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选我教学设计

我选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0:0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选我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选我教学设计

第1篇

只有反复思量准备的课,在教学实施时才会有灵光和快乐产生。仓促而就的课,就会有忙乱和遗憾。做教师已经19年了,只是为教学而准备的时间,未曾因经验增多而减少,反而耗时越来越长了。

2010年底,我接到市教研员分配的任务,在2011年初为骨干教师做一节课,内容自选、借班上课。有近两个月的准备时间,照理说时间很充裕。但当时恰好没有带班,试讲就成了问题。而且,选什么内容呢?一时间我陷入纠结当中。

群英聚议

最初构思的是一节展示技术魅力的课,企图用“分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两招破解技术应用中的难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一方面“显摆”一下俺这特级教师的教学积累。于是,在准备了两天之后,在组里开了个集体备课的“群英会”,看同事们能不能帮我理清头绪,确定教学内容。

“群英会”一开,我抛出的“玉”引来一堆“砖”,竟生生地把我的构思给否了。同事甲说:“前两年你曾经做过一堂讲PowerPoint的课,给我印象特别深,其实你就讲那个挺好,你现在准备的这课涉及复杂软件,可别忘了你是借班上课。”同事乙说:“你对人家机房情况、学生情况都不摸门,这分组技术活动好像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你觉得好把握吗?”同事丙说:“你平常的课,仔细整理出一节就可以做示范了。你现在的想法显得乱。你若试讲,就用我的班吧。”

概括下来,做一节公开课,不宜选偏难的课题,既要有一些专业技术上的示范性,还要能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好吧,俺就拾自己“牙慧”,讲PowerPoint。

试讲遇挫

我一向不喜欢重复以前的课,这是有根据的。教学本应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而且自己每一年都有新的经验增长,所以即便是讲过N次的课,每一次再讲还是要从头准备,重新开始。我所理解的教学求新是多元的:内容不新,素材新也可;技术不新,角度新也可;课不新,导入新也可。

先确定这节课的课题“使PowerPoint作品艺术化的技巧”,再确定教学线索“创意设计个性书展”,即以PowerPoint为展台,展示推介一本书,PowerPoint各页功能不同――首页为封面页,次页为目录页,第三页为内容页,并能利用PowerPoint软件自身的技术设计各页的版式、利用技术合理布局,等等。教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前提下,挖掘软件的创意功能,品味学习技术、制作作品的创造情趣。

接下来确定教学策略。以往开展教学都是借助在教师机上的“信息技术时空”网络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达、资源下载、作品上传、作品评价等均是基于该平成的。此番借班上课,网络平台似不便用。广播授课、系统提交作品虽不成问题,但怎么实现交互呢?时下流行学案,其他学科用得正热闹,于是我自鸣得意地设计了一个导学案,目的有两个:一是以纸质文档形式承载整节课的师生交互,如传递教学框架、简易教程等;二是收集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如评价文字、学习结果反馈等,部分内容见图1。

重点备战的当然是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素材、技术讲授内容等细节。另外,分别做好了教学设计文档、导学案以及配套的教学课件等。试讲将在两个班进行。当我拿着打印出来的漂亮导学案走进机房时,内心是既信心满满,又有些忐忑的。

结果试讲却失败了。宏观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情了解不足,二是教学内容多,三是导学案使用不当。事后仔细进行微观分析,导致失败的课堂细节还历历在目:导入环节原本设计的是3分钟,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虽言之有物却慢条斯理,以致拖延了时间。技术热身环节原本设计用时2分钟,但学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陌生导致几个简单操作就用了5分钟。再如,使用导学案是有一些限定条件的,需要整齐划一的节奏,而学生思考与书写速度不等,互相研究着写,时间被可怕地消耗了。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不妙,刻意减掉了近一半讲授内容,但仍于事无补,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开始让学生制作作品。最终,导学案根本没有完成使命,甚至成为负担。

重整旗鼓

试讲失败,打消了我的自信,警示我教学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想当然。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又有了第三版、第四版……开启了后面漫长的磨课经历。

这是一节以技术学习和制作为主导的课。由于只有一课时,必须提供足够的制作素材,才能使学生专注于技术和创作。我的教学主题是“创意设计书展”,因此选择书籍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素材选取的范围如何、内容给到什么程度,则既要考虑导向性,又要考虑趣味性,还要考虑男生与女生的差异。反复选择和取舍,历时一周才最终精选了包括漫画在内的9本书,每一本书都包括:原书封面、书籍目录、内容概要、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素材等一系列图文资料。

试讲中不成功的导学案尝试,使我决定放弃它,转而重新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于是,修改代码、美化界面、相关教学素材等,甚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无谓操作时间,我逐一注册了50个学生账号。为了防止网站出现意外故障,还特别嵌入了一个无组件上传类,以方便最后的作品提交。基于Web 2.0技术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图2),有着强大的教学环境营造功能和教学交互支撑功能。特别是,它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例如事先上传的教程等可便于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观看和模仿,而拓展教程则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借助网站的上传与跟帖评价功能,则能形成作品制作上传、在线互评这样良性而有特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素材已定,网站已成,备课重点转为磨课,磨细节。

计时磨课

彼时已近寒假,没有信息技术课可以用来试讲了。情急之下,抓住上六年级的儿子充当学生,供我试讲,同时还负责充当“活”的计时器为我计时。

这个编外的“计时器”在听讲过程出了个插曲,倒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时正进行到讲解PowerPoint艺术化的若干技术,刚讲了三四分钟,儿子举手示意:“老妈,能不能停一下,我实在想练习一下您刚讲的那个。”――他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自然是讲究讲授中知识的连续性,讲究技能的前后关联与逻辑顺序等。但听课的学生一方若被激发起了强烈兴趣,必然是非常渴望动手操作的。这个小插曲,让我反思良久。在以后的教学里,我必当时时提醒自己,控制好讲授的欲望,控制好讲授与操作的转换,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

家里的机械计时器,又在许多个夜晚为我服务过:怎样将导入的指向性简明扼要地阐释出来、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明操作的要义、怎样启发学生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举一反三……一次次检查素材、网站、笔记本电脑和教学课件,一次次重复演习讲授的技术内容,一次次磨合教学的各个环节。

万事已俱备。

掌声响起

教学过程没有意外,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我完成了所有的讲授,宣布下面该孩子们动手了。这时忽然响起了掌声――一直全神贯注听讲、默契配合着的学生们,竟然鼓起掌来。我一定会终生记得那掌声,因为那恰是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想要得到的东西啊!这群可爱的、陌生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技术的魅力,听懂得了我所要表达的内容,用掌声给予我奖励吧。

于我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课尚未结束,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效。学生鼓掌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制作当中。我注意到那些精心准备的素材被不同的学生选用,我观察到有的学生在模仿刚才的教学,我还捕捉到一个学生正在举一反三地尝试使用各种技术……偷看时间――预计的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延长下课时间。那天已经放寒假了,这些孩子们是特意从家里赶来学校配合我上这节课的啊!拖堂18分钟之后,我依依不舍地做了小结,宣布结束。此时,教学网站共上传了26件学生作品。

悠长回味

怎么回事呢?惊异于那磨练过无数次的关键技术讲授部分,无数次的计时都是8分钟,为什么现场还是超时了?我脑海中回放起当时的情景,忽然意识到,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那些目光无言地鼓励我倾囊相授,就像一个好的倾听者能让人产生更多倾诉的欲望一般,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话多了。唉,我是有这个“恶习”,如果学生课堂听讲特别专注,我往往会讲授过度。

不过,话说回来,在规定的下课时刻到来前,我是知道有许多方法可以合情合理地“结案陈词”,然后便可顺理成章地下课。然而,我没有那么做,是因为当时恰好看到前排的两个男生在努力进行非模仿的创作活动,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直到他们提交作品。总是不能做出完美的优质课,在理智上也还是有些遗憾的。感谢学生们给予我无限的包容。

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的愿景中,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信息技术氛围里,带着创意和挑战的激情,体验信息技术内在的创作力和外显的视觉艺术之美!这节课教学形式上没有更多的创新,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分组活动,没有作品展示与评价,但是课后评课的同行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是的,即使是我,在教学准备的反反复复中,也对PowerPoint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对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有了更多思考。

其实,不使用双重导入可节省时间。但我的两个导入是有明确指向的。暖场的视频只有1分30秒,其内涵直指“创意”;酷闪的动画也不过1分钟,意在充分展示“技术魅力”。我一直觉得,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唤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兴趣为根基开始生发的,而对创意的唤起,是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特质。我经常跟学生说,再没有什么学科可以在课堂上享受创意、学习创意并动手实践了。所以思量再三,觉得哪一个导入都不能舍弃。

