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梅戏女驸马

黄梅戏女驸马

时间:2023-05-30 10: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梅戏女驸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煮一杯茶,西湖柳瘦;翻一本书,红楼春秋;听一出戏,最爱黄梅。

一个国家的风雨跌宕,一个人的爱恨情仇,都可以在一出戏中被安排的巧妙天成,仿佛这个故事就应该是这样。千回百转,无论你我是陌路相逢,还是熟识已久,莺啭入耳,直教欢喜极人天。

“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小小的采茶小调,如今成为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不同于京剧的大气磅礴,不同于越剧的婉转纤细,不同于昆曲的梦幻苍凉,黄梅戏是灵动的,是律动的,是真实的。若把黄梅戏比作戏曲的人物,我想那便是红娘吧。梳着桂花香的小髻,照着菱花镜,扑着桃花粉,点着杏花红的胭脂。她不是足不出户的小姐,亦不是世俗老成的太太,她不做梦,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她的花腔优美明快,清新流畅。不论那出戏是欢快如《对花》,还是悲怆如《孟姜女》,听罢直觉得玲珑可人。“就等告假回故乡,见了李公子,送他一个状元郎。”这是《女驸马》中的唱词,冯素珍为了救心爱的李郎,中状元。着红袍,插宫花,满心欢喜,那种娇俏以及内心的欣喜,从唱词中呼之欲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跳跃性的,带着民间舞蹈般的律动的唱腔,使黄梅戏变得充盈且立体。这便是黄梅戏的灵动之美。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秦腔的行头,黄梅戏的姿势”,单看京剧的行头就有衣、盔、杂、把四箱。凤冠,宫袍,长髯......琳琅满目。而黄梅戏的角色衣服大多料子为麻和布,女子的头发简单而精致梳着,点缀着并不繁杂的珠钗,男子则简单用一丝带束住头发,《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有段对白“可惜没有新衣服换,整整衣衫掸掸灰尘;我与娘子拿把乌木梳,十指灵巧能梳乌云;我与娘子去借菱花镜,且对明月照面影”,这便是生活的情趣,不浓妆艳抹,亦不惨淡非常。一低首,一扬眉,千娇百媚。说着最淳朴的方言,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调调,莫不风流。你一句我一句,纤毫毕现。这便是黄梅戏的真实之美。

说到道具,昆曲多用折扇,“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京剧长剑,“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越剧一时倒也说不上什么典型的道具,而对于黄梅戏来说,手绢是很有特点的道具。手绢花舞,正好符合了黄梅戏的平易近人。《游龙戏凤》中有唱词“好人心原来是假正经,人家的手帕给你涂的满天星”,手帕是丝丝缕缕的,是飘逸的,是娟秀的,让人觉得轻松,看黄梅戏总是没有压力的,它就像小菜去除你的油腻,让你爱不释手。

梅兰芳说:“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而在黄梅戏里,你无须装,女驸马就是女驸马,七仙女就是七仙女。黄梅戏的悠长是不动声色的,世间百态,灵秀智慧,都融于一点点的小细节里。

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

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诸君漫说登场好,曲部风流斗巧妆。

第2篇

别样邓丽君

专辑歌曲:

01. 假如我是真的

02. 几多愁

03. 我怎能离开你

04. 谢谢你常记得我

05. 奈何

06. 你在我心中

07. 不了情

08. 夜来香

09. 在水一方

10. 美酒加咖啡

11. 夜来香(伴奏)

12. 在水一方(伴奏)

以往我们听到大多数歌手演绎邓丽君经典歌曲,总是会刻意的模仿她的演绎方式,所以演绎出来的感觉也都千遍一律,我们也知道经典是难以超越的,只有拥有自己的声音特点才有可能被认同。陈瑞,就是这样的一位歌手。

假想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里,陈瑞充满密度感的声线,包围整个环境,节奏细腻而明晰的吉他声,声声动人。《不了情》总会让我们忆起往昔,节奏缓慢而低沉的嗓音,伴随着悦耳的吉他音,瞬间把我们带入往日时光,沉醉在那些美好记忆之中。音乐,就是这样可以唤醒记忆的载体。陈瑞的声音可以说非常的近声,让人感觉总是能包围在器材周围,无论你距离器材是近或远,你总能感受到她的声音此刻就在你的身边,惬意万分。专辑《别样邓丽君》中收录了多首邓丽君的经典曲目,陈瑞用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去诠释,给聆听者带来一种全新感受。

海稣《如梦芳稣》

专辑歌曲:

1. 明月夜

2. 再度重相逢

3. 花样年华(对唱)

4. 独舞的枫叶

5. 舞夜恋曲(原创)

6. 俩俩相望

7. 你寂寞才找我

8. 点亮霓虹灯

9. 再爱我一次

10. 离别的秋天

11. 天使的翅膀

12. 风吹叶落(原创)

13. 蓝色

海稣的声音中音偏低,很有磁性,加上唱片制作将声音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富有层次感,空灵而通透。专辑一共收录了十三首歌曲,其中两首为原创。在声音表现上,海稣浑厚磁性的女中音,显得特别的纯净厚实,线条感和密度感都很立体,作为人声的测试碟也再好不过了。而选录的歌曲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俩俩相忘》、《天使的翅膀》、《再度重相逢》等,女中音的演绎方式也许更能引起你的共鸣。

李文·黄梅戏《对花》

专辑曲目:

1.槐荫开口 《天仙配》

2.互表身世 《天仙配》

3.谁料皇榜中状元 《女驸马》

4.民女名叫冯素珍 《女驸马》

5.忙中未问您名和姓 《啼笑因缘》

6.汉宫秋 《王昭君》

7.夫妻观灯 《夫妻观灯》

8.织绢满工 《天仙配》

9.今日回家身有喜 《天仙配》

10.戏凤 《游龙戏凤》

11.面对菱花吃一惊 《双玉蝉》

12.爱歌 《春香传》

13.眉清目秀好年华 《双下山》

14.对花 《打猪草》

第3篇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处境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55-02

曾几何时,中国戏曲一路走下坡,或者说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大环境的不幸遭遇。基于如此情况,有人会疑惑,有人在反思,有人无所谓,有人则担忧……作为中国梨园大家族的一朵奇葩――黄梅戏,同样未能逃过此劫。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黄梅戏,曾经风靡华夏菊坛,香飘海外。迎来二十一世纪的黄梅戏,或许是因为该剧种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进入了一种尴尬困境中。现就黄梅戏当前的处境及发展略作探讨一二。

一、黄梅戏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外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引进传播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形成冲击与竞争。当年轻者们正热衷于快餐文化时,他们根本没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享受。中国在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宣传,根本没做到“仁至义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因为失去了跟时代同步伐的节奏遭遇忽视。

有人说,黄梅戏市场需求很大,到底多大,我们是否要思考一番?在自己看来,这种需求上的“大”,只能理解为受众群的广泛。黄梅戏因其通俗易懂的唱腔而受到人们热衷,如果从发展前景来看,黄梅戏应该要在‘通俗’中寻求‘雅致’风格,这也是未来观众欣赏水平的风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社会物质和精神双文明的丰富与提高,人们的欣赏风格和要求逐渐趋向完美高雅。

二、确立创新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必须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今天,戏曲文化出现生存危机,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甚至以外来的所谓先进文化取代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社会快速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何保存和发展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要以发展的胸怀与眼光,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在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发展黄梅戏作为文化战略来抓,进一步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品牌地位,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艺术项目,

应进一步加大黄梅戏艺术院团改革力度,加快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激活运行机制,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投入扶持、评价奖励等机制。从组织领导到政策措施,从人才培养到院团体制,从剧本创作到理论研究,从艺术生产到市场开拓,从精品攻关到普及推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把黄梅戏艺术事业做大做强做响。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精品剧目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剧目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昆剧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驸马》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世纪90年代,戏曲市场开始滑坡,去剧院听戏看戏的观众群日益萎缩,黄梅戏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少艺人选择转行。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出众的韩再芬收到了不少邀约,也曾出去唱过歌、演过电视剧和电影,但她说,自己注定属于黄梅戏这个舞台,她离不开黄梅戏。

