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熊猫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口的过快增长,工厂的大量修建,工业粉尘的大量排放,资源的滥用等等,地球已经不成样子了。正因为这样,同时也因为人类已经有了太空生活的能力,所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放弃地球。
人类已经向别的地球上迁移。这时,我却收到了一个紧急通知,叫我立刻赶往成都,去抢救地球上最后一只熊猫(它已经得了重病)。我匆匆赶往成都,在路上,我想,动物园里不是还有许多大熊猫,怎么会是最后一只呢?
到了成都,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们解答了我提出了所有问题。原来,动物园里的都是一些由高科技纳米合成技术合成的机器熊猫,这只唯一的真正大熊猫得的是“外条件不适症”。也就是说,它是由于自身生活环境遭破坏,而终究不能适应人类为其创造的人工环境而生病的,。这“外条件不适症”不光发生在动物身上,许多人也有这种症状。对人,医学界已发明了一种被称为“STI”的药物,但医学家不能确定这种药物对熊猫是否有效。因此他们把我找来了。
那只熊猫已经好几个星期不吃不喝了,现在单凭医生给它注射高能营养针来维持生命。医学家们都认为,长此下去决不是办法,叫我马上要拿定主意。
我只好马上打电话给国际卫生组织和世界遗传工程大学。不久之后,另两名遗传学家赶到成都,关于“STI”的所有资料也传真到了我的临时办公室。
我们三人认真地阅读了关于“STI”的全部资料。这时,又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熊猫病情恶化,这样下去,活不了几天了。我们马上做出决定,立即给熊猫服用“STI”……
三天之后,熊猫的病情大有好转,我们大家都十分高兴,医学家们也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
几天之后,我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我又收到了一个通知,说是地球上人类的迁移工作已基本结束,让我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护送熊猫飞往月球,原因是月球虽然离地球较近,但怕熊猫受不了长途旅行,同时也怕熊猫中途发生意外才需要我们护送。
谁知,就在飞往月球的途中,熊猫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失重,“STI“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
我们让飞船立即飞回地球,同时也想方设法使熊猫病情好转。可是都无济于事,熊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在四川找了个地方葬了它。我们还决定在这个地方立一个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只熊猫,让人类永远记住,是人类害了它!
“熊猫烧香”密织“僵尸网络”百万网民噩梦惊魂
2006年11月起,我国著名的网络安全公司江民反病毒中心的电话响个不停,来自不同地区的电脑用户发出呼救:电脑网络正在遭受不明病毒攻击,电脑系统出现蓝屏、频繁重启、硬盘数据被破坏、电脑中所有可执行的.exe文件都变成了一只憨态可掬、拱手举着三根香的“熊猫”图案,严重的整个公司局域网内所有电脑全部中毒,公司业务几乎陷入停顿。
反病毒工程师们将该病毒命名为“尼姆亚”。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熊猫烧香”。
12月中旬,“熊猫烧香”进入急速变种期。2007年1月9日,“熊猫烧香”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爆发,它的变种数量定格在306个,这一天感染的电脑用户达数十万。“熊猫”并未就此止步,它继续四处“烧香”,并且愈演愈烈。1月19日,“熊猫烧香”了一个新的变种,病毒作者同时宣称,这将是“熊猫烧香”最后一次更新。短短一个多月,病毒已迅速在全国蔓延,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互联网上到处是受害者无奈的求助、怨恨、咒骂,电脑里到处是熊猫烧香的图标,重要文件被破坏,局域网彻底瘫痪,病毒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在几次大面积爆发之后,“熊猫烧香”成为众多电脑用户谈之色变的词汇,一只只拱手举香的“熊猫”让众多电脑使用者和电脑安全防护人员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记忆。
1月22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再次发出警报,在全国通缉“熊猫烧香”。在《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熊猫烧香”一举成为“毒王”。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熊猫烧香”的预防警报。
“熊猫烧香”病毒红了,在它三根香的虔诚祈祷下,不到数月便红遍了整个中国,上了CCTV,也让自己的大名摆在了瑞星、江民、金山以及各大信息安全论坛和各类电脑技术交流网站的“头版头条”,显示出一派“满城尽烧熊猫香”的壮观场景。
网上追踪“武汉男孩”揪出“熊猫烧香”毒王
2007年1月9日,湖北仙桃市公安局接到报警,称该市“江汉热线”不幸感染“熊猫烧香”病毒而致网络瘫痪。“熊猫烧香”正式进入警方视野。
这是国内制作计算机病毒的第一案,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和湖北省公安厅对此高度重视,迅即成立了联合工作组。
据工作组成员透露,尽管病毒作者绞尽脑汁自我隐藏,但还是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在多个相关病毒的代码里都写着代码“WHBOY”(武汉男孩)。
“武汉男孩”又名“小俊”。根据“小俊”上网账户资料,警方将目标锁定一个叫罗某的人,此人居住在武昌关山某居民楼。
2月3日16时许,“小俊”的胞弟李明到李俊租住屋找哥哥时,被早已守候在此的民警“请”到派出所。据其交代,“小俊”真名叫李俊。事后,李明才知道哥哥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熊猫烧香”的始作俑者。
17时许,警方从侦查中获悉,李俊要潜逃外地!网监总队立即向武汉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各个进出口岸发出协查通报。
19时许,从在出租屋蹲点守候的工作组传来消息,回出租屋取东西准备潜逃的李俊被当场抓获。民警从李俊身上找到了一张武昌京都大厦宾馆的门卡。专案人员赶往该宾馆,当晚将其同伙雷磊抓获归案。
湖北警方乘胜追击,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相继抓获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等4名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病毒的嫌疑人。这些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和QQ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
网络天才求职碰壁 网上制毒发泄不满
“他的确是个网络天才。”12日,省网监总队有关专家如此描述李俊。“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对网络知识运用得驾轻就熟。“可惜聪明反被啊!”专家无不遗憾地说。
与李俊接触过的众多电脑爱好者也向警方证实:“李俊爱好电脑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玩电脑的技术属大师级水平!”李明也表示,哥哥很爱网络知识,其电脑方面的技术大部分是看书自学的,“他常常对着书本摆弄电脑几小时,不知疲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弟弟见识了哥哥在电脑上超人的才华。去年,李明的电脑中了“923”病毒,于是在网上向哥哥求助,李俊在网上就帮弟弟搞定了病毒,让李明深感佩服。
据警方资料显示:李俊,男,25岁,新洲区阳逻街人,曾在某电脑城工作;雷磊,男,25岁,是李俊的同乡兼同学,两人中专毕业后一起参加网络技术职业培训班。
2000年下半年,18岁的李俊早早地开始了工作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武汉化工建材公司,但因为没有兴趣,而且收入也不高,两年不到他就辞了职,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市区打工。
其间,李俊对网络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上网成癖。风靡一时的网络爱情故事《第一次亲密接触》李俊也很喜欢,他特意买了那本小说。
李俊初到武昌的工作是网吧管理员。但工作并不顺利,后来又到电脑城装机,中间还替人开过车。网吧管理员的工作后来让李俊觉得很苦,工作起来“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每月工资也就1000元左右。这离李俊的期望值实在是太遥远了。
2004年起,李俊多次上北京、下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均未成功。2006年的一天,还在成都上学的李明在网上遇到李俊,李明问哥哥最近在忙什么。李俊说他最近到北京和广州去找工作,其中包括瑞星和金山等杀毒软件公司,但没有结果。李明说,李俊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几次求职碰壁肯定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李明猜测,求职碰壁的关键因素很可能是中专学历。
据李俊交代,心怀不满的他于20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我的实力!”
