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村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

时间:2023-05-30 10:0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村一名大学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村一名大学生

第1篇

一、明确目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1、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员必须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培训计划和要求,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活动,认真开展业余自学,记好学习笔记,全面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2、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办学单位在完成设置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我市农村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员掌握一至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每次集中面授期间,应以镇(街办)为单位,就本次集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确定一个专题开展一次学讨论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或开展“问答式”互动学习活动。

3、遵守考风考纪规定。学员必须自觉遵守考场安排和考试纪律,不得无故缺考,不得从事考场舞弊行为。凡因严重违纪取消学籍的,学员学习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4、建立年度总结制度。每年度结束后,学员要系统总结一年来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经班主任签署意见后,存入学员学习档案。

二、强化管理,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5、服从学校管理。学员培训学习期间,必须服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理,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维护学员之间的团结,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6、遵守面授纪律。学员集中面授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由学员所在镇(街办)组织委员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同意后方可离校。在职村干部学习培训期间,各镇(街办)一般不得安排其处理与学习无关的事务。

7、不准相互吃请。学员学习期间,在校统一集中就餐,不得饮酒。学员不得相互吃请,不准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消费。

8、严禁打牌“带彩”。学员学习培训期间,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打牌“带彩”活动,更不得参与其他赌博或变相赌博活动。

三、整合力量,全面提高培训实效

9、建立联系沟通制度。组织部门坚持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每半年组织一次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学风状况。各镇(街办)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年至少两次以上到校走访学员,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习的到课率、考试成绩及学以致用情况应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2篇

2004年春季开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承担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契机,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电大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向农村的途径和机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进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绩突出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计划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10月,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村干部,另外近20%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 ;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

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得到增强,品牌得到进一步认可,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将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人群,强化了电大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增进动力的补给站”的社会价值。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思路与措施

中央电大认识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抓手”,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为此,中央电大加强质量保证五要素建设,从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把“计划”作为强化电大办学优势的项目精心组织

首先,中央电大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拓展项目列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具体部署。学校还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专门成立了“计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

其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电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试点县政府的主管县长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主任,县里各有关局、委、办的领导共同参与,动员农村干部、农村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带头参加学习,带动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004年秋)的24所省级电大、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到2006年春季已在32个省的483个县累计招生39187人(2006年秋又招生16151人)。

突出教育重点,构建资源体系

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设,电大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以突出农村和职业人教育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体系。

1.搭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在学校多年开办农科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设了近百门适用于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利用学校面向农村的非学历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推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包括了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三大类11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导学VCD、学习指南、考核说明和形成性考核册,教学点配有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带,网上有学习辅导。根据各地需求,课程平台将不断完善,陆续推出更多课程和专业。

2.在资源建设上,适应农村特点

农村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对象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欠缺,但实践经验丰富。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过去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状况,课程降低了理论难度,体系结合生产过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针对我国目前生产上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在媒体类型上,较多地使用电视课,有些还配合专题教学片。教学点还提供大量专题讲座、农业技术的VCD,以扩大学生视野。

3.效果显著

各地普遍反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突出职业和岗位要求,按职业要求介绍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性、操作性,学生学了就能用,很受欢迎。

例如河南中牟县电大学员郑公明学习了《农村环境保护》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帮助村民建成沼气池102座,实现了沼气专业村。

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以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毅力差、工学矛盾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强了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辅导老师加强课程集中辅导和实验实习指导,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活动。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卫星电视传输网(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五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蹲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坚持系统运作,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电大系统始终坚持系统运作,为更好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央电大和各试点省电大共同筹措经费2400余万元,支持参加试点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大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出版社已为此项目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经费约1000万元。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还降低了学费、书费。

第3篇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6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1000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第4篇

一是实施农村牧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市委组织部牵头,每两年对苏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轮训一遍,每三年对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轮训一次。每两年对农牧民党员、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轮训一遍。开展嘎查村干部提升学历教育,探索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有机结合的形式。改进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开展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继续推行嘎查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完善嘎查村委会主任“直选”制度。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嘎查村干部中考录苏木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健全嘎查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离岗嘎查村老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全面推广把优秀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三个培养”经验,力争每个嘎查村每年至少发展1-2名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党员。

