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石潭记朗读

小石潭记朗读

时间:2023-05-30 10:0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石潭记朗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石潭记朗读

第1篇

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

1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学习语言,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主要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寓情于景,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借景抒情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2 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景象干变万化。“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设宴的快乐。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与民同乐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中让学生体味作者快乐后的崇高的爱民情怀。学生对作者崇高情怀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初中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2篇

一般来说读古文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方法。粗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的任务是划分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使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知道文章写了什么。精读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它的任务有二:一是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具体来说粗读有这样两种方法:

一、导读

一般来说,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了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导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同时注重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如果学生不去搜集有关东晋时代的背景和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将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译读

译读是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译读时最好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考查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大意。也可以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置了作者在家乡求学时是如何做的、作者远赴他乡求学时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讲授《核舟记》时让学生做用白话文讲解核舟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顺序等练习。这些问题和练习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精读也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诵读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古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文章比朗读文章的效果要好,更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在诵读之前,要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分好节奏、把握准情感,从而为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味道的。

二、想读

古人作文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的文章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古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品读出文章的美,就需要让学生想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展现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与作者一同去寻找小石潭,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美好的画面;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对照西湖冬日雪景图,边读文章边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种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意境美。这些经过学生想象和拓展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也更热爱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比读

比较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品读。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我就让学生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阅读:同样是写景抒情的文章,两者所抒之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小石潭记》通篇写景我们也说它抒情等等。学生经过比较阅读自然会发现同样是写景抒情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我也让学生将之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诗歌与文章就三峡景色描写上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三峡》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习读

习读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锻炼。完成这一转化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和练习,并且对学生所进行的训练和练习最好是在比读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在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读之后,会发现写景抒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做这样的联系:描写一段景物,分别使用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第3篇

原题

(2009・南京)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问,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江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裂缝。③掉:摇动。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盼一组是( )

A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 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 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 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 或以钱币乞之

C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 皆以美于徐公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4 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5 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解读:这道试题的出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文一体”。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历来都是分块考查的,前者侧重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含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点。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无疑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都描写了‘水”’的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显然。这种“诗文一体”的阅读方式增强了考查的综合性,提高了试题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因此,这类试题较为适宜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使用,而对文化教育欠发达或薄弱的地区应慎用或不用。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的,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是在每节课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只有适度,才会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小石潭优美的景,结合文本对小石潭的描写,谈一谈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语言描写出来,并说一说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写加深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者与闻一多先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思考,使学生在词句的积累以及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更好地品味闻一多先生的品质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径通幽,较好地把握了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作业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初中语文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以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使语文很多作业都可以当堂完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扩展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如在《晋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展现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但是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品读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视频中。

2.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还要注意尽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想象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思考,出现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过滥的情况。教师除了关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之外,不要忽略了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人机对话削弱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总之,教师要想让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高效应用,首先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其次教师要摆正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位置,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辅助作用。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容宾.新课本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之我见[J].

[2]岳小林浅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

[3]张桂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源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跨越此种差异理解文章字句对初中生而言有着较高的难度。为了克服此项问题,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来讲,其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引入,除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益处之外,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和初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要意义值得教师多加关注。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与其他课文相比,文言文的特殊性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理解字句的时候,面临古今汉语差异的阻碍,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下。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学生很有可能会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兴趣也会直线下降。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作,通过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来增强学习兴趣,具体策略如下所述。

(一)创设情境,利用讨论及合作来降低古汉语的理解难度。情境创设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高效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重视情境创设环节,还必须结合文言文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策略,以达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目的。以《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这篇文言文为例,出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境的考虑,教师可在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之后,采取下述做法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概括一下《江雪》(作者同为柳宗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首诗朗朗上口,但究竟传达出何种思想至今仍有争议。所以,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就会出现分歧,也正是因为分歧的存在,每个学生也都有了参与讨论的兴趣。其次,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比如,诗文后两句中的“孤”和“独”应如何理解?其中是否另藏深意?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小石潭记》教学的方向,避免学生的讨论偏题。再次,教师可对《江雪》的创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把握柳宗元的写作特点。最后,将话题引至《小石潭记》,正常展开教学。以上做法有助于学生顺利融入情境,在《江雪》的铺垫下,《小石潭记》的理解难度将大为降低。

(二)引入竞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重燃学习热情。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初中语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一种内容枯燥、过程乏味的印象。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不妨大胆摒弃传统教法,积极引入竞赛,利用此种活动形式新颖等优势,来吸引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对于《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下述不同以往的策略:首先,以性别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形成带动效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可为两组后期的对抗奠定基础。其次,选取一段恰当的音乐,要求两组学生分别跟着音乐节奏朗读课文。男生和女生对于音乐、朗读的理解存在很多差异,但并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所以,男女对抗实际上也是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最后,教师依次点评两组的表现,并从两组中选出优胜组给予奖励。教师点评需中肯、客观,以免打击学生信心和积极性。给予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兴趣的维持。这种竞赛可以消除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使得学生在合作、对抗的过程中主动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全面把握文章思想。上述做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从学习中获取更佳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兴趣的增强很有益处。

