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飞夺泸定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精彩。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战争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发现,这一段用了很多动词,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了上去”等词,写出了“郑家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生:我从“团团围住”“乘势用钩子钩住”“刚巧打中了弹药库”等词语体会到“郑家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
生:我从这些词语当中体会到郑成功的智勇双全,指挥有方,官兵们英勇善战都是在他的指挥之下。
师:非常好。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一段“郑家军”的一面。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也用得准确、传神呢?
生:我觉得“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这些词用得好,写出荷兰侵略者不堪一击。
生:这几个词语在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同时,也反衬出“郑家军”的英勇。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有什么发现?(写荷兰侵略者的文字用蓝色显示,写郑军官兵的用红色显示)
生:我发现课文是一会儿写荷兰侵略者,一会儿写“郑家军”官兵。
生:第5自然段写战斗场面是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能够充分显示出战斗的激烈。
生:战争本来就是在交战双方不断变化中推进的,这样能够把战争非常有序地写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除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发现吗?(师将第5自然段的文字再用两种颜色显示,写许多人战斗的地方用橘红色显示,写一个炮手的地方用绿色显示)
生:这段文字不仅有整个场面的描写,还有点的描写,就像电影有全景的镜头,还有特写的镜头。
师:真了不起!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一个炮手呢?写别人不行吗?
生:这个炮手打中弹药库,是战斗中最精彩的镜头,写他能够更加突出场面的激烈。
生:这是这场战斗中最关键的细节,郑军击中荷兰敌舰弹药库,是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
师: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自然段描写战争的方法?
生:这一段描写战争场面写得有序,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点面结合,还特别注意了词语的感彩。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的《七律・》,其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试着来写一写《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战斗片段,想想这片段中,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学生观看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
师: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十三根铁链上攀爬向前挺进的一个战士,他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他极力地抓住一根铁索,想继续战斗,但是他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他那一点点松开的手,坠落河中的身影震撼了我。虽然他牺牲了,但是这悲壮的一幕激励其他战友,为胜利开辟了道路。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岸边的指挥员,虽然他不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但是他指挥有方,最后也中弹了。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冲过桥的勇士。他在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以大无畏的精神夺下了泸定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师:是啊!只要我们找出自己心目中决定战斗的因素,言之有理,都可以作为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一片段描写。
【品析】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捕捉到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生动精彩,把激烈的战斗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在结构布局方面都可圈可点。教师做了预设,以两种色彩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描写战争应该将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这样不但能够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还能以敌方来衬托我方。之后又启发学生,使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所选取的“点”应是决定战斗和比赛胜负的关键点。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所以这几种表达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教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有课文的言语范例在前,学生的练笔写得得心应手。
《我的》这部电影是一位老爷爷回忆他当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当年老爷爷只有十一岁,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中华民族不任人欺凌,小小年纪就参加了。跟着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战士身穿单薄的军衣,脚穿草鞋,他们不但要忍受饥饿和严寒的折磨,还要堤防敌人的飞机的轰炸和后面敌人的追赶。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先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用青春和生命造就了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
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的枪声,没有战争的硝烟,我们穿着皮鞋,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听老师,可是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嬉皮笑脸的做小动作,这和爷爷当时的处境相比,难道不应反思?我们对得起他们浴血奋斗打下的江山吗?
飞夺泸定桥,是路上又一次激烈和惊险的战斗,中我印象最深的片断。泸定桥是大渡河唯一的一座铁索悬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上,敌人为了防止北上,事先拆除了桥上的木板,所以,桥上只剩下了13根粗大冰冷的铁链子,为了使所有的战士尽快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下午,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手攀脚踏着晃晃悠悠的铁索,边爬边铺木板,向对岸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匍匐前进。英勇的突击队员忍受着烟熏火烫,冒着枪林弹雨,终于拿下了桥头,使后面的部队及时地冲进了泸定城,赢得了北上决定性战斗的胜利。
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使我感动不已,我深刻的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是对爷爷最好的回报。
——观《我的》有感
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无穷精神力量的来源。观看了电影《我的》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解放全中国的精神,足以成为后人心目中永远的人民英雄。
电影《我的》讲述了王瑞老人重访故地,回忆年轻时参加的故事。16岁的王瑞,参加了,他一家四口人全部是。在湘江之战中,他的父亲被无情的炮火夺去了生命,他的姐姐和姐夫也在强渡大渡河中壮烈牺牲。王瑞并没有因为失去亲人而退出。他在的带领下,走完了两万五千多里的。王瑞16岁就参军,跟敌人斗争,时刻有生命危险。我们现在生活多么美好,不愁吃不愁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跟王瑞比起来,我们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吗?
