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演讲稿的写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演讲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除非是个别的大师,大部分人在演讲前都要准备演讲稿范文,因此演讲稿怎么写非常重要,本文提供演讲稿范文的写作方法。
演讲稿的格式与一般文章的格式原则大致相同,分为1.开头;2.主体;3.结尾三个部分。但演讲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因而,演讲稿范文与一般文章还是略有不同,尤其是它的开头和结尾有特殊的要求。
一、开头
开头要点: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格式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主体
主体要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主体是演讲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思路、节奏和衔接等几个问题。
首先是思路,思路清晰的演讲才能引导听众,最简单的思路是用数字序号来表达内容的层次,如提出3个问题,第1、第2、第3,或有3种方法等等。
数字序号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表达清晰的思路。此外,演讲稿中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演讲思路清晰的有效方法。
其次是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节奏变化会使听众不至于疲劳,如在演讲稿范文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使演讲内容不单一,以便听众的注意力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度集中。
当然节奏是为内容服务的,插入的内容应该与演讲主题相呼应,另外,节奏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
第三是衔接,是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由于前面提到的节奏的需要,容易使演讲稿的结构显得零散。衔接是对结构松紧、疏密的一种弥补,它使各个内容层次的变换更为巧妙和自然,使演讲稿富于整体感,有助于演讲主题的深入人心。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同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三、结尾
结尾要点:简洁有力,余音绕梁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的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感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依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二是细心推敲,表达完美。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三是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要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2000-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竞争上岗演讲稿的特点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性。首先,演讲稿的目的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颖、深刻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主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目的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关键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计划,要“许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知名度(省内外和国际知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业绩、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意见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准确,以与会者理解为标准。演讲稿的形式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理解,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重视的是准确、明晰和简练。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稿的艺术性是讲话的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讲话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演讲稿必定要联系整体的演讲活动特点来进行。演讲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来看待,即“演”和“讲”。“演”,是表象的整体的艺术生命体,又称“讲演”或者“演”。“讲”,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演讲既是一门学问,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整体生命的投入、表现甚至升华。但是,有的演讲重“讲”,有的重“演”。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的讲话风格,可以说是东方思维为主导,比喻很多,深入浅出,应该说重“演”;严谨科学、坚定有力的讲话风格明显不同,可以说重“讲”。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蛊惑力,使人像“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些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们希望两者并重。写作演讲稿,最好从上述对演讲总的认识出发。演讲稿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语言要有感情和个性。这就要注意分析并体现演讲者的个性特点,将感情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内在结构。最终,演讲成为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二、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
(一)确定主题
演讲稿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演讲稿中反复突出。提取对现实公务的认识,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社会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要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演讲稿的主题一般是明晰的,但是,比起一般的事务性公文写作来说主题要集中、新颖、深刻得多。演讲稿的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确定主题,这是讲话稿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最好提炼一个口号(广告语),贯穿全文,反复突出,进行宣传鼓动,成为听众的流行语言。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全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主题句可以有五个层次。一是客观特色层次。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演讲稿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如:“建设经济效益高的……”二是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这种主题句是具有科学技术新颖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如:“建设信息时代的……”三是文化色彩层次。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如:“建设小康(大同)的……”四是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如:“建设世界性的、永久性的……”五是审美生命层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笔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如:“建设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语)的……”
主题句的位置:标题大多是主题句。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主张)和怎么样(措施),行文中兼用其他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后处突出主题句。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二)选择材料
演讲稿一定要有材料。正如一般的议论文,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在讲话稿中叙述或者说明(如数据)出来。这种材料包括结构中两个重要部分:自身简况和优势,包括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以及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基础上的计划。二是理论材料,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各种下行文中的方针、政策,还有群众语言。又分个人材料和单位材料。
(三)安排结构
1.遵循格式化外在结构:
(1)标题。演讲稿的标题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演讲主题型,二是直接以“竞争上岗演讲”作标题。
(2)称谓。称谓是演讲稿特有的,是对听众的称呼。称谓要根据听众对象而定。如“各位考评员、同志们”。称谓放在标题之下正文的开头,有时根据需要在正文中间适当穿插使用(一般采用提行的写法以拉近两者心理距离)。
(3)正文。演讲稿正文的写法依据讲话场合和对象而定。正文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
①开场白。方式多种。有的开篇入题,又叫开门见山,如“我主张……”;有的介绍内容如“我要向各位谈谈……”;有的采用设问式;还有借题发挥,或者表示感情等。开场白要平直、概括、简短,要具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兴趣。
②主体。主体一般要分析证明主题,这就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主体有两种层次安排方法,即纵向排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横向排列(各层次独立性强,共同论证主题的正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个小的主题,写成层义句。层义句,一般写在层次前面,或者每一层次前后都要写出,也有的层义句写成了小标题。层次中间要恰当运用材料。可以是口号(主题句)的反复。
