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5-30 10:0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近代以来物理学一直引领着人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电力的广泛应用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但再难的学习内容若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成绩的提高也不为难事。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助于构建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关键。

一、预习之实验操作

万事开头难。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后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减小后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压力。因为预习是枯燥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在电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电灯泡的电路连接、电阻对灯泡的影响等电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电学基本元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概念简单运用。

二、学习之联系实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课堂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电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电学知识点的认识不要局限于死记硬背的记忆,要切实的联系实际生活,将对应的知识点用到实际生活中,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点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电学现象,争取成为家中的"小电工"。

三、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1、关于电路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二)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四)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3、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此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去表法中去的是电压表,注意去后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一个个的加上去,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而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对于学生来说困难也较大,这里要注意原则:一一对应。若题中没有电路图,只给相关的要求,做前要先按要求画简单的电路图,再由电路图去连实物;也可以按要求先连好实物,再由实物图画出要求的电路图。

四、复习之归纳总结

第2篇

1.学习物理,要从基本概念做起

仔细读书,多问为什么,培养自学能力。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应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要边读边记。

2.多做习题,化技能为技巧

要想巩固已学知识,挖掘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发挥思维的变通能力,就需要多做些习题。其好处有四:①能见识不同的命题类型,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增强迅速改变思考角度与方向的能力。②能培养仔细审题,排除不利因素干扰,寻找隐蔽条件的好习惯。③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层次性及深刻性。④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切记:做题“多”与效果“好”不成正比例关系。多做习题是指做各种不同类型的题,多方位地开辟解题思路,多练解题技巧。不是要搞题海战术,因为题海战术是害死人的。

3.学会精炼,把书读薄

章节后的复习,是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浓缩过程。要锻炼自己会把知识归纳汇总,把章节内容概括为有层次的几条。

①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WTBX]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他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米花的时间是12.5秒,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v=100/12.5=8m/s。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②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做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很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③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4.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记

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这些都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原则。

5.要学会心静,静心找问题

初中升学考试物理内容大致分四部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其中力学大约占40%,电学占30%,光热部分约占15%,中考的分值分配基本如此,而且中考难题比较集中,一般讲,光学、热学部分不出难题,难题出在力学和电学部分,那么我们的复习就不应平均分配时间,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学和力学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成绩也就不同,所以在复习前必须明白自己在学习物理方面,知识缺陷主要在哪里,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6.遗忘是所有人都存在的现象,两年所学物理都记住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找出问题攻克难点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到面。初中阶段两册书中有188个知识点,26个基本公式,23个重要实验,53个理解,因此应遵循一个原则: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原则,就是将这些知识点、公式、概念、规律该记的必须记住,记不住,根本谈不上灵活使用。

第3篇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电学的学习最为困难,究其原因不但是由于电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实验多,而且是由于电路图的连接及分析繁琐,使得很多同学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电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有两个关键点。

一、平时认真学习、系统总结,夯实电学基础知识点。

俗语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电学知识也是这样,日常学习之中,既要认真识记基本知识点,还要善于总结所有知识点的系统性。电学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五个概念,即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三个规律,即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特点,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特点;两种测量仪器即电流表和电压表;三个基本实验即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一种基本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在掌握概念的时候应理解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准确定义,该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换算关系怎样,与之相近的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该概念有什么重要应用等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对于测量仪器要掌握它与被测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正负接线柱应如何与电源相连接,能否直接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上,该电表有几个量程,如何选,如何读数,这两种仪器在外形上和使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等等。在实验复习时要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原理,电路图、实物图连接,电表量程的选择和读数方法,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使用规则,器材的选择道理,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等。除以上知识点以外,电学中还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荷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的形成、电源、电路及三种状态、短路的分析、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磁感线、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感应电流、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常识等一般性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同学们也要认真识记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电学问题。

