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

时间:2023-05-30 10:0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消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消费

第1篇

从人类的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都在消费,都有他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即消费模式。人类文明的演替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也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模式的更替,它们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原始生态消费模式

人类社会大约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我们可以推断:人是茹毛饮血的消费,在天然的食物链中与动物竞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使人类的“巢”由树上下迁到地面;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使人由吃生肉过渡到吃熟肉;伏羲氏-发明了饲养牲畜;神农氏——发明了可以种植的植物,于是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种养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人类的消费状况,是很生态化、也是很原始的,与其他成员平等地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因而对环境的破坏很小。

  (二)线性消费模式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简陋的生产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以求得自身的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发展了自身生存和享受的消费。现代社会,人类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物质堆积的世界,虽然不发达国家的消费尚处于“生存型”或“温饱型”,而发达国家的消费则是极其奢侈的。贫困和奢侈从两个不同的极端毁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地沙化、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种濒危与灭绝等。这一时期人们的消费均属于一种线性的消费模式,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当作废物被抛弃。线性消费是一种资源耗竭型消费和环境污染型消费。

  (三)循环消费模式

线性消费是以正反馈为特征的消费,而循环消费则是一种负反馈消费,其特点是对人类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部分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循环消费是对线性消费的重大修正,是一种进步的消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物品是不能循环利用的,如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其物理化学过程是不可逆的;二是有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但技术难度大,经济成本高;三是重在消费过程的“输出”(废物)上作文章,不在输入(资源)上作文章,仍然是“半拉子”革命;四是偏重工程技术,忽视消费观念更新和社会机制的改善。

  (四)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正式被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并不是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衷,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一是把人类的消费活动置于一个时间坐标中,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并要求是可持续的,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展的需求;二是突破了仅局限于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消费的藩篱,将人类消费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空间中来考察,要求三者的协调发展;三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内容,以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和不污染环境为条件;四是这种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技术、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创新。

  (五)绿色消费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刻。可持续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则要提倡可持续消费,。在提倡可持续消费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绿色消费问题。绿色消费理论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对绿色消费的理性认识

要发挥绿色消费的作用,就必须对绿色消费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绿色消费理论是对消费问题的深化

西方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微观经济学在探讨消费者行为问题时,还专门研究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这个结论表明,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消费者行为是非常理性,具有明确的个人价值取向。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行为往往是感情重于理智,心理因素在消费者行为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感兴趣,对某个品牌偏爱,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对其性能、质量和服务上的长处加以区别,更多的是受广告和相关人员的诱导或潮流的带动。绿色消费情绪化消费更强调理性,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还要考虑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消费行为相比,则从个人的价值取向转为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并重。绿色消费的提出深化了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二)绿色消费具有相对性

绿色消费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消费,又不破坏环境、不导致污染、不危及下一代人的利益。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绿色消费只能有条件实现,具有相对性。换言之,绿色消费不能用绝对标准来衡量,它会受到消费行为所处的具体时空条件的影响。第一,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无法预见。这种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并不少见,往往出现当时合理的消费而日后又被证明是不合理的。第二,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于自然界,强调人是万能的,是大自然的主宰,强调人定胜天。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无视规律,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如果放弃工业化,回到原始生态环境状态,那只会给人类带来贫困和愚昧,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既要发展生产,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又要考虑自己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第三,绿色消费受制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绿色消费过程中涉及到环保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环保的标准,所以衡量绿色消费的标准也是相对的。把握绿色消费应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绿色消费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协调

实现绿色消费,必须做到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协调一致。个人的消费行为以情绪化为主,由于受个人知识水平、认识程度和社会角色的局限,很难做到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从谋求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会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情绪化行为,争取市场份额,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只有使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相互协调,实现各自的利益,才能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

  三、努力发展绿色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但要使绿色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应该说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

  (一)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

绿色消费应该说与公众息息相关,促使绿色消费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的。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因此,国家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传递绿色消费信息,使消费者从根本上认识绿色消费的益处,向广大消费者普及绿色消费知识,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形成绿色消费观,使消费者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绿色消费方式。

  (二)企业是绿色消费的载体

绿色产品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提倡消费者食用绿色食品,而每个经营者要充分注意到这种消费的新动向,并通过合法途径赚取利润。特别是在我国买方市场的转变和整体经济水平提高,社会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抓住绿色消费这个机遇,创造需求,为自己寻找立足的市场,同时也应该逐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使绿色消费产品的价格逐渐降下来,让广大消费者乐于购买。

  (三)政府是绿色消费的规范者和引导者

绿色消费的实现需要一部分当前消费以获取可持续消费,需要一部分激情消费以换取理性消费,无论消费者个人或者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到。这需要理性、需要道德觉悟,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绿色消费更需要政府,在绿色消费的实现中政府大有作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形成绿色产业,满足社会的需要,使结构调整获得发展的推动力。政府可以建立法律规定,健全对产品的检验检查,保证真正的绿色产品大行其道、大获其利,使假冒伪劣产品寸步难行。政府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倡导,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以确保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序进行,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和清.发展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2)。

[2]朱建华.略论绿色消费[J].岭南学刊,2001,(4)。

第2篇

其实早在新千年以前,绿色消费就被认为是必然的趋势,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概念也风行一时。可是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30%以上的消费者声称很在意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少能达到3%,有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30:3综合症,这一综合症使得目前绿色消费市场有曲高和寡之憾,企业家很难下定决心、不能全力以赴。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谁是绿色消费者?二是我能否承担绿色成本?

一、谁是绿色消费者?

