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思政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学期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以自己的一腔热情,是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自己学生的爱,努力教育好学生,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面对班级,面对学习,面对自己的生活。现就本人这一年来的思政工作作以总结。思想教育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平时我利用节日、教材、时政引导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2、为人性格、情感教育:抓住各种细节和机会,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位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我从心理上疏导他们要以学习为重,注意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他们之间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3、安全卫生教育。一学期没有发生一件安全事故。对班级的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值日责任到人,保证了教室的窗明几净和各个值日区域的保洁到位,这方面,我班同学做得较好。
4、遵纪守法教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做了较为仔细的调查工作,对相关学生的表现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平时的工作别的对他们进行关注,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和管理;每天坚持个别做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在生活、学习上多注意改变自己,使自己成熟起来,遵守大家都能遵守的纪律。对同学要多忍让、宽容,避免义气用事,给自己、同学造成伤害。不要走进网吧游戏厅,特别是我把杨恺从网吧中追回和对他的教育,对学生的震慑力很大。我抓住这次机会,教育学生要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以及认识网吧的危害。
5、自己经常从杂志上、网络上找一些文章引导学生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更换及时且内容广泛。
6、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段风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定期的与班级教师交流讨论如何教育好学生;还利用班会课采用集中学习讲座或个别交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7、与学校、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新情况、新总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彻底改变单一方式,力求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既要将相应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也要为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其思想上的误区。而思政教育则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心理素质完善的同时也令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1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高职教师都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将现代的党政思想与职业道德培养内容阐述出来。虽然在理念部分是比较全面的,但却缺少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并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当中。(2)许多高职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并不重视,甚至一些人将网上的PPT作为己用,甚至没有做出一丝一毫的变动,使得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缺少对接性,使学生不能够深刻的理解知识的本质。
1.2学生主体多样化,思政教学难度增加
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心理上的叛逆往往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对教师所讲解的思政内容并不关注,甚至一些学生会做出扰乱课堂的行为。另外,学生主体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少数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是会一味的埋怨教师,并且呈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学的难度逐渐加大,教育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最重要的是,少部分教师无法关注到学生思想变化,使他们缺少对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不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1.3高职思政教育缺少适应性
高职思政课程缺少适应性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首先,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是非常关心,不理解他们的需求。当问题出现时,不是首先寻找原因,而是一味的?备学生,使得思想教育成为空谈,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抗拒心理。其次,在实践应用方面,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式诱导他们,令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并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每个人的作用和意义。但一些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带动他们的兴趣。
2高职思政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创新活动
2.1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技术学习在高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工学结合在思政学习中的重要性。(1)教师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引入现代化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理想教育”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两两分成一组,令他们讨论在毕业后想要做的工作,以及从事何种职业,并说出相应的理由。在讨论结束后,每组要派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论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职业观进行肯定,并引导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所努力,总结就业观下的实践方式。(2)开展以“工学结合体现就业理念”的主题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护理专业中,教师可以进行场景模拟,为学生准备一些道具,体验工作人员一天的实践流程,并将“吃苦耐劳”等职业理念融合进去,使他们产生一种“荣誉感”,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意义。再如:在会计专业的思政教育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贪污受贿”的视频,突出工作中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令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2.2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工学结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例如:学校要在管理体制完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将思政课程融入到技术活动当中。以“校企结合中的定岗培训”为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约束,严格执行企业实训中的轮岗制,并将技术实施方式予以剖析,在操作过程中讲授每一步骤的意义,以及内容学习的好处,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思政教育的内涵。(2)将全员育人与全程管理结合起来。全员育人是指教师将学生定位为企业中的员工,定期的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建立QQ或者微信群,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在讨论群中,学生既可以将近期的生活困难对教师进行讲述,也可以探寻技术学习中的难题。教师要及时的将学生反馈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给予他们相应的疏导,使学生感受到温暖,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实习当中。如果是技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可以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要求他们给予针对性教育。(3)企业也要与思政教师进行配合,在训练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渗透进去,以“文化与思政学习”为课题,开展相关的讨论会。每个部门都要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说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岗位意识”,并分析职业道德是如何践行的。
2.3转变教育职能,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
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1)定位思政课程的实际职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使学生参与到社团当中,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提供相应的指导方向。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则要以“咨询”的方式使学生们说出他们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难处。在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们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社会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基本的职业观念等等。(2)实行跟进式教育。思政教育人员可以与学生共同进步,一起与学生在企业中学习技术,并共同居住。一方面,教师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解决他们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对思想的误区进行纠正。(3)推行企业导师制度。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每位学生都有一位专业的指导教师。他们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理解他们的思想,为其制定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去践行。第四,建设具有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思想培养基地,将办学理念与敬业观念融入进去。