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少先队员来到野外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现代诗歌,描绘了少年儿童美好的童年生活,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树木的成语、古诗、谚语、歇后语等,现在让我们先来展示一下关于树木的古诗吧。(出示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等,齐读。)
2.除了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呢?(学生交流。)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先检查生字的预习,再美读词组。
和煦的春风 轻快的脚步
青翠的小树 快乐的音符
清新的空气 美丽的版图
绿色的希望 参天的大树
2.读诗歌第一、二小节。
(1)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去植树时的心情很高兴?(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3.从课文中,你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同桌交流,然后指名读出诗句。)
出示课文描写树木作用的三小节诗歌,指导朗读。
4.你还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吗?(学生结合平时了解的课外知识和生活中的相关体验自由交流。教师小结植树造林的诸多好处。)
5.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感情朗读:“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6.你能用有感情地朗读告诉老师,你已经能很熟练地朗读这首诗了吗?(检查朗读,多种形式诵读诗歌。)
7.练习背诵课文。在多读的基础上,个人练习,个人或小组分节“开火车”背诵,最后达到当堂能背诵课文的目的。
【评析:不断品读诗歌中的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诗歌的品读过程中能体会作者情感,边读边悟边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这才是品读诗歌完整的过程。在教学时,强调的是把诗歌语言还原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树木的用处和植树的快乐,这是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内化。】
三、植树动员,训练表达
1.家庭动员:同学们,春天到了,眼下正是植树的最好时机,你愿意为家乡添一片新绿吗?赶快动员家里的亲人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吧!想一想:你将怎么动员他们?注意讲清植树的意义和好处。
2.社会动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同学们,我们怎样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呢?(写标语、做广告、分小组各家各户宣传……)那么,用你擅长的一种方式来动员大家吧!
3.集体评议:谁的动员方式最巧妙,效果最有效。
【评析:“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前后照应。这句话很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号召少先队员在大好春光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活动中去。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号召,并能把这种号召传递开去。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形式多样,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延伸课外,亲身体验
师: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大家植树的热情。春天里,你最想植下一棵什么树呢?请利用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把这种树木介绍给大家。
典 型 例 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错例一 这一联写渭北春天来临,树木欣欣向荣,江东日暮时分,白云自由飘荡,形象地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之情。其中用了比喻手法,把李白诗歌比做“春天树”和“日暮云”,突出了“清新”“俊逸”的特点。
错例二 诗人眼看渭北冬去春来,树又变绿了,于是遥望李白所在的江东,想见那里日暮时云儿四处飘散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诗句中用了象征手法,“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
错例三 春天一到,杜甫看到渭北原野上的树一片青葱;江东日暮,李白还在夕阳映照的云下吟唱友谊:此情此景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的思想。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又意蕴深长。
错 因 分 析
错
例一在想象“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所写的情景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而又错误地联系了上一联的内容。因此,在其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出现杜甫和李白的影子,却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对李白诗歌“清新”“俊逸”风格的形象描述,甚至误认为“春天树”和“日暮云”是两个比喻。
错例二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时,确实注意了“渭北、江东”的注释,可是在想象过程中又只侧重于景物,而忽视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想象,所以在领会这一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竟然毫无根据地臆想出“树”和“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致了答案的明显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想象不合“度”。
错例三在想象两幅画面时,已经分别把杜甫和李白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无中生有地想象出李白在“吟唱友谊”。然而,不足的是没能结合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最后一联,来对人物心理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以致于无法正确把握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于是便产生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这一牵强附会的说法。
正 确 答 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答 案 解 析
从注释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应是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而诗题“春日忆李白”已经点明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由此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而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得格外鲜明而深刻。
解 题 思 路
解答这一道题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描写了两幅画面,解题的第一步是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诗句极为凝练,只用了“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这六个词语,由此而展开的想象,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几乎可以从心所欲。那么,如何把握想象的“度”呢?首先,应注意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这一注释提示:在想象时,“渭北”的画面中应活动着杜甫的身影,而“江东”的画面中应出现李白的形象。然后,应进一步想象画面中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至于想象的“度”,由诗题“春日忆李白”即可得到重要提示;而诗中对李白诗歌及才能的高度赞美,以及渴望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则一再提示了想象的“度”。通过合“度”的想象,理解了诗中人物的心理,第二步才可考虑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及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矫 正 方 案
1. 基于文本,杜绝无中生有。
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文本是一切想象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脱离了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不仅对理解诗意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导致严重的误读。因此,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应杜绝那种脱离文本的无中生有的想象。比如例题中,想象第二幅画面所依据的文本是“江东”“日暮”“云”这三个词语,想象中出现的应是江东地区日暮时的一般景象,其中最突出的意象是“云”,以及云下的李白。除此之外,不必特意在想象中增添其他物象或情节了。而错例三中说李白在“吟唱友谊”,则纯属无中生有。
2. 合乎语境,防止节外生枝。
通过想象来解读诗句,还要注意合乎语境,就是要结合诗句前后的内容来作合理的想象,从而深刻地领会诗意,并防止在想象中节外生枝,臆想出诗句中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错例二中,说“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认为渭北春来树又变绿象征了“时光飞逝”,而江东日暮云儿飘散象征了“友人离散”,这是没有考虑语境而臆造的所谓象征。本诗前半部分赞美李白的诗歌及才能,末尾则表达跟李白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怎能节外生枝地想象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呢?
