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听爱情故事

听爱情故事

时间:2023-05-30 10:0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听爱情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听爱情故事

第1篇

>> 爱情就像树上的果子 有故事的爱情 关于爱情的故事 青春的爱情像酸涩的果子 爱情的果子要自己摘 我的爱情故事 非关“爱情”的故事 辛酸的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 “标签男”的爱情信仰 飞越高墙的爱情故事 海亮的爱情故事 诗人郭小川如诗的爱情故事 许光达大将的爱情故事 《LOVE》七千五百万的爱情故事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你的爱情会是什么故事? 成语中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的N种讲法 故事的名字叫爱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果子的“爱情”故事 果子的“爱情”故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郭晓结")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儿果子

果子5岁了,从她会说话到今天,关于婚姻问题,我们谈论的次数我已经记不清了。

两岁多时,果子每次去卧室总是盯着墙上我和爱人的结婚照看呀看,然后睁着迷茫的眼睛问我:“为什么没有我呢?”我不知道该如何用孩子的语言给她解释,很无力地说:“只有爸爸妈妈结婚了,才会有你呀。”

果子盯着那个照片很是失落,她无法理解她最爱的爸爸妈妈中间为什么没有她的位置,她也很嫉妒。

一次,她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要结婚!”我看着她一脸的严肃,也不敢露出任何的笑意来。“能告诉我你要和谁结婚吗?”我也一本正经地问她。“妈妈!我要和妈妈结婚!”我已经喜不自禁了,但还要装下去:“为什么要和妈妈结婚呢?”

“我爱妈妈!”

我爱妈妈,这真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话语,有了这句话,让我养孩子的所有辛酸苦楚都烟消云散。我紧紧地把果子抱在怀里,幸福地说:“我也爱你,妈妈愿意和你结婚,我愿意!”

自此以后,我经常在果爸面前炫耀果子与我更亲近,惹得果爸嫉妒得朝我翻白眼。但好景持续了一年多以后,果子就移情别恋了。

果子上中班后的一天,把我拉到她的身边,俯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好的,妈妈洗耳恭听,快说吧。”我迫不及待。

“妈妈,我长大了要和潇潇结婚!我们都约定好了。”

我“五雷轰顶”,怎么不经过我们父母的同意就私定终身了,再说,让我这个“前任”情何以堪呢?

“果子,你不是要和妈妈结婚吗?你怎么把妈妈抛弃了呢?”我苦苦追问。

“妈,男生和女生才能结婚,你连这都不懂,真是!”她开始嫌弃我的孤陋寡闻了,扔下这句话就跑去玩了,留下我站在原地,波涛起伏,愁肠百结。

总得见见女儿的“现任男友”吧,是一个既可爱又文静的小男孩,小班的时候我怎么就没关注过他呢?如果关注了,怎么轮到他横刀夺爱呢?不过,爱是成全,放手吧。

于是,每次幼儿园放学后,他们就在幼儿园附近的游乐场一起玩,有时,他们过家家;有时,他们扮演恐龙,两个人相向咆哮;有时,他们就爬到一个高高的石头上,引吭高歌;有时,他们就伴随音乐跳老师刚刚教的舞蹈《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歌声青涩,舞姿拙劣,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快乐。潇潇的奶奶带了饼干会分给果子一包,我带了酸奶会给潇潇一盒。到了最后,两家带东西都不自觉地备了双份,为了两个“深爱”着的孩子。

家又都在附近住,去超市也时常能够碰到潇潇和他的爸爸妈妈。一旦见面,两个孩子就难舍难分,于是我们四个“老人家”就看着两个孩子玩得嗨翻天。临了,又不得不掏腰包请吃“开封菜”(肯德基),看他们大快朵颐。

今年的春节,我们回老家过年。屋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和果子从梦中唤醒,果子幽幽地跟我说:“妈妈,我想潇潇了。我想和他一起玩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城后,我带果子去河边散步。“妈妈,我看那个人像潇潇。”果子停下了脚步。“不会那么巧吧?”我将信将疑。待我回过神来,果子已经跑走了,一边跑一边大喊:“潇潇!潇潇!”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潇潇听到了喊声也开始狂奔起来:“果子!果子!”我在后面狂追,潇潇的奶奶也在后面高喊:“慢点儿,慢点儿。”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美菱-阿里斯顿”冰箱广告里两个小孩的重逢。

相见时难别亦难,太阳即将没入地平线,气温也越来也低,两个孩子始终不愿意分离,最终,在我答应带他们周末去动物园的要求后,才各自跟着大人恋恋不舍地走了。

最不淡定的是果爸,他的“小情人”心里装的竟然是那个叫潇潇的小男生,他怎么能够忍受?我说那个男生性情温顺,很不错。“谁也配不上我家女儿,”他恶狠狠地说,似乎那个毛头小子立刻把他的果子抢走似的。我忍俊不禁,他回过神来,也哈哈大笑起来。

周围的小朋友都上了兴趣班,我们给果子报了舞蹈班和手工班,潇潇也报了语言班,上课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能够在一起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又加上春季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到处都在消毒杀菌,即使有时间,也很难有合适的空间让他们一起玩了。果子和我们家楼下的文文小姑娘成了好朋友。我问果爸:“你最近这段时间听果子提起潇潇了吗?”果爸摇摇头。我知道我们果子第二段的爱恋悄无声息地走向了尾声。

第2篇

看到“拉祜”,或许我们许多人都会犯一个浑然不知的错误,我们会将“祜”读成“沽”;错了,应该读作欢呼的“呼”。拉祜族人生活在云南,经典的爱情电影《芦笙恋歌》告诉人们的,就是拉祜族青年的爱情故事,芦笙既是拉祜族的标示,也恰是爱情的音乐之声。于是我们就可以来分享《拉祜族姑娘与上海大学教师演绎芦笙恋歌》了。所谓传奇是可遇不可求的,所谓缘分是天注定的,所谓爱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假如没有传奇、没有缘分、没有爱情,那么拉祜族姑娘李娜,怎么说和上海大学教师陈辉也不可能成就姻缘:一个远在云南澜沧江畔,一个立足上海,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姑娘,一个是大学教师,双方素昧平生,按照世俗所有的通识,他们都不可能相识、相爱……但是什么叫做传奇故事呢?他们的爱情就是传奇故事,传奇到了读完掩卷还会忍不住地问:真会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答案只能从拉祜族那首被誉为钻石级的情歌《芦笙恋歌》中寻找了: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淌……

