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农机化 设施农业技术 推广思考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84-01
一、引言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设施农业是以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农业,正处于不断扩大规模、结构升级、产业聚集以及功能扩展的发展过程中,其装备水平与设施条件是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农业化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并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相关对策,从而加快农业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
自中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来,现代农业的农机化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重大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生产总量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极大的促进我国农机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我国农机化逐渐取代手工劳作及畜牧人力生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10年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国农业增长超过52%的增长点,农机化操作水平也提升至52%[1]。2013年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规划到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及推广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加快水产养殖等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局势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主要任务目标。
三、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1.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1.1发挥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作用,推广农机化技术
我国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出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对推广农机化技术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通过加强国家购机补贴的宣传力度,从而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际运用可以进行创新组织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科技技术推广方面进行组织创新,通过集中技术人员和集中资金投放建立农业化科技示范园,从而推进整个农村和乡镇的农机化技术使用。此外,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借鉴保护性农耕的作业方式、新疆兵团、辽宁等建设节水农业、宁夏财政厅采用非耕地资源建设设施农业园区等农机化技术集中运用及资金的集中使用,以创新国家补贴的惠农政策实施方式[2]。
1.2联合农业、科技、水利及生产企业等部门共同推广农机化技术
农业农艺技术融合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要选择适合农机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并且有利于农机化生产栽培模式,以促进农机化的额发展,就必须与农业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农机化技术主要依托科研机构,大量的技术普及工作需要科研部门的有力支撑,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对发展水利农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农业主要是依靠生物技术培养抗旱品种,依靠工程技术灌溉和旱作节水以及建设水利设施,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在发展节水农业中对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因此,联合农业、科技、水利及生产企业等部门共同推广农机化技术,能有效的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2.1采用科技示范园的方式,提高设施农业技术的质量
我国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正在不断的壮大,然而设施农业技术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技术农业较高的连栋温室发展却较为缓慢,此外,由于设施条件的限制,使耕作、栽培、植保及收获等环节的设施技术装备较少,导致农机化生产水平较低,人工劳动作用量较大。通过采用科技示范园的方式,加强设施技术的示范和指导,从而引导设施农业的不断规模化,提高设施农业技术的质量,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2.2加强设施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设施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实用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加强设施农业中温室高效低量喷药植保、工厂化育苗移栽、设施农业产品机械化分级包装、温室节水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操作、设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及设施装备安全监测等技术的推广,进而提升温室农作物的栽培的农机化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中温室栽培光度、温度、水分、空气以及肥料等控制的自动化操作水平[4]。此外,加强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教育培训设施农业人员关于农业新材料、新工艺等相关技术,从而全面提高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设施农业不断规模化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已经从传统的农业逐渐转化成现代化农业,农机化与设施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务,思考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对策,从而加快农业化与设施农业的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化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中华,王国占,齐飞.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2,12(16):249-252.
[2]张永忠.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8):306-307.
关键词 设施创新农业;成效;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19-01
设施蔬菜生产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葫芦岛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设施农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葫芦岛市设施蔬菜连年为百姓创收,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资金的大力投入,葫芦岛市部分设施蔬菜的规模达到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标准。
绥中县引进多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生产马铃薯新品种“早大白”,该品种早熟高产,提高了设施马铃薯的生产经济效益。3年累计推广设施马铃薯栽培2 785.53 hm2,其中大棚马铃薯栽培148.27 hm2,中棚马铃薯栽培2 637.27 hm2,实现总产量138 075 t,总产值22 906.1万元,新增总产值17 694.5万元,新增总纯收入15 158.9万元,效益显著。该项目已经有6 000余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还带动了农资、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振兴葫芦岛市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绥中县高台乡的多茬黄瓜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每年能够采摘3~4茬。该黄瓜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大。
南票区金星镇温室面积达180 hm2,大兴乡80 hm2,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南票区的北边黄瓜已经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昌县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了四大优势生产带:一是西岭上魏家岭、喇嘛洞、牛营子的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东岭下玲珑塔、药王庙、小德营子、巴什罕的青椒生产基地;三是南岭下和尚房子、养马甸子、八家子、大屯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四是北岭上王宝营子、汤神庙的黄瓜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带架构了建昌设施农业产业化大格局。
2 发展高端水果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葫芦岛市传统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水果产量正在逐年递增而果品质量却有下滑之势。发展高端水果产业,引领农民走上高端优质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探索与调查,葫芦岛市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销模式,并与大连佛伦德公司合作,以其生产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蓝莓、毛桃、大樱桃等高端水果,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昌县养马甸子乡一对老夫妇2个棚年化收益达15万元;连山区塔山乡预计2016年收入达30万元;绥中县王宝乡13.33 hm2温室蓝莓,年效益达到150万~300万元/hm2。数据表明,高端水果的引进,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为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相对传统水果而言,高端水果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对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食用菌对丰富菜篮子、改善人们营养结构、增进人体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建昌县已建成3个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区,分别位于杨树湾子、葛家、大屯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建昌县养马甸子乡的香菇产业远近闻名,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带领农户实现小康,走向富裕[1-2]。
4 蔬菜产业链逐渐拉长,设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产
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为葫芦岛市龙头企业,带动1.54万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每年组织回收农民订单产品2.7万t,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客商”的模式;葫芦岛市玄宇合作社有成员210户,带动周边6 600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加工订单产品6 000 t,是“合作社+示范区+农户+客商”的典型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加工、销售渠道。
辽宁馨予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公司以“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育苗、种养、加工、配送、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充分开展线上、线下(即O2O模式)产品销售途径,最大限度扩大葫芦岛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知名度。同时以沈阳农大、辽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公司的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农民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努力践行“惠民、惠企、惠社会”的企业宗旨,以良心回馈社会,用健康回报市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3-4]。
葫芦岛市南票区一位农户引用了“蚯蚓处理污泥”这一生态项目变废为宝。每条蚯蚓每天要吞食和自己体重相当的污泥,通过吸收污泥中大量富含的有机物获得养分生长。污泥在蚯蚓体内经过几百次的消化,排除的粪便就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每100 t污泥可转化成30 t左右的有机肥。这种方法不仅科学环保,而且对改善土壤结构也是非常有效的。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葫芦岛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区、三带”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特色设施农业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2]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3):462-46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福建闽清;雄江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3-02
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闽清县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基地小,企业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建立经营联合组织和利益连接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1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雄江镇位于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水口电站大坝上游,是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现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12年全镇总人口为6 300人,农村人口5 500人。雄江镇是国家级生态镇,全镇面积111 km2,其中耕地面积785.33 hm2,林地面积9 510.73 hm2,水域面积560 hm2,森林覆盖率85%,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近几年来,雄江镇人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雄江镇重点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即雄蜂金银花、蓝天飞鸡、安岭灵芝、丰源甜橙。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产业增值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如梅洋村雄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雄江一号”金银花有机食品获得国家认证,并获得2012年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蓝天飞鸡”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并成功融入省会绿色食品的供应,成效初显;成立安岭野树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安岭村的带动下,西山、芹洋、桥头等村推广种植灵芝,取得良好的效益。
2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往往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好的项目,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如丰源甜橙尽管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种植投入,但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欠缺,其养殖规模和效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水平。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土地分户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等生产需要的时候,部分农民就把自己使用的几亩地当作宝,宁愿让给别人代耕代种,也不愿意流转,要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就更难。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与种养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联结机制,已成立的专业协会经济组织也是处于一种松散型、自发型的运行状态,只是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稳固性差。四是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不大。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也相应较少,部分业务部门聘请的专家下基层培训,也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当前,雄江镇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镇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3.1 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的原则,把金银花种植、规模养殖和灵芝作为全镇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尽快建设1个千亩以上连片金银花种植区,发展一批专业生态养殖大户,培育和兴建具有雄江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同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产加销一条龙、公司连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把农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民增收优势[2]。
3.2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
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建设生态农业镇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3]。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积极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4]。
3.3 整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要本着“大规模、高水平、专业化、外向型”的发展思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产业品牌和实现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5]。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6]。
3.4 强化科技培训,健全协会组织
围绕农业产业化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7]。从提升科技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氛围,培养科技人才入手,切实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大力推动雄江镇已建的雄峰金银花合作社、灵芝种植协会、安岭特色合作社、丰源脐橙合作社和拟建的生态休闲农业协会、库区养鱼协会等的建设,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8]。
4 参考文献
[1] 尚利娜,郭丽娟.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0-53.
