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

时间:2022-05-04 16:1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学期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改革 三学期

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规模急速扩大的今天,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纷纷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施改革。其中,学期制的变更是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部分高校勇于探索,突破中国传统的二学期制模式,推行新的学期制。三学期制是高校普遍采取的学期制改革模式。

一、何为“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是指把一学年分成“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在保持原有的教学周数和假期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原来的两个长学期的教学周数,并将其压缩的长学期周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短学期,形成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的学期模式[1]。在推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中,两个长学期一般安排理论课程教学,短学期主要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当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和两学期+暑期学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主要采取第二种模式。我校选择的是第一种模式,即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度。就是把一学年分做“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有二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

二、实施“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推行三学期制,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范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短学期”的教学安排,能更好地处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更有利于集中实习和实践环节的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和选修类课程,还可以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参加更多的讲座和比赛等。

2.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短学期的设置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当中,产生教研反哺教学的良好状态。短学期小学分课程的开设也可以促进教授更多地给本科生授课。

3.促进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

现有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学分数偏多且内容陈旧。通过短学期的设置可以缩短课时数,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利用短学期开设更多的课程,增加学生选课机会,有利于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

三、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的落差

三学期制在我校实施三年来,效果非常明显,但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愿望和现实状况还存在差距。从三学期制主要的优点上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生,选择与自主;教师,提高与交流;资源,提高利用率。下面通过对近三年来我校三学期制实施的跟踪调查来探究三学期制的实施效应和预期目标的差距。

1.学生,选择与自主。

虽然三学期制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和课外实践,主动充实自己的小学期生活。有将近16%的学生小学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上网娱乐。可见,对于这部分没有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小学期无疑是一种假期的延长,时间的浪费。由于三学期制的实施,学校并没有完善的、相应的保障体制,小学期内并没有设置充足的讲座、科技活动和竞赛供学生参加。光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2.教师,提高与交流。

三学期制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教师可以相对灵活选择教学时间,这样有了更充分、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原有课程的课程缩减以后,将会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冗余,也给教师提供更为集中的教学时间。但是,调查发现,有18.2%的教师在小学期期间主要照顾家庭和放松休闲。还有1.2%的教师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可见,部分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小学期的空暇时间,甚至对于某些专业的老师小学期反倒更加繁忙。

3.资源,提高利用率。

理论上,对于传统的两学期制,三学期制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问题。在实际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改革后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小学期,课程资源、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等非常有限。小学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不够丰富,小学期是以选修课为主的,并没有明显起到缓解资源压力的作用。预期中期待小学期可以邀请更多的校外、国外专家做讲座,实际上现在的讲座数量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再加上课程课时被压缩,但仍旧采取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师也没有及时修改教案,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知识。对于某些较为基础的课程来说,课时的压缩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考试周的缩短让学生们的考试压力加大了。

四、“三学期制”实施的实际效果

我校实施“三学期制”已经有三年的时间,由于新的一项改革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协调来推进,一开始的实施效果和预期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实施初期,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对于学期改革都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对于假期缩短,暑假开学较早,短学期各个学院学习量松紧不一,学生难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因学时减少带来知识不能很好消化等问题难以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小学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接纳。

从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短学期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更加趋向于合理,短学期主要时间用于上网休闲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了更多的讲座,短学期有更多的学生将时间用于参加讲座或科技创新类活动,由2010年的8.83%增加到2011年的14.5%。学生对短学期学习量的满意度和对实验/实习环节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86.06%增加到2010年的89.18%。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课程更加丰富,更加适合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虽然短学期期间不同学院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差别,但用于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数量在逐年增加。可见,教师也在适应三学期改革带来的改变。

学校在小学期的配套在逐年完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上更加科学、合理。在2011年所调查的学生中,有77.71%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课程现有的学时数,可以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在2009年调查中有83.7%的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在2011年有89.7%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

可见,虽然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多方面的差距,但是从我们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在逐渐适应三学期制改革,并且已经有了相当的效果。

五、对于“三学期制”改革继续推进的建议

针对现在出现的问题,为获得更加好的实施效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三学期制的宣传力度,加快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现有学期制度的适应性。

任何一项改革的初期,大多数人都会不适应。现在我校仍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实施三学期制没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学生对于三学期制实施的原因更加清楚,变被动为主动,不要一味抱怨三学期制带来的变化,而是要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积极适应变化,并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课时的压缩,必然需要改填鸭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院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调整教学计划,教师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继续加大力度邀请企业的或者有工程背景的专家、工程师或者领导来学校教学、开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的知识,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更早融入社会的机会。

4.明确预期目标,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理论课老师主要负责长学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课老师主要负责短学期的实训,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对老师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5.学校继续完善三学期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后勤方面的保证,还有教学硬件、软件方面的保障,学生学业指导方面的保障,等等。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状况,尽量多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来学校做讲座,充实短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鼓励本学校的教授在短学期给学生开设课程。也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只有在多面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六、结语

三学期制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内容,可以给高校注入更多的活力因素。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建设和完善。学校不仅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配套三学期制,还要督促学院抱着积极的态度适应三学期制的各项变化,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学院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涯的专门指导,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高校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一、引言

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处处都有教师的身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无从体现。当今社会已进入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爆炸是其主要特征,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为此,当前许多高校先后进行了学期制改革的尝试,开始实行三学期制,试图把推行学期制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有效变革。为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我校也适时地调整了教学模式,自2013年9月开始试行“三学期制”教学模式。通过这项教学改革,旨在解决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科研素质的增强”“学分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科优势整合”“边缘学科的融合”等各个教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部分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学期制改革以来的经验表明,“三学期制”虽然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弊端,但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尚需解决很多问题。正如文献[3]指出的那样:“三学期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两学期拆分为三学期那么简单”。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些已经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实践表明,实行“三学期制”会给现有的教学资源分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体系、教务管理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影响,只有根据本单位实际教学条件,主动开展教学改革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根据贵州大学办学实际,分析了高校实行“三学期制”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做了分析。

二、实施“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三学期制”缺乏广泛、统一和科学的认识,导致师生有抵触情绪

