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希腊服装

古希腊服装

时间:2023-05-30 10:08:19

古希腊服装

第1篇

所谓“祭司裙”,是脱胎于希腊女祭司服的一种大众日装。今年三月,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上,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身穿白色长裙,圣洁,飘逸,柔美,犹如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圣火点燃的瞬间,古希腊美丽典雅的神韵也传遍了世界时装界。

简约,飘逸

希腊裙装在中国的流行,有奥运的因素,然而究其根本,这一潮流毕竟不是奥运的产物,而是“美”的使然。也有人说,女人的裙子和经济成反比,如今全球经济衰退,股市大跌,所以大家穿起这种长裙,姑妄听之。

在古希腊的雕塑和壁画中,古希腊人形象十分和谐与优雅,兼有浪漫气质,这和他们自然、随意、简约、飘逸的服饰风格分不开。

试看希腊女祭司服各部位细节:肩部无袖设计,展露女性自然健康的姿态;一字领稍露锁骨,突出优雅修长的颈部线条;胸部层层叠叠的褶皱,以及交叉的两根白色带子,表现女性的丰满;高腰设计突出柔美的胸部,也使下身格外修长;丝与麻混合织物的材质,富有垂重感,同时又显飘逸;全身褶皱受希腊古风时代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和爱奥尼柱式(IonicOrder)的风格影响,纹理典雅;颜色采用了纯正白色,高贵端庄。

这种服装,英文表述为chiton。它其实是一种束腰长袍,也是古希腊人的一种传统服装。通常长及膝盖的为男性穿着,而完整长度的为女性穿着。穿着这样的服装时,人们通常会有一条很长的带子束在身上,可以束于胸下(叫做“高束”),也可以束于腰间(叫做“低束”),有的时候也会两种束法同时使用。chiton通常会和一种巨大的带有斗篷的长袍(系一块方形织物,由左肩披下包裹全身)一起穿着,而当单独穿着时,它被人们称为“monochiton”,长至脚跟的被称为“chiton poderes”,而更长一些的则被称为“chiton syrtos”。

由于chiton借助饰针和绳带,将矩形面料固定在人体的肩部、胸部、腰部等关键结构部位,面料形成自然下垂的美丽褶裥,人体在自然的服装中若隐若现,服装被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神采。绳带使用的根数、系束的位置和方式,以及褶裥在人体上的聚散分布,还可以随穿着者的审美心愿和不同的穿着需求,自由调节和变化。行云流水的服饰风格体现着希腊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性的尊重,视觉上也极富美感。

T台爱女神

近年的国际时装舞台上,希腊古典自然之风早已是时尚趋势。众多时装设计师纷纷推出了古希腊服饰风格的服装,Valentino的Paisley涡旋纹,J. Mendel在胸前交叉的菱形缚带,Salvatore Ferragamo的衬衫裙轮廓、超低V领口、斜肩剪裁等,试图在现代人身上重现古希腊人美好身姿和开放心态。

赢得国际时装界一致喝彩的是法国高级时装品牌Lanvin的设计师Alber Elbaz的作品。Alber Elbaz被美国版Vouge杂志总编辑Anna Wintour赋予“当今世界3大顶级时装设计师之一”的称誉。在08年春夏时装会上,Alber Elbaz突破春夏时装繁花和印花的窠臼,将复古的希腊女神裙、罗马式斜肩长袍、束腰衣的设计理念融入日装,淡化日装和晚装的界限,通过这些服装,任何身形的女性都可巧妙地弥补身材缺陷。

Alber Elbaz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大批跟风者顺应潮流。据不完全统计,从08年秋冬高级成衣到09年早春系列,Bill Blass、Monique Lhuillier、Reem Acra、Roksanda Ilincic、Tessuti等品牌不同程度上借鉴了Lanvin的设计。21世纪的新型女神裙、束腰衣更是层出不穷。

希腊裙装深得巨星们的喜爱,如安吉丽娜?朱丽第一次与男友彼得走上红地毯,身穿加利福尼亚品牌St John的无吊带深灰希腊女神裙,这款灰色的褶皱晚装简约飘逸,令朱丽焕发出如同希腊女神般的光芒。像娜塔丽?波曼,凯特?温斯莱特,“穿Prada的女魔头”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国际影星也都在红地毯上演绎过古希腊式长裙,

永不落幕的风格

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夏奈尔说过:“时尚将随时间而逝,但风格是永存的。” 希腊服饰就是如此,虽然古老,但在服装史上却非常活跃,从古至今引领着时尚潮流。

18世纪下半叶,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经历过17世纪炫耀财富的巴洛克风格和18世纪前期强调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后,人们服饰最显著的变化是流行古典简朴的风尚。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古希腊服饰风格以其自然的造型、流动的线条、高腰的形式、单纯的色彩、清新的风貌恰好抚慰了人们向往自然和古典文明的心灵。这就是1790年到1820年间欧洲服装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淑女服饰便是颇具希腊风格的高腰裙,长裙的腰线提到胸部下方,户外活动时,则穿着紧身上衣或皮外套,戴宽沿帽,用丝带在下巴系上蝴蝶结。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穿着轻便简单、风格朴素的高腰裙,健康自然的身体曲线在宽松的裙幅中隐现,极尽美感。

20世纪初,古希腊服饰风格再次复兴。法国设计师波烈(Paul Poiret)将希腊服饰与东方服饰风格相结合,废除了女性传统的紧身胸衣和繁复的裙撑及装饰,推出了自然外观的服装。在18、19世纪,欧洲的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女性穿着紧身内衣,这种内衣所用的材料有鲸须、兽角和硬币,内衣两侧还要加上骨条,即臭名昭著的鲸须紧身内衣。女士们为了打造纤腰,常常付出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波烈对服装革命的根本思想,就是把妇女从紧身胸衣里解放出来。波烈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像古希腊宽大的chiton装那样,从此女性不需要让腰际承受钢丝架的重量,也不再需要紧裹腰身。而修长的线条与优美的裥褶,又给人爽心悦目之感。波烈的模特是他的妻子德尼兹?博莱小姐。博莱身材苗条、平胸,性格古典,她的体态非常适合诠释波烈的设计。波烈的设计开始从矫揉造作的S形中摆脱出来,趋于简洁、轻松。这时期波烈的造型线特点是提高腰线,衣裙狭长,较少装饰。

第2篇

关键词:古罗马;公共审美心理;建筑艺术;公民;因素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罗马建筑及雕塑至今为人称赞,其气势恢宏的斗兽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其艺术作品中透露着其建造年代的思想性与社会性,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公共审美心理,同时,人们的公共审美心理也反作用于造型艺术。社会的公共审美由哪些方面构成,又从哪些方面影响当时的造型艺术?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一、构成古罗马审美心理的社会因素

古罗马人拥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在军事上的有效管理使古罗马在战争中所向披靡。古罗马人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西地中海的霸主。此后,古罗马运用强势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国。长期的对外侵略不仅积累了财富,也形成了古罗马人的实用心理,这在造型艺术上也很好地体现出来。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古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由于古罗马人拥有良好的土壤环境,比起拥有浪漫思想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更加保守务实,追求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这反映在艺术上,务实就是古罗马艺术风格的特点之一。在古罗马帝国初期,侵略得来的大部分俘虏全都转化为奴隶,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导致古罗马帝国的一些平民失业。这些平民虽然生活困苦,不得不依靠政府或者贵族的施舍维持生计,但他们拥有公民权,在权力斗争中成为贵族和政客争夺的政治工具。这一群体在帝国的社会稳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为了使这些古罗马人平稳下来,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也为了自身政治统治的需要,古罗马政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可以让民众宣泄过剩精力的公共设施,其中就包含剧场、神庙、浴场与竞技场。早期古罗马的统治者如果将国家的资金挪为私用,势必会被民众。因此,古罗马的公共设施便成为统治者收买人心的必要手段。古罗马帝国时代各种类型的装饰性和纪念性雕塑都被安置在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内外,古罗马市民开放的生活方式和公共集体活动是古罗马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共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建造表现

以科洛西姆斗兽场为例,“科洛西姆”本身的含义就是“巨大”,科洛西姆斗兽场是巨大的,它占地面积大,投资大,容量大,同时也有种宏大的气魄,它彰显着古罗马帝国的强大,展示着古罗马帝国的威严。古罗马帝国在当时还处于城邦式的管理形式,古罗马公民的公民意识与平等意识都较强。在长期的公共生活影响下,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繁荣使古罗马公民有种强烈的荣耀感与归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罗马的文化与艺术的形式,对古罗马的造型艺术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科洛西姆斗兽场在荣耀感中诞生,而且展示了古罗马是公民的罗马。古罗马人是建筑方面的天才。古罗马人长期对外战争,对于能用在战争中的实用技能尤为重视,这维系着能否转化为支持庞大帝国的直接动力。因此,古罗马人注重对实用科学的探讨,导致了古罗马文化相较于古希腊文明而言,对后世的影响略有不及。但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成就毫不逊色,这也是古罗马重视实用学科的体现。古罗马艺术的宏伟体现在其建筑艺术中。古罗马人在建筑拱门、拱顶和穹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罗马建筑中的道路和桥梁是用石灰、砂石、石头和水混凝而成的,由于设计和施工在当时十分严格,所以矗立千年而不朽。古罗马城市的建筑壮观、雄伟,建筑材料多使用大理石,建筑物内有用水设备、排水系统,城内主要建筑物有宫殿、神庙、剧场、浴室等。把古罗马的神殿与古希腊的神庙相比较,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宏伟形式的特殊审美追求。古罗马的建筑都宏大而华美,这也是古罗马明显不同于古希腊的地方。

