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何首乌是一味天赐养生神药。据说,千年的何首乌长成人形后会隐身,人食之可长生不老。《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味甘,性温,无毒,能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疼、积年老疫痰痹、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后人又发现何首乌能让人耳聪目明。
千年中医深藏了很多科学难以破解的奥秘。几味效果单一的中药材进行配伍后,经过醋制、盐炒、酒制等不同的中药炮制工艺,析出的药物成分各不相同,再经煮泡煎制,其产生的药物分子团,现代科技都无法分析出来。而这些不同的药物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服用后对人体细胞的改变,更是生物化学专家都难以想象的。要想把中药量化,的确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眩晕病是古老的疾病,既当今称为人类“沉默杀手”、西医无法根治的、能让人寿命缩短20年的顽固性疾病――高血压,在传承千年的中医魂宝中,早就有能轻松治好高血压的方法――醋疗。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父一生执著于古代中医养生方剂的挖掘与应用,对“三高症”研究付出过心血。曾以醋蛋液为溶媒,将明代医官刘纯的“通玄散”:天麻、山萸肉、凌霄花、西红、黄精、何首乌等加减后用现代科技萃取药材中有效成份,如磷脂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配制“虫草养生液”让患者应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家父开明,不久将秘方公布与众,并传授于人,让大家进行自我保健,疗疾养生。我深受启发,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医养生与药疗秘诀之念油然而生。
据大量医学古籍及现代医学书刊著作记载,醋蛋提取液,是一自然的神奇疗法,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时尚话题和格外青睐的养生佳肴。并被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奉为至宝,似乎醋蛋液就是专为他们合成的一种“新药”。
“通玄散”是清朝御医刘纯在金朝名医张元素的“天麻丸”的基础上研发的治疗眩晕病的特效药。《医学启源》记载了眩晕病属于阴虚阳亢症候群。“天麻丸”方中天麻安神潜阳,生地、元参凉血滋阴,当归、牛膝活血补血,杜种、萆Z、附子、羌活强筋壮骨。但天麻丸滋阴潜阳的作用很弱,对眩晕病有效,可不能防止偏瘫的出现。刘纯和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进行浓缩,在增加药材剂量而缩小药材体积的同时,便于病人口服吸收,促进疾病迅速痊愈,预防中风发病率相对降低。
高血压疾病的根源――高血脂。长期高血脂,大量低密度脂蛋白就会越来越多的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阻断了血管壁上血压感应器对血液的灵敏度,其次会导致营养物质难以进入血管的细胞出现动脉硬化。清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激活人体自我血压调节机制,才能根治高血压,才是全球医学共同追求的目标。
醋蛋液浸制降压中药,一方面提高中药药效几十倍、几百倍的同时,缓冲碱性物质对神经细胞的伤害,因醋有抑制、收敛异性蛋白的功能。另一方面,醋酸菌蛋白具有强大的血脂净化功能。它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带进靶细胞,充分被人体利用。更能把低密度脂蛋白分解掉。再一方面,乙酸有强烈的挥发性能,能深入到细胞蛋白的内部,是中医认为醋是高效药引子的缘故。因为神经、脏器、血液不同部位的性质各有不同。血脂、胆固醇类,都属于油脂类物质。而很多中药都是水溶性成分,油水难相溶的道理众所周知。所以一般药物很难发挥作用,更别说降脂了 。而脏器的修复、免疫力的改善、神经功能的修复,则需要大量蛋白质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而一般中药所含成分因为穿透不了细胞膜外脂质层的阻挡,所以效果非常慢。而因醋酸蛋白菌的穿透力,不论脂类、醇类、酸类、酚类物质,他都能携带药物中的蛋白、有效成分进入到血脂、细胞、神经等全身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发挥各自作用,治疗效果并非一般药物所能比拟。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醋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碎邪,解鱼蟹鳞介诸毒。”《现代实用中药》醋“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症之肠出血,为止血药。”中医自古就对醋的药用功效有了充分的认可,记载醋破血逐瘀,解毒抗菌方面有特效。治大病重病的经典药方中,它都是炮制君药的第一选择。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乙酸和多种生物菌及微量元素的混合体。
醋蛋液本身就能健体强身,对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心肌梗塞、胃下垂、肝炎、糖尿病、神经痛、风湿病等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再加上中药里的蛋白磷脂内有一种要素――胆碱,在血液中将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乳状液,使血液循环系统畅通,减少脂肪和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沉积,降低血管栓塞及心脑疾病的发生。活血化瘀作用,可扶正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血脂降低也就等于基本解决了高血压的致病根源。
然而,张悟本、道士李一等一个个“养生神人”相继出现,一本本养生书籍让人眼花缭乱,一档档养生保健的电视节目让人辨不清真假是非,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中医养生保健红火的背后,标准的缺失,行业的不规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低等,让关注养生之道者感到困惑。
困惑一:食疗养生能否“百病皆除”
因为红极一时的张悟本写了一本疯狂畅销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少老百姓误以为,学养生、学食疗就能“治百病”。
因此,不少江湖骗子、“挂羊头卖狗肉”的“专家教授”,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宣传所谓的“养生经”,断章取义套用中医理论,片面夸大食物功效。
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只吃蔬菜,或者把水果当成主食,本末倒置,身体何谈健康?此外,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与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食疗养生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但绝不等于“吃了某样东西百病皆除”。辨识“张悟本”的方法很简单:太绝对的养生说、食疗说,绝对不可信!“急功近利”的养生学说不是中医。
困惑二:养生能否“依葫芦画瓢”
中医养生理论深奥,涉及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系统,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
人的一生分为“生、长、壮、老、已”,到了壮、老阶段,功能开始下降,阴阳偏颇,可以适当使用养生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中医养生讲究辨证论治,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顺应自然,更何况中医理论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适合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评判,再养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困惑三:休闲场所的中医保健是否可信
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被视为国粹的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甚至连发廊、足浴店也搭上“中医”二字。
专业医疗机构与休闲场所有本质的区别。医生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决定对病人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的治疗手法。没有资质的按摩人员只是学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却不懂医理,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针对一些不法休闲场所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从事,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三看”:一看环境,正规按摩场所应敞开透明,不会关得严严实实;二看资质,场所的经营证照及项目、保健师的从业证件要看清楚;三看手法,是否针对穴位,是否有一整套操作程序值得考究。
困惑四:养生可否等病了再养
