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见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

时间:2023-05-30 10:0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错别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分析学生在测试中的默写情况,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有:

一、增减笔画

对于一些笔画繁多或较生僻的字,有些学生常常会增减笔画或是改变字的部件。如:将“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中 “蔻”字的“冖”,写成“宀”;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锲”字的“大”增加一点写成“犬”;将“舞幽壑之潜蛟”中“壑”字少写“谷”字上的一横;将“泣孤舟之嫠妇”中 “嫠”字的“未”增加一横写成“耒”等。

二、错写同音字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背诵不认真,没有通过理解去记忆,而是随口而出,久而久之,只记住了字音而对字形较模糊,在考试时就随手用同音字代替。如: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竟”写成“竞”,将“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催”写成“摧”。

三、错写形近字

有些形近字只有细微的区别,如不加重视,容易出错。如:有些学生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中的“筵”写成“诞”;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的“袅”写成“凫”;将“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中的“粟”写成“栗”。

四、错写通假字

通假字虽和本字的意思一样,但在默写中,有些学生将通假字写成本字,属于误写。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不能写成“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不能写成“智”。

针对失分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运用以下六种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学生默写中的出错频率。

一、拆分部件法

对于一些笔画繁多的字,有些学生往往记住了左边却忘了右边,或者是掌握了上边却忘了下边。对于这些字,不妨采用拆分部件法来记忆。如“羁鸟恋旧林”中的“羁”,有的学生要么将“四”字写成“西”字,要么把“马”写成“鸟”字,于是笔者让学生将“羁”分成“四、革、马”三个部件来记忆。又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骥”,学生喜欢将右边的“冀”写成“翼”,于是笔者让学生将“骥”拆分成“马、北、田、共”四个部件来记忆。通过这样的拆分,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写,学生便容易记住了。

二、字义分析法

学生之所以会错写同音字和形近字,很大原因是由于忽略了对词义的理解。因此,教师用字义分析法来指导学生书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宵”字,有的同学写成了“霄”,教师可告诉学生:“宵”是夜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就呆在家里,所以与“屋子”有关,而“霄”与云气,气象有关。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有的同学爱写成“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喧”是“大声说话,声音杂乱“的意思,而“暄”指“太阳温暖”的意思,“竹喧”是说“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欢声笑语”,而欢声笑语是由“口”发出来的,所以应该用“口”字旁的“喧”。

三、语素对应法

许多诗句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前后是对应的,利用这一特点,也有助于减少错别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很多学生容易将其误写成“忧”,如果能联系与它对应的“暗恨”来理解,就知道写作“幽”是合理的,因为“幽”是“隐藏的、隐蔽”的意思,与后面的“暗”对应。

四、语境分析法

有些名句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品味,才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中的“始”,很多学生易写成“使”, 而实际上,琵琶女起初不愿为人弹奏,是在千呼万唤后才不得已而为之,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这一语言环境来分析,这里用“始”更合理,表示“才”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更明白。

五、趣味记忆法

对有些名句中的易错易混字,不妨引导学生趣味记忆,如:曾有些学生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屐”字的“彳”写成“亻”,笔者就对学生说:有些学生力大无穷呀,一个人竟然就可用一个支架顶着一具尸体登青云梯了?我看以后还是两人用一个支架抬着一具尸体比较轻松吧。”又如:有学生常将“一尊还酹江月”中“酹”字右下角的“寸”写成“子”,这时,笔者又对学生说:“大家现在还是学生,还没有孩子,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写成‘子’,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呀”。学生们在笑过后就易轻松地记住了。

六、填空突破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易错难写字,教师不妨先选取一些重要句子,再用填空的形式将易错易混字空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1)久在 笼里,复得 自然 (2)寄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电脑操作逐渐替代了人工手写,键盘一敲即可看到想要的文字,而随之产生的就是错别字的泛滥。随手翻开高中生的作业本、日记、作文,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正确书写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的基础。据有关权威专家透露,全国部分省区的新课改高考大纲已经对作文错别字的扣分加大了力度,2007年规定的扣分上限是五分,以后不排除提高到六分至八分的可能,所以错别字现象已成为个各省区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总结,要纠正学生的错别字问题既要规范教师的识字教学,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首先,要从老师的教学开始。错别字泛滥,这反映了高中生语文基础不扎实,表达能力差。纠正学生错别字就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大课题。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避免写错别字呢?①教会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高中生写错别字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字跟那个字相像,对于字的写法总是模棱两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中国汉字中有很多音近的字,高中生经常会因为形近而写错字,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辨析汉字的“音、形、义”。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文学作品的“体裁”,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知道这些以后,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中国汉字中有许多是会意字,对于音同的字词我们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形旁,举个例子,如“晦”“悔”“诲”。晦”从“日”旁,与时间有关,指天气不好,光线不好等。“悔”从“忄”旁,与人的心情有关,指人很懊悔、后悔等。“诲”从“讠”旁,与说话有关,是教导之意。有了这些形声字的常识,在写“风雨如晦”“悔之晚矣”“诲人不倦”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写错了。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改错的全过程。在作业中写了错别字,常常自己意识不到。因为错别字在该学生的脑海中是作为正确的字来记忆的。以前,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我都耐心地帮学生找出并圈画起来,让学生专心改。实践证明,这种保姆式的方法收效甚微——由于学生在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寻找和发现错别字这一过程,因此没有养成辨别错别字并加以改正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改错的全过程。后来,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我不再帮学生画出,只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并加以改正。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了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时间一长,学生具备了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便能够自己找出作业中的错别字。

其次,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写,而最常见的错别字是重点。虽然我国的常用汉字至多不会超过3000个,但是要把这3000个汉字真正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写错别字,是很常见的现象。华东师大曾经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实施了全国初中三年级识字教学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汉字的通过率为55%,测20个次常用字,识别12个,书写8个。从这两个数据对比中可见,学生对字的识别能力大大超过书写能力。在字词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写的字,就必须充分重视“写”的训练,而不能用“认”的训练来代替。这样才能纠正学生提笔忘字,能认不能写的通病。②写作文时拿不准的字词可以不用,作文的文采、思想始终是第一位的。从大的方面讲,汉语的词语之妙,在于它内涵复杂,难以穷尽,而且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从小处讲,作文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紧扣主题,有一定认识深度,而对于语言方面则没有太高要求。所以考生尽量在保证书写正确的情况下讲究遣词造句,用“替代法”将自己拿不准的词换掉。③要学会字词归类。把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的常用字罗列出来,通过比较字型的异同、读音的差异、意思及使用范围的区别来达到减少写错别字的目的。④要学会分析、了解汉字的造字特点,根据我国的“六书”造字法,字形与事物的形状、性质等方面有很多联系。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去推知汉字所表示的含义,从而达到少写或不写错别字的目的。⑤注重复习巩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对学生的字要及时复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饭前、饭后,对已学过的生字写写画画,加强识记。⑥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个字,对一个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写字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同时学生要养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勤查字典的习惯,为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正确书写、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现在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铁杵成针,滴水穿石”,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要把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地结合,综合考量,才能解决高中生写错别字的问题。