三、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古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古希腊人,但是在艺术和文化上被古希腊文化征服。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古罗马艺术也延续了这样的美学观点。古罗马艺术模仿古希腊所呈现出的若干特点,最显著的就是它的折中性。古罗马帝国时期大部分雕塑作品是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不过,古罗马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趣味毕竟和古希腊人有所不同。古希腊人追求理想化,他们的艺术作品要求概括同类人物的典型性格。古罗马人相对而言更追求写实化,他们要求在艺术上能够看到事物的具体形象。古罗马首位皇帝奥古斯都的肖像雕塑就是古希腊雕塑家应古罗马人要求雕刻的,并成为折中主义方法取得成功的范例。古罗马艺术的折中性也表现在建筑中。在古罗马斗兽场中,一层是多利克式风格,二层是爱奥尼亚风格,三层是科林斯式风格。宏伟和刚劲是古罗马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这种包容性令人想到古罗马帝国广袤的疆土、强大的国家实力。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宏伟、刚劲与古罗马人的性格有关。雄辩家西塞罗曾说过,与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相比,罗马人天生有种特点,那就是精神的宏大、坚定和崇高。古罗马时期人们的思维特点是准确、严格、庄严和不容置疑。装饰性是古罗马艺术的又一特点。古罗马人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熏陶下,喜好奢华,这形成了古罗马建筑中拥有大量装饰的特点。古希腊建筑中的结构因素和装饰因素相互结合,而古罗马人往往使结构因素服从于装饰因素。古罗马人爱好装饰,他们使用拼花地板和有雕塑装饰的天花板,古罗马人的图案花纹比古希腊人要华美许多。从文化发展的侧重点来看,古希腊文化重于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古罗马文化则重于对实用学科的探讨,为古罗马对外战争服务,为维系庞大的帝国统治提供力量。在艺术成就上,古罗马比古希腊的历史影响要小一些,但是在建筑领域,却超越了古希腊。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与他所提出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具有深远影响,也作为古罗马文化的注脚影响着古罗马人的审美观。建筑学是实用科学之一,实用科学的发展对古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自成,兰方群.论古罗马文化的特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陈荧.古罗马共和国民主体制的产生与发展.政治与法律,2003(4).

[3]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李程昊,郁洋,王杨,孙烁.从史学背景看古罗马艺术的重要历史地位.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第3篇

