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

时间:2023-05-30 10:0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改革

第1篇

1、力破一考定终身,几乎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打破了旧时的文理分科,采用3加3模式。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外语科目则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2、力破唯分数论,高考改革方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将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力缩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为了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后,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4、力除加分造假、违规招生乱象,高考改革方案给加分做减法,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依据自己的志趣、潜能状况以及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性、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二)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的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两者需要通过高考实现对接。但是,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与学校培养难以实现对接。[1]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问题在于:选修Ⅰ有100多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不同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乃至同一个学校学生选修的模块都不一样。对选修课的考核是新高考的一个难点。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考核中,4省(区)高考设计的改革方案是:1)用科目组的“X”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2)在选修模块上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策略,以方便选修模块开设多的学校和学习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选择。

(三)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现代科学正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发展成果替换或增减课程内容一直是课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方式要求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兼顾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课程内容的变革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难实施。新课程结构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或课程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进展等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费时少、效率高,而且不会对整个课程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使学科的结构有了新突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

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新课程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增设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对必修课的课程做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调整,对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正式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课程内容的变革为高考的根本性改革——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四)为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创造了条件

过去,会考是一个毕业门槛,是一张高考准入通行证。随着高考招生报名制度的改革,这个“门槛”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从课程结构入手,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条件将必修课程内容纳入录取标准。广东省的“文科基础”中体现了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了文科知识;海南省“基础会考”体现了文理互补,是海南省统一命题的一种水平考试,“基础会考”考试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考生大面积偏科,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和完善,它对各省区开展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为高考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呈现多样选择、多次考试、分层测验、综合评价等相似动态。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4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4省(区)都根据课改的精神,积极建立了高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有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探索。中学学科水平考试类似于过去的“会考”,但不像过去那样由各校出题,流于形式,而是由全省统考、统一出题,相当于“另一种高考”。高职、高专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以直接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而民办专科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这种因材施考、分层考试以及分层、分类录取的改革,促进了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了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了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向。

二、由课程结构引发的高考改革发展问题

(一)高考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从考试科目的设置看。一般来说,进入考试的课程领域完整要比缺失更公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国家的高考制度应该对能够学好各门课程的考生一视同仁。高考对科目的偏向即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学生的偏向。高考在客观上是代表着社会对高中质量进行具有高利害关系的检测。高考对科目、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也包含着不公平。[2]

其次,从考试选择看。考题是学习内容的样本,一般来说,考试多样本选择的公平性要优于少样本选择。高中新课程高考通过超量给题、限量做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样本,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有利于避免因为样本的偏差而造成的不公平。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选做题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它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

最后,从录取分数线的确定看。高招录取分数线的确定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一般实行的文科、理科分数线的划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复杂的划分方式。考试内容和分数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录取分数的存在,即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一系列的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等。那么,在调剂录取时如何处理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成绩转换呢?从过去招生实践看,利用测量理论中的等值理论对考生成绩进行转换,其结果并不理想。从高校的录取工作来讲,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考试要求,在录取时如何体现科学与公平,既不违反统一的划分要求,又能找到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考生高考成本增加

一旦各个科目的选修课程进入高考,那么,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选修课程种类复杂繁多而导致的从命题、阅卷到组织管理一系列投入的增长,会使得高考成本显著增加。减少试卷种类的可行做法是提供多种课程模块选做试题的组合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回答相应试题。但是,命题与阅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的增加是肯定的。[3]此外,高考出题权下放,成本从中央分散到地方,从全国一家变为省(市)或院(校)多家,成本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从课程实施角度看,要学校选修课类别、层次开得齐全,对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与师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某一门课程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时,学校该怎样处理?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无条件地满足学生要求。但事实上很难如此乐观,一旦某门课程只有几个学生选择,教育成本显著增加,必然会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