二是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经营(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村牧区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纪人”。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研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牧业系统的事业单位和种植养殖大户,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作用突出、专门服务农村牧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种养能手、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围绕我市乳、肉、薯、菜四大优势产业,以实用型、技艺型、经营型培训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农村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大批农牧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加强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牧区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经营、经纪人才等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认定办法,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对评定为中高级职称的农牧民给予适当补贴,并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到2010年,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平均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基本满足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实施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对口支教”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巡回授课,流动教学。完善农村牧区教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农村牧区教师基本编制和待遇,全市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牧区学校的需要。建立新录用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牧区服务制度,逐步将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积极推动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编制和待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对口支医”工作,制定我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方案”,选派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的骨干医生到农村牧区卫生机构开展常见病诊治、巡回医疗、人员培训等工作,逐步将城市医生的支医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加大农村牧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基地。要举办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培训班,到2010年,培训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100名左右。要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牧区最基层的民间艺人,为实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乡风文明”的目标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作用。加强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到2008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认真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工作,发挥好大学生服务农村牧区的作用。组织实施好选派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工作。每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派30-50名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到2010年,接收2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到嘎查村工作,选派150名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组织开展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以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农牧民致富能手、年轻农牧民党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举办农牧民学历大专班,为农村牧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人才。到2010年,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五是实施农村牧区智力援助工程。继续做好选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指导员工作,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定出台在全市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选派一批专业强、素质高、作风硬、经验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到100个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村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组织开展“农牧业专家下基层”活动,组织在职在岗涉农涉牧专家和部分老科技工作者赴农村牧区开展“三送”(送技术、送良种、送农资)和“三帮”(帮助解决科技难题、帮助提供致富信息、帮助拓展产品市场),为农牧民解决技术、信息、资金等困难。到2010年,实现全市所有嘎查村都有1名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工作,形成2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村的目标。

六是实施农村牧区劳动力培训工程。把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十一五”期间,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输出量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要发挥劳动就业、农牧、科协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其他各类实用致富技能培训。到2010年,全市培训农牧民50万人次,使每个农牧户掌握一到两项实用技术,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适度减免鉴定费用。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性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型输出转变。

第5篇

一、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的大背景

近年来,温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温江区在以国家级科技园区、生态园区、新城区为核心的城市运营建设中,城市中每个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构建和谐村(社区),既是广泛的社会需求,也是广大志愿者的呼声。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和团中央号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向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温江区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1、温江区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支持

当前,由于志愿服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自身不产生经济效益,无实体保障其运行成本,在初期志愿服务站建设中,温江区的社区志愿服务站主要依靠社区所在政府提供经费保障;依托社区现有的办公场所;依靠社区的办公设备;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赴各村(社区)的大学生助理作为专、简直管理人员;借助一些政府资源建设初期的社区志愿服务站。

2、温江区内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协调发展

过去一直以来,3月都作为各级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月,这个月所有团组织都在组织如上街做清洁、维修家电、医疗咨询等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显得简单化、形式化。近年来,虽然温江区着力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谋求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的开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了区内各村(社区)的志愿服务站的阵地建设,村(社区)的政府办公场所、设备给予了志愿服务站极大的支持,硬件上,尤其是部分社区已达到相当好的程度,却没有一个成熟的志愿者服务站涌现出来。一方面,每年区内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着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很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思维的惯性依然影响着今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雷同,缺乏持续性。如今年3月初,我区某些社区志愿服务站一天接待了来自多所高校的学生多达800多人次的志愿服务请求,而且其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多以一次性社区服务为主。笔者认为志愿服务需要像当初普及电脑一样,有了电脑这一硬件后,需要配套的、完善的有志志愿服务的人群可以便捷使用的“软件”,二者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3、温江区内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中志愿者队伍参与的主体是区内高校大学生

在发达国家,志愿者的构成是多元化的,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在职的律师、医生、包括明星等等),不仅在社会阅历及专业特长等诸多方面有着优势,在服务上更加实效和长久,他们是社区的一员,社区的弱势群体、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也许就是他们自己关心的问题。志愿服务活动从定义上说是有热心、有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公民自愿参加对他人的帮助或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而目前,我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于区内各高校大学生。大学生自然有着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许多客观条件和积极性,但决不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唯一主体。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更要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4、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团区委积极谋划

我区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是依托社区建设建立的,不少社区站点管理是利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大学生助理或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进行兼职管理。加之,目前我们关于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除了团市委新近下发的关于“六有”标准建设我市社区志愿服务站这一指导性要求外,对于志愿服务站建设目前仅能从网上收集到一些零散的个别地区(如杭州下城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做法,对于我区能够结合的具体能够操作实施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作为我区各社区志愿服务站的软件建设主要依靠兼职大学生,但他们在社区承担着具体的工作,在精力上和社会工作阅历上(多数工作经验不到一年)需要上级组织给予明确的指导和职责划分。目前,团区委拟联合区教育局在我区成立温江区志愿服务中心,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给予具体指导,一是对区内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对区内志愿者进行统计和日常管理;二是制定系统的志愿服务计划,组织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服务我区中心工作(如海峡两岸博览会),有针对性地招募专业志愿者,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对我区志愿者服务进行考核,对优秀志愿者上报表彰;五是对接志愿者,提供咨询、培训及帮扶助困服务;六是争取承接市上及省上志愿服务项目;七是联合区关工委,招募优秀退休