不经意间,两部经典电影带给了这一期《现代家庭》灵气。倘若说《芦笙恋歌》是一个传奇爱情故事的间奏曲,那么《霓虹灯下的哨兵》则是上海一群富有爱心、且具勇气的年轻人的人生底片,他们是《霓虹灯下的“客人”》。当“客人”被打上引号、而且这样的客人就是男人的时候,常常隐含了某一种暧昧;他们常常就是以“客人”的形象,出没在霓虹闪烁的夜晚,他们径直走进了夜总会这样的地方,与“小姐”面对面。但是他们似客人而不是客人,当然也不是警察,他们是医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队员,他们的使命不啻于当年“霓虹灯下的哨兵”。轻佻的小姐把他们当作客人,善良的朋友把他们看成享乐,贤惠的妻子则担心丈夫是否会将“客人”的身份弄假成真,还担心艾滋病的无情传染。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最困难的工作是要和小姐先交朋友,要让小姐相信他们,支持他们。这样的使命,我们很难完成的吧。

世俗的观念依靠道德维系,所以“人要知道廉耻,不能什么都干”,触犯了廉耻就是触犯了道德和众怒。一年多前长沙举行了一个接吻比赛,有一对男女情侣获得了第一名,拿走了奖金,这本是一个商业活动不足称道。但是后来有人爆料,这一对情侣竟然是同胞兄妹,人们有理由指责和嘲笑他们,要他们退还奖金。假如故事到此为止,依旧是不脱窠臼,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兄妹俩讲了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与其说他们是兄妹之吻,不如说他们是以兄妹的名义,唱一支感恩的歌给养父母听。

第3篇

[关键词] 《暮光之城》;电影元素;反欲望叙事

根据美国女作家史蒂芬・梅尔(stephenie Meyer)的原著《暮色》改编的电影《暮光之城》(Twilight)讲述的是两个中学生的浪漫爱情故事,但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人与吸血鬼的奇特恋爱。影片透过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欲望化时代的理性反思。

一、炫目的电影元素的运用

这部影片成功地集合了几乎所有的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元素:爱情故事、恐怖悬念、超人能力、校园生活以及吸血鬼、狼人等神秘传说,给观众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审美感受。

1 浪漫凄美的爱情

这应该是影片最动人的部分。影片讲述的是在美国的福克斯这个偏僻且终年阴雨的小镇上,17岁的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都被对方的神秘力量所吸引。在贝拉看来,爱德华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神秘人,后来知道爱德华是一个既具强壮极速、可以洞见人的思想的超能力,而又冰冷、嗜血的吸血鬼,但贝拉还是不顾一切地爱上他;而贝拉最能吸引爱德华的地方是她身上的特殊香气,这是作为吸血鬼本能的对于血的敏感,但善于洞见人的思想的爱德华却始终无法看到贝拉的思想,这个女孩的独特也深深吸引了他,他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而这份爱又是极痛苦的,这不仅仅是人与鬼的界限,而且他必须竭力克制自己的嗜血本能,保护她免受伤害。

一个奇特的人与吸血鬼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注定是不平凡的。女主人公贝拉对爱德华的爱恋复杂而又坚定。一方面爱德华的英俊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她,另一方面她有着对吸血鬼的恐惧。但当她无可救药地爱上爱德华后,她甚至愿意放弃自己人的身份,成为他口中的猎物,只为能够与他天长地久。这样的爱,纯情得近乎癫狂。而男主人公爱德华对贝拉的爱更是充满了挑战,这是对自我的挑战。本是因吸血鬼的本能为她身上奇异的香气所吸引,但是当他用逃走来抵御诱惑失败后,他选择了更严峻的考验:靠近她,保护她。当贝拉乞求他吸她的血,让自己也变成吸血鬼,希求他们的爱天长地久时,他在矛盾中挣扎:贝拉的渴望何尝不是他的渴望?既能享受带有奇香的血,又能与她永不分离。但是,他爱她,便不能够自私地让她为了自己而失去了自我。这场爱惊心动魄,也注定没有完美结局,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回味。

2 神秘的吸血鬼故事与狼人传说

神秘的吸血鬼故事及狼人传说也是影片极具诱惑力的因素。人类对自我以及自我以外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对内探究人的隐秘心灵世界,对外探索宇宙星空。对于非常态的人和未知的事充满好奇,这是人性使然。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现代人仍然对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神话和传说情有独钟,期望以此给被日常生活神经一种异样的刺激。这也是神话故事与鬼怪故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我们经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吸血鬼故事、狼人故事以及木乃伊等僵尸还魂故事,这样的题材似乎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热的人们的共同喜好。

《暮光之城》中充斥着神秘的传说和奇异的故事。爱德华来自吸血鬼家族,具有传说中吸血鬼的种种特性,面色苍白,眼睛颜色变化不定,喜欢潮湿昏暗、吸食人血等等,而雅各布则是狼人后裔,热情似火,行为不羁。而且冰冷残酷的吸血鬼与热情似火的狼人是天然的对头,似乎很久很久以前,他们曾经有过约定。影片因为亦真亦幻的故事和曲折诡异的情节而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影片中吸血鬼故事和狼人故事并没有什么独创,只是将这些原有的故事因素非常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再配合凄美的爱情故事,便成为一个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极大冲击而和谐的整体。

3 神奇的超常异能

超常异能的渲染也为影片增添了色彩。影片中的吸血鬼都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能力,比如极速奔跑,超强力量,预见未来,透视心灵等等。影片中爱德华能够透视人心,他能够知道人们心中或平庸或龌龊的想法,而正因为他无法看到贝拉的心灵世界,才深深地为之吸引。他正是利用自己急速奔跑的超能力一次一次帮助心爱女孩贝拉摆脱危险。而且他运用自己的异能,在贝拉酣睡时深情注视着她,欣赏她甜美的睡姿,后来又带着贝拉在林中穿梭,在空中飞行,在高高的树端谈情说爱,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浪漫抒情的爱情氛围。这些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啊?难怪有人在观看完该片之后,感慨道:“我爱吸血鬼!”