(赣县中学南校区)

第3篇

一、整理错别字是生字学习的有效途径

1.错别字整理要把握时机

学习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相似性原则和接近性原则,即人对相似或空间上接近的物体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小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因为年龄小,观察比较模糊,对于某些生字的细微差别理解得不够精确,使得儿童在书写生字的时候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错别字在学生还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尽管老师声色俱厉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订正,但是对于

某些学生而言,成效不大,仍然是错别字反复出现。初次出现错别字,小学生看到老师批阅的鲜红的圆圈,也许会心中一惊,睁大眼睛寻找错误之处,但是仍然会对形近字、音近字感到难以分辨,次数多了错别字、不规范字还是会走进儿童的独有的迷糊世界,从而在之后一次次的使用当中渐渐形成了张冠李戴的书写习惯。所谓谎言重复了一千次就形成了真理,当儿童习惯了在写字的过程中,只要音近、形似就行的时候,错别字就成了挥不去的梦魇。他们会分不清“躁”和“燥”的区别,会为“拔”和“拨”作出臆断,错别字就随着识字的增多而逐渐增加。此时整理错别字就成了儿童学习过程中拨乱反正的有效手段。

2.错别字整理能消除错误影响

小学生学习生字和应用汉字存在着互动作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习生字,对于生字的感知和认识是与环境的接触和别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三岁时词汇量为1000个左右,六岁为3000个左右,七岁时词汇量达到4000个左右。由此可见生活是儿童掌握词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小学生对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字信息充满好奇,在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记住这些信息,但是他们又不具备辨别功能,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能在泥沙俱下的情境中予以接受。大街上的广告牌、标语、宣传画以及电视上面改动过的用来做宣传广告的成语等都在冲击着儿童的视觉和听觉,长此以往,便在儿童的大脑中留下错误的印象,从此生根发芽,根深蒂固。这种以讹传讹、错上加错的惯性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帮助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而将错别字进行梳理并整理到错题集上面,让小学生体验了纠错的感觉,在心里感觉到自己和他人互相契合的情感,每发现一个错别字都是一阵欣喜,每改正一个错别字,都是互动的程序。小学生在整理错别字和改正错别字的过程中改善着心理和习惯,借助发现错别字,改正错别字,对自己进行再认识,在整理错别字的过程中积累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互动的乐趣。

3.错别字整理能提高记忆实效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存在着先快后慢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及时巩固记忆,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学生对于所学生字的遗忘。对错别字进行及时整理,对正确字及时巩固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重复出现。避免小学生巩固写错别字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那么如何进行错别字的整理,从而有效减少错别字的产生,促进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呢?

二、错别字整理的方法及步骤

1.把握学生实际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老师,要对小学生的常见错别字时刻关注,深入调查,准确把握,根据学情制定教法,利用多媒体、儿歌等使生字带给儿童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引导小学生整理错别字的过程中,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从学生个性化的错误当中找出共性的错误之处,找出哪些字、哪些偏旁部首、哪些笔顺笔画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借助多媒体、插图、儿歌、顺口溜等教学手段,创设识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与生字形成一一对照的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图字对照,使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留下美好的感觉,从而减少错误的产生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组词、造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上下文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去理解生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把读音,字形、字义有机结合,从而对汉字进行整体把握,这样产生错别字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2.订正规范化

第4篇

一、中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1、来自汉字本身的原因

一是笔画复杂,容易出现错字。笔者查了一下《3500常用字笔画检字表》,其中15划以上的汉字318个[1]。这么多的笔画,这么多的字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二是同音字多,容易产生别字。有的同音字甚至有数十个,这对于对语言文字感悟还不够透彻的中学生来说,想准确地辨析它们也并非易事。

三是形近字多,容易写成错字。汉字中形近字极多,据说约占汉字总数的70%[2]。大量的形近字为汉字的使用带来了障碍。比如“己、已、巳”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情况,也难怪学生写错别字。

2、来自汉语的原因

同音字和形近字已经很令人头痛了,而汉语的另一特点——词语的表意细微也令人迷惑。很多词语意义相近,只有细微的区别,使用的时候如何选择也并非易事。再加上复杂的语法问题,错别字自然就更显得常见了。比如“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曾有人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弄清楚过。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足以说明汉语的复杂。

3、来自学生的原因

中学生因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做事粗心大意、毛手毛脚,这是导致写出错别字的最大原因。所以,教龄稍长一些的老师都会发现,那些认真细心的学生写错别字的几率相对较低。这不光是成绩优劣的问题,关键还是态度问题。还有一些中学生对于错别字的问题根本不放在心上,总觉得这是小事儿,不值一提。

4、来自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

(1)社会用字不规范。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有:①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②街头牌匾、灯箱错别字现象严重。有一些店铺的牌匾,出自名家手笔,中学生不了解写字和书法的区别,耳濡目染,往往会随手按照匾额上的写法写成错别字。③城镇建筑物名称、商标品牌等用语不规范。④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在广告用语中尤为严重。例如药品广告的“咳”不容缓、热水器广告的随心所“浴”等等,这些也都是不规范用字的表现。⑤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错别字频频出现。著名的《咬文嚼字》杂志设有“追踪荧屏”栏目,专门刊登影视上的语文差错。仅2006年一年,《咬文嚼字》认定的3551条差错中有2238条是影视中的,占总数的63%。该杂志近年来针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炮”,找出了大量字词错误[3]。中央台尚且如此,地方媒体可想而知!

(2)学校和家庭要求不严格。中学生自制力差,家长因忙于生计对孩子无暇顾及,在学校除了语文教师以外,其他教师不重视学生书写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也是造成中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因素。

二、中学生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根据上文对中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使学生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主观原因主要靠端正态度来解决,应反复教育学生:写字一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遇到不会写的字,要多查字典;写好文章后要仔细看一两遍,改正错别字。

2、从汉字本身特点上加以纠正

(1)进行同音字训练,避免出现别字。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同音字训练,促使学生重视同音字,提高辨析同音字的水平。同音字一般分三种:

音同形异——比如法制和法治、富有和赋有,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要明白每个词的用法,避免张冠李戴。

音同形似——如松弛的“弛”和奔驰的“驰”,这两个字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还经常把度假村、欢度中的“度”写成“渡”。

音同意近——如销毁的“销”,学生大多容易写成“消”。 转贴于

这些同音字,应该让学生进行整理,发现一个消灭一个,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错别字自然会大大减少。

(2)形近字辨析,避免出现错字。形近字一般有两种:①形近音异。如崇高的“崇”和鬼鬼祟祟的“祟”,炙手可热的“炙”和针灸的“灸”都非常相似,学生容易写错。②形近音同。比如把声音洪亮的“洪”写成“宏”,直截了当中的“截”写成“接”。这样的字就像双胞胎甚至多胞胎,外表很像,应告诉学生:再像的双胞胎也有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准确辨别形近字的不同。

(3)近义词辨析,准确把握词义。因为学生对近义词难以完全区分,所以要想减少错别字,学会辨析近义词就显得特别重要。辨析近义词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一是从词语的意义上来辨析:二是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辨析:三是从词语的用法上来辨析。