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免费辅导青少年课余文化生活。

三、对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的建议

1、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团市委对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提出了有专、兼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有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在全区调研过程中,各社区(村)干部座谈中提出的建议意见中也迎合了上述“六有”标准。尤其是分析过去我区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缓慢及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也涉及到上述六个方面标准不具备,造成志愿服务活动趋向于形式化、单一化;志愿者有激情参与社区服务,“投报无门”;社区疲于接待零星服务活动,却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及影响不佳等现象的尴尬窘地。“六有”标准的推出,使社区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对如何按照党委政府要求建设志愿服务站有了更加感性具体的认知,也使我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大学生找到了新的工作结合点,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2、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要结合党政中心抓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区,党政中心工作关心着社区居民民计民生的大事,给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在规划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以及相应的办公设备等方面都将会得到有力保证。

3、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要贴近社区生产生活抓建设

社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社区,使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就在自己身边,志愿服务项目就是要围绕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有专长、有热心的志愿者实现自己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

4、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要充分认识和区分政府服务、市场服务抓建设

前面提到社会志愿服务是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的有效补充,要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就像法律与道德的范畴一样,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是有限的,社会服务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服务、市场服务所关注的,志愿服务也应关注,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博览会”、失地农民转移再就业的就业培训、留守儿童等;另一方面,政府服务、市场服务涉及较少的,更是志愿服务广阔的舞台。如社区广场健身操的领操等闲暇休闲娱乐方式的引导;社区读书文化、社区棋文化等特色社区文化打造等。

5、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要扩大宣传,在全社会宣扬“志愿精神”

一方面,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精神文明宝贵财富,是都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全社会中应当弘扬,从小灌输“志愿精神”,利用3月5日学雷锋等活动载体在各教育系统,尤其是中小学生中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年中,通过经常性的社区公益志愿活动、志愿服务宣传影响和带动他们参与其中,力争在全社会中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志愿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志愿服务活动,有经济能力的企业家能够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向他们提供一条支持和关心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

第6篇

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20xx年已经悄然无息地过了一大半了,我们也从一个满怀壮志的高中生,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期间虽然饱尝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顿,可丰富的大学生活又给我们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因为这里是我们攀登目标理想的新起点,也是我们积累知识阅历的新家园。

也许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到或者听到许许多多关于大学生活的信息,有人说大学生活绚丽多彩的,也有人说大学生活是无聊空洞、浪费青春的。也许,后者更多一些。是的,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因为真实经历,他们才会那么说,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这是因为在大学里,有的人确实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深深留恋这块他们认为是一辈子都无法重复的净土。也有的人,从一踏进校园就很失望,觉得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从此浑浑噩噩混日子,最终醒悟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仿佛一夜之间,大学已经过去,随之逝去的还有自己宝贵的青春。记住,只有后悔大学混了几年的人,而不会有后悔上了大学的人。即使是那些在校时贬得他的母校犹如人间地狱的人,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也往往会感慨万分,甚至泪流满面。不管你未来大学过得如何,至少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只有一个大学阶段。

在过去的旅途中,无论你是否拥有过欢笑,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闭起来吧!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旅途,新的梦幻,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面对这一切,我们该怎么办。由于现实的残酷,我们将化身为一个个骑士,抹掉胸口上的创伤,擦掉昔日的荣耀,拿上我们的曾经的利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是我们新的征途的开始!梦想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地图,只有付出了行动,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才能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确定我们的目标,就要为了他努力拼搏,志当存高远,我们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历史的重任在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一定会勇敢地挑起肩上的责任,虽然前方会有巨浪滔天,但是也会有长虹贯日。让我们拿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迎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习的根是苦的,学习的果子是甜的。我们奋发努力、勇往直前,一定会迎来收获的那一天。希望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收获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累累硕果。

第7篇

一、现场指导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指导型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养样式。

优点:一是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使农民边学边看边做,直观、清晰地掌握所学技术;二是现场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学得快、印象深、掌握熟。并且可以因人施教、单独施教。