学生在购买教科书方面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按照新课程结构,必修课变为2~5个不等的模块,再加上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选修课,教科书种类的增加从总体上是必然的。再考虑到数量不菲的各类教辅读物,学生有关的花费对于相当数量的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小的负担。作为一种“举国大考”,成本的考虑是必要的。在我国,有限的教育经费究竟如何使用,是应当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的问题。本来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在高考成本大幅度增加后,其使用的合理性更需认真研究。

(三)部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缺失

试题、试卷容量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校招生考试命题不可能涵盖高中课程标准规划的所有学习内容和学习科目,而只能对高中课程学习的内容加以选择,新大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考生只会选择几个少数固定的模块学习,高考这种“有限性”指挥棒的结果,导致高中重视所考学科而不重视不考学科的偏科局面,会使高中阶段一些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缺失,进而使师生对所考学科内容进行再次选择。其结果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早分科,有些选学模块内容名存实亡,高考大纲不涉及的内容则被放弃。

高考的竞争,其实是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或表现。[4]高考“指挥棒”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课程改革与发展。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文化传统、人事制度、教育与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5]缺乏整体的变革观,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就会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课程结构将恢复以往的状态。

(四)高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相互博弈

当前人们对高考科学性的质疑和批评集中在:以一张考卷考所有人,难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识别、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许多人强烈呼吁增加高考次数,兼顾地域公平,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提高各省市自主命题科学性等。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以及各省市自行命题进一步扩大可能导致的局面是:各种资源会比统一高考条件下更加便利地进入角逐:官员的权力、富人的金钱、知识阶层与高校的特殊关系,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在较量中失利甚至成为牺牲品的会是社会大多数,因为他们在这种角逐中注定成为弱势群体。若干年前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另外,由于介入考试各个环节的人员越多,保密工作的难度越大,泄密的危险系数就越高。因此,就国内高校的体制和管理现状看,资助招生要比全国统一的高考更难保证公平和公正。另外,一年多次高考分数“等值”难以做到公平,再者,综合素质进入高考,诚信与监督问题难以期望突变。

当这种大规模考试的社会性与科学性严重悖反时,对社会性的忽视可能直接导致其生存危机,而对科学性的忽视使之获得的社会性的“满足”也是虚假的,最终仍不免导致其生存危机,甚至更大的社会危机。作为社会活动的考试其社会属性不容忽视,但其社会属性的实现是在科学性兼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是处理新课程高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是依靠考试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在不触动或不明显触动社会性的前提下拓展科学性提升的空间;二是依靠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与丰富的社会流动途径来为高考“减负”。[6]目前,这两个有利的因素在逐渐增强,高考改革的实施者应逐步把这些有利因素转化为高考改革的实际成果。

高中课程结构变革是此次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给高考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必须充分认识问题的性质及其本质,尽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在深入研究论证、广泛试验总结的基础上,稳妥渐进地推进课程和高考同步改革。

[参考文献]

[1]文军庆.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初步分析[J].中国考试,2007(3):29-37.

[2]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上篇[DB/OL].(2006-08-31)[2007-03-02]./article/20050831/3149315.shtml.

[3]丛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4):5-10.

[4]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125-127.

[5]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2.

[6]吴根洲.考试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7(2):22-26.

第3篇

30年前高考得以恢复,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由衷欢迎。我本人也于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改革高考的声音不绝于耳,矛头大多指向高考中存在的不公平,甚至有人主张将高考送进坟墓。

我发现,许多谈论高考改革的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

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一种形式上非常公平的考试,许多保证考试公平性的措施今天都很难做到。例如,科举的“单间”施测,誊录(为了避免阅卷人根据笔迹作弊将所有答卷全部重新抄录)等。

但是,形式非常公平的科举为什么最终被“改革”掉了呢?并不是科举考试不够公平,是因为它既没有带来政府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带来国富民强和国家尊严。清廷是迫于“文无经世致用之臣,武无统兵御敌之将”的局面,才取消科举的。

我反对在小学、初中采用入学考试,却支持在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招生中采用考试,主要是出于提高教育效率的考虑。借助考试,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可以提高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效率。

