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间:2023-05-30 10:0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q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q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q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q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第2篇

词本是贵族、官吏喝酒宴饮时唱的歌,内容狭窄。后来柳永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但在内容方面,还是只限于男女爱情相思、羁旅行役等。苏轼词一出现,才扭转了百余年来“诗庄词媚”的传统,冲破“词必香软”樊篱。他把自己的胸襟怀抱、哲学思想、历史古今的议论全写入词中,是以后的词人幡然醒悟,发现词不只写儿女相思的,大凡是思想议论、人生、感情等内容均可入词,开了宋朝词坛的一代新风。

早在青年时,苏轼的文学、思想见解即不平凡。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进士及第,以其卓尔不群的才华名震京师。神宗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人弹劾苏轼作诗毁谤朝廷,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被招回京,因对新法主张兼用所长,又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贬。后哲宗亲政,苏轼又遭贬谪到荒蛮的海南。直至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的文人。他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几起几落。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词人。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尽管还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勉,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从而形成了他极富魅力的人格特点,即在于他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随缘自适、淡薄超逸的个性,而这一切感悟,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诗、词、文的创作中,尤在词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滔滔江水,磅礴气势,深深撼动了此人蒙受冤屈和苦难的心灵。她伫立舟中,百感交集,一股深沉而激荡的思古情怀,伴随着对人生的思索,情不自禁倾泻而出……

开端,以雄健的笔力把眼前奔腾不息的长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意向高远眼界开阔。浩荡长江,滚滚而来,滔滔东去。千百年来多少盛衰兴亡,多少风流人物都在这滔滔滚滚中消失了。词人感慨千古风流人物的消失,同时,也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功名的虚幻。接着,酣畅淋漓地描绘出了雄奇景象。“穿空”言赤壁高险,让人仰观其形;“拍岸”写江水冲击之猛,使人俯闻其声;“千堆雪”写腾空浪花之白,令人远睹其色。这种绘形、绘色、绘声的描写,使惊心动魄、汹涌奇险的长江活现在人们眼前,使词人笔下的江山都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正足以表达出他的理想、志向、气度、胸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把视野由江山转移到历史人物身上,在由衷的赞叹中又深埋着物是人非的无穷感慨。

“遥想”,把人们带到了三国的峥嵘岁月。年轻的周瑜,新婚燕尔,俊美潇洒;头束纶巾、轻摇羽扇,气势非凡;他容娴雅,指挥三军,顷刻间让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词人用潇洒、超脱的字眼,勾勒出一位风流儒将的完美形象,令人拍案称绝。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饱含着词人遭受贬谪、未老先衰的无限感慨,对于人生思索和感叹的主题也终于抛开了千山万水、穿透漫长的历史吐露而出:如果公瑾死后有知,以他多情浪漫的情趣,他一定会开玩笑,笑我年纪老大,白发苍苍,而仍然一事无成。苏轼是个少时既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人,即使人生屡经挫折贬抑,九死一生,但治国安邦、兼济天下的理想,永远在心中。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大梦,昔日那个胆识智慧超人的公瑾如今又在哪里?且把这千古以来兴旺盛衰的感慨,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抛开,举起一杯酒,洒在江心,以酹祭江心的那一轮明月。那空明、洁净的明月,正如他宁静广博的心,无论赞誉毁谤,只要内心是坦然、敞亮的,那么再沉重的人生,也是光明的,充满勃勃生机的。

这首词,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透露出苏轼人生思考中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他能站在历史的高度,通盛衰古今而观之的眼光,把个人的悲苦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待人生和个人的得失成败。从而使人的胸襟博大,从小我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超越自己的不幸,这正是苏轼超脱于苦难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苏轼始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人生遭际。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语调中透出独立不已的个性。又如“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身处贬谪之地,在困境中仍能品味出生活的甘美,并悠然自乐……

第3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第4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词在抒情中写人寓己的表现手法和写景在词中的作用。

3.背诵这首词,在诵读中领略诗人的豪放词风。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写人寓己的表现手法和写景、咏史在词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有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谁知道呢?(生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中最重要的是赤壁之战,因为它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于是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就成了后世名家游历四方的必到之处,壮阔的山水胜景总能引人无限遐思。现在,让我们走近著名词人苏轼,走进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正音

请一位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词,检查预习情况,同时积累重点字音。明确字音再齐读一遍,加强巩固。

浪淘(táo)尽 公瑾(jǐn) 小乔初嫁了(liǎo) 羽扇纶(guān)巾 早生华(huā)发 还酹(lèi)江月

三、明确重难点

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鉴赏手法

古诗词鉴赏中常见的手法有四种,分别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写人寓己。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这首词使用的是哪一种?(可作提示:根据我们对词的理解,词的中心内容在上阕还是下阕?答案:下阕。)明确“写人寓己”。

五、文本分析

师:“写人”,作者写的是谁?从哪一句看出来?

