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祖国的作文

歌颂祖国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0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祖国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歌颂祖国的作文

第1篇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储存材料,即积累信息。那么良好的信息材料来自哪里呢?即来自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热爱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体验自然世界,观察获取信息教材呢?值得借鉴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那就是有时间带领孩子出去放风筝,这就是告诉孩子“志当存高远”。同时也是暗示孩子:观察是人们获取信息材料的最佳方法。

其一,小学生写自然界中的景色,就是去观察使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正所谓:“阅尽人间春色,风景这边独好”。

其二,让小学生写自然界中的某种植物,就是让小学生了解这种植物的种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它在什么时间播种,幼苗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形态特征,根、茎、叶、花、果实都要仔细观察。特别要了解植物果实的作用等。只有获得了这些具体信息材料、写出来的植物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其三,写一种动物,观察动物也要从它的繁殖方式开始,了解动物是胎生,还是卵生。动物小时候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重点是它的作用,对人类的益处等。了解和掌握了动物的这些信息,就能把动物写的生动、具体、活灵活现。使人们知道怎样对待动物,从而去保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同时也感悟到动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乐趣。

其四,写人。要懂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对人的了解主要去了解各类人群爱岗敬业的精神,歌颂人们热爱职业,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就是报效祖国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接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才能尊重所有人的劳动,才能去观察接受各种人的活动信息,弘扬民族精神,让高尚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催人奋进。

其五,记事。让小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接受生活。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信息,让学生多了解弘扬时代精神的事,掌握时展主旋律,歌颂具有时代精神的事迹。

在获得观察信息的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巧妙地表达以完成作文。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还要多阅读有关描写景物、植物、动物、写人记事的文章,去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要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近而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良好信息储存良好信息,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小学作文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中心校)

第2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理论框架,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重视语文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实现读书、作文与做人相统一,让情感“滋润”语文教学,使学生的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探究人物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积极主动、用心投入的读书氛围,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法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军神》,作者表达了对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笔者通过出示的照片和资料,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是“军神”。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细细品味为了能清醒地指挥作战,拒绝使用麻醉剂;学生通过对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顽强精神。最后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来读重点语段,感受的伟大与坚强。学生对的钢铁意志印象深刻,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模拟人物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品质。

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夜莺的歌声》中的小夜莺和德国兵的对话,在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后,学生纷纷发言。

生:我认为小夜莺真是很机智,他在骂那些德国兵,他恨敌人,却笑着骂敌人,那样的沉着,而德国兵丝毫没有察觉到,还以为他是一个调皮蛋呢!

生:小夜莺边走边打树枝、拾球果,还用脚去踢、学鸟叫,好像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完全沉浸在孩子的世界中。其实他在报信,很机灵,也很勇敢。

生: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镇静和机灵,让大人都无法察觉到他在伪装,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哦!真可以称得上是超级间谍了!

师:同学们也很机灵,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课文中有很多关于小夜莺的勇敢的描写,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深刻感受一下他的机智和勇敢。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小组赛读。

师:读了这些对话,你想对小夜莺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想要对小夜莺说的话写下来;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当时的小夜莺,你会怎样做呢?也写下来。

生:小夜莺真勇敢。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假如是我,早就跟着老爷爷们逃跑了。

生:敌人那么凶残,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为了自己的祖国,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战斗。我们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这样,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小夜莺美好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引领诵读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展现着各自不同的情感:有的歌颂伟大,有的歌颂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诵读,一是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需要采用这种方式。

如刘禹锡的七言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3篇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认为现在通用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著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里无处不渗透着思想教育因素的精美句子。语文教师只要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就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下面本文就对怎样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作些浅陋的探讨。

一、用语文教材中典型的榜样人物的突出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形象,他们所具有的良好品质,所表现的特殊行为对学生很有激发力,能引起学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如《邓稼先》一文中为祖国的强大而甘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邓稼先,再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中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钱学森,还有《梁思成的故事》一课中富有胆识、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强意志,《狱中书简》一文中深处逆境却乐观、坚定、热爱众生的女革命家,以及《过零丁洋》一课中的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等等,这些榜样人物的影响发人深省,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

二、导入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进行感染

教学中许多课文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作者深化的思想和升华的感情主题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上下月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易动作,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联想一下,如果自己做这样的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从而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浓浓的父爱,教师再适时点拨,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的心从而孝敬父母。再如,《快乐王子》一课中找出两组学生,一组学生朗读快乐王子的言语,另一组学生朗读小燕子的言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快乐王子的忧心民众疾苦和小燕子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使学生感情有了一次质的升华。

