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经济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9年,安阳县成立“三资”委托中心,并要求各乡镇对所辖村“三资”进行清理、登记工作,彻底澄清家底。一是要按照“全面覆盖,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现有会计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账外实物清查核实、补充登记,有账无物的查明原因,按规定申报处理。二是要摸清债权债务,对相关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不规范的合同依法纠正。违反法律、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对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建立台账,一式两份,乡村存档。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票据管理、财务公开审批、货币资金管理、集体资产资源清查、经营和处置、财务公开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等方面管理上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导致个别账务处理不规范,如留归村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应纳入“公积公益金”科目进行核算,而个别乡镇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二)对村级财务监督不到位、不完善
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级监督的主体,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监委会作为村级财务和重大事项的最重要防堤起不到作用,村级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有个别监委会公章在支书主任手中。
(三)财务收支情况要按时公布
安阳县按照制度要求,一般的财务事项至少每2个月公布1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事项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1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每2个月末或每月结束后15天内公开集体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四)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河南省整个大环境对农村财务管理薄弱及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农经人员严重缺编。“三资”中心人员少,无法满足财务制度上规定的专岗专人的要求。自2003年机构改革撤销农经站,将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部分乡镇“三资”中心人员减少,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有的还服务乡镇中心工作,参与包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资”中心人员面对大量工作,疲于应付各村账务,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无法保障高质量开展工作。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足于应付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事物。乡村“三资”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在待遇等方面更得不到保障。
(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
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使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从而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六)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
了解不够专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事物、新技术。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一)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
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三)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
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便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状况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在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占据更大的市场,就要创新自己的管理观念,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其中引入经济信息系统成了很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一种重要方法。但是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是基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的,如果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措施,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潜在的隐患。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加强企业经济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安全防范措施,以促进企业经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经济信息的存在模式呈现多元化,而且需要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决策奠定更好的基础,正是如此,对于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显得极重要。企业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主要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是保密性的特征。对于不同的权限的用户,只能够访问经济信息相应的板块内容。比如生产部门只能了解不同工序中的相关数据,企业高层领导才具备相应的数据查询和调阅权,但是没有数据的录入权限,从而提高数据的保密性。第二就是具有完整性的特征。所谓完整性特征,就是这个经济信息处理系统,其信息的处理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体现了这种完整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性。第三就是具备超强的可用性。要根据需求实现信息的访问,同时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可重用性。
正是经济信息有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体现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有助于维护企业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只有保障了信息准确性和防范信息的泄密,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商业形象。其次,由于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本身需要基于网络环境才能更好地应用,而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很容易出现计算机信息泄密及完整性破坏的问题,比如黑客和病毒的攻击等,因此,加强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有助于防范这些恶意的攻击,从而扩大经济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最后,经济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相应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导致使用人员的盗窃数据或者篡改数据等行为,所以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防范信息的泄密。
三、提升经济信息管理安全性的几点措施
(一)完善经济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
由于当前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权限设定和密码保护方面没有做到人脸识别,这样一旦用户的密码丢失或者被窃取,那么其相应的权限就会被他人使用。因此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设计方面,要加强信息安全的智能化管理,基于人脸识别或者瞳孔技术进行系统访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在信息权限的设置上,要规避多头交叉管理模式,从而加强企业信息的安全管理。
(二)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安全培训
因为经济信息管理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的管理,所以对于使用人员来说,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用户名和密码要妥善保管,防范信息系统的泄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不同经济票据的管理,确保细节的安全管理,并在安全管理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感。另外,要注重培训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操作,网络安全操作,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规避因为外在黑客或者是病毒攻击导致的安全问题。
(三)加强硬件的安全管理
经济信息系统的管理离不开硬件设备。比如数据库服务器,各种工作站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存在安全泄密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设备本身维护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系统的瘫痪,甚至导致数据的不可恢复,这些都会对数据的安全产生极严重的影响,所以针对硬件来说,一定要制定完善的维护政策,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取得成功,占据更大的市场,就必须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要在这个背景下注重安全的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经济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管理基础。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前言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信息是信息科学与社会生产‘粘合’的产物,”[1]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重要,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内涵
1.经济信息