(4)整理易错字词,强化训练。应布置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分门别类地整理错别字,把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和别字(包括词语甚至病句)随手记在日记本上,以后常常翻看,作为前车之鉴。有了这个“错别字大全”,再经常翻阅,对其中一错再错的字词进行强化训练,那以后的错误率就会降低。

3、举办各种活动,激发消灭错别字的热情

(1)举办有关错别字的故事会,开展消灭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大王,并给予奖励,具有宣传促进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消灭错别字的热情。

(2)学生之间相互查阅作文,互相找错别字。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觉这个办法很有效,去年中考语文考字形的题,我所带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做错的。

(3)举办查字典比赛,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常常查阅,一定会大有裨益。

4、呼吁社会、学校、家庭规范用字,齐抓共管,减少错别字

学校和教师应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出发,重视中学生错别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要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要有紧迫感和压力感,把学生的错别字问题看成大事,因为学生考试时出现错别字是要被扣分的,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这些足以说明纠正错别字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对症下药、长期坚持,错别字在中学生的世界中一定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3500常用字笔画检字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1997年9月第3版。

第5篇

一.作文中出现错字、别字的现状及原因

识字是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小学生作文来看,错别字的存在现象十分严重,出现频率极高,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是每个小学的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小学作文中,有的学生用拼音的形式来代替不会书写的字词;有的学生在书写的时候记不住某些字的写法,常常会用错偏旁、增减笔画;有的学生因为识字量、词汇量累积不够,往往会用自己认识的字来代替同音字等。错别字的大量存在,导致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小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引发小学生作文中错字、别字大量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识字量有限,空间辨认能力较差等。所以,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行动起来,探寻可以有效规避错别字的方法,通过共同努力来减少或避免小学生作文中的错字、别字,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错字、别字的规避方法

1.学生的写作态度要端正,养成阅读写作的好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作文学习还是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即使是暂时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也不能对作文写作产生厌恶情绪;而相对较好的学生也不能自大自满。总之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能抱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平时作文的时候,就要坚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所谓心到就是指作文时必须专心、用心;所谓口到就是指一边写一边念,加深对每个字、词的印象;眼到就是指要对每个字进行细致地剖析,从音到形,从形到义,把自己见到过的每个字都准确地记在脑海里;手到就是指当遇到不认识或者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时,要发扬追根究底的精神,多动手查字典,把每个字都清晰地记住。与此同时,学生要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加大自己的阅读量,这样才能认识更多课本以外的字词,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词汇量大了,写作时就可以很好地用字、用词,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错字、别字的出现。

2.把改正常见错别字作为规避的重点。

在小学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往往都是一些经常出现的字,常常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在学生的记忆中,自己所写的错字、别字才是正确的,对真正正确的写法却没有一点映像。由此可见,找出学生写作时最常出现的错别字是何等的重要。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写作时所用的字词库通常都是较为固定的,所以,只要把学生以前的作文拿出来,从中找出易见的错别字,并对对应的正确写法、用法进行强化记忆,消除学生原本的错误认识,就能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出现频率。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创建错字本,把自己在平时的作业中、写作中、练习中的错字、别字记录下来,不时地翻看,加深印象,在下次使用时就不会再写错或用错了。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抽出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找错纠别”活动,让学生在查找别人的错字、别字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错别字的规避效果。

3.尽量不用拿捏不准的字和词。

在写作时,有的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往往会使用更多别的学生不常用的字和词。但小学生所真正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所以可能会采用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或听到的一些字词,但学生并不知道字的写法和含义,这时就会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学生在遇到拿捏不准的字词时,最好是用代替法,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熟悉并正确的字词来代替看似很有文采但又不能准确把握的字词。此外,学生要对作文要求有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不能会错意,写偏题,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在作文中出现别字的情况。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0-02

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识字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错别字是小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逾越的绊脚石。错别字,顾名思议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识字与写字的结合,使小学生写别字的现象普遍化,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大了小学生的阅读任务,但是错别字的存在阻碍了阅读训练。错别字主要有增添删减笔画、改变形近部分和字形结构等几种,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寻求适当的解决策略,以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几率。

一、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1.学生原因。

首先,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尚不完善,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十分有限,长时间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上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对一些具有相似字形的字感知失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其次,小学生自控力不强,粗枝大叶,急于求成。①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在嘈杂的学习环境中进入不到学习状态。做作业时经常东张西望,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这种不同步导致错字连篇。②不求正确,只求速度。在书写时,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比“速度”的现象,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管会不会写,认不认识,也不静下心认真回想,因而难免写错字。③不求过程,只求结果。一些学生书写汉字时对笔画规则漠不关心,只想着写出来,而忽视字笔顺的准确性,这就导致学生更难构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一不注意错别字就跃然纸上了。

2.汉字本身的原因。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笔画多,形相近。因此,汉字难记难写,出错率相当高:①结构复杂。《新华字典》收集的8000多个汉字中,多一笔、少一画,就成为了其他字。如“木”与“本”,“从”和“丛”等;②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经常使学生陷入迷离的漩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③存在很多意义容易混淆的字。如“凑合”与“凑和”,“针砭”与“针贬”等;④同音字多,学生不明白的典故多,所以往往在成语上写别字。如“黄粱美梦”误写为“黄梁美梦”。再如,“破釜沉舟”往往误写成“破斧沉舟”。因此,学习时必须“咬文嚼字”,让学生先了解其出处,再识记其字形,才能准确无误地书写出来。

3.教师原因。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句、段、篇的教学上,但学生尚未完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就造成了错别字的产生。教师的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启蒙星作用,如果方法与小学生的记忆规律相悖,不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对难认字、易错字不加以正确指导,就很容易成为导致书写错误的根源。

二、消除错别字现象的对策

1.学生应增强自律意识,培养认真、谨慎的习惯。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要及时检查、反思,将自主纠错与同伴纠错相结合。同伴之间展开各种纠错的竞赛活动,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别字几率。

2.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错误率密集处,要多管齐下,反复强化:①口诀法。如“戌横戍点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这种方法句式对称整齐,再加上押韵,更加琅琅上口,方便记忆,又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形近字的区别。②标注法。学生对教师的批改缺乏认真思考,而如果使用标注法,要求学生在写作业时,写错的地方不准用涂改液和橡皮擦,只能在错别字旁划一短横线,这样就可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和警惕,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再次出现。③形声字纠正法。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学生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师再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

实践证明,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时刻记着“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此外,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备课和教学时,要规范书写。要对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归类讲解,并相应地增加学生抄写改正错字的时间。如此反复改正,彻底消除学生大脑中的错误印象,这样学生在运用时就会实现正确书写。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家长的随时督促,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平时不注意自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经常写错别字,小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出错率自然也大大增加。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商家故意写错字以吸引顾客眼球。广告、标志牌、报刊杂志等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样的资源,如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等,从而导致他们混淆了汉字的正误。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帮学生建构音形义结合字型模式,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与构字规律,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家长则要经常帮助自己的孩子检查作业,提醒他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以身作则,为其树立榜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有效地降低小学生错别字的发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晔丽.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1,(6):23-25.