如果说任何改革都会碰到障碍,那么实行“三学期制”首要障碍当属师生的思想认识不统一问题最为严重。高校推行“三学期制”的根本目的是在短学期中开设大量选修课,这些课程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也丰富,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然而,要保证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那么原先的专业课时就势必会被压缩,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精简教学内容,重新编写教案和课件。平心而论,这的确会给教师带一定的工作量,这是某些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某些专业(多为文科类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本来就不多,而国内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中对教师工作量一般都有要求,如果达不到规定工作量,则不予评定上一级职称,这也成为三学期制不被欢迎的又一原因;再者,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目的之一是要在正常的两个长学期制中解放部分教师,使他们集中一段时间授课后有更多时间搞科学研究,然而这一良好愿望被某些教师理解为“压力”而非动力。此外,对于教务管理者而言,为同时协调和配合好“三学期制”和“学分制”教学模式,需要经常“加班”,尤其是在某些配套制度还未成熟前,这些“经常加班”的教师没有在物质上得到相应报酬。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也似乎可以理解。

2.对“三学期制”内涵理解不足,做法僵硬

目前,高校实行“三学期制”普遍做法是推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度”,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和多元,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能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以课程设置为例,“三学期制”下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根本内容,而课程设置与各专业具体特点有关,需要根据专业发展及需求科学设置。但从贵州大学目前试行阶段的课程设置做法来看,似乎对这一内涵理解有偏差。比如,各工科专业几乎都齐刷刷地把原实践实训课程挪到了暑期短学期中了,这一做法明显太过僵硬。诚然,“三学期制”中的短学期的确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达到切实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为目的的,但必须建立在顾及学科完整性和保证原有学期制的优势不丧失的基础上进行,某些课程及配套实训课程必须是连续的,不能将其拆分为两个或几个时期进行,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难以适应“三学期制”下学时压缩带来的冲击

“三学期制”对课程学时数压缩是常态化做法,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否则教学效果必定无法保证。据笔者所教授的两门专业课程《测量平差》和《大地测量学》来看,两者分别从原先144学时压缩至现在的64学时和48学时。两者都是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需要与高等数学一样,做一定的课堂练习才能够完全掌握,而在学时大幅度压缩条件下,已不允许有课堂练习,大量练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外完成,结果是这两门课程结束后试卷测试不及格率骤然上升。

4.“短学期”中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及手段

虽然“三学期制”是一种弹性学期制,各高校在实际实行时做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在短学期中开设一定数量的个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但问题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个性的专门人才,而是对人才接受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一定要求,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践行“三学期制”时,必须同时在开设多少课程、开设什么课程上多下功夫去研究。贵州大学目前正在试行“三学期制”,这一改革是建立在原“16+2”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所谓“16+2”即在两个长学期制中,将最后两周定格为实践周,所有理论教学活动都必须在16周结束。同时,还通过开展院校两级“SRT”项目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笔者以为,这些做法是好的,要继续保持,但是还不够。除此之外,短学期中,还应专门开设一些必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或邀请相关专业领域学术专家或企业家走进讲堂做讲座来强化这一目标。

5.教师科研素质低,科研积极性不高

贵州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已明确提出办学目标,那就是要在若干年后,将贵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领军型大学”。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缩短贵州大学与国内各名校之间的差距,而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提高每位教师的科研素质。然而,从贵州大学目前的科研业绩来看,还远没达到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甚至中流大学也够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科研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贵州大学一直以“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口号,但笔者认为,过去是过分强调“立足贵州”啦,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仅在贵州获得推广并取得奖项,而且这类成果也并不多,但在全国推广的成果太少。如今,贵州大学已于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211”大学,因此,“贵大人”理应有更宽广的视野,将自己的科研目光直接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只有科学大视野,才能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目前,贵州大学科研激励制度还不完善,这直接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例如,在推行全校大学生 “SRT”项目之初,“SRT”项目的指导,教师虽然付出了许多精力甚至有时还有物质支出,但这部分工作量却得不到学校认可,更不必说报酬。

6.教务管理水平不高,后勤保障不足,协调工作不到位

高校实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改革,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理学期设置,不断凸现出制度变革的灵活性,改革两学期制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与高校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一脉相承,是一个有机整体。可见,“三学期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仅涉及到高校教学实验条件、专业师资队伍,而且也涉及到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同时实行“学分制”和“三学期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目前,贵州大学由于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所以在应对选课制所带来的问题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然而在“三学期制”下,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教学资源将直接关系到这一制度的实行效果,全体教务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这一制度改革对原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层影响,适时调整工作方式,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改革,保证“三学期制”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三学期制”是一项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包括气候、教学软硬件资源、学科特点等客观因素,也涉及到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水平、后勤保障等主观因素,它不仅仅是学习时间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教学改革工程。高校在实行“三学期制”时,教学者一定要从本单位办学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全面分析主客观原因,努力克服改革中的障碍,为“三学期制”的高效实施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洪树琼,余莎,代卫东.高等学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16.

[2]徐永辉.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47-48.

[3]孟瑾,林夏珍,徐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66.

第3篇

高校的学期是高等学校教学年度的分期,也就是对一个教学年度进行的若干阶段划分,是上课时间的一个单位,每个学期有相应的开学时间和放假时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学期制,不同的学校也实行不同的学期制。由于中美两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高校学期制度的差别较大。

1 美国高校学期制度

1.1 美国高校学期制度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在行政管理上具有高度自主权,各学校执行的学期制度(Academic Calendar System)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美国高校采用的学制是学期制(Semester System)和学季制(Quarter System),学年一般从当年的8月末或9月初开始至次年的8月结束,但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安排一个学年的注册、教学、毕业等事务。如果细分的话,还有像Trimester、Mini-semester等,但在美国这些都是学期制的改进或补充形态。

1.2 学期制(Semester System)

这种学期制是美国大学最常用的学期制,大约有60%及以上的高校采用这种学制。学期制(Semester System)中一个学年分两个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每学期制15~16个学习周。秋季学期(Fall Semester)一般是从8月末到12月末圣诞节前,春学期(Spring Semester)从1月初元旦假期后开始至4月末5月初结束。学期制的学校也有暑期课程(Summer Session)的安排,有的大学也叫夏季学期(Summer Semester),大约有几个学习周,学生可自由选修暑期课程,也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或休假。

如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实行的是学期制。从该校2015―2016学年的安排来看,秋季学期从2015年8月24开始上课,至2015年12月18日全部结束;春季学期从2016年1月5日开始至4月29日结束,大部分的课程都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该校还安排了暑期课程,为期6周至10周不等。很多学生会利用暑期修学分、实习、打工。

1.3 学季制(Quarter/Term)

美国高校采用学期制较少,大约有20%左右的学校采用。学季制是将一个学年划分为秋季学期(Autumn Quarter)、冬季学期(Winter Quarter)、春季学期(Spring Quarter)和夏季学期(Summer Quarter),每个学期大约为10周左右的时间。秋季学期是9月至12月,冬季学期是1月至3月,春季学期是4月至6月,夏季学期是7月至8月。