例如:无锡纺织学院就成立了名为“思政园”实训中心,从思想道德与纺织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将工学结合的训练模式应用进去,塑造全方面的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责任和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否高质高效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认清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对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流失现象严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轻队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工作职责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因此,思想负担较重,一部分人就时刻准备有机会转岗到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岗位上,一批本科毕业生则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之路,致使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由于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使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思政教师甚至利用学校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校外从事兼职,这不仅不利于思政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钻研课堂教学,更没有办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各项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受到影响,这样必然损害高校思政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其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3.思政专业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小,职称结构明显失衡。在高职院校里,有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他们所学的专业有的和思政能靠上边,有的则完全不是。这样,教师的理论素养明显感觉到不足,课堂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而对于高职院校,多数人会认为学生只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不重要的,了解一二就行,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他们都忽略了素质教育所坚持的方针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即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比较强,思想敏锐、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思想方法比较片面的特点,而高职的教育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就是都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从以上分析来看,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与思想政治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高职思政教师队伍就尤为重要。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明确职责、准确定位,以事业凝聚队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将相关职能的合理分化,制定内容清晰、范围恰当、目标较为明确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岗位职责,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思政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明确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机制,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凝聚人,以制度促进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政教师队伍。
2.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学习,提高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专业性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密切关注所教授专业群的动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好能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政知识和高职专业群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继续坚持严格的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教师的学历、从教资格都应该以较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进行选拔和聘用。在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进行培训过程中,要使他们关心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学科发展动态,以便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教育、培训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更好的从理论上把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更有效的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切实建立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深造、继续教育,在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滚动式的培养,才能彻底改变老教师退休后出现“断层”的尴尬局面。
总之,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要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会更加的完善,只要我们方向明确、目标明晰、措施得当有,就一定培养出一支理论素养高的思政教师队伍。
一、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基础
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内容包括理论交流、学生知识水平的交流、学习中的问题的交流、好的学习方法的分享交流等方面。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感的观察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队伍的重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双方队伍交流机制,更好的提供了教师和辅导员相辅相成,提供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平台更好的梳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三者的关系,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成为社会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提高相互间思想碰撞,帮助彼此能通过分享相互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有组织的进行融合。这也对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素质有帮助,促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日常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辅导员与学生通过生活和学习紧密接触,相互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教学,相处时间一般仅限于课堂,相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辅导员和教师相互间进行交流,通过辅导员的力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相互的联系,也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在某种程度上的认识,能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做到相互沟通,不断提升辅导员和教师的政治素质。在社会不断发展前景下,思想政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师德建设”在《纲要》中,处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这既是对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对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日常与高校辅导员亲密的接触过程,辅导员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产生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教育生活化,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抵制消极想法和不良观念。因此在思想上,要不断更新已有观念,利用社会主义特色体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辅导员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体现。通过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强自身建设、端正作风、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抵制不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政课和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政治素质,也有具备相应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日常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储备能量,充实自己,从而提升专业技能。明确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知识。吸取改革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创新理论。不拘泥于书本经验和已有认识,将思想政治运用到生活中。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机制的对策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起分享工作经验、交流思想。辅导员可作为听课教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参与辅导员组织的主题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观摩、交流和理论的学习,达到交流的意义,实现思想教育的资源共享目的,培养学生达到教育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进行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全面性发展,转变为社会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确保相互间统一思想。帮助彼此找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制定解决措施,将理论和实际思想结合起来,提高教学体制。通过分享交流的模式,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1、设计交流方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交流的内容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彼此制定相关的方案。可以通过开展交流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小组负责人员要负责督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交流小组负责制定交流的方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规划,并将双方的方案进行整合形成最后完成可行的交流方案,建立相互队伍的交流平台,确保相互队伍在交流方面可以有效的开展。
2、规范交流管理