第7篇

关键词:错别字;写字状况;规范;病症

一、把第一学段学生写错别字之现状:

笔者在学校期末作业大检查时查出的学生写的错别字,就对自己所带二年级四班以及四个平行班,抽取了188名学生,对所写的错别字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调查中所得的一些数据及一些现象颇耐人寻味。

(一)学生出现错别字的病症类型:

1.把读音之脉看病症

在总结分析错时,发现不少错别字首先是音没有读准,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家中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再加上学时不专心,写时不细心,写错音节造成容易写出错别字来。

1、同音字混淆,易出错别字。

汉字的常用词中有不少同音字,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混淆的字就越来越多。例如“抱”“胞”“饱”,和“抄”,“吵”和“注”,“主”等,同音字因没有理解字的意义而造成了错别字。

2、方言的特点,易出错别字。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方言,如果还未能脱出方言的习惯,就易出现错字:

①如永登的学生:把白面:拼成:bié(别面) 北京:(bějing )。皋兰的学生把“拿”读成(la)。

②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鼻韵母韵尾n和nɡ的发音是没有区别的。这样,又出现了一批同音字,如“根”(ɡēn)和“更”(ɡēnɡ),“正”(zhènɡ)和“真”(zhīēn)“冷”读成(lěn)等。

③声调不准:如“轮”(一轮lún)读成四声调,误写为(议论lùn), “兴”,(兴xīng奋)读成(兴xìng奋误写为“高兴”),在不同的语境,词语中就读错声调而写出错别字。

(二)把字形之脉看病症

汉字字形多样,学生对字形记不清楚,就会写错。

1.笔画错误,写出错别字。

笔画不正确,会造成错别字。例如“吞”字的第一笔是“短横”,笔画不正确,就会使人误认为“夭”;“场”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折折钩”,笔画不正确,而写错。

2.偏旁错误,写出错别字。

对字形的偏旁不熟悉,足以造成错别字。如把“祝福”的两字的“礻”写成“衤”,就是对字形的偏旁不熟悉而造成的。

3.形近字不分,写出错别字。

有些字形,只有极小的差异,如“远”和“运”,“极”和“级”,“情”和“晴”,“等。如果字形教得不清楚,学生就会把“幸运”写成了“幸远”,“感悟”写成“感晴”,。 还会把因粗心,浮躁、潦草。少一笔,多一笔:如“令”少一点,而把“今”多写一点。

(三)把笔顺零乱之脉看病症

学生常常记不清“从外到内”和“先中间后两边”,“半包围,全包围”的笔顺规则,如写“园”、“图”学生会把国字框分两部分,先写上面一半,然后再从下出补画上一半。把字像是从中间割开一样。还如“象”第六画是撇,但是因笔画错就写成“竖,撇”。

(四)把难写汉字之脉看病症

看汉字本身的特点,有的字结构比较复杂

1.笔画较难写不正确:

如“忘”:学生在写字时常常难以把握“心”字底的卧钩的弯度,三点的位置。造成有心的系列偏旁的字写不好,写错。

2.字做偏旁时的变化难以区分:如 “走”做偏旁时下半部撇捺变成竖提。女字产做偏旁时横撇不出头等好多细微的变化,难以做到位,造成字不规范或错误。

3.有些笔画好不写:如:“钩”弯钩的弯处应呈圆弧状,而折钩处基本呈90度,二者有本质区别,而许多学生却不分弯钩、折钩,一律折钩。“横折折折钩”:“场”学生容易写错结构,写错笔顺,写错字。

根据以上学生写字时出现的病症,从第一年段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心理寻找写错别字成因:

(一)注意力不稳定之因

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主要呈现:一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牢固地掌握字形。如“及”学生少写捺。二只想 “做完作业就能玩”,不管写的对与错。三把一字写两遍时,第一遍写的正确无误,第二遍却是错字。

(二)记忆规律性之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在大脑中保留的经验随时间的前进而逐渐衰减,这种衰减在学习后的短时期内特别迅速。如:“它”学生第一遍能写对,而第二遍把一竖写出头。

(三)感知模糊之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心理成长现象。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如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字形相似,如“久--夕、 “戍--戌”;2、局部不同,像“园--圆” 3.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未--末”“土-- 士”。

(四)思维定势性之因

学生往往习惯于思维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定势有两方面的影响,既积极的一面可以巩固汉字。消极的一面前一个字的字形影响后一个字。例如:花丛--花从,积极--积吸。

二、把教师之病症:

(一)有的教师批阅时速度过快,对学生出现的病症没有及时治疗。教师总认为每个字,每个声调都是一笔一画教,学生不应该再出现错误,于是批阅时因追求批改的速度,而忽略了效率,没有看出学生的错别字。更没有让学生及时的根治自己写字时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如:“记”把竖弯钩出头了,教师批阅时没有发现,可能在考试时还在再错。

(二)有的教师教前不事先描红,对字的细微之处研究不深。

第8篇

关键字: 错别字 成因 教学对策

连续四年的小学低段任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生们屡见不鲜,屡教不改的错别字现象。现在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一、二年级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但是在识字和写字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了错别字。错别字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班学生的写字、组词和写话的学习,连带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更是学生考试时失分的关键因素之一。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汉字,让学生不再写错别字呢?

一、明确“错别字”的概念

我们普遍所说的“错别字”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其实它包含了“错字”和“别字”两个概念。《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学生写得不正确的字,即所谓的“无中生有”,例如想写“喊”却变成了“口”+“成”。而别字则是“张冠李戴”型。《辞海》中说:“别字:别体字。即一个字的另一写法,亦指‘误字’,本当是这个字写成另一个字,俗称‘白字’。”例如“自已”、“身休”等。简单地说就是:错字是写错的;别字是用错的。

二、整理学生常见的错别字类型

1.错字类

加笔画。例如:“烧”字上面加上一点;“第”字会变成是“弟”上面再加上竹字头;“展”字左下角多出一撇;“建”字偏旁上加一点;“谷”字中间加一横;“茂”字下半部分变成“成”和“驶”字右右上加一横等。

减笔画。例如:“微”字中间少一横;“具”字中间的三横变两横;“零”、“岭”、“铃”字的“令”变成“今”;“柳”中间的长撇被省略,而“流”字右上变成“亡”,等等。

形近的部件乱相配。例如:“泉”字的“水”变成“小”;“溪”字的“大”变成“小”;“抹”字的右边的“末”变成“未”;“滴”字右边变成“商”;“游”字右边变成反文旁;“盛”字上面的“成”变成“咸”,等等。

字体结构乱改变。“满”“浇”“敬”字变成了上下结构,“荷”“荡”“夜”字却变成了左右结构等。

2.别字类

同音字混淆。“晴天”变成“睛天”;“以后”变成“已后”;“第一”变成“弟一”;“狮子”变成“师子”;“凤凰”变成“风凰”;“作业”变成“做业”;“提问”变成“题问”等。

形近字混淆。“未来”变成“末来”;“休息”变成“体息”;“四季”变成“四李”;“向导”变成“向异”;“北京”变成“兆京”等。

类似这样的错字、别字在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中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较普遍的例子。