采用学季制的学校大部分在美国西海岸地区,包括Oregon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tanford University,Universities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Merced除外)。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实行学季制。从该校2015―2016学年安排来看,秋季学期从2015年9月21日开始到12月11日结束,冬季学期从2016年1月4日开始到3月18日结束,春季学期从2016年3月28日开始到6月8日结束,夏季学期课程从6月20日开始到8月13日结束,在学期中间会安排各个学期注册、成绩确认、授予学位等事务。

综上所述,美国大学的各种学期制度各有利弊。学期制的每个学期上课时间相对长,学生可以较深入地学习课程,每学期还有一周左右的复习时间学生们可以获得较高的成绩,同时与任课教授们进行更好的交流。相比之下,学季制上课方式比较紧凑,学生们需要在10个左右的学习周修完3~4门课程,而在学期制的学校在15个学习周修完同等数量的课程。因此,学季制学校学生课程成绩不能等同于学期制学校学生成绩,不能获得同样的GPA,需要按一定比例折算才可以。但从学生经济负担角度来看,学季制的学校学生一年可以分三次交学费,而学期制的学校需要分两次交,因此,经济压力相对小一些。

2 中国高校学期制度改革的尝试

2.1 中国高校学期制度

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实行的是教育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规划管理和监督高校事务的管理体制。中国高校分别由各部委、地方政府对口管理有关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各级主管部门指导高校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管理监督高校的相关事务。因此,中国高校学期制度的安排上自主权相对弱一些。

中国的各类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一年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从8月末9月初至隔年1月中下旬,第二学期从2月末3月初(依照农历新年的日期决定)至7月。每个学期一般安排20个教学周(包括教学实习和期末考试时间)。中国高校学生在校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全国高校开学与放假时间也比较统一。

在每个学期的安排上,严格规定从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只要是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所学内容是一致(除校选课),这与美国高校学生自主选课方式也不同。因此,中国高校学生入学与毕业非常有规律,除极少数学生,都会在学校规定最低年限内毕业。

2.2 中国高校学期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高校于1999年起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高校规模也随即开始变得庞大起来。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高校开始了包括学期制度在内的教学制度改革。

在学期制度的改革中,大部分中国高校采用的是“三学期制”,也就是“二长一短”学期制。这种三学期制将一年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从9月中旬开始到春节前两周左右结束,第二学期从2月末开始到6月末结束,第三学期是从7月至9月初之间。这样使原来的教学安排时间变紧凑,增加每天上课时间,如原来每天的10节课变为12节课等,寒假长度保持不变,延长暑假长度,也就是将原来的暑假变为第三学期。从课程安排上来看,第一、第二学期的主要课程安排计划基本不变,增加了第三学期教学内容。从各个参与改革的高校情况来看,有的学校第三学期主要安排公共选修课程、前沿型或交叉型课程,这类课程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只需要对内容有了解就可以;有的学校则安排了实践课程、科学研究等内容,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或学校实验室进行相关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安排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开放课堂等内容。

国内高校的学期制度的改革有其积极的意义。首先是高校进行学期制度改革以后使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期制度的改革,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高校实施三学期制为主改革,为以后深入进行学期制度改革提供经验,从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方面提供更多经验。

但这种改革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种是,学期制度的改革流于形式,只是教学时段上有了变化,而在教学内容与效果上没有变化。如:一些高校第三学期课程是强制性的,因此,出现一个多月“对付点到、对付作业、跟老师求情、跟分数博弈”等现象。另一种是,学期制度的改革没顾及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如有的学生想旅游但因为第三学期课程而被迫取消,有的学生的国外实验室项目因为这第三学期课程而被耽误,而准备考研的同学不能集中时间学习等等。

据统计,现在国内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有50多所,虽然在全国高校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也为高校学期制度的改革进行着有效的尝试。

3 高校学期制度改革的建议

中国高校在学期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经验,在未来的进一步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有资源统筹意识

高校学期制度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将长的变短,短的变长的过程,也不是缩减哪个增加哪个的问题,它是一个高校甚至一个管理部门要用统筹意识来进行规划的问题。高校一个教学学期的变化,除学生要改变学习时间以外,更主要的是要调整相关教师、高校教辅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时间,期间包括人、财、物、信息的统筹安排。

3.2 应进行协同改革

学期制度的改革应与大学其他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并行,尤其是和学分制度、课程考核制度、录取与毕业制度、学费制度等协同进行。从美国学期制度情况来看,变化过程主要考虑的是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及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因为可灵活采用不同的学期制度,减轻学生经济和学习负担,给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 学科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Discussions o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ak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Xiaohu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1)

Abstrac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should combine faculty construction,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equipment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whe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by thinking.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nking

徐州工程学院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靠我院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现状

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化学化工学院原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科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6人,任课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年轻教师均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

学院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市级工程中心2个(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校级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各1个(徐州工程学院应用计算化学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新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构效学应用研究团队,生物能源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学科目录新增一级学科“十二五”省重点学科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11)15号)精神,我院积极申报的生态学(毒理学方向)被遴选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代码0713。

2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建设的探讨

2.1 三学期制的实施思考

当前本科教育普遍采取四年制,医学类等课程学时较多专业采取五年制学习。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学生采取四年制教育。四年制教育例行多年,形成了教育传统,满足学生课时的需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但是和其他重点大学相比较,我校科研以及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相当数量的学生业余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施三学期制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紧迫感、科研积极性。弹性制的学制要求更能使优秀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全院系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2.1.1 三学期制度带来的益处

(1)有利于课程的精益化。对长学期中的部分课程课时精简,选取对学生比较实用章节,令教学内容更加精益化,使既能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有利于学生在课程课时不增加的基础上汲取更多实用知识,扩展专业面,提升专业技能。(2)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团队可以自课时完成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项目,从而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水平。三学期制度下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互动机会,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计、科研的投入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3)有利于学院教学以及管理的深化改革。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学校试用三学期制度会使得校领导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规划设计、学生实习机会争取等。教学方式改进对于师生都是效率提升的原动力,三学期制度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根据社会用工需求从而更好地就业。(4)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在三学期制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本校师资潜力。体现一定的办学特色。

2.1.2 实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为参与主体的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师生等没有转变观念,仍沿袭原有的教学思维和学制惯性,并未领会三学期制的精髓。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短学期进行自身提高和教学研究。(2)还不能在短学期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选修课程。(3)配套的后勤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如就餐问题、学校图书馆开放问题、自习场所开放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协调。