然而,据警方介绍,“熊猫烧香”病毒除了单纯传播病毒外,还具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可以暗中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以供出售牟利;还可以控制受感染电脑,将其变为“网络僵尸”,暗中访问一些按访问流量付费的网站,从而获利。此外,李俊还于2003年编写了“武汉男生”病毒、2005年编写了“武汉男生2005”病毒及“QQ尾巴”病毒。李俊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每次要价500-1000元不等,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据估算,被“熊猫烧香”病毒控制的“网络僵尸”数以百万计,通过盗窃各种游戏和QQ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一年累计可获利上千万元。
“熊猫烧香”病毒问世后,浙江一位病毒贩卖传播者,先是每天给李俊在银行账户上汇3500元,后来每天汇6000元,直至被抓捕前,总计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牟利十几万元。李俊把钱存在银行卡里,很少出去玩。据办案民警介绍,李俊账户里的钱曾高达40多万元,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的他并不经常出去玩,但见起网友来,他出手非常大方,经常飞机来飞机去,最多曾一天消费上万元。警方在其住处查获一大沓飞机票。
“熊猫烧香”案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雷磊和李俊平时很要好,经常串门。两人在上初中时就经常打游戏机,而且很厉害,都能一次通关到底。雷磊的叔叔雷军华说,雷磊初中毕业后因成绩不好没有考上高中,就上了一所中专。4日下午5时许,他接到了仙桃市第二看守所的电话,便和雷磊父亲赶到仙桃送了生活费和衣物,当时还不知道雷磊犯的究竟是何罪。网上传出消息后,村里闹得沸沸扬扬,他赶到网吧亲自看过,很惊讶侄儿居然涉嫌如此“高科技犯罪”。雷磊已婚,孩子还不满一岁。
最大爱好是拆拼装东西 最大遗憾是没能上大学
在家人眼里,李俊从小就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讲话,从不和人打架闹事。李妈妈说,李俊小时候非常喜欢拆装东西,家里的汽车玩具、废弃的钟表都被他拆装过。看儿子爱电脑,一家人就攒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还说他不出去惹祸,每天就只知道在家上网,哪晓得他搞出这么大的事来。”李妈妈不停流泪,嘴里唠叨着:“不给他买电脑就好了。”
小学和初中时李俊表现还不错,但偏科现象十分严重,数学和英语优秀,但文史很差。1998年7月,李俊中考结束,成绩并不理想。当时,父母厂里技校有人上门来做工作,说上厂里技校将来能直接安排工作。最后,家人决定让李俊进了水泥厂自办的一所技校(现已改名为“娲石职业技术学校”)。
1998年9月开学第一天,当李俊从学校领回新课本时,看到全部都是自己不喜欢的水泥专业教材时,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不满流下了眼泪。虽然李俊一言不发,但弟弟李明非常了解哥哥的心思,李俊还是希望上高中、上大学。李明回忆说,李俊上中专的时候流行交笔友,最初认识的时候,都要填写固定格式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一栏是‘最遗憾的事情’,哥哥当时填的就是‘没有上大学’。”李明说。后来,当李明考上大学准备去重庆时,李俊还特意到火车站去送弟弟,当时他也流泪了。
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的副校长胡毅回忆说,怎么也没有想到,元旦时肆虐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出自他曾经的学生李俊之手。胡毅曾是李俊的物理和电工学教师,对于李俊的表现,胡毅用“中规中矩”来形容。
据他回忆,李俊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非常好学,每次面对理科方面的提问,反应都特别快,学习成绩很优秀。有一次班里给一位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李俊捐的最多。另外在他印象中,李俊不爱好体育运动。当时,班上组织了一个排球队,但李俊不愿参加,也不参加篮球、足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据胡毅介绍,李俊最初接触电脑应该在学校二年级,当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一级课程,学习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
“学生们总共学习了200个课时,包括理论和上机。”胡毅说,学校那时只有20多台电脑,上机的课时相对理论少一点,他当时并没有看出李俊对电脑的热情比别人高。不过,李明记得,李俊当时学习电脑比较用功,他打字的速度在班上最快。
“可惜了、可惜了”,胡毅一直这样说,他怎么也想不通,本来在学校里一个很好的孩子,到了社会上怎么会变成这样了,“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
严重后果令其始料不及 铁窗忏悔编写专杀软件
看守所的高墙内,身高1.75米的李俊剃着光头,身穿黄色马甲,神情十分颓废。“我是1999年开始接触电脑的,学习电脑知识也主要是靠泡网吧。”李俊垂着头低声说,“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好奇和好玩,后来不断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
李俊喜爱动物。而网上流传的那个憨憨的熊猫烧香形象在他看来相当可爱,便将其用来做自己病毒的“形象代言人”。但对于“熊猫”造成的严重后果,李俊一开始并没有预计到,“没想到传播速度会这么快”。看到事情闹大了,李俊有点儿害怕,又编制了一个杀毒程序,想把病毒都杀掉,但编好后不敢挂在网上,怕警察顺藤摸瓜暴露了自己。但他知道警察肯定要来抓自己,甚至想过到在新疆开网吧的朋友处躲避。
2月9日,在看守所内,李俊仅用了5个小时就编写出“熊猫烧香”病毒专杀工具(李俊版)。通过在民警手机上的反复实验,杀毒效果非常好。目前,这个专杀软件已在网上公布,供被感染者免费下载。
在编写专杀软件的同时,李俊特别写上了一段话,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以下是李俊的亲笔信(节选)。
各位网友:
你们好!我是熊猫烧香的第一版作者。
我真的没有想到熊猫烧香在短短的两个月竟然疯狂感染到这个地步,真的是我的不对,或许真的是我低估了网络的力量,它的散播速度是我想不到的!对于所有中毒的网友,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很对不起!
我要解释一些事情,有人说熊猫烧香更改熊猫的图标是我在诋毁大熊猫!这里我要解释下,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完全是出于这个图片比较让我个人喜欢,才会用的!
关于我的身份,大家不要再猜测我是谁了,15岁的武汉男生也好,是个女的也好,某公司老总也好,杀毒厂商也好,光是新闻的评论,网友的臭骂已经让我后悔之极了!希望熊猫病毒不要再成为炒作的娱乐新闻,不要再出任何关于熊猫新闻和评论!希望安全软件公司不要吹嘘,相互诋毁,相互炒作,尽力做出让人们信赖的好安全软件!谢谢大家!
这是我写的一个专杀程序,肯定是比不上专业级的杀毒软件了,但是我想这是我最后能给大家做的事情了。
熊猫走了,是结束吗?不是的,网络永远没有安全的时候,或许在不久,会有很多更厉害的病毒出来!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并不是你应该注意的,而是你必须懂得和去做的一些事情!
再一次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我发出这个专杀,愿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熊猫烧香的作者
2007年2月9日于仙桃市第一看守所
问及将来的打算,李俊低着头小声地说:“以后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键词]《功夫熊猫》 动画片 梦工厂
引言
美国梦工厂出品的中国题材动画巨片《功夫熊猫》在2008年的暑期档中播出后引来国内一番近乎激烈的争论。因为这是美国人拍的关于古代中国的功夫片,而且还“调侃”了我们的国宝,所以国人对它的评论也就五花八门。现在议论声已渐渐远去,让我们用冷静的心态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制作技术两方面重新解析此片。
一、“动物+动画”演绎的武侠故事
功夫片一直以来就是香港电影的代名词,由于上世纪李小龙电影在国外的发行,把中国的武侠之风传播了开来,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慢慢接受了中国文化。本片的导演马克・奥斯本就用了30年时间来研究中国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国功夫片)。在本片中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香港功夫片影响的痕迹。功夫源于中国,美国人在拍电影时模仿中国功夫片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用动物来讲述人类的故事一直是动画界比较喜欢的方式。同样本片也是用了一群来自几大洲的动物来共同演绎一个话题―――个不起眼的小动物成长为大侠级动物的故事。本片中主角是一只可直立行走的熊猫,他从一个在祖传面馆中给父亲帮忙的店小二一朝成为拯救和平谷的神龙英雄。其实武侠片中的人物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开场已经具备了超强武功的英雄,慢慢在故事的展开中由于各种诱因而渐渐没落甚至变坏。另一种则是周星驰式的小人物一夜或一朝成名,然后风光无限。功夫猫熊就是学了星爷的把式。从小人物开始,但在影片的序幕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却是一位具有中国武术绝学、旷世无匹的高手。他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用了很短的时间将片中主角按第一种武侠人物简单的诠释了一遍,其实这只是玩了一个小伎俩,是为了吊你的味口。当观众从梦境中走出后故事才按第二种大侠的成长史展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理想中的大侠与现实中店小二之间的巨大差距,且生一悬念,这么一个懒散、肥胖的动物如何能号令天下,所以往后故事的展开也就扑朔迷离、耐人寻味了。
故事因为发生在古代中国,所以在故事中也折射出诸多的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如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反映在影片中就成了所谓的武功秘籍其实就是空无一物的无字天书。只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就足够了。这也有点东方佛教思想―心诚则灵。又如在影片其中一幕戏“天池授艺”中,从草丛中的太湖石到满山的红叶,还有天空中染红了半边天的晚霞,处处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感觉,也许这就是美国动画制作大师们心中的功夫之发源地的圣境。影片中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特征的配乐是由奥斯卡奖得主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尔来共同完成的。正如导演所说:“我们要的是史诗般的音乐来搭配片中壮观的场景和庞大的打斗场面,我们希望配乐能带有中国风,但是又能被西方观众接受。”由此看来这种东西合璧式配乐是一种折衷的结果。由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我们的邻国日本,所以在片中反面角色“太郎”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不光是美国人,多数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也是通过了日本。这与我国很长时间的不与外界交流的闭关锁国之治国思想是分不开的。
影片从开始到结尾都穿插着中国元素,但是从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和构思逻辑来分析,本片还是很具西方色彩的。正如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所言:阿宝被封为神龙大侠,受赐神龙宝卷,打开来是白纸一张,反映出他的面孔而已,使他悟到功夫的终极境界是对自己有信心。一纸空白有点禅味,灵感来自慧能的本来无一物,背后的讯息却是美国式的大树特树的“自我”。其实这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也是同源的。片中为何要选一只身肥体胖的大熊猫来担任主角,这也是美国文化下的产物。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练武之人身体要健壮,体格要协调,武林高手中很少有肥胖者。片中只所以要选择这么一位有点体胖的武林高人是有用意的,因为在美国人口中肥胖者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主张个性的发挥和张扬:他们不再以过去的美丑来做为衡量标准而是要为自己平权,有种要颠覆传统美与丑的标准的趋势。其实不同体格者都有保持自己体形的权力,也有免受别人嘲笑的权力,这一点在美国做的相当好。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位美国人心目中好吃、迟钝、肥胖的功夫巨人。
不管它是中国元素还是美国基因,也不管熊猫是黑眼珠还是绿眼球,总之该片宣扬了中华文明这一点是无容赘言的,熊猫产于中国,但它也属于整个世界,我们把熊猫送出国门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的文化一并送出去,也让它遍地开花。何乐而不为呢?