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其实不然。
陆智慧,安徽省立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体质养生第一人。
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关注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也就是说养生是以保养生命、调节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指导实践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现阶段各种养生方法多如牛毛,怎样破解养生迷雾?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呢?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而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季节变化,通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同时,中医养生也注重节气养生,本文将介绍四季养生法则及与各节气相匹配的饮食调理。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将养生养到实处,养到精妙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从春季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养生方略,为保全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春大致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春季主生、养阳,万物生发,是调养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在饮食上可适当地选择温补类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鸡肉、鳝鱼、海虾等。经过冬季长时期的进补,此时就不宜再吃油腻的食物,如少食狗肉、羊肉等温热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要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糙米等;另外蔬菜类多食用芥菜、生菜、芹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以平抑肝火;北方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南方食疗多以汤为好,如:猴头菇煲鲜鸡汤、山药煲瘦猪肉汤、菠菜牛肉汤等。
夏季,草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前后,夏季主长,养阳。对人体而言,夏季也是生长的最佳时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分泌会相对较多些。这时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习惯以素食为主,但素食营养元素较为单一,所以要适当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营养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选用滋阴清火、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菜、荸荠、黑木耳、藕、银耳、莲子、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梨子、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味重油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温热助火之品,包括生葱、生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虾等各种海鲜发物以及牛肉、羊肉、狗肉、鹅肉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凉后食用,具有健脾、驱暑功效。夏季补水极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饮水量在200ml左右,切记不要等口渴时再想到喝水,当您感到口渴时,您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夏季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吃西瓜,尤其女孩子夏季把西瓜当成一道主食。西瓜虽具有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之功效,但是西瓜的糖分很高,肥胖及血糖高的患者在夏季应少食用。女性月经期或产后,虽天气炎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立秋大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前后,秋季主收,养阴。秋季应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饮食调节方面,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尽快排除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冬天草木凋零,万物伏隐深藏,人类也应关闭开泻的气机,养精蓄锐,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调养。立冬大致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前后,冬季主藏,养阴。小雪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变暖的好方法。我们应多吃一些能够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桂圆、萝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而使机体产热能量减少,因此建议女性冬季多食用动物血、蛋黄、猪肝、牛骨、黄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铁质的食物,这对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大有帮助。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进补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虚不受补”。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当归等,但这些补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四季调养五脏
四季与五行、人体五脏相互对应。按照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相对应,肝在志为怒。春季养肝护肝是重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宜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芍药花等,宜遵医嘱)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同时要减少肝脏的负担,要做到少饮酒,多饮水。多在室外做运动,多赏颜色鲜艳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中医认为“怒伤肝”,立春时节调神养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夏属火,与心相对应,心在志为喜。夏季应心而养长,与人心气相应,应注意清心。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着重调养心脏。《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生存篇》中有:“赤当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红色的食物养血,吃“苦”养心。夏季补血养心的红色食物有红豆、枸杞、西红柿、山楂、葡萄、苹果、西瓜、动物心脏等;针对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多食用苦瓜、苦菜、荷叶、苦丁茶等。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风寒。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夏季应保持情志舒畅、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秋属金,与肺相对应,肺在志为悲。秋应肺而养收,气候凉爽,与人体的肺气相应,应注意润肺;肺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饮食中多选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嗽、益气滋阴的功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杏仁、川贝等,以缓解秋燥。秋季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