主题具体落实在三大部分:一是自我简况(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二是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三是工作设想,即计划。
③结束语。一是结束语,多种多样:有的概括要点,强调主题;有的抒发感情,激励人心;有的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有的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二是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三是表示感谢。
2.简介竞争上岗演讲稿的模式:
【标题】主题型:一句话。
直接型:“竞争上岗演讲”
【开场白】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开宗明义(主题)
【主干】(1)简介自身:简历和优缺点(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
(2)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
(3)工作设想:提出策略即目标和措施,这是重点内容。
要领: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材料作血肉;进入时,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创造境界,仰视上空。
【结尾】(1)强调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展望未来。
(2)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
(3)表示感谢。
3.谈谈演讲稿的内在结构和写作要求: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课堂效果;探索;思考
简要地说,应用文是单位和个人在现代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用到的文体,它也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的文体。
高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职业工作中所需要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唯恐有文种遗漏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完整性。于是,教材越来越厚,文种越来越多,表面上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顾及了,但是实际写作教学状况却是师生均感到乏味枯燥,教与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从教学内容看,学生一般是一看就清楚,一讲就明白,一写就糊涂。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应用文写作课堂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即课程要与专业相匹配适应,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要充分互动。
一、应用写作课程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
据统计,应用文现目前有上千个文种,常用的文种也有近两百个。有必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应用文的实用性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教学重点。如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重点是财经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重点是公文写作,法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重点是法律文书写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应用写作的教学中,不能脱离内容讲写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没有好处的,学生遇到实际情况时仍会茫然无措。同时让讲授应用写作的老师,做到精通各专业要写的所有内容,也是不现实的。要教好写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专业的资源,与相关的课程相互动。比如“经济合同”的写作中牵扯到许多经济法的内容,可以与“法律基础”课互动;审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专业性比较强,可以与“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课互动。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教公共关系的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这样学生对“演讲”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型的演讲赛,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的写作质量,由公共关系老师评判演讲的水平,使学生在演讲中,既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又学会了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二、写作理论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应用写作所学的文种,大多是工作以后才用到。在校的大学生缺少应用文需要的写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应用文的使用程序和写作技巧很陌生,这就给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模拟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适宜情景,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尝试教学过程。比如制订计划作总结,谈生意拟合同,制发文件等,都与实际密切结合。如“发文处理”的操作性非常强,教师讲完了其程序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草拟、签发,到缮印、用印、签署,再到立卷、归档、销毁,进行流水线作业,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立体地把一整套工序完成,变复杂的理论为具体的、实在的技能,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模拟适宜情景,不仅巩固了写作理论,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二)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真正的实践中体会写作的全过程。比如,带文秘专业的学生到当地政府机关,了解现行公文的具体写法,请机关工作人员介绍公文形成的全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收集学校已发的公文,让学生判断其是否规范,对不规范的公修改练习。如果模拟情景是“练兵”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则是“实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获得材料,分析材料,利用获得的材料撰写成文,修改、定稿。如在讲调查报告时,先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从实践中获得写作的能力。“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写作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一次大型会议,然后根据会议的实际情况进行两种写作,学生不仅得到锻炼,还可以摸透两个文种的区别。
也可以带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利用学校安排的学生实习)了解他们的工作、经营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开展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写出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活动研究报告等。使学生从收集材料到整理分析,从安排结构到写作成文,学会怎样运用理论进行分析、综合,独立地完成整个写作活动,把“应用写作”课变得更生动、更有成效。
三、教与学要充分互动
许多学校应用写作的教学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如何走出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误区,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就是需要形成教与学的充分互动。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设计师和研究者,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指手画脚,以免约束学生的思路,多给学生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在相对充裕的空间内完成系列写作活动活动。如讲到平行文“函”,我们假定某银行要到某高校进行培训,就此事让学生代表银行拟写一份函给某高校,先把某个学生的“函”作业进行剖析,同学在讨论中进行修补。从函的标题、正文的内容到函的结语、落款等,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补充、不断争论,最后直到每个学生就可以很自信地写出规范、完整的函。再如在讲一些简单文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备课、授课,因为是学生讲课,课堂上学生听得都会很仔细,课堂气氛也活跃不少,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补充和指导,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规范。
以上是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应用文写作课效果的提升完善尚需在教与学的过程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丽萍.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法尝试[J].科学教育论坛,2004(22).
[2]李延凤.角色塑造:应用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J].写作,2004(3).
[3]王健.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0(4).
一、学的视角:我是谁
我是谁,就是作文“谁来写”的问题,也就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在以何种身份与角色在写。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习作课上当然是学生来写作,这还用说吗?是的,是应该让学生来写。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写,是一种应付式的写,因为学生的“作者意识”没有被激发。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者、作家,更要让学生明白,此时,我就是“作者”“作家”,创作是一种无上荣光的事,是一种享受。如教学《编写童话故事》,教师让学生成为“编剧”,为动画片续编故事,学生清楚明确了“我是谁”,所以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一旦确认了“我是谁”,就能清楚自己在为谁服务,也就解决了“为谁写”的问题。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他们是何种角色、身份,与“我”是什么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才会针对“读者”进行有意识的写作。如教学《舌尖上的重庆》,教师紧扣读者对象是“非重庆人”,要求学生通过对重庆某种美食的介绍,让“来重庆的游客”既了解这种美食的文化,更激发其吃的欲望。这样,课堂教学营造了写作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该课例能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我是谁”与“为谁写”的清楚定位功不可没。
