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早教革命

早教革命

时间:2023-05-30 10:0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教革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孩子从出生到掌握语言,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而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在2-4岁。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敏感期,2岁到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学习的革命》中提到孩子在几种语言环境中长大,就可以掌握几门语言。可见把握住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对于孩子语言的习得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幼儿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家庭教学、早教教学以及幼儿园教学三种形式上。我们简要分析三种教学形式的利弊。

(一)家庭英语教学

一些具备英语教学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或者到了语言敏感期时,开始有计划的进行早期英语教学,与幼儿汉语学习同步进行,结合汉语启蒙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英语教学。部分开展英语早教英语教学的家庭中的幼儿使用语言指代事物时,往往可以同时说出英汉两种语言,这就充分体现了家庭英语教学的作用。

家庭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或单语言交叉教学形式,以双语识字教材、早教绘本和其他早教音视频内容为载体,抓住了幼儿语言习得的黄金敏感期,在儿童语言羞涩期来临前,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学,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快速效果!但同时,由于受到幼儿英语启蒙教材稀少、家长英语发音及教学水平及家庭教学环境下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幼儿英语发音不准,无法有计划坚持进行等问题。

(二)早教英语教学

针对家庭英语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近些年来,各地双语早教培训班及学校应运而生。在幼儿园前期,对于不具备双语教学的家庭,将幼儿交给具备早教专业知识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机构,也是英语启蒙学习很好的一种形式。部分参加双语早教学校学习的幼儿,在英汉语言表达、识字(词)能力,简单句子表达上较之未参加者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体现了早教学校在启蒙英语学习方面的价值。

经过调研目前枣庄地区双语早教教学时数一般为一周一次或两次,每周教学时数为2-4小时,间隔较大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幼儿语言习得的巩固;同时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语言交替教学对于英语单语言的习得效果较为有限。

(三)幼儿园英语教学

双语幼儿园相比前两种形式,更为专业和正规。幼儿在专业双语幼儿园里可以进行更为系统和长时间的语言训练,尤其是目前不少幼儿园采用英语浸入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拜摆脱母语干扰,仅以英语面对幼儿,每天在固定教学实时间里,使幼儿“浸泡”在全英语的环境中,在这种浸入式教育活动种,幼儿可以大量接触英语、运用英语,目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双语幼儿园英语教学,同样受制于幼儿英语师资水平和部分学校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的限制;另外,在家庭辅助英语学习和应用缺失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也会打了折扣。

二、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提高幼儿英语教学师资水平

目前,师范类大专院校院校及部分高职和中职教育中开设的学前教育(英语方向)有效地弥补了幼儿英语教学师资的短缺,但也应该看到,从事幼儿英语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仍在教学理念、英语教学方法、及幼儿学习心理的把握等方面有欠缺,提高幼儿英语教学师资水平是有效促进幼儿英语教学的关键。这在幼儿园英语教学阶段尤为重要。

对于部分私立幼儿园及双语早教学校的规范,除了自身严把招聘及师资用人的标准,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界定此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准入的制度,加强监管,取消不具备条件及英语教学条件不合格的学校的办学资格。

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家庭,开展早期英语启蒙教育,要注意不规范的教学方法和发音方式对于幼儿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

(二)培养兴趣,注意发展阶段的循序渐进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兴趣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初始或者启蒙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在上述三种教学形式中,家长或者教师要注意儿童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不要超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习得规律,不要出现幼儿阶段小学化的趋势。此外,还应该注意日常生活用语表达的训练。语言的习得,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生活需求的表达和基本情感的表达,这两个方面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听说为主,游戏教学法相互结合

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单一语言的浸入环境中去表达情感。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在音乐和视频中创设和渲染情景,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具去模拟场景,组织幼儿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去扮演、去表现,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以听说为主,降低读写教学形式比例,寓教于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这也和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分不开的。

第2篇

自从2009年12月6日望京北路上的家・盒子家庭寓乐成长中心开业以来,儿童剧场就成为中心重要节日的保留节目:《耶稣诞生记》、《元宵的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拯救小鱼莫莫》以及正在上演的《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Maria和孩子们准备的木偶剧。未来家・盒子还会有《白雪公主》、《阿拉丁》……更多精彩舞台剧将呈现给小观众。

拓宽视野,传递正确价值观

一部出色的儿童剧,不仅仅小朋友喜欢,也令大人们感到惊艳。服装和道具、舞台等设计的呈现,经典故事的演绎和表达,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妈妈,垃圾不能扔地上,就像那个剧里演的……”舞台剧用最生动地形式将最简单、儿童更易接受的道理去教育和影响孩子,像一粒粒萌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选择,就会加以引导。

家・盒子,独有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家・盒子实际上在做中国儿童“童年的革命”,它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全方位教育平台,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中心,调动和利用我们的所有要素:课程、环境氛围、设施、老师、家长、戏剧表演、活动甚至是外部环境的关联因素给孩子多方面的影响,以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其中很多要素是家・盒子所独有的:独创精美的建筑空间和室内环境、儿童专业游泳设施和团队、受欧洲孩子欢迎的大型娱乐设施等都是其他早教机构所不具备的。戏剧表演也是

家・盒子的特色之一,所有这些要素都为促进孩子在性格、体能、智能等6大领域的全方位发展而努力。让孩子们做自己的戏剧

家・盒子的儿童剧场可以欣赏,但不仅仅限于欣赏。家・盒子设有专门的表演艺术课程,邀请世界级水准的知名舞蹈老师,摒弃说教的方式,仅仅引导、鼓励并激发他们的表演创造力。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持续关注力的不同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时间,我们更关注挖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质,使他们得以最大发挥。他们可以做自己的戏剧。

第3篇

1985年踏入中国的亨氏万万没想到,7年后在杭州诞生的贝因美成为它独霸中国市场的终结者,在经过十几年市场较量后,现在,这个跨国巨头最终让出了一度垄断中国婴童米粉市场的头把交椅。更让亨氏不服气的是,面对自己把战略触角伸到婴童奶粉市场却铩羽而归的败局,贝因美在奶粉品类里创造出了年市场增量超过70%――6倍于婴童奶粉行业市场年增量的市场奇迹。这个奇迹一度让某婴童奶粉第一阵营外资品牌的负责人感叹,中国崛起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还包括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2007年贝因美跨过了30亿市场营收门槛,用当家人谢宏话说,先不提贝因美提升国家未来人力资本上取得的成绩,仅税收贡献就超过当前许多上市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谢宏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所养成辩证看问题的习惯。“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不仅是谢宏个人的口头禅,这种融入了对事物变化中优劣势转换的辩证观察,更明晰了谢宏成功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

贝因美命名就很好地体现了基于辩证的大局观。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还身为大学老师的谢宏敏锐觉察到中国婴幼市场巨大空间和消费潜能,虽然起家的婴童米粉承载了谢宏当时的“远大梦想”,但谢宏在品牌命名上体现出超越婴童米粉属性本身、立足全球婴童行业的恢宏远景。谢宏说:“我采取的是先取英文名、再取中文名的程序,我的产品,一开始就做出了国际化的定位。”于是,“BEINGMATE”这样一个英文名首先诞生,含义是“生命伴侣”,经过反复考虑,贝因美音译名终于被确定,寓意为“宝贝因爱而美”,存在主义色彩强烈的品牌名涵义温馨可亲。

对比之下无论是米粉领域的亨氏,还是奶粉领域惠氏与雀巢都不具备联想性。就品牌底蕴而言,贝因美更容易被目标消费者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贝因美从品牌战略定位上就体现出对母婴事业的专注,与制药等多元化背景涉足该领域的品牌名称相比,婴童概念成功占位让贝因美的专业感更加令人信服。

1992年创业之初的贝因美,刚涉足米粉市场就面临挑战,亨氏几乎垄断所有的婴幼儿米粉市场,雀巢米粉则占满其余不多的市场空白,面对几乎不给贝因美留下任何空间的铁板市场,谢宏则通过充满辩证的商业智慧,捕捉到中国宝宝更深层次的营养需求,通过在产品设定、市场推广等环节不断突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市场机会。

打造产品卓越品质是贝因美首席育婴专家谢宏创业做的第一件事,对中国宝宝营养需求悉心研究配方,加上德国合作方共同努力,为贝因美米粉赢得了如潮的试用好评。面对当时米粉市场亨氏、雀巢打出的“婴儿营养专家”、“婴儿食品专家”资历牌,谢宏则以简单有力的“专为中国宝宝设计”迎面破局,通过市场再定位,谢宏颠覆了之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游戏规则。市场机会点捕捉,就在于谢宏当时对中外宝宝先天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差异的独到观察――像亨氏与雀巢的米粉以本国宝宝体质为出发点的营养设计,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的需要。

通过占位本土适应性标准进行的产品区隔,贝因美划出更广阔的新市场空间。自此贝因美清晰设定起步期的市场战略模式,它决定了贝因美不会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外资品牌的市场营运模式,而是构建了自己品牌独特竞争方式:贝因美米粉不仅质量上能与跨国品牌相媲美,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营养关怀将更受欢迎。

在构筑起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谢宏开始着手差异化营销策略布局――使产品更有力深入到目标消费者中。在渠道选择上,贝因美通过在富裕的二、三线市场起步,迂回反制动摇国际巨头在一线市场的传统优势,并利用跨国公司市场反馈机制迟缓的弱项,不断推出新品组合快速出击。“星星之火,快速燎原”,面对贝因美在短时间内不断创新的市场手段,疲于奔命的国际对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贝因美市场份额日趋上升。