第2篇

一、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今年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有了大的改革,比以前要系统,但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差,因此我在备课时,参考和分析了很多有关资料,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认真写好教学纲要,尽量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同时课后及时对刚上完的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记录自己的不足和收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增添了不少实验和有关图画,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了。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学生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还严格要求学生,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加强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因为广东省实行的是新课标,对于新课材,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尤其是同级的老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四、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作业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作业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布置作业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我校所使用的辅助资料进行筛选,选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五、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教的四个班中,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学习劲头也较浓,只是个别班后进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找他们个别谈话和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用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或聊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对于由于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一类的学生,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时,后进生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在作业或练习或在课堂上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3篇

中学教材中大量名著的涌现,是教学改革中可喜的现象,但是当代作家毕飞宇在评价语文教育时认为,“质疑教材依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教材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教师”[2]。于是,怎么教,就成为名著教学中的头等大事。下面,我以“四大名著”为例,阐释对中学视野下的名著教学的认识、实践和思考。

一、把握学情,处理好学与读的关系

关于“四大名著”,当代学生有很多渠道去接触。比如“名著导读”类书籍都有关于四大名著的内容梗概和基本评价,四大名著全部都拍摄过水平较高的影视剧作,也全部亮相于央视“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这四部作品,缺乏的不是了解,而是阅读。我曾经对自己所带班级进行过名著阅读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没有对这四部作品本身进行过完全阅读,他们对作品的了解途径多是“道听途说”,少部分学生依据个性、兴趣读过其中的一二部,如喜欢历史的男生往往读《三国演义》,喜欢文学的女生则只热衷《红楼梦》。

学生对名著的这种认知情况,就是“四大名著”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起点。一方面,学生“道听途说”式的了解,给名著教学打了一个基本认知的基础,使得教学可以直接在较高的层面进行开掘,如《水浒传》无需介绍梁山泊的人物框架,可以直接切入到人物形象与命运关系的思考;但是阅读的诱惑来自信息的陌生化,事先的了解又可能使学生对继续阅读或学习作品的兴趣流失。因此,教学过程要注意扬长避短,要依据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避免进行重复解读,而力求探究出新鲜的内容;用新鲜的阐释,来吸引学生将“四大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这就是以学促读的阅读方式。

比如高二年级选修教材《大战红孩儿》,讲述的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情节;可是作为文本阅读,对于多数学生却可能才是首次。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已知的情节脉络之外去寻找小说的魅力,如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形象,精彩典雅的语言,时隐时现的宗教意味等。读出这些,《西游记》在学生眼中才不是少儿读物,而是“文化小说”。如此学生才会惊叹《西游记》之博大精深,才能形成强烈的阅读动力,这样的教学才能“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3],才能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

有些教师在学生刚升入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几位学生完整读过“四大名著”,就慨叹当代学生经典阅读之匮乏。其实这个要求提得太高太早了。“四大名著”全部运用古典白话(周汝昌甚至认为运用的是文言文),很少会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去读“四大名著”的原作。因此,明确“四大名著”教学中学和读的关系,中学教师才更容易以教促读的职责和使命,中学课堂才有更切实的目标和收获。

二、立足课堂,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四大名著“全部为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可是中学阶段的名著阅读,全部是万字以下的片段节选。这样,教学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课文节选与整部作品篇的关系。单讲节选,内容未免单薄、局限,全局性的主题等难以呈现,节选的部分也未必能和学生的已有阅读经验产生呼应;多讲整篇,枝节错杂,课堂目标难以呈现,教学也容易流于梗概介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伤害。

我的思考是,以点带面,以节选部分的精读带动整部作品的阅读;节选是重点,全篇是拓展,在对教材文本的重点解析中发现名著的整体魅力,并且做到对整体有所言有所不言,给学生留下回味、探索的余地,实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教学艺术。比如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单纯看节选部分,重点就是通过黛玉和宝钗的对话,表现二人互诉衷肠的真挚友情;但是名著节选的教学一定还应当承担树立全篇意识的职责,从这一视角去看,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正处在钗黛由猜疑到不疑的转折点上,此之后的黛玉和宝钗的关系由对立趋向统一,评论界“钗黛合一”理论即由此产生;但是“钗黛合一”的理论一直也备受质疑,这同样可以从节选文本找到依据,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部分,宝钗的语言点到即止,即使是其中最动情的“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也并不是剖腹之语;再看黛玉却是深刻剖析自我内心“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互诉衷肠的一段,黛玉一片真情,而宝钗有所保留,后者是“青春的纯洁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5]。这段选文就体现了二人“理性”与“灵性”的不同的个性气质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命运走向。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模式,而是串联起了课文、《红楼梦》原著和红学评论的全局模式。

三、提要钩玄,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是怀有深厚感情的,但是教师又普遍认为名著很难教授。其难点不在于没东西挖掘,而恰恰在于可开拓的角度、可借鉴的信息、可依据的手段太多了。以《红楼梦》为例,脂砚斋、王国维、、、俞平伯、顾颉刚、张爱玲、周汝昌、刘心武等人,都是红学研究绕不开的研究家,他们为《红楼梦》的解读从评点、索隐、考证等角度开拓了情节、形象、语言、版本等诸多领域。同时,这些名家的观点也往往龃龉、矛盾,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传统观点都认为宝黛二人的“何等眼熟”,是因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一段前情往事,但是考证派周汝昌却认为“贾宝玉与神瑛侍者是两回事”[6]。

一方面“四大名著”信息繁多,另一方面中学课时限制,就决定了对“四大名著”这样“无尽的话题”无法展开无尽的探讨。繁多的信息,对教师的挑战是巨大的,第一要充分占有资料,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谆谆忠告:“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免得让学生受教师的“创作的痛苦”的折磨,使他们能不太紧张地感知教材。”[7]教师的备课充分,才能有勇气去面对“贾政是什么官职?”等突发的问题;第二要巧妙整合资料,不要把师生互动的中学课堂,变成传授文学评论的讲座。下面以《曹操献刀》为例:

《曹操献刀》是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课,关于曹操,之前学生体会过《观沧海》《短歌行》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也体会过“杨修之死”中嫉贤妒能的形象,也看过白脸脸谱的“奸雄”的形象;而《曹操献刀》集中体现的是他的多疑性格。这时教师可以相机设计问题:“为什么诗歌中的曹操、戏剧中的曹操、《曹操献刀》中的曹操形象如此不同呢?”由此就可以得出曹操性格的丰富性,正如易中天所说:“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而这种丰富性格在《三国演义》整部作品中都有充分表现,由此就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曹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只是诗歌或史书中的单面形象,而是“能臣”与“奸雄”于一身的丰富复杂、动态发展的立体形象――这就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对文学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是诗歌、史书所无法比拟的。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实现了节选文本到长篇名著的辐射,是比较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四、推敲文本,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

《论语》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品的文采和本质要相协调才有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大名著,文本本身可以看作“质”,而随文本产生的故事演绎、影视剧作等附属产品等可看作“文”。

调动阅读兴趣是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手段,而形式鲜活的影视作品恰以其形、声、色的特点更容易吸引青少年读者,并且学生也是常常怀着对这些影视作品的兴趣走入“名著”学习的课堂的。教师如果过分担心冲淡文本,而完全排斥这类艺术形式,首先会在情感上让学生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各类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影视的本质是娱乐,而不是思考,台湾学李敖甚至把电视成为“成批制造傻瓜的机器”,如果教师完全拱手将课时让给影视剧,那么就是语文对电视娱乐的甘拜下风。如何把握使用的“度”,才是问题的核心。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期《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一文,将《林黛玉进贾府》将授课的重点之一定在“倾听”二字上。“凤姐出场”部分的教学设计利用了电视剧《红楼梦》片段,不出现画面,单纯播放声音,完全让学生在“倾听”中实现与作品的心灵对话。这份设计虽然在《课标》之前形成,但是这位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非常值得借鉴。

第4篇

一、案例主题

通过找茬游戏,一步步让学生发现不同,发现知识点学习《用Word制作课程表》。

二、案例描述

1.课堂开始,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开始,用两分钟时间给学生变个小魔术。伸出一个手指头,问学生:这是几啊?学生答:老师用一个丝巾故作神秘地盖上伸出的手,问:谁愿意上前吹一口仙气?有学生自告奋勇,这时学生已被老师吸引住,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争着要来吹口“仙气”,其他学生则好奇地观察老师要做什么。在学生吹过后,老师说:“变。”打开丝巾,伸出三个手指头,并说,变成了三,学生哄然大笑。

