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时间:2023-05-30 10:0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第1篇

《在烈日和暴雨下》读后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梦婕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写的整本书的一个片段,描述了处境窘迫的拉车夫祥子拉车时的遭遇。其中,最值得人品味的莫过于细致的景物描写。

文章刚落笔就为我们铺垫了不少景物:火辣辣的太阳、“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街上挂着灰土的柳树,这些无不写出六月天气的酷热。到了后面,这种酷热被凸显的淋漓尽致:“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虽夸张却不失真实感,表现出天气的酷热至极,为下文祥子拉车的艰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于是,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

祥子“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他要去找“座儿”,要继续生活下去。他开始了工作。在街上,他遭受着头顶火辣的太阳的炽烤,但他“见了座儿还想拉”,所以便拼命的在大热天里拉客。然而,旧社会的车夫的地位却跟骡马相当:“赶不上新汲的水,就和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但祥子还算幸运,他既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也没有和有些车夫一样因贫困和疾病而死。他忍着酷热拉完了这趟车回到了茶馆。

下午,祥子按捺不住拉座儿的欲望“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可他没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到故事的下半段,这样写道:“看看路旁的柳树,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这时候,风来了。这个细节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后面所有情节发展的前提。到了后面,“北面的天空出现了乌墨似的乌云”,天气由晴转阴,为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再然后,“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景物的变化被生动地描写出来。后来便是雨的变化了,先是雨星、雨点、直的雨道、然后到了箭头、瀑布,最后便是“一个水世界”,作者这样写,遵循了自然规律,从雨点到水世界让人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这里写雨之笔,是全篇的亮点之一。

下文中写祥子在拉客的过程中,由于雨下得太大而提出避避再走后,“先生”冷漠地拒绝了他,随后,“像死在了车上”,作者侧面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上阶级间人压迫人的不满。这里虽不是景物描写,但它呈现出了另一种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

这篇文章最大的精彩之处就是大量的景物描写,虽景物描写的篇幅不少,但无一闲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 文学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训练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中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取信息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指导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搜集中外名著,潜心地去阅读,渐渐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内容,用故事中精彩、紧张和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快乐相联系。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晁盖等人用技之巧妙赞不绝口。紧接着,我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水浒传》中“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精彩故事。同学们深深地被吸引,极大地激起了他们阅读探知的兴趣。也可以设置一些题,例如对人物的评价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效果会更好。例如,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祥子的痛苦生活,对祥子的命运无限关切。我趁热打铁,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开始祥子是一个好青年,老实、坚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但后来却变成一个麻木、潦倒、吃喝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到底是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人?悲剧的原因何在?老师坚信,你们读了《骆驼祥子》之后,一切就都明白了。因为这样,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外丰富课内。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技巧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我教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就指导学生去读《城南旧事》;教《我的叔叔于勒》,就介绍学生去读《项链》;教《香菱学诗》,就引领学生去读《红楼梦》・・・・・・这样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引深,既可以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有效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有的坏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例如,引导学生读些描述伟大人物生活和斗争的传记,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不同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修养方面的好书,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四、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某种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结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第3篇

关键词: 人物举止 语气词 背景资料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来说,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描法塑造人物形象。读小说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从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不妨设计一些有效有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和广度。

一、增加人物举止,使形象立体化

上《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小说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多收了三五斗本是好事,但因为米价原因,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着变化,阅读(1-34)段,完成表格。当学生通过阅读梳理了旧毡帽朋友的情感和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之后,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活动。在朗读中,旧毡帽的愤激、无奈与米行先生的蛮横形成鲜明对比。读过了,但感觉还不过瘾,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有了下面的活动设计。

师:同学们,大家关注到了吗?小说的6-9小节是人物的一组对话,你们能不能给这些语言增加一些人物的神态、动作或者心理,让形象更突出呢?大家体会一下创作的乐趣。

生:好的。

于是,大家忙开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只听得笔尖在书上滑动的沙沙声。3分钟过后,学生的手陆续举了起来,像一面面战斗胜利的旌旗。

接下来学生的创作交流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他们对人物的理解真是入木三分。

生1:我加的是旧毡帽朋友的神态、动作:“其中一个紧握双拳,拍打着桌面,愤愤不平地说着。”

生2:我加的是米行老板的神态动作:“先生丢过一个不屑的眼神,又低下了头继续漫不经心地拨弄着他的算盘。”

……

这个课堂环节真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既能考验学生对这两类不同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又能锤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二、添加语气词,使情感深刻化

《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小说上完之后,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活动。

师:之前我们是给某一个人物添加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到了更加鲜活的形象。下面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摇 ?摇,多收了三五斗!”请你在横线上加一个语气词,分别表现粜米前后旧毡帽朋友的心情。

