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房树人测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房树人测验的基本原理
房树人测验属于心理投射测验的一种。投射测验是一种“无结构的作业”,它借助于一些无意义,模糊,不确定的图形等来了解受测者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智力状态或者人格特征,以及心理活动的正常或者异常。
根据受试者对测验的反映方式,可以将投射测验分为以下三类第一,联想式投射测验。它要求受试者根据呈现的刺激说出自己首先联想的内容,如词语,画面等。例如,荣格的文字联想测验和罗夏克墨迹测验就是典型的联想式投射测验。第二,构造式投射测验。它要求受试者根据给出的材料编造出一个故事或画面。例如,补充句子测验。第三,表达式投射测验。它要求受试者根据一个主题自由的进行绘画、游戏,或者表演戏剧等活动抉。例如,绘人测验[1]。
房树人测验者就是一种表达式测验。测验者在开始测验时,对所描绘的房屋、树木、任务等并不知道具有何种意义,所以他们在测验中,把以前经常见到的、在梦中所梦见的事物的形象在纸上描绘出来。
二、房树人测验的基本假设及构思
房树人测验的基本假设主要是投射机制。它重在探讨人的无意识心理特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意识观点,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意识功能了解到自己的人格特征。如果我们以某种无确定意义的刺激情境作为引导,受测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无意识结构中的意愿、要求、动机、心理冲突等特征投射在对刺激情境的解释中。其基本的构思是:当被测试者按照要求在白纸上作画时,常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内在欲望、心理问题以及智能和人格特点通过心理投射功能反映在图画上。依据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代表生活的物质方面,可以引起对于家庭及亲人的联想,其基本意义代表着舒适、安全,通过对屋顶、墙面、窗户以及地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被测试者在家庭以及社会成员中的自我形象。树木则代表生命能量和方向,树的生活与人性极为相似,这就是生命力的存在。Ramirez认为在树的绘画中,树根代表与现实的关系,树干表示自我力量,树枝和叶子代表与环境满意互动的能力,树结代表创伤性事件。人则反映被试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人相处的情形[2]。
三、房树人测验的特点
(一)实施与解释
房树人测验要求受测者用铅笔在白纸上任意的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面,没有任何要求,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时间没有限制,允许涂改。最好不要用尺子。描绘的画面主要是由被测者依据自己的见解或感受,从众多的事物选择出一个或数个房屋、树木和人物的形象综合而成的。房树人测验所描绘出来得画面结果主要取决于心理特征在画面某些方面的投射为前提的。在该测验中,必须明确,所描绘的房树人是一种特定的形象,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像”。被测者对房树人的描绘,部分与部分的组合、比例、结构、在画面上的位置,是表达描绘对象的部分还是整体等都有特定的意义。
当被测者积极地进行表达时,他们在测验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设想,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显示出各种不同性:当他们消极表达时,他们对所描绘的对象,在整体和局部间表达不完整,尤其对一些本质性的部分表现出省略、遗漏,在表现手法上也会表现出矛盾古怪的形象,图像结构不完整。
(二)优缺点
房树人测验和其它测验比较起来,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主动性、构成性、非语言性的特点,因此能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到被测者的人格特征,捕捉到难以言表的内心心理冲突。(2)能初步了解到被测者的智力水平,不易造成心理创伤体验。(3)再度测验也不会导致练习效果,有利于反复施测,追踪观察。
对房树人测验如果从非语言性、创造性的角度来看,由于它是让被测者描绘房树人的画为特点,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所以在绘画方面基本上是无结构的,可以随意地进行绘画。但是从描绘的形式上、内容和统觉的角度上来认识,被测者的绘画又具有一定的构造性,被测者所描绘的形象涉及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否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事物,又是否具有一定的联想性作用。
(三)信效度
房树人测验属于投射测验。对于投射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人们历来有很多的批评,甚至对其持质疑态度。因为投射测验很难建立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资料,这主要在于它的两个特征。第一,投射测验的结论不易用观察和实验研究采用的评价方式检验。第二,没有好的效标来检验投射测验的结论。在信效度上,房树人测验也有它独特的特点。它的表面效度低,测验的目的是隐藏着的,从而在测试过程中,被试者很少有意伪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趣,这样就不会因为乏味而影响被试者的作答态度,从而影响结果的信效度。
四、房树人测验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投射测验在我国的推广,房树人测验尤其是统合性房树人测验在教育、临床、军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者郭健康等人把房树人统合测验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他们发现,房树人测验运用非语言的表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的内容,不受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有利于大学生真实信息的收集;另外房树人测验可以使大学生通过正当、安全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使心灵得到升华。房树人测验在新生心理普查中也有应用价值,张燕研究发现,房树人投射测验注重对潜在心理危机的评估,并且具有干预和治疗作用,弥补了问卷测验的诸多局限,在大学心理普查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房树人测验的发展趋势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房树人测验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我认为未来房树人测验的发展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与其它测验方式综合应用的趋势。问卷测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其结果也容易量化,便于确定测验常模。但它容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无法评估敏感的、受试者不愿回答的问题。情境测验在人员选拔中效度较高,但是它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评价到特定的心理特质,人为的情境能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境是一个争议。情境测验最大的局限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正是因为各种测验方式各具特点,它们的综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更加准确有效地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既可以用多种测验方式来测验同一种心理特质,也可以创造出结合多种测验方式优点的新的测验。