二、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解法技巧的总结和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平时做题中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总结错误的原因,并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譬如,同学们可以通过做题得到如下的技巧。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技巧:首首相连、尾尾相接,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元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电路是串联电路,首尾并列接在电路分流点和汇流点这两点之间,有多条电流路径、元件之间能独立工作可以不相互影响的电路为并联电路;2、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识记技巧:串联电路除了电流处处相等之外,总电压和总电阻分别是各部分电压和各部分电阻之和,每个电阻分得的电压、电功、电功率都与电阻成正比,而并联电路是电压相等,总电流等于各个电阻的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在仅有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下,总电阻等于两个电阻的积除以两个电阻的和),每个电阻分得的电流、电功、电功率都与电阻成反比;无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总电功或总电功率都等于各个电阻的电功或电功率之和;3、公式选择有技巧:在计算电功、电功率时,往往不使用原始公式W=UIt和P=UI,在串联电路中因为电流处处相等往往选择W=I2Rt,P=I2R,进行解题,而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等,常用W=U2/R.t,P=U2/R,这样会使解题的速度更加迅速和便捷;4、计算时单位的选择有技巧:如解答1kw.h的电能能供“220V 40W’的灯泡正常工作多长时间?解答此题应该先将1kw.h换算成焦耳,然后根据P=W/t带入数据和单位,计算出结果即可,但是计算量很大,容易出错。如果将该题40W换算成0.04千瓦然后带入计算就简单多了,由此可以看出在解答计算题时,如果根据实际的题目选择最优化的解答方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含有电流表、电压表等元件的复杂电路分析有技巧:很多同学在分析电路连接情况时,往往只能针对用电器进行简单的判断,每当遇到如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这些仪器连接时,用拆除元件的方法就可以简化判断的步骤:(1)开关,若是开关闭合,就在原开关处画一导线连通,若是开关断开,就将开关去掉不要;(2)电压表,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因此可把连电压表处当成开路,即只需把电压表去掉即可;(3)电流表,由于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因此可把连电流表处当成短路,电流表拆下并用导线连通;(4)滑动变阻器,当滑动变阻器移到电阻值最小时可以在原滑动变阻器处画一导线连通,当移到其他位置时可以当作一个有效电阻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法所得的简化电路图表示出的用电器连接情况即为原电路中综合元件连接情况。6、电学综合计算题的解答技巧:(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简图并标出已知量和待求量;(2)分析当开关断开或闭合、滑动变阻器移到某一位置时等条件下,所有的用电器是以什么方式连接的,电流表与哪一用电器串联就是测哪一用电器的电流,电压表与哪一用电器并联就是测哪一用电器的电压;(3)根据刚才所分析出来的电路连接方式,结合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分流或分压、电功、电功率等特点和计算电功、电功率的原始公式及变形公式,以电路中的不变量(电源电压、用电器的阻值等)为纽带,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求解待求量即圆满完成任务。

第4篇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此时的物理知识体系还相对较为简单,毕竟事情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但对于刚刚迈进初中门槛的学生而言,难以专心参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初中物理知识被固定在薄薄的基本教材之中,这就决定了这些知识是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然而事实上,物理知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教材中所记载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课本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努力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课堂教学完全植入生活之中,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为此,教师可以把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大多来源于生活,但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凝练的,是在众多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与一般的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区别。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筛选。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1、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无论是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抑或是教师主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修养。这些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性作用,及时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课外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此外教师还要肩负起纠错和监管的职能,及时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2、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具有目的性以及创新性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是基于学生难于吸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现状,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的插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随意嵌入的;课外实践活动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为此,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的选材方面,一定要独具慧眼,富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诸多形式

1、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初中物理教材在编订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验性,在很多知识点之后同时也配备了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知识;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使他们对课本中的这些小实验、小制作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把这些内容及时加入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来,就会直接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如,学生在结束学习物体的稳定平衡知识之后,就可以积极开展“不倒翁”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在家中,取一枚鸡蛋,在鸡蛋的小头一端,开出一口,把蛋清和蛋黄去除干净之后,沿着小孔放进一重物,把蛋壳的另外一头作为底部,然后把蜡烛油滴进去,大约等到蜡烛油是整个蛋壳的四分之一时停止,之后,把蛋壳推倒,蛋壳可以自己站立起来,这就是不倒翁的实验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初中物理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如,学生在结束学习《能源与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做出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解决建议。

