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播模型

传播模型

时间:2023-05-30 10:0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播模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播模型

第1篇

《计算机仿真杂志》2014年第六期

1单方作用下的双信息病毒传播描述原理

计算机病毒中常见的是蠕虫计算机病毒,这种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传播时不免会产生一些良性蠕虫,也就是会阻止恶意计算机病毒继续传播的程序,最为代表的是路由蠕虫。根据多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特点,可以将这类网络病毒信息动态过程总结为以下三个环节[5]:计算机病毒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过程、多种计算机病毒信息之间作用的过程和作用在节点后的遗留过程。本文提出的模型中,两种计算机病毒信息不会同时出现,而是间隔T,则T≥0,其中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传播速率为α(t),也就是当一个节点上存在计算机病毒信息a时,在单位时间内传播其它临近节点的比例。本文研究的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即计算机病毒信息是否进行传播受一个或多个因素影响,并且网络中的节点受到传播时必须在临近节点传播且继续传播计算机病毒信息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此节点的临近节点数量决定了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速度,即计算机病毒信息的传播率函数α(t)与节点的度成正比。传播节点的度越大,对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递越有利。在初始化网络时,将网络建成均匀网络的目的也是尽量减少节点度对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而是将重点放在计算机病毒信息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结合以上分析,将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传播率定义如下:其中,α0为初始传播率,k-为网络节点的平均度,θ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速率的影响指数。由式(1)可以看出,θ越大,表示网络中的节点所表现的抑制传播性越大,使得计算机病毒信息进一步传播的速率越小,呈下降趋势。在[0,T)时间区间内,网络上没有计算机病毒信息b在传播,且传播速率为α(t),当t≥T时,计算机病毒信息b开始出现后,随着其对节点的传播作用也在传播后,节点的几种状态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会遇到与计算机病毒信息a相互作用的情况,利用微分方程的方法表示这种作用机制可以为:

2单方抑制作用下的双信息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的应用分析

从单方抑制作用特点来看,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传播有以下两个明显的阶段划分:首先是只有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情况,其传播模式即为经典的SI模型,而当网络中增加计算机病毒信息b的传播作用后,网络节点之间的计算机病毒信息传递呈现复杂趋势,以下用数学模型分别进行建模:3.1t<T时只有计算机病毒信息a存在的情况在[0,T)时间区间内,当仅存在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网络中,根据经典的SI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微分方程:。3.2t>T时两种病毒信息同时存在的情况当t≥T时,计算机病毒信息b在网络中出现,它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将周围的S类节点传播成为I2类,还可以与计算机病毒信息a发生作用,使I1类节点以概率β2变成I2状态,此时I1类节点状态的变化除与自身的传播率有关外,还与概率β2有关,故I1类节点数量变化情况为,可以看出,对于I1类节点,其计算机病毒信息随着时间变换的导数与第一个传播计算机病毒信息的传染概率α呈比例关系,表明I1类节点仅仅收到第一种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的影响;而对于I2类节点的变化情况,随着第二种计算机病毒信息的介入,使得I2类节点中增加的数量趋于平稳增加,但是受到函数f(i)随时间取得极值的影响,呈现波峰性质[9]。在图1中所显示的多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过程图中,T时刻为计算机病毒信息开始传播的时刻,到T+1时刻时计算机病毒信息传递一个单位时间[6]。在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的开始,传播机制首先要进行路径选择,再在作用机制的指导下对传播节点进行作用,即消息在节点的处理过程,之后在传播机制的作用下进入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过程,进而会对其它节点进行作用,整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整个网络达到计算机病毒信息收敛条件,具体变化趋势通过下面的实验进行论证。

3实验与分析

在实验中,采用Netlog3.0作为仿真平台,构建小世界模型,本实验中搭建的网络拥有800个节点,且平均度为2.5。初始化网络时,计算机病毒信息a只对网络的一个节点进行传播,且传播率为100%,进一步开始传播时,传播率为0.05,并按照式(1)的规律进行变化。图2显示了计算机病毒信息a在病毒信息b出现之前的传播情况。这里初始传播率α0=0.05,平均度k-=2.5,θ=2,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初始节点数为i1(0)=0.001。从实验结果来看,病毒信息a的传播变化呈现明显的几个特点,即出现三个阶段:传播初期、传播高峰期和传播衰退期。根据以上计算,计算机病毒传播高峰期的上升速率可以表示为:根据数据表示,当被传播的节点数目占网络总数1/4时,会达到计算机病毒传播,这一点与式(5)的计算结果向吻合。随后在继续传播的过程中,被传播的节点数目趋于稳定,传播速率显著减小,整个网络较为稳定。通过仿真,网络中S状态节点与I1状态节点的数量变化如下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与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单独传播规律基本相同,呈现明显的反比特点。从时间T开始,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信息b开始对对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作用幅度和节点的传播情况产生影响。图4分析了在i1(0)=0.001,i2(0)=0.0005,α0=0.06,β1=0.1,β2=0.03时,不同的时间间隔对两种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计算机病毒信息b出现之后,病毒信息a的持续时间受到影响,即计算机病毒信息b的出现制约了病毒信息a的持续,使得病毒信息a加快消亡。与此同时,计算机病毒信息b对a有明显的控制性,可以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信息a的总量进行控制。在实际环境中,良性的蠕虫就像计算机病毒信息b一样,可以对恶性蠕虫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进行抑制,组织其在网络中进一步扩散的危险。

4结束语

本文对经典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进行分析后,对复杂网络中多计算机病毒信息同时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对两种可以单方面抑制的传播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研究,利用改进的SII模型建立了双信息单一作用机制模型,分析了计算机病毒信息在间隔出现和作用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信息传播速率与计算机病毒信息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可得如下结论:1)计算机双信息网络病毒的传播有明显的传播初期、传播高峰期和传播衰退期。2)分析了时间参数对传播的影响,得到了计算机病毒信息有相互制约作用。3)本文提出的SII模型在处理双信息相互抑制作用下网络病毒传播模型的有效性比SI模型增加了27.2%。

作者:孙桂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第2篇

关键词:传播分布模型 运动过程 质平衡

在空调通风条件下,室内颗粒物的运动以及分布情况是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室内颗粒物的分布情况主要有三种方法:实验检测、模型分析和CFD模拟。本文欲重点分析颗粒物在室内的沉降模型。

1.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法是一种数学物理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室内颗粒物的发散源头、影响因素等加以综合,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出发,在一系列假设(如室内空气混合均匀等)的前提下,建立起室内颗粒物运动和分布的模型。

1.1 渗透过程

渗透过程是指在室内外压差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门窗的缝隙向室内低速传播的过程。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渗透过程的作用相对于室内人员活动以及物品散发的作用较为微小,故在近似计算中,渗透过程可忽略不计。

1.2 通风过程

颗粒物随空气进入和离开室内环境主要有三种方式: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和渗透风。机械通风系统中由于装有过滤器,进入室内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和大小主要取决于过滤器效率。由于自然通风中的开口尺寸较大,颗粒物在开口处几乎没有沉降就直接进入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离开时亦然。对于小裂缝,颗粒物的渗透时会在其表面沉积;对于大缝隙,颗粒物也几乎不会沉积下来。

1.3 沉积过程

沉积到物体表面是颗粒物浓度减少的主要方式之一。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壁面的吸附作用或是压差、热力梯度的影响等,沉降到地面或其他物室内表面。

1.4 转化过程

转化过程能够增加也有可能减少颗粒物的浓度,包括蒸发沉积、气体到颗粒物的转变以及颗粒物的凝结等过程。转化过程同时还会改变颗粒物的粒径及粒度分布曲线。本文假设颗粒在整个运动、沉积和传播过程中不发生转变。

1.5 重新悬浮

重新悬浮过程能较为明显地增加室内颗粒物的浓度。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气流组织形式的影响,因此本文不考虑重新悬浮作用对室内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同时在模拟中假设物品和墙面都为吸附性墙体。2 颗粒物室内浓度预测模型

建筑室内环境中的颗粒物有室内和室外两种来源,室外来源为通过建筑维护结构渗透进入室内,或是由空调系统的新风带入室内,室内来源为人体散发、室内微生物颗粒物的气溶胶化以及其他物质的相变、凝结和转化等过程。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其他影响因素有通风过滤、颗粒物沉积、颗粒物转化以及再悬浮过程。假设空气各向同性,空气与室内物体表面不存在温度梯度,室内各处颗粒物浓度均匀,依据以上所述的不考虑颗粒物的重新悬浮过程和转化过程,依据质量平衡的原理,则某建筑在时间t内的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可用式1.1表示,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各种运动过程和质量平衡示意图如图1所示。

(1.1)

图1 室内环境中悬浮颗粒物迁移和转变机理示意图

室内颗粒物的浓度预测公式可由以下质平衡方程1.2表示。

            (1.2)

其中,为室内颗粒物的浓度变化率,(ug/(m3· min);Qf为中央空调系统新风送风量,m3/ min;Qr为中央空调系统回风量,m3/ min;Qp为中央空调系统排风量,m3/ min;Qin为室外空气向室内环境的渗透量,m3/ min;Cf为室外空气颗粒物的浓度,(ug/(m3· min);C为室内空气颗粒物的浓度,(ug/(m3· min));η为中央空调系统送风过滤器的过滤效率,%;Ai为室内各表面的面积,m2;vi为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相对室内各表面的沉降速度,m/s;R1为以其他方式如吸湿、凝结、化学反应等生成颗粒物的速度ug/min;R2为室内发生源生成颗粒物的速度ug/min;P为渗透因子。

