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伤感爱情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 诗美 深情绵邈
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歌必须情与景互相依存,水融,才能形神兼备,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美感。“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是诗歌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诗人要有真切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动人心魄,流动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字字饱蘸着浓郁的感彩,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品格。
一、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小官僚的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薄。九岁时,父亲卒于幕府,他与母亲、姐弟一起告别绮丽的江南,回到人文荟萃的故乡郑州。江南的岁月陶冶了诗人童年时代的心灵,孕育了诗人的“百宝流苏”的风格。①回故乡后,李商隐发愤苦读。然而孤儿寡母的境遇却和外来的逃荒者的境遇一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正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上诗人自身的瘦羸文弱,诗人的心灵长期地罩上阴影,形成了易于感伤的性格。②
李商隐所处的年代正是牛、李两党争权夺利的时期。李商隐在党争中本为中立,但他在选择仕科路途上,选的是进士科,因此,他便成了新兴阶级的一员。按理来说,李商隐属于牛党一派,才合乎当时社会阶级的道德与利益。可是,为了爱情,他偏偏娶了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如此一来,在牛党的眼中,他唯利是图,背恩忘义。而在李党眼中,他却又成了放浪形骸、无道德操行的轻薄之辈。当时王茂元与令狐T为政敌,而令狐T又为宰相,李商隐虽屡次上书、献诗,向他表明心迹,然而,令狐T怨怒李商隐背恩,故不予理会,并断绝与其来往。这是李商隐一生最失意的事。政治上的冲突,几乎成为他终生的原罪。他作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注定了他怀才不遇、仕途不振的命运。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诗人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二、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生活经历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虽然满腹才华,力求上进,但是,他在仕途上深受当时当权的牛李两党的排挤,加上他个性孤介,一直沉寂下僚,怀才不遇。他的心中常充满着迷惘、抑郁和愤懑。李商隐与妻子王氏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了感伤和迷惘,两人结婚后,王氏仍住在父亲王茂元在洛阳的家中,李商隐或服阕之京,或漂游幕府,夫妻间聚少别多。于是,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便成为王氏生前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题材。另外,在与异性的交往上,由于唐代仕女游观风俗,以及女道士与文人交游的风气,李商隐有了与淑女名姝、女道士交往的机会,为他抒写爱情诗提供了亲身体验的基础。而且,李商隐横溢的才华和飞腾的文彩,形成了他风流自赏和潇洒通脱的性格。在爱情上,他不同于轻薄之徒的任诞纵情,追求腐朽堕落的声色犬马的刺激,把女人当成,而是不拘礼法,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一种纯情的、重精神而不是重的角度来描写爱情。李商隐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的人生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多愁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家事国事,物换星移,世态炎凉,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其丰富的感情的涌动,使他“多感”、“有情”。③
李商隐无题诗多重主观,偏感伤,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诗人试图通过情感领域深刻、婉曲的抒述方式,营造意境,渲染悲剧气氛来表达挚情。诗作表现伤感而不沉迷于伤感,慰藉佛道而不迷信佛道,重视个人的价值,关注内心的体验,将内在莫可名状、扑朔迷离的心灵感触与刻意雕琢的物象混杂在一处,传达出了凄艳的情调。因此,其心灵的伤感,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意象的心灵化,情绪的伤感化,这一切都使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远较一般意象纷繁。作为唐代中后期诗歌创作普遍低迷的例外,李商隐将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成为朦胧多义的诗歌大家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专事爱情的无题诗达到了凄艳、伤感的美学高度,包蕴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
三、李商隐无题诗特有的诗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继承《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伤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的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其爱情诗中的抒情对象基本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第二类是诗人妻子王氏;第三类是无可考查的恋爱对象。这些诗思致微渺,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让人领略到一种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朦胧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锐敏、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欲吐还吞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对爱情常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他的爱情诗总表现出一种情挚意真、深厚缠绵的情感。如《无题》: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可谓是景略情浓之典型。全诗充斥着诗人的情怀感叹,忽视了客观景物,着重于内心主观精神世界的描绘,只用了一些具体形象的比喻而不写现实之景,像在倾泄心中无限的情感,有着极浓的感染力。以“别”字为通篇主眼,见难别难,离愁别绪充斥全诗,营造了一种绵邈凄黯的氛围。东风无力,百卉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读之令人心有戚戚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乎,情丝乎?烛之泪,人之泪?语调沉痛,情意缠绵,字字痴情苦意,让人感其精诚。而颈联是诗人设想别后漫长的等待生涯,相见遥遥无期,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是无尽的相思之苦。蓬山万里,青鸟难凭,相逢的希望只不过是春蚕和绛蜡的终生期待罢了。诗句写得缠绵悱恻,诗情浓郁,在虚实之间,产生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
此诗诉尽离情别恨,细腻体贴的关注中可见诗人与情人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至情至性。诗人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⑤李商隐以情写诗,在无题诗中倾注了自身无比强烈的情感,使他的无题诗有一种蕴藏在诗中而又超乎诗外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创造出种种美感。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把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转为含蓄蕴藉、幽约细美,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表达他的心境与感受。⑥
《无题・照梁初有情》⑦写的是自己的夫人王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之情,刻画出一个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的女性肖像。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局,中心最不平。
首联写王氏夫人有着惊人之美,如旭日东升,初照屋梁;她又如出水芙蓉,鲜艳美丽,颇有名声。可见诗人对其夫人感情之深,一开始便塑造出一个美艳夺目的女性形象。颔联“裙钗”上的小芙蓉,头发上的“轻翡翠”,使人倍觉此女子的轻盈可爱。颈联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关怀,她深知丈夫心中有怅恨,故“锦长书郑重”,表示告慰,短短十字,却让人看出王氏的感情细腻,体贴丈夫,善解人意。尾联突出了夫人的知书达礼,富有思想。
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容貌出众、轻盈美丽,聪慧无比、体贴入微的女性形象。
另外,在《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诗人则以直观的语言写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之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勤于习艺,美丽聪颖,内心无限向往着浪漫美好爱情生活的青春少女。但是尽管拥有内在美质,早慧的少女却幽闺深锁,不得售嫁,虚度年华,让人不禁感到无限的同情。人们都是希望美的事物有好的遭遇,而诗中的妙龄少女虽如此美丽聪慧却在深闺“泣春风”,“犹未嫁”,令人读后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对少女有“我见犹怜”之感。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读者可通过诗人细腻贴切的比喻,在脑海中幻化出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有娇艳柔婉的,有可爱聪慧的,有坚强勇敢的。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她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貌出众,这是因为诗人在以情写人,在诗中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美艳无比的肖像群。同时,这一肖像群,渗透着诗人诸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相沟通,如《无题・照梁初有情》末一句虽是夫人的口吻,其实也是李商隐自己的思想。又如《无题・八岁偷照镜》,其中亦有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观感觉、心理活动。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他加强了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典故等手法以加强诗的暗示性,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内蕴美。
《无题二首》(其一):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诗人自己直接出场,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诗人借助开头两句中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而又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使人意会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点点,和风习习,空气中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已是“昨夜”。而“昨夜”的重叠,使得追忆的气氛更加浓郁。颔联略貌取神,展开想象,并将常语翻新,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抒写自己与情人今夕相隔而引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彩凤比翼双飞”,自古以来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但李商隐却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与情人的相隔,接着他又以犀牛角作比,以这种灵异之物来比喻自己与情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分离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心意相通却又是莫大的安慰,诗人将这两种矛盾着的感情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产生一种深刻细致的美感。颈联是诗人对情人所处之境的设想,“春酒暖”,“蜡灯红”,宴席之上,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情人所处的氛围更加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形单影只、凄清寂寞。因此,这就自然引出了尾联的嗟叹来。终宵的追怀思念中,晨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敲响,可叹自己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
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蓬的感慨融合起来,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上打破了时空的次序,诗人利用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画楼西畔桂堂东”,虚境实写“隔座送钩春酒暖”,使诗中蕴含一种变幻迷离的美感。诗歌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侧重感情领域的表现。在爱情破灭后,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心境的体谅,全诗写得深情绵邈。{10}诗人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
再来看看李商隐的《无题四首》(其一):{11}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首联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诗人一觉醒来,只见朦胧斜月映照楼阁,却不见梦中伊人之踪影,从远处传来悠然而凄清的钟声,让人倍觉孤寂而空虚。仅此一联,便叫人掉入了一个愁肠百结、惆怅迷惘的氛围中,使人领略诗人心中的那一声长叹。颔联先追溯梦境,写出了诗人因远别而造成的心灵伤痛以及刻骨的相思,因此便有梦醒之后“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情景出现。诗人以极其传神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梦醒之后,心情急切,墨未研浓就急于写信给对方的心理,给读者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颈联中“金翡翠”、“绣芙蓉”,这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映照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幻似梦的色彩,实境与幻觉相交融,添加了一种似有还无的朦胧美。尾联以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主人公的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以山喻愁,遗恨天涯。似乎相爱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复又远去,会合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万重蓬山,天遥地远,形象地写出了男主人公的沉重悲苦、惆怅失意的情怀。
此诗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即远别―思念―入梦―梦醒)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揉合在一起抒写,最后才点明蓬山重隔,归结到远别之恨,这样的构思,使得诗中蕴藏一种因爱情受天涯阻隔之恨而产生的回肠荡气的艺术之美。
李商隐无题爱情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扬,婉转曲折,含而不露,具有高度的内蕴美。在形象描写上略貌取神;在寄情寓意上重隐避露,着意于形象寄托,使其诗内蕴丰富,一唱三叹。在创作手法上工于比兴,采用象征暗示,借用典故。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中,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具有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凄艳浑融风格的诗美,{12}以其“深情绵邈”的特征把诗境推向了高峰,使其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一版:4.
