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荷花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10、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病文入院]
曾几何时,人们赞美着华贵的牡丹,因为它象征着富贵吉祥;曾几何时,人们称颂着玲珑的梅花,因为它坚贞不屈,斗雪傲霜;曾几何时,人们感叹着清香的桂花,因为它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可我,却偏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的荷花。
走进荷塘,细细看去,荷花们紧紧挨着,千姿百态,洁白无暇,煞是好看。我想:荷花的可贵,还在于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完善自我,独守内心的纯洁……可我们这些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品性呢?
[啄木鸟医生]
小作者用较为老道的文笔写出了荷花的品性、荷花的魅力,但荷花的样子、神态、风韵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让人生发文字空洞之感。写植物,特别是写荷花,我们一定要善于联想,要善于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悉心描摹荷花的神韵。唯其神韵超群,说理方显有力。为此,要想写好荷花,唯有仔细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修辞,写活好荷花的神韵。
[康复出院](片段)
荷花在盛夏绽开了她那绝代风华,面颊清纯如露。瞧,青翠的荷叶上,滚动着的小水珠像透亮的水晶一样,美丽极了。(比喻鲜活、灵动,赋予荷叶以动态之美。)
走进荷塘,细细看去,荷花们紧紧挨着,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有的还只是个含苞欲放的花苞,娇羞欲语,好似待嫁的新娘;有的只开了一半,几片花瓣便落下去,另一些则紧紧簇拥在花蕊旁,如一位衣衫不整的美人,徜徉在金色的梦中;有的全开了,迎着微弱的风,轻盈地舞动着,像是站在选美大赛领奖台上接受颁奖的选手。阳光一照,满塘的荷花便成了最靓丽的风景。(巧用排比、比喻,细描了荷花的姿态。瞧:“待嫁的新娘”“衣衫不整的美人”“接受颁奖的选手”,多有神韵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为荷花量身定做的诗歌。(引用较为妥帖、自然。)尽管生活在污泥之中,可它仍那么素净;尽管有的是清涟洗濯,却看不出它有一丝妩媚妖气。(借助对比,写出了荷花的素净、淡雅之风韵。)它的身上几乎看不出紫外线的影子,花瓣之间似乎有什么特种晶石在其间闪烁……
[啄木鸟医生]
修改后的片段运用极为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悉心描摹了荷花的“绝代风华”,措辞华贵高雅,却不臃肿;描写层次井然,却不凌乱。特别是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色不少。如:其面颊“清纯如露”,其神态似“待嫁的新娘”,如“衣衫不整的美人”,又像是“接受颁奖的选手”。其中的韵味十足,给人的感觉极为水灵、靓丽。此时,自然而然便生发出“完善自我,独守内心的纯洁”这一理念。
我国栽培荷花的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莲子;而云冈、龙门、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中常有“莲花化生”之形象。古时还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生日”。而荷花在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典籍中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彼泽之彼,有蒲与荷”的诗句。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更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唐代诗人王昌龄又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吟咏荷花。
千百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黎民百姓,都对荷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人们讴歌荷花,与荷花产生了解不开的文化情缘。
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作诗《折荷有赠》云:“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荷花还被赋予了许多神话色彩。因而,在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是描写仙女手持芙蓉,脚踏祥云。李白《古风》诗云:“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就是描写仙女手中拿着荷花,凌空虚步,飞升太空,虹霓般的衣裳拖着宽逸的飘带,反映出了诗人对荷花的美好情感。
民间百姓则从荷花的“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群芳谱》)中悟出生命力之所在,那就是要“通”,通则畅。莲花中有并蒂莲,故常见有描绘两朵莲花生于一藕的吉祥图案,象征夫妻灵犀相通。如喜联: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又因荷花的荷与“和”谐音,所以画荷花与盒子的纹图,就表示“和合”。“和”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一贯重视天人合一,内外统一。“和”既是和睦、融洽的环境,又是人内在修身养性的需要。
赏荷,又让许多文人品出一种道德的完善,精神的高洁,那就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其流传之久远与影响之广泛当数周敦颐爱莲的故事: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北宋中叶,曾为朝廷命官。他办案公平,不畏权贵,深得民心。有一囚犯罪不当死,但酷吏王逵却欲深治。王逵凶悍一时,众人莫敢与争。这时,恰逢周敦颐到任,他独身前往,与王逵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大怒,摔掉手版,愤然说道:“如此尚可仕乎?”言罢,欲弃官归家。王逵见周敦颐态度坚决,只得重新判案。后来,周敦颐升任广东转运判官时不辞劳苦,四方巡行视察,亲自提典刑狱,纠正错案,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被广东百姓誉为清官。