对于公式1.2,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研究考虑的是颗粒物由室外向室内的渗透过程,而对于空调房间,由于室内压力比室外大,缝隙中的气流方向为由室内向室外,颗粒物是由室内向室外渗透,因此,对于空调房间来说,公式1.2变为:

            (1.3)

2.1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确定

    室内外颗粒物的浓度,通常数量浓度和粒径是呈高斯分布的关系,数量浓度的值和质量浓度、表面积浓度的值也不尽相同,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假定室内外颗粒物的粒径统一 ,浓度采用质量浓度的计量方式。

2.2 渗透因子的确定

室外空气向室内渗透时颗粒物的渗透因子目前还没有可以适用一般情况的公式或数据,故一般采取数学模型的方法推导出实际工程中近似条件下渗透因子的适用公式。2007年,湖南大学田利伟博士综合重力、布朗扩散和惯性拦截三种沉积机理对颗粒物在穿透过程中的影响,分析了颗粒物粒径等因子,得出了颗粒物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穿透过程的渗透因子,如公式2.1所示,最后用实验数据对该因子的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1]。

 

                            (2.1)

其中,H为缝隙的高度,mm;L为缝隙的深度,cm;Δp为缝隙两端的压差,Pa;d为颗粒物的直径,μm;u为缝隙中的气流速度,m/s;CC为Cummingham滑动修正系数;μ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取值18.2×10-6kg/(m·s);T为绝对温度,K;K为波尔兹曼常数,取值1.38×10-16g·cm2/(s2·K)。

在Δp取10Pa,H取0.25mm,L取4cm时,由以上公式可得,粒径为2.5μm的颗粒物的渗透因子为0.62,粒径为10的颗粒物的渗透因子为0。值得指出的是,公式2.1是在假定颗粒物通过的内表面为光滑状态下得出的,没有考虑通道的粗糙度对颗粒物通过的影响。

2.3 沉降速度的确定

颗粒物沉积是影响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颗粒物的沉积速度,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均集中于对沉积率的实验检测[3~4],实验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干扰因素、不可控因素以及偶然因素,实验的外部条件具有特殊性,且无法将实验结果和相应的颗粒物粒径对应起来,因此实验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实验数据的颗粒物沉积过程的模型,但是问题在于无法确定哪个模型是较为精确和适用的,因此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出的模型通常是适用的。文献[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室内悬浮颗粒物的沉积模型。文献首先分析了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所受到的各种力,然后利用物体表面上的边界层质量通量得出了沉降速 度公式(见式2.2),分析了影响沉降公式的各个因子(紊流系数等),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

                                    (2.2)

其中,vd为颗粒物的沉降速度,m/s;C为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kg/m3;DPM为颗粒物布朗扩散系数,m2/s;εp为颗粒物的紊流扩散系数,m2/s;C∞为边界层主流区颗粒物的浓度kg/m3。

    当颗粒物的粒径大于0.01μm时,布朗扩散系数相对于紊流扩散系数很小,于是可以忽略布朗扩散系数,得到简化的颗粒物沉降公式2.3。

                      (2.3)

假定边界层主流区颗粒物的浓度和建筑室内核心浓度相等,即C∞=C,带入式3.6,令,  ,解式1.3,可得

                  (2.4)

    初始条件为:t0,C(t)C0

                                                (2.5)

则式2.4变为

                (2.6)

则当t∞,即室内颗粒物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由式2.6可知

                          (2.7)

即:

          (2.8)

其中,

式2.4可以估算出室内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和分布情况。

3.结论

本文首先研究了室内颗粒物运动的几种基本过程:渗透过程、通风过程、沉积过程、转化过程以及重新悬浮,然后结合这几种过程,以建筑室内颗粒物质平衡为依据,建立起室内颗粒物浓度分布的预测模型,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模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表达式。

第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剪枝策略;传播模型;话题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号:A

The Research on Pruning Strategies Topic Propagation Model of Social Network

YIN Zelong, TANG Xiangl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ing of topics in the social network, topic models would spent more time and more storage sp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ze of data. However, most topics focus on some key nodes and parts of node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opic propagation in the real process of topic propagation. If we could reasonably cut some nod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during the spread of topics, the runtime of the program and the storage space both would be reduced.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the paper designs two novel graph pruning algorithm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nod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wo algorithm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hought of recommend system into the research on pruning strategy of topic propagation models and have a certain novelty. Wit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of propagation model on the effectiveness, the space, running time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graph.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Pruning Strategy; Propagation Model; Topic

0 引 言

剪枝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移除树的某些节点来减少决策树的大小,其中这些节点对分类实例拥有很小的影响因子[1-2]。剪枝不仅能够减小算法的复杂性,同时还能够提高算法的预测准确性。

在决策树算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优化最终树的规模。如果树的规模过大,就会存在训练数据集过度拟合而新样本概括不准确的问题;树的规模过小也会无法把握样本空间重要的信息结构。同时,也很难分析出算法何时应该停止,因为此时仍无法判断新加入的节点能否动态地减少错误,这个问题被称为视界效应。一个一般化的策略是让树自然生长直到停止为止,再使用剪枝策略去移除那些没有重要作用的节点。

在本文中,研究拟将将剪枝技术运用到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中。在进行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时,话题在不同的用户之间相互传播,这些用户则形成了社交网络关系图[3]。当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社交网络关系图变得更加复杂,则话题传播模型在这样的社交关系图上模拟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节省空间和时间开销,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两种新颖的图剪枝策略来减少社交网络图中的节点数量。文中的算法是将推荐系统的思想引入到社交网络传播模型剪枝策略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在本文实验部分,则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同随机剪枝策略[4]和基于度的剪枝策略[5]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在剪枝效果上具有明确显著的优越性。

1 问题定义

该小节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符号以及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剪枝问题的定义。在此假设给定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 , 是社交网络关系图中用户的集合, 是社交网络关系图中用户和用户关系的集合。同时假设以关键词 作为用户讨论的话题,且在社交网络关系图 中存在的话题集合为 ,由于话题在社交网络中是分布在不同的用户 上,因此 和 之间存在二元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话题与用户的映射关系图

Fig.1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ics and users

一个用户可以包含多个话题,一个话题也可能对应多个用户。同时话题对于不同用户,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上假设关键词 对于用户 的权重为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抽象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已知社交网络关系图 和话题集合 ,求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新颖的图剪枝算法,根据 和话题集合 提供的信息,结合图剪枝算法来获取 。下面将介绍本文所研究的社交网络话题模型的剪枝策略。

2 剪枝策略算法研究

本节介绍了两种社交网络话题模型的剪枝策略,基于话题权重和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策略。总而言之,这两种算法均是将推荐系统的思想引入图剪枝策略中。

2.1 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

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与基于用户兴趣相似度剪枝策略类似,都是利用了话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后者计算与用户具有共同兴趣用户广泛度,前者是计算拥有话题的广泛度。在传播模型中,如果多个话题出现在某个用户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频繁地经过该用户,因此这样的用户可以被看作关键用户。基于上述的原因,研发设计了一种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算法。

假设社交网络关系图为 以及话题集合为 ,每一个话题 被一个或者几个用户所拥有,则假设拥有话题 的用户集合为 ,用户 拥有话题 的权重为 。首先,对每一个话题 的用户集合 按照用户 拥有该话题的权重 进行排序,如图2所示。

图 2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1

Fig.2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1

然后,将每个话题的用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码,如图3所示。

图 3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2

Fig.3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2

最后,循环遍历每一个 来统计每一个 的话题权重总和,并排序,如图4所示。

图 4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3

Fig.4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3

2.2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度的剪枝策略

在本节中,给出了话题集合 与用户集合 存在映射关系,即同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话题,同一个话题可以被多个用户拥有,因此即以用户拥有的话题相似性来表示用户的兴趣相似性。在以上研究中,已经阐述到用户的兴趣相似度对话题转移概率是有影响的,当用户间兴趣相似度越大,则话题更有可能在同群用户之间经常传播。如果某个用户与很多用户均具有颇高的兴趣相似度,则这样的用户就是话题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用户而应该得到保留。假设用户 的话题集合分别为 和 ,则采用cosine-index[6]来衡量兴趣相似度,即:

(1)

由公式(1)可知,可以计算出 的 。下面将以4个用户( )为例来说明该算法步骤。当计算出所有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后,就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矩阵图:

图 5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1

Fig.5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1

如图5所示,该图的前半部分表示用户兴趣相似度的矩阵图,后半部分即将每一个用户与之关联的用户兴趣相似度进行排序。而后再对排序后的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图6所示。

图 6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2

Fig.6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2

最后,则将归一化的矩阵中每一个用户的兴趣相似度进行统计,并排序得到综合结果。具体如图7所示。

图 7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3

Fig.7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3

用户最终得到的权值越大,就说明用户和周围用户有着更为广泛的兴趣相似度,反之亦然。

3 实验结果与结论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上述几种剪枝策略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实验结果。实验中采用真实的微博数据集来构建社交网络关系图和相关话题的提取,并运用上述几种剪枝策略来对社交网络关系图进行剪枝,完成后则将传播模型的算法在剪枝后的社交网络关系图上进行传播模拟,从而比较不同剪枝策略下传播模型的预测效果。