根据思想政治方面的制度内容,确定相互的交流内容、途径、条件和程序等问题,维护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权益,明确双方的义务。并由思想政治小组负责人对交流内容进行考核,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制定相关的奖惩条例,对交流方案内容、方法和沟通的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奖励培养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优秀教师给予肯定,并加强队伍的建设发展。反之,没有进行有效交流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奖惩内容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对奖惩内容的选择、确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严格按照奖惩内容,保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规范、有效。明确对交流人员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技能和管理方法都能得以提高,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永久的教育理念和学习习惯。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重视,关注师资队伍和管理员队伍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水平的发展。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可以通过校园公示栏、小区、校园周边以张贴海报、传单的形式进行宣传,宣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小区人员、学生及家长对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建设、交流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成功案例,积极影响相互间的交流意识,帮助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认识到相互对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对自身和学生的意义。鼓励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校内公开课或是思想政治的培训、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外出学习、公开课、集体理论知识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练的能力,可以有组织的开展思想政治的课程。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外出听课、参观其他院校政治文化等方式提高视野,从而通过沟通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师资队伍的发展。
4、对辅导员进行严格考核
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的筛查,是否是相关专业、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方面都是衡量一个辅导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是重大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管理几个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合格优秀的辅导员是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所以一个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对学校和班级、学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加快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的最好保障。
5、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有效的利用党员或退休的老教师,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能够组织协调校内外工作,对学生有好的表率作用。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相互间的总结沟通,帮助彼此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学会提炼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节省实时间投入到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要不断的更新理念和方法。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始逐步的重视起来,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辅导员通过助教帮助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相互间的思想保持统一,理解并能运用思想政治的理论性知识,保证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保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统一,相辅相成的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信心,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也列为了重点教育,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也是对思政课更好开展的保证,理论实际相结合,有效的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建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三方的相互交流沟通,让思想政治内容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政治思想走进生活。辅导员要通过日常学习和学生的接触,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辅导员要及时捕捉观察到学生在教学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能和思政课教师及时进行沟通,找到解决措施。辅导员通过参与思想政治课堂,共享学生思想状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互相合作,以便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以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解,方便找到解决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交流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内容和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他们对于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个立足于课堂言传身教,所以这两支队伍进行充分有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交流的具体内容
在一些大学中担任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可以兼任思政课,而担任思政课的教师也可以兼任高校辅导员,这两个队伍中的教师和辅导员不仅能进行人员交流,也可以就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交流。担任思政课教师的目的是把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思想理念传播给学生,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讲给学生;担任辅导员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学生,不仅仅只是学校和学生的日常事务,更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健康。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想健康、乐观积极的有志青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发展,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层出不穷,学生置身于其中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就特别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交流的实际意义
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本来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虽然他们在工作分工中有分别,但是他们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具体的工作分工来看,思政课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交叉融合的。以前的大学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只满足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的学习效果,只注重于理论研究,不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完全不理会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只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毫无兴趣,自然实际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现状
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好处是他能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想健康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有很好的了解,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他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师忙于处理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事务时就会影响他们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
辅导员一直处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要是把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但是大多数辅导员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对很多的思想、政治、政策和方针都不熟悉,很难解决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也无法就具体的理论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所以也没办法处理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机制和方法
要想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必须要成立一个两支队伍互联互通的组织机构,建议这个机构要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通过宣传部门引导,将学生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以及学生会、团委等有关部门融合到一起,从而便于这两支队伍进行交流,也能在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发挥彼此优势确保交流工作顺利进行。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也要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说要制订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组织机构工作守则以及交流规定等规章制度。通过制订这些规章制度及有关细则,可以规范组织机构的工作,明确组织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有效地提高这两支队伍的交流效率。
四、总结
随着现在新的思想和潮流不断涌现,大学生很容易会被不良的思想影响,要让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新思潮、新思想,必须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互相交流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人员交换、工作交替,而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助,这需要这两支队伍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磨合,这个学习和磨合的过程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两支队伍的有效交流将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06:70-73.