二、技术丰富情感
电影的特效分为视觉特效和音乐特效。而视觉特效又是好莱坞的杀手锏,并且在视觉特效制作技术方面向来是对外保密的,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透露出来的细枝末节来管中窥豹式的分析当初制作时的一些技术。
《功夫熊猫》是用CG技术制作的3D动画。本片中的角色全部为长着皮毛或者羽毛的动物,而这些纤细的毛在动画的制作中是一个难题。因为要想做的真实就必须去仿真。也就是一根根的作出来,还要让它们随着骨骼、肢体的运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如虎妞在黑夜中赶往索桥拦截太郎一幕中就可以看到飞行中头部的毛发在风吹下激速的向后抖动,并且还折射出月亮的冷光,真可谓事无巨细,让观者叹服。这也是美国人重视细节的体现。还有飞鹤大师全身长满六千多根单独的羽毛,要让它们在行走或飞行中非常协调地动起来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操纵这些绒毛该片的R&D开发部门创造了一个自动化羽毛系统,用它来操控、完成运动过程中这些复杂而繁重的“表面”工作。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就是阿宝的舌头。在片中曾多处出现阿宝用舌头来表达情感或丰富情节的画面。如在天池授艺一节中阿宝用柔软的舌头在空中优美的旋转了九十度后去叼那个飞行中的包子。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阿宝了。
片中情节都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场景而展开的,而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极其复杂,含有大量的斗拱、翼角、飞檐,还有天花、藻井的装饰,各种彩画和屋顶瑞兽。这些繁琐的部件在CG造型上是相当困难的。由此可见动画师们在制作的前期参阅了大量资料。美国动画师的这种敬业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型纪录片《故宫》中数字化紫禁城的制作就显得粗糙了许多。差距是有的,不光在软件与硬件,而且还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国的动画界借鉴的。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也成为了我们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人们大量的捕捉动物,让他们成为的口中食物,使得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从此它们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动物到底要不要保护呢?我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二, 调查的方法
1, 上网查找关于动物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动物有那些?
2, 阅读《百科全书》(自然环境)找寻国家保护的动物有哪些?
3, 阅读课外书,人类怎样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三, 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内容 具体情况
《百科全书》(自然。环境) 国家保护动物 大熊猫,扬子鳄,
白 鹤,麋鹿北山羊,巨蜥,雪豹,信天翁,云豹,中华鲟……
课外书 人类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人类不断开车驶入考拉生存的地方,让考拉惨死在车轮下,考拉的食物按树叶也没有了。河水的污染,气温的升高……
上网 濒临灭绝的动物 扬子鳄不足120条,海豹仅存500只,苏们答腊虎还有20只,大熊猫仅1000只,金丝猴700只
四, 结论
一、 一节英语课后的反思
下面以我在8a unit 4 wild animals—reading1— the story of xi wang为例,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以及再教设计几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 成功之处
首先用不同的形象生动的图片导入一些重点单词与短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阅读课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如先快速阅读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细读做不同类型的习题。再次,按大熊猫的不同生长过程来进行出题,让学生能有层次的进行理解文章。
2. 不足之处
课后通过向老教师的学习以及与其他同行的再交流,发觉自己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导入可以更新颖,我们可以采取用一首英文歌曲“bleeding wolves”导入,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课堂氛围。其次,教学环节设计可以更合理。如: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出两个中心问题以便学生了解文章。其次让学生再读将文章分为四段,让其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脉络。而我却将这个环节放在了最后,似乎毫无意义。另外,可以让学生按刚才分好的段落进行阅读并完成不同类型的习题,有的放矢,层次感更鲜明突出。最后,在对文章都理解后进行一个拓展:如何写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文章,自然便联系到了后面的main task, 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形成各种清晰地图标,接着让学生对此进行复述课文达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可以一直贯穿始终。而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考虑到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联系起来,而且学生没能很好的复述本篇文章。
3. 教学机智
本节课中在让学生讨论大熊猫处于危险中并如何保护他们时,我突然想到让学生扮演大熊猫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学生见解
学生在回答如何保护大熊猫时除了回答书上的一些措施后还自己想出了一些措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提醒自己不能拘泥于课本。
5. 再教设计
通过今天的反思让我了解了以后阅读课的模式,并要根据不同文章进行适当调整。如:8a第四单元重点是单词有难度,那么导入时就重点导入单词。8a第五单元重点是短语有难度,那么导入时就重点导入短语。导入后就用practice 再来巩固练习。只要是整篇文章就要进行分段分层次阅读。
最后让学生由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形成语篇。
二、 关于小组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困惑与反思
我校在开展全面学习推广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也发展出一套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读书自学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错题反思,合作探究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另外,每组由六个成员组成,分别分为:a1,a2,b1,b2,c1,c2. 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并不是此种模式就适合本班级,适合大部分学生,但它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老师们课后无时无处不在交流,反思并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我对新型小组模式的一些反思与总结。
1. 组员代表在讲台前讲解呈现时度的把握
当组员代表在讲台前讲解呈现时,老师该如何控制学生讲解的度?是让其一直不停说完还是中途打断跑题的内容。学生讲解时往往会参照一些资料,本是好意但由于对教材把握的度远不如老师,所以在讲解时常会超纲。看似大家都懂了,可能离开这些资料后就会快速忘记。而且有些知识不一定需要学生现在了解掌握,也会给只有40分钟的课堂时间带来挑战。
2. 上台讲解发言的组员代表胜任问题
由于组员之间的不均衡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讲解展示的机会不是每个组员都能胜任,这势必会造成某些a1,a2或b1的同学讲解机会较多,而b2,c1,c2学习主动性可能渐渐会下降,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老师在问题设计时就应分工明确并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不能总是让a1,a2或b1回答问题。我会在展示环节中这样设置:1.c1读整个句子;2.c2翻译句子;3.b1讲解句中重点及用法;4.a2做补充/出题;5.b2做题;6.a1点评(其中的号根据句子的难易度可进行适当的调节)。这样设计展示环节的好处是让同学们多方位去掌握一个句子用法,久而久之让他们记住怎么才算是掌握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要先会读,了解大意,看出句子重点及结构,最后是灵活运用所学句子。我相信即便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知道如何自学新课文。
3. 组员讲解时老师的点拨问题
当一位学生正讲得形如流水,底下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时,老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需要记笔记的,老师应不断提醒学生。否则只靠课堂上的听而不去记忆巩固肯定是不行的。
4. 小组的知识讲解是一把双刃剑
他是我的父亲,我今生最崇敬和爱戴的人。我要把和父亲的故事告诉给每个做儿女的人,希望你们也能从父亲身上感受到无私、宽容、深邃的爱!