在“我是谁”这一视域下,还蕴含有“为何写”。如《大胆想象编童话》的教学,教师创设了一则征稿启示,暗寓发表意识在其中,有“为何写”的渗透。但通观这15节习作课,学生的发表意识仍极为模糊,根本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激情,离不开发表意识。学生的作品变为铅字,对生活的感悟与更多人分享,无疑是对写作者的极大鼓励,也将开启学生写作的强大内驱力。
二、教的视角:教什么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次习作赛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是语言。语言“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要与时代接轨。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丰富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时代的新语言,如“折腾”“酷”“忽悠”等语言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未尝不可。二是语言要有个性化。一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的语言四平八稳,即使学生有个性化的语言,教师也会把它改为“大众化”。如很多习作课在评讲时出示一个片段,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修改,最成了一个大杂烩,个性化语言尽失。习作教学经常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何表达?需要个性化的语言。如在《舌尖上的重庆》的课上,一位学生写他吃重庆火锅的感受:“……一个字:爽!两个字:真爽!三个字:爽歪歪!……”就是用自己比较独特的语言及语言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应该允许与鼓励的。
其次是内容。时代在发展,学生的习作内容也应该有新的内容。这次的习作课,其内容虽然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编写童话故事》将内容锁定为“首届森林化妆舞会”,《让心灵说话》将活动搬进课堂,《大胆想象编童话》让学生续编“狐狸爸爸”等,都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创新。但是,就当下的习作教学而言,在取材上,“让位子”“拾票子”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如一教师教学《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例文是“掖被角”: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掖被角,奶奶临终前,我给奶奶掖被角,没想到奶奶仍然用枯槁的手吃力地给我掖被角。在选材的指导上,最终“感动”成了“悲情”的代名词。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也更丰富与现代:我们的童年儿歌是“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真英雄”,他们却在“改写”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我们的童年是“画地为棋”,他们却在网上纵横驰骋;我们的童年休闲是“摸虾捉鱼”,他们却在旅游体验……如果习作教学还只追求传统的素材、传统的好文章,只怕学生会愈加厌恶写作了。
最后是体裁。本次习作,我们惊喜地看到,演讲稿、颁奖词、童话、寓言等亮相课堂,给习作教学带来了新变化。但习作教学要更加突出体裁特征,童话要突出童话的特性,记事文要突出记事的特性,实用文要突出实用文的特性。同时,还可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更多与时代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文体进行教学,如“编写短信”“发微博”“写博客”“写电子邮件”……只有这样,习作教学才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评者视角:为了谁
无论教什么还是怎么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因此,作为评者,就是看你的教学真正为了谁。从三个具体的落脚点来看。
一是聚焦点。通观习作教学目标,大而全的倾向仍十分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不会“聚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们很多习作教学课贪大求全:一堂习作教学课中,把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全方位进行指导,水过地皮湿,效果不佳。其实,一堂课可以聚焦某一个方面,或取材,或立意,或构思,做细做实,追求实效。如教学童话《妙妙奇遇记》,教者将教学铆钉在“情节的一波三折”上,也就是构思上,学生大胆想象,创设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情节,效果就很不错。
二是着力点。着力点就是达到教学目标这一“归宿点”的载体。犹如过河,有的选择小船、有的选择小桥、有的选择石墩……这就是着力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着力点不同,同一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不同,着力点的选择也不同。由于教师不善于选择着力点,致使教学过程比较“飘”,没有落在实处。如教学《学写颁奖词》,一个最为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写颁奖词”,教师的着力点找得很准:人物的突出事迹、人物的精神。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如何写得好”上――对称、引用、比喻、排比……导致学生没能正确掌握颁奖词的格式,写出的颁奖词追求语言的华丽,但“内容”与“精神”缺失了。
三是发展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发展变化的。在一堂课中,“最近发展区”总是随着教学的推进而在发生变化。遗憾的是,教师不能捕捉住这样的发展点来着力,致使教学在平面上滑行,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如比较成功的教例《学写应聘演讲稿》,学生掌握了应聘演讲稿的写法后又发现,例文中运用了很多“好词佳句”(实际上是很多四字词,因为是三年级学生,所以笼统地称之为“好词佳句”),这就是一个“发展点”――如何让自己的应聘演讲稿打动听众,但教师却将其放过了。
一 引导得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授学生以“渔”,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美文共享,经典导航
有意识地利用应用文中的经典应用文范文,通过讲解名篇佳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如李密的《陈情表》,李密之所以获得晋武帝的同情转祸为福,与其文笔委婉、情真意切的“表”分不开;而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王”,又和魏征文情并茂、理据严密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极言直谏”分不开……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没有固定呆板的模式,它们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闪烁着艺术的魅力。再如书信,可以汉代卓文君写给夫君司马相如的有名顺逆诗回信,一封精彩的书信挽救一段婚姻,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再延伸到求职信、简历等职场应用文写作,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活跃气氛,引发兴趣,点燃激情。
2.思维逆向,求新激趣
逆向思维教学,不仅可让学生了解应用文应该怎样写,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不能那样写。如教学“计划”,先不讲其格式和写法,而是展示有毛病的例文和学生习作,先讲什么样的“计划”不符合要求,原因何在,然后再顺向指导计划应怎样写。再如“应聘信”,让学生甲做招聘人,学生乙做应聘者,由乙在写好应聘信的基础上在课堂内当众做应聘练习,教师与台下的学生给予点评。用此法不仅使学生觉得“新”,而且让学生置身事中,亲自感受当事人的心情,启发学生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以及选用怎样的表达形式。寓学于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知识。
二 教法创新,保持学生浓厚兴趣
教无定法,教师应创新教法,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得便捷、学得充实、学得有趣。
1.精讲多练,启迪智慧
讲在最精处,练在最优处。应用文的训练,以范文为例,精讲具体的写作内容与格式,训练学生的认知和动情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精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一是树立生本教育写作观,让学生先写后学写完后讨论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总结写法教师提醒点拨和评价练笔。二是引导学生开口朗读、问答、讨论、辩论等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鉴赏,发现应用写作别具一格之美如求职信的谦诚美、调查报告的理性美、演讲稿的情理美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
2.行动导向,实用为主
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课堂置于准职业人的教学情境中,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应用文写作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开展“职业活动”,让学生脑口手齐动。
三 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一切技能皆来自不断的强化练习和实践,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形成也一样,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结合实际拓展其内容,强化练习和实践,以求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形成。
1.内容拓展,与时俱进
