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咏柳的诗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明媚的阳光将大地渲染得五彩缤纷,北归的燕子衔来了充满激情与诗意的春天。这不,你瞧——
春日里,一切都是那么生意盎然,活力四射!春姑娘轻盈盈地来到柳树边、菜地里、草地上、天空中、田野间、校园内……每到一处,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看,柳树上冒出的新芽好似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努力地向上生长着。那绿油油的嫩叶、飘飘拂拂的柳丝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人自然懂得了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再看那菜地里,金黄的菜花连成片,仿佛金色的海洋,虽说有尽头,但比海洋更富有魅力。温情的阳光照射在黄黄的菜花上,加上微风轻拂,便金浪起伏,恰似那潮起潮落。哟。那几个孩子追逐着几只蝴蝶,一下子却不见了蝴蝶的踪影,正在哪儿着急呢!原来,他们不知道这就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阿!
草地上,各种野花鲜艳夺目,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搞不清用“草海”还是“花海”来形容更恰当。瞧那一片百花吐艳,看那一片万紫千红,深呼吸一下,心旷神怡——这该感谢多情的东风啊!此时此刻,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肯定会从你的脑中蹦出来。
天空中,那一群群有着“春天使者”美誉的小精灵,张开俊俏轻快的翅膀,摇着剪刀似的尾巴,在微风中,在阳光中,斜着身子掠过,唧唧地叫着。它们飞倦了,落在电杆之间的那几痕细线上,凑成了天然的“五线谱”,演奏着一曲曲春天的赞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是吗?田野里,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它们在地上奔跑着,欢呼着;风筝在空中飘飞着,起舞着……好一幅动感的画,好一首撩人的诗!
校园里,同学们都换上了春装,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洋溢着甜蜜。大家琅琅的书声和轻快的笑声让鸟儿静听,让风儿留步,让蜜蜂为之忙碌,让书香溢满校园。
春天是可爱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多彩的,春天更是充满诗意的!我爱你,诗意春天!(指导教师黄自怀)
五年级:邓雨湘
古诗里描述的场景,离孩子的生活有点远,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古诗里的元素和现实扯上关系,引起孩子读诗、背诗的兴趣。比如古诗里的地名、人名就是很不错的素材。
某天嘟嘟在车上翻看《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咸阳城西楼晚眺》几个字跳入眼帘,我赶紧按住这一页:“嘟嘟你看,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在咸阳写的哦!” 嘟嘟顿时来了精神:“咸阳?是爷爷奶奶家那里吗?”我点点头,就此接住话茬把全诗念了一遍,然后讲解诗中意境,再邀请嘟爸和我一起诵读,随即请嘟嘟也跟读,然后我们仨一起念……等我们下车的时候,嘟嘟已经理解并且初步记住了这首和家乡有关的诗。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演诗法:惟妙惟肖印象深
孩子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死记硬背虽然也可以记住古诗,但很快就会忘记,最好还是让孩子对诗作有直观的认识。
女儿问我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的是什么,我教女儿把全诗大声朗读了一遍后,再模仿着老年人饱经沧桑的嗓音,开始绘声绘色描述诗人的心境: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现在年纪一大把,终于归来了……我一会儿或轻抚鬓角或假装捻须表现年老的诗人,一会儿歪着头仰望上方扮演天真的乡间儿童,嘟嘟笑得乐不可支,不断要求“妈妈你再来一次”。我顺势提出要求:背诗一次演一次。现在嘟嘟为了看我表演,经常自发地背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形象传神法:领略诗作之美
有些描绘景色的诗作写得分外传神,这些诗作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因为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领略到诗作的韵味。
在背诵《咏柳》这首诗之前,我跟丈夫先讨论了这首诗的传神之美, “短短几十个字,就能描摹出一幅无比美好的景致,或者准确表达某种心情,甚至一句话或者一个字都那么传神!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女儿听到我们的讨论后,背诗的时候也更加用心,想用她小小的脑袋理解我们所说的“博大精深”。后来,她散步时路过一棵柳树,我指着柳树把《咏柳》吟诵了一遍,再引导她观察树的形态风姿,女儿似乎瞬间明白了我们当日的讨论,大叫:“这首诗写得好美啊!”张继那首举世闻名的《枫桥夜泊》,嘟嘟也是在我对诗中情境的描述中记住的,并且一再表示,以后一定要去苏州,看看诗里的寒山寺,听听寒山寺的钟声……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的语言精练、讲求韵律、感情强烈、节奏鲜明,被选入小学教材的诗歌更是篇幅短小、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了解古诗时,可从“读”开始。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古诗的内涵,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教师在日常古诗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呢?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把字音读正确,是诵读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识字量不多,古诗中的生僻字常常会成为他们朗读的拦路虎。因此,在进行初读时,对于学生拿不准吃不透的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扫清障碍,千万不能成为“白字先生”,以免日后形成错误的印象,闹出笑话。古诗文中往往出现一字多义、同音假借、古今异同的现象,尤其是通假字,会影响读音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应在第一时间予以讲解、纠正。
古诗具有节奏美。这种节奏美主要是靠朗读的停顿体现出来的。在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小学古诗文以五言和七言居多。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其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式,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可划分为“二一二”式,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诗是四拍,其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式,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另外还有“二二一二”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教师应通过指导,使学生作正确停顿,读出古诗所独有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品的音律美。
二、解读――掌握诗意,了解修辞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明白。古诗语言精炼,再加上一些文言词语,使得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生理解诗意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关键字
要理解诗句,有时只需解决一个字,这一句诗便可迎刃而解。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于”是“比”的意思,学生便可将整句古诗理解了。
2.赏析插图
写景的诗句,课本上一般配有与之相应的插图。如《江雪》《望天门山》等。让学生先观察图,然后再读诗,学生便可将诗意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诗,了解诗的修辞是必不可少的。如《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面上是在歌咏柳树,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三千尺”并非真正的三千尺,而是说瀑布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经过解读之后,学生再读古诗,会读得更顺畅。
三、悟读――悟情明理,寻求共鸣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指导学生读出诗的大意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古诗中作者蕴含的感情。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开阔、大气之风。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采用了白描手法,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让慈母真切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出共鸣。
