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神态的成语

描写神态的成语

时间:2023-05-30 10:0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神态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神态的成语

第1篇

描写人物神态成语

1、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2、獐头鼠目: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3、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4、秀外慧中: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5、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6、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7、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8、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9、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0、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11、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12、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13、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14、大腹便便: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15、囚首垢面:象监狱里的犯人,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16、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7、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18、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19、铜筋铁骨: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20、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21、双瞳剪水: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22、肠肥脑满: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23、粉白黛黑: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

24、其貌不扬: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25、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26、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27、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28、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29、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30、形销骨立:销:消瘦。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31、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32、骨瘦如柴:形容消瘦到极点。

33、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34、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35、蓬头垢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二

1、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2、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3、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4、从容自若:沉着镇静,神态自若。

5、悠然自得: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6、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7、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8、舌挢不下: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9、眄视指使:形容骄傲的神态。

10、扼腕抵掌: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11、飘飘欲仙: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12、伸头缩颈: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13、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14、灰头土面: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15、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16、雍容雅步:谓神态从容,举止斯文。

17、高情逸态: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18、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19、扼腕长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20、望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21、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22、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23、咆哮如雷: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24、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25、舒眉展眼: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26、义形于色:义:正义;形:表现;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在脸上流露出来。

27、杀鸡抹脖: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28、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29、悠闲自在:自在:无拘无束。形容神态从容,无拘无束。

30、雍容闲雅:谓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31、投袂而起: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32、怆地呼天: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33、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第2篇

(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

(4)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我努力尝试用数字贯穿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字说话、写作。

一条线索:记叙文往往安排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能串起文章的情感脉络。比如《我的老师》以我对老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情感为线索;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因此,学生写作文,如果能巧妙安排一条或隐或现的线索,一定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满分作文《泪,擦干以后》写自己因考试失利而心情沮丧,其间贯穿着一条“月亮”的线索:1.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2.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3.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4.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通过写月亮的变化表现我的心情由沮丧到有所解开到最后豁然开朗的情感变化,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两处波澜:文章不能平铺直叙,因为“人贵直;文贵曲”,好的文章总是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而那些四平八稳一竿子打到底的文章是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我建议学生写文章时能考虑到文章的曲折和波澜,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课文《驿路梨花》写自己探寻小茅屋的主人可谓一波三折。我们行路上山,劳累时,看见一座小茅屋,我们享受小茅屋带来的温暖;同时我们在探寻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到“哈尼小姑娘”、到“战士”直到所有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起到了一波三折的效果。整篇文章写的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啊。

三个修辞:学生作文要讲究文采。我们阅读许多优秀的文章,我们常常惊叹于优秀文章斐然的文采。修辞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即将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情态,给人以无限温暖的感受。又如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文章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处描写:描写是使文章感人的第一法宝。好的文章一定少不了精彩的描写。开头如果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营造优美温馨的意境,渲染当时特定的环境氛围,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或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鲁迅的小说名篇《故乡》一开头就写到:“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这一段景物描写很好为文章服务。《泪,擦干以后》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眼;想起了关心我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这一段描写可谓匠心独运,真是浮想联翩,作者由眼前的情景想到过去的情景,胶体自然,有感染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比如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鲜明的表现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细节描写也可以为表现人物揭示中心服务。如杨二嫂从我家临走时顺手拿走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就有力的揭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特征。外貌和神态描写也同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神态的对比,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广大人民的迫害之深。

五个成语:我认为成语是中华文明的浓缩的精华,是几千年中华文敏的精髓之一。恰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特效果。学生作文如果能适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使文章文采出众。我们不反对那些文风朴实的文章,但是我们更欢迎那些神采洋溢、措辞优美的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巧用四字句,有不少四字句已经演变为成语,极有有力地描绘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异”,从而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伏笔。

六组偶句:我们阅读那些成对出现的优美偶句,一定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学生作文如果适时写出几句偶句,一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还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优美的偶句,使文章很有文采;“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应;“锦鳞游泳”与“沙鸥翔集”对应;“皓月千里”与“长烟一空”成对出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建议学生作文能在适当的位置写一些意蕴丰富的对偶句,一定可以感动阅卷老师,赢得高分。