②③⑤⑥⑩{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一版:425-440.
④⑦⑨{11}钟莱茵.李商隐爱情诗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7,第一版.
⑧孙金荣.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齐鲁学刊(曲阜),1999.4,(4):4.
参考文献:
[1]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我是一个永远忧伤的女子
我用一颗敏感的心
和素淡如莲的文字
见证着岁月的柔美
见证着因爱而生的滔滔心痕
/
靠在文字的肩膀
心越发变得坦然宁静
诗笺之内
是一颗清淡如秋的心
诗笺之外
是执迷不悟的红尘
/
时光洗白了诗笺上的字
却洗不掉
心中为你镌刻的诗行
时光湮没了
令人泪流纵横的往事
却湮没不了内心诗意的伤感
/
我在一个花开的春天
为你写诗
我在一个落叶的秋天
为你寻梦
有一种感觉在文字之中
有一种心情在文字之外
/
西风吹不落心中的诗情
凭一支素笔
写一笺岁月静好
谁在一眸懂得里
知己我悲悯的心
和我一道醉倒在文字的花阴
/
华美悲凉的尘世
我和烟霞落日一起
只为守候一个永远的归人
那个不忍画上的句点
终被一串沉默的省略无声代替
而你永远都在我的祝福里
古人喜欢吟诗诵词,尤其钟爱把岁月比喻为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水落花春也去,天上人间”,都成为千古吟诵的佳句。古往今来,无论水是汹涌滂湃,还是温柔入梦都为人所爱。
对水的感情,莫过于对情人的感情。因为水而显得晶莹剔透,因为水而万物生辉。在凝望水的一刹那,心境宁静而悠远。喜欢水,时时都说不出各所以然来,难得真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是的,一切都在不言中。每一次见到水,都会莫明其妙的欢欣,莫明其妙的平静,也许水真的能抚慰洁净人的心灵,当然也可以填补内心的空缺。烦躁的时候,喝一杯清水,焦躁也会慢慢消失,真的太神奇了,莫非那是观音的玉露?道不清的缘由。
诗呢,很多人都爱诗。在温暖的阳光下,早在湖边,读一首诗,爱情诗?田园诗?历史诗?我觉得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带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受,或欢喜,像雨后的彩霞;或伤感,像春天的细雨。诗一样可以给以心灵的净化,只要你用心去体会。
然而岁月,就像这水,这诗一样,随着流逝,人的心也在慢慢变化,但它又不同于水与诗。人的心也许会变坏,也许会变好。在人生的旅途种把握水的温度,把握诗的高度,是那么的重要,因为那才是生活。
岁月,像水一样的诗,宁静而高远。不要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感,因为该来的总会来临。
/
重逢和离散都是人生的驿站
没有谁肯为我们做太久的等待与停留
爱情永远只是人生的一个插曲
而不是全部
/
总有太多的心稿没有写出
总有太多的曾经禁不住追索
一纸行文承载几多心中的爱恨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爱我
你就不会读懂我隐忍的伤悲
/
渐渐被看淡的东西
曾经付出过多少热烈的执着
永远遗忘不了那最初的心动
记忆里残存的情景
是经年里唯一能够享受的回味
/
直到有一天关闭了忧伤的心门
发觉锁在里面的
竟都是对一个人不可遏制的思念
它们没有一日不在浸泡着我的身心
直到眼角淌下湿湿的泪痕
/
任何的爱情都是从朋友开始
可是当有一天爱情不幸丢失
却发觉连朋友都做不回去
冷漠和陌生的神情
才是心底不堪承受的硬伤
/
不惧怕人生的孤独
却分明害怕着那份爱情的寂寞
多少人生不是在遗憾中走过
有时候分不清我们到底活在爱里
还是活在爱的幻觉里
/
文字有时就像夹在手指的香烟
狠狠吸进的是伤感
吐出的却是更深的寂寞
将压抑的痛楚在指尖的文字放逐
忽然有一种被宣泄释放的
/
那些自以为放不下的往昔
慢慢的就轻了,淡了
一切的一切
无论曾经走着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
总会成为过去
/
若你不多情
便不会知晓我多情的况味
当字符像灵魂一样孤零
布满了爱与哀愁
原来生命一直活在匆匆的告别里
/
有些人像风一样吹过你的身旁
他轻轻的走了
你的心扉却痛了,泪了
在宿命摆下的这个棋局里
谁是赢家谁又是败者
内容摘要:冯至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早期重要的抒情诗人,虽然他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抒情短诗《我是一条小河》就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其意蕴进行赏析。
关键词:我是一条小河 哲理 抒情
冯至,中国现代诗坛上早期重要的抒情诗人,虽然他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抒情短诗《我是一条小河》就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因其鲜明独特的创作特色,成为现代诗坛上的一首佳作。
1.对诗歌哲理性的追求。新诗诞生以来,很多诗人都注重诗的哲理性。现代白话诗的创始人就提倡“以理入诗”,但他的诗歌,还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冰心的《繁星》、《春水》,张扬的“爱的哲学”,实际上也只是迷惘的青年的朦胧的理想。到了冯至,这才有了既是人生普遍经验,又有个人独特感受的哲理。他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意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且情理相融,耐人沉思回味。诗的第一节写到: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身边饶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偶然与必然的遇合,自然有致。“我”虽然也努力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但最终还是无奈地“流入无情的大海”,而且“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和“你”的形影相伴,心神相随,在波涛中的和谐,在和谐中的冲突,努力与无奈,希望与失望,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表面上,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人生、理想、事业、友谊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所包容的具体内容,也都是“我”的体验与感悟。
2.深沉含蓄的抒情方式。1924年9月16日冯至在给好友杨晦的信中,谈到了这首诗的写作动机:“我在中学昏沌时代曾经爱过的一个姑娘,她近来要出嫁了。我有一夜梦见她来同我话别,醒来真觉得可叹!”《我是一条小河》就是对这件事的记念。我们可以想象创作这首诗时,他那种难以平静的心情。但在诗中,他的这种强烈的感情是内敛的、有度的、不露“锋芒”的。他把内心的激情外化为客观的形象,只是选取一条小河作为抒情的对象,娓娓道来。“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虽然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郭沫若的影响,但他舍弃了郭沫若那种“把日来吞了,把月来吞了”的极度张扬个性的抒情方式,在貌似“平”与“淡”中见出“烈”与“浓”。与这种抒情的方式相吻合,在景物的选取上,也没有《女神》式的繁复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形象,小河的景色是素朴、明净的。这种处处表现出的艺术的节制是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3.感伤的情调。在诗中,诗人是感伤、悲哀的。诗人经过种种的努力,希望能够美梦成真,但现实是无情的,最终打碎了自己的梦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剩下的只是无奈、失落与伤心。这种感伤与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爱情失落的表现,也是时代苦闷的体现。“五四”,使他们首先获得了对自我生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并为他们扬起改造社会的理想的风帆。但这种狂热思潮,很快就随着新文化阵营的分化而落潮,这无疑给当时的热血青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诗中那种无奈与伤感的情绪正是这种特定心理的反映。
4.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在形式上,《我是一条小河》既不象格律诗那样严整、拘谨,也不象自由诗那样无拘无束,它采用的是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全诗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相差不多;大致压韵:第一、四、五节压韵,使诗的节奏舒缓、流畅,具有较强的音乐美。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二、三节句式的相同,又使得诗歌具有缠绵悱恻之韵、回环往复之美。所以情调的感伤苦闷,加上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就形成了这首诗幽婉的风格,这在“五四”新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臧秉武,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涓涓之水,终汇江河。每天一点点,经过9年的爱情长跑。曾经的小保安不仅成为了深圳一家物流公司身家千万的老总,还迎来了爱情瓜熟蒂落的日子。近日,哈佛女孩主动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飞越万里来到合肥,即将和心上人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