(二)测验灵活运用的趋势。房树人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投射测验方法,可以通过画树、画人、画房子或者把三者结合起来使受测者做出反应。
(三)理论与技术日臻完善的趋势。房树人测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效度已被不少学者肯定,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使用。由此可以预见,房树人测验在未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团体辅导新趋势
――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
张德聪
张德聪教授主讲的团体辅导新趋势-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以工作坊的方式,借助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参会人员都被张德聪先生的富厚积累及专业的程度所震撼。
专家简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辅导组)博士。现任国立空中大学台北学习指导中心主任,兼行政院青少年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辅导学会常务理事、“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董事、台北市青少年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
台湾专家张德聪教授(左一)在讲授探索教育课,和学员互动的场景。探索教育又叫历奇教育,意为经历一种崭新的经验的教育。看出两位老师的口型了吗?他们在异口同声地分享刚得的新经验:“Happy everyday! ”从他们生动的神情当中,我们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探索教育的美。
心理辅导中“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周光昭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吴晓蓓
此次主讲同辈团体的功能、形成、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和学校的三级辅导策略。
台湾专家吴晓蓓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讲示范课。讲的是“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辅导策略。关爱青少年学生,关心他们所受的“同辈压力”,吴晓蓓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啊!
专家简介:吴晓蓓现任台北市立诚正国民中学资料组长。毕业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
韩正雄
此次主讲中小学生情绪【EQ】管理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不与怄气共舞、要自在又自主。情绪有持续性与感染性,亦有可控制性,情绪掌控的意义,知人之明,人和事通。
专家简介:现任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督导。美国圣母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从事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辅导工作三十年。
专家简介:进修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台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观护协会活动主委、教育培训主委、会员咨询技能培训。
台湾专家周光昭在讲“房树人”心理测验。听课的老师们专注认真地听课
谢月英
介绍辅导模式所依循的辅导理念,五种有效心理辅导策略及有效辅导策略检核表。谈了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分析同辈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团体中的个人行为及相关的因素。
参加本次论坛的两位台湾美女专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谢月英老师,吴晓蓓老师。谢月英、吴晓蓓老师共同讲述:中小学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 自杀;访谈;创伤;自我概念;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6-00407-04
研究表明对小孩的虐待和忽视与儿童、青少年、成人的自杀高度相关[1],其中自杀未遂者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特征,因标准不一,其比例从10%-77%不等[2];自我概念由自尊和自我意象两部分组成,低自尊在自杀中扮演了重要作用[3]。自杀与低的自我意象高度相关[4]。朱相华等做过相关的实证性研究[5]。以上研究一般都采用自我意识报告的方式,由于儿时创伤和自我概念都是比较隐私和敏感的话题,自杀者容易有意无意地夸大或是隐瞒相关信息,因此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能会到受到影响。另外自杀是一个非常个体化、隐私化的事件,更适合深入的个体访谈。
为了进一步探索自杀未遂者的儿时创伤和自我概念,本研究于2005年1-5月,以可以绕过意识防御的心理分析式的访谈方法,对30名自杀未遂者进行了个体式访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来自广州、深圳两地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共30名。均在3年内有自杀历史。其中女性20名,平均年龄30±5岁;男性10名,平均年龄30±6岁。入组病例均无躯体及神经系统明显异常。对照组与研究组来源相同,无自杀历史,共30名,经SCL-90症状自查阳性数目低于43项,总分低于160的自愿参与者。两组被试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访谈方法
1.2.1 一般性意识层面访谈。内容包括年龄、婚姻、受教育状况、早年是否有长期离开父母生活的经历。(本研究以15岁为早年的最迟年龄界限,以至少离开父母之一为标准)。
1.2.2 梦和最初记忆的收集
询问研究组在自杀前一周内一般会做什么样的梦?对照组一般做什么样的恶梦?询问所有参与者最早记得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1.2.3 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
该测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指导语是:请在这张纸上画一间房子、一颗树和一个人,尝试画一个完整的人,不是漫画人或火柴人。
1.3 程序
第一步拟定访谈方案,准备访谈材料。第二步联系访谈对象,寻找自杀未遂人群。第三实施访谈:先做一般性意识层面访谈,以缓解现场的紧张与不适;其次,再进行绘画测试。研究者对绘画内容不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评价,绘画者可以有口头和身体语言。最后,请他们放松下来,完成梦和最初记忆的收集。绘画中获得的安全与镇定,有助于最后这项工作的完成。整个访谈一般为时40分钟。第四步对所获材料进行析出和编码,然后以心理分析的理念为框架进行质的分析和必要的量的分析。
