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山东省远程研修

山东省远程研修

时间:2023-05-30 10:0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东省远程研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东省远程研修

第1篇

一、重视师训方式转型,创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

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正面临转型变革的诸多挑战。从扩充数量到提高质量、从提升学历到提高素质、从只关注课堂教学到重视课程育人、从重视教师单一教学技能到发展综合素质,教师教育亟待转型变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往往体现为占有信息资源的多寡,以及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创建开放、多元、交互的师训模式,已成为教师教育转型变革的必然选择。2016年山东省中小学全员远程研修,率先推出了“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改进研修方式,创建了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中小学(含幼儿园)全学科全学段新型师训模式,这无疑是一项主动适应新常态、改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引领师训改革创新的前瞻性探索。

二、强化各级专家队伍建设,“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

专家队伍建设是提升师训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是确保师训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自2001年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山东省通过“齐鲁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评选,以及多样化国培、省培高端研修项目等,在全省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通过成立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教育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等公益社团组织,在全省汇聚了一大批由名师参加的不忘初心、有责任、有担当能力、充满教育情怀的志愿者,这批可谓山东教师教育建设中“塔尖”人物,对全省各层级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处在“塔基”层面的广大农村学校队伍建设,通过网络培训、各级教师培训、省定贫困村骨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等,发挥了巨大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组建的省、市、县三级专家团队,分别由来自于高校教授、教科研部门专家、齐鲁名师名校长、各市县优秀教研员及地方名师名校长等志愿者构成,分别担任省专家、市县指导教师和研修组长等角色,凸显核心专家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公益性等特点,亦可谓“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是一项组织便捷、经济高效、“接地气”的师训专家

团队。

三、建构菜单式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个性化自主选学需求

1.明确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借力山东能在同一时间承载20余万教师在线研修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优势,启动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称为“优课”)为主线,开发丰富的菜单式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自主选学需要,强化教师过程参与和实践“创课”体验,真正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员,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学员。建设自主、开放的教师个人空间和专题工作坊,完善各级专家团队指导机制,形成以工作坊为纽带、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常态化研修指导机制,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促进教师借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提升专业发展自觉,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参加研修学习、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每学年每人至少要上好一堂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在校内进行‘亮课’,组织交流研讨,并通过县、市、省三级‘晒课’和‘赛课’活动,评选出省级‘优质课’,用优质课评选激发、调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信息技术助力整个教育教学改革。”

山东省2016“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遴选国家级、省级“优课”学习资源,持续推进观评课方法与技术学习,搭建多元化选修资源平台,构建起多元化、可选择的年度课程体系,形成了“两段”“2+1”菜单式课程模式。“两段”是指常态化研修阶段(2016.7.26―2016.10.31)、学员“创课”及参与“优课”评选活动阶段(2016.9.01―2017.5.31)。“2+1”中的“2”,即学员在第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必修课+选修课”,“1”即学员在第二阶段需要完成的“创课”。

第2篇

一、为适应新课程实验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推进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工作创新和校长发展,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我县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年初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计划,继续开展了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

二、继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其中小学四个学科,中学三个学科;安排2011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和高中校长、教务主任及政教主任素质教育专题培训。

三、配合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展示我县多年来推广普通话和素质教育的成果,组织“中小学生普通话大赛”。按照工作安排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普通话测试和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换证工作。

四、由单位申报县初审选出部分中小学校参加全市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普通话师范学校’和“校本示范学校”评选。

五、加强中小学名师和骨干队伍建设和新课程师资培训。

六、继续做好新任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规范和加强我县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

七、继续组织参加“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

八、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研修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

九、继续组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

十、组织好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级培训。

第3篇

Abstract: The remote training is a wa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s purpose of solving their own problem of facing the real teaching. The remote training sets of experts to lead, peer support and as one of the independent study. But it is a new field for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In this paper, we elaborated the value of remote training and focau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远程研修;价值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remote training;value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5-02

1 高校体育教师目前的工作现状

1.1 体育课堂“准备活动”部分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老套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增加,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但仅限于各专项的“基本部分”教学。而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部分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老模式:体育班长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班长带领全体学生做徒手操进入“基本部分”学习。当然在体育课堂中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是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课堂中“准备活动”中的“徒手操”部分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据笔者调查发现无论什么项目的课,健美操、武术或篮球等,很少有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准备活动”部分或在“准备活动”中穿插游戏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无精打采、懒散、重视程度不够等症状。

1.2 教学没有压力导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不思进取 高校体育课不同于中学体育课,也不同于学校其它院系的课程,它没有升学压力,更没有四六级通过率的压力。再加上一些学校分管部门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态度消极、不思进取:认为只要保证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不出现危险或较大的事故就万事大吉了。

1.3 高校扩招带来的繁重体育教学任务使部分教师对工作产生厌倦的心理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补贴政策,使得多数高校又陷入了扩招。高校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而体育教师不变或每一年甚至几年才进一个,这种情况在一些高校已经维持了几年时间。体育课堂人数从几年前的20人左右变成了现在每一个班级近50-60人。50人左右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不能与20人左右的课堂教学质量相比,而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增加了近3倍。这种长期的、大负荷且单一的体育教学使得部分教师身心疲惫,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倦怠的心理。

