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三字经全文

新三字经全文

时间:2023-05-30 10:0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三字经全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每到早上8点,从山东济南一所小学的教室里就会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3年前,该校就把《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搬进了课堂,每天要求孩子们大声诵读,之后老师们再对这些国学经典一一讲解。

可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了一纸禁令――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这引起了人们对诵读国学经典新的思考。

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了2010年12月28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通知上写明:“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因此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在这个禁令的影响驱动下,山东的中小学校开始了对自身国学课程的审查检阅,一些学校按照通知内容禁止对《三字经》进行全文诵读。而与此同时,湖北的一些学校在通知的光环效应下也开始自行删节《三字经》。

湖北的“删节版”《三字经》中将“昔孟母,择邻处”删掉,认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在古代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现在,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报效社会,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文字也都被删除了。

记者联系了湖北省武昌市的一所小学,一位语文老师告诉记者,他们认为《三字经》的全文是一个整体,句与句之间非常连贯顺畅,因此他们并不赞成对《三字经》进行删节,但《三字经》上的一些内容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来讲,确实不太合适,因此他们让学生们全文诵读《三字经》,但对于一些和现代思想有抵触的部分,比如“昔孟母,择邻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会刻意回避不讲,即使有学生提问也会有所保留,等到孩子们大一点,有自我辨别能力,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再对其讲述大意。

那么,《三字经》等国学著作究竟是否该“禁”,学生们又应该读什么呢?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表示,《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全文共有1722个字,是明清以来很好的一个读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些国学著作与现代的理念有些冲突,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比如《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教导孩子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多了才能多作贡献,多得报酬。小孩子从小就应该知道劳动创造财富,那么知识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还是可以接受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由于代代人传诵的结果,而现代的老师们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删节,是不对的,这会导致孩子们看不到完整的版本,等于把传统给中断了。因此,他认为国学经典不能简单的“禁止”或者“删除”,关键在于老师们的讲解,如何在老师的带领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如何把古文的思想转化利用成现代的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卫东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删减经典的做法反映了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是加减法,也就是切割,认为是精华部分的保留,认为是糟粕的部分就剔除。而决策者认识的前提是,精华和糟粕是各自独立的,但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

马卫东表示,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宏观的理念、精神和意识,在这里精华和糟粕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要说精华则通篇都是精华,要说糟粕则通篇都是糟粕。倘若非要针对某一具体的文字,辨别是精华还是糟粕完全在于教育者的解读和引导。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原研究员杨明川告诉记者,有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别具一格。

每次和孩子发生冲突时,这位原本很强势的母亲会假装很伤心、很可怜,甚至痛哭流涕,当然并不是以低贱的姿态。她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意识到,母亲受到了伤害,孩子有责任不让母亲难过,让孩子从小树立一种独立担当的责任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生活中样样包管,显得做父母的非常有能力,事实上,这对儿女今后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

“这位母亲就赋予了‘三从’新的内涵,让这种所谓的糟粕来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它、否定它,这就是一种非常开放、宽容的国学态度。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中也存在很多糟粕,难道我们就对此始终避而不谈了吗?” 杨明川说道。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孔祥林坦言,现代人在对待各种时尚文化时往往趋之若鹜,而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却始终是吹毛求疵。其实,如今在电视、网络上所传播的有害信息,要远远大于这些所谓的国学经典中的糟粕。

“提倡国学是有必要的,现代人有一些浮躁的气息,比如追求时髦、盲目自大等,为了塑造人的价值理念,人们应该诵读国学,从中学习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每代人都有自己要学的知识,人们不能一味把旧时代的学问当成是现在做人做事的‘准则’,国学是我们宝贵的传统资源,但它不能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核心,除非是专研国学的专家,学生们对于国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可,所以我认为像《三字经》等读物作为学生们的课外辅助教材更为适宜。”杜贵晨说道。

杜贵晨认为,在学生们宝贵的课堂上,应该学习一些更加有趣、有用的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诵读经典,比如中学教材里有很多传统的古文、律诗、小说,这些就很好。另外,对国学传统也应该让青少年从基本功开始学起,比如古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哪里,古文和律诗是什么,古代的文化究竟是怎样的,老师们不要为了考试而讲解,而应该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解析去感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简单的诵读并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第2篇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三字经》作为我国旧时的一部优秀启蒙教育读本,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价值,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心得1《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心得2通过学习《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诚实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要有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觉得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实力。

《三字经》中有很多学习的典故,生动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奋发努力,最终取得成就。俗话说人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仅是我们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提高.学才能有所用,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给我的启示是比较深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孟母确实是个英明伟大的母亲,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远。有如此孟母,才会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现在有很多当父母的双双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甚至有些放在亲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也不好,就谈不上要好好学习了.然而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这方面,孟母真可谓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传颂至今。无论你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或是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尽心尽力的让你的父母过得舒适一些,舒心一些。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你孝顺你的父母,那就是给你的子女做出榜样,那么当你变老的那时候,你也会得到良好的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孝道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依然不变的因果。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真实发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应该说他们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艰难得多。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他们甚至在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们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虽然有别于其他人,但是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贵的东西,所以他们带着这种感恩去努力,去奋斗,最终取得成功,在我们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们却很感谢,而且因为有这种感恩的心态,他们不会去抱怨什么,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境界。更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精神

二十四、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

《三字经》学习最后一课讲的是礼仪,人与人初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们随时都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着装整齐仪态端庄,语言大方得体,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在外谋事也会事半功倍的。当然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还应该有良好的修养,这就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作后盾,大气的处世作风,凡事点到为止、拿捏得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个社,意义深远!