哈佛女孩邂逅小保安,刹那感觉留下多少眷恋
1980年9月,刘士亮出生在安徽省五河县双忠镇。由于家庭贫困,高中还没毕业,刘士亮便来到合肥四牌楼邮政局做了一名保安。
1998年7月7日下午,邮局来了一个身材高挑背着大背囊的外国女孩。她在柜台边走来走去,看样子要寄东西。这时,同事对刘士亮说:“你不是在自学英语吗?这可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啊!”说完,便把刘士亮往姑娘身边推。这时,外国女孩也注意到了刘士亮。
万般无奈,刘士亮只得硬着头皮用蹩脚的外语说:“你好,有什么能帮你?”焦急的女孩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便用英文告诉刘士亮,她有个急件需立即寄往美国,可她不知道具体在哪个窗口办理。只会简单外语对话的刘士亮便露了马脚,他思考了半天也没弄懂女孩在说什么。刘士亮急得脸通红,最后,还是女孩说中文,才将邮件顺利寄走了。
忙完了这一切,当刘士亮得知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孩要背着大包去火车站买票时,他顿时担心起她的安全来,于是,他主动提出陪女孩一起去火车站买票。看着眼前这个态度诚恳又率直的小伙子,女孩迟疑了片刻,便点头应允了。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因为刘士亮只会一些简单英语,她只会简单的汉语,所以他们只能靠手势来交流,但聪明过人的女孩,不仅能通过手势大致明白刘士亮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偶尔还能疙疙瘩瘩地说出一两句中国俗语,逗得刘士亮哈哈大笑。买好票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刘士亮提出要请女孩吃合肥的特色小吃。通过几个小时的交流,女孩觉得眼前的男孩很诚恳,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
闲聊中,女孩告诉刘士亮,她叫Julie,来自美国,在哈佛大学读中文专业,她热爱中国,希望自己毕业时,能来中国工作。刘士亮也将自己的家境和盘托出,当Julie得知刘士亮在不能读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学英语时,她对刘士亮非常敬佩,并鼓励他一定要持之以恒。
随后,刘士亮和Julie来到花园街。花园街两边垂柳婆娑,风景优美,平常就有很多人在此留影。当Julie和刘士亮经过时,一名摄影师吆喝着让Julie和刘士亮拍照留念。Julie高兴地答应了,当Julie和刘士亮站好等待摄影师按下快门时,摄影师却说两个人的距离太远了,应该靠近点。时间在那一刻被定格,直到今天,两人还随身带着那张珍贵的照片。
拍完照片后,时间已很晚了,Julie第二天早晨还要早起去芜湖,刘士亮将Julie送到长江饭店门口,依依不舍地与Julie说晚安。就在刘士亮转身时,Julie突然说:“我把美国的地址留给你,照片洗出来后,请寄一张给我。”
也许,是Julie的话语给了刘士亮勇气,他大着胆子问Julie:“明天早晨,我能去车站送你吗?”
Julie婉言拒绝了,刘士亮突然感觉十分失落。就在刘士亮准备离开时,Julie突然大声地说:“明天早晨6点,我就在这里等你。”说完就进了电梯,留下刘士亮一个人站在那傻笑。
由于兴奋,刘士亮凌晨4点便醒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5点还没到,刘士亮就来到长江饭店门口。
一个多小时后,当Julie背着那个大行囊一出现,刘士亮便冲了上去。Julie吃惊地说:“我还以为你没来呢,没想到你来得这么早。”刘士亮突然嘿嘿暗自偷笑了两声,啥也没说,将Julie的大行囊往身上一背,朝公交站牌走去。
火车就要开动了,Julie拉着刘士亮的手说:“亮,你是个好人,我会给你写信的。”直到火车离开了站台,消失在铁轨的尽头,刘士亮还呆呆地站在那里,朝火车消失的方向不住地张望……
每天进步一点点,拥抱吧爱情在那一刹开了花
送走Julie,刘士亮心情失落地回到邮局上班。一整天,他都觉得非常失落, Julie的影子不断地在他的脑海闪现。
刘士亮在失魂落魄中度日如年。无聊时,他便拿起英语词汇表背单词,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相思之苦”。一个礼拜后,郁郁寡欢的刘士亮突然收到Julie的一封信!接到信的一刹那,刘士亮如同服用了兴奋剂一样高兴。Julie说她已经到黄山了,感谢刘士亮的热心帮助,希望他们可以保持书信交流,末尾还鼓励刘士亮不要放弃学习。
此后,书信为刘士亮和Julie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无论多忙,他们都保持着书信往来。书信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他们的交流从生活逐渐深入到了心灵……
刘士亮每次收到Julie的来信,内心都被巨大的惊喜包裹着。可每次喜悦过后,他都会变得彷徨、伤感不已,他觉得自己和Julie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出生在农村,文化低,家庭条件又差,而这样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女孩怎么会和自己有结果呢?即使是两厢情愿,其中经济、文化巨大反差,也不会被双方父母接受的啊,虽然自己喜欢Julie,但两个人若要走到一起,他们之间似乎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那段时间,苦闷的刘士亮没法投入工作,放弃了一直坚持的自学。一天,刘士亮听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打工仔娶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模特为妻,打工仔虽说地位低下,又没啥钱,可他就靠着他的真诚、阳光打动了女孩。这对刘士亮启发很大,是啊,虽然自己是一名保安,但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啊,想通了的刘士亮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追爱绝招:无论是工作、学业还是恋爱,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
从那以后,刘士亮卖力工作。下班后,就躲在宿舍背英语单词,看语法。有时刘士亮想躲懒,可只要一想到Julie,他就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动力。越来越熟练的英文让他能畅所欲言对Julie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还偷偷地在书店买了国外的经典英情诗。每封信后面,他都摘抄一段,以此来获得她的芳心。
其实,他不知道,Julie每次收到他的来信,都会欣喜若狂。Julie家境优越,天生丽质的她身边从未缺乏追求者,可见识了太多游戏情感的年轻人,Julie怎么也找不到心跳的感觉,但自从上次在中国遇到刘士亮后,总觉得冥冥之中让自己遇到了想要找的那个人,特别是刘士亮的热心,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每次一看到那晚在合肥花园街和刘士亮的留影和信上的爱情诗,Julie的心仿佛揣了小兔子似的“咚咚”跳个不停……
1999年9月的一天,刘士亮突然收到Julie的来信。Julie说她又一次来到中国考察旅游资源。刘士亮心头掠过一阵惊喜,可信上既没有留下通信的地址也没有留电话号码,只在信的结尾说她在山西大同。为了能和Julie联系上,刘士亮便从邮局里借了一本电话黄页,然后按照黄页上的酒店电话,一个个打过去询问。电话打了十几个,可毫无收获。
就在刘士亮万分沮丧的时候,他接到Julie的电话:“亮,我现在在上海,我要去合肥看你!”刘士亮担心与倾心的女孩错过,天没亮就赶到了合肥火车站守候。车进站了,站台内开始人潮涌动,刘士亮一眼就看到了Julie,她高挑的身材在乘客中显得特别出众,刘士亮使劲地挥舞着双臂。Julie也使劲地向刘士亮挥手示意,美丽大方的她一改少女的羞涩,伸出双臂奔了过来,紧紧地抱着他。Julie, Julie,刘士亮兴奋地大喊着Julie的名字, Julie紧紧地抱住刘士亮,并在他的脸颊上热烈地亲了一下。人群中,不知谁说了句,他的外国女友真漂亮,Julie听到后,脸上泛出了动人的红晕。那一刻,刘士亮觉得自己幸福极了。
再次见面,Julie发现刘士亮的英文进步很大。在刘士亮的宿舍,Julie发现了刘士亮的秘密――3本美国爱情诗集,和一大堆外语书籍。Julie问刘士亮,你怎么突然喜欢上了爱情诗,刘士亮结结巴巴地涨红了脸,他本想找个理由搪塞过去,这时,他想起了打工仔的故事,爱了就要大胆表达。他鼓起勇气向Julie说了“I LOVE YOU”。当Julie得知刘士亮为了要追她而天天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时,她幸福极了。
那两天,刘士亮天天带着Julie在合肥的大街小巷转悠,去合肥的小巷里吃特色小吃,无论走到哪里都特别引人注目。
分别的时间到了,刘士亮依依不舍地下了火车,站在窗外朝Julie挥手。就在这时,在车内的Julie却突然哭了,看着Julie一副梨花带雨的样子,刘士亮忍不住上了车。就在这时,火车开动了,刘士亮想下车,却来不及。Julie泪流满面地对刘士亮说:“亮,这是不是爱情?”刘士亮紧紧地拥着Julie,爱情在那一刹,开花了。
有了爱情的滋润,两人格外甜蜜,刘士亮没去过北京, Julie带着他去故宫等地游玩,下午4点,Julie乘飞机返回美国,刘士亮再度失落地回到了合肥。
可等待他的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由于刘士亮送Julie时,一直没请假,单位的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刘士亮回来时,单位已决定将其开除。虽然失去了工作,让刘士亮很痛心,可他收获了Julie的爱,刘士亮决定带爱启航――去外地寻求发展。
我的心情不再摇摆,今生你就是我最美的新娘
1999年10月,失去工作的刘士亮来到了杭州一家食品厂担任推销员。那段时间,刘士亮不停地跑市场。工作得心应手,爱情也在书信、电话里甜蜜升级。