3.1 数据集

本文采用的是微博数据集,抽取的是在某一时间粒度下的数据集来构建社交网络关系图以及话题的抽取,实验数据及环境配置如表1所示。

表 1 实验数据及环境配置

Tab.1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名称 参数

实验数据 User(节点)

Connection(边)

Topic(话题) 11589

72395

107

机器配置 8G RAM,3.40GHZ Core i7 处理器

编程语言 C++

分析工具 Matlab2010,Excel

数据库 Mysql

3.2 实验设计

本节从新浪微博数据中选取了11 589个节点以及106 198条边构成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并从中抽取107个话题。首先是将不同的剪枝策略对社交网络关系图进行剪枝,然后用传播模型算法分别在不同的剪枝后的关系图上模拟话题传播,比较不同剪枝策略下的预测效果和运行时间。同时,对于每一种剪枝策略,均将会构建实验并据此分析不同剪枝程度对传播模型话题预测效果的影响。

3.3 实验效果评估

图8是将准确率和召回率进行结合所得到关于不同剪枝策略对于剪枝比例同传播模型F1值关系的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Degree PruningASC 的F1变化最快也是最低,主要是因为按照节点度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剪枝,首先就会剪掉一些关键节点。其次是Random Pruning,然后是Degree PruningDESC。上述三种剪枝方式从某种程度可以反映出节点的度数同节点的影响力之间的正相关性。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和 Topic Weight Pruning在随着剪枝比例增大时,前期对传播模型的准确率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到后期时二者的F1值都会发生下降,但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的F1值会出现陡降,因为当剪枝比例越大时,通过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所剪掉的节点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关键传播节点,因此将会导致话题传播严重受阻,F1急速下降。

图 8 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与F1的关系对比图

Fig.8 Relation between F1 and pruning proportion based on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图9 展示了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同程序运行时间的关系图。整体上看,随着剪枝比例增大,所用的时间呈线性下降。Degree PruningDESC的程序运行时间低于其他剪枝策略,因为这具体是按照节点度数从大往小进行剪枝,将容易破坏图的连通性,致使信息传播受阻。其次是Random Pruning。利用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Degree PruningASC 以及Topic Weight Pruning三种剪枝策略剪枝后,传播模型的运行时间将十分相近,这在某种程度来说如上三种剪枝策略都能够保证社交网络中图的连通性。

图 9 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与运行时间的关系对比图

Fig.9 Relation between runtime and pruning proportion based on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并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型剪枝策略。因为在进行社交网络话题传播的过程中,数据量会不断地增大,传播模型在进行传播模拟时所花销的时间必将增多,程序运行所占用的空间也会不断加大,所以本文提出了几种社交网络传播模型的剪枝策略来对社交网络进行削减,保证在不降低传播模型预测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传播模型所花销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本文给出了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剪枝策略研究的相关概念和问题定义,主要包括图的定义,话题定义以及研究的问题描述。其次,本文给出了两种新颖的剪枝策略,包括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策略和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最后,本文又给出了上述几种算法的实验分析结果,主要从时间的运行效率,所包含节点比例以及传播模型的预测效果来进行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按节点度大的顺序进行剪枝的效果最差,但是模型的运行时间最短;其次是随机剪枝,效果和运行时间居中;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预测效果表现最好,同时剪枝策略设计并不复杂。

参考文献:

[1] HARABOR D, GRASTIEN A. Online graph pruning for pathfinding on grid maps[C]//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CA, USA:AAAI, 2011.

[2] KRETZSCHMAR H, STACHNISS C, GRISETTI G. Efficient information-theoretic graph pruning for graph-based SLAM with laser range finders[C]//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San Francisco, CA :IEEE/RSJ,2011 :865-871.

[3] DENG H, HAN J, ZHAO B, et al.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with biased propagation o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 KDD’11, New York, NY, USA:ACM, 2011:1271-1279

[4] GOYAL A, BONCHI F, LAKSHMANAN L V S. A Data-Based Approach to Social Influence Maximization[J]. VLDB 2012, 2012,5(1):73-84

第4篇

讯:从网络广告,到网络整合营销传播,到电子商务,卫浴企业的网络营销不断迈上新的高度,江湖中,随时风起云涌,2年前,还只是普通的冷兵器对决,算而今,先进的装备足以让所以行业刮目相看,创新力度广受瞩目。

如澳斯曼卫浴的吉祥物“袋鼠征名”活动,金牌卫浴的“金质炫富女”、“金质生活”品牌营销,申鹭达的“小鹭天使”,四维卫浴的“四维先生”与口牌故事,安华卫浴的“北美风尚传播”与H族事件,金牌卫浴的“金牌达人”活动与事件营销,恒洁卫浴的恒洁杯“我是大师”设计大赛;箭牌卫浴.瓷砖Go心生活征文、“交换灵感上品空间”设计大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网络营销的战果。

从2009年开始,赢道顾问就在卫浴行业排兵布阵,相继服务卫浴企业超过十余家,包括澳斯曼、金牌、阿波罗、四维、怡心居、益高、申鹭达、恒洁等,各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及实施的时间长短各有差别,不过综合长期的实战经验,总策划邓超明认为,卫浴企业如果要通过互联网明显提升竞争力,非常有必要采用网络整合营销,并且持续3、5年最佳,而在网络整合营销方面,邓超明同时提出“卫浴网络整合营销六大模型”,以F开头的字母,这个F有个共同特征,代表“焦点”(Focus),关注的焦点、热议的焦点、销售的焦点,同时也指话题。

卫浴F4话题整合营销模型:这是一种话题的整合营销,“4”代表着四项推动指标:媒介的覆盖量与传播量;作品创意质量与媒介推荐、转载量;各种搜索的表现;目标受众的浏览量、参与和互动量。

这一模型的出发,可以是新闻话题,以媒体为主,需要几个比较大的媒体牵头,报道必须有深度、立意很新、角度有争议,最终可能形成一个热门话题,要达到与推广信息的结合,最终也能产生很好的推广效果;也可以是微博话题,以分享讨论为主,需要一些大号微博(数万、数十万,或者百万、千万级)、加V微博的参与,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

卫浴FEA整合营销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了话题、事件、活动,既要规划出具体的话题,还要安排出事件、网络活动,可能进行全面的推广,也可以逐步安排,需要的资源比F4模型要多,比如比较有影响力的3、5家主流媒体,活跃度比较高的一些大号微博,用户和评论很大的论坛等。

卫浴FEAVA整合营销模型:这个模型覆盖比较广,包括了话题、事件、活动、视频、图片动漫等,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做出一套整合营销的计划,同时这五种都可能包括在一个品牌的年度网络营销计划里。需要的资源里,除了微博、主流媒体、大型论坛外,还包括了一些图片分享网站、主流的视频网站。

卫浴FM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这个就是从微博开始的策略和媒介选择,通过大号微博主推、官方微博、加V微博佐证、主力微博分享、种子微博发散等形式,做热一件事情,最终可能不仅在微博上形成热门话题,进而影响到更多传播媒介跟进。

卫浴FV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这个是从视频开始的网络整合营销,比如一次剧本的征集大赛、经典的病毒视频传播、微电影的连载等。这个需要一些比较好的视频创意与拍摄、制作等,最终还需要购买充分的展示位置、组织一些造势。在如今视频大爆发的时期,即使是极佳的大牌作品,如果仅靠自发传播,已经很难有成功的个案了。

卫浴FA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这一模型是从漫画做起,或连续的多组四格漫画,以一个主题展开,揭示一种现象,引起人们共鸣;或者是一个品牌、产品的一个卡通形象,组织一系列漫画,最终吸引人们的分享转发,可以通过论坛、微博、SNS、媒体等多种媒介,3A族、奔奔族就是这方面的推广案例。

除上述之外,还有多种组合,比如组织有争议的广告投放,也能成为关注焦点;比如大量传播与分享同一主题的IM信息,最终引爆转发和关注,也能够成就热门;也即任何一种网络营销方式都可能成就一次网络整合营销的案例,创意水平最是关键的,这个取决于人;传播节奏一般都是按照预势、悬念、告知、引爆、设疑、澄清、再引爆等过程展开,并无太多神秘之处。最核心的还是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周全的资源配合,同时公司要重视,网络整合营销的玄机不过如此。(来源:中华家纺网)

第5篇

1、国内外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的始祖和领军者是美国网站Twitter,创办于2006年,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止至2010年1月,Twitter的注册用户已超过7500万,荣登微博界的榜首。

正是看到了Twitter的“牛市”,许多网络公司也相继开发微博平台,成为其追随者,比如Plurk、Jaiku、Juick、Tumblelog等等。虽然在应用、功能等方面都比较相似,但已很难追上Twitter的高人气。