冬属土,与肾相对应,肾在志为恐。冬应肾而养藏,与人体肾气相应,应注意暖肾,在五色配属中,冬亦归于黑。用黑色食品补养肾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带、黑木耳、甲鱼、乌鸡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同时宜多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补以外还要注重“精神养生”,冬季容易使人焦虑紧张、心怀恐惧,而负面的情绪易导致肾气受损。在冬季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恐伤肾”。
0四季起居养生
立春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理,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最好的时间段是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因此应该继续“春捂”,不可迅速换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议大家多伸伸懒腰,这个动作可以把更多的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使大脑接受更多的氧气,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赶走困意。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夏季由于白昼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不可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使皮肤疏松。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大暑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关键词:养生 学校体育
我国的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传统养生理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一、中医健身养生观的种类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观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皇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就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和整个生物界。同时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动的适应自然,而且还能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养的整体观
中国养生观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养的整体观,主张神形兼养,心身同育.范缜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阴阳对立的统一观
古代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看作是天地万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作为基本规律广泛应用到防病、医疗和养生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动静谐和的平衡观
在漫长的实践经历中,养生思想的发展,从动以养形和静以养神各自分离的状况,逐渐发展到动静结合以养生,而且与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规律的饮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气等环境条件结合,以及对症施术的导引和行气、“八段锦”、“太极拳”等整套术式,互相吸收补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的思想体系。
二、中医养生理论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1、以和养生
综观古代养生观,发现他们对传统养生学中的“和”都有阐发,他们把养生学上的动静合宜、劳逸适度、阴阳平衡、形神统一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都主张“以和养生”,我们认为“以和养生”就是我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孔子讲过::“过犹不及”,《内经》提出“不妄做劳”。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领域内选择教学内容时,大多应当选择低能运动项目。在有氧运动项目锻炼中,重点要考虑强度和时间的组合问题。如“有效价值阈”理论指出:只要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负荷价值阈内(120――140次/分之间),并达到锻炼时间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还有学者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中的强度,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轻、中、强3种强度:对于大学生来讲,以最大吸氧量的40%进行60分钟的运动,心率大约110次/分左右(适合于不经常运动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选择有氧锻炼项目为主对大多数学生健身来说是适宜的,当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适当选择一些无氧锻炼的项目也是必要的。
2、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相对的,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加入传统保健内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练静!练柔的传统法来“练内”,用体育运动项目“练外”,使学校体育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使学生掌握祖国传统保健养生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视天人为一体。自然界和人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和圆满。这一思想给我们以启迪:(1)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永远是相关相连的,它们二者水融,浑然一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保护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探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营养结构、卫生条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免患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养生理论对指导学生了解运动意义的作用
1、养生理论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从本质上看最终目的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特别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并通过健康教育从深层次上对人体有所了解,为终身体育和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还应注意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2、养生理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从中医学角度看,人体脏腑之间五行匹配、阴阳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身体锻炼也同样存在阴与阳的协调问题。高氧运动和低氧运动体现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互补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身体锻炼的形与神也是一种阴阳关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同时,“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说明健康的标准必须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发展。此外,身体锻炼的开与阖(阳主开,阴主阖)影响着人体与外界环境气机升降出入之交换,是学校体育运动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也必然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中医医学中的“气者惊之、忧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说法,对现代人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为此,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恩勤.中医养生康复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国强.浅谈运动处方的实施[J].体育学刊,2001(6):32235.