是他教我唱歌的。坐在他破旧自行车的前杠上一起穿越整个小镇回家,然后我们唱歌,“啦啦啦,啦啦啦……”不成调子,但声音洪亮。毫无疑问,有一段时间我们成为小镇中除拾破烂儿的张二外,另一对最受人瞩目的“疯子”。都是一些古老的歌曲,多年以后我甚至羞于在人前唱起,或许也忘记了是什么歌曲。但是我始终记得,我们两个一起唱歌,大声唱歌,无比欢愉,没有烦恼。
某年的十二月三十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本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堵车。我们从南街跑到北街,穿越每一条可能的小巷,但到哪里都被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他丢下自行车,把我举在脖子上,从人群中一步步地挤出去――我被高高举起来,俯瞰人群。就这样,突出重围。
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一次又一次地谈起那一天:十二月三十日,那场规模最大的堵车,我毫发无损,而他狼狈不堪地挤破了一件衬衣。
他很胖,缺乏运动,就像一只养尊处优的熊猫。每到假期,我们都会一起经历一场狼狈的旅行。一般是夏天,他穿同一件汗衫,必定是从当地买来的很丑的文化衫。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臭得任何人都避而远之。
有一年长江涨水不通航,我们被迫流落到武汉。那真是我记忆中最炎热的夏天,我一直躲在旅店里面吹空调。他一次次跑出去,烈日下面的大胖子,问火车票,问飞机票,问什么时候通航。
最后还是去了黄鹤楼,被他拖去的。他爬到楼上突然诗兴大发,旁若无人地开始大声朗诵诗歌。他念起诗歌来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是李白,小眼睛在厚镜片后面闪闪发光,不管别人惊讶的眼光,也不管我尴尬得想要跳楼。
后来终于回家了,挤在一列装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火车上,我累得要死,靠在他身上一路大睡。半途醒来,看见可怜的“熊猫”大汗淋漓地睁着小眼睛给我打扇。我问他:“你要睡吗?”他笑着说:“不,我不困。”
现在我要很“羞愧”地谈到他的职业,他就是出语文考试题的人。我必须承认这真是我童年的一个噩梦。每次期中或者期末语文考试,我必定早早交卷一路狂奔回家,免得被我愤怒而可怜的同学撕成碎片。
他经常出人意料地在试卷上搞一些比如“梨花什么时候开”、“小麦哪里先成熟”之类的天怒人怨的语文考试题目。我回去大声斥责他,他只是嘿嘿一笑,说这都不会,都是生活常识。
那时候,我常常想,他要是不出题了多好。现在,我依然这样想,特别是当我看见他在深夜一两点还坐在电脑前面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的时候。有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要接那么多工作,他却似乎很高尚地说:“我不接工作,怎么赚钱,不多赚钱,你怎么买衣服臭美。”
他居然把我描绘得如此“卑劣”,我很愤怒。于是我常常坐在他旁边像特务一样监视着他,直到他终于投降上床睡觉。
总体来说,他是个很抠门的人。据说,当年和我妈谈恋爱的时候,只给她买过一枚七分钱的徽章。这让我一方面为我妈鸣不平,另一方面又疑惑他对我一贯的慷慨,是否包含了某种不可告人的“恶毒”目的。
很小的时候,他给我买过一个芭比娃娃,忘记多少钱了,反正很贵。我很喜欢那个娃娃,每天放学都绕路到商场去“瞻仰”。他发现了,就买来送给我,感动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说起这事就要眼泪汪汪。
但他显然没有对我的礼物抱以同样的感激。我赚的钱给他买的衣服,他总是狂喜地接过去,但穿过一次就束之高阁。每次我看见他又把他穿了“几万年”的破衣服穿出来,就很愤怒地问他为什么不穿我给他买的那些。他闪烁其词老半天,最后终于对我吐露说那些衣服没有口袋。没有口袋哪里放打火机?他说得理直气壮。
他给我的另一种礼物就是书。无论他去哪里出差,都会去当地最偏僻的角落给我买很多盗版书回来,然后献宝一样翻给我看,配以详细的说明解释。有一段时间,我写一部关于西晋的长篇小说,他就到处去给我买中国古代民俗服饰之类的怪书。奇丑的封面,怪怪的味道,粗糙的纸张,都是我最厌恶的盗版。但是,很有用。
他出差的时候还会偶尔给我买些衣服。就像我给他买的衣服好看得他不敢穿那样,他给我买的衣服难看得我也从来都不敢穿出去。偏偏他就会一次次问我,你怎么还不穿。我只好拍马屁地对他说,我要等到一个重大的好日子穿。然后就像每一个故事一样,这个重大的好日子在本世纪结束之前都是不会到来的。
他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当我的秘书。这份工作包括:把我所有的手写稿打到电脑上去和改错别字、标点;收集关于我的所有的资料――这一点我觉得他过分婆妈――用一个一个文件袋装起来;把那些需要寄的合同、身份证、复印件还有别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寄出去;在我写稿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好言相劝带我出去,晚上给我做夜宵、端茶、送水、削苹果。
作为报答,我会在某一天良心过意不去时洗一次碗。他于是到处向别人夸耀说我洗的碗顶呱呱,厨房干净得他都不敢进去云云。
他对我的所有夸奖,我都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在此之前,我从未想到他会觉得我是一个如此不错的女儿。这个发现同样让我精神振奋了好几个月。
但时间证明,他和我的审美取向越来越不同了。他从不看完我的任何小说,也不会看完我推荐给他的任何书和电影,对我的写作事业也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他喜欢的就是端坐在电脑前面,编写各种密卷、正卷,苦了那些还未脱离苦海的可怜孩子们。
妈妈生病以后,他在医院走廊僻静的一头,像个孩子那样号啕大哭。那时候,我抱着他胖胖的身体拍他的肩膀,就像我还是一个孩子时,他常常安慰我的那样。我没有哭。是的,因为他哭了所以我没有哭。我只是抱着他,告诉他说,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就像那些共同回忆中的旅程,爸爸,我向你保证它们必然会继续下去。我会和你一起走遍所有我们能去的地方:新疆、、普罗旺斯……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
一、英文动画片的积极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小学英语教学都是以课本教学为主,授课内容较为单一。将英文动画片引进课堂,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在形式上也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2.激发学习兴趣
英文动画片画面优美,语言简单,幽默,情节生动有趣,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有时候教师喋喋不休的一节课,不一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一部好的电影却能使学生久久不能忘怀,有的甚至能让他们铭记一生。
3.熟悉语言环境
动画片里清晰的语音,标准的语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完整、自然并且贴近生活的语言对话易于学生模仿、应用,有效改变学生的口语习惯,使学生的英语不再处于仅仅是背诵英语或者哑巴英语的状态。
4.增长文化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东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透过动画片,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知识面。
二、创造性地使用英文动画片
1.听说训练
在观看动画片前,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英文水平,笔者一般会设置难度较低的题目。比如,在观看《狮子王》前,笔者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影片内容的填空材料,学生在观影后完成填空材料并复述影片内容,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锻炼了口语。
2.看动画,学配音
学生在观片时十分投入,经常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之中,甚至还会按捺不住地模仿喜欢的角色的台词。因为“眼”动,“心”动,“口”更想动了。这时,笔者会选上一段2~3分钟的片断让学生来模仿。但是配音并非一件易事,要求发音准确,语调、语速恰当,同时情感表达要传神。这就需要学生的反复训练、模仿,精雕细琢,从一个单词到一个词组再到整个句子。虽然配音充满了挑战,可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配音成果,他们都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3.活用片中生活用语
动画片能够把生活中的场景加以再现,包括对话的背景,对话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等都是完整的。这种完整的语言环境贴近生活,有着更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笔者会在学生观看动画片时进行一个比赛比一比谁学到的句子多。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是在观看完《神偷奶爸》后返回教室,有一个学生就用了片中Gru带3个小朋友回到家时说的那句:OK. Here we are! 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却用的自然巧妙。
4.了解西方文化
在观看《功夫熊猫》前,笔者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对“熊”,“龙”的不同观点。小学生们各显神通,或多或少都对这两种动物有了了解。而后,课堂上笔者再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西方人认为熊是凶猛危险的动物,而中国人则认为熊愚笨、无能。“你真熊”,“熊市”等等都体现了这个意思。而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联想。《功夫熊猫》中出现的另一种动物“龙”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神圣,高贵、吉祥,而西方的龙却是一种凶残的怪物,是恐怖、邪恶的代表。
[关键词] 山地类纪录片;定位;创新
电视纪录片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与思考。中国广义的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而且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有相对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品种繁多的珍稀动植物。以山地为题材的纪录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范围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变化、各种生物的保护等内容。山地类纪录片呼吁人类摒弃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准确的功能和文化定位是山地纪录片发展的基础,内容创新是山地纪录片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前提。
一、山地类纪录片的功能定位
纪录片的功能定位主要有知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在山地类纪录片创作实践中,科学探索是自然类纪录片脱不开的主题选择,探索隐藏在宇宙和大自然背后的秘密是人类的天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纪录片致力于纪录,解释社会本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力程度,这是衡量一个纪录片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山地类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应该定位于传承山地文明、保护山地文化上。
山地文化是山地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山地类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定位,应该是认识与发现山地文化保护方面的问题,呼吁人们采取行动,谋求改善和解决。在制作方面,山地类纪录片应树立真实性、综合性的制作理念。纪录片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的功利性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品,它用事实说话,以现实生活为材料,不允许主观想象,以真人真事为内容,这就决定了它会激发起受众一些相关的联想和情感。如纪录片可以将漂满黑色原油的河流、飞起漫天黄沙的大漠、成群的被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树木越来越少的森林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用最真实、最直观的镜头画面表现出来,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更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云南电视台的《经典人文地理》栏目是在云南卫视播出的品牌栏目。该栏目2004―2006年为“周播型”,2007年改版为每周播出5天的“日播型”栏目。该栏目的定位是带着人文历史的虔诚和对大自然的敬畏,用中国西部的眼睛展示不一样的世界风貌,内容充满了趣味和新知。该栏目的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山地纪录片的价值定位应该是审美教育功能。山地所具有的空气清新、景色秀丽的自然生态资源,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非常适合纪录片的美学追求。