97年,我在法国进修,每次去超市购买东西,我们的法文翻译总是选择一种深颜色的购物袋,我很奇怪,他告诉我这种购物袋是用再生纸生产的,价格虽然贵一点,但是对环境保护有利,大部份法国人都选择这种再生纸购物袋。而据北京大学贝迩课程绿色包装小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天使用餐盒3000余万个,其中20%为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发泡餐具,60%为不合格餐具,合格环保餐具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他们是最直接的绿色消费者。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绿色餐具年产量大约是40亿个,由于出口供不应求,而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致使其中80%的产品出口。

一些国际大公司也在推行绿色采购,2005年日本对2524家大型企业的采访显示,57%的公司已实施了绿色采购,25%的公司正在考虑实施,只有18%的公司还没有计划。国内的高收入和高知识阶层也是绿色产品的消费者,特别是在家居用品和装饰材料上。

但是更多的绿色产品并不容易在普通消费者那里找到市场,比如环保汽车,就是叫好不叫座。对于这些产品,最大的卖主可能是政府采购。据统计,一国政府采购的金额要占到GDP的5%--18%,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比如欧盟的公共采购占其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其中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的平均份额为19%,瑞典达50%、丹麦40%、德国30%、奥地利28%、英国23%,均超过欧盟的平均值。2006年10月中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绿色采购清单,2007年3月14日,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共有18家企业的400多个型号的轻型汽车进入了绿色采购清单。要知道,公务车市场占据汽车市场份额高达10%-15%。2004年全国政府公务用车采购金额为500亿元,占到政府采购总金额的1/4;2005年增加到600亿元;2006年政府用于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更高达700亿元。

二、能否承受绿色成本之重?

据日本关西电力株式会社的数据,按照目前1000瓦/时的发电成本比较,核能发电为5.3日元,煤炭火力发电为5.7日元,风力发电为10日元,太阳能发电为45日元。我们认为最环保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成本分别是煤炭火力发电的8倍和2倍,所以,太阳能发电在我国很难投入实际运用,风力发电只是由于国家政策推动才发展较快。

很多企业都面临相同的困境,绿色产品的成本太高,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我觉得只有两条克服的路径:

一是通过品牌溢价消化。比如来自丹麦的FLEXA“芙莱莎”儿童家具现在很受市场追捧,芙莱莎最为关注的是健康和环保,产品全部采用北欧天然实木,面漆不含甲醛及其它的有害物质,符合欧洲儿童玩具的检测标准EN71,获得德国的GS认证。据说,即使婴儿咬啃,也不会对身体有任何伤害。产品号称儿童家具的“贵族”,虽然贵得吓人,购买的家长还是很多。这也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成功之路。

二是通过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当年华裔建筑工程大师林同炎在美国首次应用混凝土预应力理论设计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物时,因为用料省、工时短、成本低受到普遍质疑,甚至有人将他告上法庭,说他偷工减料。耐克公司为了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整个鞋底完整的气囊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产品性能也有了新的突破。惠普公司大幅度减少了产品包装,使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成本都相应下降。

三、绿色不是权宜之计

沃尔玛制定了详细的绿色采购计划,目标总的有三个:一是全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二是实现零浪费,三是销售资源和环境友好的产品。为执行这一绿色采购计划,沃尔玛设置了全球采购道德标准部,将采取终止订单的方式,向供应商表明执行企业道德标准的重要性。现在,沃尔玛的这一“绿色过滤器”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2005年,全球范围内有141家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永久性失去了为沃尔玛供应产品的资格。在中国,沃尔玛对在华工厂的验厂频率已从每年1次提升至每年4次。2006年8月,浙江省义乌市70家企业执行了沃尔玛的验厂程序,通过的仅为两家,绝大部分被沃尔玛亮了黄灯。

营销人员大部份都听过一个营销故事,说是有一个高山上的果园突然遭到了风暴的袭击,苹果上都有了难看的痕迹,果园主情急智生,打出了“真正的高山苹果”的标语,那些痕迹反而成了产品“原产地”的标记,苹果被一抢而空。绿色不是权宜之计,应该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的文化。不知道这个果园后来是创出了品牌,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第3篇

实施的步骤及计划

1、废物再用:

环保现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小节中,如果加点点的心思,就能做到:“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优越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这其实也是一个浪费资源的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小麻绳、塑料瓶、纸筒、包装纸、瓦楞纸等,学习做成小笔插、相框、分类盒、花瓶等有用的小物品,这样既不浪费,又让孩子提高了动手能力。

2、垃圾分类:

垃圾的处理一般是使用填埋的方法,这样既造成土地污染,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课题。垃圾分类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并做到呢?最简单而又实际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果自己住的地方已经有垃圾分类收集筒的话,就严格将垃圾分开投放。将可回收再用的废纸、易拉罐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其它才送到垃圾筒。

3、绿化环境:

植树的意义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理解,而且也是一个最直接、最实际的环保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开展“绿色小阳台”、“绿色小房间”等活动,并在植树节进行亲子的集体植树活动和联合社区进行的植树活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净化与美化。

4、善用能源:

人们总有一个错误思想,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用之不完的,但正因为人类的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地救上的资源已到了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的局面。因而,从小教育孩子善用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是煤气、电等,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如何使用才能节约的方法。如:多用电风扇,少开空调;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多用传热快的餐具,减少煮食时间、少用一次性的用品等,确保能源被合理地运用。

第4篇

含义: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

特征:

1、自觉性:因为绿色消费需要消费者个人购买绿色的消费品,对于非绿色主动拒绝。

2、超前性:消费者需要提前作出决定购买绿色消费品,并且这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

3、全程性:绿色消费应该贯串于消费的始终,从买到使用到用后处理,都需要注意绿色环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葡萄成品牌 品质是关键

新民村先前以种植水稻和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村民收入低,致富无门。2002年,大圩镇党委、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决定。经过考察论证,将种植葡萄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决定在新民村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葡萄标准化建设。

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村里成立了“新民葡萄协会”,葡萄协会在成立之初就与市、区科技局、科协、农委等部门紧密配合,从提高农户种植技术人手,做好各项技术服务工作,长期聘请市区林业果树专家和高级农技师现场提供服务。引导群众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化方式进行生产,推广优化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全面推广使用“葡萄套袋”、避雨栽培等生产技术,确保生产出来的葡萄真正优质、安全、营养丰富。2003年,“大圩葡萄”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合肥市农产品的优质品牌。葡萄生产基地也顺利通过国家无公害保护总站的认证,给予无公害标志的使用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民村葡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每亩毛收入也从原先的四五千元增长到一万五千元左右。但仅有“量”是不够的,如何打造品牌、保证品质,成为了新民村“一村一品”发展的首要问题。

