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希腊服装

古希腊服装

时间:2023-05-30 10:0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希腊服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希腊服装

第1篇

■目标

了解古希腊服装的形成,认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在服装上是如何体现的。通过中国古代同时期服装与其对比,使学员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审美观,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对美感规律的认识。

■方法

了解古希腊服装的基本特征,学习简单的服装设计,运用包裹、缠绕和折叠的方式尝试服装设计,为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准备

参考图片、学员搜集的素材资料、各色布料、别针、夹子等.

■实施

一、讲解

古希腊服装:古希腊服装以人体为主体,衣服作为附属物品,是服从于人的体形大小和人的活动机能的.用一块简单的面料包裹在人体上,随着人的运动而获得有形,这体现了衣对人的强烈依赖性,体现了审美上的韵律,自然、高贵、和谐等高度的魅力。古希腊的服饰和它的建筑、雕塑一样,体现了对自然人体美的推崇。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是“基同”和“希玛申”。 “基同”是由身体右侧包缠一周后回到右侧,用别针在双肩固定,再在腰部或臀部用腰带束起来,任由面料随人的体形自然下垂,生成许多自然的褶裥。“希玛申”是古希腊男女都穿的披风。一般把基同作为内衣,把希玛申作为外衣来理解。

二、时论:

1.古希腊与中国古代服装在对人体的认识有何不同?

2.你认为哪种衣服更好穿或更好看?为什么?

3.你用包缠的方式设计服装时都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三、创作

1.几个同学一组,轮流给每一个同学设计一件服装,参考“基同”的设计方法。

2.每个同学的服装样式要尽量不同,可用两到三块布料.

3.设计服装时要考虑与身上服装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4.注意别针不要扎着同学,服装穿在身上还要使同学能行走自如。

5.各小组分别说出设计的服装体现了哪些美感规律?

6.“美在我们身上‘服装表演.

四、小结

这个小结的重点是让学员总结中国古代服装形制中的象征与古希腊服装对人体自然美的崇敬,以及体现出来的美感魅力。通过亲身体验加强对这些认识的理解与美感规律的认识与实际应用。

■评介

第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形成语言;建筑风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80-01

现今社会,在宏观来看,服装流行趋势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各个时期的流行趋势受到生活趣味、文化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服饰流行面貌。在纵向来看,西方服装设计中呈现出一种风格多样化趋势。建筑语言主要是指以时代为背景,围绕建筑主题呈现出的形式设计语言,它涵盖了色彩、形式、气质、风格等各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西方服装与古典主义建筑语言的运用

复兴古典主义在现代西方服装中形成了古今融合、手工与现代技术的新型美。西方古典主义复兴的风格形式整体来说,是沿袭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维多利亚风格以及19世纪末的新艺术派等。

(一)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复兴

古希腊服装中采用无裁剪式整体褶皱和悬挂,使面料随着人体的体态运动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感;另外服装材料使用色彩材质单一纯净的亚麻布料古希腊时期服装中与建筑语言具有相关性的主要是古典柱式的形态与人体美的关系,服饰无裁剪式整体褶皱和悬挂都有模仿柱式体态的意思;其次,色彩材质同样单一纯净,服装中使用的亚麻布料做成褶后所形成的立体形态感与当时的建筑外观质感十分相似。

(二)哥特风格的复兴

哥特时期的建筑特点主要源于当时的教堂建筑。首先,服装整体造型是对哥特教堂建筑的模仿;其次,哥特式建筑中有色玻璃的大量应用的特点对服饰中的禁欲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服装中表现为对比强烈的色彩并置的方式和颜色的不对称方式。

(三)后巴洛克风和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显著差别是精致、小巧、甜美而优雅;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建筑装饰,追求极其夸张的起伏与动势,企图创造幻象,服装中的X与Y形同样通过衬垫的帮助来达到这种起伏与动势,并且这种造型还能使人产生类似建筑体积感的联想。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色彩的富丽浮夸对服装设计的色彩产生了影响。

(四)维多利亚复古风格

该时期的女装由拖地长裙和紧身上衣两部分组成,在样式、剪裁工艺和细节上有变化,大量运用类似细沙、缎带、蝴蝶结、荷叶边、多层次的裁剪、抽褶、皱褶等元素,以及立领、羊腿袖、公主袖等宫廷款式著称,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现代西方服装中的维多利亚风格属于新浪漫主义风格,一般采用后现代的方式对古典因素进行移植和翻新。

二、现代西方服装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运用

(一)现代西方服装与现代建筑语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和包豪斯学派的影响。

(二)现代西方服装中的建筑语言

1、极简主义风格

极简主义:也称为极少主义、最低限艺术。首先作为绘画理念出现,其次才是时尚设计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90年代后被推广到全世界,成为时尚的主流。极简主义风格的典型特征是:简洁、无装饰、严谨、理性、实用主义。

2、未来主义风格

未来主义的服装设计又称为“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极简风格有一定的联系。服装与建筑都受到地域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影响。服装与建筑都是时代的镜子,反应出历史发展的风貌;服装与建筑在三维空间形态上具有关联性。它们的设计都是围绕环境与人展开的,所以都需遵循人体工学的原则,都对工艺与结构有着依赖性;服装与建筑艺术的审美特质具有相似性。

建筑与服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服装与建筑都是独立的设计艺术形式,它们都是要通过造型、色彩、肌理来进行表现物体内外的面貌;另外它们都是通过与氛围、周边环境相结合来体现其整体效果。两门设计艺术是相融相通的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应用、古典建筑语言的应用、异域建筑语言的应用分析出了服装设计流行趋势中的现代主义风潮、复古风潮、民族风潮。在分析过程中,阐述了两门设计艺术的相融相通性。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3篇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2015年第六期

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所向披靡,在攻占的很多地方,总是在当地举行体育运动会,将希腊的庆祝方式带到各个臣服之地。在占领苏萨后,“亚历山大在苏萨按传统礼节献祭,举行了火炬赛跑和体育运动会”,在孟菲斯也是如此,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远征军结束东征返回到达苏萨时,被占领地区的总督们带着总数大约有三万名的年轻人来到苏萨,“亚历山大称呼他们为他的继承人,都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作为亚历山大的一项同化措施,让异族青年接受马其顿式的教育,本身就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方式。

让波斯人在希腊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成为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之一,而这一政策所导致的是波斯贵族青年的希腊化。以后在希腊人的统治下,要进入上层,这已是一项必须的规定。面对中亚地区希腊人城市中的体育馆,“即使在希腊化世界的东方,有的当地人学会了希腊语,也跻身于城市的管理阶层中,但一般也因非希腊人望而止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希腊化已经是当地人进入上层的必须步骤。面对众多的被征服地区,亚历山大在当地除了任命总督之外,往往还留下一部分希腊军队。也许是处于对征服的炫耀和统治的便利,希腊人往往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亚历山大里亚。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都是希腊式建筑。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中除了士兵之外,还有自然科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等。浩浩荡荡的军队在远征途中,或是因为命令,或是因为伤残或其他原因,总有一部分希腊人留在走过的地方。这些希腊城市在异域文化的大背景中,不仅仅拥有居住的功能性,也是文化辐射的在中心。留在城市中的人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的接触,而且希腊人又拥有政治上的统治权力,因此希腊文化和当地的土生文化必然不是平等的互相影响(起码在一段时间在内),希腊人作为统治上层必然在其统治中心以希腊城市为其建成模板。在向印度进军之前,“亚历山大命令阿明塔斯带着三千五百骑兵和一万步兵留守巴克特利亚”,据斯特拉波研究,亚历山大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索格底亚那至少建立了8座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在东方建城至少在300座以上,其中保留下名称者约275个,在巴克特里亚及其相邻地区有名可据者就有19个。