古代兵器范围很广,且各国,各地区都各具特色。如我国的长矛,大刀,剑,弓,箭等早已为大家所熟悉,更在小说,戏剧中经常看到.这里不可能对古代兵器作全面的叙述,仅对欧洲,亚洲的国外古代略表片断. 那么.欧,亚的国外古代兵器有哪些呢?这些兵器是怎么使用的呢?威力又如何呢?……还是让我们从一次著名的古代战争谈起吧. 马拉松之战 公元前490年,波斯国发兵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之战. 8月12日黎明,波斯军队经海上乘风破浪,登陆上岸 ,向马拉松平原挺进,载入史册的马拉松之战就此揭开了战幕。 波斯军队居中的是主力部队弓箭手,只有他们才是波斯军队中真正的波斯人.他们头戴毡帽,身穿缀有铁鳞甲的战袍,主要兵器是弓和箭,还配备有短矛等么普及是用芦苇制成,带有铁箭头,盛放在箭筒内.在主力部队周围的是雇佣军队,总共约两万人. 相比之下,希腊军队的人数只及波斯军队的三分之一.希腊军队是重武装步兵,他们头戴鸡冠状顶饰的头盔,身穿胸甲,腿套胫甲,腰佩短剑,左手持青铜面圆木盾牌,右手持2米多长的铁长矛. 当波斯军队入侵到距希腊军队只有一百来米时长枪如林的方阵希腊军队突然迅速地冲杀过去,同时发出骇人的吼叫声.这突如其来的冲杀使唤波斯弓箭手惊恐万状,措手不及.希腊人从波斯军队的两翼开刀,先击溃其外国雇佣军队,随即从侧面杀进去,把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尸横遍野.希腊人获得了全胜. 据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说波斯军队在战场上弃下的尸体是6400具,而希腊人仅死了192人,当时,希腊军队中有个战士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去报捷,到达雅典的中央广场时,他高呼:”我们胜利了!”接着因跑步过度劳累,倒地而死.今天的马拉松赛跑即起源于此. 弓 现在,就从弓箭手的主要武器弓和箭来谈起吧. 古代,欧,亚的弓有两种,即筒弓和合成弓. 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欧洲就出现了简单弓.简单弓是利用木头的弹性,由韧带拉紧的,能把箭射至30米左右远,箭头是用骨头或石头制成的.它既用于狩猎,也用于打仗. 公元前十三世纪,欧洲出现了合成弓.合成弓采用”三层合一”的结构,中层是木头薄片,外层是牛筋内层是角质,三者被紧密地胶粘成一体.由于筋腱和角质具有正反两面相等的弹性,弓静止时呈弧形,象”C”字一样.张弓时必须借助膝盖的力量才能把两头扳转过来,并即刻安上弓弦加以固定.固定后,弓弦就绷得象琴弦那样紧,拨动时能发出响声. 合成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尺寸较小的,张弓后宽度只有55厘米左右,弓弦绷得非常紧,配用的箭约45厘米,这是典型的斯基泰弓;欧亚大草原的骑兵及稍后的蒙古弓都属这类.另一种是尺寸较大的,张弓后约有1米宽,弓弦绷紧程度较次于前者,配用的箭长70厘米,亚述人的弓和波斯人的弓属这类. 合成弓射出的箭在近距离内能穿透一头野牛,威力较大.最大射程可达400米,有效射程为60~80米. 投掷武器 在欧,亚古代战场上,还可见到一种冷兵器----投掷武器,这里仅介绍投石器和标枪投掷器两种. 武器的发展是和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从五十万年前的猿人挥舞第一件武器(狼牙棒,兽角匕首或半颌骨刀)开始,到石器时代随着磨石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投石器和大型简单弓为止,经历了数十万年,而后者距今也已有一万年了. 投石器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世纪,它由两条皮带或亚麻带和一个袋子连接而成.袋内装有石弹,硬粘土弹或铅弹,弹重20~30克左右,有时还重得多.投掷时,在头顶之上用手旋转投石器,选择时机松脱其中一条皮带,就可使石弹投掷出去,在一百多米距离内能打得很准.最出名的投石手要算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了,他们从童年起就参加投石训练,他们的头上一般能绕2个甚至3个投石器,最短的用于近距离快速投掷,最长的用于远距离投掷. 标枪投掷器是和投石器同期出现的,由木柄或兽角柄做成,靠在标枪的末端,可把标枪投到一百来米远,要比用手直接投时远二,三倍.后来罗马军队借助一种能增加推力的皮带,使投掷距离还要远. 但投掷武器在欧,亚古代不太受重视,仅装备于轻武装步兵,只是重武装步兵方阵的辅助部队. 重武装步兵 马拉松之战中,希腊军队就是重武装步兵.对此再稍加染墨. 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识并利用了铜,开始了冶业.到公元前三千年,印欧语系的阿纳多卢人发明了铜锡锑合金---青铜.青铜比较坚硬,并在高温下易熔化于粘土模中,因此可用来制造剑,矛头,盾牌和胸甲等兵器和装备. 到公元前二千年末,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和古希腊中部了多利亚人造出了铁剑.前者横扫埃及;后者威震爱琴海地区,创造了”希腊的奇迹”. 处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交接期的荷马时代,出现了叱咤风云一千多年的古希腊重武装步兵.”重武装步兵”在英文和法文中均为”hoplite”,它是从装有青铜甲的圆木盾牌的名称”hoplon”变来的.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希腊人的进攻武器就是木杆长枪和短剑.木杆长枪的枪尖是铁的,枪尾是青铜的,全长2~2.5米;短剑由铁制成,剑身笔直或呈弧形,肉搏时才用.把金属头盔,胸甲和胫甲都算在内,一个重武装步兵的装备足有30公斤重.因此,一个重武装步兵身边常跟着一个或数个奴隶,为他背武器和战斗时保证他的后方安全. 古希腊方阵 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古希腊的重武装步兵是与其同时出现的方阵战术队形分不开的.古希腊步兵方阵具有严格的阵法,队形严紧,层次分明,其威力在于阵内步兵们的同心协力,团结对敌和重装备. 原先,即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古希腊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但是,古希腊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在古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的队形更密集,更纵深,有16层长枪,枪尖向着前方.长枪长达六,七米,比古希腊方阵中所用的长枪长2倍.这样不仅可以先发制人,并且前五排的枪尖都能伸到第一排的盾牌前面而一同参战,真是长枪如林. 然而,马其顿方阵虽打败了斯巴达人,雅典人,后来却败于一个更灵活,更机动,装备更好的对手----古罗马军团. 古罗马军团 传说古罗马军团是从失败中诞生的.公元前216年,在康奈,按古希腊方阵队形作战的古罗马重武装步兵,被迦太基的军事统帅采用包抄战术所打败.古罗马人从这次惨败中汲取了教训,对古希腊方阵进行改造,创建了古罗马军团. 古罗马军团为基本作战单位,每个军团约有6000人,分为10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3个支队,每个支队分为2个百人队.支队中前两排装备可投掷的标枪,第三排装备长枪. 古罗马军团的队形灵活多变,可根据地形或战斗情况随时变为轻武装步兵战斗队形或重武装步兵战斗队形,并能四面出击,既可集中打,又能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同时,古罗马人还从失败中懂得了骑兵对于保护步兵和摆布敌人的重要性,加强了骑兵的配合. 古罗马军团的武器装备还不断改进.如把标枪柄上的铁铆换成了木销,投出的标枪会碰歪或碰断,使敌人无法再用.到公元前一世纪,全部军团都装备加固的标枪,既可投掷,又可作长枪.到公元二世纪,步兵们原穿的铰链金属片的胸甲已被锁子甲所取代,青铜盔也改变了形状,脚穿军鞋,手拿金属加固的木盾牌,腰佩60厘米长的剑. 公元前202年,即在康奈惨败之后14年,古罗马军团在扎马向迦太基报了仇.公元前168年,古罗马军团又破了马其顿方阵.古罗马军团不愧为当时最强的军队. 骑 兵 欧,亚古代人还利用一些动物来参战,有的真可算是特种武器了.直至今天,马在军队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马就已加入了战争的行列.当时,两驾轻型战车曾是赫梯征服者横扫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百战百胜的武器。古波斯阿里亚人也把马作为征服别人的工具.那时,马在战争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恒赫一时的骑兵,到荷马时代,随着古希腊方阵的出现而降为很次要的了.这是因为那时的马还没装马镫,只要马一惊,骑兵随时有被甩下来的危险;其次是马蹄还没上铁掌,在坚硬的地面上很快被磨掉,骏马就变成可怜的跛马或废马. 到罗马帝国时期,为了保卫帝国的长城和征集”蛮族”士兵,又建立起骑兵.骑兵又慢慢变得重要起来. 在西罗马帝国时期,特别是公元378年,土耳其的哥特人用长枪武装起来的重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瓦伦斯皇帝及其古罗马军团的全部将领和四万名士兵一网打尽,西罗马从此一蹶不振.骑兵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了. 大象和猪 欧,亚古代战争中,还出现过另一种动物------大象.它那庞大的身体和震耳欲聋的吼声,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惧. 将大象投入实战的第一个西方人是亚历山大,他从印度和非洲弄来大象,用以对付骑兵.马如果没受过特别的训练,是不能与大象对阵的.对付当时的步兵,大象更是绝对取胜的. 公元前301年,塞琉古一世(亚历山大的继承者)在伊普索斯之战中,摆出了多达480头的大象阵,取得战斗的胜利.大象威震四方. 但是,任何一种新武器出现之后,必将出现另一种对付它的更新武器,这就是矛和盾的发展关系.大象也不例外.公元前270年,希腊的梅加拉人用猪来对付大象,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在猪身上涂以松脂,用火点着后,驱使猪群向象群冲去。大象见到这些嚎叫着的活火炬,吓得四处逃窜,敌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到公元前一世纪,大象终于从战场上消失了. 攻城武器 欧,亚古代人不仅在原野上相厮杀,还在要塞城堡争高低.举世闻名的特洛伊城围攻战打了十年之久,希腊人最后用”木马计”才攻破该城. 公元前八世纪,亚述人已熟练地掌握了攻城战术,并造出了爬城墙或城楼用的活动攻城塔,破城门的羊撞捶和打碉堡的投石器. 最早使用的攻城武器是火.火攻虽是最原始的办法,但后来有了许多改进.如在箭上扎上废麻,点着火后射向敌城;在敌城边点燃许多干柴堆,借风势烧敌城. 公元前398年,希腊战略家德尼斯.戴锡拉库斯的军队在攻莫提埃时已拥有七层楼高的攻城塔. 最大的著名羊头撞锤是公元前305年德米特里奥斯,波利奥特围攻罗得岛时所用的,锤顶有金属保护层,锤梁有铁甲,长达53米,装在轮子上,由一千名士兵运输. 弩炮和投射器 在欧,亚古代攻城武器中,还有弩炮和投射器两种.它们都是利用动物筋绳索的弹性来发射的. 弩炮,原理上就是很大的弓,是通过绞盘使唤粗动物筋绳索拉紧,从而将箭发射出去的.弩炮射出的箭在一百米距离内非常准确,弩炮也能把25公斤重的石弹射至450米远.最早的弩炮出自希腊,后来每个古罗马军团都配有五十门弩炮,炮手在军中享有特殊地位. 投射器是比弩炮威力更大的一种武器,能把78公斤重的石弹准确地投至300米远.它是利用杠杆将筋索拉紧,从而把放在杆顶端的石弹投射出去的.在希腊化时代,即从亚历山大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投射器曾被大量使用,直到西罗马时期还在使用. 到公元三世纪,弩炮和投射 器开始衰落,这是罗马军队全面衰落的预兆. 欧洲中世纪骑兵 大家总还记得,古希腊重武装步兵曾恒赫一时.在欧洲的中世纪,出现了骑兵压倒步兵的形势,但步兵并不马上就让位给骑兵,这从整个中世纪中由步兵取胜的不少战例可以看出. 骑兵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骑兵刚出现时确曾威震四方,但随着古希腊方阵的出现就被降为次要的了.这是由于当时的马还没有马镫和马蹄铁,古希腊重武装步兵方阵成了骑兵不可逾越的盾矛之墙. 后来,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夕,斯基泰人发明了马鞍;公元四世纪时,日耳曼人在马鞍两边安上环状皮带来放脚;到了公元八世纪,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灭亡时才有了马镫;到公元九世纪,才在马蹄底钉上铁掌.自从四世纪时出现了两边带有环带的马鞍后,骑兵的情况就完全变了,战斗中也不致摔下马来了.到马鞍,马镫,马蹄铁都完备时,骑兵就成为中世纪时驾驭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力量. 中世纪欧洲人用的马鞍,具有前桥和后桥,两边有环带.骑兵打仗时两腿直直地踩在环带上,就象站在那儿似的.据说,诺曼底公爵,绰号”征服者”的威廉,1083年在芒特城前,由于他骑的马踩上一块燃着的木炭而摔倒,马鞍坚硬的前桥将他的肚皮划破而致死. 到公元九世纪时,北欧海盗象旋风一样所向披靡,不断地劫掠北区和西欧海岸.海盗的威胁使唤整个在军事上出现了常备的机动部队,它由经过战争锻炼的骑士组成,能迅速迎击入侵之敌,这就是”职业化”军队的萌芽. 骑士的装甲 那时骑士所穿的战服是齐膝紧身甲.它有袖,是用皮或厚布做成的,上面铆有鱼鳞一样的铁片,约15公斤重.从头部到肩,罩有一种形似风帽的有活动锁环的锁子甲,头上戴有护鼻的圆锥形铁头盔.可这时的马还没有任何的铁甲保护. 骑士的盔甲,不断地在演变.十二世纪时,袖口还有保护两手的连指手套;紧身甲外面再穿上一件上衣或麻布作战服,以防甲衣上的铁片被日晒雨淋而生锈;衣服和盾都饰以醒目的标志,以便识别.到十二世纪末,头盔变成了圆柱形,把骑士整个头部都套进去,只有通风口和缝隙供呼吸和观看用.十三世纪末,齐膝紧身甲被 鳞片甲所取代,鳞片甲不仅造价便宜,并穿脱较方便,它是把小铁片铆在皮衣或布衣里层,所以从外面是看不见小铁片的.十四世纪,一种坚硬的钢甲---大白盔甲取代了鳞片甲,把骑士的躯干,四肢和主要关节通通盖住;头盔让位于带不活动脸甲的轻头盔;马也有了铁甲或钢甲的保护. 全副大白盔甲 约重40公斤,做工精致.用大白盔甲装备起来的骑士团,十五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欧洲的唯一模式.不论在德国,意大利,还是在法国,西班牙,骑士的装甲看不出任何区别,因为当时都是向同一制造作坊,特别是在米兰购买盔甲的. 剑锤矛弓弩 哈斯丁斯(即英国今日的黑斯廷斯)骑士的进攻武器是宽身铁剑这种剑从十二世纪就有了,剑的护手是笔直的,剑装在剑鞘里后,可以挂在露出于紧身甲下的背带上,也可挂在腰带上.骑士的腰带既是饰物,也是用来保护下腹的. 骑士的剑是当时骑士制度精神原则的化身,被赋予神圣的性质和独立的生命.如法国国王曾明文规定:”骑士如不幸被俘,不能用自己的剑当赎金来赎身.””哪怕失去人身自由,谁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剑.”这一点,从反映中世纪骑士的小说中也可看出. 那时也有钉头锤,它主要是农民或神甫的一种武器,主要为步兵所用. 还有木柄长矛,矛长2.5~3米,其铁矛头形如鼠尾草的叶子.有时在矛上系一面旌旗或军旗. 诺曼底公爵率兵远征英国时,除了骑兵,还不弓箭手.他们的弓是用紫杉木做的,约有1.5米长.有趣的是,他们在打仗时是朝天放箭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时军队中都有坚硬的盾牌,箭虽厉害,却不能穿透盾牌,于是他们就朝天放箭,让箭从天而降,既可避开盾牌,又可发挥箭的威力,出其不意地射中敌的的肩部,脸部或四肢.在1066年哈斯丁斯战役中,诺曼底人的这种箭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弩在罗马帝国时期曾威震四方,之后便销声匿迹达数百年,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5~1098)时,它才再度出现.这时的弩是由弩架和弓两部分组成,弩架便于用肩抵住进行发射其顶端有镫子,便于开弓时能使唤上劲;开弓时将弓弦置于弩架的旋塞上,发射时通过扳机控制旋塞转动,使唤弓弦弹回并将箭有力地射出去。箭在发射前放于弩架的槽中,因其金属箭头成方形,所以又叫”方镞箭”.弓是由槭木或紫杉木做的,并用角质,牛筋和鲸须合在一起,后来才有用钢做的.弓的威力愈大,开弓就愈费劲,于是人们就借助于撬棍,顶重器,张弩器和曲柄等一些机械来开弓. 弩在射程,威力和准确性方面都超过了弓.方镞箭的初速可达每秒50~70米,在50米距离内能射穿15厘米厚的橡木,任何甲都抵挡不住.但弩和重量约有10公斤,比弓要重;操作起来要比弓困难得多,一分钟内,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能射出6支箭,而弩手只能射出1支方镞箭;遇到下雨时,弓弦易取下存好,而弩弦则不易取下,易被雨淋湿而失效. 中世纪的丧钟 十四世纪前期,欧洲出现了火器,它敲响了中世纪的丧钟. 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在克勒西战役中使用了3门叫做”铁火罐”的火器.从此,凡是攻城都少不了火器. 当时,制造这种火器是一件很艰巨的事情.粗大的管筒是用一块块铁板绕成的,外面加上圆箍,就象给木桶加箍一样.因此,英文中炮管是用barrel(筒状物)表示. 当时还出现了将好几个管筒并排装在一个带轮子的架子上,这是机枪的祖先. 十四世纪后期,出现了单人火器,它是固定在一个木柄上的,有十来斤重,这是火枪和步枪的前身. 法国人很懂得火器的重要性,查理五世曾用火器保卫其要塞,查理七世建立了一支拥有24门臼炮的部队.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依靠了火器的威力,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终,同时也把中世纪的骑士制度送进了坟墓.