三、分析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和多方查证,我们明白错别字的形成不全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够认真。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错别字的出现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与汉字本身的字体结构有关。

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让小学生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课堂内的识字、写字过程中,这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知觉水平的精确性还不够高,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记住汉字的大致轮廓,对于字体本身的一些细微部分,如果没有老师的特意提醒往往就会被忽略掉。当然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也是导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从汉字的字体结构来看。像“己”和“已”、“其”和“具”、“戏”和“线”、“试”和“或”、“晴”和“睛”等这些同音或形近的汉字,常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干扰,在识记和写字过程中相互混淆,从而产生错别字。“氵”,我们普遍认为它与水有关,有“溪、池、江、河、湖、海”,也有“流、泡、洒、滴、洗澡、潮湿”等,因此到学生手下就产生了“氵”+“令”;学生在学习“低”、“底”、“钱”、“线”时,对那一点印象深刻,产生了“纸”下也加“、”,“烧”字上面也加“、”;像“小溪”一词就会让学生产生“溪”字下面就应该是“小”而不是“大”的错误印象。

四、寻找减少错别字的生成的对策

1.重视识字教学

小学生对汉字的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长。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识记生字的第一印象关。要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准确地记住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并且能印象深刻,那么错别字的产生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要用各种方法把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要使学生不写错别字,教师首先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混淆之前就做好讲解提示,占住先机。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猜字谜、编儿歌、讲故事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例如:用“太阳出现,一片青天”识记“晴”字;用“一口咬掉牛尾巴”识记“告”字。还有像“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类似的字谜、儿歌,朗朗上口,“跑、抱、泡、饱、袍、炮”等字在学生惬意朗读的时候就被轻松掌握。我们可以给小学生一些图片,结合图片识字。有些像“拉、推、跑、抱”等字,我们也可以用动作演示,加深学生记忆。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低段小学生的写字教学目标: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优美。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写字坐姿和握笔姿势开始。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书写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而且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是让学生产生“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让学生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拿起铅笔开始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态度,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

3.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

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非常强烈,他们很希望能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夸奖。针对这一心理,我们设计了“火眼金睛”、“争做错别字检查员”、“比比谁识字多”和“错字集”等有趣又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会分辨正误,并能改正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记忆,然后灵活运用到其他地方,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良性的竞争中,我们能有效减少错别字,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火眼金睛”是将学生的书面作业以同桌、前后桌或小组的形式互相批改,让学生发现错别字,改正错别字,让学生学会检查的益处。在这个活动开始几次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为自己能查出对方的错误而感到无比骄傲。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渐渐减少了,因为在“火眼金睛”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检查别人作业中的错别字,自己做作业时也加入更多的注意力,减少错别字的产生,作业完成之后总是要先检查一遍再上交。

很多老师在改善学生错别字现象时都喜欢用“错字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是很好的办法。“错字集”是给学生准备的一本专门用来记录错字的本子。按照每课作业及每次练习中出现的错字进行记录。记录要做到5点:1.及时记录每天每课练习中出现的错字;2.将记录下来的错字进行原因分析;3.对错字进行更正,并写下正确而有效记忆的方法;4.隔天翻看一次前面的错字记录,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对更正的字进行组词和说话练习,从而再次记忆;5.一单元结束时,要对这一单元中出现的错字进行一次全面的归类和清理。应用这个方法需要老师的不断提点,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要求,做到行之有效。在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之下,我们明显发现,错字集中的错别字数量慢慢减少,相对的,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大大提高。

识字、写字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教育目标不但是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策略,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和研究。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让错别字消失在小学语文课堂之内。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编.小学教育心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第9篇

关键词:错别字 矫正 重视 方法

识字是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生培养智能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正确书写,并且要有一定的速度。

一、重视矫正学生错别字的问题

小学生书写过程中错别字的出现,使得识字教学的效果不佳。我们看到,现今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越来越严重。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其他作业,各种各样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有的学生一句话里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错别字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对文字的掌握、表达,影响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样,不但学习基础打不好,而且学习风气不严谨。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蔓延下去,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将是一群“错别字”人才,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掌握及运用规范的汉字要从娃娃抓起。要解决错别字频繁出现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必须重视矫正学生错别字,要从找出错别字的成因着手,对症下药,立足常态课堂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认为矫正学生的错别字无关紧要而放弃努力,或者认为无法扭转而放弃努力,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或收效甚微。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对矫正学生的错别字要有决心、有信心,还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地去矫正错别字。

二、错别字现象出现的原因

错字与别字合称为错别字,所谓错字是指汉字中不存在的字,而别字则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使用不当,用错了地方的汉字。古人云:“对症方可下药。”要想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应先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而后针对原因去考虑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小学生在表达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有:汉字的特点,社会的影响,老师教学中的不足等;内因有:学生的知觉水平、有意注意,负迁移的影响等。现分述见下:

(一)外因:

1.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音:汉字字数多,音节少。汉字六万二千个以上,常用字约四千个,音节仅四百一十个。有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还有少量的多音字。

同音字、近音字容易混淆,如“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映与应都读ying),如“拔苗助长”写成“拨苗助长”(拔与拨同声母b)。

形: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等二十多种(零件);由笔画组成字的偏旁和独体字(部件);零件和部件组成的结构和顺序,如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

错别字以形错为最多,字的形体容易混淆。有些是笔画混淆,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了不同的汉字,如“睛”与“晴”,“士”与“土”等;有些是偏旁混淆,如“锻炼”写成“锻练”,“根据”写成“根椐”;有些是结构混淆,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三点水旁,左右结构的“灌”写成上下结构草字头。

义: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的不同,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字之别,还有近义、反义之分。

近义字(词)也容易混淆。如“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覆”,“底朝上翻过来;歪倒”(《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简称《现汉》,433页),“复”,“转过来或转过去”(《现汉》428页)。前者沿前后轴转动,后者沿纵轴转动,同为“转动”。

2.社会的影响。

(1)街头、商店乱用简化字,如“亍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生日旦糕”(生日蛋糕)、“热烈欢”(热烈欢迎)等。

(2)电视广告中滥改成语,如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咳嗽药水广告“咳不容缓”,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等。

(3)网络流行非正式语言,如“没有”写成“木有”,“和谐”写成“河蟹”,“祝你快乐”写成“猪你快乐”等。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认识汉字相当有限,难以辨别正误,接触到社会上这些不规范的汉字,信以为真,取之用之,于是就出现错别字了。

3.老师教学中的不足。

如果学生中错别字出现之多超出常态,或者矫正的效果较差,而要从老师方面找原因的话,那么可能会是:

(1)老师对矫正错别字的忽略或者力度较弱。如前述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

(2)老师事前未教好,事后未改好。如:字的呈现孤立而缺乏联系,字的复习笼统而缺乏分化,字的巩固机械而缺乏方法等。

(二)内因:

1.学生的知觉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小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也很低,往往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分辨不清,如“未”和“末”经常会弄错,“示”字旁和“衣”字旁经常会混淆。

2.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汉字的特点可知学习汉字的艰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要长时间将注意力指向识字,他们难以忍受。于是,本应一心一意的学变为粗心大意的学,因而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不好,错别字也就趁虚而入了。