缺点:一是培训内容主要为某种具体的技术,内容单一,理论性不强;二是后继培训的开展对培训效果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农民对培训人员的依赖。

案例:翼城农广校开办“北常村高效蔬菜生产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常村是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区,农民对高效蔬菜生产有迫切的要求,翼城县农广校在北常村周边的五个村庄,筛选出文化较高、技能较强的102人开办了高效蔬菜生产教学班,进行为期三年的中专业余学习。

为了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教学班聘请的老师都是当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员,老师按设施蔬菜生产的周期跟踪指导,每周授课一次。农民将平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搜集起来,或记在纸上,或摘下病枝,等到面授的时候,带上一大堆问题向老师请教,共性问题统一解答,个性的问题到大棚里进行现场示范指导。这种现场示范指导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地群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每到授课时间,老师被农民团团围住,出东家棚进西家棚,为农民解决每一个生产技术问题。

2001年至今,近千人掌握了高效蔬菜生产技术,成为蔬菜生产行家能手,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北常为中心,周围村已发展起日光温室8000余个,成为临汾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二、典型示范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示范型模式是指政府、高校或者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进行科技学习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断档”问题,农民通过直观的物化技术和丰厚的利益引导,加快了吸纳新技术成果的过程;二是解除农民怕担风险的后顾之忧,通过典型示范园区,让农民眼见为实,亲身体会,从而自觉自愿接受培训;三是典型示范培训对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十分有效。

缺点:一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受人才、资金、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典型示范区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农业资源区域优势;二是该模式存在着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导致示范带动力不够,科技辐射力不强。

案例:曲沃县太子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曲沃县太子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他们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效益较高的瓜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开展科技培训,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1. 发展绿色果蔬花卉,提高农民产加销能力。曲沃县太子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的经济利益联合体。公司先后建成了太子滩绿色蔬菜基地和星海绿色蔬菜基地,有15个果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认证,被列为山西省绿色农产品著名商标。公司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达标蔬菜收购合同,与农户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将产品分级包装,年加工销售“太子滩”礼品果蔬3万箱、50万公斤的能力,增加了蔬菜的附加值。科技示范园区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增加了菜农收入。同时引导农民参与蔬菜市场流通,培育了大批的经纪人。

2. 上连科研部门,下连农户,做好科技服务。示范园区上连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山东寿光市金丰种业有限公司等科研部门,聘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下连农户,提供科技咨询,做好科技服务,年接待参观学习农民近千人次。在示范基地内引进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试种、试验,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还不定期举行种植技术观摩会,邀请乡镇农业干部、村组干部、种田能手等参加。通过各种培训推广观摩活动,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

目前,该示范园区示范面积1万亩,精品园区面积1200亩。通过该园区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有15000户农民受到带动,增长了科技知识,提高了结构调整意识,农民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项目推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推动型培养模式是以某一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培训的组织者、培训者与受培训者,都是围绕项目实施的内容进行培训,目标都很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易组织,好开展。在组织领导、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让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缺点:对所选项目要求较高。一是项目推广的技术要求切实可行、节本增效,不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而且要简便易行;二是要求有可供项目开发的生产基地和其它必备的自然资源条件;三是要求技术与项目结合后所形成的项目产品必须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案例:孝义市科技入户培养“核心农户”。

孝义市是农业部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县,示范作物和种植模式以玉米高产栽培为主,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1. 选拔科技示范户。在10个乡镇100个村选拔出有文化、爱科技、生产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100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以辐射带动周围广大农户搞好科技兴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2. 召开技术指导员培训会。为了提高技术指导员业务技术水平,项目领导组办公室邀请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使各参训人员明确工作方向、任务、方法、四个主导品种、八项主推技术及具体实施步骤,为搞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 入户指导培训。各乡镇的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各自所指导的20户科技示范户分别进行政策宣传和集中培训。50名技术指导员对各自示范户的集中培训都在5次以上,进村入户指导在15次以上,技术指导员都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每户都备有技术指导服务卡,示范户遇到生产中的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解决。技术指导员也都通过电话、信函、资料、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解决示范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把孝义市农业局精心印制的玉米栽培技术挂图和技术明白纸以及《农业科技入户读本》和《科技示范户手册》送到示范户家中。从而使示范户提高了思想认识,掌握了关键技术措施。

四、能人培育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能人培育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系列化培训与服务,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为广大农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勇于献身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二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系统教育,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缺点:一是覆盖面小。山西省目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能人培育占农民人数不到10%;二是费用高。在高校学习的经费,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解决。