[3]蒋力生.章德林.孙思邈精神养生思想论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25
[4]蒋力生.5鬼谷子6养生智慧阐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20
[5]蒋力生.药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医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记载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中医养生保健常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少思虑养心气。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莫嗔怒养肝气。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至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和非常重要。
薄滋味养胃气。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少言语养肺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也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节养肾气。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摘自《北京晚报》)
“天韵禅音”商学院创始人、中华网视――养生栏目主持人、中国医师协会“治未病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中医协全国健康科普团讲师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表达,是人类心灵的第一语言!――袁崇硕
据说在古代,医术高明的中医不仅会以针灸和中药为病人治病,而且还会运用音乐疗疾。一曲终了,病退人安。古代贵族宫廷所配备的乐队歌者,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之一,便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曾提出过“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就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用如用
在古代,巫医最早便是通过音乐来治疗疾病,后来,在人们发现一些草木也可以治病后,就在“”字上面加了草字头,变成了“ ”。这就是“乐在药先”的来源。
听对的音乐会使你心情舒畅,虽然这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说,但正所谓“仁言不若仁声入人深也”。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通过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状况。使人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从生理学上说,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也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音乐不仅能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而且也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音乐同样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当然,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此外,音乐理疗也可分为身心灵三个层面,或者叫三重境界,这并不是说什么音乐一定要针对哪个层面,而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共振现象和感知。如身的层面,在听到音乐后能让人手舞足蹈,活血提神;到心的层面,则能让人舒心悦目或者悲痛伤感;而灵的层面,甚至能让人有凝神入定,内观环宇的体验。
五行之音可入药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角、、宫、商、羽五音也被称为称之为“天五行”。
而中医的音乐疗法就是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入行治疗。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坚固,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渗透肺;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渗入渗出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渗透心;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心――五脏中的君主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肝――五脏中的将军
养肝要做到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属肺的音阶: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面色暗、尿频、腰酸、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肾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养生音乐辨方抓药
不同的音乐常常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轻松欢快的能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的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柔美的能让人安定情绪,增加注重力,增强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复。
心情不安、思绪紊乱或胃肠功能失调者
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传统歌曲:莫愁啊莫愁,浏阳河、洪湖水浪打浪、夏日最后的玫瑰、可爱的家等。
交响乐曲:致爱丽丝、圣母颂(舒伯特)、D小调弥撒曲(巴赫)、花之圆舞曲(胡桃夹子组曲)、天鹅湖选曲(柴可夫斯基)、欢乐颂(贝多芬)等。
焦虑、夜难入寐或高血压症的患者
民族乐曲:琴曲“流水”、筝曲“风入松”、二胡曲“汉宫秋月”、“二泉映月”、“烛影摇红”、“阳关三叠”等。
传统歌曲:军港之夜、草原之夜、花非花、渔光曲、家乡小夜莺(俄罗斯民歌)等。
交响乐曲:摇篮曲(勃朗姆斯)、月光曲(贝多芬)、梦幻曲(舒曼)、小夜曲(舒伯特)bE小调夜曲(肖邦)、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柴可夫斯基)、来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德伏夏克)等。
精神抑郁、低沉寡欢或神经衰弱者
民族乐曲:小开门、喜相逢、光明行、彩云追月、娱乐升平等。
从小开始接触的有关养生的说法,都是些小报上说的什么油条不能与萝卜同吃,苹果益智,洗澡冷热水交替之类的,那时倒也没觉得傻,看到个新方法便用用,也介绍老爸老妈阿姑阿婆一起用。
不过身体一直很差,三天两头感冒、拉肚子、没力气,就是在所谓的亚健康与生病间晃荡吧。
大一时开始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附在最后几节,零零散散的,有前面几章七情六病因学、五行制化这些理论的支撑,后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谨避淋雨涉水这些养生理念也就顺理成章。初次接触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觉得挺新鲜,平常也就注意起来,日子久了,发现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没看过病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东西真怪,真神了,回顾一下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下意识地在迎风时,想到风虽长养万物,过之为风邪,于是小心点,避避风。下雨淋湿了赶紧换裤子,防止湿从表入,也就省了什么抗恶劣天气能力的必要。吃饭时每次都是七分饱,尤其是重大聚会、节庆,一吃到七分饱就警戒自己:多吃成痰,接下来的就不是什么高蛋白、高营养,都是痰湿瘀滞,于是也就流着口水坚守阵地。最晚到了十一点就去睡了,过子时伤身子,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本,熬不得夜。听起来,都是一些生活上很琐碎的东西.