其中,亚洲最靠东的亚历山大城一直建到现在阿富汗的阿伊哈奴姆,该遗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由法国考古学家发掘,已揭示出其全貌。它的建立与毁弃的具体年代难以确定,大致在前4世纪末与前2世纪后期之间,其古城布局和建筑都具有希腊特色,以希腊本土的城市为模型,城市总体上可分为上下两城,上城由卫城和一露天神庙组成,下城则主要是宫殿群、剧场、体育馆以及主神庙、祭所、军械库等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城中发掘的建筑柱式有爱奥尼亚式,多利安式和科林斯式,在浴室的地面上铺有希腊特色的马赛克。出土文物也很丰富,有希腊人物雕塑、雕像,神像,石、陶、象牙和金属的圆雕或浮雕,以及大量的印度河希腊钱币。在相距阿伊哈奴姆不远的犍陀罗艺术发源地塔克西拉,希腊美术对东方美对于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对于犍陀罗艺术自然不必多说。塔克西拉斯尔卡普城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斯尔卡普最下面一层,发现了印度—希腊人统治者的钱币,“它们展现了精美的皇室成员的肖像、希腊铭文和来自西方古典世界的神,同时,它们也使模塑技术得以普及”。在巴克特利亚发现的希腊—巴克特利亚银币上,正面为历代国王的浮雕,反面是希腊众神的造型,但装饰纹样融合了东方的造型希腊化的钱币对西亚、中亚各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亚历山大死后的希腊化时期,希腊美术开始全面影响东方美术,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美术题材上。在考古发现的众多中亚艺术品中,有大量的希腊题材的艺术作品。在佛教的壁画及雕塑中,有很多希腊的影子,例如太阳神阿波罗就跑到了佛教艺术中,在很多的佛教壁画中都出现了一种类似于“阿波罗驾着太阳车”的形象,在克孜尔的一副壁画中,一个佛的形象坐在一辆二轮车上,背后则是一轮大大的太阳。虽然画得不是很生动,但是这个形象一看就能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虽然其中人物的形象已完全被中亚人的形象取代,但是题材无疑取自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另外,“在中亚突厥地区发现了两类奇特的、从希腊艺术中承袭来的头像,即狮子头和黑墨萨魔女头”。

在亚洲,蛇发女怪这种题材的艺术品发现的地域很广泛,从中亚腹地到新疆甚至爪哇。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件印度怪兽头,头发从嘴里吐出,脸部有卷曲的头发,其形象已完全不像希腊人,更像是印度人。在稍后时期众多已发现的佛寺中,从建筑的布局形式到装饰风格,最初都带有浓郁的希腊风格,在楼兰遗址四周的围栏处,所采用的柱子明显具有古希腊爱奥尼亚式的特点,在希腊化时代过去很久以后,古希腊的影响依然很明显。在古希腊文化的东传过程中,并不只是某一方单纯的接受,而是互相的影响、融合,希腊文化没有取代东方的文化成为独一的文化,而是和当地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东方化”了的希腊文化,与希腊本土的文化已不是完全一样,只是高度相似。交流与融合是古希腊美术东渐的主旋律。

作者:徐显朝 单位: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所

第4篇

希腊人十分注意着装整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讲究衣着端庄大方。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子通常穿深色西装,打领带或系领结。一般来说,希腊的中老年人平时只要外出都要打扮自己,老太太们十分喜欢穿各式颜色鲜艳的服装。

仪态礼仪

希腊人举止高雅,并有许多讲究。他们不使用招手和摆手的动作,认为这是蔑视人的一种行为,手离对方的脸越近则侮辱性越强。他们还认为久久地凝视别人是不怀好意的表现。当众打喷嚏和用手帕擦鼻涕更是他们十分忌讳的。

相见礼仪

一般来说,希腊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是以握手为礼,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也以拥抱,亲吻来表示自己的友好之情。希腊人在路上与他人相遇时,即便他们素不相识,但也会向对方问候,以示友好。如果道路狭窄,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行,尤其是对外国人。

餐饮礼仪

希腊人以面食为主,有时也吃米饭。他们喜欢吃牛肉羊肉,常吃蔬菜有番茄,土豆等。希腊人的晚餐开始得很晚,在雅典城里晚饭一般是在10点以后才开始。他们喜欢喝图耳其咖啡,而且嗜酒如命,不论午餐晚餐都要喝酒,常常喝得稍醉微醺。

喜丧礼仪

希腊人的婚礼仍保持着浓郁的传统色彩,婚礼一般在星期日举行,新郎新娘身着结婚礼服,新娘头上还蒙着一块淡红色的面纱,然后由亲友们陪着前往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希腊人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圣诞节,新年等,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入一枚银币,家人分吃时谁吃到银币,谁将吉祥如意。

商务礼仪

到希腊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5月。圣诞节前后不宜前往。见面时,当地工商界人士通常会为你递上一杯浓稠的咖啡,对此不宜拒绝。希腊人性格开朗,乐天好客,他们说话好激动,但并无恶意。对方如滔滔不绝地说话,你最好恭敬地倾听。

旅游礼仪

希腊的铁路公路客运业,市内交通业均由国家经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水陆交通发达。但在雅典等大城市由于私人轿车过多,所以交通十分拥挤。现在不少当地人外出改坐摩托车。到当地的集市购买东西很便宜,这里可以讨价还价,顾客可以随便翻捡东西。坐出租车,可付小费10%,旅馆等小费已附加入帐单内,但可给服务生5%小费。

第5篇

 

此外,雅典娜还司家庭技艺,与凡间绣女阿拉克尼的竞赛展现了雅典娜别样的才能,却也暴露其偏狭、冷酷的一面。

 

雅典娜与雅典的密切联系也令雅典娜能够傲视奥林普斯诸神,雅典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希腊人用以祭雅典娜的神殿,便是她永恒的佐证。在希腊神话教学课程中,雅典娜出现频率很高,影响很广,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价值,对雅典娜的研究对于很多希腊神话教学课本中提到的故事有帮助,雅典娜正面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坚韧、果敢的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希腊神话教学和中国的神话一样,是远古时代的人类对于生活的一些想象同时也是对当时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能够激发和教育人类的思想。但希腊神话又和中国神话是不同的,希腊神话教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由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故事所组成,这里面不仅有众神的故事同时还包含了很多大英雄的故事,当然这些大英雄都是神的后代,而不论是众神还是英雄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在神话教学中清楚地看到雅典娜的身影。雅典娜作为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中的一位,在希腊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教学中的地位也不可或缺。

 

一、雅典娜的诞生

 

雅典娜是宙斯的长女,同时也是奥林匹斯三大处女神之一,在神话教学中关于她的出生有多种说法,但是最具权威的则是说雅典娜是宙斯和智慧女神墨提斯所生,宙斯为了打败自己的父亲克罗诺斯,而取了智慧女神墨提斯来帮助自己,在推翻了克罗诺斯的统治之后,宙斯被预言将会被墨提斯所生的儿子以同样的方式推翻他的统治,由于惧怕这个预言,所以宙斯花言巧语将怀孕的墨提斯吞入了肚中,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等到墨提斯所怀孩子足月的时候,宙斯头痛不已,他命令赫淮斯托斯劈开自己的脑袋,这样,雅典娜就全副武装的从宙斯头颅里跳出来了,据说雅典娜一出生便是一个成年人,她有宙斯一般的力量,如果加上与生俱来的神盾埃吉斯的力量,她的实力就超过了奥林匹斯的所有神。她又继承了墨提斯的智慧,是智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雅典娜仿佛是行动中的宙斯思想。宙斯从雅典娜身上得到智慧,也像过去从墨提斯身上得到一样。雅典娜不仅是奥林波斯神话中最主要的神,她的重要性不亚于宙斯。猫头鹰和蛇是雅典娜的象征。

 

二、雅典娜在希腊神话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

 

1.对人幸福和尊严追求和教学启发。雅典娜不但是女战神,正义、勇敢,而且还十分愿意去帮助人类,她尊重人类,善待人类,帮助人类谋求并获得幸福,以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幸福的不懈追求赢得了人类的尊重的赞赏。她不仅是英雄的保护神,也是是智慧和和平的传播者。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应有的尊严,在她的帮助下伊阿宋建造了阿耳戈斯船,并最终取到了金羊毛;她还帮助赫拉克勒斯完成了许多看似难到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帮助他最终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对人性尊严的渴望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力神,同时,雅典娜也把追求幸福看作是人生的基本目标和动力之一,这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果敢坚决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奥德修斯的木马计在攻陷特洛伊的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计,这位英雄在战争胜利后的归乡旅途却是十分的艰难,长达十年,历经种种磨难,女神雅典娜不忍英雄的晚年凄凉,为了帮助这位英雄回归本属于他的幸福生活,雅典娜总是在奥德修斯危难时挺身而出给予帮助,并最终帮助奥德修斯打败那些求婚者而和他的妻子实现了团聚。雅典娜通过对人类的帮助彰显了她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生活化的性格特征,雅典娜这些精神能够在教学上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前进的态度。