生:周瑜,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看出来的。

师:那么在词中作者对周瑜作了怎样的描写?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这些描写表现了周瑜怎样的特点?

生:新婚未久,英气非凡;气魄非凡,战功辉煌。

师: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乃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面对敌方庞大的军队,周瑜丝毫没有胆怯,寥寥几句,表现了周瑜泰山崩于前而毫不色变的豪迈气概。

师:“寓己”,“己”指的是“自己”,词中是怎样描写的?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华发”是说头发白了,但是前面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早”字呢?

生:“早”是说头发过早变白,预示着年龄大了,而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联系作者的实际和上文提到的周瑜,作者意思是说年龄大了,自己的理想却还没有实现,实际上是表达壮志未酬的苦闷。

师:这就是本词所表达的感情,作者想到周瑜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头发花白,却仍在黄州虚度光阴,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理想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这首词。

师:面对这种情况,作者的所想所做又是怎样的呢?

生: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在世就像是一场梦,过去了就过去了,还是拿一杯美酒来祭奠江上伴我的明月吧!

师:作者把自己的满腹愁情诉说给江上的明月,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脱,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就暂且不去想了,表现了心胸的豁达,这也正符合作者豪放诗人的特质。

师:现在,我们齐读下阕,共同领略作者豪放的情怀。

师:我们明确了这首词是作者用周瑜对比自己,突出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赏析上阕,看看作者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那些铺垫,先明确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的衔接句是哪一句话?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呈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

师:“江山如画”,说得好!壮阔江山美丽如画,那么上阕哪个句子是写景的呢?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高耸入云,巨浪拍岸,波涛汹涌。“乱”写峰崖;石“乱”更显险恶;“惊”拟人,写巨浪声势浩大;“拍”写波浪力度之大;“卷”形容波涛汹涌,这就是一幅震人心魄的壮观画面。(实际教学中加点字部分教师要加以适度的引导)

师:也只有这样的画面,才能让作者感叹“江山如画”;也只有这样的画面,才能与下阕中盖世无双的周瑜相映生辉!

师:这幅画面是描绘什么地方的景象?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赤壁古战场(或赤壁),由“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得来。

师:那“周郎”又从何得来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由东去的江水感到历史的流逝,由历史的流逝引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由此引出了下文的“周郎”。(实际教学中加点字部分教师要加以适度的引导)

师:现在,我们齐读上阕,再次领略作者豪放的情怀。

师:到这里,这首词的思路我们就明确了,作者站在大江边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逝去的时间,也由此想到了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众多英雄人物,想到了谁呢?依稀记得曾听人说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于是看着眼前山石耸立,波涛汹涌的壮景,想起了曾在此地驰骋沙场的周瑜。当时的周瑜娶得娇妻,春风得意,又在赤壁大战中指挥若定,大败曹军,战绩辉煌,达到了人生的顶峰,那时也才三十四岁。而自己呢?年近半百,满头白发,却寸功未立,满腔抱负不能实现,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怎么办呢?抬头看到了高悬天空的明月,此时此刻能陪伴自己,能听自己倾诉的也只有它了,所以就拿一杯酒来祭奠明月,说说心事,说出来会舒服些。

现在,让我们齐读全词,能背诵的同学尽量背诵。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全部内容:写人寓己的手法,写景的作用,诗人的感情。(总结的同时教师要辅以适当的讲解)

六、作业

第5篇

2、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6篇

关键词:苏轼 豪情 英雄 壮志 情怀

前言:

似乎我面前站着一位风流人士,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就掌握了战局的胜负,大江奔涌,我们只能在恍惚间才能看见这些英雄了,他们穿越千年依旧让我们赞叹他们曾经的辉煌和豪情。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仕途颇为坎坷,尽管心态平和,但是仍有很多的雄心壮志无法挥发,很多抱负无法实现,心怀仁慈却无法救济苍生,在他屡遭贬谪的时候,情绪有些消沉,当时的军事状况也不是很好,面度曾经赤壁之战的地方,心中不禁感慨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面对的困境,想起当年周公的英勇,以及所创下的伟业,有感而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流传,无数人今天仍在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上阕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怀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每次读这首词,我的心中都颇为激动,开篇就是映入眼帘的气势澎湃的美景,让人随着那种气势而动,感受那种雄浑豪迈的英雄气概。

2.1 恢弘、壮阔的景色

眼前似乎站着那位郁郁不得志却旷达飘逸的苏轼,正挥洒笔墨写下满怀的感慨,笔端喷洒出的似乎不是一句句诗词,而是浩然之气,滚滚长江,顿时展现在眼前的是气势恢宏的壮阔篇章。

文章的上阕对景物的描写,主要赞咏赤壁,怀念这曾经出现无数英雄的地方,在读者眼前,流动的江水中似乎看到了羽扇纶巾,风流潇洒的周瑜,但是随着江水的流逝。一代代风云人物也只是成为了过去,在这幅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苏轼的词多是气势豪迈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大手笔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赤壁惊涛图。从聚嵯峨的岩石直入云霄,惊心动魄的巨浪,一排排地冲击着岩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翻卷出千万堆雪一般的浪花。江山景色之奇丽,声势之浩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读苏轼之词,感苏轼之梦,追苏轼之情,他在词语的把握上恰到好处的词的特色,用 “乱”“穿”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岩石的惊险和夺人心魄的美。短短十几字,却将我们带到了赤壁的面前,让我们心情久久难以平息。这就是苏轼词的魅力,苏轼笔墨的神奇。

2.2 儒雅、俊逸的英雄

苏轼对英雄的描述多偏重于儒雅、俊逸却又不失豪迈,本词亦不例外,周瑜的英俊潇洒历来是为人称颂的,苏轼选择怀念他也是情有可原的。

消沉失意的东坡居士站在如此壮丽多姿的赤壁前,灵魂离开了身体,飘到千年之前,回想起当年周公的英雄伟业,但在历史的脚步下,都被带走,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和遗憾。苏轼笔下的周瑜是我最爱的周瑜,记得当年出读这首词的时候,特别爱吟诵那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许是小女孩对于俊逸潇洒的异性的向往,也许是对他的那种睿智感到佩服,他成为当年学习这首词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句。

苏轼将壮迈的笔锋一转,用极其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鲜活的周瑜给后人,笔触下的周瑜是让人仰慕的英雄,倾城美女初嫁,将帅战事顺利,人生足矣。词中的周瑜面对曹操的二十万大军,仅率三万兵马拒曹操于长江天险,面对如此劣势,周瑜却只是手摇羽毛扇子,头戴书生青丝方巾,一派儒将装束,对战争形势牢牢把握,一副了然于心的视态。这是苏轼笔下的英雄,这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历史已经化为灰烬,真正的状态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但我们不可否认苏轼想象下的周瑜没人否认其优秀,他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是让人叹羡的。

一场让人胆战心惊的战局却只是在他谈笑间就干净利落的结束了,定格在读者心中的周瑜再也抹不去,那个儒雅俊逸的周瑜千年之后仍旧是美男子的代表,这都要归功于苏轼笔墨的神奇。

2.3 失意、感慨的苏轼

苏轼用他神奇的笔墨将江山的美景、周瑜的飘逸描绘的完美无缺,面对如画的奇丽江山,神游当年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的场面,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转而想到自己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古到今多少英雄被带走,面对如此的现实境况,苏轼感到茫然,官途失意。梦想和抱负都被现实打得支离破碎,悲愤郁闷之余,感慨万端,人生只是梦一场,壮志终究难酬,这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自己的志向无法完成的郁结。整首词的豪迈在收尾处体现了抱负无法实现的苍凉悲壮。

2.4 情景交融,人景合一,完美境界

整首词读来,读者的心情也是激动难平,起伏不定,雄伟壮阔的美景,鬼斧神工的赤壁,英俊潇洒的周瑜,豪迈的感情,构成整首词的完美艺术境界。整首词绚丽多彩,浪漫不失豪迈,满篇生辉。俊逸的周瑜出现在一个劣势的占据中,背对如画美景,心中胜券在握,谈笑风生,绝世倾城美女此时下嫁,塑造了历史似乎就是在此刻才完美的境界。

