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神童

中国神童

时间:2023-05-30 10:0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神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7月12日,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之前当地媒体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据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称,叫停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学校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当地人管这两个班叫“神童班”。按照计划,这两校招收的学生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直指中科大少年班。现在还好是被叫停了,因为在这个指向性很强烈的目标之下,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这与其说是“神童班”,倒不如说是“学习尖子班” “学习提前班”,或者“学习早熟班”更为确切。

什么是“神童”?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往往把能考高分的儿童称为“神童”,更多是把“神童”局限于学校文化学习范围内。倘若假设,一个儿童从小没有书念,跟着一个师傅学电焊,结果几年后,他的电焊技术比谁都好,那他是不是“神童”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显然不是,顶多就是个高级技工而已。但那些能把圆周率背到百位千位以上的儿童,在人们眼里却是“神童”了。那种通过超常规的学习训练,能提前考上大学的,更是“神童”了!

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在这种功利化的影响下,教育的目的被收缩到了“考上大学”或者“考上好大学”这么一个小小的筐子里。社会只要求“神童”考上好点的大学这么一个看上去很光鲜的“结果”,至于“神童”大学毕业后能够干什么,或者能有什么职业成就,往往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其实,“创新人才班”也好,“资优生班”也罢,再光鲜的名字也掩盖不了应试教育的实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杨振宁、乔布斯等,这些杰出人物都没参加过什么“神童班”。在现实的环境下,在招生大战的硝烟弥漫中,合肥一中和八中的所谓“神童班”计划,其实更有可能成为“尖子生提前掐尖”计划,成为学校抢夺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所以,比起一般的班级,“神童班”里的学生大约也只是在奥数、英语竞赛等考试成绩上更为优秀一些而已。

还好是被叫停了,否则,“神童班”一旦推行,对当前应试教育只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至于指望这样的“神童班”能够培养出像杨振宁、乔布斯这样的科学家或者杰出人物,这与其说是一种期待,倒不如干脆说是一种“奢望”。

(责编 欧金昌)

看了本期两篇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

第2篇

等待戈多

市场分析:

据调查,中国目前共有在校学生一亿两千万左右,一个普通家庭花在孩子学习、生活上的钱大约占其家庭总收入的68%,但是花在孩子玩具和学习用品的钱平均下来还不足40元!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家长对各种学习用品和玩具抱怀疑态度,认为孩子因玩乐而耽误学习,但同时更为找不到适合孩子的玩具而苦恼。

项目介绍:

小神童应运而生,将学习娱乐化,娱乐智趣化融为一体,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模型,充满创意的玩具,各种材质的游戏道具,使学生的左右脑均衡发展,提高创意和逻辑思维以及动手三大能力!从而一举打消家长的层层顾忌,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娱乐等各种需要!小神童开发了“卡通学生文具”、“小神童”卡通瓷器、“小神童”卡通儿童日常用品、“小神童”卡通儿童饰品、“小神童”卡通儿童礼品、“小神童”卡通艺术装饰品、“小神童”卡通玩具等一系列的产品。卡通形象贯穿系列,产品统一有序,数十个系列,上万种产品,种类齐全,选择性强,满足不同需求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产品新奇且独一无二,紧紧抓住儿童的眼球。独特醒目风格,让孩子见过便爱不释手。

公司简介:

北京小神童企业集团,是专业致力于学生学习用品、儿童益智玩具、学生DIY创意产品的生产的运营商。公司特聘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儿童教育专家以及儿童产品设计师,并邀请国内著名营销大家助阵,逐渐形成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国际连锁经营机构。

对此项目感兴趣可致电:4008100100转大众商务杂志社(全国读者均享受市话收费)

开家一元按摩店门槛低收益高

长 安

市场前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亚健康的人群逐渐增多,健康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只需花一块钱就能享受按摩,普通百姓消费得起,也乐于接受。每个城镇都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市场前景广阔,这是小本创业者的一个全新商机。

项目介绍:

纯物理疗法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保健方式,中国老百姓更是推崇这种回归自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绿色健康疗法。主推纯物理疗法的巧博士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保健需求。巧博士按摩手法是运用纯物理疗法,在祖国传统中医按摩的基础上,与现代的高科技专利产品相结合,而创立的一种独特的纯物理疗法。

巧博士一元按摩店采用专利产品,能模拟人手的按摩器进行穴位按摩,对头部、颈椎、肩周、腰部、腿部、足底进行点压、推拿、揉捏按摩,用它按摩5分钟相当于人手按摩30分钟的效果,实现全身放松,从而能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提高人体自我免疫能力。

项目优势:

除了按摩收入以外,还可以向客户推销总部提供的十多种专利按摩器产品,收入更大,一天下来,能轻松收入几百元。

开设巧博士一元按摩店位置选择非常方便,社区居委会、休闲公园、夜市、广场、临街店铺、低楼层家庭均可,现有的足疗店、按摩店、药店、洗浴中心、美容院、理发店、便利店也都可以开设巧博士一元按摩店。,

巧博士《一元按摩店》按摩收费标准:

一般地区执行价格:

头部按摩(5分钟)一元

颈部按摩(5分钟)二元

肩周按摩(5分钟)三元

腰部按摩(5分钟)三元

腿部按摩(5分钟)三元

经济发达地区执行价格:

头部按摩(5分钟)一元

颈部按摩(5分钟)三元

肩周按摩(5分钟)五元

腰部按摩(8分钟)六元

腿部按摩(8分钟)八元

(注:会员包月可优惠)

投资分析:

巧博士加盟总投资3890元,所有按摩设备均由总部提供,店铺内外装饰也由总部统一提供,你只需有个经营场所即可开业,加盟商需自各按摩床等基础设。

第3篇

现代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90后”独生子,最以“难教”著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过分宠溺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爱子之切,纵子成性,以至于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抵抗;另一种却是过分管束孩子,恨不能将孩子捆在身边,随时管教,这种过于束缚孩子的家教模式,显然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所以,赵忠心提出了平衡擒与纵的家教理论。他的观点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擒与纵的平衡。

不擒不纵,无为而治才是家教大智

有一句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愿。很多中国家长从胎教开始,到孩子几个月大时,又开始幼教。什么音乐、绘画、英语等,只要觉得孩子该学,就会乐此不疲地教授下去。如此的“兴趣早教”,把小小的孩子束缚住,让他们无从选择,只有接受。