在本片中吸血鬼的超常异能并没有什么独创和超越,这在《超人》《蜘蛛侠》等经典影片中已被反复演绎,成为科幻电影的基本故事模式。但将这些超能力赋予一个17岁的面色苍白、表情冷酷的英俊男孩身上,并让这些故事发生在校园中,便使影片《暮光之城》有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此外,故事悬念设置,以及校园生活表现,都是该片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不同审美品位的人,在影片中都可各取所需,得到满足。

二、欲望时代的反欲望叙事

《暮光之城》的美不胜收不仅仅来自这些炫目的电影因素,还来源于它其中的丰富内涵:欲望时代的理性反思和反欲望表达。

1 欲望时代的欲望书写

伴随着商业化时代的到来,世俗主义开始风行,“消费”成为时代的核心词,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本能欲望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理性约束与自我放纵的“自我”异化。有人说,这是一个全民物质的时代,人们争相甩掉精神追求的羁绊,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欲望之乡。是的,这是一个欲望的时代,我们睁眼所望、闭目所听、伸手可触的,哪里不充斥着形形的欲望?哪里看不到这些欲望几乎裸地摆弄着的各样撩人姿态?追求权力的欲望被冠以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名,追求身体欲望的被说成完全实现人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体解放,是对人性的回归。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物质望享受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追逐欲望的也成了一种时尚。影片《暮光之城》借人与吸血鬼的爱情故事,书写了欲望化时代人类的放纵、沉沦与挣扎。

在影片中,吸血鬼无疑是人类欲望的代言。为了吸食贝拉身体中有特殊香气的血,克兰家族三个年轻的吸血鬼詹姆斯、劳伦特和维多利亚疯狂地追逐着贝拉,无论贝拉是混迹在爱德华的吸血鬼家族中,还是不断地变换地点躲闪,她都无可逃脱。人类身上所散发的特殊香气,无疑成为使吸血鬼露出可怖挣荣的诱因。即便是没有长着长长的犬牙,且已不吸人血的吸血鬼爱德华家族,包括深爱着贝拉的爱德华,每当他与贝拉亲近时,都会被其身上特有的气味所“困扰”,这气味甚至能让爱德华顷刻间被“打回 原型”――呈现最原始的疯狂状态。有一次,爱德华夜间出现在贝拉房间,当两人保持足够距离时,他尚能自控,而在和贝拉稍有亲热之举时,他身体中的本能就无可遏止地奔涌而出。后来,贝拉为另一吸血鬼詹姆斯所伤,为拯救贝拉,爱德华必须吸出她身体中的毒液,而当他接触到贝拉的血时,竟也无力自控,险些将贝拉身体中的纯洁芬芳的血液尽数吸出。

人类身体中芬芳的血液对吸血鬼构成难以抗拒的诱惑,克兰家族的年轻吸血鬼为自己的欲望所操纵,露出吸血鬼可怖狰狞的面目;爱德华家族虽然已不再吸食人血,但面临强烈的诱惑时,仍显得无以自控,爱德华如此,他的姐姐也是如此。这不正是欲望化时代人类疯狂欲望的再现吗?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欲望的陷阱比比皆是,金钱、权力、美色以及换了各种堂皇外衣的欲望美名,人类在欲望的海洋中浮沉,看不到岸,也没有舟楫,无可摆渡自己的生命之舟。现代社会需要个性,有个性才能具有创造性,才能实现社会的丰富性和文明的进步。但在欲望时代,个性也在沉沦,一味追逐物欲的享受,放逐自我灵魂被誉为时尚,成为主流。写作也不再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沦为欲望的展示平台,文字汇聚而成的是一道道肆意横流的欲望之河。

2 欲望时代的反欲望表达

欲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千古难题,如何认识、面对欲望成为文学的永恒命题。在文明演进中,人类创造了种种扼腕欲望的方式:孔子的“礼”与“仁”,苏格拉底的“美德”,康德的“理性”,佛教的“十恶不赦”,基督教的“灵魂救赎”等等。《暮光之城》中,克兰家族和爱德华两个吸血鬼家族无疑构成了欲望与反欲望的叙事:一方面展示欲望之流对人类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它并没有会合到欲望的狂欢中,而呈现出人类作为智性动物的超越性,使作品成为欲望化时代的反欲望表达。

影片中,吸血鬼吸食人血是其生物本能,对于人血的渴望就成为吸血鬼家族的巨大欲望陷阱。克兰家族吸血鬼听任自我本能驱遣,疯狂地追逐吸食人血,变得面目狰狞,最终身体被撕裂,欲望身体与虚无灵魂共同走向毁灭。

而爱德华家族吸血鬼在与本能欲望的艰难痛苦的斗争中,牵制住欲望的缰绳,不允许欲望野马在身体中狂奔肆虐,爱德华才获得人类可爱女孩贝拉浪漫、执著、甜美的爱情,又在理性约束下实现了这份浪漫爱情的永恒。影片中,爱德华是一个吸血鬼,是一个在欲望和理性的纠缠中苦苦挣扎的吸血鬼,最终他不仅战胜了自己的嗜血欲望,而且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男子汉形象。在影片结尾部分,贝拉因为被克兰家族吸血鬼所伤,毒液在体内肆虐,痛苦不堪的贝拉情愿让爱德华吸食自己的血,成为和爱德华一样的吸血鬼,可以与自己的所爱天长地久。爱德华陷入对贝拉的爱已构成挑战,在贝拉永恒的爱的期盼面前如何抉择,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在欲望以各种名义构筑的美丽陷阱面前,爱德华在痛苦挣扎后,做出了理性选择:不能以爱的名义,去剥夺贝拉为人的权利。爱是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承担,爱不只是占有。从而,这一段不可能天长地久的爱情,反而化为永恒,盘亘在我们心中。

第4篇

曾听闻西湖有三绝,分别是“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无数诗人都曾在春夏之季赏西湖。但西湖的雪景又何尝不美呢?

又是一年中的雪季,我终于在雪季时来到了西湖。西湖属于江南地区,所以很少下雪。但我却在它下大雪的时候来到了西湖。放眼望去,整个西湖都是白皑皑的一片,真可谓是‘‘雾凇沆砀’’。此时路上已无多少行人。整个西湖好像只有我一人在赏雪。

一会儿之后,我来到了白堤。传闻白堤是为纪念白居易而取名为白堤。就连白居易这种诗风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诗人也只是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白堤。而我则在冬天品出了雪色白堤的美。白堤有一大特点是一株柳树一株桃树。持续几日的雪覆在了柳树与桃树上,就像一位为江南水乡的女子撑着雪白色的油伞站在白堤上等候着自己的丈夫东征归来。那柳树桃树的枝丫向天空向四周高高伸展开来。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都有一种悲哀之感从心底升起。

西湖以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相遇而盛名远扬。游西湖自然也少不了游断桥。在断桥伫足静立,感受着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白素贞断桥情缘,情定西湖岸。从一把破油伞到相识相知相爱相许,执着的爱情感动了多少世间的男男女女,可怜她只想在人世间做个平凡的女人,却是阻难重重,压迫重重。直到真情感动了上苍的那一刻,雷锋塔终于倒了。伪道的枷锁断了,爱情自由了。远处一声鸟鸣唤回了我的思绪。早在来西湖之前,就有人对我说过“瑞雪将晴时去断桥,会看见断桥的朝阳面冰消雪融,桥阳面则依旧白雪皑皑。远看,就如断桥一般。”。今日看来她说的一点都没错。断桥是一个可以让人畅想的地方,无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美景所倾倒。