2.依据学生爱好,设置找茬游戏,一步步引出知识点。

我没有直接给出教学目标,而是设置了找茬游戏,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课前,我将做好之前的课程表和做好之后的课程表,每几个知识点做一个对比,让学生根据两张图的对比,找出不同,不同点就是知识点。我事先分好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竞争、得分,看哪个小组说的不同点全面、正确,最后进行奖励。在我给出一组对比后,每个小组都会积极讨论,并写下不同点,小组中进行整合,并派组长代表发言。我及时纠正专业术语,并补充。

3.互帮互助,完成知识点。

在学生找出知识点后,我没有揽下操作工作,而是让学生自行探索,并开始竞争,看哪个小组最先所有组内成员都完成了,并做得最快,我巡查时发现错误操作,并记下来。最快的那组选代表到教师机上进行讲解并演示操作步骤,我演示错误操作举例,并让学生注意,避免类似错误。最后让学生在制作好的课程表中填上喜欢的课,然后随机抽取演示,有个学生全部填写“体育”,学生看到后很兴奋。

4.团队合作,总结知识点。

我给出两个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这时,我随机点名总结。

5.欣赏Word制作的作品,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和要求,并布置作业,在实验报告中总结知识点,并写出操作步骤。

三、案例反思

对于职业中学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让他们头疼的事,由于没有良好的基础,没有学习定力,可能枯燥的开始更会让他们讨厌课堂,一开始的小“魔术”让他们幽默了一把,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沉闷。

教学设计要“以学定教”,这些孩子几乎都玩过找茬游戏,正好本节课知识点学习能借鉴找茬游戏有所体现,所以我运用游戏方式和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每组找茬中设计三个左右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培养,通过代表发现知识点,并说出来,吻合“学讲方式”中学进去、讲出来的初衷,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感知、领悟、实践才能内化为学习成果,每个学生都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教师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激发兴趣,唤醒主动性,调动内驱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个渐近的过程,自主学习程度需要由浅入深地发展。

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小组根据找出的知识点,完成知识点操作,并互帮互助,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完成才能宣布小组完成,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依据理论为: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最好。在班级授课制、大班额条件下授课,通过组内讨论、互助、质疑、共享,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对一”教学的可能性。小组合作学习让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掌握学情,把握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依据“学讲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能讲出来,更好地巩固知识点,这个环节小组推荐同学到教师机上演示操作,并讲解操作步骤,“讲出来”、“教别人”是自主主动学习方式之一,在学会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正确、清晰、条理地讲给别人听,讲的同时巩固知识点。并在讲解的时候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学生操作时,老师巡视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而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课桌旁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在学生演示的时候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缓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而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切身操作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

在第四个环节中,老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自行思考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而要“踱一步”,给学生留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学习成果。根据遗忘特点,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当堂巩固。

在第五个环节中,让学生欣赏作品,培养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课后作业中更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第5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在西部农村地区学生的 2.研究背景辍学率和留级率依然较高,n 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农村教师的素质较低。口 忽视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是历来农村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几十年来,我们国家设立了不少农村教育研究中心或农村教育研究所,也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但是很遗憾,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我们很难找到能真正从教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去研究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从中探索出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与方法的论文(更缺乏这方面的专著)。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自身的成长外,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条件。在外在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许多研究者在校本教研、博客、教学反思等方面都做过一些研究, 而基于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相对甚少,即课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业发展在哪些方面起到作用应该得到深入探讨。本人跟随导师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宁夏大学携手开展的“宁夏海原县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并有幸与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和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多种因素,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因素,是客观需要的,如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等;二是教师内在的因素,如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从业动机与态度、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等。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途径的研究主要从教师培养模式、途径两个角度进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教师培养模式和途径: 国际上的六种教师培养范式[5]: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反思论”范式。这些模式侧重点从单一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逐渐到注重对教师情感、反思等方面的培养,体现了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的逐渐成熟,更加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培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Berliner(1988)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他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Novice)教师、熟练新手(Advanced Beginner)教师、胜任(Competent )型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型教师和专家(Expert)型教师五个阶段。一般的教师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闻 而课题在这1个阶段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是缩短教师的成长时间,值得我们去深思。

在厂大的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途径是以校本教研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现有研究与实践脱节,偏理论言说,缺实践验证,更缺乏持续的深入研究。此外,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是贯穿一个教师一生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终身化的色彩,这就需要我们采用质的研究方式深入现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个案进行持续的跟踪,从而为制定和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提供参考。基于这样的认识,从课题(关桥中心小学为七所实验学校之一)的一开始, 我们选取并追踪了一位从未教过书的特岗教师来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课题简介

1.简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的重点课题,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先后经历了理论方法初步建立、理论方法逐渐完善、试验工作日益深入、试验领域逐步扩展四个发展阶段,已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广州市越秀区、深i JlI市南山区、中山市、北京、大连、厦门、佛山、保定等十几个试验区,130多所试验学校。

2009年8月,“跨越式试验”项目在海原县开展,旨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落实新课改要求,使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并外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 大幅度提高海原县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即: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海原县试验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到语文学科,预期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上完小学二年级能认读2500~3000常用汉字,能阅读通俗读物,并手写出150-200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2)全面提高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具体目标就是通过实验的实施,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并通过他们整体带动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本项目主要通过多样化培训— — 集中面授、远程授课、个别指导等,推动海原县开展基于案例的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 以促进试验教师学科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由此达到显著提升海原县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目标。

2.课题实施

为了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力度,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拟与海原区教体局、实验学校合作, 建立实验课题的总课题组、区县课题组、校课题组三级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实验有序、顺利进行,课题组采取以下措施:基本情况调查,技术环境优化;建立实验班级网站和学科教学网站;[61四个层面的教育技术培训I(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四个层面的培训1);优秀课例观摩;参加专题研讨;基于技术环境的授课初步指导;综合课例的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改进、专家评论、综合课例的制作;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的普遍推广;定期检查与指导教学设计方案;定期举行听课与评课的观摩活动;专家讲座与报告,把握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各种交流,定期举行内部(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交流;探究性学习专题设计;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等。

听课是课题实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在每月安排一次常规的听课,在课后点评课题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1.抽样

我们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择关桥中心小学,原因是每次听课、评课后会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和张虹老师、她的领导、她的同事、她的学生进行交流。此外,该JJ\学距海原县城比较近,便于采访后按日寸返回。此个案的主角张虹老师专科学历。2009年以前,她还是一位农村家庭主妇,从未教过书,恰逢本年政策调整考上特岗,分配到关桥中心小学任教。文中的金校长,是关桥中心小学的校长,也是关桥教委的主任。

为了保护被研究者,此报告使用的人名都是虚构的。

文中的“我 是宁夏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报告使用的第一人称是为了再现研究现场,让读者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研究者搜集到了现有的材料,从而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选择张虹老lJ币,原因如下:其一,张老师以前从未教过书,在课题的支持下短短不到两年就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级跳 — — 从一名普通教师迅速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共性,相对地,这位农村教师则是个性,结论有所出入亦属正常;其二,实际背景。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农村教师师资水平信息来源渠道等都相对较差,期望通过和同事交流,看教学录像带等来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想法很难实现o 而课题的实施加快了张老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这就值得令人深思。其三,这位农村教师很年轻(3O岁),以前没有教过书,善于接受新思想,善于学习并能学以致用。

2.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半开放式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是一个 \B,-3,地点是在海原县教体局(每次培训后)或者在学校(每次课题指导后)。每次访谈我们都用录音笔进行录音,回到招待所或学校后我便立即对录音逐字逐句地整理。有一些是非正式的访谈, 回来后我凭记忆尽可能多地将谈话内容记下来。因为每次进行课题指导的日寸候,我们和张老师进行交流,但是比较集中进行是在2010年6月8日下午在关桥中心小学和12月12日下午在海原县教体局, 以及12月15日晚上19:30在海原县宾馆对金校长进行了采访。为什么选这三个日子,原因是6月8号正好课题实施一年对此有个总结;选择12月12日下午是因为课题组在教体局有个培训,正好培训f完有日寸间就对张老师进行了访谈; 选择12月15日的下午是因为课题组在关桥中心JJ、学进行指导后,金校长来宾馆和课题组商讨下学期工作的事宜,正好做了采访。

3.-X--~

此文主要采取了定性研究常用的— — 现实的故事的成文方法, 即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从被访者的角度分析张虹老师的专业成长。

定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研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当然地推广到从抽样的人群。但是,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虽然张虹老师只是一个个案,可是通过对她的分析,可以使得很多人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希望在分享此研究的过程得到一些启迪。Igl

四、分析过程

1.专业发展主渠道:评课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许多渠道,如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等,而张老师的发展渠道是什么呢 2010年12月12日下午在海原县教体局和张老师进行了访谈,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陈述。