对这种从小“擒”住孩子,“植”入早教的家教模式,赵忠心极不赞成。如此教育孩子,孩子不仅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还容易失去天然的学习兴趣。赵忠心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所谓的“擒”,应该是隐形的看不见的指导,所谓“纵”,应当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启发。所以,赵忠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家教原则。

赵忠心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而是指家长无需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只需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加以适当引导。赵忠心育有一儿一女,作为教育专家,他在生活中坚决贯彻“无为而治”的家教原则。作为父亲,赵忠心从来不强行要求孩子坐下学习,也从不强迫孩子学习的方向,他会把学习的道路和学习的机会一一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然后引导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方面向前迈进。连孩子们上哪个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他都从来不加束缚。正是这样的无为而治,让孩子们充分学会了自立自主,也自觉学会了主动学习。这种自主的能力,比硬性灌输的知识更为重要,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第一笔最重要的智慧宝藏。

中国的家长喜欢“帮助”孩子,如果孩子摔倒了,一定会马上跑过去扶孩子起来。赵忠心却不支持这种做法。所谓“无为而治”,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一个不小心摔倒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去管他,他自己总是会站起来的,而他站起来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但中国家长却很少能够做到“纵容”孩子自己站起来,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常常过于依赖家长,失去了自主的能力。所以,赵忠心提出“不擒不纵,无为而治才是家教大智”。如果家长把孩子捆缚在自己给孩子设定的人生道路上,从小就给孩子选好了未来的方向,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极其珍贵的选择的机会,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好奇和对未来的热情,还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珍惜和对父母的感激。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80后”、“90后”,很多都喜欢“啃老”,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懂得“无为而治”,让他们从小就失去了热爱生活、选择生活的机会。

赵忠心的“无为而治”,不仅有充分的理论基础,还有真实的生活基础。两个孩子一起走路,只有摔倒过的那一个孩子,才知道摔倒了有多痛,才会在未来的道路上时刻提高警惕,小心翼翼不再跌跟头。而另外一个,无论别人怎么告诉他摔倒的痛楚,他都无法深切地体会摔倒的感觉,也就不可能时刻小心不被绊倒。所以,赵忠心提出的“不擒不纵,无为而治”是家教的大智慧,是教授孩子如何学会自我成长、学会应对生活的最佳的家教原则。

平和心态,“神童教育”是家教大忌

现在的孩子,即将面对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为了让孩子未来飞黄腾达,极度热衷于培养出一个“神童”。迎合父母们的“神童”期盼,市场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家教书,家教机构推出了层出不穷的天才计划,这让很多家长失去了教子的平和心态,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神童”。赵忠心指出,把孩子迅速培养成“神童”,这种想法太过浮躁。在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最要不得,“神童教育”是家教大忌。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心态平和,只有心态平和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家教指导。

很多家长都认为:我的孩子绝不比别人的孩子差,别人的孩子能成为神童,我的孩子也能成为神童,然后就开始四处打听“神童”吃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如何成长、如何教育,结果乐此不疲地把所谓的“神童模式”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对此,赵忠心非常认真、严肃地指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神童,“神童教育”只是拔苗助长,更容易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心态平和,才能够定位好家教方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赵忠心用自己的教子经验证实了自己的家教理论。他既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神童教育”,也没有对孩子进行“特殊家教”,事实证明,并非只有神童才能成才。不要因为孩子不是神童就对孩子泄气,赵忠心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让广大家长看到了家教的道路漫长而光明。孩子的智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需要家长特意的引导,只要家长看好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出轨,他们总会长大的。教育孩子是项大工程,从出生到成年一二十年,家庭教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春种秋收要经过两个漫长的季节,对于孩子,家长们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和,也一定要相信,是种子总会发芽,总会长大。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不好管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迅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玩具、游戏、娱乐等诱惑层出不穷。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来说,被外界所吸引,被玩耍所诱惑也很正常。那么,对于这些迷恋玩乐不思进取的孩子,家长们又该如何教导呢?

赵忠心给出了一个绝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前进,就像一辆新车缓慢上路,汽车要想不跑偏,不抛锚,一定要有良好的刹车系统。而要想及时刹车,只有动力系统没有制动系统也是不行的。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学会自控,比天天管束孩子,苦口婆心教他认真生活,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要重要得多,要有效得多。所以,赵忠心建议中国的家长,在教会孩子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引擎动力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掌握制动系统,学会自制自控。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们贪玩,其实即使是成年人,见到喜欢的东西、爱好的事情也会心动,何况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对一切都未曾了解的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贪玩,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教会孩子们自制。很多家长怕孩子玩疯了,怕孩子浪费时间,怕孩子因为贪玩耽误学习,怕孩子因为沉溺玩乐耽误前程,于是,限制孩子玩耍的时间,没收孩子喜欢的玩具。事实上,这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还会让孩子对玩耍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孩子就像一个皮球,你拍得越狠,它跳得越高,如果你不拍它,而是顺势托它一下,它落下后弹几下也就不再跳。而很多家长就是因为使劲地压制孩子,导致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导致了孩子对玩乐的沉溺。

第4篇

商丘神童内衣有限公司初建于1994年,距今已有20多年历史,神童内衣以纯棉针织儿童内衣系列为主,现有职工120多名,年产规模200多万套,拥有各种大圆机、印花机、缝纫设备120多台,织布、印花、裁剪、制衣、销售一条龙,产品有针织棉毛内衣、夹层保暖内衣、40支精梳毛内衣、不倒绒保暖系列、棉绸系列内衣等6大系列。

据公司总经理董西超介绍,目前神童内衣的客户市场很平稳,产品远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商场超市,产销量每年都稳中有进,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和客户的认可。“目前,商丘市政府、睢阳区政府都在大力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尤其对针织儿童内衣行业更是关爱有加,比如这次童装展销会,也是由政府牵头搭台,让我们企业唱戏。有如此强大的政府支持,我们企业只需要大踏步往前走就行了。”

