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时间:2023-05-30 10:07:59

第1篇

——《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与主要学习任务。

2.认识两课中的19个生字,随文学写“饮、初、富”3个字,学习多音字“抹、磨、参”。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课文,并尝试背诵古诗。

4.找出文章中心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明确主题

1.欣赏祖国山河的一组图片,激发学习热情。

2.朗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与主要学习任务。

3.板书课题: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随板书学写“饮、初”,并猜想:诗人在湖上饮的是什么?)

望洞庭

富饶的西沙群岛(指导书写“富”,说说“富饶”是什么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正确朗读古诗和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流利。

(2)明确诗人和作者写了哪里的风景。

2.展示交流。

(1)交流问题:诗人和作者写了哪里的风景?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西沙群岛

(2)指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好诗的节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

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再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一句概括性的话吗?

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4.朗读展示:读句子,读准加粗的字词。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三)书写指导“浅、挺、鼓”

1.教师板书,学生观察。

2.重点指导:浅——右边第一笔和第二笔都是横

挺——字要写紧凑,“壬”上面是撇

鼓——左上是“士”字

3.学生练写,评改。

(四)布置作业,尝试背诵

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三、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

望洞庭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两趣”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保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保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山化镇台沟小学471900)

第3篇

1、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这首小令借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的诗意歌咏西湖“宜雨宜晴”,宜“淡抹浓妆”的秀美。描绘出西湖一年四季花香千里、画舫如织、笙歌绕梁的繁华景象。“稔”(ren),庄稼成熟。最后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总赞西湖,生动奇妙,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三趣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第5篇

一、未闻诗句先入境

陆机曾云:“诗缘情而绮靡。” “情”是古诗的本色流动,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从诗歌鉴赏中得到感发、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 “以情入文”,透过文字符号,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去和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去挖掘和体悟作品中隐含的情感信息。

1.把握基调,酝酿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在讲课伊始,如果妙语横生、声情并茂,营造一种极具感染力和导向力的氛围,那么学生定会陶醉这诗情画意的气氛中。

2.走近诗人,做好铺垫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步骤,它可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进行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可从诗人的诗风、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等几方面进行。

二、读出意境

诗是最适合吟诵的文学形式,诵读时要情感投入,与诗人的心声达成共鸣,语气、表情、心境都要贴近,只有用“心”吟诵,才能读出情,品出味,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动全文,“绿”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推敲这个字,将“来”“过”“入”“满”等字代入诗中反复诵读、揣摩、比较,学生会感受到一片绿色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

三、抓住意象,身临其境

想要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教师就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分解出一个个镜头,再用语言、音响等辅助手段重现诗的意境。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此般孤独寒冷的意境常人一般难以想象,何况认识尚浅的小学生,执教老师需要借助画面、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其它艺术手段,调动学生展开想象加以理解。连绵群山中没有一只飞鸟,无数小径上空无一人。一“绝”一“灭”使画面寒冷到极致,没有丝毫的生机,加上皑皑白雪,茫茫一片,空间无限扩大,色彩极为单调,冷至骨髓。如此背景下,一叶小舟飘零,一渔翁独自于寒冷的江边垂钓,天地之间万籁俱寂,一尘不染,教师引领学生置身于诗句描述的画面中,让他们展开想象去体会,走近诗人的心灵。

四、融会贯通,激感共鸣。

古诗文简短精炼,营造的意境深婉含蓄,如果只就文本相授,未免流于浅显、单薄,使学生难于理解。教学古诗和教学其他文体是一样的,需要拓展与链接。通过情感开拓来体现语文课堂的灵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思想的审美高度。

⒈古诗迁移,举一反三

诗歌教学中,可联系着其他同类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细腻、准确、深刻。

同是写西湖美景,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可谓相辅相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教学《望湖楼醉书》,让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西湖在夏日雨中迷蒙的情景,饱览着晴日的艳丽动人,如此美景让人不由得想起苏轼将西湖比作西子,那《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西子姑娘呢?让我们再次回顾《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时,要找到同类诗中的契合点,做适当的延伸,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和体验诗歌意境。

⒉旧知迁移,融会贯通

即把课文中已知的内容再次纳入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兼顾了诗文意思,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

教学中要时时整合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学生头脑中储备的知识,开阔学生思维,丰富学生体验,拓展学生视野。

