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

时间:2023-05-30 10:0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基础知识

第1篇

一、近年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

1.总体稳定,略有创新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呈现“稳定”的总体特点,具体表现:一是命题思路依然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着重考核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试卷的结构及题型相对稳定,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2.着重基础,强化主干

近年文综试题都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且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

3.关注当前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重点和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生活。

二、复习备考的几点策略

1.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文科综合试题具有“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高要求考查运用能力”的特点。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

基础知识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基础是前提,能力是归宿,能力的培养、形成和体现都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没有基础知识的相当熟练和掌握无法谈及能力。在文科综合复习中,必须把基础知识复习落到实处。

纵观历年文科综合试题,一方面突出了能力考核,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

们在复习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好《考试大纲》中要求重点掌握的主干知识。

2.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文科综合试题考查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运用,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靠教师 “包揽一切”所能

达到的。在高三阶段,文科综合各学科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环节,高三总复习阶段比学习新课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最终由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内化过程。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验等一系列自主性活动和内化过程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努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学会思维,领悟科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自主复习,包括复习课前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回顾,搞清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课后结合教师的复习自主进行查漏补缺,从而达到全面深入复习的效果。

3.强化基本能力训练

(1)审题能力

通过平时的考试可以看出,学生由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导致审题不准或审题不清,读不懂材料。文综选择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可见选择题的解题至关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答题前反复研读题干的习惯,杜绝看完试题马上动笔,凭感觉答题的做法。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亦即“题眼”,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2)学科内综合能力

在牢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学科内的综合就是要正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可能考查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整理。

(3)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怎样把理论知识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多分析,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看书过程中,也应多思考,多总结。

(4)思维能力

在高考考查的多种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错题库”,总结哪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找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

4.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时事重点、热点问题

近年来,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之一是不回避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题以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为切入点来命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有关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综合分析认识能力。

传统的时事重点、热点问题复习采用的是专题复习方式,就是在完成了课程基本知识复习的基础上,抽出专门的时间,由教师梳理出一些重要的时事专题进行集中复习。这种复习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把专题本身系统化,可以讲得比较综合,学得比较深入。但是,集中时间进行专题复习也有不足之处:往往容易讲得过深,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材知识的复习有脱节的现象,打通内在逻辑联系难度加大;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进行专题整理,往往冲击了基础知识的复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对时事热点复习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分散渗透复习与集中专题复习相结合,以分散渗透复习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把专题复习的优势保留了下来,弥补了集中复习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散渗透复习与集中专题复习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复习的时间,不会因专题而冲击基础知识的复习,且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从我们的经验看,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时事重点、热点复习方法。

平时,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政治时事方面的报刊,如《半月谈》《政治时事报》等。这些报刊上有很多当前的时事重点和热点,并附有评论分析,对于学生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帮助。把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既使学生从政治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又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回归课本,进行心理辅导,鼓舞学生斗志

第2篇

第一,吃透大纲,制定系统复习计划

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模拟试卷的制订。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以做到师生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初中数学总复习。

第二,狠抓基础,搞好双基训练

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复习中,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在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标准》的评价理念,去分析中考试题,挖掘其丰富内涵。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三,搞好系统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专题训练是这样划分的:(1)数与代数式;(2)方程、方程组及应用;(3)函数概念和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4)关于线段、直线和角的问题;(5)关于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问题;(6)关于四边形的问题;(7)圆的知识;(8)统计学知识;(9)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这样分类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把整个知识进行分类并做为各个专题复习。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第四,轻松应考,调整心态

首先是提高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数学综合题通常是指综合运用若干个概念、定理和公式,沟通各部分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总复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和模拟的训练。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摸中考题路、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

第五,查漏补缺,进行最后冲刺

第3篇

一. 强化基础

研究近几年考生在中考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多是答案不全或答不准确,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应用不熟。因此,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是备考应考的前提条件。

巩固应用基础知识首先要明确当年的基础知识范围。具体选择原则是根据当年的学科说明和社会生活双重选定,将学科说明宏观要求具体化。原则是做到四个重视:重视增加的内容,重视删减的内容,重视和当年社会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重视有知记、理解或应用层次的内容。