过去,我只在书本上读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英勇顽强忘我牺牲的精神。如今,我终于亲眼目睹这壮观的场面,我更加为之震撼。一座只有13根铁索的铁索桥,下面是湍急的长江水,对面是敌军的炮火。十几个战士匍匐前进,他随时可能掉进长江水,牺牲在敌人的弹火下,但他们仍头也不回地前进,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紧跟上来,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前仆后继”,为了将那面红旗插在桥头,牺牲了多少战士的生命,是多少鲜血铺筑砀这座生命桥,是多少鲜血染成了这面鲜红的旗。
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战士为了求解放,为了革命的胜利,从开始十万多人去,到结束仅剩下两万多人归,那八万多人全部牺牲在爬雪山、过草地、吃苦根、咽树木的路上。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多少血肉之躯换来的。都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要把这伟大的永远铭刻在心中,要像一样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人民英雄——,更不能忘记战争史上的奇迹——。
论文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教育者的目光看到蓝天,让教室多几扇窗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阳光和自然的空气。让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活水源头”,让“教学生活”充满生机、活力、乐趣与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让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与交融,放射出光亮的色彩,让师生在教学中拥有成就感,共同体会教学生活的丰富和富足,在学习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研究的动机。
一、利用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开课时我由已学过的课文——《倔强的小》、《飞夺泸定桥》等图片引入,并播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调动了已有的情感基础,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断,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还有那配合着诗的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各科目有机融合点燃激情
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语文学科除了与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思品与社会、自然、地理、音乐、美术等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路线图,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数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经历了哪些省、走了多少路程。课文的背景越来越大,当然烘托出的课文情感也就越丰满。就能自然而然的抒发激情,点燃激情,唤醒激情。
三、结合媒体运用想象再现意境
在教学中我选择重点句子进行媒体设计。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以文字媒体的形式把诗句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同时,本句诗句中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文字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四、利用资源优化学习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本内容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视觉的、听觉的、辅助的教学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无声语言有声化,把枯燥的东西形象化,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的画面(影片剪揖),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看、说、议的活动中,领悟诗句的深刻内涵,体会的思想情怀。这不仅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程理念,优化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让学生走上讲台,尽情畅谈,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改变了老师一讲到底、或是枯燥无味地解释诗句意思的弊病,体现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改精神。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早,我背着行李,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了校园。车来了大家背着行李坐上了车。就这样,我们的军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在乘车的过程中,我们想象着军旅的生活。不一会儿时间,车到站了,我们兴高采烈地观赏着这儿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儿清脆的叫声,似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欢迎我们似的。
我们来到了操场,看到提早来的同学已经在训练了,一个教官把我们叫了过去,凶巴巴的,我们在一起的走了过去,没想到刚到就在第一中队了,接下来就是排列好顺序开始训练了,连个喘气的时间都没有。我想今后的日子一定很艰辛。
熬过了不久,教官终于?我们安排了宿舍了,终于可以休息了,我们被安排在202号宿舍,刚好宿舍中的人都是我班中最好的朋友、伙伴和兄弟,不然我在这个宿舍一定很孤独,有了朋友之后就可以互相帮助了。
又熬过了一个下午了,我上不能直接到宿舍而是到基地看电影,直到9:30左右才可以回到宿舍入睡。
辛苦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想到明天还要正常如此,我真的感到有点后怕。
第二天来临了,早上依旧进行,下午教官带我们去玩带有危险性的游戏,如:铁索桥、空中滑索、飞夺泸定桥、攀岩......非常刺激,因为有的游戏没有安全措施,所以怕的人就没有敢尝试了。
还有我们每天都要做7套动作。第一套是稍息与立正、第二套是向右转、第三套是向左转、第四套是向后转、第五套是蹲下与起立、第六套是坐下与起立、第七套是跨立和齐步走。明天都要重复练习着。
第三天晚上,一起上山烧烤,由教官?我们起火我们自己煽火,自己烤。、
第四天,我们一起爬山,一支强大的队伍冲向了弯弯曲曲的山路,到顶了,此时的我们已是筋疲力尽了,看到眼前的这一幅幅美景,我的体力似乎又恢复了,这有一座很宏伟的寺院,里面有许多尊雕塑像,有四大天王的雕像,弥勒佛的雕像......瞧!那儿有个池塘,池塘边的石头护栏也有十二生肖的雕像。池塘中有许多金鱼和乌龟,砰!的一声,有人把一枚硬币抛到了池塘中。我也抛了一枚可惜没有砸到乌龟。这了人烟稀少,可是烧香拜佛的人却很多。
“一中队的集合”隐隐听到集合了,走咯!看到眼前的美景真的有点舍不得。可以没有相机不然拍下来留个纪念那该有多好啊。
第五天,这是我们跟教官离别的一天了,我们真的有点舍不得,毕竟这是我们唯一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了。
因为在这里使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改变了我们不少,该掉我许多的坏毛病。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为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当时那艰苦的日子。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忘不了。今年是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我的》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王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的正确领导才让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CAI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它是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积极因素,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它能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麻雀》一文所表现的是一种深深的母爱,单靠读课文、讲解,学生难以感受到,应用多媒体课件将当时的情境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观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麻雀掉在地上时的无助,猎狗的一步步逼近,麻雀妈妈的奋不顾身……麻雀的渺小与猎狗的庞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当时的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境演示,学生在形、声、色、光等多种方式下感官受到的刺激,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CAI能化解教学中重点疑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解决上,常常因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绞尽脑汁设计教法。由于课文的种类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变换。对于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生动有趣的课件,呈现色彩鲜明的、颇具动感的动画,变抽象为直观、变理情为感性,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很好地解决学生由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情景图,即在图中巧妙地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课文。这样,既能疑窦,又能启蒙,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CAI能加大教学信息量的输出
随着年级的增高,有的课堂教学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高密度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高密度的课堂教学,利用高容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方面的困惑。