我:“在您的成长历程中,您觉得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她:“在我的成长中最重要的课题组的专家,每次来都给我细心地指点,指出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我一定的改进方法和策略,每学期三次,这样下来,我就比别人进步的快,我真心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进一步问到:“您是怎么做的 ”她回答道:“从那以后,每次听完我的课,我都会把课题组专家的建议仔仔细细的罗列出来,看看我的课上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并铭记在心,在上下一节课的日寸候,我就会加倍的去注意,努力地去改,保证在上节课出现的问题不会在下节课出现,经过这一年多专家的评课,使得我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感觉这将近两年的成长路程相当于别人5年的成长,成为我校的骨干教师。

我再进一步追问: 我们一般也有评课,也就是常规评课,那和课题组的评课有什么不一样呢? ”她回答道:。那不一样可就大了,压根就不能放在一起。平常的评课那只是老好人说好话,上的课都是好的,也就提一提普通的、常见的问题,压根给不了你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而我们课题组专家的评课,那是在真正的帮你,掏心窝的去帮你提高你课堂的效率,你想想,40分钟的课堂压缩到20分钟来上,是多大的一个跨越,能不有效么!再说了,从孩子上课的反应来看,都比以前好多了,也爱读书了。

每次我们去听课,总能够感觉到孩子们的成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居然能写出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每次指导完课题,张老师都能吸取教训I,克服上次的不足,每次都进步一点,当然一年下来进步了很多就不足为奇了。在采访她的同事时,李老师说道:“我就感觉有啥方法,让张老师成长得这么快。他们的评课实在太好了,我们平时的评课也就是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他们的评课那是北师大和宁大的专家来手把手地教,从教学理论到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等只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面都会进行指导, 能不成长得快么。 在采访金校长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张老师成长过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评课,基本上就是手把手地教,不仅从上课的流程上,还从上课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上都做指导,有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比其他教师自己摸索的前景就快多了,这就不足为奇了。”以上不难分析得出她个人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是评课。这里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 评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而是基于课题的评课。跨越式课题有其特有的模式“211”,即 2o分钟上课+1O分钟扩展阅读+10分钟写话训练 ,把40分钟的课堂压缩到20分钟,使得课堂变成高质、高效率的课堂。而课题组的评课就是基于“211”的模式,即从课的类型落实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从课堂的导入到整体感知课文、拓展阅读和拓展写,从教学方法的引导到教学策略的落实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方面面进行指导。

根据我国内地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经验, 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我国课程发展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 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复”。【10 课题组的专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团队和宁夏大学张玲教授团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解答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导性意见。每月的一次指导是课题组必备的工作,每次课题组都会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评课:

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形成“诊一断一治”的完整过程。因此,课题组的专家团队的评课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做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激励自身加快知识更新,调动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2月15日晚上在海原县宾馆对关桥中心小学金校长进行采访时,金校长说道:“张虹老师的成长过程在我们教委很有代表性,因为她是初任教师,又是个特岗老师,从来没有当过教师,张虹老师在我们农村小学,如果不承担课题,她的专业成长还早着呢。自从张虹老师参与课题后,学校关注多了,课题组关注多了。

从我们第一次听张虹老师的课到现在,发现张老师确实在飞一般地进步。回想起课题伊始,第一节课听张虹老师的课时,课堂上一片混乱,更别说授课的内容。金校长说:“我们想到了课题伊始,第一节课听我校张虹老师的课,我们教委主任在下面听课,如坐针毡,汗流浃背,我们羞惭难当,在北师大的专家前,在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面前,真让人难堪,哪叫什么上课呀(7我们在课堂上已下定决心,换人!从课题里“拔掉 !”但是,金校长接着说道:“经开会,大家认为,换人的方法不妥,加之张老师是初上讲台的新手,我们还是设法“扶起 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尤其是北师大年轻老练的专家团的一月一次指导下,张虹个人信心也有了,进步不少。大家公认,她是全县实验学校进步最快的教师, 的确我们课题实验暂时不管跨越不跨越,张虹本人教学已经上“跨越”了。”现在张老师课堂上对学生有亲和力,积极向上,敢于挑战,总是能把最真实的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课堂环节流畅,教学内容体现了~ 定的层次性;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得很到位,并通过几个启发性的问题,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在课题的引领和指导下,才使得张老师在短短不到两年就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级跳 — — 从一名普通教师迅速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通过对教学现场进行长时间观察,我们了解到,评课环节是课题实施中最重要的环节,整个流程是:第一,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第二,修改教学设计方案;第三,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学;第四,课题组听课;第五,根据课题理念及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课。首先,由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填写模板(模板由北师大提供,详细地设计了课堂的全过程);其次,将教学设计发至北师大, 由课题组的专家进行指导和修改;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学,课题组专家进行听课;最后,课题组按照跨越式课题有其特有的模式进行评课,针对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课堂的导入到课堂的结束,从教学方法到教学策略的应用,都给予细心的指导,使得课堂变成高质、高效率的课堂。

张老师:“当然,除了常规的听课、评课外,课题组还给我们一些额外的支持,如我们的海原博客,还有我们的QQ群,电子邮件。在海原博客上面有大量可供大家参阅的教学资料,也有我们身边的校长和老师在课题工作中产生的感想和思考… …这些内容是非常珍贵的本地化教研资源,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当然,每次听课后的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课题组专门给我们做了教学反思的指点,使得我们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教师教学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s.D)提出教师应从教师自身、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和理论文献四个视角来进行教学反思。

(1)分析作为学习者和教师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2)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期望、反馈,可以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反思。(3)与同事的协作与交流,邀请同事去听自己的现场课,去听同事的现场课,以及与同事进行批判性对话等,都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隐藏在正常情况下的一些问题, 或者获取更多的经验。

(4)理论文献,教师通过认真学习理论文献或其他教师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 可以据此更好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此外,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教师还可以从多种视角来看待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更合理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成熟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每次课后都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但是在张老师整个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而没有及日寸的按时去进行,使得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还有比如同事的交流,校本培训l等等有其他一些渠道来促进专业发展,但相对于评课而言,其他的方式对她的专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就比较的弓弓了,因此,评课就成了张老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读者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每个农村教师都能从评课中获得专业发展呢也不尽然,评课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位教师通过评课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是有其原因的。

第6篇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教学多年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成绩好与差,与他们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高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没有负担,而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学的东西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史,讲一些数学故事,选一些趣味数学题,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选出一国民与一国王下棋所提的要求,80年代数学家苏步青南下一次,为国家节约30多万元等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在此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学生已对平面几何的证明有了一定的掌握,在大脑中已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简易逻辑时,要随时提醒学生每推一步的依据是什么。特别是代数题的推理,必须步步过关,环环紧扣,养成严密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从高一起就做到解题每步必要有充足的依据这个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完美的思维习惯。

2 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

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巩固、加深这些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这些与高中密切相关的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个人认为,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应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安排集合,简易逻辑,第三章安排函数。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与初中的落差小得多了,学生也不感到高中学数学太难了。

3 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点燃信念”成为全体教师的第一策略,尊重学生差异,多一把尺子去“量学生”,由于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教师应在班上分层要求,上课只要学生敢问,你就要不厌其烦地给与解答,教师养成“倾听”的习惯,让“讲堂”变成“会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真实性,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精髓。

4 减小教师压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而升学压力较大,教师一天就苦于在提高学生成绩下功夫,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评优晋级免谈,教师就感到很无助。加之,领导也看上线有几人,有效分有几人,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鉴于此,希望对教师的考评应从实际出发,最好看学生的增幅大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今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只有减轻教师的压力,教师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才能把教师从只教书、教死书中解放出来,他的智慧才能充分体现,把较多的精力运用到钻研教材,消化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简明扼要,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时,我就总结出这样八个字:心中有图,性质全出;又如在用错位法求有关数列和时,总结出“多一步,少失误”,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5 提高课改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教学活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对新课改的认识到位,理解到位,行动到位。认识到:有效的课堂,不是精致的课堂,而是简明而充分的课堂,而学习是在探索真理的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中形成的。教师要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而不是教师自身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了解学生,多认识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备课为学生而备。

重视“表达”与“分享”。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表述,重视他们的回答,对于问题,回答得对,要给予表扬,并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回答错了,要少责备多鼓励,并且耐心纠正,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

第7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教材建设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这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高校教材建设必须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一、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确立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教学奋斗目标,这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的教材建设应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精品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2.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一门课程要称得上精品,应该具备科学先进性、内容创新性和知识技能导向性,这些要求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课程内容,即讲什么,学什么,需掌握什么,这些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一套内容完善的、结构完整的精品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这里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精品课程,必须完善五个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教材建设,因此精品教材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品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是教材建设的新方向;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教材建设的目的和导向,是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可见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精品教材建设,它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的重要举措。