2 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相关情况

2.1 问卷调查 作者走访调查了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财经等山东省近10所高校的公共体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48份,无效调查问卷为1份。

2.2 结果分析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可知,高校体育教师每学期出去培训的几率很小,而且也仅限于几个项目如健美操、瑜伽、啦啦操、舞龙舞狮和体育舞蹈等健身类的体育项目,这几个项目的老师能出去培训也是跟此类项目的更新程度有关。出去培训几率最少的体育项目为球类、武术和田径。如下图所示:

由上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每年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人数以及培训教师人数占总体育教师的百分比。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十几年来从没有出去培训过,知识结构的陈旧再加上学校分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产生厌倦、得过且过的心理。

3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远程研修的价值

目前,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远程研修方面表现的轰轰烈烈,而且效果很好。那么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分管部门,是否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远程研修在高校体育教师中的价值体现呢?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状态以及每所高校体育教学条件设施现状的不同,在高校体育教师中开展远程研修的价值总结如下:

①覆盖面广泛,能基本照顾到一线的所有人员;②平台可利用时间长,无论是培训期间还是培训后消化运用阶段平台都可以使用;③参训人员交流面广,所有的在线人员都可以交流;④培训成果可见度高,成果上传平台后,不仅专家和指导教师可以浏览,所有的参训人员均可借鉴。

另外,远程研修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看一看,在家里打开电脑就可以和名家对话;自我支配性强、费用低等等,不用到处跑就可以共享许多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生梅.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小学语文教育,2011.17.

第4篇

一、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

根据培训时间长短,职后培训可以分为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

我们把一次培训时间为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培训称为长期培训。长期培训一般培训科目较多,内容较新,理论性较强,层次较高,往往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所以适合在大学进行。大学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与我国将要探索实行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密切有关,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课程设置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问题等。

短期培训是指一次培训时间不足半年的教师职后培训。短期培训适合于专题性、实践性的培训。一般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

二、国家培训、地方培训与校本培训

按照培训主体不同,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国家培训、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

国家培训是国家财政支持,由国家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培训。主要涉及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老少边穷地区教师培训,农村教师赔训等。

地方培训是指由省、市、县级政府部门或培训机构组织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校基于本校特点而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日常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各种教学业务竞赛评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活动等。

三、网络远程培训与面对面培训

按照培训的空间形式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网络远程培训与面对面培训。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应运而生。山东省于2007年开始组织全省高中教师新课程暑期网络远程培训,后逐步推广到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将是今后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各地利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的名师工作室也是利用网络对教师培养培训的好形式。

面对面培训也就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空间内通过言传身教面对面实施的教育教学方式。这里同一空间并不局限于教室,也包括实习场所以及其他类型教学场所。

四、国际性培训与国内培训

按照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国际性培训与国内培训。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中小学考察学习;可邀请国外的教育工作者来国内的大学、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进行讲学;中小学校与国外中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开展教师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可以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际中小学教师教育学术活动等。我们把上述各种具有涉外因素的活动形式,统称为国际性培训。而其他不具有涉外因素的教育培训活动称为国内培训。

五、学历学位教育与非学历学位培训

按照是否取得学历学位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学历学位教育与非学历学位培训。

学历学位教育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层次而参加的学历学位教育。既包括通过成人高考的成人教育,也包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可以参加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指出:“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同时也可以参加统招研究生、博士生考试,进行硕士、博士学历和学位教育。

除上述学历学位教育之外的,不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各种培训,称为非学历学位培训。

六、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

按照是否脱离原工作岗位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

脱产培训是教师离开原教学工作岗位,到大学或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的全日制培训与教育。

在职培训是教师不脱离原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和培训。利用工作本身的培训是校本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网络远程培训、成人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自学考试等。

另外也有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比如教育硕士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年要求全脱产学习,后两年可以在职学习。教育博士教育也有在职与脱产相结合的形式。

七、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

按照培训人员范围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

全员培训是在培训主体管理范围内的所有教师均必须参加的培训。比如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全员培训,就要求山东省所有在岗的高中教师均必须参加。全员培训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县级培训,再就是学校培训。高层次全员培训只适合网络远程研修。

骨干教师培训是针对部分类型的骨干教师进行的培训。《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就是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适合国家、省等高层次培训。

八、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

按照培训内容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

通识培训是指培训的内容适合所有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的培训,或者适合某一学段的所有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比如师德师风教育,法律法规培训,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等。通识培训适合于全员培训。

专题培训是指对部分具有共同要求的教师进行的内容比较专一的培训。比如高中教师分学科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设计培训,足球裁判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

第5篇

最近两年,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比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广大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对教材的把握大都到位准确,对课标有深刻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能基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在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发现我们教育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因为它们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 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是全中国推广实行的标准语言,推广普通话是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说好普通话,这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当前,广大教师大都能够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可是有些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实在不让人恭维。比如“语文”的“文”字,这么一个常常挂在嘴边的汉字,有的教师竟然发音很不准确,让人不得不心寒和不满。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努力说好普通话。如果教师连普通话都说的很不准确,又怎么让学生学习普通话呢?