2005年5月,在巴黎进行的中欧贸易谈判中,商务部部长曾说:“为了买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衣”。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中国教育中缺乏自主创新的问题。这种情况是由传统高考的“应试教育”造成的。

这种“应试教育”制约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了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改革高考,主要是为了改变目前这种“8亿件换1架”的局面。

我们进行高考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公平,而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今天高考中确实存在一些公平方面的问题,例如地区间录取率的差异,地区间名额分配的不平衡等。这些都属于高考改革的任务,都需要认真对待,但是,这些并不是高考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想清楚了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和高考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才可能正确看待今天高考改革所作的种种努力,包括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增加面试,给高中教师一定的发言权,更多地参考平时成绩和成长记录等。

第4篇

尽管江苏高考改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现行高考方案仍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正因为如此,必须加大力度,大刀阔斧,进行高考改革。但高考改革是回到“3十2”的老路上去,还是沿着现行方案继续向前?依愚之见,“3十2”有着明显不足,现行方案也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实行“2十3”的高考改革。

所谓“2”,就文科而言,就是语文和历史,简称为“文史”。每科均为200分,其中附加各为80分。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所以,文科高考必须文史并重,以文史为重点;必须增加文史分数,强化文史权重。如此,才能突出文科的性质,展现文科的特点。进而,靠文史来撑起文科的江山,凭文史来决定文科的优胜。可现行方案,语文为必考,为200分;而历史却为选考,只分等级。如此方案,突出了语文,忽视了历史;好像是一个跛足,很不健康。特别是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可在现行高考中,它不仅是必考,而且还占有160分;显得极不正常,极不合理。因为实事求是地讲,文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几乎就不与数学打交道。不光如此,数学还常常决定着文科优胜。因为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好,文科总分就高。文科不是靠“文”来决定优胜,却是靠数学,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从理科来说,就是数学与物理,可以概括为“数理”。每科也各为200分,其中附加也各为80分。常言说得好,数理是一家。因此,理科高考应当数理同重,以数理为核心;应该提高数理分值,提升数理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理科优势,发挥理科特长。从而,用数理来扛起理科的大旗,由数理来展示理科的风采。可是,在现行方案中,数学为必考,设有200分;而物理却列为选考,只分等级。尤其是在三门高考科目中,只有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正因为这样,也常常出现“文”决定理科优胜的情况。比如说,某位理科考生语文和英语特别好,即使数学很一般,但他的总分却仍然很高,仍可以达到理科优秀的分数。决定理科优胜的,可以不是理科学科,那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此说来,怎么能选拔出优秀的理科学生?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理科人才?

所谓“3”,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文科必考数学和英语,选考政治或地理,每科皆为120分;理科必考语文与英语,选考化学或生物,每科也都是120分。这样一来,高考总分为760分,分为理化、理生、政史和史地四个组合。这种方案,不仅延续选科的改革成果,取消了选考科目的分等;而且降低了理科语文与文科数学的分值,确保了其他各科应有的地位。从文科来讲,数学仍为考试科目,因为它毕竟是基础学科;分值降为120分,因为它毕竟又是理科科目。如此之后,大大降低了它的权重,避免由它决定文科优胜的现象。就理科而言,语文虽不是理科科目,但对理科学习意义重大,对今后生活影响深远。所以,分数降低了40分,但仍占有120分。如此一来,既体现了它基础学科的性质,又确保了它重要工具的地位,还避免了它喧宾夺主的情形。

第二种方案是:文科考数学、政治和地理,每科各为120分;理科考语文、化学与生物,每门也是120分。如此设置,高考总分也是760分,只有文科与理科两大组合。如果实行第二种方案,那英语必须作为水平测试科目,其考查必须以听说为主。在现实生活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可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99%的学生一点也用不到英语,甚至永远也不沾英语的边,有的即使用到英语,也只是用到皮毛。可谓是早也读,晚也背,弄到最后,什么用处也没有。投了那么多的物力,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结果学而无用,劳而无功,实在是不值得,确实是太可惜。因此,对于中等层次的,只要能听会说就可以了,不需要学得那么多,那么深。也就是说,有个水平测试的水平就可以了。至于高层次人才,到了高校之后,再进行英语深造,也不算太迟。