董西超在服装行业从业几十年,据他观察,现在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水平提升了,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三年前市场好,我们做什么产品都好卖,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2008年以后外贸形势不好,原来做外贸的开始转到内销市场;近几年婴童行业被看好,于是很多企业也涉足童装,再加上童装企业自己也扩大了产销规模,所以,儿童内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产品越来越不好卖。”

董西超认为一定要差异化发展。据悉,神童内衣组建了设计、打版团队,有多名内衣服饰技师,可根据儿童体形精心设计各种时尚、新颖的风格款型。“我们正在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培养,同时还派人去广东、江浙等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学习,研究市场前沿信息,从面料、设计、款式、做工等方面全面提升。”

董西超说,现在全国各地都能看见睢阳产的童装,去年又获得了“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称号。“‘睢阳童装’区域品牌已经比较响了,下一步我们要做好企业品牌,要想一切办法往品牌路上走。”

公司目前有“久久神童”和“董氏婴坊”两大品牌,据董西超介绍,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扩大规模,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当然,品牌需要积累,不能心急。既然干了就肯定要干好。”对于未来的品牌之路,董西超很有信心。(文中伟/文 陈金灿 /摄)

第5篇

绍兴县齐贤镇丈午村完小:钱佳娜

我们班有两位超级“辩论家”。一位是李佳莹,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人称“李白”;一位是孙佳豪,嘴上功夫十分了得,自以为很了不起,自名“孙悟空”。一有空余时间,俩人便聚在一起,以争高下。为此,两人的“唇枪舌战”成了我班的课余调节气氛的“开心一刻”。

今天中午,短暂的3分钟,孙佳豪、李佳莹水卷残云一般,就完成了“中餐”的“历史”任务,喏,两个又“开火”了。

“李佳莹,你这位糟‘老头’好可爱哟!”孙佳豪摇头晃脑地走到李佳莹的身边,扮着鬼脸说。

“孙佳豪,你滚开,你以为你是老‘美女’”啊?”李佳莹随即展开攻势。

“哎唉,真替你难过,可爱可爱,‘好可怜,没人爱’啊!”

“呸,屎壳郎穿裙子,你还装美女,就算是美女,也分明是‘倒霉的假女人’。”

“真的,我很佩服你这位天才,可惜啊,‘天生的蠢才’,‘天天被我踩’。看我老孙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才是英雄。”孙佳豪一边说,一边比划。

“我哪敢称天才啊,其实你才是英雄,不过不是‘中国的英雄’,而是‘英国的狗熊’罢了。”李佳莹马上还以颜色。

“好了,我服了,我认输,你口若悬河,真乃神童也。”孙佳豪低下头来。

我们在一旁爱热闹的同学十分纳闷,这位“孙行者”可从来没服输过啊,今天怎么、、、

“神童啊……神童!你这位‘神经病的儿童’。”

李佳莹正想埋头做作业,正暗笑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听到这词,马上站了起来,又展开了攻击。

“老孙,你功夫如此了得,我哪敢称为神童,我只能做护花使者,来保护你这位天使。”

哇噻!世道反了,怎么说变就变了。转眼之间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我们正准备恭喜孙佳豪获胜呢。

“天使啊天使,却是‘天上的鸟屎’,污染环境,不过你要记住,我们正在迎奥运呢,不要搞破坏,听到了没有,孙猴子。请你不要太随便,总是随地大小便。现在,‘李白’我送你一首诗,看看你这样做,还是一名少先队员吗?好好听着:床前明月光,晚上要拉汤,举手拉裤裆,尿了一大床。”

“好你个‘李白,我也送你一首诗,竖起耳朵,听好了:李白乘船不给钱,被我一脚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看你完蛋不完蛋?”

“司老师来了,大家肃静!”一位同学连忙跑过来说。

第6篇

长城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巴西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约旦佩特拉古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本次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由民间组织“新七大奇迹基金会”发起,是1999年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贝尔纳·韦伯先生创立的。本次活动共有9000多万人投票参与了评选。

分析: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揭晓了,结果让国人欢呼雀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理应对长城的当选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长城不是为“新七大奇迹”存在,它绵延万里、气势如虹的雄姿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需再用什么冠冕去证明它的伟大。如果拥有了“新七大奇迹”的称号,长城才是伟大的、壮美的,那这个“奇迹”岂非是种脆弱?

其实,用票数多少来评判历史古迹是否称得上“世界奇迹”,这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如果投票能决定一切,那中国早就有无数的诺贝尔奖得主,有数不清的各界大师了。

文化古迹的价值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由某个组织、某个时代人为设定的。因此,我们不必被“新七大奇迹”牵着鼻子走。

适用话题:奇迹、文明、人类的财富

丁俊晖:我不是“神童”

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16岁时就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18岁,丁俊晖击败了台球皇帝亨得利,夺得中国公开赛的冠军。20岁,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丁俊晖以3:5不敌世界排名第十二的巴里·霍金斯,爆冷出局。

丁俊晖不喜欢人家叫他“神童”:第一,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第二,我的所有成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今年的斯诺克中国公开赛输球出局后,丁俊晖脸色铁青,像一个爱赌气的小孩一样。“我很累,感觉心里很累”“我不想打了……”“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好说的”。第二天,这些话语立刻成为各大媒体“炮轰”的对象。可是别忘了,他只是个20岁的年轻人,不该背负这么大的压力。

在台球赛场上,丁俊晖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球手,但他同时也是个大孩子,还没学会怎样去面对这个社会。缺乏心灵慰藉的小丁害怕孤独,需要建立正常的生活交际圈,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公众,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7篇

2016年8月7日晚,中国大力士龙清泉以抓举137公斤、挺举170公斤的成绩夺得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冠军,并以307公斤的总成绩打破了由土耳其神童穆特鲁保持16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在获得世人称羡的同时,也让所有关心他的人由衷慨叹――龙清泉终于“仲永”重生了!