二、 广大教师要努力提高文字、文化、文学基本功

阅读老师上传到教师研修网的文字材料,观摩上传的视频,发现在文字运用、文学基本功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的”、“地”“得”的运用,词语的搭配及顺序,句子的精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极个别材料的句子拗口难懂。

下面列举几个实例。1、课堂上学生造句“牡丹花郁郁葱葱。”,执教教师师当场点评“很好”。试问“郁郁葱葱”能用来形容牡丹花吗?显然老师没有理解郁郁葱葱的意思。2、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喘气儿”一词说“儿”不用读,这样解释准确吗?显然学生给学生误导,会给学生学习造成囫囵吞枣的不良影响。

因此,广大教师应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字、文化、文学基本功。否则,就会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三、 放手让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泉水》一课,执教老师点评学生书写的第一个“泉”字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点评第二个字,可是教师自己包办代替了。这样做,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又没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与“引导学生汉字笔画,写好汉字”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都不太注意让学生主动发言,这应该是教学的一大不足。学生们都会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为什么不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呢?

教师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h”的书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这个声母一共有几笔,每一笔在田字格中占什么位置。先点名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可是,有的教师一味自己去讲述,学生缺少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是没有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挥。

四、 注重分层次教学

观摩小学语文教学视频,几乎看不到学生“卡壳”的时候,几乎看不到“冷场”的时候,这说明什么呢?教师在课堂生很可能没有给差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这是很不恰当的。

尽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学生尤其是差生也一定会存在学习的困难和阻力,可是课堂上学生学习一直这么容易,怎么回事呢?教师忽视了差生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梯度,应该充分照顾到差生。

五、 积极改变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现状

在2015年小学语文教师远程研修中观看了二十几节小学语文课视频,都是美女老师执教。虽然美女养眼,可是一直欣赏美女老师也多少有些视觉疲劳,很想看看山东大汉的风采。一看执教老师名字中最后一个字是“贵”字,顿时喜出望外,以为这一位老师很可能是一位“帅哥”了,可打开视频一看还是“美女”。

后来又看到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川”字的老师,看这名字人应该是男性,可有了前一次的教训,也不敢奢求是“帅哥”了。打开视频,果然仍是美女。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看了这么多视频,执教老师全是美女教师呢?心中禁不住感叹:“阴盛阳衰啊!”

第6篇

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创造性人才成长与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等,主编的书籍有《校长培训创新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与指导》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尤其是在以教育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就具有更突出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高素质专业化”成为这个时代对教师要求的“标签”。《北京教育》本期发表北京市西城区、顺义区、房山区、平谷区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资参考的思考和实践做法,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理想的引领与激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发展迅速、压力巨大,甚至浮躁的时代,精神就显得更加可贵。怎么样让教师“精神”起来?平谷区提出“幸福教育”的理念,让教师在塑造“幸福教育”的同时获得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好的做法;房山区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抓手,激励教师从终身发展的高度规划自己、设计自己,再次点燃教师发展的热情,实现教师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好的做法。长期以来,我们把“师德为先”作为抓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但对其中的职业理想重视不够,今天,职业理想的教育和激发作为工作的“新增长点”凸显了出来。温总理讲:“理想与思维,往往决定人的一生。”此言不虚。理想的激发与引领,是抓住了根本和最深层次的“引擎”。如何有效地激发,是值得探索和深究的实践课题。

第二,骨干的培养与带动。高端引领、骨干带动,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做法,反映了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俗话说:“兵差差一个,将差差一窝。”这个“将”,就是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不仅包括有职务职权的校长,也包括有专业权威和影响的专家教师,即所谓“教学领导力”(西方的提法)。将帅水平高,就能够把士兵整体水平带动起来。对于教育中的“将”,首先还要培养,因为现在尖子不多,水平不强,大家很少,所以我们才有“教育家办学”、“出一批教育家”的呼唤。其次是引领、带动。教育不像科技创新团队那样集体作战,教育是“单干”的,这就需要机制和组织。房山区通过召开优秀班主任隗金枝班主任工作思想研讨会,总结和宣传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给其他班主任以借鉴,这是一种有效的引领;顺义区通过建立34个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工作室,建立骨干带动的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引领。当然,如何总结与宣传、如何办好工作室,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的课题。各区不仅重视骨干教师,对各层次教师还加强整体培养,诸如抓好新教师和薄弱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把重点带动和全体发展结合起来,这同样是必要的。

第三,培训的细化与深化。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方用力,然而培训无疑是最直接的抓手。各区在整合教研、培训、信息、科研等多方面力量上都做了有效的改革,如西城区成立教师研修学院,减少了教师进修学习的压力、冲突和重复现象,而且研训一体、各有侧重、整体协调、有机配合,达到了理想效果。西城区不仅在机构上一体化,而且在课程上一体化,把培训课程分为通识的课程、学科的课程等,使不同课程共同服务于教师发展的需要。各区对培训课程不仅重视开发和内容评审,而且重视实施和评价效果,形成了课程建设的“闭环系统”。总之,各区培训与教研部门在体制、机制、课程等方面的细化深化,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把培训做精做细,以培训的专业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与共行。当然,如何进一步提升培训专业化的水平,也是大家正在深入探索的课题。