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已经把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

有的建议加一个“啊”表现粜米前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的还有补充,同样可以加“呀”、“咦”表达惊喜;有的同学建议用“哎”表达粜米之后失望、无奈的心情。不同的语气词传达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情。加一加,读一读,自然而然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小说《变色龙》教学中。给“ ?摇 ?摇,变色龙”加一个恰当的语气词,并读出感情。

学生的答案很丰富,但都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哟,变色龙”言语间充满了嘲讽的意味;“哼,变色龙”愤怒之情不言而喻;“哈,变色龙”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讥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增添背景资料,使主题鲜明化

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深刻主题,也就是平常说的“知人论世”。但并不是所有小说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提示背景的关键点,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为他们解读小说主题搭建台阶,提供钥匙。

如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用较少笔墨提到了“坐车人”这个形象,学生通过这个人物能初步理解祥子痛苦的根源。但有的学生还是提问了:祥子可以不拉车啊,可以干点别的啊。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小说的创作背景: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这是一个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祥子,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代表,无法摆脱像骡马、落叶一样的悲惨命运。

另外,老师还可以介绍《骆驼祥子》中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节选的深刻内涵。如下面这段话能给学生很大启发:“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句中关键词“没有公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祥子受苦受难的根源。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形成师生互动,培养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主动学习。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体现真正的学。 如《苏州园林》一文的第二节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出了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段为突破口,师生合作研习它与下文各段的关系,便能使学生通过此段掌握该文总分式的结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段为例体会叶圣陶的语言风格和说明文的语体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还有那一段?学生经过思考便可以得出结论:总结段既在结构上起到了呼应开头的作用,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创新学习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教会学生用创新的眼光进行文章的理解为依归。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就是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本源。教师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及时利用这样的期待视野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和创新学习。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假如只是单纯的翻译语句,学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问:将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或者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作者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使学生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必然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也是大势所趋、方兴未艾,可以说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促使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而事实也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作用。如教学《骆驼祥子》时,我一边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祥子拉车的画面,一边介绍:作者用夏天的暴风雨来衬托祥子的苦难生活,让我们为祥子而难过,然而本文浓烈的情感主要还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三十年后,面对的暴风雨,老舍也曾遭受严酷的来自于社会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以死抗争,用生命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风雨中’人格的雕像!”这样一介绍,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四、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的文化积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要求:一是倡导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类读物”。二是增加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量的显著增加,有利于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然而,课外阅读的过程还包含一个选择的过程,语文知识是丰富的,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限制。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要求:一是明确课外阅读的书目。比如四大名著、《边城》《鲁迅文集》等等营养丰富的作品,读来可以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二是对一些作品的弊端要及时告诉学生,比如梁山好汉对生命的漠视、贾宝玉不学无术的性格、翠翠等人早恋的行为,这些都是要明确告诉学生不能学习的。

文本解读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经典文本解读的常态化。语文教师要把经典文本解读当作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具体语文教学工作中要边实践探索边总结经验,以新的经验方法指导新的解读经典文本的实践探索,为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宏伟愿景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云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现代阅读.20010(20).

第5篇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科学而又正确地处理学生情感,可以有效甚至高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怎样处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正让学生与文本互动,建立学生热爱文本的良好情感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人教版教材已删去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何?所言不够具体,但总有先生文字不够适合学生阅读之嫌吧!从此消息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文本已越来越趋于选择适合学生快乐阅读的内容。而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乃至教师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没从真正意义上走进文本,一般都表现为接触了文本的皮毛即满足,即使深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有时也不完全是学生的心理和具体的阅读行为所致。这便告诉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文本情感,如此教学令我们反思,这种缺乏深入文本意识的语文教学应当说是收效甚微的。所以,笔者以为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好让学生热爱文本的铺垫工作。平时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欣赏大师语言表达的技巧入手,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欣赏意识和情感走进文本。譬如老舍先生的语言表达一向比较细腻、风趣和幽默,《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是一例,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品味大师语言表达的魅力,学生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产生饱览《骆驼祥子》的强烈兴趣。大师总有大师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倘若我们紧紧抓住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特点,那么学生就能尽情地伴随着教师的脚步甚至超越教师的要求去博览诸多文学作品的。

二、真正让学生与他人互动,建立学生热爱合作的良好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意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都比较自我,这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由于教师的预设中有部分还是学生所不乐意接受的,正如鲁迅先生作品走离初中语文教材一样,因为它不够适应我们初中学生阅读。我们要努力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和良好局面,以便于学生与他人互动,深入文本,实现高效学习。平实的语文教学如果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譬如教诸葛亮的《出师表》,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其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为了让学生知晓《出师表》的地位和影响,为了让学生真正意会诸葛孔明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笔者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去阅读了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以及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多处名句,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诸葛先生已经有了比较充分了解,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互动时就显得十分的活跃,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不再像容器一样只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当学生尝到主动与合作学习的甜头以后,他们便不再以为主动学习是一种负担,也不再以为与他人合作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反而会锦上添花。

