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教师的名言

歌颂教师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10:0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教师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歌颂教师的名言

第1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青春各类知识的搜集、整理,感受青春的真谛。

2.积累材料,赏析青春美文、格言,提高鉴赏能力。

3.把握青春脉搏,珍惜青春岁月。

准备活动

1.搜集有关青春的名人名言,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课下准备讲述成功人士渡过他们青春的故事。

3.印发《青春的宣言》,组织有关同学表情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以《青春进行曲》为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有关青春的话题。在每个成年人的心目中,都有着对过去的一段的美好回忆,那青春岁月发生过的一段事情,像一本纪念册,永远珍藏在他们的心中。因为青春岁月,充满了真情,充满了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青春之歌,走进《青春岁月》。(出示课题)

二、诉说青春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心愿,特别是像你们这样的孩子,处在十五六岁,处在花季的孩子,你们一定有许多愿望,要给别人来倾诉,今天这里,我们来交流一下,我相信对你、对我、对所有的人都会有很多的启发。下面谁来谈谈自己的心愿?(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点拨)

生1:我的心愿是长大后能当一名心理医生。(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因工作原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内心积攒着许多困惑,我希望能通过这个职业来帮助他们,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烦闷,让他们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非常好!)

生2: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因为……

生3: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歌手。我热爱音乐,我用歌声来打动每个人,给他们带来快乐。(教师可评论这个同学的歌)

生4:我希望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这与我的偶像有关。(你在实现这个心愿时有没有困难?)(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都谈了自己的心愿和理想,更多地谈了自己的理想,大家考虑一下,心愿与理想是一个同等的概念吗?

生5:不一样。我认为心愿我们可以任意去想,可无限扩大,甚至是不实际的东西,但理想,我认为是实际的,扎扎实实的,走一步是一步,是人生的目标,所以是不同的。(还有没有补充?)

生6:理想要与客观现实条件相结合。比如,身体不太高的人,他(她)想当一名空姐或篮球运动员,也是不现实的,理想是我们为之拼搏的一个目标,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它有现实性。)(板书)

所谓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跟空想和幻想不同。

那么,我们在树立青春理想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大家思考,小组讨论一下。交流小组成果。

生7:要联系实际,制定远大的理想,并脚踏实地为这个理想去奋斗。(理想要联系实际)(还要补充吗?)

生8:理想是要科学的,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非常有意义的。

生9:理想是要有兴趣的。若无兴趣,根本不可能为这理想去奋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10:制定理想不要好高骛远。在制定一个较高理想时,我们可以分步完成,但必须要切合实际。(若理想较高,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来完成它)(板书)

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确立理想时,理想既应远大,又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它根植于现实,能够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

2.努力为理想而奋斗

既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又要注意培养意志力,只有坚其志,恒其志,才能一步步接近理想。

3.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理想

当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理想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时候,要对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适当调整理想,坦然地对待变化,对生活仍抱有积极的态度。

三、摘写青春的座右铭

刚才听到同学们的一番谈话,每个同学心中都有理想,都有心愿,每人的心愿都如此美好,我们把心愿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完成,这时,我们可翻翻书本,找一找那些名人曾给我们留下哪些经典的话语。课下,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名人名言,把它拿出来,重读一下,声音要响亮。

生:蓦然回首,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为什么喜欢?)

生:失去了理想,就如同失去了生命。――阿普漠拉维奇(理想是人生的航标)

生: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优美的经典的语句,很多同学被其中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我们可不可以写一条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也送给别人?下面大家开始自己为自己,为同学,为同龄人写一句话。(学生练习写)(你的格言是送给自己、同学的,还是送给朋友的?把它标注出来,在交流时,大家可以点评一下。)

按小组交流,然后推荐小组中最精彩的语句全班交流。开始。(教师巡视、查看)

精彩发言展示:

组1:(我写给自己和所有追梦的人)人生如天平,左边是荣耀,右边是艰辛。

组2:(送给全体同学)世界上最美丽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我们要把握现在,放眼未来。

组3:(送给同龄人)请到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时节里留下汗水,留下希望,留下拼搏的足迹,让我们高呼:理想万岁,青春无悔。