案例:平陆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能人。

为了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平陆县委县政府依托平陆电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平陆县委县政府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召开专门的动员会议,部署落实,下乡到基层进行宣传,并要求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

2. 结合实际,开设对口专业。果、桃、牧是平陆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平陆县电大工作站首先开设了果蔬生产专业;针对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村干部,又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学员的家庭实际情况,增设了畜牧兽医专业,使学员学有所用,用有所获。

3. 落实资金,配置教学资源。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学员的全部学费,解除了农民学员的后顾之忧。另外,平陆县电大工作站投入30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教师和学员休息室,配套了教室所需设备,为农民学员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坚持办学原则,确保教学质量。坚持特色办专业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农民学员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适应性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按照4U6的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坚持开放性原则,交叉进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训,网上教学、学员自学和巡回面授,确保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5. 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和学员在校表现通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平陆县实施6年来,共培养大学生820名,这些“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日益成为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五、媒体传播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媒体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内容形象直观、易懂易学;二是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培训资源大范围的共享;三是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且接受培训所需的费用相对低廉,学习时间可自由选择。

缺点:一是对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要求较高,需要政府部门下大力气投资建设;二是对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高,要求培训队伍的知识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三是培训效果明显依赖于教学软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学软件在选题、制片等方面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满足农民需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案例:长治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长治市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注重科学发展,成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窗口。

1.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搭建过程中,长治市探索村校共建、村企联建、多校合建等多种建站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市、县两级播控平台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铺设光缆1000多公里,建设终端站点1800多个,覆盖了全市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

2. 了解需求,准确定位。为了让远程教育贴近民心,长治市分别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千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走访,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理论需求,特别是“三农”优惠政策;二是科技文化需求,尤其是结合本地实际、易懂能学的实用技术;三是信息技术需求,及时提供适应本地生产的短、平、快项目和减少销售环节、增加经济收入的市场信息。

3. 管好用好,取得实效。长治市远程教育工作在对管理员的选用上,将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村官列为站点管理人员,并通过各种形式,长时间地对全市管理员技术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为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8篇

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送走了温暖的XX年年,又迎来了期待的2009,如今我们已从一个满怀壮志的高中生,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期间虽然饱尝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顿,可丰富的大学生活又给我们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地,因为这里是我们攀登目标理想的新起点,这里也是我们积累知识阅历的新家园。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大学,我的梦!”。

也许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到或者听到许许多多关于大学生活的信息,有人说大学生活绚丽多彩的,也有人说大学生活是无聊空洞、浪费青春的。也许,后者更多一些。是的,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因为真实经历,他们才会那么说,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这是因为在大学里,有的人确实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深深留恋这块他们认为是一辈子都无法重复的净土。也有的人,从一踏进校园就很失望,觉得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从此浑浑噩噩混日子,最终醒悟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仿佛一夜之间,大学已经过去,随之逝去的还有自己宝贵的青春。记住,只有后悔大学混了几年的人,而不会有后悔上了大学的人。,即使是那些在校时贬得他的母校犹如人间地狱的人,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也往往会感慨万分,甚至泪流满面。不管你未来大学过得如何,至少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只有一个大学阶段。

在过去的旅途中,无论你是否拥有过欢笑,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闭起来吧!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旅途,新的梦幻,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面对这一切,我们该怎么办。由于现实的残酷,我们将化身为一个个骑士,抹掉胸口上的创伤,擦掉昔日的荣耀,拿上我们的曾经的利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是我们新的征途的开始!

梦想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地图,只有付出了行动,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才能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确定我们的目标,就要为了他努力拼搏。志当存高远!我们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历史的重任在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一定会勇敢地挑起肩上的责任,虽然前方会有巨浪滔天,但是也会有长虹贯日。让我们拿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迎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习的根是苦的,学习的果子是甜的。我们奋发努力、勇往直前,一定会迎来收获的那一天。希望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收获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累累硕果。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一起定下大学之约,让我们告别盛夏的流火,应承金秋的丰硕,用青春诠释我们曾经的誓言,用汗水锻造我们明日的辉煌。未来的日子我们将共同走过,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和深人体会。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但,你可以选择平凡,但却不可以选择平庸;可以的话,相信谁都想不平凡。好了,我今天的演讲也到此为止了。最后,只上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送给我自己,也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

第9篇

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具体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农村实用性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组织全国37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近千个县级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参与实施,参加项目学习的主要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农民企业家或农村地方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目前已有30多万人注册学习。