有些古诗的重点不在抒情,而在揭示某种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究,从而有所感悟。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教师在悟读阶段应适当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指导学生仔细琢磨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朝代,走进作者的生活,品味感情。通过控制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可以读出悲、读出喜,读出豪迈、雄壮,读出婉转、细腻。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语速要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语速要慢。
四、拓读――延展积累,润物无声
经过以上三步精心的朗读指导后,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读读相关的作品。此举无疑是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研究兴趣。如先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让学生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景色,接着再让学生读读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可以让学生对西湖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
关键词:审美能力 古诗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提起了小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一般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就是汉字拼音的韵母基本一致,教孩子掌握好这个,背古诗就不难了,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
多读多练是一方面,还有要体会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熟话说,诗言志,所以就要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诗歌内容多为情景交融,无非乐景写乐,乐景写哀,哀景写哀,哀景写乐几种;要多关注其中的词类活用,一般这都是思想感情倾注的关键;还要多了解诗歌的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月的乡愁,秋水的愁怨,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如陶潜的隐逸,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雄奇,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这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根本是要多读多看,了解诗歌的发展演变是深入研究诗歌的重要
方法。
2 联系扩充法
指导朗读,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时下,有些小学生盲目喜欢唐诗,囫囵吞枣,生搬硬读,缺乏感情,没有享受到其带来的审美和陶冶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只从表面上模糊诵读,没有认真思考诗人融入的感情。诗人借助了“明月―霜”来抒发“思―故乡”的离愁,滋生别离故乡别离妻子的情愫,形成“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享受意境美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领悟诗人的写作风格,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唐代诗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不乏饮誉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野的草生长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凭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拂又生机勃勃。这生命的顽强,赋予一种精神,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这些诗人的写作风格,无不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学习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古诗词赏析能力,这个东西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和阅历。最好的做法就是多看多被一些古诗词,多看一些赏析文章,诗话\词话。要赏析古诗词,首先要理解诗词中的语句。这就要写文言功底;然后要理解诗的背景,这就需要一些文化底蕴和对历史掌故的把握;然后要理解和体会诗的意境,这些最靠个人的悟性,和对自然,对社会的领悟。所以,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积累,知识上的和人生阅历上的。
培养小学生欣赏古诗是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以后鉴赏古时所做的知识储备。其中大都是基本的古诗,很简单的,让孩子们对古诗有初步理解。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探索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反复诵读;采用讲故事等多种导入方式;可唱,可画,让古诗课堂情趣盎然。
关键词:古诗教学 新理念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全面陶冶和课外拓展,通过自主诵读、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运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古典诗词教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教学的愉快享受,成为审美教育的平台。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者的共识。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古诗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教法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古诗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教学应如何进行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反复诵读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琅琅上口的古诗尤要重视诵读。在讲授古诗时,教师首先反复吟诵,在吟诵中体会诗的韵味。“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而且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例如:课堂起始:“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很多古诗词,谁来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让大家分享”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
二、采用讲故事等多种导入方式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三、可唱,可画,让古诗课堂情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而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学生自然就有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古诗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增添了浓浓的兴趣。
古诗课堂上,不但可以唱起来,而且还可以画起来。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咏柳》一课,低段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春天的柳树美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诗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诗的魅力无穷。
总之,只有立足语文本体,紧扣文本,指向语文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目的,允许和鼓励学生言说,学生乐于言说,而且能不时得到教师启发、指点、引导、肯定、赞许,其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才能使我们的古诗课堂情趣盎然,情味无限。