3、积极挖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第5篇

【关键词】电学 实验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00-02

电力是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都离不开的能源,正确地认识电力、完全地了解电力是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表现,因而,在高中物理中电学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电学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是高中教师在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而实验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书上抽象化的电学知识具体化的一种方法,故而,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物理电学教学效率。

一、电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通过有效的实验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电学知识,前提是教师要认识到电学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实验教学的开展才成为可能。电学对高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

(一)电力是现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今社会也可以被称之为“电气时代”,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信息化时代下的互联网,甚至平时家用的冰箱、电视等都需要电力作为能原,可以说,电力是现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高中生必须掌握电学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电学不仅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密不可分。学习电学知识是电气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中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认识到电学的重要性,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侧重于电学。

(二)电学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生,其主要的任务可以说是认真学习,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从应试这方面来看,电学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物理中占有较大的分值。为了让学生从容地面对高考,在高考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应该在教学时侧重于电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掌握好电学知识,使其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从物理高考的分值构成方面看,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电学方面的知识,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电学知识。

二、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在物理电学课程中运用实验帮助教学,就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实验教学,以取得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结果。

(一)实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电学知识。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初步将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思维,能够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抽象的物理概念,但是对于电学中电荷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等专业的物理概念还不能够完全地利用抽象思维来进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而实验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将电荷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等物理知识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实验总结出概念,而不是照着书本上的概念背诵。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电学知识。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能够更加清楚地记住实验知识点。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能够更快、更牢靠地记住电学知识,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鉴于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电学知识,教师在教授电学知识时需要结合实验,重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三、利用实验提高物理电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在认识到电学对高中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后,本文以苏教版高中物理中的电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实验提高物理电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将实验与教学相结合。要想利用物理实验来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实验与教学相结合。为此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选择:在教授知识前先进行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引出所讲知识;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听取知识原理时通过实验帮助对知识的理解;在讲授完知识点后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本文认为,在讲授知识原理前先进行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个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其上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这样对物理课堂的开展更有帮助。

例如,在讲述苏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时,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静电感应现象这一知识点,(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0页)教师可以这样做:在正式上课前,先将验电器与金属小球拿出来,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在正式讲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大家看看能不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所带的验电器是带正电的,而三个金属小球中,一个不带电,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现在我们分别用这三个金属小球靠近验电器。”得出当不带电的金属小球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有所减小;当带正电的金属小球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加大;当带负电的金属小球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与不带点的金属小球相比更大。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另外,电荷之间存在着静电感应现象。当学生通过实验学会该知识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几分钟进行思考讨论:如果让带电的导体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金箔的张角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知识讲解――思考讨论的授课顺序,彻底地学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静电感应现象。

(二)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利用实验开展物理课堂讲授电学知识,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合理地选择实验的器材,不需要的器材不准备,必须的实验器材不能缺。让学生在学会合理选择实验器材的同时牢记相关知识。以苏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为例,教师在讲解欧姆定律一节时,在进行实验前,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进行实验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是什么。教师在进行实验前可以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进行实验时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呢?”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了解到进行欧姆定律的实验需要用到额定电压为1.5伏的干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5Ω、10Ω、20Ω的电阻各一个,当学生知道进行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后开始实验。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记忆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的特点和用途,教师在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先不看书,将自己觉得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放在桌面,然后再自己翻开书本进行检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设计适合的电路图。电学的实验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所用的电路不合理,学生很可能会被漏出来的电流电到,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电学实验前需要带领学生设计出合适的电路图,以提高电学实验的安全性。例如,在讲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时,教师演示实验后,在学生独自进行试验前要先带领学生进行电路图设计。在设计出合适电路后,才让学生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进行电学实验。这样在保证学生实验安全的同时巩固学生的电路知识。

