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

时间:2023-05-30 10:0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规划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高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其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部分小城镇编制了小城镇消防规划,但是也应该看到,小城镇随着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逐年扩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发生频率增高,火灾的经济损失不断加剧,小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贡市小城镇消防规划,浅要提出小城镇消防规划中的几点意见。

一、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没有制定消防规划,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通讯落后;消防装备差,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等问题。

自贡市小城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小,人口少,发展不平衡,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基础欠帐较大。全市共有小城镇(乡镇96个,镇区人口2万人以上的只有两县县城驻地镇,即富顺富世镇和荣县旭阳镇)。除此之外,镇区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O忠驯嘀朴谐钦蜃芴骞婊?0余个乡镇,已完成消防规划编制的只有大安区大山铺镇,仅有46个小城镇安装有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乡镇达10个。

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小城镇建设实际,自贡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具体目标任务,从两县驻地镇、国家省级试点镇,分别确定了时间表、以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全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目标任务,逐年增设安装城镇消火栓,购置消防手抬机动泵等,保障到2005年,全市通自来水的小城镇普及安装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全部配置消防手抬机动泵,切实提高小城镇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对消防规划的领导,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为更好地编制出高质量的消防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消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赢得政府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应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较快,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大幅增长,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少年一贯制的局面,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消防态势已不能满足防火、灭火的需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当采取并制定相应比例的办法,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和消防市政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人口等具体实际,切实按照《消防法》、《四川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文件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实施,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消防内容要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四)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提高灭火救灾利用率。

第2篇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3]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3,9.

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努力提升城市品味,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集中突破”的战略部署,围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争创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全县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山水园林”县城的基本定位,健全规划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优美环境,城乡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

三、工作重点

进一步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全力实施好“十大项目”,继续加强“四项管理”,积极开展“三项争创”,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县城新形象。加快南湖、朱店、韩店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以规划为龙头,力争在城镇规划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1、抓好规划的编制。按照“山青水秀、市容整洁、布局优化、适度超前”的要求,高标准修编县城总规,完成紫荆中学周边和车站路三角地带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区规划范围内消防通道左右50米范围的修建性规划,同时搞好区住宅区地下管网、寺坪塬供热、南北滨河公园改扩建、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南城区供排水管网等专项工程规划,修编完善城区已建成的3家供热站供热管网规划。同时,完成良邑乡、南坪乡、盘安乡、郑河乡、大庄乡、杨河乡、柳梁乡、赵墩乡等8个集镇规划修编,完成水洛镇新兴村、徐碾村,南湖镇石峡村、李庄村等2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

2、抓好规划的落实。建设局和各乡镇要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把好规划关,做好规划事,着力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社会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把规划做深、做细、做到位,为城乡有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要抓好城市建筑设计,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城风格特色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两证一书”等审批程序,加大规划三级审查、公示和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要逐步建立城市建设评议机制,坚决避免边拆边建、边建边拆的问题。要加大规划执法和宣传力度,加强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下决心整治乱圈乱建行为,对违法建设要一查到底,对严重影响规划的违法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乡镇和村庄规划工作,积极服务,引导农民合理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以争投资、上项目为支撑,力争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抓重点、攻弱点、破难点、求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十大项目”建设。

1、生态公园二期项目。突出生态建设要求,建成两个主山门、停车场、核心景区和一批建筑小品,完善水电配套工程,绿化补植风景区30万平方米。

2、绿地公园建设项目。完成建设用地范围内15户居民及1个单位3160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建成占地52亩的绿地公园。

3、风情线项目。新建2座橡胶坝,对南北滨河公园进行改扩建,移植北滨河公园东段桧柏绿篱墙和补植景观树及草坪,硬化铺砌园内道路,完成景观灯装饰和凉亭建设,全面建成2.5公里洛河风情线工程。

4、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要全面完成新徐路道路改造及职中巷、的道路铺油工程,配套完成排污、排洪、供热、绿化、亮化及人行道硬化。同时完成橡胶坝剩余排污管道、车站路和中天商贸城处的排污管道铺设。二要完成城区水源地改扩建工程,建成一水厂和二水厂4座大口井及二水厂250米河道渗渠建设。三要建成总库容72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135吨的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5、住房保障项目。建成寺坪小区48套廉租住房,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009户,在北城区新建1.98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开建区1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

6、房产开发项目。全面竣工南舒苑、安泰庄苑、安顺小区、文苑等住宅小区,并交付使用。开建区住宅楼7.8万平方米,年内竣工5万平方米。

7、公园宾馆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在水上公园东侧新建8000平方米的公园宾馆。

8、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对全县5126户农村危旧房进行改造,每户改造45平方米,每户补助4000元,采取整村建设和分散建设、国家投资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要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村庄整治、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重点抓好50户以上的集中连片改造区。

9、小城镇建设项目。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产业支撑、基础先行、特色兴镇”的原则,以南湖、朱店、韩店等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道路、供水、排水、绿化、亮化、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集镇综合功能。积极开展示范城镇创建工作,加快生态优美小城镇建设步伐。认真落实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竞争力强的文明生态小城镇,力争我县小城镇建设步入全市先进行列。