2.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是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9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明确了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实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该意见特别提出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要办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意见实施后,在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里,农民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工作特点的需要,选择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学历继续教育的远程培训,也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接受家庭生活教育、娱乐教育、健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这样农民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己想要的学习。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的、适合农村的、农民朋友需要的、喜欢的各类优质资源和大量有益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通过此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送到农民身边,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环境。

二、目前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农民远程

教育培训在中国的实践时间不长,各级政府对其认识不够,现代远程教育在目前中国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重要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公共产品的属性更是鲜为人知,这导致了政府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在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没有到位,协调管理与政策法规缺失。目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只是由一些部门(行业)来推行,国家没有统筹的规划和制度安排,在各地开展的情况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密切相关,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就发展得好些,否则就步履艰难。

2.各自为政,缺乏资源整合统筹协作、共享机制

就目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项目看,均属于行业、部门分块实施管理,独立运行,相互间几乎没有合作,缺乏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协调共享机制。单一的教育资源无法在时空、形式和内容上形成立体教育资源,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学习需要。

3.长效机制未形成,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开展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多是由相关实施部门(行业)的职员负责组织落实。他们往往肩负多个工作职责,经常被一些突击任务所牵制,深入基层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的时间、精力有限,下村的时间有限,跟农民接触的时间不多,往往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缺乏持久有效的贴心支持服务。

4.培训内容实用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学习

真实需求把握农民学习的真实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见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个体的学习需求、发展方向、能信任的就业领域是千差万别的,其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大相径庭的。只有了解掌握了农民学习的真实需求,选择、整合优质的、适合的教育培训资源,才能吸引农民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受农民的欢迎。目前,一些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缺乏适合农村的知识产权成果和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集成创新能力,导致远程推广的农业技术与实际生产脱节;在立足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农民需求方面调研不够,针对性不强,远程培训的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构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有效机制的思考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

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各种历史原因导致农业相对其他行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中国农民科技应用水平落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具有物理边界模糊、培训效果外溢、消费计量困难,农民对其消费不具排他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符合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1-3]。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就目前国内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建设责任。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在其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在政策法规、资金支持、协调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构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构建切合实际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支持服务系统

(1)统筹协作、有效共享,搭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适合农民学习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是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系统平台,必须打破过去以单个项目工程和部门单打独奏、自成一体、不兼容共享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格局,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和渗透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带来的农村远程教育环境的有利变化,促进各部门(行业)间农民远程培训服务平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兼容共享,整合多机构资源,形成合力,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宽通道、大容量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平台,以“超市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农村受教育者选用,高效率、个性化地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实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农民的各种学习需求。

(2)建设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基层服务队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得好坏,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因此培养一批掌握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熟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层服务队伍,利用现代的技术教育手段和方法,整合各种本地农民需要的优秀资源,更贴近农民开展培训,是做好当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必须创新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实现地方、部门和行业的高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开放有序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队伍建设机制。

(3)发挥农民大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为各地农村培养了近30万的农民大学生,这些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村村寨寨,他们来自农民,又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是农民身边信得过的能人、精英,在村民中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利用创业成功的农民大学生学员的农业经济实体以“公司(合作社、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广本地特色种养殖技术,带领本村农民发展特色的种养业,为农民找到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利用本村农民大学生的成功事例以点带面的培训,能影响更多农民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达到广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示范效果佳,辐射作用大。

3.农民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整合优质资源,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整合优质的、能吸引农民学习兴趣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资源,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以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的现实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可以让农民在家就能看到(听到)到全国优秀专家、学者的授课,享受到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的红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其所需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学习资源,还可提供其他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发展。随着有支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与学的实时、非实时互动沟通的实现,农民在家也能跟老师、专家进行个性化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问题和难题。

(2)创新培训理念,适应新时期农民学习培训要求。新时期的农民更加关注学习培训的实用性。他们参加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出于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是为解决眼前的急需,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农民远程教育培训要在通过比较分析农村现有各类培训教育形式适用性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远程培训项目特点,创新培训理念,从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服务、娱乐等内容的培训和实践;提出全新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实训环节、质量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网络教学与实地实训相结合、媒体资源教学与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农民学习的现实需求,使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

第10篇

1.网络健全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

乡镇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或主任,乡镇工业、农业、文卫、政法、城建各部门和各群众组织负责人为委员的乡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工作管理委员会,根据职责分别负责当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级网络:县社区教育学院、四大社区教育分院、八个社区教育中心在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以“学院(分院)出主意、乡镇出决定、社区出财力”的方式纷纷在街道、社区、行政村、大中型企业建立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和职工学校共200多所。村、企、居学校由各行政村、各企业、各社区的主要领导任校长,成立校务委员会。在乡镇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社区分院或社区中心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与活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创建,基本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活动开展是快乐社区教育的平台

