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材

中学教材

时间:2023-05-30 10: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材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材;教学分析

一、生物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是教学的中介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活动过程,而这个统一的活动过程中正是以教材为中介实现的。教材既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教授,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完成着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与学的关系无非是教材内容的传递和转化的关系。

2.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如电视、电影、书报杂志等众多的大众传播媒介。然而真正能给学生身心发展以全面影响的主要知识来源仍然是教材。因为教材汇集了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知识精华和基本经验,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因而在学校中具有其他任何知识来源不可取代的牢固地位。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施予着重要影响,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3.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乃至教学评价,均有直接的影响。

(1)教材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要保证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成功,就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除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教学的实际情况外,必须紧紧围绕学校课程规定的各级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在研究教材上下功夫。这样,每个教师就有可能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教材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些什么,教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一般不是由教师随意确定的。教师选择教什么的主要依据是学校课程,具体说就是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一般规定着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结构和教学进度,教材则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清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课程与教材为依据选择、确定教学内容,那种为达到升学目的而随意扩充教学内容,加大教学难度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3)教材是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途径和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则是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教材明确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的目标、范围、进度、作业的要求及教学法的要求等项内容,实际上也就为教师检验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明确、具体和可供操作的评价标准。

二、教材与生物教材

关于教材的概念,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教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既包括教授材料,也包括学习材料;教材既包括教科书,又包括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有形读物,还包括师生的经验;生物教材是指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以文字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和以形象化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1.以文字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这类教材是指主要以文字承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1)生物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编写的,是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教科书。生物学教科书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生物学教辅书 生物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实验报告、学生自学指导书等与生物学教科书配套的辅教材。

2.以形象化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这类教材主要指非文字的材料,可分以下三种:(1)图像教材。包括生物挂图、照片、图表等,是生物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材。这种教材便于学生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2)实物教材。是指动植物体、器官、标本、实验、模型等。实验材料可以视为生物教学材料之一。(3)音像材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

总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灵活恰当选用上述材料,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物教材体系

中学生物教材主要有三种体系,即分科体系、小综合体系、大综合体系,具体阐述如下:

1.分科体系

教材内容分别按植物、动物、人体等生物种类并从形态、结构、生理、发生、发展等方面进行编写。这种体系在我国已沿用了几十年,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不过,发展到现在,分科体系的教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教材名称已由过去的《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合称为《生物(学)》,知识结构也由原来的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三部分,发展为植物、细菌真菌病毒、动物、人体生理卫生、遗传进化生态五部分。

分科体系的基本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仍是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三大块,植物部分是按由细胞到器官、由器官到个体、由个体到群体的体系编排;动物部分是以进化顺序,按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的体系编排;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则以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和保健来构成知识体系。但也有例外,比如河北版教材,注意以生理为中心,把生理与形态结构融为一体,先提出生理问题,再将有关的形态结构知识融进去;在章节安排上也一反常规,先讲脊椎动物,后讲无脊椎动物,讲无脊椎动物时又先从节肢动物开始。我们认为,这种处理符合季节性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是分科体系的新尝试。这种体系基本上属于一种线性的知识结构模式,优点在于容易落实学科的基础知识,各分科内容的系统性强,教师好教,学生易学。这种体系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建立综合性的生物学知识.。

2.小综合体系

小综合体系是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纲,以生命活动为主线,把前述分科的生物学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其知识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块:第一块讲生物的基本特征,突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第二块讲生物的主要类群,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第三块讲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突出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第四块讲生物与环境,突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保的关系。

小综合体系教材的优点很明显,它改变了分科体系分门别类时的知识结构上的繁琐和重复,比较节省教学时间;容易让学生形成更有本质联系、更完整的综合性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容易渗透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方面的内容。缺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相对要大一点。