2.2 化学化工学院就业问题探索

当前中国毕业生数量年创新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更处于劣势地位。一个学校的就业质量和高校的生存息息相关,就业形势严峻会影响到学院招生;学院招生的规模和学院的经费有密切关联,所以加强就业是每个学院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考虑和狠抓的问题。化学化工学院在解决本院系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采取了“突出应用型教学为主,狠抓考研、突出重点、打造名牌,以及辅导员积极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措施。

2.2.1 准确定位,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

(1)徐州工学学院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范围集中在江苏省以及周边邻近省份,单位集中在地方化工企业以及质检中心。相对于省内其他名牌高等院校,地方院校才人才市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培养定位应偏向应用型人才模式,所以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应用性教学。所以在加强专业设置应用化的同时,学校师资力量也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针对应用型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了解社会需求,让企业走进来告诉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走出去“走进来”战略思想需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提升地方院校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促进毕业生优质高效地就业。

2.2.2 狠抓学生考研、进入高等学府,实现腾飞

化学化工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在校内名列前茅,录取率近几年也是屡创新高。化学化工学院高考研率、高录取率和院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是分不开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较高的学府,学院还要继续增加考研的支持度。

(1)狠抓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基础扎实的人才是高等学府导师最为看重的科研基础能力。某些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走向极端化,学生课程偏重考研应试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以后的科研较为不利。所以地方院校要主动积极培育一批有技术、肯吃苦的毕业生。

(2)针对考研的动员以及课程的辅导,学院应设置专门的机构。为考生答疑解惑,提供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学院从事科研项目的导师应积极从本科学院中选取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为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入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2.3 跨学科建设探索

地方院校也都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在某些科学专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在当地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但是同其他工科专业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当前交叉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社会需求用工潮流,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徐州工程学院在专业分流时可以采取学生多样化培养。第一种是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则针对该企业用工需求,开设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企业需求专业课程。第二种是加强化学化工学院和校内其他有着较强就业优势的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并培养出特色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在跨学科建设上我校相关负责人应多与其他跨学科成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应用到自己学校跨学科建设,为师生谋福利,促进学校发展与繁荣。

2.4 学科硕士学位申请与创建

徐州工学学院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且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有本单位积极培养以及引进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分别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能持续不断地开展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硕士生完成硕士学业以及毕业论文基础上能提供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所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实践性强的学科有相应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条件和基地。这些条件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3 总结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从学院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创建的实验室专项资金,把学院的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建设好。做到面向本科教育,保证购进仪器设备先进、使用率高,实验资源共享,投资效益最大化,实验室硬件建设上新水平。(2)加强国家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达到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标准。争取优势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总之,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机遇也十分明朗。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只有认认真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问题新对策,发现和遵循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才能够促进化学化工学院的又快又好发展。使我校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前沿,2009.12:1-2.

[2] 郝俊生,方莉,赵永祥.以“三学期制”的实施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2-17.

第5篇

关键词:短学期;社会实践;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3-02

预防医学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的人群,预防医学工作者需具备良好的倾听、沟通能力,适应当前各种环境,并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因此,培养能适应就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是各大院校和相关实习教学基地、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短学期制的实施对于我院预防学生来讲,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学期,而是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目标,开辟一条行而有效的道路。

一、学期周数及课程设置

“短学期”即“夏季学期”,就是把一学年分位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夏季短学期4周半,短学期主要用于安排军事教育、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原则上要求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三个学期的侧重点不同,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以讲授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短学期主要以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基本课程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不仅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就我院而言:大一、大二、大三秋季学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大三春季学期、大四秋季学期主要学习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见习;大四春季学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五秋季学期进行预防医学的专业学习;大五的春季学期进行专题训练。期间的短学期,大一短学期学校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大二、大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或科研训练。大四的短学期和部分暑期用于临床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作为专选课程设置4学分。

二、短学期的功能及其实施意义

1.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两学期存在学习节奏慢、课程设置不灵活、效率较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今年轻的教师科研与教学压力并重。现实很残酷,教师们往往对科研更加卖力,忽视了基础本科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短学期制的实习,改善了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短学期申请带教,学院规定,每位学生按两个学时,这样既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可以让教师更加沉下心教学;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提高。在时间上为教师提供了保障,实施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两学期,学期冗长,内容庞大,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短学期的增加,在时间上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课后培养自学的能力,当天的内容当天吸收,不至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短学期的实施,使得教师不得不精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拓思路。在短学期里,一部分学生进入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初步接触社会,学习相关科室的工作流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学生就业和考研的情况来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短学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无疑对他们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创新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无论是科研训练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了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增长了才干,对科研和日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三、提高短学期运行效果的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纽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现场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全省建立起三十多个教学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由学院教师带队前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会定期到基地探望学生并与基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基地工作实际面临的情况;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也应该到学校进修学习,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达到双方优势互补,增进学校教师和基地教师的合作,共同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学实习基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在学生结束实习时,基地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考评,给予一定的成绩。同样,学院根据学校标准发放一定数额带教津贴,每年评选优秀带教教师,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

2.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自2009年实施短学期以来,学院层面:协调学生实践岗位的落实,组织学院实践教学的动员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报销实习过程中产生交通费用,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安心学习;实践教学基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学院给予表彰与奖励;归纳整理学生实践活动心得并汇编成册,以供日后参考。实践基地:安排完整周期的实践,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未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分并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科研带教教师层面:熟悉课题各环节,做好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踏踏实实地搞好科研实践。学生层面:与带教老师联系、完成实践报告,短学期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践活动心得,逐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短学期的统筹协调提供标准化依据。

短学期改革仍然带有探索、试行的性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短学期制的实施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的问题,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选课机会、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的实行、给国内外专家提供来校讲学的时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学生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中山大学实行三个学期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

[2]何建伟.旅游学院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4).

[3]蒋瑜.基于三学期制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4]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

[5]孟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6]黄英良.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7]张彦文.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实习及模式探讨[J].教研探索,2008,(3).

