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眼中的同学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他,长着一张瓜子脸,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巴,大大的扁鼻子上戴着一幅方框眼镜,身材中等偏瘦,别看他像个小博士,就以为他的知识很多,他在我们班只算个中等偏下的成绩。他很爱笑,他被老师批评笑,下课笑,上课还在笑!我就给大家讲讲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吧!
他有点固执,我有一次戏弄他,说他后面有人,但他却不相信,后来我看见徐老师在他的后面,于是就对他说:“徐老师在你的后面,”他想都不想随口一说:“不可能。”然后手指着后面说:“徐老师真是他妈的……”结果他回头一看,发现徐老师真的在他的后面,顿时羞红了脸,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还好老师没听见,否则老师又要骂他了!”
他也很马虎。一次,因为我们要做小报,我让他带些资料到学校来,可他第二天什么也没带,说:“我昨天查了资料,但今天忘记带来了。”结果我们小组临时改成了其它题目,可到第三天他又带错了。唉,我真是服了他。
他就是王梓丞。
写作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是广大师生比较头疼的地方。“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们来讲,很难从生活中提取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有了真情实感却无法用书面语言表达。那时解决这两个主要问题的方法,一是阅读,二是经历。通过阅读可以改善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真实经历会让他们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时至今日,随着各种媒体实力的日益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的壮大发展,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也相应的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做作业,找度娘”,写作文也是如此,一个题目出来,互联网模式的作文便大把的交到你的面前,几个同学模式相同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儿。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第一、 从学习生活中提取师生都熟悉的人或事。在一次小作文课上,我的题目是“我的数学老师”,要求完成对数学老师的三个不同的形象描写,学生都犯了愁,在小组讨论后,学生提出问题“数学老师是一个人,怎么会有三个不同的形象呢”。我提示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比如说数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考试监场的时候,和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甚至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形象,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当看到一位同学用课上他讲授的方法正确解出题目时开心的形象,当看到一位上课走神的同学没有利用规范步骤而出现错误时忧虑的形象,当完成批改对着几本出现典型性错误的作业,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同学更正错误时沉思的形象。同时我又展示了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故事,少年莫泊桑能针对同一辆马车写出八篇不同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不能完成几个简单的描写呢?此后,又进行过几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对写作角度的选择渐渐趋向于多样性。
第二、善于抓住身边有局部轰动效应的事件。像这种事儿写起来可借鉴的素材很少,作为学生们都熟悉的事件,造假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出比较真实的作品,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批改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理解都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
对学生体会“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也是一种实战型的演习。今年春天,我所教的赵宇飞同学当选为山东省“少年读书达人最具个性的读书选手”,我设计了作文题目《我眼中的赵宇飞同学》,在正式写作之前,我和同学们重温了赵宇飞同学身着魔法袍、手拿魔法棒演绎哈利波特中人物的录像片段。在作文完成后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描写了这个场面,并且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的想象,描写了赵宇飞的家庭读书生活。在作文点评课上,赵宇飞作为首席评委对优秀作文进行了点评,并针对一些“虚假”的事件,做了很正式的澄清,然后我们全体同学对作文的整体进行了讨论,对筛选出来的假的事例对文章的影响一一排名,说明有时候作者想象的人或事,只要对突出文章主题有关键作用,是可以借鉴使用的,只是要做好必要的改写,变为自己的语言。并且引用苏轼“想当然尔”的传说作为例证,在日后的作文中,学生的仿写变得比较自然,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减少。