然而,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观众可选择欣赏的艺术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近年来,黄梅戏人才流失严重,创作者不愿去苦心经营一个好本子。每次大型演出,唱来唱去总是《女驸马》、《天仙配》等段子,编导害怕观众不接受,不愿意去冒险尝试引进新戏。久而久之,观众觉得,黄梅戏无非就这么几个经典段子。“如何吸引住观众日益发展、变化的眼光”对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为此,韩再芬很早就开始对自己的黄梅戏“动手术”。演《徽州女人》时,她把戏服上的一对水袖剪掉了。剪掉的理由很简单: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演员细腻的动作。在学习黄梅戏时,韩再芬不仅学习昆曲和京剧的体态和举止,还学习芭蕾舞,就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女性的体态美。

考虑到不少人对戏曲都有“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的印象,韩再芬创作时就嵌入现代艺术元素,比如交响乐、电影手法等,让观众跟着情节走,看着过瘾,听得舒心。

第4篇

戏曲舞台就是演员心目中的一亩三分地,怎样合理地耕耘,才能获得丰收?舞台上的角色不是对生活中类似人物的生搬硬套,是艺术化的生活人物,这些人物既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备同类人物的共同特性。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和对角色不断变化的心理历程洞悉和理解,再用容易理解的舞台表演手法表现出来,感染观众达到共鸣,以获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示给观众:这就需要演员用艺术化的舞台表演和生动的舞台语言,把自己塑造的角色体现出来。我在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通过舞台的实践和磨练,分别在主演了多台大戏、小戏、折子戏,对人物的塑造和表演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待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揣摩,从中得到启示。紧紧把握住剧中的人物感情,使表演的人物合情、合理、真实生动。《荀子·儒效》里说:“积土为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技艺靠积累,艺术靠探索,只有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才能使舞台表演才华得以完善,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追求,塑造出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好戏曲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我所扮演的角色中有较深刻的体会,我愿将此感受作依次陈述。

黄梅戏《天仙配》是一台经典剧目,这台戏曲诞生至今已五十多年,从著名黄梅戏表演大师严凤英到后来涌现的黄梅戏精英李文、韩再芬等名家都饰演过《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她们的精湛技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广泛的高度评价。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的后生,除了对她们艺术上的崇敬,学习他们的高超技艺和高尚艺德,也谈谈自己扮演《天仙配》中七仙女的体会和感悟。当初我在接到剧本时,对七仙女这个角色的分析,只是浅显的认识,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水袖怎么抛动,脚步怎么移动,只是一味模仿,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对《天仙配》的剧情有所了解,对其人物没有较深刻的分析,照着剧本念台词,唱腔是老师教一句,我跟着学一句,一直到学会为止,完成了一个真人模仿秀,可以在我的身上贴上这个标签,此人演的是《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以后通过多年的演出磨练,我对这台经典剧目中的七仙女一角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感受,七仙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天仙配》为什么久演不衰,百看不厌,优美唱段,传唱久远,就是因为有它的独到之处,它和其他描写仙女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处理手法。七仙女与“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有着不同的经历,一个是神话中的千年蛇妖,与许仙的爱情复杂多变,与仇人法海更是不共戴天,她与七仙女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与七仙女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鹊桥相会”却带着浪漫的爱彩,王母的金钗划出的一道天河,让有情人永久分离。每年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而七仙女与众不同,从仙女到村姑,从村姑到村妇,两次转变,给演员塑造人物角色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任其发挥。七仙女厌烦天宫岁月的凄清,她向往的是美好的人间,那里有爱有情、有自由、有追求,和那种森严的天规有着强烈的反差,与一见钟情的董永、七仙女一住情深,爱他的忠厚,爱他的淳朴,爱他的善良,爱他的孝心。这种爱没有贫富之分,这种爱没有贵贱之分,这种爱是心灵的碰撞,这种爱是情感的纽带。他们以男耕女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比天宫更加美好的生活,来验证“天上哪有人间美”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七仙女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典型人物的塑造,首先要认真阅读剧本,充分了解剧本意图及主题思想,主要任务结构的形成和相连关系,给剧本的人物创造提供基本要素,找准人物性格基调,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语言的表达。为塑造人物达到最终目的。我在黄梅戏《女驸马》中饰演公主一角,《女驸马》中的公主千岁是在父王的直接干预下,促成了两个女人的一对婚姻,天下真是无奇不有。公主的无故,公主的无奈,公主的无声,在洞房花烛之夜,将全剧推向了,公主含情脉脉地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如花似玉的新娘,却在洞房之夜遇到如此的尴尬,时间的定格等于是一种无形煎熬,作为对驸马的爱,公主的忍耐,公主的等待,公主的守望,这一切换来的是公主无法接受的事实,驸马竟然是女人,情感上的当头一棒,打得公主如晴天霹雳,皇帝的女儿受到如此的羞辱,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主干岁,此时的爱恨交加,即刻要拿冯素珍问罪,以解心头之恨,但是,明理善良的公主,在倾听了冯素珍的真情哭诉后受到感染,这种感染是情的感染,爱的感染,心灵的感染:善良和宽容是公主的本性,理解和同情是公主爱心的表现,一种无私,无奈,无畏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换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公主也找到了爱的另一半,喜结连理,俩对新人圆满大结局。

一切艺术都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作为表现生活的戏曲艺术,无论是内容或是表演形式都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创造人物角色,不仅仅有天赋,重要的是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开拓。如何塑造出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是对一个演员的严格要求,不管你演什么角色,哪怕一句台词,几句唱腔,你都要认真对待,领会其中的要领,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就会使你心中有戏,你的表演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艺术美感和吸引力,使你在创造角色上符合人物,符合剧情,让你创造的角色融入到整个剧情中。舞台上的角色无大小,演的是情,塑造的是人。我在黄梅戏《半夜夫妻》中饰演丫鬟录娟,这虽是个小角色,但是她却是这个戏的戏胆。录娟对小姐的忠心,对小姐的仗义,对小姐情感实质上是一种恩德的回报,在人们的眼里,丫鬟是低人一等,丫鬟是被人瞧不起的下人,但是丫鬟也是有情感的人,对小姐的爱,对小姐的情,更是让录娟难以报答,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录娟把主仆关系上升到亲情关系,姐妹关系,血肉关系,好一个仆人好一个录娟,她在关键时刻用机智和大义来拯救小姐,以命换命,冒名顶替,这个换字闪烁正义的光芒,这个换字把录娟换成一名视死如归的豪杰。我喜欢录娟这个角色,用心去塑造这个人物,舞台上的录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是对我表演上的肯定和赞赏。

塑造人物形象,追求和探索,在二十多年的戏曲舞台生活中,我曾主演了《小辞店》中的朱莲,《莲花庵》中的小冬儿,《养麦记》中的细宝等剧目。这些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角色,使我在舞台表演上带来了不同的挑战,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戏曲演员要加强艺术修养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用新的理念去塑造新一代的戏曲人物形象。

第5篇

关键词:业余 爱好者 唱好 黄梅戏

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博得了无数观众和戏迷的喜爱。尤其是许多业余爱好者特别钟情于黄梅戏的演唱。但黄梅戏的咬字、行腔、声音方面有着自身比较特别的艺术规律,学唱黄梅戏不难,很多人都能够唱上几段,但是如何能唱好、唱出黄梅戏的韵味却不是件易事。在这里笔者谈谈自身从事黄梅戏表演二十余年来对黄梅戏演唱的一些见解,与广大黄梅戏爱好者们共勉。

一、字正腔圆

学习所有的戏曲剧种,大家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要求“字正腔圆”,只有你的字咬正了,听众能清晰地听懂你唱得是什么字,然后运腔才能够圆润。