3.负迁移的影响。

正迁移对识字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是产生错别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学习了“热、势”等字,学生的思维定势会认为“九”字有一点,于是“染”字也多加一点;如学习了“成、或”等字,学生的思维定势会认为弯钩接着一撇,于是“试”字也多加一撇。

三、对症下药矫正错别字

面对上述错别字现象,教师只有找对原因,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相反则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下文阐述的是针对前述错别字成因所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外因采取的对策:

1.引导学生逐渐了解汉字的特点,特别是认识笔画、偏旁(独体字)、结构的汉字构成,让学生的识字过程由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逐步过渡到意义识记为主。

同音、近音、近义的别字主要通过分辨字义来区别,如“纪律”与“记律”。而分辨字义不仅仅是说出字的释义,而是一定要说出字所在的语言环境,如“纪”有“纪律”、“遵师守纪”等,“记”有“记忆”、“日记”、“记叙文”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笔画、偏旁、结构混淆的错字,则通过从分辨字形来区别,如自己的“己”的不封口与已经的“已”半封口,如与风有关的写“飘”,与水有关的写“漂”。

2.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找出并矫正社会的和身边的错别字,并用小本子记下来。变废为宝,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规范母语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课堂上展示街头、广告等出现的错别字,大家一起分析这些错别字的成因、矫正及如何避免,并提议发现这些错别字,要及时指正出来,以纠正这种不正之风;如在同学之间开展“互评纠错”的活动;如在有电脑的家庭开展抑制网络不规范用语的活动,等等。

3.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并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同时学会辨认,学会矫正,避免或减少在作业、考试中出现错别字。

(二)针对内因采取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训练行为在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强化是行为训练的核心。老师有意识地不断放大容易写错的字体的细微之处,强化学生的分化知觉。如“直”的中间有三横,不要少写一横变为两横;“感”字弯钩后接着一撇,“武”字弯钩后没有一撇。

2.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找出并矫正社会和身边的错别字的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到这样做的积极作用,成为有意注意的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具体的错别字的成因及预防与矫正,可以使有意注意相对持久地保持;设计矫正错别字的难易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3.避免或减少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各年级识字教学内容变化甚小,使得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大致一样,因而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前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如教育学生“篮球”不要写成“蓝球”,“步”的下结构不要写成“少”。

四、立足常态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矫正错别字应不囿于课内,还应包括课外,但课堂是主战场。因为矫正错别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授课表上安排好了的,时间有保证而不像课余时间那样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更因为执教者教师是专业人士,质量有保证而不像业余的那样水平参差不一。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区别于时下不少花时甚多、精心准备、多人帮助、反复锤炼的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等公开课。立足常态课,但不拒绝公开课,利用公开课为常态课作探讨。

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从学生方面考虑,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认为,教师“教给儿童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儿童能够把它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他检”到“自检”,从“他纠”到“自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矫正错别字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从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先要教好识字,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识字质量,要通过及时的、多样化的、螺旋式的复习保持识记,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出现错别字,对于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可采取正误对比法,但应在学生对正确的字形熟悉的基础上才进行这项工作,否则会把学生弄糊涂的,然后才是矫正错别字,即发现它纠正它,使类似的错别字不再重现。

(一)矫正错别字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但并非在三个要素上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根据实际,突出重点,并在最后归正于形。

1.由音记形。谐音或近音的字容易成为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时候”写成“时侯”,这主要从字义不同的角度来矫正。既然谐音或近音有助于重现,我们就不妨为我所用,把矫正错别字的要点编成顺口溜,使学生一接触到要写的字就引起对该字的正误处的回忆。如:

三横具,两横县,仔细看看要分辨。

三横直,三横真,少写一横就零分。

没撇示,有撇衣,多撇少撇要注意。

有点冷,没点念,要想记牢读几遍。

篮球篮球竹字头,草头蓝球没理由;书籍书籍竹字头,草头书藉没理由。

有风随风飘,有水顺水漂。

步加点,贪加点,写了错字走了眼;染加点,忽加点,个个对你有意见。

即加撇,既加撇,通通是乱写。试乱写,武乱写,因为多一撇。

自己不封口,已经半封口,不再写错不再愁。

上下落,左右灌,要是写错就难看。

锻炼前金后火,千万不要弄错。

模糊一木二米,请你不要忘记。

根据笔者语文教学实践,上述不少易发生且难矫正的错别字都因为学生熟背了顺口溜而避免了出现或减少了出现甚或根绝。

2.由形入形。汉字的“形”由笔画、偏旁、独体字、结构几部分构成,从形入手,有利于领会、掌握构字规律。

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预计学生学习“侵”字时,容易在左右结构之间多加一竖。因此,精心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并实施:

师:这里有个生字容易写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字哪里容易写错。

生:这个字最容易写错的是在中间加上一竖。

师:讲得好。要记住这个字,要先弄懂规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如果加一竖,那就变成什么结构?

生:左中右结构。

师:是啊,这样就不对了。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过的字当中,有哪些是和“侵”字结构相同,哪些是和“侵”字相似但却是左中右结构的呢?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归纳出:“停”、“仁”、“借”、“作”等字和“侵”是结构相同的,而“修”、“候”、“似”、“倒”等字是和“侵”字结构相似却是左中右结构的。

结构分类,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序地分辨正误,而且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知新不忘温故”。

3.由义辨形。掌握字义是识字教学也是矫正错别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

如教“倾盆大雨”一词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会将“盆”误写作“盘”。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借助课件向学生出示“盆”与“盘”,并告诉学生,“盘”是浅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可用以装少量的物品。如用它来装水泼出,不足以形容雨势的大。而“盆”,如花盆、脸盆,若装水,则比盘子多得多了。通过辨析,学生就能很容易分辨出其中的差异。“盆”与“盘”也有音的差别,“盆”读“pen”而“盘”读“pān”。

上述矫正错别字的音、形、义结合,同时也是字、词、句结合。

(二)矫正错别字的改错法、选择法、比较法、联词法。

1.列出字、词、句中的错别字,让学生矫正。如:“成”字少一撇、“贪”字多一点,书藉(应为书籍)、自巳(应为自己)。或者整个句子不直接圈出错别字,让学生去寻找。

2.列出字、词、句中的正误字,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如:他买了白(才、菜);时(侯、候)不早了。

3.列出字词句中的音同或音近或形近或义近的字,让学生分辨正误。如:急躁、暴躁和干燥、燥热哪个用足字旁,哪个用火字旁?人急了往往会手脚不安或跺脚,急躁、暴躁都隐含着着急的情绪,与脚的活动有关,应该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少水分,感觉干热,跟火烤晒有关,因此干燥、燥热等词要用火字旁。

4.让学生通过组词、分类等来理解字词之间的意义联系,来分辨正误以决定取舍。如:“休息”容易写成“体息”。我让学生分别用“休”与“体”组词。“休”有“休息”、“休闲”、“午休”、“退休”等,“体”有“体育”、“体温”、“液体”、“集体”等。学生一组词,即使老师不说,他们也就明显发现“体息”的“体”是用错了。