[2]朱立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93-94.
[3]陈辉林,林文雄.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1-133.
[4]吴武英,叶春林.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研究综述[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17-118.
关键词: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积极的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力求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政教学的优势,提升思政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改革效果不是十分尽人意。为了进一步优化和带动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要从思政教学实际情况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措施,这样才能切实的解决问题,提升思政教学的效率。
一、影响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
(一)意识因素。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政学科的认知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够对思政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仅仅存在于常规的教学环境下,在本科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本科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几年都不变化的案例使得自己的讲课没有了激情,学生也对陈旧的案例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下思政学科的作用显然无法得到凸显。
(二)教学工具因素。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我国的所有本科校园中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室,许多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好的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了利用。但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忽视了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散思维,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讲”与“说”的状态之中,难以结合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三)教学方式因素。在现有的本科思政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过于固定的教学流程直接影响着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本科生所接收的知识十分复杂和多样,过于传统和固定模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切实的保证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四)教学管理因素。“点名”似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惧怕的词语,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点名对学生的约束性来保证出勤率,迎接检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将学生规定于固定的框框中,看似中规中矩的管理实则毫无实际意义,除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以外没有本质上的意义。教学管理上出现的误区也同样不利于本科思政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因素。教学评价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学来说,其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评价并不是一项教学活动的终结,其往往是另外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始,通过教学评价来总结不足,进而更好地完善下一次的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但是,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评价来看,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过于的将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无疑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狭义理解,教学评价的不全面同样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凸显思政学科的作用。针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对思政学科作用认知不明确,作用凸显效果不良的这样一个现状,为了更好的提升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保证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根据思政学科的本质来凸显对思政学科的重视,为思政教学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进而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也要狠抓思政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内容的更新,以便于保证教师对思政教学有足够的热情和正确的认知。
(二)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师过于依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这样一种现象,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以真正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对于大多数本科院校来说,其设置多媒体课程,安置多媒体教学工具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但是对于很多的教师来说,其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结合这样一种现状,本科院校应该严控多媒体教师的审批,对于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科和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予批准使用多媒体教室,从本科院校角度把好这一关。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切忌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尤其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结合自己对于思政的理解来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到真正的“分享式”教学。第三,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作为知识的一个接收者,其能够直接的感知到知识传播的途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当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学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建立互动模式教学。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体现。所谓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建立互动教学模式是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科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是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要借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基础来开展互动模式的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然后依据学生对思政知识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开展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四)优化教学管理。在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要采取“人性化的约束”,在传统的点名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用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期许,在课堂管理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来对待,并且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思政教学的公共性和专业性,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点,以点带面,对思政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广泛的运用。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根本性的动力,只有在依据不同的教学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找到自身教学和学习中的劣势,根据劣势来提升和完善自己,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来。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结合思政学科的特点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基础上,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效率,保证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在大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来说,要从源泉上来带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的双重角度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本科生发展需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6-02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担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思政课效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预期效果远没有达到。如何使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铸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充分运用实践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配合理论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1]。其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其又不是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理论课程的扩展,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再次,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主导,这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预期还有差距,现状差强人意,找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解决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2]。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而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思想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掌控者,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被遮蔽。许多高校确实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形式大过内容,比如暑期“三下乡”等,这些实践活动大都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不仅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在场”的活动[3]。
(二)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对理论教学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经验和能力较缺乏,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很难实现,是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现在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实践的不在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大都是由校门到校门出身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本身就是纯受教育者,没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经历,或者是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那些形式大过内容的效果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匮乏,也致使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合起来的总称,是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有问题随之而来,不同思政课程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安排,每门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来自行组织实践教学。因此一直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的层面,导致不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单一化,甚至重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内容,应该从整体上规划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高校要把其作为长远教育规划进行设计,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机制。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实上目前多数高等院校这方面的保障机制欠缺,主要存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的欠缺,进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果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每年的计划都是应时而定,形不成规范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但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形同虚设。制度设计的缺失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平时处于“放羊”状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这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然而许多高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保障机制缺失,这都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如何使实践教学回到思政课教育的本真状态?唯有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综合多种形式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现实生活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之地,当然它也是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养成之地,实践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依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为社会服务。人的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5]学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连,切实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获得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者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必备的的理论素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把控能力。高等学校十分有必要有计划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有机会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顺利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资源。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我们要考虑实际可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问题。全国每个大学生要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资源如何保证充足?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潜在和隐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使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合力的现象成为历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系统评价等方面的零散化合为有机整体。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不会自己产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论课内在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运行和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高效化,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最后还要配备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投入经费的比例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诠释出其自身的魅力,实收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2):70.