[2] 崩文才.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2-313.
[3] 黄小丹,卢志灵.云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209-211.
[4]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7-150.
[5] 刘延庆.浅谈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和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3(2):29-31.
[6] 刘凯,刘龙.天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2013,10(2):88-91.
[7] 张静.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4):9-11.
[8] 孙丽梅,刘德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76-77.
关键词玉米;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山区
中图分类号S513;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89-02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云南省种植面积第一、总产量第二的大田粮食作物。据统计,2009年云南省玉米种植面积达132.5万hm2,平均单产为3 945 kg/hm2,总产量为522.7万t。玉米生产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生产(主要是生产乙醇)发展,对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省80%以上的玉米生产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地,为雨养旱作,平均单产较低,且大约42.3%的低产水平玉米(单产约为3 000 kg/hm2)皆为山地玉米。山区玉米生产受环境资源、农业基础条件、农业科技推广利用等因素制约,处于低产水平。但是山区玉米生产可挖掘的增产空间较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资金投入,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可大幅度地提高山区玉米的产量,有效推动玉米产业的发展。
1发展山区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山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物,玉米生产是山区种植业的基础,同时玉米也是山区发展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发展山区玉米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玉米产量,可有效地推动山区养殖业的发展,以增加山区群众收入,为山区群众营林、造林、养林提供条件和支持,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提高林业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山区、半山区是云南省玉米的主要产区,也是玉米生产中单产水平较低的地区,是玉米生产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单产基数低、发展潜力大。因此,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客观上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全省玉米生产的着眼点和重要手段。
2山区玉米生产限制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
一是土地资源短缺,量少质差,尤其是种植玉米的旱地多为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制约玉米生产的发展。二是水资源制约。云南省季风气候特点突出,干湿季分明,季节性干旱明显,旱灾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在山区玉米生产主要为雨养旱作的生产形势下,水资源表现出较大的制约作用[1-2]。
2.2对玉米生产的重视不够
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山区人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品种不易接受和利用;基础建设、生产投入不够,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的生产经营观念未从根本上消除[3]。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效益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其他地区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山区耕地较为分散,建设小型蓄水库塘及输引水沟渠距离远、难度大、投资高,且投入产出比小,短期经济效益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山区农业的生产实际需求还远远不足,严重影响山区玉米生产水平的提升[4]。二是耕地改造、整理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耕地仍然延续坡地耕种,水土流失较重,土地贫瘠,土层较薄,土地生产力低下。三是机耕道路覆盖度极小,小型农机具拥有量少,机械作业程度极低,主要靠人背马驮,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2.4科技措施普及力度不够
一是良种的选用不合理。杂交种的覆盖面不够大,有少数农户使用2代种或与当地种混合进行播种;杂交品种的选用不合理,使良种的增产性能未能充分体现,造成产量低下。二是栽培、施肥等管理粗放,良种良法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地膜覆盖普及度不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只在3.6万株/hm2左右;施肥不合理,存在着施肥量不足、各元素施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节水保水栽培技术的应用极少;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生长调节剂使用(矮化种植)普及度低[5-6]。
3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山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玉米生产是山区种植业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把山区玉米作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山区玉米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山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许多自然水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对山区营林、造林、恢复植被不利。滋养水源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是山区玉米产业发展的基础生态条件,应提高认识,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7-8]。
3.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田建设
进一步加大以小水池、小水窖、小库塘为主的山区小水利建设,集雨灌溉,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大力开展水浇地建设,保证山区玉米生产能抓住节令播种,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稳产增产。在国家项目、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山区坡地改梯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客良等措施,对山区中低产田地进行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9-11]。
3.3合理调整布局,延长产业链
山区玉米种植应适当地向高产稳产农田集中,有计划地实施水改旱,逐步退出未改造的坡度大于15°的山地,实行集约化高产栽培,提高单产和生产比较效益,确保玉米生产的稳步发展。加大山区科技服务和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山区群众的农业科技素质,重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合理密植、良种使用、配方施肥、节水栽培等技术[12-14]。发展养殖业,促进对饲料玉米的需求,提高农民从事玉米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玉米酿酒和以淀粉加工为龙头的精细化加工业,促进与玉米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可大大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
3.4加强社会化服务
建立健全玉米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能有效地推动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展好玉米生产意义重大。山区玉米生产制约了全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应是发展云南省玉米产业的着眼点和主攻方向。各级政府、社会服务部门应长期不懈地抓好各项措施,大力扶持,强化服务,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依托现代玉米科技,促进山区玉米生产,推动云南省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聂尚奇.玉米中低产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0(4):1-5.
[2] 郑怀东.如何提高玉米中低产田产量[J].农村科学实验,1994(11):9.
[3] 覃德斌.我区玉米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4(6):7-11.
[4] 张保民.中国甜玉米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J].种业导刊,2006(12):11-14.
[5] 黄伟,武向良.内蒙古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和布局研究[J].现代农业,2010(1):42-43.
[6] 任延冬,周静.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12):37-38.
[7] 周涛,刘运华.秦巴山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12.
[8] 王鸿,张庆莉,苏建文,等.庆城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07(11):37-38.
[9] 李淑兰.通辽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加入WTO后的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105-106.
[10] 董兴全,唐大先,边琳玲,等.会东县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种业,2005(1):31.
[11] 梁显有,周涛,刘运华. 秦巴山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及育种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6):68-69.
[12] 邓明放.南方丘陵半山区玉米生产持续发展思路[J].种子科技,2010,28(5):5-6.