组4:(送给悲观厌世之人)世界上没有既定的命运,用你青春的利剑去斩断厄运的锁链吧。

组5:(送给所有的青少年朋友。祝愿他们都有美好青春)青春是美好的,因为她拥有未来,她充满着力量、充满着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

四、歌颂青春的绚丽

同学们写的都非常有文采。我们有梦想,也有努力,我们在成长着,我们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养料来不断地丰富自己。下面请××小组为大家歌颂青春。(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青春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人士都在赞美青春,歌颂青春,让我们步入他们的青春岁月,感受他们的青春情怀。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下名人是怎样渡过他们的青春岁月的。

生:……

生:……

感谢这两位同学为我们作了精彩的介绍。由此可见,每位成功人士都有一段美好灿烂的青春岁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青春岁月中有坎坷、有挫折,但是积极向上,永远是青春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歌颂青春、唱响青春的宣言。请朗诵小组,为我们朗诵《青春的宣言》。(4位学生上台)

(齐)青春的宣言(学生手头资料)

主持人: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绚烂的,把握住青春岁月,实现我们的青春理想,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完美的青春、精彩的人生。谢谢大家!

小结: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些上台来展示他们成果的同学,因为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第2篇

一、用文学引导体育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训练的内容,在课前指导时,自然而然的引进有关体育方面的诗歌辞赋或格言名句,让学生欣赏,领会,为本节要学习训练的内容做好思想铺垫。如足球教学时,我们把?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之四),在多媒体上播放,这首诗展示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足球(蹴鞠)比赛的情景。诗曰:“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同时,还展示了明代翰林院修撰钱复的《蹴鞠》诗,写的是女子足球比赛的场面。诗曰:“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大家从这些众多描写体育活动的诗句中,不仅了解了足球运动的历史渊源,而且也体会到这种运动的健美。如教学游泳课时,我们在训练场地用电子字幕打出的《水调歌头•游泳》,让学生体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气与情怀。这些文学因素,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鼓舞了同学们训练的积极性。

二、用文学激发比赛热情

大学校园里,体育比赛活动是经常组织的,平时班内或班级之间的竞赛活动比较多,每学年有学校和校际之间的比赛。配合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学生用文章和诗歌来为运动员鼓劲,用文章和诗歌来颂扬广大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如歌颂田径运动会的诗歌:一滴滴汗水\飘洒在绿茵场上\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出希望的乐章\你\一种种信念\放在蔚蓝的天空\校园画出美丽的弧线\人生能有几回搏?\千百双眼睛注视着你\为了希望\为了胜利\跑出青春的梦想。在赛场周围,同学们时常会打出一些名言警句,如古希腊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又如泰戈尔的名言:“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三、用文学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也要重视展示老师的文学素养,这种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语言上。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特性:一是语言的针对性。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语言的科学性。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科学,科学的内容需要科学的语言去讲解,而语言的科学性,主要应体现在“具体、准确、全面”六个字上;三是语言的趣味性。体育教师的语言要风趣。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四是语言的启发性。要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精彩的讲解,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动作的形式、方向、速度,进而理解技术的结构、顺序、节奏,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知道从何做起,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同时,赞赏性的语言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

作者:赵晓辉 单位:河南省牧业经济学院体育部

第3篇

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匆匆开讲,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这样做,时间看似是省下了,可效果不一定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引子、做铺垫。所以,优秀的课堂教学都非常讲究导入的设计,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情境导入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从而形成动力,上课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当然,导语中的情一定要跟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自作多情。一位教师在教授《留住童年》时,先让学生回忆童年的游戏,并出示自己童年嬉戏的照片,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带着喜悦而又迫切的心情学习课文。这堂课效果之好就在情理之中了。导语以情取胜的关键是:教师自己对内容怀有深情。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缺乏甚至毫无感情,又怎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呢?