2008年,“大圩葡萄协会”得到扩充发展,注册成立“大圩新民葡萄合作社”,目前已拥有社员326名,带动农户500多户。同时认真进行栽培品种的规划、引进和筛选,想方设法开辟优良品种的引进渠道,使栽培品种由原先单一的巨峰发展到拥有黑丰、黄提、天秀、红地球、黄金指、紫珍香、矢富萝莎、维多尼亚等国内外品种二十余个,2015年引进新品种3个:阳光玫瑰、户太八号、勇优,具有产量高,售价高、口味好等特点,先期投入20亩,分散到社员葡萄园中。

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民村的“一村一品”建设形成规模,带动了加工业、养殖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繁荣,走上了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道路。2003年7月,大圩镇举办了首届“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一时间大圩游人如织,几十家各具特色的“农家饭店”相继开张,生意火爆;大圩葡萄价格倍增,由原来的每千克2元多上升到8~12元,种植户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新民村“一村一品”项目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局面。

瞄准绿色消费破解发展新难题

如今,种了近三十年葡萄的新民村农户们,又遇到了发展难题。种葡萄最耗人工,加上流转土地、投入等费用,一亩葡萄的成本不低于8000元。种出上等品质的葡萄,亩产必须控制在1000~1500千克,其糖度、风味、口感才有保障。理论上,按每亩最低1000千克计算,每千克采摘价格16元,仍有8000元纯收入。但实际操作中,利润要减半。

近几年,镇域内的其他村都开始种植葡萄,新民村本就处于大圩镇深处,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葡萄销售成为大难题。此外,合肥市周边一哄而起的葡萄园,争抢“观光采摘”蛋糕。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潘理俊无奈地感叹:“家家都搞采摘园,游客还是那么多,如何才能赚到钱?”

面对葡萄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式问题,潘理俊称,下一步要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市场滞销的大多是传统品种,黑巴拉多、阳光玫瑰等高档葡萄,根本不愁销路。“我们村九成都是传统品种,真正的高档品种不足10%。巨峰、红地球、夏黑等传统品种,在大圩已大面积种植许多年,卖不起价,许多地方已出现滞销。”

延长销售期,葡萄种植品种向早、中、晚全面发展。“基本上每年大圩葡萄销售期集中在8、9、10三个月,这段时间葡萄大量上市,卖不高、卖不掉也理所当然。”潘理俊分析到,“如果在四五月份,其他地区葡萄还未成熟时,就抢占市场,让市民提早享受到可口的葡萄,既可卖个好价钱,也可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化消费;节约;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化消费的内涵

绿色化消费,也被称为绿色消费,它是一种消费行为,这种行为产生于消费者日常的交易生活并且具有动态性的特点。1962年,蕾切尔的《Silent Spring》的出版,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人们开始反思着过去惯有的消费模式,积极探索未来环境与物质消费如何共赢的路径,这就是绿化色消费理念的渊源。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指南》一书中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对造成资源浪费和使用后造成污染的商品的消极消费。

二、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现状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多部地方性法规、条例,形成了贵州省较为齐全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其中以《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为总纲,随着该总纲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无法可依的窘状。《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于2006年颁布实施,该条例第1条在1997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内容;第2条明确规定其效力范围只针对贵州省境内的消费者;另外,《贵州省价格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该条例应当是作为《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辅助条例,是贵州省境内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消费指南。

三、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

贵州省的绿色化消费的法制化基础较为薄弱,如上述分析,要么是规定过于笼统并缺乏系统的绿色消费的规定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要么是立法时间久长,观念落伍。这些问题使得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体系表现出不健全的样态,使得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的促进其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如2006年实施的《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并没有引入绿色化消费这种新型消费模式的理论,因此,条例中没有涉及对“绿色化消费”的权利义务性规定;2003年出台《贵州省价格条例》应当成为贵州省境内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的指南,而以13年前贵州省的消费水平与较现今的消费水平相比,应当是具有层次性的差距。

(二)缺乏健全的贵州省绿色认证法律制度

贵州省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绿色化税收法律制度,在《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一些关于税收的规定,但都只是片面的对水污染的环境税的征收进行了规定。而对那些会造成环境污染产品,有必要征收环境税的,贵州省在这方面的规定缺失。

四、完善贵州消费绿色化的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法律制度

绿色化消费需要的不是个提醒消费者的自觉选择,只有在消费群众达成绿色化消费共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化消费的发展。本文提出对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完善正是基于对西方发达怎么完善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细化绿色产品认定标准。在绿色产品认定中,贵州省各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参数,对没有条件获取参数的,可以通过购买知识产权的方式引进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参数,以此制定出符合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二是适当扩大绿色产品认证范围。如前述绿色产品的定义应当是无害或者较小危害的产品,相对一般产品,绿色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地消费和使用。由此,更多种类的绿色产品投入了绿色化消费市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面也逐渐广泛,而贵州省政府对绿色产品认定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适当地扩大企业意图向市场输送的并且被境内消费者普遍认同的绿色产品认定范围。

(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以促进绿色消费

目前,《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对消费者的绿色化消费进行了笼统性的规定建议贵州省对《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进行修订,增加消费者进行绿化消费活动的权益救济规定,同时明确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活动应当自觉承担的义务。因为从绿色化消费的内涵可以来看,绿色化消费更多的强调消费者对义务的自觉承担,所以,对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活动的规定并不能只局限于对权益的保护,更应当对消费者就其进行绿色化消费的环保义务进行规定。需要说明的是,《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没有对绿色化消费做出具体化、细化规定是必然的,因为总纲涉及面广,需要规定的内容多、繁、杂,因此,如无必要,不宜过多地增加总纲的条文篇幅,而修订《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这部针对消费者消费活动的专项地方性法规,也能有效地对总纲进行配套补充。

五、结语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在平常的消费行为作出时应考虑这种行为是否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尤其是一些小事,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做一些对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起绿色消费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这才是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书生,X永娟,王宽.生态文明要求推动消费模式绿色化转向[J].环境保护.2013(07)