到1995年年底,当时还不算起眼的贝因美成为亨氏中国市场年度报告中“第一号对手”。2005年13岁的贝因美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同时在全国婴童米粉市场它以第一名的份额打败了时年迈入136岁的跨国对手亨氏。也正是凭借谢宏善于思辨的商业智慧,保障了贝因美以超常规发展快速度过了起步阶段。对谢宏来说,成为米粉市场领导者奠定了贝因美立足婴童业的产业基石。审视起步之初在婴童米粉市场确立了竞争优势的贝因美,许多成功特质与吉姆・柯林斯著作中《从优秀到卓越》评判优秀企业的标准惊人等同。而创业初期就树立起“人小思想大”的企业犀利作风,更为日后不断创造的“贝因美奇迹”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引导。

系统化占局

做到总量在十几个亿婴童米粉的市场冠军,对贝因美来说只是万里第一步,要在广阔的婴童产业有更大作为,接下来必需要成为当前总量在两百亿元的婴童奶粉领域的领导品牌。上海联纵智达营销咨询公司首席顾问何慕对此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做婴童米粉比成卖自行车的话,那么做婴童奶粉绝对是卖轿车。这位有着多年乳业经验的专家特别强调,在中高端婴童奶粉市场,产业链整合完整的外资品牌比较容易披着权威外衣,依托基于婴童奶粉市场特性的体系化营销优势,强势卡位0-6个月宝宝最重要的首段奶粉领域,利用许多中国人不成熟的消费习惯,调教出一大批偏执的“崇洋”消费者。尤其在高端婴童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市场份额甚至超过90%,民族品牌越往高走。面对的市场挑战越呈几何倍数增长――专业与品牌在这个行业领域的特殊性让很多新进入者无功而返。如一度在中国营销界创下不少奇迹的蒙牛,尽管在2年前联手丹麦阿拉福兹,但共同推出的美蕾兹却一直难有大的作为,当前市场份额离牛根生制定的婴童奶粉市场10%份额的目标相去甚远。

纵观婴童奶粉的三个世界,处在第一世界阵营的是以惠氏、美赞臣为首的外资品牌,它们依托药厂的制造优势,通过游说医生、医务讲座与数据库营销进行医务推广,被达能以123亿欧元收购的多美滋除医务推广外,传统营销领域也斩获颇丰。婴童奶粉第二世界阵营基本还是雀巢、美素等外资品牌唱主角,虽然新崛起国产品牌圣元通过聘请灵狮、电通、实力媒体等多家专业市场雇佣军,在长江以北的婴童奶粉市场一度代表民族品牌与“狼”共舞,但个案不具备普遍意义。而在婴童奶粉品牌鱼龙混杂的第三世界,基本是国产品牌天下,这些以三鹿、伊利、完达山为首的本土奶业品牌,尽管大都没有在一线城市与外资品牌叫板的实力,但凭借低成本奶源等资源优势,它们通过走传统快销品的大流通路子,在消费要求不高的区域性二、三级市场站稳脚跟,但它们的未来充满变数。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食品行业研究员指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与消费态度不断成熟,婴童奶粉市场将提前迎来行业洗牌,未来市场格局将呈马太效应:3-5年内行业将

只保留5-10个品牌,局部市场将只有3-5个品牌。

把握思维基于存在的本原,进入婴童奶粉市场第一步,谢宏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区域市场来试水了解婴童奶粉市场特性。研发生产出品质上足以叫板外资品牌的奶粉后,贝因美巧妙推出“中国宝宝第二餐”的市场诉求,加上贝因美品牌背书的婴童业占位、针对妈妈实际需求的袋装奶粉设计、率先在本土阵营中推出“DHA+AA”卖点……一系列市场突破让贝因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03年7月由《母婴世界》独立开展的“婴儿奶粉十大妈妈满意品牌”调查表明,贝因美品牌满意度位居调查范围内高档奶粉及国产奶粉中的第一位。在同年的浙江婴童奶粉市场,贝因美奶粉销售额超过美赞臣,在区域市场进入所有婴童奶粉品牌前三甲。

2007年中国GDP总量接近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不断上升的消费水平与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占位以外资品牌为主的高端阵地成为贝因美战略的必然选择。在贝因美蓄势占位全国婴童奶粉第一世界阵营前,它用积极主动的进攻来探索并把握住行业内在规律――即在专业、科学与权威三个环节精准满足妈妈喂养宝宝的需要。正确地认识现实,才能正确反映现实。谢宏非常清楚:如果不在奶粉领域建立起针对自身特点的全国性战略竞争优势,就只能沦为孤芳自赏的区域品牌。筹全局者定乾坤,这位贝因美当家人通过接下来的对产品与市场两大领域的系统占位布局,淋漓尽致挥洒出哲学与商业结合的艺术手笔。

产品系统占位方面,谢宏从产品生产角度就融入了对贝因美战略目标的思考,他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产业竞争的特点是国际竞争国内化。贝因美以永续发展为根本战略,谋求企业可持续地超常规发展。贝因美把2010年实现总营收100亿元作为奋斗目标,并设置了‘倒计时制’。如今我们在安达、敦化、宜昌等地兴建产品生产基地,正是顺应了中国正在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移的战略趋势。对中国企业来说,抢占本土市场比走出去更重要。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不仅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全球要素的流向和布局,未来如果能做到中国市场领导者,就一定能够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能否抢占中国市场直接影响到未来全球市场地位。”

谢宏并没有回避中高端奶粉市场中跨国对手们的竞争优势。贝因美进军高端奶粉阵营的第一步就是走国际化路线,使产品品质和标准达到国际最高的水平。在产品工艺上,贝因美联手全球乳业工艺巨头瑞典利乐公司,总投资15亿元打造出当前世界上最先进配方奶粉生产线,完全基于婴幼儿稚嫩体质对奶粉品质的特殊要求,通过均质配方营养素后的鲜奶,直接进行一次性喷雾,不仅精准保留营养成分,还有效降低奶粉“燥性”,减少宝宝常见的“便秘”、“口臭”等上火现象。

强化产业链的竞争实力是贝因美占位高端奶粉阵营的第二步。贝因美占位全球公认的北纬45度奶源带,先后在有“中国奶牛之乡”之称的黑龙江安达与内蒙古呼伦贝尔抢滩投资奶源建设,在价值链首端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第三步就是继续弘扬“专为中国宝宝设计”的营养主张,并于2007年在上海建立首家中国母乳研究中心,旗下的两款高端奶粉产品冠军宝贝奶粉与爱+奶粉,配方均根据中国母乳营养配比精心设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吴圣楣教授是中国母乳研究权威,她强调因为各个国家人种基因和膳食结构的不同,母乳会有一定程度差异,国外婴幼儿配方奶粉针对本国宝宝的体质研制,比较适合本国婴幼儿生长发育,这也是导致雀巢碘超标事故的最大原因。因此最适合中国宝宝奶粉的营养一定要具备“中国母乳特色”。凭借奶源优越性、工艺先进性与配方科学性这三张王牌,贝因美奶粉在产品层面打造出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的实力。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在贝因美奶粉市场系统占位中得到很好体现。谢宏认为品牌独特性在于产品品质使顾客形成对品牌的看法。只有把产品作为平台,品牌才有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潜力。要成为行业领导品牌,对外资品牌情绪化对抗是没有用的,盲目标榜爱国的或民族的也于事无补。产品对最高标准的系统占位,才是贝因美成就行业领导品牌的有力保障。

商业领域的哲学一样是精神与物质互相作用,虽然国际对手在物质层面有颇能迷惑人的老资格,但在精神层面的建树却乏善可陈。贝因美发现许多中国家长因为缺乏育儿知识方面的科学指导,不能真正地判断什么样的奶粉是孩子所需要的,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而这对贝因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责任,于是谢宏独辟蹊径地创立了成功生养教理论,以此为核心指导先后出版了《育婴指南》、《婴幼儿营养与科学喂养》等共19部著作,其中《造就冠军宝贝》一书成为贝因美成功生养教理论的应用手册。在倡导优生层面,就是要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谢宏提出了生命孕育过程质量可由父母控制的观点。在倡导优育层面提出“断奶期革命”理念,以“成长不能再来一次,科学喂养事关一生健康”为宗旨,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民族情感和精神,针对中国宝宝的体质开发包括奶粉在内的系列婴幼儿食品。在倡导优教层面,则运用“意识发生论”指导教育,帮助宝宝成功过渡到早教的关键期。

成功生养教的理论核心,源自谢宏在人生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三个层面培养宝宝的体能,智能与人格素养,强调对宝宝爱而不宠,系统全面对宝宝进行科学早教。同时贝因美被谢宏设定为在成功生养教理论指导下的“育婴专家”,从精神层面占领市场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率先把贝因美的育婴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社会高度,“成功生养教的推广不仅关系个体获得成功人生,更关系到家庭幸福,乃至我们民族前途与未来,是贝因美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在其他奶粉品牌都将重金砸在各种制造概念的广告宣传上时,贝因美将“育婴专家”的关爱撒向社会大众,为了让成功生养教理论更系统地占位市场,贝因美启动“育婴”,“爱婴”,“亲母”三大工程。其中育婴工程为消费者提供较为完整的科学育婴指导,1995年贝因美首次开通免费咨询电话,无偿对外发放《婴幼儿喂养手册》1000万份,撰写并编辑出版中国第一批成功学育婴专著。在全国建立咨询中心,聘请知名儿科医生培训贝因美母婴顾问,同时开通专线免费为消费者提供育婴咨询服务;贝因美还筹建了超过600万用户的数据库,及时了解与满足他们的育婴需求。贝因美的爱婴工程主要针对特殊困难的婴幼儿家庭给予帮助,比如开创首个多胞胎之家,长期赞助3胞胎及以上的多胞胎家庭、设立贝因美母婴关爱基金等。亲母工程以关爱母亲为主题,通过母爱总动员向社会倡导和谐亲子关系,弘扬伟大母爱精神,同时还选择云南多家高校资助贫困女大学生,对贝因美来说女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建设者,更担负着未来母亲的使命,关爱女大学生,便是关注民族未