2000年7月,Julie大学毕业了,被单位派往中国北京开展工作。来北京之前,Julie将自己和刘士亮恋爱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母。听说女儿要和一个中国保安谈恋爱,一向开明的父母有点犹豫了。毕竟Julie在美国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况且他们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把Julie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当然不愿意女儿嫁得太远。见父母不太同意,Julie就说刘士亮是一个很纯朴而又有上进心的小伙子,他为了能和自己交流,每天都在背英语单词,而且事业发展也不错。看女儿如此痴情,他们只好答应让Julie与刘士亮继续交往。
这时,刘士亮也辞了杭州的工作,来到北京打拼,两个聚少离多的有情人终于又碰到了一起。
2001年9月,Julie的母亲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看女儿。Julie和刘士亮一起去机场迎接,可Julie的母亲对刘士亮的态度很平淡。
13日是Julie母亲的生日,Julie由于工作无法陪在母亲的周围,刘士亮便担当了Julie母亲的导游。白天,带着她去爬长城。晚上回来时,走过小区门口,遇到很多人都拿着一朵玫瑰,用流利或蹩脚的英文对Julie的母亲说“生日快乐”。这让Julie的母亲感动又惊喜,得知这样的安排出自刘士亮之手,她暗自对Julie说:“刘,是一个很棒的小伙子。”
几天的相处,Julie的母亲已十分认同刘士亮。离开中国前,她悄悄地告诉Julie,她对刘士亮的评价:诚实、能干、可靠。
2001年中秋节,刘士亮带着Julie回到老家。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个洋媳妇,整个山村都轰动了,大家争相来看洋媳妇的风采。本来刘士亮还担心Julie在农村呆不习惯,没想到Julie非常喜欢他的家乡,还帮着母亲收玉米,一起做饭、包饺子,一口一个妈妈叫得刘士亮的母亲开心极了。
从老家回来,Julie在中国的工作结束了,她依依不舍地回到了美国。这时,刘士亮决定去深圳打拼。
在Julie的鼓励下,刘士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考取了物流师资格。2003年,在Julie的帮助下,刘士亮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小的物流公司。在刘士亮的苦心经营之下,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到2006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资产几千万的大公司。
2006年4月的一天,刘士亮正在机场谈业务,却接到Julie的电话。刘士亮一看,这是深圳的号码啊。原来,Julie来香港出差,由于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去深圳,同时,也想给刘士亮一个惊喜,所以事先就没告诉刘士亮。
最让刘士亮高兴的是,这次Julie不仅给他带来惊喜,更意外的是,经过时间和Julie母亲的双重考验,刘士亮和Julie的爱情终于成熟了,刘士亮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的独特追爱计划,不仅让他收获了财富,更让他收获了Julie的真爱。Julie已和家人商量好,她决定要嫁到中国,做中国媳妇。
在朗诵训练中,许多人拿起作品就读,造成了念字式、念经式、八股式、演戏式等不规范的朗诵方式。原因之一即没有通读作品、揣摩作品、解析作品,更没有去思考写作背景以及其它必须处理的问题。因此,分析作品对于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主题与基调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把握作品的思想方向与情感方向。思想方向指的是作品的主题,情感方向指的是作品的情绪基调。
2.分析作品情感表达的关键词和主题句,确定内心视像中的主画面。
3.反复试读,逐渐地记忆文章内容,构建起内心视像的轮廓。
4.分析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排除“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2]1。
(一)解读文本
以席慕蓉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为例:
1.作品本身内在的变化及联系。第一段:求佛——结缘,第二段:幻化——等待,第三段:走过——凋零。显然,三个段落演绎的是一个纯情少女等待爱情的故事。发现了故事,就为情感的调动与想象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2.确定诗的主基调及变化情形。本诗的主基调是凝重的,但是中间有些变化。比如开始的节奏舒缓,中段明快,末尾则是沉重的。即在末尾,是大喜到大悲的跌落。
3.揣摩字里行间潜藏的意味。“慎重地”表明一种用心的经营。“五百年”是夸张,并非事实,但却表现出虔诚与执着。台湾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地方,凡事讲缘,“缘”是不能自主的,爱情也是佛无法主宰的。“无视的”三个字,否定所期望与所付出的一切,足以令人产生无限的伤感。这样的字眼分析,可以为把握文本凝重的基调提供支持。
4.反复揣摩,领会美感。反复试读、揣摩、品味,直到为那份纯情的、执着的、只有一个人的爱而感动,并最终体会到清丽、忧伤且凝重的美感。
(二)了解写作背景
在分析作品,构筑内心视像时,光有字句分析还不够,需深入了解写作背景。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许多人认为它传达的是“袅袅的情思与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2]153,甚至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2]154“袅袅的情思”自然是有的,而“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就缺少根据了。依据孙绍振先生的解读,这首诗的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2]154。孙教授的理由是本诗写于1928年11月,写作背景与林徽因有关。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作者徐志摩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所以是“轻轻的”“悄悄的”。
又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也同样遭遇写作背景的误读。据有关资料,该诗“是林徽音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3]。然而许多人将他理解为爱情诗,如果确证那是一首写给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诗歌,却作为爱情诗朗诵,不仅有悖于作者的初衷,而且效果滑稽。
二、体验作品体验,也叫体会。
“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4]体验作品可以使朗诵者对作品情感获得艺术化感知,对作品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刻化,并将自己个性化的色彩涂抹在其中。体验作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一)调动情感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5]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已经存在,通过正确的文本与背景分析,就可以获得,但仅此是不够的,内心视像的形成除了不能脱离作者的情感意志外,还必须把朗诵者的主观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朗诵者很大程度上是在代替诗人传情达意,但也需要在其中渗入自身的情感。如何调动情感使之服务于内心视像的构建,办法有四:
1.从“我”的角度,以画面形式形成故事,为内心视像的构建奠定基础。朗诵者根据文章提供的情景,虚拟一个“我”的故事。如根据李文辉《春韵秋声》改编的诗《未婚妻》,“我”就是“未婚妻”,是50多年前的一位渔村姑娘。诗篇最初展示的是一幅“小小海岛”、“我唱渔歌你吹笛”的清纯羞涩的画面;其次是一幅“你被抓上去台湾的船、我哭得晕倒在大海里”的生离死别令人心碎的画面,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定格;接着是“等啊等,盼啊盼,我等得满头霜雪”,由青丝缕缕到白发斑斑,这是女子思念未婚夫而早生华发的情形;最后,“回来先看看你那/年过花甲的未婚妻”,已是一幅老年的画面。
2.从作品的某些文句入手,寻找情感记忆的导火索。如朗诵《未婚妻》,有人说,最能使他产生情感的是“窗外,月光如洗,窗外,阵阵涛声又送来了年轻的你”这句;有人说,最让他动情的是“盘中留着你爱吃的月饼/枕边躺着你长吹的竹笛/梦中我还唱着渔歌/和你轻轻相语”;有人说,诱发他产生情感的核心是“我摇撸,你撒网/我唱渔歌你吹笛/每当目光相碰时/满仓鱼虾都有情”;有人说,只要朗诵到“我跪在婆婆面前/紧紧抱住她双膝/“不,妈,我不走/我永远是你的儿/我永远做你的媳……”便泪流满面。由个人所认定可以激感的文句,调动曾有的情感记忆,同时与主题内容会合并扩展开来,藉此有望形成饱含情感的内心视像。
3.有选择地运用生活情感。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及自身的经历寻找调动情感的缺口,但是,如果生活情感不经加工就直接运用到朗诵中去,有时会适得其反。如,《未婚妻》“等啊等,盼啊盼/我等得满头霜雪/婆婆盼得双目失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对我说/“孩子啊,咱别等啦/你的终身快去另许/我跪在婆婆面前/紧紧抱住她双膝/“不,妈,我不走,/我永远是你的儿/我永远做你的媳……”这些语句确实感人,也可以在朗诵时着力渲染,成为增加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段落。但如果真的声泪俱下去表现,将严重影响朗诵艺术本应有的美感,即在于混淆了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
