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电影一开头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电影刚开头就乏味之极,让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赞叹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摇头并大呼上当。
这可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因开头不同,结果也就会大不相同。这足以说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作,重视开头并确保开头出彩乃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
写作文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曾再二再三地提醒过我们,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头疼的就常常正是这个如何开头的问题,即,面对作文题总觉得无从下笔,他们虽然也知道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可就是手足无措,开不好头。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给作文开头呢?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写作大师是怎样论述怎样操作的吧!
元代乔梦符说:“开头要像凤头。”小巧精美。
《文心雕龙 章句》中说:“好的开头如蚕长抽丝,找准了线头,便会长抽不断,源源不绝,否则就会梗塞受阻。”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哲理诗似的开头,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抑郁悲凉的调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为全文的写景抒情定下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调。可见,出色的开头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功效。开头定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来源于写作者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对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要开头引人入胜了,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显然,忽略开头意味着糊涂,轻视开头意味着浮浅,从不钻研开头的技巧,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误。
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开头又快又好呢?
让我们联系我们的语文教材,细品几个最常见的开头技巧吧!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要求写作者对准靶心,这个靶心就是题目或文章的中心。点题、解题均可。此法是文章切题,中心突出,最宜考场作文。如《海滨小城》“我的家乡在广东是海滨的一座小城。”简明精炼印象鲜明、娓娓地叙述,亲切地入题。又如《我的妈妈》“我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妈妈”,阅卷老师看开头便知文章主题是要表现妈妈的勤劳和善良,下文应围绕“勤劳”、“善良”来写。
(二)提出问题、吸引读者
作文一开头就提出一个令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吸引读者读下去,而问题答案正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设下悬念,吸引人阅读下去。又如《爸爸戒烟》的开头,有着多年吸烟历史的爸爸,这几天忽然对着香烟毫无兴趣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设悬念的开头一下子切中标题,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这种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使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有时还可以交代时代背景、人物出场背景等。如《飞夺泸定桥》“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上抗日的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要夺取的泸定桥”。这样开头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使读者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再如《将相和》“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仅用一句话,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四)借用故事、引起下文
就是用一个故事或者用一个传说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太阳》“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下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作者借用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引出太阳有哪些特色和作用。这种开头落尾就紧扣中心,使读者对作者的写作目的,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五)描写景物、引出人物
描写自然景物,烘托环境气氛,是为引出人物服务的。如《小英雄雨来》“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上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当你读了这清新、优美、明朗如画的开头,若不急着往下看才怪呢!如《少年闰土》、《草原》、《穷人》等课文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好例文。写作时,描写景色和环境要真实、典型。
总之,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才最出色最有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题材、风格等诸多因素来选用。
三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呢?怎样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到善于开头,精于开头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细细揣摩并学习天下好文章的开头方法,正如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的开头方法看多了,记多了,写起来自然有的是榜样,有的是参照物,再也不会因无法开头而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了。
二是要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坚持做好关于开头的单项训练,
方法一:只写开头。写作前先出示作文题,反复强调开头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三至五个不同的开头,并由学生自己为这些不同的开头打分,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这些不同开头的短长与优劣,老师批阅后再择最优者细细点评。如此久而久之,自然会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的方法。
方法二:先由老师提供若干不同的开关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求做出选择/。
如写作《回忆》一文时,我就曾出示过如下几个不同的开头样式。
(1)见过大海吗?它蓝得像天,它美的像梦,我的回忆就与大海有关。
(2)知道贝壳吗?它明亮极了,它美丽极了,我的回忆就像这迷人的贝壳。
(3)有件事让我难忘,提起它我总会热泪汪汪。
(4)有过许多难忘的时刻,它们总是那么清晰,想起来总是历历在目。
(5)有人说,儿时的回忆都是甜的。我不信,因为我的回忆就是苦的。
(6)“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总会想起她我有好朋友××。
(7)我的回忆像珍珠,亮晶晶的。信不信?不信,我这就说给你听。
(8)笑是什么?笑是阳光。这是我的真实体验。这体验,是美好的回味告诉我的。
再如写读后感时,我曾提示过一个重要的思路:请认真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意图是什么?理解并认准了这一点,感悟也就基本上“准确”了。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开头:
(1)读完《××》,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2)是在一个……的时刻,我读完了小说《×××》,我的思绪也随之飞了起来。
(3)“……,……。”这是××说过的一段话,对于这段话,我曾将信将疑过,但看完作品《××》后,我就不再怀疑,因为我找到了答案。
(4)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间题:为什么……?读完小说《××》后,我明白了……
(5)……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我一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6)与哲人对话是件极美好的事,可是,茫茫人海,何处有哲人?我的理解是,好作品也是哲人,品读好作品必有美好的收获。
(7)×××是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此,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究竟谁的理对,小说《××》作出了巧妙的回答。
(8)“好文章是灯,能点亮愚者的双眼,”这话真的对吗?
(9)许多人说,《×××》写的好。我可却偏要说:未必。为什么?请听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