为了夯实基础,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练习。①知记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中的重点语言与问题必须有知记和应用的双重过程,要有专门的时间熟悉记忆,按照在哪本书,在哪课,在多少页,一共有几点,每点的关键词是什么。从而熟悉课本重点语言,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储蓄必要的基础。②对基础知识进行实战演练。重点是进行选择和材料题的实战演练,以提高综合课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综合,学会归纳,增长能力,对基础知识学以致用。

二. 把握热点

中考热点往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抓住并把握好这些热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果,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中考思品来说,要想抓住并把握好中考热点,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时政。在考试所规定的年度内,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重大会议精神、重大建设成果、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以及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社会关注话题。

2.立足课本。再热的社会问题也要立足课本,准确的来说是学科说明里有体现的,最好是主干知识,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选用脱离课本的热点,这样才能有好的切入点和综合点。

3.正面事例。很多负面报道的事件最好不要过多关注,有争议的要看能否从其他角度考查,比如2008年中考试卷中对问题的考查,采取了回顾成绩,分析原因的办法,并没有考查烧事件。

4.联系生活。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体现了人文关怀。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上网问题、诚信问题、安全问题等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善于将学校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创建和谐校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法制宣传活动等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多思考有关原因或意义,想想自己应如何做,并积极建言献策。

三.学会答题

第4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点、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分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1997年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19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19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1998、19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

总之,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半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我校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生机:基本上形成了“主体、创新、发展”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初步构建了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师范

第5篇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四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结合自身教学我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四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提纲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的选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教师要把各个知识点尽量多的联系起来,对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针对性。

总之,复习要得法,应扎实有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只要尽自己所能,调整好考生的心态,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如意的成绩。转贴于

第6篇

《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

1.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突出重点,夯实基础知识。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抓实抓细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章节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基础知识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课本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接触了大量信息,但不容易掌握。为方便学生掌握,迫切需要将这些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整理,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专题能力突破——专题练习,攻克难点的冲刺

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联系。历史线索纷繁复杂,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能以简驭繁。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五大专题进行复习。

1.在专题训练时,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查漏补缺,狠抓基础落实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

2.针对专题中的考点,结合各地近两年的中考题,命制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

3.利用自命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进行考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对比。

4.找出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5.留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内化基础知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才有可能”。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梳理、内化知识,以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书本、带着问题走向老师,是一个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的过程,这比教师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地讲,一味地强灌,效果要好得多。

6.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法指导要贯穿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但是各个阶段应有所侧重,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把提高阅读、理解、应用材料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与作为重点,注意培养多种记忆能力和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二阶段重点培养训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要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1)反复记忆、重点记忆,理解记忆结论。 转贴于

(2)精选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整理重点专题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每周进行一次“模拟仿真”演练,并适时回归教材。

三、在自主课堂中让学生自信发展

1.变“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效果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所参照。使用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牢固,而用语言表述的,效果往往比较差。教学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把知识落实到纸上。我在编写学案时,紧扣历史主体知识,习题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每堂课最少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案的内容进行巩固、充实、提高。

2.练习巩固及时。在教学中,我设计10分钟左右的习题,做为课堂巩固练习使用。基础性的题目约占80%-90%左右,开放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目约占10%-20%左右,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开放性的题目应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课堂巩固练习时,注意及时检查,当堂反馈,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进行纠正性的变式训练。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4.“精讲多练、有讲必练、讲练结合”。

5.重视单元复习检测与综合复习。每个单元我都自拟两套单元检测题进行单元检测,检测后的每份试题我都全批全改,并把易错题目进行变式练习,加以强化。综合复习按专题进行训练和复习,使所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网络化。

四、在教与学中不断反思。

1.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还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要因班而宜,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2.千方法,万方法,落到实处就是好方法。

第7篇

一直以来,很多藏族小学新生很不在乎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些学生根本不清楚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干什么的;有些学生则认为基础知识在解题时用不上,尤其是数学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考到,学不学没关系。这种忽视数学的基础知识情况,其实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是造成藏为主类小学新生学不好小学数学的直接原因。在中考中,大概有80%的题目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和基础知识有关系,是以考查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情况为目的的,只有20%才是我们所谓的难题,但是这些难题也都是由很多基础的题目综合而来的,是以考察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所以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应该也必须要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基础知识,让他们明白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日常的作业、考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次,应该也必须指导并督促藏族小学新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只有将这三个方面坚持不懈地结合起来,积累和掌握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藏族小学新生的数学成绩。