七处点题:好文章要适时点题,这样才能避免走题或者偏题。点题的位置一般是开头要呈现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尾要再以抒情或者一轮的笔墨再次点题,以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是满分作文《泪,擦改以后》多次点题,点出关键词:1、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着。2、我没有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3、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4、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5、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脸上的泪水早已风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几处点题之笔写出了我情感的变化,可谓神来之笔啊。

总之,我们提倡坚持不懈的写作,多读优秀的中考作文,领会示范文章的风采,学习借鉴这些文章的特长,对那些特别优秀的段落,我们要不厌其烦的阅读甚至背诵。平时的摘抄本,我们要充分的珍惜利用,照抄一些优秀的经典名句,可以按照分类进行整理,比如描写类:景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抒情类:直接属性、间接抒情;议论类:开门见山发表议论、引经据典发表议论、文章结尾收缩议论。再如: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亲情佳句、母爱佳句、借物说理、经典歌词、抒情佳句、议论佳句、满分作文等等。同学们,即使现在行动也不算晚。坚持阅读,坚持积累,坚持模仿,肯定有所收获。

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体会,多理解,多模仿,多行动,一定可以写出一流的优秀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 223200)

第4篇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中学生作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作文中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在整篇作文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将文中的人物表现得更为传神,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动作描写技巧,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就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使用技巧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一、紧贴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写作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写作质量,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强调的是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贴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解决成语使用贫乏的问题。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一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蹒跚、攀着、向上缩、爬”等词句是作者描述父亲时典型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联想与上述动作词语相关的词语,如“蹒跚”联想到步履蹒跚、歪歪倒倒,“攀着”联想到跌跌撞撞等,其次让学生观察并使用成语描述学生或者老师的行为动作。如表现学生走路姿态的有“昂首阔步、大步流星、连蹦带跳”等成语,表现学生动作神态的有“聚精会神、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等成语;表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成语,表现老师上课的成语有“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等成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动作描写时学会合理运用成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创设成语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上文说到,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是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最直接的体现。具体而言,通过描写动作可以使人物表现得更生动和更令人难忘,倘若动作描写过少,就会促使人物变得呆板,毫无感染力。因此,动作描写对提升作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是作文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属于固定短语,在语句中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用。由于成语包含多种意义,因此在作文表述中可以起到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在作文写作中,必须恰当使用成语,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滥用成语的现象发生。例如,为了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成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指导和教学。首先,由教师演示人物动作,让学生观察后并使用成语进行描述。如教师轻轻推开门,面带笑容走到讲台前,拿起课本认真讲课等,由此让学生掌握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等成语的运用。其次,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恰当使用成语的重要性。如教师用力撞开门,表情严肃地走上讲台,这里就会反映出教师令人生畏、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一来,便能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描写人物时,合理使用成语,能够积极反映人物的作风、思想品质等内容。从而避免描写不贴切等写作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正确指导成语使用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中学生作文的动作描写中,如何正确运用成语仍然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现阶段,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不同措辞、不同类型的成语,但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的并不多,甚至错误使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同时根据现有情况正确指导成语的使用方法。例如,在作文写作时,指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进行分步写作,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层次更为清楚。就拿《柳叶儿》中“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这一句话来说,作者通过“踩、响、勒紧、吐、抱、爬、开、蹭”等动词将人物的做事情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动作特点准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成语应用的重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成语的正确及恰当使用更能表现出人物动作,使人物描写更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成语教学的重视力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第5篇

一、丰富语言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写作语言积累少,写作时自然无从下笔。所以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当务之急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语言积累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对学生最有效的主要有两个,即从教材中积累和课外阅读中积累。

1.从教材中丰富语言积累

众所周知,能够选进教材让学生学习的文章,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在平时教学时,语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精彩内容,还要给学生下个背诵优美文段的任务。对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名句、修辞句子、诗句等,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上课前拿出来读5分钟。对古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除了要求背诵外,还要进行默写和运用写话。只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做到,就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笔者每学年都要求学生这样做,结果显示,学生在写作时都能把平时积累的内容运用到文章中去,写作语言的确丰富颇多。

2.从课外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也是中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主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写作语言。每年接手新生时,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作文大全》、《第二课堂》、《中学生作文指导》等书籍。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如优美的词语、生动的成语、幽默的歇后语、富有哲理的诗句和名人名言、描写生动的段落等摘录下来,作为写作的“语言仓库”,以备写作时学以致用。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配套教材《作文训练》,除了积累佳词佳句外,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每单元的例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技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谋篇布局等,并借鉴例文的内容、形式、风格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语文早读的时候,读一读、背一背平时摘录到的内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证明,学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精美语言,他的写作语言就能丰富起来,等到写作时自然能得心应手。