第三、做好题目分支的细化。这样做看似有些阻碍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思维,在实际的操作中并非如此,而是有效抑制“这山看着那山高”的选题困境的有效手段。在出现多个题目可供选择的时候,学生往往在选择的时候出现“选择恐惧”,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列好了提纲以后,再次改换题目,这样往往会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细化文章题目就是给学生的作文指好方向,让他们的思路向一个方向延伸并适度扩展。2012伦敦夏季运动会是体育界的盛典,又恰逢暑假,许多同学都通过电视看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关的作文设置中,我只选择了三个人物,叶诗文、孙阳和刘翔,这三个人物的出镜率比较高,叶诗文的少年老成,孙阳的霸气外露,刘翔的英雄迟暮都是很好的素材。我要求每名同学只能选择一个人物,并且在第一时间写好题目。多媒体循环播放着三个人的比赛场景,每个人都根据视频和记忆整理着自己的写作思路,这种即时性的速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考验他们对问题的专注性,对他们日后写作场景类的题目,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是我对学生作文的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虽然大部分经过实践,仔细想来,这里面总缺少一些生活的积累和沉淀,这种训练总有些应试训练之嫌。但这几种方法对于日常的各种描写的训练特别是写实性的写作有一定的突击作用,也可以作为日常作文训练公式化的课堂使用,效果相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期盼暑假600字作文素材一
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我洗口洗脸吃饭后就开始写作业,写着写着,我的手开始发抖了,又写了一会,眼睛也不舒服,我真想写呀,可我又无计可用。好不容易写了一些,可电视、电脑也不好玩,哎,真想有个人来解救我呀。最后,我只有睡一下觉了。过了一会,我好像感觉自己飞了起来,然后落在了一个地方。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被吵醒了,发现我正在一个高高的楼层里,向窗外看去,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车子在天上飞,自行车也会飞,旁边的楼高达五十多层,所有的一切让我眼睛都花了。过了一会,一个机器人来到了我的房间,对我说:“主人,要写作业了。”我顿时傻了,只见机器人按了一下按钮,我面前出现了一个本子。我下意识地去拿,可拿不到,突然一下,本子翻开了,里面的东西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里面的知识我怕没人能懂,可我感觉答案从脑子里涌出来一样,我看看本子,上面竟然了我想的东西,本子只用了三分钟就写满了。这时,我旁边的大窗子打开了,同时,地板也打开了,一辆汽车出来了,我小心地上了车,车子飞起来了。我看着车外的景色,太复杂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没人开车!我猛地看了一下方向盘,吓死了,方向盘竟然在自己动,这时我明白了,我在我心中最期望的暑假里,玩了一天,突然,一声“起床!”把我惊醒了。原来这只是个梦呀,我失望的叹了口气。
不过,我期望中的暑假真的很棒。
黄陂区前川二小六(2) 朱瀚海
期盼暑假600字作文素材二
盼望着,盼望着,期末考试结束了,我最喜欢的暑假到了。
虽说暑假才刚开始,我已感到这将是一个忙碌而又快乐的假期。我需要完成许多许多暑假作业,要学习并练习弹吉他,还要学习英语、奥数和微机。除此之外,我还要参加十天的微机夏令营,跟随父母“南征北战”——去旅游。这样算下来,我所剩下的个人时间就不多了,这也是唯一的一个遗憾。
来说说我的暑假计划吧,首先,就是赶紧把我的作业做完,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南征北战”,当然,还要保证作业的质量。而后,我要多多练习我的吉他,能弹出几首漂亮的曲子给大家听,同时也用吉他来装装帅(哈哈!)。最好能多上几节吉他课。我还要在家自学英语和奥数。通过课本和课外辅导书,提高两科水平。语文这门最主要的学科怎能不学?我一定要多读书,多读名著、古诗,提高我的“国学素养”。还有微机,我的“拿手戏”怎能不操练呢?
当然不能总是学习,不然就成了书呆子!所以我还要“娱乐”。最大的娱乐当然是和父母出去旅游了,既可以放松心情,还能开阔眼界。我还准备在暑假里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你可能会说:这么热的天,你再运动不更热么?不会的,因为我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是“游泳”。对了,提到游泳,我不由得想起了安全问题。暑假娱乐休闲活动虽好,但是安全第一,我们千万不要到不安全的地方去游泳或做其他活动。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计划没说呢,你猜是什么?那就是写我的“暑假日记”。叫他“日记”,其实也不是日记,而是用一些文章,记录我暑假里的经历,串在一起,也就成了所谓的“暑假日记”我会把这个暑假里对于我来说所有趣的事,都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五彩缤纷的暑假生活。
今天是一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了。我和爸爸、妈妈三人一起做公共汽车到了钢琴老师那里。她给我布置了两件事。一件是上课她要让她所有的学生每人表演一首曲子,我要表演一首;还有一件事是她给我布置了车尔尼599二十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和4首练习曲,让我表演完后回家弹。因为表演的同学还没有到齐,老师就让我先练习一会。老师这么一说我马上聚精会神地练习起来。又过了一会,我练习完了人也差不多到齐了。老师让我们从小到大,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轮到我时,我很紧张,但是我还是认真地弹完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奏鸣曲”和“北风吹”最好听。
最后,老师向每位小朋友发了一张贺卡。我的贺卡上写着:“陈方丁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钢琴越弹越好,争取今年考四级哦!”