 

2.对和平追求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雅典娜是女战神,戴盔、披甲、执盾是她的典型标志,但是雅典娜的“战神”头衔却和战神阿瑞斯有着本质性的不同,雅典娜机智、勇敢、善良,她所从事的战争都是为追求和平所必须的战争,是和平之战、正义之战,因此雅典娜又是和平女神,而阿瑞斯则是单纯的爱好暴力,血腥,好战。雅典娜爱好和平的特征还可以从她和海神波塞冬竞争雅典城市的名称的故事中看出来,据说在雅典城刚刚建立的时候,雅典娜和波塞冬都想要得到雅典这个城市,二者约定说谁给人类提供的礼物对于人类来说更实用,更有用那么谁就能获得这个城市的命名权。

 

只见波塞冬三叉戟一戳大地,立马大地中间就裂开一个缝子,并且从中间跑出来一匹战马;雅典娜送给人类的是一颗橄榄树,众神一致裁决认为战马象征着战争,而橄榄树不仅能提供给人类果实用于榨油,帮助人类致富,还是和平的象征,因此相比之下雅典娜的礼物对人类的价值更大,因此把城市的命名权判给了雅典娜,这也就有了以后的雅典。雅典娜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希腊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相一致,因此雅典娜被奉为雅典的保护神,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3.生活意义追求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希腊神话中的众神的个性和追求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天父宙斯不仅热衷于权力,同时他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天后赫拉的生活则是不停的追踪宙斯的行踪以及迫害宙斯的情人及私生子;而雅典娜则不同,相对于其他神来说,雅典娜显得更无私,她所喜爱的及从事的皆是对人类有益的活动。

 

雅典娜喜爱和平,总是会为正义、和平而进行战争;雅典娜的技艺也是十分多且精的,她喜欢音乐,因此发明了长笛;她织的布匹精细无比,图案惟妙惟肖,女神们所穿的长袍和各种服装都是由雅典娜和她的随从们用各种金属等天然的坚固的材料做成的;雅典娜还主管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艺术,她教男人们农业和航海,教妇女们纺织和编织,她的技艺是如此娴熟,而且她又是如此的善于传授技艺给人类,以至于经常夸一个人技艺娴熟的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夸赞:“肯定是雅典娜亲自传授技艺给他/她了”。雅典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她身上所体现的对于人文精神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真实地体现了古希腊人民对实现人文价值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这些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雅典娜在希腊神话教学中所体现的人性弱点和教育意义

 

希腊神话中的神在道德上高于人类,并憎恨一切邪恶、不纯洁和不公正,因而也惩罚人类的罪恶与不公正行为;尽管如此,他们也有种种恶习,如:欺骗与谎言、仇恨、猜忌、残暴与妒忌等等,也会干蠢事。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上帝那样神圣,更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们的女战神雅典娜也有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对雅典娜人性弱点的分析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

 

1.冷酷。因为雅典娜之前和波塞冬争夺雅典,但是最后以雅典娜的胜利而告终,所以波塞冬的情人墨杜萨(正常的美女,最怕变成魔女)就让她的姐姐们(是魔女)去雅典搞破坏,结果被雅典娜知道了,决定处罚墨杜萨,波塞冬求情也没有用,雅典娜就把她变成了魔女,谁看到她的头就会变成石头。也有种说法是由于墨杜萨和波塞冬在雅典娜的神庙中进行私会,因此惹恼了雅典娜,故而雅典娜把墨杜萨的头发变成了蛇发,而且让墨杜萨变成了魔女---任何人只要看到她的脸都会变成石头。

 

2.严苛。一位名叫阿拉克尼的莉迪亚族少女,纺织技艺很高,似乎瞧不起雅典娜的纺织本领,并常吹嘘如有机会定能击败女神雅典娜。雅典娜在化身老妇警告无果后,接受了阿拉克尼的挑战,而阿拉克尼在与雅典娜的竞技中失败并通过一系列行为进一步触犯雅典娜之后被雅典娜变成蜘蛛。

 

3.善妒。金苹果之争由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许诺他美女海伦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特,而使天后赫拉和女神雅典娜失去了最美丽女神的头衔,而让这两位女神心怀怨恨。在斯巴达国王为了夺妻及雪耻的对特洛伊的长达十年的战争中,天后赫拉和智慧及战争女神雅典娜选择了站在希腊联军一边,帮助希腊联军共同对付特洛伊,最终导致了特洛伊城的灭亡。

 

古希腊神话教学通过对神的描写寄托了人类的精神追求,这种以神喻人的巧妙构思使得希腊神话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雅典娜,作为古希腊神话教学中的和平女神、智慧女神和丰产女神,以其对正义与和平的勇敢捍卫,对幸福与尊严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全新阐释使之成为神话中当之无愧的体现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的代表人物。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一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更接近于真实。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人的化身,“在行动他们是超的人,在情感上他们却是真正的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雅典娜作为现实中人的化身,她所表现出的妒忌不仅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在另一层面上,体现出古希腊人民对于实现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即理想中的美并不是指超越一切的完美,有瑕疵的美才是更接近于现实的美。也正因为古希腊人民对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理解和诠释,才使得古希腊神话能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历经几千年却一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所以对雅典娜这一神话人物的分析能够用于教学中对学生坚毅、果敢、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客观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

第6篇

1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国与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服饰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形制,服饰表达以“意”为美,朦胧而隐约,通常给人一种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这一服饰特点在六朝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东晋末年与南朝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士大夫生活优裕,衣服宽大,加上当时玄学清淡的风气影响,士人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境界,“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为当时所崇尚的美学原则,这些更助长了这种倾向。正如《颜氏家训.涉务》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城郭之无乘马者。”正体现了这一服饰形制的真实写照。(如图1)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感知,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正如,中国溯有“衣冠王国”的说法,“衣冠”一词从常规来说可以理解为衣帽或是一切服饰的代名词,但同时它在某种情况下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有时我们看到的“衣冠盛事” 、“衣冠扫地”等词汇,这里的“衣冠”不单是衣帽服饰的意思,它还可以理解为古时士大夫和官绅的代称,同时含有“礼教”与“文明”的文化含义。这种通过服饰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文化寓意或者有望借助于服饰的形制来体现出时下某种文化思想意识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久远,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它影响着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儒家重礼仪规范,讲究穿戴与礼应合二为一,所以在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我们通常能够通过在服饰中的色彩、章纹、结构以及不同的配饰配件中体会到当时严格的礼制规范或等级制度,如,冕服,深衣等。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含义有时甚过于服饰的外在造型,是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正如张直光先生所说:“中国与西方不同,其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

2 西方服饰的基本形制

西方服饰多以凸显身体的形态为美,其尽可能通过服饰的造型体现它的体态美。在这一点上,古代西方服装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服装更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如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服饰,这一时期的服装多为披挂形式,服装大多为不经裁剪、缝合的矩形面料,通过在人体上的披挂、缠绕、通过别饰针、束带等基本方式将其固定,从而形成了“无形之形”的特殊服装风貌。乍从外形来看服饰基本形制也是宽大而平面的,但从服饰细节来看,它与我国传统服饰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还是有差别的,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服饰,服装只看做是附属于身体之外的物体,身体才是服装的主人,披挂的服饰形制使服装不会约束于身体,让人随心所欲,人体在行动或是衣服飘动的时候在随时都会暴露肉体,这与我国所追崇的含蓄美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如图2)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它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各自神秘的宗教追求和世俗的伦理指向,这些多少都能在各自“衣食住行”之中所显现出来,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古希腊这一时期的服饰形制正是受到当时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上帝诸神的崇拜为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认为神也是有人望的。在这一宗教文化影响下,服饰只作为附属品,而尽可能体现出来的是人的形体美。所以,古希腊时期,对宗教文化的崇拜,除了在服装中的影响,我们还能从当时的文学、雕塑、绘画等其它一些艺术形式中有所察觉。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和影响着人们对肉体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如,中世纪时期西方服饰,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对当时服饰影响较大,男女穿着要满足端庄正派的要求,服饰大都将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遮掩起来。在中世纪女性流行一种罩袍,是将多余的长裙在腹前掖入腰带,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微微隆起好像孕妇(如图3)。这也许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女子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认为女人天生就是为了繁衍后代的世俗观念有关;同时,还据说这是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样式。因玛利亚在未婚嫁时就从圣灵受孕而怀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时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洁美好的象征。