二、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有素材可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学生生活积累越丰富,写作时越容易从积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笔者主要在学生个人活动和学校集体活动中来寻找途径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1.在个人活动中丰富生活积累

个人活动就是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感。每天每个学生肯定都做过、见过、想过、感受过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事情,例如献爱心、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母爱等,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日记或周记的方式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再从中筛选出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加工,提炼中心,积累下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笔者每两周要求学生定向观察一些景物、植物、人物,或一个场所,一次活动,记下每次观察时新的发现,抒写不同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加深,就能获得丰富的典型素材。实践证明,从个人活动中丰富生活积累,学生印象深刻,一旦遇到写作需要,“材”如泉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

2.在学校集体活动中丰富生活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如果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就能获得真切的体验,并能在集体活动中发现写作素材,例如助人为乐的人、团结的集体、奉献的精神等。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体验集体活动,从集体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学校每次举行的集体活动,笔者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校运会,让学生经历比赛的刺激,体会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班际拔河比赛,让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捐款活动,让学生在献爱心的同时,发现谁是最有爱心的人。实践证明,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会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果不指导就布置学生写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平时积累有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素材,也难于写出优美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对写作方法的指导。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1.片段写作指导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写作也一样,先从练好片段开始,打好写作的基础。笔者每学年接手一届学生,利用开学后的几周时间,让学生集中笔力,写好一个片段,如外貌描写、场景描写、景物描写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等,要求学生在描写中恰当运用成语,灵活运用修辞。片段练习简单、容易,对不会写作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只要他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写出佳作指日可待。

2.写作技巧指导

继片段描写后,可转入写作技巧点拨。笔者一般的做法是先用一节课向学生讲授写作技巧,例如选好典型材料,精心安排结构,开头结尾注意点题,中间插入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行文中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成语、歇后语、歌词、诗歌、名人名言等,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你的文章中成语用得多,可以显示你词汇丰富;如果你修辞用得好,可以使你的文章形象、生动、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显示你想象丰富;如果你恰当运用歇后语、歌词、诗歌、名人名言,就能显示你课外知识丰富,更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如果你细节描写具体,就能使文章细腻、动人。然后给学生来个“下水”作文指导――现场口头作文,让学生茅塞顿开,觉得写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平时老师要求积累的东西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行了。最后,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新颖的形式进行写作,例如题记和小标题形式作文,笔者告诉学生:采用题记,能揭开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标题,简洁醒目,能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

第6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教会学生体验生活,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以及心理,去仔细观察感受生活。只有观察感受得细致,才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用的细节。作文时再将这些有用的细节具体地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即可。

绘声绘色,原本是一个成语,意为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用在写作上,就是要求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所描摹刻画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运用绘声绘色的关键是调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绘声绘色地描写可以让笔下的人、事、物活灵活现。

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人、事、物,使其活灵活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世界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只有抓住了独特之处,才能反映出个性,并且由这独特的个性,体现出鲜明的一面。如一学生写他的爸爸,首先抓住爸爸“胖”的特征,然后写他脸上的肉堆得像“油团”,看起来像一尊慈眉善目的“弥勒佛”。这样就把爸爸鲜明的体形特征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

二、精雕细刻,鲜活形象。

写人叙事,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局部变化特征加以精雕细刻,有助于使所描写的事物变得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如一位学生在以《胆怯的我》为题的作文中写道:

“发卷了,我的心跳得厉害,手也凉凉的,不知我得了多少分,等待我的又将是什么……‘XX’,我用有些颤抖的手接过卷子,迫不及待地向卷子瞟了一眼……我定了定神,站起来缓缓向老师办公室走去。尽管竭力想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但仍然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轻轻推门进去,走到老师面前,胆怯地叫了一声‘老师’,便在一边垂手而立,等待老师发问。”

在这里,作者用“心跳得厉害”“手也凉凉的”“颤抖”“迫不及待”“瞟”“缓缓”“轻轻”“垂手而立”等词语生动地刻画出胆怯的形象。有手和眼睛的动作,有整个身体的动作,有心理活动,有叫声。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使这个胆怯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果我们在写人物时都能这样精雕细刻,人物就活起来了。