期盼暑假600字作文素材三
年年暑假过得是那样的开心、快乐的,整天都在家中大玩大闹,显得无忧无虑,充满了我们的欢歌笑语。没有作业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人间天堂,没有补习班的日子里,我们过得那样的轻轻松松,我的暑假总是充满了色彩,是五颜六色,是幸福的,拿着玩具在家中奔走,别人会觉得我很幼稚,但这却给我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紧张的考试结束了,期待已久的暑假终于来临了,我心中盘算暑假中的安排:学游泳、学跆拳道、旅游、还有……还有……。你别想,你别学,妈妈爸爸那严厉的喊声打断了我的声音,妈妈严肃的说:“学作文班,学阅读班,学奥数班……!”“天!”我不禁大喊一声,为什么老天对我那样的不公平。自由像被赶出了家门,烟消云散。那一堆堆作业像一个个敌人,向我迎面杀来,我都快招架不住,只好向作业投降,每天晚上除了作业还是作业。只有躺在自己软棉棉的床上时,才觉得充满了幸福。每当想起妈妈爸爸那严厉的口吻,我那晶莹的泪水在眼中滚动,妈妈爸爸又何曾感受到我的心情。每天在家中,除了学习,作业,学习,作业!也就没有其他的了。偶尔玩一会,在我的生活中显得那样短暂,对于妈妈那严厉的眼神,我显得那样的无可奈何。我是多么渴望拥有童年的乐趣。渴望生活变得无忧无虑。
在我的梦中,我期待着一个没有补习班,没有作业,并且在没有压力的暑假,充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每天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同时也充满了快乐、开心。但是在现在,当我们醒来,面对着我们的只有作业、补习班。我们多么希望能像梦中的那个童年世界,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给我们增加作业,给我们那个天天期待的无忧无虑的“新天地”吧!
期盼暑假600字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我期盼的暑假作文600字素材
2.我所期盼的暑假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3.我所期盼的暑假600字初一作文素材
4.期待暑假作文素材
生于1978 粲然眼中的1980年代:远离生活的象征
粲然(钟怡音)福建厦门人,曾获第四届《福建文学》“初出茅庐”征文大奖赛最佳新人奖,著有小说集《季节盛大》、《你的一切像海难》。
倘若有机会写《粲然自传》,我会视1980年代如鸡肋:对我而言,它不是大海,也不是洗脸盆。由于严重不“早慧”,我对童年的所有记忆就是如何挖空心思和别人交换印有黄蓉与花仙子图案的贴贴纸。
1980年代中期,我被寄养在厦门港奶奶家。老宅的二楼凌越于长巷之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港湾和泊着的渔船。某一年某一天午后,我和奶奶像往常一样坐在二楼凉台上,目视一个老女人颠着脚从海岬角处绕过来,拐进巷子,走过我家,仰着头跟奶奶打招呼。
她大略说了下她的近况:过得不好,她最小的一个儿子,学画画的那个,最近跑到马路上,当着好多人的面把自己所有的画给烧了。大家都说她儿子得了精神病。有人建议请法师做做法――啊,她还没拿定主意呐,还有人说,她儿子是跟了个坏老师,她丈夫想把孩子捆在渔船上,跟着出海一段时间,不叫他再接触那帮朋友了,兴许就好起来了吧。她皱着眉头,深怀忧虑。直到很久后,我们听说那个疯子到了国外。再后来,一个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告诉我,我们口中的“疯子行径”对中国艺术进行了诠释与反叛,那段时间,“厦门达达”派以焚烧绘画为当代美术翻过了新的一页。
之所以提起这件事,是因为被时代树起的“标杆”往往有悖于我们琐碎的生活记忆。当你仅仅生活在生活里时,就会觉得这些词,诸如:“伟大”、“历史感”、“巨人”,是为赋新辞而强加的“意义”。2003年6月17日,厦门文联开了一个我们几个人的作品讨论会,据说舒婷会出席。那天早上,我坐在家门口穿鞋子。爸爸踱过步来,他说:“对了,见到舒婷帮我问候一声。”“你想要她的签名吗?”我问。爸爸略显诧异地看了我一眼,“以前,”他说,“我在灯泡厂做宣传干事的时候,她在我们厂做女工。我在厂报上发过她的诗,”他又说,“你告诉舒婷,我觉得她写得还不错。”