4.借助外在媒介以及类似的情感记忆,通过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例如,对于已有爱情经历的人,朗诵《未婚妻》这样的诗篇,可以借助自己的现实身份,很好地体验诗中所传达的身为未婚妻的情感内涵。而对于一个还没有爱情经历的少女来说,要朗诵这篇诗歌,在情感体验上会有相应的难度,这时就需要借助外在媒介以及类似的情感记忆,如可以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感迁移到“未婚妻”对“未婚夫”的情感体验上。这就要求朗诵者学会积累日常的生活情感,并对其进行加工与提炼,升华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高度,为朗诵艺术所用。
(二)发挥想象
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想象,要超越生活的原态,加以变异,并把主观的感情渗透在其中。朗诵者不但要明白这一点,而且还要想象着作者的“想象”,这是一种内心视像的再创造。一个优秀的朗诵者,要让文字成为“有情之物”,就得把眼前的文字变成心中的形象和脑中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以达到忘我的审美境界。
如《乡愁》,作品本身的视像已经很明晰了:
第一幅,小时候—我这头—邮票—母亲那头
第二幅,长大后—我这头—船票—新娘那头
第三幅,后来啊—我外头—坟墓—母亲里头
第四幅,而现在—我这头—海峡—大陆那头
以四个特征性物象分别构建四幅画面,且共同指向一个情感触点——乡愁。也就是说,朗诵者可以在内心勾画出四幅思乡思国的画面。空间想象的意象有四个:“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小时候”、“长大”、“后来”、“现在”四个词从时间上很好地与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至于使四幅画面变成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碎片。这样的画面如果辅以古雅、幽婉的古筝乐曲,诗画的境界便油然而生。
关键词: 但丁 罗赛蒂 贝雅特丽齐 拉斐尔前派 诗歌
在整个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美术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从未间断。所谓“诗情画意”,诗传情,画表意。以下通过拉斐尔前派画家罗赛蒂的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分析但丁诗歌对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但丁・加百利・罗赛蒂自小就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被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中世界诗歌深深吸引,尤其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情有独钟――这点从他以但丁为名也可以看出。他本人甚至一度产生过放弃绘画而从事诗歌写作的念头。1863年,在失去爱妻的痛苦中挣扎一年多的罗赛蒂被但丁的《新生》深深打动。哀婉凄美的文字激发了他内心的浪漫主义和想象力,于是充满感情地创作了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画中的女子既是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又是罗塞蒂的亡妻伊丽莎白的写照。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缪斯,而伊丽莎白也是罗赛蒂的灵感女神。1950年初遇伊丽莎白时,罗赛蒂就对她一见倾心。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拉斐尔前派中一个重要的模特,并且自己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她成为他的学生、模特和灵感之源。1860年,两人终于结为伉俪。婚后伊丽莎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两年后,因服用鸦片酊过量而去世。罗赛蒂悲痛欲绝,作了很多画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娅塔・贝雅特丽齐》。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爱情诗集《新生》里的人物。这本诗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他深爱女子的仰慕与怀念。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体小说记叙了诗人的初恋经历。他把献给她的31首抒情短诗以散文体串联起来并汇集成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清楚地看到但丁对罗塞蒂绘画乃至整个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二、典雅爱情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早年接触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和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对他后来的文学风格有很大影响。9岁时他与贝雅特丽齐小姐匆匆一面,便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真的精神向往,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典雅爱情”。
受中世纪宗教道德影响的“典雅爱情”,超越世俗的男女之爱,不以结合为目的,是一种单纯的仰慕与相思。相思的对象往往是完美化、理想化和神圣化的,但丁的作品如此,罗赛蒂亦是如此。
据薄伽丘等学者的考证,真实生活中的贝雅特丽齐名为比奇,且是出身名门的佛罗伦萨名媛。有关她的真实面貌,但丁曾在创作《新生》之前做过一首评论佛罗伦萨淑女的道德诗,并提及贝雅特丽齐在所有名媛淑女中排名第九。由此可见,她可能并非佛罗伦萨最美的姑娘。
然而在《新生》中,贝雅特丽齐被描绘成世间最美的女子。但丁对贝雅特丽齐极尽赞美之词“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1]。“她的倩影和微笑,声音和目光,柔情和爱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天使般的贝亚德好像天国下凡,又从尘世飞往天国”[2]。
可见诗中天仙般的美貌是但丁对她美化、理想化的结果,也正是受当时“典雅爱情”影响的结果。
罗赛蒂在妻子仙逝而去后,对她的苦苦相思也升华成一种但丁式的典雅爱情。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去世后,多次以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出现在罗赛蒂的作品中。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雅之爱的表现。因为被但丁理想化的贝雅特丽齐无论是外貌形态还是精神思想上,都被描绘成纯洁神圣的女神,以至于成为后来文艺复兴中真善美的化身。罗赛蒂把伊丽莎白画作贝雅特丽齐,就像把她比做圣母和天使一样。“把她视情的象征,信仰和精神的追求,把她说成走向理想境界途中思想和精神上的指路人,把她誉为天主派往人间拯救灵魂的天使”[3]。
三、象征手法
《新生》文字清新透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诗人用动情的笔触描写了她迷人的微笑、天使般的声音和绝色风情。但描写大都是抽象的,很少出现具体身形和动作的描写。这都是象征手法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诗人九岁时与贝雅特丽齐相识,刚好九年以后又重逢,而贝雅特丽齐去世的时间也是九点钟。“九”在中世纪呼应了圣神三位一体的概念。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都用过这种宗教象征手法。
与但丁的“九”相呼应,罗赛蒂在《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的背景上画了一个日晷,时间指向九点钟,这是贝雅特丽齐迎来死神的时刻,也正好接近伊丽莎白去世的时辰。此外,画面上还有一只红色羽毛的鸽子,却衔着一枚白色的罂粟花,对色彩的颠倒,意为颠倒生死两境,是艺术手法象征性的典型体现。
四、除旧布新
但丁在《新生》中做出了不寻常的新探索,比如在诗集中做出自我阐释,与读者互动应和,以及用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写作。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诗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们开始摒弃传统模式,转而追求更通俗简单的风格。
这本诗集通过一连串叙述式的诗歌展现了一幅幅高贵爱情的画面,以半自传体式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悲剧。它打破了原来模式化的诗歌艺术形式,是但丁对传统诗歌体的一种重新思考。诗中洋溢着但丁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颂,并隐约表达了摆脱中世纪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的期待。
在罗赛蒂所处的时代,英国的美术界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状况。主流学院派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模式、风格等都有固定的法则,并过于强调以拉斐尔为样板,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绘画的艺术创造性。罗赛蒂与威廉・霍尔曼・亨特及约翰・埃弗雷特组织起拉斐尔前派协会,旨在打破学院派的条条框框,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他们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对自然朴实的追求,以及争取大众的共鸣,恰好体现了与但丁文学的一致性。