三、渲染烘托,突出形象。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二者结合用在描写上,可使人物的种种行为表现和神态变化生动传神,精彩之至。如一学生是这样描写他同桌的:“他脾气暴躁,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你看,同学们又在向老师告许坚强的状了。老师刚批评了他一句,他立刻,暴跳如雷,大声叫嚣,完了还咬牙切齿,双手握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比窦娥还冤!”这种正侧面相结合的渲染和烘托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四、绘声拟音,生动形象。

一些拟声词,如:“隆隆”“哗哗”“沙沙”等,如果能运用恰当,就会使描写的效果大不一样。如《海底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海底是否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鸡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海底的声音难以描摹,但比作小鸡、蜜蜂、小狗的声音,人们就明白了。这样的文章就显得形象生动。

五、巧用修辞,让静景动起来。

在描写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直接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这样能使文章情趣盎然。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春雨飘落大地,滋润了土壤,唤醒了青蛙,使农民伯伯绽开了笑脸;春雨落到柳树上,柳树抽出了嫩芽,舒展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春雨喷到桃树上,染红了桃花,桃树好像撑起了一把把粉红色的小伞;春雨洒到河面上,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玩、追逐,活蹦乱跳的;春雨浇灌庄稼,庄稼贪婪地吮吸春天的乳汁,枯黄的叶子,露出了绿色的笑容……”

第7篇

一、揭题、审题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指点“恒”的读音。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2.通过预习课文我们还知道课题“她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就是阮恒要救小姑娘的原因。

3.示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A、请一个同学来读读。B、从这篇课文的预习要求看,共讲了三方面。[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概括了主要内容;提出了预习的要求。理解“挽救”、“垂危”。]

2.这篇课文非常的感人,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想想看:A、播音员阿姨是怎样的读的?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吗?B、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C、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3.交流:A、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B、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D、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E、分小组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请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5.请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6.朗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A、“迫”的部首是{},再查{}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B、用“如果.......就.........说话。C、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D、指导朗读。

4.小结:A、结标。B、提示下节课的内容。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

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2.、交流。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

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六、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第8篇

社会大转盘(一)责任心

教学内容:社会大转盘(一)

教学目标:1、学会细处着笔,深度挖掘来描写社会生活。

2、

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描写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教具准备: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抢答,导入课题。

1、两个同学在教室里吵起来了,你该怎么办?

2、在同学家里做客,看到房间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想摸想看想玩,怎么办?

3、发现小偷在偷东西,你会怎么办?

4、向别人借书,不小心弄湿了,怎么办?

5、一次独自在教室踢球,踢坏了一块玻璃,你会怎么办?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大家都是生活的小主人,而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一份责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心在农民的镰刀下,在司机的方向盘上,责任心在忙碌的双手和专注的眼睛里,责任心更是在无私奉献和温暖的关爱中。今天,让我们走进社会大转盘中体会社会责任心!

二、亮点赏析,悟一悟

1、谈话导入:丹麦的哥本哈根是一个很干净的城市,城市的干净源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因为他们都做到路要拾“遗”。

2、欣赏《路要拾“遗”》

思考:

①阅读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③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④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有怎样的感悟?

⑤体会文章题目的含义。

3、小结:作者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切身体会到了路要拾“遗”,在描述的过程中,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从而感悟到责任心的重要,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宝典(通过范文,学生说,教师总结)

1、选取感悟最深的有责任心的故事来写

2、细处着笔,抒发真情实感。

3、中心明确,思想积极向上。

第二课时

一、轻松一刻(巧答成语)

最差的视力——鼠目寸光

最先进的做饭——无米之炊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大的手掌——一手遮天

最珍贵的时光——一刻千金

二、我阅读,我快乐

1、阅读《成长的脚印》,划出好词句,细节描写,完成课后习题。(十分钟)

2、体会作者对成长的感悟。

3、一分钟记忆:将课后“读中巧学”中的词句记在脑中。(可以用各小组比赛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营(重点训练:二十分钟)

温馨提示:(要求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a、根据范文和阅读训练,总结写作范围;

b、根据写作宝典,明确写作重点及中心。

各组学生选代表分类,老师总结:

1、他人有责任心的事例(亲眼所见)

a、门卫在下雨积水后,背老人小孩过去

b、邻居主动打扫楼道

c、老师带病、带伤,给学生上课

2、自己有责任心的事例

a、教室的窗户破了,我主动修理

b、同学吐了,我主动清理污物

3、我为班级献一策

a、为方便同学看书,号召大家做图书柜,收集书…….