10、全力以赴争取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围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精心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积极做好与国家、省、市的衔接汇报,千方百计抓好争资列项工作,年内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上。同时年内争取城区污水处理项目进入国家计划。

(三)以规范整治为关键,力争在县城管理和公共服务行业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1、加强市政管理。一是由建设局负责,整治城区摊点乱摆乱放、占道经营、以路为市和越门经营的行为,严格实行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清运制度,加大城区供排水、道路、桥涵、照明等公用设施的管护力度,严格审查各种商业广告行为,督促南、北滨河公园各责任单位清除垃圾、杂草等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由县爱卫会负责,严格落实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城区各单位、门店、居民和农户清理乱贴乱画等各类城市“牛皮癣”,加强各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监督监管。三是由环保局负责,集中清运城区各餐饮、理发等无排污设施门店产生的污水、餐厨垃圾,整治畜禽及水产品经营门店占道加工、乱泼污水的行为,加强城区环境噪声监督管理。由水务局负责全面清理河道内的垃圾。四是由教育局负责督促城区各学校做好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规定的区域内整齐摆放自行车,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学校周边环境卫生大扫除。五是由水洛镇政府和街道办负责整治城区五村(东关、西关、李庄、贺庄、何马村)及各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六是由交通局、公路段负责,各乡镇政府配合,全面整修省、县道及乡村道路,全面清理各级各类道路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侵犯路产路权的行为。七是由公安局负责,农机局、运管所、各乡镇政府配合,检修更换破损的各级各类道路路标等公用设施,确定车辆过境路线;城区要围绕红绿灯设立固定岗哨,加强流动巡回检查,整治乱停乱放、逆向行驶、无证驾驶、乱闯红灯等违章违规行为,特别是要整治自行车、摩托车等乱停乱放的问题,全面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规范交通秩序。八是由商务局负责,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对县城十大专业市场由各管理责任单位合理规划市场摊位,整治市场门口摊点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的问题,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九是由工商局负责,规范城区经营门店、户外建筑物、橱窗、各类杆线等广告牌匾规格,查处乱贴乱画、随意悬挂广告牌匾的行为,加强对各种商业活动宣传内容的审查。十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由建设局牵头,公安、卫生、工商、国土、交通、商务、环保、水洛镇等部门配合,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两法两条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健全“层级管理”体系,加大对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格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和巡查制度,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和隐患排查,防范重大事故发生,实现建筑业安全生产。二要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管,重点加强资格认定、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建立规范化的招标投标标准模式以及招投标后跟踪管理和评估制度。三要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和水平,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确保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四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执行住宅小区详规方面和住宅工程方面的强制性指标,严格实行房屋预售许可证制度和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制度,严禁非法集资,依法查处房产开发建设、中介、销售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开发项目的人居环境质量和开发工程质量。五要在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闭合式监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扶持新型墙材示范项目,增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试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支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六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严禁随意变更已审查的设计文件及已批复的工程建设规模,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加强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管力度。

3、加强物业管理。对已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企业要根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住宅小区内的物业和公有设施设备、治安、环境卫生、交通、容貌等进行管理、维护、修缮、整治和进行其它与之相关的服务。对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和住宅楼,由建设局指导小区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通过公开招标或竞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机构实行管理。从今后起凡城区内新建商品房销(预)售前,建设局督促建设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直至该小区业主大会成立后,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及时续聘或重新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从而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4、加强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加快一水厂和二水厂4座大口井及二水厂250米河道渗渠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供水覆盖率,同时要加强供水监测,保障供水水质,保障城区居民早日用上优质干净、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对供热、城市公交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行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化运营,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责任单位要充分认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尽快将工作中心转移到集中突破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负总责,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各项任务,研究制订具体方案。通过多级分解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做到既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又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二)深入宣传,层层动员,营造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传达学习全市重点工作集中突破动员大会精神,学习有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法规,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编印简报、举办培训班、张贴标语、印发公开信、在新闻媒体创办专栏,组织开展城镇建设管理法规“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商场、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整顿市容市貌的重大意义,宣传加强城镇管理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管理的宣传者、参与者、实践者。

第4篇

新疆幅员辽阔而且资源丰富,在天山南北依托绿洲形成的城市星罗棋布。而近几年这些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已经形成了城市密集地区,也具有了城市群的规模。由于城市密集地区乃至城市群的规划由于设计的范围广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城市单个职能部门的控制范围,要保证其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遇到的种种问题,制定政策导向及措施,保证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1 城镇群概念的提出

我国在2006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的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逐步的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先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的城市群为主体,其它的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2 规划中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经济最为发达、人口密集以及市场活跃、资本集的发达地区。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这些地区的高速发展所付出的沉重的环境代价。三大城镇群的发展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逐渐的下降,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例如在京杭运河的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太湖地区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的珍稀鱼类面临灭绝。而且太湖的三类水体占据70%,剩余部分水体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水质的降低已经危及了附近城镇的生活用水。此外苏州地区的阳澄湖也已经发出了污染的警示。