要知道,最近几年,龙清泉几乎与世界级比赛无缘,更甭说参加奥运会了。

可也就是这个龙清泉,自小就被冠以“举重天才”“神童”名号。2008年,还未满18岁的他一鸣惊人,打破了北京奥运会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将成为继穆特鲁后最亮的明星!”国际举重联合会主席阿让这样评价龙清泉。

“他天赋过人,悟性极高,抓举和挺举均衡,技术和力量融合完美!他是举重天才!”一直关注龙清泉成长的腾讯网站体育栏目曾这样报道他。

然而,纷至沓来的夸赞和荣誉把龙清泉砸得晕头转向。他不知怎样接招,也不愿接受好心人的劝解,听任自大的心一天天膨胀,人也一天天狂妄。“你的路还长着呢,一定要踏踏实实地练!”“你天生就是个举重奇才,但也要坚持练啊,否则怎么行?”……面对教练、亲友们的耐心劝说,龙清泉都听不进去,仍然每天只是象征性地去训练场晃荡一下就完事。更糟糕的是,他还爱上了喝酒,身体也像气球似的鼓了起来,成绩越来越不如意。

年少成名,却昙花一现,龙清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他就是现实版的方仲永”!可是不管别人怎样说他,他都继续沉沦,继续在“伤仲永”的路上越走越远,后来居然连伦敦奥运会选拔赛都没通过,职业生涯跌入谷底。

面对这个打击,这个昔日自我感觉太好的“仲永”才清醒过来。思考再三,龙清泉觉得自己最爱的还是举重,若就这么放弃,怎么甘心?!痛定思痛,他决定改变自己,放低姿态,重新开始。可中国国家举重队人才辈出,他足有三年时间被荒废,大家对他已不寄希望。对此他没有半点怨言,反而放平心态,选择苦练。在临近里约奥运会选拔赛的北京集训期间,他像个孤寡老人,除了举重馆和宿舍,再不到任何一个地方去。

“再不拼搏就真被人说中了!”他这样告诫自己,“以前是别人追赶我,现在我要积极一点,去追赶他们!”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刻苦的训练,他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找回了巅峰状态,看到了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希望。周末,或者每一个夜深人静,当别人放松、休息时,他却还在练习。手上的皮不知被磨破了多少层,有时还冒出鲜红的血印,一遇上水,就针扎般痛,可他还是咬牙坚持。他就这样踏踏实实一路走着,最终用汗水浇灌出希望之花――他凭着过硬的表现,时隔八年再度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站在里约奥运会举重赛场,梦想的力量超越了杠铃的重量,龙清泉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夺了冠,还打破了由土耳其神童穆特鲁保持16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所谓的天才都是坚持加刻苦努力的结果。如果不努力或者止步不前,再好的天赋也是枉然,也只能落得个方仲永的命运。”这是龙清泉时隔八年的切身感悟,也是他重生的不二法宝!

第8篇

江湖多风雨,近来更是有大戏上演。弈城网忽然出现一位韩国狂人,人称“超级玛丽”,在9段上连胜中国高手20盘,如入无人之境,顿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现代社会是不相信世外高人的,尽管蒙着面纱,仍可以肯定这位超级玛丽是韩国顶尖棋手的马甲。经过棋友们不懈努力,不多久,面纱便被揭下,原来他就是韩国的世界冠军朴永训,难怪如此疯狂。

被揭穿身份后,朴永训的成绩有所回落,但中国棋迷的不忿仍未消解。中韩高手网上抗衡很多。总成绩轩轾难分,但在顶级层面,韩国棋手似乎总是占据上风。这与中国的顶尖高手如古力、常吴等人在网上下棋较少有关,不过棋迷可不管这些,网络江湖大家穿的都是马甲,胜负论英雄,不能让韩国人占尽风流。

热心棋友“心中的希望”为了激励中国高手狙击韩流,慷慨解囊提供赞助,由弈城围棋网和马晓春道场棋友会联合出面,发出网络通缉令,要与韩国高手试比高。

通缉令列出若干在网上横行的韩国9段高手名单,中国9段棋手只要在升降级比赛中连胜这些被“通缉”的韩国棋手(不一定是和同一个人下)两盘,即可获得奖励。具体奖励为:两连胜者奖励200元,三连胜者奖励500元,四连胜者奖励900元,五连胜者奖励1500元。此后多连胜一盘奖励即递增1000元。

尽管对于“通缉”这样的字眼是否合适,棋友们尚存争议,但在网络江湖,多一点肃杀之气可以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奖励不可谓不高,试想,如果中国也出现一位“超级玛丽”,对韩国棋手达成20连胜,那心中的希望可就得大出血了,嘿嘿。

当然,奖金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相信即使一分钱没有,中国高手们也会竭尽全力与韩流抗争。现在有了通缉令,游戏更加有趣,棋迷们每天都关注着中韩的网上顶尖对决,热切盼望着中国英雄的快速诞生。

通缉令发出的第一天,众多中国棋迷聚集在弈城网站翘首以待。但被通缉的韩国高手们迟迟都不上线,让大家心生疑惑:难道韩国方面知道了通缉令的事情,心存顾忌,来个集体冷处理?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天是世界杯预选赛韩国与朝鲜的大战,韩国棋手们多数都去看球赛了。下午,超级玛丽率先上线,接受“身临棋境”9段的挑战,但棋人中盘,玛丽掉线超时负,此战成绩无效。到了晚上,韩国高手开始出动,超级玛丽担当韩国方面的急先锋,率先击败中国名将“花都开好了”。不过中国棋手的斗志已经燃起,随后,“绿肥红瘦”9段奋战超级玛丽,终于拿下劲敌――

谱一: 执黑的绿肥红瘦在右下角强手连发,缺乏思想准备的超级玛丽只得靠劫争顽抗。黑棋吃掉右边白棋,一战奠定优势。丧失斗志的超级玛丽于167手认输。

中国棋手擒下头号“通缉犯”,观战棋迷一片沸腾。随后,“保龄神童”9段战胜另一位上了通缉令的韩国高手bring(P)9段。紧接着,不服气的超级玛丽挑战保龄神童,结果保龄神童屠龙成功,再度取胜,第一天就拿到了奖励。

第9篇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同母亲的引导分不开。她常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要用愉快的心态去对待,要学会去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所以母亲常用讲故事,说儿歌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来提高我的学习兴趣。从三岁起我就给母亲学写信。起先信封是由别人替写,信中的内容是自己写。母亲回信总是先表扬我,鼓励我,并把信中的错别字加以纠正。每逢节假日母亲会给我买回一大堆连环画书,图画书等,我总是看不够。