关键词 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对策;“十一五”;“十二五”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5-02九成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原称九成畈农场,简称九成公司),是安徽省皖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位于宿松县境内最南端,与望江县接壤,1957年建场,1999年进行公司改制改造。九成公司三面环湖,一面临江,占地面积54 km2。九成公司地处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粮、棉、油的优势产区。该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 320.2 mm,气温16.4 ℃,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 576.6 h,无霜期243 d,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地域环境优势。近年来,九成公司在连续实现主营业收入超2亿元、净利润过2 000万元的基础上,连年攀新高,成为皖中集团公司的骨干企业之一。
1 “十一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农业是九成公司的基础产业,是九成公司“三足鼎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足。“十一五”以来,随着公司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抓手,以传统农业改造为重点,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九成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十一五”,九成公司持续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稻麦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1-2]。依托3 026.67 hm2耕地资源,以土地开发治理、设施改善配套、装备水平提高为重点,稻麦生产基地的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生态养殖分公司先后投资1 070万元,建成了拥有1个2.7万m2的现代化繁育中心和11个育肥点的万头规模猪场。园艺场依托16.00 hm2露地蔬菜生产,依托5.33 hm2钢架大棚,保障6 000人左右的内需市场,并积极进军社会市场。
(2)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按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稻、麦、生猪、良种、蔬菜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至 2011年,水稻自营规模逾2 000.0 hm2,小麦播种面积近1 333.3 hm2,生猪年出栏量达到8 000头,蔬菜年产量稳定在1 500 t,常规小麦良种转化率达到70%以上,年产销稻麦良种突破3 000 t。
(3)产业龙头初步建立。自2006年以来,建成了设施设备较为先进、齐全的大米加工中心,拥有日处理能力达100 t的粮食烘干线、年加工能力1万t的大米生产线,总仓储能力达到1万t,推出了“九成畈”牌系列绿色大米。目前,年加工销售大米8 000 t,年总产值达到3 000万元以上,龙头功能逐步提升[3-4]。农丰种子公司围绕“一主两翼”发展思路,以小麦良种为主、以常规稻种和杂交棉种为辅的种子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种子营业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
(4)市场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各成员企业乃至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农丰种子公司、米业分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强化产品研发,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
(5)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历经几年的产业化建设,农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耗低效的生产局面。至2010年,在水稻耕作、收割机械化实现100%全覆盖的基础上,水稻播栽机械化率实现历史性突破,达70%,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通过在各成员企业广泛开展精准管理,生产成本梯度下降,效益明显提高。
(6)农业产值逐年提升。2006年,九成公司实现农业总产值2 316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3.0%;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3 188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7.6%;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3 262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5%;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达4 877.2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31.4%;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6 883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32.0%,农业产值在九成公司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九成公司的农业生产力由弱变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十一五”成绩卓然,但当前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低,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的引领功能仍然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的销售体系,难以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受设备、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大,效益低,缺乏经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企业效益随市场波动而波动。
(2)产品特色不突出仍是发展的瓶颈。产品科技含量低,结构单一,竞争乏力,有产品商标,缺拳头产品,有市场,缺市场占有率,辐射影响力弱;生态优势未能转化为产品特色,与中低端市场的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高端市场、精品市场难以进入。
(3)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仍然较为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自然灾害频发,阴雨涝害、干旱热害、低温冷害、风灾雪灾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影响明显;农业信息平台构建不足,风险预警机制缺失,经营的市场风险度提高,农业自身积累不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4)比较效益低下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毛猪、原粮等农产品原材料销售仍然占很大比重;农业的装备水平仍难以满足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慢、创新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弱质性特点仍较明显。
3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十二五”,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趋好,农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国际粮价已出现大幅度上涨,新的“高粮价”时代已经到来。二是中央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对种植户发放种粮补贴,以及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等优惠政策,使种粮成本下降。三是九成公司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一定的产业链基础,集约化管理水平较高,各种生产门类较为齐全;且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三面环湖,一面临江,远离工业污染区,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面临的挑战。一是国内通胀预期增加,CPI指数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二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灾害性天气频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慢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步伐。基于以上形势分析,农业的发展环境虽然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可控因素多于不可控因素。
4 “十二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未来一个时期,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持续着力,加快推进“十二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
(1)加强管理创新,着力优化农业管理机制。在现有农业管理体制下,进一步理顺农场各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责权明析、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农业工作机制;坚持以岗定责、以效定绩、以绩定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绩效评价体系;鼓励职工牵头进行农业全程劳务承包管理,积极开展农工联产联本全程劳务承包管理;加强农业劳务市场培育,加快农业劳务的市场化进程。
(2)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加强农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和督察的力度,促进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形成务实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采用课堂与外出参观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现代农业亟需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以丰产方建设为纽带,推行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岗位职工技术对接,通过传、帮、带,培养农业实用型人才。
(3)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土地的综合治理,提高耕地的适耕性;加强小农水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农业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4)实施科技兴农,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星火计划项目及公司科技项目的开展为引导,以新品种的引用、良种良法配套、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两高一优技术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开展实用性强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提升粮食丰产方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植保、育种、栽培等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的精准管理和规范管理水平的提高。
(5)培育农机市场,着力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坚持农业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使农业种植和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对当地农机作业市场的培育,引导周边农机拥有者成立农机合作社,建立稳定性强、保障度高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提升农业种植的机械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
(6)发挥龙头引领,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坚定不移地培育种业和米业两大龙头,突出两大龙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地位。提升米厂的生产能力,壮大经营规模;提升市场营销水平,增强市场对接能力;提升品牌建设能力与维护能力,努力把九成米业建成皖西南的龙头企业。以种子良繁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品牌和科研优势,维护和培育好“九成”牌系列农作物良种品牌,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九成种业。
5 参考文献
[1] 宋瑞敏,刘文谦,汪彬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155-3156.
[2] 马小丽.四川凉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730-22731.
关键词:都市农业;新农村规划;模式;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03.3;F304.1F509.7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51-04
2008年7月,《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正式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对全市城乡的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依据规划,未来武汉市的大江大河堤岸、滩涂将全面实行绿化和美化,中心城区及两江四岸将形成绿岛镶嵌、绿带相连的生态格局,广大乡村将展现出绿荫掩映、瓜果飘香、富饶繁荣的景象。规划还涉及到都市农业发展的较多内容,如提出以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柏泉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东山办事处现有乡村游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耕休闲、农庄休闲项目,对乡村环境进行景观绿化;对玉屏山进行林相改造,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以走马岭街道办事处、荷包湖农场、辛安渡办事处一线现有的果园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生态果园和农耕休闲农业[1];这些发展内容体现出了武汉市较强的新农村规划特点。
1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泛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范围里,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2]。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装备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3-5]。
都市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展现及农家生活感受等方面,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6,7]。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类型;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特点。城郊农业主要以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求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可在大城市地区,也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还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8]。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发展和旅游观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9,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具有后备补充能力的农村承载着城区自然物质资源供应的责任;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价值,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或游乐场所,从而给城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农村具有为市民生产喜爱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基地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价值,一方面为城市找到了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1-15],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当属荷兰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荷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规划,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小花园”模式的同时,还将城市改造纳入了都市农业发展计划之中[16]。中国近年来也掀起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都市农业在中国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15]。许多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关于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17-25]。
2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村功能由城市“可靠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内部及近郊的农业发展具有了与工业发展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毗邻城市的优越区位又使得农业有条件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26],现代都市农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
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各相关行业相继制定出了城乡农(林)业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而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融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当前武汉市各地农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创建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和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正逐步完成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过渡[27,28]。武汉市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突出表现就是加工业产值远超农业产值。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8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3.2∶1,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9]。
2010年7月,“中欧社会论坛都市农业分会研讨会暨武汉海峡两岸都市农业论坛”在武汉市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为:都市农业、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在此次论坛上,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正式授予武汉市“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使武汉市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试点城市[30]。该基金会是在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粮农组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顾问团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倡议推动下组建起来的国际合作组织。武汉市成为试点示范城市后,将获得该基金会在都市农业发展指导、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诸如蜂拥而上、都市农业项目类型单一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未来都市农业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它将表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和运行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总结、研究。
3 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研究意义
