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秦琼卖马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人的情感世界里,亲情是无法替代的因素,血浓于水。不管我们身居何地,只要思念起亲人,心中悠然升起一种亲切感,有种火辣辣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人得到欣慰,得到满足,会形成一种精神力量,给战胜困难带来动力,带来新得生机。
我们旅居海外,在异国他乡有同胞相聚,格外的亲切,仿佛看到祖国亲人一般,热血沸腾,一种难以表达的情感在胸中涌动,沸腾……
我们外出打工在异地同乡相会,顿时感觉心里热乎乎,仿佛看见了家乡父老一般,心里焕发出无限的感慨……
我们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中生活着,拼搏着,前进着。
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成分,人与人通过交流沟通可以产生无限的情愫,这种情愫让我们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相互依存,凝结成一种社会力量,战胜身边的种种困难,登上新的高峰,让生活更加美好,更加绚丽。人要敞开心房,让阳光照亮内心世界,光明带给我们是欢快的激情,是无限的快乐;而闭塞则是让人走进狭隘的空间,阴暗潮湿的漆黑的世界里,人与人失去了来往,心胸越来越闭塞,无法包容大千世界的美好,无法投入美好的阳光世界去生活。这个社会需要亲情,需要友爱,需要阳光,……
在历史典故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秦琼为朋友卖了黄膘马,两肋插刀不怕疼。长不过秦琼,短不过罗成。这是描述隋唐时期英雄人物秦琼为人处事,宽怀的形象。与秦琼相反的人物是武艺高强的罗成。可是,罗成为人心胸狭隘,处处与人过不去,以闭塞的心胸面对朋友,结果是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而秦琼则是倍受朋友的尊重爱戴。人间需要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交融的情感。让阳光照亮彼此的内心,共同生活在快乐的家园里,这样的生活境界才是欢快的,幸福的,充满激情的。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都要以和谐的,友爱的情感进行沟通交流。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我们身居何处,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同属于一个地球村上的人。今天在这个地球上,明天我们到另一个星球上时,一样是同乡人。所以,我们要携手建设我们的快乐家园,没有必要以枪炮相待,争的你死我活,血腥味十足,应该化干戈为玉帛,让世界人类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大家和睦相处,把人类社会向和平友爱的境界推进。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向和谐的社会境界前进,是地球村民的共同愿望,不要让浓郁的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上空。战争是野蛮的行为,受害的是地球上的无辜苍生百姓。地球上的所有财富属于全人类,任何恶意强取豪夺行为均是违背人类社会的生活规则的,最终会自食其果的,受到人类的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常听到一些企业家叹惜:人才难得。我看他们是在守着金矿哭穷。这些求贤若渴的企业家陷入了一个常识性的误区,就是只把成功者视为人才。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众多的失败者中间,存在着一个更为巨大的人才宝库。
MBA教科书上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某公司部门副经理在一个交易中因失误损失了100万元,在董事会上,董事长提议对他罚薪一个月,同时提升他补缺该部门经理。一个董事提出异议:“给公司造成这样损失的人甚至应该辞退,怎么还能够提升他呢?”董事长道:“我们刚刚为他交了100万元的学费,辞退岂不是浪费了吗?”
中国帝王术中有句俗语:使功不如使过。说白了就是罪臣比功臣好用。成功者心高、气傲、价格高,事实上他们是很难相处合作的。而处于逆境中的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期望低、姿态低、条件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低。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使用失败者比使用成功者具有许多优越性:
失败者人才资源丰富。成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本来就少,物以稀为贵,再加上他们每人身后都跟着一群三顾茅庐的伯乐,当然显得人才难得。相反,被人忽略的失败者队伍要庞大得多,即使精选细筛,其人才资源也远比成功者丰富。只要你用心,不难在他们中间发现卖刀的杨志、卖马的秦琼、误入陷阱的虎、掉进鸡群的鹰。
失败者再败的概率小。成功者更容易栽跟头,因为走惯上坡路的人往往容易忽视困难、藐视凶险;而走过麦城的失败者则会谨慎得多,一个聪明人很难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
失败者发愤的动力强。成功者可以吃老本证明自己的价值,无须继续努力;而失败者必须用新的成功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因此必须付出比前者更多的努力,甚至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失败者的激励成本低。要想激励成功者再立功,将要付出一次比一次更高的封赏,当有一天达到无位可封、无禄可赏的时候,就要反目成仇了。而失败者只要予以滴水之恩,他们便会涌泉相报。股市炒股的原则是逢高减磅,逢低补仓。猎取人才的道理与股市相同,在一个人事业的低谷吸纳他,要比在他的事业顶峰吸纳他合算得多。