来的希望。

贝因美育婴工程中有一个群体性早教活动已成为中国母婴世界的传奇,那就是连续举办三年的贝因美冠军宝贝总动员,在贝因美成功生养教理念里,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天生我才,只有培育不出天才的父母,没有不能成为天才的宝宝,而宝宝潜在天赋必须在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里,通过针对父母的亲职教育与针对宝宝的亲子教育,才能被有效激发出来。当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很多宝宝在封闭环境里长大,这对宝宝成长十分不利,社会也缺乏一个开放、科学的早教平台来让宝宝健康成长。

因此在2006年冠军宝贝总动员起步时,就立足于营造互动式亲子交流平台,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挖掘宝宝潜在天赋,活动开办至今广受年轻父母和宝宝的欢迎――2008年,贝因美开创出的这项融宝宝身体开发、智力启蒙与人格培养的早教活动,将在全国举办史无前例的10000场,最大限度满足年轻父母与宝宝的早教需要。这场育婴工程中的全国性早教运动,短短三年内迅速为贝因美积累了总数超过百万的VIP会员。对秉承“成功人生、从小培养”信念的贝因美来说,通过推广科学早教的育婴工程,同时以提升人口素质的努力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通过三大工程的推进,贝因美不断加深与各地妇幼组织的联手合作,不仅让充满爱心的企业公益善举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同时整个社会正面认可,也让贝因美产品比外资品牌更广泛而深入地覆盖母婴需求链。这种面向整个社会的“情感+专业”式经营。让扛起公益职责大旗的贝因美站在了社会道德高位上,也树立了贝因美肩负中国未来使命的正面形象。

面向母婴消费者系统全面的专业服务,为贝因美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赖,很多人已经把贝因美看成可以信任的专业育婴专家。贝因美建立的广泛、深入与持久的社会效益,也顺利地转化成更广泛、更深入与更持久的经济效益,让贝因美奶粉的市场推广工作变得更加事半功倍。现在许多人提起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圣元、雅士利等时,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们等同于“奶粉”;在提及伊利时,人们首先想到液态奶,然后才可能联想到奶粉;而提及贝因美,人们立刻联想到“育婴专家”,从孕前,怀孕、宝宝生育、养育、教育等,贝因美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如果说,进军奶粉市场之前,贝因美是一个强大的产品品牌的话,进军奶粉市场之后,贝因美则成功升级为婴幼食品的“品类品牌”。

由谢宏革命性开创出来的成功生养教理论体系,成为贝因美文化以及经营哲学的理论支持点。成功生养教理论不断完善与推广,将使贝因美“打造伟大企业”、贝因美人“追求成功人生”的乐观远景都在未来成为可能。贝因美成长曲线是一条所有角度都在45度以上,一直向上攀升的曲线,从根本上讲能成就贝因美超常规发展的曲线,正是倡导和践行“成功生养教”所取得的丰硕回报。凭借成功生养教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保障贝因美在高端奶粉第一阵营中占据主动。

在婴童奶粉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功,得益于谢宏自身对行业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外部环境规律的洞悉,把握住比市场更大更系统的范畴――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市场是社会的市场,外资品牌的阶段性优势哪怕再强大,也必然受制于社会的力量,本土企业只要能形成符合社会整体认可的利益取向,甚至可以正面引导社会的价值评判,那么,借社会酝酿的“势”就能获得博弈外资品牌的不断升级的成长实力。

前瞻性赢局

成功生养教理念让贝因美的品牌范畴不再局限于早先的婴幼儿食品范畴,而是扩大到整个婴幼儿产业,2007年完成了支撑100亿目标产业和国际供应链布局的贝因美开始启动新的品牌战略,谢宏开始大胆实施“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一个更大概念的婴童王国在谢宏的战略构想中呼之欲出:贝因美将是一个以0-6岁婴童以及孕妇为服务目标,综合开展亲子早教,母婴服务,专业制造、物流配送,渠道运营、品牌运营、销售等多方位经营业务,将贝因美打造成为中国最大,国际一流的孕婴童行业的综合运营商。

目前贝因美已经在婴童用品、婴童连锁加盟领域都取得了不错成绩,2008年3月8日在北京开张的贝因美婴童生活馆全球概念店,更体现出贝因美在零售领域创新性突破:北京概念店也是全球最大婴童店之一,经营范围囊括0-6岁婴幼儿的衣、食,居,行、玩、教、乐等上万种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商品,以贝因美的“成功生养教”理念为基础,为宝宝和妈妈提供玩教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此举赢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这是继2003年杭州开设贝因美婴童生活全球实验店之后,贝因美引领中国婴童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布局,这种贯彻贝因美理念的婴童店将陆续登陆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当前中国婴童产品市场正以年增长率50%速度迅速发展,婴童行业正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朝阳产业。在未来3至5年将是中国婴童行业发展黄金机会期。届时中国处于人口出生高峰,人口数量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育儿方法的普及,使人们对婴童产品消费不断升级,让婴童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前景。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婴幼儿产品消费大国,婴童行业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人民币。谢宏总结了当前中国婴童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第一是各婴童行业主导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集中;第二是高品质、高价值消费追求带动的高消费趋势;第三是市场规模急速扩大,婴童市场世界化的趋势;第四是中国婴童产业的整合趋势;第五是婴童产品“世界工厂”化的趋势。

如何把握婴童产业发展机会,让业内尽快建立起行业规范,竞合发展,共享渠道资源、顾客资源,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克服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矛盾,实现价值链接与有效分工联合,保障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等一系列的思考,开始让谢宏为贝因美筹划更大的赢局。谢宏指出:“从产业发展规律角度看,一个产业形成良性发展,需要市场、资本、人才、技术以及行业规范等相关配套,各种产业要素要集聚。首先是市场,然后是资本,再次需要相关的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还要有技术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行业规范。从全球化的背景下看杭州的婴童产业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好的倾向。”

为了将杭州打造成婴童、动漫,文教、旅游四大产业链接的重要平台,杭州市政府开始把婴童产业列入“十大特色潜力产业”来规划和发展,办好交易和交流平台,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产业集聚,上层建筑的实际努力,表明杭州已经正式奏响了“国际婴童之都”的序曲。

为了逐步推进国际婴童企业向杭州转移,谢宏为国际婴童产业博览会、国际婴童游乐城、国际妇幼婴童产业基地、国际婴童产业营运中心这四大项目正不断投入,其中贝因美在杭州市钱江开发区构建的“杭州国际婴童产业营运中心”,已有美国恩沛力特实验室、香港华兴玩具等多家企业入驻。随着这四大支点自身的不断夯实,杭州成为“国际婴童之都”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如果说系统占位来自谢宏基于全局把控的大视野,那么立足全球对整个婴童产业链的前瞻性布局,则体现出贝因美当家人“谋万世者赢未来”的战略预见贝因美只要成为中国新型婴童行业经济的先导者,领跑者和推动者,那么作为游戏规则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人,贝因美未来在婴童业的领导品牌地位将不可撼动。

第4篇

【关键词】市场因素;学前教育课程;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19-04

市场因素不断渗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它集中表现为学前教育课程以迎合家长需求及大众口味为根本旨趣;课程内容繁复芜杂,课程概念五花八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采用市场运作模式,频频与一些以牟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早教服务机构达成“课程交易”,获取所谓“双赢”效益;以“特色教育”“特色课程”“兴趣班”等为幌子牟取额外经济收入。总之,学前教育课程俨然成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因“贸易”而带来“销售者”“购买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

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非义务教育属性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近30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原本与学前教育水火不相容的“市场”,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拨弄着学前教育及其课程,并引发学前教育课程性质“静悄悄地革命”。当人们忘记“一切为了幼儿”才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应然价值选择,培养幼儿才是其根本追求的时候,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追问及反思:市场因素为什么会渗入学前教育课程?这样的渗入将产生哪些影响?该如何应对?

一、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因

从学前教育及其课程本身的特质分析,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教育属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然而,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教育属性导致了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九五”期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量的1.3%,且这部分经费并不是由中央财政投入,而是由地方财政投入。政府“有形的手”对学前教育的忽视,给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此外,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教育属性还带来民办幼儿园的异军突起。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幼儿园数12.91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348.83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77616所,在园幼儿868.7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占据了我国幼儿园的半壁江山。民办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市场的产物,其投入和运作以资本为载体与表现形态。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过大自

我国幼儿园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之后再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教育指导意见,而幼儿园则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自行决定本园的具体课程和指导方法。我国幼儿园教育缺乏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尽管在2001年国家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但它终究只是一种课程框架和比较系统的原则性要求,称不上是国家课程标准。此外,“当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那么,课程的管理也就必然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和自主性方面了”。〔1〕

然而,相对于幼儿园过大的课程自主选择与决定权,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课程辨识与生成能力却极其有限,如此,导致了“权力”与“能力”的明显不匹配。具体表现为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普遍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课程意识薄弱、园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此外,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管理及监督不严,这也为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腾出了空间。

(三)学前教育激烈的市场竞争

经济体制改革和办园体制改革改变了幼儿园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意味着幼儿园拥有更多的办园自,可以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发展自己。市场的法则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大多已经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如生源、师资、后勤等方面。此外,幼儿园品牌形象的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也都体现了市场特征。

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进入市场竞争势在必然。当前,幼儿园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教职工的福利和收入,往往在课程上主动寻找可创收的概念或“卖点”。如许多幼儿园热衷于将某些早教服务机构开发的课程项目以特色教育和特色课程的名义不断引进,并对这些经过“包装”的课程采取“拿来主义”,“以所谓的‘园本课程’标榜自己出类拔萃,去宣传,去张扬”。〔2〕

二、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产生的影响

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育课程带来了一些活力,但总体上看,消极影响要多于积极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前教育课程的活力