[2]杨春平,罗峻.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绿色化进程[J].环境保护.2015(11)

第7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大学生;环保可持续

一、引言

当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发展动力枯竭,传统道德的衰落衍生大量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问题,消费品受到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此情况下,生态学者们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引导人们传播绿色文化,关爱环境,关爱健康。

绿色消费是一种消费观念。国际上将其内涵概括成5R,即: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1]在中国,普遍接受的“绿色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健康,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消费。[2]

从含义来看,绿色消费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要求的消费模式,是极具推广价值的理念,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践行。大学生是社会上庞大且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在消费内容、心理、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推动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的实践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阶段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提升绿色消费的态度和意愿,促进主动的绿色消费,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征明显,呈现出消费水平差距大、消费多元化、消费超流行和前瞻性、追求个性化、自主意识强几方面的特点。[3]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消费潮流。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绿色消费问题十分必要。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对日常环保的关注;对节能行为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4个方面。问卷形式包括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两种,综合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研究来看,描述统计是最能展现调查全貌的,直观简洁的统计方式,这里也将借鉴前人的经验,采用描述统计对问卷进行分析。

本研究立足于北京林业大学,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一至大三学生展开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消费特点设计问题,注重调查的简便性与可操作性。选取7个学院共120人填写调查问卷,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共有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85.83%。其中被调查男学生39人,女学生64人。

三、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103名大学生中,52人认为他们了解绿色消费的知识,占总人数的50.4%;46人表示对其并不了解,占到总人数的44.7%;选择我很不了解的只有5人,没有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调查设置了关于绿色消费知识的细节题,用五个选项阐述了绿色消费的5个范畴,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他们认为属于绿色消费内容的选项。但52个在第一题选择“了解”选项的人中,能将5个选项全部选中的只有21人,在选择“不了解”的人数中有17人全部选中,概念认知正确率为36.9%。可见大家虽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认知并不清晰,概念模糊。统计结果如图1。

(二)环保关注度问题

关于大学生环保关注度的问题,主要通过其对商品绿色标志或环保标志的认知和对待一次性消费品的态度两方面来考察。绿色产品标志或环保标志是商品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全过程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保证。大学生是否会留心产品的绿色标识,可反映出他们的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偶尔关注”绿色产品标识是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百分比高达73%,其次“从不关注”和“经常关注”两选项有11%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环保标志的人只占少数。

大多数学生对绿色标识和相关环保认证的关注度不高,随意性大,未形成较好的环保意识,经常关注的人数过少。

一次性消费品包括一次性碗筷、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这些商品不能被重复使用,生产过程对外排放的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此类产品质量并不可靠,经常使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丢弃后处理困难。问卷选取了大学生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一次性消费品的态度与对绿色标志的关注态度呈现一样的山峰趋势,选择“偶尔使用”的人最多,只有一位同学选择“每次都用”。这表明大学生对环保可持续的认识度较低,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不环保行为,减少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

(三)校园节能意识与节能行为

校园生活中的节能问题,往往离不开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环保购物等。若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环保出行,将会为社会节约庞大的资源,减轻水电供应负担。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生态文明将不再是空谈。为了了解大学生节能意识,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法,让被调查者为公共交通出行、节水、节电、环保购物、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5个环保行为评分,5分为最重要,1分为最不重要。结果显示,93位学生将公共交通出行评为5分,未评5分的学生认为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也很环保;几乎全部的同学都认为节水节电是最重要的;87位同学将环保购物评为5分,82位同学将废物回收评为5分。

但现实的校园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随处可见,废旧衣物书籍回收再利用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参与同学少,环保购物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环保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环保节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

可持续发展是现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这一理念,例如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并妥善处理,对消费品进行循环使用等。问卷以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二手书籍回收利用为例,研究大学生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从图3可看出,大学生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垃圾分类关注少,但对二手书籍回收再利用关注度很高,这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认为,虽然社会广泛呼吁垃圾分类与废旧电池回收,但落实情况并不好,相关硬件软件服务跟不上。人们希望做到垃圾分类,可分类之后没有对应的回收条件。居民间能响应的少之又少,也没有适当的奖励措施,垃圾分类变成了一句空话。这一情况切实反映在校园里。废旧电池回收也面临同样的尴尬,生活中少有人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回收问题更无从谈起。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认知与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较低。多数人不了解绿色消费的知识,对内涵认识较为模糊。绿色消费这一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这样的现状必会导致绿色消费无法普及,无法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从2008年开始,学者们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但得到的结论一直是认知程度较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虽有转变但不明显,绿色消费理念还需普及。其次,大学生在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不够好。大学生是素质高群体,但这个群体的环保与生态文明意识并未明显优于社会其他群体,这一点会极大影响社会的节能环保实践。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但不强烈,虽关注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但停留在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阶段,环保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能做到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人过少,但对此表示毫不关心的人数也非常少。

(二)建议

针对大学生而言: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 加强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是关键。学校作为传道授业的知识殿堂,在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方面能做许多工作。学生自身也可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学习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良好的思维模式非常有必要。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绿色消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自觉拓宽获取绿色消费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态度。[4]这样,绿色消费才能落到实处,全面发挥作用。

针对企业而言:企业为其产品进行宣传促销、实际体验等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消费者灌输绿色消费的思想。因此基于企业的角度,可以考虑:(1)积极实践绿色营销活动。绿色营销是指:在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的同时, 注重环保减少污染, 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和活动。[5]企业想要取得长久成功,发展绿色营销是关键。销售过程应注意保护生态,推广绿色健康产品,确保产品营销过程的绿色环保。(2)加大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教育。鉴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普遍较弱,企业在进行产品推广前应首先重视对相关知识的宣传,为后续营销活动打好基础。(3)制定合理销售方案,开展绿色产品的促销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购买绿色产品往往依据现实情况而定,选择产品时更加注重质量和价格因素。如今高校的绿色产品市场并未引起各产品厂商的关注,考虑大学生消费现状,企业应当制定适宜的销售策略,控制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适时适度将绿色产品投放高校市场以获得销售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秋剑.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22:35-36.