从2007年开始,国内也陆续有了一些微博网站,比如饭否网、嘀咕网等等,但都没有形成气候,有些网站已经关闭。一直到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根据新浪网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自2009年8月28日正式启动对外公测起,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一直保持着加速增长,同时影响着广大社会名人和草根网民。2009年11月2日,新浪微博迎来了第100万个用户,距离其对外公测仅66天时间。2010年4月28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2010年8月28日,新浪微博迎来了一周岁生日,其注册用户数增长到3000万。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4.24亿,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

2、新浪微博流行原因

(1)简单易用。说起微博客,大家都会联想到与之仅一字之差的博客。博客虽也是用户记录心情的一种方式,但比较强调版面的布置,一般情况下也多以文章的形式出现,而非短句。微博客在用户信息时设置了140个的字数限制,对用户来说,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构成,在语言的编排和组织上,没有博客要求那么高,用户的门槛也比较低。如果说博客好像是一本日记本,大部分人在写日记的时候都会注意文笔和排版;而微博就好像是一本便利贴,强调的是“快”和“纪实”。

除了内容的简易,微博还开通了多种插件,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状态,让用户走到哪,“写”到哪,方便快捷。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统计的数据,在微博的注册用户中,有约69%的用户选择只用电脑登录微博,而有近31%的用户选择会使用手机来登录微博。对于手机这一新媒体日渐占据强势地位的今天,注重手机平台的开发也是微博注册用户数量猛增的一大原因。

(2)人际圈的影响力。对于一般的微博使用者来说,在微博中所关注的人和关注自己的粉丝多为真实生活圈子中的朋友,用户在微博的一言一行不但记录了自己的近况,更是让久别的朋友了解了自己的动态,维护了自己的人际圈子。从这一点来说,微博的功能类似于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比如“开心网”、“人人网”等等,不过微博在用户的动态更新这一方面相较于前者做得更专更精。

另一方面,相较之于博客,微博的用户接受信息更为主动,只要点击“加关注”,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未被“加关注”的用户更新信息将不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上。这是微博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一层主动筛选,也是微博使用者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人际圈的一层主动筛选。

(3)天生的传播欲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相对于博客需要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微博只言片语“语录体”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作者)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新浪微博用户相比博客或者播客用户,能更即时与人际圈内人群形成互动。

(4)明星入驻。笔者对新浪微博及国内其他微博网站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他们在页面、应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新浪微博之所以能吸引超过4亿的网民,除了借助于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的平台,还应当归功于入驻新浪微博的各界明星和社会名人。

在新浪微博的认证用户中,有许多国际大腕,也有许多社会名流,他们最早使用新浪微博高频率地自己的最新演艺及生活资讯,吸引粉丝为了追星也织起“围脖”。人气明星姚晨、小S等在微博上的粉丝数突破2000万也验证了这一点。

二、微博的使用特点

1、便捷性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微博的方式有多种:网页、WAP网、手机短彩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信息方式相当便捷,可以达到随时随地想发就发。的内容可以是文字(140字以内)、图片、音乐。所以,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现场的内容,可以图文并茂。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可即时更新内容。

2、主动性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将某人添加为关注的对象。主动成为他的粉丝,无需对方确认。第一时间在微博首页便可以看到他所的内容。同时,可以转发和评论你所关注的对象所的内容,完全达到自主选择。你可以主动选择去关注哪些人,转发什么消息,评论什么内容。

3、草根性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140个字。微博带来了内容生产的成本的降低。如果说博客上人们更多的分享着自己的思想,那么微博上人们分享的是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微博的语言偏向:展现个性、贴近生活、还原现场。

4、“病毒性”

一条微博之后,通过“急速裂变式传播”。这是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是对传统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升级。

2010年2月24日22点07分,新浪微博一位普通用户“小酒窝999”发出一条求助信息——“小酒窝999:成都有位93岁的婆婆在30晚上不慎摔倒骨折,本应立刻手术,但婆婆的血型是罕见的RH阴性AB型,血库没有血源。老人家躺在床上10几天了,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血源,很容易危及生命,如果有哪位TX是这种血型又愿意献血的,请联系四川省医院骨科,或者打电话02888080712。”此后,该微博原文就被转发了3552次,收到813次评论。第二天就联系到了三位新浪微博网友白nana、小丸子729、晶晶马这三个血型合适的网友到医院献血。

一条小小的微博,在12 小时内动员了身处各地的网友。也实现了爱心接力棒的传递。微博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

5、圈群性

由于微博主动性的特征,导致每个人关注的人不同。而每个微博当他在选择自己的关注对象时,因为关注的内容而被贴上了“标签”,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拥有共同话题或兴趣爱好的群体。例如,关注小S的人,大多都是喜欢《康熙来了》这个电视节目的。所以自己的圈子内发表意见的时候,更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类似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传播的效果及轰动程度有时也超过传统媒体。

三、传播模型建构

1、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型

传统媒体传播特点:点对面单向传播。One to One(1-1)模式。

2、博客的传播模型

博客的传播特点:一对多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双向互动,但受众群之间无法相互互动。始终是One to N(1-N)模式。

3、微博的传播模型

微博的传播特点:传者与受者双向互动,受者群之间能够相互互动,受者群数量层级式增长。“1-N-Nn ”传播模式。

四、由微博传播模型看其优势

1、速度与广度

微博信息传递速度超越所有其他媒介达到裂变式最大化;微博信息传递广度超越其他所有媒介达到层级式最大化。

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

2、受者传者身份的即时转化

然在如博客等网络媒体之中,也可以通过点击转载博文达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转化,但第三级传者无法与第一级传者进行直接沟通。互相不能够达到互通有无的状态。而微博可以打破受众群之间的界限,达到整个群体的沟通。

3、对网络信息流的自然筛选

微博“圈群性”的特征形成是对网络巨大信息流的自然筛选。相较于博客,微博用户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为主动,这是微博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一层主动筛选,也是微博使用者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人际圈的一层主动筛选。企业用户可以利用“圈群性”的特征定位目标受众群。有指向地收集到的用户信息需求,产生互动。

4、高社会化、低成本的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使得人际间的沟通呈现更快速与便捷的方式。

微博,也正是这样一种高社会化的媒体。它给予了用户极大参与空间,而仅需要最低的内容创作成本。与社交型网络(SNS)、博客、播客等相比,它所需要的内容生产成本更低,而它所带来的社会化程度则更高。

参考文献

①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2010

②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0微博与社区调查数据》,2010

③新浪网,《新浪微博白皮书》,2012

④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

第6篇

关键词:高血压;反向传播方法;风险分析;判别模型

当前商业医疗保险当中对投保人的病情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成为了人们一直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商业医疗保险本身赔付率比较高,同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障碍和不足,所以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本文的研究中对某社区的一项富裕性疾病调查建立了数据库。首先是利用了Kendall的方法来挑出了和高血压患病相关性不是很强的因素。之后将这一项目数据库当中的所有记录当做是风险判别模型的数据集,采用反向传播算法完成模型的创建。最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训练的样本数进行一定的改变和调整,这样就可以对模型的精确程度进行有效的检查。如果样本数达到了其总量要求的时候,模型对投保人患病判别的吻合率达到了80%以上。

1 数学模型

1.1 Kendall相关性检验

在研究中,顺序变量(X,Y)完全按照离散分布进行处理,其样本观测数值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数据重复现象,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Kendall完成统计工作。

1.2 BP算法

BP算法通常就是应用在前馈多层网络的学习算法,前馈多层的网络结构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其具有输入层、输出层和处于输入输出层的中间层。中间层有单层或者是多层。因为它们和外界之间并不存在这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也被人们叫做是隐层,在隐层中的神经元通常也被人们叫做隐单元。隐层和外界之间虽然并不存在这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它运行的状态会对输入输出层之间的关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能够对多层的神经网络性能加以调整和改善。

反向传播算法通常分成两部进行,也就是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其工作的流程如下:

首先是正向传播。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会经过隐形单元对其进行逐层的处理。在经过了所有的隐形层之后就传给了输出层。在对其进行逐层处理的过程中,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能对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输出层将现行输出和期望输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之后,如果现行的输出和期望的输出不相等,这个时候就要开展反向传播的过程。

其次是反向传播。在反向传播的时候,将误差信号按照原有的正向传播路径进行反向的传播,同时还要对每一个隐层的每个神经元的权系数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得误差信号降到最低的水平。

2 研究项目

2.1 相关性分析

采用专业的软件分别对十六个因子变量的Kendall统计值进行计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按照相关的专业医学知识将0.1作为统计值的分界,选择出和高血压患病程度相关度比较高的前六个变量,它们是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程度、年龄、BMI指标、高血脂程度和糖尿病的程度。

2.2 BP算法判别方法

按照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从数据库中的32个字段当中选择出6个字段,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和上文的留个变量相对应来建立本网络模型所需要的数据记录。

在软年当中用以下的命令来对网络结构进行构建:

也就是说这一神经网络输入层当中有6个结点。一层隐含层当中有13个结点,输出层当中有一个节点,它是高血压患病的实际情况。如果高血压严重的程度为1,2,3的时候,输出值为1的话就证明这个人患有高血压,如果高血压严重程度为0的时候,输出值就是0,证明此人没有高血压病症。其中,PR是6列数据的基本数据值,在分析当中,我们需要将其当做是重要的基础进行判别和分析。