1.4 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χ2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2.1 两组早年离开父母生活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0人(33%)早年离开父母生活,多于对照组的1人(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 =14.730,P=0.000)。如:我5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哥哥比我大很多,我住他家,但嫂子对我很凶(X女士,23岁);我5岁前一直与外婆一起生活,父母太忙,到16岁才与父母在一起,小时候别人都说父母不要我了(D女士,35岁);我一出生,父母就离婚了,到15岁才第一次见到母亲,像陌生人一样,以后也没有联系了(F先生,34岁)。
2.2 两组梦中出现死亡、鬼魂的恐怖场景比较
研究组有5人因精神不稳定等情况没有进行梦的报告。研究组的恶梦数目和梦的恐怖程度都多于对照组(见表1)。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梦境恐怖场景的比较,n(%)
场景研究组(N=25)对照组(N=30)P值(确切检验)
恶梦176
被杀等场面122
梦见鬼51 0.205
如:我几次梦见一个小孩,身体到处流血(G女士,40岁,曾割腕自杀);我在自杀前一星期,经常梦见有人拿刀砍她女儿,一脸都是血,好可怕(L女士,40岁,曾跳水自杀);我去买东西,看见了一个鬼一样的人,突然看见一辆木车朝我开过来,没有人推,它自己走,前面还有嘴,一张一张的,很高大,我躲不开,被车压了,觉得自己掉下了悬崖,旁边一条蛇,要咬我。这时出现一个人,把我拉起来,带到地狱一样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可怕的鬼,他请我吃饭。吃着吃着发现吃的全是一些可怕的东西,再抬头看那个人,他突然变得很丑,脸上千疮百孔(Y先生,38岁,曾服药自杀)。
对照组30人,只有6人能回忆起自己做过的恶梦,有2人是梦见被追杀,其他的是梦见了很大的蛇,或是从哪儿不小心掉下来,等等,1人梦见鬼。
2.3 两组的早年创伤记忆比较
研究组有18人呈现了自己最早的记忆,其中消极的有16个,对照组提供最早记忆22个,其中消极的有5个,研究组的早年创伤记忆多于对照组(χ2=6.74,P=0.006)。研究组16个消极记忆中较多的主题有挨打(4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气(4个)、偷家里东西(3个)。
如:我大概5岁,父亲打我,连棍子都打断了,我哭都没有哭一声,一个小时后就服药自杀,后被救活,那是我第一次自杀(M女士,40岁);我父亲不爱我,总是将家里所有东西锁得严严实实,有一次,我找到了钥匙,偷了不少东西(F先生,33岁);5岁时,不知什么原因,父母打我,打得很痛,我很生气,想还手,又不敢(Y先生,27岁);我和我爸说话,他不理我,家里气氛冷得象冰窖(Y先生,30岁)。
2.4 两组绘画投射测验结果比较
研究组因绘画技能或情绪原因共得绘画25张。对照组上交绘画30张。表2显示研究组的自我意象不完整、将树或人涂黑、断枝数均多于对照组,其中自我意象不完整、断枝P值均为0.058。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绘画测验结果比较,n
项目研究组(N=25)对照组(N=30)P值(确切检验)
自我意象不完整610.039
将树或人涂黑600.006
树干创伤300.088
断枝610.039
树或房子不完整520.140
3讨论
关于自杀未遂者有着早年与父母分离经验的研究国外也有,Susan J在20样本中,发现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有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显著[7]。马长锁等所介绍的研究结果[8]:自杀未遂者中早年父母死亡者占13.5%,早年与父母长期分居者占18.9%。本研究以15岁为早年的最迟年龄界限,以至少离开父母之一为标准,发现自杀未遂组的比率为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早年与父母分居很容易产生被弃感、无价值、无意义感,这些可能均与自杀紧密相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按荣格的理论,梦中的自已是代表自己的意识人格,而梦中的其他人或物,都可能是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比如梦中出现一个流血的小孩可能代表她自己的内在小孩。依此看来,研究组在自杀前的梦以恐怖与死亡为主,表明了他们自杀前自我概念很低,自我的力量很小,意识自我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荣格的这种看法得到了新近研究的支持。Maltsberger 强调自杀者的梦绝大多数都是自我陈述式的梦,此种梦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心理危险,和自己对心理危险的反应[9]。这种梦一般都会展现心理的创伤和无助的感觉[10],小孩子经常做这种梦[11],成人的这种梦实际上是退转到小孩阶段的表现。自杀者在梦中会关注于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和绝望的感觉,会表现为放弃或是投降。梦中的这种感觉有时会非常强烈,甚至超过清醒时的感觉。因而梦中的这种感觉会提高自杀欲望。
阿德勒认为,能记得起来的最早事件一直影响着当事人,对性格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的叙事疗法,人生剧本等学说也表明了这一想法有其合理之处。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最初记忆中反映的创伤以身体被虐和父母情感的被弃为主,其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以上的研究成果。
根据房树人绘画投射的有关理论[12],人的意象通常意味着画者本人的无意识自我,自我意象不完整通常意味着内隐自尊低,面部没有五官或是缺漏经常表明画者已经没有生存意愿。涂黑经常象征着死亡。树象征着生命的能量。树干有创伤一般象征着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严重的心灵创伤。树有断枝表示发育不完整、缺乏生命力,房子象征着生命的实体,易碎的、老旧的房子一般意味着画者正考虑离开世界。如图1,作者是一位因自杀未遂正在住院的女士(37岁),图中的人没有五官,也没有手,脚非常细,可能表明她内在的自我措手无策,支持脆弱,生存意愿不强,房子破旧而简陋且不完整(如没有窗户),树已枯萎,意味着生命力近于枯竭。树叶处于旋转纠缠的态势,表明其能量找不到出口。总之,其表明作者的自尊和生命力均较为低下。
图1
图2为对照组作品,作者是大学二年级女生,显示了更为壮硕的自我与更为旺盛的生命但同时也更为理想化的生命状态。
图2
本研究的绘画测试显示研究组的自我意象不完整、将树或人涂黑、树干创伤断枝数均多于对照组,显示研究组的早年创伤大于对照组,而内隐自尊、生命力、安全感低于对照组。投射出创伤和内隐自我概念尤其是自我意象与自杀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上可见,本研究的心理分析式的访谈支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即自杀未遂者的儿时创伤多于常人,而自我概念劣于常人,显示儿时创伤及自我概念与自杀行为可能具有密切关系。虽然成年人的自杀与婚恋、家庭、经济状况等有着高度的相关,但是处于同样危机中的人却只有极少数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可见自杀的原因并不象看上去的那样简单。本研究表明儿时的创伤、教育方式和居住方式似乎与自杀有着紧密的关系。提示防止自杀要从娃娃抓起。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具有较高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这对于我们国家日益增多的留守、单亲、全托儿童现象是一个警示。