不过,在失败者的队伍里挑人才要求伯乐具有更高的水平:第一是要从鸡群中识别出落毛的凤凰,这并非易事,一旦看走了眼,可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第二是要判断一个人的下坡路是否真正走到了底,万一挑了个下坡路还没有走到底的人才,那可就祈福惹上灾了。这种逆境未了的人,哪怕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是绝不能用的,这时候他们的脚还没有踩到地面,其眼高手低的心态会为你的企业带来无端的厄运。这种人只有走到了人生的谷底,心态端平了,脚踏实地了,伯乐才能接受他们。
人们常说,患难之交可遇不可求,可是“交之患难”却既可遇也可求。为那些走出麦城的末路英雄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他们会以终生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这是我最初的经验,撒豆成兵似地让字们有了生命,一一跳起来。我的父母鼓励我读书:一个幼儿园孩子无论读什么,都比蹲在地上打弹子或是荡秋千有意义,哪怕我读的只是《黑猫警长》。最初的趣味像古代孩子的抓周游戏一样决定命运,在与字们作斗争时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然后是《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于是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于是,寻找古代背景周边故事阅读,是我幼时的主要趣味。就这样过了《水浒》《荡寇志》与《三国演义》,以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彼时自未明了《鹿鼎记》里韦爵爷难倒黄黎洲等四名大家的满汉之语有何玄机,对成吉思汗自问是否英雄也只是约略觉得酸楚。只是,金庸总可以让你看完一整段有起有伏、剧情跌宕的故事。而且,对一个初能分辨语言好坏的孩子来说,既未如《阅微草堂笔记》般端读书人架子,又不浅白到报纸副刊老干部咏叹,总是上好的语言。
金庸引路,小学毕业初读李健吾先生译《三个火》。本指望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击剑短裤、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顺理成章,那一夏如蚕食桑叶,沿经顺络地跟着线索读:《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红与黑》(当时这本读来煞是无趣)―《战争与和平》(读得朦朦胧胧)―《简・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如今重看,自然觉得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姐妹小说中有些偏执,然而在小学毕业时,《简・爱》式的清丽字句与《基督山伯爵》穿花绕廊的故事,确实谋杀了我许多个边吃水果边发呆的日夜。关于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式的剪影取代。理想中出现了一些模糊又美丽的伟大概念。《荷马史诗》,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在天地注视下一战的宏大庄严固定了这一切,回观《水浒》,自然觉得有别于加辣点红白鱼汤和牛肉牛筋。阅读趣味渐次明丽又浮华。十三岁时遭遇《巴黎圣母院》那个希腊字、凶恶的路易十一和雨果铺天盖地的字句后,就很自然成了一个满嘴戏剧腔、随时打算如帕拉墨得斯一样被希腊的石头砸死的孩子。
许多朋友在交谈时告诉过我,或迟或早,他们都会成为华山绝顶的欧阳锋,开始琢磨“我是谁”系列的问题,以至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每个人都有那样抛开故事,开始大规模求知的一年。16岁时,斯蒂芬・霍金的科普读物,蒙田关于死亡的随笔,庄子调侃司命的篇章,印度关于生殖与轮回的传说,阿那克曼西德以为宇宙与火的关系。如果可以看到其他有智慧的人胸有成竹地暗示他掌握了宇宙的秘密(比如岸根卓朗《宇宙的意志》),我就会心绪平和。(就像一个急于寻找羊群的羊,或者寻找膜拜对象的愚昧教徒。)
经历过那段时光后,在知识方面,大致成了现在的样子。因为看了许多相对立、相冲击的例子(福楼拜对雨果的批评、纳博科夫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隔世作对),我的读书开始不挑不拣。或者是当时开始有持笔试着写点东西的经历,我大概开始能分辨,什么样的文本写来殊难,什么样的文本富有技术含量。这种看谁都好的品行,让我完全成了个对阅读极为杂食的家伙。
一个无聊的习惯是,我信奉我所喜爱的写作者们无意流露出的趣味,按图索骥。从海明威那里找到了庞德与菲茨杰拉德,从马尔克斯那里找到了胡安・卢尔福,从《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聊天找到了王维,当然还有《西厢记》。略萨那里找到了科塔萨尔,从麦尔维尔的致敬中寻至霍桑,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抠搜出许多他当做谈资的人名。
大概是20岁时,我初读卡尔维诺《美国讲稿》,然后被他引述的一个故事迷住。卡尔维诺写道,达芬奇不擅拉丁文和文法,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确信用绘画和素描他表达得更好。我在这段话里找到了自己6岁时的光景:陌生的字、磁带中的叙述语音、图像,这一切在重塑世界,而我需要以自己的经验将之拼接。推而广之,伦勃朗那光线奇妙的《夜巡》、德彪西那记录闹市的钢琴曲,达・芬奇在笔记本上的草图和描述,这些都是一本书。区别无非在于,书用语言记录或构造世界,而其他人则用声音、图像与其他的一切。