又如图画导入法。学习《社戏》一文时,文章是由四幅画面组成,如“回乡消夏”“坐船看戏”“偷吃蚕豆”“公公夸奖”,有的教师采取图画导入法,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画一幅画,带到课堂上来展示,配以解说,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学生们热情很高,都纷纷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作品被贴到学习园地里,小作者本人感觉很自豪,也以此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动听的音乐旋律也是引入新课的好办法。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就放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听得很入迷,他借此引入了《小巷深处》,令学生很是感动。伴着美妙的音乐,读着作者的心声,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似乎都感同身受,这样的课谁还会分心呢?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故事导入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引人入胜,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离别的礼物》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领着儿子把爷爷背在背上的竹筐里(爷爷全身瘫痪、骨瘦如柴),他们翻越了很多的山路来到一个悬崖边,爸爸准备把爷爷扔下悬崖。儿子说道:“爸爸,把竹筐留下。”爸爸不解地看着他。“等你老了的时候,我还要用它把你背到这里来。”儿子说。通过这个故事,我引出了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离别的礼物》一文,请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孝敬老人的事迹,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我让他们给父母讲这个故事。相信家长们会心领神会、心有所悟,学生们从这节课中也收获颇丰。

三、诗歌名言警句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警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而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读《春》。 

教师也可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诗歌或名言警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名言警句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警策力,它以强烈的感染力在我们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多数学生有搜集和诵记名言警句的习惯,用名言导入,会比较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自然掌握所学内容。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也是用诗歌名言警句导入课文教学的基本条件。

四、回顾导入 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五、问题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2.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教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

再如在执教《藤野先生》时,先问学生:“《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哪本书中选来的?”学生答:“《朝花夕拾》。”我又问:“你们懂吗?什么叫‘朝花夕拾’?”有的学生说:“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开的花,晚上把它拾起来。”我说:“讲得真好!那么,这里的文章都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呢?是回忆性散文,是年纪大的时候,回忆童年或年轻时的情况的文章。同学们已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写童年时代的。”这时就提出:“这篇文章写什么时候的?写的是什么事情?”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地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引诱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开启这座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前体验;情境导入;引导探究

通过学习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不能忽视课前体验、情境导入、引导探究和问题生成四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一节教学设计就如何把握这四个方面,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以下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理解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五个活动小组,分别完成五项任务。问卷组:问卷调查身边的教师。调查组:跟踪调查教师的一天。扮演组:扮演小老师。收集组:收集歌颂教师的名言名句。查找组:查找历史上尊师敬师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播放徐本禹到贫困山区任教以及在“感动中国”颁奖现场领奖的录像,然后由徐本禹联想到学生身边的教师,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展示小慧因误会而与教师闹别扭,导致成绩直线下滑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3.辩论舞台。引出辩题:信息技术能否取代教师?让学生分组辩论,归纳教师的作用,得出: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4.调查实录。请问卷组、调查组、扮演组、收集组分别汇报课前活动的情况,得出教师的工作特点:无私、辛苦、爱生等,从而为爱生打基础。

5.直抒心声。以“说说我的好老师”为题,激起学生爱师情感,播撒爱师的种子。

6.故事荟萃。请查找组讲尊师敬师的故事,明确爱师方向,让爱师之情生根发芽。

7.真情回报。鼓励学生动手为教师创作小礼物,让爱师之情开花结果。

8.反思提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三、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上好思想品德课应抓好“四个基本点”:

1.实践点――课前体验。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所以,课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查询、角色扮演等途径去情深体验、感受、领悟。因为只有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唤起学生的真实的感情,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本节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课堂教学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2.激趣点――情境导入。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的情境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可以是一组矛盾的问题,可以是传统的故事,也可以是影视花絮等。本节课里,笔者运用徐本禹放弃优厚的条件支教贫困山区的故事,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教师、探究师生关系的兴趣。

3.兴奋点――引导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教师不能满堂灌,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内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偏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意。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成果的分享者。要胜任这一角色,就需要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点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火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兴奋状态。在这节课中,包括导入在内,笔者共设计了八个环节,贯穿一条主线,即议师―辩师―知师―爱师(播种―生根―成长―结果),层层深入。另外,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张扬了学生个性,内化了学生情感。

第5篇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的力量》指出,“从学校课程的角度看,青少年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多的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非学术性的,是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1]阅读指导的目的恰是如此。学生在阅读指导中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又会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