3.大综合体系

打破生物、化学、物理和自然地理等传统学科的划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学科,这样的教材就是一种大综合体系,也就是我们惯称的“综合理科”。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这类课程,我国浙江和上海等地在初中开设了综合理科,浙江教育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也分别编写了一套初中综合理科教材,并在2001年秋季开始供全国部分地区试用;高中的综合理科则正在广东和上海进行实验和研究,广东省编写和出版了相应的综合理科教材。

综合理科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界,教师要掌握综合理科的基本技能,特别是要掌握非自身所学专业的一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分类方法、思维方法等,并从中寻找出适合自然科学的一般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尊重教材是广大教师的共同想法和做法,但是,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所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

教师如何在解读教材时“用教材教”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为例谈谈创新性解读教材的做法。按照教材编排:例1属于排列。先用2个卡片摆,再用3个卡片摆,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例1下面的“做一做”两题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练十三的第(1)题是组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组合;第(2)题与前面“做一做”要求相同。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索,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我改变教材的编排程序,以“活动乐园”为主线,贯穿教与学全过程。

1.创设情境。将例题后的“做一做”第(2)题的内容:“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一个拼音本。”改为“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1元钱的门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事例——购门票进入“儿童乐园”,将1元钱的不同组合(不同的人民币面值)与活动联系一起。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触景生思,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现实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容易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2.自主探索。在“游戏乐园”参加摆数字游戏时,以例题1作为教学内容,先用1、2两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3.应用知识。在“活动乐园”解决问题时,以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为载体:配一配(为三位运动员搭配衣服)【练十三的第(1)题】——赛一赛(三位运动员每两个人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练十三的第(2)题】——握一握(三位运动员比赛后相互握手)【将教科书例题后的“试一试”第(1)题“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的内容调到比赛之后】。

这样活用教材,改变教材的编排程序,儿童乐园(购门票进入)——游戏乐园(用数字卡片摆数)——活动乐园(搭配衣服、乒乓球比赛、相互握手),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达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效果。

由于数学内容具有知识的逻辑性、符号的抽象性、紧密的联系性等特点。特别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把“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主题,并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在编排上,每个知识领域的编排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管是什么课型,在解读的基础上,灵活地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达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第3篇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第4篇

摘 要 体育游戏教材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中的催化剂和重要辅助手段,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身体机能的提高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与效果。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中学体育教材和体育游戏书籍、期刊的研究分析,根据教材建构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对现有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方法,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促进中学体育教材的完善。

关键词 体育游戏 教材 构建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各项体育运动基本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有针对性地拟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可以当成教学素材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还应该将其整合提炼成为教材,是中学体育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是在教材构建理论指导下的对体育游戏教材的归纳与综合,是将单一零散的体育游戏素材系统化、规范化,对丰富中学体育教材起到充实提高的作用。中学体育游戏教材能配合体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教育和引导,更有效地影响改造学生的体育运动状态,创造和谐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材构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教材建构理论首先是由日本教育界提出的,主张通过将教学内容和素材教材化,重建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形成相应的教材,实现教材的进一步优化。主要强调教材的研究包括教学素材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教材建构三个方面,纠正了教材就是教学内容的片面认识,教材的研究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中优化处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体现教材的优化,实现对教材的构建。

教材构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传统认识,提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各项内容和素材的重新整理归纳形成新的教材体系,从教学素材到教学内容的途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材体系。体育教材的构建建立在对体育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之上,充分发挥典型素材的教育意义,提高教材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合理地调整和变化,既符合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又能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供更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方案。

新的教材体系的提出、教材构建理论的发展,体育教材也出现了广泛发展的局面。教材构建理论提出了由教师进行选择和创造教材,为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解除了束缚,有利于教材的优化和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中学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具有自身的特点,有众多的素材可供选择,但在操作上却有很多的原则需要遵循。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体育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以及相应的应用说明,忽视不同年龄段中学生的身心状况,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构建体育游戏教材要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教学素材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结合所锻炼运动素质的侧重方面、运动心理学、学生心理学等知识进行选择与编制,构建具有典型教育意义、锻炼价值和适用方式的教材体系,实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化,完善体育教材。