“2十3”方案,突出了重点,使文科更“文”,使理科更“理”;取消了选考,减少了过多的选科组合,简化了许多烦琐的东西。如此之后,自然更有助于中学实施教学,更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更有益于国家培养人才。

来稿日期:2010-09-19

第5篇

一、注重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就是高考所具有的“指挥棒”作用。根据我国国情,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目前还无法避免。可想而知,高考对于每位考生,每个家庭的重要性。它直接引导了学生如何去学,也引导教师如何去教,它起了一个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如果高考中都无法体现新课程思想,那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将会变成一纸空文,新课程改革也终将会失败。所以高考的导向性真得非常重要。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这与高考方案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思想密切相关。这就更要求我们制定高考方案时要切实体现新课改思想。

二、把握一个原则。现在制定新的高考方案有一个原则必须把握住,那就是必须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紧密联系,不可脱节。新课程的相关指导思想不仅仅在指导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在指导着高考如何考。新课程标准是高考方案制定的基础,高考方案的制定,它不是谁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越新越好,越奇越好,更不是将原来的高考方案简单改变一下,换汤不换药。它需要在整个高考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处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把高考与新课程标准融为一体,让高考成为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师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实验所带来的无穷益处!

三、设计一种形式。有人或许不能理解,2009年的语文高考方案难道只有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一种形式”指的是2009年高考时呈现在考生面前的那张试卷的外在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就大的方面来说的,也只能是一种,因为那只是一张试卷,而不是多张试卷去供学生选择,就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也只能是这样了。那么在这张试卷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思想呢?高中学课程的一个指导思想思想就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试卷结构安排上改变以前的形式。在最近这几年的高考中,语文试卷的客观题选择题一般都是10题,分值是30分。这个比例要缩小,要减少客观选择题,提高主观题的比例,尤其是作文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作文60分已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了,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总分150分的情况下最好提高到75分,并且分成大小两篇作文,大作文50分,小作文25分,在考察上各有侧重,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新课标实行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在高考试卷的结构上必须有所体现。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分成两部分,即必做题部分和选做题部分。必做题的设置是依据必修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而选做题则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在选了自己喜爱的课程之后,选择自己拿手的题目,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最能体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这个高中新课程指导思想。这样就很好地通过试卷结构的安排兼顾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如果在2009年高考方案中没有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将不利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显然的了,高考导向性是不容忽视的。

四、试题的命制须慎重。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体现新课改思想,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命题时重点必须要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搞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去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道试题的命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体现语文的素养,合情合理地解决,就可以得分。前面提到的作文命题形式的改变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尽情地展示自己,尽情去享受语文,享受生活,这也或许是对新课程思想的最好诠释。

五、阅卷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高考试卷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只记住一个答案与之不同就没分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它需要阅卷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教师真正能融入学生的答题思想中去和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去发现学生身上的语文素养,然后作全方位客观公正的评价,作能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评价。这样的阅卷老师多吗?实际上不多的。所以阅卷教师整体素质和阅卷水平的提高也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方案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方案制定的原则、导向、形式、命题及阅卷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几个方面谈了一些我个人看法,敬请大家斧正。

第6篇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今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为43.62万人,比2016年增加1.31万人。为增加考生录取机会,我省将改革艺术类校考二志愿征集办法,高职单招全部实行院校联合招生考试。

艺术考生

统一组织二志愿征集,报考机会大幅增加

今年我省共有3.8万名考生参加了美术、音乐和舞蹈联考;111所院校在石家庄设立艺术校考考点,参考人数达到38.5万人次。为限度增加艺术类考生报考机会,省教育考试院今年对在我省列有分省计划的院校,统一组织二志愿征集;在我省未列分省计划的院校,仍由院校自行组织二志愿征集。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校考录取规则不同,推行平行志愿投档的难度很大。虽然有的考生取得了多个合格证,但每个批次只能填报一所院校。往年我省规定,一志愿没有录满的,由招生院校根据我省规定的基本原则自行征集。从实施情况看,受条件所限,自行征集二志愿的院校较少。统一组织二志愿征集除了增加报考机会,将方便考生快捷获知院校缺额信息。