近几年,技校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性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给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考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单元,在整个管理环节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只会导致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加上目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学校的生存压力也在日益增长。结合当前管理形势,应从学生内心和意识形态去改变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是心理的真实反映,学生的行为问题皆产生于心理根源,解决学生行为问题,归根结底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找到学生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行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索质和完善的人格,是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2 技校生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技校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且很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状态,追求独立却又依赖性强,情绪起伏较大,逆反心理重,好奇心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在行为上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三个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由于技校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自律性不强,造成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当教师讲的某一部分知识听不懂时,又不肯下功夫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个性心理问题。无论是因为中考落榜,还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了技校的学生,总觉得比起读高中的同学低人一等,感觉能力与智力都不如别人,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也有些独生子女或家庭留守儿童因环境的原因,从小就缺乏自理能力,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私自利,性格暴躁,偏执等个性明确。
3)人际心理问题。由于自卑,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逃避心理,转而寻求网上的虚拟交友,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空缺。
基于以上心理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学生更渴望得到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
3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的应用
通过房树人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心理 新生入学时应做好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选择心理测评工具时可结合学生不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可选择访谈、纸笔测验、心理测试软件和房树人等工具了解学生的不同特性。在班会课期间利用房树人绘画的测评方式可起到比较大的效果,因为房树人投射测试操作便捷且高效,能较好地规避学生的“阻抗”及“装乖”的影响。通过投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以及创伤记忆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和干预。同时,通过测试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班干部的选拔及任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样对个人和集体的成长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技校生正处青春期,且心理和思想等还不够稳定,动荡较大,有些学生经历了如失恋、丧失亲人或家庭暴力后,常做出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如突然出现冷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甚至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行为。这时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或说教,更不能批评,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平衡模式(以帮助其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引导其认清生活的困难和错误思维,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自我否定,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选择有效的干预模式。
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课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班会课开展如感恩、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共同讨论及体验,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学会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提高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能力。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认真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智商和情绪等心理特征与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找出缺点与不足。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提高安全感,并经常鼓励他们争取锻炼的机会,如参与学校的文体活动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意愿,让其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利,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集体性协调发展。
助人自助,陪伴成长 技校生正处于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想独立,可另一方面,经济等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针对需要心理支持及帮助的学生,在尊重其成人感的同时,尽量少用命令及代办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其发泄情绪的同时,多一些引导及选择给予,帮助其面对和解决困境,这样才更有助于其更好地成长。总之,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勇气和陪伴,而让学生自己去成长。
巧用暗示,营造积极环境 暗示法是心理学常用到的方法,在班级级管理中恰当应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采用暗示法能使学生在暗示的作用下接受无言的约束与批评,将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具有非常积极、主动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种做法。