二、山地类纪录片的文化定位
生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山地类纪录片的文化定位之一。山地纪录片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长期被默认却并不合理的关系上。例如,人对山地自然资源的压榨性的开发利用,人对稀有动物保护的目的等。另一个是对山地自然的主体思考。即通过山地自然界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行为,从而引起人类的反思。在自然类纪录片中,有这样的例子:纪录片《英与白》中作者开始就提出疑问“几百万年前人是群居而生活的,大熊猫是以个体生活的。几百万年后大熊猫仍然是以个体生活,而人呢?”,片中有相当多的镜头是模拟大熊猫的视角,从新视角来看待人的活动。在此类纪录片中,我们更容易看清人类自己,从而也更易于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突出展示人文内涵是山地类纪录片的另一文化定位特色。山地类纪录片能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影片,表现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等,特别能展示人文内涵、文化品质。2007年,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森林版图的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进入、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人迹罕至的林区,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拍摄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用优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寂寞或灿烂的生命故事,阐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展现了人、动物、森林共生的世界。
青海电视台《走进三江源》栏目是青海电视台一档旅游文化类栏目,是青海卫视创办于2003年的“周播型”栏目。该栏目主要反映青海雄奇秀美的自然山川、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丰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节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观众。电视台《太阳风》旅游栏目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奇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神秘的藏传佛教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从广西、陕西、新疆、青海、等电视台纪录片“周播型”栏目的现状来看,这些地区拥有的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历史、自然、社会的独特资源,一直是这些电视台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些专栏已成为了让外部世界了解、认知的有力的“桥梁”和“窗口”。山地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真实纪录的方式和力量,让人们铭记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学会珍重、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山地类纪录片的内容创新
(一)山地类纪录片内容创新要注重对山地类纪录片素材的深入开拓
与普通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依赖的不是题材猎奇,而是对题材的深入开拓与细腻捕捉。要突出展示山地文化,山地纪录片就要重点关注山地文化所蕴涵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多姿多彩的民族与文化,对纪录片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拓。
对山地素材的深入开拓,首先要避免把山地题材纪录片拍成风光片。山地具有极强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山地类自然类选题中,许多纪录片对自然现象记录过多,对知识探索较少,忽略了知识价值的存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自然风光的展示上。此外,题材的单一性也限制了纪录片的发展。例如,2007年在中国首届玉溪国际环保纪录片评选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湿地”题材和关于湿地保护者题材的纪录片,使得大部分评委与观众对此类作品产生了厌倦情绪。
对山地素材的深入开拓,其次要表达生态关怀,展示人性冲突。雅克•贝汉的《喜马拉雅》展示出喜马拉雅雪域高原深处藏族人的生存状态。在对人与自然这一复杂主题的阐释过程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自然的雄奇。影片揭示出两代人观念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上。在老酋长霆雷看来,自然是活力四射的生命主体,是能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精神主体,不论是天上的星星,还是起伏的群山,都有着人一样的灵性,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如果人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星星会指引人的道路,群山会护佑途中的安全,甚至火中的盐巴都能够告知暴风雪的降临。但在年轻的卡玛看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人无需依赖自然,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战胜一切自然灾难。
纪录片对山地素材的深入开拓,还要从生态视角进行考察,思考人类如何构建新的山地文化。现在,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为了拯救地球生命,也为了拯救人类自身,人类应该规范自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改造自然主体转变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二)山地纪录片内容创新要注重唤起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在山地文化保护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唤起文化保护的全民意识。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没有全体民众自觉积极的参与,缺乏民众的力量,文化保护将无从谈起,保存起来的文化也会毫无意义。文化保护需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关于文化保护方面,在文化传播领域,纪录片无疑是表达方式最直接、最真实的艺术形式。
2008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了38集的高清系列电视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这部历经七年拍摄制作的影片,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方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纪录片用优美的镜头语言,纪录了中国世界遗产的方方面面,力图激发观众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使观众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自觉地保护中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风景名胜。
纪录片要赢得广大受众就必须实行大众化策略,特别是山地类自然类题材,不贴近受众,不感动受众,纪录片就不会最终面向大众。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推进和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关系问题,而是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不是少数人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现象的改变必须通过文化手段。而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也自然成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主导者。
从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社科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以社区影视教育项目的形式,帮助迪庆藏族拍摄了一批纪录片。它们是第一批来自藏族社区的影像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拍摄者家乡的变化,以及当地村民为保护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而做出的努力,让公众能听到来自社区的声音。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呼吁人类更好地重视山地的环境、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保护及和谐发展的公共教育方面,山地纪录片栏目发挥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
(三)山地纪录片内容创新要注重突出“品牌化”追求
要唤醒人们对山地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对山地文化的热爱,最终达到对山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品牌效应。作为山地文化宣传保护的一种渠道,山地纪录片也要突出品牌化追求。
美国Discovery频道及国际地理频道的自然类纪录片就已经完成了品牌塑造,成为市场上的赢家。人们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兴趣,这是自然类纪录片的市场基础。在我国,山地纪录片的品牌建设已有成功的例子。自1991年开办的四川电视节 “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在国内外已形成知名品牌。中国西部地方电视台制作的关于野生动物保护题材的山地纪录片在国际国内影视界的获奖数量在全国同行中排名首位,形成了西部独有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电视文化消费品,制作精良的山地纪录片不仅在本土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样能打破地域和文化的局限,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在国外,加拿大班夫山地户外文化节(Banff Mountain Festival),自1975年创办以来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综合山地户外文化活动之一。几乎世界最优秀的山地户外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图书、摄影、设计等作品都以能进入班夫评选和巡展而引以为荣,其中电影(纪录片)奖在班夫山地户外文化节中最具品牌效应和专业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罗红辉.关于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04).