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直接步入社会走向职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越来越快,使得从业者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适应能力成为必需。应用文写作应拓展内容,与时俱进,在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融入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应用文传统内容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在现代职场模拟场景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取现代职场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职业核心能力也得到专业训练。
2.情境创设,实践参与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通过实践参与的自我体验,充分发掘出自身潜质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真正掌握知识。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具有校园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习写作。如教学“通知”,以元旦联欢晚会等为情景,让学生拟写通知;“演讲稿”教学,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关注的“上网”、“早恋”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正反两方展开讨论;信函文体教学,以“感恩父母”为主题,让学生写一封家书等。或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学生在校办、团委等部门跟班、顶岗,教师指导,尝试进行往来公文的处理和校内公文的撰制工作,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二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工厂入企业,在做中学、做中写。到实训场所、到企业现场体验相关活动,使学生领会应用文写作真正涵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应用文写作思维观和应用文写作应用观,培养应用文正确的思维习惯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学生素质提高、智力发展、公共关系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开拓的关键。中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引导得法,推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创新,保持学生浓厚兴趣;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使中职生综合素质提高,从而适应未来工作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教材;案例教学法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具性,而高职高专学生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写作环境,再加上校园及教学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难以培养写作的兴趣。目前,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质量成了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些体会与探索。
一、加大教材改革
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陷入窘境,与没有权威性的教材有很大关系。笔者在应用文写作的任教经历中,曾尝试到各类图书馆、书店查阅相关教材资料,试图寻找一本优秀的教材,却发现诸多教材大同小异,一律是从文种的概念、文种的分类、文种的格式、写作要领或写作注意事项到范文分析等固定的模式,难怪老师抱怨这门课程过于乏味、没多少内容可教,更难怪学生认为太枯燥而不愿学。
应用文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必然为应用文带来内涵的更新和扩展。要使应用文教学紧跟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该不断调整与丰富应用文的内容,使应用文文案体现时代精神。但是,由于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列举的案例往往显得陈旧,学生阅读这些陈旧的例文时不仅感到乏味,而且对文案当中的内容不易理解,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为了弥补教材之不足,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所需的情境,使学生能体验应用文写作所需的工作内容和事件背景,应尽量选用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环境的范文案例来增强学生感官上的认识,以弥补其社会阅历浅的缺憾。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易理解的案例,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应用文写作参考例文,从众多案例中寻求适合学生的范文。
例如,在调查报告文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3G手机,将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与《2009年3G手机消费趋势市场调查报告》案例相结合,将范文恰当地插入到授课内容中,通过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了调查报告这一文书。
再如,某月,学院党委联合市疾病防控中心在校内开展了一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文人文的一面,使学生有亲身的经历,笔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询途径,将两篇精心挑选的范文《关于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十二省、自治区法院审理犯罪案件工作会议纪要》作为会议纪要文种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分析范文。这两个案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篇幅适中,会议纪要的三种写法“集中概述法、分项叙述法、发言提要法”在这两篇范文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适当更换案例,使学生紧跟实际的变化,同时达到了增加见识、开阔思路的效果。
以上两例说明,应用文任课教师发挥协作精神,结合身边实际整合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文案例,能够弥足教材之不足。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复合型知识,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比如熟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又比如掌握相关经济、营销、财务、行政管理等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而目前应用文课程体系分化还不够规范,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任课教师一般是由语文教师担当,那么这些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文教师的素质之外,还应提高相关的专业素养,比如掌握上面提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经济、营销、财务、行政管理知识等。由于富有激情的讲课和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要求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做到能绘声绘色地讲解文种的写作要领和分析范文的境界。
由于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从各个专业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然后有重点地进行授课。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教材不分层次、不分专业,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特点,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自身不同定位提供重点学习的一些文种,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建议其重点掌握经济类应用文书;文秘类专业的学生,可建议其重点学习公文类和日常类文书;法律类专业的学生,可让其重点学习法律类文书等。这种有的放矢的做法,可避免学生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的缺憾,使应用文写作教学不游离于专业教学外,应用文写作的知识与本专业知识融合贯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
短短四天的观摩和学习,对我来说,胜过自己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在语文教育中的摸爬滚打;短短四天的观摩和学习,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和冲击;短短四天的观摩和学习,我聆听到了名师们丰厚的文化底蕴,碰触到了他们灵动的教育智慧,欣赏到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感受到了他们高涨的教育热情,领会到了他们灼烁的教育真谛,触摸到了他们执着的教育情怀……
一
知道韩军老师,也仅仅是知道一点他的新语文;看到韩军老师,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个人对教育可以如此“痴迷”和“疯狂”:他的《雷雨》,先用简洁的文字与学生梳理了文中人物及其之间表面的和深层的关系后,接着亮出了有关教参资料中对周朴园的“脸谱化”的评价,告诉孩子们要复杂一点来看待作品中的人物,黑白分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他援引了《雷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出关键词,读出《雷雨》的“神秘”:从周朴园的罪状和悲惨结局中,读出了“神秘”的冥冥之中自有报应的天意;读出了“神秘”的两大誓咒的成谶。课堂的深度在于韩老师在周朴园的一个“周”字上做足了文章,做出了极致。他紧紧扣住 “周”字,先让学生利用“周”字来巧妙组词,并把这些词语出示出来,然后层层剥笋,在对“周”的层层要义及本义的追溯中分析戏剧的结构,解读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悲其天悯其人”,进而开启学生对老天须谦卑,须敬畏。他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巧妙化身为艾青,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故意背错来激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探究;抓住学生提出的“紫色灵魂”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贯穿在两节课始终的是韩老师那忘我投入的激情朗读,那渊博睿智的教材解读,那涌动闪现的精词妙句。听韩老师的课,有些人觉得他“过”了;对此,我却不苟同,因为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韩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痴”和“疯”。武林高手到了一定的境界,摘花拈叶皆可伤人于无形中,无招可循,无迹可觅。韩老师是修炼来的,不是模仿来的!!