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如课文《小萝卜头》中的小萝卜头过生日,狱中的叔叔送给他半截铅笔,他就高兴得蹦了起来,由此让学生想象,半支铅笔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旧社会的黑暗。体会旧社会狱中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和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再如,我在讲授《沁园春·雪》第一段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接着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雄壮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巧用对比,渗透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这样,在学生的认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也很好。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对卖唱的金娘父女的热心帮助和对屠户恶霸镇关西的三打形成对比,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鲁提辖会对两种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从而让学生明白鲁提辖的爱憎分明的高贵品格,启发学生对好与坏的理解。再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让学生针对这两种人的不同评价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揭示了人要以做“孺子牛”的这种人为荣,而以做“千夫指”这种人可耻为做人的准绳。

五、抓住关键,用精美的句子感染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渗透德育。如老舍的《春》最后一段:“春天像刚出生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她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是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心中涌发出了春光无限好的感慨,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美好生活也需要生机和活力,让他们珍惜和热爱生活,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和希望,陶冶他们美好的高尚情操。

六、通过朗读感情浓郁、感染力强的句子感化学生

语文课文中那些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清新的散文沁人心脾,优美的小说扣人心弦,使人陶醉……教师用饱含情感的朗读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尤其对一些抒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教师更不该放弃用朗读教学法去感化学生的良机。如在教学李英的《二月的哀思》一文时,先让学生听朗读磁带,感受人民群众无限怀念的深厚感情。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悲痛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情境。最后学生放声朗读这首诗,当读到“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献上鲜花。表达由衷的敬意;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深情的呼唤,抑制不住的思念使学生动情,从而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使学生热泪盈眶,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七、把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途径。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命题要有时代色彩。命好题后,可以从八个方面指导学生立意。即①具有时代气息;②歌颂社会发展;③歌颂新风尚;④赞扬好品质;⑤宣扬正确观点;⑥批评不良现象;⑦描写自然人文景观;⑧叙写模范事迹。因为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现实,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分清社会中美与丑的现象,哪些能够接受,哪些要予以抵制。作文命题和立意对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极好的方式。它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在写作中得到自我教育。

2.评语要结合实际。在记叙文和散文写作中,学生的喜怒哀乐会通过笔尖流露出来。教师如果能抓好这一良机和学生心灵相通,批改作文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理解而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育。

3.集中一些典型观点,组织全班进行评讲,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思维的碰撞中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分析纠正不正确的,指出正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4篇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第5篇

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完成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任务、指导初中学生适应社会、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文价值观念呢?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并以之作为人文教育的知识资源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四、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脱离了生活的作文,不仅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还钝化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灵活设计文题,引导学生了解时事百态、关注热点焦点,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感受到这样的认识后,作文选材时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入大众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文素材中,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既现实又长远的课题,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人文教育将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极大的活动,它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6篇

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 一边可以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叶老的这一番话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狠抓学生读、写、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关健环节。可是,在当前课时有限, 课本又是采用文选形式的情况下怎样做到“多读、多写、多思”, 怎样有意识地按照新课程要求,目的明确地、综合性地、连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读”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不尽相同的。

为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级性, 我在教学中一般都要精心设计, 有针对性地或讲述故事,或描绘精彩的镜头,或叙述有趣的片断,或朗诵优美的语段或分折精巧的构思,把学生带进阅读的境界。

读的能力同认读、理解、欣赏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培养读的能力中抓住上述环节,能使读的能力充实而富有生机。关于认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应该眼看书本,口读其音, 用心专一。切不要手拿书本,东张西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得流畅。

关于理解, 我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或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或由教师帮助完成。

关于欣赏,我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名家名作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要有精当的鉴别,欣赏其内在的美, 形式的美。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内加强指导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指导。

当然,这里所说的“多读”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前提下,做到每学期多读几本课外读物, 每月多读几篇补充文章,每篇课文多读几遍,力求熟读成诵。

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写”,是一个大难题, 学生写作能力偏低,怕写作文,不知道怎样着手。我首先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强调作文也就是“说话”。怎样想,就怎样说,怎徉说.就怎样写。不要为作文而另编一套话语。打破作文上的“神秘观念”。教学中则把作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又结合期中、期末考试,反复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60%的人基本达到了写作要求。写的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反映, 思不清,写来就乱。针对中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 我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写命题作文《春天的脚步》时,我先让学生写“春草”、“春雨”、春风、“春花”、“春天的树木”等小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点去把握春天的特征,全面认识春天,懂得整理自己的思路,最后完成命题作文。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7篇