矫正错别字后学生要重新抄写正确的字,但不可罚抄,因为它低效,负担重,易引致学生反感,弱化学习兴趣。

(三)矫正错别字要以提高学生识字能力为目标。教师要立足常态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习惯使用字典(词典)学习汉字(包括识字和矫正错别字)。

1.学汉字是与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密不可分的。学汉字不只是认识一个个单独的符号,而是由字联词,由词联句,由句联篇。学汉字既要听、说、读、写,学习词、句、篇更要听、说、读、写。如果学习语文只局限于教材就肯定学不好,其中的识字与矫正错别字也一样。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汉字的领域,它更是巩固、运用课内外所学的汉字的新领域。新课标虽然规定了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但笔者认为这些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保证。立足课堂,才能把课外阅读变成硬任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2.培养学生习惯使用字典等工具书能提高识字与矫正错别字的能力,遇上生字或疑似错别字等,他们会用部首和音序两种查字法查字,会看注释,会结合上下文选择字义(音、形)。

笔者曾带过一个实验班,进行了不使用字典与使用字典的对比试验:上学期不提出使用字典的要求,下学期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字典,还指导他们借助工具书开展大量阅读,实验对比结果如下:

综上所述,立足常态课堂教学,对症下药,防治结合,错别字现象完全可以有效避免,并且得以及时矫正。

参考资料:

1.小学学科教学论.苏立康主编.王鸿莲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结构主义.皮亚杰.1971年版.

3.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7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华生著.

6.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黄亢美主编.广西小教培训中心出版.1998年版.

8.现代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语文大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徐永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期.

第10篇

1.重点

1)复习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汉语拼音、汉字、词汇、句子、修辞、标点符号及常见的文学常识等。

2)梳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点和明确阅读方法。

3)朗读背诵古诗文,归纳整理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内容。

4)了解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

2.难点

1)语基的开放性试题。

2)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阅读方法。

3)文言文的翻译。

4)材料作文的写作。

一.简介:

(一)基础知识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做到会读、会写,灵活运用)

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课文中以及书后字词表中的字词)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书下注解及课文中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不用错关联词语。会模仿句式造句。)

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

(二)文体的阅读方法的复习目的

1.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掌握小说、散文以及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三)材料作文复习目的

学会材料作文的写作。

二.思考学习

(一)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1.注意生字注音与“语境变调现象”。

什么是变调?由于临近的音节声调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叫变调。

例如“一”字。“一”字在单念或者在词尾末尾时念原调(阴平)。如“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时候就念“yī”;而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读去声“yì”如“一瞥”“一直”“一手”;在去声前面读为阳平“yí”如“一定”“一致”一贯”……这种变调现象有时影响同学们的现场判断。例如“玛瑙”一词就是如此mǎnǎo,两字的注音都是上声,而在我们连读的时候,经常读成了mánǎo,“玛”的注音变成了第二声了。这样注出音来当然就会发生错误。

2.九册(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一定要注意不写错别字。

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

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

同学们经常不注意用同音字代替要写的字,叫做别字。如“我们必须刻服困难”。“刻”应改为“克”。这是因同音字而误用。对于常用的同音字,必须辨别它们的字形和字义,它们经常与什么字组词,避免误用别字。例如课文《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中的短语“绿色成阴”,就有人错写成“绿树成荫”,其实“阴”和“荫”,完全是两个意思,不可通用。

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划构成的,一个字一个样子,有些字,形体相近,差别很细微。如“折”“拆”“析”形体十分相似,不注意辨别,很容易出错。

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通过形声字的声旁来辨认字形。如“琴”的声旁是“今”,不要写成“令”。还可以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辨认字形。如“干燥”易着火,所以用“火”做形旁;“急躁”用脚跺地,所以用“足”做形旁。

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如将“戊”“戍”“戌”“戎”四个字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运用时,不乱替代。

第11篇

大家都知道,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相比,中高段的识字己逐步演化成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于生字的重视程度也相应削弱。然而,中高段学生错别字出现的频率却令人咋舌。如何有效地减少错别字,是我们孜孜不倦探索的。

一、寻找缺失的“源流”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 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足

1.识字量大易混淆。小学第一、二两个学段的识字量占整个小学阶段的80%,如此大的识字量,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到了中高段,字词量的输出量增加,学生对于字词掌握不足,就很容易产生混淆,错别字就此产生了。

2.生字运用欠斟酌。正确地理解字义,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减少错别字的产生。然而,如果仅是就字解字,不求甚解,就会闹出笑话。如“唉声叹气”的意思是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哀”有伤痛的意思,所以就有学生写成了“哀声叹气”。在一次运动会赛后感中,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次运动会让我成长了不少。我会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进步。由于对字词意义不了解,因此,产生了“再接再励”这样的错误,可见学生在生字运用上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练习。

(二)教学重点发生转移

在小学第一学段中,识字、写字是其教学重点。而进入高段学习后,阅读、习作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逐级增高,识字量减少。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字词的学习已经移至课外,上课时仅对重点字词进行简单讲解。字形在学生的忽视中逐渐演变成了错别字。

(三)学习习惯产生迁移

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生字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写字时多一笔少一笔没有关系;碰到难字不求甚解,不愿查字典,所以常常匆匆动笔,只求完成任务,不求质量;做完后不检查,急急忙忙交差。这样消极的学习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

二、寻找教学的“接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减少错别字的产生,能有效保障阅读、习作教学的正常开展,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中,我试着从加强课前预习、稳抓识字教学、巩固课后识字三方面改善教学。

(一)加强顸习检验

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加强预习检验,能从根源上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1.突出重点笔画。对于容易写错的生字,在预习前,我要求学生把容易写错的字罗列在预习本上,并把字形放大,并以不同颜色区分笔画,以达到加强记忆的功能。如“扰”字,一不注意,就容易写成“拢”。这时,放大笔画“丿”能帮助学生分辨字形,加深记忆。

2.进行认真检查。为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我都会在上新课前抽几分钟时间对新课的生字或 词语进行听写。在听写到遇到学生易错的字时,我会提醒一句:“这个字需要注意点什么?并在每次听写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检查几分钟后上交。几次过后,学生对于生字学习的态度端正起来了,错别字问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稳抓识字教学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根据“六书”造字方法,可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在识字教学中,可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和形体结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识字教学一般可分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

1.集中识字,检测预习

集中识字是最常见也是最易操作的一种识字方法,一般用来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或检测学生的初读,教师往往把文中易错的字词有规律地呈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有效地记住字形,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女娲补天》时,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

先出示词语:

轰隆隆 熊熊大火

窟窿 燃烧 挣扎

缺少 冶炼

在学生对词语进行初读之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前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马上发现,第一组词语是叠字形式,第二组偏旁相同。继而教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词语的结构特点,学生纷纷说出每个字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 “冶”与“治”在书写时候的区别。最后教师对词语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轰隆隆”读出声音响,“熊熊大火”一读出火势很大;挣扎――什么时候会挣扎?读出“挣扎”的感觉。教师分步骤进行集中识字,不但观察词组的特点、词语书写的结构,还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感彩,并为本课教学做铺垫。