第4篇

摘要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向来是建筑史上的丰碑,尤其是当前“欧式”建筑风靡国内外的时代,更是以其宏伟典雅的风格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本文将探讨古希腊柱式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相应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柱式风格古希腊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雅典卫城建造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四面都是绝壁,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小山的地形,以及小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建筑布局,整个卫城由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等组成。当时艺术也因此而得到全面发展。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人们誉为古典美的楷模。这个时期的建筑洋溢着端庄、典雅、和谐、理性的美感,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还流传着关于亚洲西部泰坦众神、东方巨灵和巨人的各种说法。阿卡亚人被后来的多利亚人征服后,迈锡尼文明便随之衰落和灭亡,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仍然遗存了许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城堡、狮子门、圆顶墓等宏伟建筑。在随之而来的大征服的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和文明的毁灭,随着时间的消逝,一波续一波的后来民族完全不知道这些巨石建筑的来由。

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单纯特性中,蕴含着崇高和伟大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精神。生活的单纯和艺术生产的非自觉性,成就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单纯的品格。战争带来对健美身体的崇尚,神人合一的宗教观念给单纯自然的天性创造出自由发展的天地,达观的生死观念尚未浸染复杂的功利性。可以看到这些方面都对古希腊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波斯的侵略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希腊建筑结出了最完美的成果。恩格斯曾赞美:“希腊的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白昼。”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代表了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又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称。帕提农神庙建于古希腊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鼎盛时期――公元前447―438年,是古希腊人为纪念在希波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献给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拉斯雅典娜的,愿意为“处女宫”。

帕拉斯雅典娜,希腊语为“刚强的雅典女子”。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雅典娜是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因此,雅典娜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凶猛无比,睿智超群,是战神、智慧神、冶炼神、手工艺神,是奥林匹斯圣山最著名的12个神祗之一。

帕提农是一个长方形的庙宇,形体单纯。中央由墙垣围成的核心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比较深,是圣堂,西部比较浅。在这个核心的四周有一圈围廊。根据希腊本土的传统,帕提农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刚健雄壮而高贵,比例和各部分的处理最为成熟和完美。

希腊是采用石结构很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建筑中既有壮硕端重的多立克柱式,也有优美典雅的爱奥尼柱式和精美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完美、崇高。建筑本身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考虑到的功能的划分,具备了祭祀、储存等功能。并且也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体现了作为欧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该有的风貌,并对欧洲建筑风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的设计风格、美学风格、装饰风格和布局风格都与古希腊人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时期,希腊的建筑艺术日趋成熟。古罗马的建筑就大量地学习希腊的形式,从平面到立面,从山花到柱式,处处可以看出希腊建筑的影子。

比如古罗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5种: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这些柱子的长细比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 /3开始,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 /3开始。总之,柱式的艺术造型与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这其实是整个罗马(文化)向希腊学习的一种“建筑表述”。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从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构造入手,了解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等方面予以思考,就可能全面的了解其具体的结构。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西方古典建筑曾作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建筑及其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深层语义也就是人的理念的表述,这也是建筑文化的实质。我们在这里着重说的是西方古代建筑及其空间的文化性语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述,也许,古希腊文化称得上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祖师”了。

如果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来讨论建筑学的文化价值的话,比如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形式与建筑功能、形式与象征性、公共性与“个人意志”、文化与传统等方面做出理解,笔者以为: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醒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而建筑的复杂性也就表现在这里。

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思想,以学科交叉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和适应性的观点才能真正达到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各种特性和相关理论,以及复杂性科学对实践的各种意义和启示,进而指出建筑学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畴,因而必须抛开就建筑论建筑的简单化方法,转变思维范式,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看待建筑中的复杂问题。

而古典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现代运用就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建筑美学的重要性,运用满意原则,关注使用者的参与,并创造性地将整体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相结合,以综合平衡的原则使建筑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希腊的建筑风格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光辉。至少在自由人中间,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发挥人的体能和智能。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劳动的果实。”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它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主持雅典卫城建设的大雕刻家费地说:“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希腊人同时把人的形体赋予了柱式的柱子。正是这样的人形赋予,柱式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艺术装饰的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柱式的审美情趣和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希腊诸神中许多神祗与东方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阿耳忒弥斯和阿芙罗狄忒,希腊人为这两位东方女神建造了壮丽的神庙,其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女神神殿跻身于古代七大奇迹。

阿耳忒弥斯女神在中文《圣经》版本里被译成“亚底米”,在古代罗马人们叫她狄安娜。作为丰收和繁殖女神。关于她身上的果实状物体,有种种说法,人们猜测它们是石榴、乳房、枣子、鸡蛋等,也有人把它与公牛崇拜联系起来。但不论是什么,它们无疑都象征着乳汁、多子和旺盛的生殖力。她的别名之一叫做俄耳提亚,意为“挺立”,与树的形状有关,意味着植物的属性,她的神像主要是笔直挺立的姿态。

从审美的角度,对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机制的性质、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建筑创作是特殊的商品生产,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结合审美主体提出了“审美域”,把建筑美的创作评价看作一个动态系统,结合创作主体提出了“评价域”,最终结合建筑方案的评选,提出了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决策作用。建筑美既要具有美的一般属性,又要有建筑自身的特点。

建筑的美是丰富的,它给审美者带来的美感是非常特殊的。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

另外,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古希腊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及其空间进行历史的解读,可以看到它们所传载的公共活动――无论是宗教崇拜活动还是社会与文化活动――都是城邦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因而体现出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而且,公共空间的主导性与私人空间的次要性,也体现了城邦政治中民主高于自由这一不同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的重要特征。