3.1 能够推进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与城市互动、为城市服务,在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同时,发挥出武汉市农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求得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武汉市城乡经济的协调推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与调整,为农副产品带来顺畅的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从根本上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使城乡资源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势互补,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有利于增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农民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增收,有利于城乡和谐相融和城乡协调共同发展[31],从而极大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
3.2 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都市农业发展同步进行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被提上重要议程。加强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各级政府也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拓宽思路为武汉市近千万市民营造假日休闲好去处,这些因素将共同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发展有利于协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建设。武汉市是百湖之市、鱼米之乡、九省通衢之地,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推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保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观光休闲处所,同时指导农村村域空间人居环境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32]。
3.3 能够促进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共同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新农村规划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人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倡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保障功能,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坚持产学研结合[28],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武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中,可以较便利地就近享用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常集中和专家人才、学科门类比较全面的资源优势,让科学技术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30]。利用武汉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育种、园林绿化、特色花卉、水禽饲养等特色门类,这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还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带来的“大城市诟病”,促进建设低碳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农业组织机构、公司与科研单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共同开发瓜果、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并规划种植范围,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生态农业景观,彰显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生态文明的优势[33]。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极大地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1 新农村规划的定位和方向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要更加注重农村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武汉市各方面的农村资源优势:譬如近郊或远城区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江河湖泊水资源条件等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都市农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把握种植、养殖的主导品种以及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新农村规划,开发武汉市农村的科普教育功能、产业经济功能、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制定符合武汉市地方特点的新农村规划具体实施细则,发挥武汉市农业资源的生态环保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打造体现武汉市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特色的乡村景观、构建富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景观体系[20,21,28]。
4.2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2.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要开辟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针对近郊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的先天不足,鼓励种植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重点发展绿化农业、园区农业和科普农业,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扩大武汉市近郊水果、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为城市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推广瓜果蔬菜采摘园建设,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34],丰富浆果类种植的品种与范围,开发景观瓜果蔬菜种植模式,如空中红薯、西红柿树、无子观赏茄等新颖蔬菜种类,把“花卉展”、“瓜果菜博会”搬到武汉市新农村。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发多种形式、多条路径的乡村旅游,不断推出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类“农家乐”活动,使每一个“农家乐”主题都不雷同,如种一分地、当一次庄园主;租农家房、享农家生活;采摘农家鲜蔬、品尝农家土菜;让市民在感受大自然清新环境里采摘、享受绿色食品大餐,并进一步丰富乡村田园旅游的内容。
4.2.2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田园养殖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武汉市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百湖之市”拥有丰富的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科学指导,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发展现代养殖业[35]。武汉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体和农田的布局很合理,具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在新农村规划中,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山水地貌。如在武汉市远郊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在显现乡村生态养殖业景观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养殖景观具有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画面,结合农业养殖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都市人体验乡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淳朴气息;开发水产养殖业景观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以体验抓捕鱼虾的刺激与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等竞相争食的感人场面,释放都市忙碌的疲惫[36]。
4.2.3 武汉市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观光休闲农业 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适宜于城郊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沿长江、沿河湖、沿交通线等地的自然风光秀丽、进出较便利的区域,培育一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休闲农庄的支撑,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的“第三空间”[37]。经过新农村规划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够充当起乡村旅游的主体[38],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开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活动,多层次开发果蔬采摘、垂钓、踏青、农家乐、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如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项目在丰富市民休闲方式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要注重村落选址,规划出集住宿、度假、游乐于一体的农庄布局,农庄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9],生活区规划、建筑设计、小绿地及小游园布置、文化广场环境氛围构建等力争体现农庄的休闲特点;加强对农庄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管理[40],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向上的农庄文化氛围。
5 小结
基于新农村规划的都市农业是适合武汉市农村发展特点的科学模式,在新农村规划中,注重以武汉市大都市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建设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41]。在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质量,通过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田园养殖景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模式,促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林业局.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content.jsp/2008-07-11.
[2] 刘 杰,李秋丽,卫江峰,等. 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207-209.
[3] 方志权. 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4] 张禄祥,郑业鲁,万 忠. 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5] 宁 健,周洁红. 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2):4-7.
[6] 赵永胜,冀宪武,赵 春. 都市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3):76-77.
[7]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张立生,姚士谋. 新世纪我国大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 城市开发,1999(6):26-28.
[9] 杨 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2008(31):93-94.
[10] 齐永忠,于战平.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与发展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67-69.
[11] 肖永红. 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2] 许 林,张彩江,刘 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1):57-60.
[13] 句荣辉,赵晨霞.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630-634.
[14] 果雅静, 吴华杰,马 铃, 等.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7(11): 131-135.
[15] 葛永红,王 亮.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2):87-89.
[16] 刘润萍, 李红霞.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兰州市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2010(3):83-86.
[17] 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8] 钱 静,律 江.京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 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 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9):城市化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2]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0):都市农业与现代农村产业综合开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3]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1):低碳经济时代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4] 薛艳杰. 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5] 王有年,何忠伟. 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6] 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 理论界,2007(11):44-45.
[27] 周争明,林育敏,郭红喜.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58-61.
[28] 张学忙.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理论月刊,2007(12): 167-169.
[29] 武汉综合新闻网. 武汉市获“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EB/OL].http:///sywh/201007/t1170396.htm.
[30] 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绿色文明家园——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报告[N]. 长江日报,2010-07-07(06).
[31] 孙红心,陈友法. 构建武汉都市农业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2):41-42.
[32] 李 博. 上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整合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3] 黄学群,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34]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 2005(5):1-2.
[35] 王佑辉.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40-1242.
[36] 张晓雯.关于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0):46-48.
[37]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8]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3):439-442
[39]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 新叶村乡土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早已经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也走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之中,且普及速度很快,可以说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农机推广工作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最好,为现代农业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1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谈到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以政府的决策为方向,是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要大力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界资源,包括政府部门、农机相关部门、科研部门、民间农机组织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机推广工作也要注意资源的整理与利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2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模式直接决定农机化推广工作的成效,推广模式就好比开展一项工作的大方向,开展工作的方法一样。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按照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推广模式非常重要。
2.1 推广机构以政府为主体
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2.2 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
这里说的农机企业大多指的是农机生产企业,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在资金来源方面,还是以企业投入为主。之所以以农机企业带动推广一是因为农机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来农机企业本身了解农机市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商机,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大户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推广组织体系,互利共赢。另外一种推广体系是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机研发单位,这样研发单位与农机生产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状态。也存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中介服务组织加上农机户的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2.3 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
这种组织的推广模式属于一种自愿平等的联合,一般都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形式出现。形成组织后,一般有三种形式,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的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另外就是农机协会、研究会等的形式,相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协会可能会员包含的农机企业比较多,农机企业也可能是带头人。这种民间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非常有利,对于农民朋友本身的益处也非常大,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了一定的风险,促进了农机推广事业的顺利展开,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朋友的呼声很高。
3 结语
农机化推广体系、模式等的创新发展,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晓青.如何创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
[2] 程赛菊.古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5.