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基础知识深厚、专业知识面宽广、课程内容精练、科学技术与创新意识新鲜四个方面内容条件。在此条件下,需要教材向精品化方向发展。过去那种注重理论无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导致内容脱节或重复等,都是改革的重点。精品教材完全脱离旧教材编写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最新科学领域成果,以精练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结合图片或影音文件说明等多媒体手段,给学习者的不是枯燥的填塞文化,而是去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通过精品教材的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教材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各学科知识内容、实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因此,作为高校教学基础的教材必须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科的前沿内容,向学习者及时展现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技术。教材不是刚编写出来就能成精品,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检验与更新,不断地修订与完善,在高校教材教学环境的常中逐步向精品教材转变。所以,高校将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不断提高选用教材的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创造型人才。

4.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需要无缝对接。精品教材建设所带来的效果是巨大的。过去的教材内容旧,理论深厚而缺乏实际应用研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与社会实际有很宽的“断层”,或者说无法去适应讨人喜欢地个体的要求,这种脱节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社会找不到需要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而有深厚理论知识的高校毕业生没有较高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薄弱,无法在社会社会工作中应用理论知识,这也是教育部门教学机构所面临的一大困扰。建设发展中的国家需要大批的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所以精品课程建设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导向,促使我们加快精品教材的建设。通过这种新型教材,缩短高校教学与社会生活需要之间的差距,理论与技术并重,知识与能力同步,培养知识厚、技术硬、创新强的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素质,达到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需要的无缝对接。

二、精品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精品教材的评审、编制发展周期较长。作为一个优秀的、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好教材不是一次性完成并立即投入使用的,它需要多个部门如教育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及专家教授共同努力,需要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改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此外,还有是否适合广大高校的教育环境,是否能够被师生所接受,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非常大的,很多人都有伯乐无马可相的那种感觉,因而精品教材建设过程中所要走的路很长。

2.精品教材编写难度较大。编写教材的专家、教授,除把迅速发展的新知识及时吸纳入教材中外,还应该添加说明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自我教育和发展。如何科学、精练地说明新知识体系,也需要编写者长时间去研究、吸收消化并用合理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对文字表达水平、文字组织能力及文字组织科学怀要求较高。

3.精品教材出版要求高。出版单位要在精品教材编印与推广上尽到自己的责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根据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者的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并出版,保持教材的新鲜度,及时向群众传播新知识或技术,保证教材的“精”与“新”。教材市场应减少行政干预,靠师生自身的眼光与选择力,通过广泛的认选与比较,相信精品教材一定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提供给师生教学。此外,在本土教材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为师生提供一些外版影印教材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外版教材编译困难。外版的影印教材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语言文字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需要相关部门集中专业优秀教师集体参与改编和转译,使编译后的教材能够适应我国教育的现状及文化发展,便于师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涵义。

三、正确处理好精品教材建设的几个关系

1.文字教材与音像多媒体教材的关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内容在精品教材中的推广、应用前景越来越大。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字和多媒体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偏向于任何一方,比如多媒体仍需文字进行说明,而文字需要多媒体形象表现,增强文字说明力,这对精品教材发展非常重要。

2.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教材是否“精”,除了表现在其所含的知识内容方面外,还要看它是否能够与高校教学设计相适应。具体来讲,教材与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一方面,教材的结构、内容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思维架构。精品教材的编写结构在整体上要优于一般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设计结构来编制教学计划,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进程和学习者的吸收。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检验与完善精品教材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促使教材经过实践检验加工而更“精”、更“新”,赋予教材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教学实践环境下不断地发展和成长。

3.教材管理与高校教学单位教学科研的关系。高校教学单位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同时也承担学校的科研任务,而教学、科研与教材管理有很大的关联。一方面,通过教材管理,可以及时地向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者提供各种急需的文字、多媒体教材。科研的过程就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的内容,从而促使科学的发展。作为精品教材,不但应该能完整地总结科学研究成果,而且能够在总结的过程中提供作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过程,并科学地组织文字进行阐述,有利于其他学者专家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教学单位通过教学与科研,能够完善整个学科体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方面,而且对教材的更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教材管理科学化。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互补互助,因此怎样处理好这一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4.国内教材与外版引进教材的关系。除省数重点高校外,国内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国内出版的教材作为教学及科研学习的材料。由于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引进的外版教材在高校教学科研的应用程度上并不高。随着我国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知识也应跨出国界,与国外的学术流派交流合作,更新思想与知识结构,吸取其精华部分,引进其较好的教学科研思想及思路,从而缩短与国际上科学和文化的差距。但是也要注意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是否能够将外版教材的内容及其思想文化,科学地用文字阐述清楚。否则即使引进外版教材而无法完全吸收消化其知识内容,也是一种浪费,是高校的教育投资失策,更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四、加强研究,不断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1.科学谋划,加强教材管理。一方面,教材管理者需要联络好高校教师及学生,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挑选出一批优秀教材,分类并建立样书库,方便查询。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加强与出版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出版单位新版教材的信息,并及时将自己收集到的师生意见反馈给出版单位,对教材内容结构及更新发展作进一步完善,保证教材能够适应高校教学环境,完美地结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使出版单位、教材管理者、师生三者之间形成一条供需网络,共同发展,促使精品教材更易更快速地得到应用。

2.完善教材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出版单位数量很多,教材的种类及内容的涉及面很广,这给高校选用教材带来一定的难度。高校教材选用需要有科学的评估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参与,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教材评估体系。教学单位是评估体系的主体,必须有选择地请教师参与评审,这部门教师要具备解放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评估教材打好基础。教材管理者要及时反馈教师意见,及时制定选用计划,并与出版单位联系,在多方面努力下,使教材评估选用有一个科学的体系。

3.大力推广精品教材。经过评审过的教材基本上是属于精品教材,因而教材管理者要做好推广应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精品教材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及时加以处理,做到信息来源广、反馈速度快、可信度高,从而及时将教材各方面的信息提供给教学人员,推广精品教材。此外,教材管理者除在高校内做好工作外,还要积极与出版单位合作,进行市场调查工作,并做好市场预测。这不仅对教材择优选用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高校选用和推广精品教材。

第8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活动探究课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编写体例的变化,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活动课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

在高中历史各模块学习中,都设计了活动探究课。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因为课时紧张而将其忽略不计了,有的则轻描淡写的布置一下任务,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去了,至于探究结果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活动探究课逐步摸索,下面以一个课例谈谈对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开展设想。

我教的班级是高二七班、八班。七班平时的课堂气氛是略显沉闷的,学生平时在早读时都属于轻声细语型的,这与班风有关,学生大都内敛深沉,课堂羞于回答问题,一幅莫测高深的样子。而八班恰恰相反,八班的同学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他们常常在课堂上会因为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而争得面红耳赤。历史选修1有一节关于《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的活动探究课。在课前准备时,我对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以此来测试哪种方法效果好。

对于七班,我把班级42名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参考题目:1. 从商鞅的“徙木立信”谈起;2. 商鞅之死的原因;3. 王安石用人得失谈;4. 备受争议的青苗法;5.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 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7. 商鞅的机遇;8. 有感于王安石的“三不足”;9. 我看改革;10.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我让每个小组结合参考题目讨论自己探究的主题,明确告诉他们要做到选题小,这样才能就一个问题探究深入,研究透彻。每个小组很快就热烈地讨论开来,并且进行了分工,有负责查找资料的,有负责整理的,有负责制作课件的,也有负责课堂展示的。

八班同学平时比较活跃,我在班里只笼统的说了探究活动的要求,泛泛的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课下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老师要提问,不一定会提问着谁,所以都要认真准备。

到了课堂展示环节,八班没有一人制作课件,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说查资料并整理了。我只好让四个同学一一展示他们查到的资料。这节活动课上的很不成功,因为参与面很窄,同学们准备得很不充分,而这种不充分则因为老师课前指导不到位。七班同学却出乎意料的热情,在上课前,各组同学就派代表忙碌着拷贝自己制作的课件。课堂上,每个组都派代表上台展示,一个个课件都制作的非常精美。有四个学习小组设计了“商鞅之死”这一专题,还有选择其他专题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视角,解析自己眼中的商鞅、魏孝文帝和王安石。一节课下来,有六个小组进行了展示,还有两个小组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展示。大家意犹未尽,等着以后有时间再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探究再到课后整理,为大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

为什么平时活跃的班级没有平时沉闷的班级探究的好?在这个课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开展活动探究课的方法:

一、 课前准备环节

1.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兴趣

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遇到过极大的阻力。通过探究,加深认识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形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通过探究,学习改革家不畏风险、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三不足”精神,魏孝文帝主动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决心和魄力。通过探究,加深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总结归纳有关改革的规律性的认识。

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才有探究的动力和方向。

2.分配探究任务,调动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小组学习,强调“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通过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让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从而都参与到活动探究中来,而且能够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给出参考题目,以便抛砖引玉

