吹管客,西日春尽到来迟”(《相思》),这类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商隐借用萼绿华、羊权故事比喻自己与恋人的短暂婚姻。萼绿华与羊权的婚姻并不长,而萼绿华对羊权贞忠不渝,终得以长久相聚。透过“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这首诗,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商隐与某一女子有短暂的因缘,由于某种原因使二人不能长久生活,这与萼绿华之故事颇为相似。作者久未忘怀,因而题上述一诗抒怀。

三、执著深沉、铭心刻骨

李商隐的“无题”诗(爱情诗)继承了诗经中《秦风・蒹葭》伤感基调、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传统,抒写了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其爱情诗中的抒情对象大体有:年青时代的恋人、妻子王氏、难以考查的恋爱对象。这些诗或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然不低迷,似茫然然愈固执。于冥莫恍惚之中,我们看到一种朦胧之美;也看到一个心灵敏锐、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欲吐还吞的李商隐。下面几首流传甚广的《无题》便是其“无题”系列的代表作: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这些诗充斥着情怀的感叹,似在倾泻心中的无限情感。这些诗大都执著深沉、一往情深,既无依玉偎香的轻薄、又没有肉感欲的低俗。诗人把爱情纯化、升华到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有着极浓的感染力。这些诗写出了诗人与恋人间的隐曲爱情,恋人像梦幻一样飘忽无定,难以会合,以至留下终身难忘的惆怅。这是这是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无比的失望,也是诗人心底对婚姻自由的悲愤呼声。

四、结语

斯皮尔伯格指出,所有伟大作品的渊源,都是人的灵魂以及他所经历的痛苦和欢乐。中国诗论中也有“穷诗而后工”之说,该说法认为作者在经历诸多困难、厄运,体会多种情感下,通过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好地实现诗歌创作艺术的突进。李商隐的无题诗融比兴、象征、双关、谐音等手法于一体,注重心灵体现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其无题诗将画面的完整性打乱,把不甚关联的意象整合在一起,通过意象间的跳跃性,给人一种朦胧之感,使读者在朦胧恍惚之中产生艺术的联想。如果说诗是人内心的某种复杂情感及精神的体现,那么李商隐的诗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诗人是真理、灵魂的感悟者,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则是爱与美相统一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李商隐的无题诗意境深邃深渊、意蕴隐曲,以此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的艺术欣赏引向一个新的境界,不愧为诗歌中的珍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石观海.中国文学简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聂石樵.玉溪生诗醇[M].中华书局,2008.

[4]李商隐诗选[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第10篇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

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特别是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 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 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 翻身起来,寻找妻子……

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结",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天,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 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景与物、物与人融为一体。

三、巧用比兴、象征手法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隐晦曲折的表达主题。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话、典故

如《无题q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q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五、锤炼字句,工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诗擅用七律,常有佳对,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不但对偶工整,而且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运用,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这一特色在他爱情诗中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活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都写得凝练工整,精美典雅,为后世所广为传诵。

六、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格调高雅

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的相爱还是执着的相思,抑或是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的体谅。

如《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深切怀想和惆怅。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难能可贵,"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在心灵相通而不能相见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赏玩的对象去写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爱情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有的爱情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在齐、梁诗之上。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铭锋:《唐诗宋词元曲》, 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应佩、周溶泉:《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第11篇

一、先景后情,景为情设

就是说一首诗先写景再抒情,景与情的句数并不固定,只不过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才是写景的“目的”。如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怀。写景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有意布设一个“清幽安闲”之境引出“闲适”之情。又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写景时诗人精心选取了夔州江边八种典型景物,借此营造肃杀、悲凉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忧国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景后情,景为情设典型的例子还有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闺怨》等。

二、开门见山,起笔抒情

这种情况类似于散文的开门见山。因为情感非常强烈,有点抑制不住,所以起笔就抒情。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起笔就盛赞江南风景如何之好,抒发作者无比喜爱之情,接着特写江岸春花之红艳、江水之碧澈,面对如此景致(和北方初对比),作者情不自禁地反问,呼应开头。再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魂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起笔突兀掷出“恨”字,恨之深,直入梦中。梦中昔日游上苑的情景何等气派,何等威风,可眼下只能以泪洗面。作者无须再说下去,读者已被这种扑面而来的彻骨之恨揪住了心。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异乎寻常。