其次还有空气质量的降低,并且污染的范围从内地延伸到沿海,从地上延伸到地下,并且污染物从有害发展到有毒。例如我国的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都出现了大气的灰霾迹象。这样的生态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制约了城镇群的发展,而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城镇化的不二之选。

而行将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生态环境也是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当然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在适宜人居的平原绿洲进行集中发展,扩大城市的容量与规模也是当前的任务。

2.2 其它问题

2.2.1 小城镇的规模难以把握。由于各城镇争相做重点,因此在城镇群化过程中盲目的铺摊子、求规模。

2.2.2 区域基础设施不配套。由于小城镇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区域内基础设施的配置上显示了无能为力的状态,出现了小而全或者低水平的重复现象。

2.2.3 重点与特色不突出。大多的城镇出现了产业雷同或者性质相似的现象。

具体到新疆地区还有:

2.2.4 交通运输的不畅。对于新疆这一边界城市,向西开放是最为有利的市场,但是交通运输的阻碍却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例如新欧亚大陆桥的通而不畅的问题。

2.2.5 科技人才的限制。新疆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管理以及教育等各类人才,但这仅靠新疆一己之力不能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借助其它地区人才输入方面的协助。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空间结构与类型分区

空间结构这一概念是由珠三角在城镇群规划中明确的提出的,并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中规院在实践中却弱化了空间结构的概念,而使大尺度的城市群规划脱离空间结构的构建以及描述,例如近几年出现的几轴、几区、几带以及几中心等描述。而发挥城市群的关键是认识到各城市群的区别以及地区类型,看清不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资源类型、特征、问题以及成长的机制,从而恶意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性的策略。

3.2 处理好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事权关系

由于我国的城镇群规划没有专业的部门或者省政府主导,而是由城市或者县级政府来发挥运作以及管理的职能,大量的管理是在市县级政府。为此在编制跨市县的城市规划时要明确政府的事权边界以及平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实施得到好的结果。

3.3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

这里提到的保护超出了一般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保护,而是要在城镇群的规划中深层次的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综合性特色的保护对象。例如浙江沿海的岛屿以及海岸带、象山湾和南太湖的“塘浦圩田”等,由于这些对象既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也并非文物,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以及独特性资源。

3.4 区域意义的城市、角色、地位识别

进行城市密集地区或者城市群的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城市在这一城市群中的功能,而不是注重其规模的大小排列。具体说来要研究核心城市的中心功能作用、不同城市的作用区别、中间性城市的地位及发展点等。例如长三角的苏州、珠三角的东莞、海峡两岸的泉州,虽然这些城市并非门户,但是都在区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再者例如亚洲的博鳌、世界的陵水以及海南的海口等,反映出了民间对于城市地位的特殊认识。最后再看一下中国的温州、世界的义乌以及浙江的杭州等有趣的表达,这对于我们把握区域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5 区域与城际交通系统

据调查我国的发达城镇群的交通体系严重的依赖于公路,水运以及铁路的运输份额很少。这样的运输模式不仅可靠性低下,运输的成本高、安全性差,而且也导致了巨大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土地占用。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城际交通以及区域交通的轨道化或者公交化是解决区域交通结构问题的关键,也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3.6 战略性节点地区识别

经过对珠三角城镇群规划重点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具有区域性意义的战略性节点:深圳的前海湾、广州的南沙等。但是由于城镇群的变动及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及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动等因素,这些原来占据重要地位的战略性节点城市会由于发展的定位错误及功能的丧失而对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首先进行战略性节点的识别,将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的发展纳入重点的研究范畴,降低决策的风险,这是提升城镇群的可操作性、效用以及规划价值的重要步骤。

4 建议

最后将发展城镇群的个人建议总结为以下六个原则:

4.1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4.2 将质量与速度并举,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4.3 同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4.4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

4.5 走因地制宜之路,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途径。

4.6 不断创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坚持远近结合。

5 结束语

城市群的发展作为时展的产物,在积极的开展城镇建设期间要明确城镇群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城市群发展的“辩证认识”,认识到这一发展对于城市的协调、互补关系,也要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要充分的认识现有城市规模与城镇群规划的相互关系,合理、科学、及时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

[3]周一星.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5.

第5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v一w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一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地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v二w科学整合

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v三w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v一w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

v二w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

v三w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三、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v一w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

v二w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v三w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拥挤。人们越来越将其目光投入到农村。基于此,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我们的面前,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一批批城镇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前沿阵地。然而,却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我国城镇建设的进程。基于这个大背景下,笔者在文中详细地对当前我国在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促进城镇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城镇化目标。

一、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高速速发展的大城市相比,我们的城镇规划管理从理念到手法都相对落后了,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完善。常出现的现象是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不顾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遍地开花搞建设,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2、忽视城镇特色,面孔单一,城镇建设的品位、档次亟待提高。从而导致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如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3、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如尚未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由于没有意识到规划本身也是资源和财富,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中缺乏经营意识,以往的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点不合理,不能带动周边土地的滚动开发升值,造成大量城镇建设资金的流失。

4、管理手段亟待更新。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通道有限,不仅管理上相当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差错,使规划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技术标准不一致、信息资源不共享,也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1、提高人们的科学规划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2、城镇建设的科学化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好科学规划,又要做好以下几点:如:①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②制定城镇产业发展及环境生态规划。特色产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3、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加强管理是搞好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充分给予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结束语