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了相关的课件,提供较全面的学习资料:有关长城的历史的资料、图片;有利于长城在古战争中作用的一些资料、图片、录像片段……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阅读课文,可以自由浏览,可以网络中进行交流,可以在网络上向老师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这节课密度大,内容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很高。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网络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CAI能优化教学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堂;有效性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把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引进课堂并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化作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技能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学生就如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而有学习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和“飞夺泸定桥”等电视和电影资料,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资料很感兴趣,大家都被的勇敢及顽强深深打动,议论纷纷,学习兴趣瞬间被激活了。紧接着我出示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1)记住红一方面军开始、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胜利会师的时间。(2)简述的主要内容,理解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的艰苦历程。整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之一。多媒体手段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再次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教学时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新航路的开辟》时,我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幅图片,同时也出示几个问题,然后及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在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分析、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征,我有意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深入理解知识。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住历史 珍惜和平》时,交流讨论:“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问题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吟诗、绘画、朗诵等多种形式表现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领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展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说出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样,课堂教学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性的火花,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堂展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式、多感官地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思想启示和情感熏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时,我结合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出来,学生看后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情感上得以升华,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发现电教多媒体信息量大,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在阅读教学方面
1.可在教师揭题、质题后使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因为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正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播出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可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谁一夜的工作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简陋的办公室及夜以继日工作”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的崇敬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并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至此我即兴讲述课文,就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还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
3.在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4.在指导复述或背诵时使用,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课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放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描写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的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在作文教学方面
1.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有无从下手之感。此时应用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就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解决了学生面对作文题目难以下笔成文的问题。小学生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运用多媒体课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多媒体还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做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教师还可以运用录像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从而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再现场景,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其思维的多向性。教师也可以通过Inte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不仅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其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还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运用多媒体改变了评改作文方式。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或电脑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操作的鼠标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同传统批改相比,达到了最佳效果。
总之,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学习引来了活水。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比如电影、电视、录像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和谐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将电教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有着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暗示是心理学名词,往往指通过眼神、动作、语言等对他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提醒被暗示者矫正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朗读、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语文给他们带来的熏陶和愉悦。要想真正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朗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读中感悟。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往往受认知水平的影响,未必入情入境,而教师适时、适当、有效的暗示和启发则是促其主动感悟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暗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
唤醒生活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语感具有直觉性。他们对好多语言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如春暖花开、雨雪冰霜、衣食住行等,学生都有生活积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王尚文在《语感论》中也指出:“以言语为对象的思维必须以感觉为其前提,只有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被思维。”这也是强调生活经验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所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和文本内容建立联系,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太湖的风》(苏教版第二册)一课,指导学生朗读“太湖的风吹来,轻轻地吹到我们村边”一句,有同学把“轻轻地”一词读得较重,教师可以暗示小朋友说:“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太湖的风好像太大了一点儿!”孩子立即体会到“轻轻地”一词应读得稍轻些针对有的小朋友读得较快的情况,教师又暗示说:“春天的风吹在脸上,可舒服啦!可不能像秋风扫落叶似的哦!”从教师的暗示中大家又领悟到读这一句时应稍慢些。看到学生读得很好但表情严肃,教师又做出春风吹在脸上十分舒服的样子,暗示学生朗读时要入情入境,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于是一个个摇头晃脑,仿佛置身太湖,迎着风儿享受太湖的美景。这样,在教师一次次的暗示下,学生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感情,体会到了风的轻柔和温暖。所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比教师讲解这一句如何读得轻些,如何读得慢些,为什么要这样读等技巧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容易让他们人情入境!