周敦颐因为积劳成疾,晚年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泽相连,山青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莲花,轩然昂首;片片荷叶,孤傲超然。周敦颐喜爱荷花的风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来表达自己秉直不阿的性格和宁折不屈的骨气。
周敦颐所赞美的莲花,正是他自己性格的写照。亦表达了其不甘于与污水同流,耿直正派的为人。“周敦颐爱莲”从此成为美谈。《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被人们誉为警句,流传后世。
莲花在佛教中更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如僧人居“莲房”,坐“莲台”,供“莲龛”,穿“莲花衣”,念“《莲经》”,甚至佛家境界可简称为“莲界”。由此我们便可窥见莲(荷)花与佛家结缘之深了。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荷花的种子――莲子寿命之长是令人惊叹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新金县泡子村曾发现古代莲子(或叫化石莲子),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C14(碳14)科学方法测定,在地下已埋藏大约950年。经播种发芽率仍然很高,所得植株被称为“古代莲”,其形态特征与现代荷花相似,经交换寄出国外,以其寿命之长曾引起国际植物学界的浓厚兴趣。
祖国医学认为,荷花性凉味苦甘,有活血、止血、祛湿除风之功,可用于治疗跌损呕血、水泡湿疮等病症,且其功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称颂莲藕的文字,亦写得惟妙惟肖,读来韵味深长:
“莲立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浸。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盖莲之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我国人民何时开始食用荷花,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加以佐证,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荷花在慈禧的那个年代就已是宫廷中的“御用食品”了。因为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爱吃的一种东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为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地放在油锅里炸透,做成一种极适口的小食。”
原文:
念奴娇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字词解释:
1.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2.薄:临近。
3.朅(juān):来,来到。
4.吴兴:今浙江湖州。
5.相羊: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 徘徊;盘桓。
6.光景:风光;景象。
7.三十六陂: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8.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9.菇蒲:水草。菇即茭白。
10.青盖:特指荷叶。
11.争忍:犹怎忍。
12.凌波: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13.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4.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15.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念奴娇翻译: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念奴娇创作背景: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
念奴娇赏析:
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这是一个盛夏的黎明,晨幕还没有打开。树木呆立着,花草甜睡着,小鸟还没有从梦中醒来,一切静极了。偶尔也会传来一阵阵微风,使人觉得非常的凉爽,沁人心脾。
就在这个清晨,姥姥带着弟弟和我一起去长安公园观赏夏日的荷花。到了公园,我们老远就闻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使人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联想。走进了,荷花池映入眼帘,真美啊!一朵朵粉白色的荷花从茂密的荷花丛中钻了出来,“笑眯眯”地“卧”在一片片碧绿色的荷叶上,荷叶映衬着荷花,形成了公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它们有的已经大方地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不停地与游人拍照留念;有的还害羞的用花朵捂着自己的脸,深怕别人会发现她心中的秘密;还有的正在使劲的拉开自己的面纱,仿佛自己就站在梦想的舞台上,一片一片的展示自己。池面上,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仿佛姐妹俩在迎着风翩翩起舞,更像两个淘气的小姑娘在做游戏。青蛙把荷叶当做了演唱厅,在上面“呱呱呱”的放声高歌;露珠把荷叶当作摇篮,在上面快乐的打着滚儿;小鱼儿把荷叶当作雨伞,在池下自由的嬉戏……
可是就在这时,天渐渐的阴暗下来,灰蒙蒙的,空中飘起了绵绵细雨。那小小的雨珠落到地上,渐渐形成了小水洼;那小小的雨珠掉到水塘里,溅起了一片片涟漪。雨轻轻的吻着它们,一滴一滴,静静地落在荷叶上,使人感受到这夏季雨中的安恬与舒畅。
此时的我已经感受到这雨中荷花的韵味,像一首优美的诗,一幅优美的画。即使被雨滴打掉了一片花瓣,但那朵残缺的荷花依然是那么洁白,那样无暇。
赞美你呀,荷花!愿你永远那样圣洁,高雅!