我爸爸不是一个诗人,我甚至怀疑他知道不知道后来舒婷如何诗名大振,凡有井水处必有吟咏之声,他永远不会跟别人讨论舒婷在有关1980年代中国诗歌的书籍里能占有几个页码:八页两行零五个字、独立篇章,或者只字不提。他说起的首先是自己的回忆,是生活,而不是什么时间洗练后的不朽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我的朋友金海曙写的《八十年代的洞》很对我的调调,他总结说“所谓1980年代,就是一个凡事缺乏正常解决通道的年代,或者说,是一个不得要领的年代。如果这事放到现在,完全可以另找办法消解之,不会很复杂”。
20世纪最末那一年,当许多人陷入世纪之交莫名的时间焦虑感中时,我第一次爱上一个男人。据说,1980年代他颇有佳誉,但当时已泯然众人了。他总是乐于用1980年代特有的铿锵语气说起那十年的青春峥嵘,让我总有种错觉,好像抱住他,就抱住一个时代一样。但很快这种荣誉感就离我而去了。2004年,我在北京798工厂逛荡时遇到一群艺术家,其中一个是唐宋。1989年,他和他前妻肖鲁所做的行为艺术“枪击事件”导致当时中国美术馆展览被临时关闭,震动中外当代艺术圈。2004年那天下午,他们约集很多人去吃饭。据说在饭桌上,唐宋会谈谈这十余年来他和他前妻“多舛”的感情、艺术经历――实际上,他们也把这些变成了一个书信作品,将要公开展出。那天,我到底没参加那个“回顾历史年代”的饭局。我是说,有些东西它本来仅仅是生活,或许有幸它们或端出架子或果真沉淀成部分值得缅怀的“象征”。但请不要试图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时代里借尸还魂。如果有人有幸标注了哪个年代,就意味着将随那个年代终结而终结。而所有的年代,都是大众的生活。所以,那结束仪式感的子弹来得更迅速些吧!“砰”地一声。
生于1981 李傻傻眼中的1980年代:火热、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
李傻傻(蒲荔子)湖南隆回人,曾上2005年6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著有长篇小说《红X》。
《新周刊》:如果要为你的个人写作寻找源头,1980年代的作家或作品里有没有?
李傻傻:最初是贾平凹、余华等人,到后来自己也读过几本书的时候,才更多地接触到更老的和更小的。
《新周刊》:你的笔名包涵了什么个人趣味?
李傻傻:当时是无意的,现在我想可以扯出两条原因:流畅、有趣。
《新周刊》:在你上中学时,诗歌在你们学校里是一个什么待遇?在中学和大学,你参加了什么文学社?
李傻傻:有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说,在高中,我的第一首诗是写革命英雄主义的,写的是《卓娅和舒拉》的读后感。这说明,我很少阅读诗歌。在我的中学,隆回二中,出了很多校园诗人。有马萧萧、魏斌,都很红过一阵。那时,学校还有老师专门告诫学生不要学习马萧萧走文学之路。就是在那时,我加入了我们中学的“默深文学社”。开始是写写散文,很学生气的小说,高一暑假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
《新周刊》:在湘西南看的通宵录像里,有哪些你当时受到触动或觉得有意思的片子?
李傻傻:初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香港有三大影帝: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我记忆犹新。但我那时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最受触动的当然是那些被称作“”的。所有所谓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都是在大学里头才看的。
《新周刊》:你由衷地尊敬哪些公众人物?
李傻傻:我由衷地尊敬李敖、程益中和所有有理想有学问有胆识的人。
《新周刊》:在南方报业集团的氛围里,你觉得诗歌是被时尚化了还是被尊重的个人追求?