我家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晚上母亲备课,我坐旁边做作业或看书,绝对安静和用心。等母亲做完事后,才允许我提问题。她从不给我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很多情况都是我要求学习新课啦,她才给我选些适合我学习的课本或是一些课外书,让我自学。过后她还进行考问,出题让我答卷。我非常乐意这样做,总希望得到母亲高的分数和表扬,所以学习特别用功,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她还把自学能力比作老师教唱歌;教一首歌,只会一首,如果教会了曲谱,就会唱很多首歌。学习中母亲还注重培养我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我不同门类的书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她说:“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学习前做好准备,一旦坐下来就要进入学习状态,快速地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不允许边学边玩。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强的自学能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坚持过程。母亲在我的成长中付出了很多辛苦,做了大量细致和具体的指导。尽管这些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不是什么奥秘,但我觉得母亲和我一起做得很认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之所以能用6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及高中的课程,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都是这样学过来的。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科研和诸多工作都受益匪浅。

我有广泛的兴趣,喜欢做的事很多。绘画、音乐、体育……这些爱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她乐意帮我培养一切美好的兴趣,还相信我会做得很好。每次我拿着画好的画给她看时,她都会笑眯眯地说:“画得真好!”简短的一句赞扬话,也会使我受到很大鼓励,因而又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平时的言行中,她让我学会尊重他人。记得8岁那年一天的下午,路过一家邻居门口时,我悄悄对母亲说了人家的短处。我只是随便说了一两句,又没有别人在场,就不以为然。但母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并借机给我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说:“要善待别人,人有短处不能揭,人有私不能说。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总能及时得到母亲的教导。可以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德是在她的培养和影响下慢慢形成的,也从中得到了磨练。

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把她的意见强加于我,总是认真听取我的意见,但要讲明理由。对了,她会听我的;不对,她会说服我,从不包办。如高考报志愿上,我与母亲意见有分歧。她的意见为保证录取起见,除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外,再报本省的两所重点院校。我不同意,只想报一个志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母亲听完我的想法,觉得有理,最后还是按我的意见办。

临高考前两个月我得病了。本来我就是开春后才从初三年级跳到高中毕业班的,只有不到半年宝贵的学习时间,现在又住医院耽误了一个多月,真是心急火燎。母亲也心痛地说:“今年不参加高考了,身体要紧。”我那时只想和科技大学那些聪明的孩子在一起,很自信也很倔强,求妈妈让我试一试,就当作一次练习。母亲最后也同意了,说:“你能行,去试吧,不试就是完全的失败。如果今年考不取,也可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以后成功的把握就会大些。只是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当年能愉快地参加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母亲的民主做法成全了我。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上小学和中学阶段,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来,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还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小时我常一个人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来往于太原到晋南的姥姥家,从来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该就应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自已去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托运行李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来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让我办。当我填完各种表格交给工作人员看时,他们赞赏地说:“还真行!”又看我是去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上学,惊奇地问长问短,一下子办事窗口前围了一堆人。及后我和母亲在一片赞扬声中费力地离开了现场。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注意的事项后,又是带着微笑地说了一句:“你能行!”是的,我真的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陌生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我很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克制着眼里的泪水,心里默念:“妈妈,我要飞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飞好,请您放心。”母亲虽然面带笑容送我上车,但藏在心里的担心和不舍之情,早已使一双眼睛湿润了,只不过极力控制着不让它表现出来,怕影响我的情绪,好让我一路愉快地旅行。火车开动了,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一排排的绿树和建筑物朝后退去,渐渐越来越快,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7岁那年的一桩往事。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没有及时收到,没有人到火车站来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没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去过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没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来。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来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12岁离家独自去合肥上学,我在科大自由地成长,母亲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但并不过多地在生活细节上给我照料。我也不感失落,我知道母亲是在让我锻炼。现在,每当我看到一大群家长守候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回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她知道怎样放手让我独立和成长。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来越远的。连动物都是这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使我感到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我经历。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的孩子还溺爱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这种母亲给予的“放飞的爱”。

在科大少年班里,满眼望去都是“神童”,30多个学生里,我最小。那届少年班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掀起了“神童”热。校园里也有记者们来来去去,他们报道着“神童”的生活和学习。放假回家,我和母亲说起了大学校园里的见闻,也说起了见到的记者。母亲对记者的关注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我对记者的态度。她反复告诫我,要婉言谢绝记者的来访。她说:“现在你还不成熟,路长着呢!你还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名声’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个普通的孩子,并不是他们说的‘神童’。你只是幸运一点,进了少年班。被记者过多报道,被别人谈论,只会给你带来压力,不利于你的成长。”

母亲很清醒,她不让我接受采访,没有为“名”和“誉”所迷惑。大学时我的曝光率很低,我悄悄地躲在了那些“神童”身后,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就跟上中学时一样。没压力,学习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神童”也是平常人,也需要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我记着母亲的话,静静地走自己该走的路。

在科大,我发现,原来山外有山,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人外有人,跟其他的同学比起来,我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那种在平静中默默赶超别人的自信使我受益无穷。

几十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再聚首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也不再是所谓的“神童”,但我们的教育观却惊人地一致: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地引导。

还记得20岁硕士毕业的那年,本想继续升博士,但考虑到我已长大成人,应该分担母亲的负担了,是否去工作一段时间,就同母亲商量。母亲表示支持我继续升学,经济问题不是我考虑的事。此后我轻松地走上了一条赴美留学的道路。这回母亲又一次让我放飞了。博士毕业后,从事了科研工作,事业上的发展和取得的一些成就,这与当年母亲无私的支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分不开的。

回国工作以后,在一次谈话中,母亲表示很满意我这多年在外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已超出了她对我的期望,还说:“谢谢儿子,你是妈的骄傲。”随后又继续激励我:“为喜欢的事业多作一些贡献。要爱国,要为国家多做一些好事,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这是我长这么大,母亲对我措词最长和分量最重的一次夸奖。我很感激,难以言表。

谢谢母亲,谢谢您!在40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学习、自力、自信、自强;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高飞。

注:

第10篇

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由于父亲的精心培养,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父亲十分忌讳这个“神童”的称号,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德国有一个叫H的督学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约定:“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的儿子。”