而今,尽管画家与诗人已逝,如画般的诗歌与充满诗意的绘画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与情感也在艺术升华中得以永恒。
“如今,她已和我们永久别离,
成为精神美的化身,至高无上。
她通过天庭,射出爱情的光芒,
这光芒向天使们亲切致意,
并使他们崇高的智慧无比惊奇;
我女郎的懿行淑德,就在这里。”[4]
参考文献:
[1]张良村,尹岳斌,肖锦龙,周蒲芳主编.世界文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45.
[2]王忠祥,宋寅展,彭端智主编.外国文学教程[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99,100.
【关键词】激发兴趣 反复朗读 意境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却是,学生对诗歌鉴赏往往产生畏难、抵拒的情绪,在考试中学生失分最多。再加上应试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有的学生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学习的热情。而苏教版新教材所选诗歌四十多首,古今中外,各种风格,大大增加了诗歌教学容量,既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又为集中学习鉴赏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产生较强的冲击力。
那么,该如何破解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困惑,切实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与诗歌亲密接触,激发学习兴趣
1.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诗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最初选择《诗经》中的《蒹葭》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引起学生学诗的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诗经》所反映的时代那么久远,根本无法理解。实际上,《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也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而且《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作为一首爱情诗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证明同学们正在改变以往对诗歌的看法。
2.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生平经历
利用学生对诗人生平经历的好奇心理,通过适度融入相关资源,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学清照《声声慢》之前,一说起学李清照的诗词,同学们似乎很有劲,但叫一位同学具体说说看,又说不出一二,此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她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李清照研究的评价,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声声慢》一词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3.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小组对抗、男女对抗、最佳朗诵手、随机抽取朗诵等形式,积极鼓励,营造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渐渐濡染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复朗诵,走进诗境
除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我还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诗歌。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
1.教师范读
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应具有 “音乐美”,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教师的正确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2.指导学生诵读
(1)指导学生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放声朗读,讲究节奏与感情的完美统一:轻松明快则流露喜悦之情,急促有力则流露昂扬之情,低沉缓慢则流露悲凉之情……再通过对作者在身、心两方面的模仿,文章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加深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诗境。我们在诵读时一方面体会诗歌的脉络、语言的魅力,一方面还要揣摩诗人的心迹,领会其思想情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诵读指导,我们不妨学生领会作者从回忆到现实,从痛苦到振奋的情感书写历程,反复体会几处“――祖国啊!”感情抒发的不同深度,读出节奏、层次,读出气势。
3.指导品味感悟
品味感悟是抵达诗歌意境、享受诗歌之美的必然途径,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能够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懿旨。柯勒律治说:“想象是写诗才能与鉴赏诗歌才能这二者的根源。”
例如李清照词《如梦令》,学生初读这首词的时候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词人为什么那样嗜酒,竟至一夜残酒还未消尽?醒来之后,为什么不自己去园里看看,却要问“卷帘人”?没有去看海棠,为什么要否定别人的回答……
这些都需要学生联系词的背景并通过想象联想来补充。喝酒,是因为伤春。而“试问”一词则是应答之词,引出词人自己对于海棠花的想象来,自言自语的情态跃然纸上,好一副悼红惜春的依依情态。如果,我们再引导学生结合先前对词人的了解,那么这种感悟其心境之悲凉的体认就会愈加深切了。
从何时起,光阴化作了指尖一朵迷人的小花。一笺干干净净的文字,成为了心灵的挚爱。
从何时起,文字与爱情之间有了最美丽的联缀,一缕爱的芬芳融入了文字的骨血,投射出灵魂深处的光辉。
爱情,从来都是一种美丽且伤感的东西,人生,从来都是一场悲欢交集的经历。
爱情与人生一样,都是慢慢懂得,慢慢蜕变。当我的人生撞见了你的爱情,注定了我们要随着爱一起成长。
从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情感面前成为一位智者。因为真正的智者,持有的总是一份清醒和冷静的把持。然而平凡的人一旦爱了,便无法做到如此的理智。
年华青葱的时候,我们在各自找寻的路上,我望不到你,你预料不到我。然而在灵魂最美丽的时刻,我终于将你相遇。
我喜欢纯真的看待人生,看待爱情。因为这样,会感觉到心底无限的幸福与舒适。
人生虽然漫长,但是能够陪你一段心路的人却是少之甚少。人生最难得的是脚步的协调,心灵的共鸣,灵魂的撞击。
希望我对你的爱,永远没有欺骗,永远没有伤害,永远都是从一而终的温暖的伴随。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有一个人,美丽的使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华。
如果,今天我的心微笑了,就是给你,给爱留下了一个再美好不过的记忆。
原本,流年似水般平庸,可是因了一段情,一个人,流年便成为了如花的绣锦,便成了不再复返却依旧幸福的怀念。
我放下了一个错的人,迎来了一个对的你。人生,从来都是在失去中获得的一种感悟之美。
无论再有多少优秀的心灵从我的面前走过,我的眼中,我的心底将只留下一个唯一的你。
无论人生是一场遗忘,还是一场相逢,只要用心走过了就好,只要真诚以待就好。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两颗温暖的心相依更浪漫的事情。
假如最终,没有人能够为你停留下来做你的永远,那么就将一个善意的微笑,留作给他的记忆的礼物。
只要有爱相伴,每一天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人生最该珍惜的,就是自己的经历。
生命的历程,就像一本书,上面写着烦恼,写着忧伤,写着一生中无法遗失的悸动,写着一生都不会再遇到第二次的爱的幸福……
对生命中的每一位过客尽可能的好一点,哪怕不能交给他你的一颗心,那么赠给他一抹微笑也是好的。至少让他某一天回想起来的,是你的这张真诚的笑脸,那种感觉无疑是温暖的。
如果今生,你注定是我的过客,那么你一定是最美、最令我动心的那一个。
那天,我转身时,在一个人的眼里,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一个人肯不计回报的对你好,肯定是有缘由的。那个美丽的缘由如果不是源于喜欢,就是源于一份爱。
每个人的心底,都燃烧着一束温情的暖,这束暖却从来只为懂得珍惜的人照亮。
人生总有些东西是无法规划的。常常有些忽然的来临,忽然的变革,打破了你已有的平静。
有些人的爱情,总是有时差的。不是你错过了他,就是他错过了你。然而有的人,邂逅的焦点却是如此惊人的吻合。今生遇见你,就是宿命里最好的安排。
总有一个人来爱我。今生你迟到了我的青春,却没有迟到我的爱情。 能有一个值得用一生的爱相互依偎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得之,夫复何求?