在随后西方服饰的发展进程中,在理性主义精神的支配下,西方转向了人文、科学主义,功能主义的探索,其思想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伴随这些文化思潮的到来,西方服饰也发生了与前未有的形制变化。倘若以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服饰文化的转折期,我们似乎可以由此开始感受到时尚的悄然流行。华美繁缛的细节装饰,精致细密的缝绣工艺,也许,此时的服饰只是作为一种特殊审美要求下的产物装点美化着人体,有甚至还通过改变人体自然形态来满足一种极端而扭曲的审美文化。例如,为了体现体态美,女性服饰开始出现表现腰部曲线的倾向,为了凸显和加强这种曲线美,紧身胸衣、夸张繁琐的衬箍开始盛行,当时女性不惜牺牲自我而桎梏于其中。同时,立体裁剪方式出现,也促使这种窄衣文化进一步发展,由此,西方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也有了本质上的差别。西方服饰是一种多元化的服饰文化,它从诞生之始就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服饰有较强的的延续性,这与其所处地理方位、政治、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关联,这使西方古代服饰形制在前后差异明显,但服饰大多以体现人体体态为美。

3 中西服饰基本形制的差异

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服饰形制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魅力,长久以来,伴随彼此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崛起中,中西交流愈渐频繁,服饰文化也即如此。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服装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形制转变,中国的服装开始由松变紧,剪裁的方式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形式,服装变得贴体而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此时的西方似乎也逐渐摒弃了以往娇柔造作,甚至带有扭曲性的审美文化。尤其是女性服饰,它将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伴随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饰形制也从过去的窄衣文化开始走向宽松,设计以人为本,讲究其功能性和舒适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西服饰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天,有关“中国风”主题的设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时尚语汇中,除了本土设计师,也有很多的国外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传达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样,在如此开化和便利的社会环境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正走出国门,吸收和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从中学习别人的先进文明及人文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国际的舞台中展现出中国设计师的设计风采。

4 结语

本文分别通过中西方各自服饰基本形制特征描述来阐述其背后的不同文化现象。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方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平面的;西方重视凸显身体曲线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立体的。中国传统服饰表达以“意”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西方服饰则相反,重“形”, 尽可能通过造型体现它的形态美。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总结出中西方服饰文化势必伴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崛起,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愈渐频繁,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为时代所需,正是有了这种撞击和融合,才能使当今的服装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使服装有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 华梅.中国服饰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 周锡保.中国历代服饰[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奥运精神;中华茶文化;和平友爱;公平公正

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逐步发展,已经从追求挑战极限、突破自身发展到追求公平竞技、和谐共存,和平、友谊、团结成为奥运精神的主题。自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叶开始,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茶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承托了大量中国文化,衍生出以和平与友谊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茶成为“和谐”的象征。近百年来,承载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寄托中华文明的茶文化在文化接触中相遇,文化主题的相似,体现出两种精神的高度契合。

1中华茶文化

1.1中华茶文化起源。茶的起源,自神农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开始被用来入药,经过不断发展,人们将茶发展成为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逐步发展,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中华茶文化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潜移默化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1.2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生活中,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大,变得愈加多彩。中华茶文化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从一般的生活习俗逐步上升为人们对高雅精神的追求,在人们对生活的探索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美学情趣的寄托。唐朝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成熟。伴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陆羽在《茶经》有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评论福建“北苑贡茶”时说到“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将茶文化提升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宋朝时期,茶肆文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儒家读书人的进一步发展下,中华茶文化成为承载雅蕴的文化艺术。1.3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颇大,贯穿文明的中华茶文化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儒家有“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有“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家有“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最终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强调“天人合一”,体悟自然。茶文化的发展起源于道家,道家赋予了茶文化“和睦清心”的文化追求,成为其文化精髓之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饮茶发展了茶道文化,通过儒家修身立德等方面的文化塑造,茶道文化通过对茶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提升。茶道文化中提倡的茶德为“廉、和、敬、美”,通过茶事活动来增进友谊、修身养性,进而陶冶情操,追求自然意境。人们在享受茶文化意境的同时,提升了个人品格修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入现代,中华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茶已然成为了“和平、友谊”的使者,寄托了中华文明对“友谊、和平、团结、和谐”的期望。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尚中贵和”重点表现在“中和”二字上,“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其所谓“中”,是指合适、正好,“和”的含义则是指和谐、和气。中华茶文化的精髓首推茶道,茶道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中,吸取了中华文明中宗教、艺术、德操等方面的文化精神,通过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尚中贵和”的茶道灵魂。中庸尚“和”,《周易》有的“保合大和”、“和”而阴阳协调、“和”而五行共生、“和”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茶道,在通俗意义上讲,即通过茶事活动,在茶人享受美好的过程中,通过“天人合一”即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完善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陆羽的《茶经》中有对煎茶风炉的讲解:即铁铸的风炉属“金”,风炉置于地上属“土”,炉中薪柴属“木”,薪柴燃烧属“火”,炉中茶水属“水”。通过五行的分析,阐述烹茶即通过五行相生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2奥运精神

2.1奥运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古希腊的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将火带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被惩罚后,火种也无法收回。后来宙斯规定,在人类燃起圣火之时,必须祭祀他。最开始,火炬传递是作为一种夜间的宗教活动在古希腊进行的。之后,圣火传递发展成为古希腊的集体体育项目,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第一次开始举行,奥林匹亚的圣火开始燃烧。当时,在运动会开始前,信使们就会在各城邦宣布比赛时间。信使邀请各城邦公民到奥林匹亚城观看参与运动会,宣读在运动会期问停止一切战争的《神圣休战协定》,自此奥运会被赋予和平的象征。现代奥运会是由法国的顾拜旦倡导并通过积极活动复兴的,从1896年开始到现在,从巴黎发展到全球。体育盛会地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成为人类向往“和平、光明、友谊、团结、公平”的象征。随着奥林匹克活动的发展,《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精神”定义为: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赛事,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已经不再单单影响体育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产生影响。从历史层面上看,是时代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不同国家都迫切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连接起国际交流的纽带,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国际大交流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萨马兰奇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中产生的各项成绩和记录都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成果。2.2奥运精神的内涵。“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精彩的体育赛事,还促进了作为举办方的城市经济繁荣,更使得人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世界国家地区的交流与世界和平。2.2.1奥运“五环”的寓意。奥林匹克比赛作为国际赛事,拥有非常醒目的标志,且寓意丰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蓝、黑、红、黄、绿五个不同颜色的环构成。它在寓意上包含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大友爱,寄托了参赛各方互助友爱的美好期盼;在另一方面,五环相扣,代表着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竞争关系,公平公正参赛,成败不论,重在参与。2.2.2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方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会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也会使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理念等不同而增加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平、友谊和团结,各种文化一齐绽放,,展现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将相互的文化差异向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摆脱自我封闭、文化偏见和轻视转变,以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各种文化,和理解其它国家民族的不同事物,体会其它民族的创造力和异域文化,虚心学习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充分开展国际交流,真正实现文化大融合。