[2]高鑫,周文.电视专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在第十一届四川“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获奖名单上,他的硕士研究生屈铖,凭借《我们的歌》一片获得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单元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大奖,他的博士生李淑娟所拍摄的《加油!童友杯》则获得了纪录片评委会大奖,他的本科学生李雯雯,以一部纪录片《剩饭也疯狂》,获得“我的大学生活”单元最佳导演奖。
作为目前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的含金量在世界上也是广泛认可的。而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张同道所教授的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国际化的评奖活动中取得成绩,无疑也是对他多年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讲堂上所进行的纪录片教学的一个全面肯定。
事实上,张同道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不仅仅局限于拿到几个“金熊猫”奖:屈铖的《我们的歌》还获得了2011年度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李淑娟的《加油!童友杯》入选第六届韩国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2009年她的另一部作品《窗边的小公主》获得金熊猫纪录片大奖,本科生张兆国的实验片《香港某地叫旺角》获得第九届四川“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实验片导演奖,他的纪录片《这堂课为什么这么乱》获得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影视大赛纪录片大奖。
与此同时,张同道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走到了中国纪录片教育的第一线,成为了他的同行。比如樊启鹏,博士毕业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专业的课程,从事纪录片教学工作。还有黎小峰博士,在同济大学担任纪录片专业的讲师,同时黎小峰又是一名出色的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代表作品《我最后的秘密》。还有孙红云博士,在北京联合大学教书,已经是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八位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去了央视,其中一位已经做到了处级领导,在管理岗位发挥着作用。而曾获得“金熊猫”的屈铖,一毕业就直接进入中央新影集团。因为在校期间就具备了成熟的拍片经验,一进厂就被安排到精品组工作。而一个普通毕业的研究生刚刚参加工作,要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可以说,学生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就是对于老师教学的最高褒奖。张同道在谈及自己学生的出色表现时,不经意间就显露出一位师长所特有的自豪与欣慰:学生就是老师最好的作品。
当谈到为何会有如此优秀的教学成果时,张同道首先强调了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这个行业很难标准化。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种关于良知与专业的工作。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出不来,是没有得到有力而准确的点化。教师就像一个点金手,需要具备可以把一块璞石雕琢成一块美玉的素质和能力。”
他特别举了一位研究生的例子。那位女学生一直以来都不认为自己有制作方面的天赋,虽然点评课堂作业时会获得不错的评价,但她也一直没有在意。直到有一次她凭借一部课堂作品获得四川电视节新人奖时,她才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很有拍片方面的才华,才知道自己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情。“她后来跟我去陕北拍摄民间艺术,一人独立去安塞做前期准备。当我到达时,她已经做好了前期需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一去就可以直接开机。后来当地的宣传部长还向我夸说她泼辣能干。毕业后她到了央视,一去就承担周末版的重要工作。央视是目前国内审查最严格、要求最高的电视平台,如果能胜任央视的工作,也就证明具备了专业水准。”
可以说,对于张同道的每个学生来说,他就是那只可以“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师道相传
在成为学生的“金手指”之前,张同道也遇到了两位可以称为“金手指”的老师: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老师和司徒兆敦老师。谈到影视专业教学理念时,张同道最先讲起到就是自己如何从恩师那里受到的教益。“周传基老师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十分深入,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司徒老师对纪录片的真诚态度与真知灼见,都令我十分钦佩。尤其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到现在我回忆起来都很感动。那时候因为电影资料很难找,我就四处打听如何能借到。听说周传基老师那边有,但有人说不一定外借,我说我去试试。结果周老师一点犹豫都没有,直接就说你拿来空白带我给你录一套。之后周老师去了美国,还专门录制美国纪录片托人带给我。后来跟司徒老师学习纪录片,我给他一箱空白带,过了没几天,他就打电话叫我去取。我一看,为了防潮,他把外面的塑料包装小心地用裁纸刀裁开,然后再贴上。而且带子上都用小楷一样的文字,工工整整地在上面写好带签。前辈大家的教育、关爱,一直到现在都让我感到温暖。所以我心中标准的老师的形象,就是周传基老师和司徒兆敦老师,他们都是我永远的老师。”
作为中国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周传基老师将一大批国外最前沿的电影理论专著翻译过来。同时,他对于电影本体的研究和拍摄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中国电影人。而他对于电影本体性的研究和探索,又与纪录片的核心理念息息相关。“现在我在本科课堂上所用的作业,也都是周传基老师当年给我留的作业。我的纪录片课要拍四个作业,三个短片,各60秒,不要找意义,就是拍形状、色彩、运动,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一个长片,10分钟,检验对于纪录片的综合能力。”
张同道谦虚地认为自己只学到了老师的一些“皮毛”,但仅仅是这些“皮毛”,也帮助他在教学时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引导学生。“比如2006级的张兆国,拍摄了一个色彩和一个形状的作品,视觉冲击有力,构思巧妙,真是精彩极了。后来他的实验作品获得四川电视节最佳导演奖。毕业后他顺利地申请到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硕士奖学金,并且减免了学费,那是美国最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学生作业就是展示个人天分的一个平台,天才一旦释放出来就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同道影像工作室――教学试验田与实战基地
2009年的中国银幕上,一部讲述幼儿园小朋友生活经历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很多妈妈纷纷组团慕名而来到影院观看影片,全国电影包场达600多场。作为一部探讨儿童成长心理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小人国》用平等而富有人性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曾经被成人忽视的真实的儿童心理世界。而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是一个叫做“同道影像工作室”的机构,其主要成员,竟然都是张同道老师的学生。
“同道影像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就成为张同道纪录片教学的试验田和实战基地。因为有了工作室,学生就不再仅仅是学习者的身份,而转变成他的合作者,他的同事。工作室每年要承担多部纪录片的拍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术性的研究和出版物的撰写。张同道将自己基本的教学内容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课题教学,另一类是项目教学。
在课题式教学中,学生培养的是基本学术能力,搜集整理资料,就一个课题展开深入研究。而课题研究中,也不仅仅是笔上功夫,也要制作相应的学术性纪录片。“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几乎都是这个行业中最基础和最前沿的。我们曾经拍摄过两部关于电影史的片子,一部是《经典纪录》,梳理世界16个纪录片大师,另一部是《世纪经典》,梳理世界电影史上10个美学思潮,还配套出了两本书:《大师影像:大师与他们的作品》、《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这些课题在国内都做得比较早,走了7个国家才把资料搜集起来,涉及7种语言。有关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是从波兰调来的拷贝,波兰大使亲自帮助调度,第一秘书到北京师范大学给我们做翻译。他们认为这是学术传播,所以整个过程没跟我要一分钱。学生跟我做研究的过程,就成为最前沿的研究者,而且这是行业内最基础的研究,就像制定一个坐标系。”
对于项目教学,张同道将其比喻为“在水中学游泳”。“现在大学教育往往都停留在读书阶段,而且读的书大多还都是游泳概论、美学、甚至游泳文化学,但是都没下过水,都在陆地上完成。在水中学游泳,就是通过参与到一个真实的纪录片项目中,真刀真枪地去学习纪录片制作经验和方法。比如我的工作室就与央视、重庆台、教育台等机构长期合作,制作出符合电视台播出标准的作品。我们制作《小人国》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合作,与所有电影一样都要通过电影局审查。这都是实战演习,打的都是真枪。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来说,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投资行为,投资就要有收益,要有把片子做得符合专业要求。我的学生在实战中打的不是玩具枪,而是真枪,打不好就可能出事故。”
“工作室一方面是我纪录片创作的试验田,实践我的纪录片理念与美学探索,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教学基地。借助这个平台,年轻人可以迅速成长,也可以接触到业内的一流资源。”通过工作室,张同道的学生得以直接参与到实际的纪录片项目制作和运营过程中,同时,还有机会与业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合作,结识行业优秀人才,而这些人也自然成为了张同道学生们的另一群老师。“比如《经典纪录》制作中,陈晓卿老师、吴冠平老师亲自策划、指导;《小人国》、《成长的秘密》编辑刘德东老师、潘大为老师拍摄的素材,重庆纪实频道雷卫总监亲自跟同学们一起讨论剧本;《小人国》编辑过程中,中国教育电视台康宁台长、陈宏总监亲自审片,在艺术上、传播上进行探讨;故事片《找乐》、《民警故事》、《美人草》等的录音师晁军老师制作声音。在传播方面,我们与良友、大陆桥合作,良友徐秋丽总经理、大陆桥凌立总裁都直接参与项目策划。上海电视台应启明总监、周兵导演、张以庆导演、李汝建导演等都多次到学校讲课,这些业界精英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起点之所以很高,就是源于有这么多的老师带他们。他们来工作室看片,做点评,学生直接进入专业状态。”
张同道的学生就要“累”
从表面上看,做张老师的学生似乎十分幸运。可是在张同道看来,想要做他的学生,首先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我对学生要求是‘文武双全’,既会理论研究,也会拍片子,还要与市场一线人员进行交流,学生生涯就要踏入社会。因此毕业的学生从来不愁找工作。艺术学院所有老师中,我的研究生是最累的。要求还特别高。哪一项都不能按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而是按照专业行业标准要求。”
2012年,张同道带着他的团队计划出版一套纪录片丛书。第一本《世界纪录片经典全案解析》,力图融合美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全案”式地总结和分析一部纪录片从创意形成到项目运作、制作和运营、以及纪录片的美学分析、传播方式及效果这五个方面的特点和操作经验。选取20个左右国内外最新纪录片案例,如同一本行业手册,力图让每一个进入纪录片行业中的人可以迅速找到所处的位置。
第二本叫《世界纪录片频道运营攻略》,选取了世界7个著名的纪录片频道,外国5个,中国2个,从频道运营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美国探索频道是如何从一个地区性的有线频道发展成为覆盖5亿人口的世界媒体帝国,追溯它的每个发展节点,寻找它的发展秘密。
第三本书叫《世界纪录片高峰人物对谈》,选取世界二十几个人纪录片行业的顶尖人物进行采访,外国十几个,中国十几个。其中很多都是对纪录片行业产生影响的项目负责人、运营人,而不仅仅局限在导演这个范围内。
此外,从2009年开始,张同道与中国传媒大学著名学者胡智锋教授合作,带着他的团队每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这就像要搞清楚这个行业的家底是多少。每年行业投资额有多少,制作了多少节目,播出量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市场卖了多少。一个行业要有点坚实的基础。否则大家都是印象,都是盲人摸象。美学很重要,但无法支撑一个行业。每年我们都要组织都20多个人的研究队伍,历时3个月。自从去年,我们将世界纪录片格局也纳入进来,所以我们也有了很多国际学术团队加入进来。比如法国、韩国、英国、美国,每年这几个团队都要参与,共同研究每年世界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情况。”
发现真实之美
在与张同道老师的交谈中,不时地会感受到他对于纪录片那份特殊的痴迷和热爱。当谈到去年由北师大主办的纪录片大师工作坊时,他如数家珍地回忆着那些纪录片大师们。活动是完全免费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将诸多国外优秀的纪录片人的制片经验传播出去,让国内的从业人员了解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
也就在去年夏天,一个由9-15岁青少年组成的“拍电影演电影”夏令营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举办。这是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张同道团队与北京青年宫合作的。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每个孩子都将学习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从而培养孩子对于电影的兴趣。而对于张同道来说,这其实是他纪录片教育理念的一次延伸:通过电影拍摄体验艺术魅力,协调团队关系。而这也是张同道希望可以推广的“体验式教育”。“教给那些孩子如何拍电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电影拍摄的过程。”
在他看来,体验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切身感受与成长。比如《成长的秘密2》中拍摄了北京师大实验小学的主题活动“寻找秋天”。“可以用任何方式去自然界寻找秋天。秋天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在每一阵风上,在每一片树叶的颜色上。观看红叶,感受芦苇变黄,这就触摸了秋天。从此他就知道秋天意味着什么。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体验自然,了解社会。而现在流行的都是符号教育,背诵《三字经》,背英文单词,却根本不理解语音背后的含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体验到了才是你自己的,体验不到依然是别人的。”