冯晓霞认为,“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投向学前教育,突破国家发展学前教育资金不足的瓶颈,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满足不同层面需求,扩大家长的教育选择权,也会提高办园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进取意识。”〔3〕实际上,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加上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教育属性,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多少有些被默许的味道。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前教育课程的活力。例如,社会早教服务机构开发出的课程项目多种多样,而诸多课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园课程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此外,在社会早教服务机构介入幼儿园课程后,由于其提供了整套课程“产品”,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园所需要进行选择,或者在引进课程后结合实际对其进行改造,形成自己的园本课程,无疑降低了园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二)破坏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是指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的过程。”〔4〕毋庸置疑的是,“满足儿童的一切发展需要都是学前教育价值的具体表现,所有围绕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在儿童世界里都是有意义的”(李克勤、罗先华,2008)。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表征为通过实践现实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实现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价值主体、客体因素及相关中介因素等,而市场因素的渗入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价值实现。例如,为迎合市场的需要,科学的学前课程理念常常被拒之门外。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家长往往不是专业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到学前教育课程的应然价值,从而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但蛊惑人心的宣传所诱惑。

(三)滋生学前教育课程不公平问题

“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教育内容和课程的问题。”〔5〕事实上,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从教育走向公平的具体实践与操作机制上来说,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课程公平。”〔6〕学前教育课程不公平表现为许多不同方面,其引发的原因也错综复杂,而市场因素的渗入无疑是滋生该现象的“催化剂”。当前,许多幼儿园往往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以引入特色课程为名,并在法定教学时间之内或之外开办诸如特色课程班、兴趣班等,并以此为由或提高办园收费标准,或作为“副业”用以额外创收。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市场运作的原则是等价交换,优质优价。于是,幼儿是否有机会接受这些“课程“往往取决于其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为此,课程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四)加剧学前教育课程“超载”现象

学前教育课程作为“渴求商品”潜在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得课程“销售者”“购买者”及“中介者”均企图从中谋取相关利益。为此,近年来,一些幼儿园为达到“创收”目的,不考虑课程是否真正适合幼儿,以及自身教育教学真实需要,频繁引进花样繁多的课程项目,造成课程严重“超载”。“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有大量新课程方案中没有的内容,如语言领域出现了专门的拼音、识字、写字、古诗和英语教学活动。”〔7〕琳琅满目的课程虽然给各个利益集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给幼儿带来的却是内在真实需要被忽视,游戏时间被挤占、剥夺,儿童世界被否定,以及幸福感被抛弃。此外,引进学前教育课程的成本必然最终转嫁到广大家长身上,幼儿园高收费现象愈演愈烈,而家长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应对市场因素消极影响的对策

面对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治理。可以通过加强监管,适当控制学前教育课程的自由度,提高园长和教师的学前教育课程开发及辨识能力,加强地方课程开发和管理等方式来消解这些不良影响。

(一)加大对课程的监管力度

刘焱认为,“学前教育彻底走向市场,表面上看解决了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解决了教育投入上的结构失调,实质上是政府放弃社会责任的表现。”〔8〕尽管在当前完全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责任体系显得不切实际,然而只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及其课程的监管力度,则可以有效消解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所造成的诸多不良影响。如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对当地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具体有效考察与评估,以预防和解决幼儿园盲目或违规引进有害幼儿发展的课程的现象。政府应当严禁一切营利性教育服务机构在幼儿园进行公开活动。此外,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资格审查,主要包括对其成立资质、服务理念、课程、师资等方面的评估,尤其对其课程要有科学、权威的审定。当然,加强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监管绝不是要扼杀其一切市场属性,而是要保证其合法化及专业性。

(二)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与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力度不够难脱干系。学前教育国家统一课程的缺失,以及园本课程开发的混乱与无序,必然要求加强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此外,强化地方课程的管理,可以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抵挡纯粹的市场行为对幼儿园教育公共属性的侵蚀。在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一课程框架下,地方课程不仅可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且可以相对保证学前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在实践中,地方课程开发应注意“提高质量,形成地方特色,突出实践性、活动性和探究性,发挥地方课程的作用”,而地方课程管理“最大挑战是能力与职权的匹配,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服务,最高境界是鼓励创新”。〔9〕

(三)提高园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幼儿园作为实现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主体,能否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持学前教育课程的本真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此,只有提高该群体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对抗各种市场行为对学前教育课程带来的冲击。要提高园长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除了需要其自觉加强反思、学习外,政府及社会还要积极扩大该群体专业发展培训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尤其是要面向广大民办园的园长及教师,从而真正促进该群体不断走向专业化。此外,负责向社会输送学前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及其他不同性质学校在进行职前教师教育时,同样要立足于其专业化成长,尤其要注重其专业理念及专业精神的熏陶与培养。

尽管市场因素渗入学前教育课程可以刺激学前教育机构的相互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前教育及其课程的发展,但毋庸置疑,它带来更多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只要政府多一份责任,社会多一点理智,幼儿园多一些专业化,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315.

〔3〕〔8〕贾存斗.学前教育市场化需纠正〔J〕.中国改革,2008,(6).

〔4〕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80.

〔5〕朱家雄,张婕.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J〕.教育导刊,2006,(2).

〔6〕熊和平.论课程公平及课程改革〔J〕.教育导刊,2007,(1).

〔7〕步社民.学前教育的“市场化之伤”:以浙江省部分区域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9〕成尚荣.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4,(3).

Permeation of Market Factors into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uses, Influence and Elimination

Lin Kesong, Su Guimin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第5篇

盖剑高:方兴地产2004年在香港成立,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市7年以来,已跻身中国房地产企业前列。可以说,这次改名是实至名归。之前方兴地产推出的项目都冠有“金茂”字样,包括令国人骄傲的金茂大厦,国际顶级酒店,京城豪宅的标杆之作“金茂府”。这次改名,主要是为了项目品牌和公司品牌的统一,表明公司更加注重项目的开发,所以,对“金茂国际生态新城”的开发绝对是大好事。改名后的公司依然隶属中国中化集团,这是国资委直属的国有大型中央企业,已连续23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2013年名列第119位,在国资委直属央企中综合实力稳居前列。

记者:我发现中国金茂11年来在14城的开发

中,共打造了25所名校,楼盘联姻名校虽已司空见惯,但构建如此多的名校,可以说,也算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一个奇迹,你们是怎么思考这一问题的?

盖剑高: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迅猛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要读书的孩子,想进名校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名校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是稀缺的社会资源。我们看到,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进名校花了很大的代价,不少普通家庭砸锅卖铁,甚至还有被迫离婚、换工作、打官司,更有不少人买房子就只是为了孩子读书。如何为孩子提供好的学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在我看来,当今信息社会要求教育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除了政府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企业、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像我们金茂这样的央企更应该承担责任,关注教育,建设教育,关心我们的下一代。所以,我们金茂在住宅开发中一直把教育工程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记者:这是金茂的一种责任、关爱,还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种认识、判断?

盖剑高:一个家庭的未来在于孩子,中国的未来同样在于孩子。抓住孩子的成长,就抓住了希望,掌握了未来。建房子、造住宅小区,不仅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还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这相当于建设未来。我认为,中国金茂作为有实力的央企,就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责任,应该多思考我们的未来,付出更多的关爱。

记者:我注意到之前方兴地产就提出“释放城市未来生命力”的开发理念,现在,对“未来”的理解是不是有了改变?

盖剑高:一般认为,地产做的就是现在,比如,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建设等。但我认为,除了楼盘的“现在”,更重要是做未来。过去,我们主要突出项目在未来的价值,着重考虑项目本身。现在,我们从项目细化到每一个入住的家庭。而对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未来是什么?就是孩子。当前,对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住房一般都是有了,居住已不成问

题,但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如何保证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这些问题,在过去一直是学校和父母思考的重要问题。

记者:但是,孩子的成长如何与地产开发商联系起来?

盖剑高:我们调查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强烈希望开发商的建设和物业管理要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家长们一起共同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

研究教育的人都知道“科尔曼报告”。第一个“科尔曼报告”(1966年)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第二个“科尔曼报告”(1981年)认为,私立学校较高的学业要求和有序的环境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综合分析两个“科尔曼报告”,我们清

晰明白:好的家庭环境、小区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特别是那些文化熏陶方面的柔性因素。这些与楼盘的选址、小区环境打造、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艺术场馆、学校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开发商的整个建设和物业的服务。

记者: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楼盘才是好楼盘?盖剑高:一句话,好楼盘做的就是孩子的未来,也就是孩子的成长。

中国首个儿童成长地产

记者:你是从关注孩子的未来到思考孩子的成长,提出了“儿童成长地产”这一开发理念和模式?

盖剑高:对。我认为,这一概念既包含全新的理念,又清晰凸显出我们对“金茂国际生态新城”的全新设计、建设。

记者:据说你们把“金茂国际生态新城”定义为中国首个成长地产?

盖剑高:成长地产不仅包含全新的理念,它也是全新的事物,全新的楼盘。“金茂国际生态新城”是成长地产的第一次实践,它是创新的、前沿性的,我们必定按高标准建设。

记者:成长地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区房吗?

盖剑高:二者完全不同。大家知道,学区房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学区房,也是最原始的,小区就建在学校旁。这些小区建得早,既无小区环境,住房设计也落伍。第二代学区房,主要是带指标的学区房,你买这个房子,就可以获得读相关学校的名额,但是这些学校主要是一些名校的分校,并不是真正的名校。第三代学区房是第二代的优化,比如,增加学生就读学校的名额,建立较为完整的名校。而名校只是成长地产一个方面,并且,成长地产不是引进一所名校,而是要构筑一个名校体系,包括胎教中心、早教中心、蒙特梭利双语幼儿园、重庆市渝北巴蜀小学、重庆八中和其他知名国际中学,让你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0-18岁一站式全名校教育。单名校这一点,远不是学区房可以相比的。

记者:那么,成长地产是不是就是教育地产的升级版?

