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四季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我爱春天。春天代表着绿色,绿色却又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我爱春天。当淅沥沥的春雨从天而降时,我总有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特别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得很,彩虹也随之绽开笑脸。我国民间有关于晴雨预测的农谚,象“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关于春雨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曲>>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一年之计在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作为四季的开始,必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关于秋天景色的成语:
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春花秋月、天高云淡、寒蝉凄切
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
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雁南飞、金桂飘香、天朗气清、叶落知秋
关于秋天景色的句子:
1. 晚秋的清晨,窗外秋景迷人而忧郁。一夜间秋天细雨的洗礼,一切都很湿润,清新。一片雾气蒙蒙,像梦境一般,雾气像幔纱,袅绕着我这颗多愁的心。自离开故乡,第一次感受到故乡般晨雾中的美景。
2.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3. 这美丽的秋景一次次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才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篇。
4. 又是枫红时节,附上最近拍摄的秋景,与不能赶上赏枫季的你们分享。
5. 在瑞典拍了些秋景片子,上传一些与大家共享。
6.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汪洙
7. 这是遵义的秋景,枫叶缓缓飘落在地.11.
8. 曾经慕名前往指南村拍摄秋景的“摄影师与模特网”CEO金让告诉我们,指南村一步一景,就杭州周边来说是相当值得采风的去处。
9. 雌雄银杏四季观赏皆有深趣,而以秋景最胜。
10. 猎民点的蒸屉挂在树上,阿龙山在9月已是一派深秋景象,风吹过金黄树叶,会有沙沙的声音。
11. 朋友们若有空,就在自家桐庐赏赏秋景,品尝秋味吧。
12. 紧挨药物园的“秋景园”,由红叶李、红叶桃、枫香等组成的红色佳园,使得万绿丛中一片红。
13. 少冲一路走来,被这秋景感染,暂将一腔烦恼抛闪在一边。
14. 宜宁志,秋景凋零肃杀,易引起伤感忧郁的情绪。
15. 沿着岛上的石子路漫步,感受海岛秋景的与众不同;或者乘坐快艇,在零星分布在海面的海蚀洞中飞快穿越,体验刺激的海岛探险。
16. 抬头仰望,天空瓦蓝瓦蓝的,洁净得好像刚洗过的蓝宝石;啊!空气真是好清新呀,真不愧是秋高气爽;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熙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多么美丽的一幅秋景。
17. 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18. 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的取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19. 白露秋风送清爽,金色桂花飘满香。惦记朋友诉衷肠,提示冷暖记心上。美丽秋景驻足赏,拼搏事业别太忙。好运常伴在身旁,祝你幸福又安康!
20. 风轻云淡的日子,是想念你的烂漫春天;百花齐放的时刻,是陪伴你的温馨夏季;硕果累累的原野,是信任你的丰收秋景;雪花飘零的纯洁,是爱恋你的忠贞冬日。四季的循环,一生的承诺,爱你是最大的幸福。
文 /小雨点儿
这是你第一次在我眼前,闪耀着与阳光合成的骄傲美色,那波澜不惊的水面安静而祥和,辽阔而悠远!
很想一个人沿着你的岸边,静静的徘徊...只愿让风携着你咸咸的气息穿越我的灵魂,踩着松软的沙粒,迎着和煦的海风,静静的一个人...贝壳.沙砾.海鸥.脑海中无数次勾勒出你的样子
你就如静卧在浩瀚宇宙的一湾清池,用无私的胸怀纳入百川大地,你非凡的魅力每天吸引着无数游人,无助失落的思绪在你身边继而变得如此微小,些许的离愁,在你面前.顷刻化为乌有!
是你洞穿了我所有的心事,梦里千百回与你相依偎,一直为你深藏的伏笔,此刻一切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再美的诗句也无法将你深情的描绘。
你的无言仿若沉寂了我的整个夏天,留恋...踏过你的岸边,为了梦想.为了蔚蓝,却不为港湾,知道相聚后总会远离你的视线...
一丝幻想轻描在纸上,一缕思念飞扬在眉尖,那种熟悉还原了陌生的起点。谁为谁抒写恒久的永远?谁为谁刻骨倾城的容颜?
往事斑白了曾有的记忆.岁月搁浅了如烟的花期.时光在轮回中四季交替.伤感于路过心里却永远没有归期......
我用幻想编织了一片网,无意将自己用力的捆绑,他的冷漠残忍的一片片剥离我的哀伤,才知用泪水将疼痛悄悄隐藏
面对你的博大浩渺,继而显现出文字的空旷与寂寥,望着你,是我无言的对白;恋上你,如同初恋时纯真的模样;爱上你,是我今生唯一不变的信仰
突然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那样的境界是幻想远离尘世喧嚣的渴望,倾听大海清纯而美丽的回响,永驻大海的身旁...但是两个月后,这个用灵魂说话的诗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让疾驶而过的火车带他去了远方.寻找他的梦想...永远的告别了大海.走向了天堂......
岁月纤尘,幽梦缠绵,行走在笔尖的柔情遗落在昨夜梦境,关于大海的传说遗留在远方的梦里,
点点划过的字字句句飘荡着寂寞的痕迹,秋风摇曳着波光粼粼的海面,闪耀着无言的心绪!
沐浴着暖暖的秋阳,欣赏你倾城的模样,风很轻,水很柔,阳光肆无忌惮的洒在海面上,你最好的温柔是静静的清点我的哀愁,再也没有感伤的理由,可以遗忘那不该记得的模样,可以心伤.但不能忘记坚强!
若踏月而至,皓月悬空.清风凄冷,点点星光闪耀着隐隐的心疼!远远的街灯在深邃的夜幕下显得那样苍白,萧瑟的微风轻抚着海面的清冷,徘徊在晚秋的边缘,淡漠了百花的渲染,尽管畏惧寒冷却无法拒绝的走向冬天......走在繁华的边缘,你曾经掠过无数容颜,也许明天会把我搁浅在岸边...