那温暖的手

郭训民

大概是因为爷爷做私塾先生的缘故,父亲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那一带的文化人。父亲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当年我们村过春节时全村的春联几乎都是他的作品;父亲还打的一手好算盘,最绝的一招是双手打,打出的结果保证一模一样,不用再打二遍。那时我们兄妹多,爷爷奶奶也都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担子压着年轻的父亲。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他那伟大的父爱春雨般地播洒到我的心灵深处。

我依稀记的,我们家居住的地方应属第一生产队,可当时的大队领导为了强化第二生产队的班子力量,派我父亲去那儿当会计。勤快而负责的父亲很快就把第二生产队原来乱糟糟的账目整理的妥妥帖帖,还协助队长程玉文把原来落后的第二生产队搞得红红火火,一跃由原来的后进典型变为先进集体。这样,父亲便越发地忙,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上班下地,正在上小学的我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由于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饥饱无常的生活无情地摧残着我的肠胃,可恶的胃病从小就和我如影相随了,我常常喊肚子疼,那是饿的呀。初夏时节,正是枣花儿开的时候,晚饭后,我们兄弟几个常一顺儿地在院子里的枣树下酣然入睡。睡梦中,我常常被一阵轻轻的按摩所惊醒,晚归的父亲正用他那双大手轻轻地按揉着我的胃部,那手柔软而温暖,一下,两下,三下……皎洁的月光从斑驳的枣树枝中透出来,映照着父亲疲倦的脸,小小的我竟也生出一丝感动,让父亲赶快去休息吧。

日月流年,我们都已长大,父亲却渐渐老了,但他对我们的爱却没有随岁月流走一丝一毫。下班归来,我有时学习倦了,有时批改累了,便躺在炕上沉沉地睡去。梦中的我常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沉积在肠胃中的液体仿佛都舒展开来,五脏六腑都是那么欢快地流淌着。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却见年迈的父亲仍用那双大手给我的胃轻轻按摩。见我醒了,他疼爱地说:“别动,你太累了,我再给你胡拉胡拉。(按摩)” 我赶紧坐起来,让父亲歇歇。我觉得眼中有一种热热的东西直想往外涌,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父爱啊。

父亲的奋斗精神仍和年轻时一样强烈,他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把深沟变成良田,把荒地变成沃土,他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他的苦干精神征服了大家,被评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创业的典范。父亲还利用休息的时间,把过去苦难的经历和现在美好的生活进行比照,写出了一首首歌颂祖国歌颂党的小诗,认真地记在了一张张小纸片上,品读着一行行通俗易懂的诗作,我的许多新闻界的朋友都赞叹不已:“没想到这么能干的老人还会写诗,真是太了不起了!”报社姜道龙编辑为他写了《农民诗人和他的农家诗》,发表在《鹤岗日报》上,作家张兴旺还把老人的诗歌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为父亲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创业者之歌》,这对从年轻时就有着远大志向的父亲来说,该是多么大的鼓励呀。

原创父亲还在紧张地劳动着,奋斗着,也写作着,他仍像以前那样爱着我,昨天他又在电话里叮嘱我:“你的胃从小就不好,我又不在你跟前,你要自己学着胡拉胡拉。(按摩)”一语未了,我的泪已下来了……

2011年3月10日写于北京亦庄《简妙作文》编辑部

第8篇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那么关于艾青诗选的读后感作文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最新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作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此刻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终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达整首诗的,然后是在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艾青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中你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必须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完美,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仅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我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我。仅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应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仅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勤劳能使我们的明天愈发充满活力和勇气,没有人是能够不劳而获的,仅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仅有勤劳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完美。艾青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勤劳、坚忍、善良的人。