二、中学体育游戏教材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中,体育游戏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教材没有专门的体育游戏章节,只在教材当中涉及到了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但数量不多、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中学六年的体育教学的需要。一些专门介绍体育游戏的书籍,罗列出了一些体育游戏的方法,但一般都是单一的个体游戏介绍,没有进行适合人群的介绍,也没有进行和其他教材的配合形成体系,其分类也更多地局限于身体素质练习方面。体育教师单独把一些体育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时,因其教育教学的价值单一,缺乏明确的目的,与教学内容也不相匹配,失去了游戏作为一门教材的本来意义。

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它易于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游戏本身的特点特别适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应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当中,游戏教材与现实教学中的目标不相统一,体育游戏素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一般只充当课堂教学的调料而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对体育课堂起到足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体育游戏教材缺乏其潜在价值的开发,教师费了很大的精力去组织却只能作为调料的游戏成了体育教学中的边缘素材,虽然有用但与教育教学目标不甚吻合,无法发挥体育游戏既有趣又有用的优势。

总的来说,目前的体育游戏教材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对体育教师形成系统全面的指导。体育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游戏教材的作用,缺乏合理运用游戏教材进行教学的能力,对体育游戏教材的开发利用做得还不够,目前的教学基本上是根据经验来安排体育游戏,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体育游戏教材体系,体育游戏教材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三、中学体育游戏教材构建的原则

(一)构建体育游戏教材的素材要具有典型性。根据教材构建理论,对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要做到教材的实施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统一规划,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游戏素材,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丰富体育教学的手段,用具有代表意义的素材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二)构建体育游戏教材,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健康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身心特点、包含竞争、合作、鼓励、创造等因素,能促进中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容来进行选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充分的身体锻炼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实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动脑协作、团结友爱、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体育游戏素材必须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游戏必须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来设定,促进学生某一方面技能或某种品质的培养和锻炼,让游戏能始终服务于体育教育的目标。针对不同的年级和教学内容创编和选择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状态相适应。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应选编不同的游戏与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配合使用,将游戏贯穿于其他教材中辅助教学。

(四)游戏教材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为基础。中学体育教育要充分发展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游戏教材能够将身体素质练习单调、枯燥、重复的特点趣味化、情节化,保持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质量。体育游戏教材要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一定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发展身体素质,二者共同达成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五)体育游戏教材中游戏的组织要具有安全性。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出现一些新异的场境,容易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碰撞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和张扬的个性。因而,在游戏教材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同时对选编的游戏采取一些安全保障的措施。如对场地器材、人员和具体规则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并进行详细的说明,提醒教师和学生注意到游戏中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环节,保障教师对游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学生的提示,保证教学的安全性。

(六)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要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竞技性和竞技教材的认识,吸引学生对竞技教材的参与。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时,一方面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竞技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将竞技技术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对竞技运动的理解、掌握和参与,实现学生由游戏的参与、游戏的熟练到积极参与游戏竞技,提高竞技水平的目标。同时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竞技意识,明白竞技的价值,体验竞技的乐趣,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人的重要锻炼作用。

四、对现行体育游戏教材构建的建议

当前的体育游戏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零散和针对性不强,体育教师在选择游戏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能始终做到游戏与教学内容相互促进,游戏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等。因此,在对体育游戏教材进行构建的时候要避免把游戏当作边缘素材来进行选编,只在课的某个部分的组织与运用,远离教学内容的本质,喧宾夺主,降低教学内容的价值,而是要做到体育游戏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学生兴趣的调动,将游戏作为教学内容的铺垫或者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如在练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进行传抢游戏练习等,拓展体育教材,充实教材的内容,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得到更多的锻炼和体验,形式多样地引导和培养学生。