第6篇

作者:潘中举 左安友 罗琬华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转贴于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物理;电学;误区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也可能是L2出现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有效利用

物理学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新人教版物理教材是一套改革比较成功的范例。我总结了一些使用初中物理教材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注重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改变

旧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声、光、热、电、力的基本顺序,而电学是八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知识体系和智力因素的制约,出现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新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的顺序,电学和力学两部分知识互换了位置,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接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改善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

教材的名称是《探索物理》,从生活入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关运动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速度问题给学生介绍物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声学、热学(物态变化)和光学知识。通过对这三部分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物理的热情,形成“物理是有趣且有用”的观念。从实用性问题入手,顺利进入“物质”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宇宙本质,探索宇宙奥秘。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力学知识,能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思想和实验能力,为九年级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教材知识板块的变化外,每一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也有所加强。例如电学部分,教材体现了两条主线,即电荷―电流―电路和电流―电压―电阻。把两条主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关于欧姆定律、电功率的知识块。所以,要想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电路并利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解决电学问题,在电学知识学习初期,这两条主线就必须学得扎实,理解得透彻。新教材在课节安排上也符合这种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灵活运用教材导入语

在新教材中,每一节知识点前面都编排了一小段导入语。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中,导入语为:鸟鸣青翠如玉,琴声宛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在“力”一节中,导入语为: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的力量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磁场”一节中,导入语为:罗盘的发明对我国早期航海领域的影响及司南的简介。这些导入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举出的事例非常生活化,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第二,情景设计比较有趣,便于引起学生注意;第三,提出的问题有神秘感,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第四,与本课知识点联系紧密,与课标要求贴近;第五,充分体现了“物理是有用的”这一观点,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自然科学。

教师往往在导入环节都以其各自的经验或实际情况举出相应例子。这样做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可操作性,但教材中的导入部分依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例如,在“两种电荷”一节中,导入语是几个摩擦起电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往往通过几个摩擦起电现象的演示实验来引出带电现象这一概念。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引入的意义,那就是兴趣。这一节内容既多又杂,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把一整节课坚持下来。所以,如果把这部分引入变成学生动手操作的三个小实验,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推理中亲身体验电荷的存在,整节课就更加顺畅了。

教材中每节导入语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但在语言设计上还比较含蓄,重在叙事,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平淡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一节内容时,直接从水推动水车,弹弓射出弹丸这两句话中引出本节内容。学生会觉得比较突兀,能量定义也比较书面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举例子的形式呈现,教学效果则会有所不同:钱以多种方式存在,你把它存入银行,它就成了存款,有被花掉的可能,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你的能量”。不论你是从自动提款机上提取现金,还是把钱存入银行,都没有改变你的所有资金数目,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这种方式既解释了能量的意义,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适当例子的引入、风趣的语言和对导入的适当改进,可以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枯燥。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重在学以致用

新教材中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代替了“课后练习”这部分内容,这是物理教材对课后习题的本质改进。避开了以练习知识点为主的模式,从生活出发,从社会出发,在体现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社会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因为“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无法满足教学的练习量,所以教师很容易忽视课后这些题目,而把精力直接放在辅助练习册上。其实,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质上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物理学习理念,是没有意义的教学,也不是长远的教学。当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抵触心理时,其教学结果就是失败的。对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应用性题目的理解和活用才是正途。例如,在“磁生电”一节内容中,课后有一道关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的题目。因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思维定式,一谈到电磁感应就想到发电机,而其他的应用就被忽视了。学生通过这道题能够更多地了解电磁感应应用的其他成果,进而知道物理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中常见的复杂电器是如何工作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前人在探索和利用自然科学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科学世界”与“STS”不仅是扩展知识,更是培养物理“求学精神”的手段

在新教材第一部分“致同学们”中是这样介绍“科学世界”和“STS”的:两者都属于扩展性内容,前者是介绍物理知识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扩大了学生视野;后者是介绍和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问题。那么扩展内容只有表面这些吗?答案是否定的。