通过这次学习,的确是让我获益颇多,不仅仅是对《三字经》本身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教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对我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处世为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念。

三字经心得3作为教师,熟读经典名著,大有裨益。所以在我首选《三字经》一读,圆了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愿望。中国的启蒙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众多的启蒙学经典中,《三字经》当居首位,是中国古代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国学经典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很小的时候,便从长辈的教导中略知《三字经》的一些内容,但没有详细研读,也没有机会研读。现在为了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了积累教学素材。业余时间研读了《三字经》,真是获益匪浅。

《三字经》含有大量历史知识,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尤其劝学、勤学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使于儿童学习理解。《三字经》还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它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三八经史”。

作为启蒙教育读本,从形式上,《三字经》是三个字一句的诗歌。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句简洁明了,含意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易读、易记、易解。从内容上,《三字经》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道德常规、有历史故事、有人生哲理等等。其中有激励人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告诫希望我们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作为教师,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古代的人都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制约。我们现在条件这么优越,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我们要大力搞好学校文化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做好服务工作就好了。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注意研究新的教法,不怕苦,不怕麻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只有学好了,才知礼、义。

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人民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研读经典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潜而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年语文教师,从自己学生机角度出发,现在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就是多认字。《三字经》通篇千余字,熟读成诵则无形中掌握了近千字,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并且可以利用它作为很好的德育教村,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理,让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道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在可以将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要激励学生趁年轻时刻苦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从小就身受《三字经》的熏陶,博闻强记,长大后,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强,厚积薄发。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的饱学之士,爱国之士。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为人师,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

三字经心得4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便是其中的精华,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三字经》便是国学经典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三字经》诵读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修身立德,传承文明,弘扬美德,在孩子心灵上植下纯洁希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积累细腻的涵养。

《三字经》一开头就讲到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较大的差别。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地学习进步。

从这几句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是何等重视后天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培养人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争当家长、学生、社会都满意的教师,教育好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为建设和谐的、富强的祖国输送合格的优良的人才。

最近我在教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时,当我把注释告诉学生时,此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爱心也是五常之一。”有的说:“是呀,我们从小就要有爱心。”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趁热打铁,把有关四川汶川等地遭受强烈地震的消息告诉大家,他们情绪激动,表示要向灾区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流下了眼泪,学校捐款那天,他们有的100元、40元、20元,每个小朋友都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带着一份纯真的爱心,投进了爱心捐款箱。

因此说《三字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读本,很好的教材,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理,让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道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要激励学生趁年轻时刻苦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三字经心得5《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通过学习《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诚实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要有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觉得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实力。

《三字经》中有很多学习的典故,生动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奋发努力,最终取得成就。俗话说人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仅是我们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提高.学才能有所用,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给我的启示是比较深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孟母确实是个英明伟大的母亲,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远。有如此孟母,才会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现在有很多当父母的双双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甚至有些放在亲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也不好,就谈不上要好好学习了.然而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这方面,孟母真可谓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传颂至今。无论你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或是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尽心尽力的让你的父母过得舒适一些,舒心一些。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你孝顺你的父母,那就是给你的子女做出榜样,那么当你变老的那时候,你也会得到良好的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孝道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依然不变的因果。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真实发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应该说他们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艰难得多。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他们甚至在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们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虽然有别于其他人,但是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贵的东西,所以他们带着这种感恩去努力,去奋斗,最终取得成功,在我们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们却很感谢,而且因为有这种感恩的心态,他们不会去抱怨什么,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境界。更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精神

二十四、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

《三字经》学习最后一课讲的是礼仪,人与人初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们随时都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着装整齐仪态端庄,语言大方得体,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在外谋事也会事半功倍的。当然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还应该有良好的修养,这就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作后盾,大气的处世作风,凡事点到为止、拿捏得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个社,意义深远!

第3篇

新近藏得上下两卷本明版《龙文鞭影》,书高24.6厘米,宽15.6厘米;半框高20.8厘米,宽13厘米。竖行11,小字行25字,大字8字占2行。书口单鱼尾,之上为书名《龙文鞭影》;之下为卷数(上卷或下卷)、音韵序、页数。雕版字口清峻,大字扁方,笔力遒劲;小字长方工整。卷首有序言,为手写隶书大字上版。正文第一页起首印“明中楚萧良有汉冲著,龙眠杨臣诤古度增订”。封面正中是书名“龙文鞭影”,右侧是“明中楚萧良有汉冲著”,左侧是“永顺堂藏板”。用细白绵纸印刷,着墨均匀。四眼丝线装订。封面是由多层白绵纸粘合而成,由于年久,已变土灰色。封面右下角钤有长条双框楷书墨色印,印面为“程守箴记”,可能是售书商的印记;长条印左边还钤有一枚红墨无边框印,印面为“潘隆庆”,这可能是此书的持有者的私印。这两枚印章在正文的第一页右下方也有。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中楚(湖北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颇有声望。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以这么高的地位亲自来撰写这部蒙书,也就是小学生读的书,可见那时对蒙学教育之重视。该书原名“蒙养故事”,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明扼要,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短句,上下两旬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后来杨臣诤认为萧作《蒙养故事》“有裨幼学”,只是太简略了,于是大加补充订正,书名遂改为《龙文鞭影》。何谓“龙文鞭影”?很多人不解其义。“龙文”是指古代良马,因见到鞭影就会疾驰,无须鞭打。其含义即是说,读这本书是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的。杨臣诤,字古度,安徽桐城龙眠人,明代儒士,生平不详。