首先是咬字问题。戏曲和歌曲不同,它对咬字的要求比歌曲要高。每个字演唱时要区分字头、字腹、字尾,我们常常说“千斤白,四两唱”,足以证明了咬字的重要性。“白”是指戏曲中的念白,也就是说话,“唱”是指唱腔。把每个字念清楚了,你是如何念这个字的就如何唱这个字,也就是怎么说就怎么唱。注意每个字的字头要清晰,特别是字头发音的力度要把握,一触即发,一发即松。字尾要归韵,归到字的韵母上来,这就是所谓的咬正。黄梅戏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它的发音和普通话有很大差异,比如颗(KUO)、六(LOU)、荞麦(MEI)、欢乐(LUO)等,这些咬字在一些传统黄梅戏剧目上保留较多,方言运用得当会增加浓郁、地道的黄梅戏韵味,但也不能教条,不能够一味为了追求地域特色就把一些不够通俗易懂的语言搬上舞台,过多的使用方言在舞台上不利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运用,随着黄梅戏的演出领域不断扩张,题材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在一些新创作的黄梅戏剧目中,黄梅戏的演唱语言中有很多方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吃、喝、团、搬、管、官、路、乐”等字的读法已经逐渐用普通话的发音来表现,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运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腔圆。黄梅戏的唱腔有很多板式和调式,以“平词”、“花腔”为主,花腔常用于生活小戏。平词则用于正本戏为多。而平词里又分“导板”、“迈腔”、“起板落板”等。无论是哪一种板式或调式,它们都有传统的运腔规律。如何换气,在哪句唱腔,哪个字上要加装饰音都有讲究,需认真学习,细细琢磨。如果经常接触音乐的爱好者,或是先天乐感比较好的人可能对曲子旋律的把握就会好一些,当然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多练多听,多听名家演唱。

二、气息运用

无论是演唱戏曲还是演唱歌曲,毋容置疑,呼吸一定是歌唱的动力。我们求学时,老师常教导我们一句话:“气为音之师,气为声之本”。说明了呼吸对于演唱的重要性。无论在演唱黄梅戏慢板还是演唱“二行”“三行”那样的快板,都很讲究气息,强调要有足够的底气和丹田运气方法。气不能浮、不能僵、不能浅,不能堵在胸口沉不下去。这样会有憋气、气竭的感觉。演唱时如果没有丹田的力量支持,容易出现喉头发紧,造成声音的紧张僵硬,这就是没有良好的气息运用方法造成的,长期用这种方法演唱会对声带造成严重的伤害。气息犹如一座建筑,越是高楼,根基越要牢固,越是唱高音,气息越要饱满,就像放风筝一样,字飘在上面,气息就是手中的那根长线,始终牵着字,不能用蛮力演唱,死拉硬拽地吼。无论是唱高音还是低音,都要有气息的支撑,都要给人以美感。

三、以情带声

戏曲表演是一种写意的、虚拟的、夸张的方式。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时切不可眼神涣散,目光呆滞,漫无目的的干唱,要懂得运用眼神和观众交流,饱含感情的演唱。在戏曲的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强调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程式化表演方式,这些表演手段运用得当,将会加强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在演唱时要注意演唱片段所表达情感,比如黄梅戏《女驸马》中的经典唱段《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段唱腔比较欢快,要怀着喜悦之情来演唱,咬字和运腔的力度上也不能过于柔美舒缓,声音的表现上也是比较清亮、高亢的感觉。再运用眼神和动作的配合,把冯素贞那激动、愉悦、意气风发的情绪表现出来。但在演唱《海滩别》时,这是一种哀怨伤感,情人间难分难舍肝肠寸断的痛苦情绪,在演唱时声音要收敛一些,低沉一些,一种凄婉的感觉。演唱时,如果情绪把握不对,就不能够打动人,只有真正了解唱词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传情达意的效果。

任何一种演唱艺术,无论声乐还是戏曲,要想唱得动听,唱出优美,引起大家的内心共鸣,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声音条件,清晰的吐字方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最终达到能够表现人,感染人的目的。对于每一位热爱黄梅戏的人来说,我们要坚持黄梅戏的语言特色和清新质朴的唱腔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的剧种风格,让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在祖国文艺的瑰丽舞台上绽放溢彩,让更多的人喜爱黄梅戏,唱好黄梅戏。

参考文献:

[1]沈碧芳.黄梅戏的未来雏议[J].黄梅戏艺术,2006,(01).

[2]李芸.黄梅戏的兴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第6篇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受邀到近在咫尺的安庆最吸引人的菱湖公园内“黄梅阁”去悼念黄梅戏巨星表演艺术家严风英的英灵。前年是安徽电视台相约的,王冠亚要带孙子王子等人去悼拜。虽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电视台的同志冒着风雨拍了 很多镜头,所有人都被淋着像“落汤鸡”,但没有人“打退堂鼓”,更有远者,中央电视台的同志也赶在此时与安徽电视台的同志商量要拍几个镜头,我们一班人只好奉陪到底。去年清明节王冠亚带着严凤英的徒弟田玉莲、王风枝、许自友、张萍、江明安及严凤英长子王小亚、长媳王焕英等到“黄梅阁”做清明,另一大群郭宵珍、杨积和、少华父女、我和老伴斯华云也去参加了扫墓。这天天气晴朗,大地复苏,公园内游人如潮。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看着我们排着队向严凤英汉白玉雕塑三鞠躬的时候,他立于一旁默默无语的致哀,还向我们说:每年清明节我都要来这里看严凤英,她的死,真的是黄梅戏的一大损失呀!悼念结束后,大家在墓前合影留念。老演员杨积和要求吕光群把他和田玉莲在严凤英塑像前合影一张,留做永恒纪念。杨积和说:“《女驸马》的皇帝(张云风扮演)、刘大人(王少舫扮演),都走了,留下我这个家院(杨积和扮演)和丫环素红(田王莲扮演)还健在,拍一张纪念照,有历史的价值。”他的这番话引起大家无限思绪。

今年的清明节的当天,只有安庆的亲人到“黄梅阁”扫墓。想不到是4月7日下午5时,我突然接到王冠亚从皖源大酒店打来电话说大洋彼岸有一位女博士萧晓宇女士从美国赶来安庆要在4月8日到“黄梅阁”悼念严凤英逝世三十八周年,要我赶到皖源大酒店与萧博士见见面谈谈情况。我6时以前赶到了皖源大酒店与萧女士和江苏一位姓邢的青年见了面,谈妥4月8日到“黄梅阁”悼念严凤英以后,晚饭还没有来得吃,决定立即去高河走访与严凤英同事多年的黄梅戏老艺人李祥凤(现年86岁)和陈凤凰(现年78岁)。我们四个人包了部小车赶到高河李老家,用过简单的晚餐后,边采访李老夫妇边看李老保存的二十多年前在怀宁石牌举行的安徽省黄梅戏老艺人演唱黄梅戏传统剧目现场录像。其中有丁永泉的长女丁翠霞演的《山伯访友》中“楼台会”一折,张胜英演出的“描药方”的一折,阮银芝饰梁母,“讨药方”一折。另外丁永泉的长子丁紫臣演出的“瞎子算命”一折,陈宗记演出“湘子化斋”一折。最后还看了李老演唱的“茶棵”录像,引起客人们极大兴趣,认为资料十分珍贵。晚11时我们才离开高河。

4月8日上午9时,我们一行带着花篮到了“黄梅阁”,悼念严凤英逝世三十八周年,向墓地献了花篮,并默哀三分钟。远方的客人不断地拍照,久久不愿离去。原安师院老书记、老文化局长八十六岁高龄的程盛业、池州市原文化局长吕光群、大徒弟田玉莲、老艺人杨积和等也闻讯赶到“黄梅阁”参加悼念。山东一位女青年大学教师也从济南赶来参加。