一般意义上,透视构图存在于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中。但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却远远超出这种或较简单的、或随机的透视构图,它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系统复杂而十分成熟的群体透视构图体系。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挖掘、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建筑是实用的对象,也是艺术对象,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创造,建筑设计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空间以有造成无,所用在于有之无。建筑的单体存在纳入建筑群,即产生了形象组群问题,其恰切性在于构成群体的适宜性。单体空间和群体空间对人造成的自由存在条件,即是建筑美的实现。这有待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概括地讲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

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风格,是人类灿烂文明的象征。随着历史的进程,古典建筑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深入研究它们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构成法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历史,清醒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建筑局面,为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美感的获得就来自于被主体感性接受,主体的功利诉求以功能感性化和直觉化为形式,功利心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审美的结论。对美学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并对建筑意义的思考,并对“建筑意义的来源”、“建筑意义的表达”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希望树立一种重视意义表达和深度追求的建筑观。而且刚柔性是建筑内部空间和装饰作用于视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希腊罗马神庙内部空间和装饰中的刚柔性,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通过空间和装饰或强化或改变建筑内部的刚柔性,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单从建筑学角度讲,希腊神庙建筑也许没有埃及、罗马和西方中世纪的同类结构成熟,但是,通过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透过现象获得理解希腊建筑文化的内涵。政治家狄・斯帝尼说:“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方面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山门、帕提农、柱廊和船坞。”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无疑是具有永恒生命的柱式风格,它是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论古希腊柱式风格的结构性组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 高飞宇:《古希腊建筑特色略谈》,《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陈志坚,男,1986―,浙江嘉兴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第5篇

罗马柱最早来源于希腊。

古希腊的哲学、美学、科学均辉煌灿烂,建筑也是体系成熟,罗马人在征服希腊之后完全嫁接希腊的建筑体系及其他文化,才形成罗马文化,其后通过罗马的征服战争,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其中,古希腊的柱式更是受到罗马人的钟爱。并不断进化发展,形成一整套足够丰富的建筑语言,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罗马柱: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声乐艺术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声乐艺术和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罗马声乐艺术共同组成了欧洲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起源。

一、古希腊时期

(一)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另一头与西方接壤,深入欧洲腹地,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即英雄时代,古风时代,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形象鲜明,语言干练,情节活泼,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所以,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Fran)——悼歌,旋律较为缓慢;潘(Pan)——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Gifirami)——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旋律舒缓优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抒情诗(Lyric)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人们用里拉琴伴奏,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讽刺为主题的诗歌,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12-557)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曲调情感真诚,忧郁委婉,歌词夸张炫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公元前518-442)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形式完美,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其中,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古希腊的戏剧,包括了悲剧和戏剧,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时代,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悲剧,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以羊角、羊须装扮,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雄然亢奋,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索夫克洛斯(公元前496-406),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共写过130多部悲剧,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语言简短明了,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406),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有描写政治、、战争等等的,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意在调节气氛,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合唱是以齐唱为主,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前后紧紧衔接合唱,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他们穿着高底靴,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6),被誉为是“喜剧之父”,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骑士》,《云》,《马蜂》,《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抒情缓缓地对白,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严肃与活泼,美与丑的绝妙结合。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具有朗诵性质,旋律简单流畅,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有器乐伴奏,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以铜管乐为主,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公元3世纪,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第7篇

1 当波斯国王薛西斯的使者前来斯巴达要求水与土的时候,电影中的斯巴达王尼奥尼达斯把他们扔进两水井去寻找“水”和“土”对于斯巴达人来说,面对战争的威胁,“要么带着你的盾牌回来,要么战死疆场”

这场在波斯和希腊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众寡悬殊的。波斯人的兵力实际可能超过20万,而前往迎战的希腊人只有里奥尼达斯率领的300斯巴达士兵和数千盟邦人员、长矛,一个圆形盾牌(现在的叫法“古希腊圆盾”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柯林斯式头盔,加上护膊和护胫甲,以及一支短剑。这就是电影中斯巴达人的装备。当然,电影中导演让他们脱下了胸甲,而穿上了能够展现胸肌和腹肌的猩红斗篷。

很少有人意识到,古希腊重步兵几乎是古希腊人的重要“形象代言人”之一无论在当时留下的雕塑、建筑还是绘画中都有他们的影子。一手持盾、一手执矛,头戴羽饰头盔的雅典娜形象就是个典型的希腊重步兵。特洛伊中布拉德皮特扮演的阿溪里斯身披胸甲,腰部以下是散开的金属皮制战裙,腿上还有精心制造的胫甲。无论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史诗中还是《斯巴达300勇士》,反映的都是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希腊地域内广大战场的主宰――希腊重装步兵他们不是被迫作战的奴隶。这些主要由城市公民组成的士兵装备着自带的武器,在城邦需要时为保卫家园而战。

幸存下来的一个最早的希腊方阵画像在一块残存的柯林斯花瓶上。其中的装束和电影中的斯巴达300勇士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连电影中斯巴达人部队中吹着两管乐器的军乐手这个真实的细节也可以追溯到这个花瓶。

这一切表现的是希腊重步兵方阵迎战的场面,个人和整体密不可分。电影中尼奥尼达斯国王拒绝了侏儒加入战阵的请求。“我们打仗,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整体,那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每个斯巴达人都要保护他左边的人,从脖子到腿。只要有一个漏洞,我们就会战败。”从尼奥尼达斯嘴里强调的,正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核心和薄弱环节。公元前四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和军人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强调了自耕农与方阵作战之间的这种联系:“耕作让人学会去帮助别人。而对敌作战也正如在地里劳动一样,别人的帮助同样是必须的。”

为了这种观念希腊人形成了自己的战术,并为此形成了自己的武器和装备盔甲由每个战士自己购买,它大约要消耗75磅(1磅=0.4536千克)的木材和金属。包括七到八英尺(1英尺=0.3048米)的长矛,古希腊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矛头通常由铁打制成树叶形状,后人考证矛杆大约一英寸粗细,底端往往是青铜制造的四棱或三棱的尖,在矛头折断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应急武器。希腊重装步兵的短剑也通常是树叶形状,长度大约两英尺后来斯巴达人开始使用一种更短的剑,大概只有一英尺长电影中斯巴达国王和他的战士使用类似砍刀的双刃剑与波斯人作战,不过希腊人的短剑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常用,更不如此后罗马步兵对于手中短剑那么依赖――他们甚至抛弃了长矛。不过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式短剑开始在希腊其它城邦流行开来。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发现这种斯巴达短剑的实物。

2 电影中当身着华丽服饰和轻甲的波斯轻步兵出现时,双方战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东西方风格。波斯人使用轻型头盔甚至没有头盔,使用短剑,偶尔有两腰带缺口的椭圆形小盾牌。

对比之下希腊人的圆形盾牌几乎成为一个重步兵的标志性的武器。从雅典娜、阿瑞斯的神像一直到出土的希腊陶罐上都能看到斯巴达人使用的这种典型的装备。它内部通常用木头制成,直径大约3英尺,重量大约16磅,周边镶有一圈青铜防止盾牌在砍击下爆裂。盾牌的正面有时候也覆盖一层薄薄的青铜,不过目的不是增加防护力,而是为了装饰。如果考虑到重装步兵(hoplites)来自hoplon这个词源(意为步兵的全部装备,不过了、包括脚形盾牌),那么你可以想像盾牌对于希腊人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防御矛,剑和箭雨,还能去撞击敌人。或者作为战死后让朋友把自己抬回家的担架。

沉重和巨大的希腊盾牌迫使士兵必须用臂弯和手共同控制(一般使用左手),这与早期小型盾牌主要通过手腕控制有所不同。一旦亲身体验很容易发现,一个希腊重步兵的主要装备,无论长矛、盾牌、胸甲还是头盔,基本上都在士兵腰部以上。战斗前后,士兵的左臂需要长时间地把盾牌举在身体前部保护上半身他的小臂长时间与地面平行,可以想像,希腊士兵如此崇尚进攻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潜在的原因,那就是尽快开战,以免无谓地站着消耗体力。电影中的斯巴达人也许是导演为了展示希腊人的身材,而取消了实际上必不可少的沉重胸甲。否则必然难以出现那些武打一样的单人对阵场景。

