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陆游书愤

陆游书愤

时间:2023-05-30 10:0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陆游书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9、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1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1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____杜牧《泊秦淮》

1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7、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1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第3篇

一、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诗歌鉴赏隶属于“古诗文阅读”板块,能力层次D级。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要求: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中古代诗歌主要呈现在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这个专题;另外,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里面精选了大量的诗词。

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诗歌教学,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基于此,我们不一定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可以将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如“边塞军旅诗”“送别怀人诗”“怀古咏史诗”等,以小专题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赏析某一类型的诗歌。

二、学情分析

高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过不少诗歌。但是背诵得多,鉴赏得少;被动接受得多,主动赏析得少。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歌层面上,尤其是对诗歌感情的把握上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会有相反的理解。还有些学生,因为古代诗歌的时代感较强,语言文字障碍较多,在理解的时候耗时较多,收获甚少,磨磨蹭蹭好长时间仍然不得要领。种种原因导致诗歌鉴赏题的得分较低。

三、对策研讨

1.看诗题

有不少诗歌的题目很直白地表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江苏省高考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陆游《书愤》中的“愤”。还有的诗歌题目仅需稍作理解就能得出诗人的情感倾向。比如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友不遇,心情可以想见;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送别友人,感情显而易见;再比如清代词人毛奇龄的《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很多学生没有看出题目中隐含的感情:词人身处淮西客舍,孤孤单单,这时候收到友人书信,当然高兴不已,甚至兴奋得情不自禁地吹响芦叶,手舞足蹈起来。

2.看题材

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有其常见的情感。比如“送别怀人诗”的一般情感: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对友人旅途的牵挂担忧之情;借送别言志,吐露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情。再比如“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情感,要么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要么怀古讽今,表达对统治者的劝谏或不满,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这些常见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整理归纳。

3.看诗人

我们不妨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诗情感深沉,他一生忧国忧民,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再比如,辛弃疾、陆游是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因此,他们的诗词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4.看显词

这里我借用了语言训诂学里的“显词”,它是相对“潜词”而言的,就是诗句中能够明显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比如“愁”“怨”“喜”“恨”等,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圈画这些“显词”,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比如陆游的《书愤》,全诗紧扣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再比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面对着荒凉的环境和单调的生活,心生怨苦之情。

5.看意象

中古代诗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有不少意象已经固化为某种感情,为我们有所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杨柳象征离情别恨;梧桐象征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黄叶易生悲秋之感或美人迟暮之叹。东风一般指春风,西风一般指秋风,朔风一般指寒冷的北风,等等。

6.看注解

有时在诗歌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或者说,命题人提供的注解一定是有其命题意图的,我们不可忽略。比如有的诗歌注解交代作者家乡在某处,而现在寓居某处;有的诗歌交代作者正处于被贬途中;有的诗歌交代诗人多次科举未能成功,等等。

第4篇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婉约……诗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诗言志。因诗本身重在反映诗人的品格、志向,则诗的品位更取决于诗所言志的价值。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陆游的《书愤》,或是反映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心情,或表达作者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无怪乎朱自清先生誉“诗言志”为我们诗坛“开山的纲领”。

诗缘情而绮靡,诗常寄深情于诗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诗的本职应在抒情”。

读诗,常人皆爱之。而读诗重在悟诗,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脱俗的诗韵!

第5篇

关键词:陆游 《老学庵笔记》 消极思想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思想家。他著作颇丰,现今所存的诗就有九千多首。陆游的著作内容上多以抒发自身的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为主,充斥着满腔爱国热情,强烈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怀。《会稽续志》如此评价:“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叙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本文采用李剑雄、刘德权点校本,分析其中反映的陆游消极思想。

一.笃信命理

《老学庵笔记》中能见到陆游笃信命理的地方甚多,例如:

①晁以道为明州船场,日日平旦,具衣冠焚香占一卦。一日,有士人访之,坐间小雨,以道语之曰:“某今日占卦有折足之象,然非某也,客至者当之,必验无疑,君宜戒之。”士人辞去,至港口,践滑而仆,胫几折,疗治累月乃愈。