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集镇的桥梁和纽带,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对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0(06)

[2]黄红玉.新时期县域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2010(08)

[3]王琳.试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J].山西建筑.2011(02)

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生态环境容量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然而,在小城镇建设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规划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小城镇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小城镇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已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1 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在注重其外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时,往往忽视了其内在的间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致使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小城镇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上都没有对小城镇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从事过深入地研究,因而在规划上,编制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在生态环境规划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城镇功能区划的混乱,居民生活生产也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有些地方,在规划上与本地实际情况严重脱离,照搬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投入巨大,收效甚微,因而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有些地方的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占用大量耕地,不仅对地方基础性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同时对地方原有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有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房屋建造过于密集,缺乏配套的绿地,因此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对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生态环境容量对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环境对该地区发展规模以及其他各种活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程度。简而言之,人类的活动不能够超出环境所能够承受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受到阻碍,甚至完全停止。环境容量的概念是根据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之中,特别是在特定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环境容量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城市的规划者与建设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容量对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容量是环境容量理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认识。生态环境容量综合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具备的最大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更为全面地揭示出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保证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好当地的生物资源,在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发展城镇经济。生态容量理论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小城镇的规划者必须充分借鉴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落实小城镇的生态容量规划

从整体上而言,在生态容量理论的指导下,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对此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小城镇的规划模式仍旧关注的是小城镇自身的整体形态,性质、规模以及功能定位等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多数停留在理论和指导原则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的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内容。

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强调环境容量理论的指导性。根据建设部2002年所颁布的《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生态环境容量必须体现在小城镇的规划之中。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从总体上而言,仍旧缺乏对此问题的全面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等方面。因此,在实践的范围,以及实践的成效等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

小城镇生态规划最终目的是依据生态容量理论调节不合理的生态关系,通过各种技术、行政等手段去实现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根本目的是解决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人类的长远利用与系统发展的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开创适合人类的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因此,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

1、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有序合理的系统结构。

2、致力于区域系统内外同步发展,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协调共同发展。

3、致力于小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整体优化并持续发展。

4 小城镇生态容量规划科学机制的建立

在小城镇生态容量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生态环境容量理论,结合小城镇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生态环境容量研究是必要的,对于未来我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迫切而且意义重大的。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生态环境容量问题。

1、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大致是指小城镇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等。水资源容量指在满足城镇人口的日常用水的前提下,水资源所能承载的污染物排放量。土地资源容量指土壤对污染物降解力,承载力取决于污染物的降解性。大气资源容量指在居民生存的大气环境健康值之内,环境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

2、自然资源容量

自然资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等支撑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的资源。工业的产量、农业产量、交通的发达程度等都是制约小城镇生态容量的因素。各方面之间互相关联,相互影响。

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在保证区域持续发展前提下所能容纳的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镇人口数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大致规划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容量,通过对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的大致估计,各方面严格的控制,从而起到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科学的小城镇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确定人们对能源、资源、以及土地等方面的开发限度。尤其是应该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居民能够继续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维持生活,其本身也是生态环境容量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人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让人与环境发生对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在规划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容量,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建立系统性的生态容量标准。

小城镇在实现生态容量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科学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对小城镇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规划上应该突出重点,规划的重点就是环境保护。小城镇的发展,不应该是一种平均化的发展,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具有潜力的项目上,尤其是具有生态价值的项目上。政府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上,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推动城镇的建设。小城镇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应该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形成集群效应,从而以点带面、以线带面,打造特色,提高经济实力。

其次,重规划,体现特色。科学的规划制度是确保小城镇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从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同时也要注意好编制问题,对于一些高污染的项目,必须严格禁止,将环境保护作为首先的发展理念。同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以地方特色作为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优势资源,在充分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以可持续来促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放权放责,加强指导,注重考核,努力促使农民在文化观念、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上往城市型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

[2]陈柳钦. 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 环境经济, 2010,(09) .

[3]顾朝林,谭纵波,刘宛. 低碳城市规划:寻求低碳化发展[J]. 建设科技, 2009,(15) .

[4]庄贵阳. 以低碳城市为主线,打造绿色中国[J]. 绿叶, 2009,(01) .

第8篇

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证明,规划编制好了就是最大的节约。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并在市町村等基层行政部门设立规划部门,制定中长期国土利用与开发规划,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我国台湾地区的城镇化优先发展农业,避免了像韩国和印度那样,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过量涌入而出现的“大城市病”。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贵州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考虑、综合布局,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目标要紧贴省情,体现脱贫致富。城镇化的本质是最终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就地致富,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此,要明确树立一个观念:搞城镇化一定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规划理念要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作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载体,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

要大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农村人口加快转移创造条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城市棚户区、煤矿和其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通过不懈努力,让农民搬得进、住得下、有活干,尽快脱贫致富。

规划编制要遵循规律。体现长远眼光。盲目建设、交通拥挤、功能不全、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提醒我们,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省只能依山就势,纵深推进,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积淀深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定了我们具备规避“千城一面”的可能性。同时,要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得到更多的实惠。