几片洁白的花瓣和一簇淡黄色的花蕊,就构成了一朵我最喜爱的茉莉花。它那迷人的幽香,一直被人们所赞美,古往今来,描绘和赞美茉莉的诗歌数不胜数,还有人们经常唱的《茉莉花》这首歌就是赞美茉莉花的。
茉莉花 有单瓣、复瓣等品种,常见的有洁白,极少有淡紫。茉莉花还可以提取茉莉香油,其价格可与黄金媲美。茉莉花、叶、根均可入药。茉莉花还可熏制茶叶,熏出的茶还可降火。茉莉花开在温暖季节,花期不长,一般开在春天。
我爱茉莉花。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植物园参观,一进门,我就被一阵香气熏到了!我跟着香气找去,发现竟是一丛娇小的茉莉,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它。
茉莉没有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高上品格,也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更没有菊的一身傲骨。但我却爱他那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世界添一份香的品质。我们也应学茉莉的品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涧户④寂无人,纷纷⑤开且落。
【注释】
①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的风景胜地,位于王维辋川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②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
③ 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④ 涧户:涧口,山溪口。
⑤ 纷纷:也作“丝丝”。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诗中常蕴含禅理,人称“诗佛”。维摩诘乃大乘佛教中的一个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这就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他也很精通音乐,多才多艺。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绝句、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空灵淡远,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二人齐名,合称“王孟”。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出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
【赏析】
王维晚年因不满朝政黑暗,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造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貌。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莲花情结
在举国欢庆的大喜日子里,我从电视上看到澳门区旗区徽的莲花图案,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对故乡荷塘莲花飘香的美好回忆。
我的故乡在上海南汇县航头镇果园村。记得少年时代,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五月荷花红满湖,团团荷叶绿云扶”的季节去荷塘边割草、玩耍,观赏那满塘一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婷婷玉立、清香扑鼻的莲花。只见粉荷羞涩,白荷袅娜,垂露带雨,令人难忘。
莲花,又叫荷花、芙蓉、芙蕖等,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赞美过,许多咏荷的诗文佳句广为流传。
莲,被世人视为瑰宝,不仅是因为莲花美丽无比,赏心悦目,而且还因为它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叫莲蓬,里面的果实叫莲子,肉呈乳白色,当中有绿色的莲心。莲子味虽若,可生食,也可做莲子干。衬托莲花的是挺立在水面上的荷叶,墨绿、清净、圆润,用以裹饭或裹肉,清蒸而食,清香可口。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当伞,为你遮阳蔽雨。莲茎可入药,能退热、止泻。深埋于淤泥中的莲茎肥大而长,有节,叫藕。莲藕洁白香甜,可炒菜煮汤,清脆味美。也可制成蜜饯或碾成藕粉。少年时爱吃莲子和莲藕,到新疆后就没有这个口福了。
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在我眼前冉冉升起。凝望着澳门区旗上洁白的莲花,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澳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瑰宝,是亿万人民心中的莲花。多少年前,这朵莲花虽被外人摘去,却依然“藕断丝连”,令人梦绕情牵。如今,澳门终于回到了的祖国的怀抱.一架新建成的莲花大桥把澳门和祖国大陆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永不分离!