②秦桧之初得疾,遣前宣州通判李季设醮于天台桐柏观。季以善奏章自名。行至天姥岭下,憩小店中,邂逅一士人,颇有俊气,问季曰:“公为太师奏章乎?”曰:“然。”士人摇首曰:“徒劳耳。数年间,张德远当自枢府再相,刘信叔当总大兵捍边。若太师不死,安有是事耶!”季不复敢与语,即上车去,醮之。明日而闻秦公卒。

③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

除此之外,蜀时的“瑞百合图”,一本却开遍数间房屋,更奇的是均为并蒂之花,陆游于是乎感叹到“乃知草木之妖,无世无之”。将奇观定之为“妖”可见作者是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妖”存在的。余深家的荔枝似乎也通晓了人情人性,在其罢相居福州期间果实“绝大而美”,在他被贬谪的时候,“荔枝不复实”,再一年复归时荔枝又恢复了旧时面貌,于是陆游慨叹道“乃知世间富贵人皆有阴相之者”。作者始终不渝的相信着这样的命理的存在,又如李后主曾有《落花》诗云:“莺狂应有限,蝶舞已无多”之句,在这不久就亡国了;而宋子京也有同题的《落花》诗“香随蜂蜜尽,红入燕泥干”,之后的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冥冥之中似乎有谶语的存在,作者不禁感叹道“诗谶盖有之矣”。

二.对命理的反思

作者虽则与僧人多有交往,可他也看到了僧人丑陋的一面,譬如僧人可樽,“诗本凡恶”,偶尔的一句因被苏轼赏识便“大自矜诩”,苏轼“恶其无礼,因促驾去”,他却骄傲地说“子瞻护短,见我诗好甚,故妒而去”,可笑如此。

在讲述祖母的时,作者最终的定论是“世或疑神仙,以为渺茫,岂不谬哉。”也说明陆游认为相信神仙之道是荒谬的。

在卷九中明确写道“政和、宣和间,妖言至多”,而作者对于这些“妖言”的看法竟是“其实亦妖言耳”,也是不可信的。而这些并不是全书的主要部分。

综上可见陆游思想有悖反的两个维度。一则,他相信命运的安排,这些安排往往通过道人讲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来验证。另则,他能超越这种观点束缚,打破迷信思想。本书中多则反映的是前者,这是他思想中的消极部分。

三.迷信思想的成因

1、客观因素

⑴社会因素

北宋王朝结束了唐末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大部的统一。为了稳定社会,统治阶级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缓解阶级矛盾:一种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收回将帅兵权,预防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一种用于人民群众,沿袭了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惯用的宗教迷信手段,对人民麻醉欺骗,企图削弱人民的反抗意志。①

本朝废后入道,谓之“教主”。郭后曰金庭教主,孟后曰华阳教主,其实乃一师号耳。政和后,群黄冠乃敢上道君尊号曰教主,不祥甚矣。孟后在瑶华宫,遂去教主之称,以避尊号。吁,可怪也!(《老薛庵笔记》)

到了宋徽宗时不但设立道官,编修道史,四处建道观,而且皇帝本人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

《老学庵笔记》中记叙王安石在得知王巩的出生与天节同日,先是“愕然”,继之“不觉退立”。皇帝大力提倡,臣民们便也推崇,王安石即如此。因此,时代崇尚道教的风尚对于陆游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家世因素

陆游家世在《渭南文集》卷三二《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卷三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卷三九《陆氏大墓表》以及卷二三《陈氏老传》中均有阐述。《岁晚幽兴》之四:“全家共保一忍字,累世相传《三住铭》。”陆游的先太傅陆轸得道于唐代的施肩吾,叮嘱他累世相传,因此陆家的学道传统沿袭下来。

陆游的祖父陆佃是临川学派中的经学家,所作诗篇中就有和慈觉大师、李柔得道士、真戒大师、法云长老重喜等人的酬和赠答之作,可见与方外人士来往之密切。

雍熙院的持禅师与其父陆宰交往密切,“予先君会稽公知之最深。予甫时数岁,侍先君旁,无旬月不知师,至今想其扺掌笑语,瞭然在目前。”②此情此景,陆游年老之际仍能清晰记得,可见对其影响之深。僧人来往频繁的家庭对陆游影响颇大。