同断桥一样,长桥也是有一个凄美传说的地方。在去长桥的一小段路上,我打开MP3听歌,随手一调,“梁祝”这首小提琴曲的声音娓娓传来。在长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同样凄美而感人。两人道明身份后,在长桥上互相告别,但又因不舍在桥上在桥上来回十八次才肯离去。长桥虽然不长,但这份情意之长却胜过了世界上所有桥的长吧。白色的雪将长桥变成了白色仙桥,这纯洁无染的雪或许也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吧,同时也意味着西湖是一个凄而美的地方。一幕幕的爱情故事在西湖展开也在西湖结束。

雪色西湖让人陶醉其中。西湖的冬是一首诗,是一副天然的画卷,是纯洁的永恒地。

西湖我爱你!

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安学校初二:查婉姝

第5篇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巨野县高级中学四年级:张冉baby

第6篇

不完美的爱情故事

星库:你的新唱片叫《与爱情无关》,游式情歌会与爱情无关吗?

游鸿明:这是个歌名,也是我新唱片的主打歌,所以干脆用这个名字当做专辑的主题了。其实刚好它算是一个反义词,因为我觉得大家对我的印象就是情歌、情歌再情歌,可是这首《与爱情无关》很有点像得不到的爱情,心情有点自我放逐。我觉得本来爱情有很多面,有时我们得不到好的结果,自然要找一个抒发的方式,这首歌就是帮不成功的爱情找出口的一首歌。与爱情无关讲的是结局,是不完美的爱情故事。

星库:这张唱片好像不同于你以往痛彻心扉的苦情歌?

游鸿明:以前大家听我的歌好像比较伤痛,自己的心情和着这些伤痛,感觉好像融合在了一起。这次走比较都市,明快一点的曲风,虽然还是有一些心情的表白,但是感觉上不是很痛彻心扉。本来音乐环境就不一样,我自己也会接触很多比较有节奏、比较不一样的环境,这张专辑主题没太大变动,但音乐风格上做了很多调整,好比说有干净的吉他,也有很摇滚很旷野的风格,也有爵士味道的,很多包容性。

星库:会不会担心这种改变会失掉一些钟爱游式情歌的歌迷?

游鸿明:这张专辑还没有推介,大家在网上先听到,一般的反应是先乱骂一通,天呐,风格不一样,我们不喜欢,我要游氏情歌。歌曲本来有一个聆听惯性,尤其是我的歌,我的歌是属于可能两三年后还觉得蛮耐听的,也是我比较有把握的一件事情。

星库:有没有因为大家一直都在找你要游氏情歌,反而限制了你想展现更多方面的你?

游鸿明:我不会因为大家要我做什么,就配合大家做什么。我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读的角色就像导师。这个阶段我应该做这个风格,推荐大家听这个音乐的风格,让大家慢慢跟我做一点改变,让大家觉得其实这样也不错。音乐上面的一些小改变是给大家批评指教的机会,而且其实可以更广义地解释,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改变。

歌迷因为我的歌走到一起

星库:现在的创作心态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游鸿明:心态不一样了,时代也不一样了,用歌曲来表达就更多元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定要痛彻心扉。我创作歌曲有些不一样,很多人都是靠灵感,但我有时是靠压力刺激出来的,但真的要创作出一首好听的歌曲还是需要时间。我写歌是各种生活百态综合起来的创作。

星库:做了这么多年音乐,有什么你一直想尝试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尝试的音乐风格吗?

游鸿明:没有故意设定什么风格,我也不会勉强自己走太多另类或太偏的音乐风格,不一定是你能驾驭的。我常说歌者是要写他能驾驭的音乐心态,好比参加比赛的选手,如果他的高音很好,可他偏挑战不适合自己的歌,一定拿不到高分。在自己能够驾驭的范围内别人听起来才能舒服。

星库:唱了这么多年情歌,你的爱情观也在不停的变化吗?

游鸿明:其实我觉得应该稳定下来,唱了这么多年关于爱情的歌曲,我几乎变成一个爱情专家一样。因为我比较有机会去接触一些不管是感情的故事或是词曲创作彼此的沟通,我们常常沟通用什么角度写歌,在常年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回答大家一些问题。

第7篇

《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剧本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它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后来金代的董解元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王实甫直接继承了董解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在《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第8篇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西厢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西厢记读书心得1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在这四部剧作里,《西厢记》是我唯一一部从头读到尾的作品。

对于西厢记,恐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剧中的人物了,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就崔莺莺这个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封建社会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闺秀。但是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当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顾觑末下。 此时莺莺的这种举止已将封建礼教的规矩抛之于脑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不难想象莺莺以后性格发展的走向。此时年龄的她似乎还带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却毕竟是封建礼数教化下的大家闺秀,一方面她强烈追求爱情,似乎让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对红娘却也有所顾忌,所以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让人哑然失笑。

《西厢记》中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值得人们赞叹和研究的地方,其实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

西厢记读书心得3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痴情与志诚,感染力很强!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读书心得4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莺莺,最能见出作者深厚艺术功力的,也要算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过:“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致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样,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和红娘互相映照的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出谷长风,那么,崔莺莺则属于幽林曲涧式的人物,细腻隽永,柔美恬静。崔莺莺是元代人民群众民主思想在剧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她一经诞生就又成为封建社会中争取自由幸福的无数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时她还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可以说,崔莺莺这一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关于《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看法,学术界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崔莺莺和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成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

应该要在这样的文字与已经当中感受美,慢慢享受这种美……

第9篇

也扮得了小角色的他,如今对人生的理解无非四个字:别太在意。

也许,他也曾有过太多梦想和目标,到如今学着不疑惑地去理解人生,

当他试着去改变的时候,熟男也离他不远,而如今,他正在进化时。

历经从未有过的改变

他被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中自己的形象吓了一跳:咦!这个是我吗?年代戏专业户的耿乐出演都市题材作品的机会很少,当他以新的形象出现在都市剧中,他自认自己变得成熟起来,是从未有过的改变。

《舒适COMFORT》: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2月份就要上映了,你在戏中有何突出的看点?

耿乐: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拍摄都市题材的现代戏,都在接一些年代戏,突然接了《北京爱情故事》这部现代戏,在里面的形象跟我以前出现的形象都不一样,我觉得这次的形象相比以前更加成熟。

《舒适COMFORT》:是什么促成这种改变?