3. 顺应主旨,避免牵强附会。
对于古诗中情感内容的想象,通常要顺应全诗的主旨;主旨引导着想象,同时也限定了想象的“度”;一旦想象超出了这个“度”,就难免会牵强附会。比如例题中要想象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就先得明确全诗的主旨,即诗题中的“忆李白”。“忆”是怀想、思念的意思,于是很容易就想象出杜甫在渭北春天的树旁,正苦苦思念着李白,而在他的想象中,远在江东的李白也思念着自己。这样的想象顺应了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因而是合“度”的。只有以合“度”的想象为基础,才能避免那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鱼跳龙门往上游。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哪些?这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山 店
卢 纶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注】 松火:点燃松树枝用以照明的松明火。
2. 这首诗句句写景状物,从中也可体会到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听角思归
顾 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3.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抒写思归之情的诗,其中是如何生动、曲折地表达情感的?
(上接第17页)
用法
词类活用
易错题型
例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新修”;“更”是动词,译为“重新”,“题”也是动词,译为“命名或题名”。
翻译 我为你新修这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易错之处 “新”等词性的活用没落实,还按现代汉语词性翻译。
方法指津
理解词性活用,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做语法分析和语境推断。
答题要点归纳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该句中的“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应译为“使……穷困”。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贤”为意动用法,以之为贤,认为他贤良。翻译:(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3. 名词用作动词。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分析该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应译为“闻名”。
4. 名词用作状语。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一、诗转化为画,身临其境形象感知诗歌内容
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人由眼前的人、事、景等外物的触动,引发诗兴,产生创作冲动和灵感。因此,不妨将其还原,看诗中有哪些景物、人物、事件,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以画一幅画或一组动画,从而将抽象的诗歌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枫树林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面对这种萧瑟阴森的环境,诗人的心境不也是凄凉的吗?或者正是因为诗人有如此心境才有如此环境。”江面上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波浪的“涌”和风云的“阴”不正是诗人的思潮澎湃、凄凉的象征吗?看着丛开花落已两载,诗人不免伤心落泪。为什么呢?是因为江边的小船牵系着我的“故园心”。傍晚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捣制寒衣的砧声,天凉了,人们处处都在赶制御寒衣了。这阵阵的捣衣声不正好似捣在我的心里吗?……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可以形象感知“空旷静谧的深山,刚刚下过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清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下斑驳的影子,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缓缓流淌。 忽然竹林中传出喧闹声,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莲蓬微动,是渔舟正下水撒网呢。”投身如此清爽、静谧的环境,看着如此安闲、无忧的浣女和渔夫,谁不想常留此地?因此“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游子在这秋色中,也自可留连徜徉。”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身临其境初步形象感知诗歌内容后,便可以通过抓住意象的特点和关键词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了。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如李白《赠汪伦》,我们可以幻化为诗人本人,“我来到河边,坐上船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友人(汪伦)为自己送别的歌声。”怎能不使我们想到友情的真挚、深切?再抓住关键词“深”、“送我情”,便容易感知诗人对友情的赞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审视这些景物的特点,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再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首句的“霜草苍苍”和尾句的“花如雪”,两种景象不同,情感也不同。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喜悦的情感转变。
三、结合自身实践,体察表现手法
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后,还要想想作者是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作实践,分析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描写、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间接抒情有:(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3)托物寓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描法主要有:(1)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四郊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是华清宫中和宫外的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新举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在课程结构上,旨在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整个生活现实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活动,首先应合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在“活”字上下功夫。
我认为可以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资源、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资源、社会生活资源这三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关注语文学科自身资源,让学习方法“活”起来
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建议。时值春暖花开的春天,学生们以开展春游活动为内容,进行讨论。在教学前我引导学生先联想学过的课文《秋天》,想想秋天都藏在哪儿?那春天又藏在哪儿?教学活动的场地扩展到田野、市场、商店、公园、人们着装上,让他们从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l现,去体验,然后进行交流。其次,利用语文课上,以“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如词语的积累;春天古诗词的积累;描写春天,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春天里生命的勃发与可爱。其中最后一个活动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采用“画说写”方法,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写作通路,主要的步骤是:第一,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通过自己的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同学听;最后,是通过文字把口头所述的内容写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内容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绘画、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位学生模仿学过的《秋天》创作了一首甚是生动的小诗《春天》。课后在学生对春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感受春天。学生想到:放风筝、挑野菜等活动也可以感受到春天。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依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至少参与一项活动。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不仅和一门学科相联系,有时和几门学科都相联系。学生不止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生命的桥》,就可以和《品德与生活》中《桥》的活动主题相结合。课前组织学生去寻找观察身边的“桥”,并开展活动:让学生画画见过的桥,去看并了解它的故事,也可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去查找中国名桥的资料。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桥在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时,再引出生命中无形的桥。因为实践,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都得到了调动,也更容易体会课文中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人与人生命的思考上。如何架起生命的桥梁?哪些人在为我们搭建起生命的桥梁?如何感谢那些为自己搭建生命之桥的人?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来说,生活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三、开发挖掘社会生活资源,让学习手段“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就有多宽广”。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和学校中举行的重要活动,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四年级上册有篇习作《请到我的家乡来》,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
德令哈是高原新城,处于古丝绸之路的节点上。我组织学生开展题目为《我爱我的家乡》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全班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他们十分踊跃,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由来?”“家乡有哪些名人?”“家乡有哪些名胜?”……十几个问题。接下来,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小组长分配任务,根据我为他们设计的表格探究一番。到展示学习成果的日子,孩子们有的写了日记;有的画下了一幅幅家乡的风光;有的收集了关于家乡故事的书籍、文章;有的自己当小记者,亲自实地体验调查……不少学生说:“生在德令哈,对家乡的认识竟然这么肤浅;身在家乡,却还有不少地方没去过,没听过。”在一番实践后,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活动的过程增加了他们的体验,活动的成果更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出色表现,也打消了我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我看到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因为在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让我的学生思维更“活”了!