于是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这玩意有奥妙。找了些杂书,慢慢看起来,日子也就渐滋润。意外地发现,大学五年,竟一次也没感冒过。
后来书看多了,发现中医虽能把人调到平衡,不生病,但要强壮,光靠这些还是不够的。于是又断断续续看到了一些内家功夫的书。其实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讲到五禽戏之类活动筋骨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一下。有一位太极拳大家,在练太极以前素来体弱,几乎重病一命呜呼,幸逢医术高明的中医师力挽狂澜,倒也存活下来,不过身体仍不爽朗,后来开始练太极,终于身体越来越“强壮”。另一位是名中医,平常就内视守神,也没怎么刻意锻炼,一辈子身体好的很,无疾而终。内家功夫形意拳中有称:懂得这套理念,无论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武。
当然,养生学中要注意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太极拳宗师杨澄甫逝世时,年仅53岁,据考析是杨成名后仍嗜食肥甘厚腻所致,所以说,养生作为一个体系,其众多的规则都必须遵循,而不是拿了其中一两个,就可以身骨子硬朗颐养天年了。
回过头来,看那些年轻人放纵的生活,酒局、餐桌、通宵网吧之类,真的只有遗憾了,看到有人为了练出一块块健美的肌肉而疯狂锻炼,也只有徒生感慨了。其实对于人民大众,无妨一边跟上知识经济,学习科技、人文,一边了解一下奇妙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研究,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今摘其要者而简略言之。
一、注意养神,调节“七情”
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神采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按中医之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又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官”。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不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损伤形体,达不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所以保养心神的健康是养生长寿的首要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千万注意精神卫生。我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在生活的道路上,人际关系及带来的追求等等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上责任的重担,紧张的工作,“心”这个君主之官,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会形成“主不明”之状态而引发“十二官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人们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如果没有七情六欲,就不成其为人了。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过于持久,就会引致失调,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致病。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故养生第一重要问题是调节七情之太过,以养心神,如是就能达到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如何调节七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做人要胸怀广阔,不患得患失,使精神经常处于稳定的状态,疾病就不容易发生了。这是养生防病的大前提,是延年益寿的指导思想。这些两千年前的理论是十分正确的,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继承。
二、珍惜精气,节戒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人房”的弊端。历代医家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全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当今的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道:“饱暖思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荒诞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三、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有益于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对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是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四、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已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我国更是古已有之,但其中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汉代华佗的话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失度过量,则容易劳损伤身,“积劳成疾”。这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来说,尤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对待。运动的种类很多,从传统角度来看,可分外功与内功两大类型。体操、跑步、拳术之类比较多地使用外劲的运动属外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若以强身为目的,则内外、外功均可;如从摄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则以内功为好。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气血流畅,体力日健,精神日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动功的“五心养生法”
“五心养生法”除了调神层面的“五心”——心地善良、心态平和、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灵纯净外,还有动功的“五心”和静功的“五心”。
这里先介绍动功的五心法。就是取人体的五个中心穴位进行按摩。
一是头心,在头的正中间,即百会穴。要经常用掌心按摩它,因为这是诸阳之汇,是人体的最高处。
二是胸的中心,叫膻中穴,也叫气海。捶打它可以驱散邪气,驱散心中的闷气,抑郁之气,当然,还能排泄毒气。俗话说“捶胸顿足”,就是这个道理。可两手交叉,握空心拳,不要太实,稍微留一点空,然后捶打这个穴位。现代科学发现,人老是从胸腺开始衰老的,所以经常捶打这里,还可以延年益寿,效果特别好。
三是腹的中心,就是在下丹田的位置,下丹田乃生命的先天之本,要护养好。每天早晨晚上按摩,少则两次,多可四次。顺时针六十下,逆时针六十下,让下丹田有温热舒适的感觉。