1.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和正确道德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君和人民行为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传统幼儿启蒙教学中,《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读本,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进行甄选后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诗词给人的感发力量往往是深沉的、热烈的和持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激励人志存高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出的浑厚沉郁的爱国情怀使人的心灵震颤。除古典诗词外,一些通俗小说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角,给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如读《儒林外史》了解士大夫的道德观,读《水浒》感受其忠义,读《聊斋》体味妖狐真情,读《红楼梦》解其人生哲理……这些古典名著,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承担着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的重要责任。

2.阅读正能量的作品,塑造健全人格。“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一本好书也能成为一个能量场,激发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几个平凡农民子弟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写出了青年人的拼搏与奋斗、理想和苦闷、欢乐和痛苦,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暴风雨的大海中呼喊:“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后,有利于关照自己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彷徨,看似充满负能量,但最终会给予我们启迪,对自身人格的锻造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报告文学,感受时代精神。报告文学作品选题十分注重当前发生或刚刚过去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阅读报告文学,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民族心灵深处跳动的强音,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汶川大地震后,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何建明的《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李西岳的《大国不屈》等报告文学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赈灾抢险的场面,歌颂了永不言弃的伟大人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真实的经历和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站场上浴血杀敌的中国战士,使“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之青年,成为爱国主义阅读文本的经典。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熟、叛逆心理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说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报告文学的德育优势便得以凸显。这需要教师将德育系于文学,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兼顾文本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不能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也要避免走入报告文学变成道德教科书的误区。

二、基于德育目标的阅读指导策略

优秀文学作品中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亟待我们的开发和利用。以德育为目标指向,教师可以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来进行。

1.以主题班会为外壳,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从而达到德育的功效。中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经常会出现重说教轻情感的失衡状况,班会课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说教。阅读课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拓展课外阅读量,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说教式德育班会课的情感教育缺失。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会主题选择文字、图片等内容,内容要具有鲜活气息和深刻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如,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主题将主题班会进行分类:爱国教育类主题班会(《红岩》、《林海雪原》、《红日》等作品);社会公德类主题班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作品);个人德性类主题班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追风筝的人》、《西游记》、《水浒传》、《傲慢与偏见》、《论语》等作品)。除此之外,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因为报告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的感染力极强。使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具有趁热打铁的功效。

2.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加深文本理解,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在课堂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养成摘抄、搜集名言警句的好习惯,在习作和读书笔记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挖掘优秀文本的内涵,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带有正能量的名言警句或者积极向上的句子,是一种自我教育、精神内化的过程。教师可选择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诗歌,或小说中引人向上、具有启发意义的句子,既可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也可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屈原家国天下的情怀。又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呐喊:“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走过我的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彰显了女性独立人格的魅力。这些精神与信念,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将这些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时常翻阅诵读,对学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名言警句的消化过程就是“移情”过程。“移情”这个概念是由铁钦纳(E.B.Tichener)于190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别人的情感,还可以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2]因此,学生在对名言警句的摘抄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就是完成移情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自己摘抄的成果汇成一本积累本后,教师可在早读课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道德感化力量在朗读过程中进入内心,加深学生的印象。写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诉诸于语言文字的一种过程,也是内化阅读体验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布置周记的方式,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课堂上与其他人互相交流。学生有感而发,不限主题和内容。如写书中令人敬佩的人物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对文本和角色的理解,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领略作品的奥义,有助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悟写成文字,鼓励阅读的“自主性”和“独创性”,而并非将教师的感悟或者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那样,德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通过交流读书笔记的方式,学生在与文本、作品、教师、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能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加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体悟,对学生三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由于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制度,语文教师容易偏重考试技能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人文味丧失,因此课外阅读中德育功效的挖掘应予以重视。本文主要从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等方面挖掘德育功效,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作者:单昕 刘舒 李小慧 廖欢欢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第6篇

活动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人心,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房户,社会时尚的影响,千万了当今中学生信仰的动摇,人生观的改变。

活动目的:1、通过观看我国军队的壮大过程,让学生共和国日异强盛的自豪感。

2、聆听同志的建国50周年因庆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通过相声述说祖国的美丽富饶,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4、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有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活动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主持,让学生收集素材,通过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传播爱国思想。