通过与萧晓宇博士和江苏、山东两位很短时间接触,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严风英不仅在国人心目中影响深远,而且深得海外华人爱戴。萧晓宇女士年龄四十刚出头,严凤英逝世时才上幼儿园。江苏、山东那二位还没有出生。可是她(他)们对黄梅戏和严凤英的研究却十分专业,尤其是对严凤英的研究。王冠亚介绍,萧女士是清华大学外语系研究生。二十三岁就当上了海南大学外语系教师,海南省接待外宾或大的外事活动都请她当翻译。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大学攻博士,而且享受奖学金待遇。她研究人文学、儒学、道学。毕业论文竟然选择“黄梅戏与严凤英”。可见她对黄梅戏与严凤英有深入研究。她对我说她是湖北黄岗人,接触到黄梅戏,就觉得这个剧种可爱,唱腔很美,但对严凤英一无所知。等接触到严凤英的影视、唱片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别的音像都不看了,专听严凤英的演唱,看严凤英的表演,对比之下,认为严凤英无与伦比,真是百看不厌,百听不腻,完全入迷了。还经常和国外、国内(主要是知识界)很多严凤英迷在网上交流,对她的身世、人品、美德、家庭和遭迫害至死的情况有了很多的了解。这就是我这次远渡重洋到安庆“黄梅阁”悼念严凤英的主要原因。今后还要常来安庆请教。

4月8日下午,萧女士一行三人,还到杨桥严凤英故居去参观访问,晚间6时约我到皖源大酒店畅谈两个小时。谈黄梅戏发展历程,谈严凤英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谈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她要我对严凤英简单评述一下,我就两句话:艺术上百年出个严凤英;感情上几经波折有遗憾。她们表示认同。将近8时,她们和我一一握手告别,要去参加一个网站为严凤英逝世三十八周年举行的一个追思会。

萧女士回到美国后,委托江苏 的小邢给我带来很多在安庆活动的照片,以及她认为最珍贵的严凤英在1945年胜利后,从农村回到安庆演戏时的生活照片。很多黄梅戏界的朋友都没有见过这个。这张照片使我想把手头的照片和其他同行珍藏的照片结集起来。因此花了不少功夫好不容易把她生前收的六个徒弟的照片,完全凑齐在一起。我另外还有一张是1961年与她胞妹赵国珍(小名鸿鸾)分手二十多年重相见的合影,现一一集结起来,通过《黄梅戏艺术》陆续刊登出来,献给广大的热爱黄梅戏与严凤英的朋友。

安庆是历史文化名城。黄梅戏与“黄梅阁”是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黄梅戏是我省文化的“拳头”产品,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是培养人才。办艺术节招商引资当然有利安庆市经济发展,但拿出几台精品剧目来决非是轻而易举的事,要群策群力、精诚团结、刻苦磨练,才能出好作品。“黄梅阁”是菱湖公园亮点。现在我看不那么突出,能不能装潢一下,充实一些内容,扩大一些活动场所,如小舞台之类的设施平台。这是我做为一个老戏曲工作者的一点希望。

第7篇

【关键词】戏曲;传统;创新;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48-01

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发表观点和看法的前提。先来谈谈什么是传统。笔者认为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舞台艺术的本质不同,这个本质不同,属于戏曲的“传统”,那么,戏曲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不同有哪些呢,下面做具体探讨和阐述。

一、戏曲和戏剧的差异性

戏曲与戏剧都有虚构性,都是来源于民间根植于劳动者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一般是特指我国的一些剧种,如京剧、黄梅戏、越剧等,戏剧的范围比戏曲大,还包括各种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式的音乐戏剧。

戏剧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区别可以这样理解: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也是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的根本属性,属于戏曲的“传统”部分。

再来看看什么是创新。笔者总结为,在故事及其题材、音乐、导演、表演上有新的突破均属于创新,但是前提是不能离开笔者上述三条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故事及其题材创新。新的故事或者新的故事题材,肯定是创新。这里有一个误区要指出,比如,才子佳人戏和才子佳人戏之间,不属于创新,创新指的是故事和题材的突破。举例来说,京剧样板戏属于故事和题材的创新,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不见了,代之以革命人物。

其次,音乐和导演的创新。在音乐在导演上的突破,属于创新,比如黄梅戏《红楼梦》在音乐上有了新的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没有脱离黄梅戏而独创出一种音乐,这个戏属于音乐上有创新的戏。再比如,越剧《女驸马》“共读”这场戏,属于导演上的创新,交代了剧中男女主人翁生死相恋的感情基础。同样在这个戏中,唱腔的创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民女名叫冯素珍这段经典唱腔,尤其第一段中,整体节奏较平缓,以叙事陈情为主,但是其中“诬”,通过高音加强推进人物感情,而在“求得功名”和“召选”两处通过快慢的不同处理,将人物无可奈何的情感表露无遗。再如“愁苦”二字,运用了高音加慢节奏的处理,突出了冯素珍内心的一腔冤情和无可奈何。而王派的甩腔,也是自成一体,委婉曲折,绵绵深情尽在此中。而这段唱腔中“难道不体恤相怜谅素珍”这句中的“珍”字便是最好的体现,演员在表演时,随着甩腔的进行,从左右晃动身体,一直到双手投地恳求,同音韵符号一起,表现了当时冯素珍一丝委屈,一丝无奈,又期望公主谅解自己的复杂情感。唱段进行至此,又进入了一个新。金良老师运用了他在《孟丽君》里经常使用的快板,进一步突出了戏剧矛盾,从快板逐渐进入连板,将冯素珍对于李兆廷忠贞不渝的爱情推向。结尾又使用了鲜见于王派的高音,结束了本段唱段的最后一个字“心”,明快的节奏,高亢的音符,使得整个唱腔显得悲怆和激愤,也将全剧推向了最。

再次,表演上的创新。京剧样板戏属于典型的表演上有创新的戏曲。戏曲表演离不开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程式化。我们知道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梅派艺术是其一,梅派艺术集体验与体现于一体,是区别于布莱希特的体系派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的。京剧样板戏不是取消了这些程式,而是代以了新的程式,用戏曲表演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最后,时代特征是否为戏曲创新。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时代的印记。笔者认为凡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调整,以及相应的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化融入到戏曲元素中的,不属于创新的范畴,属于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属于戏曲随着时展应有的变革。比如,黄梅戏音乐突破了以往的“三打七唱”,灯光道具进一步现代化,台词由过去的“流水词”发展到依据于剧本,这些不属于戏曲主动创新,这些都是随着时展,戏曲的发展披上了时展的霓裳,是戏曲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传统和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矛盾发展。戏曲创新不是简单大胆地走了前人没有走的路,舞台抛弃了写意去写实,表演抛弃了程式而生活,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创新。笔者认为戏曲创新是不能脱离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的本质属性来创新的,新的写意,新的题材,新的程式,新的音乐(未脱离该剧种的核心音乐元素),新的导演手法,这些才是真正的创新。传统怎样不故步自封以至于被时代淘汰,创新怎样把握度和火候不至于离开了戏曲本身来创新,是我们戏曲人应当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曲丽.传统戏曲创新之我见[J].内蒙古艺术,2015,(02):70-72.