⒊生活迁移,提升主题

第6篇

金风吹来,南方也慢慢进入了一个诗意的季节秋天,中秋过后,寒潮一次次袭来,已经很少有晴朗的天气,一半的天气都是烟雨蒙蒙,阴雨霏霏,既惹人愁思,又赋予山水草木以浓浓的诗意。这样的景致,不由得你不眺远山以抒怀,仰苍穹以排忧。情深深,雨蒙蒙,雨一旦入诗,便多半带了如画的情韵。

情深深,雨蒙蒙,雨和其它的风物不同,往往是以背景出现在诗歌中,对主人公的情感起到渲染的作用。在《诗经 东山》中便有雨的布局:“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主人公心有惆怅,欲以东归,怎奈蒙蒙细雨,影响了自己踏上归程。心中的愁绪便由这雨渲染得更加浓厚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在《约客》一诗中也借黄梅雨、池塘蛙来渲染静寂的夜色,衬托主人公等客不至的一丝无聊。屈原的诗歌也是善于借助想象,为情感的抒发编织背景的,《九歌 山鬼》有这样的描绘:“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有雷和雨的意象渲染,意境有显得深邃而凄婉,屈原那志不得伸的情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衬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又是杜牧在游赏田园风光时,给自己那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思所布置的一种祥和宁静的雨景。

情深深,雨蒙蒙,雨不仅是一种衬托人物和情感的背景,它也是一艘承载着情感的小舟,漂游在诗人们的心湖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所以后世称好,关键就在于它将“雨”采用双关的手法写活了,“晴”既是晴朗之景象,又是诗人内心的那份真情,这双关之意全由雨之有情而来,这雨好像深知人意,不将整个天空罩在雨中,要留着一半天空照亮那热恋中人的心灵。在离别人的眼中,这雨又装的是一腔留恋与不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佛王维送别元二出使西安,便用这首诗将对元二难舍的友情赋予那朝雨和青青柳色之上,雨也罢,柳也罢,都成了那友谊的化身。“残灯光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这病中所承受的风雨,哪里是什么风雨,它分明是自己与白居易的友情,是白居易遭遇贬谪对自己的震动,是对挚友命运的担忧。但是,雨到了伤心人的诗句之中,便全是一番凄凉的情致了。南唐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他眼中的雨便又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感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乌夜啼》)这早晚到来的风雨,并不是昔日的美景,而是那扑面而来的忧愁,滚滚来袭的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想当年,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天天在宫中吟诗作对,歌舞取乐,那是何等欢畅自在的生活,如今做了阶下囚,板上肉,远离莺歌燕舞的惨淡生活哪能不令他愁闷烦恼呢?那点点滴滴的秋雨不是挂在梧桐树上,也不是滴落在地上,而是凝结在心中汩汩愁水。

情深深,雨蒙蒙,雨虽然多与愁情相连,与凄苦想生,但在豁达者的心中,却如浮尘烟云,甚至还可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苏轼便是一个大气的文人,他心胸的豁达开朗在《定风波》中表现得尤其充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游览西湖胜景的时候,更是对雨称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韩愈作为一个仕途顺达的朝廷官员,更是将雨当作了美好的事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也不爱对雨言愁,在明媚的春天,他也将雨当作美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一场喜雨可以造福万民,心系国事的杜甫眼见它淅淅沥沥下在山野田川,岂能不喜?他对雨的这种赞美,大概源于汉乐府《长歌行》对春雨的歌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伟人的笔下,雨甚至成为了一种磅礴而豪迈的革命气度:“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浪淘沙 北戴河》)开国领袖毛泽东恐怕算得承袭古词豪放风格的现代第一人,任凭大雨倾泻,他只将它看作是陪衬自己豪壮之气的壮观景象,也许就是自己那治国的滚滚才思。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些豪情喷发的诗句。雨能成为词中的壮景,这和他功成国安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情深深,雨蒙蒙,雨因情而活,情因雨而浓。倘使你是一个多情善感的风雅之士,当你置身于诗意的秋雨之中,也不免要谣想古今,寄托一段对人事的思索,抒发一腔洋溢幸福的喜悦之情了。但是,现实的科技已经将地球变小,加以商业经济淡漠了人世真情,雨恐怕很难再有那古时的多情了。