每个人的手里,都盈握着一份被他人羡慕的一份幸福。有一个人你遇到了,他肯为你掏出一颗至爱的心,为你掏出情感,淘出泪水。
每个人在情感面前都是敏感脆弱的。多少个无眠的黑夜,记忆里闪耀着你一双温情的眼睛。我们的灵魂,因爱的纯净而升华。
只因你心灵的音符不小心打动了我情弦,情不自禁的向你多看了一眼,只是这几眼的光阴,就确定了与你一生的缘分……
文字红颜,一朵如诗的美丽,待到岁月凋谢了所有的红妆,却依旧这般妩媚与真性。
执笔小筑,画的是自己岁月,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有些情感,时间越久越有重量,时间风化不了你在我心中的美丽留存。
有一种文字,是可以摄人魂魄的,有一种文字,是可以渗入骨髓的。是可以触摸到心灵的脉搏的。有一种文字,从来都是为了心灵而来。
墨上红尘,情为谁许?字为谁浓?生命里有个人,曾经在心房里对我说永远。哪怕那永远,是永远也无法穿越的一条河流,永远也完不成的梦与夙愿,但我的心灵,也曾经为它真实的幸福和感动过……
人生里太多的年华,只是一种心境。你和我都是为爱追梦的人。从我的手被你牵起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了你的笑容在我一生的时光里逗留……
时光再怎么奔逝,也淹没不了心中水一般的清纯。我的文字,始终跳跃着心底激越的情愫。爱情啊,请你永远不要老去,请你允许我将他,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人生是一场苦短的经营,爱是对人生的一种最高尚的洗礼。 遇见是一朵春天的花,唯有你才配拥有我美好的爱情。时光无法遮掩住一个人内心潜在的美丽。
人生太美,却不过须臾。只有在你面前我才肯袒露内心的柔软。在内心,种植一束优雅的花香,爱,盛开半朵即好。
谁的脑海中不曾开过春花的芳菲,不曾飞叶舞动。有情人不怕老去时步履的蹒跚,不怕秋风颤动了白发,不怕被夕阳照暖的皱纹……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浪漫诗情 乡土中国 反现代性
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式崛起并取得全盛是在五四时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处于边缘状态,沈从文正是在这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杨春时和俞兆平都认为他是最接近经典的浪漫主义,而他也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
一、“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浪漫诗情”
沈从文自称是“最后一个浪漫派”,《边城》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田园诗的杰作。小说写得精致、灵巧、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①作者所描绘的边城茶峒,凭山依水,风景如画。
《边城》是一首浪漫主义爱情诗。小说当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成为作者沈从文创作这部充满人性和抒情作品的载体,抒情就是这一部小说所要发挥出的目的。因此,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的叙事笔调,流动着并且倾泻出对于美丽、对于爱的一种咏叹和忧伤,使整部故事成为一部爱情的寻觅以及幻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杰作。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喜欢上了翠翠,以此作为故事的经线,而老船夫的关爱、撮合孙女的婚事等作为纬线,进而作者又推波助澜,让翠翠和傩送以及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起来,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乡镇爱情图景,其中又伴随着翠翠、傩送等人的内心曲折,表现出一种来自中国传统诗歌当中的隐隐忧伤,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抒发着各自心胸中的浪漫和伤感。正如翠翠为新娘子摆渡的那一段,“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②从这一段就表现出一种纯情的遐想,对于幸福有着憧憬,这里面的感伤和浪漫主义的画面感,都生动地表现出来。整部小说当中,都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和展开的,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等待给人无限的遐想。
《边城》同样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爷爷和翠翠的亲情、傩送和天保的兄弟情、边城人民的邻里情等都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这里的每一个人物,不论是船夫、姑娘、士兵、过往商客,尽管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但他们的心灵都是那么质朴、诚挚、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相待,和睦相处,一家遭难各方帮助,决不以金钱、利害、得失来权衡一切,没有受到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精神污染。这些作者笔下的美好人性是湘西“诗意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中国”东方式的浪漫主义
在小说《边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妙笔下美丽的湘西自然风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官民同乐,一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捉鸭子的比赛;正月十五的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中,湘西人民有着独特的庆祝和纪念活动。这是中国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是对这些传统节日和自然风情的描写,给当时处于社会变迁中的读者留下了理想化的精神家园,重新回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找到了新的精神领地。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风俗画,用平白直叙的语言,为这座偏远闭塞的“边城”营造出了优美的生活氛围,而这种氛围弥漫在整部作品中。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不管“边城”外的人们如何不幸,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影响不到这里。这个作者构造的理想世界,在今天依然有着极大的魅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沟通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与人关系的不断淡漠,外来文化侵蚀着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越来越热衷于西方节日的现代人,只能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去遐想和体验传统节日的精彩。作者特意把故事的发展,穿插了提亲、陪嫁、对歌以及丧葬等苗族风俗的丰富描写,从而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画面感,这方面占了小说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翠翠和傩送兄弟二人的相识、 傩送对翠翠的一见钟情, 这些或是美好或是矛盾的事件, 都发生在端午节, 边城的乡土意味和独特浪漫就更加明显了。
三、“对抗现代性”的“纯白之心”
很多学者把沈从文和鲁迅进行比较,把 《边城》这类作品当成乡土写实小说 , 认为沈从文是现实主义写实作家。其实沈从文与鲁迅的创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鲁迅认同现代性,直逼现实,先前看,加法,求“快”,而沈从文却是回避现实,反现代性,向后,减法,求“常”。
正像所有浪漫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抗一样,沈从文关于对现代性的对抗在《边城》中有明显体现。五四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迫使人们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 争取现代性, 批判传统文化。《边城》所写的背景是在之后不久,作者对时代特征并不是不了解,但是, 沈从文则站在历史主义的反面, 批判现代性, 呼吁伦理的价值回归。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说:“我的读者应具有理性, 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 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②作者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堕落,作者崇尚的是一个具有纯朴民风的社会,因此作者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来抗衡民族精神的堕落。
沈从文所关注到的正是这个人类也许永远也作不出完美回答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往往是以伦理的相对退步为代价的, 而人类精神又恰恰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梯上的伦理主义复归。他并没有随波逐流,投身狂热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而是去追寻人性的本质。这一点使他具有了与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不同的气质。正是沈从文的“纯白之心”,他的创作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能可贵的经典。
四、总结
沈从文通过《边城》让我们领略了具有淳朴风情,远离现代喧嚣的诗意世界。他在《边城》中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③这正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回到自然”的特点,这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契合的,这个口号的提出为浪漫主义文学和美学理论的发展开启了思想的闸门。当然,这里的“返回自然”不仅意味着返回朴野绚丽的大自然,返回人类的原始生活状态,更是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沈从文正是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系列小说来达到他构建希腊人性小庙的目的。沈从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完成了从自我表现的浪漫主义向自然表现主义的转变。
注释
① 张德林.怎样评价《边城》[J].书林,1984(1).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③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张德林.怎样评价《边城》[J].书林,1984(1).