从那之后我大概明白了,我所追求的阅读是一种世界的幻像。纳博科夫跨越俄语和英语的写作手段是大规模利用意象,一如庞德在20世纪初期所运用的诗歌手法。无法将之图像化、声音化的一切读物,总让我应付为难――因此我对菲利浦・罗斯许多谈论道理的文本难以卒读,却可以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度过许多时日。
这是我至今的阅读趣味:我崇奉的书籍大概就是可以用来图像化的语言,无论那是柯勒律治关于花的比喻、王昌龄寥寥数字描绘的瀚海弓马,或者是我6岁时,评书人绘声绘色为我构筑的,昏君良将的华丽脸谱。
作文档案
张佳玮,1983年生,现居上海。出版有长篇小说《倾城》《加州女郎》《朝丝暮雪》《再见帕里斯》;体育传记《瞧,科比这个人》《ANSWER》。
想告诉同学们的一句话:与其花时间琢磨读什么书,不如直接抓紧时间放开紧张情绪去读就好了。
长孙皇后: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唐太宗李世民连续多年高票当选“大唐魅力先生”的光荣称号,这个荣誉可有着他老婆长孙皇后一半的功劳。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最擅长的是以柔克钢。有时候,李世民未必听臣子们的劝谏,但皇后却有办法让皇上“淡定”。虽然贵为“第一夫人”,但始终坚持读书写作。就算早晨梳头发,也要瞄几眼书。她组织编写了三十卷《女则》(规范女子的行为准则)。她很少穿名牌,后来生了重病,还对李世民说:“我死了之后,不要吹吹打打,省着点给我送终就好了。”唐朝第一贤内助非她莫属。
文成公主:豪华的世纪婚礼
今天全国放假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家都争相去观看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世纪婚礼。
文成公主出嫁的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毕竟也是展现我朝综合实力的机会,加上唐太宗有钱,出手阔绰,陪嫁了大批的人员和物品。一般人结婚都是送首饰,松赞干布可不做这么没创意的事,他送给公主的是一座宫殿—布达拉宫。文成公主的陪嫁团里包括各种匠人、书籍、手工技术,甚至还有粮食种子。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吐蕃人民的生活。
唐朝还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女性值得我们关注,想了解更多吗?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大唐历史报》。
(翰林书院 供稿)
凌烟阁导游说明
各位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长安最有名的“功臣博物馆”—凌烟阁。这是当今皇上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而修建的,现在变成了我朝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凌烟阁上的画像一共有24位,都是画家阎立本根据真人,以1:1的比例画出来的。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些人。
第一位是长孙无忌。他和李世民从小就是好友,打仗、喝酒都在一起。玄武门时,他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后来,他和房玄龄等人编修了《贞观律》,在法律方面作出了重要建树。
这两位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是当年太子李建成最害怕的人。李建成曾经对弟弟李元吉说过:“秦王府中,这俩人最应该提防。”房玄龄总有点子,但是优柔寡断;杜如晦则相反,非常果断。他们俩合在一起,就被称为“房谋杜断”。
那边的两位看上去比较勇猛善战,面如黑炭的是尉迟恭,胯下骑大黄马的是秦琼。他们都是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老百姓还将他们画在门上,尊之为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
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凌烟阁画上的人,个个都有功于国,而大唐的官员们,更是以登上凌烟阁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政治面对面 牛人魏征
(特约嘉宾:李世民)
整个大唐,只有一个人可以把皇帝气得直吐血,但是却又不得不听他的话。这个人就是魏征,一个敢在朝堂之上公然指责皇帝的人,他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欢迎本期的嘉宾魏征和特约嘉宾李世民。
历史报:魏大人,听说您以前是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的支持者,对吗?
魏征:是的,我以前在东宫上班,老板是李建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我还曾经劝说李建成早一点儿下手把李世民除掉,但是他没有听我的建议。
历史报:那我们来问问唐太宗。魏征提了这样的建议,玄武门事件之后,您有没有想杀掉他呢?
李世民:没有。我其实很早就听说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用他都来不及,怎么会去杀掉他?我请他做我的谏官,监督我的得失。他答应了。
历史报:魏大人,听说您有一个关于良臣和忠臣的说法,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魏征:对国家、对百姓负责,多做一些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就是良臣。只对君主忠心耿耿,只要君主开心,不管百姓的死活,空有其名,就是忠臣。
历史报:根据您平时的表现,您算得上是良臣了。您平时给唐太宗提那么多建议,他会不会不高兴啊?