在我国古代传统蒙学中,作为幼学课本,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就是这部《龙文鞭影》。《龙文鞭影》成书的年代较《三字经》等要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出现的。唐代李瀚撰写的《蒙求》,开掌故书籍先河。以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掌故、知识蒙书,《龙文鞭影》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蒙学书。

史载,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03年)后,北京的雕版印刷业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北京书坊最著名的有永顺堂、岳家书坊、汪氏书肆、叶氏书铺等。永顺堂刻书以往未见有各家书目著录,1967年从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宣氏墓葬中出土了永顺堂刻印的12册唱本和传奇,书名前多挂“新刊全相说唱”六字(赵景澡《谈成化本说唱词话》,《文物》1972年第11期)。说明永顺堂是明代北京最著名的书坊之一。我收藏的这部《龙文鞭影》当是万历年间的明版本,而且是稀有的“永顺堂藏板”本。

这套《龙文鞭影》,因年代久远,书四边有些磨损,但书页很完整。从正文上卷第一页第一句“粗成四字,诲尔童蒙”,到下卷末页最后一句“古人万亿,不尽兹函”,可见这部《龙文鞭影》上下两卷是完整的。因此,其收藏价值颇高。

责编 潇 然

第4篇

关键词:学生;传统美德;学习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9-01

传统美德中彰显古典文化内蕴,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把二者有机结合,让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受益于懵懂的儿童,从入学的那一刻,诵读经典,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美德,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指引其言行。我校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厚积学生的一生的长远教育,经过多方思考,多次研讨育做人与求知中,把握传统的命脉,育美德教育于经典文化中,在5年的研究与实验中,我们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和社会为次阵地,家校合一,开展互动活动,走向社会,搭建平台,影响周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路漫漫兮,上下求索”――基石的奠基

1、开发《国学小书苑》校本课程、教材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经典诗文中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古典知识之萃,补现金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经典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等,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2)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2、开辟《国学小书苑》网站

本网站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英特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校本人文日历与诵经典、学美德的融合

在校领导的鼓励下,我们又大胆地提议进行世界及中国传统节日校本研究,以小学生最关注的喜闻乐见的节日为主线,设计了校本人文日历,每班一块板,便于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学习、研究,而且我们也加强了与各科的联系,所有的老师都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使用,知识渗透。与此同时,我们还搜集并整理了一些知识性、代表性、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生动性、新鲜性、延伸性、系统性文章,配以大量激活童心、延伸兴趣的彩图,编写成特色校本教材,让学生人手一本,进行阅读,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德,生活中处处需要知识。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出真知

1、经文诵读,传承中华美德

我校每周一节经文诵读课,要求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一位语文教师严格遵守校本教材课程实施,采取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背诵感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有所侧重,专职负责的人员及时验查,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每月一次经文诵读会,以学年为单位,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主体的古诗文;每学期一次经文诵读验收,主要通过诵读、表演,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人!

2、校园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我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美德教育与经文诵读的相互融合,潜移默化进行教育。

教学楼内各个楼层、各个走廊、各个教室主题不同,特色纷呈。一楼走廊为《三字经》、《弟子规》专题篇。走廊挂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大家画像及简介。橱窗内有《三字经》、《弟子规》中经典语句及相关故事等。一年级各班有“国学诵读大擂台”,“我学圣贤美德扬”等特色不同的专题设计。二楼为《唐诗百首》专题篇,名人画像,千古佳句,诗词欣赏,二年各班级也以此为专题。三楼为《千字文》专题篇。四楼为宋词赏析专题篇,五楼为优秀古文专题篇。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各年段师生收获的也不同。教学楼正厅设为国学苑堂,有孔子塑像,科研课题介绍,《论语》全文布满墙壁,弘扬传统美德,诵读经典诗文,一切显赫于眼前,操场围墙各种宣传版画及后楼国学讲堂的布置,都让人走进校园顿拾传统经文,彻悟千古美德。

3、科科相通,渗透中华美德

除语文这一主渠道,我们还把这一课题渗入到每个学科中,音乐课经典宋词的吟唱,体育课诵读接力赛,“三人两足”的团结协作。微机课上,经文欣赏,美德故事,各种材料搜集,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又促进课题研究。心理课、品社课、家乡教育等学科,更是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阵地。没有单一,只有整体,所有学科的“总动员”,让中华美德的弘扬,传统经文的诵读,淋漓尽致展现,学生最大程度地收获着。

4、实践活动,践行中华美德

我们利用园中所能利用之资源,筹划学生学习、生活所缺之补充,沐浴春色,拓宽空间;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与自然结合;以学年为科研小组,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研讨设计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综合活动。学生吟诗作画,赏春歌唱,放风筝,生命探险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力求注重人文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关注生活与健康――倡导乐活;关注生命与生存――珍爱人生;关注资源与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活用资源,活化课本,让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身心健康之人,社会所需之人!