近代西方人曾经通过仿制希腊重步兵在马拉松战役的装备来测试当年士兵的使用状况。结果发现今天的人很难操作当年步兵的武器,尤其手持又重又大的圆形盾牌在前胸作战。除了重量和不方便的尺寸,左手持盾还会带来重心平衡问题导演也许能够找到百来个肌肉发达的演员在电影中亮相,但今天要找到上万名能玩转当年希腊重步兵装备的战士,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3 斯巴达人和波斯步兵在电影中的第一次作战并不具有典型的希腊重步兵作战特征由于人数不多,斯巴达人无法形成巨阵,而通常的情形是方阵向敌军发起冲击。当典型的希腊重装步兵以敞开的队形迎击敌人时,横列关闭,盾牌形成一堵墙。尼奥尼达斯的300人没有足够的数量形成长矛和盾牌的墙。不过双方的接触瞬间还是体现了方阵作战的战术特点。第一排人浪已经压在了盾牌之上,但方阵后面的士兵用肩膀和盾牌顶着前面的战友,阵型寸步不散。公元一世纪斯巴达方阵的传记作家普鲁塔赫曾经说希腊方阵的攻击“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并毛骨悚然的情景”,“他们以无隙可乘的阵型向敌阵挺进,没有丝毫犹豫,平静而快乐地步入险境之中。”

斯巴达勇士们几乎以健美先生们一样的,批着猩红色的斗篷在电影中冲锋陷阵。尼奥尼达斯国王单人突阵,一人杀死数名波斯战士的那个片段很难说是真实的。使用直型短剑,甚至没有盾牌的波斯人轻步兵虽然不是希腊重步兵的对手,但真实的历史中他们通常会先使用远距离投掷武器和骑兵。这马上在电影中出现。初战结束后随着远方一声号角,天空突然被遮天蔽日的箭雨遮蔽。战前希腊人面对波斯人对于弓箭威力的自持,曾经答复说乐于在荫凉下作战。波斯人的轻箭并没有后来英国长弓那样的威

力,希腊人自己也很鄙视弓箭手后者在希腊被看作是没有土地的穷鬼,没有钱为战斗投资。波斯人的箭雨落满盾牌却缺乏洞穿的威力,说明希腊盾牌表面的青铜并非防御的主体,而是木头本身。不过影片的漏洞不但包括希腊战士们从头到尾身上毫无血迹,即便刚才扎满箭杆的盾牌,一个镜头转换后竟然干干静静,连洞都没有了。至于电影中的战马也许比真实历史中波斯人的小马高大太多。

希腊的狭窄地域没有战马驰骋的空间,更何况那时还没有发明马鞍。色诺芬的话反映了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在重装步兵中普遍盛行的观点:“只有那些最虚弱、最缺乏荣誉感的人才会去骑马。”色诺芬再次提醒他那些重装步兵――他们是绝不会像电影中的300勇士们那样选择红色披风而不是沉重的胸甲,“战场上没有人会因为被马踢伤而丧命,只有战斗中敢作敢为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正如电影中显示的,波斯人的骑兵对于希腊方阵并没有太大威胁。没有马蹬的骑士很容易在冲击中坠马而被杀死。在狭窄的希腊山地,骑兵不是主角。

归根到底,希腊人的战术极度依赖人的军事素养。《斯巴达300勇士》中有一个镜头。斯巴达王询问赶到温泉关增援的友邦部队士兵的出身,那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斯巴达人的战士除了作为军人,没有其它职业斯巴达王阿耶西劳斯有一次让伯罗奔尼撒各联军战士按照各自的职业站起来。从陶工、铁匠、木匠一直到几乎所有行业,最后只有小部分斯巴达人还坐着“你们看,男子汉们、”阿耶西劳斯说,“我们派到战场上的真正战士比你们要多多少!”电影中把这个历史的细节几乎原封不动地放在了斯巴达国王尼奥尼达斯的身上。正如此前他对侏儒说的,“我很遗憾,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当战士。”

希腊人以神话英雄为楷模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将战场视为竞技场的观念,也使战争更加血腥残酷。重步兵们在战斗中排成纵横数排的密集阵,盾牌遮身,以长枪迎敌。投掷的长矛几乎是唯一的远程武器。弓箭虽然早已被发明,却被希腊人认为是怯懦和卑鄙的武器而较少使用。几乎和他们的体育观念一样,希腊人采用的是一种纯粹比拼勇气、实力的纯阳刚战法,密集阵冲击横列中,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方阵通常稳步前进到距离敌阵150米的距离,然后开始奔跑,逐渐加速,最后50米全力冲剌。密集强劲的重步兵方阵冲击接敌瞬间,效果类似重骑兵的冲击动能。那些队列相对不太严密、采用轻型防护的部队如果没有极为严密的纪律和训练,几乎会一触即溃最终的战斗还需用短剑,以血腥残酷的白刃战完成,这几乎是《斯巴达300勇士》极力渲染的卖点。而奴隶和雇佣兵通常只配在密集阵侧翼执行辅助作用。这便是希腊人,战争是一种荣誉,在他们看来不能让奴隶们占有。与希腊人相比,波斯控制的东方广大地域和驱赶来作战的上百个部落民族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从骑兵、步兵到弓箭手,从犀牛到战象。波斯人内部的芜杂和混乱让人数的优势显得不那么明显。更不用说许多民族是被驱使前来作战。电影中波斯阵营中被铁链束缚的巨人和被皮鞭驱赶的部落武士就是写照。

4 斯巴达人并非没有弱点。他们负重实在太高。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希腊重装步兵接敌半小时后体力极可能耗尽,沉重的盔甲限制了他们的机动和攻击持续时间。公元前198年,罗马军队曾通过有秩序地后退来消耗希腊步兵的体能,然后利用希腊方阵内某些士兵体力下降出现的空隙,反攻突入阵内发动肉搏,从而大获全胜。其次是方阵带来的超低机动性。据说一个在山间流浪的重步兵很容易被一个轻装步兵找机会掀翻然后杀死他们自己也明白只有在方阵中呆着才有安全感,前提是敌人没有进入方阵,或者攻击他们的侧翼。

这正是尼奥尼达斯开始拒绝侏儒加入方阵战队的最重要理由。但巨大的圆盾在战术上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盾牌由左臂把持,那么意味着方阵的右部缺乏防护力。而密集方阵转向的问题也成为致命的薄弱环节。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国王翁布罗特率1.1万大军进攻底比斯城邦,那正是希腊重装步兵的黄金时代。然而底比斯国王发现,只要能够阻挡住希腊方阵的正面长矛冲击,并设法让敌人的方阵发生混乱,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底比斯人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斜形战斗队形”把斯巴达方阵引入混乱。

第8篇

希腊人十分注意着装整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讲究衣着端庄大方。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子通常穿深色西装,打领带或系领结。一般来说,希腊的中老年人平时只要外出都要打扮自己,老太太们十分喜欢穿各式颜色鲜艳的服装。

仪态礼仪

希腊人举止高雅,并有许多讲究。他们不使用招手和摆手的动作,认为这是蔑视人的一种行为,手离对方的脸越近则侮辱性越强。他们还认为久久地凝视别人是不怀好意的表现。当众打喷嚏和用手帕擦鼻涕更是他们十分忌讳的。

相见礼仪

一般来说,希腊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是以握手为礼,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也以拥抱,亲吻来表示自己的友好之情。希腊人在路上与他人相遇时,即便他们素不相识,但也会向对方问候,以示友好。如果道路狭窄,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行,尤其是对外国人。

餐饮礼仪

希腊人以面食为主,有时也吃米饭。他们喜欢吃牛肉羊肉,常吃蔬菜有番茄,土豆等。希腊人的晚餐开始得很晚,在雅典城里晚饭一般是在10点以后才开始。他们喜欢喝图耳其咖啡,而且嗜酒如命,不论午餐晚餐都要喝酒,常常喝得稍醉微醺。

喜丧礼仪

希腊人的婚礼仍保持着浓郁的传统色彩,婚礼一般在星期日举行,新郎新娘身着结婚礼服,新娘头上还蒙着一块淡红色的面纱,然后由亲友们陪着前往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希腊人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圣诞节,新年等,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入一枚银币,家人分吃时谁吃到银币,谁将吉祥如意。

商务礼仪

到希腊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5月。圣诞节前后不宜前往。见面时,当地工商界人士通常会为你递上一杯浓稠的咖啡,对此不宜拒绝。希腊人性格开朗,乐天好客,他们说话好激动,但并无恶意。对方如滔滔不绝地说话,你最好恭敬地倾听。

旅游礼仪

希腊的铁路公路客运业,市内交通业均由国家经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水陆交通发达。但在雅典等大城市由于私人轿车过多,所以交通十分拥挤。现在不少当地人外出改坐摩托车。到当地的集市购买东西很便宜,这里可以讨价还价,顾客可以随便翻捡东西。坐出租车,可付小费10%,旅馆等小费已附加入帐单内,但可给服务生5%小费。

第9篇

1930年至1940年间,伴随着考古学家在伊朗设拉子东北地区塔克特・詹谢的努力发掘,一座震惊世界的大型宫殿遗址重见天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古波斯帝国的旧都――波斯波利斯。古波斯文明的神秘面纱从此揭开。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波斯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第五座都城。希腊人称这座都城为“波斯波利斯”,意为“波斯之都”。波斯波利斯宫殿整个工程兴建于大流士一世时期(约公元前522年),历经三代国王,耗时70年之久。到大流士的孙子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时期,这座象征着古波斯帝国辉煌文明的伟大宫殿群终于竣工,从此它庄严地耸立在波斯平原上,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心脏,而且也是波斯帝国文明的聚合体。这座拥有众多雄伟宫殿的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势,将自然之地理形貌与人类之艺术精华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整个王宫的建筑除了石雕、浮雕外,还有釉陶砖瓦、各类壁画及黄金、象牙镶嵌物等。既保存了古波斯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波斯、西亚、埃及及希腊的各种建筑艺术风格。这些宏伟的建筑群使人们在探寻2500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深刻感受到它的呼吸,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然而这座汇聚四方文化的圣城在奠基20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却这样描述它的历史命运:“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荣富足,但它遭受的厄运也超乎一般!”