你迟来的倾城柔情填满了我童话般的世界,谁也不是谁的谁,片刻的轮回沉淀了曾经的最美!
最终还是心灵的回归!
缘起于偶然.数年光阴的阻断,相遇的美景如昙花一现!缘去于必然.你的国度没有我的语言,高飞的心终要回归往日地平线!
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明白人一眼看出是描写扬州的一首诗,没错,今天,我就让大家来领略一下扬州的风情文化及月的特色。
扬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在江苏的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中下游。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扬州的范围有:郊区,广陵区,邗江区3个地区;高邮,江都,宝应,仪征。这么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风水饱地,特色那一定是少不了,扬州的特色就有:包子,酱菜等等。那当然少不了月。扬州的月我认为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在瘦西湖看月亮。马上就是中秋节了,那时的月亮是最圆的,如果把它倒影在五亭桥的那些洞下,那就有16个月亮倒影在水中,那种景色是多么美啊!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很多,大多都是关于嫦娥的,有人说嫦娥奔月,有人说嫦娥下凡,还有人说吃了月饼之后就梦见嫦娥,这些一大堆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听的很多,所以我说扬州的月亮是最好看的,决对不是吹牛。要不然很多人称扬州为月亮城呢?现在有很多的人用扬州月或月亮城做广告,现代的诗歌写扬州的里面总也要提到一个“月”字,好像突出月亮城之美,所以来到扬州旅游的游客都说;“扬州城真是名不虚传啊。”都在为这有着月亮城之称的扬州城而赞叹。
扬州,它不仅有月亮城的美称,而在月亮的基础上的烟花三月旅游节更是别有一翻风味,这个旅游节可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扬州玩,差不多都是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李白的千古绝诗而来,虽然有了诗句,但没有真才实料也不行所以,扬州本来就是一座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有着知识和文话的文化城;有着千年博物的博物城。我记的有人说过,“淮海淮扬州。”这句话的意思是:扬州四界地方多水,水扬波以扬出了名。所以,这就是扬州的真才实料。从地图上看,扬州属于亚热带的气候地区,一的四季中,又是以春天的气候最好,景色最迷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三月”是指农历,相当于一年中的四月。有资料表示说明:当时的扬州,平均气温为14。3摄试度,大地回春,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这就是烟花,就在这是候,扬州的市花——琼花,伴随着扬州的市歌——茉莉花的音调下开放,那时的扬州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所以烟花三月旅游节才引来了那么多的游客,大家都异口同声,拍手叫好。
扬州,这个美丽城市,不但有家乡的特产,还有“月亮城,旅游城”的美称。最后,我就用一首诗来结束,表达我对扬州的赞美之情:
月亮已经走过自己的历程,如山河一样,以七五的时间从残缺走向圆满此时天朗气清一盘冰轮悬在空中,把一结白洒向人间,人的个条大道的脚步频密如急速的鼓点。那是归人的心跳啊!所有游子仿佛受到了月亮的召唤,月亮的吸引,都急匆匆的往家奔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的气息,在雨后的某一个瞬间,伴着一些淡淡的思绪,袅袅地升起来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时节,我们可以随口吟出许多这样空灵凄美的关于秋的句子。中国的文人,似乎都有秋的情节。也许是秋的意境,正应和了古代文人才子们的落魄心情。那些在无边愁绪中升华出来的诗句,穿过了历史的文化长廊,象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浩瀚的文学星海里,闪着迷人的光华。
然而,我却喜欢秋天。
秋,多么素雅娴静,又多么斑斓多姿,象一个散发着成熟的魅力又极有内蕴的女子。偶尔一抬头,洁白松软的云,用一种了悟后的姿态,正悠闲地、漫漫地飘游,就在我们头顶的上方,仿佛伸手可及;天空是湛蓝湛蓝的,异样的空旷和高远。展眼望去,满山的果园里万紫千红,遍野的青纱帐苍郁青翠,再点缀上清晨浓艳的朝霞,傍晚燃烧的彩云,天地间的一切都仿佛被丹青高手用浓浓的油彩重重地渲染过了。这哪里是人间的景色,分明是挥毫泼墨出来的一幅油画。
隔三差五地,就有绵绵秋雨飘落下来,象哪个伤心的女人在倾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地,不由地让人生出幽幽的情怀。雨过后,天上灰黑色的云在不停地游动、翻滚,如汹涌的云海,渐渐地就闪出了灰蓝的天空。太阳出来了,给翻卷的云海镀上了一层金黄,五彩的云在天幕上尽情舒展、随意变换着各种姿态,铺展出一幅幅斑斓的画卷。远远近近的蝉鸣声、蛙叫声,此起彼伏,在雨后的黄昏里,奏响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此时,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感叹于这个绚烂多姿的季节。
秋天的田野最迷人。清晨,秋日的朝阳宛如一个端庄娴静的新娘,清新、娇媚地准时出现在东方的天幕上;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正在轻纱般的晨雾笼罩下醒来。似乎就在一瞬间,洁白的轻纱被揭开了,晶莹的露珠遗落下来,一串串滚落在草丛中。庄稼都已经成熟,玉米威风凛凛的站在广阔的田野里,风过处,发出一声声自豪的哗笑;无边无际的棉田里,一朵朵洁白的棉花,迎着秋阳张开了笑脸,象极了母亲刻满了粗糙皱纹的脸上那盈盈的笑容。这时地里的农民是忙碌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路上相遇彼此大声的打着招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许惟有世代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他们的秋天才是丰盈而朴实的,是收获着喜悦的,是满载而归的。因为他们有过一春的耕耘和一夏的劳作,有过整整两季的等待啊。
走进秋天,才会发现这是个即宁静又善变,让人哲思的季节。收获着并凋零着,成熟着也结束着。眼看着青翠了一夏的绿叶,在慢慢地变黄、变轻,风一吹就飘落了,宛如一声声轻轻的叹息;曾经在黑暗中经过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煎熬,用毕生的精力讴歌生命的蝉,在世不过百日,也在吐出最后一个清脆的音符后,悄然跌落枝头。所有的辉煌都将过去,繁华正在逐渐落尽,我们看见一个季节正徐徐落下帷幕。就连夜里蛐蛐的叫声,也于急促中透着悲凉,仿佛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
秋天,毕竟是一岁将尽、万物凋零的季节。也难怪历史上会有那么多诗人悲秋,伤秋,悯秋,浅吟低唱着秋的悲凉。
然而,春去秋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的。自古至今,政治风云的变化,也似这四季轮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昨日还繁华似锦,今天已经是落木萧萧了。那一代代落魄的文人才子只有举杯望月,把酒临风,将满腔的落寞付与秋风,空留下落叶般的诗句供后人赏玩。
惟有大自然缄默不语,却借助于他所创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演变着大自然千古不变的规律,展示着他的慈悯与宽厚,让世间万物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一生可以经历几十个春秋,可以在一次次的春去秋来时感怀、体悟生命的荣衰,也会在一年又一年的春去秋来中青丝变白发。也许惟有来到人生的秋天,才开始学会咀嚼生活中的滋味。这时会因懂得了生命的珍贵而学会珍惜,让生命在思索中沉淀,升华。