规划体系要衔接协调,体现发展需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要根据发展趋势,及时修编完善,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交通规划、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layout based on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layout status quo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ffic problems of small towns, transportation features an initial study, presented small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 part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ll towns, focus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objectives be realistically valued and revision implemented.Key words small towns, traffic planning,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由于小城镇规模较小,经济力量薄弱,城镇建设得不到大力发展,对交通问题未能够引起重视和对交通发展缺乏预见性,使得小城镇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发展。在当前社会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规划不尽合理的小城镇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运输、人民生产生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也在城镇化过程中上升成为热点问题,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小城镇的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入手,通过对城镇交通布局和交通流的分析,剖析其历史成因和利弊效应,从小城镇交通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二、小城镇的交通现状和问题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这种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镇经济和公路运输机动化的发展,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经过梳理和分析,主要表现在:

(1)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经研究发现,小城镇往往只有一条或两条过境穿镇通道,道路定位不明确,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以致过境公路上人车混行,机非不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2)交通流缺少组织。一般小城镇的道路与过境公路相交道口都以平面交叉形式存在,很少设置红绿灯等交通设施,安全秩序也没有专人维持,就容易造成交通冲突,在高峰时段造成交通阻塞,道口也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

(3)道路布局不够合理。小城镇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一直处于无序的自发发展状态,城镇生长轴和城镇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间距不均匀,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4)路产路权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马路市场、马路商店侵占道路资源,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堵塞,给往来车辆带来事故隐患,也危及摊贩本人的安全。

(5)静态交通设施匮乏。停车场地少,各类车辆乱停乱放,带来事故隐患。交通站场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6)城镇公用集聚场地少,因此把过境公路作为临时广场使用。受地方风俗的影响,在一些小城镇每年还保持着开庙会,赶集市,办交流会的传统民俗,往往在赶集的日子里各乡各村的老百姓汇聚到城镇上,沿路设摊,搭台唱戏,造成过境车辆的通行困难。

三、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成因思考

小城镇建设中交通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我国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存在的原因有着一个长期的沉积过程和历史根源。

1、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广大乡村及小城镇地区长期处于低机动化运输阶段,畜力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是地方运输的主力,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在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往往都是以天来计算,不可能当天往返,路途需要吃饭休息,于是给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在低机动化阶段,城镇发展依赖于公路,沿路展开。这种马路市场和公路城镇在机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交通的干扰还没有明显凸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交通线数量少、质量差、运力低的状况。公路运输“门到门”便捷快速的特点和路网结构的完善,使全社会客货运输的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公路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一直得不到改造的小城镇过境公路间的社会矛盾愈来愈明显。

2、长期存在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思想来指导小城镇道路建设。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公路一但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城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积重难返,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地凸现出来,迫使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以改造。

3、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为二、三产业服务,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城镇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再加上部分经营者随意摆摊置点,导致交通秩序异常混乱。

4、虽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但高速公路收费的“高门槛”也使部分运输车辆望路兴叹,致使国省道干线上仍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对小城镇的过境运输的压力仍然不堪重负。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车辆保有量和客货运量的的快速增长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根据对小城镇现状交通方式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小城镇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小城镇改造中,应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小城镇交通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要始终坚持交通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经验,牢固树立交通始终走在前列的思想,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使交通建设在城镇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化的进程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结合城镇用地布局,配合公路部门,将过境路外迁。结合镇区改造,理顺道路系统。道路建设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遵守规范,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规划建设中配建停车场地和交通站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设施。

(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素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人是交通的主体,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各个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镇,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力求“人、车、路、交通环境”的和谐发展。

(4)加强行政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完善公路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依据公路法,加强行政执法,健全依法监管,强化路政巡查,加强公路建设全过程介入管理,开展公路路产确权工作。积极研究和探索城镇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严肃惩治侵占公路路权,破坏公路设施的行为。完善和维护公路设施,使公路信息批示明确,标注清晰。对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十字路口采用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无序停车行为。政府和城建等部门要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

(5)要针对小城镇的具体现状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因地制宜

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每个小城镇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走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因此每个小城镇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找准自身的优势,发挥不同的特长,来把握自身规划的定位,制定适应自已交通发展的规划和分步走的实施纲要,既要有一定的适度超前,又要有实施的可操作性。切忌盲目求大,无序发展。

第10篇

重庆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邻近城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个别小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其中部分镇区面积已经超过原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各镇镇区规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现状建设用地最大的镇建成面积约181ha,最小的镇建成面积约7ha,相差约25倍。主城小城镇基本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达到25万,全部体现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原因在于主城区是重庆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强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对城郊小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主城区小城镇呈现出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资源向中心城区汇集的单向“外流”式发展格局。小城镇三产结构比例为1:0.5:1,基本上以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形成的农副产品种植、矿业开发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2010年,主城区人均GDP超过6.5万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镇人均GDP基本在1~1.7万元左右,与中心城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有差距逐步扩大趋势。现状镇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约4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约13%,产业用地比例约为18%,用地结构中居住单一拉动特征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镇区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学、水电气和基本商业交易网点为主,公共设施协调和配套程度差,特别是文体、环卫方面的设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丰盛和渝北金刀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外,其余的镇在城镇风貌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导致各镇整体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体现为镇区内的无序化和镇与镇之间的同质化。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之前的2005~2007年编制完成。在此之后,“314”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区设立、两江新区成立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修订、《重庆市“四山”管制区分区规划》等针对重庆市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从相关上位规划层面对主城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原有相关镇总体规划已经与城市发展整体要求逐步脱节,急需对部分小城镇相关规划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修改。