[3] 潘玉.论信息建设对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 刘玉华.浅谈对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认识.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5] 赵晓俊,肖学祥.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 林梅,林顺道.对延安农机化发展历史、现状及新趋势探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7] 梁立文.关于柳江县农机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8(03).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产业;阳高县
一、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山西省阳高县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耕地面积92万亩,农业自然条件比较好,其中水浇地38万亩,占总面积的41.3%。山西省阳高县作为农业大县,蔬菜大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新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兴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标准化的蔬菜示范区13个,重点建设龙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栋日光温室区、千栋移动大棚区、罗文皂的农业观光园、北徐屯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和鳌石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注册“绿丰”、“云门山”、“绿源”等自有蔬菜商标,并逐步探索符合高效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体系。
阳高县日光温室又分为砖墙温室和土墙温室,建筑成本大约从4.7万元―6.3万元,加上温室房屋,总共需要6万元―12万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阳高县龙泉日光温室,大白登日光温室,种植品种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茄子,每个日光温室的纯收入大约为2―4万元。
二、制约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品种单一,主要以番茄黄瓜蔬菜为主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主要种植番茄和黄瓜,这类蔬菜在冬季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品种选择上就主要选择黄瓜和番茄,还有少量种植户选择种植了辣椒和芹菜类品种,经济效益相比比较低。近年来,大量的外地蔬菜产品不断涌进县城,挤占了当地的市场,外来的蔬菜产品品种比较丰富,制约了当地蔬菜品种的发展。
(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的模式进行生产,劳动力多数为农村的老人和妇女比较多,劳动力和生产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知识储备也比较少,大批的农民生产比较粗放,各自种植,各自经营,信息比较分散,种植效益也不高。
阳高县日光温室生产中,基本都是大众蔬菜生产,以常规品种为主,名优新品种应用较少,品种单一,以番茄、黄瓜为主,在温室蔬菜种植中,新技术的应用也较差,大家习惯于旧的,简单粗放的生产,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较少,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生产品牌建设发展滞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影响了其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比较少
阳高县为全县13 个乡镇的农产品形成“农户+ 示范区+ 标准化技术”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区域性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但是基本都是一些小型的蔬菜加工企业,年产量比较小,也未能打开销路,难以拉动全县的蔬菜产业加工发展。
(四)销售渠道不畅通
生鲜蔬菜流通设施建设缓慢,全县蔬菜生产比较集中的龙泉镇、北徐屯、罗文皂、狮了屯、大白登、王官屯这6 个乡镇缺乏统一的物流流通体系,蔬菜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目前阳高县黄瓜、番茄、甘蓝等8 个农产品品种已经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丰牌”青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但是在规模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影响了蔬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
三、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经济效益水平的有力措施
(一)实行标准化管理,生产优质蔬菜品种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对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无公害绿色蔬菜,阳高县日光温室基本采用传统的育苗方式,工厂化的育苗技术比较少,工厂化的育苗技术可以缩短育苗周期,减少病虫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种植成本,通过科学施肥,培养良好的土壤特性,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健康。还要科学地调控温室生产的温度,也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得发生,促进蔬菜生长,利用日光温室通风换气,创造适宜的环境,有利于蔬菜成长,控制病虫的发生。
(二)积极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阳高县日光温室新建的温室都配备了自动卷帘机,大大地提高了温室的生产效率,龙泉镇旧的日光温室在未自动化设备前,每天揭开温室帘子要半天时间,但是安装了自动化卷帘机器后,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采用新的种植模式,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提高品质,增加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需求越来越高,绿色蔬菜成为市场的主流,阳高县蔬菜生产以此为机遇,从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抓起,加快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认证,创建自己的独立品牌,提高阳高县蔬菜生产的质量,促进蔬菜品牌效应。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以绿色、有机产品为核心,实施品牌战略,可提高蔬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本地产业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民的服务。加大投资对蔬菜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和客商来阳高县建工厂,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加工、精细加工方向发展,提高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日光温室产品的附加值。
(四)加强蔬菜产品流通建设建设
蔬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改进蔬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引进、推广现代蔬菜交易方式和运作管理模式,发展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构建蔬菜产品流通网络,拓宽蔬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蔬菜现代物流体系,巩固发展现有的13个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重点建设蔬菜储运集散中心,在全县建立连接各个乡镇完善物流渠道,从生产,加工,销售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集中全部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核心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县城建立现代化的配送中心,负责全县蔬菜的销售工作。
(五)推进“一村一品”信息化建设
加快阳高县蔬菜产品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县、乡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注册绿色蔬菜产品品牌,树立“一村一品”精品新形象,扩大蔬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在13个乡镇科学规划日光温室设施的发展战略,确立建设现代的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龙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栋日光温室区、千栋移动大棚区、罗文皂的农业观光园、北徐屯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和鳌石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
四、结论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产业是推进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阳高县蔬菜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变。找准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优势,从低级生鲜蔬菜产品提供者向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绿色蔬菜产品迈进,继续提升阳高县农业发展水平,实现阳高县温室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彩云,常涛,曲亚英.甘肃省凉州区日光温室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0):264―266
关键词:有机种植业;分析;措施;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002
1引言
2005年10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丽水地区为全国生态示范区,遂昌县作为其中九县(市、区)之一,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打造“金山林海,仙县遂昌”。 遂昌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3个,共有各类生态公益林面积195.1万亩。2010年,遂昌县启动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区域生态、有机品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特色化有机农产品区域化发展之路。2010年,全县创建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4个、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30个,形成了农作物种植面积8000多亩、山油茶种植面积26000多亩、库区有机鱼养殖面积8500亩、牲畜养殖3200多头、家禽养殖近7000多羽的规模,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目前,遂昌累计获国家级有机食品标识9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识2个,省级绿色农产品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5个,其中“龙谷丽人”茶和石练菊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遂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
2发展现状
遂昌耕地面积约15万亩,2010年,遂昌县共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林)产品认证的企业及合作社共30家36个产品,其中有机食(产)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产)地25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界镇美国红提,种植面积1600亩,核心区面积400亩,按有机方式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2000元;高坪乡高山蔬菜,全乡种植面积3433亩,亩产值在万元以上;金竹镇山油茶面积2.7万亩,年产山油茶500t,其中有机山茶油基地2000亩,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建洋村有机水稻100亩,亩产值5600~8400元;湖山乡原生态五谷杂粮基地1030亩,品种包括山谷、山西瓜、黄大豆、高梁、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等,效益较好;石练镇菊米种植面积上万亩,产值1500万元以上,在浙江石练菊米有限公司的倾力打造下,“石练”牌菊米作为菊米行业的龙头,2003年就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绿色食品双认证;大柘镇茶叶种植面积19000多亩,产值达8058万元,其中精诚茶叶于2010年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共有711亩茶园取得了有机茶认证。
3有机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3.1有机茶叶市场前景分析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7年以来,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出口企业和茶农热情高,有机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有机茶园达7.5万亩,产量约3000t;到2005年增加到24万亩和10000t;到2007年,面积扩大到了85万亩,按亩产40kg算,产量可达3400t,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2.9%。当今,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保健意识,有机茶市场每年的增长率为10%~20%。我国有机茶主要销往欧盟、美国、日本和一些南亚国家。欧盟有机茶最大的市场在英国,年销量可达1000~1500t,主要通过传统销售渠道销售。其次是德国,年销量达600~800t,名优有机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按德国茶叶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有机茶消费685t,占德国茶叶年消费量的3.9%,主要通过有机商店和健康食品店销售,也有部分有机茶通过高档特种茶叶店销售。其他欧洲国家有机茶年销售量约100t,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国和瑞士。
3.2有机林果业市场前景分析