第6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 设计坊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 新媒体艺术

一、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应用和实用,研究能力则是个人发展规划范畴。艺术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有自己的特点,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个本行业的设计岗位,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不分前后而且同样重要。艺术设计类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决定了课程与项目的统一,所以学生最好尽早进入设计工作室进行针对性项目训练来学习专业技能。这也是本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由技入道”是早已熟知的话题,设计不仅需要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也需要出色的设计制作能力。只有掌握当下制作表现的技术与方法才能把创意更好地展示给人们,这也是优秀创意方案制订的必要前提。Gilbert.Seldes将工业设计定义为:把逻辑和品位应用于机械生产过程中①。这里讲的逻辑就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人体工学需求产生的使用逻辑;品位即设计师的创意、产品的艺术价值。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与传统工艺美术虽有联系但巨大的差异性已经明显显现。参考日本、丹麦、荷兰、意大利的设计水准和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方可明白设计艺术拓展的领域,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合理运用是做好设计的前提。进入设计工作室进行学徒制的学习可以作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辞海》中对“坊”的解释:5.工场。如槽坊;染坊。周密在《武林旧事・作坊》中道:“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于作坊”②,从上面理解“坊”多为旧时手工工场。传统工艺美术工作室很多命名为“X X 坊”,即手工作坊,寓意这里的设计制作精细得如手工制作。一些设计工作室为了强调“注重传统、强调制作工艺”而多以“坊”命名。我们也在为设计类的学生灌输这一理念:做设计要“精于心、简于形”,所以提出“设计坊”的概念,更加强调设计与制作二者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是通过以上的具体实践和认知总结得出的。作为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并在新媒体艺术专业群内尝试实施。

二、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中教学模式的潜在实施

为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艺术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我们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职业发展开发课程,针对工作任务训练技能,针对岗位标准实施考核。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一、二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第三学期为实习学期(图1)。

工学结合课程实行“双导师”联合授课,即“课程+专题”校企联合授课。由“双导师”演变为后来的“学徒制”,是“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雏形。教师在传统课程中的角色也在改变――教师充当“师傅”角色,双重身份指导学生。学生进入工作室可以仿真实训和参与实际项目制作。一年级实训课时和实习学期都以仿真实训为主,少量简单的实际项目贯穿其中。第一学年实习学期是随岗实习,以此认识本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要求,为更好地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课程提供认知基础。第二学年实训教学,学生在“设计坊”内尝试完成实际项目。教师的角色是“师傅”,带着自己的团队制作项目。学生是设计师角色,接受“师傅”的指导、进行项目制作。由于学生制作项目的能力不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施设计方案制作时要有大量的制作技术和策划创意表现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在实训小学期,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进入企业作为设计师参与项目制作。让学生转化身份面对客户,积累项目制作经验,来弥补学院实训教学的不足。期间也让企业检验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阶段教学的效果。第三学年,有3至5门职业拓展课,用于开拓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扩大就业范围、为学生职业拓展提升积蓄能量。这些课程学生实训项目制作应严格按照市场对项目的要求去做,更强调可实施性。以此培养学生设计与制作实施,并完成项目的能力。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潜在的实施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

三、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中教学模式的实施做法

新媒体艺术专业群建筑动画专业学生在第一、二、三学年配有专业导师,指导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学院2009级建筑动画专业共30名学生,笔者作为专业导师,共指导6名学生。2010年9月,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学徒制”指导。学生在建筑动画工作室参与项目制作。第二学年,进入职业岗位课程学习,职业岗位课程大多是工学结合课程,学生进入设计坊依托项目完成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制作项目,积累不同项目的制作经验和作品,也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第三学年学生认导师,学院组织聘任仪式,把三年级毕业生按小组分配给各个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指导学生完成余下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就业。

结语

“设计是一门包含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视觉因素不能脱离其他相关领域,例如历史、文本、科技及实践领域。视觉教育有时可以被称作一次偶然的事件,习得充足的知识和视觉技巧成为一名合格而熟悉业务的设计师所需要的时间相当漫长,所以想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成为一名设计师,绝无可能;同样不可能的还有企图通过简单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精美的设计。”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成长历程是漫长的。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依据艺术类教学特点在笔者所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刚刚开始探索性实践,但学校的专业培养只是基础,设计教育者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必须深层考虑的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将设计基础打牢,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拓展职业的能力。

注释:

①亨利・德莱福斯.为人的设计[M].陈雪清,于晓红,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8.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29.

第7篇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跨文化视野;培养模式

一、引言

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梁启超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在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中,如何让中国的年轻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的学习研究方法,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策略。比如欧盟委员会推行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它是欧洲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欧洲不同的高校里进行学习,学分互认。这种独特的课程培养方式,利用多校合作和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不同文化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机会。而我国高校目前利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增加文化体验的机会。

二、中德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我校合作的德方大学属于应用技术类大学,这类大学的基本特征是班级小、学制短,专业设置面向地方行业企业,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教学方面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小班讨论课、案例分析课及现场教学(课堂与实验室融合)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突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遵循教育教学国际化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教学体制及教学理念的极大不同决定了合作办学不能全盘照搬合作院校的教学过程,本土化是基础,国际化是特色。

我校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是3+1.5模式,即三年国内的学习,1.5年在德国的继续深造。参与中德合作项目的班级在我校三年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课程安排。从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每周德语语言教学课时16节。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开设两门由德方专业老师讲授的德语专业课程,使用合作大学的原版教材,纯德文授课。由于合作双方在课程设计上达到统一,所以专科毕业后想继续去德国读书的学生可以进行学分互认,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学习,有效地实现短期内专科升级到本科的深造愿望。

三、中德班学生特点分析

合作办学学生和普招生相比在报考动机、生源质量及生源家庭状况上以及外语基础有很大差别

(一)生源质量

我校中德项目的学生录取分数在200400分之间,低于我校统招分数线。这个是合作办学项目生源情况的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基础知识欠缺导致在国外课程引进阶段的教学困难。很多同学和家长都误认为3+1.5就是简单地以时间累积,在国内三年,国外1.5年即可拿到双学位。忽略了德国高校是全世界“宽进严出的典范。据德国官方统计,在2014年德国综合性大学毕业率是46%左右,其中女生毕业率远远高于男生毕业率。所以生源质量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德国学习部分的时间长短及难易程度。

(二)报考动机

笔者自2010年项目开始,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会对学生做一次选择该项目动机的课堂调查。通过调查,选择该项目的学生数目没有逐年递增或递减的明显趋势。选择合作项目的学生动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有意选取项目的,看中德国高品质的教学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想去德国深造获取德国毕业证。第二种就是本身没有选择该项目,但是因为通过高考未能进入所报志愿的高校,接受调剂进入合作项目班级。看表格统计,非自愿进入合作项目的学生占68%98%,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称为教学第一大难题。

(三)生源家庭状况

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少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以进入合作办学项目为渠道,获取大学学历。因为我校合作办学的学费比统招专业高出一倍,所以,能够参加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要有支付较高学费的能力,并且一些家长试图引导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当中坚定去德国深造的决心。所以从10届、11届以及12届出国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看出,多数家庭有自己的公司产业,或是公务员家庭,在父母的意识中,有让孩子得到更高教育的期待。我们也有少数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因为家庭的经济情况不能延续自己的赴德的深造学习。所以,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设立少量资助特别优异学生去德国读书的奖学金项目。