第5篇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第6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的演讲主题是:学“弟子规”历行前人教诲

第一次听到“弟子规”是在电视剧里的一段童音朗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文格像三字经,觉得好奇,上网一看才知道“弟子规”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我却不知,感觉惭愧,便认真拜读了全文,颇有启发。“弟子规”教我们学会感恩、睦邻、谨行、诚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古人的教诲学习、力行的越彻底,就越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入则孝”,一个人知孝道、会感恩,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就可以温暖许多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力尽孝道,是我们的本份,我们更是企业的一员,是企业给了我们放飞理想的空间、充实的生活,清晨,推开窗户,放眼绿绿的禾苗,蓝蓝的天,欲滴的露珠,还有哪厚重的国网公司形象牌,我们感恩上天给我们幸运,使我们在欢快和自豪中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又一天。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街道村庄万盏灯火,我轻点鼠标,描画着一天的成就,享受着夜的温馨与宁静,我们充满了感恩,感谢企业、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想着明天要做点什么,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

“出则弟”让我学会谦恭、知规矩和睦邻。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家有众多父母和兄妹,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为我们的家添砖加瓦,创造着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互相[本文来自kt250.com]尊重、谦恭有礼、团结合作,更不应该斤斤计较、相生怨恨。同行的路也许坎坷,让我们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同行的路也许会有失败,我们才能体会到一句鼓励的真诚,同行的路也许终有不幸,看到你的身影我才更懂得珍惜幸福,正因为有了你我在一起,我才心生了依靠和踏实。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学习“弟子规”是在耕耘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为,促使我们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要“谨”行、从“信”,特别是我们营销窗口人员更要在行为举止上“衣贵洁、步从容、立端正”,在工作中“事勿忙、勿畏难、勿轻略”,在待人接物中“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要即知即行,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从“谨”做事,从“信”做人。从我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哪一天起,我总感到一种饱满的情绪,那是一份激情,更是一种责任,这份责任便是我对企业的承诺,不管多难多重,我都要负责守信到底。古人云:“经营之道在于诚,赢利之道在于信”,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企业搏击市场赖以生存的前提。企业只是一个概念,它必须由我们这些员工来充实、坚守、和体现,我们要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使企业形象更为光辉和伟大。

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多年来为无数人们带来光明和便利,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基础,它的光辉历史永载史册。同时我们的家庭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成员来源复杂、新老观念时有碰撞、不公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问题短时间还难于解决,这就更需要我们大家处处体现出“泛爱众”的高尚品德,不要因为父老兄妹中的先天不足就厌恶、嫌弃,也让我们鄙夷哪些阿谀奉承的行为,“亲仁”而避小人,人人争做“泛爱众”的君子,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仁厚待人。

读罢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万千,仔细想来,这和分局先后开展的各类读书学习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继而在工作中把持应有的道德情操,关注细节,完美复命。“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们要学到“弟子规”的精髓,并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工作,回报企业,为电力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多做贡献。

谢谢大家!

第7篇

1 构建红色文化管理体系,激励士气,增强素质,提升职工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1.1 用红色精神激励人,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形势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定位。“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不发展更难”。油田开发和改革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作业队伍的工作重心始终是围绕采油厂原油产量转,发展重点始终是提升保障能力。结合不同时期的生产形势,把采油厂发展的目标和部署、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向职工讲清楚,让职工心里有底、胸中有数,帮助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准确定位,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召开“忆队史、颂英模、谈感想”主题队会的形式,鼓励职工发扬铁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光荣传统,帮助职工树立原油上产主力军的思想定位,既让职工体会到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又让职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这些活动开展后,职工们的工作热情明显高涨,不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进度,相较之前都有了质的变化。

1.2 健全红色党建,扎实推进“一会促三基”工程,强化党支部建设。认真学习领会“一会促三基”工程的内涵实质、运作程序、目标要求,结合具体生产和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实施计划,加强“支委会”建设,优化了支部的15项基本工作制度,规范了基本工作程序。同时,对支委会成员进行集体“充电”,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并强化《员工守则》、《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建立支委会参与本队日常生产运行活动制度,广泛听取支委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党内制度,使“”、“党员学习教育”、“廉洁自律”、“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内民主生活”等制度的落实更加有力,党支部功能进一步加强。

2 构建绿色安全文化体系,强化安全环保意识,建设平安家园

井下作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危险系数高,工序衔接、工种配合复杂,安全工作对象多,环保管理难度大,时刻处于安全环保红色警戒区。为保证作业施工安全运行,在“三色文化”的创建中结合“我要安全”、岗检活动以及“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把绿色作为平安与安全的象征,以绿色文化为引领,构建绿色安全环保体系。

2.1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项点负责制”,涉及21项作业工序、89个安全项点,使职工自觉按照标准巡回检查作业现场的安全要害部位;绘制“施工现场安全要害部位”标识图,在职工中推行“30分钟安全检查法”;编制《水平井安全操作规范》、《风险分析手册》等,通过场景教学、导师带徒、参观学习、星级评比和应急演练等方法,让职工自觉改正了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行为,促使职工养成“符合规范、追求标准”的良好工作习惯,更让队伍在安全中获得了利润,保证了队伍健康发展。

2.2 营造亲情化安全氛围。在创建中从“安全文化”入手,建立起一套成型的“安全文化”,让安全文化和环保理念通过精神意识的积累、工作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形成上下内在的行为指向和无形的“软约束”,使职工的安全环保行为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安全观念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在环保观念上实现“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修建“安全路”,在井场的显要位置悬挂《安全生产禁令》、安全漫画和安全标语。制作了《安全文化手册》、《安全行为手册》,汇编了朗朗上口的“上岗十大好习惯”、“离岗十个回头想”、“安全三字经”、“岗位安全歌”等;让职工的父母、妻子对亲人做到“两把关”、“三询问”、“四嘱咐”,让子女对父亲每天说一句安全话、每月签一份安全条约,并定期组织家属座谈会,有效增强了职工安全责任意识。