1)环境暗示。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人产生消积的不良影响。技校生由于其思想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环境氛围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在布置教室时,整个教室内容的选材非常重要,应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一 些贴切学生的警句,如“明天我会为昨天的我感到骄傲”,定制班训,悬挂名人画像,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本班的近期奋斗目标、好人好事及班级之星等。
2)语言暗示。在平时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采取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去传递信息,让学生去感悟。交流中多从鼓励、支持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容易接受采纳,从而改变现状。
3)行为暗示。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言教”和“身教”。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可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讲文明、有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努力塑造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典范。
4 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一些案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了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基于心理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志双.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106-107.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留守儿童;美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约697万余人,其中四川、安徽、湖南的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全国的前三位,均超过70万人。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以及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情绪及性格方面的问题。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性的关爱服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美术活动与心理干预结合起来,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绘画艺术治疗及儿童美术教育
绘画艺术治疗是艺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通过绘画,可以解读画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绪、个性、需求,帮助其认识自己、表达自我,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MargaretNaum-burg在1966年提出了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取向艺术疗法”,认为绘画者无意识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发的”艺术表达出来,可以表达压抑的冲动。1996年,Reese报告了绘画心理治疗在情绪冲突的表达方面所作的研究,他对16名年龄在5-12岁之间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探讨了绘画治疗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特点与机理。我国学者严虎、徐静茹、孟沛欣、童玉娟等均对绘画艺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特殊儿童、精神障碍人群进行了干预实践治疗,验证了其有效性及采用绘画艺术治疗的特殊优势,为绘画治疗在特殊人群心理干预提供了参考。儿童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美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里的课程之一,其教育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技巧、动手能力等,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更倾向于以绘画这种非言语性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将儿童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评测及干预结合起来,发挥儿童绘画的优势,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绘画解读的意义
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有内向封闭、孤僻自卑、不善言谈等特点,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流露,并且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因此,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很重要。绘画是了解孩子最愉快的方式之一,大部分儿童不排斥绘画,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无意间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便于及时发现儿童的情绪状况和内心需求。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画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绘画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脾气,手脑、身心和情感的发展程度,还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一)通过绘画活动,可以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绘画是心灵的一种具体反映,能把抽象的心灵具体呈现出来。儿童自主性绘画时,通常能折射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自主绘画一般从儿童最擅长或最期望、最在意、最重要的部分开始,因此,当儿童进行绘画时,我们要观察儿童绘画内容的先后顺序,物体大小、绘画的内容等等,当我们从孩子的画里读懂了他们的需求,知道了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听到了他们想说的画,我们的爱才会如丝丝春雨悄悄的滋润孩子的心灵。