新课标明确指出院“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产生强烈的语感。在教授古诗时,教师要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无不情系山水曰摹景状物、陈事言人,无不寄托其好恶之情、褒贬之意。这类古诗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或借议抒情曰而所抒之情亦是丰富多彩。比如,贺知章叶咏柳曳诗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由树而枝、由枝而叶,很有条理,描绘了柳树的姿态,我们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树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诗人本意远不至于此,一番形象描写之后,诗人以设问手法一转话锋,引出了春天这位播撒生机的使者、点缀江山的画师。
三、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诗境。如学习王维的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曳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叶九月九的酒曳,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叶圣陶曾说院“诗歌的讲授,重在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物体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诗意跳跃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富的内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诗词中,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在学习古诗叶题西林壁曳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高空俯视图、远景、近景,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院如果是你身处在这庐山中,会看到什么钥你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钥这是为什么呢钥如何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钥学生在一连串的想象思考中悟出院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
五、引导学生体味情调之美
情调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是由诗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语言艺术。情是诗歌作品的血液,语言是诗歌作品思想流动的外在载体。诗人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他所精心营构的语言来反映、表达。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叶芙蓉楼送辛渐曳一诗,情调凄婉迷人,读来感人至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其中“连”和“入”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诗人因离情萦绕而我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然可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态。同是有情调的作品,因其情感的浓或淡、强或弱,以及阔大或狭小,在语言符号的表现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或格调。试看与晏几道同时代的王安石的叶桂枝香窑金陵怀古曳院情感有不同的向度,但必须真实。真实的情,才能产生富有美感的情调。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古诗实践活动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资源整合; 信息;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71-01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修订后的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加之小学生理解、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枯燥无味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我校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但古诗"文约而意丰",加之以时代久远,又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诗人背景、当时的创作背景,受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局限,小学生学习古诗时倍感艰难。值得庆幸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环境下,所需资料唾手可得。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相关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平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但是,由于古诗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现,而不是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色彩、声音、形体来直接表现的,小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到自己脑中获得直觉的感受,这对于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要思维特点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具较高的要求。而借助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咏柳》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以《鹿柴》一诗的教学为例。王维在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可是这一切,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因此,我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利用网络的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整体呈现的功能,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于是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你方吟罢,我方诵。课堂里,吟育声此起彼伏,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平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平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平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不是吗?走进诗词教学的课堂,更多的教师似乎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悟”,将自己穷其一生参悟出来的成人化的东西,与从参考书上得来的诗意解释、思想感悟等揉成一团强塞给学生,更有甚者,将诗词解释让学生抄、念、背、默,以应对考试……这些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诗词教学的失败,让我们的孩子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何让学生爱上诗词、享受诗词学习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引导自悟,诗意地洞悉诗词视界
朱光潜先生说:“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解诗要在一个字,那就是‘现’,呈现,把诗所描绘的意象呈现在你的心中。”人的阅历、知识背景迥异,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同龄的孩子,个人成长环境、阅读积累不同,对“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悟。所以,诗词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代替学生解读,要着眼整体,关注个体,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更多地产生独特的阅读感悟。
教学《示儿》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大概了解诗句的意思后,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象,让他们自由品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师(设境):陆游4岁那年,北宋亡。颠沛流离中,他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而奔走、呐喊。80多年风霜刀剑,80多年金人肆虐。直到临终前,陆游也没能盼到祖国的统一。风烛残年之际,他有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陆游,请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交流)
生1:嚎芍道,为父一生都想驰骋沙场、收复中原,可惜这个愿望至死也没能实现,我这双老眼闭不上啊!