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性

3.1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似。中华茶文化起源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则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都是在悠久古老的文明中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在古希腊举办,历经293届的举办历史,到古希腊灭亡被废止。顾拜旦于1892年发表了旨在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成立,大会同时推出《奥林匹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办,从此四年一届至今。经历了全世界文明的融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赛事,它以和谐且激烈的竞技方式承载了全世界美好的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茶经历了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承载了中华历史精华,既包含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情怀,也汲取了佛家的“禅韵”,更加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从庙堂到市井,将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深深刻印在茶文化中。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一个提倡和谐自然,中正平和,一个提倡友爱和平、包容公正,两者所倡导的文化精神都是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两者一东一西、一静一动,不约而同的倡导着和平友爱、和谐公正。3.2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将象征和平的奥运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奥林匹克精神包含了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全世界奥林匹克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不懈追求,描绘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其中的“和”,表达了中华茶人对和谐自然、和谐自身、和谐他人的美好追求,通过感悟自然、修身立德实现行事有度、与人和谐相处,从不同的方式上表现出茶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追求和向往。随着世界文明的大交流,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和谐、友爱,为彼此增进国家民族友谊,成为精神层面和平的寄托。它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样,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展现出对民俗、观念以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中西合璧、互相融合。不同的起源,一致的理念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为世界和平、友爱、公平、公正做出了贡献。3.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一致。技能和美是两者共同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活动,决定了参与各国各种族展现自我,将人的体育能力绽放,充分体现人类的运动美和各国的文化风貌,促进人类体育技能的发展;在中华茶文化中,包含各种技艺,比如茶的种植技术、茶的制作技术、茶的烹品技术、茶的储藏技术等等。在中国,各地还经常有传承自古代的“斗茶”的茶艺大赛,在关于茶的技艺上,可谓追求卓越。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身姿美,拼搏奋斗的精神美,各承办赛场的建筑美,因比赛而绽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茶文化中更是注重美的追求,茶人追求意境的纯净和谐美,追求茶汤的甘甜回味美,追求茶具的或古朴或精致之美,追求感悟人生的哲学之美,或典雅,或古拙,将美发掘到极致,有道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两者在美的追求上,体现全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互补互契,内涵相通。

4结语

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理念上都追求和谐友爱公平正义;在起源上看,两者虽发源地域不同,但都是从古老的文明中发源而来,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作用方面,两者共同作为世界良好文明的承载,不断地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全人类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理解包容、向往公平的共同期望,成为人类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高度契合地展现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钱坤.人文奥运精神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3]李庚,范燕丽.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关于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十点探讨[C].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

第8篇

一、舞蹈与舞台美术的起源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艺术基于表现情感的需要,并认为出现了诗歌、音乐以后才出现舞蹈。但西方的艺术史家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先于音乐、绘画和诗歌等,是最早起源的艺术形式,因为舞蹈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媒介和工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在打鱼狩猎、节日庆祝和祭祀中,用手拍打,用脚踩踏,同时伴以呼喊,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连续重复的动作,并有一定的节奏,于是就产生了最原始的舞蹈。关于舞蹈的起源,各流派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和祭祀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原始人对各种动物的模仿产生了舞蹈。但不管何种学说,都表示舞蹈的出现早于诗歌与绘画,是最早的艺术形式。

舞台美术可以说是和舞蹈的出现同步。原始人在身体画的图案,头上戴的羽毛,身上穿的短裙,手里拿的木棍或其他道具,这些就是最初的舞台美术。古希腊时期,已经可以看到服饰、化妆和道具等舞台美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期对酒神的祭祀有一种方式,就是每年的冬季大批不同年龄的妇女组成酒神的女祭司,打扮成神的侍女,爬进特尔菲城上面的帕纳苏斯山。她们穿着宽大修长的白色亚麻衣服或披着斑斓的兽皮,头戴青藤编制的花冠,手持酒神的神杖,在火炬的照耀下,敲锣打鼓,翩翩起舞。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描述这一情景时说:“在火把的簇拥下,他(酒神)高高地站在帕纳苏斯山的双子峰上。美丽的仙女以酒神女祭司的身份围着他跳舞,山下的泉水叮咚作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扮演者正是通过各种舞台美术形式努力营造出酒神独特的艺术形象,带领他的女信徒彻夜狂欢。随着古希腊戏剧的发展,建在山坡空地上的剧场(歌舞场)开始出现,那时两三个演员就演完一出戏,这就需要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而为了方便演员换装和休息,人们开始在舞台里搭建更衣棚,因为棚的正面对着观众,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更衣棚也是舞台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舞台的背景。随着临时的更衣棚发展为固定的建筑并被很好地装饰,布景开始成为戏剧演出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最后一部作品《信女》在表演时,舞台布景会由皇宫突然间变成一片废墟,这种快速而巨大的布景的变化,说明那时的舞台美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二、舞台美术对舞蹈的作用

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灯光、布景等,是舞蹈重要的伴同物,它们直接参与舞蹈表演,对舞蹈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演员穿戴的服装和饰件就是舞蹈服饰。根据舞蹈的内容、舞蹈者的身体形态等不同要求,舞蹈服饰提供了戏剧发生的时代和地域以及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地位,甚至喜好和性格等信息,有助于观众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及意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次在芭蕾舞台上使用旗袍,三位女主角分别以红、黄、绿为主要的服装色系,用群舞演员的青蓝色作衬托,融入了现代元素的旗袍样式,鲜艳亮丽的色彩令观众印象深刻。演员们身着旗袍,尽显女性的高挑、妩媚,为观众展现了与西方传统芭蕾舞剧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而化妆,如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中国戏曲中演员画的红脸、黑脸,是最直接地表达、装扮或者美化剧中角色的手段。不管是服饰和化妆,还是中国戏曲中程式化的、夸张的手法,其目的都是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帮助观众尽快进入剧情,欣赏舞蹈,理解舞蹈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舞台灯光出现较晚。莎士比亚时代,欧洲剧场只能使用蜡烛和油灯,工业革命以后改用汽灯。直到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舞台灯光技术才发生质的飞跃,一时间花样繁多,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控制系统和激光技术的运用,使得舞台灯光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为舞蹈表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照明效果。舞台灯光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灯光是舞台的灵魂。灯光师可以根据舞蹈作品内容,利用主光、辅助光、逆光、追光、脚光、特效光等的变化,创造多维时空,营造气氛和情调,突出舞蹈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让演出的场景更加生动,使观众能通过光色展开联想,发掘演出人物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抓住舞蹈的内在含义与重点。舞剧《阿诗玛》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全国赢得多项大奖,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舞台灯光设计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灯光的视觉效果上,舞台美术家将整个《阿诗玛》的舞剧分为黑色、绿色、红色、灰色、金色、蓝色和白色七个舞段,每一个舞段里的舞台灯光色调随着舞蹈情节和气氛的变化而变化。绿色表示恬静祥和,红色表达欢乐,白色渲染凄凉与悲哀,灯光色彩的转变与舞蹈有力地结合在一起,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布景作为舞台美术,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出现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通过演员的台词、唱词或者演员的动作说明剧中地点。但据现有资料显示,古雅典人在表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人的作品时,舞台上已有一座与神庙正面相似的建筑物,甚至有各种机械装置,其中的起重机式的装置,可以把演员吊起来再慢慢放下,使扮演宙斯、狄俄尼索斯等神灵的演员可以从天而降。16世纪,意大利出现透视布景;19世纪,欧洲出现箱式布景,这些都可以简单地说明舞蹈发生的环境和地点。此后,写实布景兴起,舞台的布景要求接近生活,符合生活逻辑,比如用桌椅、门窗、花盆等表示屋子,用树墩、山坡、云朵等表示户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布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芭蕾舞剧,飞檐式的平台、楼阁等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出现在布景上,44个大红灯笼、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戏中戏的月洞门和中国特有的麻将桌,这些元素不仅表达了剧情发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地方色彩,而且营造了中国封建大家庭阴森、沉闷的气氛。舞台布景的变换,还可以表示四季的转换、气候的变化。当然,也有人反对写实的布景手法,如德国的布莱希特,他创作的史诗剧常常用空白的布幕代表整个现实社会,试图以此让观众感觉到演员处于一个无限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舞蹈的发展促使舞台美术多样化

舞台美术是舞蹈演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剧情的环境与地点,渲染舞台气氛,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舞蹈。但只强调舞台美术对舞蹈的作用和意义是片面的,舞蹈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对舞台美术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舞台美术迅速发展。