2.3 提升队伍经济效益。在创建中将开源与节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开源就必须要注重施工质量,没有良好的施工质量就无法生存,队伍上下在认清这一点之后,对施工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施工更加精确,对下井工具的测量更加严格,保证完全按照方案执行,确保所有施工井不论难易一次成功率全部是百分之百。节流就是对成本的控制,根据自身情况和施工工作性质,开展了“补、调、换、截、改”五字修旧法,做好节能降耗文章。同时制订《修旧利废计划》,将挖潜增效、修旧利废和增收节支指标落实到班组和人头,达到了“技术上可行,质量上可靠,用起来安全,经济上合理”的要求。

3 构建蓝色技术管理体系,提高作业核心技术

作业队要把作业油区看作是蓝色的大海,以蓝色文化为引领,构建蓝色技术体系。油区是海,队伍是船,技术是帆。没有独到的技术优势,就不能远航。随着油田的开发,要看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核心技术是攻克顽疾的关键,是否具有技术优势已成为一支队伍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3.1 以地层保护为导向,严把洗压井工序关。加强不同区块的油藏、地层、管柱和油水物性特点的研究,针对稠油开采方式,结合油藏类型多、井况复杂等特点,重点加大了对入井液的管理力度。要求洗压井、冲砂等工序,首先落实油层压力,管柱下入深度,计算合理的压井液比重。其次普通入井液必须使用本区块的地层污水,并且保证清洁。洗压井时,尤其是陈家庄油田南区全部为稠油井,洗井液必须达到方案要求的温度,做到既能洗干净又不伤害地层。压井时,能用污水的绝不能用卤水,能用卤水的绝不能用泥浆,坚决做到压而不死,活而不喷。特别是稠油井、注气井、热采井,必须使用与方案设计相符的热污水洗压井,避免给地层造成冷伤害和水敏。严格控制入井液,杜绝因不合格入井液造成水伤害、油藏污染、水锁、水敏膨胀等情况对地层造成的伤害,恢复有效渗透率,达到降压增注、增油、增产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做到地面与地下相匹配,从注入与流出相匹配,保护地层,达到增油效果显著的目的。

3.2 完善稠油注采一体化工艺技术,提高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开发工艺的不断进步,稠油注采一体化工艺技术以其占井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一项普遍应用的采油工艺。自稠油注采一体化技术问世开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稠油注采一体化作业技术。根据工序标准和操作要领,制定了《作业队稠油注采一体化操作标准》,将施工井的作业施工细化为搬上、洗井等8个重点工序,并针对不同重点明确操作细则。

第8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要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注意学生对诵读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让诵读成为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呢?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从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同时认为“阅读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第9篇

                                     作者:秦敬芳

一、班情分析

   本班学生10名,其中女生4人,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年级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是几个后进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新课程较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本学期在教学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使他们体验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孩子勤学乐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八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1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表2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和课文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标

   1.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 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 会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和叹号。

   8.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继续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 教学

要写好作文,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项作文能力的提升:

一、审题准,立意高

审题包括三方面:审材料、审题目、审要求,这是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不能逾越。翻开试卷,首先看清楚试题提供的材料(命题作文一般不提供材料),明白其内容,按着题目(话题),迅速理解题目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明白题目完整的意义。如“雕刻心中的天使”,关键词是“雕刻”、“心中”,“天使”是将其联结为一种关系。很明显,学生误解仅写心中的天使,忽略了动词“雕刻”,造成从片面方面去立意。这一步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一般可在3分钟内完成。常言道:“千古文章意为高”,要立意高,学生在选材时严,开掘要深,做到:①努力实践,增加积累;②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③要多写,提高立意能力。“意”要贯穿全文,议论文问题不大,写记叙文的要特别注意点题的关键词眼和文句。

二、会模仿,标题妙

善于模仿,借鉴他人的长处。模仿是作文水平快速提高的捷径,我们要摒除闭门造车的习惯,善于站在名家和同伴的“肩膀”上,积累、模仿、学习他们文章中的闪光之处,把他们文章中的优点化为己有,在自己的文章中巧妙地呈现出来。历年高考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章往往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构思、立意、智慧,都会让我们从中得到感悟,我们要善于变换角度,不仅仅把这些文章视作阅读题,更要把它视作可以从中汲取写作养分的宝库,如此,我们再做这类文章阅读题时,就会一举两得。同时,我们要善于吸收同学优秀文章中的亮点,学习、积累他们文章中给你启发的长处,如此,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博采众人之长的完美呈现了。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总是提供一段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因此,如何编拟一个出彩的标题让阅卷教师一见倾心,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从考试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编拟标题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题文不符;二是过于宽泛,大而无当;如:2004年北京高考话题作文“包容”,学生拟的题目《论包容》,似乎有点人民日报的评论一样的宽泛。三是俗套。因此,我们要能编拟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标题。 巧妙地运用比喻,如高考优秀文题《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的记忆比喻为能“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显得准确而形象。运用对比式的如高考作文佳题《评己与论人》、《我是天才,还是笨蛋?》、《标准与答案》等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避免了“谈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富有吸引力。还可用引用,如《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等。除此外,还可用设问、反问、呼告、对偶、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特殊的加工编拟出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

三、材料精,语言美

如果说,结构、语言、手法都属于技巧层面,都只是形的话,那么,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才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的神,只有材料精彩了,文章才能形神兼具,血肉丰满,生动感人。材料用得好,还需念三字经。