社区的教育是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是“人人皆学”的教育,是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的教育。加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县社区教育学院和四个(武康、乾元、新市、钟管)分院,凭借其师资的优势,纷纷开展了学历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业余大专、本科学历教育、自学助考教育等。县社区教育学院每年的在校业余学历班学员均在2000人以上,其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教育”更是引人关注,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166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拥有一名大学生。加强对居民群众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各乡镇社区教育分院(中心)的努力下,村村建起村民学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就业致富本领。2006年至今,全县已有1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许多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拥有了就业致富的本领,走向了就业岗位。加强对外来民工的技能培训教育。一是在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对外来民工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二是对外来民工进行专业技能等级的免费培训。2004年至今,已有5000多名外来民工参加了专业技能等级免费培训,其中4000多名外来民工取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教育。“弱势群体”涵盖工矿企业转岗、待岗、下岗、内退人员,也包括“老、弱、病、残”。对于转岗、待岗、下岗、内退人员,各社区教育分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菜单,进行就业指导。只要有再就业愿望的都可自选培训项目,进入职业学校或社区教育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绝大多数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能力,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意识,为转岗、待岗、下岗、内退人员再就业铺设了道路。加强对社区党员干部的创业创新教育。德清的社区教育自开展之初,就积极融入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新市镇社区教育分院开展的党员干部创业创新教育,成为了湖州市委组织部开展党员干部创业创新教育的典型。社区的活动是社会文明和谐,家庭和睦美满,全民强身健体,人人参与的教育活动。各乡镇社区教育分院(中心)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组织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是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全县社区的各种活动,即每年开展一项全县性的群众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三是指导各乡镇社区教育分院(中心)开展各种活动。如钟管分院的门球比赛,发展到村村都有门球场,争创“全国门球之乡”;新安的中老年登山队,每个星期都进行登山活动。四是帮助乡镇社区教育分院(中心)开展传承民族文化活动。如新市分院参与古镇开发,名人挖掘活动。新市镇有南宋状元吴潜,结合烹饪专业开发状元酥饼;清代有宫廷画师沈铨,开展“沈铨杯”书画比赛等。

3.工作研究是提升社区教育的保证

社区教育属于新生事物,因而必须加大社区教育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为此,县社区教育开通了《德清县社区教育网》和《德清县终身学习在线》,出版了《德清县社区教育简报》和《德清县社区教育报》,编辑了《德清县社区教育画册》和《德清县社区教育文集》、《德清县社区教育文集第二卷》、《德清县社区教育文集第三卷》以及《德清县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选集》。

作者:徐国敏单位:浙江省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

第11篇

一、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一)村整村推进项目

1.基本情况

2017年区扶贫办下达我乡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32.7万元,增收项目建设资金89.5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2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7.8万元。

2.建设情况

2017年项目按程序招投标和开工建设,年底竣工并完成验收、报账、投入使用。其中基础设施(道路)建设修建水泥硬化路0.82公里,已完成路面硬化、路肩填平补齐、路标设立、群众通行;扶持70户贫困户新建养殖暖棚70座,每棚补助0.8万元,共计补助资金56万元;扶持5户贫困户改造旧日光温室5座,每棚补助0.5万元,共计补助资金2.5万元;扶持15户贫困户改造旧养殖暖棚15座,每棚补助0.4万元,共计补助资金6万元;扶持50户贫困户引进基础母牛50头,每头补助0.5万元,共计补助资金25万元;扶持贫困农户11户50人进行危房改造,人均补助0.8万元,共计补助40万元;成立并运行互助协会,补助互助资金20万元,向农户发放借款支持农户发展生产;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7.8万元由区级收回统一调整安排。

3.资金支付情况

按照工程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直接补贴农户的项目资金已通过惠农账号发至农户;开工建设的项目资金由中标施工单位提供拨款验收申请并出具工程税务发票,经乡村初验和区级验收,报区扶贫办和财政局审批后核拨工程款。共计完成报账及拨付资金182.2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道路)建设32.7万元,增收项目(养殖暖棚、日光温室、引进基础母牛)建设89.5万元,危房改造补助4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2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82.2万元由区级收回统一调整安排。