2、主观因素

陆游是位极有使命感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恢复中原。可现实却与此相反,南宋王朝的屈膝投降,不求恢复统一,只求自身的享乐,陆游深陷其中颇感苦闷。在隆兴府任上期间他就转向道家,希望从道家典籍中获得解脱。在此期间他曾多次阅览道教典籍。从《渭南文集》所载来看,大致有《坐忘论》、《高象先金丹歌》、《天隐子》、《造化权舆》、《老子道德古文》。更有甚者,陆游专门用来收藏道教典籍的书斋“玉笈”中的收藏就多达二千卷。另外,陆游别号中譬如“渔隐”、“笠泽渔隐”、“渔隐子”归隐之意明显。

陆游的神仙迷信思想不同于当时社会他人,他崇尚神仙方术是因为空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一次次的打击让他绝望。而又含有一点微弱的希望,这恰恰来自于神仙。譬如:

青城山上官道人,北人也,巢居,食松麦,年九十矣。人有谒之者,但粲然一笑耳。有所请问,则托言病聩,一语不肯答。予常见之于丈人观道院。忽自语养生曰:“为国家致太平,与长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然且当守国使不乱,以待奇才之出,卫生使不夭,以须异人之至。不乱不夭,皆不待异术,惟谨而已。”予大喜,从而叩之,则已复言聩矣。(《老薛庵笔记》)

道人的述说剀切,正中陆游下怀,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喜”,“从而叩之”,可见他晚年退居山阴县时仍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大业。

《老学庵笔记》虽数十卷,却能看出陆游的消极思想。这有社会时代、家学传承的影响,更有自身遭际的无奈。作者寄希望于神仙方术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也是希冀神仙方士能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统一的宏愿。这些实际上是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的直接流露,让人理解的同时也生出一种敬佩。《书愤》:“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正是他一生的人格写照。

注释:

①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P572-573

②《四库全书·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渭南文集·卷十四》

参考书目:

①[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版

②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③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④朱东润《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8月第1版

⑤《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渭南文集卷十四》

第6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诗人卡片”。

第7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现状反思;对策

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

(一)教学现状:

1、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日趋低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兴趣。

2、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就考几分简答题和名句,影响不大,一部分学生背诵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3、古典诗词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思路不清,术语不明,语言表述不准确,语言逻辑混乱,拼接答案现象严重,得分偏低。

4、学生畏难情绪加重,应付现象层出不穷。

(二)原因分析:

1、课本所选某些诗篇与学生距离太大,学生理解困难。如《离骚》,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艰涩难懂,学生缺乏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冲淡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部分教师平时教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感知时间反而减少,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文言文精读课。

3、学生看到课后“背诵”二字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地去背诵古典诗词实属不易。

4、学生学习心理日渐功利、浮躁,应付学习现象普遍。

二、古典诗词教学对策

1、以美感享受为目的统驭古典诗词教学工作。

中国古典诗词内在美表现在意境和神韵之美,外在美表现在辞采、声律和结构之美,既如此,就必须把享受美感作为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疱丁解牛,肢解诗词美感,使学生学习味同嚼蜡。

2、以明确的诗词知识建立古典诗词知识架构。

学生进入高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不少,可要让学生说出古典诗词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特点、代表作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有意肢解和概念堆砌,分不清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更不能说清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难成体系,无法支撑古典诗词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有意识地分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从容学习,不再觉得古典诗词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3、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之初,可以先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或配以相关的诗词改编的歌曲,如学习《琵琶行》,可播放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可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通过诗词句想象、联想其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可采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范读,若学生兴致很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或填词,巩固学习成果。