波斯波利斯遗址断壁残垣上的斑斑伤痕无尽地诉说着波斯文明衰落前的惆怅挽歌。事情的缘由还要从大流士时期波斯帝国强势征服希腊算起。大流士一世发动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后,公元前480年,子承父业的薛西斯再次带领军队入侵希腊。萨拉米海战虽然又一次打破了波斯征服希腊的美梦,但就在撤退时,薛西斯派军队劫掠了雅典城,并烧毁了著名的卫城及其神庙圣所。从此,波斯人火与血的侵略像一道永不结痂的伤口时时刺激着希腊人疼痛的记忆。

光阴荏苒,150年后,希腊北部马其顿城邦悄然崛起。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亲率希腊军队远征波斯。公元前330年,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村,亚历山大一举击败波斯军队。为了彻底摧毁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政权,亚历山大继续东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世界名城兼帝国之都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的军队疯狂地将价值约12万塔兰特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普卢塔克估计,至少需要10000对骡子加5000匹骆驼才能将它们运走。希腊征服者在这座繁华之都整整享受了3个月,终于有一天决定波斯波利斯命运的时刻降临了。

普鲁塔克在其传世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中曾这样描述,一天,亚历山大和朋友们一起设宴欢庆。其中来自阿提卡的雅典名妓泰绮思显得尤为出众。她时而赞美亚历山大,时而拿他开玩笑,她借着醉意大胆地说出了完全与她故乡的风俗习惯相符的话语……泰绮思说,在这一天她要唾弃波斯国王高高在上的宫殿,她觉得她应该为自己在亚洲遭受的痛苦而得到补偿。但对她来说,更能让她感到愉快的就是让她即刻同参加宴会的欢乐人群在国王面前亲手烧掉薛西斯宫,因为薛西斯曾在雅典放了一把毁灭性的火。就让人们去说吧,说伴随过亚历山大的女人们比著名的军队和舰队的首领能更好地为希腊报复波斯人。人们对这番话报以热烈的赞扬和雷鸣般的掌声。在朋友们坚定不移的支持下,受到激励的亚历山大从座位上跳起来,头戴花环,手持火把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点燃了波斯王宫……只见那些用黎巴嫩雪松制作的精美圆柱、柱头和横梁熊熊燃烧起来,屋顶坠落,烟灰和燃屑像雷阵雨一样纷纷落在地上。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顿时化为砾土和灰烬。曾经属于阿契美尼德的繁华就此消散了,如同波斯平原广阔大地上一场华丽壮烈的梦。

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巩固帝国统治的角度看,波斯波利斯的焚毁都是无法按正常逻辑解释的。亚历山大以其宽阔的胸怀接纳了埃及的异教统治,并又赦免了开城投降的巴比伦,那么已经坐在大流士宝座上的他为何非要将古波斯文明的宝库波斯波利斯燃为灰烬呢?亚历山大醉酒后的冲动固然是波斯波利斯毁于大火的直接原因,然而,这场偶然引发的波斯波利斯宫廷之火,燃尽的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及其独有的文明遗产,它也标志着由居鲁士及其后继者们所创建的这一起自尼罗河迄于印度河的庞大的波斯帝国的终结。从此,古波斯帝国的文明迅速灰飞湮灭,并在万籁俱寂、寸草不生的沙漠荒原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波斯波利斯这座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宫廷,渐渐地成了一座空城、死城,听任风吹雨打,日渐消亡。谁曾想到,昔日荣光显赫的古波斯文明竟因冲动情绪下的一把火而化为灰烬;谁又会想到,这不经意间的一把火竟又加速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有时,蕴藏于历史必然变化背后的变数,促使我们更加感慨历史进程的跌宕起伏、辗转变迁,但也正是这些偶然迫使我们沉思体味文明交替的深层动因。

第10篇

凯尔特人的历史

“凯尔特”一词出自希腊语Keltoi,第一次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用以形容居住在地中海附近内陆地区的“野蛮人”。这些分布很广的居民之间,使用极为接近的语言,有共同的信仰、艺术风格、武器和部族社会。凯尔特人的历史,是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血泪沧桑史。现在我们人为的凯尔特人后裔的居住地是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法国的布列塔尼等地。

凯尔特的生活环境

凯尔特人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高山平原海滨皆有涉及,平原地带被茂盛的森林覆盖,绿地遍野,是理想的草原牧场。海滨山地地质构造复杂。东部和北部山脉,西南沿海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尤其是石灰岩地区,山中多洞穴、暗流。生活环境的广袤复杂造就了凯尔特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骁勇善战,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他们也善歌善舞,在他们先进的文化和幸福的生活中快乐的生活。

凯尔特人的宗教

德鲁伊教在不列颠的母系社会时代就已存在。但经过与罗马人的战争,以及基督教的极力打压。公元6世纪到16世纪这千年中,很多德鲁伊教的传统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与基督教相互渗透,对基督教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宗教音乐方面也对基督教产生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已有数个德鲁伊团体(Order)活跃在世界各地,宣扬环保及泛爱主义,以及复兴当时的使这个根植于古老传统的神秘宗教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清新与活力。

凯尔特人的宗教也是以德鲁伊教为主的。德鲁伊德”(Druid)在历史上,他是凯尔特民族的神职人员,精通占卜、历法、医药、天文和文学,对祭祀之礼极为严谨,同时,他们也是执法者、吟游诗人、探险家的代名词。在族内担当祭司、法师或预言者,在当时的凯尔特的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凯尔特人的神话一如其宗教,也颇具特色,源远流长,至少缘起于他们早先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中欧内陆地区之时。此后历经种种演化,迄罗马征服前,凯尔特神话的发展在欧洲大陆已趋相对稳定,其神话与宗教融会交织,同样以观念形式曲折地映现了凯尔特人的性格、旨趣和社会生活诸特征。譬如,凯尔特人长于狩猎,即出现了田野守护之神,骑马女神;贝拉图卡德罗斯、卡图里克斯等是他们战神的代表,这也说明了凯尔特人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性--情犷悍、好勇斗狠。太阳神卢古斯是凯尔特人为最重要神之一。希腊的文学家将卢古斯与太阳神阿波罗相等同,认为二者均精通工艺、护佑音乐之神。

文化,文明

钟形杯文化发源于盛产铜的伊比利亚半岛,后向东传播,对整个西欧引进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曾颇有作用。而战斧文化则来自中欧的匈牙利一带,向西扩展。两者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的某个时候于中东欧相遇,并融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乌涅蒂采文化,之后发展的瓮棺文化,哈尔施塔特文化,也都是与青铜器制作相关的文明,有迹象表明,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似乎是一个充满生气、富于创新热情的族群。经过这一个一个文化的发展,凯尔特人迎来了他们的拉登文化。

拉登文化以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著称,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东欧草原斯基泰文化的怪异动物形象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成为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伴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该文化承袭了哈尔施塔特文化,受到了来自希腊人、伊特拉斯坎人和罗马人的影响,由此而形成自己典型的文化风格。它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斯基泰文化奔放怪奇的动物形像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形成一种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杂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即所谓“拉登风格”。

凯尔特人的音乐

1.凯尔特音乐的起源

凯尔特音乐,起源于伊比利亚半岛,超过了两千年历史的凯尔特音乐因他们横跨欧洲大陆而卷入了征服与撤退的周期性循环中。斯特拉博形容他们“整个种族都狂热地喜好战争,勇武自信,敏于作战。”

凯尔特民族是一个在经过长期不断迁徙并不断被不同民族同化、拥有特殊文化的民族,正是这样多种因素使他们创造的音乐曲风迥异,有别于别的民族的音乐。动荡的生活,坎坷的地形,使其音乐激扬奔放、强劲有力;广袤辽阔的疆域,平坦无垠的平原,以及高速发达的文明也对其音乐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让其音乐舒缓柔情、浪漫优美,使凯尔特民族充满媚惑力,令人遐思、向往。

2.凯尔特音乐的特点

传统的凯尔特音乐是以歌为基础的,并以抒发关于爱情和英雄的传说为主,这一点或许源自于宗教对他们的影响,在凯尔特男神中,以太阳神卢古斯为最重要。他是音乐的守护神,同样也是一位英雄。关于英雄赞歌之类的音乐这一点跟古希腊的祭祀音乐以及古希腊戏剧有极像之处,但不同的是它的音乐运用大量的快步舞曲和在跳舞时演奏的旋转曲调的乐器。爱情主题音乐在当时只崇尚宗教音乐的时代被视作是世俗音乐,而抒发爱情的音乐则与游吟诗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动荡的生活是凯尔特人避免不了流浪的生活,在他们流浪的途中,传播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后来世俗音乐的兴起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游吟诗人在传播音乐的同时,总习惯拿着随身的简便乐器,风笛便是一种,以及一连串相关联的乐器,像宝斯莱鼓般的手持鼓和多种的管乐器在常常独奏或小型组合中被音乐家们使用。

总结:每一件事物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众多因素影响着它的存在,在凯尔特音乐的发展史上,环境对其有这不可过量的作用。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凯尔特音乐也对后世的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国百科全书》康涅狄格1978年版

[2]《新标准百科全书》芝加哥1980年版

[3]诺拉・K・查德威克:《凯尔特不列颠》Nora

K.Chadvick,Celtic Britain, 伦敦1963年版

[4]《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5]《乐器》 2007年03、04期

[6]《乐器》 2003年07期

[7]《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04期

第11篇

俩人把生丝.金子连同那枚能挂在扣眼上的勋章统统塞进两个大口袋里,换上"夜行服"背着两口袋金子从皇宫后面一条阴暗的小道里逃之夭夭.