体育游戏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促进教学内容顺利实施的一种手段。作为促进教学内容顺利实施的手段,它可以在课的各个部分采用。体育游戏教材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中自然地融入体育游戏,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每个教学内容上都有相应的游戏来丰富教学手段,供体育教师选择。游戏的选择要典型,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游戏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将某些运动技术游戏化,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运动原理的发现和理解,体会到深层次的运动乐趣。体育游戏教材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的年级来编选不同的游戏教材,选遍的教材要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用。同时游戏还必须考虑性别的差异,在组织上进行相应的说明,保证游戏的效果和教育教学意义。这样才能让游戏为教学服务,保证体育课的质量。

在体育游戏教材选编中,跳绳、踢毽、飞盘、呼啦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教材应该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既有技术的练习,又有竞技的元素,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发挥其既有趣又有效的作用,使游戏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化,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这些游戏还可以运用到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和某些相近的教材当中,丰富身体练习的手段,实现技能练习的迁移。传统的体育游戏方法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对经典的体育游戏进行整理,丰富教学素材和方法,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始终保持积极的热情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的体育游戏素材中,有些是单独的游戏,如空竹、秋千、角力等;有些则是某个项目中所含有游戏成分,如武术等。这些体育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练习特点和方法,有着广泛的适宜人群,是体育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的具体形式。这些技术性强的体育游戏素材,适合进行重复练习来提高对练习情趣、竞技参与的理解,加深游戏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理解,促进民族体育文化教育。

总的来说,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单独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为其它教学内容的更好实施服务的。体育游戏教材的选编要根据教材构建论的要求来进行,将教学内容和素材教材化,重建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形成相应的教材,实现教材的进一步优化。对游戏素材的选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素材的学习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体育游戏教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育教师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游戏、创造新游戏,形成更多更好的游戏素材,不断总结形成相应的完整的体系,充实教学内涵,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5-10.

[2]腾达.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3]樊向前.学校体育游戏的改编与创新[J].体育教学.2006(10):28-29.

第5篇

中学体育实践课教材种类繁多,可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大类,按其性质可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身体素质、选用教材七类。在有限的课时中传授,要实现教材应有的教学目标,必然存在一个合理搭配教材的问题。笔者在深入研究各教材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下面介绍给大家参考。

一、教材搭配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⒈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使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这一规律,我们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应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弱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以长跑为主教材的课上,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武术教材,作为搭配教材,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舞蹈性的放松练习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从而可以确保学生整堂课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⒉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要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不过对那些过分抽象、枯躁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保持稳定的注意。鉴于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把跑与球类教材相搭配,利用学生对球类项目的喜爱心理,相互弥补、调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⒊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搭配教材,能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故在选择教材搭配时,应注意上、下肢搭配以及各项素质的搭配,如在上下肢搭配方面:跑、足球等项目下肢力量负担较大,则可以搭配一些以上肢负荷为主的双杠、单杠、实心球、铅球等项目;再如在素质项目搭配方面:举重、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发展力量素质,但是由于其在灵敏、速度等方面发展比较欠缺,若以球类、短跑项目加以搭配,就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

⒈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

由于各教师间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和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若不注意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教材,则其教学效果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搭配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到自身特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上的差异,从而在选配教材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将游戏与田径教材搭配;在高年级教学中,常将各类小型竞赛穿插在球类或体操教学中,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完成了主教材的教学任务。

⒊符合体育实践课的授课形式

现有授课形式一般分为混合班和分班两种,我们在教材搭配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分班授课的搭配教材可充分发挥分班优势,根据男女生特点选择适宜项目作为搭配教材,但是混合班的搭配教材,则要根据男女的特点分别选择,例如:以球类作为搭配教材时,男生可选足球,女生则可选羽毛球等其它项目。

⒋符合实际教学条件

一种好的教材搭配形式,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布局,就会给教师教学管理带来不便。例如:在选择双杠与短跑教材相搭配时,虽然其搭配形式比较合理,但如果双杠区离跑道较远,就不便于组织管理和队伍调动,从而直接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同样若运动器材较少,也会限制学生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搭配相应教材来弥补运动器材的不足。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教师安排推哑铃练习,然而,若哑铃数量较少,则应选择同样能发展上肢力量的掷实心球、推杠铃、俯卧撑等教材与之搭配,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来加大练习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能确保完成课的任务。