信息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存在于广阔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而作为信息种类之一的经济信息则在经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应用的方法和理论,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运动整体有关的多种信息,它们从多个角度和不同方面来反映经济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而从狭义的方面来说,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运动中直接表现出来的信息。经济信息具有以下特征:真实性,这是它的基本特征;目的性,经济信息的目的十分鲜明,即服务于经济活动;时效性,即应用的时效性特别重要;系统性,为了掌握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经济信息要具有系统性;不对称性,因为信息的不相等性,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相关性,各种行业和经济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和利用。此外,经济信息还有五个功能:开发、控制,增值、选择和预测功能。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运用一系列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平稳有效运行,从总体上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它可以延伸到整个总体国民经济。其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是市场调节的有力保障。市场调节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但同时也有弊端,企业都向利润大的行业发展,可是一些利润少的行业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只有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第二,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确保了公有制的地位,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第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单一的市场调节容易造成垄断,破坏市场稳定。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利益。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并且灵活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善于解决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1.建设经济信息的网络系统,力图达到合理有效的目的
要想建设有效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做好收集信息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计划性,应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资料变化情况来确定一个计划,做到统筹兼顾,切忌盲目贪多,要做到重点突出。二是及时性,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突出“快”这个特点。三是针对性,面对经济信息的繁复性,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目的是壮大所服务对象的经济和自身的发展。四是系统性,要进行长期的积累,不能随便中断,必须保持系统的完整连贯。五是经济性,把资金用到实处,收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力图做到少花钱和办好事。
2.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力图做到系统化规范化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其内容指的是为生产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发挥管理的职能,充分的进行管理活动。由此可知,针对宏观经济管理,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此系统应有一定的独立性、可靠性、目的性、经济性、完整性等原则。由此看来,从科学的角度把握住经济信息,建设合理的信息系统,必定能有力的推动宏观经济管理,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目前,我国十分缺少经济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了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必须培养和选拔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好经济信息的管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聘用选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录用。在具体的分配工作上,有针对性的依据其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分配,从而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快的适应工作。任用之后还要进行定期考核,要从能、德、绩、勤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时刻激励和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恰当的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宏观经济的管理效应得以实现
合理的经济制度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股份制的经济,使之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进一步深化国企的改革,从产权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造。第三,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第四,建立完善严格的财政制度,努力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遵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规律。另外还要健全法律法规,着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廉洁性。
四、结语
但经济信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经济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认识不高等,”[2]因此要增加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使宏观经济的管理更加完善,另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很重要,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经济;信息失真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84-02
1统计经济信息的作用及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现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需要制定一个可靠的计划,再通过信息的传递,将该计划传递到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从而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并且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也要依靠收集市场中的信息,以此来决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策略。另外,经济发展中的各个行业的管理,也要依靠经济信息的统计,针对信息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除此之外,通过统计经济信息,能够发现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统计经济信息的失真,一般表现为:夸大事实,上报虚假经济信息;隐瞒信息,拒绝上报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延迟信息上报时间;篡改数据,在经济信息中做手脚等。
2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原因
2.1企业绩效考评不合理
现如今的政府干部考评的主要依据,就是政府所管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有不少的政府干部为了能够自己在考核中获得重视,自己的职位能够升迁,在上报统计经济信息时,只会提供一些表面上看来经济发展良好的信息,却隐瞒了有可能会为自己的仕途造成障碍的信息。甚至是篡改数据,捏造所谓的经济发展大好的“事实”。
2.2管理体制中的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还并未完全得以完善,现如今所运行的管理体制中的信息统计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不符。经济信息的统计一般是按照管理区域来划分,并且,经济信息统计部门处于当地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虽然经济信息统计部门有机会与上级政府进行接触,上报当地的经济发展信息,然而,该部门却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要受到当地政府的管制。对于经济信息的统计,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控制。这种管理制度就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
2.3缺乏统一的经济信息统计标准
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具有统一标准的经济信息统计标准还未能得到完善。缺乏统一的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就造成了经济信息统计中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经济信息,在统计中容易出现错误,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使经济信息失去其真实性。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使经济信息的统计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2.4信息统计调查方法落后
我国许多地区政府的经济信息统计部门依旧在沿用陈旧的经济信息统计方法,这种传统的统计方法,需要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的调查,并需要经过层层上报才能够传达,不仅拖慢了经济信息统计的速度,更是增加了中间认为干扰及工作失误的可能性,导致了信息统计不准确、不及时。
2.5信息统计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形式也原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经济信息统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效率。然而,在我国各级政府的经济信息统计部门中,许多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这种专业素养,在工作中,难保不会出现差错。并且,政府往往不会对经济信息统计人员再次培训,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会与时俱进,更有可能由于消极怠工,导致工作能力逐步下降。这也是导致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一大原因。
3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危害
3.1统计经济信息失真对经济增长不利
统计经济信息的其中作用之一,就是要对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统计经济信息失真,国家政府难以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及时的了解,其作出的决策往往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相符,也就难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错误的信息导致决策的失误,而决策的失误将会在很大的范围内形成负面的影响,使决策覆盖区域内的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国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控职能无法发挥,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会由于决策的失误造成更多的问题,对于经济的增长极为不利。
3.2统计经济信息失真将形成不良风气