盖剑高:其实,教育地产就是学区房的升级版,本质在于为购房家庭提供学校指标。而我们根据对孩子成长的全面分析,全新设计了成长地产“六大价值体系”和28条标准,包括住房和建筑的设计、小区多重环境的打造、文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名校和其他教育设施的构造以及创新物业服务等,我们都设计了新的方案和建设标准。而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要素。显然,成长地产完全不同于教育地产。

“成长地产”长什么样?

记者:六大价值体系是什么?

盖剑高:分别是名校教育体系、人文熏陶体系、生态健康体系、空间关爱体系、无忧呵护体系、心智快乐体系。

“名校教育体系”是为孩子构建0-18岁一站式全名校教育,包括胎教、早教中心,世界领先的蒙特梭利双语幼教和公办重庆市渝北巴蜀小学,还有重庆重点中学――重庆八中和重庆知名国际中学。

“人文熏陶体系”通过家门口一站式教育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仙桃数据谷、观星t望台、社区儿童专属图书馆等一系列设施,保证孩子成长为一个能适应未来的、心智健全的人“生态健康体系”依托于周边1.53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中央公园,让孩子一年365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在自然中尽情释放天性;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礼嘉儿童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等9大医院,保障了孩子健康无忧成长。

“空间关爱体系”包括超过6000m?儿童专属娱乐区,让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游乐场的快乐;户型设计预留儿童成长空间、节假日父母探访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优先采用圆弧设计、无障碍通道、多彩颜色等众多人性化设计,充分考量儿童所需。

“无忧呵护体系”为忙碌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儿童小饭桌为孩子提供营养膳食,让上班忙碌的父母不再担心孩子餐食;“4:30课堂”让孩子在放学后,在专属小课堂由专业老师辅导作业;儿童智能定位手环监护系统,让父母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孩子动向,时刻保障孩子安全。

“心智快乐体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商业街区将设立众多儿童游乐配套,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成长;专属成长联盟不定期开展儿童夏令营、名校交换生等活动,增长孩子见识,开拓孩子眼界;近百米儿童画廊让孩子天马行空地绘画创意肆意发挥,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记者:28条标准主要指什么?

盖剑高:28条标准根据六大价值体系全新制定,包括“最好的学校”“更多快乐”“文化气息“课外知识”“全面发展”“健康”“安全”等等。

记者:你们如何得出这六大价值体系和28条标准?

盖剑高:三个方面综合的结果:一是调查分析,我们调查了数千人,既调查单位职工又做了充分的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父母最关心孩子什么以及希望开发商、物业为成长做什么;二是深入研究,既研究国外的案例又研究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三是创新设计,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开发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只有创新才能突破。

记者:六大价值体系和28条标准体现了金茂国际生态新城的全面创新,以及对孩子的关爱,但是,整个楼盘还在建设中,市民如何可以在楼盘现场就能感受到这些创新和关爱?

盖剑高: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们同样有考虑。对此,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示范区”,市民可以通过我们的“示范区”来全面感受成长地产。这一示范区的整个设计和打造,创下了重庆示范区16个“最”,至少有16项是其他楼盘没有做过的。比如,它是重庆首个拥有独立品牌馆的示范区,全方位展示成长地产六大体系28大标准;建 60米高观景塔,中央公园首个地标性建筑,可俯瞰高度,中央公园最佳观景点;重庆中央公园首个正式儿童游玩区, 3000m?儿童游玩区,创重庆示范区之最;斥资打造重庆最大的示范区人工喷泉,水面面积

上千平米;“风吹麦浪”主题示范区,领略诗情画意的风景;颜色最丰富的示范区,让孩子在冰纷世界中快乐成长;在重庆首创在销售中心设置主题咖啡馆,打造以组织圈层活动、创业主题沙龙活动为主题的“水泊梁山创咖啡”;重庆首个图书馆式售楼处,内部藏书上千本,等等。

通过在示范区的多个创新设计,我们希望市民能够对成长地产的理念和设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知,并且,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到示范区玩耍,享受快乐的一天。

成长地产的中国样本

记者:对于成长地产,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盖剑高:有四个词:实力、关爱、责任和创新。成长地产作为全新的事物,全新的楼盘,每一个环节,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创新,而金茂国际生态新城的实力是它所有创新的基础,而关爱是创新的动力,责任是创新的保障。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改变公共教育,每位父母都在思考孩子的成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的接班人;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具有文化身份概念,让我们社会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这需要把优质教育、居住、文化基因与孩子的成长紧密结合

起来,所以,任何真正的教育创新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融合居住、成长环境、人文熏陶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到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要求。我认为,金茂国际生态新城所开创的成长地产,在中国首次创造性地实现了这样的结合,可以说,它开启了人居与教育的一场颠覆性革命,这将是一条关乎爱和未来的道路。

记者:成长地产模式将给重庆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

盖剑高:现当代重庆百年教育史波澜壮阔,曾是全国的教育中心。这里有生动的成长故事和丰富的成长经验,中国金茂把首个成长地产放在重庆,必将为重庆的成长增添精彩的故事。另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重庆的位置和作用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重要,我们也希望通过在重庆的成功实践,把成长地产推向中西部其他城市。

记者:这样看来,成长地产已是一个样本,其中国价值是什么?

盖剑高:中国需要样本,中国的住宅开发更需要样本。金茂国际生态新城就是中国地产的一个新样本,一个可以在其他地区和其他楼盘复制的样本项目。我们不仅要复制这个样本,还将与其他开发商分享这个样本的文化价值。

记者:你们采取原样复制吗?

盖剑高:应该是创新性复制。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细化六大价值体系和标准,形成特色鲜明和强包容性的复制样本。

第6篇

近年来,关于学生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甚为堪忧。小小的孩子却视生命如儿戏,一点挫折和困难就用“死”来逃避。有的小学生因为作业多就相约跳楼,有的中学生迫于学习压力而自杀,有的大学生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因为考试名次排后、失恋等而跳楼自杀,更有甚者,研究生因吸毒成瘾不能自拔而走上绝路……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现,令社会震惊,让世人悚然。专家指出,中国内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26%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想法和闪念,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逐年增多,值得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经受一点挫折,就以死来解脱,我们的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得不促使我们警醒

冷思。

记得在七十年代自己小的时候,常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总是笑眯眯地告诉我说是在山里的河沟边捡来的,说自己当时还在河边喝水呢……年幼单纯的自己竟然相信,还童言无忌地庆幸,幸亏没被邢世民(化名)妈拣去(邢世民是我小学同学,家里兄弟九人,生活艰苦,冬天连棉袄都穿不上,很可怜……)一直到初中毕业我也没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可见过去的父母对孩子生命的来源根本没有早早教育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无从启齿,总觉得到大了就懂了。现在看来,关于生命的教育在我国还是非常滞后的。

据悉,在澳大利亚的小学校里,关于生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70多年。当孩子升入三年级的时候,家长就会接到一封来自“家庭服务中心”发来的通知书:欢迎你和孩子一道来学习关于生命的课程。

课上教师会循循善诱地讲道:“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然后就放一部幻灯片:有一天,妈妈告诉孩子,我们将会有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于是,妈妈的身体越来越“胖”,终于有一天,妈妈去了医院,回来后就会抱着一个新婴儿……接下来会更具体地讲解,关于人体的器官,以及婴儿形成的过程。澳大利亚的这堂生命课,让孩子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含辛茹苦,怀胎十月,还要经受非常痛苦的生孩子过程,使得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热爱父母、珍惜生命”的爱的种子。这一课将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最为难忘的一课。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生命的教育,小学性知识课本在上海走进课堂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我国谁来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课呢?我觉得当然是父母、学校和教师了。

做家长的应该打破传统落伍的羞耻思想,而应该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他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孩子懂得当年的妈妈经历了“天崩地裂”的痛苦,赋予了你生命,你就不完全属于自己了。对于自己的生命你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伤害它,更没有权利结束它。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难事,你都要坚强地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是为你的父母、长辈、朋友、老师、同学等所有关心你的人。人能来到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幸福,既然已经来到世界,就要阳光而充实地走好人生路,不能为了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生命的蠢事。要教育孩子,“死”并非勇敢,恰恰是最无能、最懦弱、最可怜、最愚蠢、最可恨的行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父母能较早地实施这样的生命教育,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纯真的心田上埋下“珍爱生命”的种子。

做教师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会很起作用,因为在学生的纯洁心灵中最崇拜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话他们都信,有时比父母更有作用。学校教育不能等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本才来实施生命教育。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和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时间和方法灵活地渗透生命教育。如,课堂上任课教师可结合自己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加强生命教育,班主任则可以利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生命高于一切”的教育,并进一步拓展对学生进行保护生命的教育。如,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科学逃生?如何防范陌生人智慧应对?如何面对天灾人祸自救自护?如何面对困境坚强面对?如何拒绝吸毒等不良恶习保护生命?如何调整心态阳光面对烦恼?并通过讲革命故事,讲解保尔、张海迪、贝多芬等身残志坚、卓有成就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应该科学规划,规范进行。我国的生命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主要缘于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贪婪、社会道德的沦落、身心发展的龃龉,加之自杀行为频繁发生。然而,目前,在我国除仅有的辽宁、上海、湖南开始启动了生命教育外,生命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落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所以学校的生命教育就要从现在开始,拓展渠道,寓教于乐,扎实开展。

学生是明天的希望,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熔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竞争精神。“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我们的学生能不轻视生命,笑迎苦难,热爱生命,健康成长,请我们的家长、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绽放生命的新绿!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第一初级中学)