[2] 沈从文.沈从文说文物(民俗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 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关键词:曲式结构美;歌词情感美;音乐功能美;审美把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14-02
1926年,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了《偶然》,这首诗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著的剧本《卞昆冈》里瞎子艺人的唱词。后来收在《志摩的诗》里。1996年又由 李惟宁 教授谱了曲。深受演唱者和诗人的喜爱。作品仅仅是一首两段十行的小诗,所蕴含的哲理却是对于人生境遇的感叹,唱起来叫人不禁感怀于作者细腻的情感,同时又产生对于往事的眷恋。本文主要对于歌曲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角度分析,从而讨论对于作品演唱的把握。
一、曲式结构美
《偶然》这首作品采用6/8拍,ьE大调,整首歌曲属于单三部曲式,乐曲的整体性强,
每一部分相互承托,给人以均衡律动之美感。引子用淡淡的琶音音型,分解和弦似的背景旋律引入,并不断向前滚动,不是很强,但足以将歌曲的背景画面展现在眼前,宛如平静的湖面不知什么原因而泛起微波,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多大的波澜,实则内心激动,一股无法掩藏的情感在隐隐翻动,动人心魄。
呈示段开始仍然沿用引子的琶音音型音乐作为伴奏,并开始陈述诗歌,用一种柔和的语调,讲述一种平静得心情,给人以美感。到第三乐句旋律转到了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并在平行和声小调基础上出现了变化音,全曲的呈现出歌曲的,此时,仍以流动性琶音音型作为伴奏,并较多地采用下属及其转位和弦,让歌唱似乎蒙上了一层飘忽不定却又柔和迷惘的色彩,在抒情中不乏朦胧惆怅的感觉。在终止处,音乐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使一种复杂的情绪告一段落,为新的情感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中段的出现,仍然采用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不同的是没有采用贯穿全曲的琶音音型,而是采用了和弦叠加,力度更强,增加了音乐的矛盾性,从而突出了一种更为矛盾的复杂的情感。这一段由规整的四句组成,前三句音乐矛盾逐渐攀升,到了第四句,情绪开始稍稍缓和,音乐开始转回到原调bE大调,一种无奈之情由然而生。 属和弦的出现预示了这一段的结束,并与呈示段形成主与属的呼应,使乐曲本身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的连接部分虽然仅仅只有两小节,却是调性回归的一个稳固部分,为再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再现以前,也同样的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一方面是为中段的情绪做一下梳理,另一方面也为呈示段情绪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琶音音型再次出现,音乐回到原速,再现段一切都如呈示段那样,似乎依旧平静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这种平静却充满了冲动过后的无奈之情。音乐依旧柔和,可内心的波澜似乎少了些许,却多了几分伥聊与孤寂。音乐回到主和弦,延音放慢后,音乐在一片回味中结束。
整个音乐作品音域仅仅只有九度,采用单三部的曲式,结构非常规整,短小精悍、曲调抒情,清新怅然,无论从结构、旋律、还是等配器都灌输着作者的深切之情。歌曲充斥着典雅的美感,在起伏中蕴藏着骚动,用飘逸的情调诉说着爱与美的深情。
二、歌词与情感美
《偶然》,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在徐志摩所作的诗歌中对于美的追求,《偶然》是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意义的。作者自比作云彩,采用第一人称,表现出与情人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却又只能天各一方的难以割舍的情怀。
但是,这首诗的意象却早已超越了它本身所表现的情怀,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对于人生的感叹。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偶然的情形,多少美好的东西,虽然只是偶然的相遇,却因为缘分使然,不得重复与交汇。亲情也好,友谊也罢…却只能幻化成会心的一笑,三言两语,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些爱的美好就有如同天空中的云彩,偶尔投影在波心,却不得讶异与欢喜,只有在闲暇之余拿来回味,珍藏于心。生活中的变幻无穷,人来人去间表现了“偶然”的常有与不常有,反映了一定的人生道理,同时又存有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难以得到沟通与宣泄的朦胧和伤感之情。茫茫人海,人与人的相遇,心与心的交汇,都换化作偶然,成为心底的“光亮”,那些偶然中互送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歌曲用爱与美,书写着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深含着对人生感怀与意蕴。诗人用节制的感情,潇洒的情态把最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产生的失落感,用似乎不经意却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调加以表现,使诗歌在内容与情感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感。诗人徐志摩在贫困的中国最黑暗的时代,用满怀着对“美”的希望的笔锋,在黑暗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可这光芒却有如如昙花一现,只能留淡淡的哀伤与心间。同时,作曲家又用流淌的音乐与起伏的旋律加以诠释,使诗与曲从形式和本质上达到了统一,产生了共鸣。
三、音乐功能美
音乐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愉悦了歌者与听者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在于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所谓“声和―心和―人和―政和”,是一种听觉审美与社会学、心理学的的综合。正如歌曲《偶然》所体现的那样,也许诗歌的本身仅仅是一首对于情人的所作的爱情诗,可是用心去品味这首诗时,从心底产生的共鸣却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感叹,还有对人生种种境遇和得失的留恋,进而让我们思索,在留恋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当下的美与自然。
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潮此起彼伏。在这种空前的境遇下,各种社会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相互碰撞,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浮躁与不安。显然,这就需要文化发挥其积极的调节作用,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迎合时态的发展,满足更为年轻一代人对于音乐的需求。也许,正是像《偶然》这样的小的艺术歌曲给了我们启示,平和的音乐,激情与伤感兼顾。在人们倾听音乐的同时更多的是唤起了内心深处一种平静的情态,在浮躁中得到一丝清静,用心去体会人性和生活的美,用爱和真去回报这个世界。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对于歌曲和谐之美的需要。
作为声乐演唱者,首先应该清楚,声乐这种表演艺术必须以情感人,那么对于作品所反映的美学价值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声音作为一种表演手段,必须通过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后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发挥其美的效应。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歌曲,其目的是使演唱者熟练地掌握好用声的技巧,同时生动的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用动人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声音来感染观众。
音乐原于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在演唱处理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依赖于对于作品美学思想的把握,才能透过美丽折射出美丽,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孙继南,周柱拴.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