高职单招

所有专业全部联考,简化手续增加机会

今年我省继续推进高职单招改革。考试类划分方面,所有专业将按类实行联合考试招生、录取,把19个专业类调整合并为10个考试类;报考时间方面,由往年的单招填报志愿时选择联考类别再到院校缴费两个时间节点,统一为3月8日至12日一个时间节点;考试内容优化方面,考生可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对口专业考试成绩代替相应的文化考试成绩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招生计划方面,统考考生计划和对口考生计划分开编列;志愿填报方面,填报时间由考前改为考后;录取方面,一、二志愿全部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简化了考生报考手续,考生只需向联考牵头院校报考,即认为向该类所有院校报考,考试成绩供该类所有院校使用,减轻了考生的考试负担,减少了考生的舟车劳顿。同时,扩大了考生报考范围,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和被院校录取的几率。相关工作人员建议,考生应根据个人志愿和考试成绩,合理确定报考院校,在网上填报志愿时,要在十大专业联考类中选择专业方向,跨考试类填报志愿无效。

第7篇

(一)适应*市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选拔、选择各类人才;

(二)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待,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坚持科学、公正、高效,稳步推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总体思路

坚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按照“引导方向、系统设计、分类定位、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思路,实行综合改革。

(一)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按照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人才的需要,深化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按照选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以“高考成绩加会考成绩”为主要方式和以多元评价为特征的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的高职招生改革;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录取方式改革。

(二)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以制定会考标准、规则并建立会考评价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中会考改革。会考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内容为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逐步增加选修模块考查范围,供学生选考;进一步完善会考作为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招生录取时,高中会考的成绩将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录取的参考或依据,促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三)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依据。

四、统一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时间长度与卷面分值

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

“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科目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数学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长度分别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300分。四科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二)考试日期

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日期为准。

(三)考试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的平稳过渡,2010年高考考试内容原则上限定在《*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规定的必修课程与部分选修课程范围内。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2010年以后高考的内容范围,将根据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逐步调整。

(四)命题原则

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要使试卷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也要符合*市教学和考生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五、本科院校招生录取

(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

1.积极支持在京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主动配合高等学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政策宣传;努力协调高等学校与中学的沟通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自主选拔录取的透明与公平;进一步探索高校自主自律、政府服务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新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会考成绩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作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参考依据。

(二)统一招生录取

1.招生专业类别

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报考各类别的考生均需考语文、数学、外语,同时文史类考生要考文科综合,理工类考生要考理科综合。

报考文史类、理工类的考生可兼报体育专业、艺术专业,除按要求参加以上统考科目考试外,还须参加体育或艺术术科考试。

2.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使用

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六、高职招生改革

高职招生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高会统招、单考单招、自主招生,高中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会统招、自主招生的招生方式中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一)高会统招

高会统招是采用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1.科目组合

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共8门。

进行高职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确定文理两类的招生计划,同时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门提出成绩等级要求,并提前公布。

2.志愿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志愿设计以“专业+学校”为志愿单位,即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为一个志愿单位,体现考生的专业选择(职业性向)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要求的紧密结合。

3.录取方式

录取时按照文理两类分别进行,在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按考生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逐一顺序投档。

(二)单考单招

单考单招以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进行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招生对象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专业课。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日期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相同;专业课由招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设置,各招生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录取时,以公共文化课与学校专业课考试成绩为依据,统一进行录取。

(三)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为高等学校自主进行的高职考试招生,招生对象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招生专业主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突出的专业。

自主招生采取招生学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方式。入学标准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与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上突出面试环节,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性向与潜质;对专业技能表现突出的考生可优先录取。