第7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杜甫的《望岳》没有出现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望着东岳而写。乍一望见泰山,诗人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只是揣摹、惊叹、仰慕"岱宗夫如何?"。跟随着诗人的眼睛,我们望见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仔细观望,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荡漾。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豪气干云,成为流芳千古的传诵佳句。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有着雄伟气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开阔胸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人,望见了这样雄伟壮丽的东岳,难道不会有登岳的意愿吗?若能登上山顶俯视一切,该是何等的气概。因为《望岳》,所以一生必要去一回泰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热爱自然、喜欢交游,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绚烂的阳春三月,友人要远行繁华的扬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送行,站在黄鹤楼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在浩淼的长江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诗人的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总之,黄鹤楼因为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传西汉时西域的和田美玉,都要经过玉门关才能进入中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所以玉门关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很神秘。在王之涣的诗句里,玉门关既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一面是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另一面是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撇去玉门关国防重镇的地理位置,那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却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是一幅用纯净的蓝天、洁白的云朵、葱郁的绿草、以及荒凉的戈壁所组成的神奇画卷,令人心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也没有哪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能比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了。在诗人的笔下,晴日的西湖水波荡漾,泛着粼粼波光,一幅休闲怡人的景象。忽然而至的雨,却把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在烟雾中,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更是显得空灵。诗人喜欢西湖,所以才给了西湖很高的赞誉,把西湖比做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使得西湖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传神。这样的比喻奇妙又贴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西湖是晴姿还是雨态,都如那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西施一般美丽无比,所以出行的计划里,也必须有西湖两个字。

三峡歌

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第8篇

健康宝典――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视线――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点石成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热点――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国际――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理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传统――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南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经典――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唐]杜甫《狂夫》)

笑看人生――心远地自偏。([晋]陶潜《饮酒二十首・其五》)

健康代言人――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专题――剪裁用尽春上意,汪蘸朝霞千万蕊。([宋]柳永《木兰花》)

知而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误区指归――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宋]贺铸《踏莎行》)

自我保健――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自我养生专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安心――村静鸟声乐。([金]元好问《乙卯十一月往镇州》)

心灵导师――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十三首・其四》)

智慧金块――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明]吴本泰《送人之巴蜀》)

心灵给氧――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心理减压舱――好是日斜风定后。([清]王士祯《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动形――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唐]王勃《咏风》)

运动常识――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太极世界――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养生功法――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运动疗疾――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春来・题情》)

多元健身房――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食养――春色满园关不住。([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膳食分析――春山叶润秋山瘦,雨山黯黯晴山秀。([宋]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

时令养生――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养生佳肴――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

药食同源――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怀》)

理想饮食――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病防口入――一水护田将绿绕。([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交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日常保健――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

生活浏览――阳春白日风花香。([晋]乐府古辞《白舞歌诗三首・其三》)

养生点拨――横空过雨千峰出。([唐]耿《九日》) 法律热线――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宋]王安石《江上》)

闲逸通幽――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第9篇

关键词:古诗;情境;鉴赏;感悟;诵读;实践;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8-0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选入古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写景也有叙事的。学习古诗能引导学生发现美好的事物和激发他们对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品味、鉴赏、感悟、想象的能力。

一、解诗题,揭背景,激发趣

叶圣陶先生在对诗文“题目”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从作者方面说,有了题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看了题目,可以知作品含义内容。题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从古到今,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称为“题眼”。

所以,教师不管在教哪首诗,都是由解题入手,这主要在于这些诗往往是在题目所提示的范围内或者就是扣住题目来写。如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行写作者去游园“不值”,后两行写作者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院内“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春色,算是“游园”,进而再现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这仅是从古诗的题目分析而言,对于作者及背景也是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的,只不过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甚至可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查到这些资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而让他们知道古诗的题目、背景与诗的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示儿》这首诗,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示儿》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首诗,直到他临死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他沉痛地表示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这样,学生对理解诗句、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字眼、知诗意、再现活