二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整节课没有一个提问,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被他调动起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余老师用“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讲一讲”构成了自己的“板块教学”。第一板块中,余老师始终将阅读的方法指导和学生的阅读结合相互交叉。在读出旋律感,读出重音感,读出停顿感的三次达标诵读后,又让学生进行自由诵读和角色研读。多次朗读后,让学生一起背诵全诗。第二板块中,余老师出示了海涅、汪国真、食指和王家新等人诗作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抄录到本子上;出示的同时,余老师用三言两语精炼地点明这些诗歌的立意所在,与所学诗歌有效联系。然后让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技法来自由诵读这些诗句,多样背诵,将积累做到了实处。在“写一写”这一板块中,余老师先是点明诗歌的特点,每一句诗几乎都是一个独立的演讲主题;然后让学生写一个“微型演讲稿”,稿中要用上诗中的一句话。为了更好地给学生的写作以抓手,余老师出示了两则演讲稿,一则表达优美,一则表达朴实;接下来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讲一讲”板块中,余老师则把舞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当众朗读自己的“微型演讲稿”,余老师则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和一张富有人情味的嘴巴,三言两语随时点评学生的习作,话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赞美和肯定。而孩子们则用自己的习作演绎着精彩,也展示着课堂的精彩。相信这节课在老师们心中可能是一时的触动,但在孩子们心中的影响却是一生的。
接下来余老师用大量详实的课例通俗易懂地为我们作了《阅读教学10味》的专题报告。从中,我看到了余老师对教学的静心、净心和精心。如果说韩军老师是大侠杨过,狂野洒脱,那么余映潮老师就是郭靖,沉稳内敛。
三
同样是讲授《雷雨》,程翔老师却上出了别样的韵味,我感受到了程翔老师朴实的教学风格和踏实的治学态度。程翔老师上了两课时,为我们展现了《雷雨》教学的全过程。他是在所有授课教师中唯一一个没用多媒体课件的人。第一课时,程翔老师由学生日常中对话剧的态度入手,把人们不喜欢看话剧归因于它是一种对话体,接着引入一组概念让学生明白对话体的单位是对话篇、对话段和对话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雷雨》课文进行划分。划分的过程中,程老师随时关注学情,在实践中启发学生明白:寻找话题切换之处可以确定对话段。在让学生概括对话段的内容时,程老师随时发现、随时对话、随时点拨、随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让学生明白对话的双方一个是主动者,一个是被动者,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话题中,两者可以互相转换。这一课时中,程翔老师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彰显了自己的教材理念:教材是有功的(用叶圣陶的话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功能,从而更好进行语文的后续学习。在第二课时中,程翔老师让学生聚焦对话段之一“回忆梅小姐”,再进行有效辐射,引导学生主动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入了“潜台词”的概念;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理解“爱情”,理解“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明白雷雨的主题就是关于“命运”和“人性”,并热情地推荐学生去阅读《雷雨》的全剧本。
如果说韩军老师的《雷雨》是一条奔放激荡的瀑布,那么程翔老师的《雷雨》就是一条潺湲的小溪,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如果说韩军老师的《雷雨》是一瓶浓度高淳的烈酒,那么程翔老师的《雷雨》就是一杯余味无穷的红酒,让人品后久久回味;如果说韩军老师的《雷雨》是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雨,那么程翔老师的《雷雨》就是一夜润物无声的绵绵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程翔老师,更像是洪七公,用自己深厚的内功在轻描淡写中就可惊天动地。
四
说起王君老师,感觉真是惭愧,真正知道她的名字,是去年同县区一位语文老师到校传经送宝时提到过,我就去百度了王君老师的博客,未经允许就擅自闯入,在王君老师的小家中我徜徉逗留……等王君老师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忽然有种沮丧,因为王君老师是如此的漂亮:她可爱的娃娃脸,会说话的大眼睛,得体的服装搭配,传达了别样的韵味。即便是她站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看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等到她开始展示自己的课堂时,我却被一股洪流淹没——我悲凉,不,确切地说,是悲哀——面对着主席台上神采飞扬的王老师,我忽然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种种用心的探索和顿悟竟然是那么苍白和无力,那么单薄和肤浅。
《散步》中几个关键词的提纲挈领,就穿起了课堂的线性推进:聊聊“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个性魅力与和谐关系;聊聊“田野”,感受到了优美的环境和美丽的未来;聊聊“散步”,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幸福和责任的甜蜜甘心。结尾处“圆形”的句式分析与感悟,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如沐春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则用“想,悟写法”“写,学手法”巧妙组成了课堂的板块拼图。读写的巧妙融合具化了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送故事的巧妙穿插增加了学生对“纪念碑”后面更多深层次东西的全面了解;那些感动我们的“人民”的一一展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人文的冲击和精神的洗礼。
听王老师的课,如聆听舒缓的小夜曲,让人心意流淌;如欣赏新发的嫩芽,让人满目清新;如置身优雅的山涧,让人神气澄澈……王君老师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学生,更征服了在座的老师。
五
《喂,出来》展现了潘宏达老师流畅的教学艺术和悲悯的教育情怀;《项链》展现了王岱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巧妙引领;《台阶》《秋天的怀念》则分别展现了孙鸿飞老师和张淼老师的情味教学和氛围营造;《风雨》展现了张颖老师对美景的敏感捕捉和对语言的细致品味……
此外,张斌利、李志刚等校长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感受到一所好学校会给学生带来多庞大的幸福和多深远的影响,一位好校长会给一所学校带来怎样的精神品味和人文氛围……
另外两位年轻的80后,她们的报告似乎和语文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谁能否认董明不是我们很多精神贫乏的教师的警示?谁能否认老咪对美的解读不是我们很多缺少生活品味的教师的追随?她们两个人虽然都很年轻,但是却都历经岁月的沧桑,人生的打磨,站在我们面前的她们是释然的,更是淡然的,她们把自己最深的最痛的过往轻轻翻过,用美丽的容颜靓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她们两个人字字珠玑,句句锦玉,一如于丹,每一句话听在耳里音韵婉转,落在心里回音袅袅。
……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in a large number of reading materials involves many legal aspects, teachers need coaching appropriate penetration in teaching,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legal concept, popularize legal knowledge, the tools of the humanities and perfect unity.