(四)外语基础

进入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低。分析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对语言学科没有兴趣;其二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德语和英语都同属于印欧语系,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语法差别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单词都是非常相似。所以英语基础属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当中,遇见最大的障碍不是语法,而是词汇量。所以,在合作办学实际德语教学当中,词汇量积累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应当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将词汇学习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学有意义的东西就会增强记忆的深度。

四、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低,如何激发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以下是在合作办学学生中的进行的一次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主要从内外动机的不同强度分成三种类型:

1.内部学习动机强于外部动机

这一部分学生录取成绩一般都是班级里前几名,对德语语言有很强烈的兴趣,显现出明显的求知欲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是为了获取老师家长的表扬,也不是为了去德国读书。在这一部分学生当中,学习是一种快乐并且轻松的事情。

2.内部学习动机弱于外部动机

这一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希望孩子进入合作办学项目的始作俑者。他们一般都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想让子女去国外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去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而子女最初对项目的兴趣点不高,所以学习的过程是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或是怕让父母失望而可能展开努力的学习过程。

3.内部外部学习动机都弱

这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比较低,进入合作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进入大学的教育环节。基础知识的起点低,决定了他们在课堂学习当中的参与可能性就很低。父母也并无太多要求,作为中国大学目前严进宽出的现状,能够借用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就决定了一定会拿到毕业证书,所以从外部动机来说也是没有任何力度。在实际教学当中,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动机激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动机的学者现在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根本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上。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外在的动机压力比如分数测评越来越能够影响学习主动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单纯的表扬对动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局限性。替代传统课堂模式的项目周、项目月,以及多媒体的综合利用都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如何有效地上好德语专业课

在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三学期引入了纯德文的专业课程。一般情况下,德国合作大学方会派遣12名专家外教来我校授课一个月,总计100课时,两门功课。国外课程的引入环节在合作办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想状态下它能够使学生接受纯德国的专业知识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对比中国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及研究成果,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本专业在世界上的发展现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两个根本的问题存在:其一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大量的专业词汇是学生无法有效听课的根本障碍;其二是鉴于合作办学有学分互认的制度,所以我校在排专业课程的时候会尽量避免重复排课,也就是说德国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中文相应的对照研究学习,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会提前一个学期给学生提供下学期的德语专业讲义,由德语语言老师辅导进行部分专业词汇的学习。并且提前一个学期开设中文的对应专业课程。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在第二学期开始,开设由中国老师用德文讲授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慢慢适应外语授课的方式,既可以提高专业词汇的积累,又可以为第三学期的对接德语专业课做准备。

(三)如何解决欲出国学生和不出国学生之间的德语课时平衡问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办学的学生每个学期的语言课课时在1018之间。进入第三学期,学生基本已经确定是否会出国继续学习。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出国学生人数占不出国学生的比例很小,基本在10%左右,作为没有选择出国的学生来说,每周十多个课时的德语课没有实际的学习意义。从第三学期开始实行学生选课的制度,在专业学习范围之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五、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在于借助西方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德国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我们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在合作办学的过程当中,课程设计的对接、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以及两种文化的融合都需要时间来逐一完善。德国教育纵然有许多优势,也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应在实际合作当中找出一个有效可行的合作办学方案,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睿.浅谈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3):1619

[2]刘卫平.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J].文化教育,2009(4):183185

第8篇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技能结构。[1]它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

我国的职业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均将学生“德育”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实际操作中班级德育的一线工作者――班主任,经常忽略了课程体系设计时的愿景。广东省财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财校”)电子商务专业近年来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它利用电子商务专业是不同于原有的技术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新兴的交叉性专业领域这一特性,[2]根据财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的四大模块(思想素质、通用行为能力、专业技能、持续发展与扩展能力)作为班级德育的指??思想,即以思想素质模块和通用行为能力模块为基础,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以专业技能模块为切入点,培养和造就学生专业素养;以持续发展与扩展能力模块作为支点,拓宽和铸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

二、基于课程体系的班级德育模式

1、以思想素质模块和通用行为能力模块为基础,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

中职学生刚入学时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学生是带着种种“缺陷”来到学校的,加上由“走读制”向“寄宿制”转变,将激化各种矛盾。因此,从学生入学起,如何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成为贯穿整个中职生涯的一项重点工作。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具体做法就是要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一定要熟悉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的整体安排,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的过程,每学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德育工作。根据思想素质模块和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的安排,学生在校内四个学期中,我们的班级德育培养目标应该从第一学期的注重团队建设、身体素质建设,到第二学期道德品质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第三学期提升专业归属感、组织能力建设、协调能力建设,以及第四学期的表达能力建设、抗压能力建设。为此,我们从第一学期组织了宿舍篮球比赛、“我的班级我的家”教室环境改造等活动,第二学期组织了汉字录入比赛、CS大赛、学习上帮扶困难活动,第三学期组织了职业着装比赛、班级音乐会等活动,第四学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面试模拟等活动。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既要结合所在学期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前学生不断发展的心理变化灵活组织。

例如,本人在第一学期初第一次班会后,没有分配打扫教室卫生的任务,而是希望有学生自觉留下来打扫,很快就发现了班上的班长人选“小黄”,因为只有他在会后组织部分同学留下来打扫教室卫生,而且进一步向本人建议外出购买墙漆粉刷教室,于是在本人的指导下,小黄以班级临时班干的身份,在班上举行了第一项活动――“我的班级我的家”。在小黄的带领下,与部分同学利用《公益劳动》这门课程的时间,将教室粉刷一新,打造了一个干净、整洁、温馨的教室,不但为接下来两年的教室卫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组建出了一只优秀的班干团队,为今后班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专业技能模块为切入点,培养和造就学生专业素养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当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表2所示。

在第二学期中,电子商务班的学生学习了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后,本人将全班46位同学按照宿舍分成了6个小组,并以宿舍长担任小组长,举行一场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网页设计大赛,并将最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作为班级形象的窗口。为了完成这次比赛,不少同学将过往的专业知识串联起来(例如:重温了摄影摄像技术、复习了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并将本学期正在学习的《网页美工和制作》以及《网络软文写作》等课程所学的技术充分体现在比赛的作品中,这样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班集体荣誉感。

第三学期,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组织了网店经营大赛以及电商客服大赛。在电商客服大赛上,班主任可以设计参赛者接见性格、个性不同的顾客环节,甚至接见一些百般刁难、蛮不讲理的顾客,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电商专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情况,增加学生今后就业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这种压力测试,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抗压以及随机应变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发展。