选取数据库中的17000条记录当做训练集,将上文提到的6个指标当作输入神经元,预期对应的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当做是输出值对网络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软件当中主要通过以下的命令来实现这一功能。

net=train(net,TX,TY)

其中,TX为17000条以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程度、年龄、BMI指数、高血脂程度以及糖尿病程度为字段的数据记录,TY为与TX对应的高血压患病情况。

最后是要选取数据当中的另外1000条记录当成是测试集,使用训练之后的网络对其进行有效的判断,这样就可以对BP算法基础上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疾病预测的效果进行检验。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一模型对训练集的判别吻合率达到了80%以上,其精度也会随着训练集样本数的不断增加而有所提高。

结束语

在本文中主要采用了多元统计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医疗保险分析模型,同时将模型应用到了实例当中去,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控制

1.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计算机病毒在运行的过程中,尤其自身存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授权性入侵以及破坏性,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讨论,对防控计算机病毒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对计算机的这两种主要特征进行具体阐释。

1.1非授权性

侵入计算机用户在启动计算机程序的时候,只有系统程序是计算机自行启动,其余的都需要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启动,计算机根据用户发出的指令为用户正常运行计算机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一直到用户关闭这项程序。计算机正常程序的运行都是按照用户个人需求以及主观意愿,因此,都需要计算机内局域网为其提供授权许可[1]。计算机病毒在操作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就意味着用户在运行计算机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导致病毒已经入侵计算机程序,而用户却一无所知,用户在使用改程序的时候,计算机就会被病毒所控制,盗取相关的数据信息,用户依然不知道。

1.2破坏性

较大任何一种计算机病毒在入侵计算机后,都会对计算机产生很大的破坏性。计算机病毒还能够感染软件程序,甚至还能够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运行瘫痪,无法正常运行。计算机病毒一旦成功入侵计算机系统,开始攻击计算机时,首先攻击的就是计算机的主系统,通过相关程序的操作,篡改其他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而使掌控病毒的入侵者控制整个计算机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已经不能够强制将病毒移除。

2.控制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病毒传播的特点进行划分,可以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分成三大类,即通过邮件进行病毒传播,局域网内的病毒传播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传播,由于病毒本身有其特性,因此,在对病毒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所以,针对病毒传播的特点,控制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方法也相应的分成三大类,电子邮件病毒控制方法、局域网络病毒控制方法以及互联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2.1电子邮件病毒控制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即时通讯方式以及电子邮件的发展,比如facebook、微信、微博等,每天都大量信息被接收,大量的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中发出或者被接收,在收发信息、邮件的过程中,以及传播带有病毒的网页链接或者有毒文件,因此这部分区域也成了病毒传播的高发区。自从2000年始,千年虫病毒在互联网中出发,之后出现了熊猫烧香的病毒,最近几年普遍存在的手机僵尸病毒,这些病毒都是通过网络邮件进行传播扩散的,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如果想要彻底控制这种类型的病毒的感染以及传播,就要从源头开始控制和治理,首先要对邮件服务器进行改装,给个人或者企业所用的电子邮件服务器安装自动拦截系统以及病毒查杀软件系统,以保证接收的软件中没有病毒,在转发邮件的时候,也要开启软件的防御功能,在保证病毒已经被处理后再进行转发。与此同时,用户在操作邮件这个软件系统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性,拒收来路不明的软件,如果想要查看这个邮件,要先开启计算机的杀毒软件,扫描完无毒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2.2局域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通常情况下,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的病毒扩散速度相当快,危害也最大,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被病毒感染后,会导致文件丢失或者损坏。一部分病毒要对硬盘格式化后才能解决,这也说明局域网内病毒传播很难解决,并且其破坏性很强,并且影响范围广。如果要控制局域网内的病毒传播,就要保护好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经常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以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常用的查毒软件有360杀毒软件,腾讯杀毒软件等。除此之外,用户应当绿色上网,文明上网,不去浏览不正规的网站,一般情况下,不正规的网站通常带有病毒,一旦点击进去,就会使计算机遭到病毒入侵。将U盘插入电脑的时候,要进行病毒查杀,确保无毒,再继续使用。在日常当中,要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修补系统漏洞。加强对局域网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特别是规模大的局域网,要建立病毒查杀中心,以此来控制计算机,如果发现病毒,马上将感染源切断,禁止病毒继续扩散。

2.3互联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毒。互联网病毒隐蔽性很强,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很多黑客都原意将带有病毒的文件隐藏在用户正常使用的软件程序之下,如果用户没有启用软件的时候,病毒处于隐藏状态,即使是病毒查杀软件也很难追踪到病毒。当用户打开病毒软件或者是带有病毒的网站时,病毒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在这种状态下,再进行软件查杀,已经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病毒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然后再对病毒进行处理。所以,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对病毒的控制工作,做好防火墙的相关工作,拦截来路不明的信息和网站,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使病毒查杀软件一直处于启动状态,尽量不要去浏览不当的网页和软件。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有其自身特性,就目前互联网与局域网的情况来看,并非处于完全安全的状态,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防控计算机病毒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 网络营销 中小企业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38亿。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因其使用者数量之多,覆盖人群之广等原因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及沟通平台。然而,从中小企业操作的视角来看,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营销活动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及简单的企业宣传上。2、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运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为核心的观念上,没能随时代变化。3、缺少一个直观的、可操作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中小企业若不能改变此种营销现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屈于下风。通过对互联网特点的研究及营销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是一条现阶段中小企业营销可选之路,并提出了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行为与效果的螺旋模型,为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1.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

从国内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来看,企业进行网络整合营销的首要目的是节约营销成本。传统营销手段多注重广告及促销,但大众媒介的长期广告费用是中小企业无法负担的,促销手段所需人力物力资源较多,实质上是降低单位利润获取“量”上的盈利。网络整合营销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及较多的受众将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喜好的营销方式。其次,通过网络整合营销能逐渐改变中小企业运营模式。整合营销可以说是一种观点,它以沟通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实行网络整合营销能使企业摆脱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便于适应未来市场。第三、网络整合营销便于企业开辟新的营销渠道。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部分手段与电子商务相通,适合电子商务出售渠道的产品能够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突破传统营销渠道的限制。

2.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前提

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要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完善和发展整合营销传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细致地研究网络媒体,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它是融合的平台,它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融为一体。在没有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网络营销,容易造成中小企业资源浪费和营销收效甚微。因此,首先要了解网络传播的一系列特点,如受众范围广、视觉化、交互性强、高效性、高技术性等。近几年网络媒体出现了全新的如病毒营销、数据库营销、双向沟通、互动体验、口碑传播、事件营销等投入低效果好的营销传播方式和手段。这些新营销传播手段的要有效运用的前提就是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更好地与消费者保持良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促进网络整合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的有效整合和互补,网络营销渠道具有传统营销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营销渠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两种营销渠道应做到优势互补,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从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3.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观点

目前,学界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和定义并不统一,原因在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随着营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因此其概念的内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并不全面。同时互联网发展速度较传统媒体而言十分迅速,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网页、BBS、博客、微博客等形式,每种形式的传播模式都有其特点,所以网络整合营销并没有一个学界及企业界认同的定义及标准。这里借用清华大学姜旭平教授在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下的一个定义为参考: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利用当代网络环境来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传播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企业整合多种媒体组合营销传播的工具、方法、策略和过程。结合这个定义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的相关特点不难发现,网络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在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情况下与消费者沟通,保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二、理论阐释

1.模型设计的理念

虽然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及理论框架,但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的六个方法来对网络整合营销提出可操作的模型,即:建立消费者资料库;研究消费者;接触管理;发展沟通策略;营销工具的创新;传播手段的组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从能力水平上并不能保证完成所有的整合营销方法。因此,应根据中小企业实际能力提出网络整合营销具体方法,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行为。本文提出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企业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现状是刚进入或还未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企业,此类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他们使用的传统运营模式,即产品为中心的4P营销。此类中小企业占我国中小企业的大多数,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向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上发展,网络整合营销适合部分企业较快的实现运营观念的转换,部分中小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以整合营销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同时,对于已经在进行网络广告投放的中小企业来说,网络整合营销能提高其网络广告投入效果,并将传统广告活动逐渐转变为现代整合营销活动。对于中小企业,企业的运营目标即效果层面可以简单的以企业发展目标维度为衡量标准。理想状态下,企业网络整合营销的行为与效果关系应为螺旋上升结构,行为维度上的各步骤应该是循环使用的和不断修改完善的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深入,效果维度随着各步骤工作的深入不断上升,最终达到企业运营目标,如图。

图例:行为维度:①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②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③沟通传播与拉近距离。④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

2.行为维度层面上模型的具体应用

(1)行为维度上的第一步工作是企业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全面的消费者研究在费用上难以承受,从市场细分的角度上中小企业只有在掌握了自身企业定位后对对象消费者进行研究才比较现实。中小企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维度上,首先要了解本企业消费者的网络接触情况及使用习惯,可以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互联网报告获取网民的年龄、收入、地域等详细数据;或者通过对现有顾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网络使用情况,判断出企业产品能否进行互联网营销,如日用品、食品在互联网上营销较为困难,电子产品等比较适合网络整合营销。在这个行为维度上,判定企业自身能否利用网络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是基础目标,决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上投入多少也取决于对消费者的研究上。