H先生是一位擅长于数学的学者,出了不少数学难题让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H先生见状,禁不住赞叹:“真是超过了我们学者!”威特父亲一听此言,立即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教学课,所以还记得。”接着H先生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要小威特做。谁知,小威特只用了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做出来了。H先生高兴地向威特父亲祝贺。“你的孩子胜过了欧拉!”威特父亲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瞎马有时也能吃到豆,这是偶然的。”他知道,所谓“神童”无非是某些人学知识较早一些、深一些罢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称号上,不继续上进,“神童”便会不“神”。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谨慎引导,小威特避免了某些被称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骄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历来所常见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干、过了二十变庸人”的厄运,使小威特在学问上始终盛而不衰。

歌德受教于父母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是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笑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盖茨与父母

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在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在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入账,而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小罗斯福的好习惯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从小养成的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小时候,罗斯福的母亲为他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上午7点起床,8点早餐,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2~3个小时后休息。13点吃午饭,午饭后再学习到16点。

我们知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里,一个人的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发现:人在上午10~11点注意力和记忆力最好,在下午15~16点创造力最旺盛。小罗斯福的学习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这段时间里。在母亲的合理安排、严格要求下,罗斯福从小就养成了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习惯,这对他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

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能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 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院里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 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

第11篇

编者的话:

高考作文命题显而易见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热点,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考生追逐时事热点,以期赢得考场主动;但又苦于社会热点此起彼伏,时事素材良莠不齐,耗时费力而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与其盲目追求热点,不如静下心来透视热点。西谚云,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从某种意义讲,今天绝大多数的新闻热点,都不过是古人古事的现代版而已。国学经典著作里面,早就有了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如能借助国学经典素材去解读眼下的社会热点和比较使用,既可以起到拨云见日、一针见血、正本清源的奇效,又可以展现考生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文化底蕴,从而博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

为此,本刊精心推出“经典国学素材VS社会时事热点对对碰”栏目。

碰撞1 鲁侯养鸟VS小博士撒娇

经典选读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选自《庄子》)

文言翻译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这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画龙点睛

很明显,鲁侯把海鸟当成他自己了,也许他喜欢繁琐的礼仪,以彰显尊贵;也许他喜欢高雅的音乐,以昭示品位;也许他喜欢猪牛羊肉,以满足口腹之欲。以己度鸟,结果活生生把海鸟给爱死了。

社会热点

张炘炀,辽宁省盘锦市人。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个孩子的成长,是他父亲苦心经营的结果。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好放弃。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于是就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早日成功。张炘炀的父亲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大谈培养儿子的经验。但2011年10月16日,央视《看见》栏目推出张炘炀专题“长大要成人”,在采访中,这位16岁的博士生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引发了网友热议。并且面对央视的镜头,年仅16岁的张炘炀坦率地说,在他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前,曾提出要求父母全款给他在北京买房,否则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他们,他们应该为此努力。”当被问起是否了解家里有没有在京买房的能力,张炘炀说并不知道,“如果没钱,他们就不该带我来北京,如果没房子,我毕业肯定不留京,回东北老家工作。”据了解,目前张炘炀和父母租住在海淀区。

入木三分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家长的孩子。孩子的命运谁做主?请不要打着爱的旗号摧残孩子。家长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取代孩子的思想,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只为证明自己能力强和面子大而选择一个不一定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尊重孩子的志向、兴趣、心理特点、需求,是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遵循的原则。

拓展素材

逃离红尘的神童

能不能不提宁铂?在谈论孩子的教育时,不可能。这个少年的出场及其中年时的谢幕都饱含戏剧性,符合中国人对神化和传奇的永不满足的需求。宁铂,1964年降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良好的家教让他2岁半时就会背30多首诗词,3岁时就能数100个数,4岁就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就开始读小学。没学可上,他在家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让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1998年,宁铂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声称如果人生能重来,绝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人生。2002年,宁铂离开中科大前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2003年,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总算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一代神童的人生轨迹,让人们为之喟叹。

适用话题:做最好的自己;神童的悲剧;我的命运我做主……

碰撞2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VS陈省身一生一件事

经典选读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文言翻译

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画龙点睛

董仲舒读《春秋》,三年不窥园,定力可嘉。如今浮躁弥散,诱惑空前,但成功不会藏在繁华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记住:咬定目标不放松,全神贯注好成功。

社会热点

国际小行星联合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1998CS2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此来表彰这位数学大师对数学事业的贡献;杨振宁教授说陈省身“是可以与欧几里德、高斯和嘉当并列的几何学伟人”。陈省身教授之所以能在数学研究方面达到如此辉煌的境地,是因为他信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条,从20多岁开始研究数学,一直到93岁去世,70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研究数学。其实,作为一名大师级的学者,他有很多机会改行做别的,或者从政做官,或者赚大钱……但面对这些机会,他都不为所动。他说:“我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行。我不喜欢复杂的关系,不会处理这些关系。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正因为有了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所以陈省身才能把对数学事业的兴趣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巨大成就。

入木三分

许多人之所以与成功无缘,是因为他总是想做全能运动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两只脚同时踏在南极和北极上。世界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说:“试着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像放大镜一样,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你将看到奇迹。”

拓展素材

一生只画玫瑰花

第12篇

今天在图书馆里闲逛看见一本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 1909-1995)的传记,《舒拉•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Shura Chermassky―The Piano’s Last Czar, by Elizabeth Carr),不由好奇地拿来看看。这位生于乌克兰的大师,我略有了解,印象最深的是过去在某处访谈中读到他的一套练琴之道。其实,这类演奏浪漫派的大师,在那个时代实在太多了。20世纪中有那么几十年,钢琴演奏艺术达到顶峰,天才们都在变着花样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如今这类音乐听多了,还真有些审美疲劳――难怪后来的古尔德,要坚决和浪漫大师们划清界限。不过,大师的人生和求道之途在今天仍然值得一读。20世纪的欧洲,有盛世和乱世(比如Maria Hess,Georges Cziffra等等,人生都贯穿了幸福、战争与逃亡)。繁华荣耀和凄惨流离调成一锅粥,再手眼通天的天才也是命运的玩偶。