第8篇

这个出身梨园世家,并在20多年中创造了众多鲜活人物形象的“黄梅俏妹子”希望自己一辈子都能够站在舞台上,享受观众的鲜花和掌声。

“我人生的重心就是事业,就是黄梅戏。人会闲死,我愿意累死在黄梅戏舞台上。”对于自己的坚守,徐君从未有悔。

随着由其担当制片并出演女一号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墨痕》的杀青,人们有理由相信徐君又将攀升到一个事业的新高度。可是在全国戏曲环境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走独立制片之路的《墨痕》会否是一次冒险的选择?当记者将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她的时候,徐君没有回避,“我们并不指望这部戏能赚多少钱。黄梅戏是我毕生的追求,只要能为它做点事,我都会不遗余力。我觉得我是为黄梅戏而生的。”

徐君讲到最后一句话时,神情激昂。

《墨痕》飘香

采访很自然地从不久前刚刚杀青的《墨痕》开始。

这部长达八集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以徽州休宁县墨商的故事为背景,围绕以制墨为业的陈、汪两家的兴衰及墨荷和胡天柱二人面对困难境遇时的艰难选择展开剧情,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散发着浓浓的微文化的魅力。黄梅戏音乐泰斗时白林亲自担任《墨痕》音乐总监,著名导演袁牧女执导该剧,力邀当下黄梅戏曲界的实力派人物徐君、董家林、红、王成、宁晓志、徐世银等倾情出演。

对于徐君而言,这部戏的真正挑战还在于,她要一人“分饰”两角:身负家族冤屈的悲情女子墨荷,以及不甚熟悉的制片人角色。

对于第一个角色,曾经在《戏牡丹》、《巧妹与憨哥》、《女驸马》等剧中拥有上佳表现的徐君自然不在话下。真正令她手忙脚乱的,是制片人这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陌生工作。 光是要组织起这么一大帮子人参与剧本的创作、拍摄地的选择、拍摄资金的筹集就让徐君的2010年忙碌异常。可她还是在短短几个月间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部戏从去年2月开始筹备,到10月底正式开机前,光剧本就前后修改了12次。我真的非常感谢一起工作的团队,正式进入拍摄后我的全部重心都放在戏里,现场制片、制片主任为我承担了繁杂的工作。我这个制片人也就是刚刚合格吧,不敢给自己打高分。”

讲起《墨痕》的拍摄,徐君一扫连日来的疲惫,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

此次,徐君饰演的墨荷是个悲剧角色,身负家族冤屈,想爱亦不能爱,必须抑制住内心对男主角萌动的情愫。为了这个戏,徐君吃尽了苦头,早上四点就得起床化妆,中午吃个盒饭又要开始赶下午场,忙到晚上十点才能收工,还得卸妆换行头。如果是一天也就勉强忍忍了,可是一过就是35天,天天都有她的戏份,不能有一丝懈怠。按徐君的话说,这就叫“演员的自我修养”。

徐君撩起鬓角告诉记者,之前因为天天化妆外加着急,耳边起了很多水泡,到电视剧杀青后才慢慢消下去,忙的时候都有时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个来用。

“其实演员的生活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从拿到剧本那天开始就要揣摩角色,要和导演沟通,听导演阐述人物的构思,然后再自己去体会角色。就拿墨荷来说,她是悲剧性的人物,我在拍摄的时候必须一直保持悲伤的情绪,甚至在导演喊‘停’之后,仍然不敢大声说笑,就怕把这种情绪给毁了。进入角色的内心,释放出她的喜怒哀乐,在现场,你必须忘了所有的人和事,只和角色对话。”

走的是独立制片之路,很多人不免为徐君担心:在全国戏曲环境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会否是一次冒险的选择?

“投资人当然需要回报,这种模式也固然有风险,但从长远来看更有益于戏曲电视剧的良性发展,如果投资方不是对剧本、演员有足够的信心,是断然不会愿意参与进来的。我们会争取央视戏曲频道这个有影响力的播出平台,还会通过出售海外版权和发行音像制品回收成本。”

艺术永远有遗憾

了解徐君的人都知道,黄梅戏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她的人生从最初的那刻开始就和黄梅戏息息相关。

出身梨园世家的徐君从小就在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中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家和黄梅戏大师严风英是邻居,两家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用一个厨房,关系密切。虽然没能亲眼目睹大师的风采,但她走上黄梅戏这条路却和大师的爱人――王冠亚先生有着奇妙的渊源。

1982年,安徽省艺校招生,只有12岁的徐君也想去试试。但是父母从没发现女儿有什么特殊的才艺,对她一时兴起的冲动抱有深深的怀疑态度。这时正好碰到王冠亚先生,他让徐君来一段,徐君就即兴给大家唱了段《到底人间欢乐多》。

“那时王叔叔拍了拍我的头,说不错,很有灵气,可以去试试。就这样我去报名考了艺校。”

12岁的徐君成了那屑同学中年级最小的一个。不过年级小可不意味着有任何特权,该练功、吊嗓时没机会偷懒。一次,倒立撑到手抽筋,直接就顺着墙摔在地上,这一年少时代“打地基”的糗事让徐君一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毕业后顺利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直在表演第一线的徐君也成了同学中唯一仅剩的“独苗苗”。

“我觉得艺术要有灵气,要有感觉。我对黄梅戏非常有感觉。现在人才竞争都非常激烈,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和心血才行。”

尽管已经在戏曲行业中浸了20余年,但是徐君却直言“艺术永远有遗憾,这可能也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从《戏牡丹》中的白牡丹、《巧妹与憨哥》中的巧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到黄梅戏电视剧《鸳鸯配》、《花好月圆》、《墨痕》,徐君一直在试图突破以往的风格。或机智活泼、或娇俏动人、或大义悲情,她总是想把自己逼到一个绝境里,看看自己到底还有哪方面的潜力能瞬间挖掘出来。

“我从不否认自己喜欢享受站在舞台上接受观众鲜花和掌声的感觉,我也不否认自己享受在不同角色变换身份和情感时的挑战和超越。只要黄梅戏还存在,我就会为它的完美魅力永远努力下去。”

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徐君在讲起黄梅戏这个耗尽了自己心力的选择时特别容易激动。无关利益与金钱,黄梅戏犹如一个深深刻在她们这代人心中的图腾,值得信仰与崇拜,值得依赖与托付。只是思考了片刻后,徐君却忽然摇了摇头,重复说了两遍:

“这个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不一样了。但我相信黄梅戏的魅力还会继续存在。”

我不敢后退

和大多数大红大紫的影视演员、歌手不同,戏曲演员常常会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上:辛苦付出,却常常被边缘化;一个戏种能诞生出一两个腕,两三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段子实属不易。对于这些问题,徐君有时候也很困惑,她说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很难找到答案。

“现在科技发达,传播手段多元化,人们的兴趣又很广泛,黄梅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传播。我也试图在黄梅戏的传播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徐君也曾有过“一时冲动”。唱过流行歌曲,参加过歌曲大赛,甚至还跑到千里之外的珠海过了把选美的瘾,成绩居然还都不错。

“我也不敢讲自己就绝对的不浮躁,只是如果想转行的话早就可以转了,趁更年轻更趁漂亮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别的。还是觉得黄梅戏更适合自己,那些尝试最终都汇聚在了黄梅戏的表演中,一次次的比赛后我个人也得到了磨炼。”

对于徐君来说,没有转行是因为自己的人生重心都放在黄梅戏里了。可是现在戏曲行业略显不景气的局面也会让她感到无力。

“黄梅戏需要创新,需要灵魂人物的引领,需要有传人接棒。这些都非常迫切呀!戏曲确实要与时俱进,但是不能把骨子里的东西都改掉。戏曲的改革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普及。我会尽我所能完成我的使命。” 正当年的徐君也没想得太远,至于传人、徒弟都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可是作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徐君每年的提案都会和文化、和黄梅戏相关。她曾提过“以徽派建筑雕塑为载体,以黄梅戏文化为主题,建设‘黄梅印象’文化主题公园”的提案。如今,她又希望能将院团有经验的老人们请回来,亲自教导年轻人们投入到学习中。

“时白林老师都83岁的高龄了,没缺席一场剧本研讨会,而且在南京录唱段的时候还亲自到场监棚,这种严肃专注的态度太难得了。不要觉得带徒弟是件简单的事情。要把肚子里的东西统统教给他,要让他领略到黄梅戏的精髓,要传授技能,更要在人品和戏德上对他进行培养,这都是要耗费大量心血的。”

采访到最后,徐君若有所思。她说在这个年纪,这个位置上,她需要去思量的事情太多。她说一直以来自己的身后都有道悬崖,每往前走一步,身后的路都会坍塌掉,逼得她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第9篇