教材“科学之旅”中的“如何学习物理”这部分内容告诉学生: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从实际生活中了解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而探索其原理,更加合理地使用科技成果。“科学世界”与“STS”中介绍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重要的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老一辈物理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信念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现在中学生缺少这种做学问的“求学精神”,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主动思考、不主动研究,就更谈不上主动实践了。作为实验学科的物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所以,扩展内容不只是扩展知识,更是形成做学问这一习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中,“科学世界”介绍了凸面镜和凹面镜这两种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光学仪器。汽车后视镜和太阳灶烧水的例子,能让学生了解这两种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物理兴趣小组的课后作业中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用镜子让生活更好,其内容涉及安全防范问题、节约能源问题等。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又让物理真实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在发明创造中体验着科学的乐趣。扩展性内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虽然操作起来有些繁杂,但却是学好物理的有力助推器。

物理教材与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标准起指导作用,告诉我们“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而教材除了承载知识外,更让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有什么用”,它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如能使之用活,就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只有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成就学生的物理梦想。

参考文献:

[1]邢.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1998(4).

第9篇

一、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所述电路的各种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中电路共有几种状态,画出每种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

二、解答计算阶段:

1、找电源及电源的正极。

2、看电流的流向。看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电路中的电流表和开关视为导线,电压表视为断路;2、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4、如果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意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3、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中的哪个物理量。

5、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利用电学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欧姆定律;功率表达式;焦耳定律。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和已知条件相结合的的方法求解。

三、误区举例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 ,也可能是L2出现 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 。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推翻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临近中考,老师和学生面对琐碎而复杂的物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它们连成线、织成网?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让学生轻松面对中考,取得良好的成绩呢?

1.在物理总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复习时课堂内容不再像新授课那样生动有趣,学生普遍存在着兴趣不足,倦怠甚至厌学的情况。

2)初三的各个科目都进入到总复习阶段,课内课外的训练量都很大,都在挤时间,学生分配到某一科目的时间与精力十分有限。因而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归纳、总结的时间太少,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总复习的效率十分低下,知识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并产生相当大的挫折感。

3)“满堂灌”现象在复习课中似乎不可避免地重新抬头,学生再次陷入被动接受的困境,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在复习中很多学生丧失了自主性,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离开了老师就不会复习。

2.提高复习效率的几点做法

2.1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应当深入研讨课标,了解重点、难点及物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而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避免学生在总复习中往往缺少目标意识,没有方向感。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该用力的地方没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却费了很大力气,甚至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常常在一些难题、偏题上花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造成复习的效率十分低下。此外,在复习课上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教师的复习计划、复习思路。这样做学生可以及时知道在这一章该学些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产生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在课下也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并且也能积极与教师的复习指导进行主动配合。这种目标意识实际上对学生复习主动性的塑造十分有益,并且也能有效地避免钻牛角尖或者用力过于平均等降低复习效率的现象的出现。

2.2教师将讲台让出,让学生来总结、交流

在复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如果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虽然教师讲的滔滔不绝,但总有部分学生会听着听着进入了梦乡,还有部分学生即便强忍着不让自己的眼睛合上,但思维已经停止了,或者想别的、干别的。我们不难在教学中发现,有些知识点老师强调了几十遍,可学生就是答不到试卷上,原因何在?

在一次课堂教学后,我听见学生说他们听得很不耐烦,提不起兴趣,便尝试让学生来总结,我做听众,每节课都设计这个环节,由台下交流到台上讲解、由十分钟、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由刚开始的读、说到后来的应用多媒体、投影仪、实验演示等都由学生来做,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点的,大家渐渐投入到复习中来。学生喜欢挑别人的毛病、补充别人的缺漏、讲别人不知道的规律、方法、讲解典型的例题。一节课不知不觉在他们的补充、辩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收效很好。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争论不下时,偶尔做评判。