(2)行为维度上的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根据第一步的研究结果,中小企业在获取了整合营销传播的对象消费者后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对消费者群体的网络接触习惯进行深入了解,如消费者网络媒介使用偏好、网络媒介接触时间等。同时,根据消费者网络接触习惯等数据结合企业实际营销投入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现阶段网民可以通过消费水平、知识结构及亚文化等不同划分为不同群体,不同群体的网民在网络使用习惯上的不同需要特别加以关注。需要提出的是,企业可以选择一些低成本的网络传播渠道进行营销活动,如通过微博客、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传统网络广告渠道如门户网站弹窗广告等因其成本较高、网络受众不喜好等原因已经不再是中小企业进行网络整合营销的首选渠道了。

(3)行为维度上的第三步是沟通传播与拉近距离。这是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重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网络整合营销将企业的资源的整合,为达成传播目标而形成合力,通过沟通来发展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赖、相互满足的关系,并且利用营销传播沟通促使消费者对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产生信任,以及使企业品牌、产品、服务的良好形象长久存在于消费者心中。要达到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不能单单依靠产品本身,而是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平等的沟通的关系。同时为了让自己的整合营销传播信息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则要求企业向消费者传播的信息首先要一致连贯,其次是要清晰明了,目的是有利于消费者收集和辨认信息。所以,企业在网络整合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利用和整合多种手段。一是多种互联网工具传播信息的整合。不论信息来自何种网络传播工具,如企业网站、论坛或门户网站,还是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客等自有媒体,其实质都是向消费者传达企业及产品信息。二是营销传播手段与传统营销手段的整合。企业借助广告、促销活动、公共关系等渠道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要与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所表达的信息一致。无论信息是什么,都代表了企业品牌,消费者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三是接触管理,“接触”包含了商家通过媒体、营销传播工具与其他可能与消费者接触的形式。接触管理就是要强化可有利于企业营销的正面传播,减少不利的负面传播,以影响消者的态度和行为。四是利用目标受众作为信息节点,通过网络口碑传播及自媒体传播达到整合目的。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糊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企业可以是信息传播者,消费者同样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如有部分企业利用微博整合营销活动充分发挥了微博传播零成本优势,以有奖转发为手段,在短时间内吸引网民参与,把有宣传信息或是促销信息的微博迅速传播开来。以此吸引人气,利用网民本身的积极性将网络整合营销的影响力最大化。

(4)行为维度上的第四步是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后一个维度实际上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与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如果能认真的执行前三个步骤,就可以在营销上有所收获。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需要不断重复这三个步骤,因为无论是消费者习惯还是市场环境都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变化,如果仅仅根据最初调查研究情况来实施网络整合营销,那么营销的费用与效果比例将越来越大!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必然要注意收集与消费者信息,此类信息若有关于产品服务内容的能够帮助企业改正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特性;反馈信息还可以是企业网络营销人员在与消费者交流过程中所发现的营销问题,通过分析此类信息,能够对网络整合营销策略进行微调,为进一步开展营销活动服务。

三、结语: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

市场营销观念种类繁多,所适应的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所提出的适应中小企业的网络整合营销模式之所以有可操作性在于其图形化的模型设计和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在人才知识储备上较为不足,图形化的模型相对于其它复杂的营销理论或模型而言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其次,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可以便于企业由小到大对网络整合营销进行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便于规避成本投入上的风险。最后,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图形化的营销模式也便于营销观念的传播,再好的方法如果企业不接受,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及修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6月.

[2]张力文.《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J].传媒,2010年08期.

[3]夏梅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建构及案例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理论建构》[D].浙江大学.

[5]沈奇.《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12期.

第9篇

关键词:射线跟踪,规划仿真,传播模型

 

一、概述各移动运营商及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咨询单位在进行规划方案验证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规划仿真软件使用宏蜂窝传播模型及20米精度三维电子地图对规划方案进行仿真验证;然而,宏蜂窝传播模型的应用范围和自身局限性限制了规划方案仿真验证的精度:首先,宏蜂窝传播模型的应用范围一般在500米以上,而CBD区域基站的覆盖半径一般在500米以下。其次,宏蜂窝传播模型只能从宏观上反映方案覆盖效果,无法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从微观上反映局部的覆盖情况。因此,需要采用更合适的传播模型配合高精度的三维电子地图对CBD区域的规划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以确保该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建成后的网络性能。

目前射线跟踪模型作为一种高精度的规划仿真传播模型在大中型城市覆盖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仿真验证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射线跟踪模型的原理进行探讨,然后以WaveCall公司的WaveSight模型为例说明射线跟踪模型的应用方法。其结果有助于应用射线跟踪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精确验证,对规划工作有积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二、射线跟踪模型简介2.1 微蜂窝传播模型介绍 当前传播模型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宏蜂窝传播模型和微蜂窝传播模型,宏蜂窝传播模型应用范围为1km至几十km;而微蜂窝传播模型应用范围仅为几百米,一般只适用于基站附近区域。免费论文。由于CBD区域基站的覆盖一般在500米以内,因此应用微蜂窝传播模型对该区域规划方案的效果进行仿真验证更为合适。

微蜂窝传播模型根据模型建立方法,可分为经验模型,确定性模型以及混合模型;

l经验模型

经验模型是在大量测量的基础上产生的,该模型与室外传统宏蜂窝传播模型类似,不考虑理论计算,对基站附近测量大量数据后统计归纳出经验模型。

l确定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是依据电波传播理论计算出接收点与发射点之间的传播损耗。射线跟踪模型是一种典型的确定性模型,确定性模型不考虑测量,仅在确定计算公式中的个别参数时需要测量验证。

l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结合了经验模型和确定性模型,一方面混合模型以电波传播理论为依据得出电波的传播模型,同时需要对基站附近测量大量数据以统计确定传播模型中的参数值。

2.2 射线跟踪模型介绍 射线跟踪模型是一种确定性模型,其基本原理为标准衍射理论(Uniform Theory ofDiffraction,简称UTD)。根据标准衍射理论,高频率的电磁波远场传播特性可简化为射线(Ray)模型。因此射线跟踪模型实际上是采用光学方法,考虑电波的反射、衍射和散射,结合高精度的三维电子地图(包括建筑物矢量及建筑物高度),对传播损耗进行准确预测。

由于在电波传播过程中影响的因素过多,在实际计算预测中无法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因此需要简化传播因素;射线跟踪算法把建筑物的反射简化为光滑平面反射、建筑物边缘散射以及建筑物边缘衍射。

根据考虑路径的种类不同,射线跟踪模型可分为三种:

l2D射线跟踪模型

只考虑水平切面的传播路径,即第一类路径。

l3D射线跟踪模型

只考虑水平切面以及垂直切面的传播路径,即第一类及第三类路径。

l全3D射线跟踪模型

考虑所有传播路径,即考虑所有第一、二、三类路径。

三、射线跟踪模型基本原理射线跟踪模型的基本原理是简化传播因素,采用光学方法定位传播路径并计算各接收点与发射点之间的路径损耗;因此,射线跟踪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位接收点与发射点之间的传播路径并计算路径损耗。免费论文。

3.1 水平切面的传播损耗从发射源在接收点之间可能存在很多传播路径,但是一般只有一到两条强度最强,在传播中起主导作用的主导传播路径。路径损耗计算时只需计算主导传播路径的损耗即可。免费论文。

3.2 垂直切面的传播损耗 相对于水平切面的传播损耗,垂直切面的传播损耗计算要简单一些,计算垂直切面的传播损耗时,需要首先确定发射源与接收点之间的垂直传播路径,然后计算其中各个刀锋衍射损耗,其路径损耗为各刀锋衍射损耗之和。

3.3 射线跟踪模型简要结论 根据射线跟踪模型的理论以及相关资料,可以得到射线跟踪模型的简要结论如下:

1.对近距离的场强预测, 水平切面算法(2D射线跟踪算法)起主导作用。

2.全3D方向算法中全3D路径(即第三类路径)对远距离的场强预测准确性影响很大。

3.在整齐规划的建筑群中,对远距离的场强预测,垂直切面算法可取代全3D方向算法。

四、射线跟踪模型的应用 本节主要以WaveCall公司的WaveSight射线跟踪模型为例,对射线跟踪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

WaveCall公司的WaveSight射线跟踪模型作为AIRCOM公司的规划软件Enterprise的插件,可用于高精度的规划方案仿真验证。该模型基于标准衍射理论及射线跟踪算法,综合考虑电波传播范围内建筑物的轮廓、高度、地形剖面图,对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准确预测。

WaveSight模型是一种3D射线跟踪模型,该模型包括两种类型路径:水平切面路径以及垂直切面路径。

对比传统射线跟踪模型,WaveSight 具有优点十分明显:首先,WaveSight射线跟踪模型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射线跟踪模型的算法,空前地提高了计算效率:该模型完成一个基站的覆盖预测所需时间仅是传统射线跟踪模型所需时间的1/3左右,不仅保证了覆盖预测的精度,同时还保证了覆盖预测的速度。此外,WaveSight 模型使用简单,该模型不需要使用测试数据对其进行调校,仅需要输入两个参数:使用频率及接收端高度。

WaveSight 射线跟踪模型的缺点是:仅适用于市区环境,对电子地图精度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地图精度必须达到5m 以上,而且要求提供建筑物矢量信息以及高度信息。