3、以持续发展与拓展能力模块作为支点,拓宽和铸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培养任务,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话,将会迅速被社会淘汰。为此,将持续发展与拓展能力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如表3所示。

在第二年的学习中,本人坚持将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就是为了学生继续升学而设置。另外,在第二年中,除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以外,我们还开设了例如《硬笔书法》、《语言艺术》、《团队管理》等选修课的课程,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书写比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让学生在练字的过程当中,学会了“首孝悌、次见闻”,明白了“凡出言、信为先”等哲理。

第9篇

关键词: 弹性小学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融合

一、弹性小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连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

一是企业逐渐将高职毕业生作为员工招聘的首选目标。企业普遍认为,相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高职毕业生文化层次高、个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后劲足,对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来说,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自身定位明确。所以,很多企业都认为高职毕业生更有培养价值。

二是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招聘时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观念、纪律意识、沟通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对专业技能并不看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均有规范的入职培训。且不同类型的连锁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存在差异,这是校内课程教学无法统一覆盖和替代的。整体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亟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的学期制度存在的弊端

连锁行业和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为每年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销售量大,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而传统的学期制度为三学年共六学期,其中1-5学期集中在校内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第六学期开始顶岗实习。其中,在第1-5学期会根据情况安排2-3周的集中实训,而且大多为在校内模拟实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虽有2周的校外岗位实训,但由于实习时间短、实习阶段不能贴合企业用人高峰需求等原因而暂时中断,这就造成了学生、学校与企业的脱节,不能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与“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思路相悖离。

二、422弹性小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422”分段式弹性小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依据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的季节性销售波动情况,构建“422”分段式弹性小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紧贴连锁行业和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原三年制6学期调整为8个学期。其中,第一学年为4个学期,包括2个学习学期和2个工作学期;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分别为2个学期,均包括1个学习学期和1个实习(实训)学期。

(二)建立面向岗位需求进行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及与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核心课程。围绕岗位能力所需的基本知识及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研究连锁经营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岗位能力知识、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等模块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掌握技能、熟悉社会、体验职业生活、适应职业要求,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连锁经营专业的基于“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应积极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研究

“弹性学期制”是一种新的理念,和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一些冲突。因此,要把新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不仅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涉及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分配激励机制等。

三、关于实施422弹性小学期制的几点建议

(一)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分析得到:连锁企业存在百货商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等不同业态,这些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态,其营业高峰期不相同,如家乐福、沃尔玛,每逢双休日、黄金周、店庆、新店开业等为营业高峰期,麦德龙逢每年3月至11月为营业高峰期。针对这些连锁企业的不同高峰期,要主动与之沟通、联系,尽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高峰期的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二)建立适应专业顶岗实习需要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通过与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由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师”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进行实习动态管理,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保证满足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0.

第10篇

1调整教学内容比重

为突出和强化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其技能的整体水平,调整部分技能课程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如:教师口语课程应在一般交际口语表达基本技能中,增大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最实用的表达技能——讲故事和儿歌朗诵的课程比重。压缩不同文体朗读和即兴演讲、辩论、普通话说话的专章专节课程内容,只在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授课中简单介绍。舞蹈、美术、声乐、钢琴等课程应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侧重对个别学生的技能训练。

2改革技能考试方法

2.1增加阶段性考核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课(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声乐、舞蹈、钢琴、美术、教师口语、书法、信息技术、视唱练耳的考核分别在每学期第1、5、10、17教学周,以假期作业、阶段性考试、期中考试的形式进行3次阶段性评价和1次终结性评价,其评价比例分别10%、10%、20%、60%。以此让学生验证每阶段所学,明晰自身的技能水平。

2.2教学和考试分开

根据实际情况抽取学前专业技能课程,在期末考试工作中将不再由任课教师作为唯一的考核人,而是外请两位或多位该课程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考试中。专家将以考核标准为依据,让学生从训练内容中随机抽取题目进行面试考试,以检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加考核的公平性。

3挖潜学生课下时间

向早晚自习要时间。把学生的声乐、钢琴、舞蹈的课下训练用早晚自习的时间安排成表,由高年级学生干部和管理员负责监督,由任课教师负责布置训练任务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训练。向假期要时间。统筹规定每学期由哪些技能课任课教师布置假期作业,并在下学期开学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学生的表现以10%的比重计入该生本学期总成绩。

4制定训练及考核方案

为解决技能课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不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制定信息技术、课件制作、口语、礼仪、书法、美术、体操、钢琴、舞蹈、声乐、说课、边弹边唱等20余门课程的训练及考核方案。各科任课教师在每学期都制定出明确的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学生明确在各阶段如何训练及教师衡量学生各阶段水平都起到标尺的作用。

5调整课程计划

综合以上改革措施,结合学前课程技能训练及考核方案,进行课程计划的调整:

5.1开课时间

面对因学前教育市场师资紧缺,学生在第五学期教育见习期间就被幼儿园留用,但一些课程还没有学完的情况,将原本开设在第五学期的教法类课程调整为第四学期开课。为满足课程结构均衡需要,将教法类课程先导课提前开设。如: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由第三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开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由第四学期改为第三学期开课。

5.2拆分、压缩部分课程

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的要求,对一些课程进行拆分和压缩。如:拆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对校史、校训等内容的理解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内容。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在第三学期进行。压缩精简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技能,以增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应用。

6加强教师管理

为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要从教师自身和学校考核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6.1努力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任课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创造一定的条件,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完成三项内容的听课任务:到学校相关学科听课,以尽快达到高校课堂教学水平;到同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听课,以尽快掌握行业内培养特质;到优质幼儿园听课,以尽快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通过完成三项听课任务的办法,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要求。

6.2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①。音乐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制定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既需要强调音乐学理论基础,也必须培养其音乐实践技能,形成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伦敦城市大学是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应用型公立高校,它始建于1894年,原名北安普顿学院,1966年改为正规大学,在该校逾百年的历史里,始终在伦敦市中心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学校下设商科与行政管理、计算机与数学科学、艺术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及传媒通讯、旅游管理等学院,其中艺术与社会学科(SchoolofActandSocialSciences)开设了音乐本科专业。学校办学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伦敦城市大学与杰出的专业机构、商业界及工业界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排在全英的前列。文章以云南昆明学院和英国伦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ofLondon)为例,分别从培养模式、教学方案、专业方向与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吸取英国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优秀合理之处的建议。