四是手心,手心就是劳宫穴的位置。是心包经上的穴位。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也可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五是脚心,也就是涌泉穴。准确地说,涌泉穴在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劳宫穴与涌泉穴这两个穴位要互相交叉按摩。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互相按摩可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可以治失眠。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促进睡眠。按摩的时候一定要心静,心中不要有杂念,只想着劳宫穴和涌泉穴的位置发热,这就是心肾的精气在交接、交合。
静功的“五心养生法”
静功的“五心”,是指意守这五个穴位的修炼方法。
静功要以站桩为主。站的时候要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腿微微地弯曲;两手举起,劳宫穴相对,觉得两个劳宫穴之间的热气在流动。两手微微往外拉,就像牛皮筋一样,感到有一点牵拉的力量了,往里收也是一样,觉得在压一个气球;慢慢感觉到劳宫穴之间的气越来越热。
这时开始把意念集中在头顶,然后进行意想,意想的过程是从上到下,上下贯通。先是头心,也就是百会穴,意想百会穴的上方有太阳、月亮,日月之光、天地之气都汇集在百会穴,你会觉得百会穴微微发热、越来越热。
接着,这道光往下行,到胸的中心,这是第二个心,就是中丹田气海穴。行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中丹田发热,中丹田被日月之光所照耀,继续吸收天地之精气、日月之灵气,中丹田越来越热。接着往下行,到下腹的中心,也就是下丹田。
意念至此,下丹田也开始发热,并越来越热。然后这股热流再继续往下行,到脚心的涌泉穴,通过涌泉穴把这股气流送往地下,一直射入地下,越射越深。
这时全身都被日月之光、天地之气所照耀,全身被照得发亮,像被清洗了一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洗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的。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重要的12条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10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如以梳子代替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疏通12条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延缓脑细胞的衰老。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D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神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祖国医学认为:脚部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他部位重要。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最重要的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灸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美国佐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霉素和3、4一苯并芘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叩齿的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最后,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又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秘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唯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花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14下,再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14下。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六、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摩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摩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摩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摩。揉摩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患有腹部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要揉腹。
七、消瘦健美助血运,勘伸懒腰效最高
所谓仲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顺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足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八、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著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各1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九、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五谷为养
谷类,作为中华民族饮食中的主食之一,在饮食养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人们的充饥之食,还可做成具有健脾胃、益肾气等功效的药粥、药酒等药膳食用。
谷类以性平味甘者居多,例如小麦、粳米、玉米、黄米、高粱等。甘味的食物能够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甘味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关,而且疾病的发展、变化、预后也与脾胃之气的强弱、盛衰有重要联系。正确地食用谷类,能够起到补脾和胃之功效。
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红细胞唯一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的主要能量来源。谷类食物要粗细搭配食用,一是为了使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更合理,二是有利于避免肥胖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粗细搭配还有利于保持肠道的健康,可降低肠道肿瘤(直肠癌、结肠癌)的发病率。目前推荐成人每日谷物类的摄入量应为250~400克。
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是以五果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助。现代营养学认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对健康有益的化学物质,而其产生的能量则较低,每日摄入一定量的水果,能够有益于健康。水果有性寒凉、性温热、性平之分。偏凉性的水果如西瓜、梨、香蕉、柿子、荸荠、柑、橙、柚子等,适合体质偏于温热的人食用;偏温热的水果如荔枝、桂圆、杏、桃、龙眼、番石榴、樱桃、榴莲等,适合体质偏寒凉的人食用;偏中性的水果如葡萄、木瓜、橄榄、无花果等,适合大多数人食用。人们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当的水果食用。建议成人每日水果摄入量为200~400克。