耿乐:年龄在不断增长,人也变得更加成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也许这种改变是我一开始并没有预想的,当自己看到《北京爱情故事》里面的造型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一惊:咦!这个是我吗?

《舒适COMFORT》: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你马上也步入不惑之年,你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让你不再迷惑和怀疑?

耿乐:我一直在努力,别太在意周边的事情,也别太在意自己的得失,可能这看起来比较容易,其实做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我以前老是想自己应该有一个目标,应该有怎样的成就,应该努力去做到什么,其实到现在这个年纪,也想明白很多事情,不要太在意结果,不去强求,只要认真努力地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就好,至于结果是什么已经不是我能操控的,它该是怎样的结果就是怎样的结果。

《舒适COMFORT》:据说你在家听佛曲,你的转变跟这个有关系?

耿乐:有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到梵音、闻到香的味道,我就会很安静,这种内心的宁静很重要。曾经老是想要这个,要那个,其实现在想来一切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就觉得顺其自然挺好的。

《舒适COMFORT》:经常会听到“本色出演”这个词,你如何理解?

耿乐:我觉得所谓的创造角色特别困难,大部分演员都是在本色出演,只是用到了不同侧面的性格而已。我一直不觉得有千面人这种性格的演员,总有一方面是他所擅长的,他可以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但是这并一定就是他最擅长的。如果剧本对一个角色的描述已经非常详尽的情况下,角色是可以被演员塑造的。但是绝大部分,演员都是在本色出演。他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这个角色的魅力,也是因为他个人魅力。

《舒适COMFORT》:所以你觉得创造角色非常困难?

耿乐:是,肯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塑造一个和自己相差很大的角色,那真的要花很长时间的学习积累。

《舒适COMFORT》:我看你之前拍摄的年代戏和都市剧比较多,很少拍古装戏,为什么?

耿乐:我其实并没有拒绝古装戏,只是市场就是这样,如果你连续拍摄了3部古装戏,后面找你的也许都是古装戏,我不拒绝古装戏,也许只是机缘巧合的缘故。

《舒适COMFORT》:你钟意古文化吗?

耿乐:我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比如我很怀念古老的建筑、经文,我经常在想没有电的城市,是怎样的。昨天我还在想这事,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但是在发明电之前,听音乐是很困难的,只能对面听一堆乐师吹拉弹唱。(笑)

自恋,待解决的问题

耿乐一直是自恋的人,他承认。他有比大多数演员都顺利的入行机会,起点很高,也给了他很高的心性,自恋一说,可被理解。前不久有人问他还自恋吗?他反省了一下,答案是肯定的。四十岁的他,自恋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放下自己的形象,别太在意得失,才算真的“四十而不惑”。

《舒适COMFORT》:你有遇到过瓶颈期吗?

耿乐:还好,大部分算是比较顺利。没准现在我正处在一个瓶颈期,主要是我刚入行的时候都比较顺利,比大多数同行都要顺利得多。很多同行都要拍很多小角色才能有主演的机会,而我一开始就做主演,一开始就拍大阵容的片子,虽然开头很好,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后来不是每一部片子都能碰到好的角色。所以心态的调整就很重要,在没有好角色和好剧本的情况下,自己也要把自己的戏演好。

《舒适COMFORT》:满意现在的生活吗?有想过改变?

耿乐:还蛮满意的。改变其实没想过,倒是之前有很多人问我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会去做什么,我其实特别想去做建筑设计师,我对于房子的设计非常有兴趣。

《舒适COMFORT》:平时除了拍戏,爱好什么?

耿乐:我私底下的生活还蛮单调的,没有拍戏的时候就坐在家里发呆。(笑)之前学艺术的,偶尔也会接触一些艺术范畴的东西,我的同学们会做一些艺术展之类的东西,我也会加入做一些作品。

《舒适COMFORT》:近期正在谋划的艺术展或者做的作品是什么?

耿乐:近期?!都不太近了,上次是一年以前了。(笑)那次做了一个户外装置作品。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以内,其实都不完全局限于做一个具体的雕塑,或者画一张画,或者拍摄一张照片,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形式的局限,想表达什么都可以。

《舒适COMFORT》:所以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做跨界艺术的事情,你有做过跨界艺术?

耿乐:之前我给一些时尚品牌拍过时尚大片,上次给love kills slowly做设计,他们的品牌logo是人形骷髅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找了10个不同行业的人,有艺术家、导演、演员等,他们希望运用“骨头先生”来表达每个人的解释,我也稍微调整和重新设计了一下,变成一个很有童趣的设计。

《舒适COMFORT》:你如何看待时尚和艺术的跨界?

耿乐:其实时尚和艺术的界限本来就不是很清晰,现在很多时尚品牌都会拍一些艺术短片,我之前和杨福东合作拍摄PRADA的短片,你如果把它看做电影它就是电影,但是它实际上也是品牌的艺术宣传短片,它也算是当代艺术范畴。(笑)

《舒适COMFORT》:你现在是文艺青年还是艺术青年啊?

耿乐:这个怎么定义都不重要,我一直都在艺术、时尚、电影几个行业之间穿梭。

《舒适COMFORT》:很多艺术家的生活都乱七八糟,学艺术的你呢?

耿乐:我很受不了乱七八糟的生活,一进门就是乱七八糟的样子,我会头昏脑涨。我家里算是比较偏艺术一些,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完全体现了我自己想要的感觉。我很喜欢回归最基本的状态,所以家里有很大一面墙都只剩下水泥结构,没有粉刷,有一些钢筋还在外面。这种状态的设计让我觉得特别舒服,我不喜欢太多的装饰。我对最基本生态的追求不算特别刻意,不像有些人一样弄一大块圆木的桌子,我觉得有一些做作,把家里弄成山洞没有必要吧。(大笑)

《舒适COMFORT》:如果以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来为自己创作一个形象,是什么?