历史活动探究课呈现出专题性、实践性、灵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选好题目等于探究成功一半,选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就好像我们平时写论文一样,当你拟好题目时,文章的思路基本上已经就绪大半了。题目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题目如果选的太大,就不容易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就会泛泛而谈,研究的不深入。学生因年龄、知识、时间等的局限,就更不会选题,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给出一些参考题目,让学生能够据此举一反三,抛砖引玉。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可能想不出探究什么主题,也就没有探究的动机和结果了。

二、课堂展示环节

1.提前准备,保证时间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课堂展示有多种,可以是小组间的辩论、可以是学生写的小论文、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不过,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在提前做好准备,论文可以在年级橱窗里提前展示,小组辩论要提前选好辩手,找好辩题,准备好翔实的资料;课件要提前拷贝到电脑上。总之,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给课堂展示留下充足的时间。

2.充分交流,资源共享

在课堂上,要尽可能让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学生在刚刚走上讲台时,会有很多不适应,有的学生会始终面对屏幕,给其他同学一个后背;有的学生则照本宣科,把课件读一遍。这都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缺乏锻炼的表现,活动探究课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锻炼的机会。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深化了对重点知识的认识,做到了资源共享。如果因时间问题,个别小组没有来得及展示,告诉他们没关系,活动探究课原本就不拘泥于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后还要继续探究,并且一定要找时间让每个小组都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受打击。

三、课后整理

第9篇

一、多学习

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作画与读书学习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做课题也一样。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真正找到“幸福之路”,教师应该强化学习意识,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把阅读、学习融入自身的职业生活中。教师学习的广度可以很宽,就从研究的角度说,我认为应侧重加强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习。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应结合本课题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以夯实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课题。如“加强六年级学生自习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这一小课题,应加强四个层面理论的学习,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的学习;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如魏书生班级自我管理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理论的学习;三是当代教育理论主要流派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的学习;四是学术刊物中发表的有关该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章的学习。以上这些理论、思想对于深化我们的课题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说得极有道理。

二、多合作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它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一个课题组需要由多人甚至十几个人员构成就是这个道理。小课题研究虽然“小”,但它也具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特征,所以“合作”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合作与互助不仅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开拓思路,全局地思考问题,让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成效,还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巨大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会让教育科研活动变得轻松有趣,生机无限,从而使老师们在研究中享受职业的幸福。当然这里的“合作”不仅包括了课题组成员合作,也包括与校内老师合作、与校外老师合作、知名专家合作。不过,在合作研究过程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者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不能把合作的研究成果“独吞”,而应学会共享成果,同时“合作”应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是源自于教师之间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不受单位行政权力的影响,也不受团体意志外加,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使研究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

三、多实践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小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小课题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所以它特别强调在教中研、研中教,要求研究目标与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因此,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的合而为一,正所谓“教学即研究”、“课堂即研究室”。当前倡导小课题研究的初衷就是:让教师把研究始终定位在课堂之中,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良好氛围。所以小课题研究必须切实做到“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的研究。”做到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活动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时时做到“带题授课”,并形成常态化,那么小课题研究的质量自然不在话下。

四、多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这说明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进行不断地反思,做好研究反思也是做实小课题研究的关键。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反思与探索的过程。小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大都是采用行动研究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其研究流程一般是围绕“困惑(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循环反复进行。从以上研究流程可以看出,反思就是对行动过程及效果进行回顾、判断、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或重新设计研究。它是行动研究上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过渡到下一个循环的中介。

做实小课题研究,研究反思应着重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把定研究成功的判断标准。研究反思要从三个方面把定行动成功的标准:①通过研究,原有的状况是否改变了。即原初的问题是否解决了。②研究结果是否产生了“副作用”。即是否出现了可能给人或行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③改变的效果可否长期保持。即研究结果不是即时的。只有同时达到以上标准,研究才算成功。二是把准研究成败原因的分析路径。当行动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找原因:①问题界定适当吗?②研究设计有效吗?③研究实施正确吗?④资料收集齐全吗?⑤结论分析客观吗?只有对以上这些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找寻到研究成败的关节点,从而引领研究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多融合

教育科研是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为目的的创新性认识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活动。两者都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教研主要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科研(主要指课题研究)要更关注“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在教研基础上有效提升教研的科研含量,以课题研究来深化教研活动,浓厚科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和科研有机融合,成为了当前提高教研水平、提升科研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明确:平时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是一种日常教研活动,但不一定是科研活动,只有上升到课堂观察的高度来进行观课和议课才可以说是科研活动;平时的教案、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日常教研活动,但只有上升到教学课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高度才可以说是科研活动。在当前教育科研特别强调重心下移、大力倡导校本教研的背景下,作为小课题研究者应充分利用平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本校组织的主题教研活动等等途径来开展课题研究,把科研有机渗透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之中,实现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

六、多收集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可以说,收集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实,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在研究、总结、资料收集梳理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收集和积累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些研究者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研究性工作,但缺乏对研究过程的完整记录,以致造成了过程性资料的缺失,最终导致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下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课题立项之日起,就必须及时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因为它是一项有效进行小课题研究自我管理的举措,是引领研究者做实做大小课题的重要措施。平时不仅要有意识地将课题计划、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体会、论文、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阶段小结等材料及时放入其中,而且要善于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档汇总。这些收集来的过程性资料是小课题结题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选题不错、成果也颇多的课题获奖率不高,与其材料的缺乏有一定关联。所以要做实小课题研究,材料的有效收集必不可少。

七、多写作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新课程;学力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态度、努力和知识的集合。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已经全面进入了新课程的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出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逐步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高中学生学力的养成应该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积极态度的培养和各种知识的积累。

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影响学生学力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一、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中,部分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生也就厉害了,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师教育也跟着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哪个老师教学成绩好哪个老师就是名师。同时,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中只讲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只重视把结果告诉学生,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青春活力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就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在应试教育中,部分学校一味的追求最终优秀的考试成绩,间接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只能去追求每次的考试成绩,最后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追求最优秀的成绩。这样的结果会出现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只是成绩优秀,而成绩以外的能力非常匮乏,这显然不符合一个21世纪的标准学生。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学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要做好师生互动,做到三声三色的教学:“三声教学即能了解学生心声,经常给学生掌声,上课活动有笑声。三色教学即教学内容有彩色,教学方法有特色,学生学习有起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陈旧、简单、低效”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教学能量的发挥。一些教师的授课方式仍是“一言堂”,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也欠缺吸引学生参与交流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少教师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的传统教学方式,对现代先进的教育方式知之不多;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无法恰到好处的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益处,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

教育历来是头等大事,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不断的完善中,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整体的师资队伍水准不够很高,教师受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不同、部分老师习惯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欠缺一些创新精神,部分教师对花费时间、精力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以为然,去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材、教育教学方法还很不够,部分教师对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评价更多的时候看的就是所任教班级的两率一分,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变成了“成绩就是第一”,这种评价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只突出了生物学科成绩好坏,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的检测而忽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重评价结果而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整个评价过程只有学校或教师单方面的评价,缺少了学生个体和同伴的共同参与,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学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学习缺少自觉性,也缺乏主动性,更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求知欲不强,相关的练习,老师要求写才写,不懂得自己去补充。

五、学习意识和学习目标

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往往是由内心的世界来决定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意识的高低和学习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力的发展。在一些学校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等的忽视,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在学习上缺乏刻苦、拼搏的精神,自律能力较弱,经常表现为:对未来没有什么打算,得过且过,对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对知识不求甚解,遇到难题绕道走,不愿独立去思考,也不愿和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学习上养成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良习惯,依赖心理严重。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更应该通过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扩展至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扩展至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仍然能主动的去获取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针对以上涉及到的影响学生学力发展的因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1.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按照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的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新课程课改背景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的综合素质,还要随时接受挑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独立的学习。例如我们在讲授遗传两大基本定律时,一定要把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贯穿到学生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重视孟德尔的实验设计过程,并遵循孟德尔的思维方法,逐级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内涵。在师生一同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孟德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过程,借此告诉学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倡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运用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要点,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的知识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而且这些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很多的生理过程,像两大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这是高中生物内容的一个特点,抽象的知识太多,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2.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认真,师生乐在其中。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刘国正先生也曾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力。

课堂教学要高效,首先教学教案要精彩,教学设计要精心,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细胞增殖时,教学设计需体现出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繁杂,且理论性很强,因此课前应指导学生预习和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

3.教学评价多元化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的更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能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一切。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评价方式,且综合评价方式多元性、多重性的特点,不断变化评价方法,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各个感官参与其中,并融合自评、互评的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准确、快速、有效、全面的评价。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需要很好的把握好选择评价方式的技巧,真正能通过恰当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途径,给学生一个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成功的评价工作。