可以说教师把字词教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字词教学承载了多种功能,这样的识字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2.分散识字,融合阅读

在中高段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应该发挥字词教学的多功能作用,所谓通过甲骨文的引入,联系课文教学,深化字词教学,发挥字词教学的多功能作用。这一种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3.结课复习

生字的教学并非一次听写或3分钟的讲解就能完成。在每一节课中,及时地对字词进行复习巩固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一节课后,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把这 节课中所学的生字新词进行整理,并对重点生字的书写进行讲解和练写;并要 求学生把这些生字词写在自己的字词记录本上,进行反复誊写,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如在教学《窃读纪》一课之后,我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出示在大屏幕上,如“担忧”“惧怕”“饥肠辘辘”等字,让学生进行朗读温故之后,再把这些词语填入归纳本课主要内容的一段填空题中,这样既归纳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强化了生字的书写,充分发挥了字词的多功能作用。

(三)趣味巩固练习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低年级识字相同的是,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寓教于乐,才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1.慧眼识错字。在生活中,广告标牌鳞次栉比。它们利用成语、俗语的谐音,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自主纠正错别字,我们举办了一次“谁是火眼金睛”的比赛。在赛前,同学们上街收集了很多广告标牌。通过个人积分赛、小组合作赛,选取积分排名前六的学生进行一、二、三等奖的颁奖,对于参与最积极的学生进行小礼物奖励。通过这次比赛,同学们对规范用字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更大的自信去纠正错别字。

2.字词大联盟。在生字中,形近字、同音字众多。利用这一条件,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Zhen( )区小朋友得救的消息( )奋了同学们,一( )掌声此起彼伏。这是考察同学们对于这几个同音字的运用能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教学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导入、重点突破和课后复习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识字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调。教师可以在新课学习的时候,出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一个汉字来进行课堂导入,从而挈领本课的教学,窦桂梅老师深谙此道。如其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由“亲”字导入,并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亲”,顺势强化第五笔的横要写得长一些。随后课件出示“亲”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进行旁白:我们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个人叫做“亲人”。这样“亲”字在教师的解析中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而不是一个僵硬的毫无生气的汉字。在《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中,教师同样先出示“居”的演化过程,进而导入新课。

另外教师板书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如王崧舟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先是让学生一起跟他板书课题,随即教师说到:“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这样不仅有效地导入新课,为下文教学作了铺垫,而且通过释义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圆”和“园”两字,并有效进行了区分。

(2)重点突破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规范化使用 中学生 提高 汉字水平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我们跨入学堂起,"横平竖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就成了老师的训诫。写得一手好字,也曾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然而如今,国人手写汉字能力明显下降,"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产生了一批批提笔忘字、频写错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不想写字的新型"文盲"。写得一手好字也似乎不再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更看重的是能否在键盘上"敲字如飞"。

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不少地方忽略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我在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少老师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所谓错别字、实质上包括错字和别字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音同、音近和形近而用错,这可算是"高级"层次,即通常所说的别字;另一个方面是因没弄清楚字形结构或笔画而错,如不少学生把左右结构的"满"字写成上下结构的"草"头下面左边"三点水"右边加"两"字。这个层次我们通常叫错字。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要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是一个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要办成一件事,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不足则不会重视,因而事就难于办成。对学生写的错别字,不少人不屑一顾。尤其是在高中,认为纠错别字是抓鸡毛蒜皮,小题大做,觉得虽然高考有三分,但是比例极小,花了精力不划算,是事倍功半。由此开始,思想连锁传递,对待高考如此,对待中考也便如此。这样就把对汉字运用的认识局限在应试的境界里,认为正确运用汉字不是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把它上升到对理解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和准确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深远意义方面来思考,抱着便的态度。学生没弄清规范汉字和错别字的差别,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从而使不少人用错别字成了一种习惯。列宁曾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此话千真万确。我曾在同一届中学的两个班纠正把形体结构和笔画写错的字,纠了一年半,还有人写错,如总把"勇敢"的"敢"字的右边写成"又"、把上下结构的"茫茫白雪"的"茫"字写成左右结构即左边"三点水"右边加"芒"。这不是学生不听纠正,而是原先没被纠正写成了习惯。这是低层次的错字。若纠正那些高层次的音同音近和形近而意义迥异的别字,则更艰难。

汉字是整个汉民族的文字,现在是世界通用的文字之一。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崇高地位和声望。正确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的光荣义务和神圣权利,也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应有的责任。因此,提高汉字水平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不应该只是语文老师的任务,而应该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任务。因而也就不仅仅是校园公共场所的一切文字必须规范,全社会的用字都必须规范。从这一点讲,我们目前有些公共场所常造成不良影响。如在某政府办公大楼门前曾立过一排大约一米五见方的单字组合的标语:"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本是上下结构的"落"字被写成左右结构的"三点水"加"草"头下面一个"各"。那么大的字立在政府门前,凡路过的人谁没看见?有些正规出版物也常出现别字,如"××风尘朴朴视察","朴"字在此应为"仆"。有些级别较高的电视台制作节目:"召开",把左边为"十"字旁的"协"字写成"竖心"旁,每天在屏幕上播放且延续了很长时间。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环境不是事物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但确为重要因素。另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不规范字,其负面影响就更大了。处在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总认为凡是教科书上的全都是对的,教科书中出现了错误,老师发现了要纠正相当困难。

错别字的产生、不规范汉字的出现,确实有其历史根源。这也是不少人为自己写错别字辩护的理由,即古书上有不少"通假字"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古代文献典籍中,确有不少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在现行中学教材中的"通假字"不全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是"古今字"和"繁简字",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它们作"通假字"处理,以免出现过多的术语概念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阅读古文献、研究其中汉字的演变规律是应该的,然而,这决不能当作我们使用不规范字的理由。这种思想认识不清除,也影响学生汉字水平的提高。

以来,国家已经公布了两批简化汉字。但繁体字仍然在不少地域通用。学生看了一些影视片,以好奇心理学写繁体字,却又常常模糊而错误百出。第三批简化汉字的公布因不科学而废除,也给人们造成了影响。这些都给汉字规范化和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增加了某种难度。要解决此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汉民族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的汉字,数量多,意义繁,尤其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广泛,因而出现错误的情况也五花八门。所以,纠正错别字、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以实现祖国的语言文字统一规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逐步解决。

虽然如此,要完成这项任务,学校还是担负着主要的责任,但也决不能只靠学校唱独角戏。应该在充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实行四个结合:

首先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字修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老师以身作则、带头运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言传身教,作出表率,然后严格要求学生,形成本学科内良好的环境气氛。

其次是语文教学为主与其它各科教学辅助相结合。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只是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作为教师,不管哪个学科,都必须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这样形成全校内部统一的环境气氛。

第三是语文教学中,突击纠正错别字(即所谓强化训练)与长期坚持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相结合。对学生写错用错的常见字,采取组词听写、更换音同音近形近的语素组词、进行比较解释、配词造句等办法搞比赛,定期(每天或三天或一周)练习若干数量的字,同时长期坚持检查,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曾多次采用此办法,收效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