耿乐:这个好难,我之前虽然一直在学画画,却很少画自画像。我不太能把自己分开,我觉得能清晰画自己自画像的人,是一个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或者知道自己定位的人。前段时间有人问我,你之前很自恋,你现在还自恋吗?我估计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解决了,我估计会放下自己的形象,去设计或者为自己画一个形象。

第10篇

关键词:吴伟业;戏曲创作;“诗史”观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吴伟业是清初文人剧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尤用力于“诗史”创作,以独具一格的“梅村体”诗史享誉文坛。其戏曲创作与“梅村体”诗史创作之间的关系,已为历来论者所注意,但现有研究往往只强调戏曲对“梅村体”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吴氏此两种文体创作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恰恰在于“诗史”观向戏曲创作的渗透。

吴伟业戏曲创作之所以会受到“诗史”观的影响,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其三种剧作均作于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年这段时期内,[注:关于三剧作期,目前唯一可考的材料是李宜之于顺治十年所作的《秣陵春序》,其中曾提到:“别有杂剧几种”,据此可以确定三剧作于顺治十年以前;又三剧皆以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与兴亡盛衰之感为主题,故必为明亡后所作。]而这十年,也正是“梅村体”诗史创作的期,深深植根于诗人内心的“诗史”观自然会渗透到其他文体的创作中。譬如此时期的词作,便带有明显的“诗史”特征。对此,前人已多有评述。[注: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564页。]那么,戏曲创作也不例外,同样会受到“诗史”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认识。他强调戏曲与诗歌同源同质:

汉、魏以降,四言变为五七言,其长者乃至百韵。五七言又变为诗余,其长者乃至三四阙。其言益长,其旨益畅。唐诗、宋词,可谓美且备矣,而文人犹未已也,诗余又变而为曲。……传奇、杂剧,体虽不同,要于纵发欲言而止。

他认为由四言诗到五七言诗,再到诗余,到戏曲,其间只是篇幅越来越长。而“其言益长”的目的只是为了“其旨益畅”,即表情达意更加酣畅淋漓、“纵发欲言”,本质功能与诗歌并无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思意旨,让吴伟业觉得以其动辄几百言的长诗犹不能“纵发欲言”而要诉诸戏曲呢?其《北词广正谱序》给出了答案:“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概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爰借古人之性情而P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即对于世道和时事的“无聊不平之概”与“抑郁牢骚”。由于诗歌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作者个人对清初文网的顾虑,这种牢骚之气、不平之鸣,自然不能畅所欲言,太过显露。故而需要通过戏曲创作,借人物之口,一吐为快。以角色代作者立言,显然与戏曲“代言体”的内在规范――作者代角色立言:作者情感必须对象化为剧中人物的行动与思想感情――背道而驰,而与诗歌表现自我的抒情本质相同。正是基于这种诗、曲同源同质的文体观念,吴伟业在“诗史”创作之余,以“诗史”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戏曲创作,不仅进一步发抒其在“诗史”中尚且不能畅所欲言的“抑郁牢骚”,而且进一步探讨“诗史”所关注的“史”之兴亡过程与兴亡原因。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编织及思想倾向等层面来看,均有着明晰而深刻的体现。

从题材的选择来看,吴伟业三种剧作均取材于历史。以历史上与明清易代类似的朝代更迭为背景,以此历史过程中人物的命运遭际为主题。无论是《通天台》杂剧中南朝梁灭亡的历史背景,《临春阁》杂剧中南朝陈灭亡的历史背景,还是《秣陵春》传奇中宋灭南唐的历史背景,均与当下明清易代的背景极其相似,皆是南方小朝廷被北方国家所灭。而剧中主人公的身世遭遇,无论是《通天台》中满怀亡国之痛、沦落之悲的梁尚书左丞沈炯,《临春阁》中文采风流、亡国之际被逼自杀的贵妃张丽华与受贵妃知遇之恩、亡国后入山归隐的冼夫人,还是《秣陵春》中因“家国飘零,市朝迁改”而“栖迟不仕”的江南才子徐适,皆与吴伟业或其同时代人的身世遭遇极为相似。这样的题材选择及处理方式,与长篇“梅村体”诗史如《永和宫词》、《圆圆曲》、《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等,可谓如出一辙。

通过这样的题材选择及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剧作以历史折射现实,借古人身世遭遇抒写个人兴亡感慨的鲜明思想倾向,恰与“梅村体”诗史相同。当然,我们不应该像有些论者那样,将剧中“历史”一一坐实为“现实”,如以《临春阁》之冼夫人为明末女将秦良玉,陈后主为弘光帝;以《通天台》之梁武帝为明崇祯帝;以《通天台》之沈炯、《秣陵春》之徐适为吴伟业本人等等,但作者借历史折射现实的用意确是十分明显。其《秣陵春序》曰:“余端居无聊,中心烦懑,有所彷徨感慕,仿佛庶几而将遇之,而足将从之,若真有其事者,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明确指出《秣陵春》的创作,旨在抒写个人之“中心烦懑”。若以“幽婚冥媾”、“非形非影”为荒诞不经,则是“夏虫不可语冰”,不理解作者苦心。故事虽以荒诞,但其中所反映的兴亡变迁、身世感受,却是“真有其事”,足以宣泄作者个人之“无聊”、“烦懑”。其《杂剧三集序》则从更加普遍的意义上论道:“余以为曲亦有道也:世路悠悠,人生如梦,终身颠倒,何假何真?若其当场演剧,谓假似真,谓真实假,真假之间,禅家三昧,惟晓人可与言之。”世道反覆,人生如梦,今昔颠倒,谁能说清昔者真而今者假,还是今者真而昔者假?恰如当场演剧,真假之间亦有“道”:故事虽是虚构,其中反映的世道、人生却是真实的。因此,吴伟业以这样的题材进行戏曲创作,只是“诗史”创作之外,反映易代历史、抒发兴亡感慨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创作宗旨及思想倾向与“梅村体”诗史完全一致。

从结构的编织来看,三种剧作均采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与“梅村体”诗史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以“一时之性情”抒写“万古之性情”的结构模式惊人地相似,实质即其记史与抒情并重之“诗史”观的体现。下面以《秣陵春》传奇与《通天台》杂剧为例,予以详细论析:

《秣陵春》写南唐学士徐铉之子徐适与临淮将军黄济之女黄展娘,在已成仙的后主李煜与妃子黄保仪撮合下的爱情故事。全剧虽以爱情故事为构架,但叙述重心却不在二人相悦相恋的过程,而是通过徐适的个人遭际及促使爱情产生、发展的外部因素,极力凸显鼎革变迁的历史背景,抒写徐适及其他先朝遗民的故宫禾黍之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首先,从情节的安排来看,剧中有许多情节或无益于故事本身的展开,或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譬如剧中仅李后主等人暗中安排徐、黄二人爱情婚姻的情节,就占了全剧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使整个故事显得繁冗、甚至杂乱。这样的情节结构,显然并非为了叙述爱情故事本身,而是为了插叙南唐的兴亡史,借以反映明朝的兴亡。再如《恨嘲》、《谄献》等折中关于真琦倚财仗势胡作非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横行霸道的一些情节,《狱傲》、《县聋》等折中关于狱吏、官员凶狠残忍、欺下媚上的许多情节,与故事本身显然并无多少内在联系,实际上是为了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其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如对主人公徐适的塑造,作为爱情角色的形象不够丰满,但作为亡国遗民的形象却十分鲜明。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让他面对观众直接抒发亡国之痛、身世之悲,如其开场引子[瑞鹊仙]:

燕子东风里。笑青青杨柳,欲眠还起。春光竟谁主?正空梁断影,落花无语。凭高漫倚,又是一番桃李。春去愁来矣,欲留春住,避愁何处?