我市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范围,增加试点院校数量。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高考招生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部门、高校等相关部门组成。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组织管理、协同保障工作。

(二)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高中会考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确保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可信。

第8篇

【导语】2020年将迎来改革后的新高考,不少家长和学生关心高考志愿填报问题。对此,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琳介绍,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和选考科目的选择密切相连,考生必须在平时便以一种更加积极、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考生考虑的不仅是上大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与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学和专业。所以,考生填报志愿前,应认真研究高校招生章程,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专业情况、人才培养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及专业。往年的录取数据依然有参考价值

不少人担心,实行“专业(类)+学校”模式后,对2017级的高一学生来讲,填报志愿没有可供参考的数据,而且担心“6选3”科目的成绩没有可比性,志愿填报更加无序,甚至因为高校选科的要求限制,填报志愿空间会被压缩,录取几率会减小。

对此,张琳介绍说,虽然高校对选科有一定的要求,但根据教育部的选科指引设计,考生选报志愿的空间仍然很大。 “我省等级考试成绩的转换规则科学地解决了学科间的可比性问题。学校的办学层次反映在录取成绩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往年的学校录取成绩可以判断出学校的整体层次和专业间的分数差别,因此,往年的录取数据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琳说。

改革后高考志愿数量将会增加

那么2020年后,我省夏季高考会设置多少个志愿?据介绍,实行“专业(类)+学校”模式后,投档单位数量将大幅增加,我省将相应增加考生的志愿数量,具体数量需参考以下因素:一是在山东招生的学校与专业(类)数量。目前大约有1700所高校在山东招生,其中本科高校1084所,招生高校的数量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高校选科要求确定后,如果在山东招生的专业或专业(类)比较多,那么下一步志愿设置数量会相应增多;二是目前我省志愿填报的数量。现在我省本科普通批考生可填报12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下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考生可填报的明确的专业志愿就有72个,如果填报了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则相当于填报了学校的全部专业。 “专业(类)+学校”模式实行后,专业和学校组合将更多,因此将来的志愿应该多于目前的志愿填报数量;三是借鉴试点省份的经验。上海、浙江在试点中都适当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数量,我省将借鉴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同时也充分考虑山东的实际情况确定志愿数量。

新志愿填报方式不会出现调剂落空

由于实行“高校选科”、“学生选考”,2020年我省高校招生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方式,会不会出现优势特长考生扎堆填报的情况?会否出现调剂落空?

对此,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改革后夏季高考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方式,各选考科目都会有感兴趣的学生选择,特别是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打破了过去文理两种组合,理论上有20种组合,不仅不会出现某个学科明显的扎堆现象,相对于过去文理两种组合,学生的学科选择反而会更加多样化。按 “专业(类)+学校”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如果考生填报志愿合理,不会出现高分落榜的现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选择权等问题,改革后不再进行调剂录取,会对学校的缺额计划安排征集,未被录取的学生仍有参加征集志愿录取的机会,不会落空。

第9篇

近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 (《新京报》2月13日)

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和误读。

英语退出高考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很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取,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多年前,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斩首”变“凌迟”。

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计入投档分,而只是看测试等级。有人会说,大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学科与等级要求,可问题是,在目前按计划集中录取规则之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继续保留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英语社会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

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就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离开了招考分离,高考科目改革、分值改革,都没有多大实质价值,我国过去10多年的高考改革实践已充分证明,招考分离才是改革的出路。

因此,建议高考改革,应该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来设计具体的方案,如果落实这一原则,根本无须地方出台自己的方案,同时,科目改革、分值调整,也不是政府部门的事,而是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的事――大学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提出招生要求,明确考生要提交哪些成绩、材料,而社会考试机构则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供考试评价服务,有统一的知识能力测试,也有学科水平测试,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申请的学校要求,自主选择参加哪些测试,这样的考试和招生,才能让基础教育真正摆脱应试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文)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文化价值;趋势

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革前行,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与研究,不断完善与改进。