2.3注重学习方法引导,让学生在复习中有章可循

前面两条措施让学生确立了目标,重新产生了兴趣与动力,接下来则要解决复习中的方法问题了。在总复习中,首先从大的策略来看:不同章节用力轻重应该有所不同。初中物理中有些章节,比如声现象、热现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等内容属于识记加初步应用的知识,学生在复习中稍加点拔即可顺利过关,因而在复习中用时宜短;而力学中的质量和密度、浮力压强、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等内容属于理解性内容,对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总复习中用时要长,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用力过于均匀,该用力的地方没用力,而不该用力的地方花了大力气,从而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与复习效率。其次从小的方面来看,对学生的自主复习宜加强方法指导,比如对有些整体性比较强的章节,如电磁联系、光学、电学等,在教学中教师宜将该章知识体系形成框图化、网络化,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在自主复习中梳理总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穿成线,结成网。

2.4加强心理辅导,帮学生竖立信心,克服倦怠心理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下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高高兴兴地自觉学习,做着自己喜欢的听、说、读、写练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物理学科特有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多数初中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物理演示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物理学科的大小实验有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实验所用的器具可以是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是学生自制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使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存在于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也很简单、方便。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方便学生记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老师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教学设备,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物理老师把课堂上不能做实验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巧妙设计,重点分析物理原理,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教师自身的感染力

一个好的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的知识构架,能运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肢体动作去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越强。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的,他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在他30多年的教学和育人实践中积累而来的,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作为物理老师,要努力修养个人内在感染力,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物理阅读习惯

1.物理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素材

良好的学习方法先从强化阅读物理课本入手,老师要带领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心内容,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物理的学习是模块化的,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衍生和综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吃透物理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特点进行阅读

初中物理教材有普遍的特点。比如,由问题引出每章的开头;每节中都有核心小标题;许多章节的最后都留有思考问题;文章中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门路;每章后面都安排了课外阅读材料;每章的最后都有全章主要内容总结。这些特有的安排正是老师教学生梳理课本内容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全面把握物理知识的同时,重点解决细微知识要点和疑难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理清课文思路,运用简单记忆和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小组集体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坚持与积累是学习知识持久的原动力。比如:很多物理老师引导学生创办的物理月刊,其中有“物理学家”“实验物理”“物理小论文”等专栏。学生通过自己创刊,广泛积累学科知识,反复强化知识点,重复操作实验步骤,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课堂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训练思维能力

新课标让我们理解了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主体教育等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从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老师在课堂上出训练题目时,要注重题目的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比如,在物理电学的教学中,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电路图中可以在电流、电压、电阻三方面出题,题目相互关联,画图和解答相结合,多方面考查知识点。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任务导向明确、多样化的贯穿方式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入门阶段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一方面无法适应高中的生活,又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高中较难、梯度较大,学生会

感到学习很困难,无从下手。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简

单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有助于高一学生及早地适应高中

学习生活。教师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

一定的阅读教材的时间,并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采用启发、演示、提问等多种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

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特别需要强调启发和演示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

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形象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在启发中举

一反三。在教学中,让学生记录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这样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课后,也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稳定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都已经转变过来了,达到稳定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

重点应放在按高考要求和会考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教师应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

实,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通过第二学期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会考

的能力和水平,并顺利通过会考,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提高阶段

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达到会考的能力水平,但这并不够。特别是进人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

参加高考,因而,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以达到高考的能力水平。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

点和难点,所以,在高三物理教学中,除了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外,还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

4.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命题新颖、题型多样、智能性强等特点,在高三物理

复习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复习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

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重心,将知识以此为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地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

的形式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

度化——基、中、难题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知识点,促使学生加深

理解,并学会应用。

二、培养能力的措施

良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的,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从教材

出发,科学地确定培养能力的措施。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提问、讲解、演示、讨

论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

现象,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模型的建立、某一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进行知识应用的探讨,

培荞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中具体实施能力培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

题的解答,都关系到能力培养的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明确每一节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备学生

、备课标,确定最佳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检验能力培养的效果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检验本阶段能力培养的效

果。教师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命好考题,尽可能包含各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

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

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学生,教师应耐心细

致地辅导以达到能力要求。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分析卷面加以解决,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本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