和很多大师一样,舒拉也是神童出身,4岁学钢琴就显露出天赋,7岁时就偷偷写了部歌剧,8岁时开始写管弦乐作品。他9岁在家乡首演之后引起轰动,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说,“这个孩子听上去好像经历过所有的情感。”话说音乐真是神奇,能激发出“不可能”、“未存在”的东西。不过,神童这个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演奏界,还是会引来许多争议――那时,欧洲有那么多真正的钢琴家、真正的神童(事实上成才的人,几乎无人不是神童,只是未必都早早巡演而已),但神童的损耗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大师对神童并不“感冒”。“神童太多了,多数什么都成不了”。这是俄国钢琴家帕赫曼的原话。他后来勉强同意来听舒拉,立刻被征服,这是后话(类似的故事在成年后的舒拉身上上演,他也拒绝去听“神童”弹琴,但破例听了巴伦博依姆, “他开始弹第一个音符的时候,我就被深深打动了。”)。总之,前辈教导舒拉要少演出。喜欢他的帕德雷夫斯基说可以收他当学生,条件是每月上台不超过两场。拉赫玛尼诺夫干脆要求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完全退出舞台生活,专心学习,尤其是学语言。

最后舒拉和父母移民美国,并选择了生于波兰而移居美国的霍夫曼当老师。霍夫曼不仅曾经是5岁登台的神童,对语言、数学甚至机械都有很高天赋,终生获得了60多种发明专利,从汽车部件到钢琴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岁左右霍夫曼到处演出,一年多之内排了80场,累得发烧,一位富有的慈善家克拉克(Alfred Clark)匿名提供给他父母五万美元(其中一万美元作为结束音乐会合同的赔偿),条件是让他退出舞台,直到18岁!这件慷慨之举,多年之后才被人们知道。而霍夫曼听话地退出了舞台――虽然长大后咕咕哝哝,说小时候明明可以多开些音乐会的。

我读到这里不由十分感动。富人赞助艺术家,并不太稀罕,但只有少数赞助是从长远考虑、真正为艺术着想的,其中尤其罕见的是这一桩,以“希望你不再演出”的方式,保护天才的成长。我一时好奇,搜索这位克拉克先生的资料,原来他善举很多,一向不喜张扬。他因继承遗产而富有,后半生则致力于赞助艺术,据认识他的人说,“他几乎是为别人而活的”。

话说舒拉16岁时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接着随霍夫曼学习。当时柯蒂斯的赞助人主要是波克(Mary Curtis Bok)夫人,她的父亲是柯蒂斯学校的创始人。当初柯蒂斯只是一所帮助移民安顿的小学校,教音乐是为了“帮助外国移民的孩子接受美国理念,成为好公民”,但在波克看来实践得不理想,因为很多有音乐天分的移民孩子无力深造。她索性投入了更多的钱,买下大楼,请霍夫曼来当钢琴系主任。

波克夫人长期供给舒拉奖学金和巡演欧洲的费用。不过舒拉一直抱怨钱不够花(因为父母没工作,靠他一人的奖学金),要求涨钱,提供旅费,说“我穷得连鞋都买不起”。据传记作者分析,当时他拿的奖学金,相当于现在的年收入近四万美元,三个人不至于活不了。而留下的信件,都是舒拉坚持要钱的,波克夫人则有时拒绝。

还有,波克夫人似乎从未建议或催促他想办法自己去挣钱,比如教学生。舒拉一直不喜欢教学生,只靠巡演来挣钱,一开始并不顺利,至少没有在美国获得迅速的成功,又不会理财。同样受到大萧条干扰、收入下降的波克夫人也没有勉强他,总是尽力支持。看上去,舒拉当时真像个受宠的孩子,而波克夫人对他充满赞扬,满口都是“我们丝毫不怀疑你有个伟大的前程。我们为你而自豪。”这样无条件的慷慨和善意,在当时似乎形成了传统和责任。当年,波克夫人的母亲把钱留给丈夫,丈夫认为自己不需要,于是留给唯一的女儿,期待她继续慈善事业,柯蒂斯音乐学院至今大名鼎鼎。

1935年,舒拉离开了霍夫曼,开始了独立的演奏生涯。此时他已经开始在美国获得声誉,也开始了旅行演出,被邀到俄国、法国甚至中国――不过他在美国的全面成功,是在50年之后。在这段时间,挫折并不少,一场音乐会后的恶评就能让他痛苦得失去信心。钢琴演奏尽管是一种相对单纯的事业,但钢琴家是人,总难免和他人打交道,而公众的反应,并非天才可以控制。天才一旦进入生活,往往也要委曲求全。许多当年霍夫曼的学生都退出了舞台,钢琴家的浮沉就是如此。

为什么成功如此之慢?部分原因是当时霍洛维兹、鲁宾斯坦、阿劳都在美国演出,尤其是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压得他喘不过气。而和他同样级别的天才也很多,比如博列、怀尔德、克莱本,大家争夺着有限的资源和演出经纪人。有趣的是,一生谦逊低调、严于自律的舒拉,对霍洛维兹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后者是被许多评论者责为虚荣、卖弄和肤浅的。你看,大师之间龙虎相克,和评论家的逻辑并不一致。

1940至1945年,舒拉陷入困境。因战争故,音乐会约不到,钱又不够花。此时,连恩师霍夫曼也有很多问题,不时染病,自顾不暇。波克夫人在给舒拉的信中说,“现在任何事情都是赌博,没有人能随时正确地预测。你只能做可以做的事情。”她后来在给霍夫曼的信中说,“我简直要被舒拉这种(指要钱)信淹没了。”

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在美国、法国、波兰这种地方没有机会,他在挪威、丹麦等国开了不少音乐会。其间还有这类事情:急需钱的他,却拒绝了鲍德温钢琴公司的约请,一定用斯坦威。渐渐,经纪人们对他更头疼了,虽然大家都承认他的演奏是超群的,但他的不通世故让人无可奈何。1941年左右,他沦落到只能给有钱人在客厅里弹琴来挣房租了。还是波克夫人送来20美元供他租斯坦威。后来斯坦威慷慨地让他免费用琴,波克夫人让他把这一小笔钱留用。然而他仍处在困境中,常常抱怨“我们下顿的饭钱不知在哪里。”有时舒拉说,“你去年明明许诺过我……”然后波克夫人拒绝,舒拉坚持,再写,最后波克夫人大概叹了口气,给了他要的700多美元。此时霍夫曼老师也开始资助他,他母亲也开始教钢琴补贴家用。而他仍然保持着一项奢侈的美德:不肯跟经纪人圆通,也不肯宣传自己。波克夫人始终没有强求他。