主城区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郊小城镇实现情况,为加强城郊小城镇发展指导与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对小城镇发展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层面研究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根据城郊小城镇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发展现实,将其划分三大总体功能分区,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策略,实行分区特色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格局(见图1)。现状发展较好小城镇主要由两大动力机制驱动,一是在“两江、四山”的主城区总体山水格局下,城市发展依托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跨越城市发展门槛进行扩展型发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碛、巴南的木洞镇等;二是在中心城区槽谷地带,受两江新区功能向北延伸实现的拓展型发展,如渝北的古路镇。该区域的小城镇将作为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备选区域,承担主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与邻近城市功能组团的发展相结合,承载先进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区域基础设施布局、配套产业协调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拓展型发展区将是中心城市功能与小城镇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区域,体现为“城绿相融”。该区域小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区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是重庆主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该发展区重在加强生态涵养,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城郊旅游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农产品观光区。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展现城郊自然风光的重点发展区域,体现为“城在绿中”。优化型发展区位于主城区东南区域,现状发展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较低,生态敏感度不及其他发展区域。该区域内重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资源高效开发,优化城镇发展条件和产业;并结合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该发展区将是突出农业产业化特色的发展区域,体现为“田园结合”。主城小城镇范围内自然生态基质优良,为保护山水环境,构筑主城区生态功能屏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镇建设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主城生态功能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是重庆主城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市政府颁布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其进行永久性保护。将四山管制区控制范围和管制要求落实到小城镇区域空间控制要素中,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管制区控制要求,切实保护好“四山”生态资源,协调镇区建设用地拓展和转换。主城区的五个水库水源保护地均位于小城镇范围内,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相关保护规定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地范围内人口尽可能迁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禁在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主城的次级河流中,流经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共计6条,涉及14个小城镇辖区范围,流经8个小城镇的镇区。次级河流流经的小城镇提出强化河流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较高区域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集中处理设施等保护要求。素除以上三类重点生态保护内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围外的静观、安澜、南湖三大郊野公园,以及安澜自然保护区、东温泉风景名胜区等提出保护管制要求。统筹中心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在主城区,以城郊小城镇为整体,建立起与中心城区相互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该体系分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镇区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相互衔接体系。结合城乡总规相应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布点,充分预留进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镇域范围内优先考虑区域性的港口、环卫、能源转运基地选址布点,并与镇域、镇区规划相衔接。以区域性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重点建立镇区至主城对外交通干道相衔接的道路体系,实现镇区主要交通性道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衔接。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分析,针对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水、环卫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针对性提出以服务镇域为主、城乡衔接的镇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城郊小城镇是主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在三个方面构建城郊绿色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系[3]。以各镇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扩大农副产业基地产能和效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展示、观光基地。结合各镇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建立农业观光基地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基地37个。重庆主城城郊休闲旅游构成要素齐全,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岛、湖、森林、温泉、人文风景资源较为完整,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和可开展的娱乐项目都较多,为城郊小城镇休闲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小城镇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如统景、东泉的温泉旅游、静观花木世界、金刀峡镇峡谷、古镇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各小城镇为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理念滞后,没有把自身的农业资源作为农工商经济网络链条中的节点,丧失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创建若干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主城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以高度整合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的地,构建9条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线。将自然资源、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要素溶为一体,形成1~3天不等的休闲度假游线。按现有户籍人口测算,至2020年27个小城镇户籍人口总规模约为96万人。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郊小城镇总人口规模为70万人。因此,在2020年内,城郊小城镇需向中心城区转移约26万人,基本上与现有户籍与常住人口差额相当。至2020年,主城区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状的64.4万人增加至70万人。通过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速农村地区城镇化,通过逐步搬迁在非城市建设区域内的现有人口的方式,将城镇人口规模由当前的13.9万人提升至30万人,并引导15.1万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总体城镇化率由当前的22%提升至43%。现状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3m2,未超过城乡总规修订确定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9m2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务、产业用地结构偏低、绿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况。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景观绿化环境、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要,高度集约居住用地建设,充分预留提升小城镇核心产业能力的适宜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城市风貌与乡村风貌相互融合的节点。城镇建设中,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加强小城镇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的研究。在镇区重点地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形态分区、空间疏密关系、特色表现、城镇功能协调几个重点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控制要求中。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属于未来城市发展备选区域,镇区风貌按照新城标准建设,其风貌以新市镇和郊区卫星城市为主,镇区逐步减少居民宅基地建设审批,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开发和建设。减少未来城市拓展至小城镇后出现较大的风貌差异性。镇该区域内小城镇结合开发主体、地域特色、旅游发展,倡导“一镇一风貌”,突出多样化与可识别性。该区域内小城镇现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重在加强引导,城镇风貌以川东传统建筑为主,突出地域特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洁统一的城镇风貌,减少未来改造的难度。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的旅游类型,并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一种趋势,在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成为大势所趋。主城区城郊[17]刘伟东,高光谱遥感土壤信息提取与挖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18]乔璐.哈尔滨城区土壤高光谱特性与TM遥感的定量反演[D].东北林业大学,2010.作者简介:刘瑞(1984-),男,湖北武汉人,理学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遥感图像处理及GIS应用。27个小城镇是主城区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中心城区各项联系最为紧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区域[4]。以此为载体,深入研究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新方式,率先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小康社会先行区。加强主城区小城镇城乡发展策略研究,使之真正纳入城市体系之中,作为区别于乡村的城市进行建设,完成由农业城镇向工业、物流、旅游等类型特色城镇的转化,实现对主城区的功能补充和服务作用,切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兰昀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第11篇