[2] 赵明辉.绿色消费_新世纪的消费主题[J].北方经济,2001(05):36-39.

[3] 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04:265-266.

第8篇

[关键词] 培育绿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思考

所谓绿色饭店是国际饭店业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以“安全、健康、环保”三大理念为核心,在安全方面重视消防、治安和食品三方面安全;在健康方面突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在环保方面关注节能、降耗和垃圾处理。做到环境保护与饭店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如何建设绿色饭店,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对宾客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绿色饭店

绿色饭店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首先由德国的一家绿色标志组织提出并发起,开始仅为学术性的研讨。“绿色饭店”可以简单的翻译为“green hotel”,但国际上又把“绿色饭店”翻译为“eco-efficient hotel”,意为“生态效益型饭店”。应该说,“绿色饭店”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饭店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绿色饭店的观念传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外资、合资饭店和一些由国外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开始实施“绿色行动”。1997年,国内开始尝试创建绿色饭店工作,2001年6月浙江省旅游局首家颁布了《浙江省绿色饭店标准》,此后区域性的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新标准在各地相继出台。随着近两年国际上一再出现能源短缺,原油、电力、煤等供应不足,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原来的定式思维。

饭店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环境污染重点单位之一。特别是饭店日常用的一次性用品,浪费和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以北京为例,旅游饭店能耗成本巨大,用电量占住宿业用电总量的80%,每天客房一次性用品产生的垃圾达11吨,每年累计4000多吨,饭店的耗水量约占全市总耗水量的10%。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饭店业告别高能低效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势在必行,而取而代之是进入以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为主的一个新时代。实施绿色饭店活动,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绿色饭店的普及和推广,提高饭店的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国家有关部门为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努力。国家经贸委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提倡“减少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次性用品与布件,按顾客意愿更换,减少洗涤次数”。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也引入了绿色环保理念,规定饭店必须为一次性用品的再次使用设立征询客人意见牌等。 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2005年12月30日联合了《关于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通知》,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有关工作,通知中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国创建10000家绿色饭店((商改发[2005]655号)。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该标准规定包括,饭店房间的牙刷、梳子等一次性客用品和毛巾、枕套、床单等客用棉织品,要按顾客意愿更换,减少洗涤次数。同时,饭店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积极减少使用一次性毛巾。同年8月23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牵头制定的国家级《绿色饭店标准》正式实施。

绿色饭店的实施需要消费者的配合,但是,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并不顺利,2005年6月,北京首旅建国饭店管理集团旗下的13家旅游饭店宣布将撤下“六小件”。后有141家星级饭店加入。但事隔仅仅一个半月后,其中部分饭店就恢复供应一次性用品,此次事情说明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不能仅是饭店业的一厢情愿,不能与宾客的需求冲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配合。实施绿色饭店,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任重而道远。

二、饭店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绿色饭店、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营成本,是一项有益于全社会的活动,但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有政策的导向、又有社会的配合,同时还有技术处理的欠缺,关键在于对绿色饭店消费观念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今年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牵头制定的国家级《绿色饭店标准》也已颁布。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绿色饭店的普及和推广,提高饭店的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绿色饭店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执行的标准有法可依,促进绿色饭店的建设规范化,但关键是如何落实。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范围,强化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加强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

2.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了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开展

饭店配备一次性易耗品,布件实施一天一换、一客一换由来已久,在消费者心中已形成习惯。这些规定确实方便了客人,满足了客人卫生心理。但是,相当一部分国内宾客,没有携带一次性用品的习惯。更关键的是传统消费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并不是每一位客人都认同饭店的这种做法。北京部分饭店在宣布取消供应一次性用品后不久又恢复供应。事实说明,没有宾客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与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饭店业的绿色消费活动很可能步履维艰。

3.实施饭店绿色消费活动采用的方式不当

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要照顾到国家利益、饭店企业利益、客人消费权益。饭店取消一次性用品,减少了布件洗涤次数,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利国利民。但是客人的消费成本并没有降低。虽然数额不大,但在顾客看来,这毕竟是一种损失,他们会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用品配置,而且,需要饭店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平衡客人的消费心理,奖励客人的绿色消费行动。饭店在正常收费的同时,却减少了应正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节省了开支,但客人并没有得到实惠,这显然不符合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也是客人对绿色饭店活动产生误区的原因之一。饭店在付出绿色努力的同时,更要引导宾客的“绿色消费”意识。

4.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舆论配合不够

绿色饭店活动开展的地区是有限的,舆论活动的开展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给与理解与配合。绿色饭店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在广大的消费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06年10月~11月,中央电视台实施绿色饭店万里行活动,实际上,旅游饭店只是我国饭店行业的一个部分,他们实施绿色饭店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如何带动整个饭店行业,应是考虑的重点问题。

因此,开展绿色饭店活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舆论的配合,消费习惯的革命。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处理、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加快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绿色饭店与饭店绿色消费观念培育

要使绿色饭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培育客人的饭店绿色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开展饭店绿色消费活动,培育绿色消费观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实施全社会的支持

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饭店作为高级消费娱乐场所,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需要从上到下,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可利用政策导向,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的市场调节作用,调动饭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等的调控和监控职能,运用强制性和诱导性、直接和间接的调控手段,完善政策制度,建立管理机构,刺激绿色市场的发展。绿色饭店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政府对绿色饭店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协助,其中包括环保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城建单位等,更需要社会公众的配合。同时饭店也要做好绿色消费的宣传工作 ,如在大堂、餐厅、客房的卫生间和床头柜等处贴上诸如“节约资源,有利环保”的告示。营造饭店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促进绿色饭店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使消费者在思想上重视绿色饭店活动。政策导向、舆论宣传、社会支持,是宾客树立正确绿色消费理念的社会基础。

2.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

饭店配备一次性用品,方便了客人的旅居生活。布件一天一换,增加了客人的卫生安全感。使用的方便,使人们对一次性用品难舍难分。饭店配备一次性用品,对有的客人确实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认识的差异,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却无人关心。是宣传不够,还是人们认识不足,显然都不是,关键问题是传统消费的积习影响着人们的旅居生活习惯。