当谈到新片《成长的秘密2》时,张同道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小孩,在上学的两三个月期间,每天都要妈妈陪着上课。妈妈只能把工作辞掉陪着她。我们完整记录了孩子从要妈妈陪,到妈妈心理的苦难,再到孩子不再需要妈妈陪的整个过程。可是当这一切结束时,妈妈反而惘然若失。这就是一出心理戏剧,也是一次对人性真实面的探索,很像现代派戏剧,可它又是完全真实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环境保护 理念渗透
在七十年代时,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了环境教育,且新课标也提出,目前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劳动以及关心集体等素质,初中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环保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环保教育开展十分顺利,而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样是渗透环保理念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通常较为深入,且在环境问题严重的今天,关于环保的话题也开始出现了英语考试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英语课程一般是以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英语教材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近年来,英语教材编排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且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可行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对于环保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不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环保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与实践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发掘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际上需要每节课都实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实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强烈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要条件。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是学生充分的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主要方法。以牛津教材8A Unit 4为例,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例如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植被减少)以及Wild animal decrease(野生动物减少)等,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就能够了解许多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此树立起环保意识。
第二、有效地利用日常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英语课堂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当学生融入社会后,还能够为环保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与环保相关的词汇融合在一起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extinguish(灭绝)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与社会责任。学生时代正是环境意识形成的阶段,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与意识,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环保理念最为有效,教师可以8A Unit4 Reading为例,在课前让学生找出与大熊猫相关的资料,比如大熊猫的外貌、性格以及生活习性等,通过梳理文章,寻找Giant Pandas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各种威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
(2) Is a giant panda a lovely animal?
(3)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
让学生来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应该怎样和谐相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环境情感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就能够发现教材中包含的多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找出渗透环保理念的切入点,扩大环保的教育范围。此外,教师还应当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将课本知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1] 周仕东, 姜鹏, 徐英操.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英语――谈如何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1).
[关键词]女性高校教师;择业动机;职业认同;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72-03
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步入职业场所的女性工作者越来越多,女性对组织的发展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这一话题。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产出场所,是我国科研的前沿,并承担着行业间互动及创新的艰巨任务。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女性科研人才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由此,关于高校女性科研人才职业成长的研究将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议题。
一、理论背景
(一)高校女教师
高校教师指的是在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女性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个群体,从日益增长的女性高校教师人数可以看出,高校已经成为女性人才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本文研究的高校女教师全部来自于 985、211全日制重点大学。
(二)择业动机
一般认为,择业动机是指个人对其未来职业的认识及做出选择的思想活动。有学者从需要的角度出发,认为择业动机是由个体自身的多种需要所引发,从而促使其决定选择某一职业并保持这一决定直到实现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动力。[1]综合对现有择业动机的研究,笔者采用郭亚林的定义,择业动机是指个体在结合自身情况与外界需要的条件下,促使个体主动寻求职业、权衡各方利弊, 最终确定职业的内在驱动力。[2]女性因其自身生理特c,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期待,在择业过程中会体现其特殊的偏好,因此在择业动机方面具有性别特点。
(三)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评价。Moore和Hofman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角色总体评价,其中包括该职业角色的重要性、吸引力、与其他角色的融洽性等。[3]从针对教育领域的研究出发, Goodson和Cole认为教师的认同发展是不仅需要从个体自身具有的特质考虑,并且同时需要考虑职业特质。[4]Volkmann和 Anderson研究得出,教师在工作中的个体自我形象和个体感受到要发挥的教师的角色,在复杂的动态平衡中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5]从本研究的角度出发,由于研究对象已经选择为我国重点院校女教授,其职业认同特指认同状态,我们采用汤国杰的定义,即高校教师对自身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教师个体情感上对职业的依恋、认同和心理投入,从而形成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6]
(四)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
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关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个人经历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经历因素是指教师个人在成长过程和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对职业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Newman等人的研究表明,专业学习经验、实习经验、初为教师时的经验以及在工作中累积的教学经验,都是影响个体对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7]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形成对教师职业不同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职业认同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Doyle首先提出,社会中的教学文化和学校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其职业认同的个体感。[8]Sugrue认为实习教师的职业认同会受到职业环境的影响。[9]张军凤认为,合作型的教师团队文化,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协商与认同机制会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10]
三、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企业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本研究需要搜集原始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构建理论模型。
本研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操作步骤,展开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总共选择了11位来自于国内985、211高等院校的女教师。其中,6位女教师的资料是来源于半开放式面对面访谈,另外5位来源于访谈报道等二手数据的整合。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整理,我们在确认了资料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及排除了同源误差后,进行了编码分析。经过分析,得到164条原始语句,通过概念化和范畴化后,归纳出16个初始概念,6个主范畴,分别是个体特质、择业动机、职业认同、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6个主范畴间具有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编码结果分析
通过编码与分析,本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会在女性高知人才择业阶段影响其择业动机,使其成为高校教师;个人经历与高校的组织环境会影响其职业认同,使其接受教师角色并在该领域里持续发展。
(一)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对女性高知人才择业动机的影响
个体因素会对个人的动机与决定产生影响,包括择业动机与选择。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因素,而且随着个人因素的改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可能发生变化。魏淑华在对教师职业认识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分析表明,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期望等方面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对教师的职业认识水平要高于男教师。[11]当高知女性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时,一方面保留着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另一方面往往面临着家庭―工作的平衡问题。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对灵活,可控时间较多,能有效缓解家庭―工作间的矛盾。因此,性别这一个体特质将会对职业动机产生影响,使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在高校中担任教师职务。
事例(以下隐去访谈对象的真实姓名,仅以字母及数字为代号):
“目前从事的工作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而我还能够利用我的兴趣养活自己,这是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满足。”(X)
“我觉得科研工作很有趣。做出创新成果,有些时候是灵光一闪,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不间断地探索和长时间的积累。”(L1)
“虽然后来大学里面老师的竞争压力也挺大的,但我还是希望能在大学里面工作。就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它时间比较自由;另外一个是学术研究,可以自由探索,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那些话题去研究,去关注一些问题,而且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同时照顾家庭。”(L2)
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因素都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过程产生影响。教师的社会背景在教师职业认知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理解。[12]因为教师能获得的各方面资源都相对较少,对于男性而言并不是一个很能让其满意的职业;但相对来说,女性更能从教师职业中得到成就感的满足,使女性相对于男性更愿意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尤其随着中国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校科研环境的支持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无论从薪酬福利,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女性而言都优于其他行业。