⒌符合气候条件的实际

选择的搭配教材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从而通过搭配教材的调节,起到使人的生理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目的。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上课,就需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在炎热的天气上课,就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

三、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

⒈教材搭配的引导性

合理的教材搭配,除了遵循以上的原则外,我们还可以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教材的搭配。例如:学习三级跳远主教材时,可预先练习与其相关的下肢力量素质内容,如单足跳、跨跳、双足跳等,从而为能学好三级跳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⒉教材搭配的辅

有时,一节课中,在教材搭配上还可以创编一些对主教材学习具有辅助较果的搭配教材,来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与巩固。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球竞赛以及运用各类篮球步伐组合的游戏与主教材进行搭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⒊教材搭配的灵活性

第6篇

一、价值观载体的偏差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承载既定价值观,因此中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与选文有密切关系。如果选文的价值观得到中学生的初步认可,则会内化为中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并被运用于实践当中得到检验与调整,进而得到认可,反之,则会遭到排斥,无法内化为中学生价值观并指导其实践。中学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学科知识与人文思想意识的载体,在一定观念指导下筛选出的选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建构向学生传输编者指定的思想观念。作为价值观工具性偏差具体表现在:

1.中学语文选文在题材,思想内容,尤其是篇幅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中学语文教材企图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目来进行教化,但是由于选文本身篇幅太小无法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选文缺乏细节与人物丰富其内容,使语文选文的形象性、趣味性与可信性减弱。小说在选文类型中趣味性与形象性最强,然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篇幅较少,而重要的是节选,在容量与表现力上大大被削弱,小说的主题思想内容不能被读者领略,文学的教化力自然随之减弱。

2.选文对客观世界的刻意净化,尤其是对社会的片面展示。

选文主题包括表现爱情完美、家庭幸福、友情真挚、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等,即使偶尔出现消极悲伤主题的课文也极度隐晦。由于中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限制,教育必须采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但是方式的简单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对人性中不可避免的自私与社会丑恶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二、价值逻辑论证的缺乏

人性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根源,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人的一切终极价值指向都是自我,即保障自我利益,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任何价值观必须以尊重个体价值为前提,未能保障个体合理价值实现的价值观都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对于人性的全面了解,是赋予友情、爱情等个体价值观合理性的前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等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支撑。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幅与选文标准的限制,导致许多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选文中所呈现的价值观是显性的价值观,而实践要求的价值观由显性的集体利他主义价值观与隐性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构成。价值观合理性逻辑论证被忽略,对人性本质与社会性关系的误导。社会性是在人性基础上发展而来,人性的本质特性必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时首先是为个体的,其次才是为社会集体的,而且根本上是为个体的,人性的首要特征是个体性。这一特征是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根源,也是一切价值观被接受的前提。然而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导价值观是带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由于学生思辨能力限制,再加上学科性质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语文教学都具有唯利他主义至上,而批判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特点。语文选文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分别有着勇敢、无私奉献、爱国、勤奋、智慧等完人倾向。语文选文教学对人性的误读就是以社会性代替人性。人结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建立是功利性的,威胁社会利益的行为必定遭到禁止。而维护社会利益的主要准则即为道德与法律,这是集体利益至上的理论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体利益,因此,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个体有追求利益的自由。遵循功利原则的市场经济突显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市场经济种种现象的阐释基础。逻辑合理性的遮蔽使中学语文选文的价值观蒙上了浓重的虚无道德主义色彩,在实践中导致其中学语文教学价值观不能初步内化为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一部分,使价值观的传播在初始阶段即遭遇失败。