三、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古诗结尾的方法颇多,只就情、景说,有以抒情结尾的,有以写景结尾的。以情结尾属常式,更普遍一些。但若要论艺术感染力,恐怕写景结尾的要强得多。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如夏完淳《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这首诗情景各半,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是一首先情后景的“非常规”诗。作者开首直抒胸臆,愤慨之情跃然纸上,与前面的《忆江南》、《望江南》、《无题》等起笔方法一致,但艺术上稍逊一筹;最后一句,颇得王昌龄《从军行》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之神韵,因此一句,境界全出,大大提高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此外,类似的还有刘长卿的《酬李穆见寄》、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许浑的《谢亭送别》、秦观的《浣溪沙》等诗词的结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诗虽然句末写景,但前面并不全是抒情,有的或叙事或议论,由景而情只是其中的一种。

四、融情于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通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

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妙合无垠。

张继《枫桥夜泊》也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把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以及半夜里传出的寒山寺钟声,有选择地加以组合,看似没有一句抒情,却句句都在写羁旅人飘泊异乡的孤茕寂寞的心境。属这类的名作还有杜牧的《江南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以上举例是就通篇而言。当然,融情于景的例子不限于整首诗,古诗中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融情于景、情景合一。可以说,凡是写景的诗句,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情和景是难以分离的,只不过景是外显的,情是内隐的而已。

景与情是诗歌创作的两大要素,两者不可分离,古人在这方面谈论得很多:“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向背”(谢榛),“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情境名为二,实不可离”(王夫之),“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

第12篇

一则古语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为他是不会为了自己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拼搏。从远古的开天辟地到现如今的知识大爆炸,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少代仁人志士都有着伟大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理想是通向成功的宏大桥梁。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至于我为什么当老师,可就说来话长了,孩提时,妈妈问我理想是什么,我不明白,只知道自己喜欢吃面包,便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告诉了妈妈,妈妈点点头说:“那你可以当一名面包师。”我便认准了这个职业,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看到医生叔叔拿着针头在我的小屁股上一扎,我的病就立刻痊愈了,所以当白衣天使的念头又在我的脑海中萌芽了。

可是,渐渐长大些的我知道了,如果不是为理想而奋斗,是不会实现目标的,也明白了,理想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开始思索,开始郑重考虑自己的理想。不经意间翻开书的一页,看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无题》中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立刻提醒了我,我决心学习春蚕吐丝的精神,做一名人民教师。上幼儿园时,认为当老师最威风的事就是拿着教鞭管教自己的学生,但是年幼无知的我们哪里知道老师的苦衷,老师日复一日的为我们操劳,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不停地备课,为的就是把最精湛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考出一个优异的好成绩,长大成材,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感恩老师。

经过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后,新闻报道上也多次出现老师力救学生,自己却深陷楼板之中的真实画面,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通道,而自己再也看不见这美好的世界了,这种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当老师的决心,虽然形容老师的大多数是一些彩虹般优美的语句,可是,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看得见彩虹。教师多少次为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而绞尽脑汁,多少次为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而焦虑重重,多少次为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而彻夜未眠。这些不正是教师身边所谓的“风雨”吗?

为了我那遥远而令我骄傲的理想,我要虚心求教,努力钻研,打好根基,为以后的道路做天衣无缝的铺垫。我喜欢当教师也愿意当教师,都说教师是园丁,我也愿意用我这双园丁的手培育祖国的花朵,我幻想着有一天我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的边疆,或驾驶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广阔蓝天上,或乘坐火箭,探索宇宙的奥妙,或站在实验室里,研究着物质形成的原理的时候,我也一定会无比荣耀,骄傲和自豪。因为我创造了令人满意的伟大成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人走向黎明;只要我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决心努力实现它,就一定会勇往直前。

初二:白色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