关键词:黄梅戏 一曲多变 欣赏 发展 创新

黄梅戏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与风靡起来的,其音乐随着剧本而定型,形成了黄梅戏的基本风格。最初经历了乡村“地场演出”阶段,这个阶段独特的演出形式,形成了艺人们对唱腔风格的自我把握、自我调整,以及观众积极参与批评的特点,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促进了唱腔的圆润与优美。这是一个积累、发展与创造的时期,音乐尚未“定型”,演唱形式尚未“成型”,不会受到“腔态”与风格问题的困扰。在安庆地区农村到处都可看到各种演出形式。之后,黄梅戏逐渐进入城镇,并在进城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黄梅戏“由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扎根发展很不容易,面对众多艺术品种的竞争,面对城市观众欣赏趣味的多样化,唱腔风格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如1952年4月,在安庆“民众剧团”排练古典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演员们感到传统的“对板”不能表达梁祝二人相互爱慕却难以结合的悲痛之情,导演、演员与琴师就商量着“换腔”问题,将原来传统的唱腔“拉慢一点,个别音符动一下”,将过多的“甩腔”、“衬腔”进行精简(减少了多余的音符)。他们在做这些变动时有些担心:一是怕观众接受不了,二是怕破坏了传统风格。王少舫先生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开始改的时候,觉得某一段唱腔不合适就动一点,不敢大动,怕改多了,人家说不像黄梅戏了。”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戏中改动最多的就是主要演员的唱腔,特别是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唱腔,尽量突出抒情和优美。在板体上保持不变,在“开腔”与“尾腔”上保持统一。

黄梅戏音乐大幅度的改革,是在“”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参与之后做的事情。改动最明显的是伴奏乐队,增加了伴奏乐器,改变了乐队组合。音乐的器乐化成分加重了,专业作曲家的加盟,使伴奏写作有了重大突破。同时,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经验,特别是借鉴了京剧、越剧、豫剧等剧种的板腔规律。将“曲种”或“乐种”的不同曲调编织进来,在唱腔与伴奏上进行革新,使黄梅戏音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黄梅戏音乐的风格成了广大观众关心的问题,唱腔的戏味是观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黄梅戏的圈外人士,围绕着“是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是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似乎仍然是悬在黄梅戏音乐创编工作者头上的利剑。以至圈外人士也感到纳闷,“一出戏的情节、表演、舞蹈、服饰、伴奏,甚至语音等等都没有保持住老的风格,变来变去不知所云,在音乐上强调‘特色’的固守”,永远落后于其他剧种的发展。

在黄梅戏音乐是否需要“换形”的问题上,不少创编人员,尤其是处于创作第一线的作曲家,革新的态度是坚决的。时白林老先生就一贯倡导改革,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是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黄梅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乐队伴奏要借鉴西洋音乐的写作技巧,将部分西洋乐器引入乐队,丰富伴奏色彩,使音乐创作总谱化,并吸收北方音调融入唱腔等等,在诸多方面作出了艰巨的、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时白林先生革新观点一致的人士,在具体创作中的实际把握和作品反映的实际效果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的黄梅戏音乐创作,由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突破了前人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使作品更多地具有时代气息,“像不像”的争论又一次次地掀起波澜。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主张“不换形”的创编人士中,有这样一些说法,如“戏曲音乐工作者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才有工作做”,“不应以‘改革者’自居”。“丢了锣鼓,拿起了指挥棒,首先就使自己的音乐和传统运用锣鼓音响来表现意境失去了联系,如果再用一些西洋乐器及和声,就无怪乎说它像歌剧了。”“从《春香传》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节目中,曲调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些其他剧种和唱腔,被整句地搬进黄梅戏(有的唱句使用了豫剧,风格不相容),搞成‘四不像’了”,老表演艺术家们指责编曲者“粗暴地对待遗产”,“手里拿的不是笔,是砍杀黄梅戏的刀”,甚至提出呼吁――“抢救黄梅戏”。

当然,黄梅戏音乐改革必然会引起争议。各执一端、言辞激烈的现象只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表达形式的某些偏颇。争论的双方通过艺术观点的展示与交锋,了解了对方,了解了自己,了解了黄梅戏音乐风格问题的要害所在,也对实际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缺少较为全面、较为深入地论述黄梅戏音乐风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在黄梅戏的剧本创作、音乐创编、演出、理论研究与创新探索等方面,一旦涉及风格问题,仍然存在着概念模糊、逻辑混乱、难以交流与沟通的现象,影响和困惑着黄梅戏的持续发展。下面就此问题产生的背景与根源,进行探讨。

一、戏曲欣赏者的心理与风格把握

戏曲欣赏是一种“综合欣赏”,既包含有音乐欣赏,又包含有舞蹈欣赏、还包含着戏剧“唱、念、做、打”、舞美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欣赏,从戏剧综合艺术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黄梅戏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黄梅戏表演艺术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欣赏。黄梅戏音乐欣赏者并不仅仅是从基本表演形式中寻求娱乐的普通观众,他们同时还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和审美能量的群体。每一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来自广大戏迷观众的信息反馈。无论是观众在剧场的现场反应,如观众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他们的掌声和倒采,或是观众观看演出之后发表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从戏曲欣赏者的反馈中,表演者可以切实了解自己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且有可能根据这种反馈来调整和改造自己的艺术创造。美国音乐家科普兰说“既然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和演绎的艺术,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也许是有道理的”。①人们往往强调表演者对观众的影响,而忽略了观众的反馈作用。黄梅戏文戏较多,谈情说爱、家长里短、典故传说是它表现的主要内容。“歌调”式的唱腔很受观众喜爱。重视观众的培养是开拓演出市场的重要举措。欣赏活动对于一个时代的表演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却往往会吞没艺术天才。

从表面上看,戏曲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戏曲欣赏是一种意识性的心理感受,而表演实体却是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来。现象学美学家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对象,更何况有语义的加盟。音乐风格印记的心理形成,是在“感知”物增多的情形下,人的心理按相邻性、类似性、简约性的原则,将“感知”物划分出若干区域,比较它们的异同,形成理性的风格把握,这是人的音乐“认知”过程。

二、戏曲欣赏者个体与群体对风格的不同反应

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对风格的反应是不同的,不同地域的人群对风格的反应也不同。如《徽州女人》中的两个角色的唱腔,安徽的观众在欣赏唱腔中认为“男人”比“女人”的黄梅戏韵味浓,而北京的观众包括某些专家在欣赏唱腔中却认为,“女人”比“男人”的黄梅戏味道要浓得多。这是语言(包括音乐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另外,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某些剧目,在安庆当地某些人听来风格不适应,反过来,安庆的有些演出在省城的某些人听来总感到不舒服。这不能不说还是语言风格处理上的差异。而无论安庆的黄梅戏还是合肥的黄梅戏,一旦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演出,这种差异就会大幅度缩小,观众们对风格的反应不是区分产地(省内语言差异)――都是安徽戏剧黄梅戏语言,而是以他们接触过的黄梅戏经典唱腔与今天的所听所见相比较。而第一次接触欣赏黄梅戏的人,完全不会考虑风格上“像不像”的问题。其次,年龄层次的不同也影响到风格反应的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取向”,语言在发展必然导致戏曲语言也在发展,表现出黄梅戏音乐风格的不同反应。再次,观众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到风格判断及情绪反应的不同,这可以从某一黄梅戏剧目在城市观众与乡村观众的不同评价中得到印证。还有,观众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个性、气质诸因素会影响到风格的反应。个体的欣赏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群体的欣赏能力一方面在于地域语言的约定性,另一方面也在于文化修养的整体性。