第7篇

2012年底,我带着学校的嘱托和期待,来到有着一百零五年校史的师范类知名学府福建师范大学,参加国家教育厅首次举办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3年底,我怀着空杯心态,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再次参加学前教育国培。江西大虽地处革命老区,但有着显赫的前身,我国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就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如果说,去年的福建培训就像把我这个饥肠辘辘的“门外汉”,引进了摆满色香味俱全的学前教育菜系的豪华大厅,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但每道菜只能浅尝辄止;今年的江西培训则像奉我为座上宾,让我系上餐巾,慢条斯理地品尝着学前教育菜系的每一道菜那萦绕在舌尖上的真滋味。

有着多次承办国培任务经验的江西科技大学把培训安排得有条不紊。特意聘请了富有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幼儿园园长给我们讲课;联系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重点学校给我们参观和实践。听课期间,教授们的观点总能点拨开我们原来禁锢不化的思维,碰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我把两个感受深刻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授观点一:学前教育专业如果把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放在首位,是绝对错误的培养目标

现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协会理事胡青和黄烈教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非常重要,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正确的培养目标

尽管目前有些不懂幼儿教育真谛的幼儿园园长在面试时还注重应聘者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艺术技能,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导,绝不能和无知者一样,把艺术技能放在培养的首位。社会不缺会唱歌、跳舞、画画的幼师,缺的是学前教育理论扎实、职业道德认同感(专业承诺感)强、真正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能实施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一定文化学科素质,心理、身体健康的幼儿教师。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太专业化,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有限的用武之地也让这类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淡化了艺术技能的重要性,可以给大部分因没有艺术特长而很自卑的学生重树自信心,让其轻松选择奋斗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教授们认为如果要提高学前专业入门门槛,富有爱心、喜欢孩子、多血质型、身高155cm左右、容貌端正者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明白,中专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无法考取幼师资格证的;为提高就业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上,要考虑构建学生差异性(特长)发展特色课程,确定以下几个特色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教育、学前儿童保育、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护理。学前专业学生在经过两年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和考核的方式,在第五个学期集中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有目的地突出特长。注意在特色方向中,每个方向学生数目控制在3~5人,因为通过培养特色人才可以为中职学前专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应,打响专业品牌。

教授观点二:从智商来说,中职生普遍不低于重点高中生;他们在“盼望被认可、成长、成才、挣钱养家”等方面的情商比高中生还高。只要我们老师把学生内心的渴望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相信他们,经过三年的培养,一样可以成才

特级教师曹树华先生认为,不少中职老师把教不好学生归罪于学生的底子和本质差,很少从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找问题,造就了不少本来充满期待成才的学生在学校“混”了两三年后,带着对学校、对老师的失望和不信任懵懵懂懂地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作为老师,回想这些可怜的孩子,有没有愧对良心的不安?

面对现实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幼儿园事件,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水平的质疑,学前专业老师不妨经常自我反思这几个问题: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打算教会学生什么?我应该怎么教?

(一)幼儿园需要什么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幼师只要会唱会跳会弹就吃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技能好的幼师只会给本身带来更多,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幼师才能给幼儿园和孩子带来更多,所以实习期满后最终被录用的往往是后者。从后续个人发展来看,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观察能力、学习反思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幼师都能成长为复合型学前教育事业人才。这就提醒我们,基于专业的视角和归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从“建立行业意识、明确成长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合力培养学生。

(二)教什么

据调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中真正喜欢幼师这一职业的不足30%,很多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因此新生入学伊始,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开始启动,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通过《马背上的摇篮》《幼儿园的一天》电影视频、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初步了解幼儿园岗位环境、幼儿日常表现和就业形势;通过写观后感、日记和总结明确行业方向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第一学年,就业指导要融于各学科教学中,突出以诚实守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增进学生的行业责任感;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从最基本的文明素养抓起,对学生的坐、立、行等仪表行为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学科老师要有整合的意识和行动,以形成专业教学的合力。拥有合力的老师会把这种合力演变成自己独特的魅力,魅力又会促进教学更加有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各科老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就业工作的指导者。老师应经常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了解本学科知识在幼儿园各领域的运用情况,并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授本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幼儿园教学法,如钢琴――教儿歌弹唱;视唱――教幼儿歌曲;美术――教幼儿简笔画、蜡笔画、教具制作和环境设计;体育――教幼儿体育游戏;英语――教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幼儿活动设计――模拟幼儿园课堂;卫生学――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纠正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幼儿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幼儿教育方法,为今后求职就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在校期间学校要主动掌握本土专业活动动态,了解各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早教机构免费接待日、教师比武、骨干教师观摩课的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加学习和观摩;在“六一”儿童节前主动联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织学生协助他们编排幼儿表演节目和游戏活动;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长意味着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展示才艺、发现自我、找回自信,活动内容包括讲故事比赛、主题墙布置比赛、手工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幼儿舞蹈创编比赛、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比赛、学生五项全能比赛等。

第二学年开始,学校要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起码两周;第五学期末期和第六学期期间,一定要由专门老师带队到幼儿园或教育基地实习。实践证明,让学生了解自身缺陷,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下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积累幼儿教学组织技巧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观察模仿,培养良好的教姿、体态和表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操练,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能力,让幼儿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多方面、多时段对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只考虑第六学期的实习,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时间点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太晚了!很多毕业生能力与幼儿园的要求相脱节,毕业生的“成熟期”大大延长。

(三)怎么教

虽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俗话让很多老师听起来很不舒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授课进度而听到不利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也产生过怀疑。但在培训后期,在国家级培训大师石科明教授悉心传授下,有幸让自己从“雾里看花”领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明白老师在不容乐观的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中,的确需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责任。

新课堂教学过程:

石科明教授说:“让不懂教育的人大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一个老师、一节课堂是大笑话。”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弄懂“教育”的含义;然后,弄懂“教学”的含义,在深刻理解“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后,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延伸未来”;接下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认可、参与、成就),熟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倡导的有案例、模拟、小组讨论、竞赛与评比、分层递进、行为导向等教学法),掌握语言、非语言和教具的使用技巧;最后就是拿着准备充足的备课设计,怀着相信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清晰的逻辑支持授课论点,运用三种以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把教学气氛推向,以小结和回顾方式结束授课过程,达到课程专家眼中的“好课”标准(高效、智慧、默契、直观、难忘、满足、快乐、成长)。

石科明教授认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是老师掌控课堂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他教我们掌握一些利用视频、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控制课堂气氛的例子,如:板书5551=24(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对5551这四个数字运用颠倒顺序和“加减乘除”等方法让这个等式成立);板书5+5+5+5=555(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在5+5+5+5 这部分“添加一笔”的方式让这个等式成立)。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任老师提出,要主动掌握多种在幼儿园里用于赞美和表扬幼儿的肢体和语言方式,并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运用起来。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可、享受成功”的需要,还教会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技巧。

国培三个月来,除了胡青、黄烈、石科明教授和曹树华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合力培养方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新课堂教学”有了更多思考,陈水平教授让我深刻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的五大要素;袁玖根教授提高了我制作课件的水平;毛淑娟教授通过指导论文写作坚定了我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钻研决心;幼儿园特级教师李静通过让我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让我挖掘出自身潜伏已久的美术特长……

第8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教育发展多元化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早期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是我们首先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化对指导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信息化渗透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可见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的重要性。0-3岁亲子教育做为一项新兴的教育,也为我们所重视,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亲子教育服务也是众望所归。亲子教育对幼儿园的要求甚高,除了开展亲子活动外,更要求幼儿园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社区教育设施共享。而且,亲子教育着重体现家庭和幼儿的互动,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加强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是亲子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亲子教育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它的教育更侧重与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和互动。由于家庭散居在各个社区,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所接受指导的时间也各异,给幼儿园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以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快捷、方便、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亲子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开发运用信息资源,使早期家庭教育更科学化、合理化。信息化的教育手段给予了我们教育者更广更深的天地,它打开了教育者的视野,为从事亲子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便捷,通过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将各个家庭的详细资料进行统计,制定成册,按家庭的对教育的需求分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网络。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快捷的方式传递到各个家庭,彰显了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

2、体现亲子早教“少投入,高质量”的原则。亲子教育做为幼儿园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经费的投入上没有专款投入,在人力上也没有专人负责,给在进行家庭指导带来不便,不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家庭指导打开了新的局面。如:人手不够,不能逐一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在网上开展指导工作,可以做到以一人指导多个家庭。同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在网上查各种指导方法。

3、打开了教育交流的新局面。现代人注重交往,但也顾及交往。尤其对那些忙于自己工作的年轻父母而言,更是不知道如何同老师交往,也没有时间同老师交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的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和障碍。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面前,家长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抛开心里的顾及和老师们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真实地进行家庭指导。同时也为老师们的交流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4、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因为家庭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将幼儿园、社区、家长资源进行整合,将各个资源为早期家庭教育的知道服务,发挥教育的最大实效性。

二、 如何开展信息化教育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在我们进行的亲子教育活动和研究中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地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利用幼儿园的信息资源进行相关方面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育资源,满足早期家庭教育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早期家庭教育网络的建设。网络已经深入了每一个家庭,利用网络将每个家庭和幼儿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网上进行对每个家庭的管理,满足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通过互连网进行指导和学习。并开设网上查询和网上宣传等工作,让家长们随时,及时的得到教育的指导。如:有的宝宝因为生病不能来园上亲子课,家长就可以通过早期家庭教育网络向老师询问活动的内容,老师也能通过网络对家长指导活动的注意事项,使亲子教育保持连续性。有时候,幼儿园要进行大型的亲子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及时告之家长,发挥了宣传性。

2、个性指导的开展。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老师更能针对宝宝的个性进行指导。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设个站,将需要个性指导的宝宝进行专门的管理。老师们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等形式送教上门。针对在亲子游戏活动中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一些不能来现场参与的家庭,分析和讲解宝宝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行教养指导。这样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家长的困惑,又提高了幼儿园在社区的知名度。婴幼儿的家长都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养育宝宝的好参谋。