我爱故乡的莲花.更爱我心中盛开的莲花!
1999年12月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的具体职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小学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政治思想、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美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美育作为一种情感动力系统,能把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因此,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当然,美育既不是凭空进行的,也不是仅靠说教所能奏效的。除了各艺术部门教育外,它多半是渗透在各课教学中进行的,其中主要是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它有生动耐读的记叙文,有优美隽永的诗歌,有绘声绘色的说明文。它们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课堂美育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
(1)从语言中进行美学教育。课文教学离不开语言。从语言中进行美育,那就要对课文中的语言做细致的剖析,引导学生从中去发现美。
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上,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如“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着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赞美。如《鸟的天堂》中对榕树的描写:“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即体现了枝繁叶茂、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又表现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我们对以上语言的分析,学生就会体会到作者使用的语言的精美,同时也感受到景物之美丽。
(2)从作品形象中进行美学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回忆录《金色的鱼钩》,我们可以看到忠诚革命事业,关怀革命同志,勇于献身的炊事班长的英雄形象;在《桥》中,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位产党员那种不徇私情,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总之,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为好。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小学语文中不少作品有不少反面形象。如《渔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凶恶愚蠢、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他爱财胜过爱自己的生命;《金钱的魔力》中服装店老板的唯利是图。这些反面现象,通过典型化,将生活的“丑”很“美”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3)从情感上进行美学教育。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的作用。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明人的情感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语文教学上需要情感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可供情感美育的作品较多。学习巴德・舒尔柏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体会父母对自己孩子既关心鼓励又严格要求,并善于启发开导的爱子之情;学习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可体会爱国之情;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可体会惜时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它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唐]刘 禹 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荷花。净:洁净。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动:振动、轰动。)
解读:
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
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芍药和荷花这些此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发显得气质华贵、风姿卓绝。
评价完芍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诗人紧接着补充,不要笑他花痴,不止他一人觉得牡丹最美,不仅他一人钟爱于牡丹,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轰动京城的赏花场面就足以证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倾城倾国的了。
由此可见,《赏牡丹》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丹之美,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用热闹的观花场面、痴迷的赏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诗没有一个字正面描写牡丹的美丽,但字字句句都在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花开时节牡丹到底“国色”如何,赏花人又是如何“动”京城的,诗人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读者去丰富、去延伸……这正是刘禹锡的高妙之处,也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赏牡丹的诗作中不落俗套。
二是在于立意之妙。自古以来,诗人们往往很少为了写花而写花,而是重在托物言志,即通过咏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个人的人生理想。在这首对牡丹的赞美诗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刘禹锡的理想人格。诗人认为芍药格调不高、芙蕖缺情少趣,因而不感兴趣,而对既有外在姿态、又有内在气质的牡丹如此钟爱,可见牡丹花象征了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刘禹锡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是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践。刘禹锡富于理想,前半生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渴望施展抱负建立功业。后来失败遭贬,仕途坎坷,但不改初衷。在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不仅写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等千古佳句,还在地方官任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这就使得后人从刘禹锡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拓展阅读:
牡 丹
[唐]王 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晓、慈”等生字,会写“湖、莲”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图文等方法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视频)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词义,在诗中识字。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映”是“阳光反照、照射”,所以“晓”“映”是“日”字旁。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组词“慈爱”“慈母”。
毕竟:到底。“毕”由“比”和“十”组成。“竟”是“镜”去掉偏旁。
4.小组合作学习。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找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5.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湖”“莲”“穷”“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边写边说出笔顺。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一下。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同桌之间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写得很美,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5.大家能背下来吗?试试吧!