1、精。精就是典型精当,即文章所选的材料无论从年代,国别、阶层、地位、个性、领域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2、新。新就是新颖独特,

3、严。严是围绕中心,就象鲁迅说的,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唯整句最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何谓整句?整句是相对于散句而言的,即指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句子。具体表现为使用了排比、对偶、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格的句子。其优点是具有音韵的和谐的语言美,节奏形式上的整齐美,同时也使内容更丰富,意蕴更深刻。运用这种形式应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形式,而重在内容的深刻含蓄。

四、结构谨,结尾巧

作文的结构需要完整,注意:开头、过渡与照应、结尾,其次需要严密而气势逼人。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年高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

1、抒情议论 气势非凡

结尾的气势非凡,最后升华主题。 这样的结尾文采斐然,不同凡响。如: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2、引用佳句 多姿多彩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如: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3、言为心声 呼唤号召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如: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4、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第11篇

《千字文》,似诗非诗,似赋非赋,却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文章本身内容易懂,文字朗朗上口之外,它的传世离不开两位僧人智永和怀素。《千字文》曾经是识文断字之启蒙读物,但是到了办学堂兴白话文的二十世纪初期,它渐渐失去了启蒙教材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教科书。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和着“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号召,《千字文》作为旧文化的典型灰溜溜地被弃在了角落里,无人敢提。说也奇怪,《千字文》在那场空前的文化活动中竟然存活了下来,近几年又开始流行。当然,“复兴”之原因固然不是识字读书之需,而是因为智永和尚和怀素和尚等名家的手抄版《千字文》是后人学习书法的名帖。正如古人读《老子》、《庄子》不是为了哲学,而是为了文章;读《论语》不是为了明理,而是为了科考;今天,我们重拾《千字文》也非为了其内容意义,而是为了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文人墨客撰文的初衷是一回事,而成为后读者眼中的意义又是另一回事。做文章如此,做建筑亦如此。公众眼中的建筑艺术,全非建筑师设计的初衷。例如哥特教堂高耸的肋架券和飞扶壁并非意出于神秘灵动空间的塑造,而是砖石结构减轻自重最方便易行的办法。再如,1851年世博会英国馆――水晶宫,并不是帕克斯顿为了彰显工业精神有意而为之,而是80天的建设周期限制,其它建筑师别无它法。历史上所有的建筑活动都有其之所以为其形的客观原因,然而建筑的“读者”却往往陶醉在华丽的外观和雄伟的气势之中,并主观地将其解读为其它含义。久而久之,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意义便被拓展了许多。“误读”也好“新解”也罢,建筑师本人是无法控制他人对其作品的主观理解的。既然无法避免被“误读”,何不大气豁达些。与其清晰地明示建筑意义,不如点到为止,创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所谓建筑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就是如此吧。于是又想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教堂坐落在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座小山上。上山的路只有一条,为了对前来做礼拜的教徒表示出一种欢迎的姿态,建筑师必然将长边的一侧面向道路布置,且略成内凹曲面。在不大的山顶,教会希望能够拥有一块可供大型集会使用的室外场地。于是建筑师将神坛一侧的场地预留出来。在剩下的空间中若要尽可能多且合理地布置礼拜坐席,也只有矩形空间来的直接了。至于,柯布西耶为何将屋顶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大师对此笑而不宣,欣然地接受后人的解读。有人说这是“上帝之手”,也有人说这是“绅士的帽子”,甚至有人认为教堂的造型酷似一只“鸭子”……千奇百怪的解读似乎使这座原本普通的乡村教堂变得愈加的神秘,仿佛是上帝借柯布之手所做。

大浪淘沙,1300多年的历史让多少曾经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烟消云散了,而《千字文》经历大风大浪却依然如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作者周兴嗣深谙中国的处世哲学,名正言顺为先,王侯将相为重,臣民百姓为全。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千字文》的署名中在官衔之前有一个“敕”字,意思是奉皇帝的诏命而作。奉诏作文,文章结构措辞自然端端正正,才不会惹祸。作者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说起,以“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谈帝王,“东西二京”论将相,“并皆佳妙”说百姓,最后还不忘补充“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将所有未提及之人一并概括。言之全,文之正,态度之谦和非他文能比,颇得各个阶层人事的喜好,自然也就流传久远。当然这并不是暗示建筑师要熟稔市侩之伎俩,而是点醒建筑师要先会处世才能自由创作。建筑作为服务行业其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业主、投资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甲方。在甲方背后,其实还存在着潜在的服务对象,这就是甲方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建设项目所处的城市环境。建筑师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先获得投资方的支持以正其名。这一点,从古希腊建筑师开始就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条法则。维特鲁威为了取悦奥古斯都大帝,不惜将自己描述成为“矮小的、年老的、丑陋的人。”此外,名正言顺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师进行创作时必须周全考虑到其服务的潜在对象,即城市环境和文化背景。相比之下,建筑师个人的才情固然必不可少,但这终究是一种小智慧,只有当其融入所在的文化背景,为其社会服务时才够称得上大智慧,在历史坐标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智者。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使用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砖石和木材,有精致的、人性化的细部设计,也不乏应对北欧寒冷气候而采用的技术措施,但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应分之事。阿尔托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为“民族建筑师”,是因为他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放弃了东欧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芬战争刚刚结束,芬兰的城市千疮百孔,社会经济萧条冷清,百姓民不聊生。正在东欧游学的阿尔托感到了祖国百废待兴迫切,回到芬兰,致力于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建设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作品。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就是这样一个被当地市民称为精神家园的建筑。走访阿尔托的建筑,我们也会发现泛碱的砖面,开裂的地板接缝,甚至是漏水的屋顶,但是在爱国情怀这样的大智慧下,瑕不掩瑜,阿尔托的建筑当之无愧地成为芬兰当代建筑的代表。其实,善处世这种大智慧正是建筑师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建筑师的作品能够真正“存活”下来的前提。

