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破阵子春景

破阵子春景

时间:2023-05-30 10:0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破阵子春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破阵子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意译】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在树叶之间,在那柳絮飘飞的采桑路上,西邻女邂逅了巧笑着的东邻女。东邻女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说着不由得笑成了一朵花。

【赏析】

晏殊的《珠玉词》中,绝大部分作品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类面临生死问题时灵魂焦虑与挣扎的真实记录。而《破阵子》却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

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词。词分两阕,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一个天真可爱的“东邻女伴”呈现在读者眼底。“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最后三句通过观察者的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最后以“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我们再从细节上来阅读这首词。此词选取的是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主人公是两位少女。但作者并非直接就把这两个人物写出来,而是在前面作好必要的铺垫,给主人公的出场营造一个环境。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从春分到清明,这段时间在农村里是春社节日,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正是农村最悠闲也最热闹的时节。此时,梨花虽落,但碧苔初长,黄鹂初鸣,新春的气息才刚刚显露出来。正是在这一片美好的春景之中,我们的主人公两位少女出场了。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相遇;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女笑道:“莫胡说!我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结尾一句“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的快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姑娘们彼此之间的打趣使人不觉莞尔,姑娘们的笑脸灿若桃花。由此可见,晏殊不仅对周遭世界有着细微的观察和锐敏的感受,而且在对生活本身的欣赏之外,还有着对生活的情趣,所以能通过这浅显易懂的词句,使得那样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弥漫于读者的身心。

全词浑然优美,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一片清新的美景和两个美丽的少女。而正是这些,却让读者感受到无穷的青春活力。

第3篇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酒

关于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酒的习俗。重阳节饮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酒一般用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来,确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消灾避祸、祈求年丰,其中有饮酒、分肉、赛会、踏青、踩桥、妇女停针的习俗。同时,人们也借春社之机,开展各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春社”的娱乐性与乡俗中的庙会、集市等混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饶具风味的文化风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诗经.周南》中便有记载,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时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变为节俗,广为流传。唐代之后,人们的游乐活动异常丰富,逢踏春之日,无论后宫闺阁,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无处不见,而且愈渐成为妇女儿童的专属。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第4篇

[关键词] 晏殊;生命意识;及时行乐

人为何而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当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已经表明你开始在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意识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审视,关注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人生的归宿和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人生的执著和对与生命痛苦的超越”[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生命的叩问与探索,从未停息。这种对自我、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化,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性敏锐细致的北宋词人晏殊,以一本《珠玉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表现出高雅脱俗的士大夫情怀,真实再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敏锐体验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一、时间的流转唤起生命意识的觉醒

春花秋草,春荣秋凋,时节流转,在常人眼里,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劫,心亦摇焉”[2]。人世间一切生命何尝不是如此,花草树木的荣枯变化与人的生死经历是那么的相同,生存与死亡是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一个神秘而深奥的问题。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晏殊更是从中发出了时间永恒、人生短暂的深情喟叹。

阳和二月芳飞遍,暖景融融。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何人解系天边日,占取春风,免使繁红,一片西飞一片东。(《采桑子》)

阳和二月,大地春回,暖景融融,戏蝶游蜂,千花粉艳,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可是,词人深知,盛极必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词人体会到了春之美、春之乐。但这瞬间的美的享受的背后,却是时不我待的哀愁。

类似的词还有: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踏莎行》)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浣溪沙》)等等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春天是生命与希望的季节,然而,春光一去如流电,风雨过后,繁花落尽,就如同人生,青春易逝,人生易老,怎不让人惜之、伤之?

在《珠玉词》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观照,春景尚且使人惆怅伤情,对于秋景,词人更是纠结于其中而长叹人生无常。

重把一樽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破阵子》)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旧黄叶西风。(《清平乐》)

春来秋去,时间不等人。秋天,风飘露冷,落木萧萧,多少有机生物已在秋天终结了生命,开始了下一个轮回。这季节的兴替,时间的流转,不禁唤起了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无奈光阴去似飞,奈何光景千留不住。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几多时,散似秋之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做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3]。秋天,西风萧瑟,草木凋零,无不昭示着人生暮年的来临。“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面对细微平凡的落木、归雁、西风斜日,词人读出了流年似水,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怅惘。

二、生命意识觉醒后的反思

1、惧怕死亡,强烈渴望个体生存

人,总是在努力生存,却不得不无限接近死亡。人生短促,最终走向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我们没有权利选择生,同样,也无法主宰死,人生不易,死亡却很执着。晏殊官至宰相,事业圆满,生活幸福,声望远播。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人士,也最终免不了要走向生命的陨落,甚是无奈、纠结。《珠玉词》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词颇多。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晏殊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在这首词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小园香径独徘徊”,生动勾画出一个踽踽而行、沉思冥想的孤独者形象,填词饮酒,这一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在“去年天气旧亭台”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的。新旧对比,蕴含了词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浣溪沙》)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清平乐》)

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词人,他懂得有节制的享受生活的安逸,他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夕阳一去不复返,春燕归来,却只是似曾相识,去者长已矣,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着,繁红落尽,是悲愁。自然万物尚且有凋敝的时候,人何以堪,这便引发了细心的词人独自徘徊,思量人的生命意义,产生出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人们由于惧怕死,因此就会产生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希望人生像天堂,渴求人能长生,这同样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晏殊的词中,也有不少表达对生之渴望的作品。

人人如意祝炉香,为寿百千长。(《喜迁莺》)

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少年游》)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古至今,渴望长寿,幻想不老的例子不少。在晏殊词中,这类表达对生之渴望的作品将近五分之一[4]。这类词有的是祝愿长寿,有的是希望留住时间的步伐,无一例外的都表达了希望延长人生长度的愿望。