近十年来,世界有机水果生产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活跃。国内方面,相对于其他有机产品开发而言,有机水果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只有少数几个小面积的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如安徽省岳西县的有机猕猴桃基地,湖南沅江市赤山岛的有机柑橘基地,天津蓟县个营镇的有机苹果基地等。但随着有机食品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内市场的启动,有机水果的生产与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开始涉足有机水果开发,有机水果基地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如从2002年10月开始,北京华邦公司相继在全国建成了6个有机水果基地:河南西峡有机(野生)猕猴桃农场;河北兴隆有机(野生)山楂农场;四川蓬安有机甜橙农场;北京延庆有机葡萄农场;北京平谷有机大桃农场,总面积达7万多亩,规模堪称全国第一。尽管有机水果的价格是常规水果的2~3倍,但销售额却可占超市水果销售总额的10%~15%。在上海,青浦草莓研究所生产的有机草莓在超市供不应求,台湾的“燕巢有机水果”也正在进驻上海超市。总之,随着我国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有机水果将是倍受消费者关注的有机产品,有机水果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有机中药材市场前景分析
通过有机中药材的栽培和有机中药加工产品的开发,可以保证中药材原料的质量,增加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中药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形象,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绿色”的需要,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抗拒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产品的阻挠。因此,有机中药材产品的开发必将迎来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4发展思路
4.1近期目标
2013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油茶3000亩,蔬菜3000亩,菊米2000亩,茶叶2000亩,红提1000亩,板栗1000亩,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500亩,初步形成一套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模式。
4.2中期目标
2015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油茶8000亩,蔬菜5000亩,茶叶5000亩,菊米3000亩,红提2000亩,板栗、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1000亩,完善有机农业开发能力建设,有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5实施措施
5.1重点抓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有机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开发概念,首先应该抓好示范基地和精品园的建设,针对每一特色品种先建立一定规模的有机生产示范基地,并以集中连片的茶园、林地、田块为基础,以知名品牌为依托,一方面能使有机与原产地的品牌有机整合,形成精品基地,另一方面可确保有机食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使其上升为名牌产品。示范基地要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品牌建设、产品营销诸方面做好示范工作,做好有机生产的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有机食品的开发模式,制定系列的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作为在全县较大范围内开发有机食品的典型。
5.2建立有效的有机食品开发的组织形式
有机认证要求较高,一家一户分散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建立示范基地首先要确定基地的组织方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租赁等)、生产规模,制定技术方案,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从全国的经验看,公司租赁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因此要扶持、鼓励有机食品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缺乏龙头企业的乡镇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组织好当地的有机生产示范,建立有机食品开发公司,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
5.3建立有机种植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有机食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全国尤其是浙江农业、林业、园艺和植保相关的研究所和高校及农林技术推广机构等当地的科技力量,将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适合遂昌有机生产的技术体系,包括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土壤培肥技术和轮作套种技术。有机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是有机生产的难点,但要把握一个总体原则,就是要以农艺措施防治为主要手段,避免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建立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平衡的农林生态体系,实现健康栽培,再辅之以恰当的生物、物理措施。从选种、选苗开始加强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预防病虫害发生,将其抑制在萌芽状态,以达到病虫草对作物不构成危害和减产的后果。土壤培肥方面,要提倡和积极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果园与豆科作物及绿肥如苜蓿的间作、覆盖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利用间作作物、覆盖物、畜禽粪便培肥果园。在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大的区域,要集中畜牧养殖业,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源,满足有机食品基地肥料的需要。
5.4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有机食品贮藏与加
工能力建设遂昌主要林产品有竹笋、油茶、板栗等,此外还有大量种植的茶、菊米等品种,有机食品品种多、发展快、特色明显,但多以新鲜产品或初级产品的方式销售,尚未建立相应的加工企业,未能实现特色产品的增值。有机食品上市时间短而且集中,短时间内大量上市,一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同时上市,很难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大量新鲜产品短时间内不能销售完,必然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保鲜储藏延长产品的供应时间,既可以避免不能及时销售带来的损失,还可通过反季节供应来避开产品上市的高峰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县政府应加强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有机食品贮藏和加工能力建设,通过加工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运输的数量和成本,留下大量的可以用于副产品开发的有机物质或用作有机肥的原料,有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夏海龙.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09(5) .
[关键词] 物流兰州都市圈发展牵引力
物流经济对都市圈地区整体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都市圈发展的物流弹性及物流牵制力,并探索基于物流发展的都市圈整体发展思路,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兰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兰州都市圈的提出、范畴及地位
2007年8月,《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标志着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市集群格局最终浮出水面。该区域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国家的交通布局、物资储备、工业建设、商贸流通等方面均占据区域中心地位。
2.兰州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兰州都市圈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到2006年,其人口仅为805万人,城市化水平刚达到33%;工业化率接近45%,但工业结构极不合理、新型工业比重极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规模农业、园区化农业不多;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GDP不及1400亿元,且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600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400元,均处于较低水平;都市圈内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多、小城镇太小,且各城镇的分工协作程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与其它都市圈相比,明显存在内劲不足、发展疲软、外向度低、开放不够等问题。
3.兰州都市圈的发展落后的问题探析
探究兰州都市圈发展落后之原因,除受历史、地理、政策等因素影响外,现代物流经济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工业物流滞后,制约工业现代化进程
兰州都市圈是传统工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包含供应、生产、销售等内容的工业物流需求巨大;而该区域工业物流发展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
①物流成本上涨且设施不足,存货周期长。受原材料价格、运输价格及通货膨胀等成本因素影响,物流企业的业务成本快速上涨;加之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及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因素,导致物流配套设施不足且社会化程度低,货物储存周期长(工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物流企业的平均存货周期分别长达31.12天、49.08天和27.95天),占销售总额的比重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工业效益提升[1]。
②人才开发落后,产品滞销严重。调查显示,兰州都市圈工业企业的基层和高级物流人才的全面缺乏,造成“都市圈的物流仍在企业的大门外徘徊”,导致工业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均存在管理不当、技术落后及成本过高、周转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产业升级及整体发展。
③销售物流费用较高且行业发展失衡。调查显示,2006年该地区工业行业平均物流费用率达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机械和化学工业的物流费用率极高,而有色金属、烟草、纺织等行业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等特征。
(2)农业物流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物流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是关乎都市圈整体发展的“催化剂”和“稳压器”。农业物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①物流投资不够,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后续物流加工环节投入不足,输配效率低、保鲜技术落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短缺、流通不畅;农业物流的通道、节点、 设施及装备等建设均滞后于农业发展需求。
②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流通渠道单一。农产品质检报关、分拣包装、品牌运作等物流加工或营销企业极少,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农产品多处于现货、小额交易的低级流通状态,订单农业、期货农业等现代物流模式尚处探索阶段。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受影响。
③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中间损耗大。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且不稳定,运销成本波动性大,且运输时间长在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同时,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的农业物流也使得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过高(达28%~33%)。
(3)商贸物流滞后,市场经济发育受阻
商贸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兰州都市圈商贸物流市场却深受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的双重困扰。
①现代物流理念匮乏、需求挖潜不足。调查发现,都市圈商贸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程度低,绝大部分商场或市场仍采用自营物流和供货商物流的方式。这既抑制了商贸企业的潜在物流需求,也牵制了其核心业务优势的发挥。
②物流设施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都市圈的道路运输能力总体不足;商业仓储设施陈旧且技术水平低;多数商场或企业尚未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且公共信息平台缺乏,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商业现代化和贸易全球化进程受制约。
③配送体系不健全,“三低三严重”现象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三低三严重”现象严重,即“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运输车辆档次低、物流服务质量低,城市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无序竞争严重”。
(4)物流发展的其他问题牵制了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除此之外,兰州都市圈的其他物流问题也牵制了该地区的整体发展。比如,第三物流发育缓慢,物流企业规模小且经营散乱;物流外包整体不足,一体化、专业化运作程度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科技物流发展滞后;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基地物流、园区物流落后。
二、“物流快车”牵引兰州都市圈整体协调发展
通过上文解析,可知现代物流对都市圈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整合、催化、牵引功能;依托现代物流产业之隆起,都市圈将全面推进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一体化、国际化进程。