4、以背景故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深切、真实的流露。是诗人特定形势、环境、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流露。这其中有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学生也非常渴望了解这些背景故事,进而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理解作者和作品。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其忽略不计,这的确让人遗憾!如本人在讲宋朝陆游的《书愤》时,特意设问: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为什么多以“痛击狂胡”的爱国主义诗篇居多?学生无从作答。我便从陆游的爱情说起,谈及其和唐婉都著有的《钗头凤》,告诉学生他们原是表兄妹,两人婚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二人亲密无间,但陆游母亲从中作梗,逼陆游休掉唐婉,另娶一妻,还修改了陆游给唐婉的情书“重圆有日,待我三年”中的“三”为“百”,致使唐婉心死再嫁。三年后二人再聚沈园,非常伤心,陆游在墙上题写《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后,唱和《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不久抑郁而终。婚姻的失败,成为陆游转而从军,痛击狂胡的原因之一。讲罢,学生成了作者的知音,走进了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着心灵上的对话。

5、以关键字词和诗句为突破口鉴赏诗词

古人讲究遣词造句,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词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赏析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对仗极其工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分析,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和规范。

6、以诗词意境为灵魂把握古典诗词

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细细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以“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表怨别,“松”表正直,“菊”喻高洁,“梅”喻坚贞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

总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鉴赏集》,辽宁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8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意境 情感 学生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能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大多数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把教师用书上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抹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离了古典诗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宗旨。那么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怎样上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古典诗词在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渲染气氛,融情入境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全诗的意象以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断肠人共十一个意象,再配以凄凉、轻柔的音乐。达到课未上,“意”先到的目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再现全诗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学生浸润其中,感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再去翻译,再去讲解显然是画蛇添足。

2.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古诗词的教学更不能没有“读”。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都不一样,或激昂、或轻松、或明快、或旷达、或奔腾、或喜悦、或低沉、或凄凉、或愁苦……有些更是几种基调杂合在一起。因此要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这就必须先整体感知诗词,明确其大致内容,定出基调。定好感情基调之后,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候了。如:李清照的词都围绕一个“愁”字,前期多为自己的闺阁,写自然景物的兴衰凋零,青春少女的感物伤怀;后期主要以亡夫后的悲伤,家国之逝的惨痛,自己对美好往昔的追恋。读这样的词,感情基调自然是低沉、凄凉或是愁苦。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全诗的理解、感悟。

3.设身处地,情感交流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诗人的角度,联系诗人面对的“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此时、此事”,设身处地的以'诗人"自居,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才能对全诗有更深的感悟,同时这也是读者与诗人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更是我们赏析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我们就要联系当时已62岁,罢职归乡的陆游,面对国土沦陷,收复无望,而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积愤难平的处境。从而眼前浮现出一位与国家休戚与共而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夙夜长叹的老人形象。

4.理性思考,加深理解

第9篇

一、欣赏品味、多元解读

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以审美为主导,感知、理解、体验、想象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过程。

(1)尊重多元解读,聆听不同声音。古诗创作年代久远,语言又绝对凝练,因此,学生要欣赏品味古诗文,应该是同诗文之间的自然融合,同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平等对话,同诗人之间的个流。例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对于“醉”字的理解,有学生理解为苏轼生性豪放,好饮酒作诗,这首诗是诗人在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也有学生认为苏轼在望湖楼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陶醉于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便写下了这首诗。我觉得学生说得都有理,两种理解未尝不可。

(2)巧妙点拨引导,还原诗文意境。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拥有和古诗文“对话交流”的主动权,拥有对古诗文多元理解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教师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因为自由放任对话、盲目任意理解是不可取的,那样会丢失古诗文的艺术内涵和情感魅力。所以教师的巧妙点拨、智慧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可通过在“诵读体味”中点拨,在“咬文嚼字”中领悟。

二、拓展延伸、积淀底蕴

(1)拓展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王维在异乡生活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安石则因思乡之切,睹春风问明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远在他乡,不能与故乡的亲人团聚,也只能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宽慰自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 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逐首教学,可以资源整合,主题凝聚,这样学生不仅积累得多,对同主题的诗文理解得也更通透。

(2)延伸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纽带,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在教柳宗元《江雪》后,出示的张志和《渔歌子》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一个是春雨垂钓图,通过诵读比较出同是垂钓图,意境却截然不同,更好地体会出《江雪》中诗人万分孤独的心情。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多了一种比较阅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真是一举多得。