统计经济信息作为政府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官员的工作作风有着很大的影响。统计经济信息失真,将会使一些善于在信息中做手脚的人得到重视,受到重用,导致他们由于谎报了信息而得到升迁,其他地区政府干部难免会觉得不公平,或是因为这种不公平现象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或是纷纷效仿这种做法,以便使自己也能够得到升迁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在政府干部之中形成这种说大话、空话、谎报经济信息的不良之风,造成我国政府严重的腐败,进而导致政府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3统计经济信息失真将损害政府形象造成社会秩序紊乱政府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要为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而做出贡献,而统计经济信息的失真,就会使原本为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政府变成损害人民利益,为自己谋取利益的部门。虽然在上级政府看来,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政府干部为当地人民做出了贡献,然而,人民却未能从中得到益处。当人民看到政府的这一黑暗面,就会渐渐地对政府失去信任,政府的形象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如果这种情况未能及时改善,就会导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得人民群众与政府干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有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由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
4根治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策略
4.1建立健全信息统计管理体制
经济信息统计管理体制是关系到统计经济信息是否真实的重要内容。要想保住统计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完善管理体制。经济信息统计部门的管理应当由上一级政府来直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该部门脱离当地政府的控制,减少或消除当地政府对经济信息统计的干扰,才能够减少经济信息传递所花费的时间、所经过的人手,减少恶意篡改或工作失误出现的可能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采取这样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让经济信息统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与权力,通过对真实信息的调查、收集、统计与汇报,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才能够让统计经济信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防止信息造假,避免信息延时而失效。
4.2建立信息失真防范机制,防止数据造假
要防止统计经济信息的失真,首先,就要在信息的调查方面做好工作,保证信息调查渠道的可靠性,从而获得正确的信息数据,从源头上消除信息作假;其次,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一般情况下信息中的问题,通过认真审核、仔细核对,很轻易就能够发现,而信息统计人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对存在错误的信息视而不见;再次,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验证,依据有效的办法来验证经济信息中的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及发展规律,及时发现统计信息中的问题;最后,要对统计经济信息实施严格的监督,使那些虚假数据、不真实的信息失去存在的机会,为经济信息统计营造一个真实、可靠的环境。
4.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从法制角度消除信息失真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约束,经济信息的统计自然也要以法律作为依据。我国现有法律中,已经对统计经济信息做出了相关规定,然而,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了一些不法官员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钻了法律的空子。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从法律的角度入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经济信息作假的惩罚力度,从法律的层面上杜绝经济信息的作假,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4.4优化绩效考评方式
由于我国对于政府官员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干部考核主要以经济发展数据作为依据,这也就导致了干部为了争取更多升迁机会而不断妨碍统计经济信息的真实性。而通过优化政府干部绩效考评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对干部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政府干部所管辖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对政府干部的作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则能够通过实地的考察,验证政府干部是否在统计经济信息中作假,从而杜绝政府干部干扰统计经济信息的不良风气。
4.5加强信息统计队伍的建设,增强工作能力
统计经济信息失真的,除了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信息统计人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经济信息统计队伍的建设。经济信息统计部门的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有效地办法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真实的统计。部门内的岗位安排应当符合工作需求,去除不必要的岗位。另外,要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工作能力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使其热爱自己的岗位,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月.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4).
[2]胡梅.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7).
【关键词】网络环境 经济信息 传播 优势
新媒体下的经济信息传播包括网络中的财经新闻和商业广告、证券的网上交易、网上银行、网上货物的买卖,以及商业银行定期发送到客户手机里的理财产品广告、理财信息和信用卡信息,还有一些电子期刊和手机报中的财经信息等等。
新媒体打破了印刷与广电模式的限制:(1)使多对多的交流成为可能;(2)使内容的同步接收、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3)使传播行为脱离于国界、疆域之间的关系;(4)提供实时性的全球接触;(5)将现代或后现代的主体置入网络性的工具中[1]。由于IT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普遍应用,为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提供了一个快捷和成本相对低廉的平台,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依靠互联网而存在。
一、网络广告针对性较强、分众化程度较高
媒介是广告的载体,随着媒介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市场也在悄然起着变化。在广告的投放过程中,若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那么就可以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更广阔的覆盖率。
网络媒体中广告信息的针对性要比传统媒体的针对性强。网络广告一改受众被动的接受模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让他们主动地选择广告信息,这样就提高了网络广告的针对性和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在新媒体广告中,受众不会像在传统媒体中那样无目的地、毫无准备地、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他们在打开电脑想要了解相关广告信息的同时,也在有目的地搜罗着与其购买目的相关的信息。不谈专门的广告网页,就拿最普通的某一网站页面中的广告信息来说,当你点开这一页面时,网页中的广告只会占据很小的一个空间,并且有的网页还可以将广告窗口关闭,你扫一眼,当发现是你所感兴趣的信息时才会点入页面进行进一步地查看,若不感兴趣,则随时可以关闭,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受众主动选择广告信息的优点是传统媒体现在无法比拟的。
在我们的传统媒体中通常可以看到一种产品的广告,不管我国的地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在全国各地各家电视台纷纷播放,这样做是某种程度上资源的浪费,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而网络媒体中的广告则较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一些针对性较强、分众化程度较明显的网站上,就会出现同样针对性强的广告。比如:在年轻人都爱去的人人网或某个时尚论坛网站,广告信息会偏向于新颖奇特,比较时尚或当下较流行的内容。鉴于网络投放广告的高效率,麦当劳和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在近几年缩减了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量,转而增加了在多媒体市场的广告投放比率;再比如,中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公司也准备将自己的电视广告业务与Google网络搜索业务结合起来[2]。
二、权威网站中经济信息比其他信息可信度高
网络中的经济信息包括权威网站中的财经信息、财政政策和网络商务交易方面的信息。而网络中经济信息较之文艺或娱乐信息来说,可信度要强许多,这是因为经济信息的过程中没有类似于文化信息的刻意炒作,水分较少。而且网络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也都秉承着诚信和互惠的原则正逐步走向正规化,网络买卖的可信度也随着这几年网上的“淘宝热”而逐年递增。
由于网络具有高度渗透力和接触重要的消费市场的潜力,因此网络也面临更多管制和管理的风险。它越来越像商业媒介(销售货物和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必须达到财务上的安全性[3]。可见网络经济信息的安全性对于网络商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商务平台无疑已经成为其日常商业运作中的普通一环,那么在这样一个没有现金流却有着成千上万实际资本进出和交易的平台上,经济信息的可信度就尤为关键了,无论卖家或是买家都会无比重视这一环节。拿淘宝网举例,截止到今年初月收入万元以上的店铺就有5090家,2008年我国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第一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其中淘宝网2008年的交易额为999.6亿元,占网购市场的80%。真正想经营网络店铺的商家是十分重视诚信的,这其实跟传统商业中以诚信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唯有以顾客为上帝、诚信经营才能在商海中得以生存发展。网络店铺的商家一般会长时间在线,以便顾客随时“光临”,一旦你有意询问老板的货物,不管最后买卖成不成,老板的“口气”永远是客客气气的,让你感觉到荧屏背后是一张笑脸;而同时老板也会在网页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他的货品,从款式性能再到颜色搭配等等,甚至照片的颜色与实物颜色有差别时卖家都会以文字形式表明出来,以防买家收货后说老板不够诚信;买方在看中货物准备购买的同时,会较详细准确地填写其收货的地址及联系方式,这些信息一般都是真实的。在利用网上银行交易时,买家会更加谨慎,这涉及到其资金的流向问题。总之,网络交易的买卖双方都会较严肃地看待网络经营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文化现象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商业经营现象。
但是,不容否定的是现在网络经济信息中也存在着一些欺诈的虚假信息,也就是说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营方面的漏洞,因此要加强网络经济中的风险防范,完善涉及网络经济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确认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地位,规范电子商务活动并防范和打击计算机和网络犯罪,肃清一些网络“毒瘤”。
三、网络经济信息传播具有直接性、可再生性和全球性