魏征: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皇帝也不例外。每当我指出皇上做得不对的地方,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高兴,但是只要是有道理的,还是会采纳。
李世民:我还敢不高兴?说我怕他还差不多。有一次我想去秦岭打猎,行李都准备好了,但是一想到魏征知道这件事肯定会说不行,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一次我得到了一只鹰,看到魏征走过来,于是赶紧把它塞到衣服里面,结果魏征还是看到了,他故意唠叨了很久,结果那只鹰就被憋死了。
历史报:两位是唐朝的黄金组合,那么说说你们眼里的彼此吧。
魏征:唐太宗是明君,睿智,有气度,有胸怀,称得上千古一帝。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就是我的镜子。
大唐美食指南
“民以食为天。”大唐流行什么小吃,百姓最常去哪儿品尝,本报将为你一一解读。
每年一到立春的时候,皇会给大臣们发胡饼(可见胡饼的受欢迎程度)。白面做好饼坯,抹上油,撒点芝麻,放进火炉里烤熟。哇,又香又脆的胡饼出炉了,赶紧抹掉口水趁热吃吧!要吃胡饼,首选“辅兴坊”,“诗魔”白居易是此店的代言人。
爱吃肉的朋友,可以选择古楼子。把羊肉切碎,塞在大饼里面,中间再和上胡椒和豆豉,刷上油。烤熟之后,香味四溢,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得到(当然,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
关键词:双宾语句 及物性强度 语义冗余 比较研究
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基本句型,也是句法分析中比较麻烦的一类句型。目前,语法学界对其外延的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的划分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却很少有人触及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为了了解这种差异,本文首先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双宾语句的类型进行划分,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最后进行语言学理论的解释。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比较
(一)双宾语句的定义
我们知道,动词的性能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究竟有哪些动词可算是双宾语动词呢?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论及行为和人物的关系时说:“一件事情也许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双宾语动词,就是含有交接事物意义的他动词(及物动词),用它作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时,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一件事情的三方面分别是:第一方面是人,第二方面是物件,第三方面是人(这里所谓“人”,也可能是“人格化的事物”;所谓“物件”,也可能是“事物化的人”)。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总是这样:第一方面的“人”把第二方面的“物件”交给第三方面的“人”,或者第一方面的“人”从第三方面的“人”那里取得第二方面的“物件”。这里要特别注意,第一方面的“人”总是动作执行者。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纯从语义或句法的角度来对双宾语句进行定义,因而单纯地从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或结构关系来对双宾语动词进行分类,从而得出要么繁多,要么不全的类别(李临定,1984)。本文将综合“语义、语法和认知”三个平面,对双宾语句进行重新定义:
句法形式:谓动+宾1+宾2(谓语动词与两个宾语分别发生支配关系,宾1与宾2之间无结构上的关系)。
基本语义:整个表义结构表“给予”或“获取”义,包括引申义。
认知概念:受事物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移动。
(二)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比较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是有限的,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对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里的双宾语句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比较。古代汉语双宾语句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左传》《尚书》《史记》《百喻经》等,现代英语双宾语句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王逢鑫主编的《活用英语动词》。双宾语句动词在两种语言中可分为四大类(如表1):
表1:双宾语句动词分类
语言
类别 古代汉语 现代英语
给予类 + +
告示类 + +
获取类 + —
服务类 +表为动 +表制作
(注:“+”表示有,“—”表示无)
上面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分析比较而作的一种尝试,并未穷尽所有类别。类与类之间有交叉现象,界限不都是严格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古汉语表为动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里呈现为表制作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古代汉语里比较常见的获取类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里基本没有。
二、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里的共性
从上文的分类和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汉英语言中,由于语言的普遍性,表给予义和告示义的双宾语句基本相同。下面将按上面所分的类进行语例描写和分析。
(一)给予类
在给予类双宾语句里,宾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宾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与动词有关的三方面的关系是:宾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宾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宾1得到宾2,宾1是宾2转移的终点。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熙,1979)
古代汉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与、予、易(锡)、锡、赐、馈、餽、归、遗、诒、贻、施、赠、送、授、赉、饩、寄、给、赏、还、偿、分、付、输、进、献、让、奏、贷、借、假、资、致、供、畀、降、傧……”如:
(1)周公易(锡)小臣单贝十朋。(《小臣单觯》)
(2)贷他半钱。(《百喻经·债半钱喻》)
(3)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4)长房曰:“还他马。”(《后汉书·方术列传》)
(5)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汉书·苏武传》)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8)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现代英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give,offer,pay,render,allot,award,accord,grant,lend,sell,rent,return...”如:
(9)John gave Mary the book.①(约翰把书给玛丽。)
(10)They offered John a job.(他们给约翰提供了一份工作。)
(11)I’ll pay you one hundred dollars for it. (我会为此而付一百美元给你。)
(12)He rendered us a service.(他给我们办了一件事。)
(13)The local government allotted them a house to live in. (地方政府分配了一所房子给他们住。)
(14)Mary sold John her house.(玛丽把房子卖给了约翰。)
(15)Will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bicycle? (请把你的自行车借给我好吗?)