4.科学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但是光有浓厚的兴趣,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听记练结问”的五字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尤其是“结”和“问”,我觉得很关键,在大量练习背后,一定要善于总结,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我觉得引导学生整理易错题,并指导学生研究错因,分析错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是知识点失分,则应及时回归课本,进行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如果是方法性失分,则应重新审题,找准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学会并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如果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则应再次引起自己的重视,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不规范书写答题、情绪急躁等非智力毛病。逐渐增强自己的抗错能力。例如:(易错题)如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错题分析】错选本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减数分离过程模糊,等位基因和交叉互换概念不清。

【解题要点】选C。题图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每条染色体上均既含A又含a,所以在减Ⅰ过程中这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开,即染色体1上的A与染色体2上的a分开。减Ⅱ过程中,染色体1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其上的A与a也分开。

5.教师人格魅力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知识、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总学生数的1/3,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明显。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利用学生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愉悦地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含义

所谓“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组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3~4人)在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教学软件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研究、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优化思维品质,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1.分层次,调查摸底

学期初进行一次基础水平测验,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接受能力,再结合上一学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A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且学习能力强,自觉性良好,安排在中间座位,定为组长;B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但学习进取心不够,只求过得去,也安排在中间座位;C层学生基础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理解

接受能力也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安排在边侧座位;D层学生基础、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安排在边侧座位。具置安排如下:D-A-B-C。

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利用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实行动态升降,学生的座位也相应进行调整,务必使他们的学习心态保持良好,以积极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重差异,课堂教学分层

(1)新授课讲授分层。对于新授课的内容,要坚持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由难到易将教学内容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程度,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案例]在《各抒己见》(浙教版八年级上)这一课的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层次:

(1)菜鸟:Web页方式链接BBS站。(2)中鸟:成功注册BBS站账号。(3)老鸟:在BBS站上发表新主题。(4)大虾:阅读主题并进行回复。

A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老鸟、大虾四个等级的“修炼”;B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老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大虾的“修炼”;C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老鸟、大虾的“修炼”;D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中鸟、老鸟的“修炼”,对于大虾等级则不作要求。

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熟悉的级别进行分层,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充分参与,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不同层次的成功机会,每次小小的成功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向更高一层迈进,真正达到课堂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2)实践课操练分层。针对课堂练习在设计时也尽量分层次。在作业量上要具有弹性,设计必做题、选做题,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在作业难度上分为基础题、达标题和综合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基础题和达标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

总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完成练习来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在《共享网络资源》(浙教版七年级上)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说一说桌面上“自我介绍.txt”文件的属性;(2)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教师共享资源”文件夹找出来;(3)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查看“网上邻居”/“教师共享资源”中的“老师自我简介

.txt”文件;(4)利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查看“网上邻居”/“音乐图片资料”中音乐、图片文件,并把文件进行分类,保存到自己的电

脑上。

上面四题都侧重方法性的练习。第1、2题,A、B层学生可以快做、少做,允许跳过,直接做有提高、发展性的后两题;同时鼓励C、D层学生试着做难度较大的题,在尝试中获得提高。此外练习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具体细节可由学生自行灵活安排,不论操作程度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抓特点,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A层:引导为主,指导为辅。课堂上由教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鼓励优秀,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全体争当优秀。B层:课堂关注,目标递进。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活动,同时让他们定一个学习目标,引导学习热情,激起上进心,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C层:采取帮辅的办法。参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对知识的梳理、归纳给予及时帮助,查漏补缺;进行个别化辅导,交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操作,帮助树立自信心。D层:重视情感,循循善诱。引入“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唤起学习热情。

4.看过程,测试和评价分层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完一单元后,给学生发放自测练习题。这些练习分成难、中、易三个档次,要求A、B层学生三档题都做,C层学生必须做基本题、提高题,努力做拓展题,D层学生必须做基本题,尽可能做一部分提高题,并将每次的测试结果都做好记录。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有针对性。

此外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练习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纳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最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

辅导与交流:课堂上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引入竞赛机制。在竞争的氛围中部分学生会就较难的“任务”多次向老师提问,而其他学生多处于“无助”状态,这时组长及时的指导犹如雪中送炭,而组员间的相互帮助既然加强了组内协作又体现了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对各组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鼓励,然后组织组间交流,总结方法经验。在教学中我也常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协作学习的过程,献计献策,参与交流,深化学习结论。教师要充分利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各组进行点评。点评可以从“任务”的完成情况、各组的协作意识以及组员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鼓励为主,指出不足予以改进,并展示优秀作品。在实际课堂中,更多采用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旨在画龙点睛。

1.学生互评

在中学生眼中同伴的肯定与认可往往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因此课堂中“互评”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评价与被评价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既锻炼了能力,又

弥补了不足,使自己获得了成功经验,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使本课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2.小组合作评价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使评价更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就必须把多个学生的看法综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同伴之间通过交流与合

作实现思路共享,在反思中激发无穷灵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激发再创作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学习参与度调查

在教学过程中以调查表的形式动态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的调查,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情况。

附:【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调查】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

A.积极思考并参与问题讨论,能独立完成任务并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B.积极思考并参与问题讨论,遇到困难能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努力完成任务;C.喜欢独自思考、探究完成任务,有困难时不愿意和组内同学讨论交流;D.自己不会做,也懒得和同学讨论交流。

四、体会与感受

1.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严密,形式要多样化

在实施分层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一开始都感觉新鲜有趣,能够积极参与,但这种浅层次兴趣很难维持较长时间。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使全体学生学有所获,能够体会成就感,这种深层次的兴趣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以长期维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要多样化,而且各环节要科学设计、严密组织,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互动、互补,有效学习的目的。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平时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自卑、怕出错,通常不会主动参与,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知道每个组员的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在教师、组员的关怀和集体荣誉感驱动下,这些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3.重视学生间的互动互学,使之各得其所

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学生之间多向、及时的信息交流,创造性地应用互动理论,加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学生互助、讨论的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解决疑难,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获得帮助的时候也获得了再次学习的机会,认知上的错误、缺漏得到及时纠正和补救,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也逐渐消除,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层次的学生各获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的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关联,层层递进,建构新知

(一)复习线段的特征

师: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吗?

生:线的学问。

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线有关,老师拿来了一根线,看,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生:原来是弯的,现在变直了。

师:对!像这样一根直直的线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

直的线,请看屏幕:老师找来了生活中的两个激光发射器,

(课件演示 )我给它从一个发射器中射出一束激光,到另一个发射器为止,这种生活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吗?请你告诉老师,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生:先画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发射器,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画一个点。

师:(板书:线段 )看到它,你想起什么?这样的线叫什么?

生:线段。

【评析:回顾二年级认识的线段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习系统化】

师:记性真好,早在二年级我们就认识了线段,注意看,线段由什么组成?

生:有两个端点,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两个点为什么叫做端点呢?课前老师去查了一下字典,“端”有三种解释,在这应里选择哪一种呢?(课件出示“端”的三种解释:①端正,不歪斜:五官~正、~坐。②东西的一头:两~、末~、笔~。③用手很平正地拿着:~碗、~茶。)

生:选第2种。

师:现在你能结合线段的形状来说说什么叫做端点吗?

生1:线段左右两头上的点叫做端点。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生:(全班评价)同意。

师:解释得很好,在线的两头上的点就是线的端点。这条线上还有很多点,那它们是不是端点呢?(指着线段中间部分的点)

生:不是端点。

师:对。线段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黑板的一条边就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评析:关注细节与要点,理解什么叫做端点。这是本节课知识教学的起点,也是大多数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

(二)引出射线、直线

1.观察由线段变化而形成的射线和直线

师:生活中是不是只有线段这一种线,还有别的线吗?请观察两个激光发射器射出的光线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从一端发射出的一束光线到这里停止,这是什么?

生:线段。

师:这束光线越过另一端,继续延长、再延长,同学们眯起眼睛想象一下,穿过屏幕,穿出教室,穿越中国,穿越地球,穿越宇宙,无穷无尽;如果光线从另一端出发也同样越过另一端,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那么,还有其他的变化吗?继续观察, 两个发射器的光线同时发射到两端停住,形成什么?

(课件演示: )

生:线段。

师:想象一下,它们分别越过两端不断延伸、延伸、再延伸,无穷无尽。

【评析:将课本上关于直线与射线的概念的描述用生活中的现象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并突出了直观形象教学的优势。】

2.联系生活观察并分类

师:同学们,其实这些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四幅图,分别和我们观察到的哪一种激光图是一致的?请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电筒发出的光线);第二幅图,注意有变化(金箍棒向两边延伸);第三幅图(汽车车灯光线);第四幅图(两个电筒射出的光线),好,现在谁能告诉我答案?