【关键词】 小城镇 改造规划 认识与实践

1、工程概况

龙岩市白沙镇改造规划工程为福建省第一批22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城镇的示范工程之一。龙岩地处福建省的西部,白沙镇位于龙岩市的东北部,镇政府驻地白沙村,距龙岩市区48公里,东与漳平的南洋乡交界,西与万安镇接壤,西南是雁石镇,东南是苏坂乡。该工程用地为不规则的反“C”形,地块东南侧为龙岩至漳平省道,东北侧为乡镇道路,北面现为白沙镇旧圩集市,西面为白沙河。该地块地势相对平坦,仅地块东北侧与乡镇道路有较大高差。用地内有一些需要保留的古民居及传统老街市和古榕树。

2、规划设计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设功能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历史人文浓郁、返璞归真、繁荣兴旺的新型生态城镇。规划建设乡镇纯朴的诗意社区型态,回归传统村落风俗,注重环境景观设计,着重体现民间生活的“水”文化,合理分布绿地水系,适度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要求。大量研究闽西古村落、古名居等传统建筑型态,延承闽西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和发展文脉建设,遵循“曲水流觞”、“经纬街巷”、“错落有致”的规划布局传统观念和“曲、幽、窄、达”的闽西古村落的意境风格。利用地块形态特点,充分考虑各地之间建筑风格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保证明确的识别性和丰富性的空间形态与清晰多变的街道轮廓线。

3、规划方案构思

精心组织三条自然流动的水系景观带,营造“曲水流觞”,闽西传统村落空间特色——“水圳穿行”的田园生活气息。新型邻里社区,建筑聚落,混合多元组合方式,实现居住的回归。尊重乡镇总体规划,归纳汲取各项高规格要求,“立足实现,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弹性操作”,使项目设计具有极强的协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完整的规划结构:采用外沿线形骨架和内部自由曲水格局,坚持模块组合、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邻里组团与小区大环境相融合,充分体现既开放又相对私密的人居思想。形成"一轴、二街、三带、多中心"的规划骨架,详(图1)总平面规划结构图。

一轴:充分利用自北向南的白沙河水流走廊和基地周边连绵起伏山形构成 的山水视觉通廊两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一条集商业、景观、人文交流于一体的中央主轴线——传统商业步行街,把控全局。中轴线以“白沙镇文化活动中心”为建筑景观结束,后有利用基地高差自然形成的瀑布跌水做背景,充分体现改造规划设计的高起点。二街:以旧商业格局为基础,结合主要人流来往方向,构筑了一条滨河步行街与一条联系各个小区的商业集圩内街,使原有商业街格局得到了延伸与发展。三带:以地块及周边地形特征为基础,结合建筑规划设计,构筑了三条自然流动的水系景观带,营造“曲水流觞”、“水圳穿行”的田园生活气息。多中心:以营造地域性主题园林、创造开放绿色的亲水空间为目标,结合地块划分形成了各具特色小区景观中心,详图二整体鸟瞰图。

4、景观绿化设计

规划营造具有闽西气候特点的景观效果并融入浓郁的闽西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水圳”、“流绿”、“曲路”等多种元素组合使用,强调亲水生活主题意识,回归自然地感受。赋予各空间以更多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最大利用好的景观资源。诸多建筑空间和构件细节设计,如住户院落的护栏围墙等将构筑出新闽西人家的特色建筑形态。公共空间设计:充分利用纵横的公共空间构成一系列线性开放式空间视觉走廊,形成小的交往中心空间,为居住者提供多样而富于变化的活动场所。公共活动空间及景观带均结合水系元素,白沙镇文化活动中心前的市民广场形成室外空间的核心。水魂、绿魂、人文魂贯穿主题景区,亦正亦谐、相映成趣,“人在画中游”、“人景互动”。我们的设计手法是基于现代生活、设计方式而形成的总体相对严谨而内部灵活动态特征的探索,也是对应以闽西古建为原始村落形态而形成的“同源同构”的建筑风格设计。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为住户提供静态活动、与住宅私密性相关联的活动区域,强化促进人的使用和便于日常维护为原则的设计理念。