李傻傻:南方报业集团的氛围?我不大清楚。诗歌已经变得十分个人化,很可能同一个部门的人在写诗,而你却并不知道。我一般不太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作品。我会听别人说,但我自己很少和别人说我写了什么,包括女朋友和最好的朋友。也许是个习惯。
《新周刊》:你还看的文学期刊有哪些?
李傻傻:不看了。主要是没有购买的习惯。中学时买过旧的《诗刊》、旧的《十月》、《啄木鸟》什么的,因为只要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后来没看到旧的,我基本就不买了。
《新周刊》:你的父亲和母亲在1980年代从事过哪些职业?在你小时候,他们对1980年代的评价有没有影响你什么?
李傻傻:应该有农民、桶匠、煤矿主、推销员、搬运工、农场工人、建筑工人等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爷爷老对我说,现在可以读书,不像你爸那时候,别人不让读,等等等等。所以,总的来说,他们给了我“这是一个可以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时代”的印象。当然,也有很多与此矛盾的东西。比如,就在我相信了他们的话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很担忧我被什么势力搞趴下。高考时,对莫须有的“换档案”传言胆战心惊。我爸自己不知道变通,但他有时会对我说,这个时代必须圆滑,你别像我。可惜这时我的性格已基本成型。
《新周刊》:说出你对1980年代总的个人判断。
李傻傻:那时我还是童年。因此我的记忆里1980年代苦难与美好并存;而真正的1980年代,绝不仅仅是我看到的1980年代,它更火热、更激动人心、更富有创造力。
《新周刊》:你的生活有没有焦虑感?
李傻傻:人永远觉得自己现在活得不够好,这一点我想生活在1980年代的也并不例外。但若干年后回首,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火热、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
《新周刊》:你理想中的月收入是多少钱?你的书理想中的销量是多少册?
李傻傻:收入2万左右,那样很多事就可以着手进行了。销量5万册,这个数字我认为是理想的数字:既不过分畅销,也不过分冷落。
《新周刊》:试着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今天你所感受到的这个时代。
李傻傻:浮躁:越来越快,越来越轻。黑色:我到过的三个城市里,西安比我家乡污染得严重,广州比西安污染得严重。黑色的空气与水,黑色的星星与楼房。变幻莫测: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元,有木子美和芙蓉姐姐了;人们突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该变成哪一种人。(采访/山鸡哥)
生于1982 范继祖眼中的1980年代:一个传说
范继祖(小饭、石普)上海人,著有长篇小说《不羁的天空》、《我的秃头老师》。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礼拜前,我所喜爱的作家孙甘露先生度过了他的48岁生日。但他在我眼里如同一个没有年龄的人,内敛,羞涩……我不是说他本人真的这样。我只能挑剔地认为他在文章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的诗意现在看来多么不合时宜,但他的样貌――从“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到“一个儒雅的男人”――你必须称赞。正是因为这种天赋,很多人误解了他作为一个作家身上所携带的气质;据说这样的说法叫做“外貌协会”……我多么希望还能有一个“内部风景协会”,让先生不至于失去因为没有见面而忽略了先生的那些倒霉的读者。
“外貌协会”,这正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产物;而其中重要的组成分子,那些活蹦乱跳的女孩喜欢的是一个叫做郭敬明的小个子,哪怕他时不时地抄一下人家的――没关系,只要他的书继续保持装帧的精美,他的脸蛋还是那样可爱,女孩们就不会放弃对他的追捧。女孩们的狂热一部分归结于她们人群数量的巨大,另一部分归结于在她们身边爱打扮爱拍照的小男孩实在太少了――当我们的郭敬明粉墨登场,立即全场轰动――这一特征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特征。我只是稍许有点介意那些令人烦躁的尖叫声。
我们总是对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更容易羡妒,更何况这种羡妒是恰当的――就如同我多希望在1980年代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与孙甘露等先生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东西;在同一个会议上沉默寡言,抽烟;在同一个年代乐观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交到合适的朋友。在那个年代我们拥有李陀、朱伟和大刀阔斧的王蒙;一系列的革新都有格伦巴赫这样的人物保驾护航,例如程永新先生;残雪格非和余华等人的名字以及他们所携带的作品可以很体面地出现在文学青年的口耳相传中;一本没有郭敬明名字的书籍同样可以卖出几百万,并且作者赚取了相应的荣誉;出版社的编辑通常都通情达理,愿意跟你讨论(只讨论)小说内部的东西;没有人会要求你在书籍上贴一张艺术照片,或者在简介中杜撰一个在国外获奖的经历;你出版一本小说,就会像建筑师设计了一幢大楼的图纸那样兴奋不已――那时候的孤独是真正的孤独,那时候的煽情,藏而不露……