[2]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 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6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随着教育部专家组于 2016 年 9 月正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教师作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大力量,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理解,对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认知,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都将深刻影响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
高校思政课是树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重要途径。思政课具有培养学生的全局性观念、辩证性理念与创新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功能,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其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教师才能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剖析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最早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并且逐渐于21世纪初形成理论自觉。当前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日益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受到教育领域专各家学者们普遍关注,不同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阐述。相关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学者都阐述了独具特色的观点和主张。“叶澜对已有研究的归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如霍伊尔、富兰、佩里、罗清水等的理解;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如利特尔的理解;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情感、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意识不断深化、专业情感不断升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隐性活动和显性活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剖析
1.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意识不断深化、专业情感不断升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包含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隐性活动和显性活动。
2.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段时间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常态。学生为什么不欢迎,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讲课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说教意味浓而学科意味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仍旧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应付了事,忽视学生所想所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
综上所述,在倡导核心素养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只有实现专业发展,才能才能增强教学吸引力,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意识上的熏陶,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堂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日常教学实践为载体,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教学方式的选取与变革等内容进行有效探索。同时,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努力揭示隐藏于这些习惯背后的教学观念及行为是否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调整或改进。通过打破常规和学科边界的制度设计,引导教师突破学科局限,不断提高学科整合意识和跨学科合作能力;通过开展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与教师已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关系研究,使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有章可循,进而不断创生核心素养转化落地的新方法。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利用“共同体”这个群体场域的活动,通过互动对话、协同创新以获得自己的专业发展。通过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在群体组织中,通过与他人有效互动、协同,通过组织学习的过程,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从而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个人智慧和群体智慧,从而达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与超越提升。例如组建打破时空限制的QQ教师网络互动平台,主动融入“网络虚拟”群体场域的教师个体,在“集体共享”观念的支持下,通过搭建QQ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教师互动和系统协调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完善体制性平台建设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师德建设现状
通过调查,关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青年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如表1所示,集中于“基本满意”;而从表2可以看出,职称、职务晋升困难,工作事务多、负担重和经费短缺等,依次为青年教师目前工作中最为突出的困难,这一定程度上与他们资源上的稀缺有较大的关系;而青年教师生活中的主要压力,如表3所示,排在最前列的依次是经济收入压力、住房压力和工作压力。首先,关于师德表现,我们请被调查的教师选择认为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在7个选项中被选择为第一位的选项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加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在前三位中总次数最多的是“加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严谨治学,注重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出现次数最少的是“注重举止和仪表,维护教师形象”。其次,关于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态度。如被调查的青年教师总体上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比较支持,并且认为学生的认可、学生的成果是教师育人效果的体现。再次,关于关于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被调查教师中参加最多的是“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其次是“参与组织或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帮助学生寻找实践、实习或就业机会”,而最少的是“主动联系并接待学生家长来访”。只有3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最后,关于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各种方式的效果,评价最好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评价最差的是“参与常规学生管理的行政工作”。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职称晋升和工作事务方面较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收入和资源获取方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更倾向于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或者参与辅工作,而不愿意接手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但可喜的是,尽管面临压力,青年教师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参与学生思政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对思政工作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只是对于主动介入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热情并不高。此次调查启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但关键是必须要为具有热情的青年教师提供合适的平台,探索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建立保障动员机制,发挥组织优势凝聚青年专业教师达成共识。高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重视统筹设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切实将青年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一是学校领导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坚持开展的工作,充分发挥青年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优势,为工作制度和利益机制的建立、执行保驾护航,为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工作量、酬劳等各项激励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增强青年专业教师的工作认同感,积极搭建“良师益友”评选表彰等弘扬师恩师德的典型选树平台,引导学生在教师节、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从精神层面使青年专业教师满足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参与学生思政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三是高校应主动关心青年专业教师群体的生活,充分了解他们在读书学习、交友婚恋、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和困惑,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激发起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搭建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2.打造辅助支持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帮助青年专业教师提升育人能力。针对青年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无从下手、效果不佳、信心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承担起建立支持辅助平台的任务,充分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按照学习、实践、思考的阶梯式规律建立三级平台。