三、黄梅戏音乐风格的阶段性与层积性

在戏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戏在某一时期的戏剧活跃形成了某一个或某几个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品广泛而深入地流传下来,在人们心理上形成某种或某些欣赏“定式”,以至将这些“定式”作为接受新的黄梅戏音乐时的审美参照。在这些环节中,理解阶段性与层积性会加深我们对黄梅戏音乐风格的认识。黄梅戏音乐第一阶段成果是以《打猎草》、《夫妻观灯》为代表的几十个小戏中“民歌体歌调”的“花腔小调”。这是黄梅戏音乐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创作的素材库和演唱及欣赏审美上的参照。第二阶段成果是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的几十个大戏中“板腔体”的“主腔”和介乎“民歌体”和“板腔体”之间的“彩腔”、“仙腔”、“阴司腔”、“板调腔”等。这是黄梅戏音乐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学习和继承,面对的主要对象就是上述两个主要阶段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是在这两个“高峰”阶段之后的再创造,这是两个所谓大的“移步”,创新的意义颇为明显。而在寻求发展的总目标下,路径的选择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假如我们说,前两个阶段黄梅戏的音乐风格从子虚乌有到初见端倪再到大致形成,是一个变零散为规整的流程,那么,第三个阶段的黄梅戏音乐风格却是化规整为多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再发展,难以一致是第三阶段的黄梅戏音乐作品常见的现象。再来研究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层积性,不同阶段的发展影响着如何对待和利用黄梅戏音乐各阶段的成果。我们知道,戏曲音乐是需要不断丰富、不断筛选和不断完善的,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戏曲艺术高峰,会成为戏曲经典被留存,并同后来的新作品在同一时空被展现,它不会因新作品的出现而遭诋毁,也不会排斥人们对它的借鉴或模仿,更不会阻碍观众对戏曲的欣赏。

四、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

将黄梅戏音乐风格解释为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所谓外部构造,是指一些由听觉把握的音乐语言要素,诸如音阶、调式、调性、音列组合、旋律、节拍、节奏、和声、配器手法、板腔、方言与音节的结合、演唱字调与方法等。这些音乐要素所形成的外部风格,是黄梅戏音乐的“变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剧目、不同作曲家、不同演唱者等都会引起某些风格的变异。所谓内部涵义,是指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导致的音乐品格上的选择与定位。它隐藏在艺术的深层,但却强烈地左右着人们的听觉取向,我们把它视作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常数”,看作风格保持与戏韵展开的核心。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内部涵义可以形容为:民众的、人性的、适度的、自然的、美感的、直接的、简约的,这是黄梅戏吴楚文化、民俗文化、青春文化、开放文化的品格在音乐上的体现。从创编角度而言,领会到内部涵义是风格的根本,需要细细品味作品是否吻合这些原则。理解外部构造与内部要素是可变的,而且可变的程度又不尽相同,就可以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积存下来的旧材料拓展为戏曲语言的新材料,进而创作出赋予时代气息的新作品。

探讨黄梅戏音乐风格,是为了发展黄梅戏。一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做好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继承、探索与整理,并且继续运用这些宝贵的音乐素材,经典的唱腔乐汇,为新时代观众创作出他们喜爱的作品。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对经典剧目新包装,对新剧目赋予新形式。尤其要注重创编新一代观众喜爱的新风格作品,以容纳多元、多样、多彩的宽阔胸怀,使黄梅戏真正成为一个活力永驻、大放异彩的剧种。德国音乐家瓦格纳曾经说过:“每一种风格,不管它在今天看起来多么古老,也曾经是从摩登过来的。”③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今天看起来多么摩登的风格,总有一天要变成古老。

参考文献:

[1] 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页.

[2] 安东・冯・伦纳德.艺术的语言.商务出版社,1969年版第423页.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有效性 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成为所有人对音乐教学的评价的标准。有效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音乐课,就必须立足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如范城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一书,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要有意识地增加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美,还在于它能将人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中生正处于想象力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之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也会不尽相同。一支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是无尽的,它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打开心扉,用自己的心,认真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力,进一步唤起无尽的遐想。当音乐播完以后,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给这支乐曲起名字。他们取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如“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闹新春”等。然后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断章取义,但从回答情况来看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对于“舞”这个名字,他们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就感到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冲动,于是就把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吻合,但能说明是用心去听去想的,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大胆创新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激活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展现天赋个性和创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高中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不太喜欢戏剧。但大多数学生喜欢黄梅戏,还有几位女生喜欢越剧,他们认为黄梅戏和越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全国,与这两个剧种音乐旋律的优雅甜美有关。高中音乐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梨园百花》就介绍了京剧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黄梅戏《路遇》和花鼓戏《心如傍晚的和风》。为了让大家能够对祖国的戏剧有初步的了解,我从部分学生喜欢黄梅戏和越剧这两个剧种入手,用课件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展示受到普遍欢迎的《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中的主要唱段,让喜欢黄梅戏和越剧的同学主持这两个专题,同学间交流看法。通过交流,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同学们为我国有这样多的优秀地方剧种感到自豪。

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能否顺利交流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理念中称为师生“双向式互动”,那么,怎样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很难把握好的问题。教学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音乐课受学生欢迎?这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确实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总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平易近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欣赏学生,捕捉学生对教学需求的信息,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课堂的活力,从而动态地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一个和谐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地形成了。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会促进师生形成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关系,这是实现有效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音乐情景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9,(8).

第11篇

一、用流行音乐架起通向戏曲音乐的桥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欢歌唱,尤其是流行歌曲。在他们眼里,戏曲慢慢吞吞、复杂难懂,早就是过时的东西,因而对戏曲也就不感兴趣。由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戏曲的过程中,以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使他们能够因喜欢流行音乐而喜欢上戏曲。在这样的教学中,流行音乐就成为了通向戏曲音乐的桥梁。

例如,在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撷英》一课的教学中,在欣赏黄梅戏时,我首先播放了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再到《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家喻户晓的旋律,再学习《女驸马》等选段。越剧的教学先从胡彦斌的歌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再到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的入门先让学生欣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再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等。在聆听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从流行歌曲的戏曲元素入手,引领学生加强对戏剧的认识,让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戏曲,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了时代气息。这样的乐曲自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戏曲,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音乐的热爱。

二、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戏曲的激情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当老师自己先为音乐而感动,才有可能带领学生感知音乐,走进音乐,领略音乐的美好。教师对传统戏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只有当教师耐心地带领学生用心去体验戏曲的美好,你自己唱腔的优美,身段的变化,表情的魅力,才能够感染学生,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学习的欲望,并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态度。

曾经有一位演员做过这样的评论:“人类声音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舞台上的一声叹息的感染力,远超过任何图画。”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重点熟悉了几个地方大戏,了解唱腔和表演的特点,并且要亲自跟学光盘里著名唱段,比如,《梁祝》《天仙配》《红楼梦》《花木兰》等。当向学生介绍地方戏曲时,我一会是京剧,一会是越剧,一会是黄梅戏,一会又是豫剧,用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的演唱来吸引学生。而学生对于听自己教师的演唱远远胜过听戏曲大师的演唱。教师对戏曲陶醉的表情,无不显示着教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戏曲的艺术殿堂。

三、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对戏曲的感染力

在教学戏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传统戏曲的感染力和美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对戏曲接受的范围之内,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多欣赏名家名段,体会不同戏曲的不同唱腔特点。在学生亲耳体会之后,再通过多媒体呈现戏曲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例如,《越剧》一课,课一开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使学生沉浸在越剧的对白,越剧精彩片段的试听冲击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欣赏。在学唱《梨园英秀》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视听结合让学生走进京剧。利用多媒体播放四大行当的扮相,同时向学生介绍京剧中的不同人物,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迅速掌握不同行当的角色差异,比如,花旦、刀马旦等等。学习知识和欣赏艺术同时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用戏曲表演来领悟对戏曲音乐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在戏曲课的教学中,最大的特点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起表演,气氛非常热烈。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必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在京剧的教学中,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时,我首先播放视频开门、喂鸡、穿针等片段,让学生欣赏京剧中的种种生活情景,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猜猜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再播放上楼、下楼片段,最后让学生通过看、说、学进行创编表演。再例如,在黄梅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穿上水袖,做抛袖等动作,同我一起做单指、剑指等手势,课堂经常爆发出掌声和笑声,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人人参与表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产生学习了解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戏曲课。让学生有了继续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

第12篇

甲:尊敬的老师们!