客人是饭店是使绿色活动的主题,是饭店的特殊合作伙伴,没有客人的理解与支持,绿色饭店活动将取法正常开展,因此,饭店应做好宣传工作,为客人提供实行绿色消费的条件,让客人认识它,了解它,购买它,摈弃传统的消费模式。知易行难,节约重在更新观念,改变习惯。适度消费,拒绝浪费,减少污染,不仅是责任公民的表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消费者的参与、支持,是饭店绿色消费活动开展的原动力,改变传统消费习惯是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思想基础,

3.维护合法消费权益 ,调动宾客绿色消费积极性

实施绿色饭店活动,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降低了饭店成本,对于客人的利益并无损害。观念问题是操作得法,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饭店的做法会逐步得到客人的配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宾客实施绿色消费的积极性[5]。饭店取消一次性用品,减少布件的洗涤次数,对客人来说,从表面上并没有带来实惠,却增添了麻烦。他们会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硬件配置。所以,宾馆饭店应做好技术处理。因为饭店所取消的,或减少的,都已包括在客人的消费成本之中,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客人来说是既不合理,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饭店有必要实施告知义务,取得客人的谅解与支持。通过合法权益的保护,调动宾客饭店绿色消费的积极性,使宾客在饭店消费期间,体现绿色消费观念。消费者提高环保素质,增强绿色意识,自觉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耗,是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价值基础。

4.加强客用品的技术管理 ,为宾客绿色消费提供方便

饭店绿色活动开展困难的原因,还有技术处理问题。卫生间的一次性用品的不到有效利用,同饭店采用的技术处理手段有关。如卫生间放置的皂托,原来是一个,常常使客人在使用易耗品时造成浪费,有的饭店将标准间的皂托与用品一分为二,客人容易确认,使易耗品得到充分利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降低了经营成本。客人需要更换使,服务员及时送来新的易耗品,做到有效控制,保证使用,既保护了环境,又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还降低了成本。卫生间客人使用的布草,常因颜色一样,会造成客人的交叉使用,有的饭店卫生间的布巾,使用不同的颜色,便于客人的区分而增加使用时间,减少更换次数,减少因多次洗涤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包装或改进包装制作材料等,合理的技术处理是培育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物质基础。

5.设置客人自选用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实施绿色饭店活动中,宾客反响比较大的是地停止摆放一次性用品。关于一次性用品,众说纷纭,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标准规定问题、宾客是否需要问题等等。对此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停止摆放一次性用品,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之所以遭到宾客的反对,其原因确实是一部分宾客生活的需要。一次性用品的取消,给他们的旅途生活带来了不便,也是饭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环保,却给客人带来了麻烦,也不是绿色饭店活动的初衷。饭店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引导客人进行绿色消费,与客人的消费行为是同一性的。因此,从方便客人的生活的角度出发,饭店或设立客人自选用品,进行适当收费;或对没有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客人,返还部分费用;或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手段,同样能够起到培育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作用,达到实施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目的。设置客人自选用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是培育宾客饭店绿色消费的技术基础。

绿色饭店节能降耗、利国利民,节约、环保是国际饭店业的发展趋势,在国内推行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媒体也应给予配合宣传。通过宾客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将使绿色饭店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陆诤岚:绿色饭店[M].辽宁科学出版社,2001

[2]艾芳王 杰:迎奥运,北京饭店业掀起“绿色浪潮”[N].经济日报,2006~1~19

[3]吴芸廷:“绿色饭店”理念及其在中国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5

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J].求实.2008(8)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 绿色消费 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尤其是进行绿色消费观的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在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到达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康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科学文化上的繁荣,而且还是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其中,消费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和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十六大报告还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面对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消费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核心。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消费模式还是粗放型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消费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大,绿色产品的营销落后,绿色消费品数量少,范围狭小,居民生态需要满足程度低,绿色消费还未成为一种潮流,一些企业和个人还在大量生产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产品。消费者还在有意和无意地消费对自己和环境有害的产品。有毒、有害的商品时有出现,如有毒的大米、含瘦肉精的猪肉、农药含量超标的蔬菜、劣质的涂料、人造板材和放射性超标的石材等等,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而高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要使青年大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所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要生产生态产品,拒绝消费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并在社会生活中起带动和示范作用,这对于普及绿色消费知识、促进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2、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它具体表现在吃和用方面,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现象惊人,盲目和别人攀比、过于追求高级享受,赶时髦、穿名牌及抽烟酗酒,尤其是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如喜欢用一次性发泡沫塑料餐具,用过即扔的大量物品,如衣物等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起来或是抛弃掉了,不仅衣物,还有其他各种耐用品的闲置和丢弃等,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这是一种欲求消费,属于一种不合理的消费。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欲求消费是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而形成的一种需求,它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是使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消费不良现象,大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因为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他的思想道德觉悟。有道德觉悟者,在消费时,总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消费的的基本思想是: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坚持购买和消耗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笔者认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存在与灭绝,都与环境休戚相关。因此,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爱护环境。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进行诸如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工业公害、垃圾公害等专题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护好环境,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环保公民。

2、普及绿色产品知识教育。要向青年大学生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法规,明白非绿色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绿色产品的鉴别知识,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从而使消费者自觉地认同绿色产品,产生绿色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市场的发展。

3、树立绿色消费方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对青年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适度消费的新消费方式。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我们主张节约,决不是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比如说要让现在的大学生懂得我国所有的大城市小汽车都已基本饱和了,大大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更不要说由此产生的污染之严重了。鉴于此,人们除非工作确实需要,不宜再去赶潮流买汽车,从而增加城市的环境压力。作为政府应大力引导人们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并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限定在需要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幸福的生活。其次,使用生态产品。由于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被污染的产品泛滥,促进了生态产品的兴起。生态产品是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对环保有利,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产品。我们应大力促使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鼓励人们都去消费生态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时髦”产品。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德育途径和方式是德育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手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方式。