【关键词】孟子;诗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30-02
引《诗》之风,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流行。翻阅先秦典籍,不管是史传散文,还是诸子百家的论辩,到处都有引《诗》的例子存在。即便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在君臣的对话中,在外交的策略中,也不乏其例。可见,《诗经》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孟子似乎也对《诗经》是情有独钟,《孟子》一书仅仅七篇,然而引“诗”却多达近40次,这不可不说是一典型代表了。
一、《孟子》中引“诗”统计
就《孟子》中的引《诗》情况,历来都不乏学人统计。但由于各家参阅版本不一,以致结果也不甚相同。如洪湛侯在其《诗经学史》中引用梁玉绳之统计,曰:“七篇中言《书》凡二十九,援《诗》凡三十五”,又如汪祚民在《〈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中对《孟子》引“诗”也做了统计,说:“《孟子》一书引《诗》、论《诗》共39次,其中,孟子本人引《诗》共30次,论《诗》4次。”
今以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为底本,统计出《孟子》中引《诗经》38处,就具体篇章来说,《梁惠王上》3处,《梁惠王下》5处,《公孙丑上》3处,《滕文公上》5处,《滕文公下》2处,《离娄上》7处,《万章上》4处,《万章下》1处,《告子上》2处,《告子下》2处,《尽心上》1处,《尽心下》2处。从所引《诗经》篇目来看,《国风》有4处,分别是《豳风・鸱^》、《豳风・七月》、《邶风・柏舟》、《邶风・凯风》。《大雅》有19处,分别是《灵台》、《思齐》、《皇矣》、《公刘》、《绵》、《文王有声》、《文王》(引4次)、《假乐》、《板》、《荡》、《桑柔》(引2次)、《下武》、《云汉》、《A民》、《既醉》。《小雅》有4处,分别是《正月》、《大田》、《大东》、《小弁》。《颂》有3处,分别是《我将》、《s宫》(引2次)。
二、孟子引《诗》之方式
孟子对《诗经》的引用,概括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用诗”和“论诗”。就“用诗”来说,《孟子》引用《诗经》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自己的立论说理服务。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笔者将分而论之。
首先,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治国思想。如《梁惠王上》中说: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在这里,孟子用《大雅・灵台》中的诗句提出了他的“与民偕乐”的思想。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在这里又借用《大雅・思齐》中的诗句来说明他“推恩保民”的主张。
其次,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外交思想。如《梁惠王下》中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文中孟子提出的“以大事小”、“以小事大”的邦交理念,是一种反对战争推行王道的邦交政策,为支持自己的主张,孟子用《周颂・我将》中的诗句来说明。
第三,孟子用“诗”来论证他的修身思想。如《离娄上》中说: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王;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认为君王当以仁修身,不仁之后果,轻者“身危国削”,重者“身弑国王”,然后用《大雅・荡》中的诗句说明历史借鉴,强调以仁修身是一条经过历史验证的修身经验。又如《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出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在这里,孟子引《鲁颂・s宫》诗句以提出的学子的修身从师理念。
第四,孟子用“诗”论证他的哲学思想。如《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是孟子性善说的具体阐述,其引《大雅・A民》的诗句来证明。
而孟子的“论诗”,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著名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上。“知人论世”说出自于《孟子・万章下》。其中有曰: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为何会对诗本文产生兴趣,这当然不是他的自觉意识,与他的用诗一样,还是出于学说纠纷、思想争锋的必要。孟子关注本文的举动仍是一项思想举动而非文学举动。后世学者对《万章下》这段话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孟子这一段论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论“读书”(“颂诗”),即“论世”以“知人”,“知人”以解读其诗书,解读其诗书则又有益于“知人”、“尚友”;一是论“尚友”,即“论世”、“读书”以“知人”,“知人”以“尚友”。这两层内容中第一层更有意义,它体现了孟子首倡的解读诗书的方法,它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承认、继承和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主要是在《万章上》中: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以上这一段,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主要概述。文中关于文、辞、志、意的解释,比较通行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以《孟子注疏》为代表,赵岐注云:“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孔疏云:“故说诗者不以文而害逆其辞,又不可以其辞而害逆其诗人之志,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诗人之志,是为得诗人之辞旨。”一种以朱熹为代表,“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也从朱说。大体而言,孟子认为“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要认真把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和整个篇章,从而从整体上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志,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机械地停留在字词或文句的表面而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才是正确可取的读《诗》方法。
其实,在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引《诗》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大多断章取义地用诗,拘泥诗句字义,这也是诗脱离乐的必然结果。然而从孟子的“论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是对春秋以来流行的断章取义引《诗》方法的否定。
三、《孟子》引《诗》方式之间的矛盾