(3)挖掘同一诗人的作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学习这位诗人的其他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如教学古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后,还可以学习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细细品读这一组爱国诗,学生就会知道陆游为什么临死前还要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就不难体会陆游心中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迫切。

三、调动感官、激活课堂

(1)挥笔作画,再现意境。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叙事喻理。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如果教师能激励学生把头脑中的画用笔画出来,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原诗内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如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让学生想想如果概括诗意作画,要画些什么?学生仔细揣摩后,知道要画稀疏的篱笆,一条狭长的小路,树上只能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一些落花,蝴蝶高处可以画,菜花丛中就不要画了,诗上说 “飞入菜花无处寻”……浓浓的诗情画意把课堂衬托得古韵十足,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学习兴趣尽情释放,绘画给予课堂的魅力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

(2)即兴表演,演绎诗情。在古诗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完成,学生新奇感减弱,注意力分散,教师应在此时抓住学生的表现欲,设立一个兴奋点,在表演中把教学再次推向。在《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即将讲解完的时候,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叶绍翁,刚开始一个调皮的孩子表演得不是很到位,学生们就议论开了:“古代的人走路不是这样的,应该很慢。”“地上有青苔,应该走得很小心。”“文中说是‘小扣’,应该轻轻敲门,不应该敲那么重。”这时,我插了一句,“仅仅是因为柴门我们才不能很重的敲门吗?那我们教室的门那么牢固,就可以敲得很重了吗?”学生马上领悟出叶绍翁很有礼貌,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提醒注意脸上的表情,诗人一开始是很失望的,然后看到了一枝红杏很惊喜……此时,叶绍翁已在学生的胸中化为鲜活的形象了,学生们个个都处于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诗意。

四、学以致用、收获喜悦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如果学生在积淀文化底蕴的同时,还能学以致用,那么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会更持久。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古诗词名言佳句的机械记忆,我动脑编写一些便于意义识记的练习,诸如“月亮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色,请列举诗句。”“《游园不值》和《题西林壁》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让学生做一些古诗填空题,不仅能使学生识记诗句,还兼顾理解和欣赏,也激发了学生学古诗,运用古诗的兴趣。

第10篇

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5、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8、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9、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10、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2、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4、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1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20、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2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2、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30、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3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3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8、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39、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0、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4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4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43、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4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4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4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婴

5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51、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5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5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5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5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5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59、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6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6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4、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6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6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6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69、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7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72、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7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7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7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7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8、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度大庾岭》

8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8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8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8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8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8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8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8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90、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9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92、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9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94、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李纲《病牛》

9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6、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9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98、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99、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00、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0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102、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0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0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109、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11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1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1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15、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1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11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19、陶陶然乐在其中。——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120、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21、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1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2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2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26、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2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12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29、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130、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13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3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134、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13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36、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3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3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39、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14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4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14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144、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45、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14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第11篇

[关键词]意象 组合 情感 思维 主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意象一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是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通过意象组合来渲染、烘托,使离离情感具体可感

渲染也可称为“点染”。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文本研习三中这样解释: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通过十种意象叠加,把全诗的悲凉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连续使用了五个意象,不着一“秋”,写尽秋意,烘托了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因为意象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意象的组合则使情感更加深挚、可感。

二、以组合意象对比、衬托,使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我们阅读那些描写景色优美而情感基调却很淡然、能给人新鲜感受却带着凄清思绪的诗词时,最能感受到王夫之这句话的妙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通过乐景哀景相互对比、衬托,其乐其哀,其一倍增能说尽。

就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杜甫《绝句两首(其一)》为例:

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在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蕴四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这幅春景图的感受与读者是不同的。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担任县丞之类小官,写此诗时是在江阴任职,此时触景生情,由眼前大好春光,心中思乡之痛油然而生。全诗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在对比、衬托中更显得伤感。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的《绝句两首》之一,从诗的前两句看,江山花鸟,景色清新,赏心悦目。但后两句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哀婉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是令人感伤。