第9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社会教育模式 实践模式

分类号:G760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每一种新模式的出现,似乎必然要伴随着对旧模式的扬弃。但特殊教育的实践往往告诫学界:特殊教育模式的发展,往往是一个改造、调整、渐进的过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0第21期发表了张婷的《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张文”认为:“由于当代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深入,并且相互融合、渗透,使得身心障碍的儿童通过医教结合的模式达到早期康复的效果。‘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陆莎在《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第3期上发表了《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一文(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的观点是:“医教结合”并非历史的进步,也非学科发展的必然;不是对特殊教育本质在高层次上的回归,而是历史的退步。

笔者对于双方的观点都不敢苟同。为此,本文“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进行讨论,并与张、陆商榷。

2 质疑

2.1 “张文”: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医教结合起源于16世纪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此之前,多数人认为智力落后是恶魔纠缠的结果,并且为了驱除恶魔,使之恢复正常,便采用鞭打、铁锁等残酷的方法。16世纪瑞士有一位叫巴拉萨尔沙士的学者,通过对阿尔卑斯山区发生的一种痴呆症进行研究,发现痴呆并非是什么“魔鬼附体”,而是疾病的结果。他的结论首次打破了魔鬼说,为科学地认识智力落后儿童奠定了基础。到了1770年,莱佩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学校——公立残障儿学校,这个时期的特殊教育研究了许多残疾人进行训练治疗的方法,人们对残障儿童的理解开始跨越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步入到“医教结合”模式阶段。故“张文”认为“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张文错误地把“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定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这实际上只注重“医教结合”的“医”,而忽视“教”,仍是生物医学模式的翻版。“医教结合”不仅要强调医学的发现、诊断、干预,也要注重教育的训练、养成、培养,更要强调使有发展障碍的儿童从小就建立起归属感、接纳感,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融合到主流社会之中,成为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的人。

医教结合中的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是以共存、共生为特征的“蕴含”和“互摄”的关系。其中“蕴含”意指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互涉、互绕、联体存在的共存关系;“互摄”是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互催生、彼此摄入的共生关系。医学的发现、诊断、干预不同于教育行为,只有涉及教育理论、摄入教育理念的医疗康复才能称之为医教结合。医教结合不仅带有鲜明的诊断康复之目标,而且要赋予其教育的使命,承担教育的职责。医教结合中的教育能触及儿童生命的深处——心灵的世界。如果医教结合离开教育,特殊儿童的生命就失去“诗性的光辉”,造成特殊儿童生命的异化、情意的分割、温情世界的枯萎、价值情思的迷失、精神信仰的遮蔽。例如,聋生语言学习的医教结合所涉及的不仅是医学上听觉康复的问题,关键是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伴随语言能力发展的情感体验。因此,聋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语言康复,而且也要在培养与发展听障儿童听觉能力的同时注重其语言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培养。

2.2 “陆文”:医教结合是历史的倒退

众所周知,医疗教育学就是对医学治疗和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特别是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例如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充分把握了生命的特性,利用再生神经组织清除受损的神经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重建完整的免疫系统网,从而达到康复教育的目的。特殊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残疾孩子的培养,而残疾的本质就是个体功能的缺陷。因此,特殊教育走向何方,都以医教结合的实践为基础。以自闭症为例,目前尽管自闭症的成因并不明确,也无特效药可以治愈,但是仍存在一些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说盐酸氟苯丙胺(降低自闭症孩子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等。可见医学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也有利于教育训练。就目前而言,对于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医疗的作用有限,教育同样也不容乐观。正因如此,医教结合才有其独特的魅力。至于“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医教结合,是把教育与医学结合……这并非对特殊教育本质的回归,而是历史的倒退!”这是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谈特殊教育的发展。

医教结合与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推进医教结合并不排斥多学科交叉、提倡社会教育模式、回归主流,它们既不矛盾,也不悖行,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全纳教育、提倡社会教育模式、回归主流社会只是特殊教育发展理论范式众多选择之一,它的存在不应以取消、禁止医教结合理论范式为基础。“在社会科学中,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只有用处多少的区别。”

陆文认为“‘医教结合’使特殊教育从多学科退回两学科,甚至是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的学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严重削弱,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反观现代社会,医教结合对特殊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全方位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医教结合搭建医疗界与教育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盲、聋、弱智、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发现-诊断-随访-教育安置-实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医教结合对特殊儿童生命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如果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也以聋生为例,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了他们在语言发展方面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语言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这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致使他们很难融人普通社会。坚持“补偿”的康复原则,能帮助解决聋生在听力、言语发展方面的问题,缩短他们与普通孩子之间差距,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陆文认为“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应为手段,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其实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和教育都不是目的,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手段,而特殊儿童的发展才是目的,才是素质教育追寻的硬道理。让学校与医院或者康复机构合作不是学校职能的本末倒置,而是学校职能的转变。正如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是“教学工厂”,“教学医院”有可能成为特殊学校的发展未来。陆文认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康复医生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学习、培训,从而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一名教师经过几个月的短暂培训是达不到医生的标准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建设一支医教结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则完全有可能。医学院、职业学校的发展已经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日益成为这些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特殊学校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迫切性。这样其既有来自教育专业的教师,也有来自医学专业的教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既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必要医疗康复技能。

至于陆文认为“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硬将医教结合和隔离式教育联系在一起,实为不可理解。隔离式教育可以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式教育同样也可实施医教结合。

3 观点

3.1 特殊教育最佳的实践模式在于模式与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适切性

当代特殊教育实践模式已经从医学模式与教育模式对立的格局走向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医教结合、“社会一政治”模式等多样综合的格局,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它的根据和独到之处,是实现现代特殊教育目标所需要的,谁也不能轻易否定,也是不可替代的。相对于特殊儿童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的需求而言,谁也不可能在特殊教育中只用某种单一的模式,只有多种模式并用,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种特殊教育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条件。同时,每一种模式本身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

实际上,不同的特殊教育模式都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如果特殊教育模式和特殊儿童特殊需要不吻合,没有考虑到特殊儿童特殊发展的需要,只是刻板地移植或模仿先进的教育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只是为了建立模式而实施模式,其结果可能会造成特殊教育模式的“形”和特殊教育的“神”分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例如对残疾儿童视力(主要是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以轻度为主)等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采用融合教育模式,让他们随班就读;但也要由有医疗、教育部门人员组成筛查小组,在家长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医学筛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查儿童的病史、家族史及日常行为表现,并进行医学检查,智商测定和教育、行为测定,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而对于在特殊学校盲童、重度智障、以及多重障碍等儿童则更要接受医教结合模式的教育。所以,追求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适切性,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特殊教育实践模式适切性关注的重点不是哪种模式孰优孰劣,而是看一定条件下模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特殊发展的需要。如朴永馨教授指出:“如果说到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世界发展趋势,与其说是某一种具体形式(如,回归主流)是发展趋势,不如说是适合于各国、各地不同情况和特点的多种形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可能在某一国、某一地的某种形式在当地包含了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数,但这并不能因此而消灭另外一种适合某些特殊教育需要者的其他形式。”

3.2 推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仍是当今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

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脑组织的未成熟、感官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这需要医务人员与教师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特殊儿童的异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矫形、早教育。而目前我国特教师资主要由教育专业承担,其结果是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了解医疗康复技术,他们不能适应学前特殊儿童的诊断、治疗、康复的特殊需要。基于这种状况,推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在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将医疗康复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归并、整合。这种设置思路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特教人才,达到专业共享、互惠双赢。较之两个专业各自为战、分开设置而言,其培养的教师更适合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著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71-0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4

根据目前文献,我国最早教育技术著作当推1930年由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出版,俞雍衡和锺伯庸翻译的《广播无线电化与成人教育》。我国最早以“教育技术”为名的专著是科学出版社1981年赵仲芬的《电化教育技术》一书。如果从20世纪初作为教育技术起点,那至今已100多年了。但我国现代意义上教育技术始于1994年“教育技术”学科确立。为此,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思考,这也为21世纪教育技术著作创作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这时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展时期,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逐渐呈现出一种繁荣趋势,其中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技术学著作陆续问世。从出版著作数量和理论建树上说,这时期我国教育技术在理论上达到了世界一流国家地位。

一、著作形式与地域的统计分析

1.著作的形式

2000-2012这段时期,我国教育技术著作数量逐渐增多,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宽,并且作者类型上也呈现了新的特色,著作形式上也改变了以往以单纯理论研究为主著作格局,形式日趋多样化。

(1)按作者的形式分类

我们根据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和国家图书馆以及超星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到2013年1月不完全统计(表1),在2000-2012年593部著作中,个人独著共202部,占著作总数的34.1%;合著著作共266部,占著作总数61.7%;译著15部,占著作总数2.5%。由此可见,有关教育技术著作中,独著和合著作为两大形式,两者占据了著作总数的95.8%。总体上,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著者们取长补短,较为广泛采取了合著形式。同时,著者也倾向于采用独著来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现在教育技术处于信息化发展和深化时期,能发表一家之言,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术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译著显得很少。

(2)按著作编排形式分类

这阶段,著作数量不仅迅速增加,形式也展现了多样化特点。除单纯理论研究著作,还有其他丰富的形式。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陷,有些形式尚未有权威性著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①教育技术教材

在以上所统计著作中,教材占绝大部分,大约占总数60%左右。一般书名上都有“教程”、“基础”、“导论”等字眼,有的还冠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等。譬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南京师大李艺等人主编的《教育技术教程》和北京师大乌美娜、李芒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②教育技术工具书

教育工具书是著作一部分,反映了这时期该学科学术规范化和理论化程度。例如2004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编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及设备实用手册》,北京师大刘美凤和宋继华译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技术》,。前者重教育技术设备介绍,后者重教育技术理论梳理。