最初的舞蹈非常简单,舞美也处在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会模仿本部落的图腾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跳舞,而舞美也就只是简单的化妆而已。如一万年前居住在桂林的原始人崇拜牛,人们装扮成牛的样子跳舞时,最隆重的化妆只是用泥巴、灰烬或者牛血在脸上和手臂上画上横杠,戴上牛骨项链,顶着牛角。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巫舞的出现都是舞蹈的一次大发展,它使图腾崇拜活动中简单粗糙的、随意性很强的集体舞蹈向一种职业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个人舞蹈转变,某些舞蹈还试图讲述神话故事。为了营造巫舞的神秘气氛,扮演者往往要在脸上、身上画上复杂、五彩的图案。这时候的舞蹈化妆和舞蹈服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歌舞、杂技等各种娱乐形式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宫廷甚至设有专门机构,收集、整理民间舞蹈,并进行编排、创作,还负责训练和培养舞蹈演员。秦汉以后,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普通社会阶层对歌舞等娱乐活动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对演出场所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时,中国出现舞台。隋唐时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如戏场、勾栏、彩楼等。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有不同的服饰和化妆手段,如舞剑需要着戎装,使用长剑,这样舞蹈才能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胡旋舞的衣服要求袖子很长,演员舞蹈时不停地旋转,举起的双袖就会如杨柳一样迎风转舞。

在西方,古希腊的戏剧由一人演出增加到两人、三人,由单独的一幕剧演变成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舞蹈需要的道具增多,因为需要经常换装而出现了化妆间,进而演变成布景;因为需要扮演天神从天而降,于是出现了起重机式的机械装置,后来又添加了转台、升降台和推台等各种混合机械。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中世纪禁止的娱乐性舞蹈重新恢复,宫廷里出现了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19世纪初的舞蹈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为“不完备的艺术”,但从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芭蕾舞快速发展,浪漫芭蕾舞的处女作《仙女》于1832年在巴黎问世。芭蕾舞的出现,促使了独具一格的布景、戏剧服装和舞台灯光的出现。舞台美术家创造出了多种艺术手法,有常用的模拟现实生活环境的写实手法,也有利用抽象空间组合创造诗意境界的“节奏主义”,还有梅耶荷德的“构成主义”,可谓日新月异。舞台灯光由原来的蜡烛照明发展到用电脑控制的灯光系统,而立体音响、投影设备、新型材料及大型机械设备的涌现,更进一步丰富了舞台美术的手段。

第9篇

在即日起至6月下旬暑期旺季开始前的这个节后淡季,建议有出游时间的消费者不妨趁着宜人的气候和实惠的价格邀上亲友们结伴同游世界,到境外体验一个错开密集人流的深度假期。

韩国深度游

(“悠哉旅游网”韩国首尔+济州+釜山5日经典游参考报价:3699元/人)

海鲜、美食、湖泊、海景、古刹、shopping……韩国的度假关键词很难一一列举,对于想要体验海外假期但却没有太多时间或精力的游客而言,济州岛吃海鲜,釜山观海景,首尔大购物,庆州品古风就可以组成一次涵盖吃喝玩乐的舒适假期,韩国也可以称得上是“家门口的度假胜地”。

深度游参考路线:济州岛——釜山——首尔——庆州

济州岛:济州岛被称作是韩国的“夏威夷”,5、6月的济州岛有鲜花烂漫,茶香四溢,也有海风习习,沙滩细语,更有柑橘香甜以及海鲜大餐。

游览推荐:

泰迪熊博物馆:泰迪熊博物馆济州岛为展示百年来深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玩具熊而建的特色博物馆,在这里的两个展馆中可以见到世界各地生产的玩具熊。

龙头岩:龙头岩的重点并不是这块石头长得像龙头,而是这一带的海景非常壮美,是济州岛赏海景的最佳去处。

汉拿山:韩语意为“能拿下银河的高山”,该山山顶上的白雪即使到初夏也不会融化,春夏季适合徒步登山,欣赏济州全景。

釜山:釜山就与这里每年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一样,五光十色、霓虹炫彩,充满了热烈的时尚气息,同时,这里也是韩国观海和温泉疗养的度假胜地。

游览推荐:

札嘎其市场:札嘎其市场是釜山闻名全国的代名词之一,市场里可以吃到现做现卖的美味生鱼片。此外,在通往札嘎其市场的路边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出售放置在木板箱中的鲐鱼、海胆、鲸鱼肉等海鲜,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海云台:海云台位于釜山东北约18公里处,拥有蜿蜒2公里的白沙海滩和葱郁的冬柏岛,东边著名的“迎月之路”可观赏美丽的海滨夜景。此外,这里还拥有著名的温泉区及海滨浴场。

首尔:首尔是韩国集时尚与传统与一体的交融之处,也是购物休闲的理想场所。

游览推荐:

景福宫:首尔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宫殿之一,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宫内共计有200栋以上的古式宫阁,有“韩国紫禁城”之誉。

明洞:堪称韩国的一号购物天堂,除高档专卖店外,这里也有可以讲价的打折优惠店。无论是首饰,服装,还是运动鞋、皮鞋、靴子,或是二手商品,明洞都称得上是应有尽有。

庆州:庆州是韩国的古都,有别于釜山和首尔的繁华喧闹,在异国的乡间可以享受满眼的绿色生态,探寻千年前的新罗文化。

游览推荐:

佛国寺:佛国寺被誉为韩国最精美的佛寺,是韩国石造艺术的宝库,它代表了新罗文化时期昌盛的佛教文化,也是迄今香火始终不断的古刹之一。

大陵苑:大陵苑是新罗王族的坟墓群,其意义等同于中国的兵马俑,是感受1500多年前新罗王朝文明的重要窗口。

希腊深度游

(“中青旅”百变欧洲情定爱琴海希腊7晚10天自由行参考报价:11199元/人)

在雅典发现古希腊的璀璨文化,在奥林匹亚发现奥林匹克精神,在爱琴海边发现美丽的浪漫时光……对于所有渴望休闲假期的朋友们来说,希腊都是一个充满迷人诱惑的纯美目的地。

深度游参考路线:雅典——米克诺斯——圣托里尼岛——伯罗奔尼撒半岛

雅典:雅典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这里拥有悠久的民俗文化、热情的风土人情,是感受西方文明辉煌与现代欧式优雅的理想之都。

游览推荐:

雅典卫城: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古迹,这里的帕台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酒神狄俄尼索斯剧场以及古集市都是古希腊文明辉煌的缩影。

国家考古博物馆:希腊国家博物馆内包含了希腊古迹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米克诺斯:米克诺斯拥有风格独特的五彩建筑,小镇纵横的小巷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小玩艺,小教堂与时尚店铺挤在一起,潮水般的叶子花遍布于每个角落。白天可以闲逛、品小吃,或是带足银子买手工,晚上则可以在这里感受与众不同的精彩夜生活。

圣托里尼岛:圣托里尼拥有世界上最美的日落,最壮阔的海景,是一个充满蓝与白的度假天堂。

游览推荐:

伊亚小镇:伊亚小镇是圣托里尼最佳的落日观赏点,也是观赏全世界最美日落——“日落爱情海”的胜地。

卡玛里海滩:卡玛里是一片独特的黑色沙滩。这里的沙是黑的,水看起来也是黑的。据说这里的还说具有美容功效,在这片黑色海滩上晒太阳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奇特的体验。

圣玛丽亚教堂:圣玛丽亚教堂是《国家地理》杂志曾拍摄刊出的、为无数游客所神往的著名蓝顶小教堂,也是岛上最显神圣精致的特色教堂之一。

伯罗奔尼撒半岛:伯罗奔尼撒是古希腊一系列传奇的发源地,传说中的神明和英雄常在这里耀武扬威。岛上的奥林匹亚是古代举行奥林匹克运动盛会的地点,游客可以通过这里的遗迹和博物馆寻找这项体育盛事的起源。

瑞士深度游

(”驴妈妈旅游网” 瑞士一地6晚8日游参考报价:14800元/人)

古堡、天鹅、小镇、湖泊、雪山、钟表、美酒、巧克力和奶酪火锅……相比韩国和希腊,“世界公园”瑞士也同样充满了迷人的度假元素。5、6月的瑞士风光旖旎柔美,有出行计划的朋友不妨选择乘坐著名的瑞士火车,沿途欣赏每个小镇不同的春夏景致,在童话般的风景中度过一个现实版的多彩假期。

深度游参考路线:苏黎世——日内瓦——洛桑——蒙特勒——采尔马特——洛伊克巴德——因特拉肯

苏黎世:苏黎世被誉为世界上整体生活指标最高的城市。这里有湖光山色也有灯火阑珊,有归园田居也有繁华喧闹。春夏季的苏黎世湖适合垂钓,夜景也十分迷人。

游览推荐:

苏黎世湖:苏黎世湖是世界著名的冰蚀湖,湖岸缓坡上布满各式果园,乘船游湖还可眺望远处的阿尔卑斯山。

圣彼得教堂:始建于1534年的教堂塔钟楼上有欧洲最大的教堂钟指针盘,是感受瑞士宗教与人文发展的必游之地。

班霍夫大街:班霍夫大街是欧洲最长的购物大道,这里出售的品牌涵盖服装、鞋子、皮毛、首饰、瓷器、珠宝以及手表等各种高档商品,是与纽约第五街齐名的血拼圣地。

日内瓦:日内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可以说这里不仅是瑞士人的城市,也是世界的城市。

游览推荐:

日内瓦湖:日内瓦湖以清澈湛蓝的湖水及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湖水和雪山、蓝天连成一片,天鹅水鸭在水中怡然游弋。

大喷泉:大喷泉是由130马力的电力推动人工喷泉,水柱最高可喷射至140米高,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喷泉,也是日内瓦的标志之一。

阿里亚纳美术馆:阿里亚纳美术馆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陶瓷器和玻璃工艺美术馆,馆藏的精美的陶器及玻璃制品不仅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技巧,也充满着独特浪漫的丰富想象。

洛桑:洛桑位于瑞士的法语区,在这座小城随处可见法国式的浪漫与情调,游客可以在这里体会到恍如置身法国的另类风情。其中,圣母大教堂和奥林匹克博物馆也都是瑞士著名的人文景观。

蒙特勒:蒙特勒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小城镇,被称为“瑞士的里维埃拉”和“爵士之都”。这里漫山遍野都种植着用来酿造香醇美酒的葡萄,游客可参观葡萄园,品尝葡萄酒。此外,这里还是著名的羊胎素美容圣地。

采尔马特:采尔马特位于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之中,有“冰川之城”的美称。这里著名的“冰川天堂”马特宏峰是全欧洲海拔高度最高的观景台平台,在此可将四周3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群山、壮丽冰河以及连绵的皑皑白雪可尽收眼底。同时,这里也是世界知名的雪上运动天堂。

第10篇

《特洛伊》用上亿美元声势浩大地讲了一个红颜祸水的故事。结果是,观众的口水几乎替特洛伊人淹没了希腊的两千艘战舰。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比别的好莱坞大片更糗。只是观众实在是厌了这种好莱坞公式:选大题材,由俊男、美女挂帅,场面浩大,台词煽情,理念简单,剧情恰好在黄金分割点,也就是影片演到70%左右达到,让人觉得剧本不是写出来,而是算出来的。年年贩卖同样的货色,是好莱坞技穷了吗?不,人家才不傻,人家要的就是这结果。大牌明星吸引你来看,大场面保证你不至于中途退场,看完之后什么都记不住,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好莱坞可非常有耐心,有把握,不急不缓,一年一部,年年挨骂,年年丰收。

《特洛伊》脱胎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事实上,只是从史诗里借了两个话题性人物:超级阿喀琉斯和倾国佳人海伦,然后展开一幅完全好莱坞画卷。影片彻底背离史诗精神,完全剔除了神对这场战争的参与,把战争从神的意志转为人的意志,一场“为爱”而进的战争。特洛伊在保卫小王子的爱情,希腊在夺回国王的弟妇,阿喀琉斯因阿伽门农带走了自己的女人而怠工,赫克托是道德完美的男人,保家卫国,替自己到处招蜂引蝶的爱弟欠风流债。这些人物都是穿了古希腊服装的好莱坞匠人,和史诗野情,原初还非常可爱的人神杂居精神毫无关系。比如,阿喀琉斯就像个玩个性的叛逆青年,热爱勇力像个蛮子,热又恰如一个花花公子。他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更像是青壮对于老朽的不满和反叛。阿喀琉斯的愤怒也因此失去了尊贵和力度,更像是年轻人的负气。

海伦在史诗里全是虚写,她有多美,全在于你有多大的像想力?把她落实到镜头前是难以讨好的。黛安娜・克鲁格是个美人,但也就只是个美人,而海伦是美神,黛安娜显然缺乏“神”韵。也许出演这个绝世美女,黛安娜心里也颇惴惴不安,所以这个海伦表情呆板、动作僵硬。因她而引发一场长达9年的战争比较欠说服力。

不过说句公道话,这部片子并不是一味的平庸,当我看到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然后把他用马车拖回希腊战舰,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夜访阿喀琉斯,亲吻他的双手说:“我在亲吻杀死我儿子的人的手,我亲眼看到这个人的剑刺穿我儿子的胸膛,这是我最爱的儿子,我本想让他继承王位,……想想你的你亲,我曾认识他,他真幸运,死于壮年,可以看不见他的儿子成为一个疯狂的凶手……怜悯我这个老头!我忍受了世间其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用我的嘴唇亲吻你的双手,杀我儿子的刽子手。”

纵是铁石心肠也心碎了。蛮横的阿喀琉斯此时表情愕然,望着流泪的普里阿摩斯,神一样的凡人,强抑内心的情感狂澜,说带你的儿子回去吧,给他举办一个英雄的葬礼,这两天里,我保证阿开亚人不会发兵。

后来我查了演员表,知道这个老头叫彼得・奥图尔。那个“阿拉伯的劳伦斯”。这就难怪这个老国王如此动人心肠,也难怪奥斯卡要颁“终身成就奖”给他。有他,平庸的戏也不颇为动人。

还有,影片里爱上阿喀琉斯的小女人伊奎斯也很可爱,被打的青一块红一块的脸上,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在又黑又亮的长发中蛮蛮地又怪可怜的瞧着阿喀琉斯,那是少女才有的直愣愣的眼神,非常可爱。自命不凡的阿喀琉斯也被她的稚气和脾气征服,因她和阿伽门农闹翻,因她死在特洛伊二王子乔伊斯的箭下。

影片里的爱情可用一句台词概括“为爱而战,比别的理由要好”。所以,影片里所有的男人都为所爱的女人死掉了。问题是,为爱而死未必就爱得好看。影片里的三对鸳鸯,爱得都不动人。

总得来说,这不算是一部难看的影片,但是把荷马史诗好莱坞化,好比把白云裁下来做T恤,那叫暴殄天物。

第11篇

摘 要:体育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开始便受到礼仪的影响。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育运动不再是简单的运动员之间的竞技,而是各国、各地区、各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展现和较量。体育赛场上,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观众及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个人、集体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现代礼仪教育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礼仪;体育

文明礼仪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也一向以“知书达理”作为传统美德。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虽然更多地表现为种种外在形式,但却反映着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同时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礼仪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在大力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礼仪教育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道德沦丧、野蛮粗俗、低级文化等社会现象在高校的大量涌现,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甚至被众多媒体和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并提出大学生应当在就业前好好补补相关的仪礼课程。

俗话说“是真精神自风流”,在世人看来,大学校园、大学生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职责。作为社会文明道德宣传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容忽视,但同时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的体育教育环境,却恰巧可以和应该成为强化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礼仪”和“体育”的自古渊源

(1)西方礼仪的来源:爱琴海地区和希腊一直被认为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西方体育的来源:体育竞争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是当时最主要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之一。人们对优美身体与强健体魄的追求渗透了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并暗藏着体育竞争精神的思想萌芽。虽然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但它所蕴含的“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与体育关系的本质认识的积极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都强烈反应了古希腊社会对于身体崇高性的认识,身体的健与美会在体育竞争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升华。希腊人认为:对抗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这成为西方文化有的一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西方“礼仪”和西方“体育”都是从古希腊发源并衍生的,对后来的西方乃至东方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竞技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礼仪”和“体育”自古就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2 学校礼仪的内涵

“礼仪”的定义很广泛,总的说来就是能够与周围的社会成员随时保持一种友善的关系。中国人所谓的“德”就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所以礼仪中所讲究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替别人着想。大学生这个有着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度和时代,这个称号都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都是一个将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带进社会的领军群体。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语言、举止、习惯、礼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在几百年前,由于人们互不往来,所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的开通,使得世界越变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东西方距离也越变越短。而现代文明礼仪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而是因历史渊源建立起来的,被全世界公认的长时间形成的原则。也许这些规则与我们原有的有所不同,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间与国际上的交往也日益广泛,所以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会把握这些礼节、礼仪,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带领其他社会成员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3 体育教学环境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实存在一种自然的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健美操训练等多种训练中都对细节动作有着很严格的规范性要求,这无形当中就与我们常常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中所要求的个人仪表礼仪、形体礼仪、举止礼仪等等自然而然地互相吻合。再则,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要做到“举止优雅、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没有办法相比的特殊优势,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礼仪教育的相互渗透作用,就可以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现代人。