五、结论及后续工作 本文首先对射线跟踪模型的原理进行探讨,然后给出射线跟踪模型的简要结论,最后以WaveCall公司的WaveSight模型为例说明射线跟踪模型的应用方法。其结果有助于应用射线跟踪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精确验证,对规划工作有积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今后研究工作可以再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全3D射线跟踪算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可以对其它射线跟踪模型如WinProp模型等进行研究,

进一步研究射线跟踪传播模型算法,更精确地城市CBD区域进行预测,指导网络的规划及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WaveCall公司;《WaveCallPropagationWhitePaper》;2001

2.WaveCall公司;《WavecallCaseStudy》;2001

第10篇

关键词:4G网络;分场景;传播模型

4G网络工程需要达到较高的网络性能和网络部署效率标准。为实现标准的达到和网络规划的精细化,一套合理科学的分场景规划指标体系需要被制定,这也是4G网络工程建网目标实现的技术基础。要达到精细规划的要求,可以以数字地图信息实现的不同覆盖区域的精细化分类为基础来研究差异化传播模型,并依照网络建设需求,制定分场景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站间距的合理要求,从而使建设方案与场景最大程度相符合,保证各场景规划的网络质量。

1 4G网络的分场景规划

1.1 网络规划中的弊端关于传统传播模型

在网络规划中,传播模型主要运用于预规划、模型校正与网络仿真三个环节中,网络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在预规划环节,运用传统的COST231-Hata传播模型预测单站覆盖半径,核算目标覆盖区域内基站建设规模。COST231-Hata传播模型适用于大于1km的大区制系统和2GHz以下频率,在数百米内其准确性变低。同时,传统模型颗粒度较大,无法为细分场景提供更精细的传播预测。统一、简化的传统模型只能提供平均站间距而无法充分体现场景差异性,覆盖规划准确性不足。

在模型校正及网络仿真环节,站址排查后在仿真工具输入可用基站信息,校正的模型对其进行覆盖预测,并通过迭代计算调整基站及参数,最后输出详细站址规划信息。模型校正中一般运用SPM传播模型,凭经验选择主城区、一般城区、郊区等典型场景进行模型校正。这种校准场景选择方法场景划分较粗且无量化标准,因而无法达到网络规划的精细化。

1.2 4G网络规划场景划分

在基于覆盖的无线网络站址、站间距规划中,传播损耗和信号衰落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信号衰落主要是受到散射、衍射和反射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变化,信号的衰落速度和绝对值会由于上述三种传播自身特点和不同比例的组合而大不相同。而地形、街道宽度、周围建筑物密集程度、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分布情况等传播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散射、衍射和反射不同比例的叠加,信号衰落的频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在无线规划对不同场景下的电波传播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以便准确合理地计算路径损耗。

要获得不同场景下更准确的差异化模型的传播,需要在准确分析各场景的传播环境和无线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细分。依据数据分析发现,传播特性与区域内建筑物及高建筑物占比密切相关,场景内散射,衍射和反射现象的严重性,无线传播的复杂性和路径的损耗都会随着区域内建筑物及高建筑物占比的增高而加大,反之亦然,因此可将这两个指标当作依据来划分场景。

在多种建筑物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模型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规划场景细分为五类,并相应地制定了判断标准,如表1。

在网络规划中,要先将规划区域依据建筑物与高建筑物比例归类到对应的场景,然后运用该场景下的传播模型进行覆盖预测,核算站间距规划要求。

1.3 分场景规划指标体系

在网络规划中,要明确制定一定区域覆盖概率下的最小接收电平门限指标值,即系统允许接入的最低电平要求。依据TD-LTE系统设备参数并结合测试数据,可以得到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要求大于等于-113dBm。

由于室外宏站覆盖室内的需求,需要折算到室外连续覆盖的指标。F频段室外覆盖室内场景的浅层穿透损耗值约为10~13dB,D频段的约为12~15dB。

TD-LTE作为面向PS业务的网络,用户速率与RS-SINR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所以要明确满足特定速率要求的边缘用户RS-SINR指标。通过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不同加载比例以及不同厂家设备下的大量数据看出RS-SINR与业务速率(100RB)之间CDF达到某一门限的比例具有较稳定的对应关系,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同时,网络规划通常按照50%负荷考虑,因此,SINR及边缘业务速率分别为-3dB和1Mbit/s(50%负荷/50RB)。

2 分场景建设策略研究

2.1 测算不同分场景的站间距

以分场景传播模型校正为基础,运用链路预算法进行各场景覆盖预测得到的站间距要求。

2.2 测试验证站间距要求的合理性

本系统依照精细化场景划分标准和工程计算对应的站间距要求进行了测试以验证站间距要求的合理性。其中D频段按覆盖区域内95%概率高于-98dBm,F频段按覆盖区域内95%概率高于-100dBm考量。

总之,为避免单一和经验化的传统模型在实际网络预测中误差较大的弊端,文章对场景进行合理地细分以选择更有效、准确的传播模型,并对不同目标覆盖区域实现了差异化的规划方案,提出了合理的站间距要求。希望本研究可以对精确规划和建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而能在保障网络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网成本。

参考文献

[1]侯优优,姚柒零,李春明,等.网络结构分场景优化方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24(11).

第11篇

【关键词】船舶平台 集群调度通信 无线传输

1 引言

目前,集群调度通信在机场、重大活动场馆(如奥运、亚运场馆)、矿场和市区内(如公共安全等)等陆地上特定场合已经普遍应用,在通信网络的设计规划与优化中,相应采用的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与模型早已是相对成熟。相对于陆地上环境的普遍应用和技术成熟,在民用大型船舶上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相关的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以集群调度通信系统为参考,通过理论建立无线传输模型,测试无线信号在非钢筋混泥土材料、层数多达十几层和舱室隔段多的复杂结构的船舶上的传输损耗,并经过计算分析,得出在船舶上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

2 传输特性模型

根据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的传播理论,通过测试研究无线电波在船舶平台环境下受船舶非钢筋混泥土结构的舱壁隔段阻挡、舱门/盖屏蔽等影响,分析其传播损耗计算方法,建立无线传输模型。

2.1 自由空间无线传播特性

自由空间无线传输损耗为:

排除天线增益的因素,即收发天线为增益Gr=Gt=0的理想全向天线,则自由空间的路径传播损耗为:

2.2 船舶环境的无线信号传播特性与模型

相对于自由空间传输,在船体平台内电磁波传播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如舱壁、舱顶、通道走廊、人员活动和室内物体摆设等,会引起电磁波的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现象。因此,船体平台内的电磁场分布较自由空间和一般普通陆地环境更为复杂,在描述其无线信号衰减特性时要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的通信应用需求建立相应的无线传播模型。

(1)全向天线应用无线传输模型

首先,在船舶环境中,由于舱壁、舱顶的反射以及人员活动和室内物体摆设引起的散射,将使收发天线间存在多条传播路径,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实际为多条路径传播信号的总和。其路径损耗随距离的衰减速度将大于上述的自由空间环境,只有在收发间完全视通、传输路径周围空旷的环境下,路径损耗才接近于自由空间环境。为表征船舶环境中的不同路径损耗特征,将式(2)中的20lgd改由20nlgd代替,引入路径损耗指数n,以表征路径损耗随传播距离衰减的速度。

其次,在船舶环境中,往往不能保证收发间直通。当收发间存在舱壁、遮挡物、隔层或隔段等阻隔时,阻隔会对电磁波进行吸收,导致传播损耗增大。为此,在船舱内的无线信号传播模型中增加了隔断引起的传播损耗W,以表示阻隔引起的损耗。该损耗由阻隔的材质、大小和屏蔽效果决定,对于不同的阻隔情况取值也不同。

由此得出适合船体平台环境的无线传播损耗模型为:

其中,20lgf为频段差异引起的损耗;W为隔断引起的传播损耗;n为路径损耗指数;d为理论净空传播距离。

对于大型舱室(如餐厅、会议室、健身娱乐室等)、相对面积较为空旷的甲板及顶部空旷区域(如露天泳池),适合采用式(3)进行分析:

甲板及顶部空旷区域:除活动的人员外,主要为净空环境,其无线信号传播特性接近于自由空间;路径损耗指数略大于自由空间传播,隔断引起的传播损耗不大。

大型舱室:空间较狭窄,由金属墙壁形成封闭空间,其无线信号传播特性接近金属波导环境,信号反射后增强了内部的信号强度;路径损耗指数接近甚至略小于自由空间传播,隔断引起的传播损耗大。

(2)狭长空间泄漏电缆应用无线传输模型

相对于大型空间,在船舶上狭长的通道走廊、上下楼梯(船上楼梯一般都比较狭窄)及两侧居住排列等小型舱室,一般会采用类似陆地上矿洞、隧道和地下铁道的同轴泄漏电缆的应用。同轴泄漏电缆是一种能实现沿轴向近似均匀传输的天馈设施,其无线信号传播与传统的偶极子阵元传播不同:偶极子阵元以球面波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而泄漏电缆近似以圆柱波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因此,泄漏电缆在通道走廊及小型居住舱室内应用的无线传播模型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n为路径损耗指数,理论上最小值为1;X为截距损耗值,理论上取2m处的耦合损耗因子计算;d为接收点距离泄漏电缆的径向距离,单位为m。