三、实践反馈检验的缺点

实践对价值观与能力同时进行双重建构,而价值观又是能力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能力是在一个人的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意义就是实践,没有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为实践不但是能力的来源,同时也是能力的检验者与显现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能力是执行实践,即应该怎么做,以便主体能更快地驾驭客体的一种人的力量。而知识又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即知识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前人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尝试有些行为作用于客体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有些行为作用于客体则会快速,省时,省力地取得预期效果,正是以这种方式才产生了知识。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只是对当时经验的总结,而知识拥有者只能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而不能完全重现知识产生的场景,因此知识运用得越熟练,人越能在客体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变通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一个人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变化,都能变通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形成了能力。由此可见,能力的形成要求以价值观为基础,包括对客体认知,主体想当然的预期等,而实践是价值成熟稳定的唯一介质通过多次实践反馈使价值观得到修正。但是如果环境处于非常态状态,则会因此影响实践,使价值观的成熟发生偏差。由于中学生实践活动的限制,其价值观的检验途径只能以间接为主,亲身体验为辅。具体途径有两种,其一是语文选文及教师的肯定与强调,以选文中人物及作者的实践检验代替中学生个体的实践检验,这种检验往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另一种途径是社会实践的直接检验,包括中学生个体对社会的观察、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等。社会的直接检验与中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更容易被中学生所认可,当语文课堂价值观与社会直接检验所得到的价值观反馈不一致时,中学生更倾向于社会直接检验所得到的价值观。再加上中学语文教材选文脱离现实,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选文的影响力都不及贴近中学生的社会直接检验。此时,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与语文选文中所内含的价值观一致时,语文学科的价值观就会内化为中学生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一致时,中学生的价值观就会相异于中学语文学科引导的价值观。任何价值观都会化为能力的一部分,必须经历主体的实践检验与反馈过程。中学生价值观问题要求教育一方面展示官方价值观的高尚,另一方面展示社会功利性与合理性的一面。在缺乏实践检验的情况下,价值观的影响力取决于自身逻辑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必须遵从人性基本规律。惟有如此,才可能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环境下,通过一定媒介占据主流价值观位置。

作者:徐宁 肖祥彪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第7篇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摘自作者:赖招仁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枑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枒……。”为此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现行的九年义务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教材中,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tomeetyou!”“Nicetoseeyou!”“Howare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模拟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以用:“Hi,Mary!Nicetoseeyouhere!Whatasurprise!”如果学生用:“Nicetomeetyou!”就不够得体,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morning,teacher(TeacherLin)。

2.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iswithgreatpleasurethatIintroducetoyouProfessorWang,presidentofBeijing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isJoan,myclassmate,”“Joan,I''''dlikeyoutomeetmyfamily.Thisismy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关心(Showing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Howoldareyou?Woman:Ah,it''''sasecret.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Howmuchdoyoumakeeverymonth?What''''syourreligion?Whathaveyoubeenbusydoing?Soyou''''redivorced,whatwasthereason?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very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you”.来回答。

5.打电话(Makingtelephonecalls)。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is×××speaking".而不是"Iam×××."说:"Isthat×××speaking?"而不说:"Areyou×××speaking?"。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①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②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1997(2)

③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1997(3)

第8篇

笔者曾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版初中语文课本和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践中,觉得有几处用语似有不当,现将分析列举如下:

1.七年级(下)苏教第四版《三个太阳》一文,P170页倒数第五行“1986年12月28日上午9时正,……”中,“正”应为“整”。文意是在说正好在9时,不多不少,有完整的意思。

2.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都市精灵》一文,P182正文第三行“由于游人稀少,常有鸟儿飞来栖息,最多的是喜鹊和和灰喜鹊。”“喜鹊和灰喜鹊”是并列短语,然“喜鹊”是属概念,“灰喜鹊”是种概念,属种概念逻辑是不可并列的,“蔬菜和白菜”不可并列正是如此。

3.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奇妙的克隆》一文,P230倒数第一行“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这个“句子”,其实只是一个较复杂的偏正短语。笔者认为“手术完成之后”是状语,“用……,让……,使……的过程”中,中心词“过程”前当为定语,即整个偏正短语在这里是不能成句的。把“的过程”去掉即可。

4.八年级(下)苏教第三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P77第十行“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一句中,“所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二解:一是“所说的”;其二是“含不承认”。本句用的是其一。那么“所说的‘可望而不可即’”显然是一个偏正短语,不可独立成句,改为“即所谓……”不知行不?