生2:父亲我今生今世看不到中原收复了,真是让我伤心欲绝。如果有一天朝廷收复了中原,孩子,你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呀!
生3:儿啊,一想到中原的老百姓整天被金人欺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我就浑身战栗,纵然为鬼,我都不会放过他们!
生4: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南宋朝廷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把统一九州大业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怎能不让我悲愤交加呢?
师(推进):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嘱托,化成了这首临终遗言――
(生齐读古诗)
师(点拨):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呢?
生:悲。
师(升华):是啊,此刻,诗人心中怎一个悲字了得。 这是一份壮志难酬的悲伤(一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份爱怜金兵铁蹄下难民的悲痛(二读),更是一份对“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悲愤(三读)。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充分尊重学生,给予自主学习的时空,在角色对话中,洞悉诗词作者的视界。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读懂了陆游为“壮志难酬”而悲伤,为“苦难深重”而悲痛,为“朝廷昏庸”而悲愤……有了这样来自内心的个性品味,才能真正走近诗作,走近诗人,进而走近自己,诗意地洞悉诗词无边的视界。
二、鼓励思辨,诗意地领略诗词秘妙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诗词中的不少字词离学生的语用习惯遥远,还有些字词饱含的意境较为深邃,这些都给学生的品读感悟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提问,大胆求证,对诗词中的传神词句进行发掘、探讨,甚至进行特有的解读和思辨。只有这样,语文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执教《咏柳》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发现。
【学习要求】
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组内分享自己理解的诗句,不理解的字、词、句相互请教,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级讨论。
师(引发):刚才合作学习时,各小组将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在了黑板上,下面我们来讨论。
(针对黑板上的标注,学生发言)
生1:我知道“碧玉”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柳树比作是碧玉。
生2: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这儿是把柳树的叶子比作碧玉,这样才可以打扮大树呢!
师(鼓励):把词语放在句子中来理解是个好方法。
生3:我来解答“一树高”,我觉得“一树高”应该就是一棵高大的柳树。
生4:那为什么不说“一高树”呢?
师(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
(学生暂时沉默)
师(点醒):再读读诗句,注意诗的韵脚,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5:我知道了,这儿说“一树高”,是因为“高”和“绦”“刀”押韵,如果变成一“高树”,就不押韵了。再说,从音律的角度来说,“高”字属阴平律,可以拉长声音,纵情歌唱。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去解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内化。即使学生学有所困,教师也不用急着轻易告知答案。质疑思辨,看似激烈,实则诗意,坚持不懈,相信学生收获的将是相伴一生的学习能力。
三、诱发创想,诗意地鉴咏诗词意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儿童好奇心特别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喜欢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的课堂要提供学生创想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绿”可谓神来之笔。据考证,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曾先后多次修改,最后才选择了“绿”。如果把这些曾用过的字直接告知学生,无疑剥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基于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在创想实践中感受“绿”字的精妙。
播放一段江南春来时的美景。
师(要求):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你来写,除了“绿”,还会用哪些字?