生:AC属于第一种激光图,BD属于第二种激光图。

课件演示:

3.思考并做图

师:你真是好眼力,这是两种新的线,你能用尺子和铅笔把它们画出来吗?

生(齐答):能。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请两个学生上台用三角板画,注意画的位置与方向。)

学生板书:

师:大家请看黑板,同意他们的画法吗?与他们画的一样请举手,你们善于发现,能够抓住生活现象的特征,并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老师为你们鼓掌。

【评析:教师放手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现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与归纳能力,这是本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4.起名

师:谁能给这两种新的线起个名字呢?

生1:射线。(师板书:射线)

生2:直线。(师板书:直线)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知道的。

师:你们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

板书: 线段

射线

直线

(三)板书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种线,演示课件并板书课题:线段、射线和直线。

(四)看书发现怎样用字母表示三种线

师:与这三种线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呢?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38页,然后老师请收获最多的那个同学给我们做小老师,给大家做介绍。

【评析:结合课本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终生持续发展技能。】

师:时间到,谁想上来当小老师呢?好,请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一根拉紧的线或绷紧的弦,都可以看做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把线段

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把线段向一端无

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除了这些,还有吗?书上还介绍了什么知识?

生:还可以用字母表示。

师:怎么用字母表示呢?老师配合你来教我们,线段用字母如何表示?读作什么呢?

生:在线段的两个端点上分别写上大写字母A、B,读作线段AB。

(教师板书:线段 A B )

师:射线呢?

生:在射线的端点上写上大写字母A,在射线的另一点写上大写字母B,读作射线AB。

师:(板书:射线 A B )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那直线呢?

生:取直线上的两点分别写上大写字母A、B,读作直线AB。

(教师板书:直线 A B )

生:直线还可以用小写字母ι表示。

师:小写字母ι写在哪里?

生:写在直线上面。

师:(板书小写字母ι)还有谁想来介绍?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你们对这位小老师的介绍满意吗?

生(齐答):满意。

师:我觉得这个小老师的自学能力很强,表达清晰完整,我们给他点掌声吧。不过,老师还有一点发现想跟同学们分享,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与各种各样的线有关的知识,为了便于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给它们取名字,所以要用字母来表示。例如,这里还有另一条直线的话,我们可以用CD表示,

(板书 C D )读作直线CD。

【评析:用字母表示三种线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为中小学教学衔接做铺垫,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了解用字母表示线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这三种线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知道这三种线的异同之处吗?能马上说出答案的请举手。(有小部分学生举手)举手的人数不多,没关系,接下来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只要你们勇敢接受挑战,就能够弄明白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答):有!

(五)闯三关

师:第一关――我最勇敢。老师这里有一把米尺,需要量出这三种线的长度,谁敢上来量一量?(有几个学生站了起来)

师: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不敢站起来,为什么不敢呢?

生1:因为射线是一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长度。

师:说得有道理,谁想补充?

生2:直线也量不出长度,因为直线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生3:射线和直线量不出长度,但是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因为它有两个端点。

师:大家认为这几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学生们点头赞同)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看来咱们光有胆量还不行,还要有头脑呀!

师:第二关――我最聪明。请判断:小明说的话对吗?要求用手势表示“√”“×”。

录音播放:一条直直的线上有两个点,这条线一定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正误,互相看一看,意见一样吗?我看哪个同学最聪明,尝试说服和你意见不一样的同学吧。(学生们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换了意见,让咱们再举手表决一次。(全班学生用手势判断。)意见统一了,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生:因为射线和直线上也有两个点,所以有两个点的不一定就是线段。

师:那这句话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生:一条直直的线上有两个端点,这条线一定是线段。

师:(课件演示:增加端点)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第三关――我最手巧。请一个同学上来,在这三种不同的线里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点用红色粉笔标注出来。

(一个学生上讲讲台标注。)

师:同学们,他标对了吗?

生(齐答):标对了。

师:标的是什么呢?

生:端点。

师:看来端点才是区别三种线的关键。

【评析:强化学生对端点的认识,明白线上的点与端点的区别,懂得能延伸与不能延伸的要点,同时区别三种线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本质特征。此外,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勇敢必须与智慧并重,善于学习应该与善于表达同行。】

(六)比较异同,突破知识难点

师:通过刚才的闯三关活动,相信大家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课件出示: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并在小组里形成观点,请一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分组交流)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直的线,不同点是它们的端点不一样。

师: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生1:两个。

师:射线和直线呢?

生1: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射线是有一个端点,还是只有一个端点?

生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是的,记住在表达时要准确。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生2:不同点还有线段可以测量,而直线和射线不能测量。

师:你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2: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师:线段有两个端点,两端不能无限延长,可以测量长度,那么射线和直线呢?

生2:射线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长度;直线两端无限延长,也不能测量长度。

师:真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如下图所示。)

师:数学家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也能总结出来,同学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评析:在3种图形的认识中,以线段为起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六个环节的学习,完成对3种图形的认知建构:一是直观感受;二是抽象概括;三是自学归纳。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强化了对这3种图形基本特点的把握。整个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积累了活动经验。激励评价个性鲜明,分层推进。学生学习积极,讨论热烈,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二、学用结合,多层训练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以下题目,看看对知识掌握得如何。

第1题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线段是…?

(学生针对问题选择相应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2题,抢答判断,知道答案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

师:一条直线长200米。

生1:错。

师:为什么?

生1:直线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长度。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评析:通过选择、抢答、判断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学习知识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我内化与提升。】

三、总结反思,拓展提升

师:不知不觉,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知道了线段、射线和直线,还知道它们都是直直的线。

生2:我还知道这三种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直直的线,不同点在于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测量长度,射线和直线不能测量长度。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

生3:我还学会了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三种线。

师:说得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请看这道题。(出示题目:做手工――裁纸)

师:在手工课上,老师要教同学们做一个纸灯笼,可是小明带去的这张纸长了2厘米,需要裁掉一部分,他用手比划了一下就直接裁了。同学们,像他这样直接裁纸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会裁歪。

师:直接裁不行,那先要做什么呢?

生:要先量一量。

师:量完以后呢?

生:用笔打上点做记号。

师:打了点以后呢,就能直接裁了吗?

生:还要画线。

师:我教过一个班的学生在打点和画线这里出现了3种情况:第一个同学说打一个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裁了;第二个同学说:需要打两个点,画一条直线才能裁得准确;第三个同学说:要打3个点,画一条直线才能裁得更好。在这3种方案里,究竟谁的方案能够解决问题呢?为什么?这道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我相信,只要你们开动脑筋,一定能够找到答案,然后再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好吗?

生(齐答):好!

【评析:陶行知曾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而在运用中的收获与感悟便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该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在“量、画、裁”的操作中明白: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简单知识,还可以在研究中以及与同学的互动中得到提升:如果运用三角板可以通过一个点画出直线,当距离过长时,画3个点或者多个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等等。学生在亲历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后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还能积累数学经验,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师:你们知道吗?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求知的道路就像一条射线一样,希望同学们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勇于攀登,不断进步。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同时指出:“学生应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中,执教老师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直观形象的教学,层层递进的设计,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发展了空间能力,推进了中小学数学进行衔接,具体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科学处理新旧教材的不同点。(1)有中生无。二年级学生学习长度单位时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四年级教材把线段与直线、射线放在一起,凸显知识的序列性。教师把握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新知之前复习有关线段的知识,从已有的线段知识中生发出未学习过的知识:以线段为基本点,从一个端点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从两端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教学生成自然。(2)无中生有。与旧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增加了使用两种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为今后中学学习做铺垫,教师在这里使用了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享成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教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发现了新的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教学,深入挖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教学水到渠成。

(1)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抽象成为数学知识。在指导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形成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的效果,让激光发射器的展示直观科学的展现了射线和直线形成的过程,演绎了它们无限延伸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三线的表象,理解三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用数学知识将其表现出来成为可能,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发展。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途径。本课设计的做手工(裁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比如: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如果距离过长,画两点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学生在亲身经历、验证、思考的过程中,绽放了数学思维的火花,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这种探究与创新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细节的挖掘与强化推进了学习的进程。本课重点关注了端点的认识的教学,特别是端点和线上的任意点的区别,学生通过认识、讨论、研究等活动,明确端点是区别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异同的关键,也是确定有限与无限的关键,从而让学习变得快乐和简单。

第三,凸显了思想的渗透、方法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1)学习抽象思维,体会无限与无穷,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把“两基”拓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环节对思想方法进行了指导和渗透,比如:根据生活现象自主画射线和直线,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书本上发现用字母表示线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观察和实践活动中认识端点和其他点的区别,以及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很多直线,渗透无限与无穷的数学思想。(2)中小学教学衔接自然流畅。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的方法时,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具体的图形来介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教学衔接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