网络作用于经济,对经济施加重大影响的途径是提供便利和廉价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手段,降低经济信息的成本。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4]。网络经济的直接交互性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商业活动成为可能,消费者可以利用网络几乎零成本地获得各种信息,对商品的品种和价格进行充分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消费者剩余。从广义上说,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机环境”上,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高效应用。它渗透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节约了资源,加快了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如果说物物交换是最原始的直接经济,那么,当今的新经济则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更高层次的直接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经济形态的一次回归。直接经济理论主张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减少传统的中间商层次,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益[6]。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机器大工业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各种商品的能力,那么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则表现为利用信息资源增加无污染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7]。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一般实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实物,而信息、知识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没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了出售者和购买者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局面[8]。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零消耗和可复制的特点,使得依托网络平台的传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得以发展和普及,这是不同于传统媒体中单向的传播模式的。网络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资源――信息资源――是可再生的,同一个信息,你消费了之后仍然存在,别人照样可以消费。一条信息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同时共享。正是由于因特网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限,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9]。同时,在网络中信息的接受者也将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才会使信息传播者的范围呈几何级增长,信息的到达率越来越高。
网络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在因特网中,经济活动与空间距离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任何一家企业一上网便可以面对全球用户,产品通过因特网可以轻而易举地“走向世界”[10]。网络经济是对市场发展变化高度敏感的速度经济,这也就意味着要超越时空的局限,使各个金融中心的即时经济信息的与接收零时差。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网络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顺利实施,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1]。然而,网络经济在打破空间限制的同时,也引来了全球化的竞争,整个世界在成为你的客户和朋友的同时,也变成了你的竞争对手,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网络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增强了,全球化只有在网络时代才真正成为现实[12]。
参考文献
[1][3]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00页,第115页
[2]程浩,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9
[4][5]路桥,网络经济的核心价值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6][8][11]魏兆连,国外网络经济发展及经验借鉴研究,吉林大学,2009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指的是信息部门或产业的经济,为整个经济的一部分;另一种含义指的是信息社会或时代的经济,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后一种含义是广义的信息经济,它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信息产业一般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转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对于实现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现代信息产业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新的产业革命。经过几十年世界科技的创新和积累,信息技术己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阶段,迅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组织、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地位和实力。
今后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顺利地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都必须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
首先,信息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当前,信息产业己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1995年总产值高达8000多亿美元,200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0-40%据预测,我国到2000年仅电子产品市场总需求就将超过1万亿元,2010年还将增长6倍之多。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信息技术是提高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关键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是高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同时又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而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和电化教学又为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水平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例如:卫星技术和遥控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农情、灾情气象统计预报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甩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是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现有技术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潜力,形成新的生产力。再如数控技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工业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它们的应用使生产流程更加精确,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更加提高,管理更加科学,新产品设计能力更强,开发周期更短。信息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市场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充分性,加强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各部门的有机联系,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增强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2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八五”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八五”以来,包括计算机及零部件、半导体、电信器材制造和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1995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2458亿元,“八五”年均增长28.6%,1996年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计算机生产发展更快,产值“八五”年均增长47.8%,1996年比上年增长74.3%。软件销售额1995年比上年增长3&8%,1996年增长45%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年均增长15%的速度信息技术产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投资类电子产品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3.6上升到1995年的268%,1996年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产品各占1/3,产品结构趋向合理,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信息技术装备水平。
生产阶段,6英寸0'8微米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也日益增强目前,我国1.2微米集成电路己进入工业8英寸、0.5微米专项工程也己启动计算机制造进入巨型机生产国行列,大型计算机和超级小型机的研究开发己达到国际水平。从1983年银河I型亿次机研制成功开始,1993年、1995年又分另IJ研制成功银河II型和曙光1000型并行处理机系统软件及中文平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优势。自主开发的一系列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也己实现规模生产。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相应提高。“八五”期间电子产品出口年增长33.5%,出口值占全部出口总值的10%:1996年出口值比上年增长30%,占全部出口的14.2%。
信息服务业起步晚发展快1992年以未,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迅速涌现,以国家“金桥”、“金卡”、“金关”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信息网络工程开始实施。1995年末,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己达15000家左右,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政府信息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各有2000家左右,从业人员分别约15万和10万人,并面向市场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系统维护和设备修理等信息服务业务全面发展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七五”时期年均增长27%左右,“八五”时期年均增长47.6%,1996年增长25%左右,是我国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重要新兴行业从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看,1995年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占45%,信息加工处理占10%,数据库服务占5%,信息系统维护和设备管理等约占40%。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还很薄弱。集成电路制造和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集成电路特别是核心集成电路的自行生产能力低,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1996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仅为4.36亿块,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多数属于低档产品,一些关键产品如计算机核心电路和高档彩色电视机电路都还不能自行设计和生产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同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差距还很大,电子产业产值仅占世界总产值的3%。