关键词:小语低段;古诗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8-01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目前低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视解释法。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古诗词过于死板。如果教师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句意,译句生硬、直白又乏味。因此,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况且古诗中有些词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只会越解越复杂;其二,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架起一座涌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模糊解读,关键是激发阅读兴趣。
――意会而不言传,这就是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一、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极具儿童情趣,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我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吟诵意会法
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模糊解读和整体意会能让我们保留对古诗词的一种朦胧感。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大体意思不错,怎么说都可以,那就没必要非得再说破了吧。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因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了。
【关键词】魅力 情感 诗境 诵读 诗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提高小学诗词教学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还有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古代诗词艺术的魅力和伟大,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完善修养人格,丰富精神世界。
一、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为所志,诗言就是所志。每一首诗都是一份情感。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良好的价值观念、人格魅力、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西方评论家赞美中国的诗词:“笼罩着一种雾,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这就是中国诗词所具有的魅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每当我们诵读这样的诗句时,都会泛起志当存高远的联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诗词中四季的变化又丰富着我们审美的修养。许多诗词饱含着作者健康的情感,它时时拨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弘扬真善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细腻的笔触,蕴含着深刻道德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境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贞不屈,彰显着中华儿女的豪迈气质。
古诗词包含着永恒的艺术魅力,让孩子们学习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诗词教学中以“情”为主的随笔感悟
(一)寓“情”入境,初感诗意。
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这些情感内涵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如引导学生欣赏《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先有感情的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上元元年(760)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要学习的其一首。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江畔独步寻花》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接着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出示:鸟语花香的画面)这个花和鸟有怎样的特点?再请学生谈作者面对这江边的景色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热爱春之美)。最后激发学生揣摩字词的运用。诗歌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让学生们找出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眼有哪些?说说理由。(“留连”、“自在”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等等。
(二)寄“情”美意,深悟诗境。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朱承爵(明)《存馀堂诗话》中所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就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第一次接触诗歌,总是会把诗歌背的朗朗上口,可是,一旦你告诉他们诗人当时的心情,或者示范朗诵一下,他们很快会像个小诗人一样,摇晃着小脑袋,一副陶醉的模样。尽管,我们已经摈弃了传统的“摇头晃脑”,可实际上,摇晃的过程,正是他们对诗歌的乐感,节奏,甚至情感的体会过程!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诗与画是相通的,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特征。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苏轼的《惠崇》,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再如孟浩然的《春晓》,诗人抓住鸟、花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的花鸟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配上优美的春之序曲,拿起手中的画笔,吟诗作画,以画讲诗,从而在美美的情境中深入的领悟了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喜春爱春的情感境界。
(三)尽“情”抒怀,滋养诗情。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当我们带领孩子们欣赏诗歌满足了他们的认知规律,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中的美丽与情境,而后“情动而辞发”,让孩子们尽情地抒怀,仿诗、改诗、作诗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在创编诗歌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体验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学诗的乐趣,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带着诗接触生活,走入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 当学生过春节时,吟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带学生踏青时,念一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玩着风筝时,背一句“忙趁东风放纸鸢”。巧妙自然地运用诗词时,积累增长着诗句,体味到深深的诗意,滋养着浓浓的诗情。
另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厚的和宽松的阅读氛围: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古诗名句作品;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诗词分享”且定期每人更换题写;组织各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使学生随时受到古代诗文的熏染和滋养。
领略诗词魅力,重视以“情”为主的诗词教学伴随新一代少年成长,不仅使他们受益于古代诗词的滋养,完善个人修养,同时,这些博大精深的优秀知识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于非主编)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期版,向晓红著)
一、用对话方式促进发展
对话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我们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心理,并且能够广泛地、大量地吸取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不断的反馈和交换中,变成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建立起新的思维模式,以此来获取最终的结果。
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先叙述一下各自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吗?都说一说,老师会给大家进行讲解。”在问的时候,我知道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面带笑容而且字正腔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们开始都不敢说,后来经过鼓励,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感。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是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对话产生联想和启发,不但产生新的问题,并能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师生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的契合点,让问题变得不是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再变得枯燥和难以理解。
二、利用渗透阅读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要求。在教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不开展深入的研究,学生就不能品味到语言与内容的精彩。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阅读和品味以及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把握诗意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熏陶出美好的理想和情操。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古诗都是千古美文,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吟诵,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在朗读的时候,古诗词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让人觉得朗朗上口,不知不觉地就深深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从而体味到文字的语言美。
比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了一遍之后,我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场面,然后带领大家一起朗读,注重让学生体味诗中所表达的优美场景,以及声调的变换所带来的音律感。同学们都学着电视上的书童,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朗朗的读书声配上学生们童稚的面孔和声音,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来到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之后我找出其他关于“咏柳”的名诗名句,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各人所描绘的场面不同,所蕴含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讲述,既扩大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诗歌的丰富和文字语言的美妙,又在对比的诵读中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把自己彻底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要通过朗读来进行初步的理解。但是再美的文字,对于学生来说都只是一个符号,展现不出文字的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也曾经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学们通过朗读展开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想象,使一部文学作品的美好都展露了出来,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巧用幽默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把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彻底放松,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幽默的语言能让课堂变得活泼。幽默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笑着接纳,而且印象深刻。