(16)The landlady rented John a room.(房东太太租给了约翰一个房间。)
(二)告示类
这类双宾语句主要表示信息传递。与动词有关的三方面的关系是:主语把宾2告诉给宾1,或主语向宾1询问宾2。这类动词既可以用名词,也可以用语句作宾2(直接宾语),而给予类与获取类则只能用名词(代词)作宾2(直接宾语)。这正反映了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前一类是属于精神生活方面的,如知识技能的传授;后一类是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如产品用具的交换。适应前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动词,动作所及的范围大,一般以抽象的事件为对象,因此可用名词或语句作直接宾语;适应后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动词,动作所及的范围小,一般以具体物件为对象,因此只能用名词(代词)作直接宾语。(贝罗贝,1986)
古代汉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告、示、教、诲、训、言、语、问、数、说、申、喻、讼、诉、传、晓喻、指示……”如:
(17)告余先王若德。(《毛公鼎》)
(18)今予告汝不易。(《尚书·盘庚中》)
(19)诲尔序爵。(《诗·大雅·桑柔》)
(20)夫子语我九言。(《左传·定公四年》)
(21)后稷教民稼穑。(《孟子·滕文公上》)
(22)括母问奢其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英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tell,write,read,wish,teach,state,mention,express,point out...”如:
(23)I always tell my daughter a story before she goes to sleep.(我通常都在女儿睡觉前给她讲个故事。)
(24)The pupils wished their teacher“Good morning”.(小学生向他们的老师请早安。)
(25)John writes Mary a letter every day.(约翰每天给玛丽写信。)
(26)I’ll read you the letter.(我把信读给你听。)
(27)He teaches the boys history.(他教孩子们历史。)
(28)The newsman asked me some awkward questions.(这个记者问了我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
三、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里的差异
(一)服务类双宾语句的小异
服务类双宾语句的语义为:动作执行者为动作接受者做事或服务,即“为宾1而动且涉及宾2”。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里都存在大量这类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该句式表示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里,该句式表示制作服务义,语义稍有差异。
在古代汉语里,这类动词主要用于“为动”双宾语句,其前一个宾语是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关涉对象,它和谓语动词构成“为动”关系,即“为宾语而动”;后一个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谓语动词支配的直接对象,它和动词的关系则是一般动宾关系。为动双宾语句可分为一般动词为动双宾语句与动词“为”构成的为动双宾语句两种。其句式均可变换为“为+宾1+动词+宾2”。如果这个动词是“为”,则可变为“为+宾1+为+宾2”(前一个“为”是介词,后一个“为”是动词)。这类动词主要有:“为、作、树、陈、引、立……”其中,“为”出现的次数最多(廖秋忠,1992)。如:
(29)叔孙为孟钟。(《左传·昭公四年》)
(30)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31)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32)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公羊传·文公二年》)
(33)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34)为之驾,比门上之车客。(《战国策·齐策》)
在现代英语里,用在这类双宾语句里的动词,通常是表制作服务义的动词,主要有“draw,paint,fry, peel,light,iron,make,bake...”(张今,1990)。如:
(35)Could you draw me a picture?(你给我画幅画好吗?)
(36)He painted the old woman a picture.(他给这老太太画了一幅画。)
(37)Shall I fry you an egg?(我给你煎个鸡蛋好吗?)
(38)I’ll peel you an apple.(我来给你削个苹果。)
(39)I’ll iron you a shirt.(我来给你熨衬衣。)
用在这类双宾语句里的动词,与一般的双宾语动词有所不同,它们属于论元增容②后的双宾语动词,具有特殊性。
(二)获取类双宾语句的殊异
古代汉语里常见的获取类双宾语句式在现代英语里基本没有。究其原因,主要与语言的类型差异有关。句式的基本语义是人类现实经验的直接反映。常用句式引申为多义句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现。表“给予”义的双宾语句式在古代汉语里可以引申出表“取得”义的双宾语句式,而现代英语则不能。如“I bought her a book”不等于“我买了她一本书”,而是“我为她买了一本书”,这是语言共性基础上的类型差异。
针对英汉双宾语结构在中心动词的选择和间接宾语的语义解释上存在的对立,张宁(2000)用一个双层VP结构(V上指中心动词,V下指隐性动词)来解释:假设在一般情况下,英语V下的动词是一个与汉语的“给”对应的没有语音形式的动词,而在汉语中,如果V下没被“给”占据,则被一个显性的或隐性的“走”占据。由于“给”与获取类动词在语义上有冲突,所以现代英语里没有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式。
对于这种演绎的解释,我们认为其前提假设还有待论证。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用S1表含给予义的双宾语句式,用S2表含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式。现代英语中有许多表示“获取”意义的动词,如“steal,rob,gain,buy,marry”等,为什么只有“fine”和“charge”等少数几个能用在S2句式中,而古代汉语中S2却是一种常见句式呢?周长银(2000)认为,S2句式形成的原因是在语言的介词系统中找不出一个介词在语义上与句式中表示“索取”意义的动词相匹配,而“steal,rob,buy,marry”以及“gain”等动词均可以用介词“from”表示其来源,因此,它们也就没有S2句式。英语中的双宾语句式有排斥“索取”义的倾向。这种解释既笼统又模糊,缺乏明确而又深入的论证。
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获取义双宾语句式的对立,本文将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语义冗余等方面对这些差异进行探究式的解释。
1.现代英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及物性强度
动词的及物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元角色的自控度。Hopper & Thompson认为,动词的及物性强度由以下的特征束来定义:
动作的参与者在两个以上;
动词表示的是动作过程而不是状态;
动作是瞬间完成而不是持续的;
动作是人为的、有意图的;
动作是现实的而非虚拟的;
动作的施事对受事有很强的支配能力;
动作的参与者有很强的个体性。
用这些特性来审视英语获取事件中的动词,可以给出一个粗略的动词及物性强度的连续体:
a.charge,fine>b.stole,gain,marry,borrow, get,fetch
及物性强度的语义区别在于:a类具有很强的“索取”义,本身还具有“转让”义,因而把最小的自控度分配给了夺事。因而,当它们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时,在语义上不需要用介词来提供受事宾语从源点到终点的“转让”义。反观b类动词,它们表“索取”义的强制性程度不如a类,因而容许夺事持有较大的自控度;同时,由于它们的词义中没有“转让”义,因而可以不带间接宾语而自足(张国宪,2001)。如:
(40)John took a book from Mary.(约翰拿了玛丽一本书。)
(41)Jane stole some money from Kate.(琼偷了凯特一些钱。)
也就是说,当它们出现在与格结构中时,需要依靠介词“from”来提供受事宾语从源点到终点的转让意义。一旦失去了介词“from”,整个句式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或者不成立。如:
(42)John took Mary a book.(约翰拿了一本书给玛丽。)
*John took a book Mary.