[keyword]: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filtration concept of legal system; 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of law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实现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学呢?通过我多年的实践,现我谈谈、几点与同仁共勉。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的取材大多数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其中的法律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知识。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在教学高中课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文中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结合地勾油事件、奶粉事件。让学生学习《食品安全法》的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要求。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
二、在语文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让学生扮演仲永,以及学生模拟法庭的审问,结合今天的法制教学,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
例如在学完《孔雀东南飞》和《窦娥冤》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从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关内容。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在业余时间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额演讲稿,通过学生收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不同的案件,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在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爱生命,远离”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 、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文章是生活的再现。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其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法律知识的语言,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合同、民事状等。通过写作一样的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要守法,必先知法。经常举行普法主题班会和法制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开展“法律知识知多少”主题队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以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开展“守法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自己遵守法律制度的言行和决心,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例如:广播站、校园网、文化橱窗、宣传版面、校报校刊等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普法宣传,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守法意识。还可以开展普法征文、演讲比赛等。利用每次普法宣传之机,征集学生的专题作文,选择优秀的在全校展评,并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我们还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并组织观看法制教育电影和专题片等,进一步使学生懂法、守法,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教学法;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98-02
中国文明一天不激发出自己的主动发明创造性,就一天走不出劣势于西方文明的被动。自身的文明就缺乏强大的魅力和整合力,也就摆脱不了要受原创者颐指气使,甚至横行霸道的局面。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激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种尝试。
1.兴趣教学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感到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应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兴趣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灵感,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究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比较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增强。"
1.1 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笔者举了王安石、苏轼组合而成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作咏菊诗,写下开头两句,还没有写完。苏轼看后,不以为然,认为敢傲霜雪,哪有落瓣之说呢?于是,他便续上后两句。后来,苏轼调到黄州当了团练副使,重阳节后赏花,才知道:同是,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讲到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概括出本诗所体现的哲理。首先,说明了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次,还体现了事物的个性(特殊性)与共性(普遍性)相互关系的原理。一方面,"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列宁语),黄州之尽管特殊,但仍然具有菊的共性,如秋天开花,一片金黄等;另一方面,"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黄州之菊除了具有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殊性,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的特点。这一堂课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能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反馈效果十分良好。
1.2 案例分析的兴趣培养。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疑点"、"难点",往往单纯地运用理论来讲解,显得苍白无力。如讲"依法治国原则"时,"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守法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法就在我们身边,懂得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人打这种'不划算'的官司,就不会有进步。"
2.演绎教学法
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写法一般是归纳法。结合我们学生的思维特征,巧用演绎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统一体,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如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利用文史综合组、理工综合组和大综合组的带头人,将学有所长,适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教学法,可以将政治的抽象变为具体。还拿"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这一抽象问题来讲,文史综合组用白马这个特殊性中,有马的共性来驳公孙赞的"白马非马"论的诡辩,理工综合组举几何形面积的通项公式:S几=1/2(a+d)h这一共性,但由于三角形的上底变成一个几何原点,圆的上底变化为圆心,下底是圆的周长(2πr),高变成圆的半径(r),所以就有S=1/2dh, S=πr2这样的特殊性来反映S几=1/2(a+d)h这一共性。综合组举了"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共性,运用历史掌故"田忌赛马",生物上的"基因配对",化学上的"甲醚与乙醇,金刚石与石墨这些同分异构体",经济学上的"优化配置"这些特殊性来印证。学科之间的知识内在联系是十分微妙的,本来十分抽象的政治学科,通过由一般到具体的演绎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感受到了"政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创新意识。
3.即兴不演讲法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在讲授"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与我们朝夕相伴。每节课利用15分钟时间,进行"即兴小论文"演讲练习,这一素质练习能够反映出同学们对一般知识的理解程度、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有一位同学即兴做了题为"旗帜就是方向"的演讲,以流利的普通话、严密的逻辑推理、准确的专业术语和恰当的例证,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后来经过书面整理,该演讲稿获省中学生政治小论文二等奖。这项课堂素质练习调动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锻炼了加强"学科间知识迁移"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4.多媒体的三维法
一 关于教师角度的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对教材设计的20个专题、19个写作板块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整合,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落实、讲评的实施等都需要通过调查得到反馈,因为新教材需要融进新理念、新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从写作主体来看,在新教材实施中,来自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是教材完善和教学改进的“风向标”。从他们的反应中,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知晓学生的写作期待和现状,从而改进和完善教材编写体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最后,对教材淡化写作知识教学,笔者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目前情况下,写作知识不能少,因为部分学生写作知识还不扎实,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教材设计的作文题,笔者认为有情境;有文化内涵;新颖实用;开放性、选择性强,但与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较远。