这就是我听说的1980年代,我虽然生在那个时代我却没有懂事;是否,有可能,这个年代给我的印象只是海市蜃楼的另一种体现?当然我更愿意相信长辈们语焉不详的口述,长辈们只是适当地遗漏,但是不会造假。
今天我们无法进入任何事物的中心和内部,只能在河的彼岸悲伤地看着船只的下沉。1980年代作为一个传说一定会被写入历史,而历史,就是你回头也无法追寻的东西。孙甘露先生曾在一本小册子上留下《我所失去的时代》这样悲怆的标题,今天我同样茫然无措。我不相信那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好在焚书坑儒也不会从头再来――那些出版物成为了永远的纪念,就像我手中的这一本《在天花板上跳舞》。
也许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荒唐,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我很想怪一怪现在的年轻的女孩。
生于1982 蔡崇达眼中的1980年代:他们的青春和我的年少
蔡崇达福建泉州人,2000年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受邀主编学生文学作品集《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
我从不认为那个年代有着文艺复兴这样金黄色的色彩,在我看来,1980年代只是被贫苦压抑了整整半辈子后青春集体复发的年代,是吵闹的年代而非复兴的时代,因为一切只是流行而不是滋长。在我的印象中,无所适从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主要表情,富起来之后要怎么打发时间――这成了当时很多人的突然问题。
1980年代正是我老家富得一天一个样的时候。我老家晋江1980年前是福建的贫困县,1980年代末成了福建省的首富县。当时富起来的晋江人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去全国各地烧香,浩浩荡荡外出的烧香团构成了我文学的起点――这不是笑话,要烧香要写“南海碟”,一种用之乎者也写的祈祷文,看着每天在当小学校长的大伯家的门口排满表情神圣的人,我就从内心里崇拜羡慕会写文字的人,从而第一次把偶像从此前流行的“劳动模范”转到了作家身上,第一次有想写字的冲动,而且它刹不住了。富裕在我们这个地方首先催生的是对文字的崇拜。照我的理解,所谓文学艺术终究是打发时间的高级手段。
那是个因富裕而刻意想追求激情的年代,是20岁以上所有人同时的青春集体复发的年代。印象最深的是我那只读过小学的父亲也开始写诗,经常拉三结伙地喝酒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轮流接句,这些土流氓的诗歌念来念去不在李白就在杜甫里面可以找到原形,而且大部分咱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全都囊括了。
这种集体癫狂在我的年少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时候,甚至我生病都不让吃药,而是吃外婆用符化成的药水,而所谓的符也就是在一张黄色的纸上摘抄上佛经的哪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崇拜文学也不奇怪了。但我直到高一才看了张爱玲,在此之前我骄傲的是书柜上藏有300多本作文选,我后来甚至神奇到在帮老师改考卷的时候能一眼看出某某同学的作文得过某某省、某某杯的几等奖,或者发表在某著名作文杂志上。直到现在我憎恨自己的语言就憎恨那段经历,但是我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事实上,父亲的短暂青想也是这样夭折的,他最终看的是武侠小说和年代久远的明清小说,然而他从此写不出东西,因为他总想要用空樽对月去描绘卡拉OK里的灯红酒绿。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魔幻主义的,这点我赞成,至少1980是个太过变幻的年代,今天大家还在听广播,明天就能看电视,昨天还在蹬自行车,过一段时间就是摩托车――几乎生病在家过了几天出来就有新的玩意出来,卡拉OK、舞厅、茶楼、便利店,所有想象没想象过的东西全部出现,今天大家还在探讨怎么储蓄最多钱,明天大家就在讨论储蓄应不应该拿利息。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街上看到染发的女人的时候,老妈还把我的眼睛捂住,说小孩子不要看,这是妖精,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到了1989年,我老妈怯生生地去染了个枣红色的头发,回家的时候脸羞得红扑扑的。这样的年代热闹后面是混乱,没能留下什么,最多一些现在看来荒诞的笑话――虽然当时他们和我们都那么认真。