活动内容及过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观看中国人民军队的日益壮大的发展史影片。

3、学生表演相声《爱祖国》。

4、学生自由发言,例举心系祖国、为国做贡献力量的名人、事迹。

5、电子琴独奏《我的祖国》。

6、学生表演舞蹈《军中之花》。

7、欣赏音乐MTV《热爱祖国》、图片并宣誓。

8、教师总结,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班会活动课设计方案

养成习惯、合作发展

设计理念:

新形势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已将传统意义上的“高才生”拓展为“复合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具有文明的言谈举止,有规范的行为习惯及较强的合作意识,针对本班学生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拟通过本次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正确理解所谓的风度、潇洒,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团结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包容他人。

活动目标:

1、学生自编自演,培养参与创新意识。

2、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强调熏陶感染,避免空洞。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组织:

1、资料搜集:高勇兵、汪迪

2、节目导排;陈思琪、陈韵晗、王敏

3、撰稿:陈珊、罗敏

4、主持:陈思琪、王敏、汪迪、骆靖东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

2、诗朗诵《青春的自白》

3、《班级公约》

4、小品《孔迪生故事》

5、歌曲《这城市有爱》

6、舞蹈《一起走过的日子》

7、故事《选择》

8、群体合诵《青春的誓言》

9、诗《我们是朋友》

10、歌曲《我们是一家人》

11、活动结束。

[附]: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3

无私奉献真情回报

活动目的:

1、通过朗诵、合唱、快板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父母、老师、祖国的哺育之恩,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会活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献爱心、培养“无私奉献、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操。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第一乐章我爱我家真情永远

1、电子琴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

2、讲故事《母爱如佛》

3、吐露心声

三、第二乐章师恩情重无怨无悔

1、集体朗诵《老师,您心苦了!》

2、情景歌剧《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3、名言警句赞老师

四、第三乐章歌颂祖国畅想明天

1、快板《长城长黄河黄》

2、诗朗诵《新世纪祖国公颂》

3、大合唱《歌唱祖国》

五、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4

饮水思源报亲恩

设理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

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货票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的名字。

2、小品:《追星族》

3、说:《我成长的足迹》

4、小合唱《妈妈的吻》

5、父母写真

6、小品《真情访谈》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7名言警句赞父母

8视频欣赏《老妈妈》

9朗诵《慈母颂》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0、母子了解知多少,歌曲《常回家看看》

第7篇

一、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炽热的内在活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不佳。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史料,只有通过情感的门户,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达到内化。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必须根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正负,旗帜鲜明地显示:或爱或憎,或歌颂或批判,或崇仰或鄙视,或赞赏或讽刺,或欢乐或悲戚,或欣喜或愤怒等不同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恰如看不见的清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仰,或让我们鄙视;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当王昭君一曲琵琶飘然出塞,我们怎能不为她的命运不公而叹息,怎能不因她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二、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历史史料提炼出人文素材,总结出人文精神,给学生提供思想、情感、知识、价值、理念等储备。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一件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些历史素材就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无论是炎黄舜禹、唐宗宋祖,还是马恩列毛,凡夫俗子,他们都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不同人生,实现着自己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我们要通过分析人物去寻找古人在思想感情、价值理念、精神境界等诸方面的闪光点。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用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去熏陶学生,引导他们摆正学习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我们在教世界史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巴斯德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些经典名言正是名人们深厚的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三、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寻求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重要作用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关心现实,且有不少疑虑。因此,教师运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忽略学生思想“热点”和社会问题的“热点”,把纷繁复杂的历史教育内容归结为一个个简单的施教模式,而应联系现实。我认为,联系现实讲历史,应主要抓住那些与学生思想“热点”和现实问题“热点”密切相关,有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实行重点突破。如讲“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联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讲“胜利的基本经验”联系“四项基本原则”,等等。

四、课堂教学中重视历史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在列举这些事迹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学会深层次的考虑问题,并从国家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第8篇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不断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载体。

1. 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活跃、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传递,使师生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度产生和谐共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评价,尝试“拒绝评判”,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他们怕受评批的紧张情绪,以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如在讨论“父母下岗了,我该怎么办?”时,有的同学说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不让家庭担心;有的说生活上不攀比,不乱花钱,不让父母烦心;父母心情不好爱唠叨时,不顶嘴,不让家长伤心……其中一男生说“爸爸,此处不留爸,自有留爸处,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师生给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自由、安全、活跃,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