三、真正让学生与自己互动,建立学生热爱自主的良好情感

2013年的暑期教师研修,有专家在讲学中谈到语文教学时,强调学生要学会与文本、文本作者和编者之间进行对话,要能够与教师和同伴之间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学生还要学会或者说是能够与自己进行对话。笔者以为,我们忽略了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与自己进行的对话,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进行研究。专家的一席话不但让笔者茅塞顿开,更使笔者感到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与自己进行对话也是我们学生开发自己潜能的一条必然途径。实际上,当学生很好地养成经常与自己进行对话的习惯,至少能够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感悟不从众,会努力通过自己的思维形成独立的见解。二是会养成学生经常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得失的习惯,尤其是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检验自己的所获。三是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创新阅读鉴赏中存在的感悟性问题。譬如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学生进行了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导致民不聊生的苛捐杂税与当今政府征税形式的链接,误解了现实生活中税收政策的服务性,尤其是一些比较激进的学生还直接埋怨起党和政府的税收政策来,如果简单粗暴一言以蔽之地否定学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笔者让学生建立与自己的对话框,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问一问自己:“我们愉悦的学习生活是怎么得来的?你知道我国的税收去向吗?”最后知道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也有所不同,通过了解国家征税的用途对这个问题产生正确的感悟。学生通过多多的自问,还真是越问越明白。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真正与自己对话了,其感悟更趋向于真实、具体、全面和准确了。

(朱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213176)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能力

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1.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

1.3 构建多种课型。语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也可以分成多种课型。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语文活动课等。像阅读也可以分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定向阅读等。写作可分为日记、随笔、缩写、扩写、片断练习、命题作文、非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还可以口头作文。

1.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得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

2 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2.1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2.2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

3 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第7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传统的诵读外,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涵泳揣摩、品味语感

涵泳是一种在熟读的基础上潜心的研究方法。“涵泳”即沉浸之意。人必须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学会了游泳,人才能体会到水中的自由之乐。“涵泳”借用到语感教学中,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如同吃犁,必须亲尝,方知犁之味道;而在口中细细咀嚼,得犁味之鲜美,方可与涵泳类比。

1.抓关键词句,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不太深奥,却十分精妙传神,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感受就深刻许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能常常带者学生品一品课文中使用得当的词语,并说说在哪里,久而久之,学生在说话写话时便会斟词酌句了。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字能不能换成“掏”或“拿”呢?体会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2、联系语境有些语词在常态语境中并无特色,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出奇的效果。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创作的背景来整体品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这里用来形容“路”,似乎欠妥当。但结全语境,则发现“寂寞”二字用的妙。从客观而言,夏日的荷塘并非“寂寞”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述了声音;从主观而言,作者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就感到了“寂寞”;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而且这段文字因“寂寞”二字而境界全出。

3.揣摩特殊的词句。教师要精心选择揣麻的语句,选择的角度很多,或在言外之间最丰富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典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以及其间弹奏指法的多变,演奏者情绪的细微变化等,都表现的酣畅淋漓。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行诗句分别表达寻觅、冷清、凄惨的意思,但一经重复就朗朗上口,富有诗词的平仄韵律美,更主要的是叠用后的读句把诗人的百无聊赖,孤寂彷徨的心境揭示的淋漓尽致,并且富有动态感。

(二)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第的,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语言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成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意图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间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发展想象力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左右脑协调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达。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1.以想象促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含蓄性。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发想象培养学生语感的突破口:

一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的产物,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始终不忘引导学生根据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读一首诗,诗中的意境尽现脑海;读一个故事,人物形象活跃于脑中。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题眼,根据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的含义,这样一来就交给了学生想象理解的金钥匙。二是根据人物语言动作想象。刻画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也深刻的了解了课文的语言。三是利用概括性的语句进行想象理解。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语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蕴。四是结合插图想象理解。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讯的是整体,插图强讯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文无图却有,阅读时要把课文和插图联系起来,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以想象促思维

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发散点引导学生的想象。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有不少童话寓言,有的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扩写故事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三)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虽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才有语言的感性积累和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运用中显现出来。

1.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取语感。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体验是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中心,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生活为课堂,课堂则是通向生活的窗口,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有意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唤起脑海中的生活经历。如当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如果不能够联系老北京的生活体验去体味,怎能感受到在“了”中的含义和作者的那份绵长柔细,若有若无的思想情愫?

2.语言材料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读文时通顺流畅,谈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