1.物流快车推进都市圈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术;同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亦将极大地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兰州都市圈在推进物流信息化时须走“先外后内”的路子,即先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市场资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等方面建设,提高社会环境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构筑信息平台,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外部资源和市场,而后指导企业建立内部数据库和信息网,引导物流走出“企业大门”。依托物流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2.物流快车提升都市圈工业化质量
现代物流涵盖工业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和回收等多个环节,是现代工业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也是企业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和“支撑柱”。
通过发展现代工业物流园区(或基地),剥离、吸纳圈内工业企业原有的物流功能,促进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和外贸物流,积极培育、引进外向型工业企业,打造西北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科技服务站”和“物流中心港”;发展销售物流,拓宽工业产品市场,附加、提升工业产品价值;发展高新技术物流、现代装备物流,催生新型工业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成套设备企业的技术升级;发展资源可再生物流、废弃物物流及环保物流,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科学发展提供物流平台和技术支撑。
3.物流快车推动都市圈城镇化进程
现代物流具有优化设施环境、培育特色城镇、构建城镇体系的独特功能。发展农业物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商贸物流,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极大丰富城镇化的内涵,明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发展工业物流,释放工业对城镇的拉动力,提高城镇化的工业发展弹性,促进工业与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园区物流、港口物流,建立各类特色专业物流园区(或中心、基地),推进包含空港保税物流城镇、国际物资采购中心镇、旅游物流中心城镇、建材物流中心镇、农副产品集散枢纽镇以及藏区物流中心镇等各类特色专业物流产业城镇的发展,有效推进都市圈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通讯、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4.物流快车带动都市圈农业产业化发展
兰州都市圈是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农业物流发展程度不但关系到都市圈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关乎全省及周边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宜按照尽快实现传统物流、实物配送物流向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物流转变之要求,优先发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包括种子、化肥、农膜、农机具、农业装备设施及农用货车等,以保障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及园区化农业的生产需求;重点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物流、满足工业产销需求的工业原料物流和食品物流以及为拓展市场、平衡供需的农产品进出口物流,建立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物流体系;全面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需求的生活消费品物流,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各类消费品,活跃农村市场,提升劳动力素质;积极发展回收物流,比如农作物秸秆、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培养农村循环经济。
5.物流快车打造都市圈一体化新格局
积极发挥物流产业在资源整合、经济组织、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功能,尽快成立物流发展管理委员会,促进“大通道、大物流、大市场”形成,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一体化进程。
首先,加快包括运输、场站、仓储等设施在内的物流专业化设施建设,整合各地物流资源,建立覆盖都市圈的供应链网络体系;其次,加快推进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在内的专门化物流设施建设,实现兰州都市圈内供应链的集中管理和一体化组织;再次,积极建设包含电子商务、数字物流、物流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物流信息网络,推动都市圈信息一体化进程;此外,加快发展产业物流,促进各类产业的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拉长做宽各类产业链条,尽早实现都市圈产业一体化;最后,着力发展商贸物流,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及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等共建共享,彻底打破横向阻隔,推动都市圈市场一体化进程。
6.物流快车加快都市圈国际化进程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供应链整合,兰州都市圈宜搭“物流快车”,以有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首先,依托西北第二大航空枢纽――中川机场,加快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其次,依托都市圈独特的农业区位和丰富的名特优农产品,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物流园区,促进“瓜果之乡”誉满全球;再次,规划新建外贸物流中心,并使其成为圈内企业乃至中国产品和技术进军中亚、欧洲的“物流中继港”和“科技服务站”;最后,以发展“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国际物流项目为目标,引进跨国物流公司、知名企业和大型物流项目,使国际物流需求在兰州都市圈内得到更多体现,并建立国际采购及配送中心,积极发展集团化、国际化的第三方物流,加速圈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结 语
物流经济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整合、推进作用。在推进都市圈地区发展时,宜重新审视现代物流的基础地位、组织功能、牵引作用及杠杆效应,全面推进物流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外包发展,构筑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加强人才培训,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有力推进都市圈的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提升都市圈发展的一体化、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占平等:基于系统论的京津冀区域物流系统机理分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7(19):315~316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直配供应链;供应链成员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2.8;F7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健全,发达地区鲜活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正在逐步形成诸如联盟、共同投资、产销一体化、农超对接等等直配供应链企业合作形式,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从整体上看,重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状况一直没有大的改观,如何将联盟、共同投资、农超对接等直配供应链形式推广,从总体上降低重庆农产品流通成本,让农民受益,让供应链各环节受益。本文尝试从直配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探讨。
1.重庆鲜活农产品直配供应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直配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直接到达超市、农贸市场等终端消费市场所形成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直配供应链包括生产主体和以超市、农贸市场为主的销售终端两大成员主体(见图1),主体少、流通环节少是农产品直配供应链的主要特征,它克服了三段式流通体系(见图2)环节多、流通时间长的弊端,保证了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安全、营养、新鲜、快捷的要求。但是直配模式的运行是需要严格条件的:一是规模化生产,二是规模化生产基地具有初级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处理能力,三是生产基地与终端销售主体具有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重庆市在构建农产品直配供应链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构建大规模生产基地布局;2010年11月选择重百、新世纪(002280)、永辉3家超市,与万州等10个区县的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庆还将在江津建设一个500亿元级的农产品贸易城,使之成为西部最大的一级农贸城。同时,在万州等多地分别建立二级和三级农产品批零兼营市场或专业特色市场,承接带动功能。
1.1生产主体规模日益扩大,但组织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在重庆市农委确定的“立足大平衡、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打造大品牌、促进大流通、实现大升位”的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全市逐步形成了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并包含铜梁、璧山等地的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以武隆县3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的高山反季蔬菜生产区、以辣椒生产县石柱和榨菜生产区涪陵为重点的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的三大重点区域布局。同时也逐步构建了主城区蔬菜供应核心基地、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供应支撑基地和县城蔬菜自平衡供应基地的三个梯次结构的供应基地。并逐步分别建成了连片的大面积高标准生产基地,为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鲜活农产品的直配模式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各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协会(合作社)+大户+农户”主体结合,逐步实现“投资+管理+种植”的分工,完成各基地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与营销。
到2015年重庆规划蔬菜大规模种植基地近100万亩,但是截至今年蔬菜标准园种植面积才达到1,3万亩。重庆农业仍以小农生产为主,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经营分散,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难以形成批量效应,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且经营不规范。目前重庆市内大型超市到农村采购农产品,主要仍采取与当地商业、农业主管部门、村社负责人联系的方式,与农户或生产合作社直接联系并形成购销关系的比例偏低。
1.2以超市、农贸市场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终端销售体系日益完善,但核心企业缺位
近几年来,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重庆名豪等大型连锁超市快速发展,在重庆不断开张新店,并在2010年,纷纷响应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号召,全市重百等7家大型连锁超市的112家门店,统一挂牌“两翼”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各超市注重农产品包装、运输、储存等实际问题,正在陆续建立大型配送中心,提升农产品的多销快销。截至2010年1月,重庆市拥有农贸市场622个,其中450多个正在改造升级,另外正在新建农贸市场817个,改造及新建工作计划在2012年底完成。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主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核心,远郊区县农贸市场为基本的框架农产品市场体系。但是重庆市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少,即使其交易规模较大,但经营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绝大多数的服务设施不配套,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交易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结算还不普遍。至于实行会员制,采取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尚处于萌芽阶段。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意识不强。很多市场只是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而已,稍好一点的配有一定仓储设施,供客商存放货物周转之用。再好一点的引进少量必需的服务机构进场,如银行、运输公司等,提供资金、运输服务等,但大多都由客商自行办理。
重庆地区以超市、农贸市场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终端销售体系虽然日益完善,但在整个鲜活农产品直配供应链上,能够雄踞核心企业地位的却几乎没有。
1.3直配供应链双方合作关系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重庆地区以农超对接为例的直配供应链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据统计,在政府的发动下,相关超市和生产基地的合作时间签订一年,合作比例30%左右,“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量约占15%,使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至15%。但由于“农超对接”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对接面不够广泛、对接关系不够稳定、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物流配送尚待完善,结账周期长也影响对接积极性。
1.4重庆鲜活农产品直配供应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生产基地及销售终端保温保鲜仓库、保温保鲜运输设备是鲜活农产品保质保价销售的重要设施设备,但是重庆大多生产基地及销售终端尤其是批发市场保温保鲜仓库稀少、简陋、甚至是没有;大多运输设备不具备保温保鲜功能,致使重庆市8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未进行初级加工,使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较大,交易率较低,经营风险增大。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我市鲜活农产品业的发展。