关键词:情境;内容;手段;评价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机械地听,毫无趣味性,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天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课堂是学生的,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得到真正地发挥,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一定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要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设置故事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最爱听故事,因此,在上课伊始,可讲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陈香救母》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宝连灯》的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很高,这样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2.设置音乐
音乐可以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给人以愉快的感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识字1》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春天在哪里》,这是一首学生熟悉而又爱唱的歌曲,听完后让他们说说春天到了会有哪些景物。学生情绪高昂,氛围活跃,接着再来学习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孩子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效果更好。
3.设置游戏
儿童最喜欢游戏了,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学习理解能力。如在教《骑牛比赛》一文时,我先在课前组织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老鹰的厉害,再告诉他们老鹰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经过多次不断的练习,才能练就一身本领。接下来再学习课文,学生就能用心去体会那位获胜的骑手所说话的道理。
二、挖掘教材内容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地学习,而要充分挖掘教材,让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变语言文字为活的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1.联系生活
在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文质优美、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因此,在教学中要让这些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学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如在教学《冰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在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早晨起来在玻璃窗户上的发现,然后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接着让学生画画、剪剪,最后让学生将冰花与雪花相联系并进行比较。把生活现象与学生所学相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也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2.融于生活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要和生活相联系,还要运用于生活。我在教完口语交际《打电话》后,要求孩子按照书上的要求去打电话,同时请家长观察孩子在打电话时的语气态度与以前有何变化,得到家长的反馈是孩子打电话比以前更有礼貌了,说话更简洁了,表达的感彩也更浓了……只有让学生所学用于实践,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只有让学生活学活用,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三、设置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1.唱一唱
在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都是文情并茂的诗歌,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从而使学生体会诗情,受到熏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唱一唱的方法。如在《英英学古诗》一文中,教古诗《静夜思》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儿歌《静夜思》,让学生跟着唱,这样讲唱结合,不仅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也能很快地把这首诗背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演一演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地去演一演,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猪、小象、小袋鼠来演绎课文中的故事。让学生亲身去演一演,学生就会在表演中明白在集体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要自告奋勇发挥各自的优势,团结起来困难很快就会克服,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3.画一画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而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小河与青草》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河与青草画下来。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在青草边画上了小羊、小牛,有的在小河里画了游动的小鱼……通过画一画,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语文课活了。
4.做一做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云房子》时,我让学生动手也来造一造云房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造出了不同材料、形态各异的云房子。
四、选择评价方法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评价的方法单一,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1.教师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评价。如当学生书读得不够流利时,教师可用委婉的语气说:“你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再多读两遍再流利一点就更棒了。”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也很有道理时,教师可以加以表扬:“你的回答真有创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少批评,语气亲切和蔼,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2.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余地,让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字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积极识字、主动识字,深刻感悟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性,并积极探究自主识字的方法。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七》的导入,我巧妙地创设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戴上各种鸟的头饰,伴随动听的音乐,绘声绘色地表演,我们唱着欢乐的歌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们来到“动物园”、来到“丛林”、来到“天空”中,仔细观察漂亮的孔雀、锦鸡,认识会唱歌的黄鹂、百灵,还有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大雁……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各种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孔雀”“锦”“鹰”“翱翔”“丛’‘鹂”“灵”等生字。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识字的快乐。
二、独立识字,从字典、生活中来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低年级字词教学的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查字典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查字典识字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字典的释义是概括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从字典中与从生活中的识字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在工具书里认识字词,在生活中理解字词”,才能把学生引向识字的理解境界。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词语理解的不太透彻。有一学生说:老师,课文中“骄傲”的意思我不太明白,词典中的意思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这和课文内容不太相符。于是,我就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奶奶”和“我”的表情、动作,再用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奶奶”的情感变化。(1)当老奶奶知道玻璃窗被打碎了,她没去追问,她在想什么呢?(2)当老奶奶天天收到“我”送的报纸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3)当老奶奶收到我积攒的7美元和一封道歉信时,她又想些什么呢?(4)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这样的词语教学将训练和情感熏陶相融合,情趣盎然,词语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意蕴。
三、写话练习,巩固字词运用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知道字、词、句、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训练他们写话的能力。当然,学生不会写的字可以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例如:在教完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记两则》后,我就让学生学写日记,刚开始比较随意,有什么写什么,一句话也行,一段话也行。到二年级下册我就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每周写一则日记。这一则日记中必须有这一周学过的汉字,比如,学习了《找春天》,就让学生用“羞”“遮”“掩”“躲”“探”“嫩”“符”“触”“鹊”等汉字写一则描写春天的日记。学习了《雷雨》和《最大的书》后,就让学生用“压”“乱”“垂”“虹”“岩”“痕”“宝”等汉字写一则雷雨后的观察日记。学生通过这样的写话练习,深化了对所学汉字的认识。
四、展示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1.开设“识字栏”
让学生把每天新识的字,在学习园地的“识字栏”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可以是图文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是音形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识字的成果。每天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识字栏”中的生字,每周进行一次评比,看谁识字最多,评出“本周识字大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生字。
2.开展“识字”专题活动
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动物王国”“植物基地”“蔬菜乐园”“水果园地”等识字专题,让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写出相对应的物体名称,看谁写得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识字成果,并从中找出识字规律。
3.争当背诗、识字“小能手”
每周让学生背一两首古诗,并把题目写在卡片上,这首诗里的生字也写在卡片上,在每周五的早会课上全班交流,看谁背的古诗最多,积累的生字最多,谁就是背诗、识字“小能手”。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从不同的渠道去识字。
4.欣赏教室的美化环境,提高识字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 导游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
[7]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2).