二、注重培养和锻炼藏族小学新生数学的解题方法

很多藏族小学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努力,也知道要做大量的习题,有的甚至还自觉规定每天的做题数量,但是最后数学成绩却总是不太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藏族小学新生做题时沿用小学时的做题方法和技巧,所做的习题也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还有许多藏族小学新生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茫然无绪,只为应付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介入,不仅要积极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多做题,还要做好题。老师要多给藏族小学新生介绍精挑细选、非常有针对性的习题。在做针对性练习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和督促藏族小学新生对做过的习题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总结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考,培养藏族小学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藏族小学新生的做题技巧,促进藏族小学新生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相信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藏族小学新生多做有针对性同时难度适当的同步练习,循序渐进,周而复始,数学学习成绩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要指导藏族小学新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许多藏族小学新生没有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更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只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藏族小学新生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数学基础知识,领悟做题方法和技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学会寻找课本中的关键词语,如有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养成随手记下的习惯,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默写。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藏族小学新生理解课文,还能帮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在教师讲解课本的基础上,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教师必须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全面阅读课本,将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四、要指导藏族小学新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藏族小学新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学习时,教师指导藏族小学新生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以此来培养藏族小学新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藏族小学新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第8篇

关键词:浙江高考;语文基础;能力创新

2013年浙江高考的语文试卷与往年相比,做到了稳中求变,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了深层的能力提升与创新,并且通过基础知识的变体与改革,通过思路的转变来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整体试卷的分析,做到了“难易均匀,稳中求变,注重基础,区分能力,提升素养”,真正达到了全面考查学生基础,重点检验学生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高考试卷的整体分析与思考

1.分值分配合理,达到基础与能力的双重考查目的

整个试卷四大块,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字词句为主,同时赋予9分的主观题,基础知识方面总分比例较少,但是每一个题赋分较高,目的就是做到全面考查与重点考查,通过题型来覆盖知识范围,通过高的赋分来区分能力,选拔人才。

现代文阅读分析占据29分,给予了足够的比例,能够切实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方式来进行考查,更加凸显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成为我们以后关注的焦点。在阅读分析中适当加大了古代诗文板块的分值,达到了37分,说明高考向古代文学方面倾斜,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分析能力,也适应了文化回归的主题。

作文仍然占据了半壁江上,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写作能力,这是在基础和能力上的综合运用与分析。以上试题结构的分析,突出了“基础”和“能力创新”两个要素,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内在要求,加大了区分度与自我感悟。

2.整体题型特点的分析与重点所在

考试题对于题型的考查,在基础知识方面,包含了字、词、句的考查题型,特别是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此外,对于语法功能的学习有所不同,利用语感和多角度分析,双管齐下可化难为易。应对这样的变化,题海战术难以奏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是良方。

现代文的阅读立足课本而高于课本,是出自于名家手笔的文章,其分析的基本思路已经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像《幽梦影》,实用问题类《社会建筑》以及文学类阅读文本《牛铃叮当》等,都将社会与人文结合起来,在考查学生基础的同时,培养与锻炼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感悟能力。在古诗歌的阅读鉴赏中,选取了白居易的《秦中吟》,反映了社会,体现了社会与民生,有艺术,有意蕴,有思想,不只是给试卷增添色彩,也是崇尚经典的积极尝试,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古诗文的阅读鉴赏在平常中体现考点,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一种变体来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与掌握,并非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目的的,要通过理解和迁移,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焦点。

作文采用“材料模式”,作文来源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意见可以发表,做到了零距离与生活化,结合理论与实际来进行表达和反映,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材料,从而引出“童真泯早”“拯救童真”等跟考生“零距离”、又非常“生活化”的话题,让考生容易“发声”,可写性很强,这种语文作文的考查方式,更加凸显了能力与素养的创意与发挥,体现了高考关注人文和生活的基本思路。

二、高考题型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内在要求

1.基础的全面考查与基本运用

根据以上的题型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在对待高考题型的时候,要调动自己的内在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平常学习中我们所渗透的内容。对基础知识和常规题型的考查,重在学生的背诵记忆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字、词、句的运用能力,这一点是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并且是初步考查学生能力,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到基本分,体现了高考全面的重要性。