苏轼的巅峰之作几乎都是在他政治失意时的作品,也许政治失意是苏轼的悲,却是文坛的喜,他此时的作品千年之后依旧影响后人,依旧绚烂夺目,依旧直达心底,摄人心魄。

结束语:

中国的词坛是光辉炫目的,是姹紫嫣红美丽着的,但是苏轼依旧是最美最绚丽的那朵,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却有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飘逸、物我两忘的苏轼在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那种英豪磅礴之气挥洒的淋漓尽致,似乎一幅画卷刚展开一个脚,我们心中就开始看到千军万马在奔腾,随着画卷的展开,如诗如画的美景,旷世的英雄,高远的报复一一呈现。只有苏轼可以将这样的美景,这样的意蕴,这样的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醉了——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爱恋的长江,脚下是周郎鏖战的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谋,火烧赤壁的勇猛,还有周乔爱情的佳话;周郎确是“风流”,确是“豪杰”。傲立于舰舟之上,冲阵于万军之锋,闻江上之涛声,赏冥空之月色;面对的是曹操精兵强骑,铭记的是小乔嘱言寄语,心系的更是孙吴的成败盛衰。

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东坡,不禁驾一叶之扁舟,驶向那巍峨的崖壁。此时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闻江上之涛声啊;但他的心呢,却已成碎片——一片羡慕,一片怀念,一片愁闷,一片感慨。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恍惚飘然间,他也似处周郎故垒。

哦,那是公瑾么?那多情的人儿在笑我么?

峨冠博带,丹目柳眉;谈笑间,指点江山,“樯橹灰飞烟灭”。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啊。蓦然,我却已生白发,衣衫风尘,神色颓靡;更怨恨,被昏君谪贬。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

第8篇

一、音画视频导入,享受视听盛宴

音画视频是现代网络中流行的一种将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令读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视听效果。上课伊始,如果将从网络中下载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同或者相关的音画视频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给同学们,我们便可以很快地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同学们在美丽的动态画面和悦耳的古典诗词诵读声中,很快地走近作者、走近古典诗词文本,继之与古代的作者、与山川美景等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心灵沟通与交汇,从而为我们教学古典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学的古典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洪刚朗诵的精美的音画视频《沁园春·长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很多学生在视听了音画视频后,强烈要求我重新播放,也有的同学在音画视频的导读下,自发地吟诵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有的同学甚至很快就将这首词背诵了下来。

可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音画视频,可以迅速激发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继之促使同学们很快地、饶有兴致地进入学习古典诗词文本之状态中。

二、预设问题导入,激发多维思考

教学时,如果通过结合古典诗词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预设几道新颖独特的预习题供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同样可以达到教学古典诗词的预期目的: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品鉴、审美等兴趣,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强烈的探究欲望等。

如执教《锦瑟》一诗时,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下列两道预习题供同学们思考:

1.《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关于诗中的象征意义历代诗家众说纷纭。请你在历代注家众多的观点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理的观点告诉大家,并说明你选择这个观点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请问,你倾向于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看到上述思考题,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马上开动脑筋思考上述问题:有的边看课文边看文末的注释和课后的练习题,有的边翻阅自备的学习辅导资料边在读书笔记本中写写画画,有的与同桌轻声讨论甚至偶尔发出一两句大声争执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举手畅所欲言自己的独特见解了。

可见,创设精彩的预设问题导入课文,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营造具有活跃、竞争氛围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或者相互交流中习得知识并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复习联想式导入,思接千载

复习联想式,就是教师在教授文章时,让学生联系学习过或接触过的背景、作者信息、相关篇目、名言佳句或者文学流派进行联想导入。这一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出发,通过简单的引导、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同学们通过温故知新继之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的情境导入法。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我曾采用下列复习联想式方法导入新课。

师:说起“赤壁”,同学们肯定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唐代杜牧的——

生1:《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生2:我会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边看课文边和着老师为你们播放的配乐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节奏朗读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可见,采用复习联想式导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知识链接,从而达到引导同学们在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思接千载、文思泉涌之目的。

第9篇

一、部分和整体对代

(1)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1)例(2)是部分代整体,以古书中常见的“子曰诗云”几个字代替“古书”,以“樯橹”代“战舰”。例(3)例(4)则为整体代部分,以“鸡犬”代“鸡狗之声”,以“大江”代“大江里的流水”。