(43)Jane stole Kate some money.(琼偷了一些钱给凯特。)
*Jane stole some money Kate.
这种语义上的差异投射到句法形式上的表现为:
1)a类动词指派夺事只实现为间接宾语。如:
(44)The police fined John five dollars.(警察罚了约翰五美元。)
*The police fined five dollars from John.
2)b类动词指派夺事只实现为介词宾语。如:
(45)Robin stole a book from Mary.(罗宾偷了玛丽一本书。)
(46)Robin stole Mary a book. (罗宾偷了一本书给玛丽。)(句义已变,由“获取”义变为“给予”义)
由于现代英语中绝大多数表“获取”义的动词都属于b类动词,所以,现代英语中表“获取”义的句式大多是单宾语构造。
总之,动词的词性特征对句法有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词性特征使看似简单的语义关系在句法上出现了繁多的变化。如果笼统地说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双宾语结构与与格结构完全相同,便容易忽略其中种种属于两种语言的特点。
2.语义冗余与双宾语结构的衍生
Larson(1988,1990)详尽地讨论了英语双宾语结构的衍生过程。他认为与格结构是基本句式,双宾语结构是其衍生而来的。在与格结构中,介词(比如“to”“for”与“from”等)有两个语法作用:一是充当动词给NP(受惠者/受损者)指派与格(dative case)的中介;二是作为一个标记(indicator)表明NP(受惠者/受损者)的论元角色。像“give/send”这样能够进行与格变化的动词,本身具有“转让”义,即这些动词本身就具有给间接宾语分配目标(受惠者/受损者)论元角色的能力。可以说,动词的这种语义组成,“损害”了介词表明该论元角色的功能,介词“to”被削弱为格标记(case marker)。Larson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同被动化相比。被动化中的被动构词(passive morphology)剥夺了动词指派宾语格位的能力,客体宾语便要提升到主语位置上去获得格位。而这里,介词指派的与格被吸收了,间接宾语必须从动词那里获得格,这样就产生了英语双宾语形式。如:
(47)John gave a book to Mary.John gave Mary a book.
由此可见,语义冗余(semantic redundancy)是整个衍生过程的关键。对于获取类动词(除“charge/fine”等少数几个之外)来说,首先,由于它们在语义上并不具有给间接宾语分配受惠者论元角色的能力,所以,就不存在动词与介词在语义上的冗余,此其不能进行双宾语句形式变换的原因之一。其次,“stole,borrow,get,take”等动词,本身为二元动词,也就是单宾语动词,其句中“from NP”是动词论元结构以外的成分,所以,由这样的动词构成的句子没有相应的双宾语结构。
从哲学角度来看,客观世界中的物质都是运动着的。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构成句子的最重要的词类是表示物质的名词和表示运动的动词。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后面的名词,从句法结构形式来看,都是“动宾结构”;但从语义组合关系来看,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格关系”。如“吃馒头”(受事),“吃大碗”(工具),“吃食堂”(处所),“跑原料”(目的),“跑了犯人”(施事),“吃父母”(依据),“吃包伙”(方式),“跑第四棒”(系事)等等。这些例子译成英语,绝大多数都是“动词+介词+名词”,但是在汉语中都可以无介词而只是“动词+名词”。这正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动宾结构”能表示丰富多彩的“格关系”。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格关系将是进一步弄清汉英两种语言在双宾语及与格单宾语句式上存在的类型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汉英语法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形式到意义,从语法到语义,对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里的双宾语句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语法在各种语言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呈现出种种类型差异,此有彼无,彼有此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法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对比研究是促进本族语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属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创新课题“汉英双宾语句比较研究”的一部分。)
注 释:
①本文所引英文例句除了文章里已指明的以外,其他均见于王逢鑫
主编的《活用英语动词》。
②“论元”(argument)指一个动词在一个简单的基础句中所能关
联的名词性成分,这些名词性成分与该动词具有语义和语法关系。“论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也有译成“论旨关系”的,主要用在生成语法的著作中。双宾语结构中的“论元增容”指两价动词增加了一个受惠者论元,从而得以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见徐烈炯《生成语法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构造[A].语言学论丛(第十辑)[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李临定.双宾句类型分析[A].语法研究与探索(第二辑)[C].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5]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
1986,(3).
[6]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7]张今.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8]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
[9]俞如珍,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4.
[10]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
175~184.
[11]张宁.汉语双宾语句结构分析[A].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
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17.
[12]周长银.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
学,2000,(3):155~167.
[13]张国宪.制约夺事成分句位实现的语义因素[J].中国语文,2001,
(6):85~91.