(三)借助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W习的乐趣。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加以锻炼,为此,教师需在授课中做到“少讲、多练”,其中,“少讲”是指教师不应面面俱到为学生做全面讲解,而“多练”则是指教师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枯燥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未发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朗读与背诵于他们来讲就是纯粹的负担。为了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教师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以此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此有关的资料并整理成PPT。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由每组组长进行成果演示。这样做可以利用任务的驱动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合作,再加上实践具有锻炼作用,以上做法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成果带来的快乐,有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与增强。所以,实际的文言文授课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加以调整,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应对古汉语理解难度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改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11):93-94.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爱学、会学,提高语文整体成绩。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中学课本还保持适当的文言文的比重,其意义就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与的写作能力;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但是,有些学生感到文言文很难懂,枯燥无味,因趣。而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意见。 一、以信心赢回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厌弃文言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学习缺乏自信,一开始就把文言文放置在一个求之不得的高台上。记得去年我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时,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以“语文”为话题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当同学们谈到有关语文学习兴趣的问题时,有不少同学都说“我喜欢语文,但又怕学文言文,听说文言文很难学的。”试想,同学们还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产生了畏惧,心中有了“学不好”的暗示,下次看到“之乎者也”之类的篇目时心中自然就会产生叛逆。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文言文并非我们同学想象中得那么难学,只要有信心,掌握好方法,一定可以学得好的。 二、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文言文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范进中举》,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三、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应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对其加强朗读指导,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扫除疑难,字词读音的障碍。然后,试着用铅笔划出文句的停顿,并试着反复朗读,直至读通、都顺为止。对于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文言文,有些像看天书,感到茫然无措。教师宜多采用范读的方式加以引导,必要时还可选用带读的方式,使其学会起步,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加强、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结合师生评议,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树立其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即兴创作表演,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后,课后布置学生准备,六人一组,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内容,写成表演剧。在小组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下节课上台进行竞技表演。任务布置后,学生积极准备。果然,通过表演、评议,学生的学习兴致空前高涨,对该课的思想内涵也逐渐明朗起来。 五、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仅以《小石潭记》为例稍加说明。 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 六、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与今天的一般写作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那么,如何缩短这段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产生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论语》。

[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作用 激发 配置 有效 开拓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 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 作业方式变革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感知力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带给学生感官刺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帮助。如在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则学生可能无法看清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学生吃惊的眼神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视频、音乐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另外,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文本的景物描写强化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攻破学习的难关。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促进了作业方式的变革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学科带来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为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可以当堂完成语文学科的很多作业。多媒体课件对课堂进行了延伸,开阔了学生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些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要适当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2.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工具地位。教师还要注意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想象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及独立思考完成语文能力的提高,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思考,导致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过滥的情况。教师除了要关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之外,不能忽略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让人机对话阻碍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总之,要想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高效应用,首先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其次要摆正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位置,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促进作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必将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积极思维,唤起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大,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充分提高。如教学蒲松龄的《狼》时,由于故事性极强,课前笔者搜集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图片,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热情极其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情节后,再现原文,结合原文进行疏通理解,这样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文意。

2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利用图像、声音、色彩,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重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课本的注释密密麻麻,学生一看就产生畏惧情绪,怎么能记得住啊?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词。笔者将这篇课文的实词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觉得既新奇又好记,学生在随意的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难点。

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它以作记为名,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笔者综合运用录音、投影片等电教媒体,通过投影片画面,加之动人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壮阔背景,体会作者那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生就能对《岳阳楼记》这一名家名篇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3 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笔者给学生展示播放了柳宗元的有关介绍,写作背景以及相应小石潭的图片,在情文并茂的感染下,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描写景物的特点及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接着展示小石潭竹树环合的凄清景象的图片,随之抛给学生拓展练习:如果你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多媒体能够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情感体验 阅读思维

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赋予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成为阅读课堂的新要素。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坚冰,这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新的举措。

其实语文课堂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颇具匠心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进而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面部。这是文学作品常态的手法;而《背影》,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镌刻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缩影。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不顾艰难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只局限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在教《小石潭记》时,若画一幅描绘小石潭的投影片或者简笔画,那小石潭的方位、概况、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辅助多媒体将文中的色、形、声结合,就会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指导学生分层阅读

阅读可以分为默读、朗读、熟读、品读几个层次。默读,就是让学生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而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熟读,就是让学生反复咏诵,从细微处探究文章的内涵。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感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翱翔;品读,就是要让学生感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沉淀的修养、思想、观念转化为自身的素养。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引导对象细化为学生的全部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研读文本,体悟作家的情感思想。学生阅读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如学生学习《再塑生命》时,让学生通过模拟是从失明,体会海伦・凯勒其中的诸多不便,是谁让她重塑生命?是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让海伦认识了世界、爱和被爱。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当海伦遇到困难时,不是责骂,也不是放弃,而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带领海伦走出困境。

四、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如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研会、演课本剧、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扮演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学生们很快融入活动中,一个个情绪高涨,精神抖擞,把皇帝的爱慕虚荣、昏庸腐朽、荒废朝政,骗子的阴险狡诈,大臣的虚伪、愚蠢可笑、阿谀奉承,百姓的胆小怕事,小孩的诚实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探讨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学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还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和研究的能力。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汁,抓住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系列性,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一种是有学生提出,应该特别给予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

三、讨论辨析

讨论辨折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素,让学生留有余地去回味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四、总结升华

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有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个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在新形式中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五、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据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也总结出了“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步教学法。现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第二步,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第三步,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步,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第1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意境;以说促写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愈浓,观察就越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

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了这些事物,是静止的画面,学生看后没什么反应。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画面符合课文内容吗?如不符合,该怎样具体设计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心中的小石潭,他们各抒己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设计画面,老师综合后,出示带有动画的小石潭课件,学生激情高涨,尽情地领略小石潭的优美风景。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审美情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创设意境,增大课堂容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共鸣。

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这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