我决心向艾青学习,成为一个勤劳、坚忍、善良的人,尽我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艾青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同样是“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偏于冷色调,情幽空灵,而艾青的诗偏向暖色调,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炫目色彩下汹涌着遏止不住情感洪流,神州沉陆的忧思,穿过数千年风尘扑面而来。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众中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个体性,保持属于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林贤治对于作者艾青的诗的评价。有幸暑假读了《艾青诗选》,让我在艾青诗风沉重,情调忧郁的笔下,体现出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鸟儿,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飞翔。可它们的寿命限制了这种自由的飞翔,作者的笔下:“打击”“悲愤”“激怒”,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鸟啊!但它还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为祖国而歌唱,它无时不刻的牵挂着祖国,祖国已命悬一线,在空中飞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样的情景,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为祖国而歌唱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被埋在了土地里,就连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烂了,可见,它一生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牺牲,对祖国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省略号的带动,使着我们的情感不断“深沉”,不断地从我们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礁石两节,八句,构成了一个篇章。“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处在大海中的礁石,怎会不面对海浪的袭击,海浪“扑”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无休止”的“扑”。它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己,也象征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这样的挫折,是谁都会想过退缩,想过向挫折低头,可它呢,却是“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敌人面前是一种坚定,在欢乐与胜利面前是一种坦荡。就这样一块普通无比的礁石,让我懂得了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坚定乐观的精神,勇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并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阳”“他起来了”“春”“雪里钻”“盼望”“生命”……每个篇章都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一幅中国从苦难与灾难的抗日斗争,从身陷绝境到路途荆棘,直到最后我们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不太完美的画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英雄,他们吹响了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但无法实际的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带着我们前进,带着我们冲向未来!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第9篇

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知识与身体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所需,必须很好地吸引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了课外知识对作文的渗透作用。

首先是加强景语的渗透作用。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景语的描写主要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出场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实验室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体会、领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学生在《家乡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风吹拂田野,日光洒下余辉……”就会产生相类似的想象语句:“晚风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宁静,太阳悄悄地躲进了暮色”;在《山乡的炊烟》中收集到的:“山乡的炊烟,总是那么蓝蓝的,带着农家的几丝希望,几丝馨香,总是那么轻舒漫卷的像一个踏春归去的仙女,在微风的护送下,悄然隐入了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意识到景语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然而在文题近似的《家乡的雾》中就产生相似的意识:“家乡的雾总是那么沉沉,那么朦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总是那么润湿,那么温柔,它滋润了多少人的心”。景语的大量收集、加工、及运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以鼓励他们广泛地收集,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感悟音乐语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音乐语句,往往产生渴慕之情,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摄入大量优美的音乐语言,使之领悟并产生感觉。如文题《假如我是老师》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乐语言:“小时候,我认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品味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生活的清贫,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所在,那么学生在作文运用时自然就会用相似的语言来盛赞教师。如在写《我的老师》就表现出:“老师像路灯,照亮了别人,冷落了自己;老师如一杯纯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兵’;老师是人生的航标”等等,从教师的奉献精神、知识水平、敬业爱岗精神、作用等来歌颂教师。学生只要在这方面有付出,在运用时才有收获。