孟子的“论诗”主张,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说诗方法论,其开创之功自然不可被忽视。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复杂,他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他的引《诗》也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不乏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注重政治效用,引《诗》的主要目的是借以阐发他的王道仁政的思想。也就是说,孟子的“论诗”与“用诗”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点在《孟子》一书中比较显见,如《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这一段中总共引《诗》两处。前引诗句出自《大雅・公刘》,根据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所说,这首诗是“叙述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民从邰迁豳的史绩”,而这几句诗描写的是公刘率领周民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之后,开始其迁徙行动,与文中所讲的好货完全无关。后引诗句出自《大雅・绵》,“诗从古公父迁到岐山叙起,描写他开国奠基的功业;一直写到文王能继承古公遗烈,修建宫室,平定夷狄,外结邻邦,内用贤臣,使周族日益强大”的诗,而这几句描写的是古公父偕同妻子太姜前往岐地查看建屋的情形,也与好色完全没有关系。可见,孟子并没有从整个篇章来把握作者之意,而是牵强的引用,借以阐述仁政之意。又如《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这一段中所引诗句出自《豳风・七月》,据《诗经注析》中所说,“这是一首农事诗,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这也与文中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完全没有联系。
可见,孟子的引《诗》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审美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说理目的,对所引之《诗》进行断章取义的摘取,有时甚至与自己的阐说完全毫无关联,所以说,孟子的“论诗”与“用诗”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
总之,在先秦时期,引《诗》是一种普遍现象,孟子的引《诗》虽也不乏断章取义,但也可以说这是孟子说理的一个特点。我们不能过分指责他的断章取义,与其说是断章取义,倒不如说是对《诗》的另一种阐释,使《诗》富有了儒家特色。而其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更是影响深远,被后来之学者广泛接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
[3]洪湛侯.诗经学史[M].中华书局,2002.
[4]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M].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形容词;动词;拟人;喻体;和歌
[作者简介]曾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llO―03
韩国学者李御宁先生在研究日本人的意识时提出这样一种新奇的观点:“土壤分析不总能解释花的美丽……与其说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评论,不如从更深的角度去探讨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系列现象。”暂且放下对历史文化以及潜意识的研究,而只是将现存的种种文化现象连缀起来,应该有助于我们对某种文化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样,这也不失为一个品味诗歌的好方法。如果我们暂且放下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属派别等等巨细的背景知识,而单从诗歌本身着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赏析中国的部分唐诗,以期获得新的感悟。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最合理又不失艺术创造者之感性特征的。他说,人首先存在,然后创造自己的本质心。换言之,你可以决定自己之为何人。同样,你也可以决定自己所见之物为何样。这虽然是唯心的观点,却适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领域的气象。比如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阴晴雨雪、四季轮转本是自然规律,诗人却让其与人间情感建立联系,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月”在诗歌中属意象。《周易・系词》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与前者也。”可见,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单个的意象很难表达作者的情感,月只有配以“幽篁”(王维《竹里馆》)、“江波”(王昌龄《乌栖曲》)、“子规”(李白《蜀道难》)、“金樽”(李白《将进酒》)、“碧海”(李白《哭晁卿衡》)、流云(韩愈《谒衡遂宿》)才能营造出一种意境。诗人在选取月为意象的同时又配以哪些意象,就取决于作者的心境了。这便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
不同的诗境中,月以不同的模样出现,如“素月”(王昌龄《乌栖曲》)、“孤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王维《竹里馆》)、“清月”(韩愈《山石》)等。有的诗中,月还被赋予人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的诗人也以月喻人,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说:“长安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再如李白的《哭晁卿衡》中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梧桐”,等等。这里,笔者从五个方面来品味唐诗中的“月”。
一、与“月”有关的形容词
前面提到过一些形容月的词,如“素”、“明”、“清”、“冰(bing)”、“霜”这些表色彩和光泽的词;也有富于感彩的“孤”、“徘徊”这类词;有时,诗人会直接用其他景物来与月相互衬托,如“孤城月”、“江月”“夜月”等。
其中,“明月”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明”是一个有光泽又略显清冷的形容词,因此常与孤独的意境相关。沈俭期的《独不见》中有:“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想念之人迟迟不归,唯有窗之月光关照着主人公。试想,如果这里不用“明月”,而用“素月”或“缺月”会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素月”在李白的《乌栖曲》中出现过:“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延绵的江波配以“素月”,将清晨来临时的景色细致地描写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素月“应该是一个远景,而且缺乏光泽。《独不见》中,已有一个不归之人,我们暂且把他作为“远景”,如果将月亮也置于主人公不可及的位置,笔者认为就不符合远近相生那种和谐之美了。同时,富于光泽的“明月”,使得分隔两地的人儿那种思念之情更彰显于沉沉黑夜,在色觉上产生一种明丽的悲伤之美。