主持乙:亲爱的同学们!

主持丙:可爱的少先队员朋友们!

合:大家节日快乐!

丁:送去五月的芬芳,

甲:迎来六月的时光,

乙: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

丙: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丁: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

甲: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乙:六月热情的阳光,六月湛蓝的天空,六月芬芳的鲜花,都是在为我们祝福……

丙:六月的激情,六月的感动,六月的希望,都是因我们而充溢……

丁:因为有了我们,山才有了生命,水才有了灵性。

甲:因为有了我们,阳光才如此明媚,云儿才如此的绚丽。

乙:我们是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世纪的骄傲。世界有了我们,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丙:我们要在自己的节日里,为自己高歌,为自己祝福。

丁:今天,当鲜红的太阳跃上地平线时,我们将迎来这万分激动的时刻。甲: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校园,让自己的节日充满希望,充满欢乐。

合:这是多么欢乐的一天啊!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天啊!——六一国际儿童节!

合六一,你好!六一,你好!

乙:“欢乐童年,庆祝六一”儿童节庆祝表彰主题会现在开始。

丙: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唱)国歌,鸣爆。

丁: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长进行节日致辞。

甲: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心里就埋藏下一个愿望。

乙:早日带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

丙:今天,在这美好的时刻,又将有一批新伙伴步入少先队。(出队旗)

丁:下面请大队辅导员老师宣布新队员入队名单。

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队员入场,并对即将入队的同学表示祝贺。

乙:(新队员站好以后)对于今天即将入队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渴望得到大家真诚的祝福——欢迎您们!。

丙:我提议,在场的全体老队员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丁:接下来就请老队员为他们佩带红领巾。

甲:请大队长带领新队员宣誓。

乙:新加入少先队的伙伴们,我想,此时此刻你们无比激动,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今天加入少先队的新队员代表讲话。

丙:短小而精湛的话语,表达了我们全体少先队员的心声,下面请老队员代表讲话。

丁:时代在呼唤,美好的前景等待着我们去描绘。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去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甲:下面请大队辅导员老师讲话。

乙:入队仪式到此结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新队员退场。(退队旗)

丙: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真是太不容易了,真得令人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惜红领巾,为红领巾增添荣誉。

丁:是啊!红领巾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帮助我们成长,因此在迎接新队员的到来的今天,还有一批同学受到表彰呢!

甲:是啊!在这一年里,我们不少的同学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都成为我们的榜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乙:有请学校王主任宣布“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名单。

丙:请校领导、老师为他们颁奖。

丁:手捧奖品,思绪万千。现在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园丁对我们的恩惠。接下来请获奖学生代表讲话。

甲: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童年是七彩衣。

乙: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对对白鸭游碧水,双双木桨荡画船。嫦娥羡慕儿童节,织女思凡懒做仙。敢问瑶台谁是主?新蕾初绽正童年。

丙: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颗颗亮闪闪致洁无比的心依依绽开。

丁:翠色幕幔徐徐开启,舞台上的小天使,咿咿呀呀地细诉着,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甲:首先请欣赏由六年级邹晶晶、许子航、方家贝、李琦为我们演唱的曲目《南南猫与京京鼠》主题曲。

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种族不一样,肤色不一样,眼睛也不一样,接下来请听《你的眼睛》,表演者四年级陈亮。

丙:动听的歌曲让人陶醉,音乐的旋律不停的跳动,我们的生活在愉快中度过,下面请欣赏六年级陈子康、刘同明为我们说两个笑话《吃过了》、《念错了》。

丁:在这喜气洋洋的节日里,到处是欢声笑语,就连空气也弥散着幸福和喜悦,你瞧他们有多欢喜,有多漂亮。下面请欣赏四年级同学表演的《歌声与微笑》,表演者:汪琪、操璐璐。

甲: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壮丽,令人向往。请欣赏五年级刘志强为我们带来的歌曲《昆明湖》。

乙:一朵朵鲜花,一张张笑脸,我们祝福,我们歌唱,下面请欣赏诗朗诵《苏武牧羊》,朗诵者六年级汪小燕。

丙:我们有理想,我们有目标,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如果不坚持标准,就会走向歧途,这就是犯错,请听四年级同学为我们演唱的《犯错》。演唱者操佳佳、李翊君、洪明珠。

丁:艺术来自自然,艺术来自求索,艺术来自我们自身的创造。一根普通的绳子在某些人手中却有着一番神奇的功能,下面请同学们观赏四年级洪青青献给我们的魔术表演《神奇的绳子》。

甲:当音乐响起时,当身体舞动时,让健康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身体,“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让我们一起舞动。请听四年级李享、郑焰为我们演唱动画片《机单兽神》主题歌。

乙:六一是我们自己的节日,鲜花簇拥着我们,我们的笑脸像鲜花一样绚丽,在这美丽的大舞台上,让我们畅想六一,感受童年这一美好时光。请听李翊君、操佳佳献给一年级小朋友的一首歌《两只老虎》。

丙:寓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用来说明一个道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育性的语言文体。下面请五年级李晶晶同学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妄自尊大的狼》

丁:时间过得好快啊!不知不觉得把时间给忘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请听《忘记时间》演唱:六年级程鹏、李智伟。

甲:精彩的表演,令人惊叹,牛!下面再请六年级同学为我们表演一段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表演者:李攀、程鹏、李智伟

乙:下面请听五年级陈欣为我们讲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丙:中国的古诗词,一直由于它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而被人们所喜爱。并且许多名篇还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而蜚声海外。接下来,请欣赏由六年级李鸿涛同学为我们献上《古诗二首》。

丁:我们今天坐在洁净的校园里学习、成长,明天将展翅飞翔。走遍祖国的天涯海角。下面请听六年级李琦同学演唱《走天涯》。

甲:下面请看魔术表演:表演者六年级陈子康、丁希虎。

乙:一句话说得惹人笑,一句话说得惹人跳。有的话语说出来却让人捧腹大笑,下面请四年级操璐璐、汪琪给我们带来的笑话《喜欢的理由》。

丙:安庆市黄梅戏的故乡,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一两句,下面请欣赏六年级邹晶晶为我们演唱黄梅戏片段《女驸马》——眉清目秀美容貌。

丁:下面请欣赏独唱《冰糖葫芦》,表演者:五年级陈欣。

甲:人生的道路是坎坷,喜怒哀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谐相处平安快乐,稍有不慎将会酿成悲剧,下面请观赏有五年刘志强、方灿同学为我们演唱的歌曲《两种悲剧》。

乙:下面请欣赏有五年级陈欣同学为我们讲的笑话《坐下》、《醉鬼回家》《作弊》。

丙:下面请观赏李琦为我们演唱的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

丁:那是一条巨龙,那是一条天路,他穿过崇山峻岭,跨越草原戈壁,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那神奇的雪域风光,显示了时代的风貌。请欣赏四年级同学为我们表演的小合唱《天路》。

甲:天上的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这是多美的神秘,需要我们去探索。下面请欣赏一年级同学为我们表演《数星星》。

乙:六一是我们自己的节日,鲜花簇拥着我们,我们的笑脸像鲜花一样绚丽,在这美丽的大舞台上,让我们畅想六一。下面请欣赏六年级合唱团组织的大合唱《六一好》

主持词结束语:丙:新世纪的太阳是我们的。

丁:新世纪的鲜花是我们的。

甲:托起梦想,让她闪亮在未来的天宇。

乙:踏向大地,让童心乘着春风飞扬。

丙: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格外幸福。

丁:成长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朝气蓬勃。

甲: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乙:衷心感谢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重视。

甲: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校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