其二、善于指导学生分类感受音乐语言的美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中的:“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了座座城”;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是歌颂党的英明领导的。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伟大变化,用音乐语言来描绘中国正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学生在写到祖国变化时的句子是“条条大道如彩虹,个个村庄像街市”。阎维文演唱的《当兵的人》中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日,身披着雪雨风霜;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迎着荣光。”深情抒写当兵的艰辛与真实的追求,使学生感受到了它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领略音乐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绿帽子,绿军装,带来绿色的希望,带来了绿色钢铁长城”祖海演唱的《为了谁》中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等是颂扬当代军人的,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当代军人,认识了当代最可爱的人,在作文中用音乐语言去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写到:“不论在惊涛骇浪南疆还是白雪皑皑北国,都有你深深的足迹,你是万里边疆的守护神,你是雪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周冰倩演唱的《真的好想你》中的:“我在黎明呼唤你,追月的云哟,也知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月亮下面,轻轻地飘着我的一片情,你是我灿烂的明天;愿春色铺满你的心。”等这些优美的音乐语言真情抒写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学生深情的领悟如何进行情感写真。在一文中写到:“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你的笑容还那么灿烂吗﹗你的步子还那样轻盈吗﹗”这样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其三、善于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音乐语言。积累丰富的优美的音乐语言也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平时善于收集、整理、领会,才能在运用时胸有成竹。如演唱的《父老乡亲》中的:“胡子里长满故事,憨厚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这些优美的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深深的表达了军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鱼水之情。在《父亲》一文中写到“父亲是一杯陈年的酒,父亲是一面镜子,父亲是一首经典的民歌。”欣赏蒋大为演唱《在那桃红盛开的地方》中的:“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描写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画,真正让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同时使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光。然而在《秋天》一文中的结尾写到“秋雨绵绵的情思,秋风娓娓的细雨,秋云袅袅地游弋,一切都使你感慨,使你留连;秋天很温馨,仿佛是那少女腾起的情怀,放射出青春的瑰丽;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充实。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希望。走进秋天,就走进了成熟”。宋祖英演唱的《兵哥哥》中的“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上的歌”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姑娘们的爱恋之情。而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你是我心中的月亮,你是我心中永恒的星,你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阎维文演唱的《想家的时候》中的:“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的月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的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伴着那微笑流。”深情的表现了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写想念的句子:“梦你,如飘浮在高空的风筝,梦你,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梦你,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姿”。等等这些都是使抽象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概念,使学生善于用“换形”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由积累、领悟到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充分的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第10篇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点:如重现实、重品德、重责任、重抒情、重表现等,中国文学始终歌颂和平、歌颂友谊、歌颂正义而从业不歌颂战争、歌颂暴力、歌颂卑鄙、阴谋诡计,中国文学与史、哲没有严格的区分等,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但不能硬套硬搬西方的文学理论,尤其不能把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术语当作标签到处乱贴。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工作,从观念形态到方法路径,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总的来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还是要用中国文化学的视野,还是要回到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地,还是不能撤换掉中国文化的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深度、广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进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绩。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对从传统的诠释性方法扩展到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诠释学”;从赏析参考到中外比较文学的兴起;从借鉴西方接受美学,到借鉴结构主义、现象学、符号论、文化哲学等等,已经在脱离孤立式、封闭式的研究道路上,迈开了相当可观的步伐。然而,“它山之石”虽可以为错(《诗经·小雅·鹤鸣》),但这石头却必须是有用的,合适的,并非泛指一切石头。比方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已不适文学研究的需要,那么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就适合吗?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悲剧”、“喜剧”的理论去套中国古代文学,结果如何呢?用来概括、分析深奥、复杂的中国文学,虽然觉得的确简单省事得多,但总是感到很生硬别扭吗?“比较法”在有些年,是出成果最多的方法之一,“比较文学”也是前些年最鼓舞人的学科之一,然而,就作家比较作家,就作品比较作品,不是也让人深感缺乏根基、缺乏应有的厚度和价值感吗?生硬地搬套诸如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符号论等等,不是也常使人感到,模仿痕迹太明显、很难触碰到中国文学最深隐、最敏感的“弦”么?实践证明,一切借鉴必须立足于本土,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也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和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这不仅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创造、养育的直接产物。

中国文化,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时代、心理认识的原因,主要顺着“综合的、尽理”的精神为线索发展,它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阴与阳的合一,知与行的一致等: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宇宙观,强调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上下通彻,内外贯通”,即《中庸》说的“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综摄以成”;孟子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荀子说的“圣人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尤其强调个人对社会应负的义务,很少考虑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意愿。“个体人格的自足意志就是做孝子的意志,做忠臣的意志,济世为民的高尚意志,就是忠君报国的集权意志,实现个体人格的价值目的变为实现。‘君’、‘国’意志的有效手段,个体人格至上说变为君王至上,国家至上……”。

这反映在生命的观念上,中国人与希腊人对自然的把握就不同。中国人首先把握的是“生命”,其主要精神是《尚书·大谟》的:“正得利用厚生”,即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正得”即“正德”,“修己”是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内圣事:律己要严;“利用厚生”或“安百姓”,则是对待人民的生命,是外王事:对人要宽。三皇五帝,正是这样的“内圣”才达到了“外2E",达到了“仁道”的标准。这一过程的中心和前提是“内圣”——“仁义内在”。而达到“内圣”,首先就要“性善”:“由恻隐之心见仁,由羞恶之心见义,由辞让之心见礼,由是非之心见智”。这才能做到上文所说“尽心”、“尽性”、“外王”,也才能顺理成章,自然达到“尽伦”、“尽制”:以“亲亲尊尊”定人伦秩序(后演生为“五伦”、)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定礼制纲常,再以此伦常之道维系社会,即可直接推出“外王”。这样,中国文化自然便罕元独立的个体人格。古代文学中的抒情、叙事主人公当然也要“正得利用厚生”,也要“修身以安百姓”,理所当然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审美理想,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真正意义的神的文学,而只有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的传统之形成的主因之一。