(一时教室内兴奋异常,学生先后说出了吹、过、来、抚、到、入……)
师(趁势):将这些字放进诗句中读一读,比一比,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
生1:用“吹”只是说明春风吹过了,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感觉不到,而“绿”让我感觉到眼前就出现了很美很美的绿色,很舒服。
生2:“过”字,让人感觉春风像个客人,一来就走了,而“绿”就感觉春风姐姐在这儿住下来了,而且把这儿打扮得很美。
师(鼓励):你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从一个“绿”字,就读出了色彩美、变化美。
生3:用“来”比刚才说的“过”好一些,但我觉得也没有“绿”好,这个“绿”让我觉得春风姐姐像个魔术师,它一来就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深入):读着这个“绿”字,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4:桃红柳绿。
生5:春色满园。
生6:生机勃勃。
师(点化):真会读书,一个“绿”字,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王安石反复推敲,定下的这个神来之笔“绿”字也让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句,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1)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古诗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珍贵而独特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背诗,比如:《春晓》、《梅花》等。
父母带我外出游玩时也用诗句给我讲解一些景物。记得有一次,我来到泰山,站在山顶望着那些矮小的群山,看着脚下泰山的秀丽,想到了杜甫的这首《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描写这时候的泰山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学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也明白了它们所蕴含的奥秘。
古诗犹如一个摇篮,在它的呵护下,我逐渐成长。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滑旱冰,常因为不熟练而摔倒了无数次,就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听到了旁边一个小朋友正在背诵的古诗:“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想要学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来,迈起步子,又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古诗的花朵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田 ,而我们中华儿女们歌颂着古诗。
古诗同我一起长大,它净化我的心田,培养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驶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诗鼓舞着人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品质。我们在古诗的长河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就像泥土对植物的滋养一样。
现在,古诗已成为人们必须要学习的知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呼喊:古诗伴我成长!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2)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3)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一、溯本索源,探寻教学经验
从古到今,诗词的教学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教学意旨、教学环境,教学指向下的教学意义也就有差别。在中国传统的诗词教学中,吟诵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古诗词,又能让他们逐渐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美学的角度看,吟诵可以使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表现,从而渗透到灵魂中去。从创作角度看,吟诵是创作诗词的方法,“新诗改罢自长吟”,古人在吟中酝酿、推敲、修改、创作,吟是“情动而辞发”,吟也是“披文以入情”,吟诵是古诗文溯源性的学习方法。从声韵学角度,现代汉语,字音一般不表义;而在古代汉语,字音则具有表义的功能,因此吟诵也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而当今古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朗读或朗诵方法。当然,朗读(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读者和听者准确地把握每个汉字的发音,也便于把字音与字形进行清楚的对照,对于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贡献颇大。朗诵和吟诵各有所长,不可替代。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朗诵在表现诗词的韵律、平仄、篇章结构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吟诵以浓厚的音乐美、独具的表现力,在教学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比较显著。
二、吟诵为本,提升诗性素养
(一)把握诗句,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起伏变化的平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韵律,富有音乐美。诵读诗词的首要是准确地把握停顿与节奏。一般来说,多按表音节奏划分,少按表意节奏划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发现规律,加强训练。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有“二二一二”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二二三”节奏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在读出节奏时,也要把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以体现出诗词的音乐性。
(二)因色求声,吟出乐感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对古诗词鉴赏强调两个重点:诗词的“声”与“色”。要让吟诵依“色”行“声”,“声色”并茂,则应遵循“平长仄短,韵长入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律。
1. 平长仄短,运用规律。如在《咏柳》吟诵中,“高”“绦”“刀”这几个韵脚,是平声字应拉长;而仄声字要短促,“玉”“出”两个入声字后可加上衬音,“绿”可吟成“lù”,“下”“叶”“二月”“似”等字要强调。
2. 依字行腔,灵活处理。如《回乡偶书》吟诵中,首句“家”“回”字应延长,突出思家心切,步履沉重;次句“音”字拖长,“无改”稍快,紧接着送出稍微拖长的“鬓毛衰”三个字,让乡音不变与鬓毛之变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见”字音高略有提升且有力度,“识”字急促;末句,可一反常规,将“何处”的“处”(仄声)字延长,以表疑问,“来”字加颤音延长,以示诗人内心深藏之苦楚。
(三)定准基调,诵出意境
1. 把握感情,定准基调。大部分诗词感情基调比较清晰,便于把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读出喜悦的语气等等,这一些通常在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时学生就有所体验。而有些古诗要比较深入,才能把握其中情感,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时,要么进入不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么任由这种伤感泛滥而显得过于悲凉。李白送别孟浩然,其昂扬向上、乐观自信的送别之情是“伤而不悲”,整首诗押“ou”韵,韵律大气、豪放,昂扬向上。所以,让学生吟诵这首诗,在音调处理上就要指导他们吟出这种略有伤感却并不悲凉的情感。