第四,资源的开放与多样。“高人指点”是迅速提高教师水平的好方法。区县有高人,所以各区县建立了骨干教师工作室。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走出去、请进来,是重要的补充。各区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以开放的心胸和魄力,整合与发挥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让教师开眼界、上层次,这是宝贵的经验。高校与区县的合作,发挥了首师大等高校专家的作用,市外培训、境外培训,让教师感受不同的文化,更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在比较中激发成长的动力。网络是便捷而丰富的信息渠道,在信息时代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各区都建起了教师研修网络,丰富网络资源,开辟网络研修社区,建立网络研修机制,给教师搭建了便捷的提升通道。当然,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开放、共享、互惠机制,提高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率,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内容。

第五,制度的投入与激励。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自身与外部组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外部组织包括学校、研修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对制度的顶层设计尤显重要。各区重视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设计若干建设工程,配置大量经费资源,无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多种通道,提供了强力支持。西城区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优秀教师给予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

“有效性”是出现频率日益增多的一个词,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理想和理念。大家追求的不仅是知道做什么,而且更加关注怎么样做才能有效。怎么做才有效,实质上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对机制的设计,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化。认识和实践都是没有止境的,愿更多、更好的经验能不断涌现出来。

相关链接

1.上海市普沱区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持续开展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评选活动。完善骨干教师发展序列相应的专业标准,建立学科专业发展、育德能力培养、创新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骨干教师发展团队,建立由名师专家顾问团、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高级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打造教育领军人才,在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选拔培养一批名师后备,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师。

2.山东省潍坊市

2004年10月,潍坊市教育局出台《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该市教师培训“购买社会服务、助推教师培训工作”运行机制的正式建立。潍坊市教育局积极探索与民办教育机构、学术团体的联合,利用社会资源将培训项目由原来的行政委托,逐步转到公开竞标后再委托,依据竞标结果,购买相关培训机构的专项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以“购买服务”为基本方式的教师培训新体系,大大激活了培训者、参训者、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参训的规模和效益。

3.安徽省无为县

安徽省无为县着力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集中+校本”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该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服务,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建模式:网络学习+集中面授,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解决集中培训的突出问题,缩短集中培训时间,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第7篇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著有《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一书,主编《有效上课》《走进名师课堂》,参编多本教师培训用书,累计1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百余篇。

练习课,对一线教师来说虽然常上,但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却总是不敢上。原因何在?我想,基本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对练习课的定位与功能认识不够,二是对练习课的操作要领和基本程式掌握不够,三是对练习课的评价与检测标准理解不够。因此,练习课常常成为“闭门课”,难登“大雅之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范新林老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打破传统,展示了一节内涵丰富、设计精巧、充满挑战、以生为本的精彩公开课堂,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缔造了练习课的一片新天地。

一、顺应学生认知规律,让练习课有坡度

练习课,不仅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巧妙设计,更要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科学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节奏明快。要尽量通过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拓展创新、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技能,增长智慧,尽量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满足。

范老师的课,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教学推进有坡度,有力度。

课始,范老师便由报算式引入。

(1)师:你能报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吗?试试看。

生依次说出如下算式:

325×25 540×97 396×17

100×96 100×10 999×99

(2)师:你觉得哪些算式的答案一看就知道?

学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后,教师擦除100×96和100×10。

(3)师:还剩四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的得数最大?

生汇报并阐明理由后,师擦除999×99。

(4)师:估计一下,在这三道题中,哪一道题的积最大?哪一道题的积最小?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师:我们知道了540×97的得数最大。那另外两题哪个得数大呢?

生判断,说理由。

(6)师:那么,325×25的得数到底比396×17的得数大多少呢?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啊?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得数,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算一算。

师:对,动笔算一算。

(生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学拾阶而行,一路攀登。范老师和学生一道充分经历了:生成素材口算筛选估算比较笔算验证纠错总结等环节,和谐自然,意义深远。

细细品味这一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范老师的设计匠心独具:首先是素材来自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解决过程步步有新要求,深刻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是练习点密集,这不仅训练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和笔算,更训练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几个算式,承载了单元练习的主要内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行进,扎实高效。

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让练习课有深度

上好练习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疑问,有新思考,有新体验,有新成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对自认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产生新兴趣,才会对自以为掌握得不错的知识萌发新的深入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充分把握所练习内容核心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用好或编好练习题目。

范老师的课,便呈现了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设计。就拿“编算式”环节来说,不仅顺应了学生好奇、善于挑战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留足了创造与思考的空间,让练习课走向深入。

师:在396×17这道算式中,有几个数字?

生回答,师板书:3、9、6、1、7。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情:把这五个数字打乱顺序,给它重新排排队,变成一个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得它的积比396×17的积更大一些,你们行不行?请你写几道。

学生写算式。

生1:976×31。生2:713×96。

师:这两个算式的积,哪个大一些?

生:713×96的积大。

师:对,你能不能写一道算式,比它还要大?(指着算式713×96)

生:731×96。

师:你们觉得他写的是不是比它(指着算式713×96)还要大?

生:是。

师:能不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还要大?