与此相应,在价值伦上,与西方认识论上的功利主义相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伦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强调“舍生取义”;荀子说:“之人可以为禹”;王阳明说:“满街是圣人”;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重义轻利,以道制欲;重生活改善的兴趣,重道德完善的追求,而忍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以换取道德上的平等,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主流。为此,孟子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分为“天爵”和“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人都需要“宠辱皆忘”去达到道德上的平等。于是屈平以死殉道,古今赞美,司马迁辱中着史,深为古今良史效法;同一个李白,出山了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失败了,只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一个杜甫,早年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落空还寄望于朋友;“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陨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呈苏焕侍御》),英雄末路,饥寒交加,还要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论怎样,都离不开现实、品德、社稷、苍生之类的人生追求,这就很难产生西方意义的“神的文学”,必然形成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以此类推也就自然形成歌颂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弘扬正气、同情民瘼、鞭笞邪恶的文学传统。而且正因为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写诗作文往往是为着“内圣外王”的兼善天下,慢慢地文学自然成了“载道”“明道”“贯道”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正如曹丕《典论·论文》强调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道德”、“文章”相并列,早列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范畴,所以,中国文学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传统、歌颂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的传统,一句话,“修身——平天下”的文学传统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是“综合的、尽理的”文化铸造的成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这一“综合、尽理”的文化

背景下产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学,是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学理论的。西方文化,主客体二分,是对立的。“无论处理人事还是置身自然,都有一个坚固的人格矗立着”。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早已渗入人的心灵的各个角落。独立的个体人格,对自然不懈的开发与征服,在社会上,有强烈的意识去获取个****利,即使是神仙也决不例外。西方多神,而且神都具有人格,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和权利。神并不比人高尚,并不比人崇高。宙斯、赫拉、甚至美神、智慧神都贪财好色,爱享乐、好虚荣,复仇心、嫉妒心都很强。他们敌视人类,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而中国则不同,不仅人是尽理的,需要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而所谓的“神”更如此,女娲为人类补天,精卫为人类解除溺水之患填海,后羿为人类消除炎热射日,神农为人类尝百草,伏羲为人类造八卦,鲧、禹为人类治水等等。他们都威严伟大,纯洁高尚且富理性,达到了“内圣外王”。这已经不是西方传统神的范畴。再说,中国虽也有过神话时代,但到西周时代就已成为过去,老早就把人类美丽童年时代的遐想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而且一开始就巫史并生,以史为重,从《诗经》、《楚辞》、《左传》到汉晋文学,基本是写人的文学。魏晋以后,虽有过佛教文学的兴起,但一切外来的观念,只有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只有通过这一文化背景的改造,才得立足于中国社会。所以,佛教禅宗文学,也是“综合、尽理”的、天人合一的。《目连救母》算是流传最广的佛文故事了,但它宣扬的还是“忠孝节义”,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之情,而不是神之情,“游仙诗”,算是真正的“神仙文学”了吧?但神仙的极乐,仍是清静无为,跨鹤乘云,不像荷马的“已腊司仙石”、但丁的“天堂”、密尔敦的“乐园”。因此,生硬地照搬西方文学理论是不妥当的,死套形而上学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悲剧”、“喜剧”的标签也走不出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路。一部《离骚》,因大量写了神仙幻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争,纷纷纭纭长达半个多世纪就是一个明证。

西方人的艺术思维总是主客分离,二分的,这便于对审美主体、客体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所以西方有的是分门别类的文艺理论,死搬西方这些理论的“钥匙”,不一定都能打开中国古代文学问题的“锁”。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还应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的文化思维为基石。因为如上所说中国人的艺术思维总是主客一体、阴阳合一,本质上是一种整体的直觉思维、朴素的系统思维。这种“直觉”是理智的不是感觉的,而这种“理智”,又是直觉的,不是思辨的,逻辑的;它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和直觉判断的矛盾运动,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逐渐逼近其中的本质意义,达到“目击道存”。这种思维的机制与生活保持直接联系,不是向分析、推理、判断的抽象思辨方向发展,而是横向铺开,向事物的性质、功能、序列、效用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整体把握方向开拓。这种思维机制,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强调它们的整体存在,这是最为深刻之处。它蕴含着理性的沉淀,又与个体的感怀、情感、经验、历史有关。它是一个有机的思维整体,想象、猜测、灵感、幻觉、情感、假设都在其中秩序地起着作用。“中国古人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有机统一,难舍难分、互相结合的面貌”。它既酿成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又阻碍了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诸子文章,在哲学家的眼里是哲学,在文学家的眼里是文学,在史学家眼里是史学。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记》,既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着作,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着作,被郑樵称为“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诗经》算是纯而又纯的文学作品了吧,然而古来的儒学大师们却都把它当作政治着作,说它“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列为与《尚书》、《易经》一类的“五经”之一。这是“悲剧”、“喜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理论难以解释和难以概括的。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循整体的直觉思维,强调的是“气”、“道”、“理”、“神思”、“妙悟”、“中和”、“神韵”,强调的是“意象”、“意境”。其基础和核心就是“意象”论。而“意象”的前提是“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既要研读经典,又要广闻博见,既要下功夫修炼,又要有聪颖的悟性。由此,才能“知人论世”,“立象以尽意”。有了这样的“意象”,文学作品才谈得上“风力”、“风骨”、“神韵”、“中和”、“妙悟”、“道”、“理”、“意境”,因此,中国只有“意象”论,而无“典型”论,也不好用“表现”、“再现”的术语去硬套分析。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释不了整个的中国文学;西方的“诠释学”看来也诠释不了这个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国文学。所以,客观地说,从内因来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还是要从中国文化背景人手,要从中国的文化思维入手。