5.九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囚绿记》一文,P218倒数第四行“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搭配不当。句中宾语“有理由”为动宾结构,然而如果没有将其名词化,是不可充当宾语的。可在“有理由”后面加“的”字便豁然畅通了。

6.高一必修(二)人教版《故都的秋》一文,第三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中,“将近”为“(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之意,“余”在这里指“零头”,显然是超过了某个时间数量。针对同一个对象,两词用得显然是矛盾的。

第五段“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主干为“嘶叫像家虫”,这显然属于主宾搭配不当的病句。根据前后文意,我们可将本句改为“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就合法了。

现在课标要求语文课淡化语法。教材将语法知识编入附录。根据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多老师将其删掉不讲。然而中考高考一直有语法知识的考查,而况语文重在用,重在交际。如果我们置语法知识于不顾,何谈正确使用?如上之例,亦可见一斑。

第9篇

一、借“落花”写友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漂泊无定的杨花,抒发因朋友左迁而生离别之愁的感慨,融情入景,感人心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故友重逢,但飘零的落花象征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多年的流离辗转,友谊更应珍惜。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像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有情人无奈告别,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二、借“落花”写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这道词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无限美景,其所喻的美好人生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词人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构思别出心裁,以无穷的相思之苦,无尽的闲愁之深,推己及人,以见两心之相印,另一方面诉说郁闷之情,相思之苦,闲愁难以排遣,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亦如此花此水,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蕴含其中。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昔日君王今日阶下囚,恰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伤春、惜春的情绪尤为沉重,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诗人伤心带泪地向花儿问询,但花儿却默默无语,乱纷纷飞掠秋千而去。诗人很伤心,也无可奈何。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浑然天成。花儿满天飞过,纷纷扬扬,更显示出一种略带悲凉的闲愁。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三、借“落花”抒写生活的美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让人感叹生活多么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的面画,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恰如一幅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鱼米之乡显得生趣洋溢。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几场春雨,河水上涨,鱼群肥美,勾起读者的想象,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陡涨的河水,跃出水面的鳜鱼。读者可以感受到渔夫在春汛中捕鱼时的愉快心情。全诗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诗人大概也将落花赋以生命,因此写出了富有生机的落花情境。

四、借“落花”表现高洁的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无意苦争春”,凌寒先发,一片迎春赤诚。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读者通过这首词能感受到词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洁的情操。

第10篇

现在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本,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每一课都留下了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好比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而政治课本中的空白,就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把它填满,那里面还有好多内容,简单的不用讲,也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了解思索。很多老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对这些内容,教师需要想出自己的高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新理念,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像今年的黄岩岛,等事件,让学生看新闻讨论,看清美国日本的险恶用心。 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谈到如何培养意志力,如何克服困难等,不需要教师逐一讲解,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针对具体问题谈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到节约粮食时,我们可以搜集平时浪费粮食的材料图片,然后到网上下载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视频,两相对比,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节约的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羞愧,进而落实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上。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房屋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五,联系生活选取恰当案例,针对性强。如初二思想品德课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选的案例是:某消费者新买了一部手机,使用几天后发现手机时常黑屏,而且还总是自动关机,经多方了解知道这是手机的质量存在问题,当时的他非常气愤,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会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讨论分析,既了解了维护权益的途径,又增强了维权意识。从电视、网络上搜集案例,直观鲜活。还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将小品《打工奇遇》片段搬上课堂,学生立即兴致高涨,教师适时点拨:“赵老太打工的酒楼,180元一杯的“宫廷玉液酒”其实是……80元一盘的“群英荟萃”其实是……”这样,弥补了思想品德课内容、形式单一的缺陷,调动了学生的其它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自己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案例,事半功倍。在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我编写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童王某,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批评,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轻松掌握知识。