《千字文》给建筑师的另一大启示是“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中国古代文人作品,多会伴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牢骚,有的是写给朋友、家人或者后人看的,如屈原的《离骚》;有的则是在官书中掺杂进私意,如司马迁的《史记》。《千字文》则全然没有半点“怨妇”的样子,全文工工整整,既有作者处事之理想,也不乏心情的流露,全文行文从容,是一首讲道理的正派诗,没有半句讥讽嘲笑之语。这一点淡定与从容是我们这些年轻建筑师必须在工作中磨练的品质。当建筑师面对粗制滥造的房屋时,通常会以“整体工业水平不高”一句有点抱怨的理由搪塞而过。诚然,工业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制约要素,但是在刀耕火耨的手工业时代,也不乏玫瑰窗的绚丽,拱券结构的精准。建筑师在正确地认识到了整体工业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积极地在限制条件中找到适宜的设计方法才是王道。我们制造不出仪器般精致的金属节点,但是可以仔细研究砖石饰面的排列组合,推敲磨砖对缝的工艺;我们不能实现全部建筑单元构件的预制拼装,但是可以研究如何通过仔细的施工操作,减少素混凝土立面的“麻点”和“色差”。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限制因素时,曾经的困难也未尝不是乐趣所在。很多年轻的建筑师通常会抱怨甲方“”了他们的想法,或者在现实的工作中“怀才不遇”。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并非时代不给年轻建筑师机会,或许是我们还没有做好迎接机会的准备;也非客观条件阻挡了年轻建筑师实现理想的道路,或许是我们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理想。建筑是一门经验性的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期限。建筑师可谓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时间的积累会帮助一个建筑师从年少的懵懂变成理性犀利,从张扬的个性回归到大象无形的创作,从表面的华丽转向厚重的文化。相信半世的积累足可以为我们换来建筑的“千字文”。

谈及“学习”必然要明示学习之法。建筑师如何“学”写《千字文》,这里,又要搬出《千字文》来与大家共勉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①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含义就是说我们为人要虚怀若谷,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忠孝两兼,清心寡欲;为事要兢兢业业,扬长避短,勤学善问,严于律己,惜时如金。

旧时,从容、淡定,厚积而薄发,应该是每一个做学问之人必备的素质。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为学之人必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阶段,方能得出为学之道。然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越来越现实,飞速更新的知识,维持生计的压力,使得我们年轻的建筑师确实再难寻找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的闲人雅士之趣。这也正是写此文的初衷,生活可以步履匆匆,而求学立业的志向却不能白驹过隙。我们需要一颗踏实的心。

①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喻君子之洁高,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有「羔羊篇传扬。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 :读音:qìng ,凉 。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能这样去做,德行就同兰花一样馨香,同青松一样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第12篇

启示一: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语篇分析,着重课文结构的梳理

语文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其中在写作技能训练和加强课文的深层理解方面,语文教学注重梳理文章结构,即对课文的谋篇布局、篇章结构、主旨大意以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同时强化推理判断,分析语言形式与写作意图,不断验证和调整假设和猜测,以求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在对词汇、句型和语法的讲解上,学习者十分被动,思维参与量极少。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语言知识的传统阅读课模式已基本被摈弃,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但许多教师阅读课教学模式单一,在组织课文教学时常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导致控制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另外,提问只局限于表层性问题,对文字背后的信息挖掘,如归纳、推理、概括、评析等深层次的问题,则不到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如: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语篇意义;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识别文体特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英语语篇可分为记叙文、描述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文体。每一种文体,都可根据其叙述特点,归纳出不同的主题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分析主题模式,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要带领学生由篇章到层次、到段落、到细节,逐步分析。英语文章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篇首段、主体段和结尾段。篇首段往往起着统领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主体段用来阐述文章主题;结尾段概括全文。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中心展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将段落和段落大意配对;

将因果关系配对;

将段落顺序打乱,重新编排顺序;

将其中一段或一句抽出,再重新放回正确位置;

根据文章线索,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

填表补充信息;

选取文章脉络的流程图;等等。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5 Unit l的阅读文章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介绍英国著名医生John Snow是如何通过考察、分析、探究的科学方法,发现并控制“霍乱”这种传染病的。笔者根据得出科学观点所需的七个步骤:

find a problem――make a question――think of a method――collect results――analyse there sults――find supporting evidence――draw a conclusion让学生依据这条线索找出课文中相应的信息,就将本来繁琐无序的信息串联起来了。又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2 Unit 2 Reading-An Interview,笔者设计了如下流程图:

T: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在熟悉课文类型,细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出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层次关系。这种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准确的理解,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促进文章结构图式的建构生成,对学生写作布局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启示二:英语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规范且优美,而且教师在授课时也非常注重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综观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教师大多重视对教材中语言材料的挖掘,关注与考试接轨的知识点的堆砌,却忽视了对语言之美的欣赏,这是语言教学的一大缺憾,正因为缺乏对语言美的挖掘,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致使谈到英语,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繁琐的语法和难啃的单词。同汉语一样,英语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字,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浸润学生的生命,丰富学生的精神。基于语文教学的这点启示,笔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了尝试。教学中让学生从词句、文辞和意境等方面体会语言之美。