2.促进重庆鲜活农产品直配供应链的发展的建议
2.1提高直配供应链上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涉农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建立紧密型直配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涉农供应链运作成本,有效解决卖难和买难,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问题,都必须解决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网调查研究后指出,“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加工企业(公司)+行业协会”的以专业合作为主线的“四位一体”农业组织化体系,对于当前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它是比较理想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模式。
推进农业组织化进程,首先从重塑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即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这一基础人手,促进农业生产者从分散经营的自然农户向企业化运作的法人农户转变;其次要凸显专业合作社的主干功能,不仅发挥产中环节的生产功能,更要发挥产前、产后环节的合作营销服务功能。再次,引导众多同类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专业化生产程度比较高的区域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化农业经营体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中观调控环节。
2.2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程度已逐渐成为供应链成本降低以及各方共赢的关键,但现有的农超对接活动大都是政府部门牵头发起的,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临时的、被动的,由此所形成的直配供应链也是松散的、不紧密的。不论是政府、公司化种植企业、大型超市、大型农贸市场还是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都要首先认识到形成紧密型供应链的价值,然后积极探索建立紧密供应链的手段和途径,力争建立起长期合作的、紧密联系的直配供应链体系。
2.3培育以现代化物流企业为代表的核心企业
整个直配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因此,目前直配供应链构建的重点是培育核心企业,以此构建紧密型直配供应链并带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发展。
针对重庆鲜活农产品的仓储、运输、配送以非专业物流企业从事为主、技术状况差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务必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专业物流企业培育力度,使之能为农产品供应链制定和实施适宜的物流战略,定制专门的包装、仓储、运输工具、集装运输及搬运设施,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立高效率的专业农产品直配供应链系统,促进重庆鲜活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2.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 马铃薯 产业 发展 对策
一、齐齐哈尔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地处全球三大黑土带之一,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拥有发展马铃薯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特别是东部的讷河、克山、克东、依安和拜泉5县(市),建国后经过三次品种大更换,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逐步确立了全国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商品薯集散地的地位。2012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16万亩,总产1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和36%;马铃薯加工企业25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中小企业180多家、民营小粉坊2300多家;“港进牌”粉丝、粉皮和“沃华牌”精淀粉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部分产品打入日本、美国、加拿大市场。但与甘肃定西等先进地区比,齐齐哈尔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种植看,科技成果转化慢,产量低而不稳;从加工看,高端产品生产严重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从消费看,仍以粮菜兼用为主,直接食用比例较高。通过研究发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齐齐哈尔市马铃薯产业发展。
二、齐齐哈尔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研发和繁育体系
1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优质专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开发。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市农科院,加强协作攻关,积极引进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加快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种植的专用型品种。尽快引进选育2―3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推进品种换代升级,解决品种老化问题。
2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高淀粉马铃薯以克新12、20、22为主,大棚菜用马铃薯以早大白为主,大地菜用马铃薯以克新13、19为主,加工薯条以克新17为主,加工薯片以克新16为主。良种化种植面积达到270万亩,良种化率达90%。
3加大脱毒种薯推广力度。制定脱毒种薯推广优惠政策,到2015年脱毒种薯使用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比例提高到65%。
4加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脱毒种薯繁育企业,建成以依安、克山、讷河、甘南为中心的繁育基地,年生产原原种5000万粒以上。依托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和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库坐落克山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在政策引导下,继兴佳薯业之后,种薯繁育民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目前,六丰、洪武、瑞福尔3家企业进入实质性种薯繁育阶段。嘉禾盛、昆丰、鹤翔正加快组培室、温室、网棚建设,10月末可投入使用。兴佳、六丰、洪武、瑞福尔、嘉禾盛、昆丰、鹤翔7家企业将成为集试管苗繁育、原种生产、良种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种薯繁育企业,组培室面积达到12760平方米、温室10000平方米、网棚528亩。2012年全县可生产定植脱毒试管苗5000万株,繁育原原种2亿粒,繁育原种10万吨。
(二)提高马铃薯贮运技术
1收获和贮运直接影响马铃薯质量。马铃薯的块茎70%一80%是水份,而且薯块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对收获和贮运要求十分严格。贮藏、运输、加工都是生产过程的延续,通过贮藏可以增加商品的时间效用,通过运输服务,可以增加商品的区位效用,最后通过加工增加商品的形式效用。所以要搞好商品薯和种薯贮藏、运输与利用,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研究经济实用的马铃薯贮藏保鲜技术,以消除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增加贮藏设施,强化季节调控能力。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建设标准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到2015年,马铃薯贮藏库(窖)达到50万个,库容量达到200万吨。
组建联运机构,破解运输瓶颈。成立“路地联运办公室”,共同解决向外运输难问题。
(三)打造品牌
1突出地理标志和绿色品牌,稳定占领低端市场,巩固提高高端市场,研究开拓超级市场(超市),逐步挺进国际市场。我区关东薯王牌优质马铃薯商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知名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有自己的品牌,营造一个稳定而广阔的销售市场,以质取胜,诚恳守信。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标签,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展销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自己的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克山马铃薯”已正式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注册的“全面”、“游运”、“薯魂”、“立涛”、“关东薯王”5个鲜薯商标和“沃华”、“北大荒”、“宇辉”和“黑土明珠”4个薯制品商标的市场知名度也在不断攀升,这一切为克山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育知名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港进、沃华、奈伦、雪花等品牌和马铃薯地理标志为主,借助绿博会、哈洽会等大型展会和各种媒体,强化宣传推介。到2015年,马铃薯产品及加工制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增加7个,总数达到14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加2个,总数达到4个;培育各类品牌18个。
(四)加大扶持力度
1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基本动力。要跳出就生产抓生产的思维定势,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农民的观念,大力实施强“龙”工程。依托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引进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到榆林投资建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马铃薯产业,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和营销市场。同时,加速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选择一批起点高的骨干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发展壮大。应将财政投入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相当大的比例用于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扶持。帮助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设备更新与升级,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开展有关质量、标准等认证,逐步实现从种苗繁育、种植、管理、加工、包装、贮藏等全过程标准化,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重视品牌宣传推介,支持马铃薯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全省的农业博览会、展销会、订货会,举办农产品专题宣传推介会,实现品牌发展战略。
2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对克山沃华马铃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依安奈伦淀粉工业有限公司和讷河港进集团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动其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在做好精淀粉、全粉、精制粉丝、粉皮的基础上,重点在变性淀粉、有机淀粉、中药保健粉丝、无明矾粉丝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3扶持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规范龙头企业、基地以会员身份加入农民专业协会。健全完善中介组织章程,规范中介组织运作行为,培养会员的参与意识,保障会员的合法权益。通过中介组织开展互帮互助,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难题;协调规范会员市场行为,实现文明生产,公平交易,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中介组织的凝聚力。
(五)完善市场营销
构建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在马铃薯主产县(市)各建设1个大型批发市场。到2015年,全市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达到34个,年交易量达到200万吨。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设立10个直销窗口,派驻市场信息调查员。引导中心批发市场、营销、贮藏大户联合组建马铃薯营销协会,研究制定价格形成、商品投放机制,合理安排生产订单,稳定市场供应。
(六)强化监管,严把种薯质量关
政府是马铃薯质量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职能是保障种薯质量,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效的前提。一是建设马铃薯病毒检测和认证中心。在齐齐哈尔市农科院组建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在县区成立县级检测中心,对脱毒苗、各级种薯生产的每个环节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建立完整的种薯档案,根据检测结果,对种薯进行定级,发放质量合格证,质量检测不合格的脱毒苗不能繁殖,栽培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的种薯基地不予认可,不合标准的种薯不准进入市场。二是要尽快制订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对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实行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实行标签真实性认定制度。逐步实现种薯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专业化,检测监督制度化。三是要加强质量监管队伍建设。确定专职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种薯质量监管人员素质,从而加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市场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成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作物杂志,2007(4):13-16.
[2] 陈华宁.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8(8):l3―15.
[3] 孙慧生主编.马铃薯育种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