b、为班级做垃圾回收箱

c、为合理地摆放打扫工具,找了块横木,钉在墙上……

小结:看来责任心真的很重要,它不仅是做人的准则,而且是我们行为的规范,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吧!通过训练选材,同学们搜索到了他人有责任心的事例,还说了自己有责任心的事。希望同学们抓住细节描写,写出内心的感受,突出责任心让社会更美好的主题。

四、我用妙笔,写一写

1、学生讨论,自己想写的题目

2、教师出示参照题目:

《这就是责任》

《这件事,教育了我》

《真想不到》

《班级因我而精彩》

《责任在我心中》

五、比一比收获

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而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要选取典型、新颖、真实的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并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六、家庭作业:(略)

提示:家庭作业应体现两点:1、对好词好句的积累;2、对阅读习题的训练。

七、板书设计

社会大转盘(一)

亮点赏析,悟一悟

开头:总领全文,倒叙

正文:切身体会路要拾“遗”

纳闷——莫名其妙——委屈——解释——虚心接受

结尾:感悟,点题

中心:责任心让社会更美好。

写作宝典:

1、选取感悟最深的有责任心的故事来写

2、细处着笔,抒发真情实感。

3、中心明确,思想积极向上。

我阅读,我快乐

《成长的脚印》

1体会作者的感悟

2体会细节描写。

拓展训练营

1、他人有责任心的事例(亲眼所见)

a、门卫在下雨积水后,背老人小孩过去

b、邻居主动打扫楼道

c、老师带病、带伤,给学生上课

2、自己有责任心的事例

a、教室的窗户破了,我主动修理

b、同学吐了,我主动清理污物

3、我为班级献一策

a、为方便同学看书,号召大家做图书柜,收集书…….

第9篇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言习惯;激发兴趣;品读欣赏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中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句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10篇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成语“雀喧鸿聚”和“鸦雀无声”,前者有“雀”,后者也有“雀”,可见喧闹和安静,都和“雀”有关,它取决于雀的有声和无声。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胆子”。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因其“鸣声(jí,象声词)”,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召南》中的《鹊巢》为证:“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选自《咬文嚼字》2005年第1期)

〖请你参与〗

1. 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1)从造字法的角度看: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2. 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

第11篇

1.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2. 皆大欢喜:人人都高兴满意。

3. 乐乐陶陶:心情十分高兴的样子。

4. 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

5. 眉飞眼笑:形容非常高兴。

6. 欢欣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7. 满脸春*: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8. 喜逐颜开: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9. 冁然而笑: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10. 皆大欢喜: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

11. 眉飞色舞:形容非常喜悦或得意的神态。

12. 眼笑眉飞:形容极度高兴。

13. 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14. 喜上眉梢: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15. 喜不自胜: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16. 宜嗔宜喜: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

17. 足蹈手舞: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18. 欣喜若狂:欣喜得像发了狂。形容高兴到极点。

19.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20. 屐齿之折: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21. 笑逐颜开:眉开眼笑。形容十分高兴。

22. 欢欣鼓舞: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23. 抚掌大笑: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24. 开眉展眼:高兴愉快的样子。

25.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26. 酒酣耳热: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27. 心痒难挠: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28. 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29. 手舞足蹈:手和脚都舞动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子。

30.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

31. 兴高采烈:多形容兴致很高,情绪热烈或气氛欢乐。

32.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33. 乐不可支:快乐到不能自持的地步。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34. 得意忘形: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35. 惊喜交集:交集:交错在一起。又吃惊,又高兴

36. 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精神振奋。

37. 欢喜若狂:欢喜:高兴的样子。高举得象发狂一样。

38. 满面春风: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39. 喜不自禁: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容极其高兴。

40. 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41. 喜形于色: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42. 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43. 喜行于色:高兴显现在脸上。

44.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45. 满面春风: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46. 喜气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47.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48. 酒酣耳热:酒酣:酒喝得很痛快。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49. 拍手称快:形容正义得到伸张或公愤得到消除时高兴的样子。

50. 怡情悦性: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51. 心花怒放:心里乐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高兴到极点。

52.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53. 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却没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教学目标单一,教师教法僵化,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尝,尝到“甜头”后自然可以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文课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摹拟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相信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准、读懂。

2.读出神韵。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灵活教学。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