2. 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思考、创新的欲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够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一定的教学情境,由于融入了教师的情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则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入境是兴趣的起点,认识的起点,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如故事情境式、演示情境式、活动情境式、问题情境式、诗歌名言式、漫画式等,同时,要注意处理设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使设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思维定向性、教学过程的推进性,结论具有创新性。如教学《掌握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时,用故事式引导学生“入境”的:从前,有一位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染布买卖,二儿子从事卖伞生意,个个有业所从,但老妇人却整天忧心忡忡,情绪十分低落。原因是:下雨天,她担心大儿子没法染晒布匹;晴天,她又为二儿子的雨伞生意担忧。同学们,你们能够帮助这位老妇人克服不良情绪,开拓乐观开朗的心境吗?这种导入既有趣味性,又有激发性,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自然集中到“克服不良情绪”的思考与创新中来。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又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法》时,针对目前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共存的现象,设计了《我们的地球会怎样》一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设计,学生从正反两面尽情描绘,把人与环境这一关系分析得透彻生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培养。

3. 设疑、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法上,孟子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启发诱导学生方面,主张采取“引而不发”的态度,像射箭那样以跃跃欲试的态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释,激发学生勇敢进取的精神。孟子认为,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除了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由博返约外,尤其要主动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即强调内省自悟,学习应有主动性,自觉地去学才会大有所得;只有自己主动地刻苦钻研,“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有所创新。这就是设疑、悟理。为了启发学生主动自得,很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大胆存疑,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自学阅读法”、“讨论辩论法”设疑,使学生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讲《勤劳节俭》一框时,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可紧接着提出两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1)勤劳节俭真的“过时”了吗?(2)你能结合实例说明勤劳节俭的意义吗?通过自学阅读,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学会进一步认识勤劳节俭的意义,明确无论是艰苦的年代还是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离不开勤劳节俭,勤劳节俭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需发扬光大。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墨守成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才干

专门的创造性活动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大类。课内专门的创造性活动。在课上通常有以下几类:(1)课堂戏剧活动。让学生根据某一结论,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体现这一主题,学会自编、自导、自演,促使每一个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上临场想出的台词和动作,把抽象的结论故事戏剧化。这不仅有助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合作精神,而且给学生一个非常好的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可表演《我是这样“孝敬父母的”》、《他们的行为合乎学校道德规范吗?》。(2)课堂竞赛活动。如答题竞赛、想象力竞赛、演讲比赛,这些在课堂上规定的小型练习比赛可以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创性。如:学习《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后,由教师组织“歌唱您,我可爱的祖国”演讲会,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歌颂祖国的精彩诗篇、优美歌曲、歌颂祖国秀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制度、美好的前景,整个课堂掌声阵阵,歌声如潮。学生在激动亢奋的情感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可爱,增进了爱国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才干。(3)小组讨论活动。这能建立多向渠道,增加信息来源,便于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发挥所有学生的独创性。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就会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

收稿日期:2013-03-21

第9篇

一、读语文,进行文学积累

读语文,领略庄子的瑰丽,屈原的高洁,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读语文,知晓“陈蕃下榻”,“睢园绿竹”,“冯唐易老”,“涸辙之鲋”,“谢家宝树”,“东隅桑榆”,“请缨”、“投笔”、“庭礼”、“知音”诸多典故。例如:雨,会让我们联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细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杜甫春夜吟哦,杜牧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坡淡妆浓抹拟西湖。由此可见,仅仅是语文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就如此之丰富啊!