杏梁归雁双回首。黄蜀葵花开应候,画堂元是降生辰,玉盏更酌长命酒。炉中百添香兽,帘外青蛾回无袖,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木兰花》)

第5篇

提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人们自然会想到“豪放”二字,但仅从“豪放”风格出发,研究这一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出其所以然,未免难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这首词为世人公认为杰作,是因其熔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音韵美于一炉,可谓集美之大成,它是苏轼“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学思想一个结晶。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这首词所透发的真情美。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当时,苏轼的思想状况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压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谈禅参佛排遣内心郁积,借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闪现,经世壮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旷达不羁、雄放慷慨的性格特点。应该说,这是苏轼当时的真实感受与心境,这首词正是这种处境与心境的艺术写照。吟诵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实为赤壁矶)战场,感情的波涛如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咏,加之对自己壮志未酬、华发早生的主观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怀古的情怀。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叹,又有英雄虽逝,江山依旧、勋绩昭彰、彪炳后人的赞誉之情;既有对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又有对光耀史册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词人用饱蘸浓情之笔,描绘出赤壁的壮丽及在此造就历代风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澜再也无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无为,壮志难酬,感慨万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至此,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毫无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偿,把内心郁积的苦与痛推向了炙热点,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们掏出了自己一颗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心,使人们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奋、或惆怅、或自疚、或感叹,我们的心与苏轼的心一起跳动。作者以写三国赤壁之战,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爱、自己的慕、自己的忧、自己的喜。确乎自然真实,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种情的真实性在于,词人不仅颂赞了周郎,更要紧的是,于赞颂之中,于反衬之中,闪现出自己的事业心与爱国情怀。与其说这首词是以“铜钹铁板”般的气势、雄放不羁的风格使我们倾倒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真情美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崇尚不已,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寻常的美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真实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观美。艺术美是以具体形象的真实为基础的,苏轼在这首词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实而富有变化的笔触、绚丽协调的色彩,绘制了一幅雄壮阔大的江山图,把赤壁景观美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产生艺术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苏轼敏锐地抓住赤壁景观中“山”和“浪”这些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风貌的美的景观。词人一着笔就描绘了赤壁主要的胜景佳处:一是长江;二是浪涛;三是乱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其主张“随物赋形”就是美。作者在《与可飞白赞》中明白地说:“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基于这种思想,他认为,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艺术不仅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即不仅仅要写出事物的形象,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气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开首写长江,不仅写出了长江滚滚东去的态势,而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个字,写出长江气吞万象的气势,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战场的方位,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不同性质的方位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并赋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内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先写“山石”,写得陡峭峥嵘,险峻奇特;次写“江涛”,写得性格粗犷,气势澎湃;三写“浪花”,用“千堆雪”状写了水石相撞所出现的奇丽景象。可谓字字珠玑,穷形尽相。词人又将各自为佳的景物,巧妙地运用动词,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壮丽多姿的赤壁江山图。作者用一个“淘”字,一个“道”字,将黄州赤壁置于历史风云之下;用一个“穿”字将赤壁与天相连;用一个“拍”字、一个“卷”字将长江与赤壁、惊涛与玑石融为一体,把江、山、水、石有机地、颇有韵致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变形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巧夺天工地建造了一座历史悠久、风韵独特自然的千古胜迹的美的景观,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艺术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所具有的景观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还与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气质美分不开。大诗人陆游曾在《跋东坡贴》中,用四句话概述了东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这是很有见地的。坡很崇尚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他不愿为世俗营营的思虑所缚,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议论,宁愿一吐为快,就是触怒于人,甚至犯大难亦不顾。在《思党记》中,他曾说:“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则未至,已发而思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这段话讲得直爽、痛快、铿锵、有力。可以说这是他自身具有气质美的写照。

东坡这种美的气质,凝于笔端,奔泻于纸,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所具备的“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的气质美,我认为可以从“力”“势”“韵”“概”四个方面领略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具有横扫千军之力。词的起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刷力,“淘尽”二字充分显示出这种力度。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词和“卷起千堆雪”这一短语,显示出词所具有的强大的内蕴力;在词的下片,描写赤壁鏊兵的雄壮历史画卷时,用“羽扇纶巾,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进行反衬和对比。于反衬和对比中又显示出一种“横扫千军之力”。这首词具有突兀峭拔之势,这种“势”不独表现在笔势纵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的美的建造方面。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气象峥嵘……”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词的上片主要写景“浪”“乱”“石”“惊涛”其势突兀峭拔、宏大横逸,实令人为之叫绝。应该说这是此词所具有的气质美的内涵。

因此,苏轼(大江东去)词,之所以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和音韵美融为一体的结晶。

[ 学法指导]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气的特点;其二,仔细揣摩词中的两种映衬手法: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这些景物描写,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是以往的词作中从未出现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词作,在景物描写上多呈现纤细清丽的特点,比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破阵子·春景》)等。用词来表现壮丽景色,是本词让人感到豪放大气的主要原因。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种情感,与之前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的南唐五代词有很大区别,与婉约派这类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的词作也有很大的区别。世称苏轼词为豪放派,在阅读时,可从情感、遣词、意境、内容等多方面去感受其豪放的特点。

本词重点使用映衬手法,仔细体味词所蕴含的古今风流人物相衬、眼前景与古时景映衬、周瑜与“我”相映衬,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所说“人间(生)如梦”的内涵。其中的慨叹既有对自我的感叹,也有对天地间延伸出来对所有风流人物、不得志人物的慨叹,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