(二)通过绘画,可以了解儿童当下的状态,宣泄情绪情感大部分儿童的情绪情感在画面中是不加掩饰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画面的内容来判断儿童当下的状态,如在画我的一天时,有的孩子画了高兴的表情、愤怒的表情,但有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容易将真我一面掩藏,对于刻意隐瞒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其线条、色彩、绘画时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其情绪状态。在绘画时笔与画纸的摩擦、颜料的泼洒、细节的刻画都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画完要引导孩子进行画面描述,大部分孩子对画面描述完后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
四、绘画艺术治疗融入留守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016年山东省妇联公布了35个“示范妇女儿童家园”,其中一处在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华社区。
因为舜华社区妇女儿童家园项目接地气,服务社区妇女儿童有特色,社区副书记张潇要经常接待来考察学习的领导或者团队。
2016年初冬,跟张潇约好采访,偶遇前来参观的三人团队,于是先跟着他们走了一圈。孔子学堂、聪明豆书香社区、科技工坊……一路看下来,暗暗赞叹舜华社区妇女儿童家园内搞活动之丰富和用心。“明明我们也住在居民小区,相比起来却感到好孤单。”一位参观者说。
“温暖”,不止外人说,社区居民更是这么觉得。
妇女儿童家园,在这个社区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初衷,成为“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所在。
从2011年开始,山东省妇联在城乡社区实施妇女儿童家园项目,定位就是面向社区的家庭和妇女儿童开展服务,做升级版的“妇女之家”。
省妇联争取到省财政专项经费,在辐射人群广、有专属场地的城乡社区建立了484处省级妇女儿童家园。各市县妇联也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市级、县级妇女儿童家园。
但这个经费仅够妇女儿童家园的外观装饰和基本硬件建设,在没有后续资金注入的现实面前,怎样开展服务才能让家园活起来,并且能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地妇联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几年来,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推动妇女儿童家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妇女儿童家园+”建设,通过“家园+公益组织”“+公益项目”“+企业家”“+社会组织”等,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区家庭和妇女儿童。“凡是能服务妇女儿童的团体、资金、人员,都可以以公益的形式引进妇女儿童家园。”省妇联组织联络部部长张宏卿说。
模式是可复制的,但项目必须接地气,不接地气就没人气。
舜华社区妇女儿童家园坐落于济南千佛山南麓,这里传说为大舜躬耕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居民主要由省直机关、驻济高校的员工构成,居民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让孩子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上。
辖区内有聪明豆绘本馆、舜耕学堂、海堂教育、一泓健康管理中心等十余家妇女社会组织,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家园+妇女社会组织”,很自然地成为这个妇女儿童家园的特色。
孩子在这里相聚,家长也因此走到了一起,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也靠在了一起。
有事没事就到妇女儿童家园来坐坐
8岁的熙熙家住舜华社区,他一放学就爱往妇女儿童家园跑,他爱这里聪明豆绘本馆提供的大量精品图书。
聪明豆绘本馆成立于2012年,本是社区里几位妈妈自发组织的,提供一些绘本,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这正是社区里家长所关心的,社区妇联组织于是邀请绘本馆进驻妇女儿童家园。
“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是很愿意跟妇女儿童家园合作的,因为有妇联这块‘黄金招牌’,社会公信度高,妇女群众放心。同时,通过与家园合作,在服务社区妇女儿童的同时,能够树立他们的公益形象,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可以说是双赢。”张宏卿说。在绘本馆与妇女儿童家园合作后,家园有了项目,绘本馆也得到了社区妇联的支持,越做越大,绘本馆面积由一百平米扩展到了上下两层楼,会员从开始的寥寥数人发展至一千多名。
熙熙爱在这里读书,他觉得跟在家里和商场里感觉太不一样了。除了可以读到不计其数的新书、能跟小伙伴比赛谁读得多外,还有一个让他离不开这里的原因――妈妈是这里的志愿者。
“‘大事公助,小事互助,私事自助’是我们的管理模式,‘志愿者联合服务’就是小事互助。”张潇说。志愿者联合服务,让大家感到都在为这个社区服务,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
做志愿者不需要出钱,只要愿意给孩子们讲课就行。家长最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也就知道该给孩子讲什么,孩子爱听,家长觉得有用,人气就这么高涨起来。
作为志愿者,熙熙妈妈在这里被称作“环保妈妈”。
济南的冬天已没有老舍笔下的诗意,雾霾每到冬天就笼罩在济南人头上,孩子们上学前被嘱咐的不是书包背了吗,而是口罩戴了吗。
“为什么会有雾霾?”有一天熙熙问妈妈。
熙熙妈妈在环保部门工作,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很容易。送孩子上学后,她多想了一步――也许还有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她跟聪明豆绘本馆负责人琦琦姐姐商量,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上一堂关于雾霾与环保的课。
几十个家庭响应。
要讲雾霾,绕不开一些专业术语,为了让孩子听得更明白,熙熙妈妈特意找同事帮忙做了PPT,加进去很多动画和特效。
熙熙妈觉得很值得,没有这个机会她想不到专为自己孩子做这么系统的讲座,孩子受益不会这么大,而且把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拿出来与人分享的感受是无价的。
孩子们和家长听完这堂课,意犹未尽,熙熙妈又带大伙儿到济南市历下区环保监测站上了一堂更直观的课。
“只要对孩子好的,我们的志愿者都愿意分享。”在琦琦姐姐这里,有太多志愿妈妈和志愿爸爸的故事。
看绘本长大的孩子,有多元的思维,内心丰富,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该写作文了,有些孩子却写不出来,“作文妈妈”站了出来。
关于幼小衔接的课,每年都会定时开。该不该上幼小衔接班,广告上宣传的衔接班靠不靠谱,上小学前该做哪些准备,志愿妈妈志愿爸爸会讲述个人经验,也会引述专家建议。
接地气的课堂来自孩子的刚需,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做活动,丰富多彩而实用,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愿意抽空就到妇女儿童家园来坐坐。
“没有人愿意只做接受者,在这里收获了那么多,大伙儿就更愿意奉献,把自己最好的分享给大伙儿。”琦琦姐姐接受采访时,孩子两个月大,想到自己孩子以后会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间,她感到幸运而幸福。
一幅孩子的画,让人心疼
“实践证明,通过‘妇女儿童家园+’建设,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借力发展,合力推动,是妇女儿童家园保持活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张宏卿总结。