再来看“缺月”。苏轼的《卜算子》中有诗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这也是一首含有孤独之意的词。“疏桐”与“缺月”构成了绝妙的意境,但如果这里用“明月”呢?其实,在我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只是那样的话,首联营造的气氛就不一样了,“明月”的孤高清冷之感将代替“缺月”的哀戚深幽之感。如果再将“更教明月照流黄”替换成为“更教缺月照流黄”,就更差强人意了,因为“缺月”并不符合“照”这个动作。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沈俭期这首《独不见》很有色彩美,其提到地名,也选用有颜色的词,如“白狼”、“丹凤城”以及最后一句的“流黄”,这些词都会给读者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绘制一幅富有色彩美的图画,我觉得正是“明月”给这些颜色增加了光泽,这是“缺月”不能代替的重要原因。
二、拟人化的“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出现了很多“月”。其中有一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觉得,这个“待”字用得极好,与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那句“日月是百代之过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待”字,将月亮描绘成含情脉脉的少女,又体现了时间的流逝。王维的《竹里馆》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相”字,也将月拟人化了,显出一种殷勤乖巧的模样。李白的很多诗中都有“月”,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个“送”字,使得天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这里的月仿佛是一位女神,助凡人一臂之力。
韩愈的《八月十五夜》则将月与人情置于对立的关系:“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与李白那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娱之情形成鲜明对照,充满愤懑之感。
三、与“月”相关的动词
在收集与意象“月”相关的唐诗歌时,笔者对这一部分最感兴趣。人与月、山与月、江与月、鸟儿与月、碧海与月皆因巧妙的动词的使用而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试举几例:
首推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诗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宣州谢眺饯别》有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应是少有的几个将月作为“友人”的诗人。月可以送他前往剡溪;月可以为他所揽,与他相拥;月也可以做他的信差,想好友传递愁情;月也可以与他举杯对饮。在李白心里,月应当是人格化的仙子。那种天人和谐之美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他还曾将逝去的好友比作明月,在《哭晁卿衡》中有诗云:“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梧桐。”晁衡便是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僧阿倍仲麻吕。他几次因遇海难归国不得,这一次又再次遭遇灾难,但是后来流落于他方辗转回到中国,最终终老于斯。李白当时听到他遇险的消息,以为他已经遇难,痛不欲生,故作此诗悼念之。
其次应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笔者觉得,这首诗有日本“物哀”的意味,没有什么更深刻的不安或孤愤,只是随着景物而发生的关于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因此显得纯净又优美。江月待人,斜月藏于海雾,人儿乘月归来,这种种与月相关的描写皆因这几个动词“待“、“藏”、“乘”使月亮活了起来,显得绰绰约约,含情脉脉。
最后,有一些比较相似的诗句。王维的《鸟鸣涧》有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的《乌栖曲》有云:“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还有《将进酒》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韩愈的《山石》有云:“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白居易的《琵琶行》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几处的共同之处是,诗中有包括月在内的两个意象相互结合来构成美丽的意境。月与山鸟,素月与江波,金樽与明月,清月与山岭,江水与夜月,这两两一对的意象都因恰到好处的动词实现了完美组合。其中,笔者最欣赏白居易用的这个“浸”字――“别时茫茫江浸月”,读来有一种湿漉漉的悲戚之感。
四、作为喻体的“月”
前面提到过,李白将归国途中遇难的日本遣唐使晁卿衡比作“明月”,相同的将“月”作为喻体的例子还有一些。比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句诗云:“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这是描写家门前来客云集的诗句。这里用“月”来形容妓的美貌。我觉得“月”与“云”相呼应,还隐隐暗示着男女之欢。
张籍的《节妇吟》中也有诗句说:“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拒绝他人招纳之诗,但是以女子拒绝男子求爱的口吻写就的,比较有情趣。诗中将男子的心地比作太阳和明月,读起来可知道这位坚贞的女子原来内心里也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更让读者顿生爱怜之心。
五、唐诗与和歌中的“月”之比较
日本曾经师从汉学,以会作汉诗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和汉朗咏集》便是以汉诗某句为题,拟作和歌的集子。但是,日本人喜欢的汉诗诗句多以吟咏风物的为多,比如杜荀鹤的“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金立之的“山人见月宁思寝,更掬寒泉满手霜”,白居易的“不明不安朦胧月,不暖非寒慢慢风”。这些是收在日本人编的《文华秀丽集》中的汉诗诗句。可见,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里仅从“月”的意象稍作比较。
日本的和歌中也时常出现“月”这一意象。以松尾芭蕉的散文和歌集为例,里面的和歌俳句中,有21句提到了“月”。有的诗句中,“月”的角色与唐诗中的相似,如“雪中卖豆腐,归途月相映”,再如“马上惊残梦,月远茶烟升”,又如“月圆酒杯满,一饮共三名”,等等。后面这一句,其实是受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启发。在平安时代,自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在扶桑很受欢迎,到了幕府统治的镰仓、室町时代,李白、杜甫之诗流行起来。
也有一部分诗句体现了他们对月亮不一样的情怀。如“红月属谁有,孩童竞相争”,“盗贼进我家,惟剩窗之月”。可见,他们将月亮当成了自己袖中的宝物,争抢她、怜惜她。松尾芭蕉也有诗云:“开锁引月入,光映浮御堂。”他们降低了月在空间上的高度,试想,这与小国意识有关吧。
前面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也曾寄思乡之情与明月:“翘望东天月,神驰奈良三笠山,皎月一样圆。”作者凝望着大唐的月亮,慰藉自己家乡的月亮也如此这般。
[参考文献]
[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现代西方批评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关键词】文字游戏 言语审美 微型班本课程
工对江说:“你真勤劳,干活都累出汗啦!”
门对间说:“你家买太阳能啦?”
飞对乙说:“亲爱的,你慢慢飞,翅膀丢了你怨谁?”