五畜为益
现代营养学认为,畜、禽、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含有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肉类
在畜肉类中,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类食品。《本草备要》中记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可见猪有滋养脏腑、滑润肌肤、补中益气的功效。牛肉有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熄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如果羊肉与某些药物合并制成药膳,则健身治疗效果更好。
禽肉类
禽肉类主要包括鸡肉、鸭肉、鹅肉。中医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鸭肉有滋补、养胃、补肾、消水肿、止热痢等作用。据《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鹅肉可“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性与葛根相似,能解铅毒”。
鱼肉类
鱼肉一般有淡水鱼和海鱼之分。常见的淡水鱼有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武昌鱼等。
鲫鱼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补虚弱之功,可治脾虚泄泻、痢疾和便血等,更有“病后食之,易恢复体力,产妇食之,能增加乳汁”之说。草鱼,有暖胃、平肝、祛风等功能,是温中补虚的食品。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的食品。武昌鱼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常见的海鱼主要包括带鱼、金枪鱼、黄花鱼等。
带鱼可养肝、祛风、止血,对治疗出血有良效,还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润泽肌肤,但患有疮、疥的人宜少食;金枪鱼是美容、减肥的健康食品,尤适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但因其属于食肉鱼,富集污染的程度较高,其中汞含量往往超标;黄花鱼,有大小黄花鱼之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黄花鱼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因而延缓衰老,并能预防各种癌症。
蛋类
蛋类营养成分齐全,是很经济的优质蛋白来源。常见蛋类主要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鸡蛋可补肺养血、滋阴润燥,用于气血不足、热病烦渴、胎动不安等,是扶助正气的常用食品。鸭蛋有大补虚劳、滋阴养血的功效,对水肿胀满、阴虚失眠等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用还可以治疗疮毒。鹅蛋甘温,可补中益气,故可在寒冷季节多食用一些,以补益身体,防御寒气的侵袭。鹌鹑蛋有补益气血、强身健脑、丰肌泽肤等功效,主治贫血、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对贫血、月经不调的女性,其调补、养颜、美肤功用尤为显著。
总之,畜、鱼、禽、蛋类食品对人体均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但只有结合个人自身的体质特点、季节气候等因素,合理地选择食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益功效。
五菜为充
蔬菜的种类繁多,按照其食用部分一般可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果菜类、芽菜类等不同类型。蔬菜因品种不同,所含营养成分不一,我们只有合理选择调配,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类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等成分,以利身体健康。日常饮食中,如果只重视谷类和肉类等的摄入,而缺少了蔬菜,就会造成营养的失衡。目前推荐成人每日蔬菜的摄入量应为300~500克。
蔬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营养作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菜之于人,补非小也”。现代营养学认为蔬菜营养丰富,是人体所需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二是排毒作用:《本草纲目》“菜部”前言中曰:“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通壅滞也。”现代营养学认为,蔬菜含纤维素较多,可使人们肠胃中的食物变成疏松的状态,增加与消化液的接触面,容易消化,同时还能促进肠道的蠕动,使食物残渣和有害的代谢物质顺利排出体外。
那么,如何辨别养生宣传中的是非问题呢7我主要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当前养生宣传中的一些糊涂观念、错误导向如何进行辨别;第二个是告诉大家中医的养生理念究竟是什么。
养生热与养生乱
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没有不讲养生的,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的大体都是养生书,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的也都是养生节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书籍的超过二分之一,每年我国出版的健康书籍有1000多种。国人买书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说养生书是中国家庭的“红宝书”,普及率非常之高。养生热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以体验到。面对如此汹涌的养生潮,面对众多专家念的养生经,老百姓既感觉兴奋又感到困惑。有人说。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说,老祖先几千年就是这样吃法,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许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说,糖尿病不能过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饿死的。有人说,肿瘤患者都是被药物毒死的i有人说,90%肿瘤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如此等等。“健康问题究竟应该相信谁”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很多老人说,买了一辈子菜、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知道如何买菜、做饭了。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养生理念的问题,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和我们的国计民生要发生直接联系了。