激活间接经验――学生学习语文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主要是间接经验,是祖国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积淀。直接经验学生有生活积累,容易体会;而有些课文所描述的东西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就必须借助间接经验加以理解、体会,实现和文本的对话。
如学习《丰碑》(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朗读军需处长被雪冻僵的一段文字时,学生往往不容易进入情境,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无法体会到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但多数学生看过关于的电影、电视,听过相关的故事等,对途中的艰难困苦有一定的间接经验,于是配合插图我这样暗示:“途中发生的故事太多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你能不感动吗?看!你一定看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了!好,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吧!”学生虽然没有对的直接经验,但教师的语言暗示激活了他们脑中存储的有关的故事模块,使这些故事模块和课文内容进行相似匹配,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他们读课文时仿佛看到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就会充满情感,人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震撼和力量。
启迪丰富想象――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的、表象的,启迪学生想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汉・刘勰)由此可见,对文字展示的神韵要靠丰富的想象才能领悟。而且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尽相同,有其独特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想象,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善想、会想。教师适时、巧妙的暗示总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情境,大胆想象。
如教学《少年王勃》(苏教版第四册)一课,当引导学生朗读“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一句时,教师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目想象,读完后提醒学生不要睁眼,音乐并不立刻消失,此时暗示学生说:“多美的景色啊,老师也陶醉了,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在优美轻柔的音乐声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无尽的想象中享受到了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时,再让学生说说想象的美景,他们一定可以描绘出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的落霞图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画面一定可以定格在孩子的脑海之中。这样,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表达,完成了吸收语言、倾吐语言的学习过程。
引导形成通感――我以为学生学习语文,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是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语文情境之中,而引导学生形成通感则是有效的手段。关于通感,已故著名作家钱锤书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身的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应该说,形成通感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何愁他们不能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全身心地参与语言学习,主动感悟语言。
如《碧螺春》(苏教版第十二册)一课,第六自然段写了人们品茶的情景:“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茶水人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在引导学生体会这部分文字时,我注意用自己的体会来暗示学生,深情地说:“碧螺春天下闻名,读了这段文字,我仿佛看到了茶叶飞速旋转下沉,闻到了茶叶的一股清香,尝到了它那甜津津的滋味,真是回味无穷啊!你们呢,我想一定和我一样!”在我的暗示、启发之下,学生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他们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品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悟到了课文所展示的悠远意境。
【关键词】适时运用 电教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 高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二、观察事物时适时使用
观察有序就是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不然就容易犯观察不全、丢三落四的错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察结果,当一幅投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用于学生感官的首先是投影片的大概轮廓,其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观察。在教学《夹竹桃》这课时,我首先把复合投影片(开红花的夹竹桃与开白花的夹竹桃)投影出来,学生兴趣顿生,纷纷被夹竹桃绿色的叶片,红白两色的花朵所吸引。我让学生自由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谈印象,提高观察的效果。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谈感想。有的说:“这夹竹桃叶真密。”有的说:“我见到夹竹桃,仿佛感到它的生命的力量。”……在学生求知欲上来时,我抓住时机提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方法的,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
为了克服观察的随意性,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这时,我先投影开红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再投影开白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最后,把两种夹竹桃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地了解事物,系统地分析判断,使学生印象加深,更全面,更系统地认清事物的表象、本质,进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时,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结果,学生“总起--分述--总结”的表达顺序十分清楚。
在学习3--4节时,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先分别投影出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秋季的。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只开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就凋谢了。然后再在每个季节上复合投影出夹竹桃的形象。夹竹桃的特点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时提问:“夹竹桃与其它花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马上说:“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投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时灵活使用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可合理地选用幻灯机、录音机。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用电脑电视将课文插图放映出来。画面展示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不仅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人们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在他们的心田激荡。音乐把他们从柔媚、和谐、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产生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联想……
这样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声画的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也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朗读课文时巧妙使用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利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
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五、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幻灯图象,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学电影《桂林山水》,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整本的感受,在电影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伴同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上,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六、指导复述、背诵时合理使用
课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引路的作用。指导学生背诵《夹竹桃》时,依次出现夹竹桃的几种形态和作者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几幅画面的幻灯,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而获得的信息,其遗忘率最低,且便于旧知复现。再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和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还如,改写《嫦娥奔月》为记叙文时,就要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这时我再次投映画面,让学生细致观察画面。通过观察,把王母娘娘心狠手辣、蛮不讲理、冷漠无情的神情、动作鲜明地表达出来,为改写打下了基础。
总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对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真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乐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