巨对臣说:“一样大的房子,你的怎么是三室两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背古诗。”
“日出江花红胜火,家务多得不得了,不能忆江南。”
“仰天大笑出门去,全是为了玩电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不能看电视。”
……
以上文字来自我班学生的课堂练习,是我的文字游戏微型班本课程实践中的当堂作业。
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文字游戏引入课堂,开发出一种微型班本课程,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也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文字游戏班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两次,在语文课的前五至十分钟,时数和具体时长视课程内容、难度、当堂教学任务及学生学习兴趣而定。课程内容包括汉字对话、词语麻辣串、成语接龙、一句诗、数字诗、图形诗、对诗句、拼句子、颠倒歌、幽默手机短信、情趣微博等。
文字游戏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我想它之所以能有强大的吸引力,其存在的理由便是因为它以快乐效应为外部表征,体现了儿童生命发展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审美方式,以自由创造为内在旨归,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体验精神成长的愉悦。
如何使文字游戏走出表面的热闹喧哗,真正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字的美好相遇,走向言语审美的至高境界?
一、关注“我”的在场
文字游戏的自由氛围给了学生自由展示自我的机会。语言的背后是孩子自己的身影,是他们的气质、才情、能力、阅历的综合体现。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在从模仿到创造、从欣赏到创作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尊重“我”的体验。关注言语主体,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就是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个孩子叫许梦菲,她曾写过一首诗《橡皮》:“形影不离地跟着你,不是为了纠缠,而是为了帮助。”这句诗道出了橡皮与人的亲密关系,而且写出了它对主人倾吐的心声。诗句的背后是作者本人的自白,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女孩,有时任性甚至霸道,好朋友经常被她气得离她而去,说她很烦人、粘人,她也许就是用这句诗作一个解释吧。
彰显“我”的个性。尊重学生,即让他们在文字游戏中实现“我”的建构,写出真正的自我。有个孩子笔下关于纸的诗是这样写的:“在认识我的人眼里,我是用不尽的宝藏;在不认识我的人眼里,我只是一片空白。”我知道这是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因为有点调皮,也许有时会受误解吧,于是欣然点评:在认识你的老师我眼里,你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二、呵护言语生命的自由成长
文字游戏微型班本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师生共同开发言语潜能,促进学生言语生成,有意思、有情趣、有思想、有智慧地进行言语表达,发展言语个性,激发言语创造力,以期提升言语素养,言语人格。
同一个游戏,不同的表达,异彩纷呈,有的写现实生活,有的写想象世界,每个人的情趣、才情都在这里得到释放。孩子们写数字诗,有的写1:“竖着是自己,横着是自己,站着是挺拔的,倒下了也仍然正直。”表现了她心目中的“1”坚毅的品格。有的写0:“不能像它一样,外表饱满,肚子里一点知识也没有。”正是针对现实世界发出的由衷感悟。用“怕、凳子、背、唱”编小故事,一个孩子写的是两个凳子是一对好兄弟,联合行动起来,让调皮的孩子尝到了苦头,再也不敢欺负凳子弟弟了,想象丰富。另一个孩子则记录了生活片断,语言鲜活生动。
三、开启记忆中的文化密码
文字游戏自古有之,这里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字的形式美,结构的均衡、节奏音律的和谐,色彩的变幻,文化意象的多样优美,都在语言实践中开启了久违的文化密码,由此在学生的记忆中烙上文化的印迹。
我国古代数学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用歌谣和口诀的形式表达,让人们在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我也尝试在文字游戏中让学生写写数学诗:
学生还配上图画,红红的太阳、七色彩虹、蓝蓝的海、小脚丫,使这种诗歌形式图文并茂,颇有情趣。
图形诗也有悠久的历史,构思谋图独具匠心,种类技巧丰富多样,宝塔诗、鱼书、四季围棋诗、太极图诗等,不胜枚举,充分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风采,给人以超级的审美享受。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图形诗,还将自己作的一首蘑菇诗展示给他们:
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拿起笔来,将文字按一定的图形组合起来,有的好像一列小火车,有的仿佛一座小房子,有的像只花蝴蝶,试着写出、画出了自己的图形诗。
茆秋然同学的火车诗:“有一些回忆你可以慢慢品味它,有一种幸福你可以慢慢享受它,有一些痛苦你可以慢慢抛弃它,有一些快乐你可以永远拥有它,这就是简单的生活。”这是一个天真无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读着这样清新的诗句,你的内心是否也充满了豁达与洒脱?王士文同学的房屋诗:“有一些火,你怎么扑它扑它,就是灭不了灭不了它的光芒;有一些花,你怎么摘它摘它,就是摘不下摘不下它的芳香;有一些纸,你怎么画它画它,就是改不了改不了它的洁白;有一些鸟,你怎么关它关它,就是关不了关不了它的梦想。”这个孩子天资聪颖,善于思考,阅读面广,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读她的小诗,怎能不被其中蕴含的坚守与执着所感动?
四、构建即时互动平台
工作第一年,乍暖还寒的初春。一日清晨,同事华姐走进办公室,禁不住欣喜地道:“传奇,你看到了嘛,校园操场南墙的那一排柳树,新抽的枝叶像徐徐蒸腾起来的绿烟,简直美得无法形容。”
华姐的家,与学校相邻,和我们每早的行色匆匆相比,她总是优雅闲适地散步到校,五分钟的路程,她习惯早行一步,从容走着,于是沿途风光便多了份一木一花草、一岁一枯荣的细微感受。华姐的描述,一下子令我心驰神往了:这样的早春,那新嫩枝叶所氤氲的袅袅绿烟,该是遥看近却无的吧?这绿烟日渐浓重,季节的流转也随之春深。
待到大课间活动,我伴在孩子列队的左右,走向操场。远远眺望那刚抽芽的新柳,如烟如雾,若隐若现、实有似无地点染了人们心头的一抹春色,仿佛一阵细微的风溜过,便会把她们吹得烟消云散、了无痕迹似的,这一念小小的担惊受怕如投入湖心的一枚石子儿,蓦地,漾成心湖上的一份喜悦,浅浅地推开层层涟漪,整个眼中的世界都变得澄澈透亮、无限柔情了。如同华姐所说,那份感觉言之不尽,似乎只可意会,无以言传了。此刻,眼前这春柳如烟的景象,不是二月春风的剪就,也不是渭城朝雨的洗润,比起诗词歌赋中那些“折柳送别”的意象仿佛更多了些许的诗意,陶醉其中的我,随之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被传唱流芳的诗句,每每吟诵都百感交集。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故土路旁的柳,见证了离人挥泪作别、前途未卜的征程。柳绿如烟,从飘絮到葳蕤,直至凋零寂寞,从春到冬,又几度春秋,望断秋水的,只是长亭更短亭的归程,宋代魏夫人词道: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折一枝柳等你,冒着雨雪也要迎你回来,和你共赴一场烟花三月的柳絮漫天。隔着千百年,我们回望这些当初并不见得浪漫的抒怀,这如烟的柳,曾寄予了古人多少的情思和希冀啊!