生1:631×97。

生2:虽然两位数大了1,但三位数的百位上小了1,所以,不大。

师:谁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大一些的呢?

生:761×93。

师:你们觉得这道会比它(指着算式731×96)的积大吗?

生不语。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用笔算了,好,请你用笔算一算,到底哪道算式的积会大一些。

生计算,汇报。

……

观察黑板上的五道算式的积。

师:我怎么没有看到积是六位数的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用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来验证,即999×99,积也是五位数。

师:有没有积是三位数的可能?

生谈验证方法,得数最小的都是四位数。

师小结。

“编算式”又编出了一段精彩的学习历程。在利用3、9、6、1、7这五个数字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的过程中,一步步改变标准,一步步让积变大,让学生深切感受了积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数的变化,要使积最大,就要让两个因数最大。本环节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两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从有挑战性的“编算式”开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探究活动,把练习课上出了深度。

三、关注学生灵活应用,让练习课有广度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便是提高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在范老师的课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李明从家到学校有4500米,如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30米/分,那么21分钟能到学校吗?

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的用估算,有的用笔算,比较发现,本问题用估算比较方便。

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2)四年级有205位同学去看电影,票价39元。带8000元钱够吗?

师:你想想,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8篇

在网络中开展教研

(一)备课

利用校本教研网开展网上备课。学科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到学校主页(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栏目收集好的教案),让校外、校内的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并结合教学实际,适当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二)听课

教研网上有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看。这种视频案例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下载的案例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讨的内容,降低了在课堂教学现场听课时捕捉瞬间教学信息的难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三)评课

教研网上有许多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现场视频上传到了网上。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教学设计和现场视频后面跟帖评课,从与大家的评论中获得认知和提高。网络让学校不再有围墙,专家和外校的教师可以在网上给我们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借助网络实现与名家“面对面”交流

在以前,一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还有更多教师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机会。因此好多老师的成长也是闭门造车,收效甚微。网络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们想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愿望。某一地方举行了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网上马上就能看到相关信息,一些热心者会把他们的听课实录、听课感想发在网上,专题网站会把观摩的视频放在网上,这样你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就能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利用网络丰富资源,更新教育观念

在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教师的观念也比较陈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一)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资源库

第一线的老师可以在研究网上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进行利用,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这样既省去了自己设计教案、做课件的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更新教育观念

比如“教师,你有教育理想吗?”“教师是职业,还是事业?”等问题的大讨论,直击教育现实,引发教育者的深入思考。

依托网络教育博客,实现自我反思

(一)教育博客可以为我们提供数字化的记录管理平台

以往教学反思放在教案本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日渐消失,现在将它收录在网络日志里,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便于管理、归类和检索。这些体会系统地记录下来,集腋成裘,其中不少观点与感想蕴含着思想的火花,通过不断的回顾整理,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增强了教师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的反思更深刻

通过博客,使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教师在反思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就能得到点拨与指导,进而更深入地反思,正所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教师们的观点既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为自己个人拥有。它非常满足一个成长中的个体的各种需求:既有个人的感悟,同时也可以加入到一个团队当中,在一个团队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展。既强调自主学习,更强调协作学习,共同成长。

从自身经验出发,立足网络广阔空间,追求成功体验

从大学课堂出来,走进中学课堂。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我感到紧张,同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压力。在讲台上,尽管我精心地备了课,也经常出现语无伦次的尴尬场面,这时候学校老师指点我上网看看名师的讲课视频,于是网络成了我学习的伙伴。

第9篇

一、前瞻理念――教研文化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始建于1994年,建校以来,学校实施人文管理与精细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学校以“文化奠基,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为引领,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学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健康、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树立“大教研观”,全面盘活学校的教研资源,建立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与共享: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吸纳到教研文化中,将每个教研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将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体发展中,通过共同发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教研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位教师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实现了教研文化系统内外的即时沟通和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文化浸润制度,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研文化。我校长期实施人文管理,创建了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导引

文化的构建需要政策的导引。在准确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即确定教师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名师成长计划”等梯次发展目标,制订“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发展”等系列计划,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为构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价值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价值体现,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在校园网站设立年度名师榜、骨干教师榜、教坛新星榜;在年度评比中设置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奖项,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位置,实现专业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合理的竞争机制,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以多种评价机制为杠杆,协调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备课制度化避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实现了有效合作,资源共享;教师业绩考评综合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规则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逐渐形成了有序的竞争体制,实现了竞争双赢的理想局面。

三、多维教研――教研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依靠良好的载体,教研活动是构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教研活动改革中,我们采取“捆绑式前进”的方式,通过校本教研、备课教研、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实现教师的发展。

1.一体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一体化共享已经成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

(1)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主题研修等方式,为不同年级的教师共享教育经验提供了平台,另外,还开辟了教师博客和论坛,如学科论坛、网络沙龙、个人博客,为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了网络空间。

(2)建立资源库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并以备课组为中心不断充实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了信息的来源。

2.二梯度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具有高区一色的集体备课模式,目前,“大备课、小备课”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两个梯度备课模式的功能各有侧重,“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小备课”旨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将备课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更有用的学习资源。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备课的“六要素”,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有重点有难点地将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如此一来,“集中研讨”与“田间地头”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教研文化的发展。