“欲眠还起”、“一番桃李”、“春光谁主”,正同于“梅村体”诗史“花落回头往事非” 的迷惘感伤。第十一折[泣颜回]:

藓壁画南朝,泪尽湘川遗庙。江山余恨,长空黯淡芳草。临风悲悼,识兴亡断碣先臣表。过夷门梁孝台空,入西洛陆机年少。

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幽怨凄婉,亦同于作者诗史所谓“风流顿尽溪山改”、“极目萧条泪满襟” 的亡国之痛,“恩深故国频回首”、“回首神州漫流涕”的故国之思,“富贵何常萧管哀” 、“斜晖有恨家何在”的身世之悲。又如第二折咏玉杯之[宜春令]、赋法帖之[三学士]、第二十一折叹沦落之[傍妆台]等,无不感伤时事,悲悼一身,沉郁感叹,催人泣下。即便是次要的正面人物,作者也不惜篇幅安排其直接抒发遗民情思。如第三折“末”角黄济出场引子[满庭芳]:

恩泽通侯,勋资名将,江东门第金张。歌钟零落,花没旧昭阳。老去悲看故剑,记当年、笳吹横江。伤心处,夕阳乳燕,相对说兴亡。

追念往昔之荣显,悲悼今日之零落,沉痛的家国与身世感伤,与作者诗歌“旧事已非还入梦,画图金粉碧阑干。”的感叹如出一辙。在另一“末”角曹善才那里,作者以之代言的用意则尤为明显。曹善才是南唐仙音院服侍李后主的琵琶乐工,在剧中并无重要活动,其存在与否对剧情发展几乎无任何影响,但作者却单独为他安排了两出戏:第六折《赏音》和末折《仙祠》,纯粹抒写兴亡之感。第六折写曹善才弹唱亡国悲痛,[北骂玉郎带上小楼](“小殿笙歌春日闲”、“山远天高烟水寒”)隐括李后主词成歌,优美典雅、凄婉哀怨,诉说无限凄凉的故国情怀,恰是作者诗歌所谓“劫灰重作江南梦,一曲开元泪万行。”。末折《仙祠》则写他在李后主庙中弹唱往事,如[集宾贤]:

走来到寺门前,记得起初仍臁V患赭黄罗帕御床高。那壁厢官员舆皂,这壁厢法鼓钟铙。半空中一片彤云,簇捧着香烟缥缈。新朝改换了旧朝,把御牌额尽除年号。只留得江声围古寺,塔影挂寒潮。

这与作者《杂感》:“故京原庙倚诸峰,走马惊闻享殿钟。岂谓尽驱昭应鹿,到来还问灞陵松。”《观象台》:“候日观云倚碧空,一朝零落黍离同。昔闻石鼓移天上,今见铜壶没地中……千尺荒台等废宫。”等诗意蕴相同,感今伤昔,抒发了“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的无限兴亡感慨。在全剧结尾,作者自题一诗云:“词客哀吟石子冈,鹧鸪清怨月如霜。西宫旧事余残梦,南内新词总断肠。漫湿清衫陪白傅,好吹玉笛问宁王。重翻天宝梨园曲,减字偷声柳七郎。”即写其度曲之心境:悲故国之颠覆,叹一身之沦落,发兴亡之感慨。所以清末学者吴梅云:“余最爱《秣陵春》,为其故宫禾黍之悲,无顷刻忘也。”总之,就创作方法而言,让人物面对观众直接抒情,此正是借人物之口,“陶写我之抑郁牢骚”,与长篇“梅村体”诗史如《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吴门遇刘雪舫》等以角色抒情的方式完全相同;通过对历史兴亡盛衰的反复致意,而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亦复与“梅村体”诗史的行文策略完全一致。就整体结构而言,如此大篇幅地抒写兴亡之感,渲染朝代鼎革的历史背景,将人物刻画成亡国遗民的形象,必然使一个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脱离自身的发展逻辑,而成为作者抒写个人“心史”、表现历史兴亡的载体,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与“梅村体”诗史以个体命运反映国家命运、以个体一时沦落之悲抒写万古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完全一致,体现了鲜明的“诗史”化倾向。

《通天台》杂剧仅两折,写沈炯国破家亡、流落穷边,在通天台梦中被汉武帝召用,并与汉武帝宫女丽娟相遇,后来力辞出关的故事。全剧以沈炯的个人倾诉为叙述重心,结构随意,情节简单,明显缺少戏曲应有的情节冲突,以人物代言的用意较之《秣陵春》更加显豁。借沈炯之“歌呼笑骂”尽情抒写兴亡之感的同时,还进一步探讨朝代更迭的原因。如首折写沈炯因“国覆荆、湘,身羁关、陇”而沉痛哀怨、愁肠万斛,在通天台上对着汉武帝塑像哭诉亡国之痛与沦落之悲,追问梁亡原因,如[天下乐]:

好教我把酒掀髯仰面嗟,你差也不差?怎的呀,做天公这等装聋哑。文书房停签押,帝王科没堪查,难道是尽意儿糊涂罢?