事例:
“女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领域的女性,比较容易令人瞩目。本来我们这个领域的女性就比较少,当你做汇报的时候站在台上,人家一看你是女性,就觉得你的科研做得还挺好的,还要兼顾家庭,就会对你刮目相看。”(L1)
“中国在最近几十年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们不能等人家把什么都建设好了再回来,我还是更希望能在祖国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人生才充实。”(G)
“实际上这个学校它就是本身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这个行业渊源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我觉得这种影响还是蛮大的,否则我不会和这个部门这些项目啊,联系得那么密切。”(F2)
(二)个人经历与组织环境对女性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对已有文献的研读发现,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使教师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较高评价,都会影响知识分子愿意从事教育职业的意愿,也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不少研究表明,教师在其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经历过矛盾与挣扎。教师要在多种角色间进行转变,从知识的载体到知识的传播者,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转换,这些角色间的平衡过程就是其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女性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因其自身具有的思想细腻,愿与人亲近,同理心等性格特点,也会对其教师身份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女性高校教师在任职期间,个人经历与职业认同间具有影响关系。
事例:
“这个过程在其他人眼里或许看起来比较辛苦,其实,是苦中有乐。如果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而是真觉得科研工作很寂寞,需要极大的忍耐力才能坚持的话,那选择做其他的工作或许更好些。”(G)
“最兴奋的是什么?每一个阶段兴奋的点不一样。当研究熊猫的时候,熊猫看见我们终于不跑了,产仔的母熊猫能够接受我,让我来摸它,我就特别高兴。那种接受,那种真正被接受的感觉,真的觉得是一个奖励,来自熊猫的奖励(笑)。我得过很多很多的奖励,但是那个奖励我觉得是最难得的。”(L2)
“首先你要不讨厌做科研,就是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有多喜欢肯定是说不上了,先不讨厌,然后做着做着就慢慢会喜欢了。其次呢,科研一定要找对方向,你要找准一个目标,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不要过高了,然后坚持做。”(Z)
还有学者的研究也证明,教师的职业声望与地位、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会对职业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Dillabough 认为,个人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要受到周围人际互动的影响。[13]Goodson和Cole指出,教师个体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教师的认同发展是确立在个体和职业的共同基础之上的。[4]我国重点高校作为全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校园氛围、工作氛围及科研氛围都毋庸置疑的好。加之科研团队本身具有的高素质、专业性与时间上的自主性,都会加深其中女教师对组织及职业的认同。根全球数据来看,女性具有比男性更强的团队协作意愿与组织意识,因此女性教师更加会受到组织内部的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职业认同。
事例:
“你想做什么,那你就做好。W校没有说你只能做你这个专业,或者是这个方向,你不能做别的方向或什么,没有条条框框很多的那种,所以你只要是想发展,如果有机会能发展就能发展起来。”(F1)
“当初经费非常紧缺,连基础的实验仪器和材料都无法购齐。所幸后来系里支援了36万,作为购买第一批仪器的经费,这笔费用直接坚定了我做实验的决心。”(Q)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相关论点与论据,并以中国重点院校女教授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做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对女性高知人才在择业过程中的职业动机产生影响。女性由于自身生理因素、性格特点和面临更多的家庭―工作的平衡问题,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女性高知人才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面对自身个体特质,选择更为合适自己的行业及职务,产生职业动机并做出职业选择。社会环境作为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环境,存在着对女性高知人才就业的机会与支持。因此职业动机是女性高知人才在结合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情况下所产生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个人经历与组织环境对女性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在女性高知人才成为高校教师后,教师任职期间的个人经历与高校的组织环境都会增强或削弱女性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只有在职业认同感较高的情况下,个人才会愿意留在组织中并持续地为组织作出贡献。女性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模式,使自己更加适应该职业。高校也应适当地调整组织环境,为其中女性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使其中女性员工获得职业成长的同时获得高效益,实现双赢。
3.本研究采用的定性研究的方法所分析的样本数量较少,虽然能够对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形式进行更为升入的研究,但并不可以完全代表整体,这是此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进行量表的设计和实证检验,以便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 参 考 文 献 ]
[1] 付风莲,黄理稳.(2008).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76.
[2] 郭亚林.硕士生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Moore M, Hofman J 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J]. Higher education, 1988(1):69-79.
[4] Goodson I F, Cole A L. Exploring the teacher[J].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4(1):85-105.
[5] Volkmann M J, Anderson M A. Creating professional i?鄄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鄄year chemistry teacher[J]. Science education, 1998(82):293-310.
[6] 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96.
[7] Newman M E J.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Z]. 2001(2).
[8] Doyle W. Classroom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of teaching[J].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90(3): 347-360.
[9] Sugrue C. Student teachers' lay theories and teaching identitie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7(3):213-225.
[10] 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师发展研究,2007(4):39-46.
[1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生境适应性 环境评价 异地繁殖
生物的生境是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关于野生植物生境的研究, 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基础。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 对珙桐生境的研究还没有多少人。由于珙桐的特殊生活环境使得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少,且停于表面,没有深入研究。近年,有些地区对珙桐采用异地制造小环境的培植研究,目的是让珙桐能发挥它应有的观赏价值。
目前在我国,珙桐分布很广,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嵋山等处都有生长。位于四川绵阳安县、北川县和茂汶三县交界处的千佛山,有4万亩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木珙桐树。但由于2008年四川地震给山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山体垮塌,泥石流,生活在千佛山的珙桐有被灭的危险。综合评价千佛山珙桐的生境分布、生境质量, 并分析关键保护区域, 以期为千佛山珙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地概况
千佛山,位于四川绵阳安县、北川县和茂汶三县交界处,面积约220平方公里,距安县县城仅30公里,横亘于岷山山脉南段,海拔3033米。她古老而又神秘,形成于远古侏罗纪第四纪冰川活动期间,山岳在冰川侵袭下构成了古老生物群落的避难所,成为多种植物的保存和繁衍地。1993年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 1. 771 万公顷。区内有熊猫、羚羊、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一级保护鸟类,有一级保护树种,名贵的羌活鱼和药材。4万亩珙桐树生活在海拔1600-2300米的山林中。
2.生境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2.1 生境评价的程序。
根据典型生境评价的一般过程来确定千佛山珙桐生境评价的程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明确影响千佛山珙桐种群及行为的限制因素或主导因素, 建立各项因素评价准则及综合评价准则; 根据评价准则进行单项因素的适宜性评价以及综合生境分析与评价; 明确研究区内珙桐生境适宜性特征。
2.2 影响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及评价准则。
影响珙桐生境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因子。
2.2.1 非生物因子。影响珙桐生境的非生物因素有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土壤、坡向、次生灾害等。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主要对次生灾害进行了分析。
2.2.2 生物因子。影响珙桐生境的生物因素包括植被类型、自生繁殖能力、天敌及竞争物种的分布等。本研究主要针对珙桐的自生繁殖能力。
2.2.3 人类活动因子。在千佛山人类活动对珙桐种群生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
3. 结果
3.1 生境退化分析。
千佛山属古生界志留系沉积皱段裂带,西南侧绝壁高耸,似刀劈斧削,壁下形成幽深的沟谷。地震后山体垮塌,沉积皱段裂带疏松。植被数量减少,每年夏季发生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大量珙桐被毁,生境受到严重威胁。
3.2 生境生物因素影响分析。
近年来挖掘野生苗栽植现象严重,且不懂栽植导致成活率低,种群数量减少。珙桐果实出种量低,种子败育率高。加之珙桐种子深休眠的特征,在自然条件下,珙桐种子无法满足自身种群的发展壮大。就种子特点而言属于郁闭生境。
3.3 生境特征。
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珙桐生境面积缩减;自生繁殖能力导致郁闭生境;挖掘野生苗栽植现象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生境面临严重威胁。
3.4 生境保护现状分析。
千佛山1993年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绵阳市的西面,与茂县接壤,海拔2942米,保护区面积 1. 771 万公顷。有4万亩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木珙桐树。据了解,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少,没有对保护区给以有效的保护。
4.讨论与建议
本文所得出的珙桐树生境状况与实际调查相符,其生境面临严重威胁,虽然有4万亩,但呈分散状。生境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2008年地震后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导致种群剧减。保护区有关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出现珙桐树面临自生自灭的状况。
为了有效的保护千佛山的珙桐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以保护:
(1)给县林业部写一份关于珙桐开发和利用的报告,引起林业部的关注。请他们加大保护力度,打击乱挖野生苗现象。
(2)发展自愿者赞助,加固松散的山体。
(3)建立异地繁殖的研究基地,快速繁殖,将成苗回种,以保持种群数量。希望在以上的建议下,能使千佛山的珙桐树快速恢复,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Editorial Committee of Sichuan Forest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1990) Sichuan Forest (四川森林).
[2] Ouyang ZY (欧阳志云), Wang RS (王如松), Fu GN (符桂南)(1996) (生态学报).
[3] Ran JH (冉江洪), Liu SY (刘少英), Wang HJ (王鸿加), SunZY (孙治宇).
[4] Zeng ZY (曾宗永), Liu SC (刘世昌) (2003) (生态学报).
[5] Zeng T (曾涛), Ran JH (冉江洪), Liu XY (刘小英), Sun ZY(孙治宇), Liu SC (刘世昌), Zeng ZY (曾宗永) (200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6] Zhang ZJ (张泽钧), Hu JC (胡锦矗) (2000)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 Wang weiwei(王伟伟)《珍稀濒危植物珙桐不同采收时期种子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