1.用词的准确传神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词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领悟语言的美妙,同时提高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4 Unit 3的阅读文章Nonverbal Humour为例,其中有一句“The film is set in California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gold was discovered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rushed there in search of it”句中的rush就用得准确而传神,既表达出了人们得知Califomia有金子想立刻到达的心情,又让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一副人们像潮水一样蜂拥而至的壮观场面,用其他一些词如go,move,run,arrive等都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事实上高考的完形填空中有些就是考查学生对相近、相似词的辨析,学生要会体验其中的奥妙,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同样是这篇文章卓别林吃鞋情节的描述也是非常地形象生动。原文如下:Chaplin sits down at the table……First he picks out the laces and eats them as if they were spaghetti.Then he cut off the leather top of the shoe,treating it as if it were the finest meat.Finally he tries cutting and eating the bottom of the shoe……在这里,教师空洞的解说完全是多余的,只有让学生一遍遍的研读,他们才会体会到语言蕴含的情感和形态,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组滑稽而又令人心酸的画面。

2.修辞的灵秀之美

修辞是语言文辞之美的一大特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可提升其文学欣赏水平,增强其语言感悟能力。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4 Unit 2的阅读文章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中,在描述袁隆平的梦想时,有这样一段话:Dr Yuan saw plants as tall as sorghum.Each ear of rice was as big as an ear of corn and each grain of rice was as huge as a peanut.三个比喻很形象地反映出一个伟大的梦想。又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2 Unit 5 Music,文章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设问句: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a famous singer or musician?Have you ever dreamed ofbeing in fron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t a concert……?Do you sing karaoke and close your eyes and pretend you are CocoLi or LiuHuan?这种形式很快把学生引入音乐明星的世界,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接下去读文章的兴趣,趁机提醒学生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自己的写作水平。此外很多的名言警句、成语谚语也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魅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不善始者不善终。

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A friend in need is a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以上四句因为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又富有深刻的哲理。

3.意境的耐人寻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外在的文字信息,理解和体会内在的思想和深刻含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必修6 Unit 2 Poem中的五行诗,由五行组成,寥寥数语,言简意赅,细细朗读,却能读出另一番意境。如兄弟这首诗Brother.Beautiful,athletic.Teasing,shouting,laughing.Friend and enemy too Mine.虽然用了Teasing,shouting和enemy等词,我们却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对兄弟的喜爱。又如文章《百万英镑》中餐馆老板和服务员看到百万大钞前后对Henry的态度对比,读来更是耐人寻味。

A:Are you going to watch TV again?

B:what else is there to do? (读升调)

A的问题中用了again,就感觉含有责备之意,B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用疑问表示确定的语气。

启示三:朗读和背诵仍然是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知识重在积累,而积累靠的就是读背。在中国数千年的教育史中,朗读和背诵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手段,一代代中国人就是通过熟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到《四书五经》而修身立业的。心理学家强调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保持”的重要性,是很有道理的,而读背正是“保持”的重要手段,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就是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语文教学相比,我国英语教学所提倡的理论和方法过于理性化和技术化,中小学英语课堂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误区: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注重学以致用,“用中学”,这本身没错,但学以致用并不等于即学即用,刚刚教学了新知识,马上让学生表演,这是强人所难,也不符合学习规律。笔者认为教学的重心仍然需要落到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上,只有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经过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学生才可能有较理想的输出,而朗读和背诵等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方法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是最朴素、最生态且最有效的语言知识积累方式。教师先选择适量的背诵材料,再有策略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最后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复习巩固所背诵的语言材料,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切实地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1.精心挑选背诵材料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适当地改编句型,再让学生背诵句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尽量选择那些包含重要词组、语法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句子,如: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The good chance we are looking foraward to came at last.(look forward to的用法);Eating healthy food is good for our healthy,so we’d better learn how to eat healthily.(这个句子包含了health,healthy,healthily三种词性,句型you’d better do sth,词组be good for,疑问词+动词不定式结构how to eat healthily做宾语等众多语言知识点)。要让学生记住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很繁琐,但通过背诵这些包含重要词组、语法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点的句子掌握知识就轻松多了。另外背诵精练短文,如《新概念英语》和《英语晨读精华》或从课文中抽出一小段精彩部分让学生背诵,并且要求达到英汉互译时脱口而出的程度。这些文章通俗易懂,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开口,也能开口。

2.指导学生有策略地朗读和背诵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没有声音就没有语言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对那些刺激强的信息储存得牢靠而久远,刺激弱小的信息则很快被遗忘。这就是学习外语必须高声朗读的依据。李阳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就是通过大声朗读达到疯狂的地步来增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和背诵,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器官和各感觉器官合同协作。在同步体验阅读内容的同时,随着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结合感受到的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种有意识的音和意、意和情的结合就是对朗读材料的深加工。平时在通过朗读进行记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训练将心理意识集中指向所读材料的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理解一些心理学基本原理,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找出自己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巩固所背诵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

总而言之,适当借鉴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朗读和背诵,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英语语言之美,从而爱上它。有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程箐花.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5).

[2] 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0).

[3] 董兵.文体分析:高中英语阅读的新视角.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2).

[4] 李如霞,梁庆福.英语语调的会话含义.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5).

[5] 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