二是信息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信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产业和通信业,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设备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与计算机制造业营业收入之比,美国为1.75:1,日本为1.04:1,韩国为0.18:1,我国仅为0.09:1在難施建设、轻资源开发的倾向也比较突出目前用于数据库开发的投入很少,特别是与国外信息服务普遍进入商业化批量化相比,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开发、自我服务的传统发展阶段,70%左右的信息资源在单位或系统内部运转,只有30%左右进入市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质量比较低。数据库平均容量小,二次信息所占比重较大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不少信息简单重复,开发软件产品的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少。
三是传统产业信息化步伐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一体化水平较低。1995年,我国机床保有量中数控化率只有观,而日本己达20.8%,意大利为15.2%,美国在80年代己超过10%。据专家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的普及率为60-70%,中小型企业中仅为15-20%,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建立尚处于试点阶段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程度不高,在市场开拓和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作用较小。对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企业主动要求信息服务的意识也相对不足,据调查,仅有10%的企业从信息市场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是信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的综合效益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高效、统一的有机结合。目前,政企职能不分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缺乏协调,很不适应信息产业分工合作发展和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导致大量的分散重复建设,制约了信息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发
3.我国21世纪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全球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及其加速发展趋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意识,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掌握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网络等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一些重要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取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会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信息服务业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业建设,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创造符合技术先进、标准齐全安全保障、法规完善等基本要求的信息服务环境加快发展和规范科技、工程、管理统计、会计、审计和法律等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的社会共享制定并实施有关软件、数据、网络、系统及其服务的国家技术标准,加快信息服务技术标准化进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电子书刊、音像、多媒体出版物等文化市场的管理。
四月初,信息产业部有关领导介绍了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要继续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4字指导方针,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思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网络,抓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的龙头,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经营决策;因素;决策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对于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经营目标的准确性、决策者水平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企业要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满足一些要求。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科学地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水平。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在于决策者,看决策者是否有着丰富的决策经验,在面对经营决策时是否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决策时,是否具有灵敏的感觉,考虑问题是否全面,能否进行客观地分析,有没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够灵活地、及时地做出决策。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最终做出的经营决策在生产上才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才更加具有先进性,在经济上才更加合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要管理现代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掌握一些现代化管理工具。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风险观念、用户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最后,企业经营者还应该学会用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定性分析。
2.经营目标准确度。经营目标就是指将生产任务具体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得看它有没有确定可行的生产任务目标,如果其确定的生产任务目标符合客观的实际,那么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正确的。因此,经营目标准确度问题是做经营决策的中心问题。
3.经济信息掌握程度。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才能够对事情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之时,他必须搜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从而制定准确的经营目标。因此,科学的经营决策依赖于准确、使用、及时、充分的经济信息。
4.其他因素。除了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之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业务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和组织的效率、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二、企业经营决策要求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从企业来讲,要做出令人满意的经营决策,就必须具备四点要求:
1.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之前,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企业的内外条件,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其次,必须确定决策的标准,在找准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应该确定好决策的标准;再次,对每一个标准,进行权衡,按照重要程度将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拟定多个可行的方案,再进行设想、分析和初选;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权重每一个方案,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是实施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方案的实施,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当发现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时,应该及时纠正和调整。科学的决策方法是指计量决策法和主观决定法,后者是主要的决策方法,它是指决策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做出决策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用在重复性比较强的程序性决策。所以当经营决策的难度比较大时,那么就要使用到计量决策法。企业具体该用哪种方法,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
2.遵循科学原则。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是整体发展原则,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有实际的可能性。第三是信息的准确、完整原则,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跟掌握的经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一定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四是对比选优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集思广益,从多种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第五是减少副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在之前正确地估计决策方案的副作用,从而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第六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听取各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3.提高决策者素质。决策者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预见性,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其次,决策者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看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最后,决策者应该敢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开创新局面。