校园,是你帮助我踏入知识的殿堂,你将你的博学无私的奉献了出来;知道有哪些描写校园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描写校园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描写校园的优美语录1.我喜欢早晨,早晨是多么美好!我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尽情地欣赏早晨的美景,尤其是校园早晨的美景。
2.我喜欢早晨,更喜欢校园的早晨。
因为校园的早晨有着它独有的特色,早晨,小草探出头来,小树们像家园卫士一样保护着我们,小花们更是争奇斗艳,在风中绽放着。
3.我爱校园的早晨。
在黑夜同黎明交替之时,我常常伫立在校园最高处的青松翠柏旁,遥看红日喷薄而出,辉映灿烂朝霞,黎明不可阻挡地到来,朝霞辉映,显出无限生机。
4.太阳公公还没睁开眼,我们的保洁叔叔阿姨们就开始辛勤的劳动了。
他们握着扫把和拖把开始打扫我们的校园了。他们每走过一片地方,那个地方就变得干干净净的。
5.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响起来了,不一会儿,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曲,你听,时而急时而缓,时而高时而低……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一天。
6.清晨,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露出了笑脸。
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松鼠在树间快乐地奔跑跳跃……你别只看动物们,快来看看校园里的我们吧!
7.清晨,太阳从东方爬上了半山腰,柔和的阳光透过薄雾抚摸着大地,校园里静悄悄的。
8.校园的早晨也是热闹的。
在光秃秃的梧桐树上,鸟儿不停地鸣叫着,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早晨交响曲”。操场上,有的同学在长跑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跳长绳……他们个个生龙活虎,活泼可爱,都在为学校运动会做准备呢!
9.一进校门,我就被校园的美景迷住了。
看,周围是多么宁静:淡而薄的云雾像轻纱笼罩着整个校园,整座教学楼都隐没在晨露之中,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模糊的轮廓,仿佛是童话中的一座宫殿,多么神秘呀!
10.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
太阳冉冉升起,同学们纷纷背着书包来到学校,操场上立马热闹起来。
11.校园的早晨,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安静的。
12.清晨六点,校园的早晨是安静的,一丝喧闹声都没有。
同学们都还没有来到校园,有的也许在熟睡中,有的也许正在勤奋读书,还有的或许已经在前往学校的路上了。
13.这是一个夏的早晨,天亮的非常早,空气也异常的清新,站在教学楼的天台往下俯瞰,能看见一层层白雾围绕着校园舞蹈,来到清风池边,看见一朵朵睡莲还在沉睡,可鱼儿早就打起了精神,在水里嬉戏,还有一片片碧绿的莲叶在清晨中摇曳,一颗颗露珠在莲叶上跳跃,似一颗颗断了线的晶莹珍珠。
14.校园的早晨是恬静的。
一层薄薄的雾笼罩着校园,像是给校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校门口,两棵桂树在雾中若隐若现,只能看见模模糊糊的轮廓。操场上,篮球架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等人跟它嬉戏。
15.刚才寂静的校园,现在活跃起来了,连树上的小鸟也为他们高歌一曲,多么富有朝气的一个早晨呀!
16.渐渐地,校门外热闹起来,校门口的马路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家长们关切的嘱咐声,孩子们爽朗的欢笑声,还有那清脆的鸣笛声,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17.校园真美啊!我爱校园!更爱校园的早晨!