1、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实施绿色消费观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通过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进行绿色消费观的教育,让青年学生懂得绿色消费的意义,自觉履行消费方式的义务,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意,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和外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它体现了无意教育和形象性教育的特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要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绿色消费行为监控。

3、成立生态环境研究协会,推介绿色产品的使用

在学生社团工作中成立由学生自发形成的生态环境研究协会,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结合高校进行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向周围的人群推荐和介绍绿色产品的使用。

4、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特点,进行生态产品、绿色消费的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葡萄酒;酒类消费;绿色经济;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F7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80-03

1 我国酒类市场消费结构现状

现阶段,我国酒类产品的消费结构整体上呈现以啤酒和白酒消费为主,葡萄酒为辅的格局。洋酒和部分果酒消费量较小。据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的《2003―2008年我国酒类消费结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日常酒类商品消费主要酒种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在我国酒类商品消费中,啤酒占了绝大多数,接近90%,白酒消费量稳定在10%左右,葡萄酒消费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1%~2%。但不同地区的不同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导致酒类产品消费比例出现一定出入。2009―2010年度 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关于居民酒类产品购买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居民最近三个月购买啤酒、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比例分别是60.8%,30%,24.1%和9.2%,而上海地区这个比例依次是48.6%,18.2%,23.4%和8%。

据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览会组织(VINEXPO)的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上升140%,达到1.285亿公升箱,相当于15亿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国。VINEXPO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葡萄酒消耗量于2011―2015年将进一步上升54.25%,相当于8448万公升箱(即10亿多瓶),到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提倡“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今天,葡萄酒本身所蕴涵的健康和温文尔雅的消费理念以及中国政府对葡萄酒消费的支持,使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着其他酒类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适时对葡萄酒的消费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规范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葡萄酒引领中国酒类市场绿色消费趋势

由于葡萄酒本身所具有的节约粮食,绿色环保,饮用健康等特点,加之其在当下中国酒类消费中所占比例小,需求增长快的现状,使其具备了引领中国酒类绿色消费的潜力。葡萄酒行业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葡萄酒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与以人类健康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消费概念相吻合。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葡萄酒引领中国酒类市场绿色消费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1 节约粮食、绿色环保

啤酒和白酒的生产原材料中,粮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酿造方式,酿造一斤上好的白酒,需要四斤半优质粮食,而且白酒酿造中有大量粮食浪费:头尾酒都要去掉,陈年还会挥发。中国虽然是一个粮食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的供求关系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所言“全球一年出口粮食无法满足我国半年需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上升,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酿酒企业对粮食的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粮食价格的上升趋势。相比之下,葡萄酒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栽种葡萄的土地,大部分是沙地或者砾石地,不与粮食争地。第二,葡萄喜欢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这些地区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产粮基地。第三,葡萄的产量大,一般年景,每亩能有4000斤左右的收成。而且,平均一斤半葡萄,就能酿出一斤葡萄酒。因此,增大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能减少酒类行业对粮食的消耗,对缓解我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年底,波尔多酒业联合会(CIVB)宣布,一瓶波尔多红酒的碳足迹是0.265千克,不到烈性酒的10%。其中有45%来自笨重的瓶子,18%来自运输过程。葡萄酒低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葡萄酒的酿制不消耗粮食,因为酿酒过程中每消耗一千克粮食,就增加0.8千克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酿酒葡萄的可持续种植和葡萄酒的有机酿造也能大幅减少碳排放。所以,从节约粮食和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葡萄酒都比白酒更加绿色,如果原来消费白酒的消费者转而选择消费葡萄酒,不仅减少了生产白酒的粮食消耗,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量。因此,从环保、绿色消费出发,提倡消费葡萄酒意义重大。

2.2 饮用健康

中国人习惯的高度白酒,长期饮用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肝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啤酒的酒精含量虽然不高,但长期饮用会致使人们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饮料,往往一次大量饮用,酒精的积累量逐渐增大,易造成胃肠炎,食道癌和铅中毒等危害。

与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对健康做出的贡献最大。葡萄酒是酒类中少有的含有碱性物质的酒之一,并且还含有各种有机酸,能增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葡萄酒特别是优质干红葡萄酒含有较高的白藜芦醇及其甙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已达到了治疗剂量。葡萄酒中含有的逆转醇、单宁酸和抗氧化剂等成分能促进血液的流通和减少血管壁沉积,有效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胆固醇聚集所形成的动脉血块,大大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法国,每10万人中患心血管疾病的仅有61人,这与法国是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有关。丹麦研究人员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每天饮用葡萄酒的人群与不饮用者对照,心血管病死亡率低49%。葡萄酒不但可以起到抗病毒药剂的作用,更是滋补饮料,有很好的美容功效,经常饮用可使皮肤细腻、润泽而富于弹性。葡萄酒含有多种有效的营养成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此外,葡萄酒中酒精含量较低,品饮葡萄酒时,情绪亢奋度递升率会较之烈性酒大幅度降低,每天最佳饮用量约为80毫升。

2.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葡萄酒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葡萄酒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在完善葡萄酒产业链的同时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酿酒企业在葡萄种植上与农户合作,使当地农民能参与到与传统的粮食种植比较而言更具价值的葡萄酒产业中来,对于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河北省拥有中国十大酿酒葡萄产区中的两个,环渤海的昌黎产区与怀涿盆地的沙城产区,种植酿酒葡萄历史悠久,是中国酿酒葡萄的出产大省。“昌黎葡萄酒”还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河北怀来葡萄产业年创产值30亿元。中国葡萄酒之乡――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在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同时将葡萄酒产业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出“葡萄沟”、特色葡萄酒庄等与葡萄酒相关的集生态游、名胜游、探险游和农家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并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就是很多具有酿酒葡萄资源的地方都将葡萄酒特色旅游作为葡萄酒工业的一项重要附加项目进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葡萄酒工业、葡萄酒旅游对于发展当地经济,拉动内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河北、云南、宁夏玉泉、胶东半岛以及新疆等葡萄酒主产区和生产企业都先后开发出了与葡萄酒相关的旅游区和旅游项目。将葡萄酒工业与旅游业结合,以低碳节能的第二产业和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观、资源观的整体发展思路,对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4 引领文明饮酒风尚