4.全面了解企业环境。企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所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国内外政治条件、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等。企业主要要掌握国外的市场行情和国内的政策,比如说通货膨胀、市场利率、证券市场指数、购买力、潜在需求、购买动机、风俗习惯和可支配收入变动等。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包括人、财、物。它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财务。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总结
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决策者的水平、经济信息掌握程度和经营目标准确性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提高决策者素质,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程序等等,才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升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整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建设的全面提升。并且,由于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实现了全面性的提升,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将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且也加快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整体发展得十分不平衡,因此相较于城市而言,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经济落后的现象,并且其教育程度普遍低于中等城市,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就不能够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应用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同时,由于其自身信息化管理知识认知的不足,所以也会使得其管理模式更加倾向于内部管理,这就不能够使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
其次,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并且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来实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毕竟从事农业经济建设的人员中,一大部分还是农村的农民,然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更没有专业知识来支持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建设的发展。
再次,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进行任何事业的开展时都需要经济的投入,毕竟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当前政府的经费不足,这也使得财政支持无法使得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进行全面落实。
最后,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农业信息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国家系统信息化库的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在进行农业化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方式
(一)加快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在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设施的有效投入。毕竟,在我国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实际收入的偏差使得各个地区的实际综合实力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性,因此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为了确保我国的总体发展,则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投入,这样才能够确保各地区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设备的应用来进行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培育各项专业人才,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需求,则需要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能够通过人才的能力发挥来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具全面性。并且,在进行专业人才应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与非专业人才相比具有着绝对性的优势,所以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就能够保证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推进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加大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
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有效投入来使得其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对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财政部门则必须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资金缺乏问题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够在其投入的过程中,通过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来实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样也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促进我国财政的实质性收入获得提升。
(四)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速度
科技的投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因为,在当前阶段,我国仍处于初期探索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势必就会导致后续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制约性。对此,只有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才能够实现整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并真正做到推进我国农业经濟建设的信息技术可以获得提升,以此才能够确保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可以真正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当中。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现状 对策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了增强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1)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
(2)区域特色逐步形成。
(3)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从业人数比重偏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滞后。
(2) 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区域布局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区域特色突出不够,大型农业产业带建设不够,各种专业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信息组织与网络建设不健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乏力,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
(3) 农村城镇化水平偏低,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4) 农业东、中、西部区域差别扩大;绿色农业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基础设施不强。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以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为纽带,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标准化为基准,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1. 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2.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3. 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4. 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1. 采取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原则。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科技先进,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须利用有利条件,致力于发展“两高一优”集约农业,强化与中西部地区经济联系。中部地区是我国中等发达地区,拥有重要资源型城镇和工矿企业点,农业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须加快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粮油烟等重点品种农业,发展商品畜牧业和生态林业,承东启西。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棉花、瓜果享有盛誉,草原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地区背靠中亚,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景广阔。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早作农业、生态农业,抓紧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
2. 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农村服务业进行改造。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若干个“龙头”或集团公司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建立一个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三是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设施,重在四个方面:一要改善仓储条件;二是要增加必要的加工设施;三要强化运营功能设施;四是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市场。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要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