③教育技术实践培训著作

培训重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因而理论性上弱些。主要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一般技能的普及,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琼2006年主编的7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备考指南》,还有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祝智庭主编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④教育技术论文集

论文集的论文学术前沿性较新,是学科发展一种标志。它们又分两类:一是以众多作者汇集的集子,占绝对优势。例如2010年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这部著作简要登载了该校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特稿,诸如何克抗、杨开城、黄荣怀、刘美凤和陈丽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还介绍了2009年国际知名期刊教育技术专论。这些著作收集了近几年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程的论文集,为以后教育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二是以某一个作者论文结集出版文献,属于极个别现象,譬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李龙教育技术文选》。它展现了我国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多年来教育技术的探索。

⑤教育技术丛书

丛书是大部头的专著,往往是一个学科标志性的著作。它反映了教育技术专业群体的思考和实践。李克东和何克抗出版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丛书——教育技术分卷》2001年,“以新颖性、精炼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为重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丛书》等。还有,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程系列丛书”共4本,《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教育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

2.著作地域分布

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其出版地分布也明显不均。对于参与出版教育技术著作的机构进行统计,逐年统计结果显示(见图1),随着教育著作的逐年增多,所涉及出版社数量也相应增多。但涉及出版社数量的增长慢于著作数量,并呈现出日趋集中态势。

(1)出版地

这时期,从我国教育技术著作所在城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以北京、上海、济南、哈尔滨等为代表的发达省市,其中北京出版340著作,遥遥领先,占著作总数的57.3%;其次上海29部,占总数的4.9%;再次济南和哈尔滨分别为15部,分别占出版总数2.5%;另外是广州、武汉、合肥、长春和南京等地。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榜上无名。兰州出版数量虽不及以上城市也相对较多,形成西部一高峰。出版地域与我国的地势呈反向,即东高西低。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出版著作的数量则相对很少。这给我国研究者的启示是要加大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也要扩展其地域影响力,把更多理论应用于实践,来提高我国偏远地区的教学成果,进而达到教育协调发展。

(2)主要出版机构

按照出版著作数量的多少,对出版社进行排序,得到了前9名出版社排序表,对这些出版社的著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它们出版著作总数为267部,占这个时期著作总数45.01%。并且前八名出版社地址均在北京。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最具有竞争的优势,两家出版社共出版著作115部。此外教育技术著作在逐渐集中出版的同时,也扩大其分布领域,并且主要出版机构分布在高校,譬如北京师大出版社和北大出版社等。

出版社呈现一种缓慢增长趋势,这与图书数量不太吻合。特别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表现十分突出,教育技术类图书猛增。原因是教育技术属于专业性较强图书,一般出版社编辑力量不很充分。

作者中,河北省吴疆主编或者合编了13本著作,平均每年一本,数量最多。北师大何克抗主编或者副主编著作共有11本,平均将近每年一本,第二名。第三名是华东师大祝智庭,出版10本。

二、我国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从图2可知,2000-2005年我国教育技术著作增长比较缓慢。2006年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已超过150个,硕士学位点已经达到38个,博士学位点达到8个,还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开始了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时期,教育技术著作量也骤然增长。自此,著作数量也大幅度增加。2009年之后教育技术著作呈现了稳步增加的趋势。总体看,2000-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专著数量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以上教育技术著作中,集中研究领域是媒体应用、教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方法和远程教育等方面。

1.媒体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重要领域。媒体应用研究具体用包括媒体、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等。根据资料分析,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媒体应用著作数量居于首位,并占相当大比重。李运林和徐福荫2003年编著的《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实践》这部著作面世后,为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提供了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作为新世纪高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主干系列教材。这时期,我国具有完备教学理念教育工作者,逐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学中媒体应用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界定了相对独立媒体应用于教学模式、原理、概念,探讨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中媒体应用思想、理论和方法,初步形成了此领域理论框架。此外,美国的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主译的《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以世界上的媒体技术为线索详细论述了“数字化学习的方方面面”,对我们传统教育观具有震撼的作用。这本书数据翔实,观点新颖,技术先进,时代感很强,同时翻译得也非常流畅达意,堪称翻译的范本。

2.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教育技术理论著作代表着当前技术和理论水平。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还在“借鉴”,那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开始“创新”。有学者在对比中外教育技术专业以后指出:“在考察中国与外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时,我们发现中国与外国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而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经验”。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首先,互联网世界领先。截至2010年3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09年底,中国国际出口带宽超过每秒86万M字节,是全球第二大拥有IP国。2012年底,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通讯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基础都已经世界领先,基础理论更是如此。其次,在国际上有创新。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并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种论断在国际上具有超前的意识。根据德国的Springerlinks数据库,检索“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词,前10个有作者的文献在中,3个是中国人。ProquestResearch Library数据库检索如前,前10个文献中有1个是中国人。这些足以说明中国在国家教育技术领域较高的地位。再次,理论上有突破。中国教育学者逐步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技术学理论,又结合本国教育技术学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有了新突破。其中最著名的是何克抗编著的《教育技术学》一书,比较教育技术94定义和05定义之后,提出了自己新定义,“技术化教育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整本书,作者在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探索。另外,我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共同论著。2008年黄荣怀教授与芬兰学者Jyri Salomaa合著了《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反映了我国学者的理论自信和世界目光。另外,我们教育技术的理论成熟度不断提高。黄立志等主编的《创新与借鉴:中国教育技术路径研究》(2012年)等,详细论述我国从原始社会至今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美国的教育技术史多停留在点滴的理论层面,缺乏系统地论述其教育技术的历史。

3.人才培养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中,人才培养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高度重视,特别是在21世纪,在教育技术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人才培养的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论著,包括甘肃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西北师大杨改学等人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重点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胡来林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2007年)等。这一领域显著特点是有比较丰富教育著作,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界限划分不明显,尚没有较为权威的论著,教育学者在给予此领域重视的同时,也需要集思广益,不断吸收与总结经验成果。

4.信息技术教育

自2000年至今,这方面著作数量逐渐增加,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代表性著作有:祝智庭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主线,以教育革新思维为指导,以学习过程设计与学习资源利用为重点,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融入教学设计与开发过程。北师大黄荣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2006年)探讨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它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是按照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发展所形成的基础上编写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傅德容等编著的《教育信息处理》(2011年),该著作是对“教育信息”进行学习、进行教学与研究总结著作,全面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发展与成果,对所涉及各种教育信息处理进行深入定量与定性分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该书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之一。

5.教学设计与研究

教育技术产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了更好促进教学绩效,提高教学成果。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是现在强劲的教育思潮,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越来越多,且研究成果比较显著,譬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技术领域的绩效专著张祖忻的《绩效技术概论》。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并且我国学者还翻译了外国的相关教育著作,诸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李芒等编译《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等。

6.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自1924年美国学者吉特著、郑宗海译的《教育之科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算起,我国共有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80多种,其中“教育技术研究方法”5种,后者多是这时期出版的。李克东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2003年)总结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中相关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界定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模式框架。此外比较著名的著作还有谢幼如和李克东主编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2006年),张屹和黄磊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2010年)等著作,为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完善作了补充和更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方法路体系完善和发展。

三、今后出版与主题趋势

通过21世纪初叶相关文献调研、统计与分析,我们可预测我国教育技术著作编写和出版的趋势。总体讲,有增长有下降,增长是主要趋势。

1.对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持续的关注

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其实践和理论的框架仍在不断完善中。教育技术理论仍是并将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重点是结合我国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它们不单单传播引进国外相关理论,更多是将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推向国外。诚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说,中美“彼此不存在谁先进或落后、谁科学或不科学、谁现代或传统的差别,都非至善至美,应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换言之,当前中国在教育技术方面与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不分伯仲。故今后我国教育技术专著的外译将有所开始和增多。

如果从20世纪80年中期代电化教育学科的设立算起,教育技术学科在我国已经30多年了。学科基本成熟后,教育技术历史的研究便提上议事日程。南京大学的梁林梅和郑旭东撰写的《领域开创者学科奠基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群英谱》介绍了威瑞特·查特斯等百年来10位教育技术领域的顶尖人物,堪称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史。但是这些方面远不如我国职业教育历史研究比较充分。因此,今后中外教育技术史将是热点问题,此类著作将会有所增加。

2.对应用领域衍射逐渐增多

教育技术著作统计过程中,尤其2012年类型趋势越发明显,从最初关注教育技术在汉语、科学课程教学、双语教学等单一学科应用研究发展到中小学甚至所有学科领域。应用教育技术来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绩效,将是未来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方面著作将增加。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教育信息化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之,相关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将会增多。

由于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上广泛运用,加之教育技术是交叉学科,具有边际效应,故今后教育传播理论著作将有所增加。

3.对某些理论著作结构性减少

从2000年以来教育技术著作数量分析,由图2可知,并非直线上升趋势,而是波浪起伏状况。据此,从总体说,我国此类专著将会在近两年内有一定幅度增长,之后亦即2015年或2016年将会有所下降。随着电子教案增多,大学生购买教材热情锐减,相关教材逐渐减少。鉴于我国教育技术更多偏向实践层面,单纯教学设计之类著作将会减少。由于版权问题以及我国学术界外语水平提高,翻译国外著作情况将会保持现状或者下降。

4.对研究地域分布将会更加广泛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广泛化,各地的教育学者开始了对教育技术的广泛研究,虽然目前教育技术的重点的地域分布主要的北京、上海等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但是从以上的著作统计分析来看,其他地区的教育技术著作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教育技术具有衍射性,很快会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将逐步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辐射。特别是2010年天津师大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教育技术成为了其一方向。由于天津市无论在出版机构还是作者源地都比较低,这与天津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匹配。这样,今后天津的教育技术专著将会有所增加。但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研究总的格局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