可见礼仪教育存在并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又至始至终蕴含着礼仪教育,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4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礼仪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4.1 在日常体育教学课程中贯穿日常礼仪教育

高校体育日常教育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除了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便于学生下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可以就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精神面貌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 比如:

(1)通过最基本的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解散来规范学生“在不同场合应遵循不同规则”的基本礼节;

(2)通过对上体育课应该穿着的服装、鞋袜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视场合而定自身穿着服饰”的服饰礼仪原则;

(3)通过上体育课时要求学生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按时出勤,生病或者有事要及时请假的考勤制度来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学会懂得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即“尊重交往对象,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首要社交礼仪道德规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4)在体育课的队列练习中,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练习来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构筑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同时这又符合人际交往礼仪中必须遵守的两大白金法则——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其中良性互动的重要规则就是善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而有效沟通中真正的沟通高手就是一个“听的高手”——听全、听清、听懂,在体育环境中的队列练习正好就这两方面都加强了训练。

4.2 在日常体育竞赛中贯穿礼仪教育

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体育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虽然刚开始的古代体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很重的军事烙印,但这种军事体育思想所隐射的竞技精神却很早就出现在当时希腊人的体育场上、辩论席上、角斗场上,以及各类大小战场上,甚至出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上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竞技精神的结果,同时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更加显得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的过程与结果常常对参与者和观众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比如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双方有时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相互指责对方,用一些污言秽语互相谩骂攻击,甚至动手伤人;有时候竞赛队伍内部为了偶尔的失利而互相埋怨,百般指责,不惜伤害自己队友的感情;又或者有时候竞赛双方借口裁判不公,侮辱甚至动手殴打裁判;有时候却是铁杆粉丝们将所谓的怒气任意地撒在队员和裁判身上等等体育竞赛暴力的出现,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又必须大力提高体育竞赛的相关礼仪教育,在高校的体育环境中正是这种教育得以加强的最有利场所。在学校体育课上,老师们正好可以利用社交礼仪中的“特殊场合的礼貌和行为举止”相关礼仪规则来灌输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比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懂得人际交往中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而“礼者,敬人也”;懂得“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的基本礼仪理念。这对培养新时代有道德有修养的大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懂不懂得规范,就涉及教养和修养的问题;其次讲不讲规范,则是一种个人素质问题。

4.3 在余暇体育活动中贯穿礼仪教育

其实,除了我们大家都经常谈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等字眼,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开始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体商”,即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热衷程度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家长们认为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坚信一个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除了能够确保将来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在未来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中为自己增添成功的砝码。这些体育活动更多的不是来源于课堂体育,而是在日常的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一般来说,无论体育运动还是余暇体育活动往往都是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因而培养青少年的“合群”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人都希望自己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亚里斯多德曾经说:“一个人若不和别人打交道,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只兽。”马克思也告诫过:“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时候老师就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大学生们多多结交一些爱运动、体能好的伙伴,多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趣味性强的余暇体育活动,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通常,热爱运动的人大都是具有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责任感、能吃苦及较强合作精神的人,通过与他们接触可以带动并提高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刻意培养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和一种与人合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掌握与各种人交往的技巧。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如果不注重对象,不注重细节,有时就会出现无效沟通,甚至交往失败。而礼仪就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5 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等品质。而加强礼仪教育是每一个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和提高文明礼仪的规范教育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使他们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人。因为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更是大学生们一生的福气。

参考文献

[1]靳羽西. 魅力何来——做一个有风度、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许之屏. 现代体育礼仪[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社会对于教师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如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小学教师的基地,它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也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江西省颁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语文教育专业作为高职的重要专业,毫无疑问要扛起改革之大旗。外国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及认定,还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要。但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缺乏实践、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

一、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教学长期肩负着多种任务,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新背景下,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知识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可概括为:掌握世界文学史发展过程及规律,识记重要知识点。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找准定位,应该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主要外国文学相关的思潮、流派、文学创作,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知识要求”这一栏中有“通识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国文学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也要承担起扩展教学对象知识面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业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就业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识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识记要在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脉络之上,不可本末倒置。

(二)能力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开阔文化视野,培养现代思维,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鼓励不同的视角与观念,所以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吸收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精华,提高鉴赏能力成为外国文学课程重要的目标。另外,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为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应成为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之一;教学中应利用世界经典名著的阅读,学习作品写作意义与特色,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新形势下,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求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外国文学教学的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通过作品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高尚的意志和品质。例如在讲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卢梭《爱弥儿》等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理解爱心与责任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师风师德。讲到重点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的时候,可重点介绍作家生平经历,展现作家奋斗不息的人生道路,敦促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联系《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考试评价体系引领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申请教师资格证者,不仅要通过《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科笔试科目;还要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所以在教授语文专业主干课外国文学时,也要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提供展现的平台,例如在讲解希腊神话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借此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色,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端正仪表仪态。

(二)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又会要求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及时收到反馈、与时俱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小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语文课上加强外国文学的学习,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多达四十余篇,文章选择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不仅有儿童文学家瓦•奥谢叶娃的《小伙伴》、《蓝色树叶》、《三个儿子》,还有自然学家法布尔的《蜜蜂》和《蟋蟀的住宅》,乔伊•亚当逊的《小狮子爱尔莎》,甚至有服装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编剧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包括名家名篇: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伊索寓言》,亚米契斯的《争吵》、《小抄写员》、《卡罗纳》,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穷人》,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屠格涅夫的《麻雀》,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等等。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还专门开设了外国文学单元,着力安排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契科夫的《凡卡》,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并且在“回顾拓展”环节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新课标还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提出建议包含了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在内的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已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甚至造成其理解上的障碍。这就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提出了要求,讲到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家时,如契科夫、马克•吐温等,一定要联系小学教材,让学生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为踏上小学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基础。

(三)融会《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为中小学教师,江西省从2011年开始实行全省教师编制统一考试,《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从此成为高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其中《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对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中,外国文学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考纲涉及重点作家、作品广泛:从上古文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二十世纪的卡夫卡、艾略特,不仅有欧美名家歌德、巴尔扎克等,还涉及东方著名作家泰戈尔、川端康成等;不仅有人物形象分析,还有艺术特色研究。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与脉络,让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理解与识记知识点融汇贯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涉及大量课外知识,有些甚至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传统的讲授方法早已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保证学科内容的丰富完整,新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包括PPT展示、音像资料播放等多种形式,可根据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学的产生背景时,可以通过PPT展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从而引出古希腊的社会背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讲授雨果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悲惨世界》时,可以播放相关影片的经典片段,可以让学生将电影与文本相对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第二课堂的延伸

以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不同文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例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表演,学生在选择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一定会阅读相关文本;在进行角色分配和台词背诵的时候,又要求学生了解人物性格,领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特点;在布置戏剧场景时,又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写作的背景。类似活动的开展,可以巩固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效果。再例如,学习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的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在对雪莱、济慈、海涅等著名诗人的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大力辅助第一课堂的目的。

(三)中外比较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外国文学作品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更难理解,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外国文学不仅在时间上跨度巨大,从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以后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时间跨越千年,而且在地域上涉及欧洲、北美、东亚、拉美等广大国家与地区,社会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给理解作品意义带来一定困难。例如在讲到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19世纪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等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们作品表现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心理涉及人文风俗、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非常抽象。在学习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霍桑《红字》等涉及西方信仰与精神的作品时,由于文化心理不同,会削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翻译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外国文学作品涉及多种语言,不同国家语言习惯不同,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体材,翻译文本可能更难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结构与韵味。对于这些偏差,中外比较学习无非是一种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更能牢固掌握中外文学史知识点,树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和中国古代神话相比较;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在学习马尔克斯作品时可与莫言的作品相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拉近与这些作家作品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观念,掌握中外文学史脉络。总之,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不仅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次挑战,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外国文学,也必须根据新形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1.

[2]李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