5、交通规划与组织

本项目基地的四周道路均已建设中,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为居住者提供便利出行条件。东南侧为龙岩至漳平省道,东北侧为乡镇道路,北面现为白沙镇旧圩集市。交通组织设计“通而不畅”的曲型主干道设计用以减缓车速、加强安全性。交通组织原则:独立的主干道车行系统和生活景观步行系统共同构成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主要人流与主要车流相分离,水系与居民主要活动场地相对结合。内部车环路与水系空间相对分离。公共交通组织:结合各小区主要出入口安排地面公共停车位和公交站点。停车场、库设计:机动车全部为地面停车,停车位结合居住组团就近设置,方便使用。

6、住宅布局及单体设计

住宅布局原则:住宅布置充分面向外部和内部景观面,根据景观资源的合理分布布置不同规格档次的住宅。安置房区域集中设置,优先满足安置要求后再合理设置商品房开发区域,以创造更大商业价值,尽可能在区域内实现经济平衡。建筑造型控制:控制建筑体量,基本以6层及以下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局部点缀小高层和中高层点式高层居住建筑,将各种不同形态建筑混合配置形成高低错落的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通过各特色空间强化组团群落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民族形式:大量的1-3层传统形式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穿插,丰富了城镇的建筑天际轮廓线。材质、颜色、风格统一的小尺度白墙灰顶保证了与古老城镇的和谐统一,并充分体现闽西特色的传统建筑人文历史。

7、结束语

龙岩市白沙镇规划改造规划过程表明了,小城镇规划改造要达到四个目的,一、是要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要公平地分配现有和可能的资源;三、是对自然界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四、是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体现地方特殊和以人为本意识。但是,一些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依然存在,镇区建设规模扩张,域间的利益矛盾、领导任期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镇区建设存在短期限化的倾向。规划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规格是小城镇在一定时期内建设发展的计划。在城镇编制的城镇总体规划在很多方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协调。规划对环境的科学性关注不够,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寻在着重修路、修上下水、建楼房,而对城市环境的形成关注不够。实践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也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龙岩市白沙镇正在建设中,上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依法规定程序目标,科学地依法运作管理经营城镇规划。这样才能避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希望龙岩市白沙镇的建设能够按照规划实施,真正把规划中的内容实施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第12篇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of the limitation of insufficient, causing the city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in some citie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Xiangyu TownChizhou city, points out the planning content urban air, water,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urban sou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goal, illustrates the grievances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

关键词:城镇规划;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Town planning;Environment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镇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城镇规划是人类调整和改进城镇的重要手段,它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从广义的环境学角度来说,城镇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背景下,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了制约城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规划已经迫在眉睫。

从现象上来看 ,城镇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拥挤的人居、公共绿地减少造成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将导致城镇的衰退。另外,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又会引发城镇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一、 城镇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城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到大气中,使得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全国城镇空气中总悬浮的威力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到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的浓度水平也较高,部分城镇甚至相当严重,北方城镇的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

2、水体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生活工业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理而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海中,导致自然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有800多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统计的1238条城镇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严重的污染,全国范围中有78%的河流水源不适合作为饮用水,50%的地下水源遭受到污染,北方诸多城镇都面临缺水的危机。类似数据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3、固体废弃垃圾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显现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每年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达6.6亿吨,其中不可回收的有毒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的土地;而居民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

4、噪音扰民现象屡见不鲜

除了传统工业会产生噪音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化转型的进行,第三产业包括娱乐产业也正成为噪音污染的又一源头。根据33个国控网络城镇的检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镇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

二、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文出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城镇规划与城镇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且建立相关的研究和学科,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城镇规划理论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镇发展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为城镇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城镇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现阶段城镇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所指定的以保护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的的规划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战略。所以,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镇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气象、水文、综合生态环境等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音的监测资料,固体废弃垃圾的累积量和增长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如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等;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域划分等。

2、 城镇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镇居住者处于固体废弃物的包围中,解决固体废弃物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严格控制有害化学品的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

统筹安排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农副业弃物等)的处理。在城区建设水冲式公厕及垃圾收集站,并在镇区北侧建设垃圾处理场。近期用填埋方式,远期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根据城镇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并拟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计算各个功能区最大允许的废气消减量和排放量,从而依据此制定具体的污染治理方案。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该根据城镇的能源结构和交通现状确定治理首要污染源,即释放污染浓度高、危害范围广的污染源,便于治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池州市香隅镇的污染为工业污染,原因在于采用了落后的煤炭燃烧能源方式。由此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浮悬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能源生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推进气体燃料的使用,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持续无污染的能源。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的规律,科学便利的利用大气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镇的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较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4、 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也需要在对城镇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展开,根据水体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根据地方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规划应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同时,有关部门加强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现给水水源,管网不统一,部分水质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因此,第一要切实保护好干渠水源不受污染,第二应逐步禁止无序地采用地下水。积极筹资建设污水处理厂。镇区内的河流、沟渠是重要的风景带,因此要注重水环境的保护。沿河、沟渠两侧均要重点绿化。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河渠水体。

5.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

加强交通干道两侧绿化建设,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加强对机动车辆和建筑施工场地的管理,减少交通和施工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