日子就这样过去。在艰难维持中,可以坚持的仍然是不休的严格练习。舒拉已经30多岁了,这个小个头、害羞、早早谢顶的家伙,有时生病、有时酗酒,但仍坚持每天练习四小时。这是和霍夫曼学习的时候定下的规矩,他简直当做宗教仪式来坚持。后来,他回忆起那段时光,对自己并不满意,包括在艰难中的表现,但好歹坚持下来了。“这样的经历对我是很大的好处。我目睹很多人在艰难中自暴自弃,但我很自豪,有个批评家曾经这样说,切尔卡斯基是幸存者之一。”

战后,一切都在改善,包括获得越来越多的经纪人“人脉”。舒拉渐渐靠广泛的曲目以及不取消音乐会的美德和随时处在备战状态,能顶替突然取消音乐会的人,才重新获得成功。他以强大的体力活跃下去,弹到80多岁。虽然因为不喜欢录音,他的CD不多(基本都是现场演奏),但其中确实有很多惊人的声音,比如巴赫-布索尼的《恰空》,他弹得比别人慢,但因格外沉静、紧实而不凡,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我在其中并没察觉明显的即兴和随意性,倒是深感他精雕细刻,只有其中tranquilo 的一小段,有种繁华轻落的飘逸。在我个人看来,即使他在这类大师中并不显得十分独特,但至少这首《恰空》会让他流芳百世――而这并不是他最好状态时期的录音。音乐总是遗憾的艺术。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他同样慢得让人惊讶,好像仔细剥开了一些段落,让人看清内部的纹理和伤痕。这曲子他当然上台多次了,事实上,他自己也曾担心太慢,不过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说,“是鲁宾斯坦弹得太快了”。而如今的演奏家,大多弹得飞快,舒拉几乎成了异数。据我手中这张CD,是1991年他在卡内基大厅的现场。82岁的人,在音乐中融化于毕生唯一的情人――钢琴。

舒拉是同性恋,终生对感情讳莫如深。

(二)

上文说过,舒拉的练琴方式颇值一谈。

他的秘诀,包括铁打不动的练琴纪律,除了“每天四小时”原则,他还坚持每天都从极慢和中强开始,有清楚的计划。每天都有确定的时间花在某些段落上,而且每天坚持同样的方式,每个音都要把手指摆在琴键中央。他说过,这样不变的练习,是为保证不出错音:即使手指偶然从习惯的位置偏离,也不会碰到别的音。“我练琴的时候,总是好像第一次读到乐谱。我每次都在音乐中发现新东西,哪怕已经弹了70年。我总是寻找探索音乐的新方式,比如不同的踏板、指法或音色。很可能有些曲子我弹了12年,突然发现,‘天啊,这样的指法更好’。或者我常常在和声中发现新东西,永远有无限的东西可以学。” 他还说,有个方法可以觉察钢琴家的衰退――听他的和弦。有人无法准确地把手指放在琴键中间,所以和弦不够干净。这一点在听他自己的演奏时很明显,确实很少有人能把和弦弹得这么深透(即使在快速进行的时候),并时时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和声板块的移动和挤压,为音乐生成深渊和天空。

舒拉练琴的时候一般不让人听。“有人在一旁听的话,我会很尴尬,因为他们可能以为我压根不会弹琴。”调律师摩尔有一次恳求舒拉允许他旁听,舒拉说,“听我练琴可是世上最枯燥的事”。后来摩尔回忆,舒拉在练习中弹得极慢,音阶都让人听不出,每次集中练习一个手指,而管弦乐手们也有类似的回忆。晚上要上台,而在上午的排练中,舒拉还在用“一半音量”来排练,不了解他的乐手看着这个个子小小、触键轻轻的家伙,简直哭笑不得,不知道他会不会弹琴!而晚上的演出中,舒拉突然神采飞扬,爆发出电闪雷鸣的声音。

像很多浪漫派钢琴家一样,他不屑讨论音高、和声感觉对音乐的细腻影响,更看重演出中的灵感;他不喜欢分析,说为什么那么多音乐能力远不如他的人,试图分析他的演奏。似乎,他的精神是从底层操作和倾听之下的矫正直接抵达的,越过了对音乐的抽象思辨。这一类演奏者,从大师到天才青少年都有不少,他们依靠对旋律、和声趋势的自然感知来歌唱。钢琴这件强韧、洪亮的乐器以及多彩的浪漫派音乐,为这类人提供了表达的空间。

谈及音乐,他总是强调自由表达以及抵达“自由”的手段。他最喜欢的状态就是,开始弹的那一刻,还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 “不可预测”和“没有两次演出弹得完全一样”是他自豪的品质,但这并不意味他刻意追求奇特的表达。事实上,技术的全面控制和条理分明得近于僵化的练习给了他表达的自由。说到充斥热情的演奏,这也许是浪漫派音乐的宿命――它们令隔世的记忆爆发其间。深入音乐的钢琴家,必然会在这种激发之下唤起个人体验,在音乐中填充想象和野性。而在舒拉身上,激情澎湃的演奏背后,是耐心观察并粉碎乐句的漫长积累。这样刻板的练习,他人未必要躬行,但不断寻求有效方式同时获得音乐性和准确性的练琴思想,也许对今人不无启发。

此外,这一批浪漫派钢琴家中,如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个性而不是对音乐的考古能力和分析成果,所以他们的曲目中极少有古典音乐家如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因为这类作曲家没有提供足够的动态,发挥不出他们的长处。而舒拉也很少弹古典作品,但却比较少有地弹了巴赫、拉莫和吕利,尽管相当多时候是弹这些作品的改编曲。当然,在舒拉的时代,由于音乐学和对早期作品的挖掘成果还相当有限,他的演绎并未在现存录音中夺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他的曲目之广可见一斑,根本原因是舒拉自己说,“我爱的是音乐,我没有特别喜欢的某个作曲家。”他说自己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德彪西。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