3.三维度研训

教研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学习单元,开展多维度的研训,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1)动态实时式培训

依据教师的需求,确定了不同教研组、不同层面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和范畴,开展了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学校举行了“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情绪管理”等学科教研活动,适应了教师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借水行舟式培训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请进派出,挖掘外部资源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在“洋思中学跟踪学习”和“上海名校学习”活动中,我们派出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走进名校,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向,回校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共同发展。

(3)分层精控式培训

根据学科教师、梯队教师的特点,我们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青年教师论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了职业倦怠。总之,不同层面的学科培训立足于学科“小目标”,切入学科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了“十三学科大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合作、分享的“大学科研训”。

4.“四梯次”研课

我校开展“四梯次”研课,目的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批评、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的层次,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四种课型,而研课活动则包括说课、磨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教师们全员全程参与。“四梯次”研课经过五年的改进,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它能帮助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发展――教研文化的价值取向

人文管理为教研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多维研训活动为教研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作为教研文化主体的教师,则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整体提升。

1.个体提升

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这使教师的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进入到理论研讨与提升的层面,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校现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共计100余人次。

2.团队发展

新型教研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团队发展,在新型教研文化中,各学科逐步建构起学习共同体,加强了有效协作,并开展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和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近年来,语文组和英语组被评为威海市第一届“四名工程”评选的名团队,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组的团队发展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3.整体提升

在“大教研观”的理念下,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科之间以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在实际的构建中,我们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进一步提升教研文化,通过研究实践――理论提升――文化建构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第10篇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课评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

著有《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一书,主编《有效上课》《走进名师课堂》,参编多本教师培训用书,累计1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一百余篇。应邀赴北京、四川、安徽、山西等省市讲座讲课180余场次,深受好评。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中小学课堂就逐渐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了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和教学改革也不断刷新,“翻转课堂”“网络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开发及利用方式大量涌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却是永恒不变的――成就学生。因此,一切教学行动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角度来考量、设计和实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现代社会越是常规性的、逻辑性强的技能性知识,越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因此,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运用知识本身,而是对综合性、迁移性和拓展性的非常规性知识的需求。换言之,不是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对“智慧”的需求。可见,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要牢牢抓住成就“智慧型”学生这根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数学学习。我们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方便学生间交往互动的持续推进,来进行资源开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进程推进、学习评价实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一、认识转型:学习可以随时发生

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及行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将可以实现随时发生。

处处是“课堂”。传统教学由于受时空、内容和组织方式的限制,常常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完全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课堂,实现随时随地的自我学习。学生利用学校配备的“电子书包”,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电子教材、学习课件、学习笔记以及数字作业和作品;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学习标签和信息检索等服务,学生可以轻松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实时上网查询,更可以在“班级空间”,请同伴或教师协助答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自由、自主而且高度开放,他们肯定会喜爱有加。

问题引领“课堂”。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数学课堂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数学课堂,将不再是课件不停地播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再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圈套”里“钻来钻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借助教材、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自主展开探索与研究活动。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种更为自主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对老师而言,将是一种真正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放手与成全。

教师备课备“核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通常是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有时甚至连每一句过渡语都精心雕琢,这样一来,课堂在行进过程中常常以“教案”为线索,有时很难做到尊重课堂生成,也很难做到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灵活调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教学的备课,变为主要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数学学习围绕“核心问题”充分展开。

学生学习真正“人人参与”。传统课堂,很容易成为优秀生的“天地”。面对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部分优秀生常常不由自主地“抢鲜”,让教师无奈,让其他同学尴尬。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堂,将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不管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利用网络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发现,评价他人的想法与做法,同伴间更可以实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对于班级中常常处于弱势的那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就有机会和大家“平起平坐”,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二、行动转型: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行动也会超越时空限制,不再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课前,学生会围绕课堂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基本研究;课后,学生会围绕课堂所生成的新问题做后续的深入探索。这样一来,学习自由度更高,学习时空更广阔,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数学学习。要实现“无处不在”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二是学习过程的开放与挑战,三是学习空间的丰富与自由。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数学好玩”,陈省身先生这么认为。那么,如何让数学更好玩,如何让数学更有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数学,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千方百计挖掘数学内容本身的生动因素,让数学彰显其自身原汁原味的魅力。切忌仅仅局限于课标和教材来研究数学,要扩大视野,从关注数学本质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把握数学,然后是教师的适度“加工”。也就是教师要有能力并有意识地对数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对那些原本单一、深奥甚至不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适度“加工”,让它变得生动,变得活泼,变得适合学生学习。同样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内容设计,但最终目标是共同的,让内容更吸引学生,让内容更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展开。

学习过程充满挑战。“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的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将成为围绕“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探索与研究活动。学习过程,基于“核心问题”展开,挑战性、研究性、探索性兼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生发新的问题,不断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增强了搜集、选择、分析、运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而且让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空间无限丰盈。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可以实现无处不在。课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和研究,从背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到相关问题的初步探索与发现,再到生成新问题与新成果的提炼与概括,学习与生活完美结合,学习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课前学习,完全是立足问题、基于兴趣的一种开放性的自主学习,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与压力,相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发现、挑战、实践与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可能。尤其是对那些课堂上很少有表现机会的学困生来说,终于有了自我学习的机会,终于有了实现自我的可能。课堂上,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进行交流、分享与评价,在交流与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新的认识与成果。