就以上述的“意象”论为例吧,它早已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本体论”。但“象”是什么,“意象”是什么,西方文学理论无法解释,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易传》,才能解释明白。《易传》说:“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意思是说,语言不能充分表达圣人之意须通过“立象”方可尽意。可见,这个借助形象以表达圣人意念的“意象”,首先是一种哲学思维,一种整体性的直觉思维。其中为“尽圣之意”的“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同)的“象”,原指的也是卦辞、爻辞的“卦象”;然而,就这种“卦象”并不是外物的直观反映,而是经过主观创造,“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表现一定的意义而言,这种“象其物宜”的摹拟、想象,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实际上又已经成了艺术形象。“独照之匠,窥意匠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这种“意象”已经能概括一般的文学创作问题。由此入手,我们便不难理解《诗经》如何用“关睢”、桃夭、常棣、鸿雁一类意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意蕴;《离骚》何以是屈原的想象所构造的一个神奇、美丽的“意象”系统;也才不难解释一直争论不休的“建安风骨”、“魏晋风度”、刘勰的“神思”、严羽的“妙悟”;更不难解释刘禹锡“境生象外”说以后的“意境”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景”、“写景”等;由此人手,也就可以统一中国文学“表现”、“再现”的分歧,也就可以结束半个世纪以来,《离骚》之类“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纷争,甚至还可解决文学语言的许多问题。

总之,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想象、联想,借助语境,从中国独特的文化思维出发,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才能理解和掌握那些指陈蕴涵多值、界定富有弹性的文学术语、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也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人手,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空灵、模糊、言近旨远和相应的表达方式。一句话,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才能把握住整部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11篇

一、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诵自己的作文

(1)优秀作品欣赏。在学生中树立样板,让优秀学生通过课堂这个舞台,通过自己有声有色地朗诵,收获自己耕耘后的成功喜悦,这个丰收的硕果因为浸润着自己的汗水,才更显得甘甜无比。

(2)进步作文展示。给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朗诵使这批学生看到进步,激起学习的信心。这种朗诵会无疑是学生作文中的“空中加油机”,为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飞行加油,为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3)全班作文交流会。面向全班每一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有机会登台朗诵自己的作文,给每位朗诵者一段自我评价的时间,找出自己的优点,发现自身作文的不足,然后让全班同学帮助找优点,提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朗诵既是机会,又是压力,扬鞭奋蹄,促使全班同学努力进取,不断进步。当作文学习最困难的同学也能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诵完自己的作文时,这里面也蕴含着成功是不容置疑的。

二、每天写日记,定期搞展评

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成篇的日记,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对篇幅长短、写作内容不作严格限制,让学生自由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日记完成的质量如何评判?教师仍旧应当把评判权交给学生,通过定期组织学生日记展评形式进行。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每次展评分为A、B、C三类等级,A类为优秀,B类为良好,C类为尚需努力。老师将各类日记在教室“展览角”展览,供全班学习、比较。通过定期展示,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通过一学期、一年、二年……当每个学生捧出自己亲手写成的几大本日记时,学生一定能从日记的对比中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也一定能从中体会到走向作文成功的秘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在自主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1~6年级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7~9年级三年初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不仅要阅读课本规定篇目,更要扩大课外阅读面,要象蜜蜂采蜜,读一切健康有益的书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阅读选择权交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方面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表象。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影响好几代人的,安徒生笔下的饥寒交迫、冻死街头的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劳苦简朴的,顽强勇敢、智斗鬼子的小英雄雨来,还有那熊熊烈火中纹丝不动如千斤巨石般的、敌人暗堡下昂首挺胸举起炸药包的……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但感人至深,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形成都极有帮助。

其次,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观念。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可以树立健全的价值观,确立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及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作文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在阅读中积累名家名篇。古今中外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但行文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歌颂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闪烁着灼灼的智慧。积累这些名家名言,学生收获的是文化的熏陶。当我们的学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你又何愁他提笔时不会才思如涌呢?