生于1982 张悦然眼中的1980年代:砖红的年景
张悦然山东济南人,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著有小说集《樱桃之远》、《葵花走失在1890》和《十爱》。
1980年代装着我的大半个童年,印象中是旧旧的砖红色,像被我这个不知爱惜的小孩很快穿脏的衣服。但是终究是露出了掩藏不住的红色,一切方兴未艾,毫不犹豫地大步向前。
做过司机和会计的爸爸又回到大学校园,是1977年的事。1981年爸爸大学毕业,与妈妈完婚,结婚照是黑白的,照相馆依照要求帮着染上了颜色。妈妈的脸是桃花的粉,嘴唇鲜红欲滴,唯一的缺憾是礼服的白纱有些浑浊。1982年,他们迎来了我的出生。我是唯一的孩子,他们望女成凤。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在看的动画片是《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大大泡泡糖红极一时,雪人冰糕是消夏的最好冷饮。汽水也很普及,喝到满嘴泛红,舌头姜黄,真是过瘾。过年的几天在记忆里被放大成很漫长的一段,新衣服、鞭炮、年夜饭都很重要,紫粉色的脆纸包了压岁钱,春节晚会还是要看的,有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误了播出的时间,爸爸便用录像机录下来――对一个电视节目热忱如是的年代再也不会有了。
1987年我住在奶奶家,她开始督促我在每个下午5点半跟着电视学英语。那档节目叫做《跟欧阳奶奶学英语》。我还要练字和加算术,再也不能没心没肺地在楼下疯玩了。5岁的我开始有一丝郁郁寡欢。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美术班学画的时候,我画的那条鲤鱼和老师画在旁边的范例让人难分伯仲。
1980年代后期,电视剧《渴望》获得了万人空巷的反响,不过还是《射雕英雄传》更得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心。还有《红楼梦》,电视剧也比原著的书本来得早,先入为主,我怎么也不喜欢林黛玉细细的眼睛撇着的嘴角。那时候的新加坡电视剧也很好看,不过里面的当地人竟然都在靠卖鱼为生(《浮沉》),仿佛那时的狮城还是小渔村。谁曾想多年后要真的远赴小岛生活,日日与那蹩脚的国语为伴呢。
1989年,我上了小学。那时我长成了一个心思细密、感情丰富的小姑娘。我很喜欢画画,想要当个画家。可是那时艺术是令大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他们把我带到家门外那条马路的街口。我的小舅舅――一个画画多年的艺术青年,正孤单单地站在马路台子上画一幅巨大的宣传画。风吹日晒,他画了又擦掉,再画再擦。他的脸上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落寞,他的梦被束之高阁,没有人慰问过他和他伟大的理想。我仰起头,看到巨幅的宣传画上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间是个眉开眼笑的小孩儿,大字写着: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好。
小小的我迷惘地看看左右两边的父母,也觉得他们都只宠爱我一个,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可是我那醉人的艺术家的梦呵,却也好像宣传画中孩子手中放飞的白鸽一样,只能到无边的天空中寻找它们的影子了。
生于1983 春树眼中的1980年代:阳光灿烂
春树北京人,曾上2004年2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著有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
1988年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整个1980年代都是我的童年,阳光灿烂的,大家的脸笑得像红柿子。那一年,林志颖和小虎队风靡整个大陆,那大概是北京第一拨低龄追星族了,《北京晚报》说当时小虎队的专辑《青苹果乐园》摆上柜台不多时就被小孩们抢购一空了,还有许多家长替孩子们来买,大有丧志之感。玫瑰学校小学部甚至用了小虎队的《爱》来当做广播操音乐,大家一边做操一边跟着哼哼:听听大海的誓言,看看执着的蓝天,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恋爱。那时到处都洋溢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激情与按捺不住的梦想,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能感受到。
除了回忆,就只能从书里和朋友的记忆中感受1980年代了。《北大往事》我百看不厌,就是喜欢看当时那些大学生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多么有趣,多富有激情,自由、活跃、富有个性、自我发展的最大可能、开放性、反思性,构成了这些鲜活的故事、鲜明的人。那种强烈的务虚倾向和唯美的内在动力、抒情的传统,亦流露出北大气质中感性的、脆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