古诗句子精炼,字里行间不仅闪耀着美的光彩,还蕴含着美的韵律,但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提炼而成的,它精辟、简短,含义之深。因此,教学中教师仅以简单草率的讲解,让学生仅懂得句意就“收场”,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重点字词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有所得,品有所味,想有所感,思有所悟。例如,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众不同,诗的前两行抒情,后两行写景。那时恰逢盛夏,又是拂晓时分,因此,诗人在清静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舒畅清爽。如诗后两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这样教学:①先让学生说说“无穷”和“别样”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找出“无穷”和“别样”的近义词(无尽、异样)。②“接天”是什么意思?用一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等)③这两行诗句分别写哪两样东西?(荷叶、荷花),诗中分别描写这两样东西颜色的词又是什么?(碧、红)④拓展“碧”字,这个字可解释为“青绿色”。除此之外,还可以说什么绿?提示: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可爱的草塘》中找出有关与“绿”字组成的词(墨绿、鲜绿、翠绿),而“红”字,让学生说说“红得怎样?”(红得发光,红得发亮,红得娇艳,红得发紫等)。

这样,既抓住了诗中字词的教学,又让学生懂得了诗句的意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词汇,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把诗句给教“活”了。

三、读诗句、品其味、悟诗情

关于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将其忽略,那是失败的教学,荒唐的教学。所以,古诗教学的读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中知意,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而要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和诗人产生共鸣,把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化为强烈的情绪活动,在体味声韵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做法:①提出要求,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学生注意听,用“/”线标出稍短停顿,“∥”线表示停顿稍长,用“.”表示字词的重要。②学生根据“要求”试读。③师正音并纠正标出错误的地方。④按正确的标示,让学生再读诗句。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提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读—知—悟”,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进而悟出:这首诗的作者是从“晴”和“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西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四、入意境,拓发展,联其想。

有诗就有物,有物就有诗。诗人的构诗是缘物生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怀,把诗中的形象、画面、图景以及其中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久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画龙点睛,是极神的一笔。“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当然,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就必须从诗句入手,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上描绘的景物,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经过并展开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根据诗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要点:①院子的墙不高;②位置不在闹区;③周围幽静;④私人花园不气派,农家气息很浓。

问题二:诗人很高兴想游园赏花,园门紧闭,本是件扫兴的事,读诗句,体会诗人这时却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①启发:“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人心目中的院内春色是怎样的?

②用描写景色的词说说。

③看到春天的特点,心情如何呢?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学会“读诗品其味,知意悟其感,见图联其想”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6,(4).

[3]黄权.古诗欣赏——让感官动起来[J].福建教育,2006,(3A).

第10篇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第11篇

上巳迂龙驾,中流泛羽觞。酒因朝太子,诗为乐贤王。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风摇垂柳色,花发异林香。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司马扎《上巳日曲江有感》

休沐辰良不待晴,径称闲客此闲行。春衫欺雨任教冷,病眼得山元自明。抹黛浓岚围坐晚,揉蓝新渌没篙清。栖鸦未到催归去,想被东风笑薄情。——范成大《次韵韩无咎右司上巳泛湖》

三月初三寒食雨,春光黯淡似秋光。羽书未报江东捷,何日看花到洛阳。——释行海《三月三日寒食》

似惜残红未放稀,佳人怯试薄罗衣。桃花水涨冰犹凝,燕子泥融雪更飞。老去寻芳元自懒,病来吹霎不如归。常嫌禊帖书清朗,尔许奇寒可浴沂。——方回《久苦春寒三月三日戏作俳体》

寒沙日午雾犹含,萧瑟风光三月三。扑地柳花新燕子,不由人不忆江南。——王微《忆江南》

圣朝无复用舟师,戏遣艨艟插戟枝。沸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不胜杯酌宁辞醉,传语风光共此嬉。远比永和真继轨,临摹茧纸看他时。——张耒《次韵王敏仲至西池会饮》

草堂寂历自禅居,山下春光正祓除。邻犬人归纤月后,木鱼风落妙香初。萧疏远岫云林画,映带清流内史书。乘兴寻师相赏处,笔床经案独踌躇。——程嘉燧《三月三日泊虞山下步寻等慈师不遇》

上巳清明都过了,客愁惟有心知。子规昨夜忽催归。驿程那复记,魂梦已先飞。回首故园花与柳,枝枝叶叶相思。归来拚得典春衣。绿阴幽远处,不管尽情啼。——黄机《临江仙》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元稹《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4.1 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古诗写作背景是准确把握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思想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就是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进行深入的剖析,以达到在情感上与诗人形成共鸣,更好的把握古诗的主旨的效果。在充分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