自己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大家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2.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西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杜甫,唐代诗人,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人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来,心情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丽。对此,同学们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儿会
,天空会
,鸟儿会
。
二、指导方法,自学古诗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读读诗,看看图,想想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
三、精读古诗,明了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教师范读。
2.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轻快、喜悦)
3.学习生字。
学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复拼读、认读。
同桌互相指读。
用生字卡片抽读。
说说“鸣、鹂、鹭”为什么都是“鸟”字旁,“岭”为什么是“山”字旁,“泊”为什么是“三点水”。
4.你还有什么字词不懂?
联系诗句再读,联系画面读,联系生活读。
5.理解诗意。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
子,就可以说
。
(3)“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从哪来的船?
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读整首诗,配上动作,想象画面。
四、布置作业
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春天的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绝 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动态千秋雪万里船静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历代诗家文人都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情有独钟。在他们笔下,鲜花含情,落叶遗恨,幽草凝愁,苍松显志……每一种花木都寄寓着诗人们深埋心底无法排解的浓浓情结。
“绿叶素荣,分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是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所吟颂的橘的形象。此时的屈原因受排挤而遭流放,内心苦闷可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却仍心系楚国。你看那橘:碧绿的树叶繁盛茂密,洁白的花朵惹人喜爱,圆满的果实明光灿烂。这样美好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秉性不移,只生长在南国(楚国),不长于北方;它的根深深地牢固地扎在土中,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在写橘树,这简直是作者在以美好的橘树自比,是他“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刚正不阿、矢志不渝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志节的写照啊!
梅花,历来有古雅清逸的名士之誉。你看,万花凋谢,冰封雪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曾有多少风流雅士对之心仪,为之倾倒。据《梁书・何逊传》载:南朝梁诗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官署后有梅花一株,他常在梅树下赋诗。后迁居洛阳,思念梅花而不得见,因请求再到扬州任职。到扬州之日,梅花盛开,何逊邀请名士饮酒赏梅。南宋诗人张道洽有梅花诗三百余首,其《吟梅》诗云:“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诗人对梅花的仰慕之情,何等殷切,连做梦都在思念。更有甚者,曾写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不娶妻,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谓,为古代诗坛留下了一段虔诚而浪漫的佳话。在这里,梅花不仅成为古代名士群体仰慕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个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梅花与诗人的人格形象融为一体的当推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酷爱梅花,曾作《梅花六绝》,有“小亭终日倚栏杆,树树梅花看到残”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他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遭遇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孤傲清高的情怀,成为托物抒情诗中的极致。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那耐寒傲霜的品格。“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陆游)许多诗人从的品格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晋代大诗人陶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做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职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怡然自乐。他在一首咏菊诗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对傲霜倔强的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使后人赏菊,也得到很好的启示。为此,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他和联在一起,目睹,则心想陶令。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荷花,亭亭玉立,高洁脱俗。在它面前,妖桃艳李也会自愧弗如。的确,荷花点染的湖光水色,分外秀丽。盛夏时节,碧叶覆水,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雨后斜阳,花苞湿润晶莹,珍珠似的水滴随着荷盖的摇曳而闪烁滚动,那更是清丽动人了。当秋风萧瑟,荷叶虽已衰败,但诗人李商隐却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呢!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此,荷花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潇潇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苍劲,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历来被视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化身。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之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是爱竹,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由于不满政府,鄙视逢迎,而寄情于竹。他画竹苍郁挺拔,“秀劲绝伦”,简直竹如其人。有首《竹石》题画诗,可看作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有《题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翠竹写成敢于反抗的英雄,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呢?
大自然中能引发诗人情愫涌动、激情勃发之花木比比皆是,在此难以尽述,我们在阅读古诗、体味意蕴时不能仅停留在诗歌的物象上,而应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人格、情感,才能准确理解诗人何以会寄情花木、托物明志。
(苏循通 江苏省连云港金山中等专业学校 2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