2.阅读分析能力的综合性运用

阅读分析能力包括现代文的阅读与古诗文的阅读两部分,古诗文的阅读占据的分值较大,而现代文紧随其后,这本身就表明了阅读分析能力的双向性。现代文阅读是出自名家手笔的与课内相互联系的文章,体现了立足课本的能力立意,古诗文综合了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同时综合性地显现了人文素养与感悟,在综合素养的运用中体现知识的考查与能力的考查。

我们通过仔细的思考,可以想到现代文的阅读是与课本相互联系的,并且融合了课本的考查思路与分析方法,句子含义与文章主旨的分析都是与课本相互联系的,有很多知识点是来自于课本的,这种阅读分析能力是通过平常课本的学习磨砺出来的,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获取的。

3.作文的立意与能力素养考查

“三句话说童心”,与我们的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根据材料作文。这种材料作文的基本思路就是“阅读―分析―感悟―表达”,这种基本思路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人文素养展现出来,体现出作文立意与能力的考查。

三、试卷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试卷的总体评价是建立在对题型与分值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整套试卷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重大,而基础知识考查是蕴藏在记忆与能力内部的,通过直接再现与变式进行比较分析,达到运用与分析的目的。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与实用性,考点的设置清晰明确,不刁不钻,更加贴近考生实际,几个题目设题全面细致,考查方向清晰明确,考点分布均匀且重点突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出题人在参透和领悟了高考的考查思路和线索之后,又通过往年的题型分析加之自己的新思考,糅合基础能力与素养于一体,达到了高考检验基础与选拔人才的目的,而且这种考查方式以各种题型的分值分配灵活地体现出来,在能力与创新题上加大分值力度,达到区分度,真正选拔出人才,同时检验学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茅.高考教师指导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第9篇

一、重视基础抓好课本

最近几年,数学题在题型上非常新颖和灵活多变,师生在复习时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上。导致师生进入一个误区,从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复习和巩固。事实上,从最近几年的中考数学题中可以发现,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更加高,更加注重课本的基本知识,所以透彻巩固基本知识是中考复习的核心,第一轮复习主要以课本课后习题为主。中考出题的原则就是要体现课本的价值,所以中考的数学题涵盖了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基础题,它源于教材;另一种是难度较大的提高题,它们都是课本教材中的例题或者是例题、课后习题的延伸、变形。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每个知识点都要熟练掌握,分步各个击破,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点题目。

在第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1)复习杂乱无章,抓不住复习知识重点,详略把握不准,难度提不上去,对考试大纲和教材没有吃透。

(2)基础知识点复习不全面,主要体现在:①丢掉太多的综合题,导致基础知识复习不全面;②复习速度过快,学生没有完全掌握;③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落实性差,复习资料多而杂乱,习题没有按时讲解。

(3)做题数量和能力提升不成正比:①只顾着完成讲解题目的任务,而没有做到总结知识规律;②难度上缺乏循序渐进的题目,层次不分明;③题目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重复率过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系统整理做好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强化阶段,教师要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重新整理好,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自己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这阶段的题目要以章节为单位,多选取以章节为单位的难度相对基础题较高的综合题目和知识点相互有联系的综合题,要充分体现复习的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灵活、综合是更深层次的要求。充分让学生们领悟方程、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圆、函数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以专题为主,提升能力的阶段。专题复习就是根据某个重要知识点、技能或者数学思想加以展开并更深入地对知识的理解,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训练,逐一击破,进而提升能力。

(1)专题复习要紧密贴合教学考试大纲,围绕考点出题,初中数学大题有以下几个专题:①方程的思想及其应用;②函数的思想及其应用;③方程、函数、不等式的综合,等等。

(2)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的核心,细心编写教学复习教案,教案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经典例题的精选,专题复习内容多、时间短。因此,例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

(3)分析知识点,总结规律、方法。每一专题复习教学,在每个范例讲解以后,都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专题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考点进行总结,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理解常见的数学方法和常见的数学思想。

(4)强化训练、及时讲解、巩固提升。每个阶段的复习都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教师都要切实选好例题讲解和练习题,要及时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提升学生复习质量。

三、加强探索性试题的研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不断创新改革,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里面新增了探索性的习题类型,这类题目比较新颖,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假设能力,这类题目通常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再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这类题目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很少碰到这类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此类型的题目,整理和细致探究,找出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潜移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要把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这些教学思想通过教学展现出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