在怀疑天公“糊涂”之余,又苦苦思索“为甚的,姓萧骨肉没缘法?”认为兴亡大事虽说“理数昭然”,但亦关“人事”:梁武帝佞佛,可是“到饥死台城的时节”,佛也没有来救他;朝廷不仅无汉武帝手下那样的将相,就是“自家儿子见父亲饿得这样田地”,也“偏不肯把兵来救搭,各自己称孤道寡”,将“锦片样江山做一会儿耍”。君主的昏庸及子孙们的各自“称孤道寡”、自相残杀,又何尝不是南明迅速灭亡的原因!“梅村体”诗史总结明亡教训即尝云:“王气矜天堑,边书弃御床”、“子孙容易失神州”。因此,就这种思想倾向而言,剧作也不过是“梅村体”诗史之外,总结亡国教训、反思兴亡原因的另一种表述。剧中沈炯“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的沦落,又何尝不是作者个人“畴昔文章倾万乘,道旁争欲识名姓。……憔悴而今困于此。”的命运写照!借其痛快淋漓地哭诉,宣泄的同样是作者个人的身世之感,同样体现出鲜明的“诗史”化倾向。另外,从体制形式上讲,《通天台》并不严格遵守北曲杂剧的惯例,比如:北杂剧一般四折,而此剧只两折;北杂剧男主人公称“末”,而此剧称“生”;北杂剧每套联曲只能由一人主唱,而此剧第二出则安排“生”、“旦”、“末”三人自由演唱。突破北杂剧的程式,固然与南曲传奇的影响有关,但也更有利于自由地表现历史兴亡。另一杂剧《临春阁》则通过贵妃张丽华与冼夫人君臣遇合的故事,来反映一代兴亡,同样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综上所述,吴伟业戏曲创作的真正用意并不在结撰故事本身,而是借历史折射现实、以古人古事传今事今情。无论是抒写个人情感以传“心史”,还是总结兴亡原因以明“史”之兴衰根由,皆“诗史”观之体现。吴伟业好友尤侗,曾这样描述其诗、词、曲作品:“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予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不仅指出了其诗与曲两种文体创作抒发兴亡盛衰之感的共同思想倾向与一唱三叹的相同艺术效果,还看到了其诗、词、曲一致的艺境与风貌: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凄婉缠绵,而又佚丽典雅。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究其根源即在于“诗史”观向词、曲两种文体创作的渗透。

当然,吴伟业戏曲创作的上述某些特征,如其诗化倾向,也不能排除明代文人传奇长期以来的主观抒情化趋势的影响;其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关注,也不能排除明清之际盛行的“时事剧”的影响,吴伟业本人就曾称赞过李玉的《清忠谱》“事俱按实”,但就题材、结构的具体处理方式及思想倾向而言,则主要源于其“诗史”思维。

正是由于“诗史”观的影响,就戏曲这一特殊文体而言,吴伟业剧作并不成功。无论是《通天台》、《临春阁》杂剧,还是《秣陵春》传奇,都没有处理好戏剧故事与其力图表现的历史兴亡之间的关系:为了抒发个人兴亡之感或探讨历史兴亡原因,作品往往忽略故事发展的自身逻辑,有些情节甚至游离于故事之外,致使结构松散,人物形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语言也过于典雅,故不太适合舞台演出,是典型的“案头之曲”;反过来,由于故事框架的限制,作品对历史兴亡的表现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作品中的“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总给人以“两张皮”的感觉。说明吴伟业以“诗史”创作观念进行戏曲创作,并未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方式将诗歌之“抒情”、“叙事”与戏曲之“叙事”(编织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种缺陷,拿《秣陵春》与稍后康熙年间同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传奇相比,可一目了然。无论是对历史过程的把握,对兴亡原因的探讨,还是对戏剧结构的编织,前者都比不上后者。孔尚任《桃花扇》,男、女主角本身就是历史兴亡过程的实际承担者。侯方域是东林子弟、复社名士,亲身参加了反阉党斗争和史可法幕府,以他的活动为线索可以集中反映南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而李香君是秦淮名妓,以她的遭遇为线索则可以集中反映南明苟且偷安、腐化堕落的另一面。因此,他们的悲欢离合,始终与南明的社会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爱情故事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南明兴亡变迁的过程。通过侯、李爱情故事本身,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南明王朝从草创到灭亡的整个过程。全剧结构严谨周密:以男、女主人公的活动为贯穿始终的两条线索,以“桃花扇”为关合两线的枢纽,情节设置前后照应,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是精致的美文,又适合场上搬演。而吴伟业《秣陵春》,男、女主角均非历史兴亡过程的实际承担者。徐适、展娘只是南唐学士之子、外戚之女,他们本人与南唐兴亡并无直接联系,爱情故事本身与南唐兴亡过程无关。所以,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可能像《桃花扇》那样成功地展现一代兴亡的历史过程;也不可能像《桃花扇》那样全面、深入地揭示一代兴亡的原因。但为了表现历史兴亡,吴伟业用荒诞手法为南唐虚设了一个幽冥世界,让已成仙的李后主为二人安排爱情婚姻,于是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便完全靠“仙机播弄”,男、女主角均非推动剧情发展的决定因素,明显破坏了故事发展的客观逻辑;为了表现历史兴亡,不时插入的一些情节,如前文所述关于曹善才的情节以及反映明末清初丑恶社会现实的许多情节,则明显影响了故事结构的周密与严谨;为了抒写兴亡之感,人物缺少戏剧性动作而长时间地面对观众抒情,显然无视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背离了戏剧“代言”的内在规范。所有这些,最终使全剧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头绪纷繁,结构松散,“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吴伟业尽管用“诗史”思维来创作戏曲,但并未在两种文体创作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方式,许多时候只是将两种创作思维生硬地揉和在一起,致使作品时常脱离“戏曲”的范畴,而带有鲜明的“诗史”化倾向。

第11篇

我一直都看得到,如果不够悲伤,就无法飞翔,没有梦想,何必远方。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见过海洋,我以为的遗忘,原来都在你手上。

我听着着一段歌声,看着这一段歌词,不知怎的,怎么都不会厌烦,反而越听越看越喜欢。

难道是因为这首歌的魅力?

还是那么长的世界,我逐渐的遗忘,那些过往的时光,那些个寂寞的夜晚,曾经撕心裂肺的哭泣。

内心的哭泣,表面的不动声色,才是最痛苦的。

可是回忆过往,回忆青春,对于我们来说,有有多么重要么?我们只不过,经历了一些别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而已,就好像谢容儿曾经唱过的那样,你哭的事情总有一天会笑着说起来。

这也许就是歌词的含义。

我借了那么多本,匪我思存的小说,她在写青春,写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我记得好久之前,我确实喜欢看,可是现在,居然没有什么感觉,而且觉得写的很傻,很假,很幼稚。

他们说,这也是心理历程的变化。

第12篇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工作,明白的群,猜测很多的过程。

那个时候,她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付出的,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有多呢不一样的感觉。

很多人都知道的,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做出更多的代价,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

如果还是听就在这里,我想你的心情一定变得不再一样了。

如果那群拥有的爱情故事,和我们之间,那些与你自信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感觉不需要太多。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真的很大。

大多数人,也在这里相处,我们都不一定了解,也不一定能够找得到。

也许没有这一步,她们就不能找得到,所有的合适的人群,如果你没有能力,又怎么知道,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呢?

但是他们在乎的,和我们却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你应该想想,她们平时是怎么对待你的,你就应该怎么对待他们。

这才是公平,这才是正常的现象。

如果所有的人都还在这里,她们从来不明白,你所在乎的那些,到底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