三、评价转型:人人可以深度参与

学习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及时反思的重要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将会更加便捷,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深入。

评价主体多元。传统的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及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者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真正的“被评价者”。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评价,评价者将会趋向多元,教师、家长、同伴都可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者。教师除了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还可以在学习平台点评、指导每个同学提交的“网络作业”。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查看和评价孩子的“网络作业”,既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业,也可以评价其他孩子的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既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浏览和评价其他同伴的作业。这样一来,就构建了一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充分交流、多元评价和学习的“评价网”。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判,更重要的是为每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创造了一种参与、交往、互动的人人平等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评价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开、公正的。

第11篇

记者:随着教育公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威海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推进市域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那么,你们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提出这个目标的?

王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旧校舍改造、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举措,使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均衡。2008年,所辖市区全部创建为山东省教育示范县;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为了在全市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结合贯彻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全市将“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列为一项重大教育发展课题,并成功获得国家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审批项目。我们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使全市学龄儿童学有优教,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向“高位优质”。

记者: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超越,你们是本着什么样的思路来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呢?

王强:我们主要是确立了“市域统筹,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和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四项保障”的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模式,确保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落实各类教育政策,努力实现市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同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市域共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个核心,即确立和实施“市级定政策、定目标、定进度,县级抓落实、抓投入、抓管理”的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两个重点,即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在各市区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域范围内的共享、共用和全域覆盖;四项保障,即在全市范围内确保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质量内涵、监测评估四个方面统一标准、同步实施。

同时,我们将全面实现均衡发展的四个“度”。一是提高均衡发展的高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和高规格配备,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延伸均衡发展的长度。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体,创造条件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三是拓宽均衡发展的广度。以县域教育均衡为基础,培育发展特色,创造典型经验,通过强化县域间的交互共享,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县域向市域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拓展提升。四是挖掘均衡发展的深度。推动均衡发展由外延到内涵的根本转变,重点在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品牌特色等方面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从而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为推进市域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你们主要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创新举措?

王强:我市将各项教育政策、发展目标进行了分解与细化,实现了市级与县级的有效衔接,并通过市政府与各市区政府(管委)签订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市区的年度考核,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行全市统一监测评估,着力强化市级统筹力度。

一是强化市域统筹的教育投入。我们按照“托底不限高”的原则,2010年在全市统一了城乡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2012年,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底线分别达到700元、900元。同时,在全市进一步强化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培训、教育信息化、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贫困学生资助等重点和专项工作投入力度,通过设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市及各市区按比例投入、鼓励各市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强化全市教育事业投入保障力度。

二是坚持市域统筹的办学条件“统—标准”。我市把实施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作为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和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提升的重要途径,截止2012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步伐。2007-2010年,在全市启动实施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规范化学校创建、“食暖行”、教学仪器更新和教育信息化“四大工程”;2012年7月,在全市启动实施了“政府主导、公司运营、因地制宜、加强监管”的农村校车运营管理新模式试点,并被列为全国6个校车试点城市之一,相关举措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远程专题培训课程,向全国推广。

三是进市域统筹的教育质量同步提升。我市通过改革办学评价机制,全面实行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结果分配到初中学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义务教育无择校,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竞争”,构建起校校抓内涵、树特色、提质量的教育发展格局。同时,我们启动了全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确定了首批50所威海市特色培育学校,组织专家为他们量身打造建设方案,全力推动市域特色创建工作,到2015年将有50%的中小学要建成市级特色学校。我们还在全市同步启动“十三大”课题研究,各中小学同步实施了“生命化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体育大课间”等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扎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是实施市域统筹的监测评估。我市建立了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指标及评估体系,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考核和公示制度,每年将对各市区开展一次全面的督导评估,保障均衡发展成效。

记者: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现代社会,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威海市是如何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市域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呢?

王强: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均衡,而教育信息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市将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和先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在市域范围内的共享、共用和全域覆盖。

一是坚持“统一管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教职工核编工作,城乡中小学不仅执行同一编制标准,而且专任教师编制均按照5%的比例进行了提高。同时,加大新教师补充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县域内按照“整体提升,均衡配置”的原则,市域内按照“名师引领,骨干带动”的原则,通过全员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课题培训与活动带动相结合、常规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等方式,每年对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分类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课程团队培训工程,加强了“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各市区中小学校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教师交流,在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校长应进行交流”。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我们按照《威海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统一部署,实现了全市教育城域网无缝覆盖,市教育局与各市区及市直学校实现了网络链路光纤高速互联互通,完成了市、县两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任务,中小学“校校通”达到100%,多媒体“班班通”达到95%,全市已建设录播教室62个,1550个普通教室改造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占到教室总数的35.7%。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提高使用成效。我们在全市遴选优质学科课时视频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供广大教师共享。建立名师在线、虚拟教研室、教师博客群、远程教学评估中心、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等,实现了农村教师与名校名师的跨区域交流、零距离对话。下一步,我市将以落实《威海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为核心,按照建设“两室一库四平台”的推进思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的“市域一体,开放互通,共建共享”,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贯彻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广纳优质教育资源,把先进的教育成果贯通到每个班级、每个师生,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威海市的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任重而道远。对此,您能不能谈一谈推进过程中的困惑和对未来工作的期望?