文化积累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把传统的文化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足矣。重中之重是学习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小说等,它们是写作文章时很重要的积累。学生“十年寒窗”理应有所积累,“大李杜”指代李白,杜甫;“小李杜”指代李商隐、杜牧。这些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二、运用课本中的语文文化知识

由上述所知,教材是文化金库,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些语文文化知识化成我们作文的句子,也叫做底蕴成句。

第一,底蕴成句的格式一:议论加入多个诗文句或者诗文句的意境。

例一,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生活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是峥嵘岁月之中的万类霜天,而不是“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是陶源明“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更不是“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例二,生活需要大肚,只有“面朝大海”,才有“春暖花开”。

例三,人生是一个展示台,可能你是一位“孤独的收割人”,可能你是一匹“把头沉重地垂下”的“老马”,可能你是一棵和树长在一起的“木棉”,但你必须要去做一个勇于面对生活和乐于拥抱生活的歌颂者。

以上形式是将某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议论的一个论证。

第二,底蕴成句的格式二:化用或引用多个诗文句加上议论。

例一,烛之武智退秦师,解郑于危急;触龙智劝赵太后,长安君作齐人质;邹忌巧谏齐威王,齐国“战胜于朝廷”;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通过这些的讨论,我们就在引用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讨论意义。简单的阐述了人生就是智慧的表现,智慧就是力量的来源。

例二,爱君,则要“面刺寡人之过”,不能使“王之弊甚”,而要令其清正廉明;爱民,则需与民同乐,不能使民不聊生,而要令其休养生息;爱子,则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这便是爱的底蕴,爱的含义。

例三,可能你还没有开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许你还未顾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可能你还未来得及“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要慌乱,不要心急,生活是体谅忙碌的你、热心的你。

例四,也许你是三月不飞的“柳絮”,也许你是三月不揭的“春帏”,也许你“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但是你不要去难过伤心,只要你活得有梦想,有目标。你的人生就同样绚丽且有意义。

第10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从而能恰当、灵活地运用积累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一、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背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诗、词、文段一定要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成语、谚语、歇后语及精彩片段……无不成为提升语言的材料。把这些优秀的语言积淀在记忆里,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就可以对所背诵过的材料进行“反刍”,重新理解、重新感悟、重新整合、进而内化运用。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培养终生读书人。身为语文教师,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于是这乐趣、光彩与才干,便因为分享而具备了双重的快乐。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学生应背古诗》,是积累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帮助他们订阅一些刊物外,还结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推荐书单,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自行借阅或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摘记的良好习惯

读书,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最终落实到“心”上。我的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午餐和午自习之间,并且学习任务完成之余都可以在书的海洋之中遨游。实际上学生确实阅读了很多内容,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是很多。所以,“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对低段学生而言,摘录好词佳句是最见效的办法。我不仅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整理下来,而且把阅读其他内容的精词好句也试着整理。一个单元进行完之后再对整理的内容加以熟悉。这样不仅扩展了积累的范围,而且强化了记忆内容。

3.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天早上设“精彩十分钟”时间,把他们阅读的故事、诗歌、绕口令等内容讲下来。②在班级的墙报、板报中,我专门开辟了“梦笔生花”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并结合写话、习作要求,展示精彩片段或文章,以促使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交流、学习。③班队会中,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如:成语接龙,讲名人故事,诗歌朗诵比赛,歌颂美丽富饶的祖国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展示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在作文训练中积累语言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语言技巧 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5-01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出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因此,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你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1]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就在教学中如何注意使用语言谈谈几点看法。

1 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好的导入语有不可忽视的教学功能。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它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因此导入语要有“磁性”。或温故知新中自然过渡;或开门见山中释题,设疑引思;或以新闻、成语、诗、歌、课文插图引人入胜;或凝练生动叙述,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

2 讲授语

讲授语是指教师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解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语言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学语言的主体。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富有深情的语言,正是撞击学生情感火花的打火石。讲得好,事半功倍,讲得好,画龙点睛,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在精讲,尽量以恰当的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惑”。[2]如,讲成语典故或叙事类语言,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讲人间真善美,先进人物高尚情操时以激昂、高亢的语言歌颂之。总之,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需要,讲解语言有时一针见血,有时曲折委婉;有时巧设反问,设疑质疑;有时幽默诙谐,寓庄于谐;有时留下悬念,寓思于学……语言风格亦庄亦谐,寓庄于谐;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授课质量提高,学生也得到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使他们的素质上一个台阶。

3 提问语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善于运用提问语,几乎是所有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问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钻研以加深理解的教学语言形式。[3]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提问语要有目的性、激励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作答要有正面评价语,答对的,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给学生以成就感、自信感;答错了,不要乱批评、发火,严禁用词过激,以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而要从中发现知识负迁移的动向,启发学生纠错中分清是非,巩固知识点。