这两个骗子不停的跑,跑到了一座"山"脚下.

可这两个在人间聪明狡猾的骗子,却全然不知,他们那两颗纯洁的心,正在厄运,邪恶女神厄帕娜的手里玩弄着,一点一点地变黑."妈呀,可累死我了!"两个骗子背靠背的坐着,大口地喘着粗气.

我认为我们应该买一匹马和一辆车"一个骗子有气无力的说"我可不性累死!"好吧!现在就去."

"上帝,你不要命了!歇一会儿吧!"

"好吧!"两人便横七竖八地以一种绝对可能落枕的姿势睡了.

看天上,宙斯在安逸的品味着他的卡布奇诺,而赫拉正在卖力的给幼子阿瑞斯织毛衣.

"不麻!"丘比特罩着他的那双小翅膀,抱着他妈妈的腿哭闹,"我就要下界去玩!"

维纳斯拗不过他,于是写了张"请假条"就带着丘比特下界玩去了.

他们母子俩,来到阿尔戈斯的洞府前,看见阿尔戈斯正在不远处的一块草地上睡觉,乍一看上去,跟一座阿尔卑斯山一样.

"咿,妈妈那儿怎么有两个人呢?"丘比特惊奇的叫道.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走,问问阿尔戈斯."

听到维纳斯的喊声,阿尔戈斯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脸上显然有些不悦."你的鼻孔里怎么还有两个人呢"

怪不得呢!我说我的鼻子怎么这么痒."

阿尔戈斯使劲掏了掏鼻孔,不用说,那两个可怜的骗子被搓成泥了还全然不知.

"这是什么?"阿尔戈斯的胳肢窝下有点咯的慌.

他掏出了两袋小小的东西,放在丘比特的面前,丘比特打开一看,两个袋子里装满了生丝和金子.

母子两人惊讶及了,两个凡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金子呢?

阿尔戈斯不耐烦了,说"这些小玩意给你们了,以后别来打扰我的正常休息!"于是有沉沉的睡去了.

回到天上后,维纳斯得到了一身金光灿烂的晚装,丘比特呢,得到了一支小金箭.

最可怜的是那两个骗子,不但金子没了,连小命也丢了.真是天作孽,还可过,人作孽,不可活呦!

注: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

厄帕娜:古希腊神话中邪恶与厄运的女神

丘比特:小爱神,维纳斯的儿子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后

阿瑞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

第12篇

摘要:本文对服装设计风格先作源头阐述,再结合大师作品对该类设计风格进行分析,试图从文化、艺术角度挖掘服装设计的风格与内涵,并赋予其实用价值。

关键词:设计;风格;服饰

作者简介:黄鼎奇(1962.9-),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26-01

服装设计风格是指服装设计作品从总体上看,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达到了统一的效果,其外观造型独特、新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纵观世界流行服饰史,服装设计风格可以说多种多样。如:东方风格、古典风格等等。风格经过历史及审美的积淀,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经典的服装风格将永存。当今服装发展最显著特点就是风格多元化,因此作为现代服装艺术的诠释者,要充分了解各种服装的风格与内涵,这样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

一、东方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以自然、朴素、含蓄的服饰印象。

东方风格主要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为背景的时装主题。东方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中国的书法、绘画,日本的书道、浮世绘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就服饰造型形态而言也是非常丰富的,典型的式样有中国的唐装、旗袍,日本的和服,印度的沙丽等。如: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是一位具有东方情愫的服装艺术大师,他的设计充满东方的禅意,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精神,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之精髓,尽情抒发玄奥的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

二、古希腊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以简朴、单纯及优雅之感。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欧洲古典服饰风格的源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不仅在建筑、雕塑、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服装式样,其造型优雅轻松、和谐自然,没有丝毫的奢华和矫饰,被世人称为是古典造型完美的典范。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对生态环保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古希腊服装自然的造型、披挂的方式、流动的线条、单纯的色彩正吻合了人们渴望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如:法国时装设计师玛德琳 维奥内特被称为是“设计师中的设计师”。她的设计具有古希腊风格特点,注重雕塑感,反对紧身衣等填充,体现女性自然身体曲线,松弛、浪漫和优雅。

三、巴洛克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以夸张、浪漫、高雅、奢华之感。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期是17世纪。巴洛克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享乐主义思想,突出浓重的宗教色彩,强调新奇特和极具运动变化的戏剧感。在服装方面主要是指17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宫廷服饰,造型宏伟华丽、色彩绚丽夸张。如:黎巴嫩时装设计师祖海 慕拉是黎巴嫩时装设计军团的领军人物,典雅奢华的巴洛克宫廷风格形式是他的标志之一。他的设计风格特点是剪裁简洁、线条柔美,面料和辅料集尽奢华,造型上追求极致的完美。

四、罗可可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以纤巧、精美、浮华、繁琐之感。

罗可可(Rococo)反映了十八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恣情享乐生活方式。它是巴洛克时期式样的延续,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巴洛克服装雄健、奔放,罗可可服装艳丽、优雅。在造型上两者都强调女性的优美曲线,追求装饰及光影的变化,在表现题材上除了有花草、果实、波浪等外还加入了罗马和东方装饰形式。如:法国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 拉克鲁瓦被时装界称为是“调色大师”。他的时装秀向来都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精美的刺绣、丰富的色彩、闪亮的配饰及华丽的蕾丝极具罗可可古感风貌。

五、未来派风格

主体印象:前卫、时髦,体现了浩瀚宇宙神秘之感。

50年代以来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太空的探索,人类从最初的能把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到阿姆斯特朗等人登月成功,直至今日人类能够乘坐航天飞机前往太空旅游,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因此未来太空服饰热潮多年来持续不断,许多表现未来主题的艺术流派也应运而生。在服装造型上,这类主题的作品具有构筑式硬质材料拼接和几何学直线运用的设计特征,彻底否定了传统造型的构成方式,强调简练的设计语言,材料运用比较丰富。

如:英国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 麦克奎恩的设计理念匠心独具,在面料的选择上常用许多新奇的高科技面料。他的未来派时装设计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仿佛置身于宇宙星际之间,令人惊异难忘。

六、朋克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刺激的、恶俗的前卫服饰倾向。

朋克(Punk)最初是指一种摇滚乐,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并且很快在英美两国得到了蔓延。当时由于二战后上世纪工业危机,社会下层年轻人对生活现状不满,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他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装束风格彰显自己,提倡“性和颠覆”表明与主流文化的不同,最终形成了朋克风格。朋克服装风格在设计上,多以异国、异教服饰为设计元素,强调奇特和个性。在装束上不拘一格,如:有废旧的垃圾、金属、骨质品等,在图案的选择上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如:人骨头、蟒蛇、毒蝎等,在发型上也很怪异,如:常见形式有光头、染发、纹身等。

如:英国时装设计师维维安.维斯特伍德被时装界称为“朋克之母”。她设计的服装具有强烈的后现代反叛精神和独特的创新意识。她颇能掌握时代精神,将叛逆的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她极强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陈规的胆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和着装方式。

七、解构主义风格

主体印象:给人一种反对称、反完整以及打破原有成规的服饰印象。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可理解为有分解与构成结构的含义。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法国哲学家 德里达为代表所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波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建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在服装设计领域解构主义风格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开始传播。特点是把原有服饰结构进行破坏和重组。在造型上避免出现常规完整的对称形式,结构后的结果体现了服饰疏松零散、支离破碎、变化层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比利时时装设计师马丁 马吉拉被时装界称为解构怪才,“解构主义大师”。他一向以解构及重组衣服的技术而闻名,他锐利的目光能看透衣服的构造及布料的特性。他的每件作品背后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