3. 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发展小城镇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一定规模人口和集聚为基础的,要改变农村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局面,就必须着力发展小城镇。因此,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着光明的前景。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小城镇体系升级;围绕发展,强化功能,着力优化小城镇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强化城镇管理,发挥城镇建设功效。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在组织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城镇规模与市场容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与地方特色、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帮助农民逐步实现产品生产工厂化、聚落条件城镇化、生存环境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4.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强化农业开放意识。一方面,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精加工等重点,搞好项目论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和国内外农业经济、技术的协作。另一方面,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创名优品牌,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武巧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六大原则.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05).
[2]刘泽民.关于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山西农业.2000(03).
[3]赵继文,赵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分析与思考.河南农业.2004(10).
1. 为什么要研究管理会计理论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会计工作的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当人类进行共同生产的时候,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它作为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就开始出现了。说它年轻,因为人们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纵观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有关会计理论研究的论文和专着几乎全部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有人认为会计理论就是以认真研究和贯彻公认会计原则(GAAP)。为基本内容的。直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看到有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专着,在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很少涉及。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把管理会计理解为是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譬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财务和经营的)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从上述定义来看,似乎管理会计就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专门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有技术方法,而没有理论研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距今有数十年的历史。它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扩大了传统会计原有的事后反映与定期监督的职能,使现代会计科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就拿我国情况来说,尽管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是在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许多大中型企业自从“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专门方法以后,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就尝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甜头”。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实践的后面,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管理会计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把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2.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根据逻辑推理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会计理论”?关于什么是会计理论,西方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用来评价、开拓和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原则。”根据这种说法必然认为对会计原则的研究就是对会计理论的研究。
(2)“会计理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用其它办法的理由。这些理由就构成了会计理论。根据这种说法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认为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似乎还应加上会计对象、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总之,会计理论是人们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旦形成,必然又会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西方的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实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r’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根据一个国家对会计原则研究的深度就可以对该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会计理论的内涵只包括会计原则。另外,还必须指出,以上所述的会计理论实质上都是指的财务会计的理论;那么,作为现代会计的另一领域的管理会计,它的基本理论又将如何表述呢?艾哈默德·贝尔考依(AhamadBelkaoui)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1980年版)专着中,曾对管理会计理论作如下的描述:“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这个定义强调丁“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突出了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易使人误解管理会计本身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致、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对其理论的目的只提“用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似乎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
本文拟先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概念框架)中的前三者加以论述,后三者则拟另写论文进行探讨。
3. 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西方所有的管理会计专着或教科书中,似乎从来未涉及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或学科,都应有它特定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管理会计当然也不能例外,因为它不仅是区别管理会计工作和非管理会计工作的界限;也是划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非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前提。管理会计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看法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现金流动”。有的说是“价值差量”... ...等等。笔者均不敢苟同。我认为要探讨管理会计的对象,首先应解决现代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又是什么?因为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这个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是现代会计这个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分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的对象就总体上来说应该基本上一致,但由于分工不同,在某些方面可各有所侧重。我国会计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对象的讨论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流行的说法则是60年代提出的“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由于这种描述概括力很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价值运动”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资金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则表现为“资本运动”),因而一直沿用至今。但应该注意的是:6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历了30个春秋。在这段时期内,客观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很明显,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创立,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的高技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管理已经把总体管理的对象(即客观的经济活动)分成物流(指物质生产的实现过程)与信息流(指对物质生产各种情况的反映)两大系统。这种管理观念的突破,势将对会计的传统理论(包括会计的对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执行的“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的观点可进一步加以探讨。何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尽管货币计量是现代会计综合计量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手段。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计量手段兴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综合计量手段,例如质量综合计量、标准实物计量、经管责任综合计量、潜在因素综合计量... ...等等。它们大大丰富并扩展了会计反映的科学内涵,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反映再生产过程的能力。这里还应指出,从理论上讲现代会计可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综合计量手段对多样性的客观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是否能把客观经济活动都反映出来,还要取决于:(1)管理当局的需要;(2)人们已掌握的计量手段。