一、高考制度本身作为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1.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

高考制度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制度不仅几乎涵盖所有家庭与所有学生,也涉及各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地影响并强化着人们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共制度规范的良好意识。二是高考制度本身也承载着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变革。三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变化。

2.承载公平道义的价值

我国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均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考生应一视同仁,采取德、智、体全面衡量,在区域内做到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场地、评分标准、结果公布,体现了较高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对社会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匡正作用,特别是强化了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激励积极向上和追求真才实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进取的学风。其次,通过高考制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机会的均等。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也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平等意识与公平竞争的

精神。

3.形成主体文化的价值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数以千万计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并有更多的学习者则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方式完成了高等教育,并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专门人才,全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的高考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社会主要因素的变革与影响。我国政治正走向民主、文明,社会经济正走向繁荣与多样化。社会文化发展也表现出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平民化等特点,人们的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改变。

二、高考制度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1.分权化趋势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呈现出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过渡的趋势,分权的效应是扩大了地方、大学和考生的自。地方自的扩大,主要表现在高考命题与招生计划制定等方面。大学自的加强,主要表现在自主化招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培养目标来选挥合适的学生。

2.多元化趋势

高考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与举办的一元化模式也正在分化与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主要表现为:考试组织举办主体的多元化、考生入学途径的多元化。高考举办主体已由国家单一主体,发展为各地方组织举办高考,今后仍不排除由社会专门考试中介机构来承办高考的可能。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高考本身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有利于加强高考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也有利于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多样化趋势

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多样化与分权化和多元化密切相关,也是其发展的结果。高考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类型的多样化。

4.人性化趋势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必须要以人作为最主要的核心价值来建设,其改革与发展中人性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高考制度的人性化趋向:一是表现为组织理念与标准的人性化,接受教育与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传统高考在诸多方面的报考限制必然逐步开放与取消。二是表现为高考组织过程的人性化,如高考的举办时间由最热的七月提前到六月,使考试避开了酷热的七月,就是人性化的表现。

5.综合化趋势

现在的高考只能检测与评估考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情况与学习的基本品质,而不能反映出考生的发展水平,不能真正测定与评估出考生的综合素养、道德水平与心理品质,导致“好考生不一定是好学生”的尴尬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中学阶段表现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作为考生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的依据。当然,综合化的改革必然促进

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全面,保证综合评价学生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总之,高考制度在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乃

至对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与体制的进步都仍将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改进和完善高考制度是一个方面的紧迫任务与问题,尽管如此,也不影响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与制度文化存在的理由,并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变革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剑萍.高考的文化使命与政策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4(5).

[2]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边新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现状和走向:兼论公平和素质作为高考改革的两个坐标.浙江社会科学,2012(4).

第11篇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能力水平强的人才,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让高考发掘更多的综合人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新高考改革下报志愿攻略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1新高考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1、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

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初如果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也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平的考试,但是却因为“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加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继续参加考试。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2新高考有哪些劣势

1、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

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从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减少。提案人并不是性别歧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担忧。

2、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紧接着,恶性循环来了:每一科目的老师怕其他学科老师挤占自己学科时间,布置作业加码,学生就陷入了题海中了。教委虽然三令五申,不准进行周考、月考,但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的学生快要吐血。学生思考时间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当然就降低了。这几年来,抱怨学生素质下滑厉害的高校老师明显多了。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第12篇

广东2020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后年出炉,广东高考五年后不分文理科,具体下面跟小编来看看。

广东版高考改革方向确定了!经教育部备案同意,3日,省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我省高考将统一实行3+3的考试模式,英语科、学业水平考试一年两考。

按照计划,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并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今明两年入学仍执行目前方案

《意见》提出,高考实行3+3的考试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学生选择最好成绩使用,以减轻学生集中应考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提醒,现在在读高中学生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高考方案。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本科高职考试录取将相对分开

《意见》还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逐步实现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本科院校实行统一考试,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让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使部分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同时,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改革,按照统一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计算综合成绩,由高校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