18.早晨的校园是静寂的,教学楼显得异常雄伟,上面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给教学楼增添了一份美观。
再往前走,就是我们的篮球场了。篮球架像个士兵立在那里,不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一动不动。
19.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撒在学校的楼房顶上,电动大门上,绿色植物上……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
早起的门卫正在悠闲地浇灌大棚里的花朵们。
20.早晨,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每个同学们都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高高兴兴的往学校跑去。
描写校园的优美短句1.太阳公公从云层中探出眼睛,几缕阳光便照射着校园,把校园唤起。
我也被这几缕斜阳唤醒,背起书包走向校园。这时的风景十分的美丽,早已染色的枫叶朝四周瞅了几眼,便挣脱树枝,带着那美丽的颜色与其他叶子举行了落入泥土的仪式。
2.我们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就这样认真地上好每节课,也高兴地在校园里度过了每一天,校园的早晨每天都充满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我们奋发向上。
3.清晨的校园,空气清新,鸟儿鸣唱,树叶泛绿,腊梅丁香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春天的清晨,一年中最好的时光,现在正敞开它的怀抱迎接我的到来,我成了校园唯一的一抹流动的风景,就像天高任鸟飞的小鸟一样,快乐极了。
一会儿点缀在跑道上,一会儿点缀在草坪里,舒展着筋骨,抖擞着精神,为一天的忙碌储备着能量。
4.清晨的校园,宁静的教学楼默默的沉睡着,累了一天的它,还睡在梦乡里,电脑黑板桌椅睡的那叫香,蓄势待发的迎接新的一天。
因为它们知道,只有休息好,白天才能为师生更好的工作。每当我迈入校园的那一刻,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家长的重托孩子的希望,攥在我手心里,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我肩上的担子重啊!
5.早晨的校园经过一晚上冷空气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心怡人。
此时的天空仍有几颗稀疏的星星在不停的眨着眼睛,好像仍然在留恋着这美好的晨光。
6.这时阳光已普照大地,同学们在早晨温暖的阳光下做早操,呼吸着早晨特有的新鲜空气,个个精神饱满,动作敏捷整齐,姿态健美。
7.不经意间,在我经过校园一片翠绿的竹林时,惊醒了睡梦中的小鸟,它们居然向我提出了“抗议”。
8.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
早上淡淡的霞光笼罩着整个校园。沉睡了一夜的小草,直起了腰。它那绿色的连衣裙上还挂着几颗晶莹的露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像珍珠一样。
9.校园的早晨是宁静的,薄薄的晨雾像纱一样罩着校园,教学楼在淡淡的晨雾中若隐若现。
10.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蓝蓝的天空,白云在上面悠然自得的漂着,小草被一阵风吹过便摇动着它细小的胳膊,在晨风的陪伴下做起了早操;操场上那几棵大树也不甘寂寞,在晨风的伴奏下,尽情地舞动起来,它们跳着,唱着多自在啊!
11.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
天刚刚亮,大地从睡梦中醒来,整个校园浸泡在乳白色的晨雾中,朦朦胧胧,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校园围墙下的那几株迎春花开了,她们就像一个个迎春小姐在迎风欢迎我们的到来。
12.当金色的阳光洒进校园,当小鸟的声声歌唱唤醒校园,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3.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校园的早晨是活力四射的。
14.七时三十,悦耳的晨读铃声准时在校园上空荡漾。
校园的早晨开始了一天勤奋的学习,同学纷纷端坐于教室,捧着书,仔细地读着,整个校园书声朗朗。
15.我爱校园的早晨,因为它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安静的。
16.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早晨是美丽的,校园的早晨更美丽。
17.校园的早晨,是快乐的,是热闹的,是书声琅琅的,我爱校园的早晨!
18.俗话说得好:“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喜欢早晨,更喜欢校园的早晨,它是那么清新迷人富有生机。
19.校园的早晨更是充满希望的。
晨读的铃声一响起,同学们纷纷走进自己的教室,拿出自己的课本。不一会儿,教室里便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20.校园的早晨,雾还未散,趁这早晨,漫步在迷雾中,仿佛徜徉在仙境一般,流连忘返。
忽然,一缕金色的阳光似手指一般,轻轻拨开了校园的面纱,然后在地上泼下一团金漆。
描写校园的优美说说1.随着早起的人们,我信步走进校门,顿时被那美妙的晨景所陶醉。
周围是那么宁静,薄薄的晨雾如轻纱笼罩着校园,雄伟壮观的教学楼隐没在淡淡的晨雾中,整个校园的黎明是那么的温馨和美丽。我深吸一口气,顿觉一阵清新,真让人心旷神怡。
2.校园的早晨又是热闹的。
校门口,一个个家长都在赶着送孩子上学,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校。不一会儿,教室里便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3.清晨,我们的校园被一缕金色的阳光唤醒。
4.清晨,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柔和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祥诱人。
我们沐浴着朝霞,踏着欢快的脚步纷纷走进校园。
5.校园的早晨是紧张的。
渐渐地,同学们都陆陆续续的来到校园,走进教室,拿起书大声朗读,为新的一天的功课做好准备,马上校园的宁静不以为然的被同学们整齐的朗读声打破了。
6.校园的早晨是忙碌的。
老师和校工已早早来到学校,进行着各自的工作。办公室里,有的老师正专心备课,有的老师在批改我们的试卷作业,还有的老师正在电脑上制作课件。厨师们忙碌的准备着我们的营养早餐;保洁阿姨们正在打扫学校的每个角落,为我们提供了舒适干净的环境。
7.校园春天的早晨使大地焕然一新,满园春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8.当我走入校园时,太阳正从东方升起,草上花上树上的露珠还没被太阳照去,就像教师辛勤的汗水,没有白费,被我们少年儿童吸收了营养,茁壮成长,健康发育。
9.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
有的同学在读课文,有的在背古诗,还有的在默默地思考问题。见此情景,我也急不可待地放下书包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这真是“一天之计在于晨”啊!