我们如何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呢?我们必须自始至终都循着学生的合作学习思路,致力于诱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参与每一项合作学习都获得成功。作为思品教师,应该很好地挖掘思想品德课教材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知识本身所负载的研究过程,即案例——理论——案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研究案例中形式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地沟通情景,获得思想品德知识,拓展认知结构,形成学习思想品德课技能和技巧,勇于创新的“小能人”。例如,角色表演的分配都要针对个性、爱好、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有创造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诚互动、和谐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并将知识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打出坚实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插图;中学化学教学;插图设计;插图教学

1.插图的概念

插图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插图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绘画(写生画、简笔画)及图表等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直观图像,具有举例说明、例证、图释、注含义,对正文内容作形象地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插图在教材中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说明和补充,其本身也是教材,是为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服务的,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对教材内容高度概括的体现,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研究、体味图案的构成,揣摩隐含在画面后的深层意义。教科书中的插图的职能在于运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抓住学生的视线,激发他们的兴趣,传达信息,让学生们融入特定感情氛围内。

2.对教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平时教学比较注意图文结合,但教师对目前教材中的插图设计还有不太满意的地方。现在针对插图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2.1插图设计方面

第一,插图教学大体上仍然过于强调绘画语言及审美规律的掌握,而忽视了结合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各类新颖视觉载体的特点,以及主题文案,与现阶段插图所面临的更广泛、更新颖的实践应用相脱节。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环节薄弱,没有综合有效的创新思维方法,难以满足当今各类多变的视觉载体更具体更实际的要求。有些插图不切合当地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和探究方法内容过少。

第三,插图设计的表现技法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电脑及数码技术,漠视传统手工绘画,对微小物体要有放大图,所以设计应清晰、紧密结合课文,突出重点。

第四,插图设计应增加组合图的比重。由几个图合并为一个图,在形式上可以避免单调感,组合图给人以富有层次或整齐美观的感觉,使版面美化,文字简练,节省篇幅。

2.2插图教学方面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挖掘插图的潜在教学功能,并充分发挥它特有的优势。

2.2.1插图的知识理解功能

教材中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化学键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高中必修2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分析这一图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离子键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这种化学分析的方法。

2.2.2插图的激趣质疑功能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8-13(铝与硫酸铜的反应)等生动直观而具有感染力的彩色插图,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化学美的刺激,把学习化学的欲望内化为学好化学的强大动力。还能进一步开拓思维,产生质疑: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原因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不同的金属有哪些不同的化学性质等问题。通过这些质疑,给学生下一步探索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搭建了平台。

2.2.3插图的情感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插图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插图: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将48个铁原子搬到铜表面构成的图像,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2.2.4插图的环境教育功能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一幅“酸雨对森林的破坏”的图片让学生直面了酸雨的“无穷危力”、一张“水华”的图片,让学生猛然间意识到我们每天在使用的洗涤用品竟造成了水中藻类疯长,使水体一片浑浊,带着思索让学生去透视人类面临的其他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使学生知道学好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利于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2.2.5插图的STS教育功能

STS教育强调社会、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化学教材的插图中,同样蕴含了大量富有STS教育功能的素材。例如高中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图4-8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中的五幅子图,这些图片形象逼真地向学生介绍了硅酸盐产品——陶瓷、玻璃、水泥的重要用途。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挖掘,则能让学生品味出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科学与技术对社会进步所凸显的无穷力量,进一步体现出科技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2.2.6插图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的和谐,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生活的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坏、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化学新教材,其间有较多能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的插图。如九年级下册图8-26(金属的回收利用)中铝质饮料罐回收利用,图12-24(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等,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资源,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2.7插图的学科融合功能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音乐棱本教材 教材开发 教材编制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