首先,建立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职责、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新教工入职、班导师上岗培训等机会,为青年专业教师提供经典案例分析、谈话情景点评、团队建设训练、基层志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增强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业务素质,树立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搭建能够发挥青年专业教师优势特长的工作实践平台,结合学生学习阶段、发展方向、困难需求等因素,可以分别设立班导师、学业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科研创新导师、专业社团导师等种类多样、时间灵活、难易均衡的工作岗位;再次,建立总结交流平台,定期针对某专项或某阶段的工作开展研讨,交流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总结优秀经验及教训做出相应调整,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发挥信息优势促进青年专业教师了解学生。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信、人人、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及社交网络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的蓬勃发展,网络舆论开始以多种形式介入到高校生活,价值多元化、资讯海量化、阅读碎片化等众多因素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与此同时,青年专业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对学生状况缺乏了解、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难题,社交网络为青年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渠道。青年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设置讨论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转发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及发展动态,建立师生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开辟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新媒体工作阵地,传递健康向上的社会信息与主流的价值选择等。这就要求青年专业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规范网络语言及行为,在“线上”和“线下”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高校也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提升他们的舆情引导与网络思政工作能力。
4.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优势保证青年专业教师实现育人目标。青年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需要热情和责任感,但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职责考评体系来保证。一是要根据工作具体形式和目标要求,设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项目,引导青年专业教师树立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自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并以此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等;二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在评奖、评优,推荐国际交流、挂职锻炼,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相应参考,相应计算课时量或是给付薪酬待遇,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在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鼓励青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充分了解社会和国情的基础上,将专业所学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促进青年专业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推进师德建设。
作者:贺文霞 单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变成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之后,我国国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作为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要。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学生自杀、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事件警醒着高校,在武装学生头脑的时候,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或者是思想问题。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政教育主要选取的内容一般都是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心理教育一般都是围绕高校大学生,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帮助,帮助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正确地面对自己,调控自己的情绪,平和地处理人际关系,消除内心的心理恐惧等。
思政教育一般都是公开课,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哲学等理论教育,一般没有互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给学生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平和与宽容[1]。
三、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与时代脱轨
现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陈旧教学思想中,教条主义严重,说教意味浓厚,很难让学生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一旦教育和政治挂钩,教学内容一定是比较教条化的,全是政策方针之类的教学内容,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未来的生活指导性比较少,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深深地厌恶思政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触及学生心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创立很久,做了很多学生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很好的效果。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瘾很严重的学生没有得到重视;新生入学不能适应学校、一些贫困学生刚上大学的困惑,以及一些毕业生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产生的一些极端行为,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老师帮助这些问题学生,一般都是等待出现问题了才会展开工作,并且和学生沟通的方式非常落后,以干预学生为主,并不会体贴学生敏感的神经[2]。
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
(一)重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师资建设
现在高校中从事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教师比较少,虽然教师的教学经验很丰富,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随着时展,很多专业知识也需要提高。我国高校中的思政教师和心理教育教师的交流比较少,很多心理教师还是一些兼职教师或者是性格开朗、比较随和的教师担任。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培训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与一些心理研究室和心理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以便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更加有技巧,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可以采用丰富的手段帮助学生从一些不健康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去解决更多新时期学生的问题。
(二)运用新手段于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中
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从网络中汲取的一些信息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可以结合网络开展起来,利用网络去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比如用微信、微博、QQ、学校的网站等,让学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及时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营造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摆脱过去不敢和老师说真话的禁锢,让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可以做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关注点,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然后根据这些情况确定一个如何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工作目标,让二者结合相互促进发展。其实现在大学生首要提高的就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学校中可以做到心理、思想、文化、专业素养以及身体体能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大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层面上开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偏差和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开展活动等途径让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更加专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琳琳.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时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5):83-8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three outlooks, and foster the ideal of life belief has a irreplaceable role. It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perio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especial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very necessary. In realit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effect does not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which requires use variou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bout new peri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effective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o enable students to think master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course more deeply.