10.校园的早晨是恬静的,雾气弥漫在大地,像一层薄纱,把校园围了起来。
11.校园的早晨,徐徐的春风载着一股浓浓的情思,又送来了一个清爽的早晨。
12.早晨的太阳越升越高,校园热闹起来。
阳光中,学生们像小鸟一样有说有笑叽叽喳喳陆续走进校园。
13.校园的早晨更是充满希望的,早晨,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学楼里传来,同学们沉醉在书香中,品读着华丽词藻,感受着优美佳句。
而老师的讲课声也从朗朗读书声中传来,老师的声音娓娓动听,带领着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率领着我们找到了那把金钥匙,开启智慧的殿堂,演绎着智慧的传奇。
14.整个校园还沉浸在睡梦中,仿佛作者很甜蜜的梦。
学校里空无一人,出奇的安静。操场静静地躺在那儿,似乎掉一根针就能听得见。教学楼还是黑漆漆的一片,显得既神秘又陌生。
15.校园的早晨是恬静的。
碧绿的树叶上,笔直的草秆上,滚动着钻石般闪亮的露珠。翡翠似的小池里,池水清澈见底,嫩黄的睡莲,刚刚睁开它朦胧的睡眼。金色的光辉洒在教学楼顶上,像给它镀上一条条金边。宽阔的操场上,一群退休的老教师们伴着朝阳在晨练。
16.我走在通往教室的林荫大道上,徐徐微风吹拂我的发稍,小花小草弯着腰与我道早安,大树也向我招招手,这真是个令人愉快的早晨。
17.校园的早晨又是充满迷人的书香的。
你听,教学楼那朗朗的读书声,让你情不自禁的陶醉。同学们有的朗读语文课文,有的背诵古诗,还有的在读英语。大家都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用实际行动回报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
18.校园的早晨是寂静的,同学们还没有到学校,校园里冷清清的。
只有那窗台上五颜六色的花儿,在晨风中翩翩起舞,似乎在敬候同学们的到来。
19.这是一个绿树成荫充满生机的地方。
当晨曦划破黎明前那黑沉沉的夜幕时,校园就从睡梦中慢慢醒来了。
20.这校园的早晨,梦一般的早晨。
谁能不赞叹这校园?谁能不赞叹这早晨?
描写校园的优美文案1.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
当太阳公公在晨雾中露出第一丝笑脸时,沉睡了一夜的校园一切又都欣欣然了。瞧,大树醒了,又张开了它那挺拔的身躯;小草伸伸了腰,抬起了它那可爱的笑脸,仿佛又在向太阳公公诉说着昨夜的美梦;装扮了整整一宵的花儿们正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婉美。听,不时在教学楼檐下飞来飞去早起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唱着欢乐的歌。
2.点半,太阳徐徐地升起来了,整个校园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花坛中心的雕塑“希望之星”,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花坛四周的小草铁树都已经展开了一天中最灿烂的笑容。香樟树像昂首挺胸的战士,一如既往地保护着我们的学校。
3.啊,校园的早晨,你是多么的宁静,却又那么的热闹!我喜欢校园的早晨。
4.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
点多钟,同学们背上书包,嘴里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来上学。校门口,来送孩子的家长三五成群的,陆续来又陆续散。那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喇叭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交响乐。
5.校园的早晨是忙碌的,操场上,田径队的同学们在刻苦训练着,在报道上一圈圈跑着,而在花棍表演前,每天早晨操场上都会传出音乐,花棍队的同学们在音乐之中有序的排练着,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到位。
跑道上,还有许多同学利用早读前的时间进行跑步,在那里强身健体。
6.当我一清早走进可爱的学校时,学校是那样宁静,有时候大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学校,除了教师大楼和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树木,其他什么也看不清了。
7.我爱校园的早晨,因为他奇妙而温柔;
我爱校园的早晨,因为她美丽而动人。我要用心中炙热的爱,展开一幅多彩的画卷——校园之晨。
8.校园的早晨又是热闹的,有早来同学杂乱的自由读书声;
还有小鸟叫的“喳喳声”,编织成生活欢快而美妙的音乐。操场上,一列列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嘹亮的口号声,汇成一幅学生晨练图,那是同学们在认真地锻炼身体。
9.校园的早晨是难得一见的好美景,也是难以见到同学们学习成果的好地方!