2. 想象补白,入境悟情。古诗词言简义丰,字里行间留有空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白,通过文字符号的转换,在脑子里再现诗词中的场景,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如《江雪》一诗,学生初步读懂诗句意思后,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样的“雪”与“江”。让学生明白诗中未见“雪”字,但透过飞鸟远遁、行人绝迹,那铺天盖地的大雪,凛冽逼人的寒气,已然在脑里眼前。而“江”中,一叶扁舟,一身蓑衣,一顶斗笠,悠然独钓,一种凛然无畏形象更跃然纸上。这样,调动“眼―脑―口”多感官学习,让吟诵搭上想象的翅膀,让想象丰富吟诵的意境。
(四)与时俱进,提高成效
古诗词年代久远,吟诵时如何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1. 古为今用,因地制宜。由于古代没有录音技术,古音难以完整流传下来,因此我们无法也无需用所谓的“古音”去吟诵。我们主张学习吟诵要与时俱进,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进行。有时,可以利用方言来吟诵,因为有些方言还保存着入声、浊声母、尖团音,甚至保存着中古的韵母系统或声母系统。如东南地区,使用闽南语教学吟诵,更能表现出诗词的押韵,彰显出特有的韵味。
2. 吟唱结合,创编诗曲。广义的吟诵还包括吟唱,就是较吟咏更接近歌唱,有一些吟唱是依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谱编写的,或是创编具有吟味的新曲调,可为数很少,不易学习。现实中,不少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自己的偶像演唱过的歌曲张口就能哼唱。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尽管较多学生还未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歌词却能熟记于心。受此启示,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根据古诗词填词的流行歌曲,借鉴其旋律中透露出来的起伏抑扬的节奏。可以想象,当学生配合着乐曲《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吟诵《水调歌头》时,那声音自然会像音乐一样脍炙人口了。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诗是有声的画”,具有意境美和图画美,是陶冶性情,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优美动听的古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开课时就用哀愁凄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动情的情境描述,把学生带人到一个宁静、寒冷、凄清的意境中。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此时正与诗人一起在深秋的夜晚,听着悠远的钟声,站在船头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人情人境,体会游子思乡之愁,感受意境的凄美。这样,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悟中诵读领会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是基本方法;整体感悟,悟出诗情、悟出诗意、悟出诗韵连基本原则。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非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教育艺术的理想境界。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联系拓展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将古诗诵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送别”的名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激发学生新一轮的诵读热情。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练读、看图会意、品析美读,通过交流获得对古诗的朦胧理解。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提高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想象人境法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青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引导学生紧扣这设同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悟。在情中演。我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让学生初读这首诗后,告诉学生古诗也可以谱上曲子演唱的,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由梅艳芳演唱的歌曲《静夜思》,让学生跟着唱,学生兴趣极高。看着学生陶醉的样子,我应势利导:“我们也来为《夜书所见》配上曲子吧!不过,配曲之前,必须先理解诗的意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不同版本的诗配曲《夜书所见》便“出炉”了。曲调五花八门,有儿歌《我们的田野》,有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还有……在学生起伏的歌声和不断的笑声中,学生不但熟记了古诗,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中之情、青外之意,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中“灵秀”起来。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一)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出示了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的。
(二)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我娓娓动听的描述诗的意境,再配以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使学生似乎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了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到了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一)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古诗教学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我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二)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古诗教学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的。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一)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破文入情,缘情融情,。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意读全诗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访谈、遐想、推敲,这样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我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