[14]Larson,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15]Larson,R.K.Double objects revisited:Reply to Jackend-
古都安阳
要想认识古都安阳,先从解读安阳古都入手。查古志,读记载,寻遗迹,再对照新安阳城,或许使人们多几分收获。国人对于“城”的概念,一般是按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军事防守意义的特点理解的。安阳城池出现很早,其城址曾有过多次变迁。能够确定城址所在地的安阳老城,最早的是3300 年前位于洹河北岸的董王度村一带的“洹北商城”。据《邺乘》引宋《相台志》记载,战国至秦的安阳城,在“州东南四十三里,近内黄县”。州即相州,宋朝的相州城已在今安阳市区,“后魏天兴元年筑,宋景德三年增筑,周十九里”。明、清时的安阳老城为彰德府治所,系明洪武年间重修古城时“裁得其半”而改建的一座城池,周长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四周开四门:东“永和”,西“大定”,南“镇远”,北“拱辰”。中轴线上建有鼓楼和钟楼,从西到东有天宁寺塔与大士阁遥遥相望。降至民国,又辟新安门于大院街西端,俗称“小西门”。
安阳城历史悠久,正史之外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传说。比如“洛阳府”街名来历的故事,大意是:有位洛阳才子赴京赶考,行至安阳城南,仆人将他的银子偷走逃跑了。当他沿路乞讨走到安阳南门西街路北一个巷口时,昏倒在地,幸得一位富商资助,才得以养好身体,继续上路。后来,这位洛阳才子做了官,借回乡探亲之机过安阳拜谢恩人,却看到一片瓦砾,原来恩人家不久前遭遇到了一场火灾。他让人把住在破庙里的恩人找回来,送钱数千让他重建家园。为了不忘洛阳才子的资助之恩,主人特将住宅取名为“ 洛阳府”,后来那条小巷也因此而得到“洛阳府”这个象征恩义的称号。
囚禁在里城的周文王
里城位于汤阴县城北4 公里107 国道东汤河与河之间,建于高出地面丈余的土台上,座北朝南,南北长106 米,东西宽103 米,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这里是《周易》的发祥地,也是有史可考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国家监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里城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证实,远古时期里城一带就已有人类生存。自商纣王将周文王姬昌囚禁于此而文王演易之后,里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才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
周文王姬昌在里城被囚禁长达7 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姬昌凭着坚强的毅力,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演并排列64 卦384 爻,定64 卦以乾卦为首,进行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解释。这样便产生了为后世所称道的《周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对周文王在囚禁里期间奋发有为的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儒学五经之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元代诗人王磐在《文王庙诗》中说:“若无里拘,易经何由成。易经在所重,里哪可轻?”有力地说明了产生《周易》的里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王庙建于里城内,始建年代失考,唐代已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元大德年间重修,后历经明成化、嘉靖、天启,清顺治、雍正以及民国初年多次修葺。现在文王庙内有演易台、演易坊、文王碑等建筑物。现存演易坊和演易台为明嘉靖年间所建。镌刻楷书“演易坊”的石坊东西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碑石刻有“周文王里城”几个大字,东侧为著名的“禹碑”,其上书体奇特,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巡抚魏有本、知县张应吉也在明嘉靖年间将文王64 卦刻碑于此。清康熙三年(1664 年)汤阴县知县魏师段在文王庙将文王64 卦重刻碑文。清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也亲自到文王庙拜谒,对文王忠厚仁德的品德进行褒扬,并作《演易台谒文王祠》诗。
西门豹治邺
继殷都之后,邺都随即兴起。邺都所在地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建。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而时任邺令的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西门豹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妇,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西门豹治邺,清廉刻苦,不谋私利,可对魏文侯身边的近臣很简慢,君主左右的人就联合起来,说西门豹的坏话。任官一年后,西门豹去首都汇报工作时,魏文侯要收回西门豹的印信,西门豹说,“我过去不知道如何治理邺,现在知道了,请大王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治不好,愿意接受死刑” 。魏文侯听西门豹说的恳切,不忍心收回印信,就再给他一年时间。这次西门豹上任后就加紧搜刮百姓,讨好魏文侯左右的人。一年之后,西门豹再去汇报工作,魏文侯亲自出来迎接他,并向他致谢。西门豹说:“往年我替君主治邺,君主要收回印信,今年我换了个方法治邺,君主向我致谢,我不能再治理下去了,请允许我辞职。”魏文侯听了这句话,幡然醒悟,说:“过去我不了解你,现在了解了,请你继续替我治邺。谢谢。”
曹操选邺城为魏都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领兵十余万人欲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曹操遂迎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建安七年,袁绍连气带病,一命呜呼。建安九年,曹操乘袁谭和袁尚相互攻伐,于八月攻克邺城,袁尚败走中山,曹操占据了邺城,遂代替袁氏成了冀州牧。曹操本于兴平二年十月被汉献帝拜为兖州牧,但看到冀州土地广阔,粮多物丰,加之袁绍经营多年,政治、军事地位远比兖州强得多,自然喜要冀州,让还了兖州。