三、通过跨跃时空的意象,引发创造性思维

利用意象问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对意象叠加,跨跃时空,能让读者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远,联想更丰富,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两句诗中运用了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浑然一体,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和涵咏不尽的余味。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其中渭北是指长安,江东则在长江南岸,是李白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杜甫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李白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遥远的空间并没有阻隔两位大诗人的思念。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两位诗人的无限情思让读者产生了不尽的联想。

陆游在《书愤》一诗中连续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散关六个意象,六个意象叠加产生了极大艺术效果,虽时间相迥,却能让读者从意象中感受到战船雪夜渡江,秋日里戈铁马,声势浩大,勇猛杀敌的的激战场面。

四、以意象组合来比兴寄托,揭示诗词主题

诗言志,诗人总是要通过种种意象要诗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意象组合是诗人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

咏蝉诗“三绝”之一虞世南《蝉》中前两句“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就借用了蝉的垂矮、流响,所饮之清露、所栖之疏桐四个意象组合,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德。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共同表达了词人离别之情。

古人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诗人却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使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游子思乡情怀尽在这长亭、短亭两个之意象中。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 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生成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问题,教师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学生解答,而学生生成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关联,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如果这时产生了具有实际教学价值的问题,教师立刻采取对应措施,从而表现出教师自身主动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生成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授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最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很容易的理解,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此外,教师如何在最佳的时间来生成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可以不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借助其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获得成功地喜悦,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成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能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定的意义。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本应该是吸引学生好奇心的课堂,在课堂上要真实的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同时能够开拓自己的大脑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呢?是目前语文教学课堂生成最主要的问题,这就需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借助各种直观手段,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对《祝福》授课时,教师就是借用了他山之石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营造了迷恋学生的氛围,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好奇心的目的。教师首先将古曲《阳关三叠》在讲课时作为开始进行播放,然后将《祝福》的电影片段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祥林嫂眼睛的特写镜头,而且学生还能听到和进行观赏,从而展开想象力去思考,去体会当时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祥林嫂。教师所创造的这个氛围,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反复的感知课文,从而升华了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问题,生成问题。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我探索美、自我感悟美、自我树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2 开拓大脑思维是思维有效生成的基础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基础。如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没有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的生成问题也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让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有良好的思维,还要有多维度的思维,在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去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常是以比较理想的思维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给学生传输更多的信息,让这些信息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学生们的思维系统中,让这些信息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火花。教师只有向学生传输有价值的思维,学生才能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产生思维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最后一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得到了有效地理解。课文交代了当时的背景,是韩麦尔先生在异族入侵的灾难面前,而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教师问学生像鲁迅先生那样慷慨激昂的写下战斗檄文,和学生们一起去示威游行,这样可以吗?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都觉得面对当时的背景,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大家都认为韩麦尔先生说出的这句话对自己的身份是非常符合的,促使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保持着一颗爱国和保卫国家的心,发挥国家的传统美德,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境内,最终获得民族解放,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3 搭建合理平台是发挥良好生成问题的表现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生成会令课堂生动,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的好奇心,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生成问题的平台将会更加精彩迷人,学生可以依靠教师和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自己之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说明文当中,不同的说明方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说明文讲解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对其进行研究,注意说明文前后的关系,从而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比较的结果当中得出相同和不同之处体会各自不同的作用。

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赤诚之心,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先去熟悉陆游的《书愤》诗。通过熟悉,学生从《书愤》诗中初步感到诸葛亮的伟大。还让学生去熟悉相关的文学作品,我们知道《出师表》后,有不少的文豪大家的作品中高度赞扬了诸葛孔明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努力清明蜀汉政治,巩固先帝所创之基的远大抱负,进而使得学生对诸葛孔明这个人物有了全面、完整而又正确的了解。

总之,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生成,而良好的教学正需要生成。在教师进行课堂活动时,面对生成,要善于利用,善于把握,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要更加关注学生,让教学充满自由的气息。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我提升提供空间,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教学的流畅性、自由性,让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花艳,对初中语文课堂生成问题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