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的对象似可改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较为妥切。另外,由于会计的本质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或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证明首先进入会计反映视野的是客观经济活动的状态和特征的综合表现,即综合的经济信息,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经济信息一经产生和出现,就成为会计人员追踪的对象。可以认为会计工作开始反映的对象是综合信息源(即综合经济信息的原始状态);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就是综合经济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存储、输出,从而形成综合的信道。会计的控制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影响者,即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会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通过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而实现对再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实质上就是借助于各种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对经济活动及其效益来实施控制,是一种信息控制。但必须指出,会计控制实际上不能一次完成。它首先是及时提供各种对管理者有用的、准确的、全面的、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影响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促使他们接受会计信息的意见;然后通过信息反馈,参与各级管理层次的管理活动,并对其经济活动和效益实施综合控制。综上所述,可见现代会计的对象若描述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似乎与其所属的大系统“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分为物流与信息流”更为合拍。依同理,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也应该是一致的,即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但两者由于分工的不同,在时、空两方面各有所侧重。财务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4. 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目标问题
管理会计的职能.西方会计学家从来就没有谈论过管理会计的职能问题,一般、只涉及到管理会计的目标。笔者认为“职能”与“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会计的目标(中国的语言习惯喜欢用会计的任务来代替它)则是人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与可能,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属于人的主观意志,它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无论怎样,会计目标总不会超越会计本身的职能。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界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这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所作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 地方经济
高校作为科技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积聚中心,在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获取方面有着其他单位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高校掌握的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1]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先进、人力资源雄厚等优势,来为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服务。
1.衡水地区现状
河北省衡水市是一个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不浓厚,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力量相对薄弱,且资源缺乏,图书馆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衡水学院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
2.1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通常拥有极具专业及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所以,它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枢纽,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衡水学院于2005年升格为本科,在升格过程中,为了达到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其无论是办学硬件,还是办学软件,都有了极大改善。升本以来,衡水学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跃居整个衡水地区第一位,实际上已成为整个衡水地区的信息中心。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能够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就能够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雄厚的物质基础。[2]
2.2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资源
我馆自学院升本以来,增添了若干先进设备,建立了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自动化与网络化系统,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我馆的一些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馆员是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信息服务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一些人员还直接参与到高校各个学科的科研课题组中,与衡水相关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承担相关专业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活动,他们是高校图书馆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才保证。[3]因此,我馆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3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复合型人才资源,依靠这支队伍,就能非常便捷、准确地搜索到所需的信息。我馆自学院升本以来引入了一批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多种学科的专业人才,人员配备比较齐全,群体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可以作为区域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政府的智囊团和企业的参谋,这些优势相比本区域公共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优势较为明显。
3.利用高校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措施
衡水学院图书馆是衡水市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完全具备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构建地方经济信息中心,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先进、人力资源雄厚等优势,来为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服务。
3.1提供海量信息资源及安全有效的平台
学院应充分认识衡水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地域特点,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根据各自的专长共建分布合理、保障有效、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既然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信息中心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安全高效稳定的平台上。安全是指既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也要对使用者进行必要性的保护。对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就要求该服务平台便捷易用,尽可能简化用户操作过程,同时还需要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开放式服务,因此平台的稳定及可持续性拓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3.2与地方经济体联合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事业单位联合,利用各单位的经费支持,再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才资源、信息服务优势,为地方经济体提供文献信息收集、技术开发、参考咨询、图书借阅服务,既弥补了图书馆建设中资金不足,又节省了其他单位单独办馆的经费。[4]在合作建设中,图书馆可以承担起信息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
3.3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地方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专题中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库。[5]地方经济信息中心应该在保证具有海量的经济信息基础上,突出其地方特点,尤其是产业和资源配置的状况,以及当地人文、地理方面的准确资料,才能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实事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某个专题建立专业数据库。例如根据衡水市经济的特点,可以逐步建设与衡水工业、贸易相关的数据库等。
3.4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工作探索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涉及的人力资源建设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网络建设和维护人员。但仅有网络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人员直接与服务对象接触并提供查新、项目跟踪等专业性较强的咨询服务因此,要注重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训练,来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这既是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保证高校图书馆做好信息服务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地方经济信息中心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秦飞飞.利用高校信息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5).
[2]李旭红.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构建地方经济信息中心[J].成人教育,2008,(12),(总263).
[3]钟晓玫.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探讨[J].兰台世界,2009,(12).
[4]黄晓梅.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