二 关于写作教学实施情况思考
1.写作教学的新趋向
新教材带来写作教学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加重视“阅读与鉴赏”对“写作”的引导、促进作用。新教材较过去教材提供了更多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不少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和写作欲望。“阅读”、“积累”、“体验”、“感悟”仍是写作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2)强调写作内驱力。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体。写作已不再是教师命题下学生的“遵命之作”,而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是在产生了表达的需要与渴望后收集材料加工成文的。多数教师注意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营造写作情境,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发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强化写作过程。
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对写作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坚信通过“学会观察,丰富体验”——“有感受的思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修改文章”——“切磋交流”——“展示和评价”这一过程,学生定能学会作文,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一部分教师还能考虑到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打破教材安排的“专题”顺序进行教学。半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修改来培养写作兴趣,通过讲评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必修阶段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2.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更新不及时。一些教师只重视阅读文本,不重视写作。对新课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新要求不甚了解,仍然沿用传统写作教学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是闭门造车,造成学生作文“灵魂缺席”,成为无病之作。不营造情境,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人云亦云,沉迷于说“大话”、“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缺少自我发现,缺少捕捉灵感的能力。一味只关心作文分数,不重视思维训练,不关心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写作过程不实。主要表现在对必修本和选修本没有全面考虑,缺少具体规划;教学只是随专题依次进行,没有体现教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由于教材选择性、开放度较大,大多数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度难以把握,因而怠慢了备课,写作教学变成了随机进行。
(3)评价方式单一。不少教师还用同一材料、同一标准衡量与评价学生作文,有的教师过早地利用高考评分标准作为平时评分要求,并认为这是“最好的标准”。一些学校无论是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平常测验,凡是涉及到作文评分都以“参见高考评分标准”一句话带过。
(4)训练形式单调。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指挥棒”作用,使许多教师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尽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高考作文仍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正宗,因此,平时训练基本以这两种文体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诗歌、课本剧、人物评传、读史随笔、书信、演讲稿、消息或通讯等,只是蜻蜓点水,让学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实践”,以致学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讲辞的写法和演讲的具体要求。“一切为了高考”仍是训练形式单调的主因。
(5)学生“作文最大障碍”没有根除。笔者随机调查了一所四星级高中(甲学校)和一所三星级高中(乙学校)的部分学生,统计显示:关于“缺少写作素材”,不同水平学生反映不尽相同。甲学校学生高中录取分数线较高,写作基本功相对较好,但认为“写作缺少素材”的也占到60%。两校学生自认为“不会构思”的比例大体相当,不到10%。这说明造成学生写作最大障碍的内容因学生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于造成障碍的原因,两校学生在回答“缺乏生活体验”上的比例却惊人地一致,都在50%左右;而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的在26%~34%之间。在其后的“你对教材的写作实践部分有什么建议”中,不少学生同样表露了这样的心声,说明增加生活体验和拓展自由阅读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笔者发现,每届都有这样一类学生:头脑聪明,反应敏捷,就是学习上不肯用功,因而成绩平平。而每届也都有另一类学生:资质一般,但却因肯下苦功而能取得喜人的成绩。刚开始总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又发现了这样一类学生:理科的学习非常优秀,唯独语文成绩很差。
将两类现象联系起来,参阅教育心理学理论加以思考,才发现:影响学习成绩的,除了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也有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第一类学生和第三类学生思维其实都很敏锐,他们的成绩之所以不尽如意,归根结底是兴趣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亦必须重视兴趣等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推动作用。
二、语文教学的任务与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日前在接受访问时指出:“语文首先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并且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直到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语言。”①徐教授的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1.让孩子感受汉语的美;2.让孩子灵活运用这种语言。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囊括了“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写”是要义之一。
钱理群教授在《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文中也指出:“‘立人’,要通过‘立言’来达成,写作训练就是对人的训练。教师应培育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与情感’的写作态度”。②遗憾的是,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却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表达上错字频出、病句连篇,内容上无病,逻辑缺失。究及课堂,经常是台上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思睡。若问及课外,则更让广大语文同仁痛心疾首:动漫、网游、影音娱乐及各种论坛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休息时间,“什么都是浮云”“”“酱紫”等网络语汇频现迭出。
如此种种,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紧密相关。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写作能力,则首先必须让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提高,以他们对汉语之美的感知为前提。
三、社团活动与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实践中,笔者发现,诗朗诵、辩论、演讲等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汉语的美并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朗诵比赛后,有学生欣喜地告诉我,爱极了《蜀道难》《采薇》《报任安书》的气势和气韵,并将这种气势和气韵在运动会的广播稿中反复操练,兴趣可见一斑。
话剧社排练《荆轲刺秦王》这个课本剧之时,关于台词的插曲也颇值玩味。
当时剧社成员各自写了剧本,然后筛选出三个较好的版本来排练。在“刺秦”这一关键情节的排练中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台词无论用怎样的语速念,都无法充分彰显刺秦现场的紧张氛围。翻阅课本之后,他们发现司马迁的写法是:“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彼时,他们惊悟,司马迁的用语是那样的精炼,而他们的用语则显得拖沓冗长,难怪与“刺秦”之紧张氛围无法“和谐”了。他们讶异于句式的长短与场景的张弛之紧密关联,也讶异于汉语表达的神奇。
朗诵比赛在直接的口耳并用中将这种音乐美演绎出来,让学生生动感知。课本剧台词的改编和排练,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动态过程,学生更能在轻松的情境中感知古文错落有致的句式和气韵,感受古文的音乐美感。
如果说这两者倾向于对汉语之美的被动认知,那么演讲和辩论比赛,则当是对这种美的一种主动演绎。
与一般文章主要诉诸视觉不同,演讲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表现形式。诉诸视觉,眼睛可以久留;而诉诸听觉,声音转瞬即逝。想让演讲语言直达人心产生鼓舞和教育的效果,则必然要求演讲语言精炼、形象。因此,带有强烈声韵色彩和雄辩气势的反复句、排比句经常成为学生的自觉运用,汉语的声韵美在说与听之中碰撞出无限的魅力。
辩论的实时互动性很更强,它要求辩手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声情并茂的语言中将其观点中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尽情释放。这就经常促使辩手借助比喻等手法来形象说理,也促使他们更注意句式的长短变化、整散结合来使语速错落有致,让语言时而幽默温婉时而咄咄逼人,与论辩内容互为表里迸射无限魅力。
正如《论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在朗诵和辩论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体验到汉语的优雅和精致之后,他们将对汉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其语文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社团活动与学习意志的培养