通过模拟这两种环境测试和分析,完成对模型中的n值和W值的修正,获得符合船体平台无线信号传播特性的数据模型,从而分析实际环境电波的传输特性。

3 无线传输测试

3.1 测试的必要性

相对于陆地城市等环境,船体环境的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差别较大。为取得较准确的无线信号传播模型,有必要进行实地的无线信号传播特性测试。

3.2 测试步骤

本文通过对一般客货两用轮的大型货仓和过道走廊边的会议室进行数据采样(由于甲板面积太小,在此不进行测试),采用如下仪器设备:

信号源:HP射频信号源

天线:全向天线

泄漏电缆:7/8漏泄电缆一段

接收机:手持式频谱仪

全向天线:增益3dBi

馈线:损耗1.2dB

测试步骤如下:

(1)数字信号发射源连接馈线,输出端连接天线,天线的位置简易固定在大型舱室的正中央天花板上。

(2)设置信号源发射功率(Tx)为10dB,无调制,并确保在发射输出状态,选取与通信设备相近的一个900MHz频点作为发射频点。

(3)频谱仪中心频点设置为发射源频点,设置相应的带宽,并查看900MHz频点上的接收幅度,等到接收功率稳定跳动后,在发射源附近和舱体多个位置(尽量满足位置分布均匀和多种隔舱环境)记下幅度变化范围值。

测试连接与示意图如图1所示:

3.3 测试数据结果

(1)测试数据一

大型货舱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2)测试数据二

过道走廊及边上舱室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4 无线传输损耗计算

通过对本次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分析,可以对无线信号传播模型特征参数进行修正。

4.1 大型货舱传输损耗

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大型货舱传输损耗如表3所示:

4.2 过道走廊传输损耗

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过道走廊传输损耗如表5所示:

5 结论

本文通过测试和分析计算,获得了金属体为主结构的船体平台的舱室、通道走廊等不同环境下应用不同的天线进行无线信号传输时的损耗,从而建立一种适合于船体平台上的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分析方法和模型。

参考文献:

[1] 闻映红. 电波传播理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2] 肖远强,张武军. 漏泄电缆的性能分析[J]. 移动通信, 2002(6).

[3] Vijay K Gar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IS-95 CDMA和cdma2000[M]. 于鹏,等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第12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信道建模;研究方法

无线通信数据信息主要是以无线电波为载体通过无线信道来传输的,由于无线信道所在环境复杂多变,这就导致电波会以不同的传输方式(直射、反射、散射等)到达接收点,从而使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并不相同。因此,只有精确预测无线信号的电波传播特性,例如路径损耗(path loss)和延迟扩展(phase delay),才能为无线网络提供合理设计、部署和管理策略。无线信道模型是对无线信道的一个抽象描述,它能够很好的反映实际环境中信号的传输规律,为无线网络的规划优化、无线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定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截至目前,对无线信道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通过总结可以得出,无线信道建模的方法可以分为3种,即统计性建模方法、确定性建模方法以及半确定性建模方法。

1.统计性建模方法

统计性建模方法也称为参数建模法,主要依赖于信道测量,是基于无线信道的各种统计特性建立的信道模型。该方法通过对某一区域进行实际测量,从大量的实测数据中归纳出信道各种重要的统计特性,来得到无线传播的经验公式,并以此运用到实际传播环境中其他建筑材料结构相似的区域。

统计性建模方法可细分为参数化的实际统计建模方法和基于物理传播的理论建模方法。参数化统计建模方法将接收信号视为许多电磁波的迭加,以构建信道衰落的特征。将通过直射、反射和散射等方式传播的射线用幅度、时间、空间三维坐标上的脉冲序列来表示,直接对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和角度扩展等参数进行建模。这类模型有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WSSUS)模型和Clarke模型。基于物理传播的理论建模方法通过描述传播环境中存在的散射体的统计分布,利用电磁波传播的基本规律构建衰落信道模型。该方法主要应用在MIMO信道的研究中,主要借助一些重要物理参数如到达角(AOA)、离开角(AOD)与到达时间(TOA)等描述信道特征与散射分布。

根据无线信道测量的侧重点和所采取的方法的不同,统计性建模又可以分为信道冲激响应建模和随机信道建模。信道冲激响应建模侧重于无线信道多径衰落,建立的模型多为抽头延迟线模型。这类模型包括S-V模型、SIRCIM模型、-K模型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环境。随机信道建模法多用于窄带通信系统的建模,主要是预测一个大范围内的信号强度变化规律或概率密度函数。这类模型主要有目前比较成熟的瑞利衰落模型、莱斯衰落模型以及对数正态衰落模型、Suzuki模型、Clarke模型,将莱斯模型和对数正态衰落模型进行组合的莱斯对数正态模型等。

2.确定性建模方法

确定性建模方法是利用传播环境的具体地理和形态信息,依据电磁波传播理论或者光学射线理论来分析并预测无线传播模型。该方法要求得到非常详细的信道环境信息,如地理特征、建筑结构、位置和材料特性等,环境描述的精度越高,确定性模型越接近实际传播情况。与统计性建模的主要区别是确定性建模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实测,只需传播环境的详细信息就可对信号的传播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由于计算量的限制,确定模型方法大多应用于如室内等较小范围的信道建模。常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包括射线跟踪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2.1射线跟踪法

射线跟踪方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常用于近似估算高频电磁场。它的基本原理是几何光学(Geometric Optic),认为电磁波的能量可以通过直径无限小的射线向外辐射。但由于在几何光学中,只考虑直射、反射和折射射线,而无绕射射线,因此引入几何绕射理论GTD(Geometric Theory of Diffraction)和一致性绕射理论UTD(Uniform Theory of Diffraction)来补充。

射线跟踪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发射点视为点源,其发射的电磁波作为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射线,跟踪每条射线,考虑所有通过直射、反射、散射等传播方式到达接收机的射线,将这些射线的场强矢量叠加,就可得到接收点处的信号强度、相位、方向等信息,从而实现传播预测。

射线跟踪法将射线的跟踪分为3个部分:射线发射、射线跟踪和射线接收。因此该方法一般分3步进行:

(1)以发射天线为原点确定发射角构造射线集;(2)对发射射线集的每根射线进行跟踪,记录每条射线的传播路径,当射线场强小于接收场强阈值或射线反射次数大于规定值时停止追踪;(3)把所有到达接收点的射线场强矢量叠加即可得到总的接收场强。

实际应用中,射线跟踪技术主要包括镜像法、射线发射以及射线管的射线跟踪技术。一般对于复杂度不是太高的环境多采用镜像法来确定射线的传播路径。

射线跟踪法有正向和反向2种算法。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正向射线跟踪算法是由源点出发,而反向射线跟踪算法的思想是由接收端场点出发。正向射线跟踪算法的优势在于快速有效、方法简单易实现;反向射线跟踪算法的优势在于精确度高。在实际中一般多采用正向射线跟踪算法。

2.2时域有限差分法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算法是K.s.Yee于1966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研究,FDTD在电磁兼容分析、微波电路的时域分析、天线福射特性等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电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在时域内用二阶的差分方程描述,这样就能够用差分迭代的方法来求解电磁波的传播问题。差分格式、解的稳定性、吸收边界条件是FDTD算法的3大要素。FDTD算法采用基于差分原理的差分方程的形式,以差分方程组的解来代替原来电磁场偏微分方程组的解,要使代替有意义,离散后差分方程组的解必须是收敛和稳定的,只要能够给出求解问题的合适的边界条件,就可以用FDTD分析求出包含时间变量的电磁问题中的解。

由于FDTD是在Maxwell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因此能够充分描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精度较高,但该方法需要详尽的传播环境细节,未知量较多,求解算法较复杂,从而会消耗较多的计算资源。该方法通常用于小尺寸的问题。

由于FDTD方法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来保持对区域内所有物体的分辨率,因而通常与射线跟踪法混合,基本思想是用射线追踪法处理较大范围的区域,而用FDTD处理那些用射线追踪法精度不高且靠近具有复杂材料特性的小范围区域。

虽然确定性建模方法算法复杂,消耗资源较大,但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及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处理高强度算法己不再是难题,因此,鉴于其高精度优势,该方法成为当前电波传播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3.半确定性建模方法

半确定性建模方法介于统计性建模和确定性建模之间,融合了两者的优点,复杂性低,而且能较好符合于实际环境,对大多数的无线信道模型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是基于把确定性方法用于一般的市区或室内环境中导出的公式中,有时为改善它们的精度,使其保持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需根据实验结果对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正。半确定性建模方法主要有随机几何建模方法和相关矩阵法。

随机几何建模方法是对确定性模型中的射线追踪法的一种简化,其不需要信道环境的详细参数。该类模型主要有COST259模型,IMT Advanced模型,以及SCM/SCME模型、WINNER信道模型等。

相关矩阵法体现了空间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实际测量的数据或信道统计信息得到空间信道的路径时延、出入射角等参数,然后由这些参数推出信道空间相关矩阵。利用相关矩阵法建立的信道模型有Kronecker模型,VCR模型和weichselberg模型、3GPPLTE信道模型和IEEE802.11n信道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