第10篇

曾几何时,在“知识立意”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以及考生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现在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以后,不少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系统的把握。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有的教师不讲书中知识或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把时间用在强化写作、狠抓仿写、恶补综合实践、猛攻名著阅读上面,以求通过强化能力训练把成绩提升到最高。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心理历来是制约考生应试成绩高低的三大主要因素,而知识无疑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在复习时加强了作文训练,可总觉得学生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还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原因除了缺乏写作技巧之外,我认为与学生的词汇积累不够有密切关系。因为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丰富、学科基础不扎实,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过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复习时绝不能舍本求末,必须在培养能力以及提高应试心理素质的同时,花大气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这是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中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各地的中考复习一般来说都按轮次进行,有的地方分两轮,有的分三轮或四轮,而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按三轮进行复习的。具体说来,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整理好考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并尽量地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二轮复习以热点题型为训练重点,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头看”,进行查漏补缺。显然,各个轮次的复习都各有侧重,但我认为在每一轮次的复习中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都要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巩固、运用作为重中之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那么,2008年的中考备考中究竟如何突出书本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呢?

进行了新课改后,近几年中考语文考试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试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发端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试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创造交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既检测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又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主动发挥,随机应变,运用语文知识答疑解难的能力,即知识、能力、心理的三结合。明确了中考新特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上面提到的“三轮复习法”为例,第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复习时一定要用足教材,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这个过程是对课本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再挖掘的过程,如六册书中的生字词的形、音、义,语法知识(包括词的词性、词语的感彩、短语、句子等),句子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古诗文,写作常识等一定要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须知,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离开这些一味谈能力,无疑是空中楼阁。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轮复习就是啃书本、炒冷饭。这一轮复习的过程应该是把书本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是把基础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过程,对一些热点题型的分析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渗透。总的说来,第一轮复习应该是以课本知识的复习带动考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轮复习是关注焦点,聚焦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理解为是进行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和考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主要是一味地陷入了众多的热点题型训练之中,而忽略基础知识,如在复习仿写专题时就大量做题,而忽略了对优美语句的理解、生动词语的积累,以仿写促写作的延伸。热点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帮助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第二轮复习还应该定位于基础知识上,通过热点专题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提高考生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三轮复习时的“回头看”究竟看什么?应该是全面地看,既要看自己的答题能力方面和应试心理方面还存在那些漏洞,也要看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方面还有哪些被忽略了。如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方言区往往会出现背诵时滚瓜烂熟,默写时错字连篇的问题,这样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此外还要回过头来再看看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求做到不放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实践证明,这样要求对提高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中考在对许多考点的考查上往往是比较随意的,而且题型多样,因此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每年都有部分考生甚至教师在第三轮复习中对一些基础的考点忽视了,结果中考时造成了严重的失分,我们必须汲取这样的教训。由此观之,三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重点,全面就是对考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应试心理都不能有所忽视,重点就是三个阶段都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重点。

需要再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并非是让我们对答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锤炼有所忽视,事实上,作为制约考生应试成绩的三大因素,知识、能力、心理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夯实知识基础是取得优异应试成绩的前提,没有知识储备,答题能力再强、应试心理素质再好也无济于事。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指导考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在特别强调与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力求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的统筹兼顾、共同提高,以不断提高考生的语文成绩。

第11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第12篇

关键词 生物 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50-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理科综合的生物试卷,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搞好综合复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高考生物复习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整理,培养学生知识归类能力的策略

基础知识是构建科学素质的砖瓦,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所以,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做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生物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知识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类能力,以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注重基础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策略

教学中,将书本知识有意识地贴近生产、生活,学生就会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并自觉地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使书本知识灵活化,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在高考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当前的生物教学特别是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人高烧时食欲减弱原因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组织水肿引起的原因分析等。这样既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又可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图表图解表述,培养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的策略

图表图解是形象化呈现知识的一种方式,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的。因此,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时,我加强了学生对图表图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免疫调节的图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反射弧及兴奋传导的图解等。通过图解信息题,既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解等表达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又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与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针对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不能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审题不严等诸多情况,我运用了多向思维方式和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从而培养出学生思维转化的能力。

四、运用分析比较法,培养学生准确运用知识能力的策略

比较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我常把课本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寻找彼此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来加深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和容易混淆事物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法。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DNA分子和RNA分子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重视实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实验解题能力的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中生物实验题的命题趋势,我认为实验设计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实验设计原理,选用实验仪器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安排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讨论。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