纵观当下中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的饮酒准则已经掩盖了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礼仪”和“文化”的内涵。《礼记》中有“长者尊未尽,少者先尽,则为不恭也”的记载,而现在中国人更倾向于把酒当做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的好坏已成次要。而且中国有劝酒的习惯,不论一个人的酒量如何,拒绝别人的劝酒就意味着不敬。然而从理性和健康角度出发,这种饮酒行为是欠妥当的。人们应当注重饮酒的过程,关注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饮酒据礼,以酒会友,而不应该片面的将酒当成一种工具。

从餐桌礼仪角度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品尝和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葡萄酒正是提倡这种“酒贵在品”的文化,在慢慢地品味中体会酒的香气和魅力,这些可谓烦琐的餐桌礼仪显然还不能被中国人所普遍接受。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日益关注,中国人在发掘本土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健康饮酒等。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因其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他们逐渐摒弃了很多中国饮酒习俗中激进、低俗的形式,继而转向传统文化的关注,流行因素的追求和自身健康的维护。他们即将成为中国酒类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同时,因为他们所坚持的消费理念决定了他们也是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放弃世俗酒文化中的“劝酒”“罚酒”等不利于健康的形式,形成由葡萄酒引领的“以品带饮”的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有理由成为一种健康文明的饮酒风尚。

3 葡萄酒消费应注意的问题

消费者是一切生产的原动力,因此树立其正确的消费理念对于促进葡萄酒产业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葡萄酒消费可以满足其当前“有机、绿色、低碳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使其消费更加“绿色、健康和环保”。

3.1 就近消费,选择低碳交通工具运送来的产品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葡萄酒生产出来后送往市场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专家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的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发现空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大,其次为卡车,集装箱海运产生的碳足迹最少,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购买本地葡萄酒,不但支持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2 理性消费,健康饮酒

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容量,力争一次饮用完毕。有一些消费者爱好葡萄酒收藏或者投资,会花费巨资来修建酒窖、购买酒柜等,这些行为都会增加碳排放量。对于此类消费者笔者建议选购酒花和期酒,或者在酒庄或酒厂进行整桶定制,这些方法都会比建酒窖或买酒柜减少碳排放量。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方式还不成熟,很多人在饮用葡萄酒的时候仍然使用类似白酒和啤酒的饮用方式,即大口饮用或者加果汁、汽水饮用。这样不仅失去了葡萄酒原有的风味和绿色健康的意义,也失去了葡萄酒文明消费和高质量消费的内涵。

3.3 绿色可持续消费

目前,葡萄酒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现状,实现葡萄酒的绿色环保消费不仅需要葡萄酒生产企业在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上下大工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树立一种绿色可持续消费的观念。这其中包括消费者应节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在消费时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消费者应有意回避选购过度包装的葡萄酒,而更多关注采用了能节约资源、无毒无害、易被分解吸收和回收再利用的包装物的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葡萄酒产品。

4 结 论

由于葡萄酒在节约粮食、绿色环保、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使葡萄酒在引领中国酒类绿色消费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又因其在提倡健康饮酒的方式和文化方面的贡献,使其更容易被人接受而成为酒类消费市场的宠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并得到规范。

虽然目前由于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葡萄酒从口味到饮用方式以及搭配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抵触,但是随着大众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葡萄酒替代白酒、啤酒成为中国酒类消费的主流将成为大势所趋。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和谐共存;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17-01

1 为什么要抵制消费主义

巨大的物质消费并不能使人更幸福、更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对物质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当物质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物质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微乎其微。总之,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的这些本真的需要,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和徒劳无功的。未来社会的消费,应该是人们的物质消费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完全合一。

(1)人们追求物质无穷消费已经使地球生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恣意破坏,已经使我们这个行星不堪重负。从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物种灭绝,到环境污染、食品毒化、耕地减少等等,消费者都应对地球的生态破坏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世界上现有12亿穷人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正陷人生态危机和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没有谋生的出路,只能损害生态环境和滥用土地,通过损害未来拯救现在。

(2)消费主义促成并维护着不公正的国际消费旧秩序。发达国家的财力资源和技术的发展,是以全球资源的大量掠夺、损耗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为代价而积累起来的,而它们所造成的全球资源环境退化的恶果却让发展中国家一体承担,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从道义上讲,要对生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然而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高昂的消费,除了继续把发展中国家纳入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外,并没有兑现将本国GDP的0.7%用于对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提供援助的诺言,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这一目标。1997年京都气候会议几经周折,才形成38个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决议。这与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做出的发达国家在200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的决议相比,无疑倒退一大步。

(3)抵制消费主义离不开我国已经总体进入小康社会这个经济基础。如果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就提倡抵制消费主义,那是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现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抵制消费主义就提上了历史日程。人们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会逐步增强直至超过物质需求而占据主要地位。

2 抵制消费主义提高生活质量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无穷尽,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能实现。因此,抵制消费主义,提高生活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从享受型消费到“绿色消费”的革命性转变,彻底改变现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建设非消费主义文化。在当今严峻的生态危机状况下,亟需抵制消费主义文化,建设新的持久的非消费主义文化。这就需要复兴和发展那些潜伏在文化传统中的非消费哲学,确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生态观。当大多数人看到一辆汽车,首先想到的是它导致了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时,消费主义文化就处于衰退之中,非消费主义文化就开始显化并占据主导地位了。

(2)提倡适度和绿色消费。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消费,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是硬道理,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却是基本保证。为此,对于物质消费,人类要提倡适度和绿色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就是提倡过简朴节约的生活,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由,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的多样化,满足消费者发挥自己个性的主观要求和爱好。

(3)提倡各种非物质性消费。人的消费除了物质性消费以外,还有科技性消费、休闲性消费、保健性消费、文化性消费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主要应看其是否拥有较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看其是否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而不能简单地视其拥有金钱的多寡以及消费物质财富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