二、专名和泛称对代

(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8)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积极的。”(孙犁《荷花淀》)

例(5)例(6)是专名代泛称。例(5)中的“杨意”即“杨得意”,为推荐者的代称;“钟期”即“钟子期”,为知音者的代称。例(6)中的后一个“伯乐”泛指擅长相马的人。而例(7)例(8)是泛称代专名:“楚人”就是“项羽”,“女人”这里特指“水生嫂”。

三、具体和抽象对代

(9)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搞坏了关系丢选票,伤了和气堵死了方便自己的“渠道”。(高占祥《当说必说》)

(10)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1)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得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12)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例(9)例(10)是具体代抽象:以具体的“乌纱帽”代抽象的官职,以“干戈”兵器代战争。例(11)例(12)却是抽象代具体:“离恨”代“怀抱离恨的王昭君”,“正义”代“正义之人”。

四、原因和结果对代

(13)故乡吴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范成大《题金牛洞》)

第10篇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

(二)诵读体味

1.共同聆听诵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与节奏。

2.学生诵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然后同位之间互相朗读一遍,把美好的感觉带给朋友。

(三)品读鉴赏

1.一次相遇流传千古,让后人心醉神迷,感慨万千。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去理解这次相遇呢?如果由咱们同学们来讲这一课,你会设计什么问题帮助大家理解呢?请设计2~3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诵读思考,提出问题,准备交流。

3.分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就各人提出的问题汇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把有新意、有异议、有难度的问题整理好,准备提请全班同学解决。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

5.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作。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学生思考不周时加以讨论,引导学生思路。如:

①金陵古城,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拿出了什么来招待呢?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斜晖、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寒烟衰草)

②同学们欣赏了美景,也感觉到了在壮阔秀美之中隐隐透出些许清冷、萧瑟之味。为什么会这样呢?面对眼前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诗人想到了陈后主荒亡国的悲剧,想到了六朝旧事,沧桑巨变;想到了文人墨客登高感怀,空发慨叹;更想到了今天的歌舞升平、奢侈繁华。)

6.金陵给诗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几位同学则为大家点燃了思想的火花。我看到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自由鉴赏一下,把你最欣赏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鉴赏要求:可以抓住景物特点或思想感情进行充分阐发、丰富联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赏析其遣词造句、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

7.学生交流鉴赏心得。

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都有不少茅塞顿开的感觉呢。在这一刻,“相看两不厌,唯有金陵城”了。在这一刻,名胜、名家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四)比较阅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留给我们了许多怀古的不朽篇章。学完了《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是怀古名作,都是借眼前景,想前朝事,抒心中情,但从写作目的、人生体验上看,二人有没有差别?你有何感悟呢?同学们自由交流一下。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自我人生遭际的慨叹。而《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第11篇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讲课精彩纷呈,一开始都能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激情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在课外下的功夫不少了,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精心畴划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与同仁互励共享之:

一、创设情境入题法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二、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除了利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还可利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利用多媒体视频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三、故事吸引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四、学生参与法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当然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法非常多,可谓各有千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用心总结、归纳,并且加以运用,那么这些好的导入方法就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情趣盎然,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也一定由此而大幅度提高。

第12篇

1.会当凌绝顶,一揽(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知天上宫阙,今昔(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3.谦受益,满遭(招)损。(《尚书》)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长)戚戚。(《论语・述而》)

5.三顾频繁(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7.看似寻常最奇绝(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8.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9.海上升(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0.失之东偶(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1.穷且益坚,不堕(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13.业精于勤,荒于嘻(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4.不以规距(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6.别有忧(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7.东船西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18.两情若是长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9.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无边落木箫箫(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1.安能催(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2.以地侍(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23.遥想公谨(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4.出师未捷身先死,常(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

25.无为在岐(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7.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28.飞湍瀑流争喧辉(虺),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2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惘)然。(李商隐《锦瑟》)

30.一言既出,四(驷)马难追。(邓析子《转辞》)

31.君当作磬(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粟)。(苏轼《赤壁赋》)

33.关关雎鸠,在河之舟(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逑)。(《诗经》)

3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泥(醴)。(《庄周》)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知道)。(《礼记》)

3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孺)子牛。(鲁迅《自嘲》)

37.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38.祸兮福之所依(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