曹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军事家,虽为汉臣,但绝不会让汉献帝束缚自己的手脚,所以一切官职任免和政令必须由自己决定,汉献帝只能当个傀儡。这不只是曹操,恐怕孙权、刘备亦不会任由汉帝摆布的。曹操本为汉朝司空,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汉献帝拜曹操为丞相,有的书上说曹操“自为丞相”,不管是否为“自”,按程序亦须由汉帝下诏书。
曹操为丞相后,遂建丞相府于邺。这里还有个故事,说曹操诙谐,好隐语。有一天正在建相国府,已架起梁檩、斗拱。当曹操出来看时,不太满意,但二话没说,只叫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便走开了。在场的工匠及所有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冥思苦想,杨修走过来了,见状立即叫人把门拆了,对众人说:“门中间写个‘活’字,这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大了,应改小一些。”
丞相府为什么不建在汉都许而要建在邺呢?一方面曹操为冀州牧,常住邺城,丞相府当然要建在邺城。另一方面曹操必须远离汉献帝,如果丞相府建在许,曹操必须在许办公。在天子脚下,为臣者有大事需向皇帝请示,皇帝应允还好说,不应允而行,难免有轻君之嫌。为避免皇帝干涉,曹操就必须离开许。这里用袁绍谋士的一次对话就可知不能离天子太近。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力劝袁绍迎汉献帝于邺城,以便挟天子令诸侯。而谋士郭图、大将淳于琼却说:“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曹操虽迎汉帝于许,但当有了邺城为根据地后,就要想法离开汉献帝了。
曹操为何选邺为魏都,而不选洛阳或其他城市?原因之一是曹操为魏公时在邺城已居住9年,对邺城的经营已经有了基础。二是洛阳虽为东汉170年的国都,但经董卓焚烧已残破不堪,曹操要为都,须耗费巨大财力重建。其三,建安十八年前后,韩遂、马超等敌对势力占据关中、潼关一带,离洛阳较近,不安全,故不能以洛阳为都。至于河北其他城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条件恐怕都不及邺。
甲骨文的偶然发现
清朝翰林院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它是现代汉字的滥觞。它彰显了被掩埋了三千多年的一个社会,再现了中国的上古文明,使中国的信史上推了一千年。
1899 年夏季的一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的王懿荣,身患了疟疾。一位老中医为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龙骨”。家人到菜市口达仁堂药店抓药回来,把药递给他看。他打开药包后惊奇地发现,那味所谓的“龙骨”上竟然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不免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这上面怎么会有这些符号呢?他长期从事金石学的研究,职业的敏感提醒了他,他断定这其中定有文章。于是,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了达仁堂药店,问药店老板“龙骨”的来历。老板说这“龙骨”是从山东潍县人范春清那里购买的,据说范春清是从河南某地购进的,以名贵药材卖给达仁堂药店。王懿荣要求药店老板再约范春清带药到店里相见。几天以后,范春清果然携带十二片“龙骨”到了药店,对此,王懿荣喜出望外。他仔细观看十二片“龙骨”上面的契刻符号,很像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再细看,还有些似乎是商代的“卜骨”文字,这些文字比钟鼎文还要古老。他当即以二两纹银一片的价格将十二片“龙骨”全部买下,并要求范春清继续收购“龙骨”转卖给他,有多少要多少。他回家后派人到京城各大药店出高价收购“龙骨”。一段时间后,他竟收集了1500 多片。王懿荣不惜重金收买“龙骨”的事,迅速传遍了京城。一些达官文人纷纷仿效,“龙骨”的价格节节飙升,就连《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加入到购买、收藏“龙骨”的行列。“一片甲骨惊世界”。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视察安阳
1952年,同志在视察黄河之后,回京途中,视察了古城安阳。
进入小屯村后,发现与他同行的两位考古工作者不停地弯腰捡拾些东西往背包里装,也从地上捡起几块陶片和甲骨片对考古工作者说:“这些碎片倒是古的,拿回去你们研究研究。”接着,又向安阳地、市领导详细了解了殷墟的面积、范围和附近的地理情况等。兴致很高,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向随行人员谈论着殷纣王的历史功过,盘庚迁都安阳的原因,曹操在漳河一带练兵、打仗的情节等。
安阳是殷王朝宫寝、宗庙、祭祀的地方,古物很多,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片、青铜器、骨器、陶器、玉雕等古物,解放后当地农民觉悟很高,主动将挖掘到的古物无偿地献给国家。当得知后,面带笑容,不住地点头表示赞扬。
下午1时,一行来到袁林(墓地)。穿过牌楼,缓步进入宁静的庭院。看着神道两侧栩栩如生的文武石人、石狮、石马等雕像,走近雕像,来到石狮跟前,手扶石狮赞叹道:“这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沿着神道来到袁林中典型的建筑――碑亭,亭内有一巨大的石雕山卧伏在亭中央,背驮一块巨大石碑。围着“驮碑”石雕转了一圈,然后站在碑前,凝视着碑上镌刻着的谋士、盟友徐世昌题写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的碑文,静静地走出碑亭。
绕过飨堂院来到的墓茔处,登上平旷庐的台阶,小山包似的坟冢出现在眼前。绕巨大的坟墓走了一圈后拾级而上,登上袁坟的顶端,神情庄重地环视四周景色。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步走下墓冢,来到平旷庐台阶下,坐在一块条石上,点燃一支香烟,边抽烟边凝视着墓冢。稍事休息后,开始给大家讲述的兴衰史,最后指示说,“要把袁坟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 。