一、两校音乐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上主要依托于音乐教育专业基础,培养的方向倾向于专业音乐教师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目前下设两个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学、舞蹈学,音乐学以音乐教育为主,教学模块设置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实习模块。学院设置了部分通用选修课程,但大部分教学模块为必修课程。音乐专业学制为期四年,学生一共要修够195个学分,且通过毕业展演评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合格后才能授予学士学位。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以及体育、思想等公共课程。公共课程模块会在第一、第二学年内完成,学生应修学分38.5个;音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有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以及艺术概论、外国民族音乐等专业基础课,一般贯穿在四年完成,部分课程第二至第三学年完成,该模块学生应修学分为41个;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声乐、舞蹈、键盘三个部分,一般贯穿在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的完成,此必修环节的学分为32个;集中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展演,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毕业展演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该模块应修学分为37个。伦敦城市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相对宽泛些,培养的方向有专业音乐演员、专业音乐教师、作曲家,音乐管理人才等,下设的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表演、音乐研究、音乐学、音乐管理、音乐编排等。音乐专业学制通常为三年,培养方案设置较为独特,每一学年分为二个学期,每门课程的学分分数较大,会有15学分或30学分。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主要有艺术概论、音乐的构成、音乐鉴赏与评论等;第二学期设置有个人职业规划、音乐专业课程、排演等。第一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70个。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音乐作品与分析、音乐表演等;第二学期学生可从专业拓展出的很多个小模块中选出几个模块学习,包括发声技巧、录音技术、教育原理等,第二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40个。第三学年为实习实践学年,学生会被要求去企业或者周边学校进行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机会,增加工作经验。实习的公司通常会向优秀学生提供赞助,以资助其完成学校剩余时间的学习。同时关于毕业评估的标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或实践项目。导师将根据教学模块的区别,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但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并有独立的主题和观点以及逻辑性的思维。

二、专业培养方式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学院本科阶段学习年限为4年,在学生培养方向上,昆明学院在转型应用型高校后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专业培养主要面向高校及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音乐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声乐及舞蹈教学、企事业单位艺术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充分满足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阶段所学习的课程以通识课程为主,而后两年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主干课程有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键盘、作品分析、艺术概论、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民族音乐。伦敦城市大学的音乐本科专业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表演等实践能力,以保障其毕业后能胜任在学校、剧团或企业单位的工作。该专业提供了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性选择,学生能够探索更加广阔的领域,并得以提高全面的实践技能。学生在经历三年的学习后,将能够获得与多个音乐相关的行业求职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第一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排演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伦敦城市大学分学期课程设置情况第二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课程逐渐趋向于“专”和“深”,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重点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除了音乐表演是必修的模块,学生将被监督完成论文、作曲、音乐表演任选至少一项的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中的课程。在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学生们会参加为期数周的工作实习,增强工作体验和现实经验。学校与杰出的专业机构、BBC电视台、歌剧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将获得更多实际经验,也可申请去国外学习,探索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整个本科学习中都贯穿了个人职业规划课程,可见该校对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的高度重视,通过规划引导学生正确定位,以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三、比较小结

英国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较我国要少一年,年限更短。然而,英国高校本科阶段对音乐人才注重理论修养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英国发达的商业艺术文化,也给了学生更多参与校外专业实践的机会。从音乐人才就业的领域看,中英两个国家差别不大,但学生所处的培养环境以及培养模式不同,对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左右。

四、结论与建议

1、伦敦城市大学总体来说学制短,制度较灵活,课程比较偏重实际应用。也比较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学习起步早,所修学分也基本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此外师生比例合理,能够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充分沟通;音乐专业还有一些相近或相似的专业可供学生兼修,比如声音与环境、音乐管理、录音技术等,通过专业组合多元化,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横向得以扩展,能力更为复合。建议我国高校根据专业领域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公共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可以与专业课适度结合,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同时扩大专业组合,提供更宽的知识选择面。2、昆明学院按照中国标准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其基础课程科目设置较多,学分小且分散,课程设置模式与中国其它同类型院校较为类似。其公共课程分布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需要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要到第三学年才大量接触。课程划分过细和学分设置分散,并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建议适当压缩公共课程学分,将部分课程集中进行教学,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3、英国大学的音乐等艺术类教育既注重学生理论修养的培养,也注重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善于分析及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其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总体来看,应用型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应该要能满足学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或者表演能力。我国当前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还有些薄弱。学校应更多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可以提供培训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实践的目的性,并通过实践来快速提高应用技能,与工作接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

[3]张金泰.英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第1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高职港航专业 水文特征

课 题: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课题编号:2012233);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ZJC2012003);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院级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HJY12-1302)成果。

湖南省首次全省水运工作会议(2011年12月)指出,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区域经济和水运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同时也为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和湖南水运交通的需要而开设,主要培养面向内河运输港航工程施工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区域水文特征,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种模式既符合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环境和资源,共同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区域水文特征

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汛期为5―8月,在此时间段港航工程,特别是航道工程大都停歇,施工主要集中在10月至来年3月。

2.职业核心能力

对专业主体岗位港航施工技术员的典型工作和任务的分析,可知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水运工程测量、水运工程试验、水运工程施工组织、水运工程合同计量等四个职业核心能力。

3.工学交替创新

结合区域水文特征和职业核心能力,创新与港航施工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汛期校内实训,枯期高峰顶岗”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主体岗位的四个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符合认知规律的训练过程。

“枯期”:第三学期(9月至来年1月)到企业学习“企业课程”(测量实践、试验实践),第五学期(9月至来年1月)到企业学习“企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践、合同计量实践),通过企业的真实岗位和真实工作任务提升学生四项职业核心能力。

“汛期”:第四学期( 3月至7月)回到学校训练施工组织和合同计量两个职业核心能力,第六学期( 3月至7月)回到学校学习拓展岗位课程和行业前沿课程,扩大就业岗位拓展和提高就业岗位发展能力。

瞄准四个职业核心能力,顺应企业生产的需求,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做到“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汛枯交替”。

三、课程体系开发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市场调研,瞄准适应湖南水运发展的港航施工高端技能型人才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岗位核心能力,重构课程结构。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开发了“专业核心模块”,由“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需要配备了“专业基础模块”,并通过“企业课程模块”以真实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考虑学生就业面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开发了“拓展岗位课程”和“行业前沿课程”,最终使课程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企业实践运行模式

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采用“高峰顶岗”的运行模式,将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即湘江“枯水”期(第三学期、第五学期)省内港航企业进入施工旺季,学生对项目部进行“高峰补岗”,学生通过企业真实岗位锻炼职业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学生的“补岗”解决施工旺季人才短缺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