王强:在我国目前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我市围绕“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地市级政府如何突破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实现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教师人事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重大方面的体制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怎样调整地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在市级统筹思路下发展教育事业的职责分工,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级统筹等,都是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12篇

一、赋予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

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教师。教师都有被别人认可的需求,校长要懂得欣赏教师的优点,学会慷慨地在小事情上去赞美教师;要尊重教师。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聆听、感悟、讲述发生在你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演讲比赛活动,让教师去寻找、发现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用心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去用放大镜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弱化别人身上的缺点,从而建成和谐幸福校园。通过讲述他们的感人琐事,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感染全体教职员工,而校长也以教师为榜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鞭策自己。

坚持抓好、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主要是针对刚走上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培养重点是提高教学基本功。在每学期,我们都要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做好“青蓝工程”结对活动。培养形式是,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选配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当师傅,建立“师徒协作”共同体,师傅帮助徒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即用“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带动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一听课一评课一总结等环节,促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培养目标为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与基本方法,引导青年教师养成学习、反思、总结、积累的良好习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融入团结、进取的教师队伍。“名师”是指教龄在几年以上,获得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名师工程”的培养重点是独立的研究能力,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本学科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开拓创新大胆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形式为学校聘请名师、名家为导师,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年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努力提高专业研究水平。采用名家讲座、强化听课、案例剖析、教研沙龙、同伴互助、外出学习、公开展示等形式,切实提升各层面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成熟程度。培养目标是,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实现自我超越。各学科涌现出一批成熟型教师,积极向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靠拢,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广阔的舞台。

采取多种措施,大面积地提升全校教师水平。坚持以校本研训为基础,开展每周例会――“走近新课改”,即五分钟演讲活动;派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到校做专题培训。比如,组织教师到商丘兴华学校、山东莘县实验小学、杜郎口中学、郑州、泰安、济南去学习考察;邀请《中国教师报》的专家和菏泽市教研室领导等到校做讲座。外派学习培训人员回校之后,要做执教汇报课,学习汇报演讲或撰写学习心得等,并挂到学校QQ群或学校博客,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从而达到“以培促研”的目标。再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和网络研修。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参加国家、省、市的远程研修。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磨课”和“赛课”、“师徒同课异构”和“师徒同构异上”,以及“专题研讨”等培训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三字”、“一画”、“一话”的训练与考核,强化教师的基本功。

二、奠基学生幸福的人生

坚持以“争当小绅士、小淑女”为切入点,深化养成教育。落实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为内容的文明习惯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关爱他人,规范自己言行,让男孩彬彬有礼、女孩温文尔雅。为确保活动落到实处,首先召开全体师生会,讲解相关知识,并对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其次利用宣传栏介绍具体的内容,以及在国旗下呼吁同学们争当“小绅士、小淑女”;再次利用各班的班会主题课深入开展学习,建章立制,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选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作为班级的榜样,从而由“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并公布每周评比结果。把班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到教室外的小黑板,校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在校园宣传栏。

坚持以“读好书、写好字”活动为抓手,养成学习习惯。每个班都有班级图书角、流动图书车,学校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搬进每个教室,让图书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每天都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每天早晨开展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及读书展示活动,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还注重抓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钢笔字,低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铅笔字。把每天练字二十分钟落实到课程表。在每次练字课上,学生随着“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一拳、一尺、一寸”写字歌的旋律,开始每天的练字活动,现在“写好字”已成为学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坚持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提升各种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充满阳光、让校园充满活力,学生在活动中激感,深化认识,强化各种习惯。首先是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开展韵律操、队形队列演练、拔河、踢毽子、跳绳和冬、春季体育运动会等体育单项和综合项目活动。每天充满活力的阳光体育一小时,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做着由学校音乐教师谱曲、语文教师填词、体育教师量身定做,节奏欢快、活力四射的韵律操,韵律操做完之后,各班进行富有本班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韵律操表演已成为前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与参观学习的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其次是丰富多彩的师生联欢。让整个校园充满歌声、掌声与笑声;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艺术节等,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再次是独具特色的比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礼仪知识竞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我的读书卡”评比等活动,有力地推进各种习惯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开辟课程改革“主阵地”

改革备课方式。教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改革备课方式,用教案本写教案已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是导学案集体备课簿。在使用集体备课簿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现在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为分配任务一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个性修改一形成定案(资源共享)一教后反思。在集体备课、互帮互带的影响下,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升,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改革课堂教学。采用导学案进行“学为中心、自主互助”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当今在教育界存在“三大”教学法,即“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和谐教学法”。无论是哪种教改方法,改变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要培养“书橱”,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所以在吸取各家所长及学习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之后,提出以体现学生自学、小组互助探究为特征的课改模式,即“先模仿后超越”,力求让“教室变成学室,让学问变成问学,让教学变成学教”,归根结底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