德州市的“四点半学校”是该市妇联在“妇女儿童家园+公益项目”方面做的尝试,解决的是当地留守儿童家庭所面临的难题――孩子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照管,或者爷爷奶奶辅导不了孩子功课。
社工王玲振,来自德州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2016年暮春时节来到德州市临邑县林子镇妇女儿童家园。
来后不久,王玲振邀请孩子们画了一幅画:一座房子,一棵树,还有一个人。
当看到圆圆的画时,王玲振打了一个寒颤。
树根粗壮,树干上有醒目的疤痕,从这里往上,树干陡然细弱起来。
这是“房树人心理测验”,画者无意,专业人士能从中看出画者的心理状态。王玲振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有7年多为留守儿童服务的经验,他推测最近几年有一些事发生在这个9岁孩子身上,而且影响很大。
表面上看,圆圆跟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来到妇女儿童家园先做作业,不打不闹,也有八九岁孩子的童真。常来接送圆圆的姥爷也直夸孩子,不惹事,成绩还在班里前十名。
王玲振看的是细节,圆圆做作业时,经常突然就停下来,对着空气发呆,很长时间才回过神。“一般人会把圆圆的这种表现说成调皮,不认真,不专心”,事实上,一个孩子发呆肯定是有原因的,王玲振要做的是找出其中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做服务。
家长来接送孩子时,必然会聊到家长里短,王玲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平时照顾圆圆的是姥爷,妈妈跟爸爸三年前关系开始破裂,去年离婚,孩子判给了妈妈,现在圆圆一年中见到爸爸妈妈的日子屈指可数,俩人都在南方打工。
凭着专业的敏感,王玲振推断,圆圆心思不宁肯定跟爸妈出外打工有关,但那不是主要的,爸妈离婚才是伤害圆圆的重大事件。
树干上那个触目惊心的疤,让王玲振心疼――这个孩子内心该有多困难。或许孩子现在看起来没问题,但这个童年的创伤已经开始侵蚀孩子的心,发呆、集体活动时悄悄躲起来只是初期表现,如果不疏导,孩子的未来发展不乐观。
孩子出状况了,圆圆妈也是这么觉得。在圆圆开始每天下午放学进入妇女儿童家园的“四点半学校”之后没几天,她从南方回来了――因为工伤,需要休养一段时间。
圆圆妈跟大多数80后家长一样,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各种焦虑。
工作之余,圆圆妈就是刷手机,看育儿资讯。“留守儿童成校园暴力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这些资讯,她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对圆圆的担忧也一天超过一天(事实上,媒体的这种报道,给留守儿童贴标签,对留守儿童以及家长都是极大的伤害)。
圆圆没想到妈妈会在离春节还有大半年的时候回来,而且要住下来,她很开心,看妈妈是哪哪儿都好。妈妈看圆圆却是哪哪儿都是毛病――孩子果真如新闻里所说,内向、自卑、胆小……
妈妈最头疼的是孩子不爱出门。小伙伴喊她出去玩,她不去;到周末了,妈妈要带她去城里逛公园买衣服,也不去。“这不对啊,哪个孩子不爱玩啊,想想自己小时候,一放学玩到天黑都不愿意回家。”圆圆妈向王玲振求助。
在王玲振看来,这其实是圆圆的一个特点――要强。她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学习上她可以努力,可以考出好成绩,而家庭里,父母离婚,自己先觉得矮了人家一截,封闭自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自我保护。
为了帮助圆圆,王玲振要设计各种有针对性的群体活动,一大帮孩子一起参加,让圆圆不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不会把自己归为“问题儿童”一列。
从春季到冬季,在妇女儿童家园的社工帮助下,是孩子变化大还是妈妈变化大,不好说。圆圆妈的最大改变是,看到孩子的优点了――敢面对众人上台表演节目了,毛笔字有很大进步,学了武术还练给妈妈看……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懂事了,在我不舒服时会倒水给我喝,原先还以为这孩子依赖妈妈没救了。”圆圆妈惊喜于孩子的变化,也庆幸自己遇到了好人,如果没有妇女儿童家园社工的帮助,面对一个看上去“一无是处”的孩子,或许先崩溃的是她自己。
[关键词] 药物治疗;临床特征;躯体化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b)-0134-03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Drug Treatment of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ZHU Sheng-y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College, Putian,Fujian Province,35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rug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Methods From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patients, Convenient selected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aroxetine Combined with olanzapine treatment,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rough the symptom checklist,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symptom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screening scal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27 cases (51.9%) breathing difficult, 31 cases (59.6%) headache, 33 cases (63.5%) suffered from sleep disorders, 16 cases (30.8%) appeared in joint pain, 38 cases (73.1%) showed fatigu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mental sco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other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rug therap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ody type obstacle
|体化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同时其又带有焦虑障碍性。躯体化障碍具有反复性,容易涉及到多个器官,并且其症状体征具有复杂性,极大的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1]。目前针对躯体化障碍的科学研究还不常见,导致医师对躯体化障碍的认识准备不足,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检查才能最终确诊,极大了浪费了医院的人力、物力,也容易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该文从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了52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患者中方便选取52例躯体化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在33~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7±3.23)岁,病程为2~14年;观察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在3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7±2.87)岁,病程为1~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无相关精神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家族史及精神病史。