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我简要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寒入养生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画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我们不能把文人书中记载的个人生活习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化生活经验都冠以“中医”养生的帽子,更不能把伪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中医。我举几个例子,有人宣传喝生蛇血、吃生蛇胆、吃活泥鳅,其说辞是以类相求,同类相生。中医理论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中医是发展的,茹毛饮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认识。当没有条件吃熟食的时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的饮食带来了质的变化,人们早就不再以吃生食为基本生存条件了。生食带来的卫生问题,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其带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触目惊心。有报道说,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鲜习惯的地区,寄生虫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调查发现,有一个村庄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虫病,与他们生食或半生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非典”的教训记忆犹新,也与生食某些小动物肉不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吃生鸡蛋能润喉清热,有人吃了之后喉咙疼痛的症状确实好转了,因为鸡蛋是凉性的,鸡蛋有清热解毒之效,这个说法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确实讲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古人处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鸡蛋了,说明人类对生食问题已有了成熟的认识。如今,生食鸡蛋造成的感染问题屡有报道。细菌感染之外,如果不做熟,鸡蛋中一些物质对消化和吸收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代一些生活习惯确实被中医引了进来,但是经过中医选择、提炼并提升到科学水平。还有一种说法,借酒消愁,因为魏武帝曾经讲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中医对饮酒问题,是从两方面认识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人。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点;二是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也同时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浇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来。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来当养生知识讲,其结果肯定是既背离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广东人和黑龙江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绝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种食物,这不符合科学。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中医的法宝是望远镜,西医的法宝是显微镜:中医从整体上对人进行认识,西医把人体进行分解,细了再细,直至细胞,基因;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有中西医两种力量,这是人民的福气。中西医的结合,扬长避短,中国的养生、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益处。一些养生介绍忽略了中医的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的模式和的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是圆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问题,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讲饮食养生的书居多,讲饮食养生的讲座也最多。如何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问题,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众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人们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人们使用它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如何给它派用场: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
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不少养生宣传中都刻意要求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全国人都去吃某一种食物,这行得通吗?事实上,人对于食物有很大的选择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种食物的。错误的导向,加上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养生问题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很多人把养生与进补画等号,以为补比泄好,补出问题了,还不以为然;泄不出问题,也不乐意接受。女人都要补血,男人都要壮阳,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过分养生既不是中医的理念,也不是西医的理念,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符合国情。不要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国家,养生理念也不能是这样糊涂的。养生与进补是不能画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要解决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盲目进补,也不要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疗疾”的问题。只不过天然植物药的毒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化学合成类药品小一些,这也是事实。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贻害无穷。
如何擦亮眼睛,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问题?
第一,是作者(讲座者)必须得是有学术职称的正牌专家。第二,编写、讲座的背景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那些从事文化研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工作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我认为,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如果写养生书、讲养生知识的人是万事通,什么都会,我建议大家打个问号。第三,是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如果养生讲座讲的就是某种产品如何好,还硬性动员你去买,肯定有问题。另外,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必须拥有5位以上医学经验丰厚的专业编辑人员,其中两位是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中医的养生理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