Key words new perio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经济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趋于多元化和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出现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腐败思想、官本主义,等等。高校中的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并不成熟,处于后青春时代,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是往往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容易被误导产生各种不良思想,作为校方,如果不加强合理引导,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与社会之间产生矛盾。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要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学习理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形成正确的三观。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比如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管理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再比如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教育背景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不利于统一管理等等。因此,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个课题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思政课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其一、课程的内容落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其二、学科知识过于完整化与系统化,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其三、思政课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重复现象。这些问题或轻或重的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更加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因此,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应该受到重视的。首先要做到避免思政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也要注意避免各个课程之间的重复问题,保证课程的稳定性与科学性;其次、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科学的规划,确定好思政课到底应该教授些什么内容,有些课程的内容也不宜过度精简,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专题授课;同时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关联,依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定期修缮教材补充新鲜内容。
2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政课程内容的传播基本上要依靠教师,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优秀的教师走出校门进行考察,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水平。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进行集中培训、集体教研,组织教师们集体备课等等,让教师们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校方要重视对思政课的经费投入,根据课程计划与具体安排适当增加经费投入,确保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设备配备齐全充足,保证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要注意的是,思政课的经费投入增加需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首先要单设项目,之后列入预算当中,逐步增加。校方还应该重视表彰机制的建立,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增强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们的事业心大大增强。
3 了解学生所关注的“思政”问题
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作为校方,尤其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关注哪些思政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总结出学生普遍关心哪些问题,哪些是难点哪些是热点,之后采用多样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思政课的气氛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比如将自身的授课和学生的交流讨论相结合;在按照章节进行授课的同时结合专题进行讲座;充分利用多媒体完美展现课程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从学生所需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化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其政治与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的理论,学以致用。
4 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这里所说的教学评价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校方评价教师体系,另一个是教师评价学生体系。
要保证思政课的实效性,首先要完善的是校方评价教师的体系,校方在设置这个体系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到校内的教师资源、任务等情况,对比情况类似的其他教学单位进行设置,同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与课时津贴,确保教师教学积极性,做好这一点非常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
在教师评价学生机制方面,最需要转变的是考试理念,其中包括考试价值观、考试主体理念两方面的转变。在考试价值观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考试主体理念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5 思想上求真务实
目前我国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更加偏重于理论,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比较单一、呆板,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需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一些社会新变化,把这些新变化融入到课堂中来,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传播给学生,同时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为教材中的理论带去新鲜活力。比如,在思政课上为学生讲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时候,不能够直接说是哪种制度好,要为学生详细且客观地介绍两种制度,介绍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时间要比社会主义制度要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自身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三权分立、高薪养廉等等,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向资本主义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与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
6 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思政教学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园中充斥着多元化的思想与价值观,很多不良的想法与做法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学生的内心往往会充满各种疑惑,思政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思政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举例往往会让学生有一种距离感,毕竟不是发生在近期或者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视野中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合理地评判一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启发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获取很多热点新闻,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报纸等平台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7 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思政课程并不是单一的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课程,是一门需要与实践相联系的课程,这也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与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比如说“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等,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欲望,满足其内在需求,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保证学生在思政课上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