(二)2017年两后生雨露计划

2017年区扶贫办下达我乡两后生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2.45万元,其中第一学年“一村一名大学生”1人,补助资金0.15万元,中职15人,补助资金2.25万元,高职28人,补助资金4.2万元,共计补助资金6.6万元;第二学年“一村一名大学生”1人,补助资金0.15万元,中职13人,补助资金1.95万元,高职26人,补助资金3.9万元,共计补助资金6万元。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要求,符合补助条件的学生全部出具资金补助申请审批及证明资料,汇总后上报区扶贫办。项目资金12.6万元全部通过惠农“一折通”及时发至农户手中。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是整村推进项目内容调整,17.8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由区级收回统一调整安排。二是整村推进项目实际实施情况与项目批复计划与有出入,批复危旧房改造计划共11户50人,年底实际改造危旧房11户48人,剩余2人的1.6万元补助资金已退回区财政。

二、2017年第二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2017年10月区扶贫办下达我乡4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各10万元,扶持成立村扶贫互助协会。2017年底4个村互助资金项目按程序开始报批、成立、运行,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协会成立、报账拨款、吸纳会员、验收报账、资金借贷运行。项目资金已全部拨付至互助协会银行专户封闭运行,向农户发放互助资金借款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发挥了相应扶贫效应。

三、2017年市列1000元补助资金

2017年区扶贫办下达我乡预脱贫农户市列1000元补助资金854人85.4万元。项目资金已全部通过惠农“一折通”发至符合条件的农户。

四、2017年实施的往年续建项目

2017年区扶贫办下达我乡村扶贫互助协会项目续建(市区配套)资金各30万元,截止2017年2月项目资金全部拨付至互助协会银行专户封闭运行。2017年11月区扶贫办下达我乡村扶贫互助协会项目续建(市区配套)资金30万元,资金全部拨付至互助协会银行专户封闭运行。现我乡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情况良好,发挥了扶贫效益。

五、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一)扶贫互助资金

1.区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下达我乡4个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项目资金各10万元,2017年5月项目资金全部拨至互助协会银行专户封闭运行。

2.区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下达我乡村插花型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项目资金50万元,于2017年8月全面完成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及报账拨款,项目资金全部拨至互助协会银行专户封闭运行,现资金借贷率高、运行良好。

(二)精准扶贫“853”挂图资金

区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下达乡级和6个村“853”挂图资金1.8568万元,于2017年6月完成项目建设、项目验收、报账拨款及资金支付,项目实施统一和规范了全乡“853”村级挂图,达到了验收标准。

(三)产业发展资金

区2017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下达我乡贫困户新建养殖暖棚项目71户71座补助资金56.8万元,于2017年7月完成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及报账拨款,补助资金全部通过惠农“一折通”发至农户,有力支持了贫困农户发展设施农牧业。

六、2017年市列1000元补助资金

2017年区扶贫办下达我乡精准扶贫市列补助资金2695人269.5万元,实际发2695人269.5万元,补助资金全部通过惠农“一折通”发至农户,有力支持了贫困农户发展设施农牧业。

第12篇

**县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一是选准“双培双带”培养对象。通过细致的排查摸底、考察筛选,把已涌现出来的思想进步、政治素质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手确定为培养对象。目前,3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已确定了20名以上“双培双带”培养对象。

二是加强教育培养。加强“双培双带”对象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教育,着力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组织动员“双培双带”对象积极参与本乡镇本村公益事业,帮助和指导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三是落实培养制度。为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县建立了乡镇党委成员、支部委员、“三农”服务团成员、一村一名大学生、致富党员、致富能手联系“双培双带”对象制度,明确专人对“双培双带”对象进行跟踪帮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

四是开展示范户活动。按照“示范带动”的原则和要求,抓好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远教中心播放户、“双培双带”示范户等的巩固提高,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为他们解决好信息、技术、资金、用地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带动辐射作用。如双山镇归化村在村支书郭兴灿、村主任郭举锡的带动下,于**年12月从湖南地杰山庄引进碰柑、梨子、美国杏李味王、杨梅、枇杷、葡萄等品种,租赁承包农民土地种植。目前,该种植示范服务基地已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五是加大培训硬件建设力度。全县369个村都建有村办公楼,为党员群众及“双培双带”对象培训奠定了阵地基础。全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503个,建立中心播放户3920多户,采取外聘、内选的办法聘请省农科院、县农业局、天麻种植专业能手等专家、技术人员和致富能手,定期不定期地对党员群众和“双培双带”对象开展科技培训。

六是实施教育锻炼。为把党员致富能手尽快培养成村干部,有意识地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参与村里的计生、安全等中心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对培养成熟的党员致富能手,适时按照程序及时把他们选配到村级班子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