两组患者的病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国药准字H10950043)联合奥氮平片(国药准字H20030511)进行治疗,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法如下: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片进行治疗[2]。如果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使用过其他药物,应停药1周再用新药,为了避免患者对药物有过度反应,帕罗西汀的起始药量要严格管控,通常初次只给予患者服用10 mg/d的药量,随着时间推移等患者逐渐适应后,可以将药量逐渐调整至20 mg,如果效果欠佳可以增加到40 mg,奥氮平片的初始服用剂量为2.5 mg/d,慢慢可以加至5 mg[3]。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胃肠道不适、心率波动、失眠等不良反应[4]。主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给予患者苯海索(国药准字H140215 06)、维生素B(国药准字H65020297)、普萘洛尔(国药准字H14023169)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连续服用8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严禁给患者服用其他心境稳定剂、抗精神、抗抑郁药物[5]。
服用抗精神药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包括心律不齐、脉搏混乱、精神状态改变、高热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奥氮平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但其是一种致命病症,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情况,应立即停止服用奥氮平。
1.3 评价指标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躯体形式障碍症状筛查量表来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躯体性焦虑因子总减分率为主要疗效判定指标。减分率75%为明显改善。选择第2、4、6、8周末对患者进行自评表调查[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睡眠障碍、关节疼痛、头痛、疲劳乏力等是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中52例患者中,有27例(51.9%)出现呼吸难,有31例(59.6%)出现头痛,有33例(63.5%)出现睡眠障碍,有16例(30.8%)出现关节疼痛,有38例(73.1%)表现出疲劳乏力。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精神评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身体形式障碍,属于焦虑障碍型精神疾病的范畴。目前针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非常准确的研究,现阶段只知道躯体化障碍的产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针对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主要包括多方面,例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疼痛系统等[7]。而各个系统的病症表现形式并不具有同一性,其相互作用容易导致躯体障碍症状恶化,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改善,任由患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会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心理。
具有关机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医院的普通检查难以对相应部位的器质病变进行检测,患者要进行检测治疗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与时间。此外,患者在被确诊后基本会丧失劳动能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自卑心理,情绪变得焦躁,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心理因素是造成躯体化障碍的重要原因,单纯的心理治疗对躯体化障碍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与药物治疗相配合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躯体化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感受较为敏感,如果治疗药物带有强烈的不良反应,患者可能会无法接受甚至抗拒治疗,从而耽误治疗时间,因此在治疗前主治医师必须对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评估。
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52例患者中,有27例(51.9%)出F呼吸难,有31例(59.6%)出现头痛,有33例(63.5%)出现睡眠障碍,有16例(30.8%)出现关节疼痛,有38例(73.1%)表现出疲劳乏力。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关节疼痛、头痛、疲劳乏力是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精神评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复杂多样,其中疼痛是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对其采用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达亮,刘庆贺,李雪.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躯体症状自评量表与SCL-90躯体化因子的相关性[J].四川精神卫生,2016(2):168-171.
[2] 张鳅元,李洁,冯建国,等.一例重度抑郁症共病躯体化障碍女性患者的沙盘游戏治疗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734-737,740.
[3] 高霞,时国臣,郑琦.针刺结合暗示疗法躯体化障碍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5):26-28.
[4] 赵妍,王秋蕴,项锦晶,等.有躯体化症状的小学生的房树人绘画测验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115-120.
[5] 马元业,魏长礼,丁志杰. 帕罗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1):1-4.
[6] 陈子晨,汪新建. 躯体化的心身交互机制及其中的文化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5(5):849-857.
[7] 明文,向军英,李群华,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躯体化与焦虑相关性的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2):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