四、把发表权、出版权放在班级里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寄往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但寄往出版社往往难有发表的机会。多次寄出充满希望的稿件,却换来一次一次的退稿,学生的写作热情会受到打击。

教师如何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呢?我的做法是:把作品发表权、出版权放在班级里,学生是作者、编辑,又是出版社的社长。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提高作文能力。

一是在教室里开辟 “未来作家园地”,经常让优秀作文在园地里发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向校广播室投稿,争取播放自己的作品。

二是各人自编个人作品集。自己设计作品集名称,自己进行版面设计。“小草”、“新芽”、“战神”、“坏小子”……几十个同学就有几十个不同名称的作品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充满稚气的作文集记录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展示着孩子们多彩新奇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是编辑班级优秀作品集《芳甸》。教师让学生在各人个人作品中,选出优秀篇目,优秀段落,甚至精彩的一句话,编入班级优秀作品集《芳甸》中。作品集让学生自己电脑打印、排版和印刷装订。这本作品集中包含着全班每个同学的心血,同学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的名字也进入作品集,这时学生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班级出版社的成立降低了学生投稿的平台,可望不可及的出版社就在自己的面前,同学们既是作者又是编辑,跳起来摘不到葡萄的局面被改变了。

第12篇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落实完成,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始终把班主任队伍培训和学习放在首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自尊、自重、自强、自爱、自律。服饰要美观大方,发型要洒脱得体,不化浓妆、不戴首饰,说话办事堪为学生之表率,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还经常围绕班主任职责、工作方法、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班主任基本功等主题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开展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互动交流,减少了青年班任的困惑,增强他们做好班主任的信心、勇气与责任感。这样一来,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用他们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去教育学生,用他们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寓教于乐,德育工作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抓好德育常规管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1、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我们深入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守则”和“规范”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诵、理解“守则”和“规范”的内容,而且还要象“宪法”一样去自觉地遵守,我们以贯彻“守则”和“规范”为内容开过主题班会,搞过《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竞赛。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生都能自觉按“守则”和“规范”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有章可循了。

2、学校实行“晨检、周评、月结”制度,每天早自习和间操时间,都有校干部对各班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自习、纪律、卫生、标志佩戴、间操”等,通过校干部一周的检查、汇总,然后在下周一早晨升完国旗后进行总结,排出名次,对优胜者颁发流动红旗。这不仅对做得好的班级是个激励,对做得差一点的班级也是个促进。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早晨学生都能主动进行晨扫,把清洁区、甬路、各班窗前扫得干干净净;学生说话使用文明语言,见到老师和客人会主动打队礼并问好,高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级的小同学抬水、升炉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现象慰然成风,校园中到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和各科教学中

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而且按计划开展各种活动。

1、开学伊始,我们要搞一次规模较大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要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还要对上年度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要分别发言,最后校领导要做重要讲话,讲话内容除了对过去的工作给予肯定,还对新学期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领导的讲话振奋人心,使全体师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继往开来,默默无闻地做好本职工作。

2、我们还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征文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学校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征文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征文使学生对祖国、父母、教师有了新的了解和热爱,知道了劳动者的光荣、伟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优秀的作文,学校都要给予奖励,并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中广播,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朗读比赛、识字比赛、绘画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优秀,敢于争先的品格。

4、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由各中队自定,如有歌颂祖国的“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歌颂母亲的“妈妈您辛苦了”、倡导环保的“只有一个地球”、如何做人的“人生路上的朋友――诚信”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故事、短剧、配乐朗诵、快板”等,同学们的表演有声有色,耐人寻味;活动的效果十分显著,对学生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教育,把德育注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个好的环境能教育人,一个好的环境能感染人,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受到熏陶,身心愉悦,心旷神怡,干劲倍增。学校紧紧抓住了环境育人的特点,通过走廊的板报、班级的布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幅和名人名言、学生手抄报及书法作品等,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德育氛围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五、利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