4 板书语

板书语属于书面语言,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的产物,所以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教师板书的字体要规范大方、清楚,内容要突出教学重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并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板书的设计可采用多种形式:有提纲式板书,词语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简笔画、示意图等。采用何种形式的板书,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选择,只要方便理解知识,都可以采用。[4]

5 结束语

结束语又叫段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总结是升华,是融汇贯通,因此结束语要准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可纲举目张,或延伸拓展,或巧设悬念,或呼唤感召,或列表图示对比,或在一首歌、诗、一句名言,一个典故中愉快欣赏,余音绕梁中结束。

6 应变语

应变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节师生关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所运用的语言。课堂教学处于多边交往的动态语境中,教师的表达要随时作适应性的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难以预料的变化,遇到猝不及防的诘问时,要镇定自信,头脑冷静,语态平和,通过准确的观察和听辨,摆脱惯性思维的拘囿,快速抓住症结所在,及时恰当的运用应变的语言,变被动为主动,以便进行正常教学。[5]

总之,在改革传统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平时要多读名著,博览群书,以捕捉信息,开拓思路,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语言技巧,并结合教学,有的放矢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定会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语升.教学结构与教学语言的宏观调控[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9-11.

[2]陈金梅,蔡惠萍.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S3期:29-30.

[3]陈之芥.主导与承转的对立统一――试论教学语言的辩证性质(上)[J].师范教育,2002年01期:3-4.

第12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幽默艺术;巧妙移用法;时机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笔者任中学政治教师已超十年,感到语言的幽默性在教学中的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语言幽默艺术的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关系的桥梁

政治课一直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理论说教性太强。教学中往往出现"台上老师激情澎湃地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堂缺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幽默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趣味性,能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幽默性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学习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理科生政治是非高考科目,因而在教学中就表现出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关键。幽默的语言既令人发笑,又让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催化剂

老子说"大辩无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春风化雨的教育胜过电闪雷鸣的批评,而能化雨的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极富哲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语言。教师持之以恒地运用语言幽默艺术,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催化剂。

二、语言幽默艺术的应用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发挥语言幽默艺术的作用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巧妙移用法

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诗词俗语名言压韵,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学生易于接受。如,讲《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引用俗语"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入坟墓","相信金钱无所不能的人,常常为金钱无所不为"。这样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明褒实贬暗示法.明褒实贬暗示法主要针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巧妙暗示违纪学生,调控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觉,于是我迅速走到其桌旁,说:"嘘!请大家都别出声,不要把他吵醒了!"闻听此言,全班学生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坐了起来。

(三)漫画教学法.漫画教学法就是通过幽默生动的漫画揭示深刻道理的一种方法。如《生活与哲学》漫画案例中,在教授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时,用了一幅名为"你敢吗?"的漫画。漫画画的是: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教师运用这幅漫画,便可轻松讲解矛盾的含义。

(四)故意犯错法.故意犯错法就是对概念、观点的表述故意出错,引导学生思考纠正老师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教师在讲到"法人"这个概念时,故意说成:法人就是法国人;法人就是犯了法的人;法人就是有法术的人......一连串错误荒唐的理解,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这时再阐明概念的真义,教学效果明显。

三、政治教师如何掌握语言幽默艺术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掌握语言幽默艺术,更好发挥幽默的作用,使教育更富成效呢?我觉得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幽默感

英国的M・鲍门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教师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言谈隽永;教师只有开朗乐观,才能出言精辟;教师只有思绪如泉,才能妙语连珠。所以,教师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幽默品质。

(二)要积累幽默素材

政治教学中的幽默素材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积累:一是教材中的幽默。教材中的幽默以漫画为主,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直接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许多小说杂志中蕴涵笑话、漫画、格言、警句、笑话、漫画、谜语。三是生活中的幽默。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俏皮话、顺口溜、流行词语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精于运用。

(三)要注意语言幽默艺术的特殊要求,即教育性、时机性、适度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语言幽默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幽默的材料和语言的教育性取决于它的思想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幽默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敢于触及学生中的热点和难点,注意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变化,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教育,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