10.校园里,小操场内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榕树好像正在伸懒腰似的,树枝都弯下了腰,在这么多的树之中,还是这棵榕树最显眼。
微风轻拂,偎依在树叶上的露珠在晨光中似烛光摇曳般,星星点点。
11.天渐渐亮了,校园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勤快的值日生开始忙碌着打扫清洁区。
整个校园又燃起了勃勃的生机。这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凝聚了这校园的美丽。
12.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
你瞧,大树苏醒了,小鸟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诉说自己昨晚的梦境。小草随风摇摆着腰肢,抖落晶莹的露珠。小花儿抬起头,面向清晨的阳光露出绚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心情也如同这美丽的花儿一样在校园绽放。
13.秋天校园的早晨,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大雁也排成人字形飞到南方去了。
清凉的风吹过来,提醒我们多添一件衣裳。几片落叶掉下来,告诉我们秋的消息。
14.早晨,我来到校园,白茫茫的晨雾正在减退,在流动。
这时,在晨雾中已经隐隐地出现了几个人影,成群结队的,伴随着欢笑声走进了校园。
15.学校的早晨是安静的,是忙碌的,是热闹的,也是充满温暖和幸福的。
16.校园的早晨更是忙碌的。
你看办公室里的老师们,正忙着上课的准备;操场上的运动员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紧张地训练着,你瞧,沙坑边,似一只只轻巧的小燕子掠过栏杆;跑道上,运动小将们疾步如飞,冲向终点;教室里,公共场所里,值日生们早早地来到学校打扫卫生,以整洁美丽的环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17.校园的早晨是安静的。
各种花卉和小草都醒来了,他们都舒展了身子,准备迎接同学们的到来。它门被身上的小露珠打扮地神采熠熠,美丽动人。
18.同学们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精神抖擞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学校。
校门口,汽车的喇叭声,摩托车的响声,自行车的铃声,构成了一曲美妙动人的交响乐。
19.校园的早晨是快乐的,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太阳缓缓露出了她红红的脸蛋,把她的光芒洒向整个校园,顿时校园镀上了一层金黄的颜色,让这金灿灿的校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看图写话 指导方法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的前奏,写好看图写话,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不会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得语句不通顺,不能正确描述图意。针对这一问题,对于看图写话教学,我做了尝试,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更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法宝。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
1.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学生可以说非常熟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课文插图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低年级教材中,课文插图随处可见。这些直观的课文插图,更深刻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如二年级下册《雷雨》插图一:雷雨前的景象;插图二:雷雨后的景象。这两幅图前后对照,正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的好材料。因此,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说一说两幅图的不同之处,从云彩、大树的枝叶、小男孩的动作(关窗,开窗)及闪电和彩虹的变化,让小组之间互练说话,这样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都有话可说,而且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得很有条理。学生发现自己有话可说,自然就乐于表达,无形中就激发“说”的情趣。
2.借助口语交际,培养“说”的兴趣。
口语交际在每组课文的语文园地里都有涉及,而且口语交际的内容都和本单元的主题相符合。教学中,合理地学习口语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夸家乡”,在教学中,我提前一周要求家长帮助学生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去观光。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亲身经历,所以畅所欲言,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感知。
3.抓住生活的瞬间变化,创造“说”的氛围。
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主动“说”的意识。有时是对班里某一位学生的变化,说一说,鼓励他的进步;有时是对班里卫生的变化,说一说,教室变得更干净整洁……生活中,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爱观察了,都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而这一双双美丽的眼睛,给他们营造了“说”的氛围。
二、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方法
1.教给学生看。
看图写话,看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观察图时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看图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比如,如何找故事的主人公?首先,要学生看图,图上都有哪些动物?这几幅图上都出现的动物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例如《助人为乐的白鹅》,通过仔细看图可知,四幅图上都出现小白兔,我们判断小白兔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另外,就是通过看,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周围的环境,了解画面所透露给我们的主要内容。
不仅如此,看一幅图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或远近,或高低,或里外,当经过老师的指导训练后,再观察图面的时候,就能按一定的顺序去描述,文章就有了大体的框架。但如果他看得没顺序,说得也就没顺序,这篇文章写下来就谈不上条理性了。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按照顺序看图是非常重要的。看图,从整体着眼,不局限于一幅图。低年级学生看图时经常局限于一幅图,这样容易误解图意,最后写跑题。所以看图时首先要学生从整体着眼,像看连环画一样,把表达的大概情节抓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再一幅一幅具体细致地看。
2.发动学生想。
低年级学生因为书读得少,所以容易出现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只是就物写物,或者就事论事。读他们的文章,往往会觉得平淡无奇,这就是缺乏想象。所以看图后,要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每幅画上的人、物、景都是静止的,没有声音,也不会动,而想象,则要求学生借助图画提供的形象,结合实际生活发挥想象,把图上的人物写活,让他们能说会笑,能走会跳,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让图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动起来,这样写出来才更形象、更生动。如《小兔过河》,小兔子遇到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大象帮助它过河,二人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对话?这时,我就在班里找学生演一演,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会怎样做?(抓住动作描写)抓住主人公当时的心理,先演后写,人物对话的加入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
3.教给小技巧。
(1)开头空两格。有几幅图就写几个自然段。
(2)第一句要明确写清: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
(3)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能够写出每幅图“最重要的情节”,必须详细写。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图中的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用上恰当的动词,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写的就是这幅图的内容,而不是其他图的内容。
(4)能正确使用“,”、“。”、“?”、“!”等符号,能写通顺的句子,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出来,没有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表示。
以上就是我们在写话中要掌握的几种技巧,每一环节都把握好,才能写出优秀的看图作文。
三、加强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写话的基础是阅读和积累,阅读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最佳途径。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篇章。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根据所学内容,引进美文欣赏,有时是古诗词,有时是励志的文章,对于一些好的段落好的文章,我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我就引导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春》,并让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第二单元以关爱为主题,我就带领学生走进雷锋,让学生搜集雷锋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最后,我采取每月评选“阅读之星”、“佳句积累之星”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丰富知识。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才能喜欢动笔,乐于动笔,才能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真实具体、栩栩如生地写出来。
四、及时批改,以评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