最多情的柳,该在沈园吧?想起了陆游和唐婉,这对有情却终难眷属的恋人。绍兴乙亥岁,陆游与唐琬沈园重逢,该是相顾无言,抑或顾左右而言他吧。柳荫之下,蝉鸣聒噪,一如内心的波涛汹涌,便相和成了《钗头凤》的绝唱。沈园一别――唐婉不久便郁郁而终――竟是永别。在前世,在梦里,或者在来生,我多么希望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的再度相遇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身后是这如烟的青青柳色,随风聚散,惺惺相惜,像是时光的荏苒变幻,一晃就相隔了四十多年,年逾古稀的陆游故地重游,触景伤怀,留下了诗作《沈园》二首,其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道尽了诗人终其一生无法释怀的相思和憾恨。
这轻盈婀娜的一株柳,被文人骚客一再寄托,它岂能载得动这万丈红尘的离愁别绪,只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一遍又一遍地追忆那些伊人天涯、两情相望的过往,在这样一个春柳如烟的晨光里,不觉莞尔。孩子看到我微微上扬的嘴角,不解我为何发笑。我默不做声,用手指指不远的柳树,问:“看到了什么?”有机灵的孩子眼尖,惊奇而果断地喊道:“柳树上有绿色的雾!”一呼百应,孩子们纷纷为这一新奇的发现而手舞足蹈、欢欣不已。我说:“是啊,新抽的枝叶像雾,也像烟,看到没有,好像风吹来就会吹散一般。”孩子们都拍手赞同,兴致越发高了。“想听一些关于柳树的典故吗?”我因势利导调起孩子们的探知欲,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想”。我便娓娓说起诗里诗外的故事,抛给孩子们一个引子便戛然而止,孩子们听得起兴,不住地追问:“后来呢?”“后话如何需要你们自己去续啦。”我故弄玄虚道。末了,一个女孩声音细细柔柔地问:“老师是怎么发现这美丽景象的?”猝不及防,仍信口说出:“不要走得太急,把脚步放慢些,多观察生活周围的事情。”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的,人生路上,不应总是车马劳顿、俗务缠身,应像华姐那样,在一个柳色如烟的春日清晨,赏心悦目地看着生命驿道两旁的风景,自得一份惬意悠然。
此后每年冬末春初,孩子们总会嚷着不要忘记观赏柳烟,偶尔会忘,孩子们便常常提醒。一来二去,竟变成了内心一份不自觉的等待。校园操场南墙的那一排秀颀的柳树,俨然成为了我和孩子心中的一道风景。
前两年校建,一年四季尘土飞扬的操场铺设了塑胶,那些柳树便魂断在一个暮春的黄昏。那日,下班后,我绕道来到正在围栏施工的操场,久久伫立在横亘在墙角的柳树枝干旁边,泪眼模糊间,我如何也难以将树的尸身,和记忆中那如诗如画的柳烟关联起来。柳树,人们取“留”的谐音,希望美好的时光、温暖的亲情永驻心间,如今,我却留不住这道风景了,正要伤感,却在抬头的瞬间,眼前依稀浮现出一派春柳如烟的气象,我才恍然悟到,原来这些最好的时光早已定格记忆的珍藏里,从不会轻易离去。(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登瀛小学)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关键词:谢灵运;行旅诗;思想脉络;抒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一生出仕多地,在荆州、彭城,永嘉、建康、临川等地任职,所以其行旅诗创作数量颇多。据明张溥辑《谢康乐集》所载,其现存诗共81首,逯校本共存其行旅诗58首,占其总量的近三分之二。通过研究其行旅诗,我们可以进一步窥视其思想行迹,更好地了解一代大家的心路历程。
“行旅”,最初见于梁萧统《文选》,其从内容上划分为23类,行旅类分上下,共收诗31题35篇。李击翰称“行旅”,“旅,舍也,言行客多忧,故作诗。”即指因仕官在外而作于旅途之中或在任所所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文本资料。《文选》收录谢灵运行旅诗最多,共10首,可见萧统编纂《文选》时对于谢灵运的重视,钟嵘《诗品》也将其列于上品,谓其“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m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一、儒、释、道思想一以贯之
谢氏家族在晋时拥有最显赫的地位,但是到谢灵运时则慢慢衰落,作为谢氏子孙,谢灵运一直为有着功勋卓绝的祖先骄傲,在《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时,灵运比喻谢氏家族是“峻极诞灵,伊源降祥”,“贻厥不已,历代流光”,可见大族子嗣的骄傲和荣耀。魏晋时玄学之风虽已尤为昌盛,但是对于传统士族来说,所授诗书仍以儒家经学传统为本,尤其在谢氏来说更应如此。《宋书・谢灵运传》记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祖文谢玄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①作为同一时代的钟嵘也赞美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饱读儒家诗书的谢灵运自是以曾祖父谢安、祖父谢玄为榜样,“迈矣夫子,允迪清芳”。所以在他敦促从弟弘元“维翰孔务,明明劳止”,告诫堂兄谢瞻要“明政敦化,矜恤载怀”。在永嘉任官时,他还要求自己“弦歌愧言子,清净谢汲生”,以汲黯和子游为榜样治理郡县。
谢灵运出生后,谢家因子孙难得,送灵运至杜治明师处寄养。《南史・沈约传》载:“初,钱塘人杜炅,字子恭,通灵有道术”。②杨慎曰:“道室称治,犹今之观也”。③灵运直到十五岁才返回建康,可知其少时必受到杜明师道家思想的熏染。这一点在他的行旅诗中也多有体现。在《赠安成》一诗中,他提醒宣远要秉承道家“清净有默,平正无偏”的处世态度,“清净”源于《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有默”则源于《庄子・在宥》中“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义熙十一年,谢灵运三十一岁,赴江陵作刘道怜府中的咨议参军,但是已感“仰惭蓼萧,俯惕惟尘”,虽有一颗忠实之心,但是资质愚钝,难以处理好小人的谗毁之言,“工拙各所宜”,各人有适合自己的事,“将拭旧褐,A来虚汾”,才最符合自己的本性。此时,谢灵运的道家思想占了上风。