《反对党八股》在一文中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兴趣的注入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间,但要想真正深入其中探索汉语的奥妙,还得花费一番苦功。这就需要意志的支撑。
综观古今名家的经历,可以发现:要想学好语文,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典故。白居易则“昼课赋,夜课书”,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抗战期间,闻一多在哥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最后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在现今,学生课业负担重,动漫、网游、微信、QQ等又向他们频频发出邀约,想让他们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远离诱惑守着冷板凳潜心学好语文,尤其需要坚强的意志。
社团活动中辩论赛等各种活动的开展,恰恰有助于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笔者曾经组织过一个周日的经典阅读小组。参加这个阅读小组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能吃苦。一星期的紧张学习后,当其他同学穿梭于影戏剧及QQ微信中悠游地享受周末时光时,他们却要在这里潜心静气研读经典、撰写读书报告,定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方能坚持下来。正是这个坚持的过程,让他们磨练出了坚定的意志力。
又如开展“过洋节”之辩论,辩手们在台上口吐莲花语动众生之前,先得详细搜集“洋节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过洋节之风劲吹,原因有哪些”“喜(不)喜欢过洋节的理由”等种种背景资料,然后才能推敲论辩的条理和语言的气势。
此外,社团在推出各种活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做好海报宣传:既要求版面的有效合理、插图的美观大方,也要求标题的新颖醒目、语言的生动感人。
以上这些都是细腻活儿,要想做出彩,只能下苦功。它们相对课堂注重考与练的一板一眼的应用形式来得生动活泼,往往能让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探索中滋养出良好的意志力。
五、社团活动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中说:“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语文学习经常被看成是只能“死记硬背”的活儿,实际上,深入的语文学习离不开个性化的探析、研讨和解读。有个性的人才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唯唯诺诺的人能勇于跳出陈规的框框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培养有个性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
孙绍振教授在《演讲稿的写作》③一文中指出:“演讲词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是你自己特有的、富于个性的思想和情绪……现成的、流行的话越少越好,要努力把生活中最为精彩、最能代表自己个性和心灵特点的话讲出来。”充分流露个性特征的演讲更能让演讲者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反复参与演讲比赛的过程,其实也是披露个性、发展个性的过程。
无独有偶,课本剧的台词、辩论赛的语言、活动海报的设计等,若要出彩也都必然要求张扬参与者的个性风格。而张扬发展了的个性,又能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
六、小 结
社团活动中得以强化的兴趣、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推动着学生自觉深入地探究汉语之美,浸于语言的海洋收获充实丰厚的学习体验,进而锻炼出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鉴于社团活动与语文学习在能力锻炼上的一致,通过适当的社团活动来敦促语文学习的深入是广大语文教师须引起关注的一个命题。
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具,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充分关注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让它成为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火把吧!
【参考文献】
【1】李节.语文教育的传统及其继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梓访谈.语文学习,2014(9)
【关键词】乐写作文;小学生
Let the elementary student write the thesis happily
Qiu Yongying
【Abstract】Let the student from “fear that writes” the thesis “to write the thesis transformation happily”, must let the student in the amusement, in the success, in reading, from “tires of gradually writes” the thesis to turn “writes the thesis happily”.
【Key words】Writes the thesis happily; Elementary student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要实现学生从“怕写”作文到“乐写”作文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如果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作文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但小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作文就不会再是负担,而将是激情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故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小学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写作文,我总结了几点看法:
1 让学生在玩乐中写作
让学生在玩乐中写作,就是激发学生的作写兴趣。在工作中我是根据小学生最喜欢活动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如我布置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活动的经过,注意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里活动. 活动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活动中懂得的道理或启示.学生因为是兴高采烈地玩,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说得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写起来就下笔有如神,文章也就生动有趣了。又如学生喜欢春游、秋游活动,我就组织他们去大自然中观赏和玩耍,他们亲身去接触和感受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获得真实、深刻、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就很会感兴趣,写出的文章真实、具体、生动。有的同学描写远处的山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有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了湖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有的描写小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溪时而唱歌,时而跳舞,时而静听,时而发皮气等特点。有的描写同学爬山活动,情景结合、夹叙夹议。写出了同学们团结互助的动人情景。这些文字蕴藏着一颗颗热爱人、热爱大自然之心。其次是习作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不管是日记、观后感、还是诗歌、散文、演讲稿、片段等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 让学生乐于阅读
新课标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 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学写作文,学生兴趣浓厚,能解决许多作文的难题。 我的具体做法为:
激发学生在课堂中阅读课文的兴趣。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多为浅显易懂而有趣的文章,在预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写写体会,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圈圈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课文内容。学生从读书中不仅增长了见识、获得了乐趣、开阔了视野;还可以在读书中锻炼了口才,学习到了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美,学生尝到了甜头,进而激发了阅读的兴趣,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写作的热情也提高了。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古人对读写关系曾作过极为精辟简明的概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基于此我常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我有时开展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有时开展读书接龙赛、有时开展优美文章朗诵、有时开展古诗词诵读等活动。还组织读书介绍会,谈谈自己的读后感,谈完后学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积累的材料就丰富多彩,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3 让学生乐于成功
小学生作文成功体验最深的是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和同伴们的称赞。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批改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我批改作文最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一个词语用得生动有趣、一个句子写得优美,或文章选材有新意,开头结尾新颖,一个片段写得精彩我都要点明好处,为学生鼓励叫好.让学生尝到“我也能行”的快乐,进而从我怕写向我要写、我乐写迈进,一个鼓励叫好,一个肯定、一个赞扬都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感。
其次用展示作文给学生予肯定. 在每次作文评赏课上,我总是先让写得最优秀的学生在同伴们羡慕的眼光中说说成功的经验,再把自己的优秀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这时,能得到这一机会和光荣的小学生,心里那个乐滋滋、那个甜丝丝,那种骄傲自信会一览无余的写在幼稚的脸上,让人终身难忘,再进行下一次作文时,会更加努力,更加感兴趣。对于作文写得不很成功的学生也给予适当评价、鼓励,能让他从此爱上作文,还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差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