不愿做官则思念亲友的心情就更加沉重,对兄弟的深情厚谊使他对离别尤其伤感。回忆“接席密处,同轸修衢”的共同经历,来追溯少时的乌衣巷中自由欢乐的时光。这种情愫越是强烈,归隐之心就越是频繁、急切。综观谢灵运50余首行旅诗,“归”字就出现了14次,有的诗中出现了还不止一次,想要回去的心情无以排遣。据顾绍柏先生《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考证,义熙七年,时谢灵运27岁,就随刘毅至江州,入庐山拜见过慧远法师④,《全宋文》记载义熙九年底或义熙十年初,应慧远法师之请,谢灵运作《佛影铭》⑤,正文大赞佛法,可见二人已有多年交往,道佛思想在灵运心中滋生。
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清谈,学凡数变”(《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不惟与玄理有关,而于名士之立身行事亦有影响,导致魏晋人士宅心宅远,则重神理,而遗形骸。”
谢灵运的诗句多取意于《老子》《庄子》,他羡慕支离疏,可以坐享天年,倾慕方外的隐逸生活。寻访黄帝遗迹,企求能够成仙升天。在慨叹“万事难并欢”时,只好寄希望于老庄。每次出游,都希望能找到一些奇异景致,在山水之中憧憬游仙的乐趣。而每次出仕,都觉有“违志”之感,渴望像隐士一样能够“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二、深沉情感下的自我形象
皎然《诗式》中提到“当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⑥当然,这里的“文”更多指的是谢灵运的诗。大谢不似颜延之“如错采缕金”,而是发乎于情的自然流露。谢灵运有着大家之子的豪气,也有着性情男子的深婉。他对待自己的祖先充满敬意,用最奢华的词语去赞美,对待同族的兄弟也深情款款。“静念霜繁,长怀景落”。
灵运不愿违志做官,经常有感而发,“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一再表明自己能力有限,不适合做官,回到故乡过平静的隐居生活才最方便。“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能顺从自己的意愿,不要委曲求全,而对于谢灵运来说,它的本性就是放荡不羁,他想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所以每次去赴任都充满了无尽的感伤。谢灵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做官,心情的郁积加上身体的疾病似乎已经将这个人完全摧毁,但他却还能够呈现出另外一面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谢灵运行旅诗中的抒情性窥探
沈德潜《古诗源》曰:“谢诗经营惨淡,钩深索隐,而一扫自然,山水间适,时遇理趣;匠心独运,少规往则。建安诸公,都非所屑,况士衡以下。”⑦谢诗摹景写意,喜用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物象,“解袂告离,云往风飞”(《赠安成》),衣袖分开的动作就像两个人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云”和“风”也是动态的景物,兄弟之间就如此一样被分开。在赴永嘉任经石关亭途中暂息时,拂晓时分“亭亭晓月映,冷冷朝露滴”,“亭亭”取意山中之亭,意为高远孤悬的样子,使人顿生旅途跋山涉水之景。
谢诗善于季节性抒情,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变换,尤其是秋季,也许和宋玉所开创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基调相关,也许是和诗人形单影只的羁旅经历有关。
刘熙载《艺概》曰:“康乐诗较颜为放手,较陶为刻意。炼句用字,在生熟之间”,⑧也因为谢灵运博学多才,寓目即书,所以他的诗歌中多用典故来表情达意。他赞美谢瞻为人贤德,“秘丘发轸,千里知贤”,典出《诗经》,用泌丘(秘丘)代指贤者居所。对于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光阴消逝的无奈,灵运渴望自己也能够“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像《庄子》中传说的千岁老人安期一样有长生不老的道术,可以过完天年,自然终老。“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借用《汉书》中关于彭宣和薛广德的故事暗指自己也有此隐居之心,而自己又多少有点贡禹丢不掉荣华富贵的俗世之念。张溥《谢康乐集》题辞曰:“(康乐)诗冠江左,世推富体,以予观之,吐言天拔,政繇素心独绝耳!”⑨
谢灵运的行旅诗灌注了他几近一生的经历,在他的诗歌中既表现出了一个求而不得的仕子形象,又展示了爱亲重友的平民之态。他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诗人,对于和自己有着相同意境的事物和环境总是能够引入诗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的行旅之叹,进而更好地把握他人生中儒释道思想的变化历程,对于谢灵运其人的研究也才能更加具体、深刻。
参考文献:
[1]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李运富.谢灵运集[M].湖南:岳麓书社,1999
注解
①李运富.谢灵运集[M].湖南:岳麓书社,1999:415
②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3,
③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